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新教育学习汇报(共10篇)
1.朱永新新教育学习汇报 篇一
读朱永新《新教育》心得
(二)——新教育的六大行动
要实现《新教育》一书中所提到的核心理念,实现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美好愿望,那就得付诸行动。新教育的六大行动阐述分析了现在所有学校可以去做,都可以去实践而且是迫切需要做的几件事:营造书香校园(阅读)师生共写随笔(写作)聆听窗外声音(听讲座报告)培养卓越口才(说话演讲)理想课堂(创设平等、民主、和谐、高效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网络学习交流)六大行动简单概括为:读、写、听、说、课堂、网络。
这六大行动中其中“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这三个内容阐述得特别详细,列举了古今中外事例,重要的研究统计数据。
关于阅读的重要性迫切性,文中大量分析了犹太人为什么是世界最聪明的民族的原因。占美国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人口的犹太人成就: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犹忕人占一半:全美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犹太人占一半,全美名牌大学教授,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四分之一,全美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犹太人占百分之六十;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犹忕人占百分之四十,美国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
占人类总人口百分之零点二至零点三的犹太人1901-2001年共有6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犹太人有128位,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九点八四。研究认为,犹太人的成就与他们嗜书如命,崇尚读书是息息
相关的。在犹太人家中可以没有高档家具,但不能没有书橱和书架。正因为犹太民族是这样一个嗜书如命的民族,我们就不难理解犹太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了。
阅读对于民族和国家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书中也列举了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重视读书的事例,许多国家大到国家总统小到一个家庭都重视孩子的阅读,设立了“读书年”“读书节”一个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其它国家是如何重视读书的“”2009年刚上任不久的奥巴马总统与妻子米歇尔来到首都华盛顿一所小学,一起为孩子朗读介绍美国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儿童读物片断,与全班师生合影,握手,拥抱,送上满满两个牛皮纸袋的书。
看看国外的事例,我们应该有些想法和行动了,从现在起每天养成读书一小时的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觉得只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好那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走得远,那就要我们营造书香校园,全民读书,全社区重视读书,让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比考试得100分有用多了,我个人觉得一个孩子如果爱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那他的成绩不会差到哪里,他将来的成就是不可估量,一生受用。
2.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篇二
在没接触新基础之前,只考虑到我应给与学生什么,而新基础使我意识到这种认识很片面、很肤浅,课堂教学是双向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应在学生主动学习上下功夫。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课中自己也尝试通过开放式提问导入新课或者操练,但始终局限在点的开放,究竟怎么样的开放才更有效,要开放到什么程度,这样的问题一直都困惑着我。
但认真阅读了叶教授的著作后使我茅塞顿开。要让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考虑课堂结构的开放:(1)课的导入是开放的导入,可采用开放式提问,或者采用发现式学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结合已学知识,引起学生兴趣。(2)开放的教学,例如在新授单词时,每个词都需要学生有理解、记忆、运用的过程,这时教师就可采用小规模的开放,如通过语音归类来读准新词,并通过发散性提问让学生运用新词造句等。(3)综合运用的开放。
但同时通过学习也意识到,开放不等于主动发展,虽然有的教师在课中运用了开放,但他并没有联系学生实际,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英语是要通过练习才能达到效果的,因此机械操练决不能缺,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有的环节需要开放,有的环节不需要开放。同时各个环节的练习要有层次性,要有递进性。如果语言的层次性在一节课中不能体现,学生往往就会失去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会出现疲倦感,也就谈不上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3.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有感 篇三
——崔瑞峰
近来读了《新教育》——作者朱永新,著名的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学者。总的感觉:理念新,更难得的是辅以行动的方案、计划,让人有怦然心动的冲动,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三论:即发展论、行动论、潜力论。
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育不只是为了分数,是为了发展。是师生的共同发展,不仅是基础知识技能,而是各个方面包括情感体验、方法、个性成长。教师的成长是新教育实验特别重视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如何谈及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能有成功的体验,愉悦的收获,学生必然不能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新教育的观点看,教育的目标绝不是局限于学生的发展。师生共同发展才是教育的本真。
行动论—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的行之有效,需要实践的检验。大浪淘沙,几十年间教育教学理论层出不穷,但是能产生广泛影响的,寥寥无几。新教育实验不只有理论,更了不得的是有具体的实验方案,更有实验团 队,还有超越时空的新教育在线网络平台。通过团队合作去克服散乱克服随意。系统的方法,具体的做法,目标指引行动,行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经历了,就会有收获,行动了自会有成功,所谓天道酬勤。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的事情不能等待。孩子的“今天是”失魂落魄,是萎靡不振,是痛苦煎熬,是得过且过那么还有明天吗?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教师的责任多么重大,改变一个孩子一辈子的命运,多么让人心潮澎湃的事情啊!我们要携手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帮助每个孩子实现自身的价值,叩开智慧之门。
潜力论—无限想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唤醒潜能,激发力量,促进教师和学生走向成功,这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主要观点。恰当刺激的条件下则可以解除这种抑制,从而使蕴藏于人体内的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科学家指出,人的能力有90%以上都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开发出来。如果我们能多挖掘自己的一些潜能,那会创造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孩子在思想和行动上是沉沦的,没有蓬勃的朝气,没有向上的志向。是不是与没有认识到自身的潜力有关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告诉每一个孩子,你真的很优秀,千万别武断的给孩子贴上无用的标签,要知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长久的社会暗示,自然形成一种评价定势。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得“高峰体验”。
4.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教育就是教师塑造学生的崇高灵魂的事业。新教育就是一项通过塑造人,让人类拥有幸福完整的生活的美好事业。
人的一生有许多重要的东西,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些重要的习惯、技能与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而新教育正是这样做的,新教育强调阅读、写作与反思、网络学习,这些都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习惯、技能与生活方式。一个具备阅读、写作与反思、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的人,其实就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让我感受颇多。如何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呢?我认为有一点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学会欣赏一切的学生,只要我们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就会为无数个学生找回他们的自信,寻回他们的幸福。教师的这种欣赏,不需要刻意的努力,不要掺杂任何的功利心,也不是恩赐,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欣赏,是真诚的赞许,是教师对学生的呵护。而对于学生来说,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赞赏,一次温馨的关爱,都会让他们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至,甚至可能让他们铭记终身,从而改变他们的人生。所以教师如果都能学会欣赏,我们的教育就会改变摸样,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变得幸福而完整。
5.读朱永新《新教育》心得体会 篇五
一、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为我们的行动而变得异常精彩!哪就让我们从此刻行动起来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最需要执行的一句话: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我觉得朱教授的这句话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我们坚持的工作。我们也只有坚持才能看到我们意想不到的奇迹。所以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希望自己能持之以恒的去做一些事情,不要急也求成,给孩子,也给自己一个腾飞的时间。蹲下是为了更强有力的跳起!
三、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我都不快乐,我会让你快乐吗?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谈教育幸福?何谈学生的快乐呢?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习惯,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再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了,孩子何尝不快乐呢!
6.朱永新解析新教育理想课堂三境界 篇六
课堂之于教师,犹如田野之于农人、舞台之于演员,但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如何上好一堂课?这成为不少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
7月13日,在新教育实验第八届研讨会上,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解教师心头之惑。
四种“课堂话语”
其实,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源远流长。
从孔子的“愤悱启发”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从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到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几乎所有教育学者都试图破解课堂教学的奥秘,并为此贡献了许多知识与智慧。但朱永新认为,“大部分一线教师仍然没有找到‘芝麻开门’的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代中国的教育界人士也积极投身其中,研究不辍,出现了四种主要的“课堂话语”:“公开课的课堂话语”、“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民间校本课堂教学话语”、“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
“公开课占据了公开的、桌面上的话语,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则成为桌面下的更日常、更普遍的事实话语。”朱永新表示,“这两种课堂教学话语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课堂话语。”
而后两种话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所接受。它们是以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为代表的民间标本课堂改革话语和以叶澜、钟启泉、王荣生、顾泠沅等人为代表的课程理论+实验的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
在朱永新看来,民间的课堂实践正成为热潮,日渐从教师的表演改变为学生的学习,从少数课的卓越表演改变为追求每一堂课的实效,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关注和尊敬”。
而学院派的话语因其复杂性,一线教师难以理解与掌握,“课堂占有率”还很小。“但因为这种话语的历史深度,以及科学的态度,它或许是最有生命力的,并能对明天的课堂教学产生深远影响。”朱永新说。
一个“自我定位”
为了构筑理想课堂,新教育对以上四种课堂话语进行了研究性理解、批判性吸收、创造性调和。目的是提出新教育课堂话语的自我定位——想要拥有优质公开课的课堂活力,但更想让活力呈现于日常的课堂中;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同样想要的成绩,但希望是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来实现;想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民间标本课堂改革话语一样,是简明的、基于自身的,但也希望它是能够经得起学理解释的;希望是能被高度理论化的,但更注重应用于实际的课堂上。
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课堂,“‘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才有了根。”朱永新说。
他认为,如果课堂不能给学生以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而只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容器消极地接受、被动地应付,学生一定不会享受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如果不能让教师的生命在课堂里发光,魅力不能在课堂里展现,教师只会成为“到死丝方尽的春蚕”和“成灰泪始干的蜡烛”。
“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这是王阳明在数百年前描述的一种可怕状态。为了让学生远离这种状态,新教育人开始了研究:2002年,理想课堂的“六度”(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练习度)正式提出;2004年,“构筑理想课堂”成为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有效课堂”、“课堂的多元文
化理解”和“风格与个性化课堂”的研究目标确立; 2008年,有效课堂的框架正式在学校进行田野探索,并锤炼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三重“理想境界”
朱永新描述的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正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寻找到的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事实上,自古至今,形形色色的课堂模式层出不穷,但缺乏一个公认的课堂结构,一个可以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结构。“正是因为这一公共课堂话语的缺失,在课堂评议时,参与者往往自说自话,用不同的词典解释同一堂课,最终无法通过有效的对话,达成共识。”朱永新说。
这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表示。
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教师列出个体学生学习清单,也是为了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
教学板块则要求课堂清晰划分若干板块,注上每个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及可能所需时间,在讲究必要的节奏、方式灵活多样的基础上,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朱永新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性的)。
7.朱永新说“教育” 篇七
在这套作品集中,作者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古往今来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思索中国的教育问题;他的论述几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经历的整个教育过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则,小到课程的改革、课外的活动,他都认真思考、系统调查、认真实验,随时提升到理论层面;与教育学密切关联的心理学,在研究中国教育同时展开的对国外教育的认识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范围。
朱永新教授并不是一位“纯”学者,虽然教育理论研究永远是他进行多头工作时在脑子里盘旋的核心。他集教师、官员和研究者三种角色于一身,随着孩子的降生和成长,他又多了一个家长的身份。这就使他不可能只观察研究教育体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必须做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研究。他现在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作为同事,我见过他极度疲劳时的状况,心里曾经想过,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考验,还是他“命”当如此,不得不然?其实,这正是给他提供了他人很难得到的绝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时时转换角色,就需要时时转换思维的角度和方法,宏观与微观自然而然地结合,积以时日,于是造就了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风格。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驱动,而没有基于对事物深刻认识所生发出来的极大热情,换言之,没有最博大的挚爱,是难以创造性地把事情做得出色的。朱永新教授对教育进行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身,有那三种角色和一种身份,自然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心,是不可见的,但贯穿在他所有工作、表现在他所有论著中的鲜明爱心,则是最好的证明。
他说“教育是一首诗”。他常用诗一般的语言讴歌教育,表达他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未来
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
如果是纯理性的,没有充沛的、不可抑制的感情,怎么能迸发出诗的情思?但他不是浪漫派。他本来已经够忙的了,却又率先自费开通了教育在线网站,开通了教育博客和微博,成了四面八方奋斗在教育改革前沿的众多网民的朋友。每天,当他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到家后,还要逐篇浏览网站上的帖子和来信,并且要一一回应。有人说,这是自找苦吃。但他认为,这是“诗性伴理想同行”,是“享受与幸福”。他曾经工作生活在被颂为“人间天堂”的苏州,那里早已普及了十二年义务教育,现在正朝着普及大学教育的目标前进,但这位曾经主持全市文教工作的副市长,却心系西部,为如何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苦苦思索,不断地呼吁……他何以能够长期如此?我想,最大的动力就是那伟大的爱。
情与理的无缝衔接,正是和把从事教育工作及理论研究单纯当做职业的最大区别,而且是成功的要素。
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因为通过不同渠道,接受了不同程度和内容的教育的结果。就一个国家而言,教育则是保障发展、壮大的基础性工程。这些,都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教育又是极其复杂庞大的体系,需要大批教育理论专家、管理专家。身在其中者固然自得其乐,但是,在局外人看来,教育理论的研究是枯燥的、艰难的,有过多的教育学著作也确实强化了人们的这种感觉;管理工作给人的印象则是繁杂的、细碎的。这种感觉和印象往往是理论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和广大的教育参与者(包括家长、学生和旁观者)之间产生隔膜的原因之一。社会需要集理论研究和管理于一身,而且能把自己对教育的挚爱传达给社会的学者,与人们一起共享徜徉在教育海洋里的愉快和幸福;但是,现在这样的著作和学者太少了。是我们对像教育理论这样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所谓“学问”产生了误解,以为只有用特定的行业语言,包括成堆成堆的术语和需要读者反复琢磨才能弄清楚的句子才是学术?还是善于用最明了的语言表达复杂事物的人还不多?抑或是教育理论的确深奥难测,必须用“超越”社会习惯的语言才能说得清楚?而我是坚信真理总是十分朴实、十分简单这样一个道理的。真正的“大家”应该有能力把深刻的思考、复杂的规律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历史上不乏其例。
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正在朝这一目标努力着,而且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话、思维跳跃富于激情的诗句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的则不禁击节称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可贵的是,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归根结底是对人民的爱。
在某一种风格已经弥漫于社会,许多人已经习惯甚至渗透到潜意识里的时候,有另外一种风格出现,开始总是要被视为“异类”(我姑且不用“异端”一词)。我不知道朱永新教授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验。我倒是极为希望他能坚持下去,即使被认为“这不是论文”也不为所动,因为学术生命的强弱最后是要由人民来判断,而不是仅仅由小小的学术圈子认定的。我还希望他在这方面不断提高锤炼,让这股教育理论界的清风持续地吹下去。
教育,和一切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一样,都要敏感地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贴人民的需求,依时而变,因地制宜。朱永新教授的作品集主要收录了他从踏入教育学领域直至的论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过程。“战斗正未有穷期”。在从基本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的二十年里,还有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涌现,需要解决,因而需要不停顿地观察、思考、研究。我们的教育学,就将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成长,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也许就将在这一时期内形成。朱永新教授正富于春秋,“永新”自当永远常新,一定会抓住这百年难逢的机遇,深化、拓展自己的研究,为中国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教育理论多奉献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再写出更多更好的篇章。
我们期待着。
兹忝为序。
8.朱永新:教育,从家庭开始 篇八
摘要:朱永新:教育,从家庭开始,几个观点。主要是三个主题:第一,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第二,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第三,阅读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
2012年11月10日,“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出席并讲话。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今天来到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让我很感动,因为那么多的人对家庭教育非常关注。前不久俞敏洪参加了我们组织的“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当时跟他说,投桃报李,”新东方第五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我一定来。
教育,从家庭开始,讲讲我的几个观点。主要是三个主题:第一,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第二,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第三,阅读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首先,家庭对人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从家庭港湾开始的。作为人生来说,有四个最重要的场所:第一个场所就是在母亲的子宫里,在那里吸收母亲的营养,感受母体的气息,通过母亲来感受外部世界的变化,所以说家庭教育实际上从母亲的子宫里面就开始了;第二个场所是家庭。来到世界的第一声啼哭,这是人生的第一个独立宣言,因为宣告他作为一个人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这个时候他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家庭、父母来进行的。因此家庭是对于人生是非常重要的,是离开母体以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第三个就是教室。因为学校太大了,对于大部分的孩子,主要是在教室里面。我们要缔造完美的教室,在教室里面有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能不能健康成长。教室也好,学校也好,毕竟大部分的时间还要回到家庭,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家庭;离开学校后工作了,走进了职场,这是人生的第四个场所。在职场里面要拼搏、要晋升,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但是,职场里面累了,回到家还可以倾诉。所以,家庭是人生永远离不开的一个场所,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港湾,最温馨的一个港湾。人生从这里出发,人生将回到这里。
第二,童年的秘密还远远没有被发现。我们知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从来没有把儿童当人来看,包括到今天,我们依然很多人还没有把儿童当人来看。真正的发现儿童、把儿童当人来看待是从文艺复兴以后。自从有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规定我们必须要尊重儿童、爱儿童。但有了儿童宣言,我们就真正把儿童当儿童了吗?也没有,更不要说把他当独立的人了。
为什么儿童的秘密没有被发现?如果被发现了的话,我们的教育不会如此。心理学家就讲大脑是一个黑匣子,其实儿童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黑匣子。对儿童的喜怒哀乐,对儿童情感的形成、习惯的形成,儿童时期对人生一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并不是很清楚,科学研究还没有到达能够揭示儿童秘密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是伴随着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的成熟才能达到的。所以有人质疑,教育学根本不是一门
科学。的确如此,教育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一门科学,因为教育科学的两大基础——生命学和心理学还没有成熟,而现在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再过100年,也许不要这么长时间,那个时候也许可以真正走进儿童,揭开儿童的秘密。
托尔斯泰曾经说,孩子自出生到5岁的这段年龄期内,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5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这就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说明了5岁前家庭教育的意义。
马卡连柯说5岁时成为什么样的人,将来也就是那样一个人。中国有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家庭是真正的人诞生的摇篮。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童年时期有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说:人的性格、思维、语言都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形成。童年本身就是人非常重要的时期,人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不是仅仅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准备的,童年本身对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孩子进学校以前,其认知风格、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甚至于价值,都已经初步形成了。那么,学校只是做改造的作用,学校只是做进一步校正的作用,进一步帮助他成长的作用。所以家庭对孩子真正人的形成是很关键的。
第四,家庭之路充满着无证驾驶的“司机”。开车我们考得很严,要考驾照,没有驾照不能开车,抓到要罚款。然而,做父母不要证就可以做父母了。实际上,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100倍、1000倍!真正一个父母大学学习四年,我想也不为多。一个孩子的方方面面,从生理到心理到养育方式,一个孩子怎么样和父母亲互动、交往,是一门大学问。但是,我们竟然不需要接受任何培训就可以做父母了,行使父母的权利,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我一直憧憬着,以后父母有孩子,要先到我们这里来领一个家庭教育证书,经过我们的培训认证。如果一个国家无证驾驶的“司机”充斥在我们的国土上,这个国家一定是危险的,因为这些孩子不知道今后会走向哪儿。所以,我们一定要让这样的“司机”减少到最少的范围内。
我非常敬佩俞敏洪先生,每年拿出几百万支持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推广,让全社会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得到最可靠的最科学的资讯和最有效的帮助。
第五,家庭教育方向不一致使儿童无所适从。家庭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和前面一个观点是有联系的,因为父母不一样,父母和爷爷奶奶不一样,现在是一个孩子有一对父母,有四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于还有更年长的人,他们整个教育方向经常不一致。而且,事实上现在我们的学校功能在弱化,因为学校里面盯住的就是分数,关注的就是考试成绩。学校的竞争、好学校、差学校的标志就是你考上几个北大、清华,就是你的分数。所以,学校本身的功能弱化了。如果家庭教育的功能再不强化,那么,这个社会和孩子就真的很危险。
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
第一,父母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事实上,和前面讲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接受过科学的训练、科学的育儿知识的培训,所以他们很容易犯错。父母是影
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人,在人的一生的影响中,如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在回忆自己一生成长的时候,能看到真正能够影响我们的人是父母。
哈巴特曾经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作为父母,我觉得在其整个人生的历程当中,成为父母是他成年阶段最具挑战性、最复杂的工作,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事。人生有两次真正长大的机会,一次是成为父亲,一次是失去父亲。成为父亲,开始你对家庭肩负责任,对未来挑起重担;失去父亲以后,你所依赖的人走了,你的担子更重了。所以,对于男人来说,这是生命当中很重要的机会。作为父母来说,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之大。所以,父母你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所以叫“养不教,父之过”。如果你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所以,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是非常关键的。很多父母亲都以为教育不是他们的事,父母的事情就是让孩子吃好穿好,身体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我到很多学校去,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父母给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就拜托给你了”,意味着跟我没有关系了,孩子出了事都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而在台湾还有一个仪式,父母把孩子交给学校时要举行仪式,这是责任的转移仪式,意味着过去是我的责任,现在是你的责任了。我在台湾的学校里面亲眼看到他们举行这样的仪式。事实上,无论孩子在哪里,总是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父母的教育,包括在餐桌上的每一句话,包括在家庭的每一个身影,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会折射在他的心里上。所以,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够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能从家庭当中找到某些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和父母无话可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很难。
第二,父母易犯的错误:望子成龙的过高期望值第一个就是望子成龙。望子成龙没有什么不好,哪个父母不这样?我们所有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存在的理由,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然而,现在我们的教育用同一个标准,即哈佛的标准、北大的标准、清华的标准,分数的标准,事实上这个方向就错了。应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成为他自己,他才能生活得幸福,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很多父母亲就是用唯一的标准、唯一的分数“压榨”孩子,最后,孩子生活中留下的只有悲伤。
人的智力是有缺陷的,真正的天才是5%,真正的白痴也是5%,大部分的人芸芸众生都在这个缺陷里面。所以,父母要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最合适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说,他喜欢扫垃圾,你让他扫垃圾吗?他喜欢开卡车,你让他开卡车吗?的确,现在我们的收入分配还不合理,我们的人事制度还不合理,今后总有一天要改变的。在北欧,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好的技术工人同样可以生活得很好,生活的品质跟部长没有什么区别,同样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也不能完全把社会的问题怪在家长的身上。但是,孩子是有差别的,你一定要知道,你不能让你的孩子和班上第一名的孩子一定要一样。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你做到第一了,人家就做不到,最后几十个人就拼第一,那不是在互相残杀吗?你做语文考试第一名,我做体育的第一名,他做数学的第一名、做踢球的第一名……让每个人都有第一名做不是很好吗?为什么都要争抢唯一的分数“第一名”呢?
第三,父母易犯的错误:重智轻德的功利化,现在我们就是一卷遮百丑。只要分数好,其他都可以做手脚。在家里只要孩子考的分数好,家里的奖励就来了,甚至于告诉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教给其他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好书借给其他的孩子。这样,孩子渐渐地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只关注自己,甚至对家人都不关注。这样的孩子能走多远呢?如果教育不关注人的品格发展,这样的教育肯定走不远,这也是我们当今教育很大的危机所在。
第四,父母易犯的错误:宠爱或冷漠的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度宠爱、过度关心、过度照顾,造成了很多长不大的孩子。
第五,好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成长。现在大多数的父母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成为父母以后,往往再也没有成长的动力了,因为觉得自己在职场已经够累了,回到家里又要做家务,又要忙各种事情,没有精力和孩子一起成长,而这样恰恰使孩子无法成长。父母可以打麻将,孩子稍微玩一会儿游戏也不行。如果父母亲不和孩子一起成长,孩子一定是走不远的,因为大部分的孩子回到家里,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以外,实际上是需要和父母进行交流的。7月份,我们在山东淄博召开了“新教育国际高峰大会论坛”,这个大会上有一个企业家讲了他自己的故事,我很感动。他说,朱老师,新教育的理念就是要求亲子共阅。我们的孩子的老师要求我们每天晚上必须要给孩子讲故事,以前我每天晚上不到11点不回家,现在我的孩子到了这个阅读班以后,我每天晚上8点钟必须回家。干什么?讲故事给孩子听。只有你给孩子播下善良的种子,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个种子才能发芽,播种什么才能收获什么。所以,我们现在必须给孩子要播种善良、播种智慧。这个企业家真的让我们非常感动。父母和孩子,五年的时间一起共读165本书,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好父母不应把教育孩子当做是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应该当做是自己人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只有享受教育的人,才能演绎教育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童年时代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父母来说,怎么走进童年,怎么走进孩子,是最需要关心的。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父母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
阅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
俞敏洪推荐我一本书《我的阅读观》,对阅读问题讲得比较透彻。包括改变从阅读开始、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没有真正的教育、一个聪明的城市才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共同生活。大家可以去看。
第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为什么重要?很多人都很关注自己身体的发育和增长,当然身体很重要,因为没有身体哪来精神呢?但是很多人都以为身体成长了,精神自然就会成长,事实完全不是如此。身体的成长最初在子宫,出生后来到学校,学校用教科书的方式进行教育。那么精神的成长呢?精神的成长靠什么?精神的成长是不可能遗传的。身体的成长遗传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个人身体的骨架甚至于一些疾病,都可能通过父母的基因来遗传,但是基因其实是很难遗传的,否则科学家的孩子就都是科学家了。精神的成长每一个个体都要重复他们祖先的故事,也就是说,你们祖先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你只有读孔子、孟子、老子、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等,才能和先秦的思想家对话,才能和文艺复兴的大师们进行交流,才能得到他们思想的精髓,任何一个高
峰,你只有攀过了才能拥有。读书也是如此,家里的书再多,伟大的思想在哪里?人类几千年伟大的思想和智慧在哪里?不在你的头脑里面,在最伟大的著作里面,在你家的图书架子里面,在图书馆里面。但是,当你不读它的时候,那些东西就是废纸;只有你读它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拥有它。所以,没有阅读是不可能有心灵精神的成长,不可能有人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和品位。所以,阅读对个体来说实在是非常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境界。游历考察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阅读,那游历、考察都会大打折扣。前不久于丹做了一个讲演,让我做评论,我评论的时候说:一个人的世界有多大?其实一个人的世界到底有多大,就是这两个问题:一个是读万卷书;一个是行万里路。但是,读万卷书是行万里路的重要的前提。观评、上网算不算读书?我说不一样,观评和读书有差别。
第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不是个体的行为,阅读和民族是有关系的。大家看看这里的“犹太人的故事”。有人说改变世界的有五个犹太人:罗西、耶稣、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全美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犹太人占一半,不仅仅是在文学领域,还有和平奖。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取决于阅读的力量。所以,阅读对一个民族来讲,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一直在呼吁,要建立阅读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包括十八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建立共同的精神家园,从哪里来?从阅读中来。当一个民族拥有共同思想和财富的时候,才能真正形成共同的价值。
第三,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这也是我经常为学校题词的一句话。因为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家庭也好,无论是学校也好,应该成为会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应该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最美丽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觉得是阅读,图书是最美好的东西。学校教育相当于母亲的母乳,是最安全的、最营养的,是为我们整个精神奠基的,所以,我们一直在选择最适合孩子读的书。
第四,不做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不少家庭貌合神离。什么叫貌合神离?就是看起来在一个屋檐下,吃的是一锅饭,但是精神上面没有走到一起。精神上没有走到一起,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所以,阅读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只有亲子共读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父母之间、父子之间,应该说通过共同阅读才能真正拥有共同生活。
第五,童书的价值远远没有被认识。人的一生都是围绕童年展开的。童年见识真、善、美越多,他心中的真、善、美越多,他就会成为真、善、美的人。那真、善、美在哪里呢?它就在童书里。我是不赞成用“家长”这个概念的,我主张用“父母”,因为这个概念感觉更加平等,因为父母亲和孩子是平等交流的,没有大和小。而且只有父母变成孩子才能教育孩子,所以这个时候更不能用“家长”这个概念。人生前14年读的书,对人一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很多作家、心理学家都有充分认识的。当然,童书的价值远远还没有被认识。
对儿童来说分成四种类型:既不爱读教科书,也不爱读课外学,这个肯定是愚昧无知的;既爱教科书又爱课外书,必然发展潜力巨大;还有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最后一种不爱教科书只爱课外书,也许成绩不理想,但是还是有希望的。
2011年11月,新父母研究所在北京成立。以新父母学校、萤火虫亲子共读等公益项目为依托推进家庭新教育。目前已在30多个城市建立“新教育萤火虫”工作站,惠及百万父母欢迎大家参加我们在全国各地的“新教育萤火虫”工作站,成为义工,成为我们的故事妈妈、故事爸爸,帮助更多的父母一起成长。
9.读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 篇九
在这个暑期里,我拜读了朱永新所写的《我的教育理想》和《新教育之梦》两本书,我感觉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两本书所写的内容是朱永新“理想”中的教育,其实也是许多教师心目中“理想”的教育。
朱永新认为,教育和其他职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他事业所不具备的,它要求教师富有更高的灵性与悟性。
朱永新提出,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人,之所以没激情,是因为他发现不了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一个人永远不会超过他追求的目标。同样,一个人也永远不会超过对自己的评价。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标志。自信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使人成功。只有自信,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至极致,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他还认为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转变旧教学观念,树立新教学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讲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改变知识的传递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坚决
摒弃一切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不适于迅速提高教育水平的传统作法;对自己所教学的内容要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这样才能创新教育,发展教育。
朱永新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师不但自己要充满爱心,更应该将爱传播给学生,让学生也成为充满爱心的人,唯有如此,教育才算成功,教师的爱才叫真正的爱。教师们要将溺爱宠爱偏爱等一切庸俗浮浅的假爱从思想与行为中彻底清除,要以一种博爱仁爱真爱充实思想,并能蓄之于内,形之于外。
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我们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在即将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运动员们不正是有夺金的理想才会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奋力一搏并化理想为现实了?
00四年八月
10.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实验” 篇十
本报记者陶继新
朱永新,苏州市副市长,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我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想》、《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之梦》等著作,其倡导并付诸实践的“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日前在青岛嘉裕关学校作报告的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生于毫末”的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
采访朱永新自然要从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谈起。朱永新说,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并非他的独创。1前,在英、法等国就有了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运动,一些有识之士不满当时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要培养富有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人,并办起了一批体现这一价值取向的学校。于是,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运动在欧洲迅速发展,并有了它的国际组织。此后,美国的杜威又对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进行了理论阐释。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不胫而走,后来也有了“中国版”,陶行知是最早的实验者。蔡元培先生对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也有着自己的理论研究与亲身实践。
9月,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首家实验基地在江苏省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挂牌。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很快波及全国,山东、广东、浙江、福建、黑龙江、吉林、上海等省市的一大批教师主动加入实验大军,千千万万的.师生开始将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想具体化、系列化。
此后不到1年,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正式得到认证的加盟学校已近20所,主动参与实验子课题的近百所。1年半时间就有了100多所实验学校,许多个人还开设了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班。与此同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线”网站创办,点击率在很短时间内就超过150万人次,成为全国一个极富特色的大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网站。
“生于毫末”的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虽然尚未成就为“合抱之木”,却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一枝奇葩。用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的话说,它已与国家新课程改革、华东师大教授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交相辉映,显示出独特魅力与昂然生机。
富有思辨性的核心理念
朱永新说,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的核心理念已经形成。这些理论不但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而且呈现出思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核心理念之一: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朱永新认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
【朱永新新教育学习汇报】推荐阅读:
读朱永新说教育有感07-05
朱永新 致教师 读后感06-10
李镇西的意义:童心、爱心与用心-------朱永新08-11
永新司法信息11-12
李永新申论背诵06-10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11-15
学习《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活动汇报材料11-09
年市教育局教育工作汇报11-04
均衡教育汇报材料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