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段及反思

2024-09-20

《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段及反思(20篇)

1.《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一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描写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课意在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的心情。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是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语言优美、获得阅读快乐的好课例。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低段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多感官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再加上草原对于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这使学习本课有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适时创设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动、丰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课始就播放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对草原有了直观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宁静、新绿、回荡”等词语是难点,课件的视觉冲击加上老师语言的描述,使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风光美丽,体会牧民生活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多种方法随文识字,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xiaoxue.xuekeedu.com

识字教学时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节课我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多样化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多样性、趣味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快乐识字,感受汉字的魅力。在对学生的认知有了充分的估计上,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如:遍顺口溜记“原”(草原是个大工厂,里面出产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变迁;利用古文字记忆“牧”的字形、字义;从而引出“民”的组词,记忆“民”的笔顺等。这样做优化了学生主动识字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2.《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二

精彩片段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电脑逐一出示奖杯、窗户、蜻蜓、运动场、平行四边形等图片, 速度由慢到快, 当学生判断到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分歧意见)

生:“是!”“不是!”

师: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请起立。

(这时一大半同学站了起来)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动手折。

(这时好多学生动手折起了平行四边形。折着折着就有二十来个学生陆陆续续地坐了下去, 还有十来个学生站着不动)

师:通过折大家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已有自己的看法, 下面就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 你们看, 我把平行四边形横着折、竖着折、斜过来折, 不管怎么折, 两侧的图形都不能重合, 所以, 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时六七个学生坐了下去, 还有3个学生站着不动)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沿着它的高剪开,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所以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你说得不对,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是对折, 不能用剪刀剪。

生:我是对折, 也不用剪刀剪, 你们看我把平行四边形对折以后再对折, 两侧的图形就能完全重合了, 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还是轴对称图形。 (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 坐着的学生都皱起了眉头, 站着的学生看到坐着的同学无话可说, 显得特别高兴)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好多同学点点头, 就在这时, 一个学生理直气壮地站了起来。你听)

生:我认为折两次是错的, 你们看老师黑板上写的: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既然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就只能折一次, 不能折两次。 (这时站着的学生都坐了下去)

师: (我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 我欣赏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也欣赏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更加欣赏大家给我们带来的一场精彩的辩论。正是由于大家的辩论, 我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才会理解得这么清晰, 这么深刻。我们应把掌声送给他们。

话音刚落,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学反思

一、为学生构建争辩的平台

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为他们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上述教学片段中, 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有意识地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争辩的平台。开始让学生判断几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速度由慢到快, 当学生判断到类似于轴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时, 形成了认知的冲突, 这时老师及时地抓住这一契机, 以一句“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激起千层浪, 拉开了课堂争辩的序幕。

二、给学生提供争辩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当预设与生成产生分歧时, 教师应及时、机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当学生通过折并清楚表达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 课堂上就有3个同学持反对意见。这时, 教师并没有急于求成, 而是果断地丢下预设的教案, 不吝啬时间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学生也更加珍惜这一次机会, 思维活跃, 发言积极, 演绎出了课堂的精彩。

三、让学生品尝争辩的成果

3.《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三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数学课本第39页例1场景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出已知条件与问题,整理成下题。)

李叔叔正在看一本书,看了两天。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反馈交流。)

生1: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168-34

=134(页)

师:谁能解释一下吗?

生2: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了的66页,等于168页,再用168页减去今天看了的34页,就求出还剩134页没有看。

师:怎么知道昨天看了66页?

生2:“看到第66页”就说明看了66页。

师:理解得好!还有与他的算法一样的吗?

(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算法相同。)

师:还有与他的算法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师:谁看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呢?

生4:这种算法是先算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也就是先算出66+34的和,再用总页数减两个数的和。因为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百数,这样计算简便。即,234-100=134(页)。

师:计算时认真观察,就能做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师再次呈现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继续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今天看了的页数,也就是先算234-34=200(页),这样相减正好得到一个整(几)百数。一个整(几)百数减一个两位数比较简单,容易口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6:我喜欢生1的算法。因为这样列式,计算过程清楚。

生7:我喜欢生3的算法。他是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的页数的和,而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几)百数,这样计算非常简便。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那两个数,或者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减去这个和,也可以先减去两个数中的一个数,再减去另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的数字特点恰当选用。生3的算法是今天新学的,生5的算法也很巧妙,能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捷。请同学们仔细比较辨别,何时用何种方法,要依据具体题目确定。

(独立完成“做一做”。4人小组讨论交流,突出生3的算法。)

反思:

“简便计算”是运算定律(或性质)的简单应用,是提高学生运算技能和增强数感的重要内容。本教学片段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简便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通过计算,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3.尊重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式、计算等形式自主探索出计算“连减”的几种简便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运算定律(性质)的理解,展示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究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所学知识;注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让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参与意识;利用与同伴交流、比较异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培养优化意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祥云县城区四小祥云县芮家小学

4.《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四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文意在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生动,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好课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7个绿线条的生字只认不写,认识1个新偏旁(厂字旁),会写“原、无、门、打”。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

1、以读为本,创设情境,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以鼓励性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体现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3、体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风姐姐游了美丽的小池塘,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出示草原视频……这是哪儿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原学习生字“原”,宽宽一个“厂字头”,下半部分是白下面一个小,注意下半部分与“泉”的区别。谁来读好这个词?读准字音。

3、简介草原,导入课题: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板书:

5、草原的早晨

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听出来他哪个音读得特别准?“晨”是个前鼻音,又是个轻声。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引导学生根据课

题进行质疑。

5、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草原的早晨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轻读绿色线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然后再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碰到难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多媒体出示词语:

先逐个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说说难读的字,分清前后鼻音,再一个词领读,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读。

绿色通道里的词:

鞭声黎明宁静铺满新绿跨上骏马

先一个词领读,再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3、再次轻读课文,读通句子,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检查自读情况:

(1)交流: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

(2)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共同评议,随机校读,重点指导读好几个较长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

(3)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4)同桌互相读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互相纠正。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你现在又知道了什么?交流时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话。

(6)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原、门、无、打。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交流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学生把“原”的下面部分与“泉”区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结构和摆布,并说说书写注意点,同时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

书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随着进行书空。

4、学生练习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反馈纠正: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进行点评。

《草原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会写“原、门、无、打”四个生字。

3、初步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丽。

2、学习生字,并练习正确、规范地书写。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风姐姐来到了美丽的小池塘,爬上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出示草原视频„„这是哪儿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原学习生字“原”,宽宽一个“厂字头”,下

半部分是白下面一个小,注意下半部分与“泉”的区别。谁来读好这个词?读准字

音。

3、简介草原,导入课题: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

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

是在春天的早晨。板书:

5、草原的早晨

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听出来他哪个音读得特别准?“晨”是个前鼻音,又

是个轻声。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引导学生根据课

题进行质疑。

5、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草原的早晨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生自由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碰到难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多媒体出示词语:

wúyuánpūxīn

无边草原铺满新绿

biāndǎlíníng jìng

鞭声打破黎明宁 静

yángyǒngjuàn mãnbâng

羊儿涌 出圈 门蹦跳

mù mínkuàjùnzhuī gǎn

牧 民跨 上骏马追 赶

chùdîng

远处飘动

先一个词领读,再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2)交流: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

(3)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共同评议,随机校读,重点指导读好几个较长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

(4)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5)同桌互相读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互相纠正。

(6)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你现在又知道了什么?交流时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话。

(7)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原、门、无、打。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交流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学生把“原”的下面部分与“泉”区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结构和摆布,并说说书写注意点,同时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书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随着进行书空。

4、学生练习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反馈纠正: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进行点评。

《草原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5.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 篇五

乐曲导入,交流感受

1、小朋友们,喜欢听歌曲吗?老师为你 们准备了两首歌曲,请你点击歌曲按钮。

(学生戴上耳机边听边欣赏边感受)

欣赏完歌曲,你想到了什么?(自由 汇报)说的太好了!你觉得草原美不美?

你们知道吗,草原的早晨更加美丽,想不想去看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草原早晨景色的文章——

5、草原的早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兴趣,课前欣赏歌曲,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意境,而且引发了学生的联想,自然地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去。

2、早晨的草原是什么样子呢?让咱们一起 乘着网络的快车,到大草原上去看看吧!请进入第二页点击视频资料“铺满新绿的 草原”,“涌出圈门的羊群”,“羊儿像朵朵 白云在飘动”。(学生自主查阅视频资料)

你能谈谈自己对大草原的感受吗?

本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精彩生动的视频信息,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感性上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1、这么美的草原,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来听一听!请点击“学习课文”,点击每一段的播放按钮,听范读录音,要边听边看课文内容。(课文的每一段都有播放、结束按钮。)

2、自主学习生字。

遇到不会的字点击超级连接。(本课出现的生字都在连接中出现,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学习生字。)

3、检查学习情况(分段读课文)

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学的可真起劲,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句子读通了没有?(读不准的再集体学习)

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新课标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本环节设计了不加拼音的课文内容,生字在超连接中出现,就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学习生字。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草原的早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看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大屏幕展示早晨铺满新绿的草原)现在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发挥,说出他们的感受。)这就是“铺满新绿”的草原,板书“铺满新绿”

现在的草原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宁静、睡着了)

(老师放录音)“啪、啪”

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叫醒 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 了熟睡的草原,在草原上传得很远很远,该怎样读呢?

3、指生读(如果学生没有读出来,老师要进行范读指导)通过“草原的早晨”视频资料地展示,“鞭声”地插入,帮助学生理解“铺满新绿”的意思,感受草原的“宁静”,体会“醒来了”的情景。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醒来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呢?

1、学生自读,感知本段内容。

2、(老师大屏幕展示羊儿涌出圈门,牧民们追赶羊群的视频资料。)从“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 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欢乐的羊群

3、(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读课文。

通过视频资料“羊儿涌出圈门”的展示,并配以欢快的乐曲,让学生感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课文的意境。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羊儿越跑越远,越跑越远,好像跑 到了天边,你们看——(大屏幕展示:

远处,一群群羊儿在飘动的画面,接着字幕出示“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板书:飘动的白云

(播放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歌曲《梦》的前奏音乐,字幕出示“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

你们听,牧羊姑娘的歌声传到我们的耳朵里。谁能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歌声?(生回答)

2、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叫——(回荡)

3、看着美丽的景色,听着悠扬的歌声,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学生读读、画画、唱歌、表演的等)

4、让几名学生到前面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是啊,草原太美了,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绿的,平地是绿的,山丘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板书:美丽

你喜欢这美丽的大草原吗?那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学生加动作表演等自读课文)

本环节通过视频展示和欣赏音乐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引导学生进行想像,意会“回荡”的意思。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

(六)、拓展空间:

你们还想更多的了解大草原吗?再搭上网络的快车,到美丽的大草原来游览吧!请 你进入“拓展空间”点击“风俗习惯”,“美 丽风光”,“读读背背”。(学生自主查阅学习资料)

1、风俗习惯

2、美丽风光

3、读读背背

同学们,你们已经更全面的了解了美丽的大草原,现在你想到了什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本环节的设计正是为了这一目的。

(七)、创新园地

同学们,美丽、辽阔的大草原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相信你们想做的事,想说的话一定很多很多,老师也在网络上给

你们留了“创新园地”,请你们到里面看一 看,写几句自己最想说的话或摘抄几句有关 草原的诗句,在边上配上相应的图画,展示

给同学们看,再相互比一比、评一评,看谁 办得最好。

本环节的设计,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内化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板书设计:

草原的早晨

铺满新绿

欢乐的羊群

飘动的的白云

6.《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 篇六

1.我知道大家平时都很喜欢唱歌,今天我们就先来听一段美妙的歌曲——《天堂》。

2.你们听出歌曲里唱的是哪儿了吗?草原。

3.对了,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草原的早晨非常的美,今天呀我们就再一次跟随作者的脚步走入草原,看看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里?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复习字词:

1.好了,我们要出发了,把我们的生字朋友也带上吧!你们看,他们来了!

2.出示生字词,要求:开火车读。读对的跟读两遍;读得不对,大家就把小嘴闭的紧紧的!

三.正文学习:

1.好,带上了生字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牧民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吧!出示课件

2.师范读课文,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儿?

3.生回答。师小结:是啊。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欢快蹦跳的羊儿,快乐的牧民,动听的歌声都值得我们慢慢品位,细细学习!

学习第一段

1.下面自己来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哪句话,哪个词你读懂的?)

2.理解“醒”,人睡一觉醒来了会伸个懒腰,可草原是怎么醒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啊?

刚才草地上还是静悄悄的,现在太阳升起来了,草地也亮起来了。

3.指名读。生评价,怎么个好法?

4.全班齐读。“人多力量大,让我们把这美丽的草原唤醒吧!”

学习第二段

1.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就醒来了,那么醒来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生答草原醒来的样子。先说近处,再说远处。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指名读第二段。这段话有几句?先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从“涌”字你想到了什么?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谁也不让谁!所以用了“涌出”指名读本句。带着羊儿欢快的感情读。

4.羊儿欢快地去吃草了,游戏了,那牧民呢?指名读第二句,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5.全体起立,老师范读,生表演,再齐读。(来吧,小牧民们,让我们骑上骏马,开心激动地奔驰在大草原上吧!)

6.齐读第二段

学习第三段:

1.小牧民们,刚才在放牧的时候,远处的羊群是什么样的?

2.指名读第3段

3.齐读前半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的真好,羊儿成群地散步在草原上,慢慢地移动吃草,所以远远望去,很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4.再读前半句,想想此时的羊群还像什么?

5.读后半句,那么美那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回荡!

6.我相信,那么美的歌声,和快乐的羊群一定会深深留在你的脑海中,美读第3段。

四.总结全文:

1.我想,现在这个时候响亮的鞭声,铺满新绿的草原,成群的羊儿,快乐的牧民,优美的歌声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了。

2.今天我们领略到了草原早晨的美景,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快乐下面让我们也带着这种快乐把课文美美的读一读。

7.《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七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条传统经验, 符合语文教学规律, 而且实践也证明它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方面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校的薛彩凤老师在学校教研活动上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给予树》一课, 将阅读教学与小练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整堂课我一直沉浸在薛老师入情入境的教学之中, 那浓浓的爱, 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在座听课的每位老师, 特别是最后拓展部分的升华与提炼,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描述】

师:在生活中, 你曾经有过给予的经历吗?你曾经为谁做过什么?谁曾经为你做过什么?让你至今难以忘记!

生:过生日时候, ……

师:你们为什么要互相请对方一起过生日呢?

生:因为我们是好朋友, 都想在生日的时候祝福朋友。

师:同学们, 这就是爱!爱就是生日时, 送出一份祝福!

生:我去青青家时, 她洗了一个苹果给我吃!

师:这就是爱, 爱是一个苹果。事情过去这么久了, 你还记得, 因为爱总是让人难以忘记, 因为爱总是让人快乐, 让人幸福!

师:让我们到生活中去传递我们的爱吧! (出示多媒体课件:一曲动人的童音合唱《让世界充满爱》缓缓奏起……)

师 (深情地朗诵) :当爸爸满脸疲惫回到家时, 我送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爱是——— (画面出现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 课件显示句子)

生 (齐说) :爱是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

师 (深情地朗诵) :当同学在台上表演节目的时候, 我们给予热烈的掌声。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画面出现热烈鼓掌的情景, 课件显示句子)

生 (齐说)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

师:“爱”还可以是什么?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来。 (课件出示:爱是_______。)

老师巡视, 和学生一起交流。指名学生上台板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依次上台, 黑板上写了满满都是爱的诗句。

师:我们班同学个个都是小诗人, 那是因为我们的心中都感受到了爱, 心里都藏着爱, 所以能写出爱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自己创作的爱的诗篇———《爱》

爱是一个苹果

爱是一双温暖的手

爱是一首动听的歌

爱是一个美好的祝愿

爱是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

爱是不懈的努力

爱是给流浪人的一碗饭

爱是老师对我耐心的指导

【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 每一册除了安排4-5次大习作外, 同时结合相应的课文安排了2-3次小练笔, 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信息, 即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结合写作教学。但许多老师对于“读写结合”的理解过于狭隘, 往往是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寻找读写结合的点, 久而久之, 小练笔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 所以当教师“主导命令”安排小练笔时, 学生却敷衍了事。因此, 本人认为读写结合还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入手, 入情入境, 抓住“情感点”及时开笔, 实现读与写的相得益彰, 正所谓“情到浓时, 不吐不快”。

一、“交流入境易入情”

人的状态是一种很丰富的资源, 成功的心灵对话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场景。创设成功的情境, 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火花, 把理性的学习内容化为感性的材料, 使学生处于兴奋积极的学习状态, 让课堂形成一种活跃、和谐的整体氛围。这种整体氛围所产生的精神“力量”, 能充分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 让孩子沉迷于精神乐园中。薛老师就是充分挖掘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爱的内涵, 有意识的采撷那些能激荡学生产生爱的情感材料, 将那一幅幅盛满爱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再配上薛老师定调准确、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和那曲动人的童音合唱《让世界充满爱》缓缓奏起……学生交流时所创设的这一情境始终使学生浸润在一种很浓郁的亲情与友情氛围中, 让学生充分领略、感受爱的魅力, 然后顺其自然地穿插了“爱是___________”的小练笔。

此情此景, 我们可以想象, 学生有很多想说的话, 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说能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话。因此, 在课堂上, 我们可以听到许多非常富有童真的精彩话语。最后, 薛老师指名学生板书句子, 并有意识地把它组合成一篇诗, 就在不经意间一个文学小作品诞生了, 学生们竟然个个都写得那么真切、生动、优美, 又是那样的富有感情!此时此刻, 父子间、母女间、同学间、朋友间……的亲情友爱, 在孩子们心灵中传递着, 让爱成为弥漫课堂的一种旋律, 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 涵养性情, 濯亮精神!

二、“情到浓时始开笔”

情感的体验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拥有丰富的体验, 拥有澎湃的激情, 才能有表达的欲望, 下笔才能一吐为快。写作实践告诉我们, 写作主体在体验中能更好地表达, 体验式的作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化的语言, 使得体验能够在习作中得以延续、升华和凝固。

在《给予树》一课中, 薛老师在进行了层层深入地引导之后, 把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都带进了生活中,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爱, 体验爱, 提炼爱, 最后学会表达爱。只有当爱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 让学生愉快地走进这种爱的氛围中去触摸它, 感受它, 爱才会脱离枯燥、抽象而显得平易近人。学生正是想找个机会写一写的时候了, 薛老师恰到好处地安排了这个小练笔。课堂上, 学生一听说要写下来, 激动万分, 挥笔疾书, 四五句话一会就完成了, 纷纷举手想要交流。写作成了情感宣泄的出口, 成为一种迫不及待的需要, 学生怎么会写不好呢?真可谓“情动而辞发”, 学生写得情真意切, 薛老师把这些句子串得自然, 使之成了一首诗, 学生读着自己写的诗句, 无限的成就感在每个孩子的心里悠然滋生。薛老师寻找到了“情感点”, 安排了小练笔, 以写来固化情感, 使情感更深入。通过写,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爱, 感受到了爱, 让爱真正进入了学生的心里, 同时学生写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正确地引领。真可谓是一箭三雕!

“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 只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才能让学生敞开心灵, 畅所欲言, 放飞思绪, 抒发心声, 情到浓时始开笔, 从而有效地实现“读写结合”。

参考文献

[1]包南鳞《小学语文教师》月刊[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期。

[2]婓海安《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J].语文报社出版2007.2 (总第470期)

8.《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八

Step 1. Lead?鄄in

T: Hi, everyone.

Ss: Hi, Mr. Lu.

T: Its quiet. There is no noise any more. No one is speaking. There is no noise. There is no whisper.(迅速地板书whisper) No one is making a noise or a whisper. A whisper is a very low sound. It means soft noise. As we al?鄄ready know, Jiangxiang school is a most unusual school. It is quite unlike any other school in Sichuan. It is quite un?鄄usual, not the same as usual.(板书unusual)Where do you have English class, in Chengdu or in Yangzhou?

Ss: Chengdu.

T: Todays classroom is quite strange,(板书strange) so it is quite unusual for you.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Ss: Yes.

T: Where are you going?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Ss: Good idea.

(Show the picture of the park.)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b: I can see the bushes.

(Present the new word—bush.)

T: Who are they in the park?

Ss: They are Millie and Amy.

T: Are they happy?

(Play the scream.)

Ss: No.

T: Have a guess. What happened?

Ss:...

T: You didnt reply, didnt answer me quickly.(板书reply, quickly)What did you hear?

Sc: I can hear something unusual that is unusual sound.

(Teach the new word—miaow.)

T: How did you feel?

Sd: I felt afraid.

T: Is there anything unusual in the park?The ghost in the park?(Write down the topic on the board.)Whats this?Ghost.

(Teach the new word—ghost.)

Step 2. Pre?鄄reading

T: Now Daniel put the story here. Read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or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o were they?Where were they?When did it happen?What did they see/hear?How did they feel?Why did they feel so afraid?

Se: They are Millie and Amy.

Sf: They sat under a big tree.

Sg: On Sunday morning.

Sh: They saw nothing.

Si: They heard a whisper from the bushes behind the tree.

Sj: They were very afraid.

T: Which sentence tells you?

Sk: They left the park quickly.

T: What did they do then?

Sl: They told Andy everything.

T: Would you rea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ory and find out what happened actually?Shall we play a game now? Id like some students to stand in two circles like this... When I play the music, the students in outer circle walk in a clockwise direction, and the students in the inner circle keep still. When I stop the music, you can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card.

Q1:What was in the park?

Q2:How does the cat make sounds?

Q3:What was the ghost?

Q4:What was there behind the bushes?

Q5:How was the ghost? Was it very strong? Which words or sentences tell you?

Q6:What kind of sound did it make?

Q7:Then what did Andy do?

二、教学反思

这次课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我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地倾听,投入教学活动中来,达到了预设教学环节的目标: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历自然地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切入点小巧,学生容易回答,过程自然平滑,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突出整体教学思想。追问需要重复,学生才能听懂。有少数学生的语音面貌很棒。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点在于使用一个独特的游戏,不足之处是,在游戏活动之后再设计一个学生反馈活动会更好。

9.《草原的早晨》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新旺的新气象。

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

二、学生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对教学精心设计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

由于地域、生活经验等原因,学生对草原缺乏认识,在理解课文时有一定的难度。

  学生已经在第一课时认识了生字,熟读了课文。学生初步具备了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 学生将在信息技术创设的草原美丽情境中学习生字并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本课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更生动形象的学习内容,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

 学生运用初步具备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理解和加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创造性的运用语文。

 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了解有关草原的各种知识,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草原音乐〗,这是一支从遥远的大草原飘来的牧歌,闭上眼睛,听一听马头琴的声音,看一看还带着露珠的青草,又一个草原的早晨来临了,(板书)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谁来说说:你心目中草原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那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课题吧。

【设计意图:上课之前先让学生独奏一曲草原音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一个美丽意境,而且引发了学生的联想,自然而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学习第一段(静)

〖课件展示图片:黎明前的草原图〗

师:出示图,黎明前的草原像沉睡的孩子,草原上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四周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响,这感觉是多么的宁静)是呀,沉睡中的草原是宁静的,是什么把它叫醒的呢?读读文中第一小节。

1、自读课文

2、指名说,那你来学一学吧,把这鞭声带到文中读一读。这是远处的鞭声,这是近处的鞭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中第一句话。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刚刚醒来的草原是什么样儿的?读读文中那句话。你在哪儿看到过刚刚萌发的新绿?你真会观察把这种感觉待到文中再来读读这句话。这就铺满新绿的草原,这绿色望也望不到边,覆盖了整个大地。像什么?谁愿意看着这幅图再来读这句话?草原上的小姑娘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醒来的草原在宁静中展示着生机,真是风光无限哪。一起来读读文中的第一小节。

【设计意图:语言文字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时就应该是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因此,我借助课文中的第一句话,请学生模仿鞭声,让学生明白了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读法,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三、学习第二段(热闹)醒来的大草原风光美丽,在这美丽的风光里到处充满着欢乐,读读课文,哪一句话让你体会到了欢乐?

〖出示:“一只只羊儿。。。”〗

说说理由,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读。

一只羊和一只只羊有什么不一样?哦,那我看到很多秋天的落叶是——,我看到公园里的花——,我看到了天上的星星是——现在我们看到了草原上许多的羊儿是———真多呀,来读读。

现在,你们就是这些可爱的羊儿,想不想第一个跑到草地上?你这只羊急着去草原上干什么?你们的心情这么都急切,现在圈门打开了,你想怎么做?大家一起往外挤,就是涌出圈门。

小羊们激动吗?开心吗?把你的心情带到句子中读出来。56个 你这只羊跑的不快,落到后面了。

我感觉到你急切的心情了,一定冲在最前面了。还有谁想早早的在草原上蹦一蹦、跳一跳呀?你们都想呀,哪一起来读读吧。

【设计意图: abb式的量词一只只,这是一个训练的重点,要让学生明白一只只说明羊很多,这样的设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到了教学目标。为了体会羊群的快乐于急切的心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草原上的小羊,体会羊儿的快乐与急切的心情。】

草原的早晨,羊儿们真快乐呀,还有哪句话让你感受到快乐了? “牧民们跨上骏马。。”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来读读。

牧民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再来读读这句话。我感受到你们的快乐了,草原上快乐的又何止羊群、牧民,让我们一起到草原上去寻找欢乐吧。〖课件播放草原羊群奔跑,牧民放马,各种动物成群的视频〗

想说点什么?〖课件出示:草原的————是欢乐的。〗用这句话来说说吧。草原的早晨到处洋溢着欢乐。(板书欢乐 让我们再读课文,享受草原带给我们的欢乐吧。【设计意图:为了更深刻的体会草原早晨的欢乐、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播放了这样一个视频短片,并让学生用这个句子来说自己看完短片的收获,既体会了草原上万物的欢乐,又进行了语言训练。】

四、学习第三段(美)

1、读第三段。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那你也照老师的样子来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凡是教师范读课文时,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专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教师范读能体现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体现教师的朗读技巧。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学生听得见,感受得到,这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激起学生朗读课文得愿望,第三段是对草原景色美的描述,我就设计了教师范读得环节,把文章的美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

1、播放视频,你看到的羊群像什么?

〖课件出示:羊群在草原上奔跑。〗

2、天空多么明朗,天空下面是一碧千里的绿色,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他们跟天上的白云连在一起,让你分不清哪里是云,哪里是羊群。请你用读书声来表现这美丽的景色?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谁来读给大家听听。真美呀。愿意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3、播放牧歌,听,这是什么声音?什么样的歌声。

〖课件出示:课件,碧蓝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如云的羊群,牧羊人的歌声仿佛从天边传来,回荡在草原上。〗

这歌声被风吹到,传到了很远很远的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叫“回荡”。

草原上美丽的风景,悠扬的牧歌,让我们都陶醉了,把第三小节美美得读出来吧。

看,这就是草原的早晨。现在,你对草原的早晨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课文吧。从你的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了你对草原的喜爱,那用你课前准备的自己的方式来赞美草原吧,看来草原已经带给你们不同的感受,语言文字像一个个小精灵,它能把这些不同的感受变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老师这里也有一篇《草原的早晨》。你来读一读吧。比比跟咱们的课文哪个最美。

【设计意图:一节成功的课会带给学生一些思考,而不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次教学的最后,我展示出一首诗歌,也是草原的早晨,描写的同样是草原早晨的情境,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想,他一定会带给学生一些思考,会让他们初步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反思:

经过本次教学活动,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再加上本次南京的学习,我对语文阅读教学又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首先是语文课中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点应该是教与学共同关注的一点,同时也是一节课容易发光的点。在进行这一教学设计之前我们曾经走了一段弯路,错误地认为一节成功的课应该亮在整体结构上,而忽略了细节,在与教委的专家老师一起研讨后我们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观点,沉下心来,将重点刚在学生的学上,放在细节问题的处理上,放在字词句的训练上,我开始在网上查阅大家之作,我想学习别人是采用哪些方法来进行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训练的,其中有一篇名师窦桂梅的教学设计,让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那些巧妙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深深吸引着学生,让人眼前一亮,让人回味。因此,我也在我的课堂上精心设计了几处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环节。

其次是语文课中的情,在南京听了两节动人的课,一节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讲的是抗击非典牺牲的护士长叶欣,一篇是《月光启蒙》讲的是对童年、母亲的回忆,听得我们满眼含泪,是文章的情打动了授课老师,授课老师的动情感染了学生,感染了所有听课的老师,而我在这次讲课中没有动情,因此,也没有感染我的学生,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自己很失败。第三点,我觉得自己的课太薄了,语文课上听、说、读、写,而在我这节课读得不深,也没有涉及写的内容。

10.《捞铁牛》的教学片段及教学反思 篇十

1、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课标强调,要积极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读自说了解捞铁牛的过程,学生反复诵读理清过程的逻辑关系,学生自主排序练习展现学习成果等多处活动,特别强调学生的自读、自学、自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内容,提升能力。就课堂呈现,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能从说不清楚到说清楚,从不太明白到明白展现出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紧扣中心句教学,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三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有些文章是有中心句的,中心句起着概括内容的作用。我让学生抓住中心句,理解中心词“出色”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出色”,处处紧扣“出色”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理解了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表达的。

3、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语言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语言训练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学中,我设计了多处说的训练:一说,说内容。在自读3自然段后,让学生说为捞铁牛怀丙和尚精心作了哪些准备。二说,有条理的记。让学生按表示先后顺序词有条理的复述捞铁牛的经过。三说,再让学生说了捞其他几头铁牛的过程,在学生反复的口述中我适时地点拨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11.“千米的认识”导入片段及反思 篇十一

课始,教师出示小红写的一则数学日记:

今天下午放学后,我到文具店买了一个长24分米,宽8厘米,高2毫米的文具盒。背着5千克重的书包,骑着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回到家,我骑车一共行了3米的路程,真是累死我了。

读完这则“数学日记”,孩子们都笑了。

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哪有24分米长的文具盒,3米路程还骑自行车吗?小红把长度单位用错了。

师:同学们很善于发现问题!过去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师: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各有多长,我们一起来比画一下好吗?

(学生用肢体分别比画其长度。)

师:现在,请你们当小老师帮小红修改一下这则数学日记,好吗?

生1:小红说她买的文具盒有24分米长,也就是有2米多长,太离谱了!文具盒高2毫米,也就是说只有2枚硬币这么厚,也不可能。我认为文具盒的长应该是24厘米,高2厘米。(学生边说边比画。)

生2:文具盒的长还可以改为2分米4厘米。

生3:骑自行车一共才行了3米的路程,不可能,一辆自行车都有1米多长。应该把3米改成3000米。

生4:我认为小红骑车行的路程应该是3千米。如果用3000米表示,数太大了,容易写错,用“千米”作单位比较合适。(掌声响起,老师和同学们都向这位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

师:同学们修改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米”长的长度单位——千米。当我们要计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出于上述目标,我以一名学生写的“数学日记”导入新课。学生通过辨别、修改,既复习了学过的长度单位,又很自然地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引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教学中,通过比画1米、1分米、1厘米与1毫米所表示的大约长度。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肢体也可用来丈量物体的长度。在使用长度单位时,我们先用手势比一比,可以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提高计量的正确率。修改数学日记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学生把一共行的路程“3米”改为“3000米”,“3000米”用“3千米”表示的独到讲解,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放飞学生思维,激励个性表现,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也使同学们真切地感悟到要计量两地(较远的)距离时。应当用“千米”作单位,让新知的教学植根于学生学习的需要之中,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融入新知的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

12.《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十二

同学们, 刚才我们从文学的角度, 赏析了苏轼“千古豪放第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知人论世是赏析诗歌的主要手法, 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苏轼的人生,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体悟诗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汲取东坡的智慧, 升华我们的境界。理解苏轼的人生:ppt展示“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事也。”这是孟子关于知人论世的名言, 也是诗歌赏析的主要手法, 要透辟解读苏轼的诗作, 我们首先要理解苏轼其人。老师提问:关于苏轼, 你了解多少?学生回答后, 老师结合多媒体拓展点拨。

1. 被称为“古今第一全才”的苏轼。

文学方面苏轼与其弟苏辙, 其父苏洵并称“三苏”;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方面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方面,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为其门下, 并称“苏门四学士”;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老师:同学们, 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旷世奇才, 他的仕途应该辉煌吧?学生回答后, 老师ppt展示补充苏轼历经坎坷的一生。

2. 屡遭打击的苏轼。

母亲程夫人卒时, 他2岁;妻子王弗卒, 他29岁;父亲苏洵卒, 他30岁;幼儿夭折, 他48岁;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卒, 他57岁, 命运凄苦。苏轼因独立的知识分子品格, 不容于官场, 33岁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政”, 调任杭州通判, 十年间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43岁时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他58岁时谪居惠州, 61岁时谪居儋州, 儋州是今天的海南岛, 当时最偏远的地方。66岁去世, 一生中有32年遭贬谪。这首词是他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派往黄州, 名义上是团练副使, 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 形同囚犯。时年已45岁。老师:同学们, 博学多才的苏轼, 屡遭打击, 那些经典之作何以铸就?学生回答后, 老师ppt展示。

3. 笔耕不辍的苏轼。

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中说:正是由于被贬谪, 苏东坡突破了人们的包围, 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 从而写出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据《海外集》统计, 他居琼期间共完成诗174首, 散文129篇, 赋5篇, 颂18篇, 铭4篇。平均近两天写一篇 (首) , 其创作不仅量丰而且质优。老师:同学们, 古今第一全才的苏轼, 虽屡遭打击, 仍笔耕不辍, 创造了中国文化的传奇, 支撑他精神的力量来自哪里?学生回答后, 老师ppt展示补充。

4. 坚忍旷达的苏轼。

苏轼思想较复杂, 在政治上他坚守儒家入世的精神, 在生活上则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 儒、释、道三家思想圆润地化为苏轼的精神血脉, 成为他在各种境遇下的精神支撑, 使他能从容地应对人生的惊涛骇浪。虽历经挫折磨难, 但他参透了人生悲欢, 始终对生活充满了真诚的热爱, 所以能做到随缘自适、乐观旷达、宠辱两忘, 实现人生审美化的超越。升华我们的境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说:每一次政治灾难带给苏轼的与其说是惩罚, 不如说是心灵世界的一次又一次地被开发。同学们, 现实生活中, 你在学习, 生活, 与人交往等方面, 也会遇到各种问题, 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中, 你汲取了哪些智慧和力量?给大家三分钟交流, 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最好是书面表达。五分钟后, 学生发言。学生李平:遇到痛苦, 不做无谓的呻吟, 要走出房间, 走向自然。东坡从“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如画江山中, 汲取天地之豪气于灵性, 宠辱两忘, 人生就会超脱。所以遇事不要闷在家里, 多出去走走, 心情就会好起来 (学生们善意地笑了) 。学生刘宁:虽身处逆境, 苏轼仍向往“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 心中仍点有一盏精神追求的明灯, 这样的人自然显得大气, 怎能不乐观呢?老师小结: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走向令人魂牵梦绕的文化巨人苏轼, 理解了他的别样人生, 感受了他精神巨人的无限魅力。“心有东坡词, 天下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 经过东坡的过滤, 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让我们汲取东坡的人生智慧, 远离世俗的斤斤计较, 患得患失, 面对挫折, 坦然淡泊, 坚韧旷达, 绽放精彩人生。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以《东坡先生给我的人生智慧》为题,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二、课后教学反思

13.鲸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十三

师: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生1:进食、呼吸。

生2:还有睡觉和生长特点。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小组学习。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鲸的生活习性中的一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研究,如,可以画画、可以朗读、可以表演、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学习时一定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写清楚的,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就开动吧。

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视。

师:我注意到了同学们在小组中合作得都非常好,分工很明确,而且商量时声音很小,没有影响到其他组。我想研究成果一定不错,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生3:我们第一小组研究的是鲸的呼吸,我们使用画画的方法学习的,请大家看,这是我们小组画的两幅图(展示给大家看)

师:画得真好,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生3:我们画的是鲸呼吸时的样子。鲸用肺呼吸,隔一定时间必须到海面上呼吸一次。这幅图上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它是须鲸。在看这幅图,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这头鲸是齿鲸。

师:不仅画得好,讲解得也非常清楚。同学们看(指两幅图的水柱)像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喷泉。

师:作者也是这么说的,特别生动形象。请问第一小组的同学,你们总结出了说明方法吗?

生4:作者把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说成公园里的喷泉,用到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教学反思《鲸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嗯,很好,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别的小组成员有补充的吗?

生5(笑):老师我补充,从他们画的两幅图我就知道,作者还用了比较的方法。

师:你补充的很好,作者用鲸鱼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加以比较,这样来区分须鲸和齿鲸。哪个小组再来汇报?

生6:老师我们第三小组学习的是鲸睡觉的一部分。我们也是利用图画。(出示图)大家看,鲸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的浮在海面上。

师:大家看这些围在一起睡觉的鲸像什么?

生7:像一朵盛开的莲花。

生8:像漂浮在海面的一个小岛。

师:鲸鱼这种睡姿是为了什么呢?

生9:保护自己。

师:可见鲸鱼非常——

生(齐):聪明。

师:真棒,都知道老师在想什么了。

生10:我们小组学习的是鲸鱼进食的部分,我们是用表演的方法。

师:请你们来表演吧。

生表演:几个同学围住一个同学做撕咬状表演齿鲸吃大鱼和海兽。一个同学表演须鲸吃小鱼的动作。

师:你们表演得很到位。能说一说用到了那些说明方法吗?

生10:“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用了设问的方法,告诉我们鲸鱼吃什么?“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告诉我们虎鲸食量大,很凶猛。还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师:你们组学得真仔细。哪一组学的是鲸鱼的生长特点。

生10:我们组,我们用朗读的方法。

师:请吧。

生大声朗读。

师:读得声情并茂,说一说,你们的成果。

生10:我们组觉得鲸鱼很大,生长得速度很快,而且寿命很长。

师:说证据。

生10:作者是用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的。“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作者还告诉我们鲸鱼是胎生的。

师: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知道你们对鲸这种庞大的动物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可是据我所知,鲸鱼家族中的成员数量急剧减少,有的濒临灭绝,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反思:在学习鲸鱼的生活习性时,我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按自己的选择去读书、思考、感悟,获得个人的读书体验,整堂课都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集思广益,有了更多的收获。

14.《识字2》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十四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课堂上,教师把微笑带进教室,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识字2》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借鉴传统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利用传统《三字经》押韵上口、好读易记的特点,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并赋予爱的教育以新的内涵。这篇韵文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朗读积极性很高,正确流利地朗读比较容易。文章所蕴涵的爱的教育不容我们老师忽视。特别是现在的小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我们老师首先就应该要让孩子们懂得如何爱父母、敬长辈。因此,在学生熟读课文、熟记生字的基础上,我又把教学重点放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上,引导他们感悟爱长辈、爱家庭。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去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主动质疑、学会质疑,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案例描述】

《识字2》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并赋予爱的教育以新的内涵。新课伊始,我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紧接着,进行识字教学。然后,在学生熟读课文、熟记生字的基础上,我又把教学重点放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上。让学生自读自悟,说说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再让他们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在质疑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提问很有针对性,而叶健斌小朋友的一个建议更是具有创新意义。

片段一:激发兴趣,初读课文

1.师范读韵文。(部分学生跟着轻声念)

2.师:你们也想读一读这么好听的儿歌吗?(生:想!)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吧。

3.生自由练读。

4.师:你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生1:家务事,愿承担比较难读。(师生共同正音)

生2: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比较难读。(师生共同正音)

生3:老师,我有个发现,父母教的教,就是教室的教。

师:你说得很对,真会发现!

5.师:解决了难读的字,咱们再读读课文,读通句子,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生自由练读)

6.师生对读。(师读:小朋友──生接读:正年少──)

7.同桌同学对读──小组进行对读。(感受三字韵文的韵律美)

8.师:你还想怎么去读?和学习伙伴商量商量。

(生有的拍手读,有的`动作表演读,个个都兴高采烈的样子)

片段二:读中感悟

1.师:你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吧。

生1:我读懂了小朋友要尊敬长辈,懂礼貌。

师:对呀,尊长辈就是要尊敬长辈,尊重长辈。平时在家里,你是怎么做到尊敬长辈的呀?

生A:爷爷奶奶来了,我给他们倒茶。

师: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生B:见到叔叔阿姨,我会向他们问好。

师:真有礼貌呀!

生2:我读懂了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情,就要改正。

师:是的,做错事情,应该马上改正。知错就改还是(生答:好孩子)

生3:我知道了要经常帮妈妈做家务,洗洗碗筷,扫扫院子。

师:对呀,书上说家务事──(生:愿承担)平时你都帮爸爸妈妈做过哪些家务事?

生:我帮妈妈扫过地。

生:我帮奶奶洗拖鞋。

生:我帮妈妈洗碗,洗菜。

生:我还帮妈妈洗过衣服呢!

师:真能干!你们都是爱劳动的孩子。爸爸妈妈平时工作那么辛苦,你们能帮助他们干点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真是不错呀!

2.师:那这篇韵文,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

生1:什么叫长辈呢?

师:谁来帮他?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长辈。

师:辈分比我们大的人就叫长辈,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他们都是我们的长辈。

生2:态度好是什么意思呀?

师:课文里说什么时候要态度好呢?

生: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

师:长辈做了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有礼貌地提醒。长辈们也有范错误的时候,他们做错了,你怎么提醒呢?来演一演。

生:我会轻轻地跟他们说。

生:我会很有礼貌地提醒他们。

师:对,长辈们做错了,就应该像刚才两位同学说的那样,有礼貌地、诚恳地提醒他们,这样就是态度好。

(正当学生讨论得热闹,叶健斌小朋友高高举起了手。他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想法。我可不可以给这篇韵文加个题目呀?我心里一怔,这一点我还真没想到呢。脑子一转,识字2没有题目,这是个很不错的想法。于是,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给识字2加个题目。)

师:哇,你的想法真的很棒!识字2没有题目,我们正好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呢!你想给它取什么名字?(叶健斌略加思索,说一时还想不出来,想听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师:那我们大家一起来想想,给这篇韵文取个题目,好吗?

(生跃跃欲试)

生1:我想给它加个懂礼貌的名字。

生2:我想让它叫三字歌。

师:为什么这么叫?

生2:因为这则韵文跟我们念过的三字经很像,都是三个字三个字在一起的,所以就叫三字歌。

师;不错,你很会观察,也很有想法。

生3:我想给它取名为好孩子。

师:真不错,大家给这篇韵文取了那么多好名字,你们觉得哪个名字最好呢?

生(叶健斌):老师,我觉得取好孩子,人人夸这个题目最好。课文讲的就是怎么样做一个好孩子。

师:是呀,你们也都想做一个人人夸的好孩子吧。好,我们就把识字2这篇韵文取名为好孩子,人人夸。(鼓掌通过)

【教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而是充满活力的、不断生成的、开放式的教学。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从以上《识字2》这一课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到,我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会质疑,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整堂课充满着活力。

(一)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创新

首先,我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读、敢说、敢问、敢答。如你们也想读一读这么好听的儿歌吗?(生:想!)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吧!那这篇韵文,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你的想法真的很棒!等等话语,无不在激励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质疑的环境,孩子们才会大胆地想、尽情地说,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15.《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十五

一、教材问题情境

“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 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 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 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 每分钟通知1人, 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多长时间就能通知到全体队员呢?”“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以上问题是教材原本所给的问题情境, 问题的关键词都有“尽快”、“通知”、“每一队员”等, 研究的问题即运筹学中所谓“最优化”的问题。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 不难得到打电话的方式一般有教师逐个通知、分组通知和人人参与通知等三种形式。进而会获得“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的解决思路:凡获得信息的 (包括教师、学生) 均不闲着, 在第一时间都参与到电话通知的工作中, 有序地通知给未知演出的同学, 即“人人参与”最省时, 能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

二、教学片段分析

在打电话第三种形式“人人参与”具体方案设计的教学环节上, 授课教师的处理大致相同, 均是引导学生按照类似于教材出示的示意图 (图1) 去设计方案, 探究“多长时间就能通知到全体队员”, 或学生自己画如图1的树状图, 或在学生尝试画树状图的基础上, 教师示范性地板演。如此处理教学, 效果不容乐观, 大部分学生画树状示意图时, 在操作上显得杂乱无序, 对电话通知到的学生, 不是多画, 便是少画。

示意图是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探求解题途径的一种工具。学生在画如图1的树状示意图示时, 绝大部分皆存在一定的难度, 很难准确画出每分钟后的树状图。课堂反馈到的实情是:前三分钟还勉强行得通, 在第四分钟及以后就不那么有条理、有头绪了, 能准确画出类似于图2示意图的学生寥寥无几, 出现了思维混乱、难于推断的现象。当然也就很难谈上设计出具体符合要求的方案和求得所具有的规律了, 这样的示意图也就失去了运用的意义。究其原因, 主要是授课教师不能科学处理教材, “照本施教”, 对于教材提供的方式、方法不敢突破框架, 教学过程都是在有意地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上提供的范例进行的。

针对以上教学设计, 我们可做适当的改进, 将方案的设计变成简单、具体的操作过程, 一步一步地往下实施, 用最简单的示意图反映操作过程, 会使问题化难为易、迎刃而解。事实上, 我们可以将合唱队的15名学生编号, 分别为 (1) 、 (2) 、 (3) 、… (15) , 从第一分钟做起, 考虑第几号学生在第几分钟通知第几号学生, 画出如下示意图 (图3) 。 (注:箭头表示对应通知的人)

图3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 不需要更多的思考, 顺着人们完成任务的一般程式便会顺利设计出打电话所要求的方案,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表现形式简单, 较上面树状图的情形分层更直观, 程序更条理, 使学生思路更清晰。可以说, 图3是真正意义上的具体“打电话”方案, 谁通知谁一目了然, 又能马上统计出在第几分钟通知到的学生数, 不会出现不必要的重复、遗漏现象, 体现了示意图简单明了、突出重点、忽略次要等特点, 同时渗透了数学的“赋值法”、“分类思想”、“对应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如此画图的过程就是对题意进一步理解的过程, 是将“模拟”的操作步骤与分析数量关系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观察图3会很快解决教材中提到的问题:“多长时间就能通知到全体队员呢?”结论显然是4分钟。进而可以接着引导学生, 在分析如图3反映出的数据特征的基础上, 经类比、猜想可得到第几分钟通知到的学生数的规律。观察各分钟通知到的学生数1、3、7、15、…都是奇数, 好像规律不甚明显, 若分别皆加上1后便会成为2、4、8、16、…规律就明显了。故可得到n分钟通知到的学生数便为2n-1的规律, 对教材中后继问题“按上面的方式, 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如果一个合唱团有50人, 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的解决也就很顺利了。

三、课后反思

1. 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处理教材

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科书给了教师更加宽广的自我发挥空间, 提供的文本只是一个涉及教学内容的框架和教学线索, 教学中需要教师的科学处理与重组。科学处理教材是重要的课程理念, 教师应不迷信于权威, 不局限于教材框架, 应据实情对现有的教材实施科学处理。诚然, 树状图是一种常用的示意图, “打电话”教学情境中的树状示意图, 对思维水平较强的学生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思考问题方式, 是一种很好的思路探索和问题分析的工具。但从普遍意义上讲, 对于多数小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师对示意图的适当变式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课前备课应立足于学生实际, 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 大胆创新, 有效设计教学方法。

2. 简单的或许就是最好的

16.《影子桥》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十六

【教学片段一】理解生字生词环节。

(卡片出示:你追我逐)

师:请同学们观察“追”“逐”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它们的部首都是走之儿。因为这两个字都和“走”有关。

师:同学们能用它说说话吗?

生: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你追我逐,玩得多开心呀。

师:那咱们就开开心心地读这个词。(生读)

生:昨天放学回家,我看见几个同学在马路上你追我逐的,很危险。

师:多让人担心呀!读出你的担心来。(生读)

师:所以同学们以后可要注意,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你追我逐的。那你能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生:你追我赶。

(卡片出示:大声吆喝)

师:“喝”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读“hè”。

师:请同学们看“吆喝”这两个字的部首,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生:大声叫喊的意思。

师:你能学学卖西瓜的人是怎么吆喝的吗?

生:(扯大嗓门)卖西瓜啰,又香又甜的大西瓜!

【教学反思】字词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这个实录中,教师在字词教学时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通过把生词放在语境中理解、在偏旁猜义中体会生词意思和在情境中体验等形式,内化学生对生字生词的理解,让学生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语言文字训练显得扎实有效。

【教学片段二】理解重点句子环节。

(出示句子:影子桥上的鱼儿你追我逐,多快乐。它们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又跳进水里。)(生读句)

师:“一忽儿……一忽儿”,你能把它换成什么词?

生:一会儿……一会儿。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生:它们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又跳进水里。

生:它们一会儿蹿上桥面,一会儿又跳进水里。

师:你们发现用哪个词更好?

生:“一忽儿……一忽儿”。

师:为什么?

生:从“忽”字可以感受到“一忽儿”比“一会儿”速度要更快,更突然。

生:我还感觉到“一忽儿”比“一会儿”更能表现出小鱼的顽皮。

生:从“一忽儿……一忽儿”中,我还感受到了小鱼的快乐。

(师指导读句,突出“一忽儿”的读法,读得快点、忽然点、欢快点)

(出示句子:风儿吹来,水面好像奶奶的脸,起了好多好多皱纹。)

(生读)

师:奶奶的脸是怎样的脸?

生:奶奶的脸是有好多皱纹的脸。

师:那么这里的“皱纹”指的是什么?

生:这里的“皱纹”指的是水面的波纹。

师:那么丁丁为什么会把水面的波纹想象成奶奶的脸呢?

生:因为水面的波纹是一浪一浪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也是一浪一浪的,所以丁丁看到风吹起波纹的水面就想象成了奶奶的脸。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风儿吹来,水面泛起波纹是怎样的景象,带着你的想象读一读。

【教学反思】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如何让小学生从小就懂得字斟句酌地表达意思?我认为应该从我们的课堂教学入手,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体会用词的准确、表意的完美。这个片段中,教师能很好地抓住“一忽儿”中的“忽”字,通过与“一会儿”进行朗读比较,在比较朗读中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意思,从而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表意的完美。同样,对于比喻句的理解,教师也不能只是把它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这种句式的表达特点,从实际与联想两个角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作者单位:赣州市章贡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徐慧林

17.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七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游玩我们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回顾学过的课文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让我们一起“登上万里长城、游览桂林山水、飞到鸟的天堂……”。(课件出示万里长城、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的照片)接下来我还准备带你们去游览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看!这是哪里呀?让学生回答那就是“草原”。(板书)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同走进美丽的地方--“草原”。

(二)、“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教学设想: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读--思--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自读自找不理解的词句,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同时结合课件出示的草原风光,指导学生看图欣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更加完善,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再通过教师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中,更好地体会作者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自由地、放声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作者初到草原时看到了什么景物,并画出自己喜欢的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

1、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品味这些优美的句子。(出示课件)

(1)“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

(让学生理解“清鲜”的意思,体会到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没有污染,让人心旷神怡,特别想高歌一曲,来表达当时愉快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板书:一碧千里)

(3)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提问:作者在描写“羊群”和“小丘”时分别用什么词句来形容?这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绿色与白色的搭配,真是一幅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并让两名

学过绘画的同学,上台用美术的方法为大家解释“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语。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播放音乐范读,并指导朗读。(要把“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也要读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活泼可爱,更要读出对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4、(出示课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的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的生命活力。置身于此情此景,难怪老舍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导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要读出惊叹的语气。)

(1)作者会吟一首什么小诗呢?引导学生吟颂《敕勒歌》。

(2)理解“回味”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回味什么?

(3)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先写草原的景色再抒发感慨,这就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放飞想象

【教学设想:第2-5自然段中,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学生较为生疏,所以教学时应从整体入手,先理清文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把草原人民特有的欢迎客人的方式作为理解重点,让学生合作探究,发挥想象。再从课件展示的动人画面,扣人心弦的音乐中领悟文章所表达的“蒙汉情深”这一主题。】

(音乐过渡)“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听!这是什么?(课件播放乐曲《赛马》)

1、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想象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情景,再课件出示“远迎客人”的画面。)

2、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请大家朗读第2-5自然段,并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3、齐读第2自然段。

(1)、该段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

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2)、合作探究喜欢的句子。

①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是个什么句?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②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为什么说是一条七色的彩虹?说明了什么?)

(蒙古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多么热情呀!老舍先生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更让我们感到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

4、默读第3-5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

(1)哪些语句感受到热情洋溢的气氛?主客的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说明什么?

(2)主人怎样招待客人的?看出主客双方的情谊怎样?读出有关句子。

a、说着你想说的话,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b、课件展示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场面。

(3)饭后,主客是怎样联欢的?

a、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是一种什么感情?

b、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c、如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忧伤的音乐声中,我让学生悟情,让他们深深地体会:蒙汉人民情深如海,从遥远的地方来到碧绿的草原,深情的话儿说不完,一直到太阳偏西还难舍难分的情感。)(板书:蒙汉情深)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然而“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

2、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顺势引导他们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并告诉同学们,我们祖国是个大家庭,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是亲如一家。

3、课件展示“民族大团结”的画面,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下,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我们56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的亲情!

(同学们,民族团结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让我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力量。)

4、课件展示“草原”、“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更进一步去了解西部,走向未来!

(六)、作业设计

必做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选做题:

1、让学生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广告词。

如:请到我们草原来,草原之花永盛开。

大草原,乳香飘,人情美,客常在。

2、出示与西部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部,走进西部)

【安排选作题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草原

景:一碧千里

蒙汉情深

人: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七、教学反思:

1、由于本文是本组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草原迷人的风光,体会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激起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的兴趣。

2、“读中自悟,悟中体情”--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于是,我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精美的语言。通过品读、吟诵,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审美能力。

3、我给学生创设了空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放飞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深入体会“蒙汉深情”这一主题。

4、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美、人情美之后,我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并设计选做题,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

18.《草原的早晨》语文教学设计 篇十八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通过早晨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语文、音乐、美术等多种课程的交互运用,发现现代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进行实践与探索。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以基于交互式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以课内外联系,学课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等语文素养为归宿。

(5)以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为情感目标。

本课教学特点:

(1)以读为本,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培养新一代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口语交际的能力。

(3)作业设计体现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1)对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自学”环节,准备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歌曲、图片等资料,便于学生自由查阅,理解课文内容。

(2)第二自然段配以欢快、活泼的音乐,使学生感受“涌出”,“蹦跳”,“跨”,“追赶”,等词语的鲜活、灵动。第三自然段配以蒙古歌手腾格尔的《梦》一曲的前奏音乐,使学生在婉转、悠扬的音乐中意会“回荡”的意境。

(3)学习资源中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有关草原风俗民情的视频资料是本课的拓展延伸,也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目的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三、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网络教学课件,交互式络教室。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一)乐曲导入,交流感受

1、小朋友们,喜欢听歌曲吗?老师为你学生学习的动力来准备了两首歌曲,请你点击歌曲按钮。自于兴趣,课前欣赏歌曲,(学生戴上耳机边听边欣赏边感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欣赏完歌曲,你想到了什么?(自由兴趣,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汇报)说的太好了!你觉得草原美不美?意境,而且引发了学生的你们知道吗,草原的早晨更加美丽,想不联想,自然地导入课文的想去看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学习中去。

2、早晨的草原是什么样子呢?让咱们一起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乘着网络的快车,到大草原上去看看吧!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请进入第二页点击视频资料“铺满新绿的精彩生动的视频信息,草原”,“涌出圈门的羊群”,“羊儿像朵朵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白云在飘动”。(学生自主查阅视频资料)学习方式,从感性上更你能谈谈自己对大草原的感受吗?

(二)、初读课文

1、这么美的草原,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容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生字。

3、检查学习情况。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草原的早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看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大屏幕展示早晨铺满新绿的草通过“草原的早晨”视原)现在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频资料地展示,“鞭声”地由发挥,说出他们的感受。)插入,帮助学生理解“铺这就是“铺满新绿”的草原,满新绿”的意思,感受草板书“铺满新绿”原的“宁静”,体会“醒来现在的草原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宁了”的情景。把观察读书静、睡着了)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老师放录音)“啪、啪”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叫醒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熟睡的草原,在草原上传得很远很远,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该怎样读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指生读(如果学生没有读出来,老师要进行范读指导)。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感知本段内容。

2、(老师大屏幕展示羊儿涌出圈门,牧以欢快的乐曲,让学生感民们追赶羊群的视频资料。)从“一只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草原。”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内容,体会了课文的意境。

19.《草叶上的歌》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十九

教师板书课题之后:

师: (配乐班得瑞《翩翩起舞》) 现在, 竖起你们灵敏的耳朵, 睁大你们明亮的眼睛, 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 听———《草叶上的歌》。 (教师在美妙、动听的乐曲声中深情地范读课文, 学生被教师深情的范读吸引, 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师:同学们, 你们都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来到了一块草坪上, 看见了绿油油的小草!

生2:我看到了那些晶莹的露珠, 他们成了映照春色的一面明镜!

生3:我好像听到了蟋蟀们欢快的笑声, 他们正在参加一场音乐会呢!

师:真好!这块草坪美丽而又神奇, 你们的想象力更是丰富得让人惊叹!同学们, 再走进一点, 靠近这块草坪, 你们自己来读读课文吧!

片段二:指导学生朗读, 感受无限生趣, 流动精彩演绎

师:读诗要学会“醉”, 即沉醉其中, 你可以边读边想象, 也可以边读边做动作。现在, 就让我们赶快踏上这块美丽的草坪吧!

(学生朗读课文, 他们读得津津有味, 有的学生手舞足蹈起来!)

三分钟后:

师:多美啊, 绿油油的草坪!好, 现在, 就让我们把这绿油油的草坪读出来, 读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来, 好吗?

(学生朗读, 教师指导。)

师:“淅淅沥沥”是小雨, 是绵绵细雨, 你这是大雨!小草会疼的!

(学生小声读。)

师:太慢了, 小雨点们都争先恐后地跳下云层, 找小草去了。你呀, 落后了!

(学生加快读的速度。)

师:可以带上动作读吗?

(学生带动作读, 课堂中流动着其精彩的演绎!)

片段三:制造情感落差, 引发心灵震撼, 留下深刻思考

师: (配乐班得瑞《梦幻》) 闭上眼睛, 来吧, 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踏上那神奇而又美丽的草坪!

(教师朗诵课文最后一小节)

师: (音乐继续) 同学们, 睁开眼睛, 我们已来到草坪, 你们想干什么呀?

生1:我想在上面打个滚。

生2:我想在上面和爸爸妈妈放风筝。

生3:我想和蝴蝶跳舞, 和蜜蜂捉迷藏。

生4:我就想在上面躺一会, 欣赏蓝天白云。

师: (音乐继续) 突然, 传来了一阵欢呼声:“多美的草坪!”一群孩子冲进了草坪, 他们笑啊, 闹啊, 从这边滚到那边, 小草被压弯了腰, “啪嗒、啪嗒”留着眼泪, 他们使劲喊着:“疼、疼!”可是谁也不理他们, 孩子们玩够了, 还在草坪上开起了野餐会, 垃圾袋、饮料瓶扔得满地都是, 草坪变了:小草东倒西歪, 脏东西把它画成了一个大花脸!草坪哭了, 草坪哭得好伤心, 草坪为什么哭了?

(学生变得严肃起来, 音乐戛然而止。)

师:这个问题, 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认真思考!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感受草坪的美丽与生趣, 激发学生热爱草坪、保护草坪的情感与意识。”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紧紧抓住学生们的童真、童趣, 不断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 触动他们的心灵之弦, 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教学中, 我也是“醉”入诗歌, 站在学生的角度, 与他们进行交流。“聆听自然之音, 拨动心灵之弦, 激发无限想象———指导学生朗读, 感受无限生趣, 流动精彩演绎———制造情感落差, 引发心灵震撼, 留下深刻思考。”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最后达到高潮。教学伊始, 我用充满深情的范读, 引领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徜徉, 用心感受草坪的无限生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与动听的声音, 表达对草坪的无限喜爱;最后,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形成前后情感的强烈对比。起先令我们向往的美丽草坪, 现在却变得伤痕累累,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以此, 引发学生情感上的触动, 留给他们深刻的思考。

20.“中位数和众数”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二十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3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数据的“平均水平”是常用的评判标准,当一组数据中出现一些极端数据时(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平均数会受其影响,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或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没有大量的计算,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采用简单实例——应聘问题,使学生理解平均数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引出中位数和众数概念;并理解众数是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的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数据个数为奇数时,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但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当学生认识了中位数和众数以后,再以生活实例为背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实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既各有所长,也都有不足,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从而使学生领会到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多角度全面地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

片段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中位数和众数。

王明毕业后到一家公司应聘。不知道应该到哪家公司去好一些。请同学们帮着参谋。

甲公司:月人均收入是1800元。

乙公司:月人均收入已经达到2000元。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王明同学会选哪一家公司?

生:我想到乙公司工作。因为工资2000元,比甲公司高。

(大部分同学都通过平均数来比较,倾向于乙公司。)

师:找份工作不容易啊!王明同学想再具体了解一下公司。

出示两家公司员工的详细工资如下:

(2)现在你认为他会选哪一家公司?学生讨论,说出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选择甲公司比较好。工资相差的并不多。

师:为什么乙公司普通员工的工资不高,但是平均工资却比较高?

生:经理的工资过高,平均数就大。但是,2000元不能代表员工的工资,这样不公平。应该把经理工资去除再说。

师:看来经理和助理的工资对平均数产生了影响。经理与普通员工的工资相差过于悬殊。这里的个别高工资在统计数据中,我们将它称为极端数据或异常数据,即指一组数据中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数据。对于存在极端数据的总体或样本,用平均数描述其集中趋势就不合适了。

月平均工资2000元不能真实地反映员工的月工资水平。也就是平均数不能代表普通员工月工资水平。那么,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数表示乙公司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和同桌讨论一下。请你说一说你的理由。并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师:哪一个数能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

生:1700元。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用中间的数1680元。

生:用最多人所拿的工资额1600元。

师:1700、1680、1600哪一个更好选择一下。

师:“1680”这个数不但位置在中间,大小也在中间!给它取一名字叫什么?(板书:中位数。)“1600”这个数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给他取一名字叫什么?(板书:众数。)

片段二:探究中位数和众数概念。

通过上面的情境导入,学生对众数和中位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理解。这时,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阐述观点,汇报各自的想法,然后师生提炼概括出中位数、众数概念。弄清概念的具体属性。

1.你认为什么是中位数?

师:用自己的语言阐述。

生:排在中间的数是中位数。

师:如甲公司月工资表中的1500是吗?

生:不是。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中位数?

生: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位于中间的数叫中位数。

师: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的数叫中位数。(板书。)你们觉得中位数像什么?

…………

师:分界线。代表中等水平。

2.怎样理解众数?

生: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众数。

师:齐读中位数和众数概念。

师:哪些词是关键词?

生:排列、中间、出现次数最多。

3.怎样求中位数和众数?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甲公司月工资表,将10个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如下:

2300,2000,1900,1800,1800,1750,1700,1650,1600,1500。

师:你认为中位数是哪一个?

生:1800和1750都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求1800和1750的平均数。

师:你们很聪明。真会解决问题。当一组数为偶数个数据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4.中位数和众数的根本区别点和共同点是什么?

生: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强调的“出现次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间的一个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师:对于存在异常数据且数据的分布不均匀时,用众数或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比平均数的代表性强。

5.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唯一的吗?

师出例:求一组数3、3、5、5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生:平均数是4,中位数是4,但众数却是3和5。

生: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中位数是唯一的,唯有众数不唯一。

生: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能为同一个数。例如;8、8、8、8四个数。

师小结:通过实例验证,我们知道了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中位数是唯一的,唯有众数不唯一。有时也可能是一个数。

反思:

创设用公司月平均工资表来反映员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概念部分,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数表示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认知矛盾。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探索中。

借助具体情境,由两个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受极端数的影响”。在尝试解决问题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教师没有直接给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而是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使学生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概念的教学采用了先交给学生一个模糊的概念——再让学生主动探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导学生准确概括——抓关键词掌握的策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重点,分解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上一篇:细胞生物学课件内容下一篇:弹弓浮沉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