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产业

2024-07-02

期刊产业(精选15篇)

1.期刊产业 篇一

A.国内岩土工程期刊

1.岩土工程学报

http:// 2.《地质学报》 :http:// 3.《地球科学》 :http:// 4.《地学前缘》 :http:// 5.《岩石学报》 :http:// 6.《沉积学报》 :http:// 7.《地球化学》 :http:// 8.《矿床地质》 :http:// 9.《地质科学》 :http:// 10.《第四纪研究》: http:// 11.《地球学报》: http:// 12.《矿物学报》: http:// 13.《地质地球化学》:http:// 14.《地质科技情报》: http:// 15.《地质与勘探》: http:// 16.《现代地质》: http:// 17.《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http:// 18.《地球科学进展》: http:// 19.《中国区域地质》: http:// 20.《高校地质学报》: http:// 21.《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http:// 22.《地层学杂志》: http:// 23.《古生物学报》: http:// 24.《矿物岩石》 :http:// 25.《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http:// 26.《岩石矿物学杂志》: http:// 27.《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http:// 28.《中国岩溶》:http://

2.期刊产业 篇二

科技和产业》期刊征稿函《科技和产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全国一级学会——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同科协主席周光召题写刊名。2001年创刊, 月刊, 期刊号:CN11—4671/T;丨SSN1671-1807�邮发代号:2—735。本刊定位:科技与经济交叉类综合性期刊<以促进经济与科技结合为宗旨, 主要登载科技与经济交叉类研究型兼应用型论文, 所设栏目涵盖科技促进产业、地区、区域、企业的发展状况。是反映经济建设、产业发展、科研、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等成果的重要园地。本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学风, 为教学科研服务, 促进学术交流。主要栏目: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地区发展、区域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园区、技术分析评估、投融资研究与分析、企业发展战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经论坛、“三农”问题、教学园地等, 特别针对科技界和产业界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是高等院校师生、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专家、企业界人士、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参阅的工具。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等数据库均全文收录本刊, 取得了应有的学术地位, 获得了期刊界和作者的认可。《科技和产业》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 统计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中同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收录期刊^热诚欢迎广大作者提供具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研究及高水平的文献综述、学科发展述评、学科前沿评介、实际工作经验总结等稿件!我们期待您的真知灼见、观点碰撞, 将为您的成果发布、职称评定、毕业升学等提供权威平台。所有来稿本刊均会在两周内通过电子邮件给您回复, 告知您的稿件是否被录用。一经录用, 保证在三个月内见刊发表.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科技和产A本刊网站:h1 1p://www.kjhe v.org来稿请寄:kejihec.hanye@163.com联系电话·.010-62174221编辑部地址:100081北京市学院南路86号、r.—i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科技和产业》编辑部丨^r.

3.数字期刊产业发展的深度探索 篇三

【关键词】数字期刊;新媒体产业;产业价值链

【作者单位】王志刚,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数字期刊(Digical Periodical)集合了数字传播及时、互动和多媒体呈现等众多优点,又继承了传统期刊萃取精华、专深独到的优良基因,在崭新的媒介版图中独树一帜。数字期刊与传统期刊一样,承担起文化交流、知识传承的神圣使命,并发挥娱乐休闲、创造经济效益等多种功能。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媒介政策改良和媒介市场扩张也为数字期刊发展准备了比较充分的条件。而实际上,这一看似前景广阔的新媒体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仍很有限,远没有预期中那般理想。数字期刊发展预期与产业现实之间的矛盾,亟须破解。于春生博士的著作《数字期刊产业价值链优化与发展策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即是对这一数字期刊产业发展问题的深度探索。该书以产业价值链理论为主要工具,对数字期刊产业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优化思路和措施。通读全书,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我国数字期刊产业发展预期与产业现实存在矛盾

我国数字期刊产业在多方力量的综合作用下,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和产业调整,已经成为数字出版业、新媒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传播文化知识和满足受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总体上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数字期刊产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例如,目前,我国数字期刊产业中网络出版运营商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同方知网等四五家传统整合型数字期刊出版运营商,以及Poco等四五家互动多媒体数字期刊出版运营商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其余数百家网络出版运营商,以及传统期刊社独立运营的网络版数字期刊所占市场份额微乎其微。整个数字期刊市场具有了一定规模,但仍需尽快扩大。大部分数字期刊厂商提供的内容同质化严重,制约了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数字期刊产业壁垒较低,进入者众多,活跃了市场,也带来了无序竞争。

具体而言,我国数字期刊产业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方面存在不足。在市场结构方面,当前数字期刊产业整体上规模有限,而集中程度不够合理,内容同质化比较严重,行业竞争仍处于纷乱状态。在市场行为方面,互动多媒体数字期刊未能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主要靠广告和技术服务取得收入,效益不佳;传统整合型数字期刊以内容售卖为主,广告经营意识不强,利润收入还很有限;数字期刊产业整体上盈利模式单一、营销理念陈旧、策略单调。在市场绩效方面,虽然数字期刊产业在市场运营中利用技术进步和提升管理效率等方式积极降低成本,但收入仍然相对较低,而且数字期刊内容质量仍然堪忧。

二、我国数字期刊产业价值链初步形成,但亟待优化

整体来看,围绕着数量有限的几家大型网络出版运营商,数字期刊产业在内容生产、供应、技术服务、内容集成和分发等环节初步形成价值链,各个环节中也具有一定数量的经营主体,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些成为数字期刊产业价值链构建的基础。但数字期刊产业规模不足、利润率较低和产品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是产业价值链处于初级形态的表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以产业价值链视角看来,主要是因为这一新兴产业初步形成,其价值产生、输出的特点与媒介环境尚不适应。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某一环节、某些重点厂商带动产业发展,或者仅仅倚靠政策、技术、市场和企业自觉等某一方面力量,而是应当尽快优化价值链。

目前,数字期刊产业的基本价值链有待完善。其中网络出版运营商为“链核”,具有控制性的作用,影响着产业平衡;各环节在协作中创造并传递价值,由于竞争而在产业价值链中迁移位置,其利润分配以版权为基本依据,产业价值链的内在联结方式潜藏着分配不当、竞争无序等根源性问题;产业价值链结构模糊、链条较短,主要环节间协调欠佳,合作停留在浅层次,辅助环节及产业环境的支持力也严重不足,影响着产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与价值产出,亟待优化与完善。

除基本产业价值链不够完善之外,数字期刊产业价值链的辅助环节及产业环境的支持力也严重不足。针对软件和内容的侵权现象比较普遍,不仅损害产权所有者的利益,也抑制了传统期刊社数字化发展的动力,影响产业价值链内部环节的合作,危及整个产业的发展;网络接入等信息传输费用过高,抬高了网络出版运营商的经营成本,降低了数字期刊在媒介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读者的阅读热情。网络发行量认证体系缺位,使数字期刊的影响力得不到充分体现,市场信誉难以确立,得不到广告主青睐,影响产业盈利。

三、内容、品牌、营销应该成为数字期刊产业价值链优化的策略选择

数字期刊产业作为内容产业,应当更加重视内容的建设与开发。生产、采集丰富的、高质量的内容是满足用户需要的基础,是成功开展各种后续经营的起点。因此,数字期刊产业应建立正规、严格的策划、审稿机制,组建较高水准的编辑队伍,提高原创内容质量;以提高利益分成、组建企业联盟等方式深化与期刊等传统媒体的合作,以获得优质内容资源;深入开发海量的网络资源;应当通过强化互动机制、分享盈利成果等方式大力促进用户自主生产内容。数字期刊产业应在保证优质内容基础之上,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对产品进行充分整合与开发,强化针对用户需求的细分传播,从而发挥内容产品的全部潜在价值。

数字期刊产业应当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刊物并开发品牌价值。具体而言,数字期刊产业要善于嫁接和利用传统期刊业已形成的品牌,以之为依托建立起来的数字期刊更容易获得品牌优势。更多的数字期刊网络品牌,需要在网络空间中全新建立起来。网络品牌建设与推广要求对品牌进行准确定位,使刊物内容与用户需求准确对接,从而使用户形成对刊物功能、品质等方面的准确认知乃至于消费依赖。在建设优质品牌的基础上,数字期刊适当延伸品牌,可以更好地发挥这一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

数字期刊产业应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网络传播特点创新营销策略。其中数字期刊数据库营销是一种必要而有效的内容营销策略,包括内容数据库营销和用户数据库营销两个方面。数字期刊产业将用户数据库与内容数据库恰当联结,根据用户需要自动发送相应信息,能大幅提高数字期刊的营销效率。此外,目前,我国数字期刊产业的渠道建设不足,亟须扩容,促进销售。因此,数字期刊产业一方面需要建设更多的专业性期刊联盟网络平台,以提高内容供应商的地位及其议价能力;另一方面,要开辟通往高价值用户群的新型渠道,结合刊物内容特点,通过手机、移动电视和移动网络等新兴媒体以及其他移动阅读器进行传播。基于用户价值进行定价也应当成为数字期刊产业的重要营销策略。作为依托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式,数字期刊应当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促进销售,通过互动体验促销拉近传受双方的距离,增进用户对数字期刊品质、性能的了解和感知,从而培养其偏好,促进用户使用与购买。

4.期刊产业 篇四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期刊评价指标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为基础, 选择数学、信息与系统科学、物理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电子与通信、计算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学科的1 300余种中国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由3大部分组成: 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期刊典藏计量指标以及来源期刊刊名目录。 3部分独立成系统, 又互相联系, 构成一个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各个角度对期刊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评价。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对期刊的学术水平、学科地位、编辑状况、交流范围以及读者满意程度有一个客观、概括的了解。 为了便于读者多用途、多层次的查询和评价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采用多种形式的排序格式, 包括: 按刊名字顺排序、按期刊评价指标排序、按大学学报类别排序、按来源期刊总排序等, 以帮助读者综合全面地评价、分析期刊, 迅速有效地检索出所需要的期刊统计信息。 期刊引用计量指标: 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自引率和他引率。 它主要显示该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 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评价期刊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和客观标准。 来源期刊计量指标: 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和基金论文比。 它通过对来源文献方面的统计分析, 全面描述该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状况和科学交流程度, 也是评价期刊的重要依据。 尤其是这些指标很多反映了中国期刊的特色, 就显得更重要了。 期刊典藏计量指标: 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普赖斯指数、老化系数。 它主要提供期刊文献老化状况的信息, 以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有效地管理馆藏期刊文献, 确定期刊老化速度, 从而科学化、定量化地管理图书馆。 (期刊评价指标的理论意义和具体算法见第337面。) (摘自《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年,卷(期):11(2)分类号:关键词:

5.期刊产业 篇五

1.从经营管理来看

学术期刊不以赚钱为目的,即其行为是非商业化的,只注重社会效益;非学术期刊则大多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既注重社会效益也注重经济效益。

2.从文献刊发的`过程看

学术期刊要求相关专家、学者对学术论文进行严谨的评审和筛选,更注重的是文献的学术价值,而非学术期刊一般只需经过刊物编辑的编审就行,注重的是大众性和市场价值。需要说明的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划分的界线。只是依据“ 载文量多 ” 、 “ 收录量大 ” 和 “ 被引次数多 ”进行选刊。

3.从期刊的特性来看

期刊具有学术性、局域性,而非学术期刊则具有大众性、普及性。

4.从发表的文献看

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

5.从期刊的主要功能看

6.期刊年检自检报告 篇六

××省新闻出版局: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省新闻出版局相关文件要求,《×××学报》领导高度重视,对20 年全年的出版工作认真进行了核查,现将本刊自检情况汇报如下:

一、20

年,《×××学报》编辑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工作重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立社会效益优先的意识,努力贯彻“三贴近”方针,努力为构筑和谐社会和三个文明的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作出贡献。

本刊为高校刊载学术论文的学术刊物,本没有出现刊载内容偏离办刊宗旨的情况。

二、本刊自1980年创办,1998年经批准获国内统一刊号(CN×××),2000年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码(ISSN×××),双月刊。本没有出现一号多刊、超越业务范围的情况。

三、《×××学报》的出版经费由×××大学全额拨付,经费充裕,本没有出现以各种形式出卖刊号或版面、转让报刊出版权的情况。也没有引入业外资本介入出版编辑业务。

四、作为《×××学报》主办单位的×××大学,非常重视《×××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学校校长亲自兼任主编。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和编辑3人都是学校正规在编人员。本没有出现聘任社外人员担任报刊社主要负责人的情况。总之,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办刊宗旨,认真为作者、读者服务,强化精品意识,规范编排,坚持执行三审定稿、主编把关的编审制度,恪守“一号一刊”,不断提高出版质量,无违法违规现象。

《×××学报》编辑部

7.安徽省期刊产业的结构特征分析 篇七

一、安徽省期刊产业的地域结构

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 《阁钞汇编》在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出版, 成为安徽期刊发展的开端, 这要比当时期刊业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落后不少。由于当时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904年到1911年, 安徽近代期刊多集中在政治中心安庆和经济中心芜湖, 淮河以北的期刊出现得相对较晚。从安徽近代期刊的诞生, 一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到现在为止, 期刊发展的地域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

期刊作为一种在安徽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重要出版物, 是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些年来, 期刊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区域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 形成了以合肥为核心, 辐射周边中小城市及乡镇的期刊区域市场。期刊与其所在的城市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

(一) 作为省会的合肥占据核心地位

近年来, 在全省期刊产业增速发展的背景下, 由安徽省属的期刊和合肥市属期刊构成的合肥地区期刊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合肥作为安徽省会以及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教中心, 拥有丰富的出版资源。当前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合肥的支柱产业。期刊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合肥地区的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2005年, 安徽省新闻出版局所属11家事业单位整体转制并整合3家印刷企业, 成立安徽出版集团。通过转企改制和战略重组, 安徽出版集团成为全国出版界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主业整体上市企业, 其2010年的销售收入达70.71亿元, 年均递增54%。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通过战略投资, 一跃成为全国公司市值第二的文化企业。这些地处合肥的出版发行集团的资源整合, 使得合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期刊生存条件最好、发展空间最大的城市之一, 提供了期刊生存和发展最好的媒介生态环境, 为合肥地区期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备案的期刊当中, 在安徽出版的92份中, 仅在合肥地区出版的就有48份, 占到一半以上。

(二) 皖江地域的复兴之路

皖江地域主要是指长江流域安徽段两岸地区, 包括安庆、马鞍山、芜湖、池州、铜陵等地, 具有浓郁的江南文化特色, 盛产文人才子。这也使得安徽近代期刊主要集中在皖南的芜湖和皖北沿江一带的安庆。与安庆报刊浓郁的官方色彩不同, 近代芜湖期刊多为商业性和消闲性期刊;除《皖江日报》外, 《鸠江日报》、《商务日报》等皆为芜湖知名的商业性期刊, 创办人谭明卿、齐月溪、张九皋等都曾参加芜湖的商业活动。皖江地域的期刊发展, 继承了历史的传统, 又借力皖江经济文化的转型发展, 有了新的局面。《金属矿山》和《现代矿业》两份期刊, 是现代皖江工业科技蓬勃发展的文本缩影;芜湖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成了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在期刊领域, 芜湖各个高校的学报对芜湖甚至整个安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利用其作为师范类学校的优势, 在教辅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 其出版的《学语文》和《中学数学教学》两份期刊的销量一直名列省内前茅。2012年, 安徽建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至此, 全国第10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在安徽落户, 为这一区域的期刊发展创造了新的平台。

(三) 淮河地区特色鲜明

即将受益于中央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安徽皖江城市带建设战略的淮河地区正在找准功能定位, 积极沟通协调, 全面制订好整体发展规划, 努力探索出一种适合淮河地区开发需求与淮河地区文化繁荣的新机制, 让淮河流域所蕴藏的经济文化潜力充分发挥, 实现经济和文化的“绿色崛起”, 这是提升淮河地区期刊产业发展必要的媒介生态条件。就目前而言, 淮河地区的期刊产业发展虽然不充分, 但是地域特色鲜明, 地域内高度发达的煤矿产业能够为期刊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 大量产业工人的旺盛文化需求能够为期刊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读者, 反映煤矿工业和工人文化的文学文艺内部资料性刊物《银河》和《谢桥风采》在文艺期刊领域多次获奖就是一个鲜活的证明。

(四) 徽州地区的徽文化研究异军突起

徽文化作为中国地域三大文化之一, 内容广博、深邃, 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 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 全息包容了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 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 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在期刊产业中, 徽文化在安徽期刊的内容层面也有突出表现, 处于徽州地区的黄山日报社出版的《度假旅游》以旅游为切入点, 对徽文化有着广泛的涉及, 其对徽州文化进行的研究, 有助于高水平、高质量地向世界推介徽州文化, 把徽州文化转化成宝贵的旅游资源, 促进黄山旅游经济的发展。徽文化中的徽派建筑、徽菜、徽商等文化符号, 由于自身价值的深厚, 在经历外来冲击后, 已经有了异军突起之势, 而这也使得徽文化的诞生地徽州地区作为文化地域的研究对象, 成了全省期刊在文化领域的研究热点, 徽州地区为安徽省期刊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内容支撑。

二、安徽省期刊的市场结构

不断提升的城市化进程为安徽出版市场带来的转变表现在各项指标的迅猛增长。2010年, 安徽省新闻出版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79亿元, 增长16.63%;利润总额58.78亿元, 增长16.4%;[3]位于全国第九的位置。安徽出版产业稳步增长的态势, 离不开安徽省期刊产业的市场贡献, 期刊产业优异的市场表现和安徽省期刊产业特殊的市场结构密不可分。目前, 安徽省期刊市场结构既受到传统的办刊主体分类模式的影响, 也受到新的多元化市场竞争态势的制约。

(一) 行业期刊充当主力军, 广泛涉及各行各业

行业期刊大多出身于行业, 大多是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主办或下属的研究所、出版社等主办的, 也有一部分是国有大型企业主办的。因为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及下辖的各职能部门的参与, 使得不同部门主办的行业期刊对本行业颇具影响力。由于行业期刊的生存长期以来依附于行业, 因此受行业发展的景气程度影响较大:行业红火的, 其行业期刊一般经营状况良好;行业整体不太景气的, 其行业期刊也会受到波及。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安徽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 行业期刊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安徽出版的期刊囊括了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医药、文艺等行业, 对于行业期刊来说, 内容的专业性就是其核心产品, 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市场化的操作使得行业期刊的水平大大提高, 让人们不得不刮目相看, 发出“英雄不问出处”的感慨。譬如《海外英语》并没有多年积攒的背景, 却成为英语教育行业的领军刊物;同样, 《临床护理杂志》也得到了医疗行业的认可。也有一些背景并不十分强势的行业期刊, 完全靠自身在业务上的精湛赢得了行业地位。譬如医学杂志以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系列最具权威性, 但地处安徽的《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却以其最早关注疾病控制科学的预见性及由此产生的先发优势和严谨、实用的内容而成为医院管理类期刊中比较突出的刊物。没有强大“靠山”的行业期刊并不在少数, 危机感很强的它们因为没有太多的行政手段和资金支持, 只有在期刊内容品质上下更大的功夫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而行业的产品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接近程度也决定了行业期刊的市场化程度。譬如汽车、IT等行业原来与大众很远, 而现在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其行业期刊也自然具有很多大众媒体的特征, 读者群也不都是行业中人, 甚至大量的消费者成了主流。《数码娱乐DVD导刊》、《电脑知识与技术》等期刊就是这样的情况。

(二) 高校学报林立, 学术研究兴旺

近年来, 学术期刊界、理论界对大学学报的责难之声不绝于耳。但通过对安徽省大学学报的历史考察、系列权威数据比对、大学学报功能研究、学报特色等比较, 明显发现安徽省的大学学报发展兴旺。从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发布的资料来看, 安徽的大部分高校都拥有自己主办的学报, 既有挂靠在国家教育部旗下的, 也有依存于安徽省教育厅的。合肥和芜湖的高校众多, 也成为高校学报的集中地。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的学报优势在人文社科类, 学术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

(三) 品牌期刊市场化, 迎合读者阅读趣味

美国著名品牌策略大师戴维·阿克曾在《创建强势品牌》中提出:品牌的价值建立在消费者的认同之上, 品牌不是属于企业自身, 而是存在品牌与消费者的有机联系之中。品牌的价值是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过程中被消费者感受到的价值。在消费者心中, 品牌可以是一种象征、一种地位、或者是一位朋友。这是品牌的人格化的形象。[4]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态, 最需要关注的是产品及产品形象, 应该由产品形象的完善自然而然地进化到品牌形象的完善上面来。[5]安徽品牌期刊的代表《恋爱·婚姻·家庭》杂志创办于1987年, 创刊以来蓬勃发展, 96年不断深化改革后, 发行量不断扩大, 月发行量达50万份, 91年以来本刊多次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期刊一等奖,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一等奖;99年被国家出版署评为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使《恋爱·婚姻·家庭》步入品牌期刊行列。《恋爱·婚姻·家庭》的内容历经“三次转型”, 即从主导型到纪实主导型, 再到情感与哲理主导型。结合近年来社会发展和人们阅读趣味的变化, 《恋爱·婚姻·家庭》通过讲述生活智慧、报道财富人生, 努力成为老百姓婚恋上的权威顾问, 通过倡导健康和谐理念, 传播时尚生活资讯, 成为人们构建美好家庭、创造和谐生活的时尚风标。然而, 安徽省具备这般影响力的品牌期刊仅此一家, 不过安徽省出版产业正在进行的深刻变革, 为更多品牌期刊的涌现提供了有利的产业环境。

三、结论及建议

从安徽省期刊产业的地域结构来看, 各市主要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定市场范围, 形成了“划地为界”的局面, 全省期刊资源整合度差, 市场竞争程度低;行业期刊由主办单位出版, 与其他出版机构鲜有合作, 含金量不高, 发行渠道单一。由于期刊资源按地区、按部门分配, 期刊单位就成为相应地区和部门的一部分, 许多期刊从工作作风到工作机制都沿袭机关的做法而缺乏经营意识。虽然安徽出版产业的改制已经取得成效, 省内的两家传媒龙头———皖新传媒和时代出版实力雄厚, 但是目前全省期刊市场的机制并未完全成熟, 期刊从业人员对于市场规律的认知能力有限, 或缺乏对市场态势的分析和评估, 或缺乏对市场开发和商业模式的规划和设计, 加上当前安徽省的期刊读者数量远不如电视和报纸, 在这样的局面下, 如何让安徽省期刊产业扬长避短、迅速成长, 成为安徽省出版管理部门和从业者亟需探索的问题。

随着安徽出版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 安徽期刊产业将随着出版产业的大流逐步进入市场竞争体制, 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 重新洗牌将是整个期刊市场面临的新局面, 这也就成了期刊产业深刻调整加速发展的新契机。更多的引入市场机制调控行业期刊出版行为, 适当地面向市场放宽刊号发放, 并且采取经营不善刊号回收的制度, 增强期刊经营者的危机意识, 促使他们重视并提升刊物的质量和自己的经营能力, 对活跃整个期刊市场大有裨益。期刊品牌的形成, 表明期刊所从事的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了为数相当的读者群的认可, 成了读者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6]所以立足安徽省情, 发掘安徽文化底蕴, 打造安徽的品牌期刊, 可以为形成品牌忠诚度高的期刊群创造条件。通过安徽出版业的两大龙头集团牵头, 逐步引入一些国际、国内的品牌刊物在安徽出版, 学习借鉴其先进的办刊模式和理念, 从而为培养安徽自己的期刊人才创造有力的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 今天中国期刊界涉及国际合作的项目已经多达40余个 (不含科技类出版物) ”;[7]安徽完全发挥成本优势, 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 有利于安徽期刊业的长远发展和与国际间的接轨。

以数字出版、数字阅读、数字传播、跨媒体传播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渠道, 为日渐丰富的可出版内容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虽然安徽的一些期刊尤其是地域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期刊很难独立实现数字化转型, 但是通过联合有数字出版能力的网站、与通讯服务商合作等多种方式, 快速形成数字化出版, 并且利用数字化的营销手段发掘新的市场, 这是安徽省期刊产业“弯道超车”的机遇。

安徽省期刊产业是整个中国出版产业的冰山一角, 与中国出版产业一样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如今, 期刊的媒体特征和经济特征日渐凸显, 原先基于内部的文化积累与传承, 已经被赋予外在的传播、创富、社会阅读服务功能。安徽省期刊产业的下一步发展, 不仅要依赖于管理部门引进和学习国内外成熟的办刊管理经验、活跃市场机制;并且还要以出版产业龙头集团的发展为带动、重视创新和读者需求、提升数字化程度。只有这样, 安徽期刊产业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 与发达省份的期刊业接轨, 在更广阔的文化产业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摘要:近年来, 安徽省文化产业逐步呈现繁荣的局面, 重点报刊转企改制、传媒集团整体效益提升等利好为期刊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本文试图以安徽省期刊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为研究背景, 通过研究安徽期刊产业的结构特征, 以此来发掘安徽省期刊产业所面临问题, 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安徽期刊,期刊产业,地域结构,市场结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 (.2012-07-12) .http://www.gapp.gov.cn/govpublic/81/104.shtml.

[2]安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基本思路[EB/OL]. (2010-11-12) .http://www.ahzwgk.gov.cn/xxgkweb/showGKcontent.aspx?xxnr_id=69550.

[3]2010年安徽省新闻出版产业增速达14.82%[EB/OL]. (2011-08-12) .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511/201108/721470.html.

[4]戴维.阿克.创建强势品牌[M].吕一林, 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96.

[5]罗子明.品牌形象的构成及其测量[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 .

[6]姜明生.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出版, 2008 (5) .

8.期刊产业 篇八

近年来,由于出版行业的商业化和兼并垄断行为,使得传统模式出版的纸质学术期刊越来越集中在出版巨头的手中,并且由他们垄断了价格,致使学术期刊的价格一路上升,进一步加重了学术期刊的主要需求者和服务提供者的经费危机,导致信息服务机构特别是图书馆不得不因为资金的缺乏而取消部分期刊的订购。对于研究机构,特别是高校的科研带来了查找资料上的困难,这样无疑是妨碍了学术的畅通交流。尽管图书馆也一直在尝试着馆际互借、集团采购等多种合作形式来减轻期刊订购的压力,但是这些措施也只能暂时的缓解高昂的价格所带来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出现的问题。

而电子期刊的出现虽然使得学术期刊的成本大大的降低了,但是实际上只是出版商利用更为低廉的出版成本牟取了更大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现了。它改变了学术交流的方式,消除了获取文献的费用障碍,表达了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无障碍流动的理想目标和美好愿望。开放存取模式的出现是当下期刊出版行业和图书馆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二、学术期刊产业的开放存取

1.开放存取的含义

开放存取(Open Access,也译为“公开存取”、 “开放存取”),它是在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重要的学术交流模式,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打破商业出版者对学术信息的垄断和暴利经营,而采取的推动科研成果通过Internet免费或低价地、自由利用的运动。它是指文献可通过公共网络免费获取,允许任何信息需求者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检索、链接到论文的全文,为论文建立索引,将论文作为素材编入软件,或者对论文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而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方面的任何限制,除非网络本身造成数据获取的障碍。对复制和传播的唯一约束是允许作者对其作品完整性以及署名权和引用权进行控制。

开放存取对具体交流的信息只有质量上的控制,而没有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严格限制;强调开放传播,以免费或收取少量费用方式减少获取障碍;信息需求者对学术文献的使用权利大大扩充,提高了信源、信宿交流的交互性和直接性。

2.开放存取的基本特征

开放存取出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出版物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1)作者或版权所有人允许读者在明确表达作品作者的情形下,合法地、免费地、不可撤销、全球范围、长期拥有获取的权利,准许读者拷贝、使用、分发、传播、公开展示著作,并允许读者用任何数字媒体的形式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和传播其演绎作品,只要读者的使用是基于合法目的并在使用作品时注明相应的引用信息,读者还可印制小部分的复本以供个人之用。(2)开放存取出版物的一篇整体作品及其补充材料(包括以上所述许可条件下的复制本)以某种标准的电子格式出版后,应确保他们能开放存取的、无限制发行的、具有互通性的,长期存放在某个学术机构、学会、政府机构或其他信誉良好的组织所支持的在线知识信息库中。

三、期刊产业的前景预测

开放存取是期刊产业的一次大运动,它将给整个期刊市场,特别是学术期刊市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使信息需求者要求能够以最少的中间环节、最短的流通时间、最快的速度免费地获得最新的学术成果。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毕竟还处于刚刚发展的阶段,目前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和医学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许多研究人员对它还很陌生。可以说,开放存取出版的继续发展还有赖于各方面的努力,包括学术研究人员、大学、学会、协会、图书馆、基金会、非营利性出版机構,甚至是商业出版者。我国图书馆界应该注意到开放存取出版这一国际上的新动向。应该主动与其他具有共同目标的机构一起,认真研究开放存取出版这一全新学术出版模式的各种运行机制,并积极参与这一出版活动,为创建一个真正服务于学术的信息交流系统作出贡献。

开放存取模式的发展已有几年的时间,虽然目前传统学术期刊还处于垄断控制地位,它本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如:管理问题(包括:如何处理作者、出版者、读者和图书馆员等多种角色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传统期刊向开放存取期刊过渡策略与方法,在不收订购费与访问费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网络出版的经费问题;如何制定网络出版的质量控制策略,特别是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跨机构的评审联盟制度等问题);技术问题(包括适合海量存储与开放访问的IT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技术标准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技术问题等);知识产权问题(如何解决传统出版模式向网络出版过渡期间知识产权划分的问题;网络出版模式下,知识产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指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如何保护产权人利益等问题)等等。

9.期刊管理制度 篇九

为配合企业变革转型,弘扬XXX企业精神,倡导正向积极的工作作风,披露存在的不良管理现象,确保集团企业文化宣传期刊创作、编辑、发行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集团各单位。

3.关键词解释

3.1《XXX人》:期刊,受众群体为集团客户和全体员工,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正面宣传标杆,反 面案例分析,达到统一思想、优化管理的目的;

4.职责

4.1名誉主委岗位职责

4.1.1负责从宏观上把握办刊方向,提出办刊指导意见,监督、引导编辑出版工作正常运行。

4.2主委岗位职责

4.2.1负责监督集团内部期刊编辑工作中,有关文化出版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是否坚持正确的 舆论导向等。

4.3副主委岗位职责

4.3.1协助主委负责监督集团有关文化出版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是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等。

4.4 主编岗位职责

4.4.1负责组织制订和实施集团期刊发展规划以及工作计划;

4.4.2负责组织制订和实施集团期刊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科学化管理。

4.5 执行主编的岗位职责

4.5.1负责集团期刊的策划、审核工作;

4.5.2负责集团期刊编委会工作人员激励和奖励的管理工作;

4.5.3组织召开编委会全体工作人员会议,评估工作、总结成败,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方案;

4.5.4负责集团期刊编辑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

4.6 责任编辑岗位职责:

4.6.1遵守编委会各项规章制度,不得无故缺席编委会内有关活动,关心集团期刊,热爱团队;

4.6.2与子公司专/兼职企业文化对接人保持联系,并完成所负责栏目的约稿、组稿、统计工作,制定 每期的发稿计划;

4.6.3完成稿件初审,提出初审意见;

4.6.4完成稿件的编辑加工、清样校对任务;

4.6.5完成对集团专刊的组稿、统计、编辑、排版、出版和发放工作。

4.7 记者岗位职责

4.7.1遵守编委会各项规章制度,不得无故缺席编委会内有关活动,关心公司集团期刊,热爱团队;

4.7.2贴近市场一线服务,了解市场一线人员动态,及时报道市场一线动态;

4.7.3独立完成对市场人员的采访、稿件写作;

4.7.4 与子公司专/兼职企业文化对接人保持联系,并完成所负责栏目的约稿、组稿、统计工作,制定 每期的发稿计划;

4.7.5协助责任编辑完成每月期刊的组稿、统计、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出版和发放工作。

4.8 企业文化人员岗位职责:

4.8.1 积极主动向期刊投稿,每月投稿至少一篇,有责任组织好本单位的约稿工作并保证本单位的投稿 质量;

4.8.2负责本公司范围内稿件的组织、收集和推荐;

4.8.3负责组织相关业务员对重点客户进行约稿及员工家属进行约稿;

4.8.4负责本公司期刊的及时领取,按照公司规定发放至基层个人并在宣传栏目中张贴。

注:各职能部门兼职秘书自动成为文化对接人,负责所在部门的稿件收集、报刊发放工作。

5.内容

5.1XXX集团期刊

5.1.1《XXX人》每一个半月一刊,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刊;

5.1.2 集团期刊根据实际要求不定期进行改版升级,发行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2XXX集团期刊规格:210mmX285mm。

5.3XXX集团编辑组织:XXX集团编委会 注:如遇重大新闻报道需调整版面的由XXX集团编委会统筹安排,或组织出版特刊、月刊、号外。

5.4编委会岗位设置

5.4.1名誉主委:1 人;

5.4.2主委:1 人;

5.4.3副主委:3 人;

5.4.4主编:1 人;

5.4.5执行主编:1 人;

5.4.6责任编辑:2 人;

5.4.7记者:2 人;

5.4.8企业文化人员:各单位文化对接人。

5.5 稿件来源及要求

5.5.1 稿件来源

5.5.1.1 自然稿:由编辑与记者根据每月重大事件、重要精神自然采编的稿件;

5.5.1.2 约稿:①根据版面主题设置,各子公司文化对接人对销司进行约稿,并按时提交;②由编辑、记者根据集团当月重点工作、突发事件对相关人员进行约稿;③由编辑、记者根据集团发展规划对集团一级 部门负责人有计划地约稿;接到写稿任务的干部,必须保质保量按时提交;

5.5.1.3 专访稿件:(1)、子公司自行选定人物并完成采写;(2)、子公司提供人选,记者采写;

5.5.1.4 客户约稿:由各子公司指定业务员对重点客户进行约稿;

5.5.1.5 员工家属约稿:由全集团员工向家属约稿。

5.5.2稿件要求

5.5.2.1 稿件内容真实,时效性强,有的放矢;

5.5.2.2 稿件主题积极向上,符合集团企业文化宣传导向,贴近工作、生活;

5.5.2.3 稿件文体不限,如:纪实、诗歌、散文、演讲稿等;内容多样,可涉及企业文化、产品信息、员工事迹等等;亦可是书法作品、摄影作品等;

5.5.2.4 来稿应注明公司名称、真实姓名,以便通知修改以及支付稿费;投稿一律不予退稿,底稿自留;

5.5.2.5 稿件中所出现的图片/照片、书法/绘画都应注明作者/出处;

5.5.2.6 所有投稿均视为专刊编委会有权依据企业文化宣传导向进行修改、使用。

5.6投稿

5.6.1投稿流程:文章作者投稿可采取两种方式:

5.6.1.1 将稿件提交至相关单位企业文化通讯员处;

5.6.1.2 直接将稿件发送至编委会版面编辑、记者处;

5.6.2 各文化对接人需依照编委会的要求,按时收集稿件提交。

5.7 下发对象、下发方式、下发数量统计

5.7.1下发对象:集团全体客户与员工,每人 1 份;

5.7.2 下发方式:按照现有的下发形式执行,采取公司代表直接领取与邮寄的方式下发;

5.7.3 下发数量统计

5.7.3.1 员工:由各企业文化通讯员统计本单位每月报下领取与邮寄份数,并提交至编委会版面编辑或 记者处;

5.7.3.2 客户:相关业务员提报客户名单及份数,销售公司总经理负责审核,并提交至相应的文化对接 人处。

5.8 学习办法及存档要求

5.8.1 学习办法:根据公司需要,由集团培训文化部主导,各一级单位不定期组织开展期刊学习活动并 提交学习记录;

5.8.2 存档要求:由编委会对电子版与纸质版报纸进行存档,各单位根据具体需要自行决定存档方式;

5.9 稿件评选标准

(稿件的等级评定最终以XXX人编委会评定为准)

5.9.1 一类稿件

5.9.1.1 主题鲜明,与组稿主题结合紧密,为集团的发展谏言献策,不仅自主挖掘大家喜闻乐见的宣传 主题,且观点/视角/想法新颖独特,引起广泛共鸣,内容文字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感染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 效果;

5.9.1.2 文章格式规范,结构清晰,段落层次分明,文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了 图文搭配和数据图表分析,整体视角效果美观。

5.9.2二类稿件

5.9.2.1 主题鲜明,与组稿主题结合紧密,观点/视角/想法新颖独特,能够引起普遍共鸣,内容文字较 有煽动性和感染力;

5.9.2.2 文章格式规范,结构清晰,段落层次分明,文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文字用语规范。

5.9.3三类稿件

5.9.3.1 有明确的主题思想;主题和组稿征稿要求结合紧密,语言组织严密,对企业文化有良好的宣传 效果,就事论事文章格式规范,结构较清晰,段落层次较分明。文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6.期刊稿酬与奖励

6.1稿酬标准

一类稿件:240 元/千字;二类稿件:180 元/千字; 三

类稿件:120 元/千字;图片/照片:6 元/张; 注:集团、中心培训文化部员工投稿,稿费减半发放。

6.2 奖励

6.2.1编委会于每评选一批工作踏实、成绩出众的员工、企业文化工作人员,授予¡ 企业文化工作 标兵¡ 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给予内企业文化工作取得突出贡献的子公司或职能部门授予¡ 济民可 信企业文化示范集体¡称号,并给予奖励;

6.2.2编委会不定期对企业文化工作人员进行企业文化、文章创作、文字编辑等方面培训。

7.罚则

7.1 收到XXX集团编委会会议、活动通知单或口头通知者,必须准时出席。凡请假者,必须在活动 或会议前将请假条交到执行编辑处,有紧急情况不能出席会议或活动,须先口头请假,过后再交假条;假条 交执行编辑存档;

7.2缺席次数超过所召开会议和所组织活动总数三分之一者取消评优资格;

7.3严禁抄袭。一旦发现存在从网络或其他媒介抄袭稿件行为的,编委会将对抄袭者处以 200 元/篇、直接上级以 100 元/篇的处罚,并在集团内通报批评;

7.4 不得一稿多投,一经发现处以罚款 500 元/次、直接上级处以罚款 1000 元/次;

8.稿件保密

8.1严格执行公司保密制度,对涉及公司商业机密的新闻信息、技术信息等不得列为公司新闻信息发布;

10.法学核心期刊 篇十

《中国法学》:双月刊,法学类核心期刊,中国法学会主办,每双月9日出版,主要栏目有“专题论坛”、“各科专论”、“立法研究”、“国外法制与法学”、“研究动态”、“司法改革与司法公正”等。

《法学评论》:双月刊,法学类核心期刊,武汉大学法学院主办,每单月13日出版,主要栏目有“司法改革纵横谈”、“评论·专论·争鸣”、“外国法制”、“古代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实务”等。

《政法论坛》:双月刊,法学类核心期刊,中国政法大学主办,逢双月出版。

《现代法学》:双月刊,法学类核心期刊,西南政法大学主办,每双月28日出版,主要栏目有“法学论坛”、“法苑新枝”、“法与争鸣”、“专论”、“立法建议”、“工作研究”、“法律史论”等。

《法律科学》:双月刊,法学类核心期刊,西北政法学院主办,每单月10日出版,主要栏目有“法学论坛”、“立法研究”、“学术综述”、“司法实践”等。

《法学研究》:双月刊,法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主办,每单月23日出版,前身为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于1954年创办、1966年停刊的《政法研究》,1979年复刊改为现名。

《法商研究》:双月刊,法学类核心期刊,中南政法学院主办,每单月15日出版,主要栏目有“热点问题”、“法学争鸣”、“法学论坛”、“法学专论”、“立法建议”、“外国法学”等。

《政治与法律》:双月刊,法学类核心期刊,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每双月5日出版,主要栏目有“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司法实务研究”、“中外法律”等。

《比较法研究》:季刊,法学类核心期刊,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主办,逢1、4、7、10月出版,主要栏目有“论文”、“专论”、“学人札记”、“书评”等。

《当代法学》:月刊,法学核心期刊,吉林省法学会主办,每月20日出版,主要栏目有“专论”、“理论研究”、“立法研究”、“比较法研究”、“国际法研究”、“司法实践”、“司法改革”等。

《中外法学》双月刊,法学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外法学杂志社主办,逢双月出版,主要栏目有“论文”、“评论”、“判例与研究”、“新书简评”等。

11.谈谈档案核心期刊与期刊特色 篇十一

一、档案核心期刊

档案期刊属于专业性期刊的一种,“文革”前是一枝独秀,只有《档案工作》一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档案期刊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初具规模。据1992年5月全国档案期刊工作会议披露,全国档案期刊已达七十余种,到1996年6月已发展到107种①,标志着我国档案期刊由一家独秀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

在百种档案期刊中,可以按照主办单位划分为行政组织和学术团体两类;也可以按照报道内容划分为工作指导、学术研究、史料公布三类;如果以出版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公开发行、内部资料交流三类。随着内容与形式的发展变化,档案期刊的读者群也在不断的扩大。随着读者需求的增加,档案期刊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

由于期刊数量的增加,使下列三个矛盾十分突出。一是期刊出版物的迅速增长与购买资金有限的矛盾,尤其是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个矛盾愈显突出;二是期刊越来越多的载文量与读者有限时间与精力的矛盾;三是期刊读者不再仅仅满足于业务研究与工作经验的交流,而呈现的多元化需求。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有必要对现有期刊加以系统研究,认真地鉴别它们的水平与质量,了解它们在所涉及的学科或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便于读者从期刊的海洋中探寻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必须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筛选、确认各学科的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指发表该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较高,影响较大的那些期刊。②那么,核心期刊是如何筛选与确认的呢?首先,它是由北京地区高等院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研究、编制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说明核心期刊的筛选原则和过程,使核心期刊的确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其次,筛选方法比较科学。

1994年以前对中文核心期刊的筛选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依据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和载文量进行初选,第二步是综合筛选。根据初选数据,考察每个指标的排序结果,同时将统计数据与筛选结果送学科专家评审,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并最终产生该学科的核心期刊表。2008年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筛选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总览》(2008年版)在深入研究核心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决定继续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9个评价指标。对照以前比较大的变化是取消了载文量指标,增加了他引量、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和web下载量等指标。

由此得出,档案学核心期刊就是指发表档案学术论文较多,各项统计指标较多,并在档案学和档案工作领域中利用率较高,影响较大的那些期刊。

二、《北京档案》在档案学核心期刊区上升三位的原因

《北京档案》从1992年起就一直置身于档案学核心期刊区域内,在2004年出版的《总览》中,《北京档案》位于“G27档案学类核心期刊表”的第10位,而在2008年出版的《总览》中,《北京档案》名列第7位,相对2004年的结果上升了3位,其中主要原因可归结为:

第一,局领导十分重视。北京市档案局与档案学会作为主办单位为办好《北京档案》从人、财、物诸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局领导的倾心领导下,《北京档案》的办刊方向、编辑风格乃至文章质量都有了明显改善。

第二,加大了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力度。从2005年至2008年,该刊的“理论探讨”、“业务研究”、“经验交流”和“域外采风”等栏目共刊登文章396篇,平均每期刊登理论研究性文章8.25篇,其中不乏质量较高的文章。比如潘玉民的《档案信息开发应实施品牌战略》(2005年第6期)、杨立人的《国家档案馆藏建设中的“亲民”战略》(2006年第9期)、陈永生的《档案长远利用的多重挑战及安全保护措施》(2007年第3期、第4期)、周毅的《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公共档案馆的责任》(2008年第2期)、马素萍的《国有企业档案资产及其特性分析》(2008年第3期)等等。正是由于档案学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研究文章质量的提高,《北京档案》的被摘量、被引量等数据才有了明显增长。

第三,善于集思广益。编者、读者、作者互动,为办好刊物建言献策。每年年初召开小型座谈会,聘请专家、学者、有代表性的读者对刊物定位、栏目安排,甚至刊物的封面,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编读互动。这种读者、作者、编者,甚至领导者多方的互动,不仅有赞扬、建议和批评,而且有编辑部的及时表态。这种读者、作者参与式的民主办刊,大大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增强了刊物的学术性、指导性和可读性。

《北京档案》目前已出版了219期,这决不是简单的时间积累和数字相加,而是编者、作者、读者相互努力、相互支持的辛苦结晶。

三、《北京档案》的特色

《北京档案》的特色就在于反映了首都北京的特色,具有独特的地方区域性,记录或描述了首都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乡土民情,反映了与北京有关的独特的人、物和事。如出生、成长、工作或者对首都解放和建设有着卓越贡献的人,坐落在北京地区的名胜古迹以及发生在首都的特殊事件。《北京档案》的特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栏目得以体现。

(一)“每期评论”

《北京档案》每期的开头都会有一篇本刊评论员写的文章,言简意明,紧跟形势。比如2008年第1期的《加强民生档案工作,促进社会祥和》、第8期的《发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再创北京档案事业辉煌》以及2006年第12期至2007年第9期围绕“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主题连续发表的10期评论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二)“新闻月报”

《北京档案》每期均刊登“新闻月报”,从2005年至2008年共刊登165篇,平均每年刊登41篇,每期至少要有3篇以上的“新闻月报”。由于它针对性强并有较快的时间性,深受读者欢迎。如2008年第11期的《北京市档案局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第12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功能需求研究〉课题通过评审》等新闻都颇能引起档案工作者的关注。

(三)“京都旧影”

这是一个休闲栏目,但其北京特色十分浓厚,增强了刊物的趣味性。从2005年至2008年共刊登了92篇短文,平均每年刊出23篇,每期将近2篇。如《北京紫禁城》、《天坛》、《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平北小白龙——记抗日民族英雄白乙化》、《老北京的婚姻风俗》等文章都给读者以强烈的亲切感。

(四)“京城茶座”

这同样是一个休闲栏目,让读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稍稍放松一下,体会和享受老北京茶余饭后的美好时光。从2005年至2008年共刊登134篇文章,平均每期至少有3篇文章。如《康熙培育了京西稻》、《乾隆皇帝与北海琼华岛》、《侯宝林与“平地茶园”》、《嘉庆皇帝神武门遇刺案》、《正阳门的五次大毁与重建》、《北京鹤年堂老药铺》等文章都增强了杂志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不断引起读者的兴趣,进而使得《北京档案》深入人心。

总之,二十多年来,《北京档案》不拘一格,不断创新与改革,在国内众多的档案期刊中,独树一帜,逐渐造就了一部具有首都特色的档案专业核心期刊。预祝《北京档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注释:

①《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②《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五版。

12.近代文艺期刊对现代期刊的启示 篇十二

向全社会征稿, 扩大稿源

古代出版商人通常受制于主流文化, 他们不会想到组织稿源, 更不会去关心市场。但是到了近代, 这样一种状况却发生了改变。文艺期刊的编辑们不仅积极组织稿源, 而且关心市场的需求。小说史上能够代表晚清文学成就的小说作品, 几乎都发表在文艺期刊上, 这同文艺期刊的积极组织稿源是分不开的。文艺期刊的编辑们极尽搜罗之能, 使得许多优秀作品得以发表和传播。《新小说》、《小说林》等文艺期刊一般都印有“征文启”、“募集小说”等征文启事, 向海内外广泛征求译著、小说、戏曲、杂论及歌谣等文艺作品。如《国学萃编》杂志第一期积极征求名家遗稿:“今荷诸同志赞助, 此编幸获成立。除选刻时贤来稿外, 每期留一二卷传刊名家遗稿。如无副本或寄本社录副, 原稿珍缴, 决不敢失或自觅抄胥副录, 由本社酌送抄费, 唯需先录一二卷寄京由本社同人鉴定。果堪传世, 并可先将抄费寄上。若系寻常文字, 不必代刊, 专集亦必立时登复。”文艺期刊的编辑们更加关心市场, 对于受到欢迎的小说题材, 给予优惠, 积极组稿。同时, 广泛发动海内外人士创作和收集小说。如刊于《瀛寰琐纪》第一卷的小说《程勿卿寻亲记》有一则蘅梦庵主的跋:“此余戚朱子钦驾部旧作也, 驾部邃于学, 于古文辞尤所致力。迨遭寇乱间, 由海道入闽……此壬戌在章门时所作也。检旧箧得之, 因录出以识一斑也。”可见该小说的发表经历了怎样的坎坷、波折。

采取策略, 激励作者的创作

据记载, 吴趼人“先是湘乡曾慕陶侍郎饫耳君名, 疏荐君经济, 辟应特科, 知交咸就君称幸。君夷然不屑曰:‘与物亡竞, 将焉用是?吾生有涯, 故舍之以图自适。’遂不就征。” (3) 吴趼人不就功名, “不治经生家言”, 潜心于小说创作。李伯元也曾拒绝曾侍郎的推荐:“自是肆力于小说, 而以开智谲谏为宗旨。” (4) 在文艺期刊出现以后, 出现了像吴趼人、李伯元等这样的职业撰稿人, 他们专心于小说创作, 甚而放弃了传统文人为官为宦的追求。这一方面与文艺期刊为文艺作品的发表和传播提供了更大更自主的平台, 逐渐成为一些知识分子谋生与安心的一种出路有关;另一方面, 也与文艺期刊编辑们的激励作用密不可分。

首先是明确的稿酬制度。中国古代没有稿酬制度, 也没有稿酬观念。中国古代文人的出版行为一般是自费的, 自己拿钱出书, 极少可能把印出的书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这种“文不言利”的状况在近代发生了改变。1906年11月, 《月月小说》创刊, 在第二号上刊出了《月月小说征文启》:“如有佳作小说, 愿交本社刊行者, 本社当报以相当之酬劳。……如有科学、理想、哲理、教育、家庭、政治、奇情诸小说, 若有佳本寄交本社者, 一经入选, 润资从丰。”创刊于1907年的《小说林》在第一期明确标出了稿酬数额:凡小说入选者, “甲等每千字五元, 乙等每千字三元, 丙等每千字二元”。此外, 近代著名的文艺期刊, 如《小说月报》、《小说时报》、《中华小说界》、《礼拜六》、《小说丛报》等均明确表示付稿酬。

写稿计酬, 一方面为废除科举制度后的仕子们寻找到了新的出路。一批文人在仕途拥塞而谋生艰难之时, 发现能够通过创作赚取稿费, 解决生存之计, 而进入创作。如连梦青因中俄密约事牵连逃至上海, “以横遭灾祸, 资装尽失, 实无力生活于上海。且性又孤介, 不愿受人资助。时商务印书馆刊行小说杂志, 名《绣像小说》, 连经人介绍, 售稿与之, 每千字酬五元。连乃开始其笔墨生涯, 作一小说名《邻女语》” (5) 。由此可见, 连梦青是迫于生计, 才开始“笔墨生涯”的。其他如李伯元、吴趼人、梁启超、包笑天、罗孝高等, 或为生计、或为“浇胸中之块垒”、或为改良群治, 先后开始转向文学创作。另一方面使文艺期刊拥有了一批稳定的作者群所提供的丰富稿源, 不仅给期刊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而且促进了期刊特色的形成。有了明确的稿酬制度, 文人的生活有了保证, 进而可以借文艺这种形式“立言”, 因此, 大大激发了文人们的创作热情。文人的创作增加了期刊的发行量, 文艺期刊可以通过刊发广告等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进而促进其本身的发展。不同特点的作家围绕着不同的期刊聚集, 他们大量的有着共同倾向的创作, 形成了文艺期刊的特色。

其次, 密切作者与期刊的关系, 激励作者的创作。文艺期刊不仅向海内外征稿, 广泛征求名稿、遗稿, 使得尘封已久的作品得以发表。而且, 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 采取各种策略, 不断激励作者的创作。如采取优稿优酬的方法, 激励文人的创作。由于期刊登载的传奇和小说颇受欢迎, 征稿时就特别提出优惠;稿件分出甲乙丙等各个等级, 不同等级给予不同的稿酬。或是采用连载的方式, 督促文人完成创作。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绪言》中介绍了吴趼人法律小说《剖心记》的创作情况:“既念欲俟全书卒业, 始公诸世, 恐更阅数年, 杀青无日, 不如限以报章, 用自鞭策, 得寸得尺, 聊胜于无。” (6) 晚清小说家的高产和清前一生一文的情况比较, 文艺期刊的激励作用是明显的。或是与作者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文艺期刊的主编要么与作者本来就是相交已久的朋友, 或者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或者因创作而交结成为伙伴。如《绣像小说》的主编李伯元, 与《绣像小说》的主要作者吴趼人、刘鹗、连梦青、欧阳巨源等关系都非同一般。文艺期刊的主编大多亲身参加创作, 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来吸引作者, 起到了吹箫引凤的作用。如《绣像小说》的主编李伯元就创作并发表了《官场现形记》、《活地狱》等小说, 他的这种“谴责小说”的创作实绩, 对作者的创作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坚持办刊宗旨, 突出刊物特色

1894年~1911年, 是我国近代文艺期刊的重点发展期, 出版文艺期刊达50余种。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展起来的文艺期刊并不是千孔一面的, 有着各自独特的办刊宗旨, 并形成了刊物鲜明的特色, 即使是刊发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的期刊, 由于其侧重点的不同, 也具有不同的特色。以《新小说》和《小说林》为例:

《新小说》杂志的办刊宗旨可以以梁启超的“改良群治”和“新民”说为代表, 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作用。围绕这一办刊宗旨, 《新小说》聚集了一批晚清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 如梁启超、康有为、陈独秀、松岑、狄保贤、罗普、曼殊、浴血生、狭人、定一等, 刊载了许多启迪民智、反映时局及现实生活的小说作品, 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形成了“启民救世”的特色。

摩西在《小说林·发刊词》中明确说:“小说者, 文学之倾向于美的方面之一种也。”围绕这一办刊宗旨, 在《小说林》聚集了一批文学创作者及翻译家, 如曾朴、徐念慈、摩西、卓呆、紫涯、铁汉、天笑生、陈鸿璧、黄翠凝、陈信芳等人, 刊载内容以翻译小说为主, 也有部分文学评论, 此外还有杂剧、笔记等。刊载的作品虽然也间接地反映了现实, 如曾朴创作的小说《孽海花》、《碧血幕》等, 但更强调小说的独立性, 重视其审美。该刊的小说理论栏目《小说小语》, 总结了当时的小说创作状况, 在承认小说可以反映现实、具有改良社会的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了小说的艺术性, 主动运用西方美学思想进行小说研究。这个观点在当时“启民救世”的小说浪潮中, 更清楚地认识到小说的本质, 具有一定的价值。

从此可以看出, 虽然《新小说》和《小说林》都属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文艺期刊, 但是由于办刊宗旨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新小说》更加强调小说的启蒙作用, 强调文艺作品的社会政治作用, 而《小说林》虽然也认同小说的社会性, 但更加强调小说的独立性及审美价值。

注释

1[1]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2[2]李九华:《晚清文艺期刊与作家群的会集》, 《宁夏社会科学》, 2003 (6) 。

3[3]李葭荣:《我佛山人传》, 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4[4]吴趼人:《李伯元传》, 《月月小说》, 第1年第3号, 1906年版。

5[5]刘德裕、朱奚、刘德平、刘鹗:《老残游记》资料,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13.论文期刊类别 篇十三

I、II、III、IV、V类论文期刊类别

一、I类期刊(最新版,不含扩展板)

1.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 SCI)收录期刊; 2.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SSCI)收录期刊;

3.艺术与人文类期刊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收录期刊;

4.工程索引(EngineeringIndex, EI)收录期刊。

二、II类期刊(最新版,不含扩展版)

1.由南京大学研制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2.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建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期刊(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

三、III类期刊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最新版所列举的核心期刊。

四、IV类期刊

1.国外发行的其它期刊。

2.国内公开发行的期刊(不包括科普类杂志和增刊)。

五、V类期刊

高职高专学校的学报及科普杂志学术版刊物(不包括增刊)。

关于统计源期刊、国内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

1.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指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用期刊。从1980年起,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受国家科委委托,每年对SCI、EI、ISTP收录的中国论文以及被选作统计用的中国科技期刊上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作为国家正式统计数字向社会发布。被中信所选作统计用的中国科技期刊简称为统计源刊或统计源,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在中信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刊载。

2.核心期刊,是指有关专家根据几大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评审、选定,并编制的期刊。目前国内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另一种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要目总览》)。

3.国家级期刊,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

14.形象期刊营销方案 篇十四

一、企业形象期刊的市场背景和成效

随着报刊发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部分报刊社开始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拓展发行量,对邮发的市场占有量形成了冲击。在此情况下,全区发行部门应认真研究与总结,与知名报刊社协商,策划出“企业形象期刊”营销模式。

在此基础上,全区要进一步推广企业形象期刊营销模式,就此制定2010年企业形象期刊营销方案。

二、企业形象期刊的概念

企业形象期刊是指:邮局利用报刊社知名、高效期刊的文化品牌,为规模订阅的企业客户量身订做,融企业宣传内容和杂志内容于一体,以赠阅的方式,用于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业务,及回馈企业VIP客户的期刊。

企业形象期刊的突出特点是开发了邮局、报刊社和企业 “三赢”的营销模式。

一是报刊社找到了一个快速增加杂志发行量、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的发行渠道。

二是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投入赢得了较高社会经济效益,既维护了中高端客户,又树立了企业文化形象、宣传了新业务,彰显了时尚文雅的经营理念和超值服务的企业品牌。

三是邮局利用自身渠道,为报刊社和企业联通了桥梁和纽带,提供了精细化服务,形成了规模增量和发展。

三、企业形象期刊的实施策略

企业形象期刊营销模式的实施需要有机整合产品、客户与期刊征订标准三方因素。

(一)产品策略

该策略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选定适销产品,企业形象期刊要具备知名、高效的品牌特征,所谓高效是指费率高且畅销的期刊,如《特别文摘》,或费率适中但市场成熟已具规模的期刊,如《特别关注》;二是受众群体较为明确,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策划,如《37度女人》、《中老年保健》;三是将该产品和邮局服务有机结合,通过邮局免费投送及精细化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

我市先以《特别文摘》《特别关注》《37度女人》《可乐》等分印的刊物为主,其费率较高,发行量较大,内容受欢迎,读者群体经济成熟。

(二)客户分析

选择具备有效需求的适销对象,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具有树立企业形象、提升社会知名度的需求,或在宣传形象的同时需要推广新业务。

2、企业有上规模的客户群体,需要以较低的成本长期进行维护。

3、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能力支撑宣传支出。

选定的适销客户对象:移动公司、电信局、联通公司、网通公司等通信单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单位,医疗制药等卫生行业,酒饮饭店等饮食行业,以及具有类似需求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如正在招商引资的开发区、宣传差异化服务的各类销售公司等。

2(三)企业形象期刊征订标准:

形象期刊产品介绍

企业以每期2000份以上起订,可订一期、若干期或全年,凡一次性订阅2000份以上期刊,由报刊社赠送封

2、封

3、封底任选其一的整版企业形象宣传版面,5000份以上可选择其中两个整版宣传版面。相当于企业订2000本期刊可获赠价值1万元的形象宣传版面,也可以说企业客户支出1万元的宣传费用可获赠2000本期刊。

四、企业形象期刊业务操作流程

(一)营销推介。组建企业形象期刊专职营销小组,负责宣传推介与市场开发。

(二)签订合同。合同为非格式化合同,根据双方协商情况自行拟定,一式四份,邮局、企业各执两份。

(三)制作形象宣传版面。宣传图片由企业自行设计,经邮局交报刊社审批后转交企业签字定稿,再由报刊社交印厂付印。每期版面内容由企业客户自定更换。

(四)投递。分两种情况,第一,企业提供客户名址,由邮局按期免费投送到户。第二,企业不提供客户名址,由邮局按期集中投送给企业及分支机构,由企业自行发放。

(五)结算。企业客户按杂志订价向邮局订阅,邮局按照杂志统一订阅发行费率、结算方式向刊社结款。

(六)续签合同。邮局应在合同到期前主动联系续签事宜。

五、企业形象期刊的营销

(一)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各局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会直接促进营销活动的迅速展开,并得到人、财、物的资源保障。发行

4部门如何取得市、县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应对该项目的内容、特点、市场分析、预期收益等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向局领导进行系统汇报,取得认可和支持。

(二)做好专职营销人员培训工作。组织专题培训工作,包括:项目内容、产品知识、市场分析等基础培训和客户开发与管理、心理素质、商务礼仪、沟通技巧等营销培训。组建一支业务知识精熟、营销理念先进、维护开发尽责、客户关系融洽的专职营销队伍。

(三)开展宣传推介与市场开发。

1、采取上门推介等方式,积极宣传该项营销活动。我局客户经理在推介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双赢的立场上,向客户介绍产品优势、邮政服务及预期产生的效果。

2、直接公关企业客户决策层。

3、制定灵活的代办费政策。

4、统一策划,杜绝邮局内部跨区竞争。

15.期刊产业 篇十五

一、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的概念和特点

1. 印刷型期刊。

印刷型期刊符合读者长期形成的阅读心理和习惯。其制作、发行自成系统。印刷型期刊有专门的期刊评价标准, 其论文质量有编审、校刊、论文筛选系统等多道程序把关, 特别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 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现状。但随着信息爆炸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印刷型期刊也凸显出一些不足之处, 如出版周期不能随着信息量的急剧攀升而缩短, 图书馆入藏需要空间较大, 读者查询需要的文献不易于快速获取等缺点。

2. 电子型期刊。

电子型期刊是存储在光、磁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设备在本地或远程读取的电子刊物。电子型期刊可以是同期出版的印刷版的电子化版本, 或印刷版的全年汇编;电子型期刊突出的特点有三个:第一, 成本比较低、加工环节少, 能增加流通量、节省空间。第二, 检索方便准确, 还可打印、复制,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大大节省了读者查阅文献时间。还有利于资源共享。第三, 电子期刊集文字、声像于一体, 直观、形象、生动。但电子期刊也有局限性:一是大部分电子期刊出版时间滞后于纸质期刊, 只有少数专业的电子期刊才会先期发布, 我们通过检索同一种期刊的纸质载体和电子载体就会发现, 电子期刊比传统期刊至少要滞后两个月或更长, 降低了期刊的时效性。二是保存易受供应商、软硬件设备等影响。三是回溯性差。四是著作权易被侵犯。五是阅读时要同时具备网络、计算机终端设备、计算机操作技能, 并且容易引起视疲劳。

二、电子期刊和印刷型期刊收藏和利用探讨

随着电子期刊出版品种的不断增多, 二者相互影响出现的问题如何合理解决呢?笔者认为协调订购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是实现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优化的重要决策, 也是图书馆未来期刊订购的主要模式。由于纸质期刊的不可替代性, 所以订购期刊时必须同时合理订购并兼顾二者之长, 以保证图书馆馆藏的完整性、连续性。还有随着数据库价格的不断上升, 有限的经费如何解决电子版与印刷版双重订购和收藏比例问题,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在传统图书馆时代, 或者说以印刷文献为主体的时代, 各个图书馆对印刷期刊的订购通常存在较高的复本量, 大中型图书馆通常都设有期刊保存本库, 大多数期刊品种装订2———3个复本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迅猛发展, 电子期刊数据库大量出现, 电子期刊在信息报道量及增长率等方面已大大超过了纸质期刊。目前, 电子期刊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 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和用户优先选择使用电子期刊。我馆已购有近二十种中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 并且有些数据库的下载量在逐年增高, 比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率。电子期刊使用不断增加是基于电子期刊优于印刷型期刊的特点。电子期刊虽然在检索速度上有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阅读电子期刊需要使用计算机、阅读器等;而印刷型期刊阅读方便、习惯。大部分读者还是倾向于阅读纸质期刊, 除了传统习惯外, 主要是阅读电子期刊需要一个跨库检索平台, 目前这种检索平台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各个图书馆都是自行开发。再者, 读者如果不熟练掌握计算机检索技术或方法, 拿到一个课题后就不能正确选择检索词 (如关键词) 、检索入口和检索途径, 也不能进行多元的布尔逻辑组配, 很难检索到切题的文献。所以, 当一种期刊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并存的情况下, 部分读者会选择阅读印刷版。并且这种阅读方式会一直持续下去。目前我馆参考咨询人员为了能够查全、查准, 在检索相应的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同时, 还查阅相关专业印刷型期刊, 以免漏检。黄宗忠教授曾经指出, “21世纪的图书馆既不是虚拟的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 当然也不可能是传统图书馆的一统天下, 而是两种图书馆共存互补, 共创世纪图书馆的新时期。”尽管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年轻的、高学历读者对电子期刊的使用量越来越大, 但纸质期刊也有它的读者群, 如年龄较大的、不具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的读者, 所以, 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的收藏比例一定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读者需求, 本学校重点专业的设置来计划, 双方需求者决定着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长期共存, 共同发展。今后期刊收藏、保存与利用的任务将由电子期刊和印刷期刊共同来承担。

三、新形势下期刊馆藏合理构建及利用的策略

馆藏建设是指图书馆根据本馆的任务和读者需求, 系统地规划、建立和发展馆藏体系的全过程。

1. 制定适合本馆的期刊采访原则。

图书馆在制订期刊采购计划时,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首先应依据本馆的馆藏建设方针, 其次应结合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特别是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等, 第三应根据现阶段文献资源类型的特点和读者的要求, 制定适合本馆的期刊采购原则, 适时进行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的整合, 实现期刊资源比例优化配置, 避免重复和浪费。总之要根据读者需要, 在原有印刷型期刊中, 应保留核心期刊的收藏。具体来说, 印刷型期刊和电子期刊的配置:一是并列收集。对学术性强, 读者利用率高, 属本馆收藏重点的, 采取印刷型期刊和电子期刊都收集的方式。电子期刊主要用于定题服务和回溯服务。二是分开收集。对于面向教职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需要的学术性强的、借阅次数比较少的专业性期刊, 结合现有数据库, 考虑以收藏电子期刊为主, 对于面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方向的、借阅次数比较多的期刊,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对网络和计算机设备配备的不足, 以收藏印刷型期刊为主。总之, 二者收藏比例的调整应掌握以满足馆藏文献资源体系保障的原则。

2. 坚持期刊采购原则, 认真做好采购前的评估工作。

图书馆期刊资源采购原则, 一是根据本校教学科研需要和学科建设状况, 科学合理地选订期刊比例;二是要对续订、增订、删除的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进行评估, 如从使用率高低、低成本效益、期刊的专业性及延续性方面等。三是选购前要组织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小组和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成员共同研究制定期刊建设策略。即不管是印刷型期刊或是电子期刊, 要认真评估和论证该种期刊的优势和缺陷及订购比例。要保证重点学科的核心期刊以及各学科专业期刊收藏的优先地位, 以合理利用经费。

3. 进一步加强馆藏印刷型期刊的电子化。

随着信息的爆炸性增加, 学科分类随之不断细化, 期刊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 读者在书架上查找需要的期刊品种会花费较多的时间, 为了进一步提高印刷型期刊的利用率, 我馆采用自建馆藏印刷型期刊数据库的方法。按照国家数据库的标准, 对丰富的印刷型期刊资源加以有序地组织整理, 建设本馆特色的专题数据库, 达到了开发利用馆藏印刷型期刊的目的, 充分发挥了馆藏印刷型期刊的价值。

4. 利用电子阅览室, 提高两种期刊载体的利用率。

随着电子期刊品种的海量增加, 给大学生特别是不经常查找文献的学生在查找电子期刊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我校图书馆为了帮助广大学生了解、掌握和使用各种电子期刊数据库, 更好地为学习和科研服务, 利用电子阅览室开办了电子期刊数据库培训讲座, 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类检索工具。电子期刊的快捷检索功能大大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对于只能检索到题录的文献, 读者便可根据题录提供的线索, 到本馆或者其他协作馆收藏的印刷型期刊中查找原文。所以, 通过电子阅览室可以缩短读者查找期刊文献的时间, 快捷地查到需要的文献资料, 相应的也极大地提高了馆藏印刷型期刊的利用率。同时读者在电子阅览室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国内外大型图书馆期刊目录, 获得自己需要的文献题录, 再由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方式获得原文。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期刊文献的获取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

综上所述, 网络环境下, 传统的期刊资源建设模式已被打破, 我们必须及时调整期刊资源建设策略, 同时加大期刊文献资源的开发力度, 提高馆藏期刊质量和利用率。印刷型、电子型学术期刊要共生共存, 除了做好固有的工作外, 还要互相借势探索新的发展之道, 电子期刊借助于传统印刷型期刊内容、品牌优势, 印刷型期刊借助于电子期刊技术、平台优势, 在相互影响中优势互补, 共生共存, 为广大读者高效、快捷地获取信息提供文献资源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宗忠.论21世纪的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8 (1) .

[2]范军.电子期刊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研究, 2010 (11) .

[3]李媛.印刷型、电子型、网络型学术期刊的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 , 2009 (1) .

上一篇:安全生产先进事迹集体申报材料下一篇:鄂尔多斯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