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

2024-09-22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精选10篇)

1.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 篇一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调节功能及生态学机制研究进展

森林水文调节功能是森林所实现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可是由于森林资源被无节制的开采利用,导致人们不断遭受森林破环所带来的`洪旱灾害.因此关于森林生态水文功能研究已成为生态学和水文学的研究重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对森林水文调节过程及其生态学机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所以文章从森林的水文过程出发,对林冠截留、树干流、凋落物层截留、林地水分涵养和蒸发蒸腾及其影响因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认为林地各冠层均能够截留降雨,降低雨水动能,从而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和对地表的冲击;凋落物层能蓄留水分、抑制蒸散、减缓地表径流;而树干流改变降雨水平空间格局,影响水分入渗以及土壤水源涵养.森林结构复杂,明显改变了降雨分配过程,而森林水文过程及调节功能又受到森林结构的制约,因此定量定性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水文调节功能之间关系,是未来森林生态水文功能研究的重点.

作 者:曹云 欧阳志云 郑华 黄志刚 邢芳芳 CAO Yun OUYANG Zhiyun ZHENG Hua HUANG Zhigang XING Fangfa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刊 名:生态环境 ISTIC PKU英文刊名:ECOLOG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15(6)分类号:S715 S718.5关键词:森林水文调节功能 森林结构 水文过程 降雨分配

2.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 篇二

适应性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包括了连续的调查、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调控等环节。南京老山林场地处长江北岸,邻近安徽滁州,并且处于北亚热带,每年的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但随着城市圈的扩大,老山林区内的违建与采矿,已经对老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老山林场如何适应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成为一个高品位、高层次、外观秀美、内涵丰富的生态林场,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老山林场进行展开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研究,既有利于加强老山林场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提高浦口区甚至南京市的社会经济总量,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目标

1.1 森林生态系统具备适应性

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恢复能力,再加上一定的人为影响和干预,使得在其应对气候变化时,降低所受危害的可能性,减少经济和生态损失。而适应性管理正是利用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根据社会和生态系统的需要,分别建立两个可测定的目标,在进行了科学的管理、监测和调控等管理后,适应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

1.2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诊断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是指通过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所受损害的措施,逐步恢复森林各单元的原有生产力。森林生态系统的诊断则是指运用一定的监测方法,及时地获取各类已变化因素的数据,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2 老山林场生态系统的功能

老山林场位于南京市西北部,地处长江北岸,东临南京长江大桥,西靠安徽滁河,在江浦县城珠江镇的西北,东北端延伸到浦口区。老山林场作为江苏省最大的国有林场,总面积达到7466hm2,其中林业用地7017.3hm2,非林业用地448.7hm2。老山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80%,呈现出各类不同的森林景观。由于老山林场地处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它的地带性植被主要是具有过渡性质的落叶阔叶林,但因受人为因素干扰,目前老山林场的森林植被80%以上起源于人工林,只有少数为天然次生林。

2.1 小气候的改善

提高老山森林的气温调节和湿度调节作用,减缓风速,增强森林调节小气候的能力,对南京附近地区实现夏天能降低温度,冬天能提高温度的生态功能;提高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美化森林环境,提高空气湿度,降低风寒和冻害的发生率。其中老山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和改善小气候的功能价值约为1.8亿元。

2.2 水土保持每年森林土壤可蓄水300m3/每公顷,减少地表土壤流失量1t,生态效益共达5.33亿元。

2.3 二氧化碳吸收

据资料显示,森林平均每年吸收二氧化碳为13t/每公顷,吸收尘埃为35t/每公顷,释放氧气为10.7t/每公顷,同时还分泌出大量的抗生素,使得林内空气的含菌量大大低于无林地。老山林场的二氧化碳吸收的生态价值为3.9亿元。

2.4 自然灾害抵御能力据测算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价值为0.98亿元。

2.5 生物多样性保护老山已成为众多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之地,生物种类不断增加。

3 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因子分析

3.1 气候变化

最综合的生物指标是森林物候,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发育阶段。全球气候的变化会引起植物的发芽、长叶、落叶等植物物候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同时还会引起初霜、终霜、结冰、融化、初雪、中雪等水文现象的变化。温度的提高已经导致了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南京的春季提前到来,春季时间减少,夏季时间加长,植物的生长期有减短趋势,物候期也提前。

3.2 森林结构分布和组成

老山林场的林木结构主要表现在生产表现不良,部分的林分密度太大,用材林过多,大型树木过少,从而造成层次上缺乏变化,影响了视觉效果。2004年以后,老山林场就因树木保护再也没有对林场树木进行改造和采伐,导致现部分地段的植被已出现林龄老化和生长退化等现象,严重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老山林场林区的道路和沟谷内,林下杂灌木丛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山林场的美观和上层树木的生长,同时还造成了部分生物的入侵,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很大,这些价值含量低的灌木种类亟待处理。

3.3 森林群落

由于人口的剧增,耕地面积扩大,环境污染急速加剧,外来物种入侵,使老山林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了自然状态。老山林场树种单一,生物群落稳定性不断下降,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导致森林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同时也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4 老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对老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模式缺乏定位

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模式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就目前存在的并且被人类认可的管理模式有:森林永续利用模式、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模式、森林多效益模式、农-林-药等复合经营模式等等,不同的模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老山林场的自然和人文景点很多,但是大多缺乏特色,在以用材林为主向当前以生态林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中,由于功能分区不明确,现有的经营方式既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景观,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老山林场周边有8个行政区,人口众多,山林的服务比较广泛,再加之南京的城市化扩展进程加快,老山林场将成为南京市名符其实的“绿肺”和“景观阳台”。但老山林场通过何种模式来实现这一生态功能,依然缺乏较为明确的定位与规划。

4.2 对老山林场实施适应性管理缺乏必要的观测与评价

在老山林场建厂初期,整个林场面积约为1.3万hm2。后来由于战争的破坏,再加上周边群众的滥砍滥伐,导致到解放前老山林场仅剩500亩残次林。在建国后经过了土地改革和山界林权处理,自七十年代多种经营以来,经济状况一直保持良好,综合实力加强,但对于各项生态指标,缺乏历史数据的积累。而实施适应性管理需要对林外气象因子进行观测,测定林内降雨和树干径流,以及林木的蓄积量和蓄水能力,还包括测定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在这些资料取得的基础上,才能对老山林场的生态系统的适应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再根据各个评价值对管理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所需要的管理目标。

4.3 用地类型复杂,山体破坏较为严重

老山林场地处南京市浦口区,位于城郊,就自身的情况来说,用地类型比较复杂,在山中会涉及到矿山废弃地、村庄、农田、军队驻扎地等多种类型。现有的原生态林总体比较完整,但是由于林场的山林面积较大,以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林场的部分山体的植被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如何遵循生态优先,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并在整个适应性管理的过程中,及时应对可能出现各种意外侵害,有着较大的难度。

4.4 树种单一,植物群落稳定性弱

目前老山林场主要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整个森林植被中常绿树种和彩叶树种数量较少,冬季缺绿,春夏秋季则缺乏色彩,整体的美观度不高。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主要是通过树冠层、枯枝落叶层截留住降雨,通过土壤层大量的蓄水,减少地表径流。当土壤中的水分达到饱和时,一部分的水量就以土内径流的形式流入河道,这样不仅延长了汇水时间,还减少了地表径流量,起到了洪水期削减洪峰流量的作用。当然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也会因森林的类型和结构不同而不一样。比如说天然阔叶林涵养水分的能力超过131.50mm,相当于人工马尾松林的2.7倍(朱秀端,2009)。老山林场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急需加强对水源涵养功能的管理。

5 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主要措施

5.1 老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原则

5.1.1 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老山林场的管理不能完全照搬其他林场的改造模式,需要的是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联系实际,突出老山特色。

5.1.2 改造和保护环境同时进行

在改造的过程中,根据目前老山林场森林植被的现状,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针对大多数的林分,主要采取抚育管理、间伐、渐伐等方式,同时加大对古树名木、珍稀物种的保护力度,改善林相外观、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5.1.3 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加强人工引导

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在保持部分现有林分的基础上,结合景观需要进行林相改造,建立人工景观林,以达到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提高森林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提高森林的质量。

5.1.4 管理过程中实时进行监测与分析

适应性管理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便是对管理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管理模式的评价,以形成的实际效果为基础,进一步改善管理规划。

5.2 实施适应性管理的措施

5.2.1 推广种植阔叶混交林,加强对土壤类型的分析“森林生

态系统健康”已被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和林业方面的学者所接受,其中健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说生态功能最优化、最大化,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景观效果等。水源涵养功能同时也是森林健康监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在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根系层的垂直结构中,森林土壤层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是森林最大的贮水库和水分调节器;枯落物层作为森林水文作用的第二个功能层,在截持降雨、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吴鹏,2010)。老山林场应根据不同区域划分,种植阔叶混交林,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对于老山林场的水源涵养,除了种植阔叶混交林之外,还需加强对土壤类型的分析,因为土壤的持水能力是水源涵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的总贮水量是反映土壤贮蓄和调节水分的潜在能力,反映着土壤水源涵养的能力,若土壤的非毛管空隙能够较快的容纳降水并及时下渗,将更有利于涵养水源。

5.2.2 将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相结合

作为城市的城郊森林公园,首先要注重的是绿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其次再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性。在考虑了与生态和经济效益相关的因素后,还可加强工程措施和林木改造措施相结合,如通过科学技术,来提高老山林区景观的整体品质和档次。加强林场的治水工程。水对于斜坡有一定的软化作用,特别是润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斜坡的稳定性。治水的主要措施是建设排水工程,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坡体的不稳定性,还可以与灌溉系统相结合,提高灌溉效率。注重边坡的绿化设计。由于各类边坡保水性能较低,所以最好是种植根系比较强、固坡能力强的树种,由于是种植在边坡上,不宜种植中、大乔木的树种,而应选择叶、冠生长旺,绿化和覆盖地表快的树种,以达到群落功能的相辅相成性及美观的效果。将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相结合,标本兼治,以林草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分阶段进行,同时随时间推移,不同类型的森林植被会逐步变化和演替,再加上一些经济林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防护功能,从而扩充各区域的功能性。

5.2.3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通过各方面的沟通工作,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老山林场林相改造的重要意义,把老山林场林相改造当作发展浦口生态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当做进一步改善“生态浦口”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老山林场林相改造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确保林相改造工作有计划的顺利完成。同时还要明令禁止采伐珍贵树种、珍稀树种和名木古树等,严禁滥砍滥伐行为。加强对各项管理工程实施的控制,同时要及时反馈信息,通过对反馈信息和存在问题的分析,重新讨论计划的可行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完善管理。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将景区分成各个不同区域,逐步调整各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按照不同区域的植被生长趋势和布局情况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和植被恢复、重建。

5.2.4 改造林相质量

林相改造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森林景观的视觉效果,因此林相改造的质量相当重要,需严把林相改造技术质量关。一是要认真落实林相改造承包管护责任制,真正做到责任到人;二是必须引进具备一定林业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运用他们的专业技术参与到林相改造中,以他们现有的丰富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与适应性管理相对应的技术培训;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对林相改造过程中的各项环节进行跟踪,切实提高林相改造的质量。

6 结论

老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需要根据事前的相关调查,专业人士的讨论,结合公众意愿,以高品位、高层次、外观秀美、内涵丰富、完美无瑕的生态林场为主要的建设目标,同时制订出与总体目标相一致的具体分目标;以老山林场的水源涵养为重点管理对象,确定老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可行性方案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加强阔叶林的种植,以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注意对景观林的建设,在美观的基础上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加强对管理与调控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重新对管理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实时的反馈手段达到最优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进,张金池,杨会.桐庐生态公益林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8):46-50.

[2]吴鹏,聂洋,殷建强,丁访军,崔迎春,胡蕖.不同干扰程度对金佛山方竹林土壤物理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2):250-253.

[3]吴春燕,秦华.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44-245.

[4]赵庆建,温作民.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理论概念框架与模型[J].林业资源管理,2009,(5):36-38.

[5]朱秀端.闽北森林水源涵养效益和防洪减灾作用探讨[J].水利科技,2009,(4):10.

[6]林群,张守攻,江泽平.国外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8,(5):1-6.

[7]许新桥.近自然林业理论评价[J].林业经济,2006,(2):24-32.

3.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森林生态;经营

1.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提出背景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是由美国最早提出的,这一森林经营模式的转变,是世界林业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从全球林业发展历程来看,到目前为止,森林经营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的森林永续利用阶段,以德国的法正林理论为标志;第二阶段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森林多用途永续利用阶段,以第五届世界林业大会主题森林多功能利用为标志;第三阶段是森林可持续经营阶段,以首届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中提出“森林应当以可持续的方式经营”为标志。

2.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条途径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是森林经营的一条生态途径。它试图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路径及相互依赖关系,并长期地保持它们的功能,从而为短期压力提供恢复能力,为长期变化提供适应性。美国林务局是第一个响应在国家森林和牧地的经营中采用一条生态途径的机构。它所实践的生态系统经营,是指在不同等级水平上巧妙、综合地应用生态知识,以产生期望的资源价值、产品、服务和状况,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产力。

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是森林经营的一条重要的生态途径。它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于传统的基于木材永续利用的森林经营。

2.1社会方面定义的目标

其目标强调可持续性及未来世代,因而它关注森林状况的维持,即生态系统整体性在景观水平整个地被维持,而不是森林的产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森林的全部价值,满足社会广泛的目标,并确保森林健康。

2.2广泛的空间规模和长的时间尺度

采用景观概念,超越所有权设定的边界,认识到邻近生态系统与所经营的生态系统相互影响。要维持森林的全部价值,需要在景观和多世代的时空框架里实现。它也表明,森林经营是分层次协调和控制的,涉及景观、生态系统和林分各种水平,不同规模水平的经营又与不同的时间尺度相适应。

2.3公众参与与合作决策

生态系统经营的一个主要挑战是需要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以确保生态系统生产力在景观水平得以发挥。

2.4有适应能力的制度

当前的组织结构通常是按功能和学科设立,这不便于生态系统经营所需要的学科间的综合,需要建立有适应能力的组织和制度,如建立计划和监测的多学科组。

2.5开展适应性经营

开展适应性经营包括连续的计划、监测、评价和调节等一系列行动,通过循环监测、改进知识基础,帮助完善经营计划,必要时通过调节经营实践以实现资源经营的目标。

3.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策略

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实现森林的长期健康和生产力,需要有新的策略,即森林资源的经营策略、发展新知识研究策略和教育策略。通过这三方面策略的有机结合,形成经营—研究—教育的伙伴关系。

4.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思考

4.1我国森林经营要有一个系统转变.从以木材为基础转向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经营

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国林业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仍在加剧。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这一新的时期,国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并对林业进行重新定位,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随着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我国林业正经历着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也表明我国的森林经营从以木材为基础的经营转向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经营。

4.2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要以林业分类经营为基本构架

以林业分类经营为基本构架,明确主导功能和实现多种功能利用,有利于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在我国的顺利实施。因为林业分类经营,最核心的成果是在分类区划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促进森林经营的政策、法律和制度保障,促进林业的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以及促进林业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

4.2.1林业分类经营要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基础,明确森林的功能性目标。以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其目标需要考虑有助于一个完备的林业生态休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的形成及促进社区综合发展。

4.2.2林业分类经营的区划要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更体现为一种功能性区划。

4.2.3林业分类经营要重视不同所有权之间的差异,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重视公众参与,以进行有效的合作,特别是在决策中的合作,既要尊重公众价值,也要尊重林权。

4.2.4林业分类经营要重视机构对环境的适应性改革,体现为机构和制度的功能性变革:部门的贪任、权力和职责要发生相应改变,以适应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

5.我国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建议

4.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 篇四

目的评估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在不同区域的物质量和价值量.方法应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借助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不同林分在不同区域的.实地观测值进行估算.结果陕西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3 911 215.35万元,其中长城沿线风沙区155 490.77万元;陕北黄土高原区720 626.49万元;关中盆地177 421.57万元;秦巴山地2 857 676.52万元.按服务功能类型划分,林产品价值467 723.47万元,涵养水源价值842 471.95万元,固定CO2价值684 977.04万元,释放O2价值943 217.78万元,营养元素循环价值76 053.85万元,土壤保持价值896 771.26万元.结论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省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陕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重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 者:康艳 刘康 李团胜 杨帆 KANG Yan LIU Kang LI Tuan-sheng YANG Fan  作者单位:康艳,刘康,KANG Yan,LIU Kang(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李团胜,LI Tuan-sheng(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5.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 篇五

(暂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森林生态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的有关规定,结合广西实际,为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是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管理及其它相关支出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中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是指由地方政府与森林所有者或经营者签字确认,国家级经国家林业局核查认定,自治区及以下各级经自治区林业局核查认定的生态公益林。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管理和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的各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以及单位、集体和林农个人。

第五条 本办法中的管护人员是指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区域内的护林员、森林公安人员,以及国有林场、国有苗圃、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单位中核定的直接管护人员,以及集体林区直接负责管护任务的林农个人。

第二章 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及补助对象和标准 第六条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自治区、地、市、县各级财政安排的用于森林生态效益建设的补助资金及其他资金。自治区及地、市、县各级财政应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一)中央财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保护和管理。

1.中央财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70%用于管护人员费用。

2.中央财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30%用于森林防火、森林公安、病虫害防治监测、资源监督管理、林区道路维护等,并按2∶3∶5的比例在自治区、地(市)、县之间进行分配,按2∶8的比例在自治区与自治区直属单位之间进行分配。这部分资金由自治区和各地、市、县及自治区直属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遵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使用的原则确定建设项目,纳入实施方案上报自治区审批后实施。

3.对中央财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的分配使用,自治区可在保证其用于管护人员经费比例不低于70%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对非管护人员费用部分资金在自治区与地、市、县、自治区直属单位之间的分配比例也可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二)自治区、地、市、县各级财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除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费用外,主要用于试点林区内的荒山造林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政策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

(三)保护和管理费用支出的具体界定。

1.管护人员费用。指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管护人员的工资或劳务性费用支出。

2.森林防火费用。指为保护和管理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而修建的小型防火设施,包括生物防火林带、了望台、防火线、通讯等;购置扑火器材,包括防火指挥、运兵车、灭火器具,以及火险预报、监测信息网、扑火费用等。

3.森林公安费用。指森林公安购置办案器材、森林公安预防等方面的费用。

4.森林病虫害防治费。指用于生态公益林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防治、工程治理,监测、检疫设备及防治药物、器械购置,测报网点、病虫防治检疫测报实验室、检疫检查站(点)、除害处理设施建设等的费用。

5.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费用。指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建立档案、资源监测等方面的费用支出,包括建立档案、资源监测所必须的办公设备、信息网络等。

6.林区道路维护费用。指用于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范围内的林区道路维护等费用支出。

(四)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所必需的勘察设计、检查验收等项目管理费由地方财政适当安排,不得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提取和列支。

第八条 森林生态效益保护和管理资金的补助对象为承担重点防护林及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的单位、集体和林农个人,包括国有林场、国有苗圃、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集体林场、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单位和林农个人。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其他相关支出的资金按有关政策规定用于指定的单位和个人。

第九条 森林生态效益保护和管理资金分配主要按承担保护和管理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面积计算。中央补助标准由财政部确定;地方补助标准由地方财政根据财力确定。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其他相关支出的标准按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十条 各地、市及自治区直属单位对管护人员费用支出要制定严格的定员、定额标准,实行定员定额管理。

(一)管护人员的核定。国有林场、国有苗圃、自然保护区、集体林场、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单位根据本单位管护工作的需要等具体情况核定管护人员;林农自行管护的按实际需要核定管护人员。管护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

(二)管护人员费用定额标准。中央补助资金部分,自治区对地、市、县及自治区直属单位按照3.5元/亩〃年进行总量控制,具体到每位管护人员的费用定额标准由地、市、县及自治区直属单位根据具体情况核定。地方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的定额标准由各级财政部门商同级林业主管部门确定。

(三)以上定员定额标准各地、市、县及自治区直属单位报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林业局备案。

第三章 资金的申报、审批和拨付

第十一条 地、市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依据自治区财政厅和自治区林业局批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实施方案》,于每年2月底前联合向自治区财政厅申请补助资金,并抄报自治区林业局;自治区直属单位申请补助资金,报自治区林业局汇总后报自治区财政厅。不按规定申报的单位取消试点资格。

第十二条 自治区财政厅与自治区林业局对各地各单位申请补助资金进行审核汇总后,依据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批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实施方案》,于每年3月底之前联合向财政部申请,并抄报国家林业局。

第十三条 中央财政安排给我区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下达后,由自治区财政厅商自治区林业局审批下达各地、市及自治区直属单位。自治区及地、市、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由同级财政部门商林业主管部门审批下达。财政部门下达资金的文件应抄送林业主管部门。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通过财政国库按照预算级次下拨。各级财政国库要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对管护人员费用及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区道路维护费用中不能进行政府采购的资金,由县以上同级财政部门对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汇总的有效凭证复印件进行审核无误后,由财政部门拨到林业主管部门,再由林业主管部门拨到用款单位,发放到集体和林农个人。实行政府采购的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给提供服务和供货的单位。

第十五条 用于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区道路维护的支出,根据项目建设情况,需要预拨资金的,可由项目建设单位分别向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统一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预拨资金。

第四章 资金管理与监督

第十六条 林业主管部门在将管护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管护人员信息档案和费用卡,制定严格的管护目标责任制并签订管护合同。费用支出要与管护目标挂钩,定期发放,对未完成管护目标的不能发放管护费用。对林农个人发放的管护费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七条 对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区道路维护费用支出实行报帐制管理办法。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和管理的单位、集体和个人,提供报帐有效凭证复印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向财政部门报帐。财政部门对报帐有效凭证复印件审核后,对符合规定的支出给予拨款。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工作项目实施单位负责。涉及采购的支出,纳入同级政府采购计划,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八条 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用于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区内荒山造林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政策性支出、社会性支出以及规划设计和检查验收费用等支出,按有关管理办法分别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资金使用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设立台帐,健全会计帐目,实行专人专帐管理。各地、市财政局及自治区直属单位每年上半年终了10日内要向自治区财政厅上报1-6月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分析报告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支出情况统计表》,并抄报自治区林业局。

第二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同时接受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驻广西专员办的审计检查。对违反资金使用规定,截留、挤占、挪用或造成损失浪费的,自治区财政可视情节轻重,采取扣减、停拨、取消补助资金等惩罚措施。被扣减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报财政部批准后调整到其他试点地区。对有关责任人员,将根据情节轻重,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对触及法律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各地、市财政局及自治区直属单位终了15日内向自治区财政厅报送上补助资金安排使用情况总结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支出情况统计表》,并抄报自治区林业局。各地、市林业主管部门向自治区林业局报送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增减变化情况,并抄报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林业局定期派专人对资源变化情况进行核查,凡因人为因素造成森林资源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的,自治区财政厅将根据自治区林业局提出的处理意见核减其补助资金。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各地、市、县及自治区直属单位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并报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林业局备案。

6.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 篇六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保护和发展公益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和《陕西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指各级政府依法设立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和省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下简称“中央补偿基金”和“省级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来源。中央补偿基金主要用于国家级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省级补偿基金主要用于地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公益林包括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国家级公益林,是指依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94号)区划界定,并经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林地;地方公益林是指由县级实施单位按照《陕西省森林管理条例》和《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办法》区划界定,并经省林业厅和财政厅核查认定的公益林林地。第二章补偿标准及范围

第四条

201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均为每年每亩14.75元。中央补偿基金依据国家级公益林权属实行不同的补偿标准。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4.75元,用于国有林场等国有单位管护国家级公益林的劳务补助等支出。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4.75元,县级林业部门监管费18%。补偿基金均用于公益林专职护林人员劳务、补植、抚育、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救治、公益林资源档案、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的开支。

第五条补偿基金的补偿范围为公益林的所有者或经营者。第六条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个人的,补偿基金支付给个人的,由个人按照合同规定承担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等管护责任。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林场等国有林业单位或村集体、集体林场的,补偿基金的支出范围为:对公益林管护人员购买劳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以及其他相关支出。第七条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国有、集体经营公益林的管护,并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益林不同林种、林龄管护的难易程度,以及当地社会经济收入水平等实际,合理确定公益林护林员、监管员的人数和补助标准,实行定员定额管理。第八条根据公益林林权主体和经营主体的不同,补偿性支出按以下标准执行:

(一)国有单位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1)林地、林木所有权属于国有的,补偿性支出全部用于国有单位公益林的管护;

(2)林地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的、林木所有权属国有的,国有单位应将不低于30%的补偿性支出支付给林地所有者,作为林地所有者的补偿费,其余不高于70%部分用于国有单位的公益林管护支出;

(3)林地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的、林木所有权属国有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共有的,国有单位应将不低于60%的补偿性支出支付给林地所有者,其余不高于40%部分用于国有单位的公益林管护支出;

(4)林地、林木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的,国有单位应按70%的补偿性支出支付给该集体经济组织,其余30%部分用于国有单位的公益林管护支出;

(5)林地所有权属国有,林木所有权属双方共有或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补偿性支出的支付比例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国有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合同的,按照原合同约定核定补偿性支出的支付比例。

(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林地、林木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偿性支出分为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补偿费、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监管费和直接管护费。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补偿费按50%支出;集体经济组织监管费按15%支出,用于公益林管护的宣传、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监管及抚育等支出;直接管护费按35%支出,主要用于护林员工资。

(三)个人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1)林地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个人通过家庭承包的,补偿性支出全部支付给个人,用于公益林的管护支出;

(2)林地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个人通过租赁、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的,补偿性支出不低于30%支付给林地所有者,作为林地所有者的补偿费,其余不高于70%部分支付给个人,用于公益林管护支出。

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签订合同的,按照原合同约定核定补偿性支出的支付比例。第三章资金拨付与管理

第九条各镇应于每年2月20日前,向县财政局和县林业局报送中央补偿基金和省级补偿基金申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上中央补偿基金和省级补偿基金使用管理情况;上国家级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管护情况(包括管护人员构成和护林情况,以及森林经营、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区道路维护等情况,下同)、上批准的征占用国家级公益林、地方公益林林地情况等,本公益林管护基金申请计划。县财政局、林业局组织人员对各镇上补偿基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依据检查结果,于每年3月10日前,联合向市财政局和林业局报送补偿基金申请报告。第十条县财政局、林业局按照上级中央补偿基金和省级补偿基金预算文件精神,结合各镇及国有林场的申请报告,制定补偿基金分配方案,各镇财政所,国有林场依据基金分配方案,按照管理权限上报本公示后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付花名册(内容包括林地类别、农户姓名、补偿面积、补偿标准、补偿金额等);县财政局依据县林业局审核同意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付花名册,按补偿对象类别拨付资金。涉及林农个人的补偿资金县财政实行“一折(卡)通”发放;涉及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偿资金,县财政将资金拨付各镇财政所,由财政所根据县林业部门的审核意见,及时将中央补偿基金和省级补偿基金拨付到补偿对象;涉及国有经营单位的补偿资金,由县财政直接拨付到经营管理单位。国有和集体林业单位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对中央补偿基金和省级补偿基金实行分帐核算。

对补偿村组的资金,要纳入村级财务管理,实行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第十一条中央补偿基金和省级补偿基金按照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拨付,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确保补偿基金及时足额拨付,专款专用。县、镇两级财政部门和林业部门应分别建立健全中央补偿基金和省级补偿基金的拨付、使用和档案管理,确保补偿基金安全。第十二条县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对公益林林地征占用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县财政部门可根据公益林占用面积,调减有关乡镇补偿基金。

第四章检查与监督

第十三条对公益林护林员、监管员的聘用、考核、解聘等,应按照公益林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管理。

第十四条林业主管部门应与承担管护任务的国有和集体林业单位签订公益林管护合同,与监管员签订监管合同;国有和集体林业单位应与管护人员及个人签订管护合同。林业主管部门与国有和集体林业单位签订的管护合同,与监管员签订的监管合同,以及国有和集体林业单位与管护人员及个人签订的管护合同,使用统一格式(见附件

1、附件

2、附件3)。

第十五条国有和集体林业单位、护林员、监管员及个人都应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承担管护责任,根据管护合同履行情况领取中央补偿基金和省级补偿基金。第十六条县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公益林管护的检查与监督,如承担管护任务的单位或个人未能按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管护区内发生乱砍滥伐、滥捕乱猎、违法占用林地、森林火灾等情况的,将扣减补偿对象的20—30%的补偿资金,扣减的补偿资金用于表彰奖励公益林管护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如属监管员监管不力,管护区内发生严重问题的,林业主管部门将按《潼关县护林员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承担管护任务的国有和集体林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公益林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盗砍滥伐、乱捕滥猎和违法占用林地的防范机制,有效预防、发现、扑救公益林管护区域内的火灾,并及时报告;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发现后及时上报和治理,保证管护区域内的公益林林地不受破坏;坚决制止辖区内盗砍滥伐、乱捕滥猎和侵占林地的违法行为。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县财政局和县林业局负责解释。第十九条本办法自2014年1月15日起执行。附件1:林业局与镇政府、村委会公益林管护合同

7.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 篇七

在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下,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 并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重庆市作为我国的直辖市, 其在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大力开展森林工程建设是重庆市政府响应国家号召, 深入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举措。在重庆市森林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 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森林工程与生态系统保护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这对于提高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也开创了我国森林工程建设的先河。

2现代森林工程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传统的森林工程中以木材的采伐、运输、贮存等为主要环节, 森林工程的目标对象相对狭窄, 其设计与实施中会涉及到机械、管理与土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从历史发展原因而言, 我国传统的森林工程受苏联“以采伐为中心”的思路影响较大, 而在现实社会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问题, 必须适时进行改革与完善。在我国现代森林工程项目建设中, 一定要在深入了解其实质和内涵的基础上, 对于森林工程的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原则进行严格把握。

(1) 在现代森林工程项目的建设中, 必须将森林工程与生态系统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工程的整体设计和实施方案中, 应明确规定下列内容, 开展伐木作业时, 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于原有的植被破坏;在林区内进行路桥工程建设时, 一定要加强对于生态环境和水土的合理保护, 避免出现淤塞河床、水土流失与污染水质等问题, 同时将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率控制在最低范围;在森林工程施工过程中, 对于产生的废油、废水、废气、固体垃圾等必须进行科学的处理, 减少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人为污染或破坏。

(2) 在森林工程的工艺系统选择中, 必须保证与作业区域内原有的生态系统相一致。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客观决定了森林工程的整体功能性, 所以在森林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中, 必须重点保护作业区域内原有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连续性, 特别是对于濒临灭绝的动物和植物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同时, 应尽量减少森林工程实施环节对于作业区域产生的“岛屿化效应或分割效应”。

3 森林工程与生态系统保护的关系分析

2008年1月, 重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明确将“在都市区5 473km2规划建设‘森林城市’”作为今后5年政府工作目标任务。特别是4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到渝东南片区调研, 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作出了“把林业作为全市发展战略, 实施林业大发展大会战”的重要指示。

2012年, 重庆市黔江区全面推进森林工程建设, 扩大森林面积, 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新造林6.67万hm2, 低质低效林改造2.67万hm2, 建苗圃基地200hm2, 道路绿化2 000km, 水系绿化300km。新增林地2万hm2、森林面积1.2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46%,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 绿地率38%, 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m2。道路、水系绿化率达到80%。建成5个森林生态镇, 50个绿色村庄。农民在林业开发中的人均收入达到1 000元。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到2017年, 巩固森林工程成果, 提高森林工程质量。新增森林面积3.33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53%,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 绿地率达到40%, 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m2, 道路、水系绿化率达到90%。林业产值达到30亿元, 农民在林业开发中的人均收入达到2 000元。建成10个森林生态镇, 100个绿色村庄。

在森林工程建设方面, 重庆市在国内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并且是我国全面实行森林工程与生态系统保护创新模式的“引领者”。

3.1 森林工程与生态系统群落结构保护的关系

在森林工程建设中, 其与生态系统群落结构保护的关系是必须关注的, 而功能保护则是提高生态系统保护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基础。在生态系统群落结构保护中, 对于生态系统结构连续性的保持, 不但有利于提高森林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 而且是保证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与完整性的先决条件。例如:在现代森林工程的木材采伐项目策划中, 一定要考虑到采伐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保护问题, 尽量避免或减少“分割”或“岛屿化”效应的出现。

3.2 森林工程与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的关系

森林工程中的生态系统环境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对于非生物环境的保护, 必须加强生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构建和完善, 并且达到避免或减少下述影响效应的目标, 包括在伐木作业时, 应严格控制植被破坏的问题, 在现有条件基础上, 适当加大林地淋溶量与径流量, 防治土壤养分流失和水土流失;在集材道与运材支线的建设中, 尽量避免对于林地表面、土壤结构的破坏, 以保护林区的水土稳定;尽量减少大规模的清林方式, 以控制对于土壤理化性质带来的不利影响。

3.3 森林工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为了加强森林工程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必须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 对于其执行情况也要进行动态的监管。在森林工程建设中, 对于林区内濒危的树种、动物等要编著相应的图谱和目录, 以供工程项目管理和作业人员进行查阅。在森林工程建设中, 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于保护物种的伤害, 特别是要注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

4 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加强森林工程的建设意义深远, 而且具有规模大、任务艰巨等新特征, 特别是要更多地考虑到生态系统保护的问题。结合重庆市黔江区的森林工程建设实例, 本文对森林工程与生态系统保护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旨在为全国推行森林工程,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

(1) 在森林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中, 应注重遵循以下两方面的基本原则, 在森林工程建设中, 必须将生态系统保护置于重要的位置;在森林工程的工艺系统选择中, 必须与作业区域的生态系统相一致。

(2) 在森林工程中, 维持森林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而且是保证系统功能的关键因素。在森林工程建设中, 对于濒危树种、珍稀物种与群落物种生境的保护都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3) 在森林工程的系统规划设计中, 必须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工程体系框架, 在框架内必须包括:木材采伐工程、抚育采伐工程、林内路桥工程、低效林改造工程与装备系统工程等, 以保证森林工程与生态系统保护的有机协调。

参考文献

[1]汪莹.森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2) :92~94.

8.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 篇八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态系统管理

中图分类号:S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5-0055-05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Wang XiaorongPan LeiCui HongxiaPang HongdongHu Wenjie

(Hubei Academy of ForestryWuhan430075)

Abstract: Forest ecosystem is the main bod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which has the service functions of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conservation, fixing carbon and releasing oxygen, accumulation of nutrients, purify the atmosphere, forest protecti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forest recreation etc. In recent years,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have become ecological research focus and hot spots with the increasing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We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 and summarized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n discussed its development trends.

Key words: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functional evaluation; ecosystem management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是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惠益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已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人口数量激增、自然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物种濒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已严重限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据研究,全球范围内约60%以上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现退化,极大地损害和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福祉,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缺乏有效的管理[3]。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为人类提供食品、医药以及其他工农业生产所需原料,对支撑与维持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等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森林认识到了森林的重要作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前言和热点[8]。国内外在生态服务功能的内涵和类型划分、服务价值评估以及关键驱动因子与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森林生态系统是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和最复杂的组成部分,带给评估方法的局限性,对于准确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尚不能实现[13]。对其进行定量测度、多种服务功能权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尺度转换、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服务功能的耦合关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政策设计的结合等都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面临的艰难挑战[14],特别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研究成果,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评估方法进行概述,并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

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首先要了解其功能组成部分,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是基础和核心。尽管生态系统边界难以划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分割的特点[15],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评估结果的精准度。现有的分类途径主要集中在功能分类和价值分类。以功能分类为主的代表包括Costanza[9]、Wallance[16]、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评估(MA)[2]等,Costanza等[9]首次开展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大气调节、气候调节、干扰调节、水分调节、水分供给、养分循环等17个类型。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评估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各种服务类型间的关系,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四大类:支持服务(养分循环、土壤形成、初级生产等)、供给服务(食物、淡水、木材和纤维、燃料等)、调节服务(调节气候、调节淡水、控制疾病)、文化服务(美学、精神、教育、消遣等)[2],这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nlc202309091549

以价值分类为主的代表有Daily、Fisher[10]、Pearce[17]和欧阳志云等[6],欧阳志云等[6]将其总结为4类,即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王伟等[18]将Costanza的价值归为3个层次,包括自然资产价值和人文价值,其中自然资产价值又分为物质价值、过程价值和适栖地价值。国外的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包括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存在价值,非使用价值包括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存在分歧的地方是价值分类下面所包含的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不一致[15]。

从上可知,二者的区别其实只是强调的重点不同,前者更多的注重生态系统功能本身,后者更多注重市场对生态服务评估的作用。同时,二者在强调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上也有区别,前者将服务与功能区别对待,认为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只有那些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福利做出贡献的方面才是生态系统服务,而后者将生态系统功能和效益等同[5]。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现有森林结构与过程、功能、服务、效益、价值的评价均存在不确定性,其各自边界难以清晰界定,相互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可以通过确定统一的指标选取原则,并根据结合森林的实际情况确定分类框架[21],才能从准确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合理的评估和研究。

湖北林业科技第45卷第5期王晓荣,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进展2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研究进展

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早在在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主要是对其直接经济价值、森林游憩价值等进行了计算[13]。20世纪70年代,Holdren等[22]介绍了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探讨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成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快速发展阶段,以美国生态学会Daily等人发表的《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全面的论述。Costanza 等[9]系统提出了森林等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方案,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以17种服务功能指标估算出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年总价值在16~54万亿美元,均对后续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2001年联合国启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来自全球95个国家的1 360位知名专家和学者对生态系统及其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开展评估,重点研究了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关系,成为近年来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中最有影响的事件。另外,3S技术的不断发展,以遥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GIS技术等为数据和技术支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23],开辟了生态服务功能动态评估的新纪元[13],实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动态化和精准化。如Kreuter等基于Costanza等的评估方法,利用RS技术及影像对美国德州贝克萨尔县的3个主要流域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Nelson等\[25\]利用InVEST模型分析和预测了美国俄勒冈州威拉米特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变化。其中,应用较多的模型包括InVEST、ARIEST、SolVES,但不同模型的适用范围或可推广性有所不同,而且应用模型评估缺乏对不确定性的分析,因此其仍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

2.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多以Costanza等人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为基础,参照国外研究方法,开始多层次、多方位的进行生态服务功能估算,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如蒋延玲等、欧阳志云等[6]、陈仲新等、赵同谦等先后按照Constanza等人的分类方法和经济参数对中国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进行价值估算,但由于数据基础不扎实、数据量较少等问题,其评估结果存在过高或过低的问题,所采用的经济参数显然不能够准确反映我国国情,而且由于该方面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评估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各异,评估结果之间无法比较。从2008年以后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以王兵研究团队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的发布,构建了包括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和提供林产品等9项功能15个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规范了森林生态站的观测条件、观测指标和观测方法,以及数据传输和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体系,对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王兵研究组评估了1994~1998年和1999~2003年期间的中国杉木林,利用第七、八次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森林生态站长期监测生态参数评估了2004~2008年和2009~2013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0.01和12.68万亿,而且对辽宁[7]、吉林\[34\]和黑龙江等区域尺度上进行评估研究。之后,随着研究工作的发展也不断对评估体系指标的调整,如引入濒危指数和特种种指数来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值,并引入生态区位商、恩格尔系数及支付意愿指数来界定主导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1],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客观真实,这在刘勇等基于生物量因子的山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中也得到了验证。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评估更多的是考虑的服务功能价值,多以参数法或参数借用法,即根据评估区域各种森林类型面积乘以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或价值量参数,来计算区域生态系统物质量和价值量,而对生态系统结构、生态过程与生态服务功能关系的缺乏深入研究,特别是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驱动因子以及不同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关系,以及对森林的不同经营技术、管理方式、森林景观变化、火灾、病虫害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考虑较少,致使评估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在人们认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仅具有有限的参考。

3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方法

nlc202309091549

目前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价格法、替代市场价格法和模拟市场法等。直接市场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则包括替代成本法、旅行费用法、费用支出法、机会成本法、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享乐价值法;模拟市场法包括条件价值法、联合分析法和意愿选择法。赵金龙等[13]和赵海兰等[15]已经就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的内涵、优缺点进行了归类总结,认为对于评价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评估对象和评估目标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另外,基于3S技术和生态模型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也是目前经常用方法,但碍于多种服务功能的科学机理认识不足,以及生态模型现实性强和数据的薄弱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确定性广泛存在。可见,现有众多评估工作虽使人们意识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并且具有参考价值,然而这些方法本身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无法对真实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进行评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决策过程中的应用[14]。

国内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多沿用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推荐的内容与方法,即评价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运用替代成本法,评价文化服务与生物多样性运用条件价值法,并结合全国各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分布式测算法,构建了按照省级行政区划、林分类型、林分起源、林龄结构划分的四级测算单元体系,将复杂的评估过程分解成若干个测算单元,可以分析出不同时空尺度、林分类型、起源、林龄间的分布格局、主导功能,较好的实现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多层次多目标动态且准确的评估,但其对各种生态服务功能形成机制和关系仍不清楚。同时,从森林生态站所获得的实测数据均为点数据,只能代表同一生态单元下具有相同结构和功能的同一林分类型,而同一生态单元下同一林分类型不同林分的结构或功能同样存在较大差异。重要的是森林定位观测与实地调查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长等问题,且目前监测站点数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又对森林空间异质性反映不足。有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只有在景观和区域等更大尺度上才能够得以充分的表达和为人类所感知,因此未来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模型和3S技术,从而提高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精度。

4问题与展望

目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理论体系已经较为完善、评估方法也较为成熟,但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系统服务的特征与机理还不清楚,且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评估间的关系也不清楚产生的评估结果不确定性较大。因此,下面总结了未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的几点重要方向。

(1)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服务功能的耦合关系及形成机制。生态系统服务结构、过程和机制是功能评估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过程而影响其服务功能,加深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非线性和阈值特征的研究,未来可依靠野外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平台,结合长期实验观测数据,进而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形成机制。

(2)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尺度转化效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只有在特定的时空尺度上才能表现其显著的主导作用和效果。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分类型、地域差异较大,而且具有时效性,最终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异质性,因此,阐明各种生态服务功能时空变异特性、尺度效应和多尺度关联因素,开展多尺度、多时效、多层次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转化效率研究,进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精度和准确定。未来需要在广泛生态服务功能定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GIS和遥感监测,从点到面不同尺度的转化深层次研究成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的重点。

(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和主导功能的分析。生态系统管理强调多目标管理,通过可持续的管理活动提高某一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兼顾其他生态系统服务,进而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大化。就目前研究而言,该方面研究较少,对服务功能权衡产生机制理解较少。同时,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服务功能相互之间存在相关性,已有研究表明,人类对一些服务功能的过度利用可能会导致另一些服务功能的显著下降、衰退甚至丧失,特别是当许多服务功能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时,其变化更加难以预测[2]。因此,加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和主导功能研究,是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4)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服务的转化研究。随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发展,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两者间具有差异性,前者属于自然属性,后者则是强调人类的利用。目前几乎所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更多集中于价值评估,缺乏对从生态服务功能向服务转化的研究,在评价主体对森林生态系统提供各种效益缺乏认识的情况下,计量结果不确定度较大,难以客观反映出森林的实际价值[5]。因此,必须要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服务清楚辨析,明白功能向服务转化机制,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参考文献

[1]Daily G C. Natures Science: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7:1100.

[2]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 and Human Wellbeing[M].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2005:130.

[3]Daily G C, Polasky S, Goldstein J, et al. Ecosystem services in decision making: time to deliver [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9,7(1):2128.

nlc202309091549

[4]李文华.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0.

[5]吴强,张合平.森林生态补偿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6,35(1):226233.

[6]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5):607613.

[7]王兵,鲁绍伟,尤文忠,等.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7921798.

[8]白永飞,黄建辉,郑淑霞,等.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与调控机制[J].植物生态学报,2014,38(2):93102.

[9]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1997,387:253260.

[10]Fisher B, Turner RK, Zylstra M, et 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conomic theory: Integration for policyrelevant research[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8(18): 20502067.

[11]Niu X, Wang B, Liu SR, et al. Economical assessment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J]. Ecological Complexity, 2012(11):111.

[12]王兵, 任晓旭,胡摇文.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J].林业科学,2011,47(2):145153.

[13]赵金龙,王泺鑫,韩海荣,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与趋势[J].生态学杂志,2013,32(8):22292237.

[14]郑华,李屹峰,欧阳志云,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管理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33(3):07020710.

[15]赵海兰.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与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15,31(8):2733.

[16]Wallance KJ. Classific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Problems and solution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7, 139:235246.

[17]Pearce D.Valuing the environ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ase Studies[M].Chichester, UK: Elgar, 2002:150.

[18]王伟,陆健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J]. 生态学杂志, 2005,24(11):13141316.

[19]Farnsworth EG, Tidrick TH, Jordan CF et al. The value of natural ecosystems: An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framework[J].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1981(8):275282.

[20]Adger WN, Brown K, Cervigni R, et al. Total economic value of forests in Mexico[J]. Ambio, 1995, 24: 286296.

9.08森林公安管理信息系统 篇九

森林公安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森林公安工作的信息平台,主要发挥业务信息交流和辅助管理的作用,促进公安工作的信息化、正规化。

文献管理:进行文献的提交发布和查询浏览,可以根据关键字对文献进行全文检索。

公安报表:主要完成公安报表的上报、浏览、查询及统计功能,实现各部门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上报本部门报表,系统自动汇总报表并生 成新的报表,以减少相关业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警籍警衔管理:主要完成警员名单登记、警员名单查询、晋升警员查询、晋升报表制作等功能,对警员的登记查询都具有一定的权限限制,所有用户只能浏览他有权查阅的信息。

法规案例:针对公安工作中经常大量参照引用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为了方便用户使用,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类管理。同时根据公安工作的特性,对工作中的重大案例进行汇集、管理。收文管理:对来文进行登记和督办管理。包括公文二维条码管理。信息专递:为系统内部邮件,另外包括通告管理功能。

案件管理:对森林和野生动物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和治安案件进行管理。

装备管理:对警用车辆及其他警用设备进行管理。

被服管理:主要实现对警员警服的管理,包括警员的基本服装信息登记,警服发放情况统计。

10.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篇十

1、名词解释。

森林: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

森林资源:包括林木、林地及所在空间范围内一切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生命体赖以生存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环境在内的总称。

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是国家层面的森林资源调查,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定期定方法定点的连续重复调查,以获得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投入提供科学依据。

每五年进行一次,按公里网格定点进行测定和调查,设置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两类样地,由国家林业局进行统一的数据处理和发布。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一个县(林业局)为单位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一般十年进行一次,以确定县境界内森林资源的量和质为主要目标。由各县林业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实施,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

作业设计调查:针对具体的小班或地块进行的以某种作业设计为目的的现地调查,如采伐作业设计、造林作业设计间伐作业设计等调查。

森林资源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为取得森林多种效益,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对同一地域内的森林资源及相关因素进行筹划和控制的过程,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资源信息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管理,它是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运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管理职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处理并提供服务的过程,以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控制森林资源按预定目标发展的活动。

现代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在应用角度上是以可持续发展和“数字林业”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面向森林资源管理决策者及各类专家和社会公众,在技术角度上是以MIS 与 GIS 结合为核心,通过时空数据集成统一格式,集成各种可选用的信息技术,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实现系统的网络化和组件化,最终实现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智能化。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也是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按职能分解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又可以划分若干个子系统。FRMIS和森林资源管理机构、森林资源管理对象共同作用完成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

数字林业:数字林业就是信息化的林业,包括了林业大部分要素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全过程,即在数字地球大框架的指导下,应用遥感、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智能技术和可视化等技术,把地球上的各种林业信息用地理坐标确定与连接起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采集与更新数据,实现数据的充分利用的过程。

林业信息化:指在林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采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和政务管理科学发展,带动林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2、森林资源应该包括哪两大类型,并简要说明。

从广义的角度,森林资源应该包括直接的实物资源和间接资源。直接资源包括:

林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分为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分为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它宜林地)以及辅助生产林地等六大类。

林木资源:包括林分、四旁树、散生木等活立木以及枯立木、倒木。

林中其它植物资源:多指林下的木本及草本植物和攀缘植物、低等植物的苔藓、地衣等。林中野生动物资源:鸟、兽、鱼、昆虫以及微生物等空间、地面、地下资源的总称。

林中的非生物资源:水体、岩石、矿物等以及除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之外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森林环境)。

间接资源:主要是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产生的环境、气候、观赏、旅游、森林文化等资源。

3、森林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采取的方针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消除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林木鸟兽害以及灾害性天气对森林的损害。森林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灾害发生后,应积极除治。森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4、我国森林资源更新的方针是什么?

答: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和天然更新结合的森林更新方针。

5、森林更新从实施方式上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按实施方法,可分为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可充分利用原有林木的种子及幼苗幼树,节约人力和物力;且更新树种均为乡土树种,适应力强,一般多形成混交或多层的林分,不易遭受病虫害。但是林木结实有大、小年,不能保证年年有足够的种源,更新苗木稀密不匀,通常需要5~1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使迹地达到符合要求的数量。

人工更新:用人工植苗、直播、插条或移植地下茎等方式恢复森林的过程(见栽植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在雨量充沛、人力不足的地方,如中国的长江上游、西南高山、亚热带山地的某些地区,可用飞机播种更新。

6、数字林业的系统层次结构包括哪几个层次? 答:基础数据层、核心层、应用层。

7、现阶段数字林业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答:1生物多样性保护2动态监测、分析评价及预测预报3生态旅游设计4优化林业投资决策。

8、如何理解森林的保护与利用?

答:森林保护是指预防和消除森林的各种破坏和灾害的措施,保证树木健康生长,避免或减少森林资源损失的重要措施。森林保护是营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消除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林木鸟兽害以及灾害性天气对森林的损害。

森林利用学是专门研究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即关于木竹材与其它林副特产的收获、加工、利用的基本理论,生产工艺与作业方法的一门应用学科。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数据:数据是未加工的原始资料,是客观对象的表示。

信息: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知识: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慨括和反映,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和社会运动形态和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们对其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经验材料进行概括、总结和升华的结果。情报: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产生于特定的领域。

信息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达到一定数量的信息集合,是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和积累具有潜在或现实价值的有序化信息及相关要素的集合。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有关信息活动的一切处理技术。

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

信息编码:为了方便信息的存储、检索和使用,在进行信息处理时赋予信息元素以代码的过程。即用不同的代码与各种信息中的基本单位组成部分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贮存、传递和交流而实现的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用户的职能系统。信息系统管理:主要指一种过程管理,涵盖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运用计划、控制、维护和评价等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

2、如何信息、知识和情报的关系?

答:信息的范围最大,知识次之,情报的范围最小。

3、信息技术的特征是什么?

答:一般特征。a人机共生性。技术与人相伴而生,相辅而存,相融互补。信息技术辅人性,信息技术拟人性,努力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与共同发展。b能动发展性。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是不同的。技术特征。

a数字化:在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中,采用二进制编码,将信息转换为用计算机设备可以存储和处理的载体介质。

b网络化:构筑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信息系统等的全面共享。c高速化: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强,效益越来越高。

d智能化:智能通信网、智能信息系统、自然语言交互系统等研究开发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e个性化:借助基于以个人为目标的通信方式,辅之以多样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技术,实现信息交流的可移动性和全球性。

4、如何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体系? 答: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整体化体系:

信息基础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器件的开发或制造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和分子电子技术。

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信息技术中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是其核心或主题支撑技术。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传感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如光纤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如导弹控制系统技术等)。

信息应用技术:即针对特定的实用性目的,如信息管理、信息控制、信息决策等发展起来的具体的技术群类,如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和互联通信网络技术等。

5、现代信息技术的组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核心。

计算机技术:其中计算机的应用可归纳为科学计算(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适时控制)、计算机辅助工程和计算机人工智能五个方面。

通信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等。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使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传感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速的高新技术之一。传感技术是测量技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学、声学、精密机械、仿生学、材料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6、信息系统的基本(一般)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答:系统输入:信息输入、物质输入、能量输入;系统组织:信息组织、物质组织、能量组织;系统输出:信息输出、物质输出、能量输出;系统控制:信息控制、物质控制、能量控制。

7、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金字塔形的结构。从下到上分别为信息平台、事务信息处理、业务信息处理、战术信息处理、战略信息处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现了信息系统的功能。

基本功能:信息的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检索查询、管理、输出、传递等。

8、信息系统开发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经济基础原则(建立过程、目标实现经济可行性);渐进开发原则;有效协调原则(信息形式的标准化、传递的规范化、流程的秩序化等);确保效用原则(系统目标为中心)。

9、信息系统开发方式主要有哪些?开发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开发方式主要有:委托开发、自主开发、联合开发、购买软件包二次开发等方式。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

10、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模式主要有哪些? 答:目前最为广泛的有C/S和B/S两种模式。

11、信息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标准化: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某些标准,如美国标准学会(ANSI)、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泛美标准化委员会等公共标准机构制定的标准。

标准体系:一定范围内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的整体。

标准体系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

标准体系框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一种标准分类方法,用来对标准进行粗线条的分类,通过它可以把大量的已制定的无序的标准映射为有序子体系,划清各部分的界限,并能发现标准制定的空白区域,提出需要加强的方面。

推荐性标准: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地方标准:一个国家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省、州或加盟共和国)制定的标准。

行业标准: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发布,在相应行业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基础标准: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

林业标准化:指与林业有关的标准化活动,是运用标准化原理对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从而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综合标准化:用系统分析方法针对具体的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所形成的系统进行整体标准化的方法。林业标准化体系框架:要在林业范围内,从信息建设的角度定义标准体系的基本架构,揭示体系中各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标引方法把无序的标准初步组织为有序的结合。

2、标准体系表主要分为哪几种结构形式?

答:层次结构形式、序列结构形式、综合结构形式。

3、综合标准化的主要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答:主要目的是综合地解决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

它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标准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形式之一,是在现代条件下保证原料、材料、配套产品和成品标准化整体协调一致性的重要标准化方法。

综合标准化的实质在于使那些能够保证产品达到最佳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所有相关要素保持完整的系统性和最佳关系。

4、我国林业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a与国外差距大;b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缺少整体规划;c林业标准数量少,标准种类不全;d对林业标准化的宣传不够,推广实施力度不大;e缺少林业和森林相关的空间信息标准。

5、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有哪几个?

答:标准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

6、标准化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答:(1)可持续发展理论;(2)系统科学(System Science)理论;(3)信息学;(4)管理学;(5)经济学;(6)管理信息系统。

7、标准化的技术基础有哪些? 答:(1)3S技术;(2)通讯和网络安全技术;(3)数据库技术;(4)虚拟仿真技术;(5)数学方法。

8、林业标准化体系框架构建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完整性、系统性、兼容性、预见性、可扩充性。

9、标准制定的阶段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研制、试用、试行、验收和质量保证

10、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数据采集规范、森林资源编码规范、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规范、元数据规范、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森林资源信息产品规范。

11、数据采集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1:1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扫描图制作技术规定;(2)1:1000、1:25000、1:50000、1:100000基本地理信息矢量图制作技术规定;(3)数字高程模型制作技术规定;(4)林相图矢量图制作技术规定;

(5)森林采伐作业设计和检查验收图矢量化技术规定。

15、请你画现森林属性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图。

16、请你画现森林空间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

16、请你画现森林空间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

17、数字林业的信息可以分为哪几类,并简要说明。

答:森林资源信息包括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空间信息是反映森林资源空间地理分布结构及其规律的一切数据,揭示了森林资源和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属性信息反映森林资源本身具有的各种性质,如年生长量、群落类型、土壤类型等以及森林资源的时间变化或数据采集的时间等。

a基础信息是数字林业体系中提供最基本的森林资源和地理空间及遥感影像的信息,具有统一性、精确性

和基础性的特点。

b专域的专题信息。专业性是相对于基础信息的统一性而言的,即专题信息无论是内容还是应用范围,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c统计信息是在前两类信息基础上按特定的约束条件、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和模式进行统计、汇总的信息。包括林业社会经济、营林及工业生产、人员及就业、资产及投资、教育及科研等方面的加工提炼和汇总分析信息。

18、森林资源数据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存贮管理方式是什么? 答:(1)矢量数据,如森林分布图、林相图等图形数据,以网络模型进行数据组织,按文件管理,文件内主要包含节点表和弧段表,节点存储坐标串信息。

(2)栅格数据,如植物形态图、卫星影像等图像数据,以扫描图像格式存贮,对于每一个扫描行,表示其属性值和相应的长度,减少栅格数据的数据量。

(3)属性数据,如森林资源数据库,存贮在关系数据库中,由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4)文本数据,如林业法律法规,一般制作成静态超文本链接标记语言(HTML)文件存贮管理。

19、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的原则是什么,并简要说明。答:(1)科学性。选择森林资源信息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2)系统性。将选定的森林资源信息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并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分类体系。

(3)完整性和可扩展性。设置森林资源信息可能收容类目,以便保证增加新的森林资源信息时,不至于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同时,还应为下级信息管理系统在本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延拓细化创造条件。(4)兼容性。与有关标准包括国际标准、林业行业标准、林业专业标准、林业相关规程、技术规定等协调一致。

(5)实用性。森林资源信息分类要从整体角度考虑,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处理,达到分类体系最优,尽量满足各有关林业单位的实际需要。

(6)稳定性。数字林业信息分类应以我国使用多年的基础林业信息和各种专题信息常规分类为基础。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依据制定出的分类方案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编码方案,应在较长时间里不发生重大变更。

(7)灵活性。致力于开发新旧体系间代码转换规则和相应软件,使这些地方系统与其他系统交换数据或向上传递数据时,能够将信息转换成标准规定的分类和代码。而新设计开发的地方信息系统则应该使用标准方案。

20、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的方法有哪三类?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森林资源信息分类采用线、面以及混合分类的方法。(1)线分类法(层级分类法)。

优点:层次性好,能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使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又便于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

缺点:结构弹性较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效率较低,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2)面分类法。

优点:有较大弹性,一个“面”内类目改变,不影响其它“面”;适应性强,可视需要组成任何类目;易于添加和修改类目。

缺点:不能充分利用容量,可组配的类目很多,但有时实际应用的类目不多;难于手工处理信息。(3)混和分类法。

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因而在对森林资源信息分类时主要采用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结合的方法。这种混合分类方法,在管理信息系统编码体系中应用很广。

21、森林资源信息类别有哪五大类,18小类?

答:森林资源信息分为基础类、监测类、管理类、文档类、其它类5个基本类型,并在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划分成18小类。

A基础类,分为遥感影像、数字栅格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线划图。

B监测类,分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规划设计调查、作业设计调查、调查、专项调查。C管理类,分为林地林权、资源利用、综合。D文档类,分为标准和制度,公文和报告。

E其它类,分为多媒体、社会经济、林业企事业单位。

22、森林资源信息代码有哪几类?

答:代码有2大类:无含义代码和有含义代码。

23、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编码的目的是什么?

答:用于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组织、建库,以便于数据的集成分析与数据共享利用。

24、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编码的包括哪些内容,其结构是什么?

答:代码结构为: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编码 = 类标识码 + 要素类码 + 要素码。

25、我国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类别编码共分为多少类别? 答:24个。

26、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的扩展类别编码一般用几位数表示? 答:4位数,其中信息级别、安全特征等项各占1位见表。

27、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是什么?各包括多少位?

答: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分为现有标准扩展和空间附加编码,编码方法为: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码。代码结构由六位数字码组成。

28、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共包括多少大类,多少中类?

答:8大类46中类。8大类为:定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土地与植被。

29、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编码结构是什么,各部分是几位数?

答: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编码(6位)=地形要素分类码(4位)+地形要素实体代码(2位)。30、森林资源数据库主要有哪些部分?

答:森林资源数据库包括:基础数据、监测类数据、管理类数据、林业基本情况数据、利用监管类、标准类数据等。

31、森林资源数据库设计纵向分哪三个层次? 答:国家级、省级、县级。

32、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规范制定的主要内容哪些?

答:a元数据库b数据库结构规范c数据库图层管理规范d数据库图像库规范e矢量图库建设规范f数据库管理规范。

33、数据库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a数据管理机构b数据管理质量c信息查询与数据表示d计算机硬软件管理、网络设备管理、数据分级保密管理。

34、森林资源元数据的基本意思是什么?分为哪两个级别? 答:森林资源元数据分为两级:核心元数据和全集元数据。

35、森林资源核心元数据规范主要包括哪些?

答:标识信息、数据质量信息、空间参考信息、空间数据表示信息、空间发布信息、数据参考信息。

36、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数据传输格式、数据交换格式、数据管理方式和方法。

37、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对数据管理方式和方法是什么?

答:分级管理、分类管理、用户管理、产权管理、数据的安全管理。

38、森林资源资源信息产品规范制定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森林资源制图专用线型和符号规范;基本图、林相图、森林分布图;森林资源统计表格式。

第四章

1、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是什么? 答: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2、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并简要说明。答:(1)技术环境: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否给予支持,其安全性如何等。(2)管理环境:指管理体制与习惯,信息系统是为管理而服务的。

(3)社会环境:组织外部与本组织有业务联系和信息交流的机构、部门、人员等。

5、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包括哪些类型?他们使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用用途是什么? 答:系统使用的用户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县林业局内部进行森林资源管理的人员,系统为他们提供各种进行森林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支持;另一类是上级林业部门的管理人员,系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森林资源信息查询和处理的功能;还有一类是社会公众等其他人员,系统主要为他们提供林业资源相关信息查询,林业政策、法律宣传,林业科普宣传以及研究与讨论场所。

6、信息系统的规划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信息系统的规划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和业务系统规划法。

7、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三方面。

8、系统设计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 答:系统设计回答的中心问题是系统“怎么做”。(1)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逻辑模式;(2)县级数据处理系统数据流程;(3)县级林业数据集及所有属性数据的定义;(4)数字林业体系数据基本成熟流程图等。

9、系统设计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系统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简单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10、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结构模式设计主要有哪些?

答:可选用C/S三层结构或C/S与B/S混合结构模式。

11、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包括哪两类? 答:物理设计和逻辑设计。

12、根据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需要,可将资源数据库的内容分为哪些内容?各类主要包括哪些数据?

答:根据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需要,可将资源数据库的内容细分: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派生数据库、文档数据库、参数库、代码库等若干类:

(1)属性数据库:主要有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小班调查数据、各种样地数据、专业调查数据、验收数据等;(2)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地形图、林相图、营林作业设计图、固定样地位置以及样地树木位置图;

(3)派生数据库:派生数据是指由原始数据(例如小班数据、样地数据)产生的资源统计、生产计划等数据。派生数据由经营生产管理子系统、统计报表子系统、资源更新子系统产生,是森林资源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档数据库:文档数据包括森林经理调查规程、营林作业设计规程、森林资源调查报告、专项研究成果等;

(5)参数库:包括模型参数、系统参数等。模型参数库主要是为资源数据的更新以及计算样地有关林分因子服务的;

(6)代码库: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用到的所有代码。

18、栅格数据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包括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坡度坡向图等,数据量较大。

19、森林资源数据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包括一类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森林资源档案数据,森林分布图、林相图、森林土壤类型发布图等数据。数据具有动态性,属性数据较为复杂。

上一篇:第一节继电保护测试装置的现状与发展下一篇:10年镇妇女儿童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