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复试方案(含专业学位)

2024-06-08

环境工程专业复试方案(含专业学位)(12篇)

1.环境工程专业复试方案(含专业学位) 篇一

车辆工程本科双学位、双专业教学计划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汽车及其相关车辆的设计、制造、与检测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汽车工业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维修、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车辆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进行汽车产品设计和试验方面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与车辆工程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熟悉与车辆工程专业相关的技术标准、政策和法规;掌握一定的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分析、经营与现代管理知识;

3、接受车辆设计、制造及控制等方面的专业训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工程制图、计算、实验、测试和基本操作等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及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车辆工程专业学科前沿知识与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具有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招生专业范围

理工科在读二年级本科学生。

四、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五、主要课程

汽车构造(底盘)、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制造工艺学、流体力学、热工基础、汽车空气动力学、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发动机原理、专用汽车原理及设计、汽车液压与液力传动、汽车电子技术、汽车修理技术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汽车运行实习、汽车构造拆装实验周、汽车制造工艺实习、汽车控制技术实验周、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七、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

该辅修专业的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构成。教学总学分及各部分课程学分分配如下。

计划教学总学分:217学分

其中:1.必修课:90学分

2.自修课:20学分

3.学分互认:107学分

八、本科双学位、双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表

见附表。

2.环境工程专业复试方案(含专业学位) 篇二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 2009年, 教育部下发了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通知[1]。通知中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做出了总体要求, 其中“建立健全双导师制”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比如“双导师制”中的企业导师从何而来、如何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与校内导师如何进行分工与配合等。

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内涵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提出是由其培养目标和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独特的培养模式所决定。在培养目标方面,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是培养开展应用性研究的实干家。课程设置方面,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则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更加侧重实习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方面,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在校集中上课外, 至少还有一年的时间实习实践, 以促进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学术论文方面, 学术性研究生突出理论性和专业性, 而全日制研究生则要突出应用性和综合性[2]。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不仅催生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 并且对他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以教授理论知识、学术指导为主, 而校外导师则以培养技能, 指导实践为主。校内外导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取长补短, 共同承担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培养单位思想上不重视校外导师的作用。

国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 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其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 即面向广大企业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所以才要求在培养模式上要建立“双导师制”。从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来看, 我认为“双导师制”中的校外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亚于校内导师, 甚至要比校内导师更重要。因为有资格作为校外导师的都是行业企业中的高层管理和高级工程师, 他们对行业的发展起着领航作用, 掌握着行业的核心技术, 所以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甚至就业至关重要。但目前各高校对校外导师的落实工作还不够重视, 大多只流于形式。

2. 校外导师选聘困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主体是高等院校, 教育部对培养单位提出了具体的培养要求和各种约束条件, 但对“双导师制”中的校外导师选聘对应行业企业却没有任何制约文件。即双导师制的校外导师要全靠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的平时积累的合作关系去解决, 而高校对企业没有任何约束能力, 无形中增加了校外导师的选聘难度。

3. 校企之间在“双导师制”建设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

目前,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这个问题上, 校企之间的合作方式仅仅局限于学校从科研合作单位聘任校外导师, 那么校外导师的管理、对学生的指导、考核、报酬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得到落实。校企之间缺乏从管理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合作机制, 来共同约束双方的合作协议, 明确双方在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义务, 这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落实“双导师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4. 校外导师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目前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了完成教育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的要求, 都积极为学生配备了校外导师。单这些校外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大多数只是“挂名导师”, 根本不指导学生, 即不能起到我们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中校外导师的作用。

四、落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方案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双导师制”的落实。

培养单位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着力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 重视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要深刻理解“双导师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利用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打下基础。

2. 积极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 解决校外导师的选聘问题。

高校应利用与行业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积极在行业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 通过双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实现校企“产、学、研”的结合。培养单位应强化校企联合培养意识, 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投入, 使企业充分认识到这是一场互利双惠的合作。学校应充分了解企业对学校的技术需求和合作需求, 真正做到服务好企业发展。联合培养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的成立, 将为校企双方导师构建一个较好的沟通平台。如果“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得到校企双方的支持, 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 “双导师制”才能得到真正落实且是有意义的落实。

3. 建立科学的合作机制, 来共同约束校企双方。

我认为学校和企业之间应一下几个方面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 (1) 管理机构的设置。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与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联系, 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与具体学科建设单位共同攻关, 联系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 同时负责拟定相关合作协议和管理文件。平时负责联合培养基地和学校之间的就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企业单位也要派专人负责联合培养基地的日常工作, 如合作文件的拟定, 导师推荐、管理, 学生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2) 通过互相的技术支持, 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沟通来强化“双导师制”建设。通过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载体, 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沟通, 从研究生选题, 甚至上课开始就让校外导师参与进来。校内导师可利用企业委托科研课题来为学生选题;企业导师也可以根据行业发展需要, 给学生拟定课题;通过工程硕士这根桥梁, 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最终使学生成为合作的受益者。 (3) 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 任何新生事物, 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就不能健康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同样需要制度的支持和约束。双导师制实现了导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优化组合, 但需要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全过程的评估监督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3]。我认为从学校层面对双导师制应建立以下几个制度:双导师制的选聘制度、双导师制的日常管理制度 (授课、指导实习、论文过程) 、双导师制的酬劳制度、双导师制的指导质量监督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导师管理制度来激励同时又约束校内外导师的指导行为, 从而促进双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4) 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通过激励制度建设来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 所以从其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建设就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那么培养方案中的应用性基础课程完全可以由校外导师在企业来完成, 同时授课可以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既完成了课堂教学又完成了实践教学。后期的选题、开题、论文指导、答辩都要校外导师参与进来。相信结合工程实际的论文质量肯定要比只坐在电脑前通过查资料来完成的论文质量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不久将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 校企双方都应该抓住机遇, 利用“双导师制”的建设机会共谋发展:学校可以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图谋学校的发展;企业同样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储备高层次人才,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只有校企双方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才能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Z].教发[2009]6号.

3.环境工程专业复试方案(含专业学位) 篇三

【摘 要】根据我国制药人才培养现状,结合广西师范大学制药工程学科建设情况,具体指出其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 硕士 培养方案 问题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47-02

制药工程专业学位是与医药工程领域任职资格关系密切的专业性学位,其从我国制药工程的实际出发,为医药行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自教育部2009年扩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收范围以来,越来越多院校开始招收制药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审时度势,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等优势,于2015年首次招收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培养方案。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制定好培养方案是关键之一,然而这方面各院校大都还处在探索阶段,故其中不乏不足之处。笔者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分析指出其在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制定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希望对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提高硕士培养质量等具有一定的启发。

一、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特色不足

制药工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反映当代制药工程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水平,并突出层次高、知识宽、工程强等特点,因此课程设置上就要突出学科特色,具体表现在发挥资源优势和突出工程硕士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必修课程集中在有机波谱学、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等传统的化学基础理论课,未能结合学科发展,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开设一些前沿、有特色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看,偏重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工程应用的课程偏少,专业基础课共5门课,只有制药工艺1门是工程应用课程;专业选修课共9门,只有制药设备与设计、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基础等4门是工程应用课程,不能突出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实践应用性强的特色。

(二)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广西师范大学培养方案中主要采取“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小学课堂上,也是目前传统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模式,其往往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不够,导致课堂效率低。讲授法对于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固然是必要的,但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言,并不适用。

(三)学位论文要求宽泛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系统完整训练,是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硕士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广西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中对于学位论文内容上的要求仅仅提出“体现本学科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力求与国家、省的重大研究项目挂钩,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项目接轨”,概括过于宽泛,对于学位论文的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以及提交形式未做详细要求,没有通过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实现提升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从而失去学位论文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改革建议

(一)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教学课程是制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为充分体现学校培养特色,培养有特色的制药工程人才,应重新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课程设置,使其最大限度地为培养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服务。广西拥有丰富的药用资源,是中国的四大药材基地之一,若加上北部湾的海洋药物资源,广西的药用资源位居全国首位。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已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制药工程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同时还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因此,该校可在药物、人才和实验室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合,以化学、药学、工程学为基础,开设有特色的课程,培养有特色的人才。并根据学生兴趣、教师个人特长以及企业人才需求等适当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以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与工学硕士相比,工程硕士具有注重实践应用的特点,因此学校应在原课程基础上重新设置和调整,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工程应用课程增加到2门,专业选修课中,工程应用课程增加到5门,使之更为切近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而有效提升其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也做相应调整,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整合,做到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

(二)促进校企合作,丰富教学模式

鉴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定性,目前国内均采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由于企业导师科研实践经验丰富,校内导师理论水平高,两者合作相得益彰,从而能更好地提高制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截至目前,广西师范大学已经与20余家制药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天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并与其中5家企业合作建设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该校可制定严格的遴选机制从企业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从而实现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校内导师理论知识功底深厚、科研水平高;企业导师实践能力强、市场嗅觉敏锐,他们共同担负对学生的教育职责,各有侧重。通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导师的业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明确其工作职责,可提高其教学效率,从而建立长久高效的培养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为突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性,应避免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可通过硕士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运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模式来提升教学效率。如在学习制药设备与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到企业中实地观摩考察,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三维仿真动画,来增强其对仪器设备的直观感知。课堂实践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企业实际生产中的设备进行优化改进,从而增强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能力,强化问题解决意识,促进实践与理论有效对接,为后期科研或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应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并通过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最终实现培养优秀制药工程硕士的目的。

(三)规范学位论文,提升培养质量

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工作,必须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其选题与工学硕士强调论文的学术性不同,要在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需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以联合培养基地制药技术开发与技术改造课题为主,形式不限于研究性论文,既可以是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课题研究,也可以是技术问题攻关,还可以是新工艺的研制与开发,或者是药材、药品质量标准、社会调查等。但无论以何种形式,都应该制定严格规范的标准,要求课题的研究背景明确、目标清楚、内容充实,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和应用并重的学科特点。这样严格规范的学位论文要求,才能更好地督促和指引硕士研究生努力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使学校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在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学科建设的道路上,还刚刚起步,正处在摸索前进阶段,固然难免不足之处,这也是从学科建设走向学科完善的必经过程。相信其能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课程设置;促进校企合作,丰富培养模式;规范学位论文,提升培养质量等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翠,仇昭君,唐燕辉.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实践与认知[J].科技创新导报,2008(5)

[2]元英进,蒋建兰,赵广荣,邵维生.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探索[J].药学教育,2003(19)

[3]韩娜,张兴祥,刘海辉,赵义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改革[J].广州化工,2015(2)

[4]蔡成涛,梁燕华,张雯.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制度优化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5(4)

4.环境工程专业复试方案(含专业学位) 篇四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研究,现将2010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及录取工作办法公布如下:

一、录取工作办法

1、资格审查

所有考生必须通过我校组织的资格审查和复试,否则不予录取。复试前将进行资格审查,考生需提供:(1)经市、县(区)教育局或教委人事部门盖章并填写推荐意见后的资格审查表(现场报名时打印);(2)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3)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4)复试费80元。

资格审查时间:2011年1月24日9:00-17:00

地点:徐州师范大学泉山校区研究生处(3号楼三楼)(火车站公交19路车铜山新区师大泉山校区站下)

2、复试

复试时间:1月25日 8:30-10:30 复试科目:政治 方式:笔试

3、录取事宜

(1)1月25日下午公布拟录取名单

(2)交费(总学费16000元,本次交款不低于3000元)后发放拟录取通知书;

(3)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后,拟录取通知书正式成为录取通知书。弄虚作假者将取消入学资格,责任自负。

二、复试分数线

我校2010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复试总分最低分165分,单科不低于30分,各专业复试分数线如下:

专业

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语文)

教育管理 学科教学(思政)现代教育技术 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生物)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历史)学科教学(音乐)学科教学(美术)

徐州师范大学

研究生处

2011年1月19日

5.环境工程专业复试方案(含专业学位) 篇五

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852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工程硕士

专业领域代码:085213专业领域名称: 建筑与土木工程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非全日制

二、专业领域介绍: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土木工程方向主要为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该领域拥有雄厚的科研教学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44人,副教授46人,博士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3人。

土木工程方向带头人周福霖教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常务理事和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防灾减灾研究会常务理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对我国工程结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体系的建立、应用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成果显著。

该领域的学科建设成果丰硕,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抗震中心和结构实验室,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东省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室”,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实验室 ”;拥有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实验室 ”;拥有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市政公用工程实验室”。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承担国家“97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10余项,承担各类工程技术服务项目5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

三、培养目标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主要面向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工程领域,具有独立进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能力,能够胜任工程勘察与设计、施工、监测与检测、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四、培养方式

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实行双导师制。采用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实践环节主要是根据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特点,结合培养目标和选题意向,深化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第二学年下学期除安排一定选修课外,还应开展学位论文工作,作论文开题报告,第三学年上学期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在撰写论文期间,学员应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到校接受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

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本专业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导师小组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广州大学研究生处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五、课程设置与要求

研究生须修读32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工程案例分析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中期报告2学分。16学时计1学分。

具体参见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六、课程教学大纲

见“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七、实践学习规划

实践环节主要是根据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特点,结合培养目标和选题意向,深化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践成果直接服务于本单位的技术改造和高效生产。

研究生要制定实践学习计划,交导师审核批准;实践学习应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并提交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交导师考核。

八、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选题。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技术改造项目或施工项目等,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2.学位论文形式。按照教指委[2011]11号文,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五种形式。具体标准见广州大学有关规定。3.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在第4学期初进行。

4.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学位论文由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由3~5位专家组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均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实际工程单位的专家;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且学位论文评阅合格方能进入答辩环节。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同意者,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具体参照《广州大学研究生手册》有关规定执行。

十、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1.结构动力学,R.W.克拉夫、J.彭津,科学出版社

2.结构动力学,刘晶波,杜修力,机械工业出版社 3.结构振动控制,欧进萍,科学出版社 4.有限单元法,王勖成,清华大学出版社

5.有限单元法教程,王焕定,王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6.非线性有限元及程序,凌道盛、徐兴,浙江大学出版社 7.桩基础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地基处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基坑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土工原理与计算,钱家欢等.水力水电出版社 11.土塑性力学,龚晓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基础工程分析与设计,约瑟夫·E·波勒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高等桥梁结构理论,项海帆,人民交通出版社 14.现代斜拉桥,严国敏,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5.现代悬索桥,严国敏,人民交通出版社

16.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范立础,人民交通出版社

17.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邓学钧、黄晓明,人民交通出版社 18.路面力学计算,朱照宏等,人民交通出版社

19.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王传志、藤智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结构概念和体系,林同炎、S.D.斯多台伯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1.钢结构设计原理,陈绍蕃,科学出版社

22.钢结构构件稳定理论,吕烈武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3.现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赵西安,科学出版社

24.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鄂华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5.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陈骥,科学出版社

26.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江见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7.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过镇海、时旭东,清华大学出版社 28.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周云,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9.高层建筑结构,陈忠范,东南大学出版社 30.土木工程抗震设计,周云,科学出版社

31.钢筋混凝土抗震结构非线性分析,张新培,科学出版社

32.江亿等,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报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8~2011 33.李先庭,石文星,人工环境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4.银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5.陈沛霖,空调负荷计算理论与方法,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 36.彦启森,陈在康等,建筑热过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7.崔海亭,杨锋,蓄热技术及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

438.J.R.威尔特,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

539.杨强生,浦保荣,高等传热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版)40.陶文铨,数值传热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41.杨静,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142.《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许保玖 龙腾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3.《给水管网系统理论与分析》赵洪宾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4.《生物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戚以政,汪叔雄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45.《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高明远岳秀萍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6.《水处理实验技术》张可方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47.《流体力学》张兆顺、崔桂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8.《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陈卫,张金松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49.《水污染控制工程》,成官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50.《活性污泥法理论与技术》李亚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51.《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王占生、刘文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2.《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王琳、王宝贞,化学工业工业出版社,2002; 53.《污水生物与化学处理技术》,(美)R.E.斯皮思(R.E.Speece)著,李亚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00154.《废水生物脱氮处理新技术》,叶建锋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6.环境工程专业复试方案(含专业学位) 篇六

研究生生活的第二年一开学,按照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的要求,老师把我的实习单位安排在了XXXX机械有限公司。布置完任务后,我就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活。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我却知道这次实习的重要性,因为这次实习是我们认识专业的一个窗口,同时又是择业、社会交往乃至认识社会的第一次机会,所以我决定在这次实习生活中严格的要求自己,并虚心向各位师傅请教,让自己通过这次实习确实学到一些东西,减少自己将来踏入社会的一些盲目性,让自己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中能够走的更自信。

首先公司的师傅向我介绍了关于球磨机的相关资料。我了解到球磨机作为一种粉碎物料的设备,凭借其优良的生产能力和良好的粉碎比等卓越的特性,被广泛的应用在水泥,硅酸盐制品,新型建筑材料、耐火材料、化肥、黑与有色金属选矿以及玻璃陶瓷等生产行业,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行业的全过程的生产效率,往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球磨机的生产效率。

球磨机具有较突出的优点:

1)对物料的适应性强、生产能力大、可满足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要求,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球磨机已达φ6.5×9.95m;

2)粉碎比大,可达到300以上,并易于调整粉磨产品的细度;

3)可适应不同情况下的操作,既可干法作业也可湿法作业,还可以把干法和湿法合并一起同时进行;

4)结构简单、坚固、操作可靠、维护管理方便、能进行长时间运转; 5)有很好的密封性,可以负压操作,防止灰尘的飞扬; 6)易于操作调整,便于实现自动控制。

所以球磨机在工业应用及发展中经历了如此长的时间仍未被淘汰,而且球磨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物料粉碎的主要设备,对它的工作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仍是十分必要的和价值的。

虽然球磨机在磨矿设备中具有非常特殊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电耗和钢耗高、能量利用率低、产品粒度不均匀等。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用于粉磨作业的电耗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3%-4%;工作效率低,用于密度为2.2-3.2g/cm的耐磨的中硬物料粉磨作业中的电量约占全厂用电量的三分之二,而用于粉磨的电能有效利用率只有2%-7%左右,其余绝大部分电能转变为热量消耗掉;磨介质和衬板的钢耗极高,达0.4~3.0kg/t;体型笨重,大型磨机总重可达几百吨。

据统计,选矿厂中碎矿与磨矿作业的生产费用大约占选厂全部费用的40%以上,碎矿与磨矿的投资约占选矿厂总投资的60%左右。碎矿和磨矿工段的设计与操作好坏,直接影响到选矿厂的经济指标。例如:四川凉山矿业集团1500吨/日车间,采用φ1.5m×3m的球磨机,磨矿阶段的耗电量占到整体耗电量的36%,处理矿量达11.5t/h,细度在52%左右。

随着日趋贫化、低品位矿产资源的开发,球磨过程消耗的能耗和钢耗越来越高。在全球能源日趋紧张、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球磨作业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选矿厂的经济指标。有效提高球磨机粉磨效率、减少球磨机粉磨过程的钢耗,不但能提高选矿厂经济效益,而且也符合当下节能和环保的要求。积极地研究球磨机的工作情况,改进球磨工作参数,对提高球磨机粉磨效率意义重大。

球磨机工作过程中,大量的能量浪费在与粉磨无关的机械设备消耗上。真正地用于粉碎,用于生成新表面积的能不到输入功的1%,节能潜力巨大。从破碎原理来看,在颗粒受载而破裂时,外界输入颗粒的能量一部分用来生成新的破裂面;一部分能量消耗于非弹性变形、碎块动能和碎块之间的摩擦损失,从机械输入的原理来看,这些能耗是不可避免的,在评价实际工作过程的能量效率时,也将它归于破碎必须的能耗。另外,球磨机等粉碎设备由于机器制造与工艺要求的原因不能实现具有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单粒施载条件,而是许多颗粒聚集在一起条件下受到外界载荷,把这种情况称为粒间粉碎,在这种施载情况下,外界输入颗粒群的能并未完全用于颗粒粉碎,有一部分能量不可避免地消耗在颗粒间的摩擦,未碎颗粒的非弹性变形、颗粒之间的介质流动能耗上。将这些因素归到粉磨过程中必须的能量消耗上,Schonert认为球磨机的节能极限应是50%较为合理。

球磨机在磨矿过程中由于参变数众多,问题错综复杂,研究起来十分困难。长期以来,选矿及粉碎工作者们对磨机磨矿介质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对球磨机介质工作而言,仅能对球介质作抛落运动的特殊状态进行定量的数学描述;对球介质的泻落运动状态只能进行定性的描述。50年代后兴起的自磨机,虽然已有40多年历史,但对自磨机的工作原理仍在争议中,有的认为以冲击为主,有的认为以磨削为主。因此,即使是出现上百年而且研究比较多的球磨机,其工作理论也仍然是研究得很不透彻,甚至连球的尺寸确定这样基本的问题也得借助经验与经验公式来解决。

本次实践内容所要接触的章动球磨机是一种新型磨机。章动磨(Nutating mill)是一种新设计的、单位磨机容积具有很高的粉碎速率的紧凑磨机。由于是在极大的加速度场中工作,产生了强烈的磨碎作用,且可适用于硬物料的自磨与细磨的广泛领域。

章动磨可认为是一种克服了机械方面缺点及给料、排料困难的离心磨或行星磨。但其单位磨机容积的粉碎速率很高,为常规的筒形磨机的50-100倍。磨机具有尺寸小、磨矿作用强等特点,因而章动磨有广泛的工业用途,诸如用于硬物料的细磨及细粒与中等粒度物料的高速自磨。若干半工业试验磨机正在使用中,可以预期工业型章动磨不久即将出现。

首先我了解了章动球磨机的主要结构组成和原理:它主要是由电动机、章动机底座、章动法兰、章动轴承、章动腔体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章动腔体主要由章动上腔体、章动下腔体、章动腔内帽等组成。由于章动法兰的法兰盘轴线与主轴轴线有一定的夹角(章动角),且章动法兰与轴固连,因此当主轴带动章动法兰旋转时,章动法兰面在随主轴旋转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斜面绕主轴的旋转运动,该斜面通过章动轴承把上下摆动传递给章动腔体,同时由于章动角的存在,使章动腔体与水平面形成一个夹角,章动腔体会有缓慢的自转,从而实现了章动运动。

对球磨机进行拆解,对各个零部件进行测绘,并在solidworks软件中进行三维模型的建立。建立好各个零部件以后对整个球磨机进行装配,这样章动球磨机的三维模型就建立好了。应用SolidWorks建模的方式克服了在ADAMS软件中建模的繁琐,特别是对复杂模型的构建如果采用ADAMS需要浪费大量的精力。如果利用SolidWorks的设计结果,就能省去大量重复无用的工作,加快仿真的进程。因此,首先应用SolidWorks建立章动球磨机的三维实体模型。

为了模拟仿真钢球在球磨机腔体中的运动形态,需要在ADAMS软件中建立球磨机的虚拟样机模型。在进行仿真建模时,为了提高计算机处理速度,需要对模型进行简化,在这里去除了电动机到章动体的传动部分。为方便将模型导入ADAMS软件中,首先需要在SolidWorks软件中将章动球磨机模型另存为parasolid(*.x_t)格式。为方便观察钢球在章动腔体中的运动形态,把章动上腔体部分设置为透明状态。

当把球磨机模型导入到ADAMS软件以后,先前在SolidWorks中定义的约束及零件材料属性均是处于失效状态,因此需要对所有零件重新定义材料属性和添加约束。

根据章动球磨机实际工况对各部件施加约束。

(1)施加约束的准备工作。为了方便添加约束副,首先运行“布尔和”命令,将章动机底座、电机底座、电机以及上面的螺栓、螺母等固定部分设置为一个整体;将章动上腔体、章动下腔体、章动体支撑环、章动腔内帽等运动部分设置为一个整体。

(2)定义材料属性。给所有部件赋予材料属性为steel,此时ADAMS会自动计算出各部件的转动惯量和质量。

(3)施加约束。在飞轮和大地之间添加一个旋转副;分别在飞轮和主轴下部平键、主轴下部平键和主轴、主轴和上部平键、上部平键和章动法兰、底座和大地、章动轴承和章动腔体之间添加固定副;在章动法兰和章动轴承之间添加球副和平行副来定义章动的运动形态;分别在小球和章动上腔体、章动下腔体、章动体内帽之间添加碰撞;最后在飞轮上施加motion。

按照要求设置球磨机虚拟样机仿真的参数,具体为:刚度系数(Stiffness)为1.0E+005,碰撞指数(Force Exponent)为1.5,最大阻尼系数(Damping)为50,切入深度(Penetration Depth)为0.1mm,积分器(Integrator)首先采用GSTIFF积分器,当出现求解失败的问题时再选用GSTIFF积分器,积分格式(Formnlation)采用SI2求解,积分误差(Error)设置为0.001。

在章动腔体中装入单个钢球,直径设定为φ15mm,按上述方法设置好仿真参数后进行系统仿真,观察钢球在章动腔体中的运动形态。为了优化钢球的运动状态,需要调整章动球磨机的参数,其中一个关键参数是章动球磨机的转速。章动球磨机的转速直接影响到钢球在腔体中的飞行速度和与腔体内壁发生碰撞的频率。

为了找出球磨机的最优转速,分别设置其转速为200r/min、250r/min、300r/min、350r/min、400r/min、450r/min、500r/min、550r/min、650r/min,仿真钢球在腔体中的运动形态。通过分析得出的曲线得出结论:当球磨机的转速为350r/min时,钢球的运动处于最佳状态。

章动球磨机的另外一个关键的运动参数是章动角。章动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钢球与腔体内壁碰撞时所受反作用力的大小,同时也是决定主轴寿命的关键参数。分别建立章动角φ为11°和13°的模型。分别对两个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把得出的钢球运动曲线与前面的章动角为12°时的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章动角φ为12°时,钢球位移曲线较好,φ为11°和13°时曲线都有较大波动。

本文所研究的章动球磨机所设计的装载容量约为1.2T,这里用4个直径为200mm、质量为300kg的小球来模拟球磨机满载时的工况。为了更好的模拟小球的运动状态,这里首先把小球设置为柔性体,然后导入到ADAMS软件中。首先把钢球模型导入到ANSYS软件中。

1)定义单元类型。这里实体单元选择solid 45,质量单元选择mass21。2)设置钢球的材料属性。弹性模量选择为2.06e11,泊松比为0.3,为了实现钢球直径为200mm时质量达到300kg,设置小球的密度为72000kg/m3。3)划分网格。设置网格大小20mm,使用solid 45单元对钢球实体进行网格划分。

4)设置实常数。编辑mass21质量单元,实常数全部设置为1e-6。

5)建立两个关键点,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创建的keypoints的编号不能与模型单元的节点号重合,否则会引起原来的模型变形,这里keypoints的编号设为为8001、8002。

6)选择mass21单元对5中所建立的keypoints进行网格划分,建立起interface nodes,在导入ADAMS后这些interface nodes会自动生成mark点,通过这些点和其他刚体或柔体建立连接。

7)建立刚性区域(在ADAMS中作为和外界连接的不变形区域,这是必不可少的),选择interface nodes附近区域的nodes与其相连,由于连接点的数目必须大于或等于2,所以刚性区域至少两个,先选择interface node,单击Apply,再选周围的nodes。

8)执行solution/ADAMS connection/Export to ADAMS命令,要选择的节点为7中建立刚性区域的节点(仅仅是interface nodes),输出单位选择SI;即可生成钢球柔性体mnf文件。

在ADAMS软件中把原来的刚性体小球替换成柔性体,然后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钢球运动的速度和位移曲线。

为了验证在ADAMS软件中建立的章动球磨机的虚拟样机模型的仿真结果的正确性,现在应用Solidworks Motion进行仿真研究,然后对两者的仿真曲线进行对比,能够增加仿真结果的可行性。这种仿真方法主要是在没有进行试验验证情况下,为了设计的正确性经常采用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打开章动球磨机的solidworks装配体文件。首先设置“引力”,方向为-Y,大小选择系统默认值9806.65mm/s2;然后设置“旋转马达”,选择马达位置为章动腔体下面的大皮带轮,方向为从下往上看逆时针,运动类型选择为等速,大小为360 r/min;最后设置钢球和章动腔体之间的“实体接触”,具体的参数设置为:动态摩擦速度10.16mm/s、动态摩擦系数0.25、静态摩擦速度0.1mm/s、静态摩擦系数0.3、弹性属性选择“冲击”、刚度为480N/mm、指数

2、最大阻尼0.7N/mm、穿透度0.1mm。在Solidworks Motion中运行仿真模型,分析对比钢球的速度和位移曲线,得出结论在两种软件中建立的球磨机的虚拟样机的仿真结果基本一直,因此也可以说所建立的模型是正确的。

主轴是章动球磨机的主要运动部件,由于在运行过程中要带动章动法兰、整个章动腔体及球磨介质和球磨对象一起运动,受到偏心的不均匀载荷的作用,因此需要对主轴进行静力和疲劳分析。在这里使用SolidWorks软件的Simulation插件进行分析。

为了真实地得到轴上所受的力以及确定电机功率的需要,不但要建立章动球磨机的整机模型,还需要建立在工作状态下的实际工作载荷。也就是在章动球磨机在球磨介质与物料相互作用下,处于工作状态时,章动球磨机的主轴在与章动腔体连接部位主要受有两种动态载荷:一是章动腔体及内补耐磨板由于与主轴存在一个角度,在章动体随主轴上的章动法兰盘(连接主轴与章动腔体的零件)上下运动的同时,还在慢速的自转,会在章动法兰上产生轴向与径向的交变载荷;二是在章动腔体内部装的球磨介质与被磨的物料,这部分质量在章动腔内部既产生离心力,又有上下波动产生的轴向力。

为了更加真实在得到轴上所受的载荷有大小,不但有章动体的总体模型,同时还需要考虑工作载荷的影响。由于球磨介质是数量众多的钢球或陶瓷球,以及一定料度的物料,在当前的所能得到的仿真软件对这种离散的物体无法得到结果。但是对于轴上所受力与整机功率的确定,没必要对磨腔内离散的物料进行更加复杂的仿真研究,可以采取简化的方式。

因此,在章动腔内部决定采用一个与实际球体与物料外部轮廓相近的一个零件来代替,这样做基本可以达到仿真的目的,得到的主轴上载荷的研究是可行的。在章动腔体内部一边的白色零件就是球体与物料的近似体。利用该模型通过建立运动算例,所进行的设置主要有:

1)各零部件的材料及质量按照实际设计材料设定;

2)简化模型后,把电机、电机架、小带轮、皮带等与研究目的无关的都省去,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快仿真的运算速度;

3)主轴的转速设定为360r/min; 4)忽略主轴上各轴承处的摩擦力;

5)章动腔体对称轴与主轴角度按照实际设计的12度;

6)所加约束有两个:一是主轴与基座的铰接;二是章动腔体与章动法兰盘的铰接(铰接即是限制了沿轴向的移动及径向的移动3个自由度,另外还限制了与轴线垂直方向的2个转动自由度,只有一个绕轴向的转动没有限制);

7)章动腔体的转运速度由章动腔体与主轴的角度确定,不考虑滑动因素; 8)球磨介质及物料的重量设定为1.2t;

9)考虑重力加速度的作用,方向与Y反向。

利用上面仿真所得出的主轴的受力情况,加载到主轴的静力分析算例上,随后得出结论:主轴的强度和寿命都是满足设计要求的。

7.环境工程专业复试方案(含专业学位) 篇七

我国自1991年设立工商管理硕士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设置了38种专业学位,己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不长,还没有充分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律,以致依然存在许多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有一种误区,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仅仅是本科教育加技能培养,将其矮化为缓解就业难问题的一种途径。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专业研究生教育,保证其高质量的关键更是在于不断的创新。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这些问题,从而探索多元化创新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新体系,对于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校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教学实践,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提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理论支撑—科研实践—生产强化”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在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中效果显著,可供其他专业的工科研究生培养借鉴。

一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来源。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两部分生源组成:应届本科毕业生、工作一定年限的材料相关专业的企业技术人员,通过国家研究生统一考试入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具有创新意识,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技术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从事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的研发、新材料应用、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交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开展工作。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因特殊原因学习年限可延长,最长不超过四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培养目标的实现。以我校2011级全日制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201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比较为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和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差别不太明显。各类课程学习(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类课程、选修及其他课程)所占学分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占81.8%,而实践环节只占总学分的12.1%。而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均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要求完全相同,也没有完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独立开设的课程。因此,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上看,未体现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的目标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较一般,应进一步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以及适当增加课程量,加快构建具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

2校内、外双导师制缺乏有力保障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而《意见》规定必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而各种专业学位导师选聘的不同要求,有的要求双导师制、有的要求成立导师组,有的则明确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可以选聘到导师队伍中来,标准不一,各有侧重,不能像校内研究生导师的遴选统一标准,从而给校外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带来困难。然而,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需求数量将急速增加,如何在短时间内选聘出足够数量的合格的校外导师参与教学实践工作也是制约双导师制实施的重要因素。

高校研究生导师担负着学科建设和培养研究生的责任,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有一定规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研究生实践水平和就业能力的根本保证。

3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缺乏职业性培养目标

目前,专业学位的授予标准目前仍然以1981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为依据。因而,一方面,各高校在努力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却沿用了学术型学位的质量评价体系。由于沿用了学术型学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着“同化、矮化、弱化”的弊端。例如,在我校2011级全日制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评审应审核要求中指出: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从中不难看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审核要求几乎都集中在学术要求及学校教育体系内部评价方面。这也清楚地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专业学位因立足于为社会特定职业领域培养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类型,因而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需要来自社会,特别是行业或企业用人单位的评价,而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

4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评价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完成至少半年的实践,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作为校内导师很难了解学生在外实习期间的具体动向,所能起到指导把关的就是研究生的实习总结报告。而校外导师也存在对研究生的实习内容、考核方式等缺乏足够的了解,以及本身工作的繁忙,对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也缺乏真正的指导。研究生自身也存在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或研究课题不对称性的问题。从而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研究生往往感到花了时间,但没有学到真正的东西。

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能否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起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性教学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分析的依据。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多元化

随着社会发展、生产进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不仅要求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科学研究者和理论家,而且需求大量高级管理人才和各类行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技术专家,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多元化。而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专业学位特色。

现有的课程体系一般遵照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类课程、选修课的方式组织,在总体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学科化特征,研究生能自主选修的课程所占比例很小,较少考虑社会的需求和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无法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因此,需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结构。第一,专业学位课针对学科基础,要体现基础性与综合性,鼓励多个教师共同授课,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同时要求课程授课教师具有相关研究基础,从而保证每个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质量。第二,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选”字,研究生充分拥有选修自主权,能够根据个人学术背景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当课程,以增强硕士生对未来工作和研究的广泛适应性。

2评价体系多元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高校、政府、学生、企业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从各自立场和利益出发,不同主体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取向和标准取舍必然不同。任何单一的评估制度都难以全面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复杂的问题。因此,建立多元化分类的质量标准、满足不同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和质量保障的基点。

针对我国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现状,应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评与高校自评多元一体的评价体系。政府通过政策法规来规范评估主体的行为,从宏观上监督和规范评价行为。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工作的直接服务对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的角色。企业既担负着检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任务,也担负着提出具体培养要求并协助高等学校完成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能实习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这就要求企业要树立“使用和培养相结合”的人才观,主动与对口的高等学校合作,根据自身需求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和评价要求。高校作为对企业及学生的一种责任,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的高校内部研究生培养评价规章制度和措施,使研究生培养评价与培养模式中的其他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常态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数据库。

3“双导师制”多元化

导师的素质与指导能力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导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指导能力,也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导师遴选制度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双导师制”指导制度下,校内导师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方法,其评聘条件更多的应是考察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这与学术型研究生导师的评聘条件基本一致,但同时也应当考核其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对行业发展的了解程度、对专业学位职业指向的认识程度、与企事业实际部门的研究合作情况、为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或管理难题的能力等等。对于校外导师,因其职责重在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对其评聘应当主要考察其专业技能的水平、组织管理的能力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根据研究生课题性质,确定校内、校外导师的职责和分工。学生参加学校课题的,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从应用角度进行指导。学生参加企业课题的,以企业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从学术角度进行指导。校外导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应是遴选的主要标准。高校在设立校外导师评聘条件时应当更多地听取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士的意见,依据行业实际才能够制定出正确的、切实可行的遴选标准。

4实践环节多元化

当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中,一方面是学校本身缺乏研究生就业实习机制,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动力也不强。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可借鉴国外的经验,由企业和中介机构来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像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大型企业,都有专门提供给研究生的实习岗位,并且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些工作。即使是文科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有专门的企业或事务所解决他们的实习问题。另一方面,以产学研项目为纽带,鼓励教师、研究生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原材料支持,利用企业大型设备等丰富资源,这种校企联动的模式将有效弥补学校经费不足以及生产设备不全、不够的缺陷。而对于缺少高校专业信息和新的设计理念的企业,学生的参与使他们深受启发。第三,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树立“抓过程就是抓质量”的意识。在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等环节建立考核制度,每次实践结束都要填写起止时间、内容、成果、个人总结以及指导教师的评语等。从教学、工程、管理等方面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2011.

[2]张素云, 伍绍文.浅谈提高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 , 2009:367-368.

[3]李娟, 孙雪, 王守清.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1) :57-59.

[4]张延飞, 邓偶, 刘峙嵘, 巫建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0) :37-38, 44.

8.制药工程专业学位论文 篇八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合成与工艺研究、医药产品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制药工程专业的论文应该怎么写?

校企合作给制药行业带来的影响

摘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不仅可以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还可以缩短学校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毕业环节,高层次人才,实践能力

21世纪的竞争,其实质是经济、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艰巨任务。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和地方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学校的实验条件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借助社会力量办学,通过利用企业工程技术人才、企业设备仪器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十分必要的。几年来,安徽中医学院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创办的制药工程专业与一些企业合作,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载体,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

制药工程学是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结合发展的应用学科,是利用化学、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制造药物的实践过程,它既是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又是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药工程作为一门技术,过去分散地存在各学科之中,如药物合成、精细化工与生物化工、药物制剂、中药制剂、制药设计等。制药工程专业在制药行业属于技术性强、覆盖面广的宽口径专业,主要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包括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设计、质控与优化等)问题。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是教育部在调整学科结构与大幅度整合高等学校专业时设置的新专业。学院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创立的制药工程专业,于19开始招生,借助工学学科与药学学科交叉的优势,建立了以“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工程为主,中药制药工程为辅”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设置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近100所,从整体来看,各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均设置不久,教学计划尚未有一个标准模式。各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因办学基础条件以及对制药工程学科内涵的认识不同而不尽相同,相应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也不一样。但其培养目标都主要是着眼于培养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与管理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革新、实验室建设、配套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作了一些尝试并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行业,只要掌握相关技术,就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之间竞争非常激烈。鉴于此,企业顾虑自身生存、发展和技术保密等因素,不太愿意接纳高校学生实习;二是制药企业必须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组织生产,相应的车间和厂房对人员进入有专门的要求和限制,接纳高校实习学生干扰了企业自身的生产;三是学校专业教师理论基础较扎实,但工程技术实践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往往力不从心。如果学生能到企业实习、锻炼,不仅能很好地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工艺操作等实习内容,而且还能从企业技术人员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四是学校很难筹集大量资金投入建设符合GMP要求的药物合成、药物制剂车间与中试放大专业实验室。面对这些问题,学院主动联系,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先后与安徽山河药业、安徽国瑞药业、安徽新力药业、连云港康缘药业等制药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连云港康缘药业有限公司在我校成立了“康缘班”,设立了康缘奖学金。

二、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校和企业在资源上各有优势,高校的师资、科研力量雄厚,人文环境较好;而企业在资金、市场、技术方面有其优势。两者联合办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建立在个性化培养基础之上的。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各个阶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解决制药工程专业后续实践教学问题,强化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几年来,学院与安徽山河药业、安徽国瑞药业、安徽新力药业、连云港康缘药业等制药公司签订了联合培养制药人才协议书,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先后聘请企业近十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和副教授。学校和企业的`专家、教授多次在一起讨论制定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生产实习时要熟悉原料药合成工艺流程与生产设备,熟悉工艺操作规程及相应级别要求;了解不同制剂剂型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符合GMP要求的生产车间结构;熟悉各主要设备的结构、尺寸和性能及工作原理等;了解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品种、生产规模和主要原料消耗定额。

详细了解实习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工艺操作规范,重点了解各工序的操作条件,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方法;了解车间曾出现过和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曾采取或打算采取什么改进措施。在毕业实习中通过对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制药车间的全面了解和参加实际生产和劳动,学生要初步了解制药工业GMP、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与法规,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等制药工程及药物制剂方面的发展动态,具有认识、了解、观察、分析生产工艺与工程的能力,初步具有制药工业经济分析、整理生产技术资料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根据制药工程的特点,要着眼于应用化学、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按照GMP规范设计要求,进行药品生产选型、放大、过程优化,设计符合要求的厂房、车间、设备及环境条件,了解“三废”处理方法,制定符合设计要求的各种指标。

安徽山河药业、安徽国瑞药业、安徽新力药业、连云港康缘药业等制药公司作为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先后接纳了02届、03届170余名学生的课程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训练环节,学生初步具有车间设计、设备选型的基本能力,解决生产过程运行中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新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与革新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同时,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通过所见所闻提前了解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到制药行业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制药企业为生存和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不畏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从产品开发、中试、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三、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学校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帮助,只有密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多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的场所,才能保证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几年来,我院与制药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由安徽山河药业、安徽国瑞药业、安徽新力药业、连云港康缘药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扩大到合肥神鹿药业、安徽精方药业、扬子江药业公司、华东中药工程集团公司及合肥医工医药研究所、安泰药物研究所等,,在原来生产实习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包括合作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青年教师下厂培训,科研技术开发等事宜,以及公司的技术人员不定期地到院校举办专业前沿学术讲座。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给学院、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学院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能胜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办学单位。校企合作,加强了学习交流,提高了学术水平,也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不少教师已与企业进行了长期技术合作。校企合作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到企业了解生产、技术情况,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授课状况。

教师在从产品开发、中试、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学到了书本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知识。同时,校企合作也使教师了解和掌握了本专业最新发展动向,及时传授给学生,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由于药品品种多、产品更新快,企业往往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从事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以保证企业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并初步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可帮助企业开发一些新产品,解决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企业为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邀请有关学者、专家给学生讲授专业技术、市场营销、公关、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企业通过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也了解和掌握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为日后的择优录用人才提供了依据,缩短用人单位与学生距离,减少适应期。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的情况看,这些学生参加工作后对各方面工作适应快,工作责任心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四、校企合作,解决了贫困生的后顾之忧

随着招生并轨、学生交费上学制度的推进,高校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大,尤其那些来自贫困山区、父母下岗家庭的学生,要想完成学业,经济问题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连云港康缘药业有限公司在我校建立了“康缘班”,设立了康缘奖学金,每年资助30名特困生。企业的经济资助,无疑为贫困学生开辟了绿色通道。校企合作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采取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实施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及素质培养,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制药工程专业是国家教育部在大幅度减调专业中新增设的一个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知识结构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专业人才的素质要到制药企业中去实践和检验。但要适应WTO的要求及我国医药工业要迅速发展的形势,使制药企业走上现代化、集团化、规模化,必须重视制药工程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是培养高层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凤余,彭代银,王键等.高层次制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4):16-18

9.环境工程专业复试方案(含专业学位) 篇九

一、英语(50分):

笔试占20分,比较简单,全部是选择题,题型有单选、完型、阅读、翻译。听力和口语占30分,听力就十道小题,听力好的应该没问题,听力估计占十分,所以听力不好的也不用太担心;口语就是简单的英语自我介绍,然后用英语回答两个问题,因此英语不用花费太多精力。

二、专业课(250):

笔试考物理化学,参考书是《物理化学》(傅献彩,南大第四版)和《物理化学导教导学导考》(卢荣,南大第四版),此项占150分,是拉分项,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专业课面试50分,先是中文自我介绍,老师可能打断问些问题,都不是太难,主要是所学课程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实验技能50分:一直考得是离心泵,老师一般问几个相关的问题,好好准备就行了。

10.环境工程专业复试方案(含专业学位) 篇十

一、国内外现状分析

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从其社会来看, 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作是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 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法国的高等教育起步早, 发展成熟, 其专业学位教育的规模和种类都很丰富。截至2006年, 法国专业硕士占到硕士学位总数的69%,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法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 研究生教育已经从学术性教育向应用性、职业性教育转变。与这些国家相比,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 规模仍然偏小, 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硕士生的比例仍然偏低, 研究生教育仍然以学术型为主体, 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自1998年开始招收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在14年发展过程中,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累计招收1327名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09年,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对迅速发展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生队伍,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深感必须以提升工程硕士的卓越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逐渐实现将该领域内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

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1. 管理体系完善。

加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组织体系的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在职攻读、订单式培养、个性化强的特点, “到位的管理服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由行政管理体系和学术管理体系两部组成。 (1) 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学院成立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中心, 由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负责, 指派专人分别负责招生、培养、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配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具体负责专业学位的课程管理工作和学位论文管理工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为教师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协调合作单位的教学和管理活动;配合研究生院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实施专业学位教育的拓展。 (2) 建立学术管理体系。成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负责专业学位的近、远期发展规划和方向;编制和修订本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 审定本专业学位课程的教学大纲;确认本专业学位任课老师的资格;指导解决本专业学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组织开展本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考核和评估工作。

2. 加强科学选拔应用型人才的力度。

学院成立了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由院长亲自主抓, 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和生源组织工作, 多次到全国各地进行招生宣传工作。自2000年始,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选拔真正适合创新研究的人选进入工程硕士研究生队伍, 遵循学院”控制规模, 提高质量, 塑造品牌, 信誉第一“的发展方针, 本着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勿滥的精神,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严守招生工作纪律, 按时、高质地完成了工程硕士招生、录取工作。

3. 合理制订培养方案。

本学科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目前国内交通运输最为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 以及特色创新的课程设置模式。共设有以下七个研究方向:道路与机场工程;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交通工程;道路交通环境与安全工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系统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技术。课程设置从结构上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公共选修课、专题讲座及社会实践等六个部分, 既具有明确的专业技术取向, 又相互关联。 (1) 课程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设置, 本工程领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学位公共课程:英语教学在保证学位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外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技巧与能力。学位基础课程:侧重道路工程、铁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管理、交通信息工程等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位专业课:针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特色和企业需要拓宽专业面, 注意知识更新。公共选修课:为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 组织一定数量的人文讲座, 培养其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专题讲座:为了拓宽工程硕士的视野,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 以具体工程研究为线索, 以技术讲座为形式, 内容将涉及国际交通运输领域最新发展和成就、职业道德和知识产权、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等内容。 (2) 课程与教材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基础课教材主要以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为主, 辅以自编研究生教材, 专业课教材由任课教师自定。积极推进教学手段改革, 充分利用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堂作笔记的压力, 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师生双向交流的机会。如制作适合于工程硕士培养的PPT课件, 使得课堂内容更加生动、直观。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3) 教学效果。学院对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集中考核的方式, 严抓质量杜绝弄虚作假现象, 其中优秀率达到90%以上。学院定期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 听取学生意见, 并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改进。从学生和所属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 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开展工程硕士培养的目的就是要为推动技术创新, 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交通运输学院在这方面做得也很突出, 目前培养出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送培单位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很多毕业生都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技术骨干或者走上了领导岗位。

4. 严格制定论文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研究生从事应用型研究工作和开展实际职业工作的主要途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关于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制订指南》, 我院结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实际情况特制定具体标准。 (1) 双导师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 校外导师应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被聘专家应是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是具有硕士 (博士) 学位的中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 (2) 学位论文选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 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 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对不同领域或形式的论文要求。工程设计类论文, 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 设计方案正确, 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 数据准确, 设计符合行业标准, 技术文档齐全, 设计结果投入了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 (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 项目论文, 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分析过程正确, 实验方法科学, 实验结果可信, 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 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 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 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4) 评审与答辩时间。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 成绩合格, 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 (校内外专家各1人) , 答辩委员会应有3~5位专家组成 (校内外专家至少各1人, 除校内外导师外总人数不低于3人) , 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校外专家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院根据相关论文统一组织论文答辩, 答辩时间一年安排四次, 第一次为3月15~20日;第二次为6月15~20日;第三次为9月15~20日;第四次为12月15~20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工作不少于一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公开发表一篇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参加学校学位办组织的上海市学位办的双盲检查。

三、探索新型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1. 培养模式创新。

(1) 创新“4+M”培养模式。结合本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调整, 创新全日制交通运输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4+M”培养方案。4代表本科4年, M代表多样化的硕士培养模式, M=1~3.其核心在于M的培养多样化, 分别说明如下:前置:对于直升的工程硕士, 在本科第7、8学期即安排相关专业硕士课程, 使其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就可适应卓越硕士的培养要求;视每位学生的培养质量, 或将M缩短为2或仍为2.5, 夯实该类学生的实践创新培养能力。4+2.5:专业型工程硕士, 毕业后获工程硕士学位, 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4+1+2:联合培养, 与境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的双硕士学位计划。目前已与法国巴黎高科、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了双硕士学位的培养计划。 (2) 探索“课题导师制”。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新的导师选择模式, 改变原有的研究生与导师单纯绑定的培养办法。由工程硕士培养委员会面向全体硕士生导师征求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专业技术课题或设计项目, 由报考学生综合考虑导师情况和可能参与的课题 (设计) 情况进行自由选择, 最后由导师委员会协调。与此相结合, 探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条件的多元化, 如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开发有实际应用的软件系统, 以及完成大型工程设计实践报告等都可作为授予学位的标准。 (3) 建立“交通运输工程职业技术认证体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同时又拥有三个“卓越工程师”本科专业。针对目前国内仍然无职业注册交通工程师认证的现实,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拟尝试建立“交通运输工程职业技术认证体系”。围绕交通运输工程各专业方向中必须掌握的各项核心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 探索优化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工程实践性强的课程聘请校外专家及高级工程师授课, 部分授课内容可与实践教学资源丰富的企业联合授课, 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多元化。

2. 管理体制改革。

(1) 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体系。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 分别从教育资源管理、教育过程管理、教育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质量控制等方面入手, 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2) 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结构调整新方式。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 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由统考生向推免生倾斜, 大幅提高推免生所占比例, 培养过程实现推免生和统考生的联动及实现积极的准入和淘汰机制, 探索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 (3) 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体系新模式探索。基于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实践实习基地, 试行实践企业资助、学生绩效考核、补助与奖励联合的多元资助新模式。 (4)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面向多元化的专业学位教育, 探索管理机构一体化、管理功能模块化、管理绩效考核科学化、企业培养管理当地化、教育管理与学生工作有机化等实践。同时为应对课题导师制培养模式改革, 成立工程硕士导师委员会, 协调研究生与导师的选题互动过程。

3. 实践教学创新。

为了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切实落实实践实习, 拟开展实践环节的改革, 同时, 继续发挥交通学院服务社会, 并与企业界有大量课题合作的传统优势, 探索“3+9”的工程硕士实践环节改革。即至少3个月全体硕士到相关企业实习 (学习了解管理流程) , 然后再参与至少9个月工程实践性项目。该实践项目可以在实习基地做, 也可在学校由导师带领, 但必须围绕校企合作课题开展。研究建立基地建设目标及标准, 完善基地运行及保障模式, 探索基地、学生、学校三方共赢的运作机制。

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构建, 不仅在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且对高校教育改革和其他专业学硕士培养体系的建设也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时铭显.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10) .

11.环境工程专业复试方案(含专业学位) 篇十一

(法律硕士410100)

一、培养目标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属于专业性学位,只招收非法律专业本科生(含同等学力者),不再划分具体专业,主要面向社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法律实务部门的通用人才(俗称“非法律专业法硕”或“双证班法律硕士”),使学生掌握足以胜任各种各样法律职业的法学基础知识,毕业后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为法律实务部门输送人才;其次也将为法学博士学位教育提供宽广的生源基础。

二、专业特点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中的“法律”是指职业领域,它是指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是培养高层次的法律实践专门人才的专业学位。它的特点是:

第一,是以法律为职业领域的,或具有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它虽然与法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同一规格,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根据培养方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面向法律职业领域中级以上专业和管理岗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复合型和应用性是本专业学位区别于法学硕士学位的主要特点。

第二,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位。这是因为法律专业的特点决定的,这个学位的培养目标就是以能够胜任法律实务工作为基准。要达到“实践部门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与管理职务的任职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法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而是高层次的、即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的一种学位。

第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的一种,其培养的对象比较宽泛,涉及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法律服务、法律监督和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人才。

三、培养方式

1.由于法律硕士学生的招生对象是没有法律知识背景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因此,入学后需强化法律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是将来熟练运用法律的前提,所以,学生入学第一年需补修法学本科《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等核心基础课程。

2.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脱产(2008级为在职学习方式),时间为三年。在教学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课堂学习研究为主,在课程学习期间不分专业,课程讲授重视案例教学,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按法学一级学科设置,采用学分制:毕业并取得学位总学分不低于75学分,(其中包括:学位必修课36学分、必选课18学分、自选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实习3学分;论文10学分。

4.必修课的考核以考试形式为主,考核方法可以灵活多样,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减少对机械性记忆的考核。

5.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导师组培养模式,导师组由学院从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专、兼职指导教师中遴选组成。导师组组长由学院主管(分管)研究生工作并具有导师资格的领导担任。

四、课程设置

课程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推荐选修课和自选课)。课程安排应有所侧重,体现高层次、宽基础、实务性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见附件

五、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应该是法律硕士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所有法律硕士生在二年级到三年级期间,完成2个月的实习任务,实习单位应该是法律事务部门,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与实践,并初步积累实践经验,为毕业后尽快投入社会做好准备。要求学生提交实习鉴定和实习报告。

六、毕业(学位)论文

学生论文的选题和形式须经导师组审核确定。

(一)选题

1.论文选题必须符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培养目标,论题本身属于法律的或关于法律的,而不是法律以外其它学科专业领域的。

2.硕士学位论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原专业背景有所侧重,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交叉或综合的研究。

3.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在实习或调研中遇到的有研究意义的案例、事例或问题。

4.在法律和法律职业领域中有着显著的实践价值并和教学目标要求相适应的问题。

(二)论文的形式、内容要求与篇幅

1.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案例研究或调研报告

2.对论文的主题有完整、充分的描述,概念界定清晰;

3.综合运用理论、专业知识、技术手段和文献资料对论题予以扩展,进一步具体地记 录或描述思考、判断和推理的过程.论证过程能够反映作者阅读文献资料的数量;

4.案例研究应提炼出法学上的问题,结合学理和司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论有助于解决该案例本身并为解决类似案件提供有益帮助;

5.调研报告以解决法治实践中的问题为重点,调研方案设计合理可行,数据资料充分可靠,综合运用了法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分析过程清晰,有明确的调研结论。研究文档齐全;

6.论文篇幅一般在2万字左右(不含引注)。

7.学位论文必须由两名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校外专家或学者;学位论文答辨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一至两名实际部门或校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参加。课程考试合格且论文答辩通过者,授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

本方案由法学院研究生工作委员会制订和解释。

深圳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工作委员会

12.环境工程专业复试方案(含专业学位) 篇十二

复试线335 50 85 比2011年暴涨35分 实际上前两年都没有正常的按照比例划线 故意划了一个很低的线 去年笔试之后就刷掉了一半多

复试分为三个阶段 资格审查 笔试 面试 还没有机试 个人感觉未来很有可能加上

第一天 资格审查得知复试33人 拟录取25人 初试成绩分布大约如下 第一名400 390-400的两人 368排在第10 341第26 336有4人 应该是没有335分的 所以实际最低复试线336

第二天 笔试 8点30分开始 实际上最后到了32人(还有一个没来复试 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先进行专业笔试 复试说明上的范围是 数据结构 C语言 数据库 软件工程 操作系统;但是实际上数据结构只有一个选择 还出了一个JAVA的判断 而并不在范围中的计算机网络占了大半

题型如下: 选择 15个 30分 填空 15分判断20 大题 35 第一个就给个ER图 写建表查询语句什么的 第二个网络的 好像是数据传递过程的协议描述(没看 完全不会)第三个是银行系统的数据流图 考出来觉得40分就万岁了预感要被刷

英语笔试在休息半个小时后进行 就是选词完型(4级里的新题型的一种)阅读 整段翻译 问答 问答有两个 用英语回答操作系统的作用和瀑布模型的过程 整体难度个人感觉不足6级(本人大学没有看过一个英语单词 6级至今未过 可见应该是不难的)

笔试完毕后就通知了面试地点 大家都认为笔试不刷人了 结果到最后录取完了大家都不知道笔试多少分。。

第三天 9点开始面试 没有按照顺序 谁进去都可以 分两个教室 一个教室英语面试 就一个男老师 人也很和蔼 就是男音听得不是很习惯 我一直都不适应男音英语 囧 面试就自我介绍 讲到一半会被打断 然后问我觉得自己的英语READING能力怎样 我说很差 结果他说

我初试考了60多啥的听没大懂 囧了 然后问为什么选择北航 选择软院 大部分人都有被问到这两个问题 跨考的和分比较低的会被问到为什么跨考 觉得本科专业如何 已经如果被刷掉了会怎么样

另一个教室专业面试 在专业面试前和一起复试的聊了一下 发现本校单转双 以及软院本科考上来的可能加起来有快15个了还有本校其他专业的 外校的也有人大 吉大这样的名校的 顿感压力山大 面试大概有7个左右的老师 先聊聊天 谈谈本科生活 做过什么项目 然后抽2个题 如果答不上来 可以再抽 也有可能老师会口头追加问题 大部分老师都是很和蔼的 就一个老师可能是专门负责深究的 只要回答的比较模糊 他都会继续追问下去直到你承认不会为止。。其中有一个哥们是本校数学专业考过来的 结果面试的老师里就有一个是数学院过来的。问了数学问题把他问囧了。。。。题型很广 涉及408 编译 体系结构 计算机安全 等各方面 网络的题好像较少 软工和数据库数据结构的题较多 记得的题有 DBA的作用 满二叉树是不是完全二叉树 三级模式的概念 什么是数据模型 木马和蠕虫的区别 什么是数字证书 工作集的定义和作用 句子和句型的定义以及区别(编译的题基本上大家都囧到死)。。抽了4个 只有2个答了一半 十分悲剧。。

下午两点面试结束 4点公布结果 我去的时候已经很多人在那了 刚好走过几个表情很难看的哥们说是出了 最后是录取了25人 从结果上看似乎初试所占比重更大 350以上的好像没有被刷 低分中跨专业的似乎不受青睐 应该是都被刷了。以上情况供参考2013年考研复试经验

前面的话:写这篇帖子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我深知考研之不易,关于北航软院复试的资料

又比较少,所以想把自己知道的一些东西分享给有志于报考北航软件学院的同学。每年的复试安排和流程可能会有差别,请根据当年的复试安排按时参加复试,本

帖是根据今年的实际复试情况所写。

复试流程:

1.资格审查:下午2:00-3:00,准备好审查材料(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学生证,成绩单原

件,复试通知书),如果带了个人自述的也可以一块交上,审查老师会把它们订在一起收起来,没带的面试时交给面试老师。一个老师负责审查,另一个老师负责收钱。个人自述没有固定格式,可以到网上搜一搜。

2.专业笔试:下午4:00-5:30。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工程,操作系统,C

语言和数据结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复试安排上没写计算机网络,但考了相当多的计算机网络的内容,而C语言和数据结构都只考了一个小题。所以准备复试时请尽量把时间用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上。

题型:

第一题:选择题,共15个,每个2分;

第二题:判断题,共10个,每题2分;

第三题:简答题,10分,是关于计算机网络协议的。给了一小段材料,然后给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写HTTP协议格式,第二个是写出发送分组时协议发送顺序,第三个是HTTP协议处理错误请求的过程。

第四题:设计题,40分,设计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先给了系统很长的描述,包括系统的使用者和功能等描述,然后给了六个问题。第一个是让写出系统中的角色(应该就是用例图中的操作者);第二个是让画出系统的用例图;第三个是让画出系统的主要类及联系;第四个好像是画出借书操作的流程图;第五个是让画出E-R图实体-联系图(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第六个是按要求写查询语句。

大家放心,笔试不会刷人,大家考得也应该都差不多。

3.面试:第二天上午8:30开始专业综合面试,9:00开始英语面试,两个面试在不同的教

室。面试顺序基本上是按照贴在门上的名单顺序进行,顺序是按照姓氏拼音排的。因为专业面试比较慢,英语面试比较快,排在后面的同学可以先进行英语面试再进行专业综合面试。

英语面试:进去之后,一个女老师坐在你对面,她会让你坐下,然后给你一篇文章,让你自己先默读,读完之后,会问你大概两个问题。问题可能和文章有关,也可能和文章无关,比如让你介绍家乡的美食,然后问你怎么做出来的。问你最喜欢的食物,最喜欢的运动及原因等等之类的问题。回答完之后会从文章中挑一段让你读,读完之后就完了。整个过程大概也就三四分钟吧。

专业综合面试:进去之后,一张很长的桌子,对面坐了大概六七个老师。当中一个是主面试官,一个老教授,大多数时间都是他在和你说,其他老师应该都是打酱油的。老师会先让你坐下,然后让你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大概一到两分钟,之后可能会和你聊一些其他问题。当时老师问我我们学校是不是211,我说不是,我说我们学校原来叫华北工学院,他说知道,然后就让我抽题。桌子上摆了很多卡片,然后让你随便抽两张,念完题后回答。如果不会的话就说不会,老师会让你接着抽。但很明显,抽的次数越多,分就会越低。我抽了两张,一个是说出选择编程语言所依据的规则,一个是给了几种二叉树问哪一个和存储结构有关,基本上都答出来了。然后老师说可以了,我就出去了。面试题涉及范围包括数据库,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等。数据库,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的题貌似最多。有什么是关系数据库,需求分析,UML建模语言,顺序图,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特点,进程调度,CPU最小时间周期等等。面试时间有长有短,有十几分钟的,有五六分钟的,我就比较短。由于这次面试人数比较多,所以一上午没有面试完,有十几个是下午面试的。再次强调,准备复试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放在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网络上。

4.第三天上午大概十点左右成绩就会贴在软件学院的宣传栏上。今年的情况是招生计划60

人,有28个是保研的(本校23个,外校5个)。43个进入复试,结果刷了7个,所以今年是比招生计划多招了4个。算计分原则是初试成绩加复试成绩,复试成绩300分,然后按照总成绩排名,刷掉最后若干个。今年被刷的都是初试成绩340以下,复试成绩200以下的。参加复试的女生有七个。

5.下午两点签协议书,领取政审表,找导师。导师信息会贴在宣传栏上,自己选择并根据

导师联系方式去找导师,可以去办公室找。导师和你聊了之后如果同意要你就会和你签

意向书。专业是开学之后再选。导师和选择的专业没太大关系,不过最好是选择一个和你想学的专业相关一点的导师。复试之前不用提前联系导师。

其他:

今年虽说题比去年难点,但也有很多高分的。最高392分, 380多的两个,370多的4个,360以下的比较多。

复试的也有很多名校和本校的,比如大连理工,北邮,天津大学,中山大学,华北电力等,很多都是往届生。所以竞争压力也挺大的,不过还好北航好像不太歧视非211的学生。所以不要考虑别的,好好准备初试和复试才是王道。

-----下面是收集到的其他的面试题:

1、类似于逻辑分析题一样的题目,某些题目有点像智力测试题,一般都会与概率、数据结

构的一些基本知识有关系,主要考察的应该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像本人抽到的就是线程、进程的区别之类,还有人抽到什么处理的五个步骤,我没学过这个所以记不清楚题目)

3、软件测试基本知识

4、数据库基本知识(从被抽到的题目来看大部分是数据库的基本理论知识,像关系数据库的定义、三种范式之类的,另外此类题目似乎比较多)

5、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题目不明,在我之前的似乎没人抽到,但复试通知里有明确写。

6、据说有人抽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题目,题目不明。7、8、9、10、由以上可以看出,面试的题目没有考察未来专业的特别专业性的知识,主要考察的还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知识。

-----下面是在网上找的前几届的一位学长专业面试经历,仅供参考:

面试的地点在一个会议室,敲门进去,对面坐了七、八个老师。交上复试通知上要求的个人简介和职业生涯规划,老师就让我做个自我介绍。因为我准备的自我介绍是英文的,结果用中文说一下子想不出来应该说些什么,讲了一些基本情况后就草草了结了。接着就是老师看你的材料,问一些问题。差不多是那种普通面试的问答了,问一些专业背景之类的,谈谈自己本科时的情况、曾经编写过什么程序、做过什么项目等等。我没被问到什么专业的问题,大部分是一些个人情况,有点像长辈和晚辈的聊天。这里要说下那个要交的“个人简介和职业生涯规划)。就我所见面试的老师对那个只是草草浏览一下,不会看得很细,所以假如哪一天MSE变得很火了(我相信那一天就在不久的将来……),而到时还要交这份材料的话,就一定要像写简历一样简洁地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在最显眼的地方。

一阵接近闲聊的谈话之后,一个老师就让我抽题。一大把的纸条,让抽两个。抽出来后先把题目念一遍再回答。题目类型如上所述,很不幸,本人本科学过的也就C语言和数据结构(还好初试也就考这两个),其他的课程基本都没有学过,复试前因为不知道具体要问什么都是蜻蜓点水的看了一些书,不过自信自己平时经常看一些计算机杂志一些基本的知识还是知道的。所以当我读完第一道题时,就感觉不妙;读完第二题,感觉额头好大一滴汗……;读完第三题,有几个老师都笑了,说“他本科学机械的这些应该都没

上一篇:陋室铭读后感高中生下一篇:网络系统维护工、设备维护工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