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2024-08-15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17篇)

1.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篇一

真正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系统读过了《论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 杨伯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译注周易,至于佛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随先贤,总不至于过于偏颇。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概括“通达”。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徘徊,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的宁静,不用假以外道,仅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乐。总体三教,都是在内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万法圆融的通达和寂静。后代儒学,发至微末,本已式微,总体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控制民众,因此,礼法和教条越来越严格和繁复,相反,离圆融通达的本源越来越远。先秦儒学,是我比较推崇的,仅观论语,便可知,孔子原也是位本性率真,可爱好玩的老先生,一点也不见酸腐,一点不见呆板。老先生不如意时,会自谑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看到别的小伙子优秀时,会说“可以妻焉”(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先生正经时候的言论,也大都中正平实。先生陶醉于周礼的完美之中,一生企盼克己复礼,把社会回复到周朝时“天下归仁”的状态,先生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追求大都以失败告终,然即使如此,老人家还高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有这样气度的人,怎会是一个整日唠唠叨叨,教导我们什么“忠恕仁孝”,“三从四德”的怪老头呢? 那这样的话,儒家的精神又在何处呢?在我看来,儒学讲求顺应天道,(实质也是汉儒附会天人感应之便宜尔),其天道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过程,一是人心向背。儒学对于个人来说,要顺应天理,自然是处理好两种关系,和客观世界的,和周围人的。儒学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以下的品质:仁,义,礼,智,信,再加之行事中庸谦和,便可以顺应天道,圆融自在,同时,当一个人具备以上的品质之后,自然会升起对别人的慈悲,同情,(即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自然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诸多做法,当一个人在进行这样的行为同时,亦即在修身,进一步,扩展行动范围,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诸多入世之举。所以在我看来,这些行为,不过是我们要到达通达境界的必经之路,只有一个内心纯净,中正平和的人才可以顺应天道,圆融于世,而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些时,往往已然没有那样纯净的内心了,此时需要一个双向的反馈作用,修心的同时也是在入世,入世的同时也是在修心。所以,从此观之,儒学,绝不会抱残守缺一些故纸堆中的教条,所有这些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而经世致用的目的在于修心,修心的目的在于走向通达的天道境界。明白此理,即可以明白为什么,那些真正的儒生,往往是俊秀飘逸而超脱的,比如:颜回,苏轼,范仲淹。其实,我亦很难举出太多,后世儒学成为通往名利之门的必由之路,因此,真正在这之中读出“圆融于世,通达天道”这几个字的,并且知行合一,始终如一者大抵不多。这就是我理解的儒学精神,至于后来什么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在我看来,大多糟粕大于精华,不过是,儒学的细微和某些特定命题被不顾前提的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大多是为了是读书人变得易于管理,且易于蒙蔽。因此,对那些不顾一切的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尽应传承和光大的民粹主义者,我想说的是,如果顺应自然的灭亡,就应该让其灭亡。

2.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篇二

一、培养留学生中医思维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原有的思维方式阻碍中医思维的确立

任何思维方式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思维主体在先前的实践和认识基础上,按照自身特定的知识、观念、语言、情感与意志、个性倾向等,运用思维工具去接受、反映、理解、加工客体对象或者客体信息的思维活动的样式或模式。[1]一个民族,或者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或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是该历史时期人们相对稳定的思维格局或思维定势,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医思维模式是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医医疗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并有机地结合抽象思维方式,以表象和观念为加工内容,以表意性文字和古汉语为表述工具,采用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是从整体、宏观上归纳事物特征和发展规律,强调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和表里上下的统一的一种思维方式。[2]可是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长期在本国所形成的还原分析思维,几乎与中医理论的直观整体思维没有同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再加上语言方面的问题,使他们都觉得那些抽象的、陌生的中医术语和理论很难理解,甚至不可想象。同时,固守本文化的“惰性心理”,也阻碍了他们对中医思维方式的接纳。如果此时只是单纯地灌输给他们一些中医的基本知识,很难让他们真正的理解中医学的知识内涵,形成学习传统医学知识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

(二)不同的学习动机影响中医思维的接受

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其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来我国学习中医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留学生的性别、所在的文化群体、来华时间、汉语水平、来华前的目的以及期望都不尽相同,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来中国只是出于对中医的好奇,对他们来说,中医带给他们的只是一种神秘感,学习中医也只是一个探秘的过程,至于何为中医思维,他们不会去深究,更不会轻易的接受这种思维方式;有的学生是受政府或单位的委托来到中国学习中医,这些留学生通常都已经具有一定的西医知识,习惯了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严密的推理等思维路数,对于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模糊、歧异判断,甚至直觉的推理难以理解。至于那些单纯借留学之名来中国旅游或者只是想要换个环境才来中国的留学生来说,他们连接受基本的课堂教学都无法保证,更别说主动的去培养自己的中医思维。

(三)短期的进修培训无法真正确立中医思维

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统计,目前在华留学生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总数位居第二,仅次于汉语言专业。而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的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人数则稳居第一位。虽然,其中攻读中医学位的学历生在不断增加,但短期进修生仍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群体,这种短期独立成班的学生来我国学习的时间往往不会超过一年,所以课程安排特别紧凑,无法像普通的学历生那样安排系统的医古文或文化类课程,加上学生语言水平差异大,学习目标多样,学习态度千差万别,给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常常是基础好的学生觉得课程太简单而不愿上课,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因为听不懂干脆放弃课程。而那些坚持上课的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接受系统的中医文化教育,面对快速的知识灌输,不但无法很好的确立中医思维方式,反而容易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形成对中医的诸多误解,不但不能很好地去传播中医药文化,反而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二、培养留学生中医思维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交际行为。2007年,国家为了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颁布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首次对汉语教师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要求。要求教师应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理解汉语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概念,以及文化、跨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并能够将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各类对外汉语教师的资质考试中,也都将跨文化教学理论作为其中一个主干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其实,针对留学生的中医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对经典的一些解读,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文化的教学,留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也在接受一种跨文化教育。

今天,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中的重要性,很多学校也都确立了“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开设了大量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而且,负责讲授医古文或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大都具有中文或中医的专业背景,有着扎实的语言功力和文化基础,可是对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教师自身跨文化教学相关理论的培训,只是一味的注重单向文化的输出,不能准确把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忽略了对象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因此必然导致中医教育过程中,因各种不同语言和文化直接面对而出现相互撞击,相互摩擦的状况。不但不能促进他们学习中医学,反而会使学生对中医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医古文等通识教育课程大多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开设,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对中医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能否让他们正确的认识中医,体悟中医,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新思维正在建立,旧思维还存在的思维状态关键期,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较强的中医原创思维和西方分析还原思维能力,拥有尊重双方文化的意识,而且要讲究一定的交际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跨文化的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模式。

(二)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培养留学生的中医思维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目标决定了留学生教学的课程体系中不仅需要专业的学科课程,还应该包括文化、语言等非学科课程,不仅有学校的课程,还要有社会的参与,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促进文化交流,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由于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的时间周期不同,在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保证专业课程体系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基础上,应利用学校的专业优势,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兴趣特点,为学生增设各类语言、哲学和文化类的选修课程,增加选课的自由度,从而满足留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留学生的跨文化因素,突出课程的教育性和实用性。对文化的讲述也不应都是泛泛的概述、简史、通论,那样只会造成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结果也只能是浅尝辄止。而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按照各类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把课程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建立不同层次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课程间的内容衔接,制定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点,选择适合的课程,从而一步步了解中国文化,确立中医思维。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际上不断兴起的“中医热”,来华学习中医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如何让留学生掌握中医思维方法,已成为摆在中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在培养留学生中医思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寻找培养留学生中医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中医思维,留学生,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邢玉瑞,主编.中医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篇三

【关键词】孝文化;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自西周形成以来,经孔孟的发挥扩展,汉统治者的加强,历经千年而不衰,它代表了东方传统道德风尚的特殊方向和价值取向,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建设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借鉴价值。

1.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及内容

《说文解词》释“孝”为“善事父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是孝的基本涵义,可解释为奉养和服从父母,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父母子女之间的伦理规范。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即孝的基本涵义,它是指子女对父母及其祖先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这里的情感和行为是自发的、朴素的。广义的孝既是指作为家庭伦理的孝,也指被泛化到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孝,它是一个由家庭逐步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过程。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孝还可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其中物质层面的孝包括养父母之体、慎重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和传宗接代;精神方面的孝包括养志、葬祭以礼和扬名显亲。

孝,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孝文化是指由养老尊老为核心的一切有关孝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以及民风民俗等物质和精神存在,其核心是孝道,包括孝行和孝思。

2.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孝文化

中国传统孝文化产生于血缘基础的家庭中,在封建宗法社会中得到加强。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形成了养亲尊亲的道德规范,促进了道德教化,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了文明的延续发展,提升了社会道德水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它所确立的父君人格中心,推行孝的政治化,提倡愚孝,压抑了民众的自主意识、民族创新力,妨碍了民众的个性解放,有其不可忽视的封建性和保守性。

因此,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孝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继承,而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弃糟取精,我们需要继承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时俱进地去理解它,并赋予它更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崭新内涵,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3.对中医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启示

3.1重视生命教育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传统孝文化认为身体是父母给的,不能随意践踏、破坏,要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以便更好地用父母养育的生命孝敬父母,用社会培养的生命回报社会。因此,要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正视挫折。“对于世界来说,你只是某一个人;对于某个人来说,你就是整个世界。”生命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要认识自己,热爱自我,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应昂然前行。

3.2加强感恩教育

“感恩之心”是从传统孝文化中延伸出来的一种重要情感,“感恩”可表述为“仁“、“义”、“孝”:“仁”要求博爱,常怀恻隐之心,感念自然和社会之恩;“义”是指和朋友肝胆相照,“士为知己者死”,感念的是朋友知遇之恩;“孝”则指“爱亲、敬亲”,以报父母抚育之恩,这是最基本的。当下,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享乐主义盛行,再加上传统孝文化教育的缺失,一些大学生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和国家观念被诱惑和欲望洗涤一空。因此,要弘扬“孝道”唤起大学生养亲敬亲的良知,让他们意识到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3.3增强责任感教育

曾子曾说“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也就是说孝还应该“有为”,“有为”体现的是一种奋斗精神,即应倡导自立于世,自强不息,成就事业,报答父母,报效祖国。当前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大多依赖心理强而自立能力差,自我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弱化甚至淡化。要倡导孝,就应当让他们体恤父母之艰难,培养其动手能力,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要倡导孝,就应培养他们放眼世界,练就本领,建功立业,奉献社会,以此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加强他们对社会、他人及事业的责任感。

3.4开展公关教育

孔子认为只对父母的孝不算是真正的孝,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整个社会群体之中。对于孝,还必须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在他看来,最基本的对人之道是要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来,推己及人,达到从“爱亲”到“泛爱众”的目的。当代大学生往往不能妥善处理与同学、老师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因此,应当继承和发扬孔子提倡的“泛爱众”思想,教导学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想要的要想到别人,自己不想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遇事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去理解他人。

3.5构建新型的中医医德

孝是儒家学说之精髓,而儒家伦理学说又是传统医德的基础。孝文化不仅促进传统中医医德的形成,而且也是传统中医医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行孝者方能行医,能行医者必能行孝,能“爱亲”者方能关爱病人,如张仲景、华佗都曾为“孝廉”。孝不仅仅局限于家庭,最高的孝行当是尽孝于人民、社稷,最高的中医医德也应是尽孝于天下,疗民间之疾苦。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对于中医医德思想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虽然也有不可回避的负面影响,但总体来说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当代孝文化发扬了传统孝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如事亲为公等),而剔除了其中的糟粕部分(如守孝、愚孝等),这对于构建新型中医医德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孝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孝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孝文化”,推崇以“孝”为核心的新型中医医德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医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科]

【参考文献】

[1]房明东.传统孝文化与中医药学之关系杂谈[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2):25-28.

4.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篇四

【内容摘要】 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

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

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何为养生?如何养

生?养生的意义何在?努力去保留它、传承它或许是

每个人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和责任!【关 键 词】养生、四季养生、意义、发展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可见于有关养生专著及经、史、子、集中。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教化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

二、如何养生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四季如何养生。

(一)春季养生。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关键的时刻。春季养肝:古人云,春应在肝。春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肝禀风木,中医认为,春季肝气随万物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春季养生宜保持思想的清静,尽量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情绪过度刺激人使五脏之气平衡协调的关系受到破坏,肝主惊,惊则气乱。其次是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等。

(二)夏季养生。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人体阳气外浮,内部阴气暗伏,人们不适合在夏季吃太过寒凉的食物和饮料,否则易于损伤脾胃,引起腹泻。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最容易丢失津液,需适当食用酸味食物。一方面多食如西红柿、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芒果之类果品,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既可以预防因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另一方面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以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夏季饮食菜肴宜稍咸:炎热的夏季,人体出汗多,所以在饮食方面,宜食用调味稍咸的菜肴。一来可以及时补充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二来可避免因出汗过多而出现的虚脱。

成巨患。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如釜底抽薪,杜绝病成,养生是中医文化的一部分,是前人总结的各种葆养生命的方法,长期坚持,可以将人的精气神调整到饱满的状态,令人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心情平和,偶有小疾,几可自愈。

站在养生总体的角度来讲,养生不仅能让我们更好的生活,而且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内在精华,能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四、关于养生的现状和未来如何

5.对中医的认识论文 篇五

对中医的认识论文就在下面,欢迎各位阅读借鉴哦!

中医对疲劳的认识【1】

摘要:《黄帝内经》中对疲劳就有较充分的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丰富,使中医疲劳理论不断完善。内因、外因均可导致疲劳,但以内伤尤其过劳为主要病因。疲劳为害,涉及五脏六腑,主要为脾、肝、肾,首当推脾。疲劳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范畴。探讨疲劳问题可为中医抗疲劳防治亚健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疲劳;病因病机;虚劳

1 辞书对疲劳的释义及疲劳定义

疲劳的古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疲,劳也。”梁顾野王《玉篇》:“疲,乏也。”晋张揖《广雅》:“疲,极也。”清王念孙《广雅疏证》认为“极”为十分疲惫之义。清钱大昭《广雅疏义》:“疲者,倦之极也。”即疲倦达到极点之义。《左传成公十六年》:“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韩非子初见秦》:“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疲,在经典文献中,经常写作“髓(罢)”。《广雅》:“罢,劳也。”

王念孙《广雅疏证》:“罢与疲同,券与倦同,疲倦为劳苦之劳。”《国语周语》:“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馈),有逸无罢。”《左传昭公三年》:“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说文解字》:“劳,剧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剧)用力甚也。”《尔雅释诂》:“劳,勤也。”舍人注:“劳,力极也。”用力过多之义。劳有劳累、辛苦、劳苦之义。《诗经小雅绵蛮》:“道之云远,我劳如何?”又有使心操劳之义,《诗经邶风雄雉》:“展矣君子,实劳我心。”《诗经小雅蓼我》:“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引申为疲劳之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见《王力古汉语字典》)疲字从春秋战国文献就开始出现,延用至今仍为疲劳、疲乏之义,变化不大。劳字从西周文献开始出现,本义为劳苦、辛劳、劳累、功劳之谓,到了春秋战国文献才引申为疲劳、疲乏之义。疲劳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战国文献,如《六韬武锋》篇:“不戒可击,疲劳可击。”与今天“疲劳”一词词义基本相同,疲乏、困倦之义。

疲劳的今义:《辞海》对机体的疲劳解释是:“持久或过度劳累后造成的身体不适和工作效率减退。”《汉语大词典》描述机体疲劳的含义有:①劳苦困乏;②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度,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如听觉疲劳、肌肉疲劳。

疲劳可以定义为:机体过用(超限)而引起的功能降低并出现机体不适的状态。过用包括时间过久及强度过大等。过用、功能降低、机体不适不仅指体力还指脑力与心理,不仅指整体也指局部。机体不适主要表现为疲乏困倦,但还有一些疲劳伴随症状,如头晕、健忘、睡眠质量下降等。

2 历代中医文献研究疲劳概要

2.1 疲劳含义的研究

在中医学中描述疲劳多用疲乏、倦怠、酸软困重等术语表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论述。《黄帝内经》中,疲劳多称为“倦”、“”、“解堕”、“解侪”、“困薄”、“身重”、“体重”等。疲劳一词始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问日: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入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其他医家对疲劳一词也均有论述。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其状,形体如被微风所吹。

此由忧乐之人,骨弱肌肤盛,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肤腠开,为风邪所侵也。”唐孙思邈《千金翼方补益叙虚损论》:“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日忧劳,五日疲劳。”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上窍门》:“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四气得以外入,七情得以内伤,遂致聋赜耳鸣。”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类》:“疲劳汗出,则气伤津耗,气不足以运血,津不足以载血矣。”上述中疲劳的词义为过劳和疲倦,即可作为病因出现,又可作为症状出现,有的为五劳之一。

《素问举痛论》中说:“劳则气耗。”《素问调经论》中亦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均将“疲劳”作为致病因素之一。历代医家对劳倦内伤的认识始于此。汉华佗《中藏经劳伤论第十九》:“劳者,劳于神气也;伤者,伤于形容也。”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中曰:“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为内所因也引。”宋徽宗敕编《圣济总录虚劳门》:“劳伤之甚,身体疲极。”元朱丹溪《丹溪心法耳聋》中说:“劳役伤于血气”

清陈士铎《辨证奇闻虚损门》云:“人有久立腿废,更立而行房室,则两足必然无力,久则面黄体瘦,口臭肢热,盗汗骨蒸,人以为瘵病也。谁知起于伤骨乎,人有用心太过,思虑终宵,以至精神恍惚,语言倦怠,忽忽若有所失,腰脚沉重,肢体困惫,人以为怯症之成也,谁知是劳其心矣。心劳则血必渐耗,而神无以养。”《景岳全书卷十六虚损》载:“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或劳于名利……或劳于疾病。”

2.2 疲劳病机研究

疲劳属于气血耗伤引起的虚证。过劳损伤气血津液,损伤阴阳,损伤脏腑。《素问宣明五气》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明万全《万密斋医学全书慎动第二》亦记载:“视过损明,语过损气,思过损神,欲过损精,谓之四损。”

说明劳力过度能耗损人体的气血,外损形体,内及脏腑;劳神过度能暗耗人体的精血,内伤脏腑。即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凡劳伤之辨,劳者劳其神气,伤者伤其形体,如喜怒思虑伤心,忧怒悲哀则伤肺,是皆劳其神气也。饮食失度则伤脾,起居不慎则伤肝”

2.2.1 疲劳与脾胃疲劳为害,涉及五脏六腑,主要以脾、肝、肾为主,尤首当推脾,即《素问示从容论》所言:“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紊问遗篇本病论》日:“人饮食劳倦即伤脾。”金元时代李东垣又系统论述了劳倦内伤。金李杲《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此处论述了长期饮食失节及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劳神)是造成脾胃内伤的重要因素。《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然而与外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若虚损脾胃有宿疾之人,遇此天暑,将理失所,违时伐化,必困乏无力……。”是论述疲劳过度造成身体虚弱,难抵各种病因的侵害,容易导致疾病。又如:“素有心气不足,因饮食劳倦致令心火乘脾。”(《兰室秘藏经漏不止有三论》)。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十六劳倦内伤》云:“劳倦内伤之证,有因困倦而忽然发热,或怠惰嗜卧,懒于言语,其脉缓而大,或浮或细,而无外邪者,此即时人之所谓劳发也,单宜温补为主。有因积劳饥饱,致伤脾肾,则最易感邪,而病

6.对公司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篇六

今年公司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展现我们江苏省安的企业文化。为响应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特撰稿说说自己对公司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倡导,并经过筛选提炼而形成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企业使命、愿景、企业精神以及核心价值观等等。简而言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我认为,一个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2、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总是在不断发展中培育着积极的企业文化,这是因为积极的企业文化通过把企业理念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不但能够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更能增强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延长企业的生命力。可以说,积极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创建一扭企业和建立百年基业的内生动力。

二、对公司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来公司一年的时间,来粗谈下我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1、团队合作

一个工程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只有大家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现在,团队合作就是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应更加强调团队精神,建立群体共识,以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任何一个项目想凭借一己之力取得卓越的成果,是非常困难的。

关于团队合作,我个人觉得我们公司做的不错。各个项目部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彼此相处很融洽,使彼此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从而能更好的工作,为公司做出贡献。项目上,大家彼此分工,不会出现闲置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很重要,做事更有成就感,也更有紧迫感。工作上遵从上下级关系,合理安排完成领导下派的任务。生活上,彼此又像朋友、家人一样,聊聊天、打打球什么的。我感觉很好,又家的感觉,使我们这些常年在外的人有归属感。

2、注重员工专业职能培训

公司每年都会安排人员进行专业职能培训,这极大的开展了我们刚进来的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能更好的运用到工作中去。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平时也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的给自己充能,使自己总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才能使自己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被淘汰。

3、注重与人交流

项目上很能锻炼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虽然现在信息时代比较发达,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是最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途径。公司及项目上领导都会注重培养我们与业主之间的沟通,参与到与业主开会交流中去,使我们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更快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7.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篇七

1 对慢性前列腺炎“误区”的再认识

1.1 对某些临床症状的再认识

不少患者因单纯尿分叉症状而就诊,甚至某些专著也把尿分叉当成CP的症状之一,反复治疗却难以取得疗效。尿分叉可分为生理性尿分叉和病理性尿分叉。生理性尿分叉多是偶发,主要是由于前尿道或尿道开口处临时有阻塞所致。射精后因部分精液残存尿道中,或晨勃尿道球腺液残存尿道中,其含有粘蛋白成分,水分被蒸发后,粘蛋白使尿道外口粘连闭合,而致尿分叉。晨起尿排出时冲力较大,使尿道口形态暂时改变所致。病理性尿分叉多是持续性的,与尿道口的畸形有关。而前列腺位于后尿道周围,无论何种病变(不仅仅是CP)都不可能造成病理性尿分叉,只可能导致排尿不畅。因此,临床上见到单一的尿分叉症状,跟前列腺无关,按CP治疗更是无稽之谈。

很多学者认为尿道滴白是CP患者前列腺液分泌过多或排除不畅时“满则溢”所致,因而又被称为“前列腺溢液”。但此观点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的支持。且部分CP患者给予持续性的药物治疗后,前列腺炎症状好转或消失,而尿道滴白的症状却无明显好转。尿道滴白内容物除了前列腺液(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us,EPS)外,还包括尿道球腺的分泌物。在性冲动时尿道球腺分泌增多,同样会出现尿道滴白。排便时暂时性的腹压增大,使前列腺内的压力增大,也可能造成EPS溢出,出现尿道滴白。禁欲时间过久,前列腺充盈度高,也是造成尿道滴白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处理尿道滴白时,切勿单从CP入手。

1.2 对CP与不育症的再认识

精子是在生殖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下,在睾丸内产生,然后被输送到附睾内加工成熟的,可知精子的生成和成熟均与前列腺的关系不大。因此,无精子症、少精子症和畸形精子症与前列腺无关。只有当精子排出体外时,才与精浆(含30%前列腺液)相遇。一般情况下,排出体外的精液在5~25分钟液化,液化后的精液才开始检测。即使患有CP,其含有炎性因子的精浆也很难在5~25分钟之内,对精子造成影响。因此,精子的数量和形态学跟前列腺无关,活动率与CP也关系不大。所以,针对CP治疗精子异常,肯定是徒劳无功的。当然,CP可通过改变精液成分、精液酸碱度、精液黏稠度与液化、精液量等影响生育。

1.3 对CP与性功能障碍的再认识

男性性功能的维持需要具备3方面:正常形态的生殖器官、完整的阴茎血管系统、完善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而CP对这三方面造成影响,证据不足。但临床可以见到不少CP伴随性功能障碍的患者。有大样本的资料统计[3],CP患者中性功能障碍的患病率为49.0%,其中早泄(premature ejaculation,PE)占26.4%,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runction,ED)占14.9%,PE合并ED占7.7%。在给予心理治疗后,患者的症状能得到明显的改善[4,5]。因此,笔者认为CP伴随的性功能障碍主要是患者的心理问题造成的。CP患者普遍存在着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精力减退、疲乏、多疑、恐性病、失眠多梦、射精疼、早泄等症状[6,7]。笔者推测可能有以下原因:CP患者伴有会阴部不适、睾丸疼痛、阴茎不适等症状,加之认识上的误区,造成心理压力,而致性功能障碍。

2 对CP诊断的再认识

2.1 对EPS价值的再认识

传统上以EPS中白细胞的数量作为前列腺炎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但临床中常可以见到EPS中无白细胞或白细胞很少的患者却表现出严重的症状;相反,部分无明显症状的患者中,EPS中存在大量白细胞甚至脓细胞。大量的研究也表明,EPS中的白细胞数与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致[8,9,10]。笔者考虑可能有以下原因:(1)四杯法和二杯法由于程序繁琐,在临床上应用较少,多是直接EPS涂片;(2)前列腺液中的病原体、白细胞或脓细胞不仅仅来自前列腺,有可能来自尿道;(3)细菌、病毒培养阳性,并不代表感染,有的是属于人体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临床上根据EPS培养阳性,并通过药敏试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虽然治疗后复查EPS培养阴性,但临床症状却无改变,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EPS检查的不足。因此,笔者认为,EPS检查只能作为CP诊断和疗效评判的参考指标,而不能作为绝对指征。

2.2 对CP诊断标准的再认识

由于对CP 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认识的局限,使得CP的诊断标准存在缺陷。传统上将EPS中白细胞≥10个/HP作为CP的诊断标准,并把白细胞计数作为疗效判定的指标之一,但EPS应用价值有限,临床上差异极大。因此,在临床上一定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全身状况,只要有尿路和/或骨盆周围疼痛不适症状,即可诊断为CP,而EPS只有参考价值。

3 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推荐的分类(NIH分类)的再认识

3.1 ⅢA型CP

ⅢA型CP主要是根据EPS中的白细胞确诊。由于EPS不能作为CP诊断的绝对指征,因此在临床中一定要结合临床症状,如骨盆区域疼痛、排尿异常,来诊断是否属于ⅢA型前列腺炎。

3.2 ⅢB型CP

Ⅲ型前列腺炎又称为慢性骨盆疼痛综合症(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PS),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可伴有排尿和性功能症状。特别是ⅢB型,并能没有炎症状态,易反复发作,很多患者给予抗炎、α受体阻滞剂、止痛药等治疗,疗效较差。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entral lumbe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CLIDH)患者椎间盘向正后方突出压迫硬膜囊,可能会影响脑脊液循环,引起马尾神经充血、水肿[11],引起疼痛。因此单纯的骨盆周围疼痛,特别是会阴、睾丸疼痛,伴有肛周紧缩坠胀、臀部、大腿内后侧疼痛不适者,要注意与CLIDH的鉴别,只有在合并排尿异常症状时,才能考虑为CP。

3.3 Ⅳ型CP

Ⅳ型CP无临床症状,仅依靠前列腺液中的白细胞而确诊。不少患者因此背上前列腺炎的包袱,反复治疗后仍有白细胞,蒙上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尽管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3,12,13],Ⅳ型前列腺炎的发病率高达30%左右,但均未跟踪随访,无法证明这30%左右的人群将来发展为有症状的CP或其他前列腺疾病的几率比另外的70%人群高。笔者认为对Ⅳ型CP的判断,很容易让一部分“正常人”带上CP的帽子,增加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这个提法值得商榷。

4 CP中医治疗简述

因为前列腺炎的发病机理不清,临床治疗的重点是改善症状。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穿透前列腺的能力选择相应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和大环类脂类等。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可运用α受体阻滞剂、植物药、局部治疗、前列腺按摩、热水坐浴、局部物理治疗、精神心理治疗等,但是,整体疗效欠佳。中医药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在治疗CP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结合现代医学理念,在辨病用药上,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4.1 萆菟汤治疗CP

唐容川《医经精义》指出: “男子之胞,名丹田、名气海、名精室,以其为呼吸之根,藏精之所也”。精室包括睾丸、附睾、精囊腺、前列腺等,具有化生和储存精子的功能。由此可见,前列腺属于奇恒之腑的范畴。奇恒之腑的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故奇恒之腑的病变也多以补虚泻实并用的方法来治疗。

萆菟汤是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徐福松教授创立,徐老根据程钟龄《医学心悟》萆薢分清饮、菟丝子丸之意加减而制,由萆薢、菟丝子、车前子、五味子、乌药、益智仁、石菖蒲、煅牡蛎、茯苓、怀山药、沙苑子、泽泻等药物组成。临床上已有大量的报道,萆菟汤能显著改善和治疗CP [14,15,16,17]。

萆菟汤中菟丝子补肾益精,配萆薢利湿去浊;五味子收敛固涩,补肾宁心,合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益智仁温补脾肾,固精缩尿,同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煅牡蛎重镇收涩,石菖蒲开窍化湿;沙苑子补肾固精,泽泻利湿泻热;怀山药平补脾肾,兼收涩,茯苓利水渗湿,兼健脾。全方合用,补肾导浊,消补兼施,既藏且泻,亦清亦涩,正契合胞宫与精室奇恒之腑的亦脏亦腑之性,故治疗CP有良效。

4.2 前列倍喜胶囊治疗精液不液化

CP不会影响精子常规参数,但可以导致精液不液化而影响生育。精液不液化约占男性不育2.51%~42.5%[18]。一般认为,精液不液化与前列腺分泌液化因子减少有关。笔者用苗药前列倍喜胶囊治疗精液不液化,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前列倍喜胶囊是由猪鬃草、王不留行、皂角刺、刺猬皮、蝼蛄提取加工制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效。笔者前期的临床统计显示,其治愈率可以高达91.67%[19]。孙祥宙等[20]也通过多中心观察前列倍喜胶囊治疗精液不液化的疗效,报道其有效率为66.4%,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精子密度。

当然,治疗不育症的金标准是使女方怀孕并正常分娩,即使精液不液化药物治疗无效,适时选择宫腔内人工受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可达到生育目的。

4.3 四逆散加减治疗CPPS

CPPS类似于中医的“精浊”、“淋浊”,患者多有疼痛及排尿不适,久之则伴有焦虑、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以及性功能改变,如早泄和性欲减退。该病症状复杂,病程迁延,并发症较多,且易反复发作。病机为外感湿热秽浊之邪,内由久食厚腻,酿生湿热,加之情志气机不畅,败精瘀浊而成湿阻气滞血瘀[21]。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4味中药组成。其中柴胡善于疏解肝经郁滞,为疏肝气郁滞之要药,既可疏肝气,又能引药入经;芍药性微寒,味甘酸,具有养血敛阴之效,并长于缓急止痛,又擅补肝体;配柴胡以和肝,二药刚柔相济,芍药之酸敛可缓柴胡之升散太过而无耗阴血之弊,而柴胡之辛散又能解芍药酸敛之滞,互为制约,相得益彰;枳实辛散苦降,气锐力猛,既善破气,又能导滞,为破气消积除痞之要药;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使肝气疏,壅滞达;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又具缓急止痛之功,芍药合甘草,酸甘化阴又能缓急止痛。诸药合用肝气疏,气血调[22]。四逆散的方义正契合CPSS的病因病机。因此,笔者在临床中多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CPSS,每获良效。

4.4 从大便入手治疗CP

小便异常与CP密切相关,但大便异常与男科疾病之间的关系仍未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慢性前列腺炎可引起大便稀频、干燥或干稀交替,通过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能改善大便症状。推测可能是充血肿大的前列腺对直肠造成压迫,出现肠蠕动减慢、排便困难和大便干燥等改变[23,24]。运用逆向思维,大便的异常也可能导致CP或加重其症状。在临床上通过对大便异常的辨治,也能改善CP的症状。

前列腺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膀胱下动脉及直肠中动脉,局部炎症反应时容易相互影响。肠道既是除体表外隔绝外环境的主要屏障,又是体内最大的细菌储源,肠道细菌或内毒素易位进入淋巴或直接引流入肝而成为炎症反应的启动者。便秘时粪便在肠道内滞留时间延长,肠黏膜吸收的大量有害物质通过血供系统影响前列腺,引起炎症反应。另外,便秘时粪块压迫肠壁和前列腺体,导致腺管管腔狭窄和尿道狭窄,引起腺液引流不畅,腺管阻塞、肿胀,尿道内压力增高,局部微循环障碍,日久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变硬。尽管迄今没有发现结肠与前列腺之间存在直接交流通道,但邻近器官之间的“直接浸润”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这可以从直肠给药或中药灌肠治疗的疗效得到佐证。直肠给药或中药灌肠是目前临床治疗CP的常用方法之一,且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临床上从大肠入手、以通下为法治疗男科疾病(包括CP、精囊炎),也能取得显著效果[24]。

4.5 排精治疗CP

前列腺每天分泌约2 ml的前列腺液。分泌的前列腺液如果不能通过正常的性生活排泄,虽然一部分可以经过机体局部的分解吸收代谢掉,但不能及时被代谢掉的一部分很容易瘀积,造成局部封闭环境内的无菌性炎症,进而刺激尿道,影响正常排尿,产生各种临床症状。

CP患者多因前列腺液瘀积,引起前列腺的慢性充血和非特异性的炎症,致腺泡和腺管形成炎症、梗阻,分泌物郁积,引流不畅,日久导致纤维组织增生,而致使反复发作,顽固难愈[25]。而规律性排精可以及时排空前列腺腺泡和腺管,降低局部有害代谢产物的瘀积,减少了因局部组织的刺激而致的组织水肿和代谢紊乱,促进前列腺血液循环,相当于外科化脓性病变的切开引流[26]。程勇[27]观察前列倍喜胶囊配合规律排精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疗效,发现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运用前列倍喜胶囊(P<0.05)。过去认为性生活频繁会加重前列腺负担,但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性生活会导致前列腺充血增加。甚至没有证据表明,CP/CPPS是充血性还是缺血性改变。

5 对CP疗效评判标准的再认识

现行的CP疗效标准仍需从临床症状和EPS的炎性证据两方面进行考量。但在临床上,许多CP患者经过治疗后,尿路症状、心理状态及全身状况获得很大改善,但EPS中发现仍有白细胞、脓细胞或病原体,甚至不减反增,给患者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其实CP造成腺管阻塞,EPS瘀滞,治疗后,腺管打通,瘀积的EPS被排出,可能出现EPS异常。因此,笔者认为,EPS作为诊断和疗效评判标准,价值有限,值得商榷。而以临床症状的改善作为疗效标准,更符合临床实际。

6 总结与展望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在男科学中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更加关注疾病所带来的疾病以外其他方面的影响,如疾病对患者生活方式、饮食制度、夫妻感情和工作状态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伴随着这种医学模式的转变,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男科医生是不能脱离社会而超然世外的,必将被推到矛盾顶峰,并被要求做出积极回应[28]。

CP的病因十分复杂[29]。传统的病因学研究多集中在前列腺及其病原体的感染和炎症过程,但对诸多问题的解释却遭遇困境。CP的治疗方法虽然众多,但多是经验性的治疗,与循证医学的要求相距甚远,治疗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30]。由于可能存在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多倾向根据病情及个体化原则,选择综合治疗措施,并以简单易行为首选,尽量避免有创伤的方法[31]。治疗应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对CP的病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特异性的治疗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规范。

摘要: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其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了临床上不少的认识及诊治误区。本文阐述了笔者对慢性前列腺炎尿分叉、尿道滴白等临床症状,前列腺液检测改变,慢性前列腺炎诊断,Ⅲ、Ⅳ型前列腺炎分型,慢性前列腺炎与性功能障碍和不育症关系的认识,论述了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药选择方法,以期为提高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中医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8.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篇八

杨平(以下简称杨):是什么原因触发你去思考中国国民文化的重建和企业家阶层的文化责任这一命题?这似乎不是企业界当下关注的重点。

陈琦伟(以下简称陈):主要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一年中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国外与商、学、政、民等各界人士有较多接触。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强烈感觉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在发生深刻变化,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中国价值?什么是中国人?我们原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外国人应该知道什么是中国人,但很遗憾,他们好像确实不那么清楚。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概念好像还是从好莱坞电影和西方主流媒体中得到的,那是我们看来的扭曲的中国映像。

为什么全世界会对中国产生上述关切?并形成某种焦虑?这当然首先与中国经济强劲增长有关,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但还不是全部。我们回溯一下历史,200年来,新兴经济体崛起并融入世界,有美国、德国、日本、亚洲四小龙等,这些新兴经济体与世界的整合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他们都是在同一种竞争模式下的最大得益者,二是他们在价值观上与现存国际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吻合(当然,德国、日本开始时冲突剧烈,但二战后已得到彻底改造)。就此观察,中国符合了第一点,但第二点却很困惑西方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这是一个共产党统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中国又改革开放,极其务实。什么是中国?中国人是什么?对中国的接受是西方在二战后面临的最复杂挑战。

任何与外国人做生意的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程度感到,西方人对中国人有较深的不信任感,怕上当受骗,怕你不讲实话。因此,中国公司雇用老外来与外国公司打交道,沟通起来就方便得多。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现有的商业文化中,诚信并非最重要的价值,甚至可能是(从潜规则的角度讲)最不重要的价值。在中国,作假还远远没有被社会认为是不容于人的。

但是为什么中国的经济还是成功了?!

30年前,我去国外,感觉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接受程度很高,当时他们抱持一种同情的态度看中国,希望中国摆脱封闭,走向开放。这与今天人们看待朝鲜的心态差不多,期待,宽容多于责备和苛求。但今天则完全不同,外国人认为你的经济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你赚的钱也不少,但你的行为举止,你的文化价值还不调整,那就让人紧张了。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西方对中国从普遍的文化价值方面提出的批评越来越多,这不是纯粹政客的批评,公众也是如此。西方社会普遍怀疑、不理解中国奉行的价值观,比如奥运火炬传递中爆发的冲突,这不是任何政府的动员,而是必须看到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基础。

在许多国际会议上,我个人的观感是,国际社会对日本企业和对日本文化的尊重要超过对中国的尊重。为什么?因为国际社会基本清楚日本的主流价值和主流文化,清楚日本的文化特色,也清楚这种文化价值与国际经济体系间是种什么关系。但对中国文化却不清楚,换言之,中国目前还未形成为国际社会理解的商业文化。

亚商集团一直在做股权投资,近20年来在投资中国企业时一直有种期待,除了盈利能力外,我们希望合作的企业还应该是有品味有文化的企业。但很遗憾,这样的企业不多,长期以来,社会上对企业或企业家的批评很多,比如不讲诚信,做假账,破坏环境,官商勾结,为富不仁,奢侈性消费等等。这些现象说明,虽然中国企业在迅速发展,但企业界还远未形成良性的商业文化,企业的财富数量和企业应具备的文化价值差距甚大。

杨:你对企业的观察很准确。从这次汶川地震企业捐助中发生的种种风波看,中国企业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作用的认知,与中国老百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待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陈:其实我们企业家也很困惑。虽然赚了钱,但我是谁?我算什么?许多企业家并不清楚。

客观评价,虽然中国出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家,但总体看这个阶层的大多数并不是社会上最优秀的精英。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商业浪潮涌起之时,卷入的多为社会的边缘人群,他们聪明,有勇气,敢为天下先,当社会上法制尚不健全时,他们抓住机遇成了事。但这也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企业要成功就要打擦边球,走法律的边缘,敢冒险。被逮住算你狠,逮不着就算我狠。这已成为中国企业的一种潜规则和潜文化。在这种潜文化中,社会不可能形成对企业家的真正尊重,而这种尊重又是这个社会绝对需要的。

中国今天已是利益上的多元社会,但价值观却仍然停在二元社会里,精英群体与社会大众的差别不大。官员、企业家,乃至其他精英人群,可以行贿受贿,可以包养情妇,可以买凶杀人,可以生活糜烂。回顾30年走过的道路,许多企业家发现,他们正面是西装领带,背面却是草根的裤子。企业家的底气其实很不足。

杨:讨论中国国民文化的重建,讨论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文化价值重建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在你的论述中,多从西方人的中国焦虑入手。这就有个问题,中国人的文化与文明标准,是否仅以西方为标准?

陈:这个问题很尖锐,无法轻易回答。我的基本看法是,我们与世界在玩一个世界杯,首先应明确国际惯例是第一位的。中国今天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世界现存的经济体系,而不主要得益于自身的改善。没有当今世界的经济体系,关起门来搞,中国经济不会有这样的成绩,不会迅速崛起。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一点我们有很深的体会。当然,这决不意味着不要中国特色,完全照西方的办。只要解决的是中国问题,就自然有中国特色存在。

杨:在讨论中国企业的文化品格和企业伦理时,很多人主张弘扬儒商传统。譬如清末的张謇,民国时的卢作孚等,这些近代商人以天下为己任,把商业当成报国救亡的武器。他们的文化品格至今都令人敬仰。

陈:这就涉及中国的主流文化问题了。您所提到的这些令人尊敬的中国最早的企业家,其实是有中国的主流文化脊梁的,比方说士大夫精神。但是今天呢?今天中国本土企业的成功有多少依赖于儒商文化?中国经济高速成长30年来,其背后的文化伦理价值支撑到底是什么?是儒商文化?西方价值?还是其他东西?

我认为这一代企业家身上的儒家痕迹几乎没有。要说儒家文明影响,在日本韩国反而更明显,香港、台湾也能看到,恰恰中国大陆最薄弱。自五四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革命,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已将传统伦理彻底切割,导致中国社会处于一个与昨天脱节,重新出发的相当年轻的状态。我曾参与的一个国际会议,主题是:“中国是什么?”有美国人说,中国有着5000年的古老文明,十分神秘,它与现代社会充满着矛盾和紧张。我反驳说,美国人其实很不懂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其实是个很年轻的国家,它并不古老,没有什么传统的包袱。中国更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会经常犯错误,但他的成长也不可阻挡。比如代沟问题,美国的爷爷和孙子可以共同讨论一个球队的战绩,因为他们是看着这个球队长大的,但在中国就很难。别说爷爷和孙子,父子之间都谈不到一块儿去,没有共同的话题。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如果家里的大人发现与下一代是没有任何传承的,下一代的未来就会有更多未知。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社会动荡太厉害了,现代中国已经完全反叛过去的中国了。这样一个年轻的中国在充满了活力的同时难免有太多的未知数。

杨:如果儒家伦理不是30年增长的文化支撑,那么是什么呢?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长达30年的发展,其间充满了冲突、紧张和矛盾,不能想象,没有一种内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伦理,它能稳定地走到这一天。

陈: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儒家传统的影响?我不这么认为。西方文化的影响?它还只是外加的影响,不是最根本的。那么中国的因素在哪里,中国的特色在哪里?

我自己的看法,对这30年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文化传统其实还是中国共产党经过80年来形成的东西。共产党的制度框架,中央和地方的组织系统,反复摸索形成的人才选用方法,有效的执行力,以及实事求是的作风;当然,也包括由于权力缺乏制衡而带来的必不可免的潜规则和一些负面东西。这些东西在世界上是非常独特的。过去没有人把这套东西看成是一种文化价值,但是不从文化价值角度解释不了这30年的稳定发展,也解释不了现代中国所受到的最大的文化支配力。

杨: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观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传统?这一传统又有怎样的文化特质?

陈:我们可以看看大的国际形势,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包括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从斯大林模式的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但这些改革无一例外地都遭到重大挫折,唯有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这一成功的转捩点是1992年。在此之前中国改革的一切似乎还是可逆的,而到了1992年这一切成了不可逆转的。比如证券交易所、比如股份制改造、比如现代的企业制度,这些制度性合力所形成的力量,都不可能逆转掉头,停下来了。

杨:在这个巨变过程中,制度性的转变是最关键的,但文化传统的作用不容忽视,共产党文化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从本质上看是非常务实的,从延安开始,它就与共产国际拉开了距离。它的特点是:1.实事求是;2.遍布全国的网络型组织系统;3.有效的干部任用系统和方法;4.较强的执行力;5.中央集权的控制力和地方政府的能动性的有效结合等等。

共产党的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保障了它的行动能力和控制能力。中国历史上封疆大吏闹事,层出不穷。世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内部分裂,矛盾重重。但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系统就没有这个问题。

这样的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能确保已制定政策的较有效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不会出现不可控的大动荡。面对转轨所带来的利益冲突,面对发展所带来的贫富分化,其他转轨和发展中国家难以避免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但是中国就做到了。这次汶川大地震,共产党第一时间收拾民心,维护稳定,也充分说明了这种文化价值系统的生命力。

杨:中国共产党确实需要把它的这种文化给总结一番,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陈:国外基本上还是把中国共产党当作一种意识形态,这其实非常误解。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中国共产党文化传统中有其不足的一面,但更有其非常务实有效的一面。对此应该加以总结梳理。这一文化传统显然是有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中国的现在和未来至关重要,无以替代。所以虽然它还很年轻,很不完善,但经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逐步完善,特别是能找准与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合点,那么中国的强大就会有真正坚实的基础,中国的企业界和商业文化也会真正成行了。

杨:可不可以这样概括,未来的新型的文化建设,应该是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共产党文化的有机结合。我们应该将共产党有生命力的文化加以总结、梳理,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所用,以支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陈:我是这样认为的。这个过程可能也就是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的形成过程吧。 ■

陈琦伟:

9.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篇九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在企业。因为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也在影响着企业。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企业文化对构建和谐企业的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国内外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标志,是一个企业能否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对构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文化强调企业精神。从大的方面来讲,企业文化包含有民族精神和企业精神。具体一点说,包含有竞争精神、创新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企业文化强调以企业精神为侧重点,以企业自身作为凝聚的核心,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作为主要服务目标。许多优秀的企业都树立了自己的企业精神,我们四川建设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树立了“团结、勤奋、求实、效能”的企业精神,在这企业精神的熏陶下,形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浓郁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它能把员工个人目标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它侧重以企业本身作为凝聚的核心,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宿感,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经营奋斗目标积极努力工作。企业文化具有辐射作用,塑造着企业的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成功的标志。企业形象除对本企业产生很大影响外,还会对本地区乃至国内外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建设企业文化,对构建和谐企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灵魂与主要力量,是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条件与途径。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不仅需要资金、技术等因素的支持力,更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力。

1、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文化,也应该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在企业内部,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第一,就是要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员工的人格,保障员工的权利,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一方面要关心员工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要关注员工的各种需求。第二,建设和谐文化,要做到公正民主。要从公平正义出发,妥善协调员工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员工与社会、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家庭、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切实维护和实现员工的各种利益。第三,建设和谐文化,要做到诚信友爱,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和谐的氛围。诚信友爱,就是要教育和引领企业广大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

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要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增强企业的亲和力,架起企业和员工间沟通和消除隔阂的桥梁,创造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第四,建设和谐文化,要做到安定有序保和谐。安定有序,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又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准则。安定有序,要求企业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严密的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秩序,安定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正常健康发展,增强竞争力。

2、建设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的企业文化,企业才可以取信银行和客户,取信于社会,这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诚信经营知识培训,使员工真正认识到诚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诚信生产经营、诚信道德渗透到产品的质量、设计、包装、广告及服务等各个环节,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

3、建设责任文化。企业作为生产经营单位,首先具有经济属性,必须通过生产产品或提供社会服务取得利润,求得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企业首先要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同时,企业还必须履行和实现应负的社会责任。因为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必然要与社会发生各种关系,企业只有主动维持同整个社会的平衡发展,才能使自己得到发展、壮大。企业在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履行回报社会、支持公益、救助贫困等社会责任。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社会上会获得很好的知名度,对企业持续发展会产生推动力。同样,作为企业员工在企业内部也要有责任感,要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生产的产品,对自己提供的服务负责,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和员工都要有责任感,才能为创建和谐企业创造条件。

4、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力量源泉,也是一个企业兴衰存亡的丰富源泉。建设创新文化,就是要时刻做到用科学的发展观去洞察变化的市场,用创新的思维去了解分析外界和内部“质”的变化,充分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使企业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在进行创新文化中,要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要以创新学习型组织为载体,要有适合企业特点、高效运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灵活合理的经营战略,不断加强企业技术进步,使企业不断推出符合社会要求,满足客户要求的新产品,以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包括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只有始终把创新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才能不断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动力。

10.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篇十

聆听长者教诲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2012年中国宁波国际人才高层论坛上,邱总介绍了贝发集团的人才选、育、留政策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公司针对企业文化开展征文活动,作为贝发家庭的新成员,想谈谈自己对企业文化的一点认识与想法

“果皮”最直观,“果核”最重要

企业文化跟水果比较接近。企业文化可分为三层,物质、行为文化,制度层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分别对应水果的果皮、果肉、果核。

企业的物质、行为文化就是指企业的统一厂服、标牌,以及企业所举办的形形色色的休闲娱乐活动。它是直观、丰富、光鲜的,就像果皮包裹水果一样,包裹着企业成为企业的外围结构。例如:方太集团员工每天早上朗诵三字经、弟子规,是物质、行为文化的一种体现。制度层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它约束着企业里每一个人的行为。企业工艺操作流程、厂纪厂规、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等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和体现。它和果肉一样,也是企业文化这个“水果”中最厚实、最丰富的部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层文化的作用就是让企业更加规范、高效、富有凝聚力。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果核是水果繁衍生息的根本,核心层的精神文化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之源。两者都是最重要的结构层。

贝发讲堂从形式上来看,是企业物质、行为文化的体现,从内涵来看,是企业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它既是贝发集团关爱员工、回馈社会的举措,也是企业尊重传统,致力于弘扬国学的体现,它在传递一种无声的信念,要用仁、义、礼、智、信的信条,制造产品、拓宽业务,赢得客户,领导行业。

我参与了贝发讲堂第十三期的筹备和组织工作,空闲之余,也看了贝发讲堂以往十二期的视频。贝发讲堂的影响力正在不断的增长,相信它将成为贝发企业文化的一张名片。

职业化培养成就企业“正规军”

企业文化的基石是职业化,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就是职业化

水平的竞争。如果把已经职业化的企业员工看成是“正规军”,那么非职业化的企业员工就是一群“散兵游勇”。“散兵游勇”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

试想,同样一个人,他在一个小餐馆和麦当劳工作的服务品质为什么会相差如此之大? 最根本的原因是麦当劳注重培养员工的职业化素质,通过一系列入职培训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而在小餐馆里,职业化素质无从谈起,老板只求员工完成任务就行,员工也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员工得不到成长,一方面也让企业留不住人。

两种思想观念,导致两种不同的态度,也就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服务品质,也在无形中成就了企业不同的品牌形象。

11.浅谈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篇十一

1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本病起病多缓,但亦可急性发作。此外,由于气病日久必然伤血,阳病日久必损及阴,故临床上亦可见血虚阴亏之候,然多与气虚阳衰相兼为病,或为气血不足,或为气阴两虚,或为阴阳两虚之候。心之阳气不能速振,瘀血、痰浊、水饮难以速除,故病情多缠绵不愈,每一次复发均重伤正气,使心之阳气更虚,瘀血、痰浊、水饮等益盛进而复累及心之阳气,甚则出现阳损欲脱之证,因虚致实,因实致虚,如此反复,气虚、血瘀、痰浊、水饮恶性循环,使心衰日重,虚实难复,部分病人可因阳气暴脱而突然死亡。

2 分证论治

2.1 心气不足 见于心力衰竭之早期,多心脏自病,心气匮乏或他脏之疾,耗伤心气,损及心用而致。 症状:心悸不宁,肢倦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或结代。若心病及肺,肺气不宣,则咳嗽喘促,咳泡沫样痰。治法:益气宁心。方剂:举元煎加减。组成:人参(或党参)、炙黄芪、白术、炙甘草、茯苓、炙远志、酸枣仁、琥珀。

2.2 气虚血瘀 见于心力衰竭之早中期,乃由心气亏虚,运血无力所致。症状: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唇面青紫,颈筋暴怒,胸脘痞满,肋下瘕积,痛著不移,尿少浮肿,舌紫黯,脉沉涩或结代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成:炙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草。紫丹参、广郁金、茯苓、葶苈子、地龙、益母草。

2.3 痰热壅肺 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发作期,病变由肺及心,宣肃治节无权而致。症状:心悸而喘,不能平卧,咳嗽痰黄或白,质粘难咯,发热口渴,尿少肢肿,大便干硬,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利水。方剂: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组成:麻黄、杏仁、生石膏、苇茎、薏仁、桃仁、全瓜蒌、冬瓜仁、葶苈子、生甘草。

2.4 水凌心肺 见于左心衰竭之急性发作期,病变由心及肺,以水邪作崇为急。症状:心悸胸闷,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吐白痰或泡沫痰,烦躁气急,舌淡而胖,舌苔腻,脉滑。治法:泻肺,宁心,利水。方剂: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加减。组成:葶苈子、大枣、桂枝、茯苓、猪苓、泽泻、丹参、牛膝。

2.5 气阴两虚 多见于心力衰竭之中后期或某些顽固性心衰,或因心病日久,或气虚日久,或过用温燥药物,损及心阴而致。症状:惊悸怔忡,气短乏力,口干咽燥,头晕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益气敛阴。方剂:生脉散加减。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北芪、枣仁、炙甘草、生地、远志、茯苓、葶苈子。

2.6 阳虚水肿 见于心力衰竭之晚期,病变由心及肾,由气及阳,而出现心肾阳虚,水饮内泛之证。 症状:心悸气短,畏寒肢冷,尿少浮肿,腰以下肿甚,朝轻暮重,甚则全身漫肿,胸水腹水,舌淡胖,舌苔白腻,脉沉细无力或结代。治法:温阳利水。方剂:真武汤加减。组成:炮附子、干姜、白术、茯苓、车前子、益母草、毛冬青、泽泻、川怀牛膝。

2.7 阳虚气脱 为心力衰竭晚期之重症,生命垂危于顷刻之间,心阳虚极,阳气将脱。症状:喘促不得卧,甚则呼多吸少,气难接续、唇面青紫,汗出如油,形寒肢厥,尿少浮肿,甚或神志恍惚,舌质紫黯,脉微欲绝或结代。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剂:参附汤加味。组成:人参、炮附子、龙骨、牡蛎。

3 固定成药治疗

3.1 参麦注射液 组成:人参、麦冬。 功效:益气固脱,养阴生津。主治:心悸,汗出,眩晕等虚证、厥证,适用于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晕厥等重症患者之治疗。用法: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40-50ml加人5%葡萄糖液200ml中靜滴,每日1次。

3.2 黄芪注射液 组成:黄芪。功效:益气利水。主治:心脏病属气虚不足之证,可见心悸胸闷,动则加重,短气自汗,尿少浮肿,口唇紫绀等,此外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冠心病之气虚不足者也有较好疗效。

用法:黄芪注射液20-30ml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4 其他疗法

4.1 针刺疗法

4.1.1 体针:⑴取穴:内关、间使、少府、郄门、曲泽。心气不足,肝气郁结加太冲、章门、肝俞;气血两虚,脉络瘀阻加关元、归来、气海、足三里、膻中;阳虚水泛,上凌心肺加水分、中极透曲骨。手法:深刺,平补平泻,不留针,每天1次,10天1疗程,两疗程间可休息3-5天。

4.1.2 耳针:⑴取穴:心、皮质下、神门、内分泌、交感,风湿性心脏病者加肾上腺、风湿线、水肿重者加肾、脾;胸闷、喘息加肺、胸。⑵手法:每次取3-5穴,中等刺激,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两耳交替, 10日为1疗程。

4.1.3 电针:⑴取穴:内关、间使、少府、郄门、曲泽。⑵手法:先以毫针针刺穴位,然后加电,留针15分钟

4.1.4 芒针:⑴取穴:巨阙、上脘、心俞、内关、中极、归来、足三里,配天突、列缺、秩边、带脉。⑵手法:针巨阙时病人仰卧,双手上举,均匀小幅度呼吸,针刺4寸深时感应先上后下,散至少腹时即出针;针带脉时按带脉循行方向环腹而行,深刺6-8寸;针秩边穴时,宜先放射至会阴部再下行至小腿,内关宜捻上百次而不留针。

4.2 灸法 取阴陵泉、膀胱俞、三焦俞、水分,隔附子饼灸或艾柱灸,每穴3-5壮;或艾条悬灸,每穴5-10分钟,有助心衰水肿消除。

4.3 按摩 对早期轻度心衰患者,可采用轻柔和缓的向心性按摩。

5 调摄护理

12.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篇十二

(一) 中国古代舞蹈形态特征

中国古代舞蹈的形式, 从原始公社时期就已经出现, 那个时期的舞蹈被称为上古巫乐, 其舞蹈形态的特征就是巫舞一体的混沌, 它的来源是“拔其穗”的体态、“两袖舞”的动态和“事无形”的价值取向。到了奴隶社会时期, 出现了周代的礼乐, 这一时期的舞蹈形态就有了等级教化的功能, 每个社会阶层相对应的“舞佾”就是最好的例证。之后汉代出现了细腰长袖形态朴美的女乐, 这种女乐舞蹈在魏晋时期发展到了鼎盛, 唐代宴乐的千歌万舞, 宋元明清的成熟凝练和民间歌舞的繁盛, 直到最后戏曲舞蹈成为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终结形态——“戏曲者, 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二) 中国古代舞蹈形态特征的成因

从“拔其穗”的体态我们不难看出, 中国舞蹈的起点就是农耕文化所孕育的, 上古巫乐的舞蹈有着极强的功利性, 舞蹈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而周代礼乐的出现跟奴隶主阶级对乐舞的享乐追求有直接联系, 奴隶乐舞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历史必然, 从这时候开始中国古代舞蹈逐渐脱离了原始的功利性, 而开始步入“表演性”领域。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代舞蹈, 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 汉舞不仅继承了春秋战国舞蹈的轻盈之美, 还充分继承了“楚舞”的风格。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加之与周边邻国广泛来往, 文化发展空前繁荣, 这也就有力的促进了唐代舞蹈的辉煌。唐代的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不仅影响了宋代的宫廷“队舞”和民间“舞队”, 而且歌舞戏、参军戏对宋元以后的戏曲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舞蹈从宋代开始逐渐脱离了单纯的表演形式, 开始在各场次中穿插念白、对话、歌唱, 舞蹈在走向程式规范、追求细节的同时, 逐渐向综合形式过渡, 奠定了戏曲的基础。从历史发展来看封建社会的没落使宫廷舞蹈处于逐渐衰落阶段, 民间舞蹈在向地方戏过渡, 戏曲的成熟取代了舞蹈曾经独占的表演艺术舞台。

二、中国古代舞蹈形态秉承的历史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舞蹈不同的时期的形态都或多或少的对戏曲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戏曲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借助于舞蹈, 而且使舞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之所以称戏曲艺术是中国古典舞的终结形态, 也正是因为它融合了中国古代舞蹈从上古巫乐到宫廷舞蹈再到民间歌舞表演形式的精华, 并能集中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舞蹈形态。

“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从戏曲舞蹈运动方式来看, 包含着“欲左先右”“圆弧轨迹”的运行, 并且还包含有“反复其道”“极则复反”的宇宙时空运行规律。比如:“拉山膀”“云手”“圆场步”等一系列的画圆动势。这样的动作形态正好与道家的“阴阳转化”不谋而合。可以说戏曲舞蹈的动作是糅合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而来的, 这种“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是戏曲艺术沉积的历史文化精神之一。

“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由于这种独有的“圆”的运动方式是寄附于人体之上的, 在戏曲舞蹈形态中还会沉积我们民族的人体审美观。中国古典舞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通过对人体的限制来体现“行云流水”的审美意象。所谓“得意忘形”, 是不注重人的外观体态而重人的内在品行, 这就与西方崇尚自然美、爱好人体艺术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然而这种对文化审美的限制也导致了在服饰上对人体的限制, 演变到最后则成为了对女性身心有极度破坏的“缠足”。

三、中国古代舞蹈表演形式对当今古典舞发展的利与弊

中国古代舞蹈在从民间向宫廷和古典发展的过程中, 始终没有把歌舞乐完全的分离, 而是更好的吸收了这一经典的结合方式, 有了更高层次的观赏价值。不仅是中国, 亚洲舞蹈的表演形式也在发展中趋向于三位一体的传承, 如中国的戏曲, 日本的歌舞伎, 朝鲜宫廷的“唐乐呈才”。从古到今“歌舞”两个字从来分不开, 人们不管是在节庆活动时, 表达爱情时, 表达丰收的喜悦时, 还是在祭祀、仪式活动中, 都会出现舞者边跳边唱的场景, 不少活动中舞者还会拿着民族乐器, 边奏边舞蹈, 或是众人在旁边边唱边奏乐, 舞者在中央舞蹈, 这样充分调动了群众的情绪, 让每个人把自己的喜悦和情感宣泄出来, 自娱性强。在中国古典舞蹈音乐向戏曲转化的过程中, 这种歌舞乐三者结合的表演形式被逐渐认可和确定下来, 京剧和各地的地方戏曲也被当做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被后人传承和表演着。

与中国对比, 在同一时空发展的西方艺术则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起初的芭蕾舞只能是在歌剧和一场表演的席间休息时段表演, 后来才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艺术。舞蹈和歌曲表演也完全的被分开。我们不能说那种艺术形式更胜一筹, 但是对比芭蕾的继承我们不得不承认, 中国人对经典的戏曲文化了解的太少, 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也太少。相比西方人对芭蕾的热衷程度, 我们对戏曲的热衷就远不如人。虽然歌舞乐的结合, 让我们的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度统一的局面, 可是明清前的很多经典古代舞蹈并没有被我们继承和发展, 这也许就是文化高度结合的一个弊端。然而, 芭蕾艺术在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之下, 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表演, 我们不会看到芭蕾舞者在舞台上又唱又跳, 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只有肢体语言。

中西对比来看, 并不能简单的说那种形式更胜一筹, 可以肯定的是单一的表演形式和完全歌舞乐的结合都不能满足我们对于古典舞蹈继承和发展的需要。西方的艺术家们也在反思自己的艺术发展之路, 在很多人厌倦了芭蕾的单调后, 他们也在向歌舞乐结合的形式努力, 比如新型的艺术形式——音乐剧。而中国的艺术家同样也该反思, 我们的优秀传统艺术不仅是各种戏曲表演, 还有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宫廷燕舞, 宋代的纯舞等, 既然在戏曲之前有如此多优秀的古典舞蹈, 我们就应该学习和继承它, 而担此重任的中国古典舞系在这条路上还需要走的更远。

四、当代中国古典舞建构的反思

建国以来, 北京舞蹈学院建立了自己的中国古典舞领域, 开始发展当代的中国古典舞。但是由于多年的战乱局面, 艺术文化已经被长期的忽视而发展缓慢, 所以在建国初期, 中国的舞蹈事业刚刚起步,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也几乎是大多借鉴了戏曲的动作语汇, 而学生的训练体系也只是选择芭蕾的教学方法, 并没有很大的突破。直到80年代“身韵”课的创建和施行才逐渐改善了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和创作, 然而这并没有从根本改变已形成的芭蕾训练体系和风格化古典舞的矛盾关系。直至现在, 中国古典舞系仍旧存在这样的矛盾。

就现在的古典舞而言, 借鉴戏曲舞蹈的精髓是无可厚非的, 毕竟戏曲舞蹈是从中国古代舞蹈发展而来, 并且秉承着中国古典的历史文化精神和审美意向。然而上面也说过, 中西方的审美差异导致了两者的审美感受截然不同, 既然如此用芭蕾集训作为古典舞系学生的基本训练体系当然不太合适, 这也就是当代古典舞功能与风格的冲突。特定的训练体系对应特定的身体功能, 这样才能使这个学科逐渐完善。从编创角度讲, 目前很多古典舞的作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典舞, 这也就使很多舞蹈在参赛或者演出时难以定义舞蹈类别, 既然这样, 与其“挂羊头卖狗肉”还不如直接改变方向叫“中国现当代舞”。其实,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没有什么不好, 西方现代舞给中国的舞蹈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东西方的融合也是多元文化的产物, “中国舞蹈”有这样的创新一定程度上是有利的, 然而在这个创新下面我们仍然不能丢掉的是“中国古代舞蹈”的这块牌子。

近几年汉唐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古典舞的一大发展, 汉唐舞蹈具有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相当代表性, 发展汉唐舞也能体现出古典舞系建构的多元探索,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孙颖老师的不懈努力。提到孙颖老师就不得不提《踏歌》《楚腰》等经典舞蹈, 这些舞蹈的背后是多少年的潜心研究所造就的, 然而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如此的“十年磨一剑”, 现代社会的“短、平、快”让很多学者心浮气躁, 这也就是我们担心, 前人在恢复古典舞经典的同时, 一些人又开始破坏它。

纵观这次桃李杯舞蹈比赛, 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感受。我觉得现在的节目都经不起仔细的推敲。仅仅穿上古典的服饰, 再套上个赋有诗意的名字就是古典舞了吗?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 人们都很难静心潜修的去研究和学习一下东西, 所以作品中出除了“炫技”之外, 没有什么推敲的价值。如果是炫技, 舞蹈又如何能及艺术体操呢。文化内涵、历史背景、情感表达、艺术价值, 这些都是舞蹈区别于体操的重要因素。因此, 从舞蹈本体入手, 深挖、细磨, 最后完成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有学习意义和观赏意义的剧作。

五、结语

13.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篇十三

虚静: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由的理解与追求

“虚静”的观念不仅为道家所独有,而且渗透到了中国文化史的各个时期和各个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持中贵和,讲究辩证统一,重视家庭的`作用并具有内向性等特征,所以“虚静”被看成是通往自由之境的必由之途.追求“虚静”也就是追求自由,抓住了自由,也就抓住了“虚静”说的精神实质.

作 者:周甲辰 ZHOU Jia-chen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006刊 名:天中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ZHONG年,卷(期):22(1)分类号:G02关键词:“虚静” 自由 审美

14.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篇十四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元路5号8楼西座,欧芮儿女装(收)电话:020-84263767退换货请填好售后卡(或者用白纸填写):您的旺旺名、电话、订单编号、退/换货说明(如换货请注明换货码数颜色)。凡属于质量问题的,如破洞、大面积赃物,左右严重不对称等,我们承担来回运费给您退换。如因主观的因素,如色差、款式不喜欢,穿着不合适,大小调换等,亲需要自己承担来回运费退换货。无论何种原因的退换货,请您先垫付寄来的邮费,我们拒收所有我们付邮费的快递包裹。质量问题退换货,我们只承担15元以下邮费,您可以发申通、中通、圆通、韵达等快递费用,拒绝承担顺丰、EMS、联邦快递等费用。请不要发到付件,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拒收到付(到付:我们付邮费)包裹!谢谢亲的体谅与支持!

15.浅谈中医对脑血管病的认识 篇十五

关于发生中风的病因, 《皇帝内经》提出与体质、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明确指出:“……仆击, 偏枯萎厥, 气满发逆, 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这些论述验之于临床, 基本是正确的。以后诸多医学名家又就其病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在唐宋以前多数医家认为, 中风的病因为“外风”所为。如《皇帝内经》载:“风为百病之长, 善行而数变, 以其能统诸风;诸眩晕皆属于风, 即无风不作眩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也述:“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邪在于经, 即重不胜;邪入于腑, 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 口吐涎。”《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荣卫, 荣卫稍衰, 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记载:“邪入于腑, 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 口吐涎。”均以“内虚邪中”立论, 认为外邪侵犯人体导致中风, 外风理论占主导地位。治疗上以祛风散邪为主, 代表方为小续命汤, 大秦艽汤等。

金、元时代, 祖国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关于中风的病因, 认为多因阴阳平衡失调, 阴虚而致肝阳上亢, 火盛化风, 气血上逆, 痰湿阻窍而成。因此, 唐宋以后则产生“内风”之说, 并有较多论述, 如刘河间主张“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金元朱丹溪提出中风多因痰瘀阻于经络后, 内风之说盛行, 突出了内风、火、痰、虚、气、血的作用。明代楼英在谈到舌强不语时说, “今风涎入其经络, 故舌不转而不能言也。”吴昆《医方考》之“中风, 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 经络中有湿痰死血也”。《本草纲目》亦云“偏枯者, 手足为邪气阻塞脉道而然。”清·程文《医述》摘余傅山所论曰:“中风偏枯之疾, 一边不知痛痒而不死者, 以其孙络、大络为邪气壅塞, 血气不能周流故也”。叶天士谓中风偏枯为“有肝风内震入络”。可见诸家均认为中风是由于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引起而非外因, 如《景岳全书·非风》中论:“非风一证, 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 卒倒多昏聩。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原非外感风寒所致”。总的来说, 是本虚标实, 即气、血、阴、阳等本虚与风、火、痰、瘀等标实, 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最终导致血瘀或痰瘀阻于脑络而猝发中风。以内风理论为指导的治疗方法, 是以地黄饮子、杞菊地黄汤为代表的养阴祛风法。

到了清末以后, 诸医家将中风与当时现代医学相参而论。王清任创立的瘀血理论, 一部分已接近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机理的现代认识。其代表方剂为三逐瘀汤。结合内风理论, 这一时期在治疗上又发展了益气活血等治则, 运用补阳还五汤, 大活络丹等进行治疗。更有中西汇通学派张锡纯治中风病常用当归、没药“化脑中瘀血, 以流通血脉”。可见“血瘀论”已在指导其中风病治疗。建国以后, 以陈可冀为代表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成为中西医结合最有效、最活跃的领域, 经与现代生理病理相结合, 血瘀证的科学内涵得到了阐述, 并也因此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当中。

20世纪80年代。吴以岭总结研究了历史记载, 结合临床实践, 提出中风病病位在脑之络脉,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脑络瘀塞、脑络绌急、络虚不荣、脑络损伤等, 皆为脑络之病变, 也是中风发病的重要病机。其所创络病理论的代表方———通心络胶囊, 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中风的治疗和预防中, 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了络病理论对指导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科学价值。

关于中风的治疗, 历代医家也有较多论述。主要体现其辨证施治的原则。

(一) 辨病位辨病位当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应结合现代医学之检查方法, 辨理化检查与其他方法相参。一般中经络者, 病邪较轻, 正气未衰, 病位浅, 病情轻, 若及时治疗, 调理适宜, 一般可以康复;中脏腑者, 病邪较盛, 正气损伤, 病位深, 病情重, 若救治得宜, 可使邪去清窍得开, 病体逐渐康复。

(二) 辨病势辨病势当辨正邪之盛衰。如邪恋经络, 难以速去, 日久耗伤正气, 则半身不遂, 舌强言謇, 留有残疾;还有部分患者, 或因素患多种疾病, 新病与痼疾相结合, 治疗难以周全, 或因年老体衰, 本虚邪实, 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衰微, 病情笃重, 预后不良;若出现呃逆、呕吐、便血、喘促、抽搐等坏症、变证, 多为邪实而正脱, 乃死亡之兆。

(三) 辨病性辨病性当审证求因, 辨病之寒、热、虚、实及致病因素之性质, 辨证施治, 才可有的放矢而达有效治疗之目的。

史记中记载, 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扁鹊在为蔡恒公看病时曾说道:“疾在腠理, 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 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 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 司命之所属, 无奈何也。”蔡恒公未采纳他的进谏, 最终导致病发不治。其实, 扁鹊所表述的是一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医学道理, 在疾病加深之前发现病因并给予及时的治疗, 也正是对付心脑血管疾病的“上上策”。

16.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篇十六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 传统音乐学 再认识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35-01

民族音乐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对中华民族音乐进行研究,还包括其他民族各种典型优秀的音乐作品的研究。民族音乐学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传统音乐学的发展,而传统音乐学又丰富了民族音乐学的内容。可以说两者密不可分。总的来说要想促进我国音乐学的发展就要综合考虑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学的关系,充分发扬传统音乐学的优势,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做指导。

一、中国传统音乐学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成就。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利用本民族原有的音乐创作形式进行创造,具有中华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民族音乐。虽然这种音乐被称为传统音乐但是总的来说它不仅包括我国历史上出现流传至今的作品还包括部分当代作品,也就是这种音乐形式不是按照时间来进行区划的而是按照音乐特征来进行划分的。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五大类。我国比较知名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二泉映月》、《渔舟唱晚》以及《穆天子传》等优秀作品,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学有效丰富了世界音乐学宝库。但是经济全球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入侵,我国传统音乐受到不同程度的轻视无法完成民族优秀音乐作品的继承与创新,这是人类音乐发展的一大损失。近几年我国有关部门以及众多音乐人为传统音乐作品继承与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议,并在音乐教学中加强了对传统音乐教学的改进。

很多人对民族音乐、民间音乐以及传统音乐认识不清,把这三种音乐相混淆。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以及新音乐,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小类,我國传统音乐种类非常丰富,不仅包括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以及文人音乐。

二、民族音乐学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世界音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族音乐学研究可以有效促进各个民族音乐的发展,是人类音乐学发展的一大瑰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样以来民族音乐体系就非常多。我国民族音乐整体上呈现出积极性、活跃性以及鲜明性和艺术研究的突出性决定了对我国民族音乐研究的重要意义。围绕民族音乐开展的音乐学理论研究就是对各个民族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音乐形式进行研究。在人类漫长的音乐发展历程中,民族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发展模式逐渐趋同。在形式上主要涉及歌曲以及乐器,当然有的民族音乐中还包括优秀的地方戏曲。我国的民族音乐多样化并且每一种民族音乐风格都非常的鲜明,形式各异,可以说在对我国民族音乐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民族音乐学的理论研究是从民族学的角度进行的。正因为如此民族音乐学在音乐理论研究中独树一帜。要进行民族音乐学研究不仅要研究各个民族的具体音乐形式还要研究各个民族的文化环境,所以民族音乐学研究涉及的学科也比较多。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对各个民族音乐研究的过程中对民族音乐的起源、延续、繁荣以及演变等内容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完成对音乐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普遍规律的研究与总结。

进行民族音乐学研究要考虑整个民族学的特点以及文化氛围,所以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就不仅仅是对单一民族音乐的类型进行研究,要对人类所有民族的音乐作品进行研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并且要实现对音乐发展背景、音乐蕴含文化以及音乐观念的研究吗,这个研究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要实现纵向与横向的结合,横向上是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各个民族音乐的相互贯通于影响,纵向上是对民族音乐的发展趋势进行动态监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学研究与传统音乐的研究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民族音乐学研究可以有效促进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所以为了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在音乐研究中一定要以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为指导。

三、民族音乐学研究对中国传统音乐学的影响

研究角度更加科学

以往我国的传统音乐研究模式和研究角度非常的不合理,一些优秀传统音乐形式和优秀作品没有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有的学者过于重视对传统音乐的载体的研究,也即是过于注重文献与典籍的研究。有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又过于重视对音乐的具体表现形式的研究。这两种研究方式都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文化氛围以及人文背景进行研究。这样传统音乐文化的底蕴才能得到最大的实现。随着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我国传统音乐研究更加科学,实现了具体的音乐研究与文化氛围的结合。

实地考察得到重视

以往我国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多从理论以及文字记载方面入手,对音乐的具体形式研究明显不够。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很多的优秀音乐作品,但是多以文字记载为主,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单纯地进行文字研究,没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国很多传统音乐依然流传在乡野民间,根据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在进行传统音乐的研究时一定要深入到音乐的发源地域中。

研究内容多元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非常多,所以在进行传统音乐研究时一定要兼顾各个民族的音乐作品。但是以往的传统音乐研究中过于重视汉族音乐的研究,其他民族优秀音乐作品受到忽视。随着我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深入,我们在进行传统音乐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加重了对其他民族优秀音乐作品的研究,研究内容更加多元化。

结束语:

音乐是人类优秀艺术成果的一种,它集中反应了人类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为了促进音乐的发展,我们要加强对传统优秀音乐作品的研究,真正做到以民族音乐学为指导。

参考文献:

[1] 杨苗新.论中国传统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关系[J]. 职业技术. 2009(09)

[2] 张晓.中国传统音乐简介[J]. 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0(06)

17.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篇十七

参考下,结合自己谈谈就行了,空间还有几篇有空可以去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次能够参加党校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也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在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参加每一次学习和讨论,悉心聆听了党校领导和老师的精彩报告,深入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完整体系,观看了任长霞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专题片,认真学习了关于加强党性修养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辅导报告,就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党性修养,入党动机等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实际的讨论,这些都让我受益非浅。尽管一段时间的培训尚不能让我在最深刻、最高度的层次上去领会和感受其间的要旨,但已足以让我在端正入党动机上受到了一次洗礼,对党的理解上得到了一次升华,从而更加坚定了我申请加入党组织的信心和决心。以下是我这次党课学习心得的几点总结:

其一,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认识到以前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的学习和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的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确了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其二,这次学习培训加深了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总结我们党八十多年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不是三个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利益的灵魂;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共产党人全部工作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但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要在实际学习工作中践行“三个代表”。

其三,这次学习培训,使我对端正入党动机的重要性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要求入党的同志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这种考验在新时期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这次学习还使我认识到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 前的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论党组织是否批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我都将一如既往地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在思想上争取入党,而且要长期的注意检查自己入党的动机,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机密,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其四,这次学习培训,使我十分地坚定了入党的信心和决心。今天,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又面临者巨大的挑战。在这个历史时期,更凸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适时地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这些理论上的新突破必将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适应了时代发展进步的需要,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多年的全部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肩负起民族的希望,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把历史推向前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作为一名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大学生,我渴望加入到这个光荣的组织中,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更好地统一结合起来,把对党、对祖国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广阔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成绩。

总之,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培训,使我进一步的系统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使我更进一步的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今后,我将更加认真学习这些科学理论,使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强思想和世界观的改造,努力做到首先在思想上入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团结周围的人,带动他们一起来学习。我会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断地努力,不断地上进,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1日,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的革命斗争,于1949年赢得了自身的独立与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人民命运的历史性转变。

历史造就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民族的主心骨。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党想的是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想的是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结历史,高瞻远瞩,成功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无论何时,我们的党想的是全人类的解放,想的是如何更好 的服务于人民,想的是中国工人农民的衣食住行,想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无论何地,“非典”肆虐的时候,洪水泛滥的时候,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冲在最前面的一定是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率领6000多万党员和十几亿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宏伟事业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堪当大任,在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我们的党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完全具有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驾驭全局的能力。新世纪这初,以党的十六大为新的里程碑,迈向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一个更加 2 成熟、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的中国共产党,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做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最基本的要有一定的政治素质,要不断加强学习,从各方面提升自己。

以上是我对我们党的一些认识,可能肤浅,可能片面。希望大家给予支持和帮助。多谈谈自己的看法。谢谢!

对党的认识(2)

从小就爱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可是对党的认识却总象隔着一层薄雾。共产党在我心中是一种朦朦胧胧的高大而神圣的形象。通过学习党的基础知识概论课,并阅读一些关于党的知识的书籍,增进了我对党的认识,拉近了我和党的距离。下面就怎样的共产党员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以及关于学生党员规范的有关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并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对党的认识的提高和入党动机的改变。

一、什么样的共产党员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首先,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和信念。这就跟任何政党的成员都必须具有这个政党的共同信仰是一样的。这是对每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如果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而没有共产主义信仰,那他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显然他的入党动机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纯洁的。

其次,作为共产党员要有比较强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和组织观念。社会主义民主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虽然其内部机制存在问题,但它毕竟已经过了3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它具有坚硬的外壳;而社会主义民主虽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但它还不完善,还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尤其是我国是一个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民主与法制都很不健全,共产党员是社会的先进分子,理应有比锨康拿裰鞴勰詈头ㄖ乒勰睿俳夜拿裰饔敕ㄖ平ㄉ琛C裰饔敕ㄖ剖且桓龉椅拿鞒潭鹊闹匾曛荆灾泄庋桓鲇?3亿人口的大国,没有一定程度的集中是不行,因此组织观念也只一个党员必不可少的。

另外,共产党员应坚持工农劳苦大众的立场,要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保持廉洁的作风。党来源于群众,不能脱离群众。只有一平常人的心态待人处世,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才能做到这一点;爱国精神是任何国人不可缺少的政治修养,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更应该强调民族主义;腐败是廉洁的大敌,纵观历史,任何政党的衰落都是由腐败开始,尤其是目前,党的不正之风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防微杜渐。

思想理论方面的修养也是作为共产党员所必不可少的。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看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更时刻的认识党的宗旨、奋斗目标以及党的性质与制度;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之间的问题。

二、关于学生共产党员规范有关问题的看法

学生共产党员首先是共产党员,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学生党员毕竟是党员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在学生群体中,接触社会较少,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带有局限性。尤其是在目前新生党员比例过高,有些同学入党动机不够成熟,不够端正的情况下。

虽然已是共产党员,但仍需认真学习理论,坚定理想信仰。同时在学生工作中,不能摆架子,要密切联系群众,还要发挥带头作用。对学生规范我觉得每一条说的都很好,但是具体的执行情况我觉得没有达到上面的要求。联系我们身边的党员,大都对自己要求很高,密切联系同学,在学生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但仍然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付问题,而且在学风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宗旨我认为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党员规范的学习和执行监督。

一学期的党课上下来,我受益匪浅。党的知识概论课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新的主题,有时候是介绍党的发展史和党的基本知识;有时候是老党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有时候是分析评论当前的时事引导我们认识现象背后的事实真相,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收获。对于以前作为教条来背的关于党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深刻的理解。从小学到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一步一步的接近社会,党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逐渐被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形成的阴影遮蔽。个别党员的不良行为使我看不清党的真正面目,还对党所犯的错误抱着不容悔改的态度,对入党也失去了原有的热情。现在我才认识到不正之风只是个别党员的现象,这是任何党在发展阶段都不能完全杜绝的现象,我不应该以偏概全,否定了整个党;更不应该不容许党犯错误,党是由人组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绝对不犯错误,党也是一样的。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党的错误和不正之风问题,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积极向党靠拢。

上一篇:农村变化心得体会下一篇:微信平台建设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