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青春期逆反心理

2024-08-01

判断青春期逆反心理(15篇)

1.判断青春期逆反心理 篇一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有人开玩笑地说,自己有了心理障碍,但其实在临床上,只有当某些症状达到一定标准的时候,才可以被称为心理障碍。短暂的情绪波动每个人都会有,但过不了几天就会自然消失,因此不能称之为心理障碍。那么,通常情况下,有没有方法帮助我们判断心理障碍呢?下面,关于心理障碍怎样自我判断,我们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以供参考。

一、悲痛与忧伤

一般来说,心理障碍都会引起自身或者他人明显的不适感及痛苦感。比如,强迫症

患者经常在难以压制的自我矛盾中感到内心强烈的痛楚。而偏执型人格障碍虽然自身感受不到强烈的痛苦,但却让周围的人感到很不舒服等。

二、心理紊乱与失调

它是指一种认知、情绪和行为功能上的失常,

举个例子,当您听到朋友的亲人过世了,您却表现得兴高采烈。并且,更多的,您最近食之无味、夜不能寐、记忆力减退、易怒、感觉肌肉整天处于紧张状态等等。这说明您的心理、机体功能已经失常。

三、症状持续的时间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事实上,每一种心理障碍在临床诊断上都有其被要求应该达到的时间,比如两周、三个月、六个月、二年等。当您的异常状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您就要引起充分的重视了。

四、文化的不适宜性

这个问题在国内或许不是很突出。但是到了多种族融合的国家,“文化的适合性”问题在诊断上就尤为突出了,它是作为评判心理障碍的重要标准。文化的不适宜性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他所在国家、种族的常态文化、为当地文化所不容。

最后,专家表示,以上四条对于自我判断心理障碍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需要注意的是,心理障碍有很多种,而每一种的具体判断都不太一样。因此,如果你怀疑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存在心理障碍的倾向的话,最好咨询专科医生求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诊断。

2.判断青春期逆反心理 篇二

一、骄傲、狭隘与归因的自我价值保护

“我呀, 别的没有什么, 就是聪明。”

“作文竞赛的冠军舍我其谁?”

“这一向我挺勤奋的, 所以考了好成绩。”

“我这次考得差就是因为晚上没有睡好。”

“老师也真是的, 讲的都没有考, 考的全是没有讲的, 怎么考得好?”

“我妈妈太唠叨, 弄得我没有一点精神。”

“他有什么呀, 不就靠着他老爸有钱, 得到老师的特殊关照吗?”

“他当班长就是老师看面子的。”

“和我比想赢, 他暂时还不配呢。”

我们听到这样的话时, 总是感慨现在的学生不知道谦虚, 成功了就骄傲自满, 失败了就怨天尤人, 还看不得别人的成功, 心胸咋这样狭隘呢?

其实, 错的不是学生的品德, 而是我们的认识。学生的归因方式是正常的。个体在归因过程中, 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 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即归因向有利于自己价值确定的方向倾斜。在成败归因中, 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 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 倾向于外归因, 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归因是一种心理过程, 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而在竞争条件下, 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 从而减少他人成功对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 则倾向于内归因, 也就是说对他人成败的归因, 个体均有明显地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的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 这是动机性归因偏差。虽说是归因偏差, 但仍是正常的心理。这样的归因同样发生在成人身上, 只是学生们胸无城府, 敢于袒露而已, 要不怎么说“童言无忌”呢?而轻易地给学生贴上“骄傲”“心胸狭隘”等标签实在是言过其实了。

有两种人常常内归因。抑郁质的人往往把失败内归因, 往往认为任何人都能做好的事情就是自己做不好。除此之外, 失眠患者也会进行内归因, 往往认为失眠是内部原因造成的, 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

二、不知好歹与权宜从众

“××和××呀, 我真是白对他们好了, 让他俩做班干部, 经常表扬他们, 可是今天早自习迟到的人中居然也有他们, 而且今天他们全寝室人都迟到。上次就他们俩没有迟到, 我还说就他们俩不错。今天我批评他俩, 他们居然说早就醒来了。这样是非不分, 不知好歹, 真是气死我了……”

这是班主任在办公室发的牢骚。全寝室人都迟到, 另外两位迟到的学生“早就醒了”, 显然不是真正想迟到, 而是“不得不”迟到, 这是因为他们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在群体压力下, 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这两个学生可能是一种权宜从众, 权宜从众是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判断不一致, 个体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 不得不选择从众。

选择从众不是他们的错, 而是心理焦虑所致。因为当他们选择偏离群体时, 会面临比较大的群体压力, 群体对那些保持一致的成员, 其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个体的从众性越强, 偏离群体时产生的焦虑愈大。

这两个学生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而选择权宜从众,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也许比老师更难过。显然, 教师给他们正常的“权宜从众”心理贴上了“是非不分”“不知好歹”的标签。

三、臭美、早恋与中学生自我意识

“这个学生呀, 每天上课都照镜子。不是有男朋友了吧?”

“××今天又换了身新衣服, 她可是班级的标兵, 不会早恋了吧?”

“她今天拉了头发, 就知道臭美, 哪像个学生样子?”

在办公室里,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语言。老师们忧心忡忡, 实则是杞人忧天。如果批评学生, 学生往往不服, 使事情弄巧成拙。

臭美是学生自我意识加强的表现。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 身体迅速发育, 心理发展却很滞后。这种矛盾带给中学生很大的苦恼, 使他们不得不再一次进入自我, 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这种飞跃首先表现在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特别在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上, 强烈地渴望了解自己的体貌, 如身高、胖瘦、体态、外貌品味, 并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的相貌、体态, 注意服装仪表风度。此外, 还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 还会因为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产生极度焦虑, 照镜子是这种焦虑的表现之一。

当然, 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还表现在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上。他们把自己想象成“独特的自我”, 把周围的人视为“假想的观众”, 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拉头发、买衣服也许是为了一些假想的观众。

臭美不是爱慕虚荣, 也不一定就是早恋, 只是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我们不必大惊小怪, 也不必惶恐不安, 想想我们自己的青春期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只是当时的我们做得更为隐蔽, 而他们更为张扬而已。我们只要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期心理, 就会明白“臭美”没有错, 而给他们贴上“早恋”的标签就有点“莫须有”了。

3.判断青春期逆反心理 篇三

一、自卑心理:一个人独处时,常常会长嘘短叹,与世无争,面对外面的精神世界,往往感到自己已经落伍了。

二、办事效率低:记忆力明显下降,好忘事,优柔寡断,缺少朝气,做一件事总要磨磨蹭蹭,一拖再拖。

三、竞争意识退化:对事业没有创新思维,常感到空虚乏味,尤其是脑力劳动者,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四、反应异常:一方面,有时候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总觉得家人及周围的人在与自己过不去,疑窦丛生;另一方面,有时想置身于众人之外,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反应冷漠。

五、固执己见: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以自己为中心,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六、疏散懒惰,精神不振:常感到精力不支,好静恶躁,睡意绵绵,经常靠喝酒来强打精神。

七、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尤其是不愿意面对陌生人,常借口逃避与陌生人接触。

八、思维迟钝:面临突发事件时,往往束手无策,慌张无主,抓耳挠腮,不知怎么办才好。

空巢老人如何进行心理自救

人到老年,儿女都成家立业飞离了身边,于是老人原本热闹的家变得冷清起来。面对“空巢”,有些老人感到孤独、寂寞,而有些老人却活得轻松、自得,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这主要与老人的性格特征有关。

首先,人际反应特质不同。不同的人际反应特质,造成了人们对人际交往需要的不同强度。有些老人交往的需要不是很强烈,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虽然儿女离家或孤身一人,他们却没有孤独的痛苦。相反,有些人交往的需要较强,当面对空巢生活情境时,就较易体验到孤独感。其次,气质类型不同。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黏液质的老年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待人容易冷漠,内心不易外露;而抑郁质的老年人多愁善感,胆小孤僻。研究表明,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与黏液质的老年人容易孤独。再有,自我评价不同。孤独的老年人往往自我评价低,在与人交往时总爱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越比越泄气,便逐渐与人疏远了。

面对“空巢”感到孤独的老年人,该如何进行心理“自救”呢?

心理自救一:认知疗法。首先要看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是成熟、自立的标志,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

心理自救二:行为疗法。感到孤独时,可以制订一个计划,向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开始时,交往任务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渐加强交往的难度。在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别人的特点与习惯。一方面要善于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

心理自救三:婚姻疗法。少年夫妻老来伴,孩子离巢,老年夫妻应及时将情感转向老伴,以此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情感“真空”。如果是丧偶老人,可考虑再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

春季宜养肝保长寿

春天万物复苏,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逐渐旺盛,此时,只有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制,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如果忽视了护肝养肝,肝脏机能失常,则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特别是肝病、精神病及高血压春季常复发或病情加重。故中医早就提出“春宜养肝”,在此季节过生活上不要过分劳累,精神上要保持愉快,遇到烦恼的事,也别暴怒伤肝。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器官,几乎所有营养物质的代谢都需要肝脏参加,据统计,在肝脏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约有500种以上,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它可保护机体免受损害。保护肝脏就是保证长寿。

春季养肝以食为先。要注意全面营养,宜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少食动物脂肪性食物,按时就餐,消化功能差时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保证营养的摄入。新鲜熟透的水果,有益于健康。鸡肝味甘而温,可补血养肝,是食补肝脏的佳品,较其他动物肝脏补肝的作用更强,且可温胃。以味补肝首选食醋,醋味酸而入肝,具有平肝散瘀,解毒杀虫等作用。

4.十种行为状态判断心理老化程度 篇四

二、办事效率低:记忆力明显下降,好忘事,优柔寡断,缺少朝气,做一件事总要磨磨蹭蹭,一拖再拖。

三、竞争意识退化:对事业没有创新思维,常感到空虚乏味,尤其是脑力劳动者,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四、反应异常:一方面,有时候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总觉得家人及周围的人在与自己过不去,疑窦丛生;另一方面,有时想置身于众人之外,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反应冷漠。

五、固执己见: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以自己为中心,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六、疏散懒惰,精神不振:常感到精力不支,好静恶躁,睡意绵绵,经常靠喝酒来强打精神。

七、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尤其是不愿意面对陌生人,常借口逃避与陌生人接触。

5.判断青春期逆反心理 篇五

对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合理调节也是很重要的。当逆反心理得不到合理调节时就会呈现消极作用,使家庭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进而转化为矛盾,严重者会造成事故,甚至酿成悲剧。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形成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其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消极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合理调节对策。要认清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两个因素,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进行调适。

★ 吸引顾客的销售技巧

★ 在职场中如何消除职业倦怠

★ 逆反心理的实质论文

★ 顾客进店后的八段销售技巧

★ 如何在批评学生中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论文

★ 忠实顾客颁奖词

★ 顾客春节贺词

★ 顾客怎么写感谢信

★ 科学化解退伍老兵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6.青春期儿童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篇六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

学龄前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7.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血糖控制 篇七

很多妈妈会问:“我的孩子生病后, 不让测血糖怎么办?不好好吃饭, 总偷偷买零食, 造成血糖剧烈波动怎么办?”我想说这些不仅仅是糖尿病控制水平的问题, 而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问题, 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心理健康的孩子, 才能正确对待身体的疾病, 正确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婷子十岁半生病, 现在十五岁了, 是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她的性格天生乐观, 加上我为她营造宽松、愉快的生活气氛和环境, 现在已经长大成为性格开朗的阳光女孩。

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塑造出来的,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 妈妈就开始了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天下的妈妈都一样的爱自己的孩子, 正确的爱和错误的爱结果绝然不同。正确的爱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乐观、坚强、自信、有能力的人, 错误的爱让孩子越来越自私、懦弱、无能, 在困难面前总是退缩、躲避、抱怨, 没有任何处理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 甚至在绝望中选择灭亡。生活中很多成人就是后者, 就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品格, 让身边的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女儿十四个月才蹒跚学步, 不小心会摔倒在地, 我不会抱她起来, 更不会假装责打拌倒她的物品, 而是鼓励她自己站起来, 并指出是她自己不小心摔倒, 不怪别人, 要站稳、走稳每一步。以后她做任何事出错后, 都会寻找自身原因, 不会怨天尤人, 把责任推给别人。有一次女儿哭闹要买雪糕吃时, 我会用平和的语气告诉她:“哭不能达到任何目的, 只会让结果更糟, 想要什么, 向妈妈有礼貌地提出, 且注意语音清楚、语气平和、语速适中。”刚开始女儿听不懂, 我就会多说几次, 强调好好说话可以有商量, 哭闹没有余地, 我除了让她尽情哭, 不会理她, 也不会达到她的任何目的, 终于她走到我身边, 挂着泪珠, 清楚地说:“妈妈, 我想买雪糕吃, 可以吗?”不是态度好, 就可以有求必应, 有的时候是刚吃过, 不可以再吃, 让女儿知道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 而有些事是必须要做好的, 特别是遇到困难, 一定不要哭, 哭只会耽误时间, 浪费精力, 解决不了问题;要开动脑筋, 想办法并身体力行地做好, 最终解决问题。

因为没有人帮我照顾女儿, 女儿两周岁, 不得不上幼儿园了, 是我单位附近的私人幼儿园。入园的第一天, 我看到宝宝们都在哭闹, 不让爸爸妈妈离开, 把自己放在陌生的环境里, 我女儿睁着黑亮的大眼睛看着比她大的宝宝哇哇大哭, 她劝着:“为什么哭啊, 我们一起去玩吧。”老师觉得婷子很懂事, 一点也不象两岁的宝宝, 我放心地上班走了, 等下班后去接女儿, 发现还有几个宝宝在哭, 太厉害的个性了。说起幼儿园, 女儿从2岁上到7岁, 冬天白天短, 下午下班的时候, 天完全黑了, 所有的老师和宝宝都回家了, 只有婷子一个人在门口的传达室老爷爷那儿, 我去接她, 心情是焦急和内疚的, 甚至是泪流满面地对女儿忏悔:“婷子, 妈妈对不起你, 接你太迟了, 你恨妈妈吗?”女儿抱着我安慰我:“妈妈, 你不是不想来接我, 是没有下班, 妈妈太辛苦了。”我真是止不住地哭出声音, 紧紧地抱住女儿, 女儿擦干我的眼泪继续安慰我:“妈妈不哭, 婷子听妈妈的话, 一点也不着急。”

有的妈妈问:“孩子不听我的话, 我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当我是朋友, 能够听进我的劝告?”从女儿很小的时候, 我从没有小瞧过女儿, 从不觉得女儿是无知、低智, 相反我觉得女儿的每一言每一笑都有可爱、纯真、深长的意味。从女儿身上, 我一直是得到快乐、满足, 甚至很佩服, 不知不觉中女儿的自信、聪明与日俱增。五岁时暑假的一天, 她爸爸是中学老师正好放假, 单位有事, 爸爸就带上她, 单位里老师很多, 在填写表格准备评职称, 不知什么时候爸爸丢下了她的手。等到忙完后才发觉女儿不见了, 楼上楼下满院寻找也找不到女儿, 又急又怕, 去车棚里准备骑车去单位外面找, 惊喜地看到女儿静静地站在自己的自行车旁, 抱起女儿说:“爸爸不好, 把你丢下了, 你怎么在这儿?”女儿说:“爸爸你走的好快, 我跟不上, 然后看不到你了, 我问了好多叔叔你在哪儿, 还是找不到, 我就来这儿找你的车, 看到车在, 想到你会来推车, 一定会等到爸爸。”

十岁半, 女儿生病, 县医院误诊为胃炎, 造成酮症酸中毒, 深度昏迷, 转院后抢救苏醒, 从苏醒的那一时刻起, 我和女儿就没有哀叹过, 而是一起看励志的故事、糖尿病资料, 掌握了胰岛素泵、速效胰岛素、饮食、运动来合理控制血糖。磨难没有让女儿退缩, 而是让自己加速成长, 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她积极配合, 戒掉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垃圾食品, 每天至少七次测血糖, 并根据血糖情况安排饮食、运动、胰岛素量及方案。

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 而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生长快、生理期、学习压力等各种因素, 血糖不好控制, 和成人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测四次不同, 孩子必须至少测七次, 否则无从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而此时不测血糖, 与父母哭闹或冷战的孩子, 谈不上有效控制血糖, 心理健康程度决定血糖控制水平。女儿刚开始是我让她测就测, 虽然不拒绝, 但也不主动想起每个测血糖的点, 三餐前不会忘记, 但三餐后、睡前、夜间不能主动地想起来。早、午餐后两小时都是在学校, 那时是小学五年级, 我就会去学校提醒她, 老师是知道情况的。遇到不正常的血糖, 我告诉她怎么处理, 比如同样13的值, 要分析是否低血糖反弹, 如是要提前减药, 反之就是加药, 而且餐前13应该先补多少, 餐后13应该补多少, 睡前或夜间应该补多少, 量都是不同的, 每个时间段人体需要的胰岛素量不同, 且个体不同, 不能参照别人的量来调整, 要有自己的经验, 每一次不正常的血糖值都是血的经验和教训, 要分析出原因, 做到防止下一次类似情况发生。渐渐地女儿自己想起来餐后的时间点, 如果回家时我发现女儿还是没有测餐后, 会很没有风度地向她大发脾气、大吼:“血糖是第一位, 不要借口忙学习、怕别人看到而不测, 血糖不好, 你成绩再好也没有用, 你的生活质量就是零、一切都是零……”女儿从来没见我这样生气过, 我也很瞧不起自己失控的模样, 但发威了三四次后, 女儿终于不会忘记了。最近夜间三点的血糖, 我再三考虑她已经长大, 有一天离开我, 没有这样的习惯是不行的, 我用计策 (应该是苦肉计) :连续夜间起床, 次日中午做饭, 在她面前摇摇晃晃, 脸色蜡黄:“婷子, 妈妈年龄大了, 夜里醒了就睡不着, 测完血糖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难受死了, 第二天要上班、买菜、做饭, 妈妈觉得自己体力太透支了, 要生病了……”“妈妈, 您不要夜间起床了, 闹钟放我床头, 我自己起床测。”观察了几天, 女儿果真做的很好, 空腹血糖很容易达到平稳。

女儿长大了, 她每天都是努力的、快乐的。我也知道人活着每一天都要快乐, 但遇到烦恼想不开时, 我不会真正地做到快乐, 看看可爱的女儿, 我会立即受到感染并学会真正的快乐。她坚强、自信, 任何的困难在她面前都是可以战胜的。她乐观、积极, 相信自己只要通过测血糖、用好胰岛素, 控制好血糖, 就可以正常地生活, 学好文化知识, 长大后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每一天都可以很充实、很精彩。糖尿病是女儿生命中的一个小小浪花, 是生活赐予她的一件宝贵的礼物, 通过长期携手与血糖作战, 加深了我们母女的感情, 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理解了生命的真谛, 我深信女儿的未来一定是美好幸福的。

编后语

8.判断青春期逆反心理 篇八

(关键词) 青春期 逆反心理 家庭教育方式 综合测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尤其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时递进更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日益严重。

“逆反心理”一词的意义最早于1966年由德国心理学者Brehm提出。“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react-ance)指当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被威胁的时候,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动机状态。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逆反心理的水平高低上表现出一定的特质性差异。Brehm认为,逆反心理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要求自主权和自由支配权的强度方面存在差异,高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对自由行为的控制需求要大大高于低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通俗说就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青少年中常表现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孩子与家长、教师的感情疏远、关系僵化,同时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如何正确防患和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青少年教育中被较多地关注。种种研究表明,青少年逆反心理与青少年的成长直接相关,对目前的青少年犯罪、物质滥用、学业不良等行为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特征。国内对逆反心理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对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家庭教育因素等方面的定量研究。

1 研究目的 通过《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量表测评,了解家庭教育方式与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全校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1986名学生中根据老师家长反映逆反行为突出的274个样本进行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测评对象为年龄在13—15周岁且居住在本地一年以上的城乡居民,包括了不同年龄、性别等各类人群。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师根据多年科学研究的结果,结合实践应用的经验集体编制的《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测验采用情境判断的方法,让被测试者根据给定情境的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来评定等级。每个测验题目为被测者提出5个等级供选择。根据被测者的选项来评定被测者的测验分数,并判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通过测试沟通程度、自由程度、和蔼程度、独立程度、放手程度、平等程度、爱护程度、关怀程度、鼓励程度、亲密程度、责任程度、期待程度、管理程度、照顾程度等十四个分量表,来综合评定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因此,本测验的结果可以为家长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提供全面的参考信息,从而更加有效的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

3.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274名学生家庭教育方式良好的有152人,占总人数的55.50%,;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基本适当的有56人,占总人数的20.40%,学生家庭教育方式急需改善的有66人,占总人数的24.10% (详见图一)。调查结果反映了逆反现象突出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几乎有四分之一不合理。急需要改善。同时也表明了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

3.1分项指标十项差异比较明显,需进一步加强关注和教育

3.1.1从沟通程度看,认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重视呈现悬梯型结构的趋势,家长重视并善于与孩子沟通才占8.00%,家长非常不重视也不善于与孩子进行沟通58.40%(详见图二)。因为良好的亲子沟通能维持和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沟通是传递爱的桥梁,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亲子关系因为有血缘关系实在是不容易被破坏的,但是不畅的沟通、无效的沟通、指责性的沟通、侮辱性的沟通将会使亲子关系遭到彻底的破坏,可见,孩子逆反心理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有直接关系。

3.1.2从和蔼程度看,认为家长对孩子非常严厉达到46.00%,较为严厉19.70%,对待孩子比较和蔼22.30%,对待孩子非常和蔼12.00% 。(详见图三)。家长对孩子严厉的达到65.70%,可见,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会产生逆反心理。

严厉型的父母常以强制型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在家没有心理放松的时间,孩子出门后,会自我放纵。到了学校,逃离了父母的监管,他觉得自己自由了,可以痛痛快快地放松自己了,玩得满头大汗可以说是他的一种心理宣泄。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孩子爱说谎,不自信。在回答问题前,在下笔写数学得数前,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答的对吗?”“我算的对吗?”对答案准确率的不确定,导致孩子不敢举手了,不敢下笔了。她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得焦虑起来了,不自信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严厉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把事情做好,能将来有出息。然而他们的严格要求做过了头,导致孩子心里就有些畏惧,心理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教育子女的方式有很多,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曾子杀猪等等,都对小孩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严厉本就不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古时人民文化水平的局限,有文化的家长信奉【棍棒出人才】的教育方式,没文化的家长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也往往选择直接、粗暴的压迫式严管,这与西方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虽然严厉的教育下也出了人才,但是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也造成了很大的创伤。现代的科学调查应该有大量数据证明,缺少关怀和温和交流方式家庭,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纪律大大增加。所以家长应该以相互理解、沟通的方式,平等的和孩子相处,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的成长。

3.1.3从自由程度看,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给予孩子很大的自由占11.30%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太注意给孩子自由占25.50%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比较专制占63.10% (详见图四)。可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太注意给孩子自由或过于专制家长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因为孩子的能力,就是在动手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的自信,也是在自己做事的时候培养的;孩子的自主意识也是在父母放手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养成;孩子对自我良好的认识与肯定,也是在身心投入的过程及其劳动果实中确认的。所有这些优良品质、能力,都是孩子将来成功的基石,缺一不可。而这些,都是在父母充分给孩子自由成长空间的情况下才可以获得。

当然,父母怕孩子有危险、出问题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在孩子安全的基本前提下,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由孩子自主地去决定要做的事情。

父母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就要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思考、自主决定,父母只提供建议。同时教给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因为孩子小,父母在放手的时候也要进行关注,及时给孩子引导和呵护。

父母给孩子自由空间,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父母要把握好这个度,既有放手又有关注,否则,本意再好都有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

3.1.4从独立程度看,家长事事替孩子包办占53.60%,  家长不太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占26.60%,   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占14.20%,  家长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占5.50% 。(详见图五)。可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太注重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培养,事事替孩子包办,不但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和感恩,相反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很多父母溺爱孩子,本意都是为孩子着想,怕孩子受到任何伤害,或者出什么问题,因此很多东西替孩子决定,很多事情代孩子办理,这样做看似杜绝了危险的出现,减少了问题的产生,而本质上却夺走了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利,剥夺了孩子的自主能力,使孩子不但失去了动手的能力,而且缺乏独立的精神,形成了懦弱的性格,“造就”了孩子的无能,这必将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发展。

3.1.5从放手程度看,,完全不能放手占74.10%,家长对孩子管束较多,不太放手占19.70%,家长比较放手让孩子按自己的个性发展6.20% (详见图六)。可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管束太多,不能放手让孩子按自己的个性发展,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1.6从平等程度看,家长与孩子完全平等占12.00%,家长与孩子比较平等占11.70%,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一定的权威占23.40%,家长在孩子面前是绝对权威占52.90% 。(详见图七)。可见,家长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

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权威角色,摆起家长的架子,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1.7从爱护程度看,家长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占19.30%,家长不太喜欢自己的孩子占18.60%,家长比较喜欢自己的孩子占23.00%,家长非常喜欢自己的孩子占39.10% 。(详见图八)。可见,家长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老爱拿别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说着“XX比你强多了”或家长过于喜欢溺爱自己的孩子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1.8从关怀程度看,家长对孩子不够关心占37.60%,家长对孩子不太关心占28.80%,家长对孩子比较关心占19.00%,家长对孩子非常关心占14.60% 。(详见图九)。可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或不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怎样做到真正关心呢?

首先是热情支持。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看电视时,尽量控制音量,不干扰孩子学习;孩子学习用的文具,书籍要给他们随时添置。同时在生活上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使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

其次是认真督促。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的督促不能忽略。当遇到孩子放学后把书包一扔就去玩,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收录机,看小说,看电视时,父母就应劝导孩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第三是仔细检查。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看得懂孩子的作业,但也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本,因为作业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作业马虎潦草,乱涂乱画,甚至不完成作业,父母就要及时追问原因,要求孩子重新做好。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孩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第四是积极配合。有些父母认为自己不懂,由学校去教好了,这种态度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应是主动,经常地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老师的意见,把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告诉老师,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短处,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学习好的功课。

3.1.9从亲密程度看,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亲密42.70%,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太亲密19.70%,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较为亲密23.40%,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非常亲密14.20% 。(详见图十)。可见,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亲密,缺乏信任与沟通,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亲密关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两人有长时间频繁互动;二是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三是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3.1.10从期望程度看,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有非常高的期望占40.10%,家长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占18.20%,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占16.80%,家长对孩子几乎不抱期望占24.80% 。(详见图十一)。其中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达到56.9% ,几乎不抱期望24.80% 。可见,家长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过高或对孩子未来没信心不抱任何期望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很多家长都喜欢早早地为孩子设置奋斗目标,还认为目标越大越能促使孩子用功、努力。却往往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必须符合孩子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过大过远的目标也过于抽象与虚幻,幼小的孩子怎么能够理解与把握?而父母一厢情愿地将这样的目标当成对孩子的期望时,就总会觉得孩子怎么做都不符合要求,总是感到孩子的所为不如自己的意愿,久而久之成长中的孩子会因此感到压抑。外显行为表现就是逆反。

9.判断青春期逆反心理 篇九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各种心理问题、生理问题等接憧而来,不爱学习,叛逆,上网吧等,给家长带来了很大困扰。要认识孩子的青春期是每个家长所必经的一个阶段,这是孩子独立和成长的阶段,因此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家长的教育一定要多加重视。

卓卷教育心理专家介绍: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波动很大,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时就会想要摆脱家长的束缚,由于各种原因,让他面临这个问题还是有所困难,但是家长的唠叨让他总是烦不胜烦,这时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青春期孩子心理主要特征是:

1、渴望认可。

追求独立就要求大人们对他尊重、认可和信任。家长要认为我可以做事,有能力自己做主,独立自己去解决问题。优点是孩子荣誉感增强,能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极端是他可发展到因为自卑而不愿和他人接触,采取对抗的态度或在学习以外违法乱纪以树立自己在同学中的威信。

2、渴望友谊。

尤其是同伴间的关爱,因为这种关系是平等的。孩子与孩子和孩子与长辈是不一样的,孩子与孩子是平等的,不受约束,有自由,即便是打闹,不高兴就哭,高兴就跳舞,真情流露,平视的、尊重的感觉,放开又开心。同龄人相互倾诉,共同的游戏和爱好……,这一切都是父母不能给予和替代的。大人的爱护,有时对他们来讲就像笼子一样,很不舒服。因此对于孩子在同伴间人际关系方面出现的困扰要予以高度重视。优点是推动人的社会化进程;极端是他可发展到因为与家长、教师、同学关系紧张,不跟看不起他的人说话,有意不学习,以求报复。

3、渴望独立。

追求独立和平等,渴望有些事能自己做主,渴望有自己活动的自由空间和时间。什么事不要都代我做主,我需要独立,需要负责任,需要被人信任,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功能。优点是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见解;极端是他可发展到独断专行,固执己见。

10.判断青春期逆反心理 篇十

小编常听大人们抱怨叛逆期的孩子们多么多么让人头疼,贴心的小编在网上认真地查找了一番,其中一篇文章让小编很是感兴趣。希望通过小编的转载能够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什么是“叛逆期”。

叛逆期这个说法怎么来的我从现在的这些书里面是无从考证了。我感觉心理学上面应不会使用这么有倾向性的词语来作为一种阶段的划分。

所以我觉得心理学并没有把我们认为的叛逆期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在特定年龄段由于生物性上的原因导致的一种心理特征作定义。

但我感觉作为我们常常挂在嘴边,而在心理学书籍上难以找到的这个叛逆期其实是一个多种因素构成的。

我自己总结有这么几点

个人的气质

我也是看了书和身边的养多个孩子的家庭。才认识到,孩子的气质的差别大到难以想象。

很多有一个孩子的家长往往觉得孩子的好与坏是自己教出来的。

但有了第二个孩子了以后就会发现用同样的方法是养不出同样的孩子的。

所以同样的到了青年的时候,就算在同一个屋檐下,有些人会有叛逆。有些则完全没有的可能是存在的。

成长的环境

教育模式

有证据证明适当的针对不同气质的孩子进行干预,会增加孩子解决冲突的技能和更少的问题行为。同样的,如果教育不合适,也会起到反效应。

社会文化

也有数据证明,同样气质的孩子,在北美和亚洲(中日)收到的鼓励和抑制可能是完全相反的。而这种鼓励或者阻碍气质发展的概念我们称为拟合度。

拟合度的不同也会导致成长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的气质被评为勇敢、大胆的,但是养育方式是严厉的。孩子在8岁时会出现持续的行为问题。

突发事件

由于小概率的事件导致孩子在思想和气质上的急剧变化,比如战争,主要亲人的丧失,意外事故造成的各种残疾等等。

家长的教育模式 家长的气质

家长的气质特征对孩子起到一种示范作用。特别是家长在与孩子互动时候的表现。

家长对于教育的认知

家长认识到教养质量的重要性是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能够帮助家长做出有益于孩子发展的倾向的决定。能够注意到孩子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及早发现孩子的行为问题。

家长执行教育的方式

无论家长是否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最终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下一代是真正影响到孩子成长的。

生物性发展的阶段

由于青年的各种生长激素的影响。年轻人更容易感受到情绪的波动,并且向外表露,情绪的起伏比较大。

加上上面提到的各种因素如果不良的复合之后,就会激烈的表现出来。

至于成年之后,我觉得很多人并不是没有了“叛逆期”而只是转为不那

么明显了。

至于所谓叛逆期的成因,我猜测可能和我们原始本能有关,在青春期的时候需要自己独立去开疆拓土。

需要有攻击性,精神敏感。而原来的父母又要准备下一代,也需要将孩子赶出去。

但现代的生活模式极速的改变,孩子往往在青春期还无法离开父母,这导致的这种矛盾就开始了。

11.“青春期”的性心理 篇十一

家长们对此非常担心。那么,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求家长、社会对青少年的性行为和性冲动要有所了解和理解,从而教育青少年对其有正确的认识。青少年只有了解与性有关的心理活动的原因及此时发生性行为的危害,才能更加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性行为。

家长要教育孩子,生存本能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天赋能力,性心理、性行为就是这种生存本能的具体表现之一,对此我们虽然不可能抗拒,却可以控制,青春期异性之间的互相爱慕、亲近,甚至出现性欲冲动,实际上就是受这种本能驱使的表现。性冲动是很自然和正常的生理反应,一幅比较暴露的图画、电影中的亲热镜头、小说中的性描写、别人的亲昵动作、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或性幻想都可能引起性冲动,而且很难抵制。这时,有些青少年就会提出或者接受对方提出的性要求,并且一般是出于以下心理状态:

好奇心理:进入青春发育期,随着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增高,在身体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同时,有些青少年出于好奇、探秘的心理提出性要求,或者不拒绝对方提出的性要求。

逆反心理:青少年交际或者恋爱常常受到家庭、亲友、学校的阻挠,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无所谓心理:某些青少年受“性解放”思想的影响,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些则认为“性爱没有罪”、“只要自己快乐就行”,其他的都不重要,因而草率地对待性行为。

不愿让对方难堪的心理:有些青少年(尤其是女性)虽然很看重自己的“贞操”和“第一次”,不愿意随便付出,但当对方提出性要求时,担心拒绝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便委曲求全了。

试图使关系升级的心理:还有的青少年把“性”作为测量“爱情”的尺码,认为婚前发生性关系是恋爱的必经之路,早点儿发生,确定关系,使感情升级。也有的女孩想通过此种方式向男友证明自己是纯洁的或者是处女。

家长们了解了青少年的这种性冲动和性心理后,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发生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先孕现象,要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的教育。家长和老师决不能简单、粗暴地干涉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要正面地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异性观,教导他们不要沉溺于对异性的盲目追求而荒废了学习,贻误宝贵的青春。对影视片中的拥抱、接吻镜头,小说中的性描写,画刊上性感强烈的照片,要增强免疫力,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帮助他们取精华去糟粕。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改变羞于启口的习惯,要向孩子讲述婚前性行为的危害。首先,即使采取避孕手段,也可能导致怀孕。如果怀孕,就不得不做流产手术,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都可能留下后遗症,会影响以后的生育。其次,婚前性行为往往是在害羞、紧张、害怕、恐惧的状态下进行的,加上双方都缺乏性生理及性心理知识,往往会给以后的性生活带来障碍。最后,容易在分手后造成心理创伤。家长要告诉孩子,未成年人的恋爱关系是不稳定的,大部分最终都会分手,过早地性行为会给双方心理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

家长还要教育孩子尽量避免对方提出性要求,平时朋友之间的往来要注意言谈举止,穿着不要太暴露,减少身体的亲密接触。很多青少年的性行为都是发生在男朋友或女朋友的家中。所以,父母不在家时,要禁止孩子单独约异性到家里玩,教育孩子不要到只有一人的宿舍或房间去,不要两人躺在一张床上睡觉,哪怕是午睡或小憩。也不要到僻静的公园、郊外等地约会。

当一方提出性要求时,很多孩子会不知所措,最好提前告诉他们一些拒绝对方的方法。比如可以转移话题。这是控制性冲动的有效方法。可以把话题转移到学习、娱乐等内容上,或者讨论最近的天气、新闻等。由于语言内容的变化,对方注意力自然会有所转移。还可以转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打扫卫生、收拾东西。通过改变环境使对方控制自己的性冲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晚上在公园散步时,主动提出到光亮或人多的地方。如果是在室内可以提出到户外有活动空间的地方去。

万一青少年发生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先孕时,医务人员要树立良好的医德,抱着治病救人和与人为善的态度,家长、老师不应该歧视、讽刺、挖苦和责骂,避免增加他们的精神创伤。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从爱护、帮助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劝导他们吸取教训,度过这一“性危险期”,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

12.高中生青春期恋爱与性心理探讨 篇十二

本文所采用的调查数据来源于LG第二高级中学的高一至高三年段的学生,调查所采用的方式为分层抽样问卷调查,并结合对个别学生的深入访谈。调查对象共120名,其中高一学生40名,高二学生40名,高三学生40名。我们实发问卷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据SPSS分析软件统计,其中40.8%为男生,59.2%为女生。

1 高中生对青春期恋爱的态度与看法

从人类生长发育的角度看,高中学习阶段属于人的青春期。当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开始进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生长发育的新阶段,他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异性,亲近异性。从对LG第二高级中学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男生、女生,有84.2%的学生或多或少的对恋爱有着渴望心理。而从年级上看,高三的学生相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而言更渴望恋爱(20%的高三学生表示渴望恋爱,而高一、高二学生只有11%左右对恋爱有渴望之情)。关于这一点,有极个别高三的学生在访谈中提到:高三是高中阶段的最后一年,是最后的机会,如果再不恋爱,怕失去这一机会,到时候后悔错过;而绝大多数高三学生认为高三学习压力大,更希望有个可以倾诉、分享、交流的对象。这里不得不提到,青春期焦虑是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高三的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现象,产生压力与恐惧,而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希望通过恋爱来寻求安慰、理解、保护与帮助,缓解这一不良心理。对于这一问题,学校与家长可以选择一些恰当而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高中生缓解由于升学导致的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使他们在面临升学压力时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情绪。虽然高中生对恋爱有渴望心理,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并不占多数(70.8%的学生从未有过恋爱经历)。经了解,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老师与家长的“压制”作用。长久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告诫学生或孩子:高中生应该以学业为重,“早恋”有各种各样的危害。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影响下,大多数高中生认为在高中阶段还是应该以学习为重心,大学才是适合恋爱的时期。他们的观念依旧趋于保守与传统。

当然,高中生恋爱的现象普遍存在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而影响高中生恋爱的因素有很多:媒体影响、社会发展影响、身心发育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身心发育及身边人的影响(分别占65%和56%)。高中生处于青春期,体内性激素开始分泌和刺激,性意识在朦胧中产生,性开始趋于成熟。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使他们更多的关注异性,对异性充满好奇之心,容易产生爱慕和追求的情感。而身边人很多时候也会影响青少年的选择,比如看到身边有人恋爱,有些学生或出于羡慕、或出于攀比,往往“跟风”恋爱,这说明高中生的恋爱具有感染性;又比如,身边有人对高中生有一种反刺激(包括反面怂恿等),会激起青少年去恋爱的冲动。同时,高中生处于心理的叛逆期,家长学校越是禁止,他们就越想尝试。也有的学生担心身边人都恋爱了,只有自己不恋爱,会被别人看不起,有失面子,因而寻找各种机会开始与异性的交往,以满足其虚荣心。这是一种错误的恋爱心理。高中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盲目跟风恋爱不仅会影响学习,同时不利于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

除去身边人影响及身心发育的因素,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中生恋爱(35%的学生认为高中生恋爱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高中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信息来源广泛,书本、电影各类信息不乏描述爱情的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中生的心理发展,从而影响他们的恋爱观、价值观。而书本、电影等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生对于性知识的了解程度。

2 高中生对性知识的了解及性经历程度

青少年处于身心刚发育阶段,身心的发育促使高中生渴望恋爱,渴望与异性多接触,多交往。而心理上的发育也使得他们对性方面的知识产生兴趣,开始尝试从各种渠道获取性知识。有67.5%的学生将书本、电影等外界信息作为获取的主要渠道,只有0.04%的学生对性的了解来自于自己的父母。西方性解放、性开放观念的传入冲击着我国古老而又传统的文化,人们在异性关系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道德观、恋爱观以及贞操观等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来说,他们无法正确区分各类信息中的良莠、好坏,只是一股脑儿的接收汲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

电视剧、网络、报刊杂志的迅速发展给青少年提供了与性相关的知识,然而在这类信息中,往往掺杂着不少不良的性信息。也有不少学生通过和自己的同学、朋友交谈获取相关的性知识,但这些渠道并不完全属于正规的途径,且不能帮助青少年对性知识有个正确而又全面的了解。而家庭教育中关于孩子性知识获取方面几乎是处于空白状态。大多家长谈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时常会有很多的经验和感悟,可是一涉及到性就常选择避之不谈或遮遮掩掩,甚至有不少家长将性视为“洪水猛兽”。在一份对家庭性教育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有74%的家庭避免和孩子谈性问题,而这些家长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青春期性教育与孩子成长有关系。只有不到10%的家庭会含蓄地给孩子讲一些性知识或找一些相关的书给孩子看,亲自带孩子去看展览或听讲座的不到3%;26%的家庭认为这些事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没必要教孩子,上一代人没有教我们,我们不也生儿育女吗?这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却是不正确、不理性的一种观念。

高中生处于身心的发育发展阶段,对性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望,但由于得不到正确有效的引导与教育,而自身识别能力不足,往往瑕瑜不分,糟粕不捐,广泛而普遍地接受着各类性知识,这导致部分学生对性的理解产生偏差。有的学生谈性色变,而有些学生将性作为一种游戏,这些错误的性观念会妨碍同学们的性心理健康发育,甚至会殃及到今后的交友与未来的择偶成婚。值得我们高兴的是,不少学校在对学生的性教育方面,已经在做出一定的努力。在与LG第二高级中学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得知,学校在高二阶段开设相关讲座,帮助学生较为全面正确的了解性的相关知识,这是学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一个进步。

在不少学生看来,学校应该开设性知识讲座或相关课程。目前许多学校教育往往重视学生智育,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校长、老师集中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少学校虽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但比较少地涉及性教育,有时候一涉及到性知识,老师就避开不讲,或者让学生回家自己看书,有的学校甚至以课时紧张为名,根本不开健康教育课。学生从学校相关课程讲座中获知性知识的数量明显少于书本电影信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没有像对待智育一样重视孩子的性教育,学校的性教育是缺位的。学校在重视学生智育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一并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恋爱观,了解科学的健康的性知识,培养良好的性道德。

高中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于性行为的态度与看法。当然这里的性行为并不单指深层次的性行为。性科学研究按照性欲满足程度的分类标准,将人类性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核心性性行为,即两性性行为:二是边缘性性行为,如接吻、拥抱、爱抚等;三是类性行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使得这一代的青年观念与前几代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很多人看来,90后的孩子相比于前代人来说更为开放,但更多的90后对于性还是有一种相对保守的观念,尤其是女生,从小的家庭教育使她们懂得女孩子应该自尊自爱,洁身自好,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青少年的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性行为。我们调查发现:有80.8%的学生从未有过性行为,在有过性行为的学生中只有0.8%的学生有过深层次的性行为。

3 青春期恋爱与性心理的关系

高中生心理、生理上的发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恋爱。高中生的年龄一般是16周岁-18周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已步入青春期后期,男性还仍然处于青春中期。青春后期的男女年龄划分是女性16岁-18周岁,男性18周岁-20周岁。青春后期是个体发育走向成熟的阶段,其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停止;第二性征发育完成,具有生育能力。但生殖系统以外的其它系统,还没有完全同步成熟。随着生理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高中生的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性意识的觉醒和青少年期第二性征出现,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有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害羞和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关注。身心的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者说是促使着高中生去与异性进行接触,在青春期,两性之间产生的感情是性心理和性发育的正常体现,如果在青春期依旧对异性无动于衷或是出现逃避甚至敌视的现象,反倒是不正常的了。

我们认为高中男女学生间互有好感是身体、心理、社会现象的正常表现,也是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对自己的身心灵进行感悟、探索、实践、创造和总结的必然过程。高中的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5~18岁之间,他们处于准成人阶段,男女学生之间的来往是学生成长、成熟以及升华爱的标志。青春期恋爱是一个学生成长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最早萌发恋爱的意识,这是生理因素使然,与道德规范无关。如果教育工作者把学生的恋爱与道德败坏联系到一起,那么就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绝不能将男女生的来往,将青春期恋爱视为“洪水猛兽”。而应当根据其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循序渐进的青春期心理健康、友谊、恋爱、家庭观念的教育和行为指导,引导他们顺利渡过“狂风暴雨”的青春期。为此,我们对学校、高中生及其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形成青少年健康的恋爱观、性心理有一定帮助。

4 几点建议

(1)学校应在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同时也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适时开展相关的课程或讲座,帮助高中生接受正确全面的恋爱知识和性知识,培养良好的性道德。

(2)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多关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面对孩子有青春期恋爱现象时,不是一味的责骂,而是应该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的健康的性知识,了解自己生理心理的变化并进行有效的自我保健,关注自我,对自己负责。

(3)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普及化,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发的多样化,在汲取信息时,应该培养自身的辨别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远离不健康的信息,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明确高中阶段应以学业为重,不随意摘取尚未成熟的青涩果实。

摘要: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恋爱现象屡见不鲜,特别在高中生群体中,恋爱现象愈发明显,这一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关注。本论文通过对LG某高中学生恋爱与性相关问题的探讨,对高中生的恋爱与青少年性心理进行一个基本了解,并向家长、学校和青少年本身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中生,青春期,恋爱,性心理

参考文献

[1]叶小平,萧芸.初恋不是早恋——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M].广州: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2]李增庆.青春期科学——学生生理、心理、行为与保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3.青春期性心理 篇十三

青春期是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主要标志是性发育和性成熟,其时孩子们要经历躯体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青春期大约起始于10~12岁,早的可提前到5~6岁,也可延迟到15~16岁。青春期性生理发育成熟的速度也因人而异,一些女孩只需1年左右,另一些长达5~6年或更久。青春期发育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家人过去青春期启动年龄、遗传、种族、社会、经济、文化、地理、营养、气候、身体脂肪的比例以及其他因素等。

青少年在性心理上一般都要经过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对异性的暂疏远期

在青春发育初期一段较短的时期内,中学生常常会避开异性同学,这种现象尤以女生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主要与生理因素有关。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使中学生对自身所发生的剧变感到茫然与害羞,本能地产生对异性的疏远,甚至对异性反感。

这一时期大约会持续1年左右。青春期开始后,由于男女少年在形态上、机能上的差别日益明显,他们在互相接触中便结束了童年那种无拘无束地打闹嬉笑的时期,出现了短暂的疏远期。

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很少往来。由于男女性格的不同,此阶段男生会嫌女生娇气、胆小、气量不大;而女生则讨厌男生的粗野、淘气、不懂事。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小学高年级至初中一、二年级。

2.对长者敬慕期

在青春发育的中期,中学生常常会对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在文艺、体育、学识以及外貌上特别出众者(多数是同性或异性的年长者),在精神上引起共鸣,仰慕爱戴,心神向往,而且尽量模仿这些长者的言谈举动,以至入迷。

3.对异性向往期

青少年随着身心两方面的不断发育,对第二性征的发育产生了好奇、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渴望了解性知识。到了青春发育的后期,随着性发育的日渐成熟,中学生常常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异性产生兴趣,并希望和他(她)有所接触,或在各种场合中,想办法吸引他(她)对自己的注意。但由于中学生情绪的不稳定,自我意识很强,在接触过程中,容易引起冲突,或因琐碎小事争吵甚至绝交,因此交往对象会有所变换,表现为今天与张三好,明天又觉得张三不好二而李四特好。

青春期发育及性心理 青春期延展于10~20岁之间,通常分为3个阶段:①青春前期介于1O~13岁,是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②性征发育期约为13~17岁,以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明显发育为特征,少女出现月经,男孩则发生遗精;③青春后期在17~20岁,生理上变化逐渐缓慢下来,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已发育成熟,体骼变化已不明显。一些少年对自己的生理发育速度,对自己生殖器(阴茎或阴唇)的大小和形态感到忧虑,这是来源于对青春期发育知识缺乏了解。

随着性腺活动的变化,少年人除出现月经和遗精外,也可发生其他方面的正常性心理表现,如强烈的性感受和性幻想,男孩阴茎自动勃起的次数增加,少女阴道分泌液增加,自慰行为的频率上升。青春期不仅出现生理和心理变化,同时也面对社会生活需求的挑战,如恋爱和择偶,婚前性行为等。

生理的发育并不必然伴发心理的趋于成熟,在内环境,特别是内分泌剧烈变动的青春期,正是青少年最容易发生过失并出现悔恨终生的阶段,如少年早恋,少年犯罪,少女怀孕,酒精中毒,药物滥用等。多数年轻人可顺利渡过青春期,有的则会经历不同的困扰。青春期少年常因自己的外表所苦,他们努力表现自己的心理特质,并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包括扩大性活动的范围,如对异性拥抱、接吻、爱抚,甚至发生性交关系。

恋爱、择偶及心理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可有以下阶段,每一阶段的心理表现是不同的:①疏远异性期。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岁)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其时性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性别意识刚刚萌芽。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如少女对日渐隆起的乳房感到羞怯,少男则害怕被人看到开始长出的阴毛。他们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如因学习或工作需要,双方接触时感到拘束和难为情。他们认为两性间亲近、恋爱是可耻的。②向往年长异性期。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在性萌发期,即少年男女对性问题的认识从不知到知发展的过渡,他们对性问题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朦胧状态。其时他们可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疏远异性和发生恋年长异性现象,恋长者少年对成年或老年异性出现依恋。③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此期少年男女的特征是精神兴奋程度高,往往对异性带有幻想色彩,很少考虑到会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因而情感发展的速度较快,迅速达到炽热的阶段,即热恋。从初恋到热恋是少年男女双方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狂热期间双方相互吸引力加强,激动程度高,有相互了解的迫切要求,真诚和信任感增强,而且思维方法和活动方式也发生改变。④后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此期特点是划清恋爱和婚姻的界限,不可逾矩,不要放纵的亲呢,正视对方的缺点,认真地和负责地沟通,增加了解。和谐爱情的逐步形成,是基于双方遵守承诺和共享建立起来的美好前景。通常在激情消退后,会发现对方存在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缺点,能够比较冷静地看问题。心理和谐的爱情(心理相容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双方的生活志向、理想和目标大体一致,它是婚后共同生活的思想基础;另一是双方的性格、爱好、兴趣、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的和谐,它是婚后共同生活的感情要素。

婚前性行为及心理 大多数热恋中的年轻人,随着爱情的深化,出现一定程度的亲昵行为,如拥抱和接吻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社会可以接受的。实际上在目前情况下,有相当部分青少年男女按捺不住,发生婚前性行为。当今多数成人认为婚前性行为不可取,而且少女受孕打胎,对身心都带来有害影响,故应采取措施防范。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夫妻婚前有性行为者,婚后不和睦的发生率高。婚前性行为往往导致性关系随便、道德观念淡薄、性生活紊乱以及性病的传播等。

14.青春期心理语录二 篇十四

上期我们向青少年朋友介绍了青少年期的划分范围,并且让大家了解了青少年的一般生理特征,我们在”父母学校“栏目中也向你们讲解了两个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概念”社会化“与”社会性“,那么,在少年期,需要完成哪些社会化的任务呢?这一期,我们就将和大家谈论这个话题,希望你们看完之后会有一些收获,对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少年期也就是初中时期,少年开始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为了能够成功地适应成人社会,他们要学习许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这实际上就是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其社会化任务的内容。

少年的第一项社会化任务是谋求获得独立,即从他们的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独立。

谋求独立之所以是少年的社会化任务,是由三方面原因导致的:

首先,少年在青春发育期所发生的身体外形、内部机能、性等方面的急剧变化,使得他们开始更多地关心自己,开始产生”自己不再是孩子“的感觉。

其次,随着少年身心的发展,他们应付周围事件的能力大大加强,他们的日常生活几乎不再需要父母帮助,这种自立能力增强了他们谋求独立的信心。

第三,少年的体格由于身体发育而健壮起来,显得不再象儿童那么弱小,于是社会要求他们独立的压力也骤然增加,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少年在谋求独立的过程中,开始抵抗在儿童时期甘愿执行的那些要求,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抱怨,并且提出抗议。此时少年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感到自己不能被压制、被剥夺独立的权利。所以,他们开始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他们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在谋求独立的过程中,少年和父母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和矛盾,了解到这是少年期必经的一个过程,那么就需要孩子和家长双双努力,一方面父母应尽量鼓励这种独立的倾向,另外也要学会容忍;而少年朋友们应在尊重父母的前提下,多与父母沟通,而不应该意气用事,与父母争吵、发脾气,这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少年的第二项社会化任务是确定自我,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即对自己的特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一个一般的印象。

以下的原因使得确定自我成为少年的一项社会化任务:首先,身体的变化成熟使他们开始对自己有了更多的关心,促使他们开始考虑自我方面的问题;其次,在初中时期,更高级的思维能力的出现,使少年有评价自我的能力;另外,初中生独立倾向的增强,同伴在少年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等等都促进了少年更多地评价自我、了解自我。

少年的自我概念就是对他们自身的认识,对别人关于自己的看法的认识,它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少年了积极的自我概念,比如有自信心、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能够接受自己的特点,那么他们更有可能在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更好地适应初中时期的.社会环境和以后的成人社会,而消极的自我概念则导致少年失败、逃避。

少年的第三项社会化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等。

性别角色的获得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社会化过程。每个人一出生就由于先天的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之后,在婴幼儿时期,儿童逐渐对自己的性别形成确认,他们对性别永久性的认识保证了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资料表明:性别角色社会化在小学、初中时期一直发展,虽然在小学四年级时有较大的变化,但是稳定的性别角色概念是少年在初三时获得的。

性别角色作为长期文化历史因素的积淀,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上,大家都认为男性应该是独立的、竞争性的、自信的、控制的,是环境的主人;而认为女性是有教养义务的、被动、依赖、非攻击性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所谓的中性化的性别角色。这是指个人既具有男性的传统性别角色特点,如自信、独立、竞争、果断等,同时也具有女性传统的性别角色特点,如细心、情感细腻、体贴人等。中性化代表了性别角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少年社会化的第四项任务是适应性成熟。

少年在青春发育期,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在性机能方面也成熟起来,性意识也开始觉醒。性成熟方面较为显著的变化是初中男生的遗精、女生的月经;此外,少年开始意识到性的存在,对异性产生关注和好奇;同时少年的性驱力也明显增加,他们感受到了性的兴奋和冲动。所有这几个方面的变化对少年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

少年要良好地适应这些性方面的变化,就必须对这种变化有所准备。需要掌握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理解,懂得这是人正常发展中所必然要遇到的变化,同时也是他们长大成熟的标志。

15.判断青春期逆反心理 篇十五

关键词:中职生,青春期心理问题,教育管理

近年来, 我国中职学生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中职生一般处于15到18岁间, 正处在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青春期阶段。因文化基础较差进入中职院校学习, 普遍存在厌学、自卑、孤僻等心理。所以, 中职院校的教师和社会、家长应该重视中职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进行积极有效的教育管理, 以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

一、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

(一) 厌学问题

厌学心理是中职生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问题, 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较差, 学习能力不强, 而产生学习无成就感的心理, 情绪消极、自卑。主要表现在:1.缺乏学习动机, 一些中职生对学习认知的动力不足, 目标不明确, 且不重视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课的学习。2.学习情趣不浓, 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基础理论课, 因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抽象等, 使得中职生学习兴趣缺乏。

(二) 人际问题

人际关系是中职生主要的问题, 许多学生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引起不良的情绪, 主要表现在:1.亲子关系存在一定的隔阂。2.师生间的信任感缺乏, 朋友关系不能良好处理;3.异性间的交往存在一定的误区。4.网络关系不能正确对待。

(三) 情感问题

情绪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而当前中职生青春期的情感问题主要有:1.情感心理趋于稳定, 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不良影响。2.感情较为冷淡, 缺乏应用的朝气和热情。3.情感压抑, 但不懂得如何正确宣泄。4.异性间亲密度增强, 容易产生早恋。同时, 对两性不能正确看待, 而产生性心理问题。

(四) 个性问题

积极向上的个性是中职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关键, 但是中职生因自身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其性格心理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缺乏兴趣特长和爱好, 使得他们上进心不强。二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

二、中职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 加强心理教育, 普及心理知识

应设立心理咨询和教育中心,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跟踪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 并开设心理课程, 要重视心理教育。首先, 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 每学期安排心理教育的课程, 并要强化心理课程教育的师资建设;其次,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安排相应的心理课程, 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 一年级进行适应心理教学, 包括中职校园生活、学习;二年级则开展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情绪调控等;三年级则以就业指导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 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理,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二) 组织心理课堂, 加强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等要适时的开展心理课堂, 实现团体性的心理辅导, 比如, 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 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自身的特点, 以建立良好的方式平稳度过青春期;组织开展关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讲座、网络健康教育讲座、职业生涯规范讲座等, 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人际关系, 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 开展团体活动, 强化心理训练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技能培养为基础, 积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的团体活动。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 可从“适应能力训练--人际关系、学习动力及情感引导--就业指导”这一过程来进行。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活动, 比如, 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成长小组及团体心理游戏等, 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训练;同时, 还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让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广播等形式进行心理教育的指导。

(四) 结合家庭教育, 提高教育效率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 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因此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 父母应营造温馨、有爱、融洽的家庭环境, 让子女能够感受家庭的关爱。其次, 价值应以身作则, 调整自我态度,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性格水平, 因为家长的态度、性格和素质对子女有着极大的感染作用, 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心理。最后, 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 端正教育态度, 不能采取粗暴、打骂等形式来教育, 应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教育模式。

三、结论

中职学生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 因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重视。中职院校、教师、社会及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 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帮助中职生建立健康、向上、乐观的青春期心理。

参考文献

[1]周海泉, 海柳娟.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J].职业.2014, 23, (11) :46-47.

上一篇:退耕还林政策对宁夏农业产业的影响研究下一篇:朱柏庐治家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