精心设计

2024-08-20

精心设计(精选17篇)

1.精心设计 篇一

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周巷镇云城小学

周文杰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设计好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多么的重要。本学期我教一年级数学,刚入学的学生经过一个月的行为习惯强化教育后学习习惯基本养成,课堂上主要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知识,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容易被转移,所以老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很重要,课前要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

在一堂课上我教学9减3等于几的例题时,通过PPT投影显示9个萝卜,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投影上,接着动画显示一只兔子搬走了3个萝卜,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然后小精灵提出一个问题:“现在还剩下几个萝卜?”“想到答案的小朋友请举手。”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来,眼睛里满是渴望被老师叫到的期待,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课堂氛围活跃,后来的巩固练习效果也特别好,整堂课下来绝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方法。

另外一堂课是讲解十几减几等于几的题目,本来准备好PPT展示给学生,但由于当天学校断电,电脑不能用,加上没有准备教具,一道16减5等于几的题目黑板上画图花了不少时间,期间学生没事做有开始做小动作的,即使我说过思考怎么做,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没有提起来,我不得不板着脸让学生看黑板,学生的反应比较慢,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少,教完之后,仍旧有部分学生没有听懂过程,在后来的巩固练习中,本来可以让学生讲解的题目,我继续详细讲解给学生听,直到每位同学都听懂,但此时已经将近下课时间,课堂作业本上有几道难的题目没有时间讲解给学生。那堂课后我深深感受到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教学效果有多大的影响,这也促使了我之后的教学每节课前都会准备好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

2.精心设计 篇二

一、创设情境, 在欣赏中萌发情感

阅读教材文质兼美, 情文并茂, 许多课文更是图文结合, 教者应充分利用这一丰富资源服务于教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课文与学生存在差距, 教者要深入钻研教材, 积极动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播放幻灯片、录音、录像等, 创设一种情境, 通过直观的形象、浓烈的氛围, 把文章中负载的作者的情感真切地传给学生。唤醒、激励、鼓舞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受到感染。如对于“安塞腰鼓”这一陕北民间艺术, 学生仅凭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和插图, 很难体会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教学本文之前, 我先组织学生观看《安塞腰鼓》的录像, 学生被那壮阔、豪放、热烈的“安塞腰鼓”吸引了。那么文章又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示它的艺术魅力呢?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又是什么呢?在教学过程中, 随着“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四次出现, 我分别请学生在观赏画面中咀嚼语言文字, 在品味文字中欣赏画面, 学生看得入神, 学得专注, 不仅感受到了这一民间艺术的强大魅力, 而且爱上了粗犷豪放的陕北高原人, 被他们爆发出的力量所震撼, 更被他们搏击人生、与命运抗争的情怀所打动。

二、补充资料, 在阅读交流中积淀情感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要求培养学生“勤于搜集资料”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中不仅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而且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中心的感悟起到了催化作用。如学习《钱学森》《詹天佑》等文章, 学生通过搜集并阅读他们的生平和介绍他们故事的资料, 一下子就与这些伟人亲近了许多, 阅读并交流这些资料对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人品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三、展开辩论, 在畅所欲言中丰富情感

有人说,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张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不适时机地引入辩论活动, 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可以说击中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呈现、撞击。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扫路人自己觉得工作一点儿也不累, 生活一点儿也不苦。可是在一般人的眼里,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却要扫一千八百多级的石阶, 工作该是多么劳累, 生活该是多么清苦。在学生阅读理解了这篇课文之后, 我引导学生一起来探究, 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 苦不苦。这时学生的观点出现了不一致。我就适时地组织学生就此话题展开了小小的辩论。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课堂学习的气氛非常活跃, 在辩论中学生的认识更全面, 理解更深刻, 从而全面地理解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

3.精心设计数学问题 篇三

一、创设新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成功地导入新课,不仅能迅速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形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案例1:在教学函数概念时,教师跟平时一样走进教室,上课开始,教师说:“昨天,老师买了一些糖,今天想奖励给表现优秀的同学,这些糖一粒是50分.” 然后教师从鼓鼓的口袋中拿出一粒糖说:“这里值多少钱?”学生答:“50分.”教师又拿出一粒糖问:“现在值多少钱?”学生答:“100分.”教师又拿出一粒糖问:“现在值多少钱?”学生生答:“150分.”就这样,教师一直拿到6粒糖,学生都作出了准确的回答.最后老师问:“同学们,老师口袋里的糖一共值多少钱?”这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们开始展开讨论,气氛异常热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已激起了学生探究欲望,再引入变量等函数概念,就显得非常容易.

案例2: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古希腊数学大师毕达哥拉斯应邀参加一位富有的政要的餐会,这位主人豪华宫殿般的餐厅里铺着正方形美丽的大理石地砖,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这些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怨言.但这位善于观察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地砖,他不只是欣赏地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拿了画笔并且蹲在地板上,选了一块地砖以它的对角线为边画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面积有着很奇怪的规律……于是再以两块地砖拼成的矩形的对角线作另一个正方形来进行验证.于是毕达哥拉斯作了大胆的假设…… 那一顿饭,他视线一直都没有离开地面.这个故事,不仅教育了学生随时关注身边的数学,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趣.这时,教师提问学生:“毕达哥拉斯在地板上到底发现了什么奇怪的规律呢?他作出了什么大胆的假设呢?”教师再请学生画图、测量来进行探索,教学重点也就很容易解决了.

问题情景的创设有很多办法,除了上面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讲故事外,我们还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其实,我们只要养成创设情景的教学意识,问题情景是很容易创设的,千万要避免死板地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

二、新旧知识衔接处设计问题,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数学知识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结构的严谨性和联系的紧密性.每学一种新知识都受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都与旧知识有固定的联系.这些旧知识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也是学生探索新知的出发点.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也就抓住了解决新知的突破口,进而完成新知的内化,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验证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三条边转移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就很容易让学生联想起:两点间线段最短.很自然地使三角形三边关系得证.

又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中,减法是在加法的基础上得出法则的,只要合理设计问题,就能以新代旧,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问题从易到繁,激发学生思维潜能

一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关键所在.关键的问题理解了,其它的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所以,教师在教学关键处宜设计梯度问题,由浅入深,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作答.我曾听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应用》一课的教学,该教师出示一例题:

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AD上的一点,AC和BE相交于点O.试证明AE·OB=OE·CB .

这道例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解决此题是本节的关键所在,是学生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开始.从结论结构上看,由于学生之前没有丰富的认知经验,而教师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所以学生一直都被结论的结构所困惑,无从下手.问题设计不合理就会使学生感到困难,造成心理压力,结果适得其反.

要做到难易适度,问题的设计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与年龄的差异,尽量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解决此题之前,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 如图AD∥BC,可以得到△____≌△____;

2. 由第1题中知△____≌△____,进而得到AD/BC=____=____;

3. 把第2题中比例式变形为积的形式:____.

这样的设计,把问题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有目的、有层次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下面是设计“代数式”内容的层层递进的提问案例:

问题: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按图示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_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根火柴棒.

(1)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2)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3)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本案例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思考,寻找出一般规律.后面三个问题的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将学生从数字引向字母,从具体引到抽象,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激发学生思维潜能.

实践表明,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作为一个解疑者、组织者,要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精心设计面试开头五分钟 篇四

精心设计面试开头五分钟

走进 面试 考场,你应尽量放松自己,表情自然,面带微笑,给人以真诚、亲切的印象。通常情况下,主考官都会以一句充满感情色彩的客气话,把你引入试题。如“欢迎你应聘我们某某公司,我们期盼你考出好成绩!”这里,你可以微笑着点头致意,也可以说声“谢谢”。在主考官没有请你就座之前,你不要急于坐下。主考官说过“请坐”之后,你再坐下,挺直身子,目光注视着考官。主考官会很快切入正题:“请你简单谈谈自己的经历和特长”。这是每个应聘者都应精心准备的内容。开头开得好不好,主要看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现实 招聘 面试 中,不少 求职 者回答这一问题时,显得琐碎、啰嗦、没有条理。有的从上小学谈起,初中、高中、进厂、干什么工作、表现怎样等等,过于详尽;有的甚至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等家庭情况也详细介绍,不仅占用过多时间,而且让人乏味。那么,应该怎么介绍自己呢? 下面是一位 求职 者 面试 时的 自我介绍 :“我的经历非常简单。1985年,18岁的我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招工进入某厂当上了一名车工。从此,我操刀切削十多年。其间3次参加全市车工岗位技术大比武,荣获两次第3名,一次第2名。去年企业破产,我下岗失业。下岗后参加过3个月的电脑培训,3个月的 英语 培训,取得两个上岗证书,为我掌握现代化的数控车床打下了基础。听说贵公司 招聘 技工,我觉得我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主考官微笑着频频点头。从上例中可以看出,介绍自己 简历 时可以从参加工作时讲起,不要拉得太远;经历中重点介绍自己从事什么工种,有何特长,凡与此无关的都可省略;能够显示自己优势的,可以讲详细些,而且与 招聘 内容联系起来。例如,三次参加技术比武获奖,两次参加技术培训,都显示了应聘者的技术水准,可以说正投招聘者所好。所以,立刻引起主考官的兴趣。当然,介绍自己的经历中的成绩时,要注意口气,既巧妙地表露出来,又不显示出自我吹嘘的痕迹,给人以自信、谦逊、不卑不亢的印象。在应聘前的准备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分寸。

5.精心设计你的简历 篇五

一、精心设计版面。任何一封求职信从拆开到阅读都有一个“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的过程,而往往打开求职信从第一眼开始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会使人忍不住多注意一眼。除了排版精美之外,再加上用电脑打印的字体选用得当,疏密有致,肯定是会“讨人喜欢”的。顺便说一句,投寄履历应尽量少用复印稿,否则的话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二、精心编排顺序。最常见的简历,是按照时间顺序书写,就像你经常填写的履历表或者你加入任何一间公司时填写的雇员登记表。简历内容按照一定的类别及时间分别列出,如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包括所任职务、具体职责)、外语水平、特长或技巧等。按照此方式书写的简历,招聘者最容易了解你的背景。另一类较常见的简历,是按照技能或特长书写,突出你所掌握的技能,而非你曾任何职位。如果你在某一行业工作多年后,应聘某一新的行业的职位,或者你因某种原因,有一些时候没有工作,此类按技能或特长书写的简历,将避免招聘者在阅读你的简历的时候,立即对你的简历提出疑问,如:为什么要更换行业工作?为什么没有1994年至1996年之间的任职记录,而是注意到你的技能和特长,然后拨电话给你,预约面谈。另外,既考虑时间顺序,也突出技能和特长,将前两类简历书写方式结合,这种方式也是很常见的。当然,还有其它各种依个人爱好书写的简历。求职简历网

三、是精心剪裁篇幅。现在的求职履历有人被为拉长的趋势:有的求职者为其装上封面、目录、证书复印件等等,厚厚一叠,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包装”过了头。由于现在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企业人事部门极少会有耐心逐字逐句地去仔细阅读每一封求职信,故而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自己“推销”出去,求职履历写一、二页足够了,太长了反而显得累赘。

四、精心研究职位要求。每投寄一封求职履历肯定是针对某一职位而言的,故而所有的细节和内容应当围绕这一职位进行叙述,要有详有略,决不能,浮光掠影、平铺直叙毫无生气。“万金油”式的求职履历肯定难以在求职过程中奏效。

6.语文课堂如何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篇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我认为主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精心设计问题做起。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起点在哪里?笼统地说应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处;具体地说,学生初读课文后,在谈感受时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讲再问了,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从学生都关心、从教师最担心的问题开始。也就是说“问题”、“疑惑”是“教”和“学”的切入点。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在个人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解决提出的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教学从问题开始,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形。反之,没有问题、看似一帆风顺的课堂,才是虚假的、低效的课堂。

1.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敢想敢问。在教学中,不难发现,走下讲台,蹲下身子,走进同学们中间,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能够让学生更亲近,教学效果更好。这样的教师往往都把自己当成平等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积极为学习共同体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与学融为一体。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加入学生小组,成为合作者,共同讨论对问题的看法和体会,学生就自然把教师当成他们中的一员,产生共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教师按照备课预设的环节进行着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即使有个别学生有问题要问,老师也害怕离题太远,一个手势就把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在摇篮里。新课改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的表现和学习过程,教师在备课是要预设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让他们真正体会和感受自我表现、互动交流和尝试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了课堂的全程,不但学懂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享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设认知上的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让问题成为学生教与学的纽带。

2.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应边听边想,迅速判断: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准确,语意是否完整,是否围绕中心内容来提问等等。教师要能迅速接受并及时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启发、引导、纠正,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可让学生比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中下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教师的启发用语要精炼、亲切,灵活多变。“你还知道什么?”“你读明白了吗?”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要持之以恒,“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是语文教师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的“满堂灌”,也不能进行“地毯式”的“满堂问”。课堂是线,问题便是珠子,如何将这珠子穿好,穿得恰当、得体、漂亮,真要老师一番匠心。语文课堂上怎样设计有效问题,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课题。我认为要把握好适时,(选择提问的时机合适,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问题、必要提的时候。)适度(把握问题的难度,跳跳就能摘到果子,问题过高或过于简单都失去发问的意义。)适量(要问该问的问题,不多问,不滥问,选择最必须解决的问题提问。)全面(面向全体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是全体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作出回答的,而不只针对好学生或学困生。)

1.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某个字读什么音,怎么写是无需探究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前苏联教育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具有的水平,叫实际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的把它称为“跳一跳,摘果子”。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大或太容易都没有探究的价值。就拿《颐和园》这篇课文来说,老师就很注重问题的设计,在教“长廊”一部分时,老师说:“这一段里藏了一个世界之最,看谁能找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因为要通过他们的学习有所新发现。再如学习“昆明湖”一段时“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老师设计“这一句中那个字用得最准确,说说你的看法”这个问题,也就是“滑”字妙用很值得探索,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再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呢”,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稍加思索就可以想到是一种痛苦,是战友被烈火焚烧的痛苦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经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进一步讨论之后,有觉得像刀一样在绞“我”心的还有担忧、无奈和绝望。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如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意思,学生积极发言,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一成语的理解,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戛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

2.设计生成性的问题。也就是用老师的问题引出学生的问题。仍用《颐和园》为例,讲到长廊部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体会到长廊真长的特点。例如《坐井观天》中教师问“同学们学了课文还想知道什么时”,引出了一个学生的问题:“我想知道如果青蛙跳出了井口,会出现什么情况?”《守株待兔》寓言故事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那个人为什么不守几棵树而守一棵树”的问题都是在教学中的一些生成问题。在设计生成性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围绕课题设计。这样的问题往往用在讲读课文开始。如在教《鸟的天堂》,课题中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又指哪里呢?《伟大的友谊》抓住“伟大”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飞夺泸定桥》可抓住“飞“和“夺”进行提问。《草船借箭》可抓住“借”等。《可贵的沉默》抓住“可贵的”设计问题,直入主题。

(2)根据中心句设计。《詹天佑》一课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围绕“杰出”和“爱国”设计问题,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抓住了他的哪些事迹来写呢?这样提纲挈领,学生学习思路也就打开了。

(3)围绕课文思路设计。叶老说过:“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才理解得透彻。”紧扣文章思路设计问题,顺藤摸瓜,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教《美丽的西沙群岛》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物产丰富,读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景色美丽的,哪些段落是写物产丰富的。

(4)围绕重点、难点设计。重、难点是学生学习中难以理解的地方,抓住这些方面提问,可以解决学生的疑惑,突破难点。如教《养花》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难点所在,可以提问“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乐趣呢”?通过这个提问可以使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乐趣的含义:赏心悦目是乐趣,多得知识是乐趣,付出劳动是乐趣,分享成果是乐趣,当然为喜欢的东西流泪献真情也是乐趣。自然而然理解了“忧”和“泪”也是作者的乐趣了,难点也突破了。《凡卡》《穷人》等课文的结尾都有一定的寓意,抓住这些难点提问,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就能理解重、难点。

(5)围绕含蓄语句设计。高年级课文中有的句子含义很深,有的是揭示主题的中心句,有的是寓意深刻的含蓄句,对这些句子进行剖析、挖掘,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出现的“碰壁”一段,《金色的鱼钩》可抓住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设计“为什么说长满红锈的鱼钩是金色的”展开讨论。《苦柚》一文中华侨赞扬小姑娘的话“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等等,在这些地方着力设问探究,对理解课文,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6)抓感兴趣的部分设计问题。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7.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刍议 篇七

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疑问、启发思维。但提问多了, 学生被动应付, 就难以主动学习。一旦养成习惯则更糟, 学生一离开提问就变得无法自学, 丧失学习能力。所以说, 提问是“少则得, 多则惑”, 是不无道理的。那么, 提问要少, 又如何做到呢?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必须十分熟悉, 能全面地掌握, 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初读、精读、熟读的各阶段提得出具有启发性、导读性、示范性的问题, 这样就做到了提问少, 才能运用少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

如我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这课时, 初读课文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课文中的狼与你平时知道的狼一样吗”学生默读两遍课文后我又追问: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朗读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省去了类似“想想, 狼掉进陷阱以后是如何表现的? 为什么狼要摇尾巴让羊去相信它呢……”的问题。这堂课省去了繁琐的提问, 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 不在重复提问, 这样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 达到有效教学, 并且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准备与铺垫。

二、精则有获

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学习新知, 课堂中的提问设计就一定要做到精, 即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紧抓关键词语进行提问, 使孩子们思有所指, 思有所获, 从而体会到钻研与探索、思索与创造的快乐, 做到“课正行, 趣正浓”。

例如, 《草船借箭》是一篇历史体裁的文章。在《草船借箭》中, 周瑜对诸葛亮的评价“神机妙算”可谓一点也不为过, 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在“妙”字上大做文章, 提出下列问题: “妙”体现在诸葛亮的哪些行为上?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所面临的困难有多少? 取箭时诸葛亮为何是坐在船上饮酒, 而能马到成功呢?

三个问题一个接一个, 分析一层深一层, 前一个问题都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 后一个问题都是前一个问题的发展, 却始终围绕着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个中心展开。解答每一个问题都能使孩子们感到不断有所发现, 有所收获, 孩子们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 有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自然, 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三、活则有创

在教学中常提到一些能让孩子自由思考、合理想象、灵活变通的问题, 努力做到提问活,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能让学生在思维积极运转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阅读能力。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 到底“活”到何种程度呢? 这就要求教师牢固的把握教材内涵, 明确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提出合适的问题, 才会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如《我爱三峡》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描写了三峡那各具特色的景观, 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西陵峡”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西陵峡”那别具一格的美丽景色, 就在学生们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问学生: “西陵峡的特点是流急滩险, 特别是它两岸千姿百态的河石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让我们一起来边看课件边想, 还会有哪些千奇百怪的河石?”学生们听了, 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经过一番讨论, 不难看出学生思维上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8.精心设计 有效提问 篇八

一、替“旧”以“新”,引发思考

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好奇心,它能促使人对外界的新鲜事物保持一定的敏锐性,并产生去认识、理解、研究的冲动。同样一个事物,如果我们换个方式,另辟蹊径,以全新的视角来提问,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进而主动地进行思考。

例如,有的老师会这样提问:“你们会为自己设计新衣裳吗?怎样设计呢?”这样的提问太过直接,缺少艺术性,完全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没有儿童化,自然不能激发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反应自然不积极。一些教师会这样提问:“你们喜欢新衣服吗?想让自己的衣服变得更漂亮吗?”这样的问题语言儿童化,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孩子们反应截然不同,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大声喊道:“想,想……”要让学生有新鲜感,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精心预设,于平常中求新,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课堂提问就像爬楼梯,如果阶梯过高,学生就会产生恐惧感,从而退缩不前,教师在提问时假如不顾学生实际,就会产生这样的效应。这就要求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提问,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台阶,适当降低提问的难度,让学生拾级而上,学生没有了畏惧感,思考起来就轻松愉快多了。

例如,如果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会画春天吗?”学生听了之后竟然没有什么反应,这样的问题,缺少阶梯型和指导性,学生听了之后会觉得无从下手,自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这样问:“你们知道春天里有哪些花儿呢?它们都有些什么颜色呀?你们能把它们画出来吗?”本来抽象的问题被老师分解成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循序渐进,从构思到操作,层层深入,对画春天的过程具有实际操作的指导性意义。在这位老师的提问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能用五颜六色的水彩笔把春天的色彩画出来。

三、移“情”入“境”,攻坚克难

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在提问时要做到突出重点,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科学地选择提问的方式和提问的角度,为学生营造出主动解决疑难的“情境”,形成思维上的冲突,增强解决问题的动力,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触觉”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先尝试把学生的眼睛蒙上,用手摸摸周围的一些物体,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再说出手摸的感觉。这种先在游戏中体验,再通过触摸实践,获得感受,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触觉”。然后再让学生尝试用点、线条和颜色来表现刚才的感觉。接着通过欣赏大师的范作,提问什么样的感觉适宜用什么样的点、线、颜色来表现,进而让学生模仿迁移,进行二次创作修改,以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作品。这样的教学环环紧扣,通过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回答问题,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也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审“时”度“势”,适时发问

提问的价值之一在于引发听者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切忌问题一提出就让学生立即回答,或者在学生还没有思考成熟时急于让学生回答,否则,即使学生回答出来了,答案也不是最适合的。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垂钓者”,善于等待恰当的时机的出现。

例如,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车的视频资料,然后就立即让学生回答:“你看到了哪些车?它们有哪些用途?”随即就让学生回答。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是吱吱呜呜,就是吞吞吐吐。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还没有做好准备,又需要回忆刚才看到的内容,怎么可能回答得出来呢?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播放视频前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在观看视频时的目的性,不会像先前那样无所事事了。学生可以抓住视频的重点边看边思考老师的问题,边看边组织自己的语言,最后再让学生回答就有话可说了,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看视频的效率,回答问题的质量也高了。

美术是一门艺术,美术课应充满艺术的气息,美术课上的提问同样也应该体现出教师的匠心,只有精心设计,有效提问,才能激起学生追求艺术的热情,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艺术味道。

9.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篇九

1、引导学生求异。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要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的角度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因素,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求异,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队列“齐步走”时,可以利用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启发学生创造其他方式的“齐步走”,这时,很快就有学生提出“正步走、前脚掌走、半蹲步走、高抬腿走”等多种走法。练习中,由于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课堂气氛积极活跃,队列意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充分激发。

2、启发学生探究。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适于学生思考的探究程序,并在学生发现探究中,给予适当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动作的特点和要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如,学习“弯道跑”技术时,教师先不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可安排学生先自己练习,在跑动中提示学生体会直道和弯道上身体姿势的变化,特别是弯道上左脚与右脚的着地部位,左手与右手摆臂特点,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让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得出弯道跑的技术要领。学生通过体验和自己归纳并得到教师认可和表扬,自然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思维。

3、鼓励学生质疑。在当今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命令态度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一大障碍。学生的创造思维主要表现在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想,有独特的思维方式等。因此,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充分肯定分析思考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提出假设,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求异、探究、体验、质疑、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解放思想,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0.精心的教学设计成就高效课堂 篇十

教学设计简单的说是教学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之前教学的预设。具体地讲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孩子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教师们都有同样的感受: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课前精心的设计教学,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教学设计令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因此,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的常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精彩。要使孩子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数学教师要思考在课堂中怎样将教学方法进行加工,为孩子提供思想素材,让孩子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分析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中使孩子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孩子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一、把握教材为首要条件,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40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1 内容、活动等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把握教材,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就是要抓住教材的本质,即掌握教材的知识点、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延伸点,知道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把握教材,必须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教材的一字一句,包括教材的每道习题和每幅插图,必须努力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包括与教材配套的指导书和参考书的分析和建议。课堂教学设计前教师应做一做例题和所有的习题,列出本堂课的知识点、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延伸点。设计例题教学过程,包括导入和新授;设计练习过程,包括尝试、巩固和发展练习。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符合教材教学要求的教学过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精心设计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师要将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融入学生丰富、生动的生活体验中,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孩子从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孩子会觉得亲切具体,更容易理解,真正让孩子从生活中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生活。我认为数学教师要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拿着人民币到商店买东西,他会很清楚地算出自己花了多少钱,售货员应该补自己多少钱。但是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用文字叙述成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很多孩子就茫然了,不知道怎么做了。于是在教学时我就灵机一动,让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玩具、学习用品拿到学校来模拟超市卖商品,每件物品标上价格。一个孩子扮收银员,一部分孩子拿着学具里的人民币图片扮顾客。整个过程让孩子自己操作,其他的小朋友就当评委,判断顾客付钱正确吗?如果顾客多付了钱,收银员应该找回多少?如:一个洋娃娃12元,小明拿着20元去买洋娃娃,收银员应该找他多少元? 再把这样的题目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解决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教学设计,我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中心,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巧妙结合起来,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吸引,每个孩子都想参与。抓住了孩子的认知特点,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从而使孩子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三、训练学生发展思维,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课堂练习是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配合完成前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巩固思维训练的成果,而且作为学生思维实践的主要形式,练习过程本身对思维训练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此外,练习的结果还具有检验和反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精心设计练习;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课堂情况,灵活安排练习,使学生受到激励,启发思维,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明家利用一面墙来围养鸡场。已知用长12.56米的竹篱笆围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请你想一想,这个养鸡场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需要灵活地运用 圆周长的公式进行计算。

又如:“给你一段20厘米长的细铁丝做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做几个?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通过思考,有以下几种:

长方形 长 9厘米 宽1厘米 面积9平方厘米 长8厘米 宽2厘米 面积16平方厘米

长7厘米 宽3厘米 面积21平方厘米

长6厘米 宽4厘米 面积24平方厘米

正方形 边长5厘米 面积25平方厘米

学生做到这一步都停住了,觉得问题解决了,不再深究。如果这样,学生得到的仅仅是这道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思维并没有一个提高的过程。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反思:这道题里还隐藏着秘密,你有发现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发现了长方形长、宽、面积之间的新的关系。“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的差越小,面积反而越大。”“周长相等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大。”为了思维的再深入延展,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反思:这条规律是不是只在这道题目里适用?学生通过举例、小组交流,得出了这是一条普遍存在的规律。解题后如此反思,既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也使思维得到了提高。

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精心设计激励性评价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励性评价是激励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实施激励性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的主体来看待,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来满足学生兴 趣、情感的需要,点燃他们的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促进学生的生动学习和主动发展。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发挥激励手段的作用。

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种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从而营造出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如2011春期我在蒲吕小学上片区汇报课时,体会很深。上的一年级的《认识钟表》,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小,教室后面坐着很多听课的老师,学生们就显得非常的拘谨。课前,我自我介绍之后,组织同学们起立,向后转,并向听课老师敬礼,大大消除了同学们的紧张情绪。在导入新课时以该班级是学校的优秀班级为切入点,对小朋友说:“我了解一年级(2)班是学校最棒的班级,每个小朋友聪明伶俐,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只要上过你们班的课的老师都很喜欢你们。”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大胆发表意见。当第一个同学发言后,我带头用掌声给予鼓励,接着说:“第一个同学的发言就这么精彩,相信其他同学一定也想表现表现!”“你瞧,通过努力,你说得很好嘛,你成功了,祝贺你”„„在我不断地鼓励下,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提高教学效果,精心设计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数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总结重点,深化理解,强化记忆。它如同 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掷地有声、余音缭绕、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去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在小结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步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并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概括和提高。

例如,我在《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学中,引导学生小结出“多加几就减去几,多减几就加上几。”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时,我这样小结:“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倍,用甲数除以乙数。”教师语言不多,但能达到思路明、方法对,效果好的目的。

11.精心设计英语入门教学 篇十一

一、从培养兴趣入门,抓好英语的“心理教学”

首先,明确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入门。一开始教师就要向学生讲清学习英语的目的,最主要的一条是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英语,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好英语对他们以后的升学、求职、工作、生活等现实问题有多么重要,并暗示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好英语。明确了目的,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英语有信心和兴趣,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学好英语。

其次,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1.愉快教学法。学生初学英语时,兴趣很高,但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寓教于乐,吸引学生。如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唱歌、猜谜、游戏、竞赛等活动。这就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的知识。2.创设情景教学。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使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采用表演、自由对话等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3.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难懂难学的英语单词直观形象化,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从基础知识入门,抓好英语的起步教学

(一)从字母、音标入门,搞好语音教学。语音教学是入门阶段教学的关键,也是听说读写的基础。音标教学对初学者至关重要,通过音标教学,学生可以正确发音,自己学会拼读单词,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扫平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笔者调整了教材的教学顺序,在学生刚入学时进行了提前集中教音标的尝试,这就能够早日解决学生拼读单词的问题,改变学生一开始学英语就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笔者在音标教学中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即在教完26个字母之后,集中教音标,再试拼单词。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相应字母或字母组合的教学,使学生顺利通过发音、拼读、开口关。同时结合教材生词表上的单词练习拼读,运用音、义、形结合的方法来记单词,教给他们一些常见的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从而使他们具备拼读单词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然后是分散教学,按照教材所编的教学内容施教,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的音标。在教音标时要狠抓“音标关”,培养学生标准发音的习惯。用汉语注音是多数学生的“习惯做法”,但不利于学生学好英语,所以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过好“音标关”,变“汉字注音”为“音标注音”。

(二)从单词入门,搞好词汇教学。对多数学生来说,记单词是英语学习的“拦路虎”。为此,从一开始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教他们便于记忆、巩固的方法。如及时记忆法,根据遗忘规律先快后慢的特点,记单词要趁热打铁,及时复习;拼读记忆法,根据单词的读音与拼写之间的关系,善于总结字母、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采用音、形、义相结合的方法记单词,做到见形能读,听音能写,提高记单词的效果。为了把好单词关,还要及时地进行单词检测,做到单词“课课清”,让学生养成每天记单词的习惯。

三、从口语入门,抓好英语的“听说教学”

(一)坚持使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恰到好处地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语言的交际性和趣味性,促使学生无意识地记忆,对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二)营造说英语的氛围。

1.Daily report and free talk.通过每天课前五分钟的值日报告及自由会话,给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来训练口语。

2.Role play.根据课文对话的内容进行角色表演,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

(三)重视课文的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语感,逐步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习惯,以利于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四、从学习方法入手,抓好英语的“学法教学”

12.精心设计作业,提高学习效率 篇十二

一、作业设计的量与学生的作业时间产生矛盾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课上重视知识的讲授和分析,课后重视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作业巩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目前的状况是高中学生学科多,作业量大,穷于应付上交作业。同时新课程倡导减负增效,地理学科分配的时间有限,通过大量作业强化学生的学习不仅效率低下、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感,在客观上也无法实施。但是任何一个知识点在学习之后,必须经历一个训练、反馈、消化的过程才能被学生理解透彻从而形成一定的能力。面对这一问题,笔者在设计作业的时候,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精选例题。围绕新课程标准,结合每节课的三维目标,精选典型例题。二是分层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将精选的例题进行分层:第一层是涉及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典型例题,将这类习题穿插在教学过程之中,在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学习完后,课堂上指导学生及时训练,并及时分析和归纳。第二层是巩固、能力提升的例题,这层题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落实和迁移。第三层是课后拓展例题,这层题设计在课外作业的最后部分,可以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表资料,对补充的知识进行解释和拓展,同时对本层题目加以标记,以明确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的。

二、作业设计的难度比较大

地理知识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相对而言,自然地理的难点较多并且比较集中。在设计这些作业时,难点题目比较集中,使学生在短期之内的学习难度和压力较大,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同时这部分知识的记忆量也比较大,时间较长,学生容易遗忘。在设计这些作业时,我没有把相关的习题全部设计在一起,而是将部分习题分配在后一阶段的作业中,不断出现,形成滚动训练,便于学生逐步加深对这些难点的理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形成扎实的能力。如对于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气候特点等知识,就可将不同的气候类型分别设计在以后的作业中,不断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最终使学生可以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三、作业设计的内容比较枯燥

传统的地理作业设计以知识传授模式和应试教育为指导,作业设计的内容侧重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机械训练,以达到熟练的程度。作业内容来源于课本,远离学生现实世界的生活,成了课本知识的再现,使学生认为作业内容比较枯燥。新课程倡导加强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设计作业内容时,笔者很重视作业内容的生活性、情境性。一方面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用最鲜活的信息充实、补充教材提供的知识,让作业成为联结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如在学习“城市地域结构”时,笔者组织学生调查本地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情况,并思考城市功能区布局遵循哪些原则?如果要建设一个大型超市、化工厂那么分别应如何选址?旨在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使地理课充满活力。

四、作业设计的形式比较单一

传统作业来源于课本,以单一的文本作业形式为主,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和模仿,学生仅仅是纸上练兵。地理课程新标准,突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注重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地理课要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必须改变地理作业的设计理念,打破传统作业中单一的文本作业形式,设计更多形式新颖的个性化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获取新知识。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是地理观测、图表制作、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作业过程中允许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使学生通过区域调查、收集信息、比较差异、综合分析,培养地理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形成地理情感,从而做作业的过程也同时成为学生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乃至生存能力的过程。如在进行等高线的教学时,就可以设计利用橡皮泥模拟等高线的形成过程的地理实验作业,从而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本知识。总之,作业设计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形式要灵活,内容要丰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3.精心设计 篇十三

小学生的学习应建立在老师富有特色、富有新意的引导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就显得十分重要,导得不好,学生往往会感到不知如何下手,提不起学习兴趣。精心选择导入的内容,优化导入新课的方法,灵活采用情景导入、过渡导入、自然导入、渗透导入等多种方法,可以减少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一、情景导入。就是老师创设一定的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有意、无意地集中到情景中去,起到迅速收心的作用。创设情景的方式很多,如讲故事,做一个小游戏、小表演等等。创设情景,形成氛围,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

二、过渡导入。就是在讲新知识前,复习与新知识相关联的已经学过的知识,然后设计一些小题目过渡到新知识上来。这种导入的好处是减小学生对新知的陌生感,坡度小,新旧知识的联系紧密,同时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

三、自然导入。如新知识与学过不久的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可以让学生自学,然后通过汇报交流自学的结果,进入新的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渗透导入。在将要讲授新知前的一段时间内相互渗透有关新知的知识,到真正教授新知时学生就不会感到突然,感到陌生,减小了学习新知的难度。早期渗透、感知,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到学习新知时侧重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能力训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精心设计 篇十四

河西街道办事处创先争优活动显实效

自全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河西街道办事处高度重视,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精心设计创先争优活动载体,为党员干部搭建活动平台,呈现出行动迅速、主题鲜明、措施有力、创争有序、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践承诺,密切党群关系。河西街道将辖区内的重点纠纷、棘手矛盾、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分解,11个居村党组织着重在深入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提高政策执行水平、推动河西科学发展、关心服务人民群众、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研究提出承诺事项,填写《党员公开承诺书》。456名党员干部则根据自身能力特点,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在发挥岗位职责、提高工作绩效、优质服务群众方面有针对性地作出承诺,并将办公电话和服务承诺事项向辖区居民群众公示,随时接受群众咨询,求助和投诉。

二是树典型,激发“创争”动力。河西街道工委十分注重用身边的先进事迹教育身边的人,围绕活动的主题和载体,重点开展了以下五项活动:即开展以村企联建、村居联建为重点的共建活动;开展以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的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开展以“关注妇女、生殖健康”为内容的卫生服务讲座活动;开展以“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为载体的服务群众活动;开展以“放心企业”为标示的两节送米、送面、送油活动,有效防止了活动与实际工作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促进了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

三是保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河西街道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领导责任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治安形势分析制、维稳信息报送机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健全首问责任、接待办理、督查督办等工作制度。下辖11个社区(村)、100多个责任单位,层层签订和谐平安创建责任书,将和谐平安创建的各项工作内容进行细化,把创建要求纳入综治目标考核之中,作为年终综治工作考评奖惩的重要依据。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中,街道工委十分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排除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主动深入基层,与群众交心谈心,面对面地交流,了解群众疾苦,收集社情民意,切实掌握影响基层稳定的各种问题、动态、信息和苗头,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较好地防止了群众投诉因受理时相互推诿、拖沓不管的情况发生。正是我们抓得紧、工作到位,一年来,调解率和成功率均有上升,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四是优服务,落实惠民政策。河西街道工委充分结合“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实行联系户制度,每位街道、社区干部党员联系1—2户困难户。期间,共召开专题座谈会5次,走访居民500户,发放问卷1000多份,结成---对帮扶对子,为特困户下岗职工、低收入家庭、就业就学难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街道工委拥护城市征地、用地政策,细做群众工作,协调落实征地补偿款,大力宣传惠民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居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五是抓学习,提高队伍素质。河西街道工委十分注重提升干部队伍综合技能,今年,办事处组织街道社区干部赴外地先进社区取经,吸取优秀经验。从外地学习考察回来后,河西各社区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工作举措。大搞社会公益事业,渠南社区举办“裕祥汽配城关心社区贫困家庭活动”;白水河村开展后坝水渠防漏加固工程;昆仑路社区及朝阳社区与武警官兵开展迎“中秋”联欢篝火晚会,并接成军民共建帮扶对子,使河西辖区各项工作有了新起色,党员干部综合素质较之以往有了显著提升。

15.精心设计, 让阅读成为“悦读” 篇十五

一、精心选择阅读的内容

1.故事导读, 培养兴趣。从小就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久而久之, 他们会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下去并终身受益。首先, 根据小孩子的特点, 选择符合低年级年龄段的故事书作为培养阅读兴趣的开端。这种故事类图书讲述的故事比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且讲述的故事内容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同时还可以弥补一些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无法体会到的缺憾。通过长时间的阅读,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 有利于塑造个人性格, 提高个人修养;经过长时间的阅读, 可以让他们慢慢地养成一种阅读习惯, 从而让学生产生“悦读”的感觉。

2.人物传记, 加深理解。小学生认识的字是十分局限的, 因此他们阅读的书籍必须是加注拼音的。除了阅读故事书之外, 他们还可以阅读一些简单的有关人物传记之类的书籍。人物传记相比故事书而言, 内容上更加立体饱满, 而且具有连续性和时间性。通过阅读人物传记,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理解构建不同的人物形象, 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就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够自主去阅读的一种习惯。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每个人擅长的地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阅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虽然能力的强弱各有不同, 但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 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而让阅读变成“悦读”。

1.创设快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都是十分纯真、可爱的孩子, 也许老师的一个微笑就让他们高兴半天, 也许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就让他们变得更有自信。教师控制好个人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态, 才能营造更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尽可能地跟学生多接触、多交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样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比如在教学《拉萨的天空》一文时, 教师可以先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 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 好像用清水洗过的宝蓝石一样。在拉萨, 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 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在老师读完之后, 可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拉萨的视频。通过这样层层引入, 在一听二看的刺激下学生会很快被故事所吸引, 进入情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 他们就会更有兴趣地参与其中进行阅读。

2.每日一读, 畅谈感受。小学语文课是小学阶段极其重要的课程。而且在正常上课期间每天都会安排语文课。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 教师可以安排一项每日一读的任务, 每个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一篇故事进行朗读, 故事内容不限, 第二天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发言, 跟班上所有同学一起分享自己所阅读的故事, 并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相关思考, 思考内容可以自由发挥。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学生的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在学期的后期阶段, 教师可以指明思考的方向, 重点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比如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孝道的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孝道, 并联系实际想想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与孝道有关的小故事, 如果有的话讲出来与同学一起分享, 教师再根据故事进行点评。在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 才能实现阅读的最终目的, 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个人阅读能力。

3.阅读阶段, 分享精华。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 教师可以适当地将个人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相结合, 采取独特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 给学生布置阶段性的阅读任务。对于人物传记之类的图书, 内容比较多, 因此可以进行一周一次的传记阅读心得分享。对于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各方面的理解能力也都不是很强, 此时也正是培养他们各方面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每个星期设定一次专门的阅读心得分享课, 学生可以根据看完传记之后的想法, 对主要人物的看法都可以在课堂上讲述。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分享, 互相交流, 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所收获。

三、从阅读到“悦读”

1.发散思维, 提高想象力。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阅读, 根据文字描述的内容在脑海中构建一幅幅画面, 将自己引入到阅读的内容中去, 通过换位思考, 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这样学生也会更加喜欢“悦读”。

2.享受“悦读”之乐。只有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阅读带来的快乐, 他们才会慢慢地爱上阅读。阅读, 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阅读是一种创造, 一种快乐, 更是一种享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悦读”, 他们从阅读中收获的就会更多。

16.精心设计 预约课堂精彩 篇十六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1-0031-03

近期,笔者参与了帮助区青年教师参加市教坛新秀比武、省优质课评比等多次磨课活动。每一次磨课,笔者都见证了教学设计过程之艰辛,智慧之闪烁,历练之沉淀,也领略了精心预设下的课堂精彩。以下,笔者以鄞州区韦颖老师代表宁波市参加2014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的《权利伴我行》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教学设计】

候课篇:课前播放音乐《小苹果》

(设计意图:活跃气氛,并为导入做好铺垫。)

導入篇:由音乐《小苹果》引出广场舞,尔后请学生欣赏广场舞视频,谈谈各自对广场舞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亮出大妈们和居民们各自坚持自身权利的不同说法,导入公民权利的话题。

新授篇:

1.话权利。概念解读公民权利和基本权利,并弄清权利的来源。了解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有九大类,这些权利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公民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公民权利源自哪里。)

2.辨权利。首先,PPT出示大妈观点、居民观点、第三方观点。

其次,播放男子鸣枪放藏獒惊散广场舞的视频,请学生分析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

最后,小组合作讨论,为化解因广场舞引起的纷争支招。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感悟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使;以合法方式进行。)

3.享权利。首先,请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如姓名权、隐私权、言论自由权、消费权等等。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公民在生活中享受着广泛的权利。

其次,通过出示三个情境,判断其中的行为正确与否。

情境1:某中学作出“学生在校园内禁止使用手机”的规定,凡使用手机被校方发现的,立即予以扣留。

情境2:“中国式过马路”漫画。

情境3:(某校贴吧)4班你们拽毛啊,说我们班没素质,那你们班就TMD有素质了?还有×××狗,你TMD烦不烦……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分析,引导学生感悟到: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两者要有机结合,不容分割。)

总结篇: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怎样行使权利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良好的做法,要享受真实的权利必须要积极地去履行义务,只有积极地履行了义务,才能更好地享受权利。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让权利永远伴随着我们 。

今天,我们聊了关于公民权利的话题,相信对大家有启发、有帮助,下节课我们再来聊聊关于义务的话题。

(设计意图:既是对本课权利的总结,也是对下一课学习的铺垫,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拓展篇:请你就如何正确行使言论自由权,拟一条微博。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践行合一。)

板书设计:

【感悟】

一、用鲜明的教学主线赋予课堂灵魂

优秀的文学、乐曲或影视作品通常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精彩的课堂也必定有一条清晰、明朗的教学主线。一条鲜明的教学主线好比一堂课的灵魂,各项课堂活动将围绕它开展并通过它进行发散与拓展。

2014年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采用依标施教的方式。本课对应的课标是“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中‘3.1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根据课标内容,参赛教师可采用话题式教学形式自拟教学主题,并选择教学内容,不拘泥于任何版本的教材。因此,拿到课题后,经过讨论,我们决定以当前社会上热议的“广场舞风波”为主线,一案到底,展开教学活动。教学环节运用“话权利、辩权利、享权利”三个板块,引导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九项规定,懂得法律对公民行使权利时的具体要求,体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享受自己的权利。课堂上既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有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呈现出学为中心的思想。正由于创设了合理、清晰的教学主线,才不断激发出学生“乐知、乐学”的欲望,才赋予了其课堂中的“灵魂”地位。

二、用适宜的课程资源丰盈课堂内容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首乐曲,教学主线就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而要让观众懂得欣赏,还需要美仑美奂的歌词来帮观众领悟。歌词就是教学中所需要的课程资源,这是开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载体。实践证明,有清晰、明朗的教学主线的教学才是有灵魂的教学,有丰富、适合的课程资源的课堂才是有血有肉的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基于此,在预设中,结合初中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等年龄特点,我们选取了风靡全国的《小苹果》音乐进行候课,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为引入广场舞、导入新课做好铺垫。导入环节选取广场舞的一段视频,旨在引发学生的热议,而后引出大妈和居民不同的观点,而不同观点都剑指“权利”,从而自然导入课题。在新课讲授环节,为了让学生明白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利,通过播放一段男子鸣枪放藏獒惊散广场舞的视频,让学生加以辨别认识。这些音乐、视频等资源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社会生活,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丰实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用智慧的追问焕发课堂活力

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是充满哲理的思考、智慧的课堂,这就离不开教师精心预设的问题。实践证明,有思维含量的设问如同一堂课的眼睛,能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过:“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基于此,整堂课围绕“广场舞风波”这条主线,依次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串联起来落实相应的知识点。以辨权利这一环节为例,韦老师通过即时追问演绎出课堂精彩。

师:一些居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对跳广场舞的大妈做出了极端的行为,如放藏獒、泼粪等。大家说说这些做法合适吗?为什么?

生:不合法,他的行为违法了法律。

师: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因为广场舞干扰到他的生活,他很生气,忍无可忍,采取了过激的行动。

师:原来他是要维护自己的权利,但是没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他这么做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

生:藏獒和枪支都是危险物品,会危害到跳舞者的生命安全。

师:没错,可能会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权,那对社会、国家有没有影响?

生:有。别人会去模仿,也做类似的事情,社会影响很恶劣。

师:的确如此,也有一些居民用泼粪、喷水、武力等手段去驱散广场舞者,这样的行为不合法,而且会破坏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违法行使权利的人也要受到法律的处罚。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生:公民行使权利时,并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采用合法的方式。

以上层层递进的设问,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明辨是非,有了正确的价值判断,明事理,促言行,有效落实了德育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思维品质和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真正、全面、有效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彰显了师生的智慧。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

浙江宁波 315100)

17.精心设计 篇十七

(四年级组)

听了韦教师的课,她那清晰的教学环节,娴熟的教学技巧,独特的教学设计令我们四年级组的几位老师受益匪浅。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仔细品味韦老师这节课,我发现课堂上教师巧妙地将语文能力训练和人文精神熏陶融为一体,教与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的确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好课。我认为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双边合作,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发挥师生双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教”的方式决定学生“学”的方式。这节课,韦老师能依据学情制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关注学法指导,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开课时,先进行复习导入“提灯女神”指的是谁?接着了解南丁格尔的家庭背景,让学生找出南丁格尔遭家人反对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南丁格尔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态度,接下来过度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自读课文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南丁格尔的那些行为令你感动?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了的读书活动,然后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南丁格尔的人格魅力,最后韦老师总结学法以及文章的写法,这样的教学反馈,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话、交流与提升。

二、品词析句,凸显浓浓的语文味。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让学生体会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境中,这就是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韦老师紧紧围绕落实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如:在理清课文文脉络时,用了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南丁格尔的几件事:霍乱时,照顾病人;战争时,照顾伤员,回国后,创办学校;品读第六自然段时,抓住“常常”“一间病房一间病房”等重点词语体会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精神,练习用“不是…..就是……”、“不仅……还……”说话,练习有感情朗读,等等,这些环节都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巩固提升,循序渐进,重视语文技能训练

整节课都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新知。对新进行的语文技能训练又能在已有的能力铺垫下,循序渐进,进行落实。今天所授的这节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英国的富家小姐,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不容易体会到文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很难理解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品质。在教学中,韦老师通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亲近课文中的人物,理解文章,能力形成既成台阶前进,又呈螺旋上升,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韦老师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理解感悟。如教师问:“课文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等问题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见解和创新的思维,然后在理解中,让学生感悟、练习说话,重视语文技能训练,使能力培养真正得到落实。

不足之处:感情朗读训练不到位。虽然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了读的训练,但教学中设计的容量太大,所以读了,但没有读出味,没有读出情。另外,朗读的形式也欠缺多样化,课堂上的几次朗读都是齐读,学生自然兴趣也不高。

上一篇:体育新闻的范文下一篇:数学优差生辅导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