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13篇)
1.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篇一
儒家思想的光辉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核心,确立研究主题;以研究为铺垫,构建课程体系;以乡土历史、文化史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主张为载体,丰富实践探究。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制作PPT展示、网络辅导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山东省“1751”工程学校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研讨。
二、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山东省现在是实施新课改的第8年,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即办学理念,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定位,主要有:
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学生、社区参与的过程;
2、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3、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且相辅相成;
4、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和师生共同完成的拓展型和研究型教学成果。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决策与管理机制,需要相应的条件:
1、学校成立了由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委员会,并能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实际制订学校课程发展规划;
2、教师、学生、家长能有效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包括制订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等;
3、学校课程委员会定期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估,促进课程不断更新优化。
其次,立足校本,突出特色:
我校作为“1751”工程的首选学校,当今乘着新课程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东风,紧跟“科教兴国”的步履,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再上新台阶,课堂教学改革迈入了快车道,全校上下发奋进取,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学校积极创设优良的“教书育人”环境,强化“科研兴校”战略,着重提高教师全面素质,积极落实县教委提出的“三环节”教学课堂实验,这些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优越条件。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的走向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1、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理念;
2、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取向;
3、加强课程统整研究;
4、转变课程设计方式;
5、强化课程模式实验。
再次,夯实功底,积累素材:
目前尚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始阶段,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克服消极观望或神秘畏难心理,树立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多思考、多记录、多沟通,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校本课程开发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状况。因而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下功夫,勇于和善于挑战自我,开阔眼界,向专家、同行、学生学习,俗话说打铁还许自身硬,练好内功是关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个崭新而着重解决的课题,它包括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它极其丰富和复杂,尤其历史课程资源博大精深,主要有师生、教材、图书馆、音像产品、社区活动基地与专家、长者、人文景观、网络信息等。总之,教师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及发挥水平,如果教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那么将在学生中展现巨大的人格魅力。
最后,加强科研,讲求实效:
我校可以通过内引外联,发挥校内外优势特别是广泛吸取各地的成功经验,由此不仅要求中学各个单位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循序渐进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教科研处开展这次论坛就是十分及时和必要,建议今后还要举办多次,教研组例会也应专门进行协调。所以我们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根本,把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三.本人尝试
1、中学生身边的历史: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在教育中涉及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这些生活都应是课程设计所需要考虑的。过去的课程设计只关注理性生活,局限于认知,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感悟,而认知、情感、感悟是人生生活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课程设计应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学生精神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历史教材不尽入人意,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实和大众的倾向,心版教材还亟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在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诱导大家贴近、寻觅和感悟历史:(1)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时事资料;编撰小历史剧等;(2)还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和收看有益的历史影视作品;(3)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
四.学生活动设计: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学校范围内实施的生成性课程,应采用活动、讲座、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我校确定的直升班教学理念是“一个中心,三条主线”,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三条主线分别是知识主线、能力主线和素质主线。立足于我校实际,自觉遵循“三个面向”宗旨,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力求科学和人文的比翼双飞,尤其要登高望远地博取最新教改成果,充分发掘学生个性与潜能,贴近自然社会的热点、疑点和重点,进一步贯彻“大教学观”、“大文科观”和“大历史观”,开足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历史视野,着重夯实历史基础,为此经过最后一年不懈地开拓创新,争取多出合格+特长的学生,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最终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的理想境界,直至为终身学习奠基。
新时代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宽泛,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从学生们的身边挖掘历史、让学生们了解身边的历史。访谈记录的整理就是学生们对感性历史的抽象、升华过程,记录的展示,又让更多地的学生了解到更为丰富、生动的历史。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备课组的设想如下:
1.专题讲座:介绍有关知识,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难。2.师生互动,创设对话氛围,确保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3.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教师只粗略的制定一个计划,组织好学习活动,学生独立研究或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个课题进行,主要通过问题选取、资料收集、文本整理、制作Ppt、交流展示等几个步骤。
另外,鼓励走访学者、先辈和家人或其他知情者,特别是要利用网络中的论坛或博客甚至QQ等先进便捷的工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4.所学内容是开放和弹性的,主要以专题研讨交流为形式,专题的确定可以灵活多样,并可以继续补充,成为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进而期望同行、家长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修订完善 课程形式
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如果是基于学生需要的,学校教师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宗旨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立足和服务于学校独有的文化传统、教育特色、社区特色、人文景观和师生特色,体现出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努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本课程与以往的活动课、选修课不同,它是一个有计划的序列开发活动,其实,任何一所学校都有相应的课程资源,问题是如何加以发现和使用。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强调追加多少额外的资源,而强调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主体之一。除了完成常规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外,教学中都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增补一定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注重与各学科的同步教学渗透,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优势,着力开阔学生眼界,以专题讲座形式教学。校本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发展为基准,在考虑学校实际可能的前提下,努力采取丰富的学生学习方式,同时注重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以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此,结合教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笔者计划开设8个专题,每个专题为1到3个课时不等,总共16个课时,主要构想如下:
1.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衔接教育(为校本本课程开设准备)
2.亲近历史――你身边的历史学科(长期的探讨与积累)
3.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齐鲁大地历史资源盘点(发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4.一山一水一圣人――齐鲁历史文化荟萃
5.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我身边——儒家思想的影响。6.孔孟之乡——孔子和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7.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 8.中西文化的交汇——儒家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潮
五.注意事项:
(一)新的历史校本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如下原则:
1.要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尽量与当前研究性学习配套进行;
2.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最新科研动态和时事新闻,以发挥史学的借鉴与陶冶功能;
3.应是国家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即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4.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通俗易懂,满足学生身心需求;
5、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因地制宜,切忌生搬硬套,敷衍了事。教师能根据本地条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琐碎史实堆砌,;
6、让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创造过程。
(二)从教学管理的制度来看:
关键要与高中新课程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要求相一致,在学校层面为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提供经验,也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1.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英语以及艺术、体育在内的必修课程; 2.提供多样的、能基本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应充分体现本地和学校特色,能立足本校的具体实际;
3.学校创造条件为全休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
4、实现资源共享,充实信息资源库,要建立学科资源库、学习包、网络积件等,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功能。
(三)从课程目标来看: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2.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篇二
一、开放性历史作业该如何布置
初二年级《中国历史》的学习已接近尾声。为了增加学生们对“历史”的体验与感悟, 教研组决定利用“五一”长假学生们走亲访友的机会, 开发并利用家庭、威海社区的历史课程资源。
在课改之初教师也曾布置过类似的开放性作业, 虽然当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 但事后看, 学生参与面极小, 收获寥寥无几。询问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 学生大都说:“我家没有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 为了吸引初二全体学生和其他年级部分学生参与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活动, 教研组在例会上先组织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培训, 然后给每位学生发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开发征文说明》, 内容如下。
同学们:
家庭, 蕴含着异常丰富的社会历史的内容。如一幅家庭照片, 就是一幅凝结的历史画面, 像记忆中的一个小片段, 又是观察社会的一扇小窗口。它以无言的形象, 诉说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有关家庭方面的选题有很多方面:老照片的历史;对亲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的人物进行专题访问;粮票、布票、棉花票、邮票等票证的历史;衣食住行的变迁;家庭中珍藏的纪念册、荣誉证书、藏书或见证一个时代的家用物品等。
征文总体要求:
1. 选题要能从某个侧面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家庭的和美, 应有历史内涵和教育意义。
2. 最好提供实物或实物照片。
3. 征文题材、文体、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时, 任课教师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适当和必要的说明。个别教师还以亲历的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军帽”为例, 说明中国老百姓“戴”的历史变迁, 教给学生探寻历史的方法。由于选题是以家庭为中心, 真实而亲切, 学生们在课堂上显得异常兴奋, 跃跃欲试。
此次开放性作业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参与。学生收集的历史课程材料丰富而又精彩, 有老照片的历史, 票证的历史, 衣食住行的变迁, 某一物品的历史, 如老水井、煤油灯、毛主席纪念章、古钱币、祖辈流传下来的古书、家用物品等, 还有的同学通过人物访问撰写了人物小传, 根据家谱编写家庭简史等。
二、如何有效挖掘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内涵
面对学生们付出心血完成的不同选题、质量参差不齐的作业, 在教师给予了个别指导的基础上, 教研组决定采用大型历史活动课的方式, 交流运用这些珍贵的课程资源。根据教师的特长, 指定三位教师组成了本课的备课组。经过三次备课的反复实践和探索, 一堂由青年教师薛存平执教、内容源自学生家庭作业、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活动课终于打造成功。
1. 第一次备课:学生关注率是校本课程成功的决定因素
经过翻阅学生的作业, 备课组决定选择选题相对多的票证类进行专题活动课——《我身边的历史——史海钩沉之票证》。结合学生搜集到的粮票、布票、油票等各类票证介绍以下几部分。
粮票——外观、用途、发行和使用;
其他票证——布票、烟票、煤票、糖票等;
票证的故事;
票证发行使用的原因。
但备课第一稿在第一个班试讲后就被否定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票证专题课与学生们涉猎的丰富多彩的家庭课程资源相比范围过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参与的热情, 更谈不上成为活动课的主角。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 主料太多也会令厨师眼花缭乱。如何选取家庭社区中典型又具有一定的历史内涵, 能从某个侧面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和美的资源作为本课“下锅的米”?备课组重新归类、整理学生的近千份作业, 重新认识和定位历史活动课。
2. 第二次备课:大体确定主题
经过教研组成员的出谋划策, 备课二稿——《在实践中感受历史, 在历史中体验生活》出台了, 内容有老照片的历史、红色年代的灰色记忆、票证与四大件几个板块。选材从家庭的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解放以来社会的历史变迁。
第二次试讲时, 学生在熟悉和亲切的家庭生活片断中感悟历史, 发出了共同的感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太苦了!
与现在的生活相比, 苦是事实。但作为学科教学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 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如何适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显然是新一轮教研中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
3. 第三次备课: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的历史内涵
第三次备课, 主题与板块不变, 兼顾到其他选题的学生、课堂的组织与调控、完善课件制作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侧重于从课程资源历史内涵的挖掘上入手, 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如百姓曾以为荣、家庭不可或缺的“四大件”之一缝纫机, 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家庭中被束之高阁并逐步退出了家庭的历史舞台。通过引导分析, 让学生看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服装业已向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服装不再仅仅是遮羞御寒的工具, 人们穿着开始讲究面料、款式、做工和品牌, 开始追求个性和时尚。“衣”的历史变迁也直接折射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轨迹。
三、反思
从作业的布置、完成到课程上完, 到底给学生们带来了什么?静心反思, 如果用一句话说就是, 学生不仅获得了有限的知识, 而且收获了人生的智慧, 带给学生一辈子管用的东西!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 培养其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使其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的方法, 体验分享、合作、交流的快乐, 是奠基学生人生大厦的关键, 也是历史教育的灵魂和终极目的所在。
精彩的课, 是校本教研的结果。那么, 教师从中又收获了什么呢?
第一, 走出了一条以课题为主线、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的新路。以课例的形式展开课题, 使课题研究不再是水中花、雾中月;而完善课例过程中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教研活动要攻克的堡垒, 教研内容不再空洞无物。
第二, 同伴合作交流, 平等对话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实现优势互补, 也实现了信息、经验与成果的共享, 从而形成一种教育合力, 享受到合作的快乐。
3.小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篇三
关键词:小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7-02
一、当前小学历史课程的现状
在小学阶段,历史课程的开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第一,是上文提到的社会课。社会课里融入了一部分历史的知识,因此,小学生在社会课上可以接触到一些的历史知识。第二,是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涉及到许多历史相关知识,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途中也进行一定的历史知识教育。所以,历史课程取消单独设置之后,在小学阶段的地位相对较低。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领域逐渐发展起来,东部沿海及内地一些大城市的学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历史的校本课程开发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历史课程逐渐成为小学课程设置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小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读史使人明智。
乔奥威尔曾说过:“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未来”。因此,了解历史了解过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了解历史的人无异于井底之蛙。一个人只有清楚的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才能明白现在该做什么,也就能规划未来的理想。其次,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事物,那我们可以吸收引用,反之,如果历史证明了是错误的,我们可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对待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一种大智慧。最后,唐太宗也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智力发展鼎盛时期的开端,,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其必要性,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2、与初中历史课程形成有效衔接。
与小学阶段截然不同,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地位却并不低。从初一开始,历史课就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进行开设。同时,许多省市在中考时,历史学科也要参加考试并将成绩计入总分。而在高中,历史课程对选择读文科的同学来说,更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以重庆为例,目前重庆高考都是采用文理科小综合的形式。那么,对选择读文科的同学来说,历史作为一门高考中要考试科目,其地位远远高于生物、物理和化学。然而,由于小学阶段没有开设单独的历史课程,而当前小学历史教学的两种形式效果也不如人意,导致许多小学生在升上初中之后,历史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尤其一些女学生,几乎对历史一窍不通,连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这种课程上的断层,也给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断层。因此,通过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来实现小学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3、历史知识的学科渗透效果不如人意。
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进行历史知识的渗透性教育这一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并不如人意。其次,不管是通过其他学科老师进行历史知识渗透,还是通过社会课进行历史知识讲解,目前都存在同一个问题,即教师的无法胜任。历史是人文学科,作为历史老师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历史连贯性较强,记忆的内容很多,历史老师也需要扎实的史学基础。而其他学科的老师尤其是在史学基础上,相当欠缺,以致于无法保证历史知识和情感在其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总之,由于上述原因,通过其他学科进行历史的渗透性教育效果差强人意,这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小学历史教育教学的薄弱。基于此,小学迫切的需要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的途径加强小学阶段的历史教育,改善现状。
4、有益于学生三观的形成。
在小学阶段,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各种思想。而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意识、国际意识、人文主义精神、历史使命感等等,都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发小学历史校本课程,让小学生从历史事件中体会革命精神,培养情感,更加健康成长。
5、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对历史学感兴趣的人并不少,大部分男性对历史学都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历史学本身也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与平日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然而,从我们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因为我们的学生正式地系统地接触历史是从初中开始,而初中的历史知识几乎都是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相对枯燥,已经失去了历史本身的趣味性。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潜意识里已经给力是学习印上了枯燥乏味的标签。因此,如果在小学阶段开发历史课程,主要体现出历史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就能开启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引申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为中学学习历史课程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关于小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1、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常识性和全面性。
结合小学阶段的特征,笔者认为小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注重趣味性、常识性和全面性。首先,小学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继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研究和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改变当前历史学在中小学生心目中枯燥乏味的印象,将历史中包含的智慧、情感、价值观用灵活有趣的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次,一个人是否具备基本常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
2、注重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因此,小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将学校办学特色与课程设置相结合。比如有的小学将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为拥有音乐特长,那在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就可以充分考虑到
这一点,将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作为历史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一方面,通过音乐了解历史能增加历史学系的趣味性。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革命歌曲也是更加突出和巩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可谓是一举两得。
3、注重与地方历史相结合。
4.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篇四
一、内容简介:追及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问题,利用方程解决这里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方程的用途,其实这也是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常常需要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相转换。
二、教学目标:
1、分析相向而行的同时与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2、了解疑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三、教学重点:
利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四、教学难点:
寻找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阶梯步骤就是列出方程,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又是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这就要用到平时学到的一系列的公式了,回想一下学过的公式有哪些
3、那么下面的这道题会用到哪个公式来解决呢?
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问题:(1)、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小明行走的路程与小明爸爸行走的路程的关系吗?
(2)、你能从上述问题中寻求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3)、题设中所包含的等量关系是怎样的?
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二)、讲授新课:
1、引入: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首先得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利用到的公式是:路程=时间X 速度
而如何利用这个公式来列出相应的方程呢?题目中告诉我们小明的爸爸是在途中追上了他。也就是说小明和爸爸所行路程是相等的。这就是该题目的等量关系。2. 例题讲解:
当小名的爸爸追上小明时,则小明所走的路程与他爸爸所走的路程是相等的,只不过小明所走的路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小明先走的路程,一部分是小明和他爸爸同时在进行中所走的路程,即小明先行的路程与小明与他爸爸同时行进时的路程的和等于小明的爸爸所走的路程。如果设小明爸爸经过X分(题目中出现的时间单位都是分)追上小明,在这X分钟小明爸爸行走了180X,小名行走的时间为(X+5)分,相应走的路程为80(X+5)列出的方程是80(X+5)=180X
第二问相比之下就简单了180×4=720(米)1000-720=280(米)具体的解题步骤为: 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 根据题意得 80(X+5)=180X
100X=400
X=4
因此,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分钟。
(2)因为180×4=720(米)1000-720=280(米)
所以,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
总结:利用线路图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简单的方法
(1)行程追及问题的基本关系式:路程=速度X时间(2)行程问题的类型及等量关系 ①追及问题:
直线追及问题:同地不同时:慢者行驶路程+先行驶路程=快者路程
同时不同地:快者路程-慢者路程=间隔路程
曲线追及问题:快者路程-慢者路程=曲线周长
②相遇问题:
直线相遇问题:甲的路程+乙的路程=全程 曲线相遇问题: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曲线周长
另外:在行程问题中有顺风和逆风,顺水和逆水这两种情况,在行驶的过程中,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顺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
逆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
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3、随堂练习:
小斌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斌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1)、如果他们站在百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那么几秒后两人相遇?(2)、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斌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追上小斌。解:(1)可设经过X秒两人相遇,则4X+6X=100
(2)、可设X秒后小明能追上小斌,则6X=4X+10 4、能力提高题目:
育英学校六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六(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六(2)班的同学组成后队,速度为6千米/时,前队出发一小时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载两队之间不断的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千米/时。(1)、后队出发后,经过多长时间可以追上前队?(2)、联络员出发后追上前队时,距离后队有多远? 该题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这是一格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从联络员行了多少路程来考虑,借助线路图!
5、课堂总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的体会是怎样的?(2)、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怎样的?
6、课下作业:习题5.10、2 基础训练第五课时
5.合唱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课时
训练内容:欣赏合唱视频
训练目的: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训练过程:
1、讲授合唱团纪律要求。
2、分声部,排队型。
3、欣赏合唱视频。
第二课时
训练内容:听音(练耳)模唱
训练目的:加强学生的音高概念,提高学生的音准。训练过程:
教师先弹奏C大调音阶一次,接着给学生一个音(标准音)a,然后分别让学生听出10个单音:1、3、5、6、7、4、2、3、5、1,第二步,三个音为一组,依次弹出,弹三组,让学生先用“啦”模唱,最后要求学生唱出唱名,如第一组1 3 5,第二组2 4 6,第三组3 5 7。
第三课时
训练内容:乐理教学
训练目的:学生对和声有个初步的了解
训练过程:
采用有讲、有练、有问、有答的启发式进行。比如讲解音程时,可用生活中两地之间的距离叫做路程进行导入,接着讲音程——两音之间的音高距离,并说明这个距离使用“度”来做单位计算的。还可结合音响效果,区别大小二度、大小三度、大小七度等不同音程。
第四课时
训练内容:视唱教学——节奏训练 训练目的:扎扎实实地进行节奏训练。训练过程: 1、2∕4拍,3∕4拍,4∕4拍,3∕8拍的讲解。
2、音符的时值、如何打拍。
3、训练简单的节奏练习。
第五课时
训练内容:视唱教学
训练目的:扎扎实实地进行音准训练。训练过程:
1、音阶的上下行训练
2、听单音的训练,给出标准音,让学生用“啦”听唱出高低音。
3、练习视唱条目。
第六课时
训练内容:发声训练
训练目的:利用口腔和后鼻腔的共鸣使声音放松及高位置歌唱,改变叫喊、紧压的声音习惯.训练过程:
用元音“u”、“yu”进行发声练习,唱单音,让学生体会声音放松,高位置的感觉。
1、5 4 3 2 1 U ———————— YU ———————
2、分声部演唱 3 34 5 56 54 32 1 17 1 12 3 34 32 17 1 U——————————————
第七课时
训练内容:发声训练
训练目的:利用口腔和后鼻腔的共鸣使声音放松及高位置歌唱,改变叫喊、紧压的声音习惯.训练过程:
用元音“u”、“yu”进行发声练习,唱单音,让学生体会声音放松,高位置的感觉。
1、5 4 3 2 1
U ———————— YU ———————
(一)合唱中的呼吸训练
1、单纯的呼吸训练;
2、结合练声乐句的呼吸训练;
(二)合唱中的发声训练
1、正确的起声训练;
2、硬起声和软起声;
3、起声与气息的配合;
(三)合唱训练的基本内容
1、基本母音的训练;
2、头声的训练;
3、扩展音域及换声训练;
4、几种基本唱法的练习;
(四)合唱的音准训练
1、影响合唱音准的各种因素;
2、在一定调式内音准倾向关系处理;
3、变化音的倾向关系及音准处理练习;
4、二部合唱的音准处理;
5、合唱中的和声音准问题的解决。
(五)合唱音响平衡的练习
1、合唱中和弦的平衡关系;
2、处理和弦音响平衡与力度变化的练习;
3、各声部及织体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第八课时
训练内容:歌曲《花非花》的排练
训练目的:要唱准音、调整好气息、二声部的演唱。训练过程:
1、发声练习(注意声音的位置,口腔的位置,气息的运用)
2、学生自己按自己的声部演唱歌谱
3、教师用琴弹奏歌谱,学生对照自己的演唱看看哪个音没有唱对,急时改正
4、跟琴用唱名唱歌谱
5、用“U”唱歌谱
第九课时
训练内容:歌曲《花非花》的排练
训练目的:加入歌词的演唱,音准、气息、二声部要演唱好。训练过程:
1、发声练习
2、音高的练习
3、用“U”分声部演唱歌曲
4、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5、加上歌词演唱全曲。注意唱的时候声音要统一,气息要均匀。
第十课时
训练内容:歌曲《花非花》的排练 训练目的:歌曲感情的处理 训练过程:
1、发声练习
2、和声练习
3、完整演唱歌曲《花非花》
4、教师讲解歌曲的情感,并给学生解说对歌曲的处理。
5、学生按照歌曲和老师的要求演唱歌曲《花非花》
第十一课时
训练内容:歌曲《明天会更好》的排练 训练目的:初步学唱歌曲 训练过程:
1、发声练习
2、学生按声部自学歌曲的旋律。
3、听范唱,找出自己唱的不对的地方
4、分声部用“U”唱歌曲旋律
5、用“U”完整的演唱歌曲
第十二课时
训练内容:歌曲《明天会更好》的低声部排练 训练目的:能演唱两个声部的曲调。训练过程:
1、发声练习
2、和声练习
3、U”演唱歌曲
4、低声部的强化训练
5、两声部配合。
第十三课时
训练内容:歌曲《明天会更好》的排练 训练目的:能按歌曲的要求把全曲通唱下来。训练过程:
1、发声练习
2、学生演唱歌曲《明天会更好》
3、教师讲解歌曲的意境和对歌曲要做的艺术处理
4、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来演唱歌曲《明天会更好》
第十四课时
训练内容:歌曲《明天会更好》的排练
训练目的:能按歌曲的要求和老师的要求很好的演唱歌曲 训练过程:
1、发声练习
2、学生演唱歌曲《明天会更好》
3、教师讲解歌曲的意境和对歌曲要做的艺术处理
4、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来演唱歌曲《明天会更好》
第十五课时
训练内容:歌曲《明天会更好》的排练 训练目的:能带表演的演唱歌曲《明天会更好》 训练过程:
1、发声练习
2、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明天会更好》
3、教师教演唱歌曲中的队形变化及动作
4、学生学习动作和队形的变化
6.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篇六
这个学期我担任二四班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结合本校特色,我们二年级的校本课程以《生命成长》为教本,重点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积极的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一个学期以来,通过教育教学,孩子们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相长中,我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生命 成长》课是一门新学科,它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它既有教育的一般性质和特点,又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教材篇幅短,文字叙述少,课时量也未几,但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诸多学科方面的内容,教材内容有较严密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读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了上好这门课,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查找资料,研究教法,为上课做好充分的预备。
1、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现行《生命 成长》教材是以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为依据的,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全套书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又力求用简明的文字,生动形象的画面,突出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以教材为蓝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实适当内容。
2、在讲授健康教育知识时,我运用图片、游戏等乐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前做知识的预备和教具学具的预备。
3、根据本地区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差异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况,我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懂得与环境和谐相处,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注重因材施教
1、现身说法联系实际
在生命成长教育中有很多内容可以采取联系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讲授《不说谎话》时,让学生自查“你说过谎话”吗?“说谎话会有什么结果?”。
2、穿插游戏寓教于乐
在导进新课时我总是采用猜谜语、听故事、看录象等形式一激发爱好;在讲重难点时采用分组讨论、猜一猜等形式来化解难点;在巩固训练时采用读童谣、找朋友等形式加深印象,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巩固。如:教学《四季变化》这一课,首先放录像,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的季节,喜欢的理由是什么?以这种形式引出课题,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很好。
3、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把握文化知识少,理解能力较弱,偏重于形象思维,他们爱听故事,看图画,好模仿,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实物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具,采取教童谣、歌曲、做游戏、讲故事、实物操纵等方式进行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7.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篇七
首先, 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落到实处。乡土历史教学则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 它是审美教育的清泉。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 美使知觉更加敏锐, 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 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 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 就更能感染学生, 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的目的。
再其次, 它是传统道德教育的良范;乡土历史文化教育, 不但可以传授知识给学生, 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传统道德、礼节是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 现在很多家庭已不怎么讲究了。原因在于对孩子很少进行传统道德方面的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各地形成了许多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节日。过去人们对过节很重视, 孩子在过节的过程中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但是,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传统节日文化逐步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许多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都被遗忘、淡化或走形变味。我们的家长、学校何不利用身边的历史, 传统道德的典范去影响教育孩子, 让乡土文化走进课堂, 走进家庭, 让他们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校本课程的开发, 尽管全国各地在乡土历史文化教学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 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 但是在新课程体系下如何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挖掘和运用乡土历史文化的内涵, 却仍然困扰着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去在乡土历史文化教育中, 多数学校都是将“乡土历史文化”作为地方课程来实施的, 因而不可能将“乡土”的地域范围细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乡土历史文化”, 在地域界定上必须是与本校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本乡本村或者本社区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围绕本校学生生活的空间范围去挖掘富有特色、适合校本课程的资源。下面, 就以我校所在地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双江) 为例, 谈谈它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一、文化底蕴深厚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双江,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人杰地灵, 物产丰富, 场镇始建于清初, 双江名胜古迹众多。有重庆的“小故宫”, 双江的“大观园”之称。镇内有西南地区仅存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田坝大院、长滩四知堂等20余座清代大院: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的杨闇公旧居和前国家主席杨尚昆旧居;有禹王宫、惠民宫等名胜古迹, 有“榕桥银帘”、“黄角拱翠”等重要景点, 还有蒋介石行辕、白崇禧官邸和国民党陆军机械化学校等抗战遗址,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建筑保护咨询事务所所长、著名建筑学家里查德·戴维斯和埃及远东学院教授、著名汉学家伊萨齐受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委托来双江考察清代民居、名人旧居和传统街道后指出:“潼南文化这么多, 地方特色浓厚, 保存也很完整, 潼南人为人类作出了贡献。”
双江是闻名的文化艺术之乡, 双江川戏、腰鼓秧歌、佛歌、狮舞、评书、金钱板以及雕刻、刺绣、书法、剪纸等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流传深远。双江是全国的“川戏窝子”, 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川剧影片《杜十娘》的主演、川剧艺术大师廖静秋的故乡。双江文学创作也十分活跃, 晚清著名女诗人陶香九创作的由胡适作序出版的诗集《绣余草》, 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另外, 雕刻艺术也十分精湛, 木雕作品被远东学院教授伊萨齐称为“艺术中的精品”。
二、生活气息浓郁
双江历史文化名镇中绝大多数清代民居今天仍然在使用中, 双江小学的学生们每天上学都经过石板街道, 古色古香的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双江镇人民政府的办公地也在民居中, 给人的感觉办事就像在家里一样随和。将这些古代的建筑风格, 雕刻艺术, 作为校本课程对象, 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新鲜、好奇等心理感受, 激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
三、开放性强, 适合开展实践活动
按照新课程的设置理念, 活动课是校本课程的主要类型。双江清代民居是一个开放的群体, 学生可以走近它, 抚摸它。既可以从外部观察它们的规模、气势与风格, 也可以登堂入室, 审视它们的内部空间与装饰、摆放和布局, 还可以向民居管理人员了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历史掌故等。与此同时, 还有开放的杨闇公烈士纪念馆。让学生去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 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的革命理想。
四、社区色彩浓郁
双江是闻名的文化艺术之乡。镇内的很多现代化建筑都是模仿清代民居的建筑风格而建, 扩大了清代民居的规模。在茶馆、文化广场随时都能听到有名的川戏段子、评书, 每逢初一、十五朝圣时, 幽绵入耳的佛歌让你驻足而听。新店开张、结婚庆典, 喜庆的腰鼓秧歌……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社区生活的充实、祥和、幸福。
五、包容的信息量大, 适合多种层次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发展
双江历史文化名镇, 到处都流淌着历史的痕迹。如果学生喜欢清代建筑的特色, 那就去细细地品位那精细的雕刻, 那陈设, 那布局吧!如果学生爱好摄影、美术, 这里优美的风景是最好的素材;如果学生热衷于文物保护, 那就让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文物的保护方案来;如果学生喜欢旅游开发, 就让他们各显神通, 出谋划策;如果学生热衷于环境保护, 就让他规划出未来的发展蓝图吧……
8.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 常州方言大赛 地方历史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使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做好文化遗产青少年教育,而文化遗产的青少年教育又可以从开发与实施地方历史校本课程入手。
一、常州方言大赛与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关系
方言土语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象征着地区和民族的特色文化,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我们通过方言大赛这种竞争的形式来唤起大家对地方方言的重视与保护,并把它融入到学校校本课程之中。笔者认为,常州方言大赛与地方历史校本课程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常州方言大赛是地方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补充与完善。在《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专门开设了《常州地方风俗史》这一校本课程。我们组织与开展常州方言大赛,利用竞争的形式来唤起大家对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视,引起大家对方言的兴趣。通过常州方言大赛,我们收集了大量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是对《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课题的补充和完善。以下是本人收集的常州方言大赛中的经典民谣作品《东边牛来咧》:“东边牛来咧,西边马来咧,张家大姐家来咧。 带个嗲花,带个草花,牛郎踏杀老鸦。老鸦告状,告着和尚;和尚念经,念着观音;观音射箭,射着河线;河线唱歌,唱着阿哥;阿哥吊水,吊着小猪;小猪扒灰,扒着乌龟;乌龟放屁,弹穿河底;买块牛皮,补补河底;河里做戏,岸上看戏;长子看戏,矮子吃屁。”
地方历史校本课程又成为常州方言大赛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基础。我们将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确立《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弘扬和培育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民族情感和对常州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的内容包括:①开发与实施《常州文物保护单位》地方历史校本课程;②开设《常州历史名人》地方历史校本课程;③开设《常州地方风俗史》地方历史校本课程;④开设《常州园林文化的研究》地方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程;⑤开设《常州地名文化的研究》地方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程;⑥开展“春秋史学社”地方历史学生社团活动;⑦开展“民国史话团”地方历史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是常州方言大赛的重要知识储备和文化基础。
二、常州方言大赛在地方历史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教师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以自己或与他人合作的途径,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在校内实施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在《地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课题的研究中,笔者以常州方言大赛作为平台,广泛搜集课题所需的课程资源,如“活动方案的设计”、“比赛的组织与开展”、“专家点评及表彰”、“活动反馈”等等。
以下是首届常州方言大赛的具体实施方案,仅供各位读者 参考:
三、收获与反思
(一)收获。首先,常州方言大赛的举办丰富了地方历史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实施。方言是地方历史文化的灵魂、是活化石。我们组织常州方言大赛则很好的宣传与保护了常州历史文化。其次,常州方言大赛的举办展示了当代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现了学生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风貌,体现了新课程 “倡导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与习得,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横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9.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篇九
我从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理念三个方面对本学期的校本活动进行总结如下:
一、教学模式。都说阅读课要达到“读”的目的,而且是广泛的读,让孩子们融情融景的读,尽量达到通过读来理解文章含义。但是实践还是挫败了计 划,本想指导同学们朗读,鉴于两篇文章,且一篇还很长,没办法达到预 期目的,只好改成读一读,大概知道故事概况即可,通过一个问题来理解 主题。这个地方疏忽了,应该把读一读再延伸一些,让孩子们自己领悟并 说出来主题,印象可能会更深一些吧!
二、教学结构。其实民间故事这个概念是很大的,在文学领域里也是有很多研究,它是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更可称得上是我国 文化长廊中的一座瑰宝,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广博的很。所以,当开 篇以一种沉重的音乐起,就是想让同学们进入到整个中国古典文化的气氛 当中,刚开始还设计了民间故事的概念一个环节,后想这个概念太大,对 于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相当不好理解的,加之课堂活动时间的有限,就删掉了, 改成了老师的自己的简介概念,用一句话来代替,直接通过几幅图画猜想 的模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尽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个地方也是该 反省的地方,领导说课堂可以再活跃一些,是啊,总觉得课堂很沉闷,有 可能是孩子们自己也紧张的缘故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也是 一个败笔,所以今后还是要在教学语言和结构上下工夫,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气氛中阅读了、读懂了才是关键。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插 入,我认为是结构当中的一大亮点。不仅认识了更多的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还熟知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地位很高,历史悠久。对于《夸父逐日》,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确实是用了很长的时间的详讲了一些,导致后来的《天 女散花》没有用太多时间,最后学生自由讲故事也占用了一些额外时间,当时是看到学生们的积极性没有想打消的念头,所以延迟了。这个地方应 该稍稍做修改,两篇详略得当,都要读通了再说。不过,最后的故事引申 还是很有效果的。
三、教学理念。从阅读课的性质上,我简单地理解为让孩子们充分的阅读,大声的朗读出来,让自己听到自己朗读的声音,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不能总是停留在持续默读上,看书的速度是有提高,但是一旦表达起来就 很困难,想法和说出有一定的出入,所以课堂上大多数还得锻炼他们的表 达,找同学朗读或是讲故事或是问答法的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是锻炼他们口才的好办法,现在担心的就是孩子们的朗读跟不上,不愿意大声念出来,是该思考的地方。
想来也有一学期的活动时间了,虽然授课模式、授课教材、授课理念还在不停的改进、修复,但是,阅读课的目标正在日日逼近理想的状态,看着孩子们手捧着自己爱不释手的书籍的图景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看着他们这个样子,似乎就是看到了他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模样了,好有爱的场景,想想也是心生欣慰呀!但愿我们阅读课的路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敞。
10.校本课程剪纸教学总结 篇十
剪纸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剪纸教学是美术教学中要求很高的一门艺术,要上好它由于工具的限制,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但是有很多学生对剪纸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并且儿童剪纸活动不仅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同时也让儿童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而且还让儿童感受到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同时他们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也会有较大的提高。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学校的校本研究开发过程中,我申承了趣味剪纸的教学工作。
根据学校安排,我教授2——4年级爱好剪纸艺术的学生。每周下午集中上一节课,平时鼓励学生自主练习。从最基础的折纸、画稿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
今年我从剪纸知识最基础的内容开始,拟订了以下主要教学内容:单个剪纸、对称剪纸、自由窗花、剪刻画、自由创作等。在整个教学活动里,我始终是以引路人的身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激发他们学习的兴的趣的的的和创作的热情。特别鼓励学生课余坚持练习。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利用网络搜集一些剪纸作品进行再加工作为教材,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使教材更符合学生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剪纸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剪纸水平,又陶冶了性情,丰富了课余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时,就能够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
础上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物体进行剪纸,从兴趣出发,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剪纸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困难,这时除了要开动脑筋,学生之间还需互相帮助、学习、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合作。因此,剪纸过程既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还能练习怎样向别人请教,当两人或几人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时,便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友谊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里,我都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展示她们的作品,只要有一些细小的进步,就及时肯定。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作品来扮靓自己的小房间、美化教室、馈赠同学,给各班其他爱好者当小老师,很多作品都是她们运用所学知识独自创作的。孩子们的这份执著让我这个启蒙老师自叹不如。我想,在今后的时间里,我要时时鞭策自己,不要把剪纸仅当工作来完成,要真心地喜欢它,和孩子们一起进步。并且通过我的努力,孩子们能真心喜欢上中华民族特色的剪纸艺术,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又多了一项修身养性的艺术活动。能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更加热爱自己的中华民族。
李丹
11.校本课程《走进扬州》教学设计 篇十一
地理教学中的选修模块呈现出开放性、活动性、自主性的特点,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选修模块的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我针对扬州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在中学地理选修模块中开设《走进扬州》,引导学生探讨扬州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结合十多年来扬州旅游业的发展变化,通过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和专题辩论等,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扬州旅游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关注旅游与人口、资源、环境及区域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观。
【内容任务】
整个内容由四个篇章组成:资源篇、开发篇、评估篇、展望篇。“资源篇”模块:展示扬州景点图片,欣赏扬州美景,提示景观欣赏方法。“开发篇”模块:组织专题辩论会,通过正反方的辩论,归纳扬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努力方向。“评估篇”模块:通过上网查询、走访调查和阅读材料等方式评价旅游业对扬州的影响。“展望篇”模块:通过讨论和撰写小论文,为家乡旅游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每个篇章教学时间是一节课,共用四课时。
【教具准备】
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调查表等。
【过程设计】
1第一节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了解扬州旅游资源。领略扬州美景,掌握欣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影片导入,创设情境)“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播放影片后提问:作为扬州人,你看了影片《春风扬州十里路》后有何感受?学生七嘴八舌话扬州。之后,我接着说,扬州还有哪些景点呢?让我们共同进入《走进扬州》的第一篇章“资源篇”。
资源篇的教学过程分成三步:第一步是资料介绍,指导学生模仿导游介绍扬州的旅游景点;第二步是讨论交流,让其他同学对展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交流欣赏方法;第三步是知识抢答,对扬州“名片”,特别是关于旅游方面的“荣誉称号”和“名人名句”开展有奖抢答,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对学生加以点拨、表扬并总结扬州的旅游资源。
简要实录:①学生一一列出扬州的旅游景点: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瘦西湖、春秋时代的邗沟(中国最古老运河段)、汉代广陵王墓、南北朝古刹大明寺、唐宋古城遗址、唐鉴真纪念堂、宋伊斯兰教普哈丁墓、仙鹤寺等众多名胜古迹。加上散发着青春活力的茱萸湾和充满休闲烂漫气息的凤凰岛,使古城扬州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学生在展示的同时交流欣赏的方法。②扬州获得的“荣誉称号”:扬州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等荣誉称号和“中国人居奖”、“联合国人居奖”等。
2第二节课: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和比较,全面了解家乡的旅游发展状况,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过渡)历史上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现代的扬州是“人文、生态、精致、宜居”,如何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好的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呢?下面进入《走进扬州》的第二篇章“开发篇”。
开发篇的学习内容也分成三步:第一步对扬州旅游发展的定位进行评价,从扬州旅游资源的规模与组合、等级与特色、价值与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采取正反方辩论赛的形式。第二步对扬州旅游开发的条件进行评价,从区位条件、客源市场、区域背景和旅游容量等方面对开发条件进行评价,同样采取辩论赛的形式。通过正反方的辩论,找出扬州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和不足之处。第三步对扬州旅游发展的前景进行评价。通过材料阅读、中外对比找差距;将扬州与苏州及其他的运河名城进行比较,找出旅游发展的不同之处,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促进家乡的发展。
简要实录:通过辩论学生得出:扬州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地方特色明显,等级高且数量多,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气候宜人,地形平坦,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沪宁经济圈内,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完善,环境容量相对较大。不足之处:扬州历史遗存和名胜古迹存在着结构相对单一(以人文景点为主)、个体量偏小、分散不一等问题;资源整合包装提升不够,没有将资源的优势转化成产品的优势(如琼花观属于房产局、隋炀帝陵属于乡政府);产业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总体不高;没有航空条件,辐射半径小等。
3第三节课: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旅游业对家乡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过渡)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扬州市政府搭建了很多平台,如每年的“烟花三月旅游节”和“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等,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那么旅游业的发展究竟对扬州有多大的影响呢?下面进入《走进扬州》的第三个篇章—-“评估篇”。
评估篇的学习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调查扬州旅游业的情况,主要调查游客的来源、游览的景点、消费的状况、游客的反馈意见等,用第一手资料说明扬州旅游业的发展态势。第二组调查旅游业对扬州经济的影响,查阅2007--2008年扬州市的旅游收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数量,用详实的数据说明旅游业对扬州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第三组分析旅游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阅读扬州近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材料,分析旅游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
简要实录:2007年,扬州旅游总收入达165.4亿元,同比噌长25.6%;2008年,旅游总收入约201亿元,同比增长22%。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2008年直接从业人员约1万余人,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就业率,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扬州城市功能的转变,将城市的功能向旅游服务型转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但旅游建设对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4第四节课: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扬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为家乡旅游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教学过程:(过渡)清-汪沆“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未来的扬州推进旅游业发展,打造成新时代的“销金一锅子”,应发展什么样的旅游?下面进入《走进扬州》的第四篇章一“展望篇”。
展望篇的学习分成两步:第一步讨论扬州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通过阅读“扬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结合普通消费者的心理和家乡的实际,讨论家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第二步撰写小论文,为家乡旅游献计献策。
简要实录:建议扬州加快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逐步形成:一个中心(生态园林城市)、两个特色(古、水)、三大景群(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扬州明清古城、京杭运河)、四大主题(历史文化旅游、自然风光旅游、鉴赏美食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推动扬州从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转变,从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加快实现旅游产业现代化、旅游城市的品牌化、旅游市场的国际化,建成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教学后记】
12.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选题的思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多样性, 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显然,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学校通过结合本校、本地的传统与优势, 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 弥补国家常规课程单一性的不足, 丰富课程资源, 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认识, 笔者在拟定课程的主题时特别注重凸显本地的地域特色。
我校地处农村, 地理位置偏僻, 信息较为闭塞。与城市学生相比, 我校学生大多严重依赖教材的介绍以获取知识, 知识面有限, 视野狭隘, 对教材以外的历史知识知之甚少。而我校所处的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历史悠久, 光辉璀璨, 文物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 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最近还成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唯一当选城市, 有着丰富的地域历史资源。然而, 对于泉州的历史文化, 我校学生的了解却很肤浅片面。作为历史教师, 迫切需要开发泉州历史文化这一得天独厚的知识宝藏, 帮助学生丰富乡土历史知识, 提升历史素养。
但要在一个校本课程中面面俱到地涵盖蔚为大观的泉州历史文化绝非易事, 也没有必要。唯有选取一个更小的切入点, 从微观切入, 由小见大, 才能开发出优秀的校本课程。泉州古桥就是再适合不过的切入点。数量众多, 特点鲜明的泉州古桥为泉州赢得了“闽中桥梁甲天下, 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其中以洛阳桥与“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最为著名。此外, 还有许多古桥虽然今天鲜有人问津, 但是历史上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也需要让学生去深入了解。泉州古桥无疑是泉州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更是展现泉州乃至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窗口。古桥的兴废与泉州海外贸易的盛衰以及中国历史的沉浮紧密地联系着。有鉴于此, 笔者将“泉州古桥”作为课程的主题。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
确立主题之后, 笔者经过精心准备, 初步完成了一个包括7次室内课与2次室外探究活动在内的历史校本课程———《泉州古桥》。课程也顺利地被学校确立为2012~2013年度面向高二年级的公选校本课程之一。对于这一课程, 学生兴致颇高, 有48人选修了这门课。在接下来的一年里, 经过师生共同努力, 我们圆满完成了对该课程的首次实践, 也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总结的经验与不足。首先从经验上看,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在课程开发中, 力求知识导向与能力导向的结合。
过去的课程, 尤其是历史课程过于注重知识导向, 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轻于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因而, 学生往往只是机械记忆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 知识迁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偏弱, 没能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无法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笔者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泉州古桥》的过程中, 力求做到知识导向与能力导向的结合以改善这些问题, 真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当然, 传授知识仍然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 并不能完全忽视知识导向。有鉴于此, 《泉州古桥》包括了泉州古桥的兴衰历史概貌、建造工艺、修建者、功能, 古桥与社会文化, 古桥现状等内容, 基本上能够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泉州古桥知识。同时, 课程还通过各种途径,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 笔者将泉州古桥的兴衰历史与泉州海外贸易的盛衰、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中国古代的海洋政策、海洋开发、历史变迁相联系, 这样既与常规课程相互补充,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笔者还在课程中引用大量原始史料, 让学生从史料中而不仅仅从老师的讲授中感知历史, 提升解读史料技能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此外, 笔者还详尽收集了反映泉州古桥建筑成就的史料与泉州先辈修建桥梁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等适宜开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史料, 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思想感情, 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历史观。
2. 在实施过程中,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精神, 就是要打破以往教师唱主角, 实行满堂灌的模式, 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鼓励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校本课程《泉州古桥》的实施中, 笔者积极贯彻新课改的这一精神, 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合作探究问题的解决途径,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 在分析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与桥梁建造的兴盛时, 笔者首先提供有关泉州海外贸易的原始史料, 引导学生自主解读史料, 从中感知海外贸易繁荣的实况, 探究繁荣的原因;接着展示《宋代泉州桥梁分布图》, 设问:“桥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为什会体现出这样的规律?”让学生讨论, 回答。通过这种探究式的教学, 让学生深刻领悟海外贸易与桥梁建造互为因果的互动发展。又如在“种蛎固桥”说的真伪问题上, 笔者不置可否, 只是列举出各家观点与他们的依据, 让学生自己采纳, 形成正反两阵营, 先在同阵营内展开讨论, 寻找依据, 再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虽然辩论最终并没有形成定论, 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此外, 笔者深感“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局限在课堂里是很难培养好学生。因而, 笔者化解了诸如安全问题, 经费问题等难题, 经过周密的安排, 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石笋桥、顺济桥、洛阳桥等古桥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古迹。又组织了“发现身边的历史”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发现和了解本村、本乡的古桥和历史, 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 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总体而言, 经过《泉州古桥》这一个系列的教学, 学生思维活跃了, 视野开拓了, 综合能力与历史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课程的不足
然而, 笔者在《泉州古桥》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都暴露了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有:首先, 笔者的校本课程理论水平与知识储备还不够, 对校本课程的概念、范畴与开发的策略、实施的模式等还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其次, 笔者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造成闭门造车的状况, 影响了课程的质量。此外, 部分学生一开始很感兴趣, 之后对课程的兴致不断减弱, 甚至对课程的价值持明确的质疑与否定的态度, 认为它没有给常规的历史学习带来多大帮助, 反而占用了时间, 浪费了精力。笔者对他们关注不够, 开导不到位。
总而言之, 《泉州古桥》只是一次粗浅的尝试, 期待各方的指导。笔者将在《泉州古桥》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机制, 为学生提供更加成熟的历史校本课程。
摘要:历史校本课程《泉州古桥》围绕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古桥, 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凸显地域特色, 能够弥补国家常规课程单一性的不足, 帮助学生丰富本地区历史知识。《泉州古桥》还力求知识导向与能力导向的结合,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存在着课程理论水平与知识储备不够,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与学生兴致减弱等问题, 需要不断改进。
关键词:校本课程,泉州古桥,地域特色,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赵登明.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J].历史教学, 2006 (1) .
[2]田德海.从乡土文化资源中开发校本课程[J].科学咨询, 2008 (5) .
13.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十三
2013——2014学年度工作计划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拟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养成教育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不是天才和天赋造就了成功者的非凡成就,而是坚忍不拔的好习惯,是好习惯使他们不畏挫折与失败,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地追求与完善,最终成为脱颖而出的时代宠儿。但反之,坏习惯也会成为我们人生的绊脚石。因此,本学期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中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开创我校养成教育的新局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2、重视环境熏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努力建设良好的风气,使每一个学生在温馨的大家庭里健康、活泼、和谐、快乐地成长。
3、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疏导他们;给他们心理补偿,并且严格要求,厚爱他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是一定能够大有成效的。
三、主要工作要求与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当前中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提出的一种积 1
极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经常听见有中学生抱怨“老天不公”,悲叹自己“命孬”、“运气不好”、“处境不佳”没有遇到什么值得快乐,令人高兴的事,相反的,却经常遇到一些令人烦恼的事,倒霉的事。于是乎成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虚度光阴。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应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入手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极其偶然的存在。这个存在在茫茫的宇宙中,与漫漫的历史长河相比,就象电光那样短暂易逝。因此,我们要珍惜它、热爱它。让人的一生具有价值,具有意义,让有限的生命为人民大众作出无限的贡献,闪烁出绚丽的光芒。当然,人生道路上要经历无数风雨、坎坷,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目标,积极地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就会发现人生的天空如此广阔,青春的鲜花如此美丽,活在世上真是一种幸福。
2、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道德修养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及寿命的长短。孔子曰:“仁者寿。”就说明了人的道德品质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意思是说要想长寿,就必须要乐观;要乐观,莫过于乐善好施。古人还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也明确指出有高尚的道德,才可能有快乐的心态;有快乐的心态,才可能健康长寿。现代医学、心理学也证明了:道德高尚多做好事经常满腔热忱地帮助人,扶持人,爱护人,援救人,人们会投桃报李,给以热情地回报。爱人者,人便 2
爱之;助人者,人必助之;敬人者,人亦敬之。这种良性的反馈,必然使人产生欣慰,受到鼓舞,使人愉快,获得欢乐,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正如古人所说:“善者善,祛病而得后福。”
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讲究道德修养,勤于付出,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多做好事,这样可以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获得欢乐,有益于身心健康。
3、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处于人生关键的转折期的中学生,要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要想健康地成长,就必须学会正确地对待名利。如果一味地追名逐利,整天处心积虑,挖空心思,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必然会产生消极的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悲剧。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方面争先进,创一流。另一方面,不计较功名得失,相信付出终有回报,淡于名利,知足常乐。有了这样的名利观,他们就不会因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而自卑,也不会因个人的得失而斤斤计较,心理平衡了,身心自然也就健康了。
4、培养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读书学习能使人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懂得人生的真谛,使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人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挫折,正确地对待名利,正确地对待人生和前途,始终斗志昂扬,乐观向上。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他们把读书学习视为一种痛苦、一种负担、一种压力,对学习没有热情,毫不感兴趣。他们反感、厌恶、甚至憎恨学 3
习。这种强烈的厌学情绪使有些中学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悲观厌世,道德伦丧,甚至产生反-社-会的攻击行为,很容易被社会上的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努力培养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向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1、随时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
四、本年度主要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实施。第二阶段:实施操作阶段
(一)制定实施计划
指导同学们学习校本课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的心态调整计划。要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二)实施各项教育教学计划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常识。
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择业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 4
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1、以心理健康课为载体,采用团队活动、故事、心理剧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个别咨询与辅导
采用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困扰。
3、发挥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在班级、团队、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指导家长改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教学设计校本课程08-17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10-13
Photoshop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12-16
校本课程《十字绣》教学计划10-09
五年级班校本课程教学计划12-04
校本课程论证08-18
科学校本课程10-28
校本教研课程总结06-10
趣味数学校本课程06-15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