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

2024-09-27

人生三境界(精选15篇)

1.人生三境界 篇一

人生感悟三境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作点浅析。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

2.人生三境界 篇二

一、由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联想到教学三境界

对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进行理解, 境界之一是学习成长阶段,这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境界之二是达到成熟阶段,此时没有老师的指导, 只有自己逐渐地摸索、探索。境界之三是创新阶段,经历艰苦的探索经历之后,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有所突破,于是实现了创造价值。

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会引申到教学活动中,可以形成教学三境界,正如王国维所提到过的治学要经历“冥思、苦索、 顿悟”三境界一样,做人、治学都要经过不断地磨练才能够有所成就。教学亦是如此,只有经过学习、探索、创新,我们才能够有所收获。

二、三境界之学习、提高、升华

1.人生三境界解读。

从人生三境界可以明确,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要有坚韧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当人生的境界到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已经没有路可走了,只能够自己努力“踩”出道路,这就是进入到超越阶段。为了能够寻觅到适合自己继续前进的道路,就要做好攀岩的准备,不断地探索, 直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也不后悔。苦苦地探索中,终于“柳暗花明”,不只发现了新的前进道路,而且还为自己的前进寻找到了许多的道路,此时人生进入到审美境界,见到了“灯火阑珊处” 的美景。

2.教学三境界解读。

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引申到教学三境界,要使教学达到创新阶段,就要经历学习、提升和升华的阶段。首先是学习阶段,也是成长阶段,这是每一位教学者都要经历的,所学习的是教学方法。当教学方法学会之后,就要应用于实践当中, 做到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自如。随着实践的积累,就会逐渐地推陈出新,此时,教学方法不再拘泥于定法,而是从经验的角度出发产生新的教学方法,即进入到教学的升华创新阶段。

教学的第一阶段是研究阶段,要对于教学知识进行钻研,且掌握得越多越深透越好。特别是对于教学法的学习,要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讲出来,以在学习成长阶段锻炼自己,不断地提升教学专业水平。

教学的第二阶段是成熟阶段,教师不仅对于所学会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中,而且还要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结合教学理论进行反思。当教学进入到这个阶段,就是教师对于经验的自我总结,并不断地深化,做到自我认知、自我总结、自我探索,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教学的第三阶段是创新阶段,教师对于教学已经产生了自己的见解,并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使自己有所提升。达到这个阶段的教师所提出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自己的创新之处。当教师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是进入到教学的审美境界, 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在任何环境条件都能够做到触类旁通。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他们都会自主地安排教学过程,对于教学方法运作自如。他们的教案是一种备课方式,并不会在课堂上起到提示的作用,教师站在讲台上潇洒地讲课,对与教学相关的任何内容都了然于胸、充满自信。听课的每一位学生都会被教师的魅力打动,并认真听讲。

三、学讲方式下的教学相长

目前徐州市教育大改革,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将教师与学生都置身于学习者。正所谓“学无止境”,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处于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不断地转化,教师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以随时为学生的答疑解惑做好准备。从教学相长的角度而言, 教师最好的学习者就是学生,其中关爱学生是关键。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心与心之间的沟通。要做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教师就要用自己的爱心教育学生,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亲其师”而 “信其道”的情感,进而在持续的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心灵相融;在学讲互动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教学相长。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在其成长中会存在着缺点和不足,这就需要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听教师讲课,其所接受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因此,教育不是简单的管理,而是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且能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知识,以实现知识的内化,获得超越。

综上所述,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对于教学以启发,延伸出教学三境界,其中涉及到王国维的治学之道。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教师通过持续地学习,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同时还要用自己教学中所达到的创新境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主动效仿、自主学习,以在学习上获得超越。

摘要:王国维先生提出“境界说”,其高明之处在于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力,并对于自己的感悟做出精辟的总结。由人生三境界联想到教育三境界,可以提炼出良好的学习方法。本论文从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联想到教学三境界,针对学讲方式下教学相长进行研究。

3.人生有味三境界 篇三

三个人的选择,有别样的品味。这个故事虽然有寓言的指向性,但他们的追求各有不同。从中不难看出,第一种人沉迷于享受;第二种人喜爱从苦寂的黑夜找到光亮,然后创造跌宕起伏;第三种人留恋平凡,具有返璞归真之个性。换句话说,这三种人分别追求三种不同的人生:果汁人生、咖啡人生和矿泉水人生。

果汁人生并非不好,但隐藏着危机。如果人只想享受生活的甜美,就会不顾其他而顾此失彼。即使生活再甜美,也会有荆棘。荆棘会给人带来威胁。追求这种人生的人,容易只追求刚刚开始的完美,而对以后的威胁应对能力有限或根本就不愿应对。甜美不是过错,沉醉于甜美就有问题。

咖啡人生,为那种以苦为乐的人所追求。这种人喜欢先苦后甜的感觉,颇有点儿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在这条路上追求时,咖啡的惯性容易让人沉迷,自重感高于灵动味,如孔子落魄而不悔、梵高疯狂而失控、贝多芬执着而狂躁。若常人盲目仿效,容易被苦难压倒而一事无成。并非低估这种人的承受能力,“找到真我”方不枉过一生。

矿泉水人生倒像山间的幽兰,不事张扬,不求闻达,自开自落自芬芳。这种自适感,有一种天然之美,恰似老子的无为而治。矿泉水虽然无味,但里面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给人的身体带来健康。遗憾的是,这种人生有些无趣,远不如疯狂享受一番、至死拼搏一回更能激起人的能动性和活力。重要的是选择这种人生的人要耐得住寂寞。

4.人生三情三说三境界哲理 篇四

有了这份纯洁的爱情,这份真挚的友情,再加上一份浓浓的亲情,一定会使你的生命之树常青,翠绿茂盛,花红遍野,无论是在灿烂的阳光下,还是在凄冷的风雨中,都可以让你的生命闪耀出亮丽的光彩,完美你的一生。

亲情是一种深度,它给你温暖,让你在温暖如春的家庭里,尽情的享受着天伦之乐,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

友情是一种广度,它给你欣慰,让你在好人好梦的歌声中,尽享着朋友的祝福,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

爱情是一种纯度,让你在甜蜜的情话中,体会着爱的真谛,是一种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忘情,泪互相洒的心灵照耀。

“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撼;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之!”

体验了亲情的深度,才会更珍惜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领略了友情的广度,就更能尊重和爱护来之不易的朋友情缘;拥有了爱情的纯度,才会让你更加用心的去关爱你的另一半。拥有了人生珍贵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人生。

人生“三说”

人生三要素——著名女作家冰心说“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朵花,不论男人和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不可。”

人生“三味药”——胡适先生曾对毕业生赠言,谈到人生需要“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

人生“三暗礁”——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告诫年轻人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这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人生“三鼎足”——画家丰子恺有个精妙的比喻:“圆满人格像是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个足。对于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共同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人生“共三日”——美国夏威夷岛上的学生们上课前的祈祷词:“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啊!”

人生“三戒之”——孔子提出,人生,“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这段话,把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极富哲理。

人生“三个头脑”——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人生要有三个头脑,天生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人生“三把钥匙”——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人的智慧掌握有三把钥匙:一把是开启数字,一把是开启字母,一把是开启音符。知识、理想、幻想就在其中。”

人生“三大品质”——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归纳有作为的人生的三大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高尚的情操。

人生“三种境界”——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提出治学有三种境界,完全可以看作“人生奋斗的三种境界”。即

1、晏殊《蝶恋花》里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柳永的《凤梧桐》里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辛弃疾《青玉案》里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三要素”——巴斯德曾经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等待着,来祝贺你努力的成果。”

人生“三件事”——著名哲学家布留伊艾尔说:“对于人类来说,一生惟有三个事件:诞生、生存和死亡。诞生的时候并无所感。死的时候是痛苦的,但是在活着的当儿却把它遗忘了。”

人生“三好学”——汉代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柄烛之明。”道出了人生三个阶段学习的不同效果,提醒人们要抓住青少年时代努力学习。

人生三种境界

人生有三种境界,可以形象的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的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至说1就是1,2就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有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浴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呢!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善于反省的人才会最终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认识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再多,也要回归自然,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对待钱财如此,对待爱情亦如此,这样的人可以很温柔地看待不同爱情阶段的人,并且可以很温柔的陪伴和对待对方,不企求长相厮守的承诺,因为她深知其中难处;也不会残忍地打破爱情中年轻人的梦想,只会微笑地等他们看见当中的青涩。如果,有个人能真正地爱到这样的人,也真正被这样的人所爱,那么一定是件幸福的事!

5.以“人生三境界”为话题优秀作文 篇五

王国维曾在《人间辞话》中谈到,古今成大事者必经三个阶段。第一是“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乃人生的起始境界,即要有理想追求;第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需苦苦追求理想,决不放弃;第三 则是“从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个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往往是在不经意间,便达到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大多数人总是徘徊到第一与第二个境界间,他们对前路感到迷惑,心怀理想却不能努力奋斗,努力去实现而是选择放弃。但争功近利的年轻人,总渴望能快速迈入第三境界。

然而,不经历第一、二个境界,是无法达到第三个境界的。第一、二个境界是第三个境界的前提基础条件。

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要静下来思考,世间是没有迈不过的坎的。只有冲过这一道坎才能拥有厚实的基础。只有打下厚实的基础,我们才可能达到第三境界,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正如盖楼,理想是地基与框架,苦苦追求则是砖,结构搭好后,只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铺好每一块砖,才能将楼建好,两者缺一不可,而没有这两者的积累,你永远也无法盖成大楼,达到第三境界。

大家都知道吃饼的故事。一个饥肠辘辘的小孩吃了前两个饼,没饱,而在吃了第三个饼后,饱了。他便想应先吃第三个饼即可。这个想法显然是错的,没有前两个饼的基础,即使他吃了第三饼,也不会饱。古贤人对此也曾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而从第一、二个境界过渡到第三个境界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之前所提到的盖楼,在只有架子和几块砖时是不能称为楼的,只有铺好每一块砖,刷上漆完工的瞬间后才可被被为楼。只有打好基础,足够强大到迈入第三境界后,蓦然回首,你便会发现自己已迈入成功的殿堂。

而迈入第三境界,静也是不可缺的,静下心来进行艰苦卓绝的工作会带迈入第三境界的台阶。

用心去打好第一、二境界的基础吧,它们会带你步入第三境界。成功无捷径

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会三句话引出了人生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在涯路”,体现我们在人生的起始点就要定好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来伊消得人憔悴”,体现出为了目标,我们要学会追求,绝不轻言放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体现出我们要想成功,往往是很难 得的。但有时在我们苦苦追求时,在不经意间。我们就取得了成功,提升了我们的境界。

很多人一生的目标仅是为了完成第三境界,也即是或得成功,但是,却因此忽视了前二重境界,这样反而从追求目标变成了异想天开。那么,为什么前二重境界是第三重境界的前提与基础呢?

如 果没有目标的定点,那么也就不会有顿悟的源头。目标,是我们最开始的想法,我们是为了这个目标才会奋斗与拼搏的,没有了它,我们也就如漫天散的蒲公英,失 去方向了,那么顿悟,也就无从谈起了,孟子是我们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把以民为本,施行仁政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在四处游说时不断地感悟内涵,领悟精髓,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最终成为了一代儒学大师。试想,如果孟子没有提出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他又怎能在仁义方面得到顿悟呢?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目 标是实现人生理想与追求的源头。

追求目标而不轻言放弃是到达人理想,实现顿悟的漫漫长路。在我们的一生中,也许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于追求这个 过程中,如果没有追求的艰辛,我们的目标也只是纸上谈兵,顿悟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林书豪是如今NBA赛场上的一颗新星,在他获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 了他为了成功而作出了懈的努力。在篮球不受重视的哈佛,林书豪为了追逐自己的目标,不牺睡地板,寄住在邻居这家中,面对繁忙的学习咬着牙坚持着打球,凭代 着他日益加强的球技以及他的追求与不放弃。最终,他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取得了成功。十年的努力换来灿烂那一分钟的梦,战胜利舞台发光的人决不是只会 说。因此,只有经过漫长的努力奋斗后,你才可能实现顿悟,完成你的人生目标。

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几乎所有人都在进行着这个三部曲,可真正 到达第三境界的人却少之又少。有很多的客观因素会限制你的步伐,那么就算不能到达最高的境界,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也不应该抱怨只要做好自己,努 力朝着自己的方向迈进,我们也就实现了我们人生的意义,至少,我们会发夙,我们的一生都充实的。

只有第一层面的正确方向加上第二层面的勇往直前才会开启第三层面的大门,这就是人生的三境界。通向天堂的路没有捷径

古人王国维曾对治学成业的三境界有过精妙的比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起始思索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苦追 寻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澜珊处”的顿悟境界。其实人生的三境界也是如此,更为重要的是“未有不阅第一、二阶段(境界)而能遽跻 第三阶段者。” 人生之路是漫长而充满变数的,与其任由命运的激流把我们送向未知,不如早点确定自己的方向,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林子曾用 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于是便有了《生命,生命》中的“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若在旅途的开始我们连自己的路标都没有,我 们是很容易迷失自我的,因为有了目标,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离梦想的天堂更近,并且在对人生目标的思索中,我们可以明明白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可以 对人生的意义有所了解,让自己的思想有所加深,可见,思索是成功的基础。

倘苦只是空想,那么你只能在梦中到达理想的天堂了。想要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必须努力地去追寻。中国首款专业杀毒软件的创始人王江民因小儿麻痹而致终身残疾,使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从单手学骑车开 始,他慢慢学会了游泳、打字,最后开发了著名的江民杀毒软件。他付出所有的努力去苦苦追寻自己的目标,终于他成功了。如果他没有努力,怎么可能完在这些别 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怎么可能实现目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人可以一步登天,只有一步一步走好脚下的路,努力地奋斗,才能 成功,每个到达天堂的人手上一定都拿着一张追寻与奋斗的通行证。并且,在对人生目标的追寻中,我们才可以逐渐加深对人生,对社会的理想,因为许多哲理都是要亲身经历后才能真正领悟的。

可 见,只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苦苦追寻与奋斗,才能到达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天堂,到达思想的天堂,即使这天许不是你最初的目标,但它一定是最适合你 的,到了那时,你方可到达人生的第三境界——对人生的顿悟——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便是到达了人生的天堂。

6.人生的三重境界 篇六

人生的三重境界

作者:池 莉

来源:《视野》2007年第23期

人生的三重境界,可以用这样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重境界时,人是激情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们不愿意轻易相信什么。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时,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人生到达第三重境界时,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7.生命意识素质教育人生境界 篇七

近些年尤其是2011年以来, 我参加了几个活动, 一是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三生教育”, 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二是宁波江北区组织的慈孝节活动。从中我发现一个问题, 就是我们今天存在一种现象, 即“两极缺失的卓越”。刘易斯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 叫做《失去灵魂的卓越》, 读后深受震撼。但是, 同时我发现了另外一极的缺失, 那就是“没有生命基础的卓越”。所谓“没有生命基础的卓越”, 是指在大学教师和学生中, 尤其是在学生中, 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中都不断出现一些极端生命现象, 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教育是希望人能成为最优秀的人, 要求受教育者不断追求卓越。但是除了发生着没有灵魂的卓越以外, 我们还发现有些人根本还没有来得及活到卓越, 其生命就过早地凋谢了, 这就是没有生命基础的卓越。

我们看到了当前大学中的三种极端生命现象:第一类是英年早逝。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 他们在三四十岁、正当年的时候, 由于工作、由于学业等等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英年早逝, 人数不多, 影响很大, 沉痛之余, 我们需要反思。第二类是大学生杀人, 从当年某大学的马某某开始, 时有出现, 有的杀了自己的同窗, 还有的杀向了自己的母亲。此类事件全世界都非常震撼。第三类是极端生命现象, 即一些学生和教师无端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走向了自杀的道路。尽管统计表明今天的大学生自杀比例大大低于社会同类情况, 但大学生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此类事情的冲击力很大, 传播面很广, 社会的关注度很高。所以, 我认为, 没有灵魂的卓越是可怕的, 但是没有生命基础的卓越恐怕是更可怕的, 那就是连我们想进行教育挽救, 或者是进行卓越的塑造都失去了对象。这就需要大家来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于是, 我想在今天这样重要的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 以引起足够关注和探讨。

二、素质教育与人格塑造

在我看来生命意识是最基础的, 人生境界是崇高的, 但是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区间, 那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如何在强化生命意识和提升人生境界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

什么是素质教育或者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对这个问题国内外一直有很多争论, 今天中国的不同高校也是在不同的含义下开展素质教育的。我非常赞成远清会长讲的, 不一定要过分纠结于学理性的辨析, 因为, 对这一概念大家其实都是能够有所意会的, 知道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什么, 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就好。

在我看来, 这里很重要的就是要把素质或文化素质与人的生命理解结合起来, 与人性塑造结合起来。我认为, 所谓素质就是人之为人的这样一些规定性。远清会长也讲到, 所谓素质的核心就是文化;而我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文化就是人化, 就是化人, 一方面让整个外部世界都变成人的理想性世界, 让人的理想外化、现实化, 对象化;另一方面, 又在这样的世界中熏陶人、改造人、塑造人, 让每个人成为文化人。文化就是使人区别于非人的东西。所以我说, 如果要从这个角度来界定素质,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界定:

第一, 从现象的角度来看, 文化素质是指人的活动区别于非人的生命活动的特征。比如说人和动物都要吃饭, 人就把吃饭变成了美食, 我们去欣赏它;人和动物可能都要御寒, 人就有了服装、有了美居、有了美术、美声、美景, 等等。

第二, 从本质的角度来看, 文化素质就是使人的生命获得超越性品格的东西, 它的核心就是理想、价值、信念等等, 这些东西使人的生命超越于非人, 而且使人分出了若干层次。这些东西是人的生命中最宝贵、最需要赢得的东西。我们看到一些人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就是生命理想的破灭。当一个人他没有

*本文系作者在2011年11月2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素质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素质教育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整理修改而成;系

了理想之后, 他觉得生命没有价值, 活着不如不活, 活着带来了很多痛苦。一个人能够冷静地去处理掉自己的生命, 他一定经过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曾经研究过一些案例, 亲手处理过一些让我们感到非常伤感的事件, 仔细研读他们的生命轨迹, 我们发现其实核心问题是生命理想的淡化以致破灭。

第三, 从活动的角度来看, 文化素质是指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行动, 有非常鲜明的目的性、过程性、秩序性等。文化素养在生活中转化为一定的社会角色和相应的行为方式, 在特定的场景中按照特定的角色规定来恰当地行动, 叫做有素养。人有没有文化教养, 要看在一定的场景中能否得体地说话、做事。尤其是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 是如何表现的, 是否能够文明得体、遵守公德。

第四,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 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传承、教化、凝聚与认同, 要使人服从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体系。一个人何以成为一个中国人, 何以成为一个美国人, 这里的差异就在于他们之间不同的文化认同。远清会长也谈了文化要靠积淀, 积淀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 内化成为稳定的素养, 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显示出来。所以, 我觉得文化素养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层的东西, 但又是非常显性的东西, 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 或者是看不见摸不着, 或者是看不见却摸得着, 或者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东西。文化素质是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的, 所以我们经常对同学说要把卓越变成一种习惯。

华中科技大学近年来一直在开展“公德长征”, 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养成好的行为方式。大家知道, 当一个人的角色意识很清晰的时候, 他就会知道该怎么去行动。当你作为学生的时候, 一般都知道要尊敬老师;当你作为一个老师的时候, 一般都知道爱你的学生;当你作为一个家长, 你就会爱自己的孩子, 等等。但是当你走出了家庭, 走出了教室, 走出了宿舍, 走进了校园, 走到马路上, 走进了图书馆, 走进了食堂, 走进了公共场所, 没有人知道你是谁的时候, 你还能不能够以一个文化人的方式来行为, 这是很考验人的。我们的“公德长征”每年面向新生举行, 目的就是帮助同学们在公共场所增强公共意识、遵守社会公德, 成为合格公民。

三、深化素质教育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已有十六七年了, 如何拓展与深化?这需要从各方面给力,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深入地研究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 深化我们的思想和理论认识。从我个人的实践中感觉到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非常重要和突出。

第一个问题, 人性的善恶假设, 对于我们讲文化素质教育到底有什么意义?大家知道东西方文明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大的差异。西方文化从历史上来讲主张人是恶的, 人带着原罪来到世间, 人只要有机会就会犯罪, 因此他们要有一个严格的契约社会来约束人。他们不承认思想罪, 在乎的是行为罪。不管你有再多的坏念头、坏思想, 只要没有变成坏行为, 你仍然是一个好人。于是他们就用一个严格的社会体系, 包括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来约束人, 让你不能够把邪念变成现实, 让你继续以一种好的行为活动于、生存于世界。而我们东方通常主张人之初、性本善, 但在社会生活中会变恶、会产生邪恶, 于是认为邪恶是由于受到后天的环境的影响, 为此而强调人们的自省、自律。

那么, 我们的教育要塑造人性, 到底应当从善出发还是从恶出发?对人性的塑造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认为, 人之初应当是无所谓性善与性恶的, 他就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但正因为人作为一个自然物而生存, 他就有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 他就要衣食住行, 要饮食男女, 他就天然要有一种获得外部物质资源的欲求, 这种欲求如果能够加以科学的引导, 就变成一种合理的欲求。但如果这种欲求不能很好地引导, 不能合理地约束, 它就可能变成一种恶的欲求, 它就变成一种贪财贪婪贪色贪欲。在这样的意义上, 人的善恶美丑、素质教育, 是从人作为人而存在的第一刻就开始了, 贯穿在人作为人而生存发展的全过程。所以我们认为, 素质教育绝不应当仅仅从大学抓起, 而应当从娃娃抓起, 甚至就从孩子们出生时就开始。孩子们认同的第一个笑脸, 是对他们的美好与善行的鼓励;记得的第一次挨打, 是对他们的不规行为的惩戒与预防, 所有这一切最初的教育都能让他们受用终生。我记得很多专家曾经说过, 素质教育其实是一个基本的教育, 是一个原初的教育, 是人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第一刻就应当开始的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全过程, 尤其是在孩子们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过程中的最初环节。

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个体人的成长过程, 发现他们与人类的原始发生有一种重演律, 每个人都要重演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中间的很多关键性的环节, 而最初的知荣与知辱就成为他最初的行为规范。如, 孩子们看到妈妈对他的行为给出笑脸, 他知道这件事情是可以继续做的, 不断地强化。如果看到一个行为令他的妈妈拉下了脸, 还要打他, 他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再做了, 这就形成了最初的行为规范, 懂得按照一定的规范来行动, 这就是文化。所以我们认为人性假设很重要。如果我们主张人性中性说, 那么我们后天的一言一行, 每一个教化都决定了人的后天行为。当学生来到大学, 很多行为规范已经形成了, 要再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素质教育就非常困难了。有学者曾经描述过这样的教育错位:幼儿园的时候急着教小学的课, 小学的时候急着教中学的课, 中学的时候急着教大学的课, 等到大学的时候发现还要回过头去教幼儿园的课, 要教大学生文明礼貌行为的ABC, 教他们学说话、学做人, 等等。这是教育的严重错位。

第二个问题, 人的优秀素质到底是教出来的, 还是学出来的, 抑或练出来的?我们过去相信是教出来的, 我们相信教育的引导作用, 尤其是环境对于人的塑造作用。但是人的生命的最大特点是自我设计、自我支配、自我调控。每一个人当他有了一点意识之后, 他就不断地进行自我意识, 他就在进行着各种探险。哲学发生的前提就是惊奇, 当人带着惊奇面向世界时, 他会有各种各样的要去探险的冲动。在这样的背景下, 外在行为的约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他的自我学习与教育无疑更重要。而且人的生命的每一时刻都在进行自我追问, 从小到大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不同的水平,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人们仍然会不断地进行自我追问。所以我觉得真正教育是自我教育。

第三个问题是, 大学生如何才能从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化为一个主动的自我教育者。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全员育人”, 这是对的, 但还有另外一个方面, 叫“全员自育”。这是我在华中科技大学曾经提出的一个学生工作理念。我们强调把全员育人与全员自育相结合, 并尤其强调后者。引发我提出这个理念是源于这样一种追问, 我们对所有的大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 为什么会在并在不同的学生那里产生非常不同的效果?为什么在同样的教育体系里有的学生成功了, 有的学生就失败了, 有的学生甚至早早地就离开了大学。有的因为考试作弊, 因为成绩挂科, 因为身心疾病, 等等, 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而卓越的人群则有可能取得极好的成就, 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其实, 这里的关键是他们自己如何实现转化, 而我们的全部的教育体系与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就在于是否帮助他们顺利地实现这种转化。

我每年给进校的全体新生在军训期间做一次新生开学报告, 我会告诉他们,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有多优秀, 他们是以多高的分数考进了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很多省份的录取分数线是在省重点线的50-100分以上, 每年学校在湖北省招3000左右新生, 这3000新生的分数都排在湖北省50多万考生中的前6000名之列。我会告诉他们, 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人, 要有足够的自信。但我马上会非常认真地告诉他们, 从现在开始, 就从我报告的这个时刻开始, 你们过去的一切成就、荣誉、优势都归零了, 现在大家在同样的起点上了, 要开始一场新的长征。所有的同学进入到大学, 都相当于要在零起点上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 这里成功的关键是尽快实现转化, 即要成为一个自我教育者, 不要指望着学校能够包揽一切, 学校只是为你们创造条件。你们的全部成败在于自己能否实现自我的转化, 而且谁转化得快, 谁就成功。因为很快在班级会建立一定的成绩体系、活动体系、社会职务体系, 这个时候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个体系一般保持四年, 直到毕业。考入到研究生, 又是一次新的挑战。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如此。所以我说如何帮助大学生实现转化, 这是我们素质教育重要的使命。

第四个问题是, 教师如何才能由教员转化为教练。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很多人不去思考这个问题, 或者比较当然地给自己规定了演讲者的角色。教师们自己备好了课, 到了课堂上一通宣讲, 讲完了走人, 与学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交流与互动。一堂课的效果到底如何, 没有人去想, 或者当然地就是看自己是否演讲得顺利流畅。其实我觉得素质教育要的不是演讲型的教师, 需要的是教练似的教师。教练的成功与否在于运动员能否出成绩。演讲型的教师往往是一种独白似的自我表现与自我欣赏, 而教练型的教师最重要的作用要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 让学生去表演、去提升和发展自己。所以我说衡量一个教师的优秀与否、卓越与否, 关键看他是否具有帮助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自我转化的能力, 这就是教练的功力。

我在所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课堂上经常就是这样做的。我把学生分为一定的团队, 进行课程讲授和专题研讨时, 要求所有的学生自己做PPT, 自己研读教材, 自己上台演讲, 讲完了我请3个学生来对他们加以评论, 对他们各方面评头品足, 然后再请3个学生来评3个学生的评议, 看他们评得好不好, 我允许同学们对评议进行答辩, 在此基础上再全面加以点评, 讲解重点难点, 帮助大家总结提升。这样每个人都实现角色的多重转化, 研读者、演讲者、审阅者、鉴赏者、批评者, 获得了全面发展能力和素养的机会。

要当好教练, 这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你既要能够因材施教, 又要能够因才施教, 要从学生出发来设计教育教学, 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其变化, 要能够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习中的困难, 要帮助他们发现和改进自我的缺陷, 要能激励他们更好地追求卓越。从根本上来说, 就是注意教育的对象和教学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 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帮助教师实现这样一种转化。这可以说是决定着教育的成败。

四、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是多种因素有机互动的系统工程。这里包含着很多的要素与价值,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它们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统一和整合起来, 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首先, 素质教育应当是理论性教育与实践性教育的统一, 以实践性教育为主。素质教育应当包含着专业教育、知识教育、理论教育等, 但这些专业性、知识性、理论性教育能否发挥作用, 关键在于能否依托于实践, 走进实践, 尤其是大学生的生命与生活实践。因此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应当是实践性教育。有学者曾经说过爱心体验和责任担当是生命教育的最重要的本质, 也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本质。我觉得我们只有帮助同学们在实践基础上学习理论, 才能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所以这种结合的基础是实践, 是生命实践, 是学习实践, 是教育实践。

第二, 素质教育应当是规范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统一, 以个性化教育为主。我们一般比较习惯于实施规范性教育, 因为这是比较简单易行的, 每个学校都有众多的学生, 用一个体系、一种模式面向所有的学生, 这很容易做。但是为什么效果不一样, 关键就是要有针对性, 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 因为每一个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生命历程, 他的家庭, 他的父母, 他的经济状况, 他的社会状况, 他的爱情, 都决定着他对各种事物的个性化态度。所以, 个性化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但是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建立起来很难,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 以个体为本, 以个人的实际情况为本, 为此, 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奏效。

第三, 素质教育应当是引导性和自主性教育的统一, 以自主性教育为主。大学生来到大学之所以必要, 就是因为他们仍然需要学习, 而学校则应当进行教育和引导。为此, 我们配备班级辅导员、学习导师, 我们要有各种形式的引导性活动, 甚至要有很大规模的宏观活动, 我们要给同学们灌输那些他们应当知道和掌握的东西。但是所有这一切都要靠同学们的自主性参与、接受和认同。每个同学都是一个自主的主体, 要自主性地实践, 要有内在的驱动力, 才能有真正的热情。

第四, 素质教育应当是基础性教育与超越性教育的统一, 以基础性教育为主。所谓基础性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这是本质的东西、根本的问题。但是, 我们很多人以为只有学生出了问题才搞心理健康教育, 这是错误的, 是巨大的误解。我近些年在不同的地方积极宣讲生命教育, 为什么呢?我觉得没有对生命的理解, 所有的东西都是没有基础的。但是这样一种基础性教育如何进入到人的心灵世界, 只有把基础问题解决好, 他才能快乐地学习, 快乐地生活, 才可能有成效地去追求卓越、寻求超越。所以超越性是要以基础性为条件的。

8.健康——人生最高境界 篇八

我是学医的,做过医生,现在经营制药企业。可以说,几十年了,我一直在医药圈子里,同不少患者打过交道,也接触过大量的医生,谈及健康话题,自然感慨颇多。

人的身体可以比喻成一架精密的机器。因为长年磨损,即使注意保养,依然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故障。人食五谷杂粮,又岂能不出毛病。尤其是,“岁月不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更容易被病痛所欺。

但是,有一种现象很值得人们去思考:有的人在疾病或者意外事故降临时,经受不住打击,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结果,不仅身体垮了,而且精神也一塌糊涂。

与之相反,有些人却是豁达开朗,处变不惊。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笑傲江湖”的气度。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前面的脆弱消沉,恰恰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感染力。你在赞叹之余,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种健康。

我一生中崇拜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从他们的经历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胸怀,什么是情操。

民主革命先驱孙文先生,为实现“天下为公”这一崇高理想,呕心沥血,他以羸弱的身躯扛起整个民族命运的重任。在他的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1956年,已经60多岁高龄的毛泽东主席,尽管面对的是百废待兴的国家,但是,他在畅游长江之后,吟诵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的豪迈诗句。

世纪伟人邓小平,他的政治生涯几经周折,坎坷崎岖。但是,他从来没有消沉、退却过。因为他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是这样一位老人,以坚强的意志,力挽狂澜,完成了自己的宿愿,给祖国和人民带来了新的春天。

这些指点江山,拯救民族的伟人们,他们浩瀚的胸襟,坚不可摧的性格,以及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人民联系在一起的情怀境界,难道不可谓高贵,不可谓健康吗?!

我出生在泰国,但是,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血液。

多年来,我长住香港,因此对于国际医药市场的信息、动向,了解得比较全面。当我有机会回到国内,看到大量的洋药充斥市场,不免心痛。特别是一些在国外很廉价、很普通的药品,摇身一变,竟以很高的价格并冠以新药、特药的标记,招摇过市,我的心里难说是什么滋味。这到底是怎么啦?我们是有着几千年医药历史的文明大国,难道我们华夏的后人就不能发展好自己的民族医药工业?

屈辱、不平和强烈的再创辉煌的愿望,使我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其实当时我已经是近60岁的人了,但是,我觉得自己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都充沛得足堪重任。这就是健康。

于是,我义无返顾地在祖国投资,兴建现代化的制药企业。尽管我也算是到了那种“岁月不饶人”的年龄了,但是有信念在支撑着我——为祖国贡献一个优秀的制药企业;为大众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药品。

正是为了这个心中的理想,我每天都必须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年365天,我会有大部分时间在天上飞来飞去。我要了解各地市场情况;考核投资、合作项目;检查各驻外机构的工作;增进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有时还要为一些琐事困扰……这样的劳动强度,就是年轻人也会感到体力不支的。但是,从1993年到现在,将近10年的时间,我的身体经受住了超负荷的考验。从某种意义说,我应该感谢上天给了我这个难得的修身锻造的机会。

商场如战场,企业运作时时会遇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非常时刻。面对压力和困难,我总是以伟人宽广博大的胸怀,高尚纯粹的情操,高屋建瓴的风度,来激励自己。与他们的宏伟大业相比,自己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一个成功人士,很重要的一条,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伴随自己。有时候,一些会议安排在晚上,诸如参加“联邦奖学金”的颁奖活动。尽管一天下来,我已经很疲惫,但是,面对台下那些朝气蓬勃的学生们,想到自己能够为国家后续医药人才尽微薄之力,心里说不出的欣慰。(编者注:蔡金乐先生出资3800万人民币,自1998年开始,用5年时间,为国内38所医药大学的30000名学生设立奖学金。)

我是一名制药工作者,是一位年销售十几个亿的企业家。制药业本身就是一种造福于广大民众,为人类带来健康和幸福的事业。面对如此光辉灿烂的事业,我没有理由不坚强。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努力、辛苦和付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一场多么精彩,又多么震撼人心的人生交响乐。

9.教师的人生境界 篇九

-----师德专题讲座

魏书生老师讲的《人生的境界》,这篇课文是中国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划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昨天朱老师讲到我们身边的师德典范中的俞毅、刘佳芬、龚金川老师,他们因为爱岗敬业,献身于教育事业,坚守教育之爱,他们不堪为师德楷模。

李源田老师在《派往明天的教师》中写到:“教育,不是天空闪烁的孤星,它是,也只能‘是多彩世界的一个音符’。然而,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在社会变革和转型的浪潮中,教育也有自己的尴尬,教师也有‘身处夹缝中的悲凉’”。是的,我们教师被冠之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把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身上,家长则把所有的人生追求和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老师肩上的担子何止千钧?干得好理所当然,而稍有闪失,责难声便席卷而来。面对这样的现状,谁听到过我们疲倦的呻吟和无奈的叹息?谁在意过我们忧郁的目光和彷徨的心灵?谁愿意给我们理解和宽容?„„我知道这种现状真实的存在着,也不会在短时内得到改变。然而,只要我们想想“人生的境界”,我们便不会老是停留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还得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也许人生才会更有意义。我认为,教师的人生境界更是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升华。

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

学会快乐工作。我们很多老师讨厌自己的职业,厌恶自己的工作,于是把工作当做一种受罪,整天都在抱怨,然而为了生计,不得不工作着。其实我觉得,我们只有学会快乐地工作,才能让自己活得充实。

首先,对任何工作都要满怀激情地干好,工作有激情很重要。有激情才能有效率,有激情才能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被别人推着走、推着干,有激情工作起来才能够有无穷的力量,才能感到工作的快乐。其次,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恰当地给自己定位,不要老和别人比,你就和自己比,不要有一些不切实际的非分之想,那样的话是自己给自己找别扭。再次,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干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目标,知道自己为何要这样干,目的是什么?做一个老黄牛式的工作者。最后,要抱着积极的态度而非对抗性的态度处理一切事物。把周围的人尽量往好处想,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千万不要以敌意的态度对待别人,那样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能快乐地工作。

总之,只要一心扑在工作中,一心投入到学习中,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一切,快乐就会伴随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快乐就会与你是亲密朋友,永远伴随你左右。

学会欣赏一切。我们一些老师总是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只感到工作的枯燥和无奈,只盯到学生的缺点和问题„„于是便抱怨这个社会,抱怨这份工作,抱怨这些学生。其实,人生是多彩的,世界是斑斓的。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你会相逢相识很多的人,你会不经意走进新的环境,不同的人会带给你不同的心景,不同的环境会给你留下不同的感觉,如何面对,便成了我们最难把握的尺度。

当你学会欣赏,你才会读懂:晶莹雪山的冰清玉洁之美,潺潺小溪的清秀自然之美,波澜大海的宽广豪放之美。才会感知一朵花的世界,才会禅透一粒沙的永恒„„

当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你周围的人,看待你周围的一切,你便忽然感到自已心变得坦然了,生活更加充满了阳光,突然感到这世界是那么美好,周围每一个人都在向你微笑,每一个不经意都使你愉悦。

学会欣赏,但不要奢望能拥有太多。要用一种平常心态去欣赏每一个人,就像欣赏一幅画一样;要用一种平常心态去欣赏每一道风景,就像欣赏一个人一样。这样,许多朋友便会在你欣赏的眼光中向你走来,每一道风景都会象朋友一样融入到你的生命。

心与心会一点一点地交融,心与自然也会一点一点地交融。这样,生命变得很快乐,很充实,很富有。你会真正体味到人性的纯美,体会到人生存在的价值„„

学会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学会沟通。沟通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能力。如果人一生当中想要出人头地,一定要学会沟通。实战型管理教育大师余世维在他的《有效沟通》一书中用许多鲜活生动的案例、鞭辟入里的分析,能让我们掌握许多顺畅有效的沟通之道,很值得一看。他指出了不良沟通的三个主要症状:“往上沟通没有胆(胆量);往下沟通没有心(心情);水平沟通没有肺(肺腑)”。对我们很有启示,也希望大家能克服。

老师们如果想成就精彩的人生,一定要学会人际交往,这将会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平衡的心态面对现实 学会宽容。“让地三尺”故事:

古时候,一个丞相的管家准备修一座后花园,希望花园外留一条三尺之巷,可邻居是一名员外,他说那是他的地盘,坚决反对修巷。管家立即修书京城,看到丞相回信后的管家放弃了原计划,员外颇感意外,执意要看丞相的回信。原来丞相写的是一首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员外深受感动,主动让地三尺,最后三尺之巷变成了六尺之巷。

李斯在《谏逐客书》一文中说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我们有些老师总是斤斤计较,稍微有点不如意就怨声载道,甚至消极怠工。其实仔细想来,我们工作为了什么?应该不是仅仅为了几个钱吧!那又何尝不可以宽容地对待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处处忍让着点儿,不能说明多高的德,至少能守住心灵的宁静,成就平凡的人生。

学会体谅。我们一些老师总是爱盯着别人,爱和人比较。总认为别人好闲自己辛苦;别人拿得多自己拿得少;别人运气好自己总倒霉„„其实有时候也许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艾森豪威尔是二次大站时的盟军统帅。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士兵从早到晚一直挖壕沟,就走过去跟他说“大兵,现在日子过得还好吧?”士兵一看是将军,敬了个礼后说“这哪是人过的日子哦!我在这边没日没夜地挖。” 艾森豪威尔说:“我想也是,你上来,我们一起走一走。” 艾森豪威尔就带他到那个营区里面绕了一圈,告诉他当一个将军的痛苦和肩膀上挂了几颗星以后,还被参谋长骂的那种难受,打仗前一天晚上睡不着觉的那种压力,以及对未来前途的那种迷惘。最后,艾森豪威尔对士兵说“我们两个不一样,不要看你在坑里面,我在帐篷里面,其实谁的痛苦大还不知道呢,也许你还没死的时候,我就活活地被压力给压死了。”

这样绕了一圈后,又绕到那个坑的附近的时候,那个士兵说:“将军,我看我还是挖我的壕沟吧!”

我这样说并不是希望我们每个老师都甘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模范,不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抗争。我只是希望大家相互体谅,相互帮助,对别人多一些认识,多一些理解,减少内耗,不断推动学校的工作,促进自身的成长。

学会放弃。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告诉自己要如何努力、如何坚持、如何永不放弃。于是我们活得很累,有时候甚至感觉到了疲惫,也便会去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有一个关于舍与得的故事告诉大家要果断地斩断束缚我们心灵的那根绳子,才能获得职业生命的重生,那是从教育这个角度来说的,其实对于我们人生也很有启迪。

我们一些老师把“利”看得很重,要求多劳必须多得,做一点事情就必须要得到相应的利益。这本没有什么不对,“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原本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但是我要说,“得”的概念应该是很宽泛的,不应该仅仅指“利”,还应该包括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可、社会的评价、自身价值的体现等等方面,这方面得到少一点,另一方面可能就会得到多一些,请相信,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切都是守恒的。

电影《卧虎藏龙》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放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学会放弃,你会拥有更多!

三、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一切

幸福是一种感觉。“渔翁的故事”:

一个迟暮之年的富翁,在冬日的暖阳中到海边散步时看见了一个渔夫在晒太阳,就问到:“你怎么不去打渔?”

“打渔干什么?”渔夫反问。

“挣钱买大渔船啊!”

“买大渔船干什么?”

“打很多鱼,你就会成为富翁了”

“成了富翁又怎么样?”

“你就不用打渔了,可以幸福自在的晒太阳啦”

“我不正在晒太阳吗?”

富翁哑然。

其实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了,便是拥有。幸福与金钱、权力、地位不一定成正比。富翁不见得就比晒太阳的渔夫更幸福,让人羡慕的公务员也未必有我们教师过得充实。和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一起,其实我们很幸福。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这个社会不一定每个人的心都是好的,也不一定每个人的话都是正确的。面对别人的评价,不管他是善意或是别有用心,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从而选择自己的行动。有的人对于别人的评价不屑一顾,有的人则灰心丧气,两者都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

对于善意的评价,不屑一顾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尽管我们不能以别人的价值来衡量自己,但我们应该学会通过他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同样你也不必灰心丧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都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成长。

而对于别有用心的评价,就得好好的思考甚至是反击。我们身边有些人自己不思进取,于是也希望大家都得过且过;有些人自己不关心集体,于是也希望每个人都漠然置之;有些人自己斤斤计较,于是也怂恿别的人唯利是图„„这些当然不是主流,也成为不了学校的主流,更阻挡不了学校前进的脚步,但是我们有些同志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我行我素,看不清方向,永远不会有更好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不管是做人或是做事,我们都要充满理想,不断进取,去达到人生的更高境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对于有崇高追求的教师来说,教育不应当是牺牲当是享受;教育不应当是重复,而应当是创造;教育不应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应当是生活的本身。

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枚果;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我们不应该只沉醉于物质生活的享受之中,而应该追求精神生活的富有。如果我们工作只是为了应付,生活只是为了度日,多余的时间只是用来唱歌、喝酒、打牌,孤独的时候我们只会感到空虚和落寞。

10.人生境界作文 篇十

清朝礼部尚书张英,一天收到家中来信,说家中为三尺宅基与邻居争执,闹得几乎大动干戈,让他迅速回去助阵。张英笑着提笔回了一封信,并附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在张英的开导下,两家化干戈为玉帛。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正因为张英不计较小事,能够忍让,才化解了两家的怨怒,也为历史留下一段千古美谈。

作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人的希拉里不但是一位政治明星,也是一位懂得忍让的人。在她的自传《活生生的历史》出版时,美国有线新闻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卡尔森公开表示:“它不可能卖得好,我敢打赌,如果超过一百万本,我把鞋子吃下去。”然而没过几个星期,自传就畅销了一百万本。人们认为这下子希拉里会好好羞辱卡尔森一番,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希拉里特意为卡尔森定做的是一个鞋子形状的蛋糕。面对别人的羞辱,希拉里充分展示了她的风采。她的忍让,也为她赢得了政治上的声誉,成为美国政坛上的女强人。

忍让,要顾全大局,着眼于未来,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面对廉颇的骄横,一代名相蔺相如一忍再忍,二人终成“刎颈之交”;面对无赖者的挑衅,大度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以德报怨,终成一代名将。南海之滨,王伟驾机被撞;南联盟使馆,巍巍高楼轰然倒塌,我国在不损害国家尊严的前提下,极力忍让,让出了世界和平,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的高度称赞。这正如林逋所说的,“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并不是面对误解、委屈,甚至诋毁、污辱而无动于衷。《尚书·君陈》中还说:“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忍让不是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是晚清王朝的丧权辱国。

11.人生有境界吗 篇十一

从生到死,是生物学上的自然现象,人人难免。有趣的是,虽然凡人皆有死,但是没有人仅仅以从生到死的生理变化为满足,总在设法做一些超乎生死学范畴的事,有时做得热切认真,好像不知道自己会死似的。

“热切认真”是“执着”,“不知道自己会死”是“无明”。世间有许多执着而无明的人,为了名利与权位而糊里糊涂牺牲了。我们由他们的执着看出他们在潜意识中向往某种境界,但是他们的无明却使这种境界无从显现,最后还是堕入漆黑一团的人生观。

当一个人存其执着而去其无明时,人生境界自然展现出来。以爱情为例,恋爱的人没有不执着的,但是无明与否则关系重大,有人为爱杀人,有人为爱自杀,有人为爱诈欺,有人为爱铤而走险、危及社会,此中原因即是无明。再以知识为例,知识是培育人才、改善社会、建设国家与推动文明的主要条件。但是就个人而言,知识也可能表现执着与无明两面。譬如我们熟知的一句古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委实道出许多人的求知态度:以知识为手段,谋求个人的福利,一旦目的达到,就此束书不观,放逐自己的心灵;另一种是“为知识而知识”的求知态度:由于体验书中自有天地,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必欲探得宇宙与人生的真相而后止。这两种求知态度,前者以知识为手段,自然难以涵咏书中乐趣,甚至以求知为苦,当然谈不上境界,这是因为无明的缘故。后者以知识为目的,逐渐摆脱无明的局限,使主体的才性日趋完美。假使再进一步,以知识为“成德”之资,从“认识自己”开始,经过“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砥砺品德、精益求精,然后再“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以知识引导众生,造福社会。这种求知态度就充分证明人生是有境界的。

12.人生三境界 篇十二

一、解读:隐喻视角下的教师人生境界之内涵

所谓人生境界就是生命的层次性, 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处于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阶段或者不同职业的人拥有迥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国学大师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 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 “正其义, 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 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1]西方国家关于人生境界的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克尔凯郭尔的三种生活方式:美感方式、伦理方式、宗教方式, 他认为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差别的根本, 是人生境界的表现。那么, 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教师又处于何种人生境界呢?笔者认为, 教师的人生境界就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的综合状况。长期以来, 教师被赋予很多美丽而神圣的称谓, 给教师的职业戴上了耀眼的光环。从其初衷来看, 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誉, 是对教师伟大贡献的一种肯定。但与此同时, 也使教师职业蒙上了一层理想化的阴影, 给教师带来诸多的矛盾冲突和沉重的心理压力。首先, 教师的社会地位即社会赋予教师的社会角色定位, 如“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隐喻, 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价值赋予和崇高期待。其次, 这些隐喻也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教师不同的生存状态。“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传统教师形象的真实写照。最后, 从这些隐喻中, 能够感悟到教师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重。这些看似神圣的荣誉光环变成了紧箍咒束缚着教师的人生。教师不是“园丁”、“工程师”, 更不是“蜡烛”。所以, 不能用“园丁”和“工程师”的标准去要求教师, 更不能把教师当成“蜡烛”对待。教师的生命质量, 就在于在为学生付出的同时, 也能从工作本身得到乐趣。因此, 在教育工作中得到愉悦才是教师应然的人生境界。简言之, 教师的最高人生境界当是感到生命的充实和生活的乐趣。夸美纽斯曾把教师看做是太阳底下最光荣最高尚的职业, 可能意义就在于此。

二、审视:隐喻外衣下的教师人生境界之体现

教师隐喻的运用赋予了教师丰富的个体文化内涵。因而, 从教师隐喻透视其人生境界, 不失为研究教师的一个很好的维度。笔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的人生境界大致有下列几个层次:

(一) 平庸之境——“教书匠”

“教书匠”曾是教师对自己的谦称, 但长期以来, 确实有很多名副其实的“教书匠”。在我国, 特别是解放前和文革时期, 教师的地位卑微, “家有一斗粮, 不当孩子王”是教师职业的真实写照。他们多持“谋生论”观点, 认为教书育人只是一种谋生手段, 工作只是例行公事, 为了养家糊口。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教学方法上照本宣科、墨守成规, 没有上进心、缺乏创新精神。“教书匠”型的教师只是生存型的低层次的教师。

(二) 道德之境——“蜡烛”

“蜡烛论”认为教师的价值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体现了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期待。但也形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给教师定位太高, 认为从其伦理身份而言, 教师理应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道德君子。另一方面, 也隐含了一个悲剧, 反映了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 其生命质量不被关注, 内在尊严与快乐被漠视。此外, 这种“生重于师”的教育观认为教师职业应是专事奉献而无索取的道德事业, 强调教师社会价值的至高无上性和重要性, 完全否定个人功利。在这层隐喻外衣下的教师俨然“悲壮的牺牲者”, 然而, 站在生命的立场, 教师也是自然的人, 有自己的生命, 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 也要自我发展, 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三) 权威之境——“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工程师”隐喻是对教师的敬称, 反映了我国进入工业时代后的教育理念。这一隐喻隐含了一个“人的灵魂”与“物的工程”之间的矛盾:“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工程, 可以事先自上而下地建立规划蓝图, 可以被操纵、计划和规范。国家可以像建工厂一样建学校, 像培养工程师那样按一定的规格去培养教师, 像购买原料那样招收学生, 像生产产品那样生产毕业生, 也可以像考察产品那样检验毕业生是否合格。”[2]然而,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师与学生两个生命体之间的互动, 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但是, 这种教育观却把教师等同于工程师, 在“批量生产学生”的同时, 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被程序化、固定化, 显然是对教师身份的一种异化。由此可知, 教师在充当学生的灵魂工程师的同时, 与学生一样跌入了灵魂规训的深渊, 始终摆脱不了科学理性主义的纠缠, 失落了自身作为独立人格的创造性的灵魂。

﹙四﹚哲学之境——“反思性实践家”

这类教师心目中有人类、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 认为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 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从而自觉地遵循宇宙的万事万物规律, 了解他所做事的意义, 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种教师把教育看作实现其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 是最高的层次。[3]在新课改下, 教师的理想形象是以经验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反思性实践家”。它包含了三层含义:首先, 把教师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来看待, 会从生活中汲取教育实践能量和资源, 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生命、生活质量。其次, 把教师作为一个行为研究者, 即在复杂的实践情景中进行反思, 以促进实践性认识的发展, 是在与情境、学生、书本的对话中不断动态生成的, 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最后, 反思性实践家是团队的成员, 他们专业成长的核心场所是产生实践性问题的课堂与学校。这样,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以实践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并且教师与大学或教研人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 因而教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共同体的完善水平。[4]

三、对策:教师人生境界之提升

杨启亮指出, 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做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他认为, 前两个境界是一种“他律”的取向, 后两者是“自律”取向, 并建议教师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做幸福的活动。高尚、崇高只是一种来自外在的评价, 而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 只有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活动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5]因此, 只有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才能充实教师的生命意义, 才能使教育变成真正的幸福教育。笔者认为要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 要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正所谓“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这就意味着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表征。教师作为集真善美为一身的社会典范, 是以社会榜样或者代言人的形象出现的, 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一要求是教师区别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次,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进入信息时代后, 教育中知识的更新、方法的改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因此,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最后, 要培养教师的哲学之思。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哲学是一件完整的东西, 它光照我们一切的经验, 指引我们的所作所为, 它经常用批判反思的目光注视我们自己以及自己的感觉。哲学之思开启了我们与生俱来的精神之眼。”我国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也曾把“哲学之境”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 拥有哲学之思是一个教师治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闫学.教师的人生境界[J].人民教育, 2007, (11) 16.

[2]熊和平, 赵清良.教师:灵魂工程师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 (教师教育研究) , 2006, (11) 82.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4]钟启泉, 刘徽.我国教师形象重建的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8) 45-46.

13.1、人生的境界 篇十三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 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 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 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 严肃 趋向 B.程度 严格 倾向

C.水平严肃 倾向 D.水平严格 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1.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书)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宇宙 宇宙意义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 道德意义道德境界↑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 功利意义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五.语句研读: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14.人生境界名言 篇十四

2、生活是一本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人生是一架六弦琴,能奏出许多美妙的旋律。生命是一个帕伽索斯的时钟,它的发条是用来凝结生命的。

3、人生最幸福的事:不是最后得到一束鲜花,而是永远被鲜花包围。

4、青年要自己照顾自己,青年要自力更生,中年要自我控制,老年要自证其明。

5、谁给我一个指南针,让我日夜放弃;是谁给了我一个孤独的坟墓,让我在这一生中安静而温柔。

6、生活中一定不要太敏感,认为太多的伤害反而是自己,说话者无意中听者用心,随便一个字,你想思考东想西不累吗?听的人记得许多事,说的人却忘记许多事。

7、人应该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

8、不要让小小的争执让你远离最亲近的朋友,不要让小小的怨恨让你忘记他人的善良。

9、不要说你有多好,别人不会相信;不要说你有多坏,别人会相信你的。

10、每次他伤害我,我都会用过去美好的回忆原谅他。然而,最好的回忆也是有用的结束的一天,到最后只有剩下的回忆,一切都变成了一种折磨,也许我从来没有认识他。

11、我们必须做的准备是认识到一个新的开始并不等于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们要学会面对可能的挫折,学会坚强。

12、物质生活的匮乏会让相爱的两个人撞得丑陋不堪,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得努力工作,丰满的物质是保持爱情之美最好的方式。

13、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冬天。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何时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不后悔。

14、做一个好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做一个好人要靠一张善变的脸。

15、与其让别人羡慕你是贵族的后代,不如让别人羡慕你是贵族的祖先。要过一种不同的生活,你必须有不同的想法。人在这一生中要么是别人的榜样,要么是别人的学习榜样。

16、规则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他们总是忘记他们。但是,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不借助于记忆就很容易也很自然地工作起来。

17、一个态度问题涉及到一个人做所有事情的动机,一个人有好的态度,那么他一定能把工作做好,一个人有不好的态度,那么即使给他好的条件也做不好。

18、家路上的路灯断了几盏,没有路灯我看不见路,却看不见说话的权利却有孤独的影子。

19、良心是每个人最公正的法官,你可以欺骗别人,但决不欺骗自己的良心。

20、没有动荡就没有和平,没有紧张就没有轻松,没有悲伤就没有欢乐,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这是我们生存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21、人生应该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但应该有一个度,欲望是被人控制的,那就是力量;贪婪是指一个人被欲望所控制。

22、世界是利益的事情,没有利益就没有伤害,没有无害的利益,选择是人的本能。

23、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强者创造命运;智者改变命运,弱者向命运屈服。

15.“读”之三境界 篇十五

一、“读”之大者———阅读

孔子有云:“上善若水。 ”在“读”这件事中, 最重要的是广泛阅读, 可谓“上善”。 阅读即“若水”, 纳百川而源远流长, 汇通百渠, 与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任何语文能力的基础, 谓之“读”之大者。 同时, 我也十分认同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考查学生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最简单和可靠的方法不是考试, 而是给他一份陌生而适宜的阅读材料, 让他们直接朗读。 当然, 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 但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就是在帮助孩子不断提高此类能力。

我认为, 阅读的本质不是在于看, 而在于倾听。 当一个幼儿离开无拘无束、充满趣味的游戏世界来到小学的象牙塔, 怎样让他们把注意力和感情专注于本该枯燥死板的语言文字上呢? 最好最直接的方法是向孩子们展示语文的魅力, 听见来自文字里的天籁之音。 一年级是带领学生找到文字韵律之美、培养语感的关键期, 不容忽视。 老师要带领学生有效而广泛地开始阅读任务, 并用自己富有感情的生动朗读引领学生进入文字世界。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有一篇诗歌《大海睡了》, 全诗共八行两句话, 这首诗歌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象力的语言, 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大海在夜晚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 再现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对于学生而言, 拿到文本展开阅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难, 但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时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放慢教学进度, 回归最原始的方式, 用自己的朗读经验和技巧为学生展现课文文字魅力,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原本懒散喧闹的课堂安静了, 意兴阑珊的表情转变为沉醉, 有的孩子甚至闭起眼睛, 与大海融为一体, 身临其境。 此时的孩子不是在口头阅读, 而是在脑内阅读, 所以阅读的本质在于倾听。 有了这倾听、有了这高品质的变相阅读, 孩子的视野开阔了, 他们有了对美妙世界的感知。

通过长期的阅读, 不断的积累, 就在这分数不能衡量的点滴中, 你会发现孩子的气质和品行得到培养和熏陶。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读”之本心———朗读

“读”字从偏旁部首看 ———“言字旁”, 何谓 “言”? 说话也。所以, “读”的本心就是张开嘴将看到的读出来,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朗读。 作为培养语文语感关键期的一年级, 除了认字、写字外, 时间和精力几乎都用在朗读上,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提高朗读效率, 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从指读、齐读、 分角色朗读到男女生分别读等各种朗读形式穿插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时期和角落。 同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不仅要学生读书读正确, 做到不漏字、不多字、不读错字, 还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我在课堂上对孩子的朗读给出具体的要求和标准, 比如朗读中, 单独发音要求声音响亮、站姿标准;齐读时, 则要求做到声音低而柔和;分角色读时, 必须置身角色, 读出角色的语气……只有将课堂中出现的要求细致具体化, 才能使孩子知道该怎么做, 做到何种程度, 才能不断提高朗读水平和能力。

《狼和小羊 》作为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文中通过狼和小羊的对话, 刻画出狡猾凶恶的狼和善良温和的小羊。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 我没有过多地分析和解释, 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代入两个角色中分别体验角色的语气、思维方式、情感变化。 我对狼的语言要求学生放大声音、态度强硬, 对小羊的话语则让学生尽量读慢、读轻, 就因为我把朗读要求细致、具体化, 学生根据我的要求很快就从朗读中总结出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上台表演时更是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所以课堂上抓住“读”之本心, 放手让学生朗读, 何尝不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方式呢?

孩子在朗读中不断忆起所学课文的情节、人物特点等, 不知不觉回味深藏在文字内部的美妙, 更是一种深刻的学习。 朗读作为“读”之本心, 对于学生而言, 也是“炼心”的过程。

三、“读”之升华———诵读

诵读即反复朗读和背诵, 从某种程度上说, 就是深入阅读, 所以它是“读”的深化, 更是升华。 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能力。 在我所认识和知道的各色人中, 每一个对语言具有超强接受和表达能力的人, 都具有深厚的诵读功力, 甚至对于有些人而言, 诵读是童子功也是每天的必修课。 但对于孩子来说, 相比于让他们喜欢阅读, 让他们爱上诵读更加困难, 对孩子的要求更高。 在当今中国的普通家庭环境中, 父母很难较少有这个条件让孩子在家自主自愿地“读出声”, 因而诵读就成了课堂上必须做也是力求做好的事, 这对教师的课堂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教师自身的诵读体验是更高层次的释放和解读。 教师要让学生陶醉于诵读中, 在这一过程中磨炼意志, 将非思虑状态下获以最简单的《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 (! ) 光———, 疑是———地上———霜———。 ”这是一首孤寂的诗, 但是循环往复、反复诵读吟哦, 萦绕在我们耳边的却是如此开阔、 绵延、 甘甜且意味深长的ang韵。 “举头———望明———月 (! ) , 低头———思故~~乡———。 ”这个“故”字故意拖长, 将潜藏的哭诉, 悲伤之感, 在低回之后慢慢扬起, 使诗人的心路历程开阔化、明朗化。 有些深藏在诗句背后的东西,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表达, 但是在日复一日的诵读和吟哦中, 你会发现, 这些内敛的思想与情感竟然缓慢而真实地渗透到学生的身体和心灵深处, 这种诗人化的气韵竟然渐渐形成, 这就是诵读神奇的熏陶和教育意义, 也是其将“读”进一步升华的证明。

上一篇:农业经济学在线作业下一篇: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