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一章 绪论(6篇)
1.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一章 绪论 篇一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主要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既有多种方言,也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它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了解共同语、方言、基础方言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形式,了解文学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过程。
三、现代汉语方言
了解方言形成的原因,掌握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一般掌握现代汉语七大方言、成因及相应代表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而且要识记某一方言的代表话。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掌握现代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系语言的特点,能够分别从语音方面、词汇方面、语法方面来加以举例说明。
五、现代汉语的地位
了解现代汉语的地位。
第二节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一、历史的回顾
了解20世纪50年代中央制定的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掌握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主要任务。了解8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是促进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
了解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规范。北京话中的异读、土话成分等不能成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北方话中的使用范围小的词汇也不能进入普通话中。了解规范化的意义。
三、推广普通话
了解20世纪50年代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即“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了解新时期推普工作应努力做好的四项工作。
第三节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一般掌握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掌握课程的主体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部分构成。
2.第一章绪论作业[范文模版] 篇二
本章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主要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分析工具三节内容。本章重点: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2)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理论体系。
(3)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关系。(4)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
练习题
1、名词解释
稀缺、经济物品、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经济模型、边际分析、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存量、流量
2、选择题
(1)拥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A.机会成本 B.稀缺性 C.生产什么的问题 D.实证经济学(2)资源是稀缺的是指()A.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
B.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 C.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D.世界上的资源最终将由于更多的生产而消耗掉(3)研究个别居民与厂商决策的经济学称为()A.宏观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4)由市场配置资源意味着()
A.所有的人都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B.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规则(机制)实现的 C.政府能决定谁获得多少商品 D.要得到急需的物品你只能“走后门”(5)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问题均正确(6)经济学可以定义为()。A.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B.研究如何有效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在竞争中的用途 C.消费者如何获取更多的收入 D.企业获取利润的活动
(7)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是()。
A.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B.约翰·理查德·希克斯 C.亚当·斯密 D.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8)在任何一个经济中()。
A.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不会存在资源的浪费 B.因为存在资源浪费,所以资源并不稀缺 C.生产经济物品的资源总是稀缺的 D.既存在资源稀缺,又存在资源浪费(9)一种行为的机会成本是指()。
A.为这种行为所花费的金钱 B.投入这种行为的资源的其他可能用途 C.任何不能弥补的成本 D.为这种行为所花费的时间的价值(10)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是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政府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11)下列属于实证分析表述的是()。
A.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厂商有利 B.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厂商不利 C.只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才能使利润最大化 D.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比市场营销更重要(12)下列命题中不是实证经济学的命题是()。
A.1982年8月美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C.1981年失业率超过9% D.美国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已超过30000美元(13)局部均衡是研究经济体系中()。
A.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状态 B.全体消费者与厂商的均衡状态 C.一个市场出现的情况,而忽略其他市场 D.价格体系的均衡状态(14)检验经济模型的方法是()。
A.比较它的预期结果与经验事实 B.检验它的假设是否现实 C.由权威的领导人或经济学家作出结论 D.以上各项都是(15)下列属于规范表述的是()
A.由于收入水平低,大部分中国人还买不起小轿车 B.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小轿车的人会越来越多 C.鼓励私人购买小轿车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D.提倡轿车文明是盲目西方学习,不适于我国国情(16)当经济学家说人们是理性的,这是指()。
A.人们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B.人们总会从自己的角度做出最好的决策 C.人们根据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 D.人们不会为自己所做出的任何决策而后悔(17)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包括价值判断 B.研究对象不同 C.研究范围不同 D.是否运用了归纳法(18)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为()生产。
A.政府 B.消费者
C.想买但买不起的人 D.想买但买得起的人(19)在经济学中,下列情况不具有“均衡”含义的是()。A.实际购买的数量等于实际卖出的数量 B.一种稳定的状态 C.愿意购买的数量等于愿意卖出的数量 D.长期过剩或短缺
(20)其他条件不变,如果冰激凌价格上升,那么需求量将会如何变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
A.静态均衡分析 B.比较静态均衡分析 C.动态分析 D.一般均衡分析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写“T”,错误的在括号里写上“F”)
(1)如果各种经济资源都很充裕即不存在稀缺问题,那么就不需要经济学。()(2)你每天有24小时可以支配,假定你只能将时间用于工作和睡觉两种用途,每工作一小时的工资是50元,那么可以说你选择睡一小时觉的机会成本是50元。()(3)有选择就有成本,这种成本就是会计成本。()(4)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是人们进行规范研究的基础。()(5)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6)在中国转轨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仍然会参与到经济决策过程中,但是随着转型过程的完成,政府进行经济决策的功能会自动消失。()(7)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有效使用问题。()(8)因为经济分析过程中所假设的前提条件与现实之间存在距离,因此由此得出的结论对现实经济过程毫无指导意义。()(9)经济理论揭示了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联。()(10)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他们共有一个祖先。()(11)经济人假设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在任何场合下都是自私自利的。()(12)边际分析就是增量分析。()(13)比较静态分析就是相对较为静态的分析。()(14)经济学家假设人们的经济选择是有目的的选择。()(15)当生产力充分发达了,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就不存在了。()
4、问答题
(1)如何理解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的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3.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教案 篇三
临床医学院临床教研室
新课内容:《中医护理学》第一章 绪论 学
时:2学时 90分钟 教学目的:
掌握:中医护理学的概念;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熟悉: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传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 了解: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 教学重点: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具准备:PTT课件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课前提问 1.什么是中医? 2.在生活中哪些属于中医护理的范畴? 授课时间: 2017年9月7日 周四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学时安排:中医护理学的概念-5分钟;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30分钟;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30分钟;传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10分钟 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10分钟
总结回顾-5分钟
教学内容:
一、中医及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
5分钟
(一)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 —— 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二)中医护理的概念
中医护理 ——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临证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预防,消毒隔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基本上涵盖了护理工作的各个领域。中医护理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分药,七分养”,这 “七分养”就是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
二、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30分钟
(一)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作者] 集体创作(非一时一人之作)
[成书年代] 公元前1世纪西汉中后期
[学术价值]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汉唐时期
⑴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 者] 张仲景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 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开创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先河。
⑵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脏腑辨证内容更丰富和系统化,集唐代以前方书之大成,载方5300余首,详论脏腑生理,列举诸多病证。
(三)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刘完素-----百病多因火而起,善用寒凉药(寒凉派)。
张从正-----病由外邪入侵而起,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攻下派),重视情志护理。
李杲-------病由内伤脾胃而起,善于调理脾胃(补土派),重视对脾胃的护理。朱震亨----倡阳常有余阴液不足,善于补阴(养阴学派),重视老年人的保健护理。
(五)明清时期
代表医著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丰富了中医妇产科的护理内容。
明·吴又可著《温疫论》 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提出“异气说”,详细论述了对传染病人的护理要求。
陈实功著《外科正宗》详细论述了对疮疡的护理。
近代和现代
中医护理发展迅速,中医护理队伍日益壮大。★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30分钟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谓之整体观念。
⒈ 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
① 脏腑组织结构的整体性:
人体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这些脏腑组织器官尽管形态,功能各异,但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② 功能活动的整体性
人体的有机整体,不仅在组织结构上相互连接,而且在生理活动中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协调平衡整体。
③ 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中医对病理变化的研究首先着眼于整体,因局部病变可以引起全身的病理反映,全身的功能失常也可以在局部反应出来,所以,中医辨证治疗,分析病因病机也都是把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统一起来分析。例如:肝火: : 传心 —— 心肝火旺 —— 烦躁易怒 传肺 —— 肝火犯肺 —— 胁痛咯血 入胃 —— 肝火犯胃 —— 脘痛泛酸、呕血
④ 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
主要理论依据:“有诸内者形诸外”、“整体调节”。由于各组织器官在生理和病理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可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⒉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中,人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当然,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和自然环境。所以,人与自然,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⑴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相应观)① 四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②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③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人所住地区的不同,对人体生理,病理,体质的影响也不同,⑵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变动也对人发生影响 例如:社会进步——物质,精神生活丰富——促进人类健康 社会动荡,环境污染——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危害人类健康
(二)辨证施护
⒈ 辨证、施护的概念及关系
⑴ 概念: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施护——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及方法。
⑵ 关系:
①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
② 施护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论治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
③ 辨证和施护,是诊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体现,是指导中医临床理法方药具体运用的基本原则。
⒉ 病、证和症的概念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如感冒、痢疾、疟疾、麻疹、哮喘、中风等。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等。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等内容,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特征。
⒊ 病护异同
中医治疗病人的依据是“证”而非病,因此,便存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二种情况。
⑴ 同病异护:
同病异护——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护理方法也就不同。
⑵ 异病同护
异病同护——指不同疾病,如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的证,即可采用相同的护理方法。
(三)防护结合
防护及预防与护理。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早在战国西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防护结合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1.未病先防
(1)养身以固正气 ① 顺应自然 ② 调摄情志 ③ 起居有常 ④ 饮食有节 ⑤锻炼身体
(2)防止病邪毒气侵入 ①慎避外邪
②避疫毒,防疬气 ③预施药物,防止传播(3)既病防变 ①早期诊治 ②控制传变
四、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
10分钟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新时代的你们去传承和发展。努力学好中医护理学:学习方法
(一)正确对待两种医学理论体系
(二)要熟记中医护理基本内容
(三)善于运用分析、推理、综合的方法
(四)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五、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
10分钟 课堂小结:5分钟
一、本次课对中医护理学的绪论进行了学习,熟悉了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传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了解了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展望,需要重点掌握中医护理学的概念;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二、课外作业:
(一)简述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4.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一章 绪论 篇四
1、会计(工具、信息、控制、活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PS:有监督、反映、服务的职能。
剩余物品的出现,是衡量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
近代阶段:两个里程碑:《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1854年英国爱丁堡会计师公会的成立
现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有以下5个特点
(一)会计准则的创建,形成一套公认会计原则
(二)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及现代审计的建立
(三)宏观会计的建立与多种专业会计的产生
(四)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电算会计)
(五)现代会计的国际协调及国际会计这一新学科的产生
会计学是研究会计产生和发展的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它来源于会计实践,总结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会计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近代会计的历史只有五百多年。
1、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2、会计核算:就是指主要运用价值量数据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系列工作。特点:
1、会计核算是综合性的价值核算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
3、会计核算具有一定的程序性。
4、会计核算前提:是指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空环境等所作的合乎逻辑的推断,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基础或先决条件,也是人们对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工作规律的认识范畴。会计前提也称会计假设或会计假定。(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5、会计主体(主要):
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主要界定会计的空间范围作用:会计主体使会计对象落到实处,界定会计活动空间范围,进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各项会计要素。)
6、持续经营(时间、内容)
:作用:主要界定会计主体的活动内容(经营)和活动时间(持续),是会计主
体的深化和补充,为会计核算的确认和计量提供理论依据。)
7、会计分期(空间)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时间人为的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时间间隔,把经营的历史长河人为的分为若干时间片段,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提供信息。(会计分期是持续经营的必要补充、会计期间分为和中期有历年制、四月制、七月制、十月制)(作用 :为会计表述奠定了基础,并为会计核算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产生了“应计”、“递延”、“预提”、“待摊”等特殊会计方法,从而将企业会计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
8、货币计量(价值):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尺度,并假定币值稳定,来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作用 :决定了会计是价值核算,使会计信息具有广泛的可比基础,价值符号成为最普遍的会计符号。在会计分期的条件下进行货币计量,既为会计表述奠定了基础,又为会计表述提供了手段。决定了价值符号成为最普遍的会计符号货币,条件是币值稳定,要求选择本位币。计量的局限性:不能记录和传递相关的非货币信息,解决的办法是在财务报告之外,另行披露一些非货币性的指标。)
9、会计的反映职能(核算职能): 是指会计利用自身的特有方法,反映经济活动,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包括反映形式,反映过程,反映内容
11、会计的监督职能(控制职能):是指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信息,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指导。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12、会计的服务职能(派生职能):是指服务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是现代会计扩充的一些重要职能。包括控制经济活动、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
会计核算基本原则2006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靠关理比,质重谨及)
13、可靠性也称真实性原则,它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如实记录和反映符合确认标准和确认条件的各项会计要素,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真实性、准确性、验证性)
13、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显然,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当然也是有用的信息,因此相关性原则也称有用性原则。(宏观相关、中观相关、微观相关)
14、可理解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利用。明晰性原则也称清晰性原则。(记录清晰、证帐清晰、报表清晰)
15、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在质和量方面,应当具有可以比较的属性。包括微观可比(纵向可比,企业内部可比)与宏观可比(横向可比,企业外部可比)。
16、实质重于形式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即实质重于形式。(主要用于会计要素确认和财务报告揭示)
17、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18、谨慎性原则是指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 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成本或损失。谨慎性原则也称稳健性或保守主义原则。
19、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20、凡支出的效益只与本会计 相关的,属于收益性支出,表现为成本、费用的增加;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相关的,则属于资本性支出,表现为有关资产价值的增加。例:A公司某会计购买一台不必安装投入使用的设备价值50,000元,估计该设备使用期为5年,本期摊销10,000元。同时购买并领用配套的低值易耗品1,000元。A公司该会计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如下表。误作收益性支出误作资本性支出正确的划分结果 项目资本性收益性资本性收益性资本性收益性 支出支出支出支出支出支出1、购买设备50,00050,00050,0002、本期摊销10,20010,0003、低值易耗品1,0001,0001,000合计51,00051,00010,20050,00011,00021、会计确认就是在大量的经济信息中进行甄别、确定、辨认和认可,从中筛选出会计核算所需要的信息,是会计核算的定性阶段。(确认步骤、确认标准、确认条件)(确认步骤:初次确认、再次确认)(确认标准是指初始确认和再次确认时的定义,这些定义往往表现为各会计要素的概念,即每一个会计要素的基本概念都是可以准确定义的:可定义性。确认条件是指确认时要满足的要求。一方面,不同的会计要素具有不同的确认条件。另一方面,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总有一些带规律性的共同特点。可计量性、可靠性)
22、会计计量:
计量尺度是指会计计量时选择的币种量度单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计量尺度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成为会计计量的主要量度单位。会计还有辅助计量尺度:实物和劳动计量尺度。
计量方法:历史成本(历史成本是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形成的成本,是真实的交易价格,为交易双方所认可,并有合法的凭证为依据,因而具有客观性,被广泛使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认可的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重置成本(重置成本也称现行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即重新购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这是现在时点的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两者计量的时点不同。)、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也称预期脱手价值,一般用于计量预期的交易或事项。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现值(现值是指现在的价值,即对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入价值的贴现值。)
计量基础:指计量金额归属的 会计期,即应该计入哪个会计期间,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出发点,是会计计量的思想方法,与会计分期相适应。计量基础也称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目的是为了正确核算各期财务成果,从权责角度,以应收、应付为标准,将发生期作为归属期,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计量基础。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
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的目的是为了正确核算各期现金流量,从现金角度,以实收、实付为标准,将收付期作为归属期,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计量基础。也称实收实付
制、现收现付制、现金收付制、现金制
5.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一章 绪论 篇五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交通建设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交通建设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
【水路】
隋朝在发展水路交通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 1.隋文帝 开凿山阳渎、打通了淮水连接长江的水路
2.隋炀帝 开凿通济渠(由黄河连接汴、泗两河,以通淮水),邗沟(即山阳渎,以通长江)
永济渠(通知黄河以北的涿郡)
江南河(由镇江经苏州至杭州,以通长江与钱塘江),从而形成了连通
华北与江南地区的运河网 唐朝 注重利用隋代开凿的运河
宋朝 利用汴河之漕运,运输荆南、两浙、江南东西和荆湖南北“六路米粮” 元明清 为了弥补内河漕运的不足,发展海运
【陆路】
秦 陆路交通建设的发展主要反映于秦朝对“驰道”和“直道”的建设
驰道 以咸阳为中心,“东穷齐燕,南极吴楚,江湖之上,频海之观毕至。道广五
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直道 从咸阳北面的云阳通至九原郡(今包头西南),全场1800华里 五尺道 西南边疆地区 新道 今日之湖南、江西、广东、广西
历代封建王朝的道路建设发展可从历代封建王朝的驿站制度中得到反映 周礼和先秦典籍 有关于“传”、“置”、“邮”、“驿”、“驲”的记载 唐 每隔39华里设一“驿”
清 驿站的设置已扩展到内、外蒙古及新疆和西藏地区
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旅行业
【华侨服务社】
演变历程:1949华侨服务社→华侨旅行社→1973中国华侨旅行社恢复成立→
1974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成立时间:1949年11月 成立地点:福建厦门
成立原因:基于巩固新生政权、扩大统一战线和贯彻侨务政策的需要建立 服务对象:初期专门负责接待海外侨报归国探亲和观光旅游,更名为华侨旅行社
后服务对象也扩大为来中国内地访问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
人
地位:建国后第一家国营旅行社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
成立时间:1954年4月15日 成立地点:于上海、天津、杭州、南京、汉口、广州、沈阳、哈尔滨、安东、大
连、满洲里、南宁、凭祥、南昌建立14家分社
成立原因: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我国召开,考虑到接待工
作的需要,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成立 服务对象:①作为统一招待外宾食、住、行事物的管理机构,承办政府各单位及
群众团体有关外宾事务招待等事项
②发售国际联运火车、飞机客票 真正任务:搞好政治接待,而非旨在盈利
【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
成立时间:1964年
成立原因: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主要职能:①负责管理外国自费来华旅游者的接待工作
②领导国内各地国际旅行社及其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组织我国公民
出国旅游
③负责有关旅游事务的对外联络工作和宣传工作 地位: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规定:国务院明确规定,发展我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
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其次才是增加外汇创收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时间:1971年
与会者: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召开
会议背景:①世界上大众化旅游兴起,全球旅游业因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
②我国的旅游业因政治运动的影响跌入低谷
会议内容:提出旅游工作的方针是“宣传自己,了解别人”,并要求旅游部门的收入在扣除成本开支后略有盈余 会议成果:中国的旅游业开始出现转机 问答题
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为什么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
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①第三次社会分工,即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这种易货贸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旅行的需要也由此产生
②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奴隶制时代西方的旅行如何发展?
①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罗马帝国
②当时旅行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以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也有跨国经商的长途旅行,大多是贩运粮食、油、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也贩运各地出产的奢侈品
③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社会秩序的动荡,旅行活动的开展条件也随之恶化,从罗马帝国衰落直到19世纪中叶,欧洲没有多少人外出旅行
4.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欧洲旅行活动的开展条件的恶化主要反应在哪些方面? ①各地间贸易量缩小,商贸旅行者的数量急剧减少 ②道路不再有人维护和管理,日渐毁坏 ③沿途盗匪猖獗,旅行安全条件不复存在
5.奴隶制中国的旅行是怎样发展的?
①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的统治者就派遣其臣工外出旅行,远在罗马帝国和希罗多德之前
②最具代表意义的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的商代,这一时期商人的足迹“东北到渤海沿岸乃至朝鲜半岛,东南达今日浙江,西南达今日之皖鄂乃至四川,西北达今日之陕甘宁绥乃至新疆”
6.奴隶制时代旅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①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有这些变化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关,世界各地在旅行发展方面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②同旅行活动的最初产生不是出于消遣性目的一样,就旅行活动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发展而言,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同样也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多是人们出于外出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③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促成了旅行活动的规模开展 7.中国封建时代的旅行是如何发展的?
①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旅行活动的规模、类型和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也不断有新的发展
②真正在规模上占据支配地位的旅行活动始终是出于经济目的的商贸旅行 1)秦汉 秦统一中国后,通过兴建驰道、直道、五尺道和新道,并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原有道路的连接和维护,逐渐在全国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些举措客观上为此后秦汉时期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我国最早的文史考察旅行就出现于这一时期:以西汉司马迁的游历最为著名 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公务旅行:西汉时的张骞通西域
2)唐宋 旅行活动的发展表现得十分明显,除了商贸旅行之外,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在这一时期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几乎都有所反应,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士人漫游和宗教旅行的发展;外国来华访问的人数空前增多 士人漫游的突出代表:李白、陆游、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 最为后人称颂的宗教旅行活动:玄奘和鉴真两位高僧
3)明清 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旅行活动的发展较前代更为兴盛,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航海旅行和科学考察旅行的发展;以求知为目的的考察旅行明代之前便已出现,但内容多是文史方面的考察活动,明清时期,专业性较强的自然科学考察表现得十分明显 航海旅行方面的杰出代表:郑和下西洋
自然科学考察旅行:明代,李时珍的药物考察、徐霞客的地学考察
8.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封建时代的旅行是如何发展的?
①从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的衰亡到16世纪中叶,欧洲的旅行规模不但没有出现真正的进展,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倒退,这一时期明显的旅行活动主要是各地间的朝觐旅行和宗教旅行
②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继位起,直到西欧封建社会结束为止,欧洲的旅行发展出现了新气象,如以保健疗养为目的的温泉旅行,以教育或求知为目的的“大游学”
9.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有什么规律性特点?
①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封建社会时期,虽然旅行活动的规模和类型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但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③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10.“旅行”和“旅游”两个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①旅游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离家外出的活动;旅行则用于泛指人们出于包括商务在内的任何目的而发生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
②旅游意味着旅游者在离家外出并完成访问活动之后,需返回其出发时的惯常生活地点,即旅游所完成的是一次环形运动;旅行则意味着旅行者在完成前往某地的访问活动后,不一定返回最初的出发地,即旅行完成的有可能是线性运动
11.产业革命对旅游活动发展的推动性影响有哪些?
①生活环境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地点从农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生活地点的这一变化对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
②工作性质的变化
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所取代,势必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
③阶级关系的变化
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明显增加
④运输条件的变化
货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交通条件,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12.乘坐火车的旅行方式有哪些优点?
①费用低
很快为人们接受,从而使得外出旅行和旅游的人数得以扩大 ②速度快
有效地缩短了旅途所需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空外出访问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③运力大
这在技术上使得大规模的外出旅行或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 ④通达范围广
使得人们外出旅游的活动半径有效地得以增大
13.为什么人们将托马斯.库克1841年的活动视为近代旅游业开端的标志?/托马斯.库克1841年的活动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①公众性
②规模大(多达570人)
③全程陪同(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14.与1841年的活动相比,托马斯.库克1845年的活动具有什么特点? ①商业性 ②长途过夜 ③线路勘察
④编写指南(世界上第一本面向团队游客的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⑤导游服务(途径威尔士聘雇当地人解说和导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先例)
15.为什么说1841年的活动为“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的成立打下基础,而1845年的活动客观上是该公司业务的实际开端?/试对比托马斯.库克1841年和1845年的活动,有哪些不同?
①这两次组团工作的性质有着根本不同,前者是托马斯.库克的非营利“业余活动”或义务活动,后者则属于有意识地商业活动
②这两次旅游活动的目的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为了禁酒示威,后者则纯粹是为了观光消遣
③这两次组织工作的内容不同,前者托马斯.库克只是负责组织和护送,后者则包括了从策划和勘定旅游路线一直到提供全程陪同与导游等一整套的工作
1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①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市前往拉夫堡市访问的团体旅游活动,被看做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②1845年夏,托马斯.库克首次出于商业性目的,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创了行业之先并开创了后来旅行社组团业务的基本模式
③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前往法国巴黎参观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是“铁路旅游史上的创举”
④托马斯.库克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种代金券,据信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旅行支票
⑤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到了20世纪初,与美国运通公司和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并称为当时世界旅行社行业中的“三大巨头” ⑥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
17.1919年8月25日英国伦敦与法国巴黎之间首次开航为什么不成功? ①当时的飞机制造技术比较落后 ②人们对乘坐飞机旅行普遍怀有恐惧感 ③机票价格缺乏竞争力 18.二战对旅游活动有什么影响?
①使得旅游活动,特别是国际旅游活动陷入停顿,航空公司的设备及大部分员工也投入了战争服务
②加速了各国对飞机技术的研发以及对机场的建设,客观上为这些飞机技术和机场设施战后转为民用奠定了基础
19.喷气式客机的发展对战后旅游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①飞机速度的提高有助于克服人们外出旅游的时间障碍,缩短了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从而为远程旅游,特别是为国际旅游活动的扩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方便条件
②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机票价格下降,使得更多的人在经济条件上有能力搭乘飞机外出旅行,从而使航空旅行的普及成为可能
20.促成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与发展的推动性因素有哪些? ①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为战后旅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取得突破,世界经济和社会状况也不断出现新的进展,对战后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③世界人口的增加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
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对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普及起到了刺激作用
⑤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不仅意味着旅行条件的改善,更刺激了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 ⑥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不仅使出游人数大为增加,并且使出游距离和停留时间的延长成为可能
⑦城市化进程加快成为促使战后旅游需求迅速增长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⑧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也有积极的影响
21.解放前的旧中国,旅游业是如何发展的?
①旅游业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到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的设立 ②出现过以组团旅游为唯一业务的地方性旅行社,但规模都不大
③住宿业的发展较为普遍,但多为传统的旅馆或饭店,高档次的住宿设施为数很少
④由于当时的国情是外有列强侵略,内有政府腐败,加之连绵的战乱影响,中国的旅游业终未能全面发展起来,尽管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营领域当时已经出现,但无论是从游客接待量还是从经济规模上去衡量,它始终未能形成显著的经济部门
22.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旅游业是如何发展的?
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巩固新生政权,扩大统一战线和贯彻侨务政策的需要,华侨服务社作为建国后成立的第一家国营旅行社,于1949年11月在福建省厦门市诞生
②一些主要城市相继设立了华侨服务社,后大都更名为华侨旅行社,服务对象也扩大为中国内地访问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
③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我国召开,在周总理的提议下,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于4月15日成立并设立14家分社 ④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费来华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
⑤为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于1965年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新阶段
⑥60年代中期,正当世界上大众化旅游兴起,全球旅游业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时,我国的旅游业却因政治运动的影响而跌入低谷
⑦1971年,周总理亲自部署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旅游工作的方针是“宣传自己,了解别人”,中国的旅游业开始出现转机
⑧1973年,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恢复成立,并于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23.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入境旅游如何发展?
①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费来华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
②最初主要是原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客人,后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这些国家的游客数量急剧减少
③60年代中期,欧美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市场
④周总理出访亚非14国之后,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访问者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
24.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旅游发展有哪些特点?
①背景环境:建国之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为第一要务,对外封闭锁国;实行计划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经济短缺
②基本任务:服务于外交工作的需要,“宣传自己,了解别人” ③发展类型:有选择的入境旅游 ④企业经营:不计成本,国家补贴
⑤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不完整,总体规模很小
⑥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国营企业直接介入,突出表现在,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虽为两块牌子,实为一套人马
25.根据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市场结构变化及其演进过程,可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旅游业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①1978年~80年代中期,以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尚未将旅游业的性质明确定义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旅游者的接待工作仍带有某种程度的政治色彩
②80年代~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首次为旅游业设立了户头,首次明确地将旅游业的性质界定为产业,并将旅游业列为需要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的重点
③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面而快速的发展时期
26.1978年至80年代中期,我国对发展各种旅游活动持什么态度?有什么原因? 政策:入境旅游: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优先的旅游业发展途径
国内旅游: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 原因:①我国的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外汇支持
②经过多年的闭关锁国之后,国门初开,很多外国人对前来中国访问都表
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③我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制约了国人对旅游的需求,国内旅游需求市场尚未
形成足够规模
27.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我国对发展各种旅游活动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政策:国内旅游:由“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逐渐过渡到“因地制宜,正确
引导,稳步发展”,进入90年代后,更进一步转化为“积极发
展”
出境旅游:对于国人初露端倪的出境旅游需求,鉴于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
衷,国家政府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对于国内旅游政策变化的原因:
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市场开始发育,需求规模日渐增长,从而导致中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结构开始出现重要变化 ②国内旅游人数迅速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增幅惊人
28.1997年至今,我国对发展各种旅游活动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政策:①1997年,经国务院批复,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
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并宣布自199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正式允许旅行社行业开展出境旅游业务,也标志着中国
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并行成为中国旅
游业经营的三大市场
②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面而快速的发展时期 原因:国民出境旅游需求增长
29.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旅游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①背景环境: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急需外汇;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②基本任务:拓宽外汇创收渠道;90年代后期转为发展创汇,拉动内需,提升国民素质
③发展类型:从“大力发展入境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调整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模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 ④企业经营:强调经济效益;建设现代企业制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⑤产业规模:迅速发展,持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⑥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制定和颁布政策、法规、标准等方式实行“政府主导”
名词解释和小知识点 绪论
1.早在20世纪60年代,旅游业便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被誉为20世纪的“经济巨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进入新千年后,旅游业的发展虽然时有挫折,但势头依旧,“已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力量”
2.看待旅游活动时,适当的立场便是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立场;适当的角度便是同时兼顾和满足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接待地区居民三方利益的角度
3.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学科 第一章
4.在西方的史学研究中,“古代”通常用于指奴隶制社会之前;在中国的史学研究中,“古代”的时间范畴则延伸至封建社会时期
5.截止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资源外出旅行的需要 6.手工业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7.在最初的年代,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8.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中国,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存在集中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游
9.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消遣性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在,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除了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外,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也包括一些自由民:求医者或节日庆典活动的赴会者
10.士人漫游是指唐宋时期以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目的而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11.十三、十四世纪,欧洲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封建主间的频繁混战,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远不如罗马帝国时的水平12.封建社会时期,商贸旅行在旅行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是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乡村人口占绝对统治地位。传统农业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乡村居民普遍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13.19世纪初,旅行活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具有了今天意义上的旅游活动的特征。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变化是人们因消遣性目的而离家外出的观光或度假活动在规模上开始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
14.对18世纪末旅游活动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技术因素当属铁路运输的出现。旅行方式的进步不仅使工商人士的业务旅行大为增多,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消遣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15.托马斯.库克在组织团体旅游方面的成功反映出旅游需求市场已经形成,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16.在朝向现代旅游过渡期间,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的科技因素当属内燃机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旅行方式的变革
17.人们一般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现代旅游发展的起点。即在旅游研究中,所谓现代旅游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6.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一章 绪论 篇六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覃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2、人类迟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
答:四个重大障碍分别是:个体过于微小、群体外貌不显、中间杂居混生、形态与其作用后果之间很难被人认识。
克服四个障碍的方法:显微镜的发明、灭菌技术的运用、纯种分离和培养技术的建立等。
3、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答:(1)史前期——朦胧阶段
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2)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
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3)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水平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科赫
(4)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代表人物:E·Buchner(5)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控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答:(1)在微生物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上,通过食品罐藏防腐,酿造技术的改造,纯种厌氧发酵的建立,液体深层通气搅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创建以及代谢调控发酵技术的发明,使得古老的酿造技术迅速发展成工业发酵新技术;
(2)微生物在当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例如,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生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以菌做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以及以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
(3)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当代全人类广泛的重视。微生物是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光合生产力的基础;是一切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是污水处理中的关键角色;是生态农业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自然界重要元素循环的首要推动者;以及是环境污染和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等等。
(4)微生物与在食品上的应用,调味品,发酵食品,酸乳,蔬菜加工。(5)微生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抗菌素,维生素。(6)微生物在能源生产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何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
答:1)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2)利用酵母菌细胞制剂进行酒精发酵研究,不但阐明了生物体内糖的复杂转化过程,且为近代生物化学领域的酶学奠定了基础;
3)比德尔(Beadle)用脉胞菌进行突变试验,阐明了基因和酶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开创了生化遗传学新学科;
4)遗传的物质基础是用微生物证实的;
5)遗传密码的被揭露、中心法则的确定、基因对酶的调节控制在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都与微生物学有密切关系;
6)遗传工程的主角:①作为遗传工程中表达DNA所携带的遗传性状的载体,今天依然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为主,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几乎都是微生物;②在基因工程的操作中用于切割DNA取得所需基因的“手术刀”的限制性内切酶都来自微生物; ③基因的载体是病毒、噬菌体、质粒; ④动植物细胞培养和发酵技术;
7)微生物技术向微生物科学的整个领域扩散。
6、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性。
7、试讨论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
答:①体积小,面积大是微生物最基本的性质。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产生其余四个共性。
②吸收多,转化快这个特性为微生物的高速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实践中更好的发挥其超小型“活的化工厂”的作用。
③微生物的生长旺,繁殖快的特性对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带来极大的优越性,它使科学研究周期大为缩短、空间减少、经费降低、效率提高。当然,若是些危害人畜和农作物的病原微生物或会使物品霉腐变质的有害微生物,他们的这一特性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损失或祸害。
④微生物的适应强,易变异性质表明微生物的有益变异可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害变异则是则是人类各项事业中的大敌。
⑤微生物的分布广,种类多性质表明微生物永远是生物圈上下限的开拓者和各项生存纪录的保持者。这一特点为人类在新世纪中进一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8、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
答:(1)物种多样性(2)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3)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4)遗传基因的多样性(5)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9、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应用的一门学科。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一章 绪论】推荐阅读: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01-03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汇总12-25
心理学复习提纲汇总09-07
心理学选择题汇总08-23
心理学发展论文10-16
心理发展规律07-12
发展心理自我分析07-05
心理学哲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发展规律探析07-06
儿童心理过程发展07-04
心理发展的后天因素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