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2024-09-24

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精选10篇)

1.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篇一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二)知识目标: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

2、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教学难点】

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5分钟)(教师从生活中的小知识讲起,表明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打消学生对科学的距离感和神秘感。)

科学就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从事这一行的科学家我们也总觉得他们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有位科普作家——沈致远将会告诉你:科学是美丽的。

二、走近作者:(5分钟)(教师介绍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1929年11月出生。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

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35分钟)

1、提问: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

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请你按照这一思路划出课文结构:

明确:文章共18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

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分析论证——以威廉斯传播科学美的行动展示科学美的魅力。

第三部分(第15—18自然段):得出结论——探讨其他领域的科学美及科学美的源泉、乐趣。

第二课时

四、研读课文,学习文章的写法:(35分钟)

1、提问:作者是如何提出“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第1自然段从反面入题,在常人眼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常人眼中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形象是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的;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2自然段从正面立论,点明论点:科学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这与上文“深奥的、严格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

2、提问: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分析、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证明观点。

3、提问:为了证明论点,作者重点举了什么例子?引用了什么?

明确:重点举了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威廉斯用写科学诗和科学歌舞表演的方式展示科学之美。引用了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爱之力》、《黑洞之歌》、《物质化女孩》四首诗,层层深入地进行了评论分析。

4、诵读威廉斯的科学诗,体会其意味。

⑴朗读《碳是女孩之最爱》,思考: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 明确:①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②碳是生命之源,天外来客;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④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⑤现代社会离不开碳纳米管。

⑵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

明确:威廉斯的这首小诗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有了爱的科学会更加美丽!

⑶朗读并品味《黑洞之歌》。

明确:也许我们对这首诗还有着疑惑,还没有读懂,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了威廉斯竭尽自己之所能来传播她一生挚爱的科学的巨大热情,这份热情让我们感动领悟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向科学又迈近了一步。

5、提问:文章还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证科学之美?列举了那些事实? 明确:还以数学之美为例来论证。作者分别列举了:人体的曲线美,雕塑家和画家的几何视觉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来加以论证。

6、提问:作者认为科学之美源于何处?

明确: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

7、提问: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议论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般议论文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而本文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所以作者不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

8、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语言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

如第3自然段中作者用四个反问句列举了科学美的种种形态:电子云的朦胧美,叶绿素的神秘美,DNA的活力美,纳米世界的精致美,这些排比句简洁有力,向读者展示了科学美的丰富多彩。此外,课文还在多处运用了设问句、反问句。如:“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那么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等,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五、归纳总结:(5分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领略了科学之美。科学是美丽的,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科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知识拓展:收集关于科学美的文章、图片、资料,丰富科学知识,端正对科学的认识,激发对科学进行探索的热情。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及能力训练中的习题。

七、教学反思

2.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篇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简案

孔埠中学王建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的解读能力。

3.欣赏本文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4.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加深对本文观点的认识,培养正确的科学观。教学重难点

1.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文章的思路及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ppt1

二、作者简介:ppt2-ppt8

回忆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丰功伟绩,让学生对邓小平同志有所了解,对邓小平同志产生崇敬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三、目标呈现:ppt9

四、自读课文,积累字词:ppt10

五、整体感知,把握话题:ppt11

本文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它们围绕一个什么样的共同话题?

六、阅读课文,理解内容:ppt12-ppt131、第一部分内容摘自1988年9月5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邓小平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2、第二部分内容是邓小平同志1988年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与工资初步改革方案汇报时的谈话。这一部分内容围绕“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并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七、思考讨论,探究难点:ppt14

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这一科学论断中的“第一”的含义是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说明。

八、总结思路,赏析特色:ppt15

全文思路明朗清晰,读来畅达完整,说理深入浅出,读来既清新可感,又引人深思。

九、再读课文,品味语言:ppt16

本文作为政论文,语言却是通俗易懂的,学生自主圈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以其生活话的语言强调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挥中的先导地位。

2、“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中的“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虽是口语,但传达出的含义却是十分深刻的。像这样的语句文中还有许多。

3、“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卫星、空间技术不也搞起来了吗?”作者采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我国高级知识分子在科技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十、相关链接:ppt17

3.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篇三

塔甸中心小学 聂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星罗棋布,合壁等词语。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正确顺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南沙群岛迷人的景色和丰富的特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海疆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语言优美,如“星罗棋布”“碧波浩渺”等,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积累。难点:初步理解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这一写作方式。【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上节课我们读了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了些什么?

2、复习词语,齐读。

3.这节课请同学们放慢脚步,边读边想象,细细欣赏那蓝色宝库般迷人的海岛。

二、初读感悟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南沙群岛的什么?

三、精读体会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子的?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2)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南沙群岛上生活的?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点拨:(1)晶莹的珍珠指什么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说明什么?(岛屿多)(2)南沙群岛有多少岛屿?齐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师小结。

(4)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南沙群岛上生活的?(5)读读这个句子,南沙群岛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6)评议朗读,结合朗读理解浩瀚,生息繁衍等词语的意思。师小结。

4.了解南沙群岛的悠久历史后,我发给你们每人一把金钥匙,开动脑筋去打开这座蓝色宝库。①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蓝色宝库? ②组织讨论自学方法和所学内容。结合句子理解蕴藏和用之不竭的意思?

③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宝库?请你通过朗读告诉我们。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蓝色宝库? ④说一说: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有(),有(),有();

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有(),有(); 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有(),有(),有()。

⑤知识宝库:资料补充。

⑥师生朗读,体会总分写法。小结:南沙及其海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产资源,真不愧是一座巨大的蓝色宝库。

5.讴歌了南沙群岛的富饶,你们想背上小画板去海边散步写生吗?

ɑ.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你认为写出南沙群岛美丽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b.“蓝玉”和“翡翠”分别指什么? c.读读句子,你觉得南沙群岛美在哪里?

d.想象一下,除了龙虾、燕鱼、海龟,海水里还有什么? e.指导朗读本段的两个比喻句。

用……像……的句式把这两句练习说一说。f.练习试背第3自然段。

四、仿段练习1.课文的第2,3自然段都是围绕中心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南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

2.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以公园真是鲜花的海洋或菜市场真是营养的宝库为中心句写几句话。

五、布置作业

4.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篇四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新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第四个单元中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也是一篇传统经典名篇,课文语言生动很美,学生喜读爱读。我在教学本篇课文,尊重学生阅读个性,“以人为本”,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多读多想,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这种感受;在想象形象中感知形象,引导学生一边结合插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一边读悟课文,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因此我拟定的知识技能目标是:

1、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美,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个性化阅读水平,仔细品味精彩句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领略大自然的风光美。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语: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走一走。播放.课件。

2、谈谈自己的感受: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翻开书P91,迅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4、指名朗读课文的中心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课文是怎样这句话来写的?指名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描写春天的段落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景物?用___作上记号;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作上记号。

2、指名汇报。教师板书:树木 积雪 小溪 小鹿

3、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美景:理解:抽出 (作者为什么用“抽出”而不用“长出”呢?)理解: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想象画面、指名表演)

4、练习朗读。自己练习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让人感觉到美。

5、春天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你能模仿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吗?指名说。

三、学习描写夏天的段落

1、用学习“春天”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三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所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2、指名汇报说说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教师板书:树木 雾 阳光 草地

3、交流:你认为哪些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说说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理解词语:“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封”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了解“雾”的特点,引导理解词语“浸”,让学生抓住“浸”和“升”想象画面。

4、练习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5、夏天还有哪些景物?说一说。

四、自学描写“秋天”“冬天”的.段落

1、用学习“春天”“夏天”段落的方法学习四、五自然段。在课文中画出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2、与同学交流。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3、汇报交流。指明试着板书:

秋天:树木 落叶 山葡萄 榛子

冬天:雪花 树木 西北风 动物

4、把你认为美的地方读给大家听,谈谈你的感受。

五、小结

联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痤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教学反思

5.科学是美丽的读后感 篇五

这是一本科学散文集。与我们平时所常见的科普小品文有所不同,作者以生动的笔触,隽永、流畅的文字,穷天地之幽玄,述生命之奥秘,读来引人入胜。

我惊讶于他有把种种深奥的科学理论,阐述得浅显易懂,比喻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文学功底--巧妙地从我们常见的`蝉的生命周期说起,引出以前在我看来复杂直至的“数论”的概念。

钦佩于他广博的科学知识--量子力学、三维空间、基因改造、生物学、天文知识乃至建筑领域他无不涉猎,阐述起来驾轻就熟,娓娓道来。

作为科学家的沈致远先生同样热爱文学、喜欢创作,并很好地把科学与文学融于一炉--说数--此率绵绵无绝期;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推论到最重要的科学线索往往不容易被发现;由朦胧诗谈到模糊数学……

读完这本书我恍然明白自己是根本不可能“摆脱理科”的--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即使无志于把种种现象分析透彻,也不能连一个热水瓶都不会装吧?(装多少热水?怎样盖瓶盖?)更何况从种种现象看到本质所在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所要求的。文、理终究并不分家啊!科学家能在种种文化思想中发现智慧的光芒以获得启迪;文人可以以理性的思考方式来提炼自己的观点、用更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文理完全可以通融、也必须通融。

以一种爱不释手的心情,我读完了《科学是美丽的》,我渐渐发现:其实,通融的何止是文理啊!这个世界上的“真”、“美”、“情”、“理”都和谐地融在一炉,“科学”、“艺术”、“人文”、“思维”之间根本没有什么排列组合的关系--它们是并列的、是一体的!科学家们好奇于原子核分裂时放出的力量--原子能,但也受到道德理智的约束,宁以生命为代价,拒绝把这种科学上神奇的力量作为残酷战争的工具;工业的飞速发展没有让人们忘记大自然的恩惠,爬上“月光”树守卫森林的少女得到广大学者的坚定支持;究竟电脑的应用利弊孰多也同样让科学家们思考良多……百川归海,文化合流。科学求真,真中涵美;艺术唯美,美不离真。

6.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万以内的加、减及混合运算。

2、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入举偶

今天一大早,淘气和笑笑就起床了!他们收拾完毕,唱着歌儿走在上学的路上。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什么事情让他们这么高兴呢?

老师悄悄地告诉你们:今天,他们要去春游!同学们喜欢春游吗?如果老师带领你们跟随淘气和笑笑去春游,你们高兴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观察导游图。

通过学生仔细观察,读懂导游图并回答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1、出示植物园

2、字读三个问题,翻开教材85页,找一找,看一看,你最喜欢哪条路线,请你算一

算。

3、三名同学选择不同的路线板书。

4、全班交流讨论一下,哪条路最近?至少要走多少米?

学中做

1、走进科技馆。

(1)出示科技馆全貌。我们首先到达科技馆,一起参观一下。看看笑笑看到了

什么?

(2)学生自由估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讨论:你同意哪一种结果?为什么?

(4)出示淘气和身边模型,并配音:从图中能看到那些角?

(5)学生独立在书上画一画。

(6)集体交流。

2、游览植物园区。

通过观察植物类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1)学生自由提问并在练习本上尝试解决。

(2)解决书上问题。

(3)全班交流。

3、读一读。阅读“你知道吗”,扩大学生知识面。

(1)独立阅读“你知道吗”。

7.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篇七

1、通过文本学习,掌握议论文有关文体知识。

2、了解课文论证过程,学会使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3、通过本文学习,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科学是美丽的”,能更加全面地看待科学,体会科学之美。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论证过程,学会使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2、通过本文学习,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难点

通过本文学习,能更加全面地看待科学,体会科学之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0月,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首位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可见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但是一提到科学,我们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想的是“深奥”、“严格”、“艰难”、“枯燥”等词语。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科学是美丽的》,学完之后相信大家将会对科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文题解读

1、认识作者。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中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并握有十一项美国专利。沈致远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科学是美丽的》,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请同学们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科学是美丽的》有什么特点?能不能看出本文的文体?

明确:题目是一个判断句,科学指的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美丽指的是一种状态是主观感受。题目告诉我们科学是美丽的,表明了作者对科学的看法和认识,所以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科学是美丽的”。本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为论点、论据、论证。

二、文本学习

请同学们花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

1、探究写法。

(1)我们刚才已经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科学是美丽的,作者在何种情况下提出的呢?

明确:在常人的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严格的、艰难的、枯燥的……科学家的形象是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提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2)作者举出哪些科学之美,请试着找出来。作者使用何种论证方法?

明确:(第三、十四自然段)

宇宙的诞生是美丽的;

黑洞、多重宇宙、宇宙流是美丽的;

电子云具有朦胧美;

叶绿素具有神秘美;

DNA双螺旋具有活力美;

纳米结构具有精致美;

《碳是女孩之最爱》碳元素的内涵美;

数学也是美丽的,人体的曲线美、几何形体的视觉美、分形图案千变万化。我们把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论点加以论证的方法称谓“举例论证”。举例论证能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通过举出实例能使科学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更好的让我们理解。(幻灯片展示几种美)

(3)作者着力写美国女天文学家琳达・威廉斯的诗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美国女天文物理学家琳达・威廉斯写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爱之力》,《黑洞之歌》、《物质化女孩》运用引用论证的来论证方法来证明学之美。同时论证了科学家并不都是常人心目中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的形象的,也可以像琳达威廉斯一样活泼。

(4)如果放在你面前有一颗钻石和煤炭,你认为哪一个更好看呢?请同学朗读琳达・威廉斯的诗歌并观看视频《金刚石、石墨、碳60》,体会碳元素内涵之美。

明确:

①碳是钻、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

②碳是生命之源,来自天外;

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

通过琳达・威廉斯的诗歌《碳是女孩之最爱》和小视频告诉我们,科学能帮我们看透事物的本质,这就是科学的内涵之美。碳和钻石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只看事物的外表。

2、质疑探讨。

除了书本上作者给大家展示的科学之美外,老师还给大家展示了几幅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幻灯片展示)

(1)科学这么美丽,那科学之美丽的源泉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理解?

明确: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之美的源泉。科学求真,真中含美;文艺唯美,美不离真。科学追求真理,能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相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真理是简单的,而且越是深层次的,适用范围越是普遍的真理就越简单。很多我们平时忽略掉的现象,有了科学我们才能发现其中的意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水为什么是往低处流不能往高处流,月亮为什么会总是绕着地球转,海边为什么会潮涨潮落,这些现象看起来很复杂,但是我们都可以牛顿的“万有引力”来解释,所以说真理是简单的。再比如在大自然中为什么会有千变万化的颜色,以前人们不理解,但是牛顿用三棱镜分析出太阳的光谱,因此我们知道平时看到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颜色组成,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波长,不同的物体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便能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2)动手小实验,科学之美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看到我手中有一张白色的纸,上面写有英文单词“now”,现在考考大家,能不能在不破坏这张纸和不涂改的情况下使“now”变成“won”呈现在我们眼前呢?

明确:隔着注水的玻璃杯,我们就能发现字母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对,就是光的折射。科学能从简单的现象中发现深奥的原理,反过来这些原理又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复杂的事物。科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复杂的奥妙,从复杂的事物中发现简单的规律,从杂乱无章、形形色色的事物中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历史或现实的关系。科学之美一直在我们身边。

三、课堂总结

科学是美丽的,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科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四、作业布置

1、说说自己的专业美。

8.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八

一、填空(每空3分,共30分)

1、云分为()、()和积云三类。

2、常见的降水形式有()、()冰雹等。

3、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

4、耳朵分为()、()、()三部分。

5、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颈、躯干和()四部分。

二、判断(每题3分,共30分)

1、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天气预报来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

2、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3、物体溶解的速度与水的热度有关系。

4、声音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5、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风是西北风。

6、运动时,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的氧气。

7、把盐水放在太阳底下晒,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8.耳朵可以长时间使用,所以也可以长时间使用耳机听音乐。

9、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短,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10、骨骼能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输送营养。

三、选择(每题3分,共30分)

1、要观测风速可以利用()。

A、风向标B、风速仪C、电风扇D、发电机

2、天空中的云是由()聚集而成的。

A、水蒸气B、水蒸气和空气C、小水滴或小冰晶

3、在下列物体中,难溶于水的物体是()。

A.味精B.酱油C.酒精D. 食用油

4、下列没有应用溶解的是()。

A、用洗衣粉洗衣服B、炒菜时放盐C、和面D、白糖水

5、鼓膜的振动通过()传给耳蜗。

A、外耳道B、听神经C、听小骨D、耳廓

6、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A、气流B、直线C、波

7.声音不能在()传播。

A.固体B.液体C.气体D.真空

8、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

A、口腔B、胃C、小肠

9、牙齿在食物消化的过程中的作用是()

A、咬碎食物B、消化淀粉C、搅拌食物

10、橡皮筋拉得越紧,拨弹时发出的声音越()。

A、高B、低C、不一定听到

五、问答(10分)

1、常见的天气现象有哪些?(5分)

9.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九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健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

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第二课时

一、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二、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三、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后记】

10.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丰富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学之美。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3、通过学习,结合参观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1、你认为科学是美丽的吗?你能举些例子吗?

2、认真阅读课文两遍,并熟悉课后《练习与思考》。

3、课外查资料,了解作者沈志远的情况。

4、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5、作者为了阐明科学是美丽的,列举了那些理由,陈述了那些事实?

6、你认为课文在写作方法方面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例举说明。

二、导入:

在常人的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许多美丽的诗篇,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因此有人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

三、了解作者: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理清结构:

课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根据议论文“提出观点——论述观点——得出结论”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学生速读课文,教师引导。讨论明确:

文章共14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提出论点。

第3~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论证观点。

第11~1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得出结论。

五、讨论与交流:

1、第一部分:作者提出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讨论明确:

第1自然段先从反面解题:“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提到科学家,就想到爱因斯坦的形象——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然后,作者模拟读者的语气提出疑问:“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这个开头很有创意: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引起阅读的兴趣。

第2自然段正面立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与上文“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但作者又提出一个设问:对科学之美,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答案是“责任在科学家”。科学家沉浸于科学美中,其乐融融,忘记了与大众分享。再用“但是”一转,举出李政道主编《科学与 艺术》的事例。李政道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都是中国画大师,他们共同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是很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

2、第二部分: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论证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讨论明确:

第3自然段有三层意思。首先说明天文物理学家琳达·威廉斯以歌舞和诗歌的形式传播科学美的原因。接着引用威廉斯的话,称赞宇宙诞生、宇宙流之美。再模仿威廉斯的反问句式“还有什么比„„更美丽”,列举科学美的种种表现形态:电子云的朦胧美,叶绿素的神秘美,DNA的活力美,纳米世界的精致美„„这个排比句由四个反问句组成,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科学美的丰富多彩。

第4~5自然段介绍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第4自然段引用,第5自然段评论。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是借以炫耀外表美;威廉斯的诗,赞美碳的实用价值及其对生命循环的重要性,表现的是内涵美。内涵美是科学美的重要方面,但恰恰为常人所忽视。

第6自然段评介威廉斯的小诗《爱之力》,认为“爱之力”是凌驾于宇宙四种力之上的伟大的力。诗中注入了浪漫情怀,表现了科学家的人文关怀。

第7自然段评介《黑洞之歌》。威廉斯给科学诗配乐编舞,载歌载舞,登台表演。如《黑洞之歌》借流行音乐《黑鸟之歌》的曲调,传播关于“黑洞”和引力波的知识,用以庆祝索恩教授六十寿辰,风趣而又切题。

第8自然段评介《物质化女孩》。这是专为中学生作的歌舞表演,意在唤起新一代的科学热情,引导少男少女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首诗虽短,却是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的榜样,它已超出传播科学知识的范围,而涉及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新世纪公民科学素质的起码要求:不懂量子力学,连谈情说爱的资格也没有。

第9、10自然段从威廉斯的表演所引起的不同反响,引出了科学家素质的重要话题。有的人不理解科学歌舞表演,有的人不能领会她的幽默,而在天文学家的集会上,与会者与威廉斯一起尽情欢唱起舞。由此说明: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需要幻想和好奇心,应具备反传统、求新求异的气质,否则就不可能成为有创意的科学家和优秀的艺术家。

3、第三部分: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讨论明确: 科学美之源泉: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

第11自然段论述数学之美。列举了三个例证:人体的曲线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

第12自然段归纳、概括科学美之源泉。因为科学的使命在于追求真理,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相及其变化规律。真理是简单的。科学美之源泉在于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对照。

第13自然段论述科学研究之乐。科学研究是艰辛的劳动,要付出汗水和心血。但顿悟、突破、发现、发明却是最高的享受,所以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虽辛苦却乐在其中。这又与第2自然段前后照应。

第14自然段以标题作结:科学是美丽的!用感叹号加强肯定的力度,然后又用“你同意吗?”与读者对话、交流,既表现出作者的自信,又不失对读者的尊重。

六、拓展提高:

归结写法,先请学生自主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明确。大致有以下几点:

1、本文总体结构遵循“提出论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的思路。

2、选择论据时,以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为主要材料。

3、在表达方式上,不以议论、说明为,主,而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4、在语言风格上,不仅讲究准确、严密,而追求生动、活泼。

七、课堂小结:

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美感即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例如甲认为把黑发染成红色很美,乙却不以为然,而丙则觉得很丑,见仁见智,观感悬殊。科学美不美?不同的人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回答。

作者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科学家中,作者略写李政道及其《科学与艺术》,详写用多种形式展示科学美的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艺术家中,国外有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国内有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等国画家描绘物理学之美的创新作品。这些丰富的事例极具说服力,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科学之美。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所领略了科学之美科学是美丽的,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科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 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2、课外上网阅读,收集关于科学美的文章、图片、资料,丰富科学知识。

3、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科学馆等地方,走近科学,感受科学之美。

上一篇:坚持的作文:放弃是一种罪下一篇:生产管理绩效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