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综述

2024-09-15

毕业论文综述(共9篇)

1.毕业论文综述 篇一

202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撰写模板附文献综述范文2篇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所谓“综”,是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所谓“述”,是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专门、全面、深入的论述。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五、文献综述范文11、文献综述(论文标题,小二号,黑体,居中)

2、摘要:

(“摘要:”两个字要求是黑体小四,顶格写;摘要的内容要求是楷体小四。字数要求200-300.)

3、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格式要求黑体小四,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4、正文(要求:正文的标题是宋体小四,要加粗,顶格写;正文内容是首行空两格,字体小四,不加粗;标题之间的标号统一)

一、前言

说明写作目的意义

介绍有关的概念

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

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

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

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

二、正文

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

(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

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

(三)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意见、提出展望性意见。

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以启示,使从事这一课题的工作者能看到未来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这部分的内容要客观,不仅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指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三、总结与展望

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一篇好的综述总结,可以发人深思,具有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黑体小四)

[1]作者,作者.文献名称[J].期刊名称,年份,卷号,起止页码.(宋体五号)

(附录: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七、文献综述范文2: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2.毕业论文综述 篇二

一、择业焦虑概念研究现状

对择业焦虑概念的界定有以下几个角度。

第一, 择业焦虑是一种认知评价。李桂芳将择业焦虑定义为:大学毕业生在面临择业的情景中, 对内部和外部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认知评价, 预想择业情景中存在的未知危险会对自我期望和自我发展产生威胁, 同时又感觉没有能力应对所产生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

第二, 择业焦虑是一种精神紧张的状态。王本贤对择业焦虑定为: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期间, 情绪上所表现出来的焦躁不安, 它是由整个择业情境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紧张状态。

第三, 着重择业焦虑是一种暂时性的, 状态性的情绪体验。张艺玲等人认为择业焦虑是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 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最初就业目标, 求职不理想等情况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它是一种状态性焦虑。随着毕业日期临近, 择业问题凸现, 焦虑情绪会加重, 工作落实, 焦虑问题则有效缓解。

第四, 侧重择业焦虑由外因引起的, 认为外在情境导致了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张晓琴认为择业焦虑是由外部的就业环境引起的, 在择业的过程中, 表现出来的忧虑、不安、恐惧等消极情绪体验, 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应的认知、生理和行为上的相应的变化。

二、择业焦虑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对择业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有不同的视角。

楼玲娣从状态焦虑的产生过程入手, 对择业焦虑的内部、外部刺激和认知评价等环节进行重点分析。从外部刺激源看, 择业焦虑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学校和就业环境等社会因素, 从内部刺激源来看, 主要是心理感受和生理需要等生物因素。从认知评价因素来看, 包括经验图式、气质和能力。

张弛、刘鹂提出择业期间, 大学生焦虑水平受自身条件、个人理想、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期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中自身条件、个人理想为首要因素。择业期间大学生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现实情况的矛盾冲突。

薛云云、张立强、朱建征的从传统因素和新型因素出发, 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就业支持不到位、就业期望不理性等传统性择业焦虑成因在现实中仍然存在, 而就业市场公平欠缺、自信匮乏、“同伴压力”是产生择业焦虑的新因素。

宋长春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来分析, 指出社会原因 (供需矛盾、毕业生就业体制还不完善、公平竞争环境尚未形成等) 、学校原因 (相对封闭的教育体制和就业指导的缺乏) 、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对自己定位过高、对自己能力认识不足、对就业形势不了解等是导致择业焦虑的主要因素。

对于择业焦虑的产生, 多数学者比较认同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共同导致。而外因和内因的交互作用, 认知因素参与过程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三、择业焦虑测量工具研究现状

对择业焦虑的测量工具的研究有国际通用的焦虑测量问卷和自编问卷。

国际通用的焦虑问卷方面, 闫珉和马恩祥采用SCL-90量表进行调查, 发现毕业班学生焦虑因子均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王红瑞等用SAS量表做调查, 结果表明:毕业班学生自评焦虑的分值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王浩等用状态特质量表对不同时期的毕业生分别进行了施测, 分析表明:在择业前、择业中与择业后, 毕业生的状态焦虑呈波动性变化, 择业之前状态焦虑比较严重。

张玉柱和陈中永编制了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原因调查问卷, 经因素分析得出构成问卷的四个维度:缺乏就业支持、担忧就业前景、就业竞争压力和缺乏自信。肖凌燕和邹泓根据已有的问卷, 自编大学生特质焦虑问卷, 提取5个因素, 分别命名为:人际焦虑、惧怕否定评价焦虑、学习焦虑、健康焦虑、就业焦虑。肖盈等编制了大学生择业焦虑问卷, 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4个因素为:缺乏自信、对工作条件的担忧、对求职过程的担忧和对工作任务的担忧。这些问卷都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因此可以推广使用。

择业焦虑的自编问卷还比较稀缺。目前国内许多学者都对毕业生的择业焦虑情况进行了问卷、量表调查, 可是大多数的研究采用的都是已有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 专门针对择业焦虑的问卷和量表则非常少。焦虑量表适用范围更广, 针对情境细化的择业焦虑, 只能作为一个大致性的、探测性的测量工具。择业焦虑作为焦虑的一种, 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有自身的反应和表现, 所以需要专门的测量工具才能够进行精细、准确的测查。

四、择业焦虑研究方法研究现状

康文艳在《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中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和个案访谈法。李珊在《河南省高职学生就业焦虑及其对策研究》中使用的是文献研究法, 问卷调查法, 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韩飞在《他们为什么烦恼———上海市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与对策研究》中使用的是文献法, 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张晓琴在《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中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肖盈在《福州市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采用的是问卷调查与分析法。

对择业焦虑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国内学者对择业焦虑的研究绝大多数采用的是调查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单一的研究方法将会导致研究结果的简单化, 表面化、肤浅化、同质化。我国现有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横向研究, 通过大面积的问卷施测, 得出择业焦虑的相关影响因素, 虽然能够了解大学生择业焦虑的整体情况, 但是基本没有采用纵向跟踪研究, 忽视了时间维度的变化对择业焦虑的影响。有些采用了纵向研究的思路, 也只是简单的再测, 不能直观比较毕业生在不同时期的择业焦虑情况。研究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对结果的分析, 结果的碎片化, 分离化不利于整个研究的开展。

五、择业焦虑干预研究现状

国内目前仅有张玉柱进行了干预研究。

张玉柱和陈中永设计干预实验, 考察心理教育对缓解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是否有效果, 结果显示:他们所设计的小组心理辅导与行为治疗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案能够帮助毕业生减轻择业焦虑, 使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这个方案经过信度效度检验, 可以在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教育过程中加以推广应用。

国内学者对择业焦虑的研究还有很多需完善的地方, 大多数研究比较重视现象描述和解释阶段, 干预研究还很稀缺, 目前有张玉柱对这个领域略有探索。干预研究将是未来的趋势。

六、缓解择业焦虑策略研究现状

王本贤指出, 要想缓解择业焦虑, 要从两个方面出发, 一是外界调适,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切实加强和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二是自我调适, 包括暗示疗法, 放松疗法, 分析疗法。薛云云, 张立强, 朱建征提出:早启动, 深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早关注, 系统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早预防, 全面提升心理咨询干预水平。李珊提出, 在社会方面, 完善就业服务机制, 建立政策激励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学校方面, 深化校企合作, 优化专业设置,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 加强就业咨询工作, 提供个性化心理辅导, 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开发拓宽就业资源渠道。个人方面, 转变就业观念,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掌握就业择业技巧, 积极寻求社会帮助。杜丹指出, 从个体层面来说, 要培养大学生智慧勇气人仁爱的健康品格。从群体层面来说, 政府应该积极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学校要建立就业指导网络, 包括建立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家庭方面, 家长应该改变传统观念, 降低期望值, 发挥支持作用。陆欣指出, 合理情绪疗法可以用来缓解大学生择业焦虑。改变不合理的信念, 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择业认知, 从而缓解焦虑情绪。

随着大学生择业问题相关研究深入开展, 未来一段时期内大学生择业焦虑研究, 将更重视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相关理论结合对择业焦虑的结构进行分析。对择业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实证化。

参考文献

[1]韩威, 祁金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就业心理, 2007.

[2]揭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因素分析与调适方法略探[J].心理健康教育, 2007.

[3]王少梅.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4]吴秀明,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调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5]任燕.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 2009.

[6]宋长春.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7]林瑞鑫.大学生择业焦虑研究现状[J].校园心理, 2013.

[8]郑颖.大学生择业焦虑研究综述[J].出国与就业, 2010.

3.毕业论文综述 篇三

一、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是用于职业选择、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也称“人-职匹配”理论,它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F·Parsons)提出来的。1908年帕森斯在《职业选择》一书中指出:“选择一种职业的时候,有三个明显的因素:准确地了解自己,包括人格、能力、兴趣、资源、限制及其他特质;懂得在不同的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优缺点、环境和发展前途;对于这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正确认知。”这种职业指导原则为帕森斯模式奠定了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特质因素论就是指个人特质与工作要求条件相互匹配,从而找出理想的职业生涯。特质因素论的模式与方法深深影响着职业指导的实施,后来发展的各种理论也都深受其影响。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忽略人格动态的发展,而只强调当前特质的静态分析;忽视个人的需要和动机,而仅强调个性特质与职业特性的机械匹配等。

二、心理动力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职业指导理论开始重视人的需要,以及人的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重视早期经验与职业动机对职业选择与职业成功的影响,出现了较有影响力的心理动力论。这种理论将人-职匹配的目标定位在人的“职业满足”而非“胜任”上。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鲍丁(Bordin)、纳奇曼(Nachmann)、施加(Segai)等人提出来的。该理论强调个人内在动力和需要在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工作具有升华作用,其驱动力来自个人基本需要的满足,因此若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必将选择能以自己喜好的方式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又可免除焦虑的职业。也就是说,心理动力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综合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的结果。在职业辅导中,心理动力论对个体的需要及个体可能因一些心理因素而造成的困扰,特别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十分重视个体的自我探索功能。

三、人格类型论

人格类型论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L·Holland)于20世纪60年代在特质因素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的理论。其基本原则包括:职业选择为个人人格的延伸,比如影响个人职业决定的职业兴趣、个人对某些职业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就是人格的一种反映;相同职业的从事者,有相似的人格与相似的发展史,他们对于各种情景和问题的反应也大致相似,并且因此塑造出特有的人际环境;个人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取决于个人的人格与环境特性间的适配性。这种理论注重个人特质与未来工作世界的配合,被辅导者得到一组测验的结果后,可借助一些较明确的方向继续进行职业或生涯探索,因而有利于引导个体走向一个积极主动的动态探索过程。

四、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以发展心理学作为基础,综合差异心理学、自我心理学、职业社会学以及人格理论的有关原理,研究人的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成熟过程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金斯伯格(E·Ginzberg)和舒伯(D·E·Super)。该理论认为,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发展的过程。职业选择不是个人生活中面临择业时才出现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职业态度和要求也不是面临就业时才有的,而是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孕育职业选择的萌芽,随着年龄、经历和教育因素的变化,人们的职业心理也会发生变化。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弥补了人-职匹配理论的不足,特别是这种理论提出了职业的阶段性,把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适应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职业指导也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并贯穿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些观点对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行与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当然,这种理论也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人的职业行为发展时,对社会分工、职业分化、职业结构的变迁等职业自身发展规律研究不够;二是对如何提高个体的职业适应性研究不够。

五、职业决策理论

职业决策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欧美国家向信息化时代迈进,社会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旧职业更迭频繁,职业的要求日益复杂化,职业的专业界限也日益模糊。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也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选择一个现存的职业或为一个假设的职业做准备,还要培养决策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伽勒特(Gelatt·H)等人的“决策论”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种理论强调个人对各种信息的掌握情形,包括对职业环境,自己的人格特性、技能、体能、价值观、需求、学习能力等,以及对其他可能选择的方案、可能的结果、对不同结果之间相对偏好的程度、评估技巧、评估标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职业决定的重要因素。

六、结语

从以上理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和走向:

第一,职业指导的目标从实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向“职业满足”拓展。

第二,就业指导的形态从静态的就业指导转向动态的生涯辅导。

第三,就业指导的功能从“鉴定、分流与安置”转向“培养自我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55-168.

王珍,张树桂等.职业指导[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23.

池忠军.简析西方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演变[J].教育与职业,2004:61~62.

曾玉兰.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8.

4.毕业论文论文综述 篇四

“家庭暴力”这一论题,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笔者通过搜集并阅读这些文献,进一步加深了对“春秋决狱”的认识,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2011年9月的时候,我曾关注了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家暴的事件。从10月份到现在,我主要阅读了巫昌祯的《婚姻与继承法学》、《婚姻法执行状况调查》、刘晓梅《英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实践及其启示》、冯鹰、李德才《谈我国新婚姻法的不足之处》、金眉《论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缺失》、黄列《家庭暴力·从国际到国内的应对》、马晓琳《我国制订<反家庭暴力法>的必要性分析》、王皓《完善家庭暴力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思考》、宣炀《夫妻之间的隐忍之痛—家庭暴力》、李艳梅《婚内强奸立法探析》、唐丽娟《我国家庭暴力的原因与防治对策的完善》、吴国平《遏制家庭暴力之法律对策探究》、杨建《论“反家庭暴力法”制定之必要性》、刘洪华《家庭冷暴力的立法思考》、刘国奎《家庭暴力存在原因及对策探析》、张珊珊《关注家庭暴力案件》,李明舜《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几个思考》、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编《家庭暴力与法律援助》、北京晚报《怎样制止李阳疯狂家暴?》、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等等一共20篇(本)文献。

一、文献综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解释

(一)》第1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这其中突出的表现在丈夫对妻子的家庭暴力。目前,家庭暴力普遍存在,对受害者,家庭及社会均产生了巨大危害和不良影响。因此,极有必要对家庭暴力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能够有效预防,减少,制止家庭暴力发生的相关对策。本文试对当前学术界有关家庭暴力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加以总结,以便对进一步深化上述问题的研究有所补益。

毕业论文确定《我国当下“家庭暴力”现象的深度解析》这一题目,是希望通过学习、比较和分析,以图对我国当下“家庭暴力”现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选择了相关视角对我国当下“家庭暴力”现象进行一些必要的思考。

关于本文文献的收集和学习主要利用两个途径:一是利用自己学习过的课本、专著;二是通过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和上网查找有关书刊资料。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学习,我发现在当下“家庭暴力”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1.传统文化因素;2.社会观念因素;3.心理素质因素;4法

律保障不足的因素。

(一)传统文化因素主要观点有:

马晓琳和刘国奎学者都认为,家庭暴力是男权文化的产物男女在家庭及社会中地位不平等;男性有经济基础,有政治权力,女性则没有。男权文化就是家庭暴力存在的最本质原因。

(二)社会观念因素主要观点有:

社会对家庭暴力危害的认识依然不足,社会宽容促进了家庭暴力的肆虐。除了后果严重的案件,对一些伤害不大,情节较轻微的暴力现象,一般都以“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把它排斥在法的管辖范围之外。

(三)心理素质因素主要观点有:

1.心理抵抗力差2.扭曲变态心理3.病态心理4.性格缺陷

(四)法律保障不足的因素

杨建《论“反家庭暴力法”制定之必要性》,家庭暴力相关法律的有关表述只是表达了一种想保护的意愿,仅仅是宣示性,停留在政策的层面,且由于家庭暴力特定的身份属性特征,只有《婚姻法》的部分条文中才能有比较契合的体现,但《婚姻法》的相关内容太单薄,操作性不强,保护力度不够,且些许倾向性的保护只有在离婚的阶段才能实现,具有严重的滞后性。

二、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之对策研究

在家庭暴力的防治上,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很多非常有益的建议,对有效遏止家庭暴力的漫延和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观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别:

(一)完善立法说

1.制定“反家庭暴力法”

针对家庭暴力的长期性、复杂性与严重性,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而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现行成文法典中也无完整的、自成体系的预防、制止和制裁家庭暴力的措施。有关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妇女人身权利的条款散见于《宪法》、《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中制定一部切实可行的《反家庭暴力法》。

2.完善与婚姻法相配套的惩治家庭暴力的实施细则

婚姻法有关条文虽然规定了家庭暴力的救济途径,但婚姻法的规定缺乏操作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可出台的反家庭暴力实施细则推动反家庭暴工作的发展。

3.建立民事法律救助措施———设立民事保护令

吴国平、刘洪华等数位学者都认为民事保护令是家庭暴力受害者最直接、最

有效的法律救助途径。一种是禁止令,禁止施暴者继续攻击或威胁受害人。另一种是驱逐令,将施暴者驱逐出住宅一段时间。

(二)完善救助措施说

有学者认为,提供相配套的社会性的帮助措施,是防治家庭暴力的重要途径。在受害者因家庭暴力而不敢归家时,社会应有相应的庇护场所、法律援助机构及相应的电话求救服务热线等。受暴妇女需要有一个安全的能在危机时刻得到庇护的场所,以暂时逃离受暴环境,在专业人员的抚慰下,仔细思考自身的婚姻状况,决定以后的人生选择。而庇护制度的建立,应有相配套的社会资源。

(三)增强社会法制观念说

1.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妇女的自我维权意识

要树立妇女为本的价值观,在服务手法上,多从提升妇女意识,进行政策倡导入手。通过社会性别文化分析,令妇女反省自身的处境,反省自己作为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争取自身权益。

2.加强反家庭暴力的法制观教育

法制观念淡薄是产生家庭暴力的根本原因之一,充分发挥法制观教育在反家庭暴力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对于提高公民整体素质与法律意识、对家庭暴力的预防及救助起到积极的作用。

3.转换执法人员执法理念

5.法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篇五

《浅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文献综述

在当代,判例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但在司法实践中,判例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成文法自身的缺陷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对判例法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当代法制建设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制约,而中国古代法律具有鲜明的判例法传统。在这种背景下,考察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够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研究意义

笔者认为,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有以下意义:

第一,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历史。

第二,中国法律发展进程中,判例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判例在中国法律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价值。

第三,判例法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一个特性,对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法律特征的认识。

第四,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明晰该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能够从判例法角度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资料来源和范围

(一)图书馆馆藏图书

在图书馆馆藏图书D类政治法律类中搜索到以下相关资料: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等书籍。

(二)期刊数据库检索

主要利用CNKI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数据库访问地址为:http://

3、王铁雄著《中国古代判例法新探》,访问地址:http://www.fashi.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6

三、文献简介

笔者在通过各种方式所检索到的资料中,重点研读了张晋藩、武树臣、汪世荣、何勤华、王贵东、吴雪元、汤唯、姚旸、谢天、赵玉环、李玉年等学者的著作。

学者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自己研究的题目灵活地确定分类的标准)

(一)对我国古代判例法形式及其发展历史的探讨

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十卷本)以朝代为线索对中国古代法律作了系统介绍,通过该著作能够对各个朝代的具体的法律形式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该书认为,判例法在经历了中国古代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得以保存下来,并在秦汉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司法实践中得到重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是秦汉时期重要的法律渊源。唐朝法律形式多样,主要有律令格式,此外,还有敕、典、例等为补充形式。明清时期,律例并行,是中国古代判例法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由于因案生例原则的正式确立,明清两代例的数量大增,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该著作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但未就判例问题进行专题总结,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也缺乏针对性的分析。另外,由于该书出版时间是在上个世纪末,未能反映近年来的某些法律史研究成果,对唐代判例的表现形式的论述略显单薄。(注意:需要对文献进行述评)

„„(请仿照前例介绍其它文献)

(二)对我国古代判例存在原因的分析

谢天《论中国古代法中的例》[3]一文中认为:例的兴起,有着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的实用哲学的引导。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的儒家哲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哲学。在这种实用哲学的引导下,追求法律的实效成为了中国古代立法者的目标。例就是在这种引导下自然而然的产生;二是社会现实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例的形成顺应了社会生活的发展状态,例以其植根于现实的变通性受到了司法官们的青睐,因而发展起来;三是法律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再完善的制定法也无法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例则是通过总结现实经验从而使法得到发展的最好方式。该文对例的兴起的原因进行了独到的分析,观点较新,但是作者所做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判例自奴隶社会时期即已经存在,作者所做的诠释不能有力地解释隋唐以前判例产生并长期存在的原因。(注意:需要对文献进行述评)

„„(请仿照前例介绍其它文献)

(三)判例法与制定法的关系

„„(请仿照前例介绍其它文献)

(四)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请仿照前例介绍其它文献)

四、总结(该部分应当紧紧围绕题目,对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研究趋势及价值进行概括与评价)

我国法律史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的讨论与研究是多角度的,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述:中国古代判例的存在形式、效力及发展演变情况;判例与制定法的关系;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总体上看,学术界就该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论著较少,往往是在论述其他相关问题时间接有所涉及;研究某一具体朝代中判例的论著比较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论著比较少;虽然对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解释,但切入点比较陈旧,原因分析比较肤浅;研究方法多拘泥于历史分析法,缺乏将中国古代的判例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进行比较性研究的成果;关于古代判例法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也缺乏辩证的分析,也未能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6.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撰写要求 篇六

一、文献综述正文内容: 1.(前言)2.(主体)3.(总结)4.参考文献

二、内容要求: 1.前言

简要的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和涉及的范围,必要时简介本题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及争论焦点,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

2.主体

主体是综述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前人文献中提出的理论和事实,比较各种学术观点,阐明所提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等。一般可以按照题目大小、内容多少及逻辑关系,安排不同层次的大小标题,按论点和论据组织材料,从不同角度阐明主体中心内容。主体部分引用的资料应注意以下问题:能说明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资料真实可靠,既新颖又具有代表性;能反映问题的发展阶段以及阶段性成果。主体字数一般在2500字左右。

3.总结

概括主体的主要内容,总结主体的情报资料,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和方向,如有必要也可以提出作者的观点、倾向和建议。总结一般以100~200字为宜。

4.参考文献

综述是以前人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撰写而成的,因此参考文献是综述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既为文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又为读者检索提供了线索,也是对引用文献原作者的尊重,要注意引用顺序的编写,著录格式要规范。

注1:格式要求:

(1)题目名称:题目名称应准确地表达文献综述的特定内容,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段前后各空一行。

7.毕业论文综述 篇七

一、组织社会化的概念界定

1968年,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Schein首次将“社会化 (Socialization) ”的适用范围扩展到组织领域, 强调以工作场所——组织为研究焦点, 从而提出组织社会化的观点。查阅相关文献, 将国内外常见的组织社会化定义整理为表1。

回顾以往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的定义, 可总结为三个角度。 (1) 从组织成员角度看, 组织社会化是指组织成员为适应组织所在价值体系从而采取主动策略的过程, 学习与组织相关的知识、行为、态度等。 (2) 从组织角度看, 组织社会化是指采取管理方法使组织成员尽快融入并成为期望对象的过程。 (3) 从交互作用的角度看, 组织社会化是指组织与组织成员相互作用, 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进而更好地融入组织、组织提升效率并获得期望成员的过程。

二、初入职大学毕业生组织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在探索组织社会化结果的影响因素中, 总的来说有三大角度。

一是组织的角度, 这也是最先受到学者探讨的, 组织角度关注的主要是组织社会化策略。Van Maanen和Schein最早提出了组织社会化策略, 是指组织通过特定策略或方法促进新进员工社会化的过程, 使之完成组织所期望的角色转变。

二是新员工自身角度。后来的学者注意到新员工在进入组织时, 不仅受到组织方面的影响, 自身也会主动进行信息搜寻、关系构建等主动社会化的行为, 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印证。

三是组织的内部员工——主管、同事的角度, 主管同事很早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 但只是将主管和同事作为组织策略中的一个方面, 主要是从组织角度考察其所充当的角色和作用。但主管和同事所处的位置在新员工的角色适应和人际融合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区别于组织作用, 主管、同事可以与初入职员工建立人际关系, 由于可以直接观察和接触, 所以主管同事可以提供直接的指导。而Moreland和Levine从小团队的组织社会化视角, 不再强调组织的角色, 而是聚焦于和新员工类似职位的个体即同事, 同事也被认为是团队融合中最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 Ostroff&Kozlowski通过实证研究显示相比于其他资源, 新员工会主动从同事那里获取信息。研究者也发现, 新员工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从同事获得更多的帮助表现出更满意, 表现出较大的留下来的意愿。

三、主管支持与同事支持对初入职大学毕业生自身主动社会化行为的影响

在角色的转换过程中, 新员工积极性的表现行为也是愿意主动了解情况并努力去适应的一种行为, 新人通过自身去试着了解环境, 寻找有价值的信息, 并试着去了解搜集到的信息源, 提升自己的社会支持力, 并发展各项技能。很少有人直接研究同事支持, 而是将同事支持作为社会支持的一部分, 常常和主管支持一起提及。Schneider和Bowen认为主管和同事支持应创建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 当表达规则积极时, 该环境应最小化从事情绪劳动的需求。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员工处于环境营造的积极情绪中, 为表达组织规定的积极情绪所需要的情绪努力更少。Abraham建议主管和同事支持可以作为情绪劳动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 支持水平较低时, 情绪耗竭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负面影响;支持水平较高时, 工作满意度有轻微增加。主管同事的支持对初入职大学毕业生的影响除了Kammyer在2013的文章中有所探究外, 很少有学者专门去研究该问题。该问题的提出更多的是学者在研究主动社会化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经典理论家认为, 主动积极性是新员工自己主动的结果。然而, 受较高水平支持的新员工对他们的工作环境会感觉更舒服, 因此也会更加主动去适应。内部员工主动支持的态度会培养新员工的自信, 这样会鼓励他们以增加主动社会化的形式回报这种积极的社会关系, 来自主管同事的支持使他们更愿意去搜寻信息和建立相互关系。那些感觉从主管和同事得到最初支持的员工更能感觉到他们的工作群体想让他们成功, 这样反过来影响新员工的主动积极行为相关的感知成本更低。Connie R.Wanberg和John D.Kammeyer-Mueller在实证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他提到在新员工主动社会化行为时与主管同事互相作用的机会非常重要。没有这些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新员工的社会主动行为是不能被充分利用的, 也没有积极的组织社会化氛围。

四、文献述评

国内外学者研究了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定义、内涵、发展阶段等, 但对于组织社会化的界定往往停留在单个维度, 或从组织角度, 或从自身角度, 缺乏交互的视角。本文在此基础上, 从交互作用的角度对组织社会化的概念加以界定:组织社会化是指在主管与同事的支持下, 通过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作用, 从而促进初入职员工完成自身主动社会化行为, 进而帮助组织成员更好地融入组织的过程。

Nelson&Quick提出关系构建是新员工避免社会隔离和孤立的有效手段。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 由于关系构建而生的社会交往有利于组织传递满足新员工的角色期望和组织的政策。这其中包括个人网络关系和建立关系。新员工与部门同事、上级和指定的导师建立非正式的关系, 也是其成功实现社会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以往文献主要将新员工自身主动社会化行为为自变量来研究, 而忽略了其在主管、同事支持对组织社会化结果作用中的中介效应。本文通过对组织融入度的概念、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希望能对企业的新员工管理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8.毕业论文之如何写综述 ! 篇八

综述的主体一般有引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

1.1引言部分

引言用于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定义,综述的范围、有关问题的现状、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综述内容有一个初步轮廓。

1.2 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主要用于叙述各家学说、阐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其叙述方式灵活多样,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模式,常由作者根据综述的内容,自行设计创造。一般可将正文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标上简短而醒目的小标题,部分的区分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国内研究动态和国外研究动态,有的按年代,有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观点,有的按发展阶段,然而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包括历史背景、现状评述和发展方向三方面的内容。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研究成果如何?他们的结论是什么?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现状评述又分三层内容:第一,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亮出作者的观点;第二,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引出论据(包括所引文章的题名、作者姓名及体现作者观点的资料原文)。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正文部分是综述的核心。

1.3 总结部分(不是必须的)

在总结部分要对正文部分的内容作扼要的概括,最好能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特别交待清楚的是,已解决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解决它有什么学术价值?从而突出和点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与引言相当。短篇综述也可不单独列出总结,仅在正文各部分叙述完后,用几句话对全文进行高度概括。

1.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原始素材,也是综述的基础,置于开题报告最后面,此处从略。2 综述写作步骤

2.1确立主题

在开题报告中,综述主题就是所开课题名称。

2.2搜集与阅读整理文献

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因而,要求搜集的文献越多越全越好。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文摘、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也可以采用微机联网检索等先进的查阅文献方法。有的课题还需要进行科学实验、观察、调查,取得所需的资料。

阅读整理文献是写好综述的重要步骤。在阅读文献时,必须领会文献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做好“读书笔记”,并制作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所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摘录文献的精髓,为撰写综述积累最佳的原始素材。阅读文献、制作卡片的过程,实际上是消化和吸收文献精髓的过程。制作卡片和笔记便于加工处理,可以按综述的主题要求

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和条理化。最终对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

2.3撰写成文

撰写综述之前,应先拟定写作提纲,然后写出初稿,待“创作热”冷却后进行修改成文,最后抄入开题报告表的“综述本课题国内外动态,说明选题依据和意义”栏目内。3 撰写综述的应注意事项

3.1撰写综述时,搜集的文献资料尽可能齐全,切忌随便收集一些文献资料就动手撰写,更忌讳阅读了几篇中文资料,便拼凑成一篇所谓的综述。

3.2综述的原始素材应体现一个“新”字,亦即必须有最近最新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将教科书、专著列入参考文献。

3.3坚持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避免介绍材料太多而议论太少,或者具体依据太少而议论太多,要有明显的科学性。

3.4 综述的素材来自前人的文章,必须忠于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不可阉割或歪曲前人的观点。

如何写综述

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

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如何正确的阅读文献写出好的综述

1.如果你所要研究的领域在国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那恭喜你, 你可以很容易读到一些国内的综述或研究论文, 从而对你要从事研究方向有个基本的了解.2.如果你的研究方向比较偏门或者非常具有特色, 在国内还没有多多少工作, 那你就要费一番功夫了, 想入门不容易啊, 因为你直接面对的将是英文文献.不说专业内容你不够了解, 就是那一堆堆的英语单词就够你受的了.提供一个建议, 可以用或许能搜索到一些台湾的中文期刊或硕博论文, 对你入门会有点帮助.3.在开始写综述之前, 你一定会下载一大批英语文献.面对眼前一堆堆的文献, 又该如何下手呢? 我们想一下子全部消化掉, 那是不可能, 我们必须有的放矢, 采取一定的策略, 才能

更好的消化那些文献, 才能写出精彩的综述文章.首先, 先找出往年的经典文章, 即被其他Sci论文引用频率比较高的, 包括写的好的研究论文和一些综述, 尤其是写的好的综述特别要好好读.简单介绍如何才能找到这些宝贵的文章

输入你的关键词, 找到相关的文章, 内有很多关于引用频次及其它重要信息, 从中选择应用率较高的研究论文和综述, 对于一些非常好的综述, 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其次, 要找到近两年的文献, 写的比较好的研究论文和综述重点研究, 因为一篇好的综述文章一定会花很大精力重点介绍近两年的研究进展的, 内容才会新, 观点才会准确.4.经过3的选择, 所剩的文献就不会太多了吧, 对于一个新手来说也不会觉得压力太大, 剩下的就是好好消化这些需要重点读的文献了.综述的写作思路还可以参考老外人家写的比较好的综述, 还可以引用人家的许多话, 当然最好对相关文献有所了解才比较好.5.可以着手去写吧.先不管写出来的怎么样, 坚持写下去, 初稿一般比较粗糙, 需要好好的修改, 修改几次之后, 只要你文献引用恰当, 再经过你的老师修改润色, 写出的绝对是一篇不错的综述.总结几句: 看文献不能太急躁, 只要经典文献消化的好就能写的好;

9.厦门大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篇九

姓 名: 学 院:

系: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校内): 职称: 指导教师(校外): 职称:

2014 年 3月 10 日

基于自适应理论的任意阵列方向图综合(文献综述)

基于凸优化的线性阵列方向图综合

摘要

如今阵列天线的应用越来越广,无论在通讯、广播、雷达等生活领域中,还是在国防中,阵列天线都起着关键作用。而在阵列方向图综合方面,对任意阵的综合问题及算法的研究也更有实用意义。基于自适应天线理论的阵列方向图综合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要综合的已知阵元数、阵元方向图、阵列形状和阵元间距的天线阵当作是自适应天线阵。如果从某个方向对阵列施加干扰,则通过自适应处理,使天线方向图在干扰方向上产生零点。

关键词 任意阵列

方向图综合权矢量

自适应理论 Keywords

Arbitrary array

Pattern synthesis

Weight vector

Adaptive theory

I 基于自适应理论的任意阵列方向图综合(文献综述)

目 录

第1章

本文研究内容的提出及思路..............................................................................................1

1.1 本文研究提出背景.............................................................................................................1 1.2 本文研究思路.....................................................................................................................1 第2章

阵列天线基本原理..............................................................................................................1

2.1 阵列天线的数学模型.........................................................................................................1 2.2 阵列天线的辐射特性.........................................................................................................3 第3章 天线阵方向图综合................................................................................................................3

3.1 方向图综合的概念.............................................................................................................3 3.2 方向图综合的分类.............................................................................................................4 3.3 方向图综合的任务.............................................................................................................4 第4章

自适应算法........................................................................................................................4

4.1 自适应算法概念.................................................................................................................4 4.2 典型的自适应算法.............................................................................................................5 4.3 自适应迭代算法的研究历史.............................................................................................5 4.4 自适应方向图综合仍需解决的问题.................................................................................6 本文小结..............................................................................................................................................7 参考文献..............................................................................................................................................7

II 基于自适应理论的任意阵列方向图综合(文献综述)

第1章

本文研究内容的提出及思路

1.1 本文研究提出背景

无线通信系统一般要求天线阵列方向图具有一定的主瓣宽度,特殊的主瓣形状和低的旁瓣电平等等。因此需要根据这些指标用相关算法获得最佳的天线阵列阵元权系数,这种技术称为阵列方向图综合。

在国防、航空、航天、气象等诸多领域,相控阵天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阵列天线的方向图综合是相控阵天线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研究有源相控阵天线的波束形成算法,首先必须研究阵列天线的波束算法,因为相控阵天线是从阵列天线发展起来的。阵列天线有多种形式(如线阵、面阵和空间阵),它可以比较灵活的实现各种波束。而自适应理论对任意阵方向图的研究则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2 本文研究思路

首先第二章对方向图综合的概念做了深刻和全面的分析;第三章为自适应理论分析及常用的三大准则的具体应用和比较;第四章为方向图综合的历史、现状及改进方向;第五章为本文的总结。

第2章

阵列天线基本原理

2.1 阵列天线的数学模型

阵列天线是由一定数目的阵元按一定的规则排列而成的。下图是一个含有N个阵元的线阵。我们假设第n个阵元的方向图为

gn,相邻阵元间距为d。现在有一个信号从远处入射,其入射角为,是信号入射方向与阵列主轴法线方向的夹角(9090)基于自适应理论的任意阵列方向图综合(文献综述)

整个阵列接收到的信号可用矢量X表示:

X[x1(t),x2(t),xN(t)]T

(2.1)我们再假设第n个阵元的权矢,它是一个复数,为第n个乘法器的系数,则该阵列的权矢量为:

W[1,2,N]T

(2.2)阵列的输出由每个阵元的输入与对应的权值相乘,再累加得到,即:

Y(t)nxn(t)XTW

n1N(2.3)假设入射信号的振幅为A,波长为λ,则

XAej(0t)[g1(),g2()ejdsin(),g3()ej2dsin()令

gn()ej(N1)dsin()]T(2.4)V[g1(),g2()ejdsin(),g3()ej2dsin()gn()ej(N1)dsin()]T

(2.5)这里d为阵元间距,N为阵元数目

在阵列的结构和接收信号的频率(或波长)确定后,V是一个仅与信号的入射方向有关的矢量,我们称其为导向矢量。

从(2.4)、(2.5)可以看出

(2.6)XAej(0t)V

则有

Y(t)Aej(0t)VTW我们定义方向图函数F()为

(2.7)

F()V()TW

(2.8)由上式可以看出,阵列天线的方向图仅与阵列的权矢量和导向矢量有关。

基于自适应理论的任意阵列方向图综合(文献综述)

2.2 阵列天线的辐射特性

1.2.1 天线方向图

天线方向图是一个描述天线方向性能的函数或图像。它可以基于该函数描述电场或磁场,此时的方向图称为场方向图。方向图也可以基于辐射强度的函数,此时称为功率方向图。方向图分为主瓣和旁瓣,主瓣产生最大的期望辐射,旁瓣一般是不期望的辐射方向。

由上一节天线的数学模型可知:在阵列的结构和接收信号的频率(或波长)确定后,阵列天线的方向图仅与阵列的权矢量和导向矢量有关。

1.2.2 波束宽度

阵列的波束宽度是指一个角度的宽度,具体说,是在指定了一个特定的功率电平下,阵列主波束或主瓣所占用的区域。通常,波束宽度是在半功率点或者说是-3dB点测得的。此波束宽度即所谓的半功率宽度或3dB宽度。另一种方法是测主波束两旁第一个零点之间的波束宽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波束宽度都是指3dB宽度。

1.2.3 方向性系数和增益

在很多应用中,天线阵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形成一个响应或波束方向图,这样在某一特定方向上的发射(接收)就会得到加强,而在其他方向上的就会得到抑制。一个有效的阵列波束尖锐程度的度量就是天线的方向性系数,它定义为辐射能量在特定方向上的值与能量在所有方向上的平均值的比。即方向性系数是用来衡量辐射在最大值方向的集中程度:

方向系数=最大辐射强度Umax=平均辐射强度U0

因为各向同性阵元的辐射在所有方向上都是相等的,并且没有固定方向,所以各向同性元的方向性系数总是等于1。

在阵列综合情况下,由于天线和天线传输线中的损耗都没有考虑,所以天线的增益和天线的方向性通常是可以互换的。但方向性系数和增益有所区别,两者只相差一个效率,增益等于方向系数乘以效率。但方向性系数很容易通过方向图估算,而增益则必须进行测量。

第3章 天线阵方向图综合

3.1 方向图综合的概念

天线方向图,是指在离天线一定距离处,辐射场的相对场强(归一化模值)随方向变化的图形,通常采用通过天线最大辐射方向上的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方向图来表示。天线方向图是衡量天线性能的重要图形,可以从天线方向图中观察到天线的各项参数。

由某种单元组成的天线阵中通常有4个参数是可变的,这4个参数是单元总数、各单元的空间位置分布、各单元的激励幅度和激励相位。若上述4个参数给定,根据这些参数确定阵列天线辐射特性,包括方向图、方向性系数、增益和阻抗等,则称为阵列天线的分析问题;反之,根据辐射特性去确定上述4个参数的过程,则称为阵列天线的综合问题。这两个问题是阵列天线领域的核心问题,也是在阵列天线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基于自适应理论的任意阵列方向图综合(文献综述)

具体而言,由于阵列天线的单元数目、间距、激励幅度与相位这4个参数决定了阵列天线的主瓣宽度、副瓣电平、方向性系数等特性;那从另一方面讲,通过调整这4个参数,自然可以改变方向图的辐射特性,实际上是改变了阵列函数或者说是阵因子。如何安排和调整阵列天线的这4个参数,使之获得特定的阵列函数,能够满足一些特定的要求或者实现指定的方向图形状,就是阵列天线的综合问题,也称为阵列天线设计。

3.2 方向图综合的分类

第一类综合问题是预先给定对方向图主瓣宽度和旁瓣电平的要求,而对方向图的其他细节并不苛求,这种情况是阵列综合最常见的情况,也是最基础的情况。

第二类综合问题不仅给定了对方向图主瓣宽度和副瓣电平等特性的要求,还要求实现的阵列天线辐射方向图的各个细节都满足设计要求,也就是说要通过阵列综合获得指定形状的方向图。这类综合问题实质上是函数逼近问题。即用阵列综合得到的阵列函数代替所要求的方向图函数,使能产生的均方根误差或最大误差最小。

第三类综合问题是从已知方向图出发,通过使有关参数,如单元间距或者激励幅相作微小变化来逼近所要求的方向图,也称为微扰法。

第四类综合问题是阵列天线性能参数的最优化设计问题,这里的阵列天线性能参数主要是指阵列天线的方向性系数,是方向性系数的最优化问题。

3.3 方向图综合的任务

方向图综合最终都是在阵元数、阵元位置以及所期望的阵列方向图或辐射特性参数都给定的情况下,如何来寻找一组复数权,使阵元响应在这组复数权加权后所得到的阵列方向图,正是我们所期望得到的阵列方向图。

我们所需要的阵列方向图,大概分为两类:要求在保证一定的主瓣方向、主瓣宽度和主瓣增益的条件下,尽量降低副瓣响应,或是在保证一定的主副瓣增益比的情况下,尽量压缩主瓣的宽度。

相应地,阵列天线设计有两个基本思路,一个是固定主副瓣比追求极窄主瓣宽度,一个是固定主瓣宽度追求极低均匀副瓣。主瓣的宽度和主副瓣比是任何天线设计都会遇到的一对矛盾,对于一个实际的天线,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给出相应的折衷方案。对于给定的主瓣宽度,副瓣尽可能低;对于给定的副瓣电平,主瓣尽可能窄,这种方向图称为最佳方向图。正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阵列方向图综合是实现或者逼近最佳方向图。

第4章

自适应算法

4.1 自适应算法概念

基于自适应天线理论的阵列方向图综合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要综合的已知阵元数、阵元方向图、阵列形状和阵元间距的天线阵当作是自适应天线阵。如果从某个方向对阵列施加 基于自适应理论的任意阵列方向图综合(文献综述)

干扰,则通过自适应处理,使天线方向图在干扰方向上产生零点。即当空间中同时存在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时,我们要求自适应阵既要在有用信号方向形成主瓣,又要在干扰方向形成零点。

当有大量的干扰信号从不同方向入射时,自适应阵将不能简单的在某个方向上进行调零或陷波。而是采取一种“折衷”的方法,将整个阵列所接收的干扰功率降到最小。

4.2 典型的自适应算法

自适应算法是根据某个最优准则来设计的。用自适应准则来确定权矢量w的最优解经常采用的最优准则有:最小均方误差(LMS)准则,最小二乘(LS)准则、最大信干比准则和统计检测准则等,其中最小均方误差(LMS)准则和最小二乘(LS)准则是目前最为流行的自适应算法准则。

一种算法性能的好坏可以通过几个常用的指标来衡量,例如收敛速度一一通常用算法达到稳定状态的迭代次数表示;运算复杂度— 完成一次完整迭代所需的运算次数;跟踪性能——记录当时状态的误差情况。

RLS 和LMS算法比较(1)从收敛速度来看,RLS 算法明显优于LMS 算法,但RLS 算法在运算上却比LMS 算法复杂得多,为了减小计算复杂度,并保留RLS 的收敛性能,人们提出了一些改进的RLS 算法。如RLS 格型算法,快速RLS 算法,梯度格型算法,等。总的来看,这些以收敛法都是以运算速度换取运算复杂性。

(2)LMS 算法的优点是运算简便,但它只有一个可调整参数,即步长因子μ ,可以用来控制收敛速率, 由于μ 的选择受系统稳定性的限制, 因此, 算法的收敛速度受到很大限制。为了加快收敛速度人们提出许多改进的LMS 算法。

综合以上,自适应算法中最简单、运算量最小的是以LMS为代表的一类算法,如NLMS、BLMS算法等,但同时他们也存在着收敛慢的缺点;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个极端,是以RLS等为代表的各种算法,他们虽收敛速度很快,但运算量很大;近些年兴起的AP(仿射投影),CG(共轭梯度),FN(快速牛顿)等算法,则是在运算量和收敛速度之间作适当折衷,从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4.3 自适应迭代算法的研究历史

(1)1946年,Dolph首先提出在均匀线阵的基础上实现切比雪夫方向图的方法。

贡献:这种方法解决了在主瓣宽度一定的情况下,如何使副瓣峰值电平最低(也就是主副瓣电平比最大)的方向图综合问题

缺点:Dolph的方法只适用于均匀线阵和各向同性阵元的方向图综合问题,而对于任意阵,则难以适用。

(2)1990年,Olen和Compton在IEEE杂志上提出的。在他们题为《A numerical pattern synthesis algorithm for arrays》的文章里,他们将自适应阵原理应用于方向图综合,在 基于自适应理论的任意阵列方向图综合(文献综述)

任意阵上得到了均匀的副瓣电平。

贡献:Olen和Compton的研究,第一次系统地将自适应阵原理用于解决任意阵的向图综合问题,它以最大信噪比准则为基础,将大量假想的人为干扰引入副瓣区,用以调节副瓣电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得出了自己的迭代算法,对以后的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缺点:首先,它提出的迭代算法收敛速度太慢,并且存在收敛的稳定性和通用性方面的问题。其次,它只解决了在满足一定主副瓣比要求的情况下,如何极小化主瓣宽度的问题。而我们常常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如何在保持一定的主瓣宽度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副瓣电平。该文献所提出的算法不能解决该问题;最后,它没有给出主瓣控制的机制,即认为信号只来自一个方向,或信号的主瓣仅仅是由单一方向入射的有用信号所决定的。而最大信噪比准则并不仅仅适用于单一有用信号。

(3)1999年,P.Y Zhou又进行了一些有益的补充,提出了同时进行主瓣控制的方法。贡献:针对主瓣控制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缺点:但就迭代算法本身来说,相对于Olen的文献并没有太大改动,对于主瓣控制机制来说,它的理论意义也大于实际意义。

(4)200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刁跃龙在《基于自适应阵原理的任意阵方向图综合》论文中基于最大信噪比准则,对任意阵天线方向图综合的两种思路给出了一种更全面的迭代算法。

贡献:首先,在认真分析自适应原理和最大信噪比准则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迭代算法,收敛速度大大加快(最少两个数量级),迭代系数也变得更易选取,更主要的是,大量的仿真实验证明,本文所提出的迭代算法是稳定的、收敛的和通用的。其次,本文不再假设信号仅仅来源于唯一的方向,而是来源于多个方向,或某个或几个范围,通过调节信号和干扰的相对大小,来迭代解决主瓣控制问题。最后,它不但适用于任意线阵的方向图综合,对于面阵以及共形阵列均适用。

缺点:阵列效率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4.4 自适应方向图综合仍需解决的问题

(1)使自适应迭代算法更进一步简化,收敛速度更快更稳定

(2)现有的很多方法主要是对副瓣电平进行了约束, 而没有考虑阵列效率问题.在实际工程应用场合中, 低的阵列效率在发射时导致天线增益损失, 在接收时影响系统的信噪比, 所以阵列效率也是方向图综合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而如何进一步提高阵列效率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3)在基于自适应天线理论的阵列方向综合中, 人们已考虑了阵元间的非均匀间距和阵元方向图,再进一步考虑阵元问互藕的影响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实际上许多信号是宽带信号, 而当来波信号是宽带信号时, 如何实现互藕校正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基于自适应理论的任意阵列方向图综合(文献综述)

本文小结

在方向图综合领域,自从Dolph首先提出了在均匀线阵、各向同性阵元的基础上,如何得到切比雪夫方向图的波束综合方法以来,对任意阵的方向图综合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自适应理论在方向图的综合及天线设计方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全面了解天线知识的基石。

本文在仔细分析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对天线方向图综合及自适应理论做了更深层次地分析;认真研究外加干扰对自适应阵方向图影响的基础上,比较了在解决任意分布、任意阵元响应方向图综合的迭代算法发展历史中,各自的贡献及自身的缺点,从而找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对方向图综合过程中会出现的也经常会被忽略的阵列效率和阵元间互藕的问题也做了一定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C.A.Olen and R.T Compton Jr, ―A numerical pattern synthesis algorithm for arrays,‖IEEE Trans,Antennas Propagation,vo1.38,PP.1666—1676,Oct 1990.

[2] P Y Zhou and M.A.Ingram,―Pattern synthesis for arbitrary arrays using all adaptive array method,‖IEEE Trans,Antennas Propagation,vol.47,PP.862-869,May 1999. [3] 吕善伟,《天线阵综合》,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8 [4] 张志军,冯正和天线阵列方向图的一种数值综合算法[J]

电子学报1989 年9 月第9 期 [5] 苗振江张风翥,《自适应阵列的分析与优化设计》.通信学报,1992年第4期,第33~39 [6] 沈福民,《自适应信号处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7] N.Karmarkar, ―A new polynomial time algorithm for linear programming,‖ Combinatorica, vol.4, pp.373–395, 1984.[8] Frank Gross著,何业军桂良启等译,《智能天线MATLAB 版》,电子工业出版社,[9] 栾秀珍 傅世强 房少军著,《天线与无线电波传播》,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10] H.Unz, ―Linear arrays with arbitrarily distributed elements,‖ IRE Trans.Antennas Propag., vol.8, pp.222–223, Mar.1960.[11] Y.Zhao, W.Liu, and R.Langley, ―Application of the least squares approach to fixed beamformer design with frequency-invariant constraints,‖ IET Signal Process., vol.5, no.3, pp.281-291, 2011.[12] C.A.Balanis, Antenna Theory Analysis and Design, 3rd ed.Hoboken, NJ: Wiley, 2005.[13] C.L.Dolph, ―A current distribution for broadside arrays which optim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am width and side-lobe level,‖ Proc.IRE, vol.34, pp.335–348, Jun.1946.[14] A.H.Jafari, W.Liu, and D.R.Morgan,―Study of sensor positions for broadband beamforming,‖ IEEE Signal Process.Letters, vol.20, no.8,pp.779-782, Aug.2013.[15] Z.Li, K.F.Cedric Yiu, and Z.Fen, ―A hybrid descent method with genetic algorithm for microphone array placement design‖ Applied Soft Computing, vol.13, pp.1486-1490, 2013.[16] D.B.Ward, R.A.Kennedy, and R.C.Williamson, ―Theory and design of broadband sensor arrays with frequency invariant far-field beam patterns,‖ J.Acoust.Soc.Amer., vol.97, no.2, pp.1023-1034, Feb.1995.基于自适应理论的任意阵列方向图综合(文献综述)

上一篇:“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计划下一篇:运营商网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