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专业动态调整方案

2024-07-14

汽修专业动态调整方案(精选4篇)

1.汽修专业动态调整方案 篇一

关于汽修专业教学改革的看法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一种教给学生怎样对汽车进行维修,怎样对汽车进行检测等的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强调技能性的工科类专业。

为使我校的专业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够用、实用、能继续发展深造。也为使我校汽修专业教学进行的更顺利,使学生更能突现专业性。故我们需要将教学进行一次合理的改革。具体改革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教师的思想认识中改。

目前有很多教师,当然不仅是汽修教研组有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各组亦有同样的教师,抱着“得过且过”,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样以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很容易对其他同事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认为首先要改的就是教师的思想意识。要让教师感到自己肩上的压力很大,不得不好好工作努力工作;让其有一种主人翁责任感。故我建议适当的给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考核学生即是考核教师等方法来改变教师的这种不积极的思想观念。

(二)从管理制度上改。

管理制度,关系到一个群体的发展状况及发展速度,所以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是非常必要的。专业的管理需要有比较专业的人士参与,尤其是在实验实训主管方面一定要有一个很专业的人士来任职,并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协调能力。勇于承担责任,不怕背负责任。所以要求,在需要实习时生产实习处与教务处应当提前作好如下准备:

1)应该与实习单位领导提前三天到一周时间进行学生实习工作的协商,确保实习按时进行。

2)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应当与实习指导教师配合,对出现的问题提供及时的帮助。确保实践实习能够顺利进行。

3)对于学生的实习时间、内容、考核方法等应该由相应科目的任课老师来制定。生产实习处与教务处应该提供很好的实践实习保障。确保实践实习与理论教学能够有机结合。

(三)从课程设置中改。

汽修专业不同于我校的其他专业,学好汽车修理必须具备相应的一些机电液方面的知识及语言组织方面的知识。因为汽车是机电液的一个综合体,另外汽修专业还必须要会一些简单的公文写作。如:总结、收条等等。故我们经过教研组的研

讨,把《钳工》、《制图》、《液压》、《汽车材料》、《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电焊〉〉、〈电工与电子技术〉、〈维修企业服务〉等八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建议放置在第一学年进行。由于职业教育在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时间改为两年。故我们将在第二学年开设专业课进行传统车系构造原理检修;现代新技术等的学习。在这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觉得应该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理论实践的课时比例为1:1;严抓实践教学。

(四)从教学设备中改。

实践教学要以我们的教学硬件设备为后盾。但我校目前所具有的硬件设备远远不足以满足现在汽修专业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建议与某修理厂进行联合或引进相应的教学设备。建立起我校自己的实训室。如:传统汽车发动机实训室、传统汽车底盘实训室、传统汽车电气设备实训室、传统汽车故障诊断实训室、电控发动机实训室、ABS制动系统实训室、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陈列室、钳工实训室、电焊实训室、液压实训室、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汽车空调实训室等十二个实训室。各任课教师管理自己的实训室,这样既可以避免使用的冲突,也可以灵活机动的安排实践教学。

(五)从课本内容中改。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关于汽修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内容偏重面亦不同,每位教师对同一本教材的看法也不同,虽然目标只有一个“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工人”。但仍难避免对同一本教材产生意见分歧的现象。故,我组建议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应该定哪个版本或哪种书均由该任课老师自己决定并要以“实用、够用、发展”为依据,通过组内的商定。这样该教师就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本教材的特长来带好学生。

(六)从教学方法中改。

有了好的教学设备,好的教课书,好的工作态度等,我们还应该有一个好的比较理想合理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主要以学生的技能为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使技能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1:1的比例进行,使理论与实践得到合理的穿插教学,让实践与理论得到充分的结合。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出合理的课程计划既有理论的教学计划也有实践的教学计划,按照计划进行有步骤的教学。

宣志勇2012-10-23

2.汽修专业动态调整方案 篇二

同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出台有关规定, 企图引导各高校逐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自我调节机制, 促进各高校专业建设健康发展, 从而避免出现盲目增上新专业, 重复设置热门专业及开办一些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等一系列问题。对此, 笔者认为各高校必须以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为依据, 从确立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严格专业准入制度、加强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实施专业预警与专业退出等方面着手, 主动建立起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并严格实施, 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学校未来学科专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确定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建立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必须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 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打造特色优势专业为导向, 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 立足学生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培优汰劣, 逐步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自我调节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体应确立以下基本原则。

1. 适应性原则。

专业建设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 立足学校实际, 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

2. 特色发展原则。

学校各专业均应在传承学校传统与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与发展, 因此要求各专业以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传统为基础, 依托行业背景, 突出专业特色;坚持调整与改造、淘汰与增设相结合, 促使特色、重点和一般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以办学特色为主线的专业群, 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 规模稳定原则。

根据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坚持专业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相结合、需求预测与办学实际相结合、建设专业与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相结合, 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规模, 促进规模与效益相协调。

4. 动态调整原则。

充分发挥就业导向和招生计划调控引导作用, 建立能上能下的专业调整机制, 实行专业动态调整,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5. 持续建设原则。

以促进专业长效发展为目的建立相关制度体系, 逐步形成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自我评价机制, 保障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严格专业准入 (增设新专业) 制度

对高校而言, 新增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有限资源的分配与流向, 同时决定着未来相关学科发展趋势与走向, 因此各高校新增专业时必须严格遵守准入制度, 审慎申报新专业。

1. 增设新专业应适应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

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依托学校办学特色, 满足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优化的需要, 限制申报专业目录中布点较多的专业, 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尚未布点的专业, 鼓励设置尚未开设的专业和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

2. 增设新专业应以学科和专业建设成熟为条件, 以就业

市场检验为标准, 要求拟增设的新专业必须预先以开设专业方向模块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探索。

3. 增设新专业必须进行科学论证, 对社会的人才需求状

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分析, 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并制定较完善的专业建设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

4. 严格新专业增设程序。

为严格程序, 增设新专业必须经学校学术 (教学) 委员会、教务部门、人事部门、招生和就业管理部门等共同审定并报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方可上报, 仍有在建新办专业 (毕业生不满3届) 的学院不能申报新增专业。

三、加强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

组织开展专业评估和积极参与专业认证是推进学校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评估可以促进各专业遵循教育规律, 明确办学思路,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强化教学管理, 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而参与专业认证则不仅能证实学校专业教育质量和总体发展均达到了一定水准, 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校获得公众的信任, 以及相应的办学资格。

1. 制定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为保证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估有的放矢,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各校应根据国家制定的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 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 加强专业建设, 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推动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2. 建立专业建设常态数据库。

自觉将专业建设放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进行, 全面接受公众监督, 不仅是学校做好专业建设的动力, 更是对学生、对家长、对党的教育事业负责的体现。因此各校均应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常态数据库, 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专业建设年度数据。公布的信息至少应有各专业在校生人数、专业教师人数、副高职称以上教师人数、当年专业招生人数和第一志愿报考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考研率等相关数据, 为专业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3. 实施校内专业评估。

建立校内专业评估制度, 可以每3年 (或者定期) 对全校所有专业开展一轮专业评估, 注意选择性地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特别是新办专业、被预警专业、年度建设数据排名靠后的专业定期开展重点检查与复评。

4. 积极推进专业认证。

自2006年教育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来, 到2013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代表的各类专业认证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 并日趋成熟。

在此背景下, 各校应结合实际, 通过采取“分批培育、逐一力推”的方式, 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并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促进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改革与探索,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各学院开展主体工作的同时, 学校各部门还应认真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力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不断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取得新突破。

四、实施专业预警与退出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核心工作是强化就业导向作用和招生计划调控引导作用, 实行就业情况、招生计划与专业动态调整“三挂钩”。为此, 各校必须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 在明确预警与推出条件的基础上, 定期公布预警和退出的专业。

事实上, 实施专业预警退出机制不仅事关学校和所在学院的学科专业发展, 更密切联系着相关专业教师、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发展前途, 因此各校若要真正落实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 则不仅需要教务部门, 更需要人事、招生、就业、国资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 才可能解决好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难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董秀华.专业认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6) .

[3]潘海生, 周志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7) .

3.汽修专业动态调整方案 篇三

【摘要】基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推动职业教育有效教学是保障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形成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提高我国高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还可以丰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层次和内容。通过对高职商务英语的效教学,为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和专业技能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 职业教育 商务英语 有效教学

引言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专业建设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直接决定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办学的方向,它也是实现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基础,推动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专业建设着力点应放到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同时还要考虑随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是推动职业教育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和要求。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主要现存的问题

职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领域中提升人才层次及培养合格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环节,其有效、高效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但目前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需求不协调,课程体系不适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要求,培养的学生层次与企业不对接,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产业需求不对接;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层面较浅,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有效的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于企业发展需要。

因而,在学生起点差,上课积极性不高的状况下,如何基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探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1.基于产业发展动态构建课程体系,系统对一体化课程进行开发。系统地对一体化课程进行开发研究,通过对秦皇岛地区具旅游管理、会展赛事以及煤炭、交通、纺织、食品加工和禽畜养殖等行业的外贸企业岗位群工作及职业能力分析,总结归纳出高职商务英语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分别可以进行操作的工作任务,结合商务英语专业自身特点,筛选出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入行动领域并完成向学习领域的转化,优化原有课程体系,建立起较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工作任务模块。

2.探索实施项目化导向的有效教学模式。依据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8号文件精神,做好课程改革,基于外贸商务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结合,将训练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实施项目化导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情境以单个任务为引导,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教学模式。

三、对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推动课堂有效教学

对于商务英语课程的设计,我们应该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者的特点这几个方面出发进行考虑。在制定有效教学策略之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旅游管理、会展赛事以及涉及到煤炭、交通、纺织、食品加工以及禽畜养殖等行业的商贸人才,由于学生知识起点较低,但是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要以真实典型的工作项目为基础,加大教学内容与职业关联度,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

四、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现有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从企业借鉴典型案例,注重材料选择的科学性、趣味性、组织结构化及情境化。增加教学环节的趣味性,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手段先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要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及职业能力要求,组织各种活动,在最大范围内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搜集资料、组织规划、学习计划开展,真正遵循咨询、计划、决策、任务实施、检查来开展教学。

五、结语

基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推动职业教育有效教学是保障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形成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它利于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自学能力的用人企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的技能性人才,通过对高职商务英语的效教学,为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和专业技能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董仁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若干亮点[J].职教论坛,2014.

[3]刘艳,赵红坡,刘盛韬.职业教育公共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作者简介:

刘艳(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英语教育。

4.专业动态调整汇材料 篇四

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中专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学校的声益,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训;因此,以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畜牧兽医专业作为我校的主干专业,也应树立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一批既掌握理论知识,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专业与就业的统一呢?专业调整势在必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发展农业经济,养殖业又是农业经济的一个龙头产业。因此,培养畜牧兽医专业性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畜牧兽医专业的现状与市场需求

1、畜牧兽医的专业现状。中国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特别是在那些农业省市中为养殖业(或其他行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而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等,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但行业中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养殖业发展很快,培养大量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据调查大多数本科院校毕业生与大专生理论知识可以,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同时不想下基层,中专生虽然要求条件相对较低,但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也非常欠缺。大部分畜牧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甚至就没有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是说无论是本科生、大专生、还是中专生的教育,目前都难以培养出满足农村地区实现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

现在基层的一些规模小的养殖场急需大批具有适用技能而又有理论水平的实用技术人才;在基层很多养殖场,其经营者不懂养殖技术,不按常规防疫,一旦出现流行病就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另外,大部分饲料和兽药营销人员对疾病的诊疗技术都很欠缺,有的甚至连肌注、皮下注射都不会,更不用说静脉注射了;所以懂技术又能跑业务的人才很受兽药厂和饲料厂的欢迎;这些不要求有很高的学历,但要求有一手过硬的基本诊断技术和诊疗技术。这样一种形势要求为农村地区培养出大量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这也就要求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

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材虽然经过几次更新,但仍相对落后于行业现状,以教材为依据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也相应落后,因所学教材大都是2003年左右出版的,而当今社会是技术革新、创新的社会,科技发达,技术改进,学校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践教学,难以满足行业的市场需求。

2、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陈旧落后的现象。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很显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然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动手,这样简单的模式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也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的训练,这样有目的教学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能专才化,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时,面向社会,虽有证但综合素质却适应性相对不合格,就很难适应于市场的需求。

三、就业导向呼吁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1、变注重“考证”为注重市场。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是使教育者成为适应于生产、服务于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虽然中等专业学校按要求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取得相应的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当今社会,有些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对不适应需要),人才市场更注重学生实用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针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行业就业市场需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而正确地、动态地反映出行业就业形势,并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宜的实践教学方案,以满足社会(行业)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优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使用情况的评价。

2、变强调“形式”为加强实训环节。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强调,加强实训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人人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使人人都具备动脑、动手能力,但遗憾的是,当今的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教育中对实训问题解决得不理想,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主要是供实训的设备、动物),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一是加强畜牧兽医专业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而现在的顶岗实习是专业不对口),这样对学校来说,在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训课有了保证,而学生通过在企业里的见习、实习,了解了社会、认识了社会,进而走向了社会。二是加强建设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当前大多中等专业学校已具备简单的示范操作基地,但要使示范基地的设备仪器、实训动物更完全,以使实训基地的场景更接近实际,学生在这样的基地实际操作、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果。三是在保证学生正常的实训以外,学校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可以让学生负责几天的动物饲养、接生、育仔等工作,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才艺比赛等活动。四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把实训的要点,部位讲解清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

3、变关注“专才”为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当今的科技发展,需要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指从事现代畜牧兽医行业的技能,是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它是由基本能力、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如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最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责任感、诚信度等等。专业技能是针对所从事行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专业岗位知识。工作中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本行业技术、技巧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等。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等,在经济时代,培养和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因此,要求在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

上一篇:办公室工作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下一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