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试题(精选11篇)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试题 篇一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目的
全院所有参与患者服务的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均应采用本制度规定的2种身份识别方式核对患者身份,保证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杜绝因身份识别而导致的异常事件。2 范围
全院所有参与患者服务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护理、医技、药剂及财务、后勤、餐饮等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及其他服务的人员。3 定义
3.1 患者服务:指任何涉及患者干预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治疗(如给药、各种穿刺等)、有创操作(手术、腔镜等)、任何诊断性操作(各种激发试验等)、辅助检查、问诊等。
3.2 腕带:一种方便医务人员核对患者身份的含有多种信息的识别带,住院患者腕带上有便于移动设备识别的二维码,记录病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住院日期、各种医疗信息等)。3.3 操作物:指操作时患者的药物及治疗单、血制品、饮食单、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检验申请单、检查申请单、手术通知单等。所有操作物上均有两种身份识别信息。
3.4 住院号:患者在本院办理住院手续时,系统自动生成的编号,为本次住院特有,又称病案号。4 内容
4.1 所有工作人员在采集患者身份信息时都要严格核对患者的有效证件,确保信息准确无误。4.2 身份识别信息及方式:同时使用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但不包括患者房间号和医院特定位置。4.2.1 门诊患者使用“姓名”和“出生年月日”两种身份识别信息,出生年月日各采用yymmdd编码(如2001年1月1日编码为20010101);
4.2.2 住院患者使用“姓名”和“住院号”两种身份识别信息,病室号和床号不能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信息。
4.3 患者身份识别时机:在进行诊断性操作、提供治疗和其他操作前识别患者身份。4.3.1 为患者问诊、给药、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及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前。4.3.2 为患者实施各种辅助检查前,发放患者检查报告前。
4.3.3 临床进行的所有治疗和操作前、侵入性操作前、手术前均要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4.3.4 患者转科交接时。
4.3.5 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送陪检患者前,膳食科工作人员发放膳食前。
4.3.6 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按《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流程》执行。
4.3.7 NICU接受患儿母亲母乳前。4.4 身份识别方法:
4.4.1 有移动系统支持:让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同时应用PDA扫描患者腕带和相应操作物,核对姓名、或姓名、出生日期,进行患者识别。4.4.2 无移动系统支持或当移动系统出现故障时:
4.4.2.1 门急诊患者:让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和出生日期,采用刷卡的方式核对诊疗卡上的患者信息;不能刷卡时,核对门诊病历或治疗单上打印的患者姓名及出生日期。
4.4.2.2 住院患者:
4.4.2.2.1 当患者意识清楚、语言表达清晰时: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核对腕带与操作物上的姓名和。
4.4.2.2.2 患者意识不清或语言表达障碍时,存在两种情况:
4.4.2.2.2.1 有家属陪伴时,由患者家属报患者姓名,核对腕带与操作物上的姓名及。4.4.2.2.2.2 无家属陪伴时,由操作的医护人员自行核对腕带与操作物上的姓名和。4.4.2.2.3 新生儿:母婴同室新生儿(普通病房的新生儿)身份识别方法同普通住院患者。母婴分离情况下(包括NICU、PICU、CICU)新生儿出入院应严格核对新生儿父母信息,避免抱错。参照《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流程》。
4.4.3 特殊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方法:确保特殊情形下正确识别患者。
4.4.3.1 身份不明的患者: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使用“接诊年月日+无名氏+当日逐人顺序编号(如20170910无名氏01、20170910无名氏02;20171108无名氏01、20171108无名氏02))”和ID号(住院患者住院号;门诊患者门诊号)。
4.4.3.2 急诊入手术室或急诊入ICU患者,因急需抢救不能当时办理住院手续时,让患者或家属自报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由接诊护士用备用腕带书写临时腕带(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与患者或家属核对后固定于患者手腕,用于走绿色通道时的身份识别。事后,督促家属及时补办住院手续,打印正式腕带以更换临时腕带。
4.4.3.3 人工辅助生殖患者身份识别
4.4.3.3.1 使用指纹识别系统:开启指纹识别系统,验证患者夫妻双方指纹,验证成功后,验证患者夫妻双方结婚证原件,护士对照患者信息书写腕带(夫妻双方姓名、病历号),与患者核对无误后给女方佩戴腕带。
4.4.3.3.2 指纹识别系统故障时,医护独立双核对患者夫妻双方身份证原件,双方结婚证原件,核实身份无误后,护士对照患者信息书写腕带(夫妻双方姓名、病历号),与患者核对无误后给女方佩戴腕带。
4.4.3.4 新生儿:
4.4.3.4.1 姓名:有出生证明且已取名的新生儿,用自己姓名。尚未办理出生证明的新生儿用其“母亲姓名之子或女”命名。例如,母亲姓名为“李思”,新生儿则命名为“李思之子或女”。多胎者用数字排序区别,编码规则举例如下:“李思之长子或女”、“李思之次子或女”、“李思之三子或女”,以此类推。
4.4.3.4.2 :产科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建立,此与母亲相关联,产科以外的新生儿按普通住院患者管理。
4.4.3.5 外国人:其名字按照护照上的英文姓名作为患者姓名。4.5 腕带管理:
4.5.1 腕带信息:普通住院患者的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日期、二维码等。产科新生儿腕带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急诊留观、急诊抢救、门诊手术患者的腕带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等。4.5.2 腕带佩戴对象及时机:
4.5.2.1 急诊抢救患者:由预检分诊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4.5.2.2 急诊留观患者:由留观室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4.5.2.3 门诊手术患者:由门诊手术室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委托人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4.5.2.4 住院患者:由责任护士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核对无误后予以佩戴在手腕上。
4.5.2.5 产科新生儿:新生儿娩出后由助产士与新生儿母亲共同确认新生儿的性别后,打印新
生儿腕带,经双人核对后,立即为新生儿佩戴在右侧脚踝上。剖宫产新生儿娩出后,由助产士填写并打印腕带,经助产士和巡回护士双人共同核对无误后即刻为新生儿佩戴。
4.5.3 腕带管理要求:
4.5.3.1 打印:住院患者办理住院时由住院处工作人员正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后打印腕带并交予患者,告知防止丢失。急救、急诊留观、门诊手术患者和网络瘫痪时:由护士用黑色记号笔(细端)填写患者腕带信息,如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住院号,字迹端正,严禁涂改。
4.5.3.2 佩戴:由护士与患者/家属或医护人员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佩戴在手腕或脚踝上,松紧适宜(以容一指为宜),水肿患者观察腕带松紧度,发现不适及时更换。特殊情况患者(如严重烧伤、过敏患者):把腕带系在与患者体腔相连的管道上,无管道者固定于患
者上臂衣袖上。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执行单腕带,无陪护新生儿执行双腕带管理。
4.5.3.3 腕带遗失或污损时:由发现护士立即手工填写临时腕带与家属或医护人员核对无误后佩戴,后凭入院押金单到住院处重新打印腕带。
4.5.3.4 腕带信息错误时:如果护理人员在佩戴之前发现腕带信息错误,需要联系住院处说明错误信息,同时让家属携带有效身份证件返回住院处修订信息,重新打印腕带。
4.5.3.5 出院、转院、死亡:由责任护士为患者摘去腕带并毁型处理,确保患者信息不泄露。4.5.4 患者及家属教育:
4.5.4.1 告知患者及家属腕带佩戴的必要性,不得随意移除。
4.5.4.2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医务人员询问姓名时,务必清楚应答患者全名。4.6 监管及改进:
4.6.1 科室监管:各科室负责人要把员工对患者进行有效身份识别作为长期监管的质量项目,使用《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查检表》,每月进行常规检查和个别抽查,并纳入科室人员的绩效考核。
4.6.2 职能部门监管:医务部、护理部、质控部等相关部门对各科室有效身份识别制度的落实,使用《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查检表》进行常规监管,每季度对落实情况进行数据的收集,并做好数据统计分析,持续改进工作人员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的效果,保障患者安全。4.6.3 培训及改进:护理部根据监管结果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和案例教育,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必要时给予强化培训或处罚。相关文件
5.1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第六版)》 5.2 《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2016年版)》 6 表单及附件:
6.1 [无陪护新生儿出入院身份识别流程] 6.2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6.3 [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查检表]
2.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试题 篇二
1 临床需求
当前使用的手写腕带,从功能角度讲,已经基本能够满足身份识别的要求,但是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首先,手写资料可能比较潦草难以辨认,有时令其他人无法获得正确信息;其次,手写也需要耗费护理人员的时间,为了节省时间,腕带的信息会尽量简短,因此手写腕带所承载的信息会比较有限;再次,在忙碌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对手写腕带使用不规范,容易造成信息遗漏或冗余;另外,手写腕带的信息,仍需要人工核对,因此在腕带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因为主观判断的失误而引入医疗差错的环节[3]。
因此,从医院角度,希望通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规避手写腕带的不足,通过条形码等识别技术,实现母婴信息的计算机自动核对,结果一致后系统自动确认,不一致则发出报警提示医护人员。同时,由于婴儿皮肤特别柔嫩,需要洗澡等特殊情况,对腕带和腕带上标识也有特殊的要求,如标识需防水,腕带质地需柔软,防过敏等。另外,当前医护人员已经习惯手写腕带的灵活性,使用信息技术后要注意不能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处理效率;而且目前手写腕带的费用由医院支付,不收取患者费用,因此转为“信息化”腕带解决方案后仍需要考虑成本,尽量减轻医院的负担。
2 系统组成
2.1 患者身份识别软件系统
针对母婴身份识别,该软件系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功能应包括:(1)制作身份识别腕带/关联腕带码与母婴身份信息;(2)识别腕带码,获取相关母婴信息;(3)母婴信息的核对确认。
另外,通过使用手持设备对婴儿腕带进行身份识别,还可以记录一些时间信息,如每个婴儿的上次洗澡、哺乳时间,实现护理工作的过程管理,婴儿身体状态记录等功能。具体功能以及实现地点需根据真实业务流程制定。
该软件不是必须立即与HIS进行连接,但是应该留有与HIS连接的接口,以确保成人患者的信息能够从HIS中直接读取。同时,此系统中的信息能够整合入医院整体的信息系统中,以便进一步减少重复录入,完善信息结构和完整性,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并方便数据挖掘。
2.2 患者身份识别系统相关硬件
固定设备包括计算机,条码识别装置,可能需要专用的腕带条码打印机。
耗材主要为母婴识别腕带。对腕带的起码要求为质地柔软、无毒、防水、防过敏、一次性使用。
3 备选技术方案
3.1 使用成熟的二维码+特制腕带
流程:厂家提供空白可打印腕带——孕妇入院,护士站生成特定二维码,打印母亲腕带——婴儿出生,产房根据母亲信息生成相应特定二维码,打印婴儿腕带——日常护理中使用手持扫描枪进行婴儿身份系统确认,或查阅腕带上打印文字人工确认——出院,系统识别母亲腕带与婴儿腕带,进行核准后腕带除下,留作备案。
优点:技术成熟,并且在欧美地区及日本等国家有应用基础;使用二维码,可携带信息丰富,身份识别功能比较灵活,具有可扩展性,将来可以很方便的扩展到其他科室应用;护理人员操作简便。
缺点:造价较高,需要专用的腕带条码打印机,打印墨粉等。
3.2 使用射频芯片(RFID)嵌入式腕带
流程:厂家提供可写芯片,标签封装设备及腕带——孕妇入院,护士站将母亲信息写入芯片,封装后制成母亲腕带——婴儿出生,产房将母亲信息和婴儿出生信息写入芯片,封装后制成婴儿腕带——日常护理中使用手持读卡器进行婴儿身份系统确认——出院,系统识别母亲腕带与婴儿腕带,进行核准后腕带除下——如果使用的是可重复写入芯片,则需要拆除封装,消毒后待重新写入。
优点: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可重复写入的无源芯片价位根据可写入次数和质量差别在数十元浮动,可重复写入的次数应该在上千次以上;配以特定设施可以实现防盗功能。
缺点:(1)需要一些附加设备,如写卡器,标签封装设备,因此可能添加附加费用,但应该并不高。(2)封装标签上一般没有文字信息,不便于日常工作时护士的直接辨认。(3)如果使用可重复写入芯片,可能增加拆除封装标签和消毒工序,给护士加大工作量。另外,重复使用的芯片无法留作备案。
3.3 使用手写腕带+印刷条形码
流程:原有手写腕带的空白区要求厂家加印条形码,条形码为流水号,一式两份——婴儿出生,产房取一式两份的腕带,扫描核实条形码相同后,分别手工写上母婴信息——日常护理中翻阅腕带上手写文字进行婴儿身份确认——出院,除下腕带后系统扫描识别母亲腕带与婴儿腕带上印刷的条形码,进行身份核准。
优点:成本较低,加印条形码估计对成本不会有很大影响;对原有工作流程影响很小。
缺点:(1)现有腕带材料能否清晰印刷上条形码,能否保证被正确识别还需进一步试验,技术论证。(2)号码规则在批量生产腕带时已经制定,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不好。(3)条形码较长时,需处于平铺状态才能确保扫码枪对其进行正确的识别,因此进行身份确认时婴儿腕带需要先除下。但是一旦条形码核对身份不符,腕带已经除下该如何处理必须预先规定好。
另外一个方法是改进条形码的质地,使用防水的标签贴在腕带上,这样条形码就不会模糊,但是仍存在2个问题:(1)防水标签的胶并不防水,如果泡在水里的时间较长,整个标签会脱落。保守估计胶的耐受时间大概在半个小时左右。(2)标签贴在腕带上后,再揭下来备案有一定的难度,也需要进一步的测试讨论可能的替换方案,如把整个腕带部分剪下来。
3.4 使用塑料封套+打印纸制条形码
流程:寻找1种有塑料封套结构的腕带,留有开口可以插入纸片——孕妇入院,护士站生成条形码或二维码,打印在纸条上,插入腕带的塑料封套后塑封防水,制成母亲腕带——婴儿出生,产房根据母亲信息和婴儿出生信息生成条形码或二维码,打印在纸条上,插入腕带的塑料封套后塑封防水,制成婴儿腕带——日常护理中使用手持扫描枪进行婴儿身份系统确认,或查阅纸条上打印文字进行人工确认——出院,系统识别母亲腕带与婴儿腕带,进行核准后腕带除下,将纸条拆出贴在病历上。
优点:成本应该较低;显示信息灵活,可以根据医院要求随时修改。
缺点:(1)条形码的塑料封面反光程度是否影响条形码的读取,尚需技术论证。(2)插入纸片和塑封工序比较麻烦,尤其是插入纸片工作可能不易1次成功,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
这几种方案所涉及的信息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相配套的软件功能也都应该可以实现。其主要差别在于腕带标识技术的选择,其中成本的差异为主导因素,同时也需要考虑给护士增加的工作量程度,标志技术的识别能力和准确程度等方面的因素。
4 结语
目前,使用腕带进行身份标志是医院中常用的一种管理手段,但是随着管理理念的提升,仅仅使用手写腕带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发展要求,条形码等信息识别技术如何应用到腕带中,提升医院的医护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也是医院管理者关注的一个问题[4,5,6]。本文仅就身份识别这一功能的技术方案作了探讨,随着信息整合程度的加大,“信息化”的腕带技术还在医院的更多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帮助承载、记录更多的医疗信息,为将来的医护工作过程控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Greenly MA.Helping hippocrates:a cross-functional approach to patient identification[J].Jt Comm J Qual Patient Saf,2006,32(8):463-469.
[2]冯皓.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4,10(1):39-41.
[3]江敏.患者标识腕带的应用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4):4-5.
[4]冯礼,唐劲天.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增强医疗安全的现状[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7):45-48.
[5]张锦,张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院耗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6):55-56.
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三
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具体如下:
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务必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2、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3、ICU、新生儿科/室、手术病人、意识不清、无自主潜力的患者、不一样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带”,作为实施抢救、输血、输液等各项诊疗、护理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腕带资料包括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新生儿腕带资料包括床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等。腕带由病房护士双人填写并亲视病人佩戴。
4、手术前一天,各病区分管护士根据医嘱查对手术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手术当天,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房接病人时核对病历及腕带的资料,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接走。进入手术室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能进入手术间。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术后手术室仍应持手术病人接送卡及病历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本离开。
5、急诊科、ICU、手术室、产房等与病区交接时,由医务人员携带病历及“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护送病人至转入科室。两科室医护人员交接病历,同时在床边交接病人的病情及护理状况,交接完毕,双方分别在“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及“患者转入交接记录本”签字后方可离开。
4.无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四
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患者必须如实告知或填写门诊病历或入院证上的身份信息。
二、收费室人员在输入患者信息时必须向患者或家属加以核实。
三、门诊、病房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处置或办理手续时需核实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发现不符及时纠正。
1、电话通知收费室、入院处纠正电脑中的错误信息。
2、协助患者纠正门诊病历或住院病历首页上的错误信息。
四、住院患者到达病区时主班护士、责任护士、首诊医生均应核实住院病历首页上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
五、每位患者均应佩戴腕带:
1、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姓名腕带一般应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2、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床号、姓名、性别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腕带上。
3、佩戴腕带时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姓名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家属证实患者姓名。
六、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前或转运患者前均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姓名。
七、无名患者的急诊处置
1、身份确认前
①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日期)、性别(男 女)年龄(不详)、病历号、过敏史(不详)。
②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单子均填无名、病历号、性别等。③对病情相对稳定的身份不明者报告总值班或保卫科,联系政府相关
部门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2、身份确认后
①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姓名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腕带。
5.患者身份与部位识别制度 篇五
1、患者身份识别时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各项检查、治疗安全、准确执行的基础。
2、身份识别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年月、ID号/住院号等。
3、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时,应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的语言、行为能力,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获得患者的信息。
4、实施有创或高危护理活动前,应主动使用两种以上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5、在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等科室中,对手术室、神志不清、无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必须为其佩戴腕“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志。腕带上应有患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入住科室、ID号/住院号等信息。
6、对于患者中的特殊场所(如急诊科、中心输液室等人员流动快、风险高的诊疗场所),接受特殊治疗(如手术、拔牙等有创或高危诊疗活动)时,应特别强调有效地身份识别,避免误诊误治,给患者造成伤害。
7、在急诊急救过程中,一时无法辨认患者身份时,可先给患者进行临时命名或编号,待病情稳定后再做进一步的身份确认
8、在治疗前,应有两位具有相当资质的人员对患者进行身份核对;必要时主动邀请患者/家属参与部位确认。出科室接受治疗时,应携带患者X片,CT或MR片等资料,严防患者在进行有创或高危诊疗活动中发生部位及方式的错误。
9、特殊人群身份与部位识别。特殊人群:指意识/精神障碍、感觉器官功能不全、婴幼儿、痴呆者。
1)就诊时,护士应通过陪伴获得患者姓名、年龄、籍贯、出生年月、ID号/住院号、支付方式等信息。患者入院时,应填写手腕识别带,与陪伴着核对无误后,系腕带于患者手腕。
2)无陪伴的患者,护士可为其暂取名,系手腕识别带。
3)对感觉器官功能不全(失聪、视力差、语言沟通障碍等)的患者,护士可借助笔纸、卡片、手语等工具,确认患者的身份。入院患者身份与部位的识别制度
1、当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应与意识/精神正常、沟通无障碍的患者充分沟通,协助填写相关资料,确认姓名、年龄、性别、出生年月、籍贯、ID号/住院号以及身份证号码,确认患者的真实身份。
2、医保、其他商业保险理赔的患者,应核实其医保卡,确认其他相关资料,认真分类,做出标记。
3、意识/精神障碍、感觉器官功能不全、儿童、痴呆者、参见“特殊人群身份与部位的识别”。特殊检查时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
特殊检查指胃镜、肠镜、静脉造影等检查,要在不同的时段,通过核对其姓名、年龄、性别、ID号/住院号、检查项目、医嘱等,识别其有效地身份,减少部位及方式错误的发生。
1、检查前:执行护士核对医嘱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号/住院号。确定陪同检查的人员、时间,并与检查科室预约,通知患者做好检查前准备。
2、接送时:护送员凭检查申请(预约)单到科室,与当班护士核对患者身份。
3、检查时:检查人员、护送员、患者三方,核对患者身份。
4、检查后:检查人员再次核对上述内容,告知检查后注意事项,通知护送员送患者回病房。
5、护送人员与病区护士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并交接有关事宜。
手术室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
手术前,病房护士必须给患者系手腕识别带。
1、手术患者身份与部位的核对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ID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拟进行手术的部位、CD/MR/X光片、检验报告单、术前医嘱签名单。
2、手术患者身份与部位识别时机包括:
(1)术前:护士执行术前医嘱时、手术室护士到病区接患者时、患者到手术室后、手术开始前。
(1)术中;切开皮肤前、切开器官前、关闭体腔前。(2)术后;离开手术室前、回到病房后。
3、手术患者身份与部位核对:
病区护士按“术前准备单”项目准备患者(术前准备、更衣、取假牙、取饰物、术前用药、CT/MR/X光片、检查报告单等)
(1)到病区接患者时,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第二次核对。(2)患者如手术室后,接患者的护士与洗手护士第三次核对。(3)手术开始前,麻醉医师及手术主刀或第一助手第四次与护士第四次核对。
4、手术后,护送患者的麻醉师/护士与接收科室护士共同对手术情况、麻醉方式,检查引流管、全身皮肤情况,测量生命体征。口腔科拔牙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
1、接诊护士查对患者的门诊病历与挂号单,咨询患者的姓名、年龄、病情(牙齿有无松动疼痛情况)、主诉、有无麻醉药过敏史|既往史(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液病)。查看性别、ID号/住院号、X线定位口腔情况。
2、经治医生查对患者信息、检查口腔情况,、根据X线拍片结果确定拨除的牙位,并 做好定位标记。
3、拔牙前,以治医生再次核对患者信息,X线定位片,准确无误方可拔牙。
4、拔牙完毕,操作者和护士再次核对患者的资料,观察患者病情,交代拔牙后注意事项。
急诊科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
1、急诊科应对抢救室的床位进行编号,编号应固定、清晰、醒目。
2、接诊护士应评估患者的意识、精神、语言、思维、行为能力,与神志清楚、行为正常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确认患者的姓名、年龄、就诊原因,查对性别、ID号/住院号,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与主诉是否相符。
3、遇成批患者救护时,按照国际编一的标准对伤员进行验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4种颜色,对轻、重、危重患者伤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腕带),并扣系在伤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4.配合医生抢救时,护士应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核对腕带,准确核实患者身份。门诊输液室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
1、将输液室的所有座位进行编号,并给于醒目的标识。
2、在输液单填写与座位相同的编号。
3、对照注射单核对患者身份,查对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时间和途径。
6.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 篇六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
(一)“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1)对危重患者、需抢救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必须佩带“腕带”。(2)腕带由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为患者佩戴。填写患者详细信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注意事项及重要性。(3)腕带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特殊情况佩戴于下肢。(4)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将病人腕带取下。(5)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6)如“腕带”不慎丢失,责任护士应重新核对、填写信息并及时佩戴。
(7)严禁任何人涂改,刮除“腕带”信息。
(8)腕带标识是病人的专用信息,不得借予他人使用。(二)“腕带”身份识别规定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对危重患者、需抢救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身份的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时,实行双核对(“腕带”与病历各类信息同时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科室、房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血型、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腕带”损坏需要更换时,同样需经双人核对。佩戴“腕带”应准确无误,注意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标本采样、给药、发放特殊饮食前,医务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门诊、病房、之间转运交接病人时,除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外,严格按照交接程序进行交接并登记。
7.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篇七
1、医护人员在实施各项诊疗活动前,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门诊病人使用就诊卡号,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无名氏患者的姓名用无名氏加编号代替。
3、所有住院病人、急诊科留观病人、EICU及输液室病人均实行条码管理,佩戴腕带。
4、查对时应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名字,住院病人使用床号、姓名、住院号三种识别符,核对床头卡和腕带信息,确认患者身份。门诊病人使用姓名、性别、就诊卡号三种识别符确认患者身份;无名氏患者,门诊使用“无名氏+编号、性别、就诊卡号”,住院患者使用“床号、无名氏+编号、住院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需双人核对。
6、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应用镇静药物等病人,应让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患者的姓名,应用床号、姓名、住院号三种标示符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二十、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1、所有住院患者,急诊科留观室、EICU、输液室病人及“三无”患者均需实行条码管理,佩戴腕带。
2、住院处负责给入院患者发放腕带,住院期间患者必须佩带腕带。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信息内容包括:患者住院号、科别、姓名、性别、年龄。
4、腕带佩戴时必须2名护士到床边核对信息无误后佩戴。腕带常规佩戴在右手腕,特殊情况时可酌情处理。注意佩戴部位皮肤有无擦伤、血运情况等,若有异常更换佩戴部位。
5、若损坏、丢失、转科需要更换时,到住院处重新打印后按上述第4条操作执行。
6、病人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负责取下收回腕带并登记到《腕带回收登记本》上,保存24小时核对无误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二
十一、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1、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收病人准备;由医生和/或护士护送,确保搬运安全;携带患者的门诊病历及相关资料;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或住院号,确认患者身份,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生命体征、意识状况、抢救经过、所做检查及结果、皮肤完整情况、引流情况、目前用药情况等;核对无误后,交接护士共同在病人转科交接记录单及记录本上双方签字。
2、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按医嘱做好手术前准备;手术室护士进病房接患者时,由责任护士陪同到床头认真交接,内容包括:确认患者身份(核对床号、姓名、住院号,床头牌及腕带信息)、手术名称、麻醉方式、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术中用药、皮肤及管道情况等,并认真填写手术患者护理交接单并签字。
3、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术后将病人安全送至病房,与病房护士确认患者身份,交接患者手术部位、皮肤、引流管、术中情况、以及清点相关物品,病房护士核实后,在手术患者护理交接单上签字。
4、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与ICU护士确认患者身份,认真交接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目前用药、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转接记录单并双方签字,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产妇均由主管医生和负责护士护送至产房并与助产士进行交接。入产房交接内容包括:产妇的腕带信息,生命体征、胎心、宫缩情况、胎膜是否已破、羊水量和阴道血量、宫口开大情况、产妇的治疗及卫生处置情况等情况。以上信息核对无误后在交接记录单及交接记录本上双签名。
6、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由产房转入病房时交接内容包括:产妇的腕带信息,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产后出血量、会阴伤口情况、用药、皮肤情况和产后宣教等。以上信息核对无误后在交接记录单及交接记录本上双签名。新生儿交接内容:助产士与病房护士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新生儿床头牌、婴儿腕带、新生儿病历信息是否一致,内容包括产妇病区、床号、母亲姓名、住院号、父亲姓名、新生儿性别、出生日期、体重等。以上信息核对无误后在交接记录单及交接记录本上双签名。
8.身份识别制度题库 篇八
一. 选择
1.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家属陈述患者姓名,至少同时使用(A)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如有疑问,则选出生年月、性别、就诊卡号、住院号等任一种方式增加查对。
A.姓名+年龄 B.姓名+床号 C.姓名+性别 D.姓名+住院号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者新入室时,责任护士向患者说明佩戴腕带的目的和意义,并帮助患者正确佩戴。
B.患者在院期间应始终佩戴腕带,出院时由护理人员协助取下。C.有创诊疗、输液输血、抢救、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必须佩戴“腕带”,用以识别患者身份,其他患者可以不用佩戴
D.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同样需要佩戴腕带。3.在进行下列哪些情况需要进行者身份确认(D)A.标本采集 B.给药 C.输血或血制品 D,以上都是 4.哪些科室之间的患者转接需填写交接记录单。(D)A.急诊、病房 B.手术室、ICU C.产房、新生儿室之间 D.以上都是
5.如何进行身份识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核对时应让患者陈述患者姓名
B.意识不清的患者,核对时应让其家属陈述患者姓名 C.核对患者,只需和腕带认真核对即可 D.特殊环节如给药、输血或血制品等,在操作前、中、后均需进行患者身份识别,确认患者。
二. 填空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 身份识别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应至少同时使用 两 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患者外出检查前 腕带佩戴在位,并携带检查单 便于检查时确认身份并核对。
3.在重症医学病房(ICU、CCU、SICU、RICU 等)、新生儿科、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有创诊疗、输液输血、抢救、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必须 佩戴“腕带,用以识别患者身份。4.腕带信息 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 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5.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家属陈述患者姓名,至少同时使用 姓名、年龄 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如有疑问,则选出生年月、性别、就诊卡号、住院号等任一种方式增加查对。
三. 问答
1.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①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做好患者身份确认。②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家属陈述患者姓名,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如有疑问,则选出生年月、性别、就诊卡号、住院号等任一种方式增加查对。
2.患者转科交接时身份识别
①患者转科交接时应进行身份识别,尤其是重点患者,包括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等。
9.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试题 篇九
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危急重症、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危急重 症、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危急重症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危急重症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10.患者身份查对制度、方法 篇十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 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 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 人必须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有损 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 1-2 指按紧搭扣,松紧适 宜,防止扭曲、勒伤。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 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
(一)目的
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 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
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 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 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 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 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 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 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 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可以作 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 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在核对病人 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 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4)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或打印 出)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5)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 标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
(6)病人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作为病人的识别码使用。
2、有效改善相互沟通(1)在工作只能需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接到各类的 紧急口头报告时,必须有一个口头确认过程,护士或接听报 告的人首先要把别人告诉你的信息写下来,要有书面记录,然后大声复述一遍口头医嘱的全部内容、各类检查紧急的口 头报告内容,对方确认无误。
(2)医院允许在病人抢救、中深度镇静治疗、手术时使用 口头医嘱。
在紧急情况下,在医师不能立即到达又需要立即 处理时可以使用电话医嘱,其他情况不准口头医嘱或电话医 嘱。
原则上尽量减少使用电话医嘱,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下 级医生请示上级医生后,上级医生在电话中下达的医嘱要由 值班医生或管床医生下达书面医嘱后护士才能执行,而且要 在病程记录中记录相关内容。
(3)口头或电话医嘱下达后,护士即要立即书面记录(可 记录在口头医嘱单或其他记录纸上),并根据书面记录内容 大声复述给下达医嘱的医生后,听到复述医嘱后,医生要明 确示意,经确认无误后护士执行。在特别紧急且人手紧张的 情况下,护士记录口头医嘱会影响到病人抢救时,可先按要
求在保证正确用药的前提下执行口头医嘱,事后立即补记医 嘱内容。
口头或电话医嘱要在病人抢救完成后六小时内在电 脑系统内补录,并打印签字。
手术病人的口头医嘱单要求下 达医嘱的医生和执行护士签字确认,并存入病历中保存。
(4)所有急诊检验结果、危及到病人安全的异常检查、检 验结果(简称危急值)需要及时通知临床医护人员。
检验科 和其他辅助检查科室要建立检查危急值报告标准,标准中要 包括检验、检查危急值得项目名称、临界值、报告流程和报 告责任人。
并以书面的形式确认,同时要对全科人员、新入 职员工进行培训。
检验危急值得报告可以通过 LIS 系统自动 控制,并提醒检验师。所有急诊检查项目的结果和 /危急值 结果的书面报告要在审核后立即发送,并电话通知临床科 室,以便医师及时得到相关报告。
(5)临床科室工作人员,包括医师和护士在接听到急诊检 查结果、危急值结果报告后,要有书面记录,并将记录的内 容大声复述一遍给报告人听,要得到对方的确认。记录的内 容包括病人姓名、住院号、检查项目名称、检查结果、接听 电话时间、报告给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的时间等。
各科要有 记录本登记,以便职能部门检查。
(6)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接到检查项目高危报告后,要及 时对病人进行评估和处理,必要时向上级医生或科主任请示 报告,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
(7)在急诊病人入院前与接收科室进行电话沟通时,需将 收治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初步诊断、生命体征、基本 病情、病人可能需要的特殊医疗设备(氧气、心电监护、呼 吸机能)以及病区问的其他相关信息等告知病区,病区接电 话人员要有书面记录并大声复述给打电话的人员,要得到对 方的确认,同时医护应相互告知。
其他情况下进行的电话沟 通要按《医疗工作电话沟通记录管理规程》进行记录。
3、消除手术错误(1)手术前暂停:为了避免手术病人、手术方案和手术部 位的错误,在手术开始前停止术前所有操作及术前核对。
(2)手术前核对 ①为了避免手术病人和手术部位的错误,在手术室的手术和 门、急诊小手术都要列出核对清单,手术开始前要停下其他 所有工作认真核对清单中所要求的内容,一致确认手术病 人、手术方案、手术部位和病人体位是正确的且在正确的手 术室,手术需要的所有医疗文书齐全,医疗设备已准备好且 功能正常。②在手术室进行的手术、手术前核对要在麻醉诱导前进行,手术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一起根据《手术护理记录》中“手术前核对清单” 中的内容进行逐项核对,核对内容由巡回护士记录,并将参 与核对人员名单记录。
③门、急诊的小手术应在手术前由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 病人)、手术医生、治疗护士一起核对,核对内容由治疗护 士记录在《门急诊、介入手术护理记录单》中,并将参与核 对人员名单进行记录。
④当核对清单内的项目无法通过(填“否”)时,手术不得 进行,如果在特殊情况下仍需手术时,要经过医务部或总值 班同意。
紧急抢救生命的手术以争取时间、抢救病人生命为 主要责任,可以先抢救,后报告。
(3)术前手术标记:所有手术操作,包括在手术室内进行 的手术、在门诊进行的手术、在急诊进行的小手术都要进行 手术标记。
标记要精确、清晰可见,可能情况下由病人讲出 病变部位。①住院病人由手术医生在病区进行手术标记,门、急诊手术 的病人也应有手术医生在门急诊进行手术标记,除非是威胁 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在手术室手术前铺单前进 行手术标记。
手术标记需要病人或家属的参与,清醒病人进 行确认时要触动病人的肢体方向确定左右,要得到病人的认 同。
昏迷的病人进行确认时要请病人家属参与,要得到病人 家属的认同。②手术切口、穿刺点和手术部位的标记都要准确、清晰,铺 单后还能够看得清楚。
手术标记要使用蓝色和紫色油性标记 笔。
③手术标记笔应放在各病区的指定地点,每位医生都要知道 具体地点,每位术科医生应随身携带标记笔,手术室应备消 毒后的标记笔供使用。
标记笔只能用来作手术标记,不准它 用。
③其他操作或治疗如有左右区分,在操作或治疗时容易发生 部位错误时也需标记,如局部热疗、胸穿、腰穿等情况。
4、减少病人跌倒风险(1)建立可靠和有效的评估工具来测定和确定病人跌倒的 危险因素,对高危病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
(2)门、急诊病人对病人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和记录,如 有跌倒风险要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并采取相应的防范 措施。
(3)住院病人 ①每位住院病人的初次护理评估中必须包括对病人跌倒的 风险评估(新生儿除外)。
跌倒风险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年 龄、意识状况、走动能力、自我照顾程度、跌倒病史、药物 使用情况、环境设施情况等引起跌倒的风险因素,并对病人 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宣教,且要有记录。
②所有跌倒高危病人均须进行动态评估,病人出现下列情况 需随时评估:转入病人、病情变化(如手术后,意识、活动、自我照顾能力等改变)、使用镇静/止痛/安眠/利尿/降血压 /、调血糖等药物时、跌倒后、分值发生变化时、更换陪人 或家属时;同时对病人家属进行预防跌倒教育,并有书面记 录。③对于跌倒风险的病人要在床头挂标识医院牌,并根据医院 的相关指引制定切实的预防病人跌倒的计划,而且这些计划 要得到执行。
④病人跌倒发生后护士要对病人是否受伤、受伤的程度进行 评估,如有受伤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对病人的伤 情进行进一步评估,并进行相应处理。
同时要对病人进行相 关的健康教育和采取预防再次跌倒的计划,同时要按流程和 要求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跌倒发生的时间、地点、伤害程 度、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事件处理经过及具体建议 ⑤总务、基建后勤要确定哪些环境因素和设备因素是引起病 人跌倒的高危因素,定时巡查评估,同时要培训和教育医务 人员,尤其是病区护士发现病人跌倒的高危环境和设备因素 存在时,及时通知后勤进行处理。
⑥护理部、医务科每月对导致病人跌倒的因素进行分析,提 出改进意见,并报院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相关部门执行。
⑦科主任和护士长要对员工,包括新入职的员工进行预防跌 倒的培训,医护人员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 育。
⑧护理部、医教科等职能部门联合制定预防病人跌倒的指 引。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 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 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 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 确认患者身份。
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健康行” 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 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 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 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 确输入患者信息。
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手 机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 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
医师为患者诊治 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 份。
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 儿、7 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 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必须经两名 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 新核对。
八、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及其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 本采集 , 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 , 必须严格执行查对 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 2 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 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 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 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 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 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 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室 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 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 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 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 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 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 度。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科室每月督导并有记录。患者身份识别程序:患者身份识别程序在采血、给药 对 能 有 效 沟 对 无 法 有 效 在 实 施 任 何 输 血 等 操 作 通的患者,实 沟通的患者,介 入 或 有 创 前,必须严格 行 双 向 核 对 如 手 术、昏 诊疗活动前,执 行 患 者 身 法。
即除了核 迷、神 志 不 实 施 者 亲 自 份 识 别 查 对 对 床 头 卡 以 清、无自主能 与 患 者 或 家
制度,应至少 外,还必须要 力 的 重 症 患 属沟通,作为 使 用 两 种 身 求 患 者 自 行 者,在各诊疗 最 后 确 认 的 份 识 别 方 法 说 出 本 人 姓 操作前,除了 手段,以确保(床头卡、腕 名,确认无误 核 对 床 头 卡 对 正 确 的 患 带双向核对)后方可执行。
以外,必须使 者 实 施 正 确 用、核对腕带 的操作。识别患者身 份。转科交接时患者身份识别的制度与流程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产妇等的患者身份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 登记制度。
特制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 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 3 种方法确认患者身 份;
2、检查 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 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 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 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填写;
4、护士在使用腕带作为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 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须经双人核对。
佩戴腕带标识应 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 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急诊、病房、产房、新生儿室、手术室、ICU 之间患 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流程:(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 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认真与科室医护人
员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 病情 置管情况 特殊情况 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 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
认真与科室医护人员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 生命体征 意识状态 皮肤完整情况 出血情况 引流情况等,并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 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核对,做好 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进行交接,内容包括: 床号 姓名 手 术名称 生命体征 手术前准备 用药情况 等,并填写病房与 手术是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 该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 药品及物品交接,填写手术室 与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 ICU 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 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 瞳孔 生命 体征 输液 各种引流 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 括,患者一般资料,生育史情况 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 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 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 括:分娩情况 出血情况 会阴及子宫收缩情况 药品应用情 况 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交接记录,无误后离开。(8)产房与新生儿室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 容包括,分娩过程情况 羊水情况 饮食与二便情况 出生后 评分情况 新生儿一般生命体征 用药情况等,填写产房与新 生儿室对接记录单,无误后离开。
患者腕带识别制度准确识别患者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有效的前提和基础,对确保医疗安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医疗 工作,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患者腕带识别制度。
(一)对门急诊急危重患者、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无 名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 碍等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二)新生儿科(新生儿普通病区、NICU)使用双腕带识别 患儿身份。
(三)“腕带”应按规定标明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患者还包括床号、住院号)等。
传 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
(四)确保“腕带’’佩戴准确无误。
“腕带”内容填写完 毕后,需由双人核对(护士一一患者、护士一一家属、护士 一护士、护士一一医生)无误后可给患者佩戴。
(五)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液制品、发放特殊饮食、手术、诊疗(有创、无创)等活动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六)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损伤,手部血运良好。
(七)责任护士定时检查患者佩戴“腕带”部位皮肤情况,保证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
(八)责任护士发现住院患者腕带遗失,按腕带佩戴流 程 重新佩戴。
(九)将使用识别“腕带”的工作纳入医疗护理质控检查项 目中。
腕带使用与管理制度(试行)腕带是各项诊疗操作前识别患者身份的重要标识,本制 度适用于在我院就医的住院及急诊患者的身份确认。
一、腕带使用范围“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应在以下情况使用:
(一)需全部患者佩戴腕带的科室:重症医学病房(ICU、CCU、SICU、RICU 等)、新生儿室、小儿内科、小儿外科、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与留观室。
(二)其它住院科室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无 自主能力、语言交流障碍、抢救、输血、手术、特殊诊疗(如: 胃镜、ERCP、介入手术等)、镇静期间、新生儿、12 岁以 下儿童等患者。
(三)对于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应在腕带上进 行标志或使用特殊颜色腕带。
二、腕带管理要求
(一)使用腕带患者须在各项操作时查对该患者腕带信 息。
(二)使用蓝色圆珠笔,完整、清晰填写腕带上患者各 项信自息如科室(病区)、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等。
(三)为患者佩戴腕带时,护士须持病历根据腕带所填 信息逐一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查对,确认无误后方可佩戴。
(四)为患者佩戴腕带应松紧适宜并加强观察,确保佩 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五)腕带一旦丢失应立即补戴。
(六)患者出院时需将腕带取下。
医院腕带识别制度采用给病人佩戴腕带的方法,是针对住院病人一种安全 措施,是对病人身份进行准确而可靠的标记和识别,也是对 医院整个医疗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病人标识腕带对病人身 份进行 24 小时随身标识。
标识应记载病人姓名、病人编号 等重要信息,并保证对病人身份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
病人 腕带标识必须不怕水及酒精擦拭。
二、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 血、样本采集、手术、转送病人到其它科室、进行尸体解剖 等,必须核对病人标识腕带以确定病人身份。
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标识腕带。
三、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 常检查病人腕带,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标识腕带上 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
四、当且仅当病人出院时,医护人员才能将病人佩带的 标识腕带除去。
如果病人在医院死亡,应让标识腕带保留在 尸体上。医院腕带佩戴流程
一、对住院病人应佩戴腕带,对病人身份进行随身快速 识别。
二、正确填写腕带内容:病区、姓名、年龄、床号、住 院号、性别、诊断等信息。
三、医务人员为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告知患者住院期间 请不要离开医院或随意取下腕带。
四、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按常规核对病人外,必须 核对病人腕带以确定身份。
五、住院期间,医务人员经常检查腕带,以确保腕带信 息清晰、完整,易于辩认。
并告知病人不能随意取下丢失。
六、住院期间,医务人员应经常检查佩戴部位皮肤是否 完整,有无擦伤,手部血运是否良好。
11.××市中医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十一
为避免医疗差错事故,特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请各临床科室严格遵照执行。
一、患者入院时根据病情及时佩戴腕带,腕带上标明:科别、姓名、性别、床号及住院病历号等信息,并以住院病历号作为患者住院信息的唯一标识。
二、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和住院病人一览卡。
三、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或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以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四、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包括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住院病人一览卡核对等。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项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识别无误,方可进行操作。
五、转送、接收患者时,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换新腕带和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各种信息的准确性。
六、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七、在诊疗护理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八、急诊科与病房、急诊科与手术室、手术室与病房、产房与病房交接病人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规定,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
2009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试题】推荐阅读: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06-13
2.1.1 、 2.1.3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12-09
3.1.1.1 门诊住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10-27
身份证识别管理程序07-12
平安儿童身份识别卡-关爱流浪儿童06-12
住院患者饮食制度09-16
预防患者跌倒制度10-28
出院患者回访制度11-22
患者心理疏导制度12-08
患者隐私保护制度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