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技巧

2024-06-13

浅谈语言技巧(共11篇)

1.浅谈语言技巧 篇一

交锋如同饮烈性酒,总有一个限度;超过限度,就会产生负面效应,带来不良后果。紧张的交锋持续一段,就应当逐渐转入妥协阶段,必要的妥协、让步是最终能够达成协议的前提条件。既不放弃已方的主要利益,同时兼顾对方的需求,合作的大门重新敞开,谈判的语言比交锋阶段温和得多了。双方发言都在对前面的谈判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并为正式签约的条款进行磋商、补充、完善。

这个阶段的语言原则性与艺术性更强,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让步与要求同时并提,并希望对方予以回应,作出相应的让步。或直接提出交换条件,或暗示已方愿意这样做,但要以双方的某种让步作为交换。如“贵厂能开增值发票的话,我方可按每米18元进货××米”,“至于改进包装,我看问题不大,只要价格能按我方建议达成一致就行了……”。二是对双方所谈的内容、共同使用的概念、术语,要有一致的理解或解释,以免产生不应有的遗留问题。三是要明确暗示对方作出最后决定。假如对方仍拖延不作决定,就要询问原因,并告知对方,再不当机立断,可能前功尽弃。如“现在存货不多了。”“经理过几天就要出国考察去了,最快也要两、三个月才回来。”“月底前不签订合同,下个月就很难按时供货”……。如有其他公司正好来联系业务,也不妨让对方知道,合作对象、竞争对手尚多,选择余地尚多。对方实在不愿拍板成交,也不勉强。

2.浅谈语言技巧 篇二

作为电视编辑, 需要对全片的各种声音作统一合理的构思, 用完美和谐的艺术声音, 渲染气氛, 表现主题。

一、剪辑方式

1.声音和画面同时出现。这是一种直接剪切的方法, 这种切换有时使人感到比较突然。

2.先闻其声, 后见其人。将声音的开始部分叠在前一个画面上, 讲几句话后再出现其人, 这样做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因为声音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 画面的变化就不太明显了。

3.画面和声音同时出现, 但声音却是从低过渡到正常位置, 这种做法在前面有解说词或表现群体场面时效果更好。

4.画面结束在前, 把声音适当地延后。

5.在需要的讲话内容结束后, 逐渐地把声音压低, 即“压低混播”, 这种方式表示讲话还在进行, 同时解说词可将其内容概括讲出, 以缩短讲话篇幅, 避免给人冗长的感觉。

二、音响的剪辑方式

1.同步法:在现场采录的环境同期声, 保持其与对应画面的同步关系, 使声画空间完整统一。它要求这样的自然音响要富于情节性或具有史料价值。

2.呼应法:在采访、谈话中, 对于声画的处理有时不需要一律作同期声处理, 而运用画外音手段来表现听话者的反应和谈话的气氛。比如:在重要人物叙述自己悲惨遭遇的同期声镜头中, 我们听到了观众的哭泣声、议论声等画外音;或在兴奋愉快的交谈中, 画外音传来欢笑声等, 都是常用的呼应手法。

3.对比法:利用声画的戏剧对比, 来加强表现力。

4.复原法:把从原现场录下来的同期声, 作为画外音配到一些原来无声的画面上去,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

三、音乐的剪辑

1.段落过渡需要自然, 不要有明显间断点;

2.段落不要分得太碎太短;

3.配乐素材也宜集中不宜过于分散;

4.音乐的进、出要考虑旋律的行进, 开始的乐曲一般宜用上行乐句, 结束句宜用下行乐句, 两段音乐衔接中, 要注意彼此之间调性上的关系, 使人听起来自然、顺畅;

5.音乐素材的选择上, 大乐队的演奏声音比较嘈杂。小乐队的演奏清晰、明朗, 色彩感强。但音乐的强弱, 不能完全根据乐队的大小来确定, 关键是看使用得恰当与

6.在专题节目中歌曲的使用, 一定要慎重和有目的性, 力求用得恰到好处。歌声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手段, 是音乐与文字的结合。但用得不好, 会给人以累赘之感。一般歌声都用在情节达到高潮点、饱和点的段落, 而且是“触景生情”用语言无法表达的结果, 才适宜于引吭高歌, 或以歌声表达无限的衷情。因此, 歌曲的使用, 必须是在节目构思时就预先设计好, 不要节外生枝。

四、可再生性剪辑方法

在有声语言即声音的剪辑过程中, 不论是播音员的解说声还是被访者的同期声常常会发生一些口误性的错误。或者有些解说词在定稿时出现错误, 这在后期剪辑中都要修正过来, 以保障正确无误的播出效果。

但是, 如果播出时间紧急, 播音员不能马上返回重新录播, 被访者的同期声也来不及重新录制, 在这种紧急状况下,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以处理:

(一) 假使播音员不在现场

在后期剪辑过程中, 需要播音员先将解说稿件录播成音频文件, 然后, 剪辑师运用剪辑技巧将音频文件与采录的视频素材有机结合在一起, 创作出声音与画面的完美呈现。但是, 不管是由于播音员失误还是稿件失误, 导致音频错误, 又不能马上重新录制音频, 这时候就需要剪辑师的高度敏感与对声音极高的掌握操控能力, 采取有的放矢的补救措施。

例如:在一次编辑阜蒙县滴灌节水农业工程汇报片“滴灌节水农业工程续写农业发展新篇章”的片子时, 几易其稿, 最后一次数据上又做了改动, 即有一句解说词为:多年降水量为450毫米改为多年降水量为420毫米, 播音员无法及时赶回台里, 又着急上报成片。没有办法, 只能在原有稿件中找相同数据的播音。可是, 通篇没有“420”这个数据, 怎么办, 只能找类似的, 于是, 剪辑师从通篇中找到了一句“耕地面积479万亩”和“累计发放培训材料20余万份”以及“花生每亩可增收400-600元”的相关数据播音。开始试用“479”和“20”剪辑, 效果不理想, 因为“479”中的“400”与“79”间隔太紧凑, 语气滑得很快。接下来, 就利用“400—600元”中的“400”与“20”剪辑, 直接拼接在一起的效果还是不理想, 听起来数字播得很硬, 于是, “400”去掉两帧, “20”去掉一帧, 重新剪辑起来, 非常完美。就真像是播音员实际播出一样, 成功地保障了片子的上报。

(二) 被访者同期声的剪辑方式

采访过程中, 被访者因面对镜头难免紧张而出现意思重复或错误现象, 这时, 要做相关的技术处理。

如果被访者的同期声意思表达很拖沓, 可以做删减处理, 音频衔接好后, 可以插相关画面, 以防止画面跳动。如果同期声出现口误性错误, 可以借鉴上述处理播音员口误的方法来处理, 如果同期声的素材不充分, 那么可以做删除处理, 非要表达的内容可以采用解说词表现。

3.浅谈师生沟通的语言技巧 篇三

师生沟通语言技巧我们会经常听到老师的各种各样的抱怨:“这些学生令我难以忍受!”“我真是气晕了!”情绪化总是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率。学生也是整日在这种负面情绪中饱受煎熬。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由此及彼,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有个学生打翻颜料。有的老师就会抨击学生的个性说:“你老是笨手笨脚,你为什么这么粗心?”有的学生蓬头垢面、衣衫不整地上学。有些老师就其德行教训他:“你浑身上下乱七八糟,连脑袋瓜都不正常。”当学生发生问题时,我们往往由这一件事联想到他很多的不足,其实他并不是已然形成了固定人格和德行的成人,他还在成长。所以我们要学会就事论事,千万不可由此及彼否定一切。老师可以这样说:“啊,颜料打翻了!快拿水和抹布来。”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老师对当时情镜的认同,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学生消除了焦虑,快速的解决了问题。可以对衣冠不整的学生说:“你的仪容确实需要改进。”表达了老师对他的看法和期待,他批评的是问题,不是人。

二、发泄情绪,反复说教

人非圣贤,都有气急败坏的时候,老师的坏情绪就要由学生来埋单。此时,教育就会走向发泄情绪的极端,说出伤害学生的话语,甚至怄气行事做出违背教育原则的事情。

学生会对喋喋不休的老师关起心门。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你讲话像老师。”这绝对不是一句恭维的好话。每一次和学生的对话都请老师像新闻记者撰稿一样,有标题、重点和明确的细节,务求简明扼要,不要唠唠叨叨。每一位老师都需要学会用经济的办法处理小差错。尤其遇到诸如课本遗失、铅笔断裂的小问题都不应该花上大把的时间和心血。老师要成功的维持纪律,在危机出现的刹那必须保持 “简单利落。”当老师看到学生为争玩具而打架,老师简明一语即可制止:“不准打架,打架违反秩序。”

三、嘲讽、武断、过度介入

“你是天生迟钝吗?”“你什么都不会做吗?”这些尖酸嘲讽的语言,不仅无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激起学生的怨恨心理、报复幻想,甚至闭锁心灵。如果学生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他们不敢求助,因为经验告诉他们,求助会招来谴责,他们宁可顽皮被罚,也不要因无知被取笑。我们还会因为碰到过太多类似的纠纷而武断的处理一些事情,往往不听学生的申诉或者只听一面之词就速战速决。老师处理问题时应该聆听、重复、澄清,让学生自己想解决的办法,可以问学生:“你想到什么办法?”或“在这种情况下,你决定怎么办?”

老师不要过度介入,不要扰乱孩子的感觉。老师不要告诉生气中的儿童:“没有什么好生气的。”或对害怕中的孩子说:“没有什么好怕的。”老师不能要难过的孩子露出笑容,要羞怯的孩子不害羞。他不能要求全班:“生气时,要假装高兴。”恐惧不会因为老师的驱逐就消失,也不会因不承认它存在就从此不见,因此,当学生害怕时,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坦白而尊重地承认他的恐惧。当学生告诉老师他怕考试时,老师回答:“考试是可怕,尤其是期末考试,和老师一起努力复习吧。”很多时候,孩子往往只是需要一份情感上的共鸣,他就会消除焦虑,投入到学习中去。老师故意避开立即的安慰,像“考试没有那么可怕,如果你准备充分就没什么可怕。”那样的说词会造成痛苦。因为学生的内心反应是:“假如我考不好,老师会认为我没有准备。”

我相信每一位老师爱学生的初心都是一样的,只不过需要一点技巧,让我们批评的语言更易被学生接受,我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1.以学生的立场就事论事,不要批评学生的品格与个性

有个学生英语考不及格,甲老师针对情况说:“我注意到你的英文需要改进,我能帮你吗?”乙老师批评他的品性说:“你是个聪明活泼的男生,怎么会考不及格?你最好多用点功。”甲老师传达的是关心与爱护,乙老师引发焦虑与愤恨,一个是在解决问题,另一个则在制造问题。处置学生时要避免评断和预测。因为评断的结果可能形成真的毛病,学生可能会照着老师的消极性预言成长,变成老师所说的那种人。

2.表达愤怒而不致引起伤害

所有的老师都尝过生气的滋味,甚至暴跳如雷,自己发脾气时会有罪恶感,有的人觉得自己不适合当老师,因为他们会被学生激怒。事实上,老师不是圣人,他有一般人的情绪,不必隐瞒烦恼,不必假装耐性。开明的老师善于掌握这个秘诀:“宣泄怒气却不侮辱人。即使在被激怒的情况下,不会骂学生是怎样的人,说他们有什么样的下场。他会说出自己的看法、感受和期待。他对事不对人。当老师看到全班乱七八糟,他说:“课本怎么七零八落!我看了即失望又生气。你们应该把课本收进抽屉里。”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也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它刻意避开了怒骂:“看看你们干的好事!”“你们这群笨蛋!你们把教室搞得乱七八糟!”表达愤怒的发式很多,要灵活运用并不容易,因为一发脾气,辱骂就顺口而出。可是,补救师生之间的沟通却必须熟悉这种不带侮辱的愤怒表达法。老师为了要学会这种新的方法,必须做到彻底的改变,久而久之,风度自然流露。

3.表达情感认同,疏导消极情绪

当学生有嫉妒、气愤、恐惧、伤心等情绪时,他需要的是有人能认同他的情感,倾听他的诉说,所以老师首先要表达理解,认真倾听,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对老师是接纳的。然后才能做到转化他错误的思想,改变他的行为。

当学生发生矛盾时,老师不必置身事外,批评指责,老师应该认同他们的愤怒。“我看得出你很生气。”“你愿意向老师诉说你的愤怒吗?把经过写下来给老师看。”学生一旦从老师那里获得情感认同,坏情绪马上会消散,如果再引导他写下来,他就会在书写过程中发泄自己的怒气,慢慢冷静下来,矛盾迎刃而解。

4.本着尊重的原则,注意措辞、语气、场合

无论何时,都要顾及学生的面子。批评学生要尽量单独进行,不要在公开的场合。批评时要注意语气,措词,老师在施教,而非施威。老师的言行举止如果显示尊重并且维护自尊,学生就不会反抗。譬如:“你的课本掉到地上了,课本应该放在桌上”和“把课本捡起来!”前者避免发号施令,只描述当时的状况,后者命令学生做事,学生自然和老师产生感情疏离。

我们在批评学生时要使用的恰恰是非批评性语言。譬如,有个学生打断老师的话,甲老师:“我得把话讲完。”乙老师:“你在打岔,没有礼貌。”甲老师避开批评而说出感受和期待,乙老师的话语则引发怨气和紧张。同样向学生提出要求,非批评性的语言获得合作,批评性的却招来反弹。

4.浅谈语言技巧 篇四

文山市大队主任科员 黄正达

随着国家法制不断健全,懂法的越来越多,不懂装懂的也大有人在。我们公安交警在执勤执法中经常遇到一些“难缠”的当事人,有理无理都要争辩一番,面对胡搅蛮缠的当事人或执法中存在的难题我们该怎么应对?新时期下,公安交警部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执法环境,面对各个方面、多种形式的干扰和牵制,该如何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信任呢,在执勤执法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一名优秀的执法者,如果能在交通执法过程中恰如其分地使用好语言技巧,不但会得到执法对象的配合,同时执法者自身也会赢得对方的尊重,使执法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交通警察执法实践,就一线交通民警如何在执勤执法过程中提炼和掌握运用好执法语言艺术技巧,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一、公安交警使用语言艺术的实用性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哲学家巴斯卡尔说:“人类像芦苇般脆弱,然而经历数千年来,这群脆弱的人类却能创建文化,而异于其他动物,其所以如此,系因人类懂得相互合作的重要性,而获得人们之间的互相合作,建立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则离不开说话的艺术”。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一春寒”,这句 1 话充分说明了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和艺术性,语言的正确使用与否对于基层民警执勤执法中如何说话、如何说好话、如何把握说话的尺度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交警在日常执法工作中与群众交流最直接的桥梁就是语言,它所传递的信息不应仅仅是执法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对执法对象人格的尊重。冷漠粗暴的语言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产生厌恶,甚至是抵触的情绪,而规范文明的语言,则有如春风细雨,不但能让群众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人性的温暖,在无形之中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艺术的语言是规范交警执法的有力工具,交警在执法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用合理而又巧妙的语言来与交通参与者进行交流,以此与他们达成默契和共鸣,而且有利于增强群众在执法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交通执法工作,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当前一线交警在执勤执法中常遇见的问题

在国家推行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实施,通过国家和相关的部门不断深入宣传和实践,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提高,也使当前执法环境更加复杂。当前,一线交警在执勤执法中常遇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当事人与交警对抗。交通安全意识偏低的当事人,不仅轻视交通法规,而且对自身的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估计不足,不愿配合交警的执法工作,许多机动车驾驶员对民警的纠违,不2 是积极配合、主动改正,而是胡搅蛮缠,辱骂、威胁、阻挠民警执法,有的甚至对民警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常常发生民警和协管员在执勤中遭受交通违法驾驶员袭击受伤事件。一些行人遇到车辆交通违法,他们不但不指责违法驾驶员,反而帮助违法驾驶人向民警求情,有的还对民警冷嘲热讽,甚至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围攻民警,给民警正常执法带来干扰。主要体现为:一是现场抗拒,极不配合。交警在日常的路检路查依法检查时,常遇见当事人拒不出示相关证件,软磨硬缠,甚至撒野发泼无理取闹等行为。例如:交警在查纠违法车辆时,驾驶人将车停在马路中间或路口,不但不出示相关证件,而且有的摇上车玻璃,锁上车门、离开车辆,严重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通行;有的装病躺在地上,闭口不说话,不与交警交流;有的女车主撒野发泼要脱下衣服,威胁交警查询;有的自称是某某领导的亲戚,软磨硬泡,或拒绝检查;有的车辆被扣送往停车场途中,被车主强行拦下,或纠集一群人围攻执勤交警。二是语言攻击,挑起事端。对执法执勤的交警无端谩骂,造谣惑众,威胁恐吓,侮辱交警人格和歪曲形象的行为。这是一种较普遍的常见表现。三是寻衅滋事,节外生枝。民警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时,违法当事人故意大声喧闹,挑起事端,引起群众围观,有的违法者当众辱骂民警,或拦住车辆拒绝处理,有的干脆躺在机动车道上以死相逼,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还有的对民警的执勤执法不屑一顾,态度蛮横,拒不配合,甚至扬言要 3 找人收拾民警,气焰嚣张。四是胡搅蛮缠,诬告陷害。一些交通违法者当事人对民警执法、办案不满意,借故提出许多无理要求,或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干扰民警执法,或为了泄私愤而恶意投诉,诬告陷害。五是强行冲卡,逃避处罚。违法驾驶人在民警示意停车检查时,会在临近民警身边时突然加大油门直冲过去,以图逃避检查,有的甚至恶意冲撞民警,造成民警身体伤害。六是借酒撒泼,暴力抗法。在查处酒后驾驶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中,不少醉酒者情绪亢奋、自制力差、凭借酒力对执法民警围攻漫骂殴打。

(二)人际人情关系的干扰。虽然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完善,但是现今社会仍处于“人治”与“法治”的复杂阶段。交警执勤执法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人情的旋涡之中。一些人交通违法后,不是虚心接受交警的教育和处罚,而是千方百计四处活动。有的找熟悉的交警说情,有的请交警家属或亲戚朋友帮“搞定”,有的找领导打招呼。这些现象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令人难以应付。有的交警受着人情关系的困扰,抵制不住“说情风”而变通处罚,降格处罚,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交警的执法权威。

(三)舆论炒作带来的压力。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生态、公众参与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公安交警部门面临空前开放、高度透明、全时监督的舆论环境。4 加之,微博、论坛等新兴新闻媒介的迅速发展,无底线的开放“舆论自由、新闻自由”致使个别记者、网友对公安交警的报道、个人言论存在着很多情绪化、偏激的情形,辱骂、攻击公安机关,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读者、观众、网民等对公安机关的不满与愤怒,给公安机关造成极大负面影响,严重危及公安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网络是当前传播速度最快、传播范围最广、影响力较强的一种舆论宣传手段,由于其言论的随意性和自由性,一部分违法当事人故意在网络上发表一些影响公安机关形象的负面文章,甚至在网络上恶意诋毁公安机关,捏造事实,造成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对公安机关失去信任,引发他们对公安机关的不满,有的甚至对公安机关产生敌对情绪。个别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发行率而作的片面报道,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负面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交警执法环境越来越不尽如人意,阻碍执法,暴力袭警等恶劣行为不断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三、一线交警在执法语言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执法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在交通管理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执法对象不满意执法者的形象、态度、语言,容易产生矛盾冲突,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影响交警形象不说,还严重地破坏了人民警察与群众的鱼水关系。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车辆、驾驶人数量攀升,交警执法活动 5 的不断增加,群众对交警期望值的提高,将执法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来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必要性。以下所列几种表现形式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的执法活动中:

(一)语言不雅,引发当事人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只要是有正常思维的人,谁都愿意听几句中听的好话、软话。我们应该懂得你尊重别人,别人才尊重你这一浅显的道理。在纠正违法行为时,个别交警盛气凌人,言语粗鲁;与人交谈时,大声斥呵,唾沫四溅,不容别人申辩,似乎要给人一个下马威。本来是一起轻微或一般的违法行为,让几句不堪入耳或危言耸听的话语,搅得对方心慌意乱,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抵触情绪。

(二)主观臆断,自己把自己“套牢”。在调处交通事故过程中,许多处警民警出警后,很想早点结束处警任务,没有经过充分的了解、调查,常常很主观地判断双方当事人谁是谁非,言语中常带自己主观情绪,不能把自己正确地定位为“局外人”、“中立人”,公正、公平调处,而常使自己不自觉地卷入当事双方的矛盾漩涡。

(三)信口开河,讲外行话,自打嘴巴。执法活动,应该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但个别交警掌握法律法规、政策不全面,又不加强学习,见到违章就罚款,调处事故责任认定不准,运用法律条款不恰当,在纠正违法行为中造成失误。在相关法律法规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信口开河、轻易答复当事人,语言6 中往往带有明显的失误和错误,一旦遇到媒体、律师或“内行人”时,难免不被人“贻笑大方”。

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笔者略作小结,以供商榷。

(一)民本思想的缺乏。长期以来,少数民警在交通管理活动中未摆正执法与服务的关系,以管人者自居,潜意识中存在“我说的话就是法”、“我说了算”等的错误思想,忘记了管理交通的最终指向是为人民管理交通秩序,在管理工作中方式简单粗暴,不愿意对违法当事人做解释,不希望当事人了解更多权益,只要求当事人简单的服从,说到底还是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

(二)法治理念的偏差。个别民警心目中仍存在实体至上的思想,认为只要处罚对了,法律适用准确了,罚款在法律规定限额内就可以了。至于对老百姓的态度问题是软性的东西,不值得小题大做。孰不知,在当前构建和谐大交通的法治环境里,实体正义与执法艺术的有机结合,才是公平、正义、秩序的法治精神在交通管理中的完美体现。

(三)礼仪修养的缺失。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最能反映他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作为一名交通警察,执法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群众所关注。行为举止不当,很可能就影响了警察的形象和声誉。而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民警以工作任务繁忙为 7 由拒绝文化修养的培养,杯盏交错代替了挑灯夜读,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文化品位不高,礼仪修养的缺失。

四、如何提炼和应用执法语言技巧

(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到“三懂五会”。作为一名执法者,首先自己就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到“三懂五会”: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会操作微机。当前,公安部下发的《交通民警道路执勤执法常见问题解答(50问)》可谓是一副良方妙药、是交警在一线应对常见执法难题的“绝招”,我们要加大学习并掌握实践运用。

(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执法语言艺术的技巧。一是要说定心话。定心话主要是指稳定当事人情绪的话,它是处理违法行为的前奏曲。因此,说定心话必不可少,只有稳定了当事人的情绪,当事人才能对求助事,事故的原由表达的更清楚,民警才会容易与当事人进行语言交流和沟通。当事人得到安慰后,情绪慢慢得以稳定,从而更容易听民警分析和解释,更容易接受民警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处罚打下基础。二是要讲公道话。交警在执法过程中,一言一词都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形象,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威信。讲公道话,就是要讲符合法律、法规、政策、道德规范的话,言语用词准确恰当,忌说外行话。假如在执法过程中不慎讲了外行话,当事人可能会失去对民警的信任,进而失去8 对整个公安机关的信任,影响公安整体形象,甚至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我们这句“外行话”大做文章,后果不堪设想。三是要讲关键话。实际工作中,由于民警处警经验不丰富,在执法过程中,找不到警情发生的根源所在,把握不准矛盾的关键,不能快速抓住事情的根源,矛盾的中心,而只是漫无目的地“空谈”、“乱谈”一番,“废话”连篇,以致使当事人产生与民警对立的情绪,激化矛盾。所以我们在执法过程中要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引导将话题转移到解决主要矛盾上,有的放失、把握分寸,避免陷入当事人的无端纠缠“口理之争”当中。四是要讲实用话。俗话说“一诺千金”,一线交警在执法过程中所讲的每一句话代表的是整个公安机关,一旦承诺当事人就要尽量做到,它体现的是公安机关的权威性,否则会降低对我们公安机关的信任度,所以我们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慎用承诺。对于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能办到的,承诺后一定予以办到,对法律不允许的,或法律允许而凭我们能力办不到的,不要轻易承诺。五是要讲文明语言不讲忌语。文明的语言是树立交警新形象的催化剂。在执法工作中,说话生硬不和气往往会使当事人产生抵触情绪,容易造成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样执法活动就难以顺利开展。相反,如果多用亲切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就可以化对立为理解,甚至化“干戈”为“玉帛”,广大群众也就会从心里理解并支持民警执法工作,从根本上缩短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六是要多讲法言法语。我们在执法过程中 9 一定要法言法语,不说多余的话,驾驶员说一些不中听的,那是因为他被罚了,心里不舒服,想发泄一下,只要不过分,我们不要往自己心里去,纠缠不放只能激化矛盾。不能让违法人的话左右我们的情绪,影响工作。处罚(理)结束后,不管驾驶人对你说了什么,都要给被处罚(理)人再敬一个礼,告知其15日内到银行交纳罚款。如果驾驶人对此次处罚(理)稍有些争议或小矛盾,告知其权利后我们最好暂时离开此地,免得在处罚(理)结束后发生争执,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三)情法结合,掌握语言艺术方法的运用。纠正交通违法、处理一般交通事故是一线交警的日常执法活动,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使我们在每一起执法活动中都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艺术,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法驳人,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树立交警良好形象。一是要做到有理、有情、有信。交通民警在查处交通违法时,其一要做到有理,即据理以纠,照理以罚,这是查处交通违法的前提。要使违法者服气,交警首先要占理,不能从个人好恶出发,罚态度款、关系款。只要我们抓住理、说清理,一般情况下违法者是会因理屈词穷而甘愿受罚的。其二要做到有情,即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在交通管理上,交警首先应当坚持原则,逢违必纠,纠违必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交通法规的严肃性,进而使广大交通参与者逐渐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但同时,也应坚持做到以情感人,亲情化10 管理,进而缩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距离,使违法者在受到处罚的同时,从中受到教育,达到心服口服,使交通违章者在潜移默化的教导中欣然接受批评和处罚。其三要做到有信。在查处交通违法时,交警的言行要讲信誉,不能言而无信。一旦言而无信,这种不尊重人格、不遵守时间、不信守诺言的行为,便会使违法者产生反感之情。常言道“言而无信,行不久远”。二是要做到“五讲”、“五不讲”。交通民警在查处交通违法时,要注意语言与态度,讲究说话的艺术技巧,切忌使用禁语。其一要讲真诚话,不讲虚假话。俗话说,将心比心,心心相印。交警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任何时候都要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跟他们沟通感情,即使是在查处违法时,也要与人为善,以礼相待,多想想对方的感受,切不可打官腔“训人”,更不能竖眉立眼。其二要讲专业话,不讲过头话。交通违法者素质参差不齐,交警在查处违法时要一视同仁,至于有个别蛮不讲理的,也要冷静面对,坚持以理服人,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种施加压力,诸如“你再说就扣证”或“加倍罚你”等过头之语,只能使矛盾激化。其三要讲有证据的话,不讲不负责任的话。交警在查处交通违法时,讲话要有证据,不能随便乱讲,否则极易被当事人抓住话柄,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尤其是处罚时,必须摆事实,讲道理,一是一,二是二,不仅要使当事人知其错在哪里,而且要使其知道为什么错,吃一堑长一智,进而达到处罚的目的。其四 11 要讲文明话,不讲粗话。查处交通违法时,会遇到个别素质差、言行粗野的司机,尽管交警连敬数礼,耐心讲解,也无动于衷,此时,交警一定要保持冷静,始终要真诚,而不要一时控制不住情绪而表现出厌烦或憎恶的神情,以牙还牙,说些不中听的话,一定要以真情打动这种人。其五要讲有针对性的话,不讲“千篇一律”的话。交警要了解和研究各类型违法人员的特点,说话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千万不能说那些“挖苦”话,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顾全他们的自尊心,以利于做好转化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三是要注重礼节,尊重人格。严格按照执勤执法规范,纠正违法先敬礼,并使用规范用语。示意车辆停车后,要在第一时间,观察驾驶人的言行举止及面部表情,由此判断当事人的性格。尊重交通参与者的人格。交警在执法活动中,面临的交通参与者的成分非常复杂,也造就了他们对待交通违法行为的理解、合作上的迥异。作为交通违法者,他们可能会有以下的不同处理方式:或谨小慎微,谦恭表示接受立即处罚;或颐指气使,横加指责、拒绝执法者正常执法;或平平淡淡、泰然处之,不紧不慢询问处理依据、方法。但他们中至少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希望得到执法者的尊重,都希望执法者能够耐心、细致听取他们的辩解或驳斥,都希望执法者能够给足自己面子。此时,如果我们施以尖锐、刻薄的语言,用教训、奚落的口吻,违法者连听也听不进去,更易激发交通参与者的逆反心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12 去考虑,这次他仅仅是初犯、偶犯,一不小心所致,在交通法规、道路安全常识和交通标志标线面前,我们是专家、教授,“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群体还是小学生,亟待学习和提高。如果我们采用或委婉、或直白、或幽默、或浅显、或循序渐进的用语方式,恰当地向违法当事人开展宣传教育,不但会起到化解其对立情绪、消除矛盾的效果,还能使违法者自己认识到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人要脸,树要皮,我们相信,几乎所有的违法者在几次三番给他敬礼、给予耐心细致地解释、给足了自己的面子之后,大都会配合交警妥善处理自己的违法行为的。四是要细节不细,灵活掌握。执法过程中,要注重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做到妥善处臵,避免矛盾。在实际执勤中,不是所有的车拦截都会停,有些是真没看见,有些则是装看不见。所以那些装看不见的车辆我们不要去硬追,容易发生危险。这也是《交通警察执勤执法工作规范》中不允许的,我们可以记清车号、违法情节,事后进行追究。有些驾驶人违法后,不承认违法行为、不出示证件,对我们的处罚极不配合,要求看录像、看证据,有的干脆不承认违法了。这时我们一定不要急,语言要准确、干练,明确的答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赋予交通民警现场裁决权。民警有权对发现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裁决。不要说:“民警看见了就行”或“我就是法”等不规范的用语。当然,这也说明我们在执勤执法中一定要充分使用执法记录仪、警务通等设备,做好 13 现场录音录像工作,既能收集现场证据又能规范或纠正我们的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保护我们被诬告陷害时提供有力的反驳证据。

5.语言表达的技巧 篇五

所谓“简明”,即语言“简要”、“明白”。“简”的要求:①所说的话应该包含交谈的目的所需要的信息;②所说到话不能超出需要的信息。“明”的要求:①语言不能晦涩,②话语不能有歧义,③避免罗嗦,④要有条理。概括起来说,简明的要求就是:第一、要表达必要的信息,使用相应的简练词句,没有多余的信息及其词句。第二、词句表意明确,没有费解的词句。第三、根据语境决定详略,没有详略不当的毛病。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和可理解度。

所谓“连贯”,即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尽可能保持一致,句子的组合与衔接要自然。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共同的话题、合理的句序和语言的衔接与呼应,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连贯,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的常考点。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有人通俗地说,所谓得体就是根据需要说相应的话。这的确是很有道理的。

得体,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总之,它牵涉的问题很多很多。我们这里仅从考点要求出发,作简要说明。

【解题技巧】

一、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简明

1.围绕中心,抓住要点 2.善于概括 巧用指代 3.避免重复 删除多余

二、语句连贯的基本条件

连贯,就是连接贯通。这是从组合语段乃至成篇的角度提出的要求。要做到语句连贯,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话题一致(二)事理相通(三)情景和谐(四)结构严密

三、语言得体的条件

首先,注意各种情景条件:

6.语言表达技巧(必修) 篇六

一、语言的神奇功用

作文无定法,语言无教法。语言这个东西,具有魔术师般的神奇本领。

“能言利齿安天下,说退群雄百万兵。”语言功用于此可见。它不只是一种表达技巧,而且是一种思维的艺术,是智慧与情趣的闪光。

二、文章语言表达技巧

同是一张稿纸,有的人写出的文章言辞枯涩、索然寡味,有的人运用语言的技巧却十分精妙独到,笔底生辉。如:描风景,如诗如画;写人物,形神毕肖;述情节,波澜起伏;抒情感,酣畅淋漓;表思想,隽永深邃;状生活,妙趣横生。 这说明,就语言表达本身而言,还是有一个技巧问题,有一个语言的美学价值问题。下面就谈谈我自己对语言运用的一点体会和感悟。

(一)语言的描摹之美

什么是描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描摹是一种语言表达技巧,它的美学价值在于形象与生动。它能把静的变动,死的变活,抽象变具体,无形变有形。举个例子,比如放学后,同学们隔着铁门看外面快餐店炒菜,一个同学说:“外面快餐店正在炒菜。”这是叙述。叙述语言通常只能告诉我们的“情节”。让我们变换一下表达方式:“快餐店,掌勺的正忙个不停。锅烧得通红,油煎得滚热,活鲜鲜的小白菜,往油锅一倒,爆得脆响。铁瓢挥动,铁锅抖起,两分钟,捞起来,油灵灵、香喷喷的,同学们隔着铁栅子门,口水诱得直往肚子里咽。”这是描摹,不仅有情节,而且有画面,色、香、味、感一应俱全。描摹之美使语言层次上了一个等级。

描摹之美,要靠比喻、拟人、拟物来实现。可以说,没有比喻、比拟,就没有描摹,就没有形象生动可言。 比如静,我们说“这里很静”,这是叙述语言。这个“静”给人的感觉是抽象的。再说:“教室很静,只听见笔和纸的磨擦沙沙作响。”这是描摹,写出了静的“模样”,但给人的感觉不新鲜,都知道笔纸磨擦

沙沙作响这种静的“模样“。让我们再来看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是如何来捕捉静的:“四周是那么宁静,你能听见一百步外松鼠在枯枝上跳来跳去,断枝掉下来,先微微钩住另外的树枝,然后落到疏松柔软的草面上--永远掉在那儿,静静地等待着腐烂。”  静是什么?在作家笔下,静是松鼠在百米外枝头跳的声响;是枯枝掉下来钩在另一根枝上的晃动;是疏松柔软的草坪;是永远躺着的等待。

描摹的技巧在于把静变得可闻可睹可摸可感了,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全新的,未曾体验过或未曾想过的。“味新则悦”,美感由此而生。

巴尔扎克说:“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还这样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还这样比喻的是蠢才。”描摹技巧要抓住一个“新”字:视角要新,设喻要新,给人的感觉要新颖独特。人云亦云是不能给人美感觉享受的,那不艺术的天才,而是蠢才。

描摹之美,还要靠联想来实现。

联想,是将本体与喻体、本体和拟体对接起来,用数个喻体、拟体来展示本体(即描摹对象)的思维方式。联想也是一种辐射性思维,它从展现本体(描摹对象)的.目标出发,舒展想象的翅膀,神游万里,去寻找并选择与本体(描摹对象)有相似特征的喻体。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形成一种众星拱月之美。使抽象变得形象,单调变得丰满。举例为证:

比如,校园有尊无名雕塑,同学们进进出出,熟视无睹吧。其实,她是唯一能象征一中一种文化氛围的建筑物。“白瓷砖贴的地面,红色花岗石镶的基座,白色的塑像,两个昂首望天的学生……”大多数同学在老师布置的作文上这么写,像说明文,感觉肤浅,文字干巴。我以为她是把我们诱人知识殿堂的天使。有了这个定位,基调就有了。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红色花岗岩,源于数十万年前的火山爆发;我国的现代文明植根于深厚的古民族文化之中;那座时钟定格在九点,不落的太阳呀,他们永远年轻;那姿势翩翩欲仙像要腾空飞去,往天堂看过究竟:看嫦娥跳舞,看吴刚伐桂,去赴蟠桃会,去品尝李老君八卦炉中的长仙不老丹--不,也许他们并不浪漫,他们是要去太空做一个物理实验,去火星寻找新的生命……

再如,以“O”为话题作文。怎么写?“0”’是那么简单,简单为一条封闭的曲线;“O”是那么抽象,抽象为“没有”。

有位同学借助联想,用“博喻“的辞格,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把简单抽象的“O”描摹得童话般美丽:

“没有海的浩瀚,没有天的无边,一粒小石子在水面上击起的涟漪,一位天真女孩用麦秸吹出的皂泡,瞬间化为乌有--我便是‘O’。“

“没有横竖撇捺,没有点折弯钩,眼一睁,口一张便是我的形象--极其简单,我便是‘O’。

“我是达芬奇笔下的鸡蛋,他就是从画‘O’开始,创作出了《蒙娜丽莎》与《最后的晚餐》。

“我是缀在枝头的果实,给园丁以丰收的惊喜o

“我展开就是一条线段,良好的开端与好的结尾,一对接就变成了圆满。”  海的浩瀚,天的无边,水面的涟漪,飘飞的皂泡,用这些与“0”有相似特征的形象来状“0“喻“0”,“0””就形象化了。“眼一睁,口一张--极其简单,我便是“O”,极具神韵,简直把“O”生命化了。

这就是描摹的表达技巧,是描摹的美学价值。  描摹就是“添枝加叶“,使一棵孤树变得枝繁叶茂;描摹就是“添油加醋”,使一锅淡水变得有滋有味。

当然,这是就语言的表达技巧而言的。就整个文章的写作技巧而言,还有一个构思立意的技巧问题,任何描摹,都必须创设一种情意,必须有其思想内涵,必须为展示一定主题服务,必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描摹而描摹,那就成了一种文字游戏。

描摹还要注意典型性。写人状物既要有典型品质,又要有个性特征。 比如写眼睛,我们说眸如一池秋水,眉若一弯新月。比如好不好?好!但很俗气,古人都这么写,每一个人的眼睛都可以这么比喻。精妙的语言是要你对描述的个体有独特的发现。徐志摩在《拜伦》一文中对拜伦雕像眼神的描写就十分精湛:“他没有那样骄傲的锋芒的大眼,像是阿尔卑斯山南的蓝天,像是威尼斯的落日,无限的高远,无比的壮丽,人间万花镜似的展览反映在他的圆眼中,只是一层鄙夷的薄翳。”作者抓住特定情景中的感受,借用比喻,发挥想象,把拜伦眼神的深远,壮丽刻画得活灵活现,透露出诗人洞察大千世界的气质。

写人物与写景物不一样,景物描写通常可以凭辞章艳丽来显示其语言色彩。景物描写凭辞章之艳来显语言美,在古代散文里面尤为明显。王勃《滕王阁序》中写秋的景色:“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鱼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春景:“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人物描写则不然,人物描写的语言技巧在于描摹表现人物典型性格的典型细节与个性特征。词藻堆砌,往往犯忌。 比如有位作家写牛顿:“牛顿27岁那年,向一位美丽的姑娘求婚,可是,他的心思忽然溜到另一境界里去了,他的头脑中只剩下了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紧紧地抓住了姑娘的手指,直往烟斗里塞,把她的手指当成烟斗的通条了。“‘哇’!姑娘痛得大叫起来,牛顿这才似乎清醒过来,连声道歉。姑娘悻悻地走了,牛顿还在那里喃喃自语:‘看来,我是该打一辈子光棍了!’”

这段文字耐不耐读?耐读。但通篇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这段文字的文眼在哪里呢?在牛顿把姑娘手指当烟斗通条的那个典型细节。写文章象走围棋,围棋的技巧在于做眼,眼做活了,棋也活了。语言的表达技巧也在于做眼,篇有段眼,段有句眼,句有词眼。眼做活了,文也活了。

契诃夫这样描写胖女人:“她的脸胀得发亮,皮肤已经不够用了。睁眼的时候必须把嘴闭上;张嘴的时候必须把眼闭上。”这段语言很有独特性。归纳说一下:描摹,它不只是一种文字上的表达技巧,而且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描摹要靠比喻、比拟和联想来实现;描摹技巧要突出一个“新”字:视角要新,设喻要新,给人的艺术感觉要新;描摹要有思想内涵,为展示主题服务;描摹要有典型意义。

现在让我们具体来训练操作一下描摹这种表达技巧。以手为例(伸出五指),同学们用语言描摹表达

表述一:一只手,五个指头(7个字)o 表述二:一只手,五个指头,三长两短(11个字)o

表述三:一只手,五个指头,拇指粗,中指长,小指小(16个字)。 表述四:一只手,五个指头,拇指粗短,中指窈窕,小指灵巧(19个字),语言已进入发展等级,尤其那个“中指窈窕”会使人联想起亭亭玉立的少女,这个“中指头”形象化了。

这样还不够,让我们再来看画家兼文学家丰子恺是怎样来描摹五只手指的:

“大拇指其貌不扬,自渐形秽,常退居下方,不与其它四指并列。它矮而胖,构造简单,别个手指两个关节,它却只有一个。但五指中,它工作最艰苦,拉胡琴,它紧扶琴架,吃果物它剥皮。而有什么悠闲,舒服的事,像抽烟之类,却让食指和中指去领受。它诚实肯干,所以,人们称赞呱呱叫的好人时,总是伸出大拇指。食指呢?工作挺复杂,还要干许多试探性工作,尝尝食品,试试冷暖。它受到刀伤、轧伤、烧伤的机会较多。中指身材高挑,处于中间的优越地位,皮肤细嫩,颜色红润。无名指像个小姑娘,辅助其它手指干活,还和中指一起亲切地向人们打招呼。小指如天真活泼的儿童,经常不厌其烦地干些细小活儿。这五指各有所长,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法国有句谚语‘左手要右手洗,右手要左手洗’,人们应像左右手一样互样合作,团结帮助。”

同学们看,简单的五指,作家写来洋洋洒洒,纵横恣肆,极具理趣。为什么呢?描摹之技巧,使之然也! 同学们,学会了描摹的表达技巧,何愁作文无话说,800字,何足道哉?8000字也只不过是小菜一碟呀!

过去通常以“小作文”的形式来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描摹能力。比如,语文试卷第六大题: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并举例说明,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想象成一轮满月,然后以满月为重点,再用天幕、云彩、柳梢等作为陪衬,构成一个美丽的画面,再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想象作文。圆是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物体的,请你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个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这是想象式作文,考查的是对圆形实物的描写。当年有很多学生选材广泛,写出了不少好作文。有的写花环,有的写父亲的草帽,有的写露珠,有的写井,有的写湖,有的写硬币,有的写圆圆的磨道,有的写水上的半圆与水中的桥影构成的圆,选材很广泛。下面是一篇题为《夕阳》的满分作文,作者运用描摹之技巧,把夕阳写得非常形象生动--

夕    阳

圆,使我想起了古代诗人这样一句诗:长河落日圆。西方的天幕中,圆圆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将要坠入地平线,大半边天都被夕阳的余辉映成了红色,云彩镶上了金边。满是光彩的云朵流过太阳,慢慢地,向上飘去。大圆球似的夕阳,涨红着脸,俯视着万物,眺望着东海,迟迟不愿离去,把自己最后一抹光辉洒向人间,带着羞涩的笑隐在五彩云朵中。一轮更圆、更红的太阳,将在明朝升起。

怎样学习语言描摹的表达技巧。第一,多读。名家笔下,描摹技巧是非常精美独到的。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乔治桑的《冬天之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等等,其描摹技巧可谓是精美独到,文中典例。多读多想,潜移默化,必然领悟。第二,多练。借用作画的一个术语,同学们要学会“写生”。一人、一景、一物、一颦、一蹙,饱蘸色彩,描其形、状其态,生其光辉。其实,同学们笔下展现出的描摹技巧是很精美的,批阅你们作文的时候也是一种享受。 比如艾姗同学写“校园夜雨”:雨过之后“最后的两三滴雨,从屋檐上落下来,掉到水沟里--叮咚一声。’’此时万籁俱寂,夜何其静也。叮咚一声,这雨哪里是掉在沟里,分明是落在作者心里。这种感受是多么独特,描摹是多么微妙。 比如 “他将手中的光球,往空中扔去,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帅呆了!“ 比如《窗外之美》,对窗外景色的描摹:“不经意地抬头望去,看见万里无云的空中飘着一缕缕红霞,仿佛老师无意点染在作业本上的红墨水,又像国画大师用朱笔一挥而就的抽象画。看那色彩,不由令人想起小baby的脸,还有少女那害羞的腮帮……真是美不胜收……大自然在巍峨的两座青山之间搭起了彩虹桥……我想起了卢森堡的一段话:‘天哪,天空啊,云彩啊,以及整个生命的美并不只存于佛龙克……’我心灵为之一动,在稿笺上写上了一个题目--窗外之美。”

生活中无处不美,只要我们肯去发现,只要我们具有描摹生活之美的笔力。比如说,马师傅送水来了,怎么描摹?“‘水来啦!’老马师傅一声吆喝,热得冒气,让你从舌尖暖到了心尖o”  比如有位同学上课喝开水,舌头啧啧咂响,我批评说:“某某同学上课喝白开水,一喝三嘿,清淡如水的生活,他却品得津津有

味。”   比如期中考试,王老师在黑板上写道:规规矩矩考试,堂堂正正做人,把纪律教育化为“人格武装”。有同学在作文写道:“我们把手放在试卷上,有板有眼地对天发誓。黑板上那两句话就是誓词,那虔诚之态,就像基督徒随着教主做早课。“这就是对生活的“写生”,是语言的描摹之美。

7.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技巧 篇七

一、趣味导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言是一门艺术, 教学中更是如此, 有时借一句趣话, 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 用一句诗词导入, 就会立刻激活课堂, 用一个故事, 一则新闻报道等, 就立马使学生精神抖擞。

例如, 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 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 何日复西归”, “滚滚长江东逝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 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 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 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 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 在讲中国气候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意思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那么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这样导入, 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习, 学生们知道, 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我国是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国家, 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 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 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 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二、批判质疑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具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 对于伪科学、假科学具有有鉴别力, 理解和尊重科学的事实, 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例如, 在讲水循环时, 运用李白《将进酒》诗中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出问题, 这首诗歌气势磅礴, 但就地理学来讲, 这首诗歌描述的语言准确吗?为什么?同学们通过看书讨论, 最后有学生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 但是通过海陆间循环, 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和水汽输送及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再如, 讲地球自传线速度时,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 毛主席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北京坐地一天真的能行八万里吗?比八万里多还是少呢?为什么?同学们通过仔细分析教材中的图, 最后就有同学回答:赤道上的线速度大约为1670千米每小时, 可以算出赤道的周长大约是4028千米即大约为八万里, 赤道所处的纬线圈最长, 而毛主席所处的北京约北纬40°, 纬线圈的长度应小于八万里, 那么毛主席坐地日行就应该小于八万里。最后我指出, 毛主席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但从地理上严格来讲就不够准确。这样学习, 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肢体语言的展示, 课堂效果的催化剂

肢体语言往往被教师所忽视, 据国外一名心理学家测定:感情的全部表态=7%言词+38%声调+55%表情 (包括必要的手势) 。肢体语言是教师的第二张嘴, 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来配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 则可以运用自如地进行直观教学, 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受, 唤起学生的注意, 长时间保持兴奋姿态, 精神振奋, 增强学生记忆。比如“手势法” (北半球用右手, 南半球用左手) 在高中地理中可多处运用。肢体语言弥补了教师口头传授、文字板书等方面的不足, 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直观性为一体, 达到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 将未见过的事物直观化, 将平面图的内容立体化, 将死板的图形动感化等效果从而渲染课堂气氛, 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富有生机和活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运用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 并通过表情、手势等辅之以简单、明快的体态语言, 使声、形、情有机融为一体,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而且可以转化为学生记忆地理知识和理解地理原理的一种强力催化剂, 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8.浅谈幼儿教师的语言技巧 篇八

关键词: 幼儿教学    教师语言能力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幼儿教师主要通过语言和孩子们交流,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运用语言显得尤其重要。对幼儿教师来说,其语言既符合对所有教师的一般语言要求,又要反映幼儿教育特殊规律的特殊语言要求。为促进语言规范,要学习语言学方面的理论书籍。

一、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有一次午饭时,孩子们很吵,于是我说:“咦,我们教室里什么时候飞进来那么多小蜜蜂,嗡嗡嗡嗡的,多吵呀!我们快把它们请出去,别打扰我们吃饭了。”孩子们听了都笑起来,笑过之后便安静地吃饭。这就是富有趣味性语言的魅力。此外,生动形象的语言还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把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如进行故事教学时,教师讲故事的语言应该夸张、生动,富有趣味性,如用又粗又涩的声音扮演鸭爸爸;用恶狠狠的腔调演绎大灰狼;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等,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把幼儿带入童话世界,之后交流、教学会顺利且充满活力。

二、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

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探索。如进行科技活动时,经常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总想依赖教师,这时教师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就能想出来了。”“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力量,是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增强完成任务的信心。

三、富有诗意、具有韵律美、节奏明快的语言

富有诗意、具有韵律美、节奏明快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出神入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弱,经常将鞋子穿反,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我这样告诉幼儿:“左边的鞋是鞋爸爸,右边的鞋是鞋妈妈,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永远不吵架。”在教幼儿叠衣服时,我告诉幼儿:“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弯弯腰,帽儿点点头。”这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在诗情画意的氛圍中轻松自然地学会穿鞋子、叠衣服等本领,不仅提高其自理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陶冶其情操。

四、教师使用语言时应当避繁求简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教师使用语言时应当避繁求简。教师在与幼儿交谈时应使用句法结构较简短、词汇涉及范围较小的语句。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吃胡萝卜时,如果说:“胡萝卜里含有大量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给身体提供需要的营养,预防各种疾病,提高免疫力,所以小朋友们都要吃胡萝卜。”这样的话孩子们不容易理解,效果自然会不尽如人意。如果简单地说:“胡萝卜很有营养,吃了对小朋友的身体有好处。”我想孩子们应该会对胡萝卜有新的认识。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简单、直白。

五、采用语言示范,纠正幼儿不完整的语言,帮助幼儿的语言表达更准确、完整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掌握语音的关键期,也是掌握词汇和语法迅速的时期,因而在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纠正。比如:三岁左右的幼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常把“哥哥”说成“得得”,把“老师”说成“老希”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示范,帮助纠正。研究发现幼儿说话经常发生用词不当的情况,如“一头马”、“一条裤子”等。幼儿说话往往说半句,还有就是说主要的词省略其余词。

六、采用提问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兴趣,帮助幼儿拓宽思考角度

儿童的心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需要适宜的语言刺激。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儿童“跳”一下就“摘到果子”,以引发幼儿的兴趣并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七、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比赛,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组织教师进行讲故事比赛中,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发音标准、用词恰当、表达自然、语句通顺、语句规范、中心突出、口齿清晰、层次分明、音量适当、结构严谨、语速适宜、表达准确。在组织教师看图讲述比赛时,可选取一定数量的好词好成语,让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充分运用,而且要用得恰如其分。开展幼儿童话故事创编活动,提高教师的写作能力,是对教师语言表达的一次考验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八、借助各种手段,增强语言的趣味性

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使幼儿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会使活动充满乐趣,使活动像蜜一样“黏”住幼儿的心。为增强语言的趣味性,教师要善于从幼儿活动实际出发,或借助语言形式和手段,或借助故事、谜语、游戏、儿歌,或利用多媒体、教具、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使内容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具有感染力,从而有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总之,语言是一门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幼儿教师要在掌握规范化语言的基础上做到人性化、艺术化。同时还要尽量扩大知识面,吸取世界各种语言的精华,掌握幼儿教育规律和发展,不断搜集专业的信息,博采众长,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充分发挥语言魅力,使天真无邪、纯真可爱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9.护士语言沟通技巧 篇九

同病人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要清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下面这个事件,曾真实发生在我身边。

一位护士进入病房巡视加药,发现1床患者正在输入的药液顺序应该是第二组。于是工作非常负责的她去治疗室拿药来换,并对1床患者说:“还是先点这瓶药吧!因为这药一天输两次。”1床患者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没想到2床患者赶忙站了起来说:“看看名字,别是弄错了!“

护士回答:“你看看你,又不是你输的药?你操什么心啊!人家自己都没说什么。你本身就是眼病,要安心休息,别这么多疑……”

“你什么意思,你说我瞎操心……”2床病人一下就急了。

2床病人因为离异,又遭丧母之痛,急怒攻心下丧失了视力,半个月来,没有亲属陪伴。而这位护士,对她分外关心,巡视其病房,更是上心,就连2床患者欠费,该护士也是尽可能地给其用药。她对该患者的爱心不容质疑。而无形中,她把该患者当作了亲人,却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状态。

生活中,我们是在乎心理状态的。同你好的人,还分为三六九等。和你关系好的人,你也要看情况开玩笑。朋友没有看见你,你也许会说:“你瞎啊!”;朋友在你身边絮絮叨叨,你也许会说:“你那么操心,你咋不老呢。”朋友之所以不会生气,是因为你们关系瓷实。还有最最重要的原因是朋友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而事件中的患者,治疗半个月视力不见好转,还没有走出丧母的阴影。没有亲人陪伴,想转院,又遭到主治医生的拒绝。于是她很容易把火气都发在那位护士身上。往日护士对她的好,全随着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消失了。这不免不让人心寒。

重视沟通艺术,消灭萌芽护患矛盾

所以,在护理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 ,当病人的情绪处于激惹状态时,要懂得避重就轻,做好自身的保护。

10.校长的语言沟通技巧 篇十

————水城县化乐小学宋微

关键词:校长教师学校管理语言艺术沟通技巧

摘要: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要管理好一所学校,让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语言的沟通。如何运用巧妙的语言,恰当地选择沟通方式,结合实际需要,讲究语言艺术,善用沟通技巧,让对方容易接受,使校长与教师之间、同事及上级领导之间融洽相处,和谐统一,达到高效快捷地处理和解决问题。

学校管理中,校长与上级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特别重要的,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谈话时的语言一定要有艺术性。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谈话方式和地点会起到不同的谈话效果。校长与教师的谈话,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是处理好学校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谈话主要是依靠双方之间的相互语言交流,加深理解,沟通思想,交流观点,增进共识,使双方的思想和工作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一次有益的谈话,能化解矛盾,平息**,使工作顺畅,心情愉悦;一次不成功的谈话,可能会造成误解,伤害感情,留存间隙,使思想工作走上负面。那么校长的语言沟通应注意那些技巧呢?

一、根据对象、巧妙沟通

﹤一﹥与教师沟通最重要的是要让教师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召开教职工会议,简明扼要地向教师传达,安排工作以柔和的口气,不要以强硬的语气安排工作,或以上级的规定来敷衍压制教师,以免伤害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如安排工作时强调不接受的报经上级,作待岗处理会„。教师是学校管理中的主体,是生动的,也是鲜活的,校长要注意向教师学生学习,用教师熟悉的语言和教师交流。切忌讲官话、大话、套话、空话,也不要长篇大论,把非常简单的道理绕来绕去,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和领导的威信。

﹤二﹥沟通要体现主动、体谅和谦让。所谓主动,就是先采取动作或方法。如先给自己和同事乃其他学校同事创造交流和相互了解的机会,先主动地帮助他人,主动地为其他同事提供合作和支持等。同事之间的了解和感情的增进以及误会和矛盾的解除,也都是从主动沟通开始的。所谓体谅,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从他人的角度看他人,从他人的角度看自己,学会理解他人的难处。所谓谦让,就是对那些参加工作时间比自己长、任职资格比自己老的教师要始终在言语和态度上保持谦虚和礼让。我们不妨养成这样一种习惯,经常性地先主动帮助他人,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体谅他人的难处,并主动提出协助请求,最后再请求对方给予配合或支持。如果能够做到这几点,我们的困难肯定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就是这个道理。

﹤三﹥与上级领导沟通要把握好分寸。请示和汇报是与上级领导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在请示或汇报时,应注意首先仔细聆听领导的指示,把握领导的意图。回答领导的问话和向领导询问时,要做到准备充分且语言明确、简洁、果断。不要就一个问题纠缠不清,也不要啰啰嗦嗦,更不要反复讨论已经明确了的问题,以免耽误时间降低效率,引起领导的反感。

﹤四﹥与不同性格的教师沟通在语言风格和谈话内容上要有不同的侧重。由于个人的素质和经历不同,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工作风格和个性。与控制型性格的人进行语言沟通时,要简明扼要,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不拐弯抹角,无关紧要的话少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与互动型性格的人进行语言沟通时,要让对方参与进来,注意充分听取对方的意见和建议,谈话最好采用商量的口吻,在讨论中达成共识;与内敛型性格的人进行语言沟通时,可以适当增加拉家常的时间,等对方比较放松的时候,再切入实质性的问题。同时,在进行工作布置和总结时,对一些关键性的细节问题应多作说明。总之,仔细揣摩每个人的不同性格,并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区别对待,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就会获得较好的沟通效果。

二、相互尊重、把握原则

校长在与教师进行沟通时有一个有趣的规律,就是彼此越互相尊重越容易沟通,越缺乏尊重就越不容易沟通。可见尊重是一切沟通的前提,互相尊重是良好沟通的开始。

﹤一﹥校长与教师沟通时,尊重主要体现在平等对话上,校长说话不能打官腔,要平等交流。所谓平等交流,就是不要以教训人的口气说话,不要自以为高明,讲起话来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即使有不同看法,也要以理服人,而不能自以为是,仗势欺人,以权压人。不要一听到不同意见就感到难以接受,特别是一听到对自己的批评意见就马上发作起来,或者记在心里,找机会报复,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别人不敢对你讲真话而堵塞了言路。正确的做法是:对于不同意见,一定要充分摆事实、讲道理,如果真是自己的认识脱离了实际,或者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就要勇于面对、敢于承认,要胸怀大度。在交流过程中,面对不同观点的碰撞,作为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虚心听人讲话和接受正确意见的胸怀与度量。

﹤二﹥校长与上级领导沟通时,要尊重而不吹捧,请示而不依赖,主动而不越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下属,充分尊重领导,在各方面维护领导的权威是一种本分。与领导谈话,我们可以表现出我们对领导的认同、拥护乃至欣赏,但一定不要过于吹捧,以免给人以虚伪、拍马屁之嫌。与上级沟通一定要体现对领导工作上的支持、尊重、配合及生活上的关心。人都是有感情的,关心领导那些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如身体保健、子女教育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赢得领导的好感。有时领导正处于矛盾的焦点上,下属要主动出面,勇于接触矛盾、承担责任,为领导排忧解难。

三、综合运用、方式多样

校长的语言沟通技巧是校长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校长和教师谈话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单独谈,可以几个人一起谈;可以严肃的谈,也可以幽默的谈;可以在学校谈,也可以到教师家里谈;可以直接谈,也可以委托教师关系密切的朋友与其谈,还可以通过QQ或电子邮件交谈…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为人与人的交流提供了便捷,校长要学会运用多种方式与教师加强交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11.浅谈广播语言节目的外采录制技巧 篇十一

关键词:广播 语言节目 报时中国经济 外采录制

一、广播语言节目外采录制简介

声音是广播节目的传播符号,语言是广播声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广播节目的录制中,语言录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质量的优劣、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广播的节目质量、信息的传播效率。外采录音是一种专业的录音模式,是语言广播节目制作中不可替代的先进采编方式,适用于广播特写、访谈节目、广播剧特定外景录制等多种节目制作需求。这种方式相较于指定录音间内的节目录制而言,反馈更快、适应性更强。在声源(被采访者、嘉宾等)因客观条件无法进入录制间进行录制时,外采录音可跟随声源到其所在地点进行现场办公,提高了节目制作的效率;外采录音相较于便捷、高效的电话留言或记者采访机录音而言,声音质量有大幅提升,稳定性更高。可以说,外采录音是介乎于电话留言与录制间录音之间的一种折中方式。其设备构成及原理、操作相较于专业录音棚而言更加简易。

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在2011年策划、2012年播出的《报时中国经济》专栏(见图),就是语言外采录音应用的一个典型实例。该专栏邀请活跃在中国经济各领域的顶级商业领袖和经济学家作为嘉宾,让其在创业感悟、创新理念、经营谋略、企业责任、行业趋势预测等方面发表独到观点和见解。主创团队前往嘉宾所在地进行录制,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简单采访,声音素材经过包装后成为一段“报时语言音频”,在国家电台标准对时的整点和半点中播出,格式如下:六响+报时+“报时中国经济”+“嘉宾报时语言音频”。全天24次整点、24次半点滚动播出,共48次。

图:中国广播网经济之声《報时中国经济》栏目页面

二、外采录音的方法应用

1. 设备选择及使用

外采录音的设备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稳定、便携、适应性强;忌讳选择原理复杂、沉重、操作繁冗、不结实耐用的设备。在使用中要以节目需求为主导,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一般的外采录音主要用到以下设备。

(1)主传声器。对于语言类节目的外采录音来说,传声器拾音是节目制作的第一环节。由于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录音环境的良莠不齐,话筒的选择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拾取信号质量的优劣,从而决定着节目成品的质量。为确保声音品质,一般选择超心型小振膜电容话筒。《报时中国经济》的录制形式及采录对象决定了报时音频的一般录音环境为会议室、办公室、小型演播室等,相对安静但又不如录音棚的环境优质,隔音、吸声效果一般。选用电容话筒可以获得更好的灵敏度与频率响应,保证声音的清晰、明亮、丰满、圆润;同时,选择小振膜传声器可尽量减少细微噪声的拾取;录音过程中声源位置统一,超心型的话筒指向有利于声音的准确拾取。

(2)采访话筒。很多时候,记者会根据现场状况伺机对嘉宾进行采访。为保证访谈过程的顺畅、声音的真切、饱满、清晰,会提前为嘉宾与记者配置领夹式话筒及配套无线系统,如:Shure WL-185。采访话筒与主传声器相配合,形成两套拾音系统配置,既确保了正常录制的稳定性,又满足了突发采访的偶然性,确保万无一失。

(3)记录设备。一般选择较为便携、性能稳定的数字多轨硬盘录音机作为外采录音的记录设备,其优势如下: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运行稳定;结实耐用;数字格式记录,存储及传输方便;分轨记录,为采访录音的后期编辑提供方便。目前较为常用的此类设备有:Sound Devices 788T、Sound Devices 552、AATON Cantar-X等。其中788T是我较为常用的设备,与后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适用于外采录音的功能较为齐备且设置界面较为直观,在较短适应时间内可迅速满足录音师或记者的需求。而552录音机的优势在于其具备基本外采功能的同时,电池续航能力很强,适用于没有电源的长时间录音状况。ATON Cantar-X的最大优势是稳定耐用,可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条件,但操作较为复杂、专业性较强。具体设备选用,应根据其自身优势、外采录音的实际情况与要求决定。

(4)周边设备。传声器和记录设备组成了外采录音系统的主体,周边设备应尽量减少,如专业调音台可以被多轨录音机的虚拟数字调音台代用;上述三种录音机中都包含了话筒放大器及幻象供电器。均衡器、压限器等周边设备,尽量在前期录音中不要使用。

(5)耳机的选择不容忽视,它决定着录音师、记者对声音质量的判断、现场反馈和及时调整。一般选择密闭性较好、频响曲线较平的耳机,尽量还原原始声音的真实状况。如AKG K-271、Sennheiser HD-280等。

2. 录制系统

外采录音的系统设计不宜过于复杂,以构建简单快捷、运行稳定、高度适应多变环境为原则,主要包括拾音系统、记录系统、监听系统三大部分,其中拾音系统有两组传声器互为备份。

3. 外采环境的选择

声源所在的环境十分多样,在前期接洽或到达采录所在地后的第一件事一般就是选定录音场所,原则如下:

(1)该房间内及周边噪声较少,包括设备噪声、人声、装修噪声、室外交通噪声等。(2)该房间中吸音物体尽可能多,如木质家具、书籍、沙发、窗帘、地毯等。(3)录制空间不宜太小。(4)类似于裸露的水泥墙壁及玻璃等降噪系数(NRC)较小的材质所占面积不宜过大。(5)要求录制过程中不可被其他声音干扰,如电话铃声、敲门声、手机信号干扰、与录制内容无关的人声等。

结合笔者录制《报时中国经济》专栏的工作实践,谈谈不同外录条件下的具体技巧。

笔者采访新浪总裁曹国伟和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董事长任汇川时,是在他们公司总部进行的,其总部均设有用于嘉宾访谈或视频会议的专业演播室。这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优质录音环境。我们只是临时关掉了噪声较大的空调,就顺利地开始了录制工作。我们在采访中国人保财险总裁王银成和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时,录制的场所是他们的会议室、书房,这种环境比较安静,且不易受到外界打扰,我们获得的声音质量也是很好的。

nlc202309030215

对于这种录音条件较好的环境,笔者只要按部就班地实施外录工作就可以了。而对于不太理想的常见的外录环境,我们就要想办法克服困难。现在较为常见的外录环境是玻璃空间——一些设计较为现代的会议室或办公室往往建有大面积的玻璃墙。笔者在录制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和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的声音时,就遇到了这个困扰。我的解决方法是拉上所有的窗帘,同时选择距离吸声物体(如沙发、书柜、木制家具等)较近的地方进行录制,传声器指向尽量不正对玻璃面。不理想的外录环境,就是噪声环境了,比如在繁华喧闹的商圈、忙碌的写字楼、沿街且楼层较低的房间中,往往会伴有不同类型的噪声。我在录制某知名品牌的创始人的声音时,隔壁会议室正在激烈的讨论,邻层正在进行装修,使得录制工作无法展开。好在我们采访的是这家公司总裁,总裁一声令下,一切就归于平静了。对于噪声环境的外录,解决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尽量找到适宜的地点先录制下来,再进行后期降噪;另外一个办法很简单,换个理想的地方进行录制。

4. 突发状况的应对

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比如所带设备不全、时间紧张、无电源供电等。这需要十分良好的应变能力与心理素质,迅速理清思路,根据上述外采录音录制系统及流程,采用现有的设备,依据客观情况,灵活组合、分配时间,将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质完成。

在著名演员濮存昕为经济之声录制“2012全新声音形象”时,由于他着急登台演出,我们当时只有5分钟的录制时间,几乎来不及搭建完整的录制系统,现场也没有电源,笔者选择了电池续航能力较强的Sound Devices 552录音机及Sennheiser MKH70传声器,按照之前所述原则挑选了排练室中相对合理、安静的位置,迅速构建最简约合理的录制系统,整个录音过程不到3分钟,他的录音与杨澜在录音棚中录制的声效相比,并无明显逊色。

5. 后期制作

(1)音频剪辑。将外采素材导入工作站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音频剪辑。根据文字稿及现场的记录(场记),挑选出符合要求的音频段落进行编辑。要确保语言的流畅、连贯、语气的一致以及声音响度、音调的统一。工作站的选择很多,如Cubase、 Nuendo、Protools和Samplitude等数字音频工作平台,甚至包括Power Edit在内均可进行一般的音频剪辑。

(2)音频降噪。由于外采录音环境千差万别,与录音棚条件相差甚远,降噪这一环节对于外采录音来说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采样降噪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降噪方式,可以以数字音频工作站为宿主,下挂降噪效果器插件,如Waves公司的X-Noise或Z-Noise等,利用前期錄音中的持续背景噪声采样,去除语言音频中的噪声部分。

(3)声音优化。此环节指通过加入效果器插件对语言音频的响度、清晰度、饱满度进行提升。主要用到压限器、激励器、均衡器等。

三、结语

高质量的前期录音会为后期的包装、制作提供优质的原始素材,这是一个优秀广播节目成功的基础,如“新鲜食材”与“美味佳肴”的关系一样。广播以声音为传播载体,录音质量直接决定节目本身的优劣。

如今,新技术发展迅速,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已十分普遍,这为广播节目的便捷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当然,便捷并不等同于粗糙和劣质,在满足高速制播的同时,“高质”永远是广播节目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对于广播工作者特别是声音工作者来说,面对各类新兴媒体的冲击,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先进的录制、采编技术,熟练掌握节目制作技巧,完善声音主观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声音鉴赏能力,从每个细小的环节着手,争取做出更多高质量、广受听众喜爱的精品节目。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术制作中心)

(本文编辑:范国平)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我是小小音乐家》教学反思下一篇:乡镇一事一议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