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2024-08-17

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共8篇)

1.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篇一

20xx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XX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xx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

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发展主题从量变转向质变

《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XX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xx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综合近年来网民规模数据及其他相关统计,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逐渐饱和,互联网发展主题从数量向质量转换,具备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地位提升、与传统经济结合紧密、各类互联网应用对网民生活形态影响力度加深等特点。

手机网民数量持续增长高流量手机应用成亮点

截至20xx年XX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xx年底的74.5%提升至81.0%,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在3G网络进一步普及、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视频、音乐等高流量手机应用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截至20xx年XX月,我国手机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与20xx年底相比增长了1.XX亿,增长率高达83.8%,在手机类应用用户规模增长幅度统计中排名第一。用户上网设备向手机端转移、使用基础环境的改善和上网成本的下降三方面是手机端高流量应用使用率激增的主要原因。

社交类综合平台持续升温网络游戏终端竞争加剧

《报告》显示,20xx年微博、社交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较20xx年有所下降。类似即时通信等以社交元素为基础的平台应用则发展稳定:在20xx年,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20xx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达86.2%。与传统及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站相比,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不仅拥有更强的通信功能,还增加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并为用户提供了诸如支付、金融等内容的综合服务,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用户粘性,保证了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

与之相比,20xx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报告》显示,网民使用率从20xx年的59.5%降至54.7%。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3.38亿,增长数量仅为234万。与网络游戏市场整体增长乏力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手机网络游戏用户的增长十分迅速:截至20xx年XX月,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为2.XX亿,较20xx年底增长了7594万,年增长率达到54.5%。传统的PC端网络游戏增长乏力,面临手机网络游戏高速增长的挑战。

网购团购规模增速明显企业电商应用尚待提升《报告》表明,20xx年以网络购物、团购为主的商务类应用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20xx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使用率达到48.9%,相比20xx年增长6.0个百分点。在商务类应用中,团购市场的增长最为迅猛:20xx年团购用户规模达1.41亿,团购的使用率为22.8%,相比20xx年增长了8.0个百分点,使用率年增速达54.3%,成为商务类应用的最大亮点。

对比高速增长的网络购物和团购类商务应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仍然存在提升空间。20xx年,中国企业在线采购和在线销售的比例分别为23.5%和26.8%,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企业比例为20.9%。不同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差距较大,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电子商务应用化较为普遍。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规模方面,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微型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普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篇二

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林建祥,省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黄锐,省计算机研究院院长刘营,省经信委、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关领导,以及各市州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宣传部、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出席;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石现升代表中国互联网协会对报告发布表示祝贺。

石现升致辞时表示,目前,四川省依托产业基础特色,紧抓“互联网+”机遇,一系列从本地实际出发寻找突破口、切实有效的行动计划相继出台或酝酿,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掌握、把握和运用好互联网,大力落实国家系列新政策,对于四川由大到强、走在前列,建成网络经济大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黄锐介绍,2015年度《四川省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对四川省互联网创业的环境、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做了真实、全景写照,资料详实,数据更直观,有助于各有关方面综合了解四川省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全貌,对指导四川省互联网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黄锐表示,我省互联网事业正处于开启“十三五”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而随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大数据等相继成为国家战略,经济领域当中最活跃、最吸引人、最值得期待的变化都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互联网加速渗透各行各业,成为产业升级、服务惠民的活力之源,在我省尤其喜人,从成都高新区到绵阳科技城,从天府新区到攀西战略开发区,都涌动着产业勃发的势头。

据《报告》披露,四川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的一年中,取得了显著突破。四川省接入光缆线路的长度达到95.9万公里,比上年末新增了20.7万公里,增长率达27.5%。截止2015年12月,全身IPv4地址数量为935.5万个,约占全国总量的2.78%;域名总量为104.4万个,较2014年增长55.6%,占全国总量的3.4%;各市州备案网站主体为144633个,其中成都市以94805居榜首,绵阳市和德阳市分别以6450个和4593个位列第二第三。

至2015年12月四川全省网民规模达3260万人,相比2014年12月统计数据3022万人增长7.9%。而2015年四川省网民人均月度访问天数平均为14.0天,人均月度访问次数平均为283.8次,人均月度浏览页面数平均为816.5页,人均有效浏览时长平均为19.5小时,显示出较高的网络粘性。

在网络应用方面,四川省网民使用的网络服务,最常用的是搜索服务、在线视频、新闻资讯、社区交友和电子商务,2015年月度覆盖人数均超过2000万。在此基础上,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创新创业呈现增长势头,尤其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独具特色;物联网发展向纵深挺进。

3.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篇三

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了新的机遇,企业的财务报告方式逐步由传统的纸质财务报告转变成了网络财务报告(Internet Financial Report)。然而,网络财务信息量的增长又产生了财务报告定义格式不一致及信息过多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因此,能否定义通用的财务报告并且及时找到所需的财务信息成了网络财务报告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笔者认为,开发全球统一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

一、XBRL的定义概述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eXtensibl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独立的国际标准,是进行实时、准确、有效与高性价比的金融与商业报告数据的电子存储、操作、复用与交换的标准。

近年来,XBRL在财务报告领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那么,为何要在网络经济下大范围地采用XBRL技术?这可以从一个例子中探明原委。

某公司欲向银行提出贷款请求,传统的信贷业务流程是:公司首先要收集自己的财务数据,整理成报告后,再通过互联网或邮局送至银行;而不同主体开发的系统数据格式定义不同,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非常复杂。银行不得不进行数据的二次录入,并发至数据仓库,由工作人员分析数据、评估风险后,最终做出贷款决策。

这一流程耗时耗力,做出最后决策往往需要两至三周的时间;此外,在数据重新录入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录入错误,会降低数据的质量。

如果应用XBRL技术,这种状况将得以转变:公司的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生成XBRL格式的财务数据报告;XBRL数据通过网络被发送至银行;银行不用再二次输入公司数据,而是自动将XBRL报告存储至数据仓库,工作人员分析这些财务数据后,就可做出贷款决策。

由此可见,XBRL的应用可以说是财务报告领域的一次飞跃,不仅改进了企业的数据质量,还降低了信息提供方生成报告和信息需求方审查报告的成本,缩短了业务的周期,提升了财务报告的质量和效率。

二、XBRL的技术基础——XML

XML的中文称为可延伸标记语言,是一种自我描述的、可扩展的、标准化的交换数据方法。XML描述了一类称为XML文件的数据对象,同时也部分地描述了处理这些数据对象的计算机程序的动作。XML是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制定的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SGML)针对特定应用领域的一个子集,或者说是SGML的一种受限形式。SGML是一种通用的文档结构描述标记语言,具有极好的扩展性,在数据分类和索引中非常有用,但是比较复杂。XML结合了SGML的丰富功能与HTML的易用性:克服了SGML过于复杂、开发成本高、不适合网络日常应用的缺陷,同时又不同于HTML仅能针对呈现方式加以定义,XML可以做到将内容(data)与样式(style)分开,并允许使用者依其需求自由针对资料定义标签,每个产业或学术研究领域可以自行定义其所通用的标签组,大家再共同遵循使用这套标准,透过XML统一文件的结构、命名、语意、处理逻辑以及异质讯息及文件格式之转换,达到网路资讯有效存取、处理、交换、转换的功能。例如“account”这个字,可能指银行的账户,也可能是会计上应收应付的账款,透过XML,银行业以及会计界就可以依自己的需求定义标签加以区分。而且,XML是可扩展的,所开发的新标记能从页面上直接检索相关信息并传送给其他应用软件或者将它保存在数据库中。另外,XML还支持多语言,利用XML标记的文件可以很容易地转换成其他各种语言。

XML格式尤其适用于互联网基础数据,因为那些信息能被独立使用或者下载到其他应用程序中加以再利用。对于企业尤其是对会计师而言,XMl格式将创造一种全球的、数字的商业语言,使全球财务机构自动交换和可靠地汇总多语言、多种公认会计原则(CAAP)编制的财务信息。

三、XBRL的优点

(一)现有的网络财务报告技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对欧洲、亚太地区、北美和南美22个国家共660家上市公司的网络财务报告的调查研究表明,660家公司中有410家(占62%)在其网站上披露财务信息,而410家公司中有327家利用了HTML技术。可见,目前网络财务报告的技术主要是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是Web信息系统利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HTTP)交换信息所使用的一种标记语言,这种语言为网页上的内容提供标记,指引浏览器如何列示页面信息。超文本原文件中各种元素,如标题、文头、段开始、段内容、段结束、链接以及各种符号都用对应的标记表示。客户机依赖浏览器解释HTML语言,向信息最终用户传递信息。由于HTML只是一种简单的表示性语言,它将样式、格式、内容均定义在同一文件中,只关注与相关内容在浏览器上的显示,而无法表达和区分数据的具体内涵,因此对基于HTML语言的网络财务报告进行搜索往往是一个“大海捞针”式的过程,随着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技术的弊端将更加明显。

除了HTML技术,目前国内外上市公司还广泛采用PDF文本格式进行信息披露,这种格式的文件类似于图形文件,投资者查阅非常清楚,但无法通过程序自动从中读取数据。因此,无论是交易所还是中介机构,都不得不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人工介入较多不仅造成上市公司数据处理的差错率提高,而且增加了整个社会的成本。由于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不同主体都按照自己设定的标准和格式来组织数据,造成数据交换和共享较为困难。

(二)XBRL的优势

1.数据格式规范

由于XBRL给每个数据都有统一的格式,每个数据都拥有一个自己的独特标记,这个标记不仅对显示格式进行描述,还包含了数据内容以及数据的一些内在消息和与其他数据的联系。另外,XBRL遵循严格的语法要求,不但要求标记配对、嵌套,而且要求严格遵守XBRL模式的规定,以便每个数据都可以被计算机准确检索,确保通过Web浏览器搜寻结果的准确性。采用XBRL的方式统一网上的数据定义和格式后,用户可以借助网络搜索引擎的自动搜寻功能获取多个公司的数据,并把相关信息快速、准确地导入分析工具。

2.数据通用,提高数据利用的有效性

XBRL的数据可以实现跨平台的数据传输交换,因为XBRL采用了XML来存储数据,而XML本身就是跨平台的,它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Windows,Unix,Linux)上使用。XBRl可自动交换并摘录财务信息而不受个别公司软件和信息系统的限制,为投资者或分析者使用财务信息提供了方便。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它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使财务信息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3.标准开放无费用

由于XBRL是开放的、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公开标准,任何财务人员都能在不同软件平台上免费、自由地准备、获得、交换并分析财务信息,这无疑给XBRL的推广提供了非常宽松的发展环境。

4.增强了财务报告编制的正确性

一般情况下,数据录入的次数越多,发生输入错误的概率就越大。对于财务报告的制作者来说,XBRL技术可以使报表制作者在制作报表期间远离过去高昂的人力劳动,仅须一次输入数据,就可减少重新输入财务信息的次数,也减少了数据输入错误的风险,节约了大量用于整理、收集数据和制作报表的时间,并且可以适应财务制度的不断变化,降低了大量人工采集数据的风险。

5.降低了财务报告编制及检索的成本,提高了数据的分析、利用率

对于财务报告的制作者来说,可以借助XBRL通过整合披露程序,以更快捷、更经济的方式收集、变换、传送信息,降低了信息供给成本,有利于信息供给者提高财务报告的编制效率;对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来说,一方面他们可以大量节约从报表中检索数据的时间,并且提高了数据检索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将有足够时间对数据进行分析。举一个例子:以前查找一个特定的信息需要几个小时,还不一定就是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使用XBRL以后,不到一秒钟就能准确地查找到该信息。特别是配有相应分析软件的使用者,可以对不同财务报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大大提高了报表使用者的分析能力。

6.有良好的可推广性

XBRL不会更改现行的会计制度,这也为它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总之,XBRL 的主要优势体现在财务报告制作和分析财务报告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可以自动化、低成本、快速、可靠、准确地处理数据,更好地提高收集、分析信息的质量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XBRL几乎完美地解决了目前财务报告的问题,同时也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可以说正在成为网络经济下财务报告的变革趋势。

四、XBRL技术的发展现状

XBRL的构想最早由美国华盛顿州的会计师Charles Hoffman在1998年4月份提出。Charles Hoffman在AICPA赞助下,于1998年12月31日提出了一个使用XML作为编制财务报告工具的原型。经过几年的发展,英国路透社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使用XBRL的上市公司,并用其发表了2001年度的财务报告。之后,微软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使用XBRL的高科技公司。澳大利亚审慎监督机构作为全球第一家使用XBRL的监管者,已要求其监管下的2100家上市公司全部采用XBRL系统。到目前为止,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新加坡、英国等均已采用XBRL技术,并加入了XBRL具体准则的起草和制定工作当中。阿根廷、比利时、丹麦、香港、印度、爱尔兰、荷兰、新西兰、南非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也都通过了美国审定协会的审议。同时,巴西、意大利、马来西亚、瑞典、委内瑞拉等国对此项技术也有浓厚的兴趣。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地将XBRL应用于上市公司2003年年报摘要及2004年一季度报告、中报、年报摘要和年报的全文披露中。

2006年7月31日,由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办、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承办、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资助,在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召开了中国XBRL研讨会。会议就XBRL在我国的研究和标准制定、XBRL研究的现状和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标志着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对XBRL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的开展,对我国XBRL的研究与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表明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对XBRL系统价值的认可,相应的推广活动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

但是在发展XBRL的过程中,我国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突破瓶颈,促进XBRL向更加成熟的阶段发展,为财务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创造更流畅的通道。

(一)政府的主导作用尚未真正到位,没有国家级的XBRL组织参加国际组织,与XBRL国际组织联系很少

XBRL国际组织实行会员制,会员之间可以交流和探讨在应用XBRL中遇到的难题,并共享一些尚未公开的技术资料。2005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获准成为XBRL国际组织的会员,这是我国内陆地区首次以单位身份加入XBRL国际组织,但国内大多数企业与该组织的直接交流和合作还很少。

(二)国内缺乏XBRL标准的专家和权威

2000年7月31日,XBRL国际联合会首次发布了XBRL规格书(Specification)及XBRL分类标准(Taxonomy)1.0版本;2001年又发布了XBRL规格书2.0版;在2003年发布了XBRL规格书的2.1版本;2005年,发布了该版本的修正版——基于XBRL2.1规格书的总账分类标准XBRL GL(XBRL for General Ledger)。这些标准在国际上的应用较多,但国内真正理解和懂得XBRL标准的人还很少。

(三)国内对该标准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上,未形成完善合理的研发链、应用链和产业链

目前应用该标准做成的系统还没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年报标准化报送系统可以说是国内第一个实际应用该标准的系统。

(四)应用该标准最重要的分类标准目前还不完善

在证监会上报国家金融标准化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中,只定义了工业企业的财务报告科目,对金融企业、房地产等其他行业还没有制定出对应的分类标准。

4.网络销售发展报告 篇四

一、内容营销将占领主要地位所谓内容营销,指的是以图片、文字、动画等等介质传达有关企业的相关内容来给客户信心,促进销售。他们所依附的载体,可以是企业的LOGO(VI)、画册、网站、广告,甚至是T恤、纸杯、手提袋„„,根据不同的载体,传递的介质各有不同,但是内容的核心必须是一致的。

一家公司,一个企业,要树立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这通常会涉及到相关的行业信息,为大众提供娱乐信息。这样的做法可以迅速的让企业和社会建立起和谐的发展关系。

据分析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从2009年的3.77亿增长到2013年9月份8.2亿,年增速21.4%。由此看来企业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的手段显然在当今社会显得格格不入,而且变得低效。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专注于入站营销,为用户打造特定的,引人入胜的内容。

二、以图像为中心的内容营销在中国,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2013年1—11月,智能终端出货量3.47亿部,同比增长76.8%,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触到的广告也越来越多,如何让消费者减少对广告的厌恶,或者增加对广告的浏览性?让内容变得简答明了,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量的不断加大,消费者对信息的浏览就变得尤为珍贵,大量的文字信息,没有明显的主题,会让人们在浏览的同时产生一种厌恶的情感,这就使得信息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阻碍。

品趣志是全球最大的图片社交分享网站,它采用瀑布式的形式展示图片内容,用户无需翻页,新的图片不断加载在页面最低端,让用户不断地发现新的图片,目前Pinterest(品趣志)已进入全球最热门社交网站前十名和Alexa世界网站排名前五十名,分析为何品趣志会获得成功?

1、强制简化的互动:让用户有效的剪辑和收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频繁的图片信息。

2、优秀的产品团队:懂得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创造机会,提供高质量的网站。

3、移动客户端布局:在移动客户端上布局即时,且客户端产品体验备受好评。

4、瀑布流布局机构:更直观的用户体验界面,独具风格的内容展示。

5、高质量的用户群:吸引各种原创的艺术家/设计师等的加入,并允许用户推广艺术、。

6、视觉体验上冲击:网站看起来像一堵能够给用户无限灵感的墙,对于爱美的人来说。

7、注册即分享模式:使用Facebook或者Twitter账号进行登陆,快速在用户社交群中。

8、重定义用户行为:当用户关注某个tag、board、category时,系统默认进行关注,这是对follow这种用户行为的重新定义。

9、高质量图片品质:从色彩和构图角度吸引女生,容易引起女性用户的共鸣,而女性。

10、用户的猎酷心理:从用户行为的角度上,弥补人的原始需求,满足用户的“收集癖”,创造舒适的体验。

尽管在信息发展快速的今天,但不能去否定,传统的文本模式会完全过时,但是很明显,将信息和图片结合是近期网络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简介的信息推送

百度搜索引擎之所以,深受消费者的喜欢,因为他采用的是简洁的页面设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消费者的偏好从深入的信息明显变成简化的营销信息。

面对竭力争抢注意力的海量信息和广告,消费者会感到不厌其烦,然而减轻信息量,成为营销者的主要任务,传统的广告模式以大批量的信息为主的时代应该被抛弃。

福布斯的一篇文章恰如其分地阐述了这点:“我们的生活与数字化高度结合,每天被明亮、华丽、复杂的感官输入狂轰滥炸,感觉不能再以这种节奏继续下去了。因此在2013年,最成功的营销策略将不仅具有简单性,还要推广那些有助于简化消费者生活或至少是消费者体验的产品和服务。”

五、根据Cookies跟踪原理推送何为Cookies用在程序设计中是一种能够让网站服务器把少量数据储存到客户端的硬盘或内存,或是从客户端的硬盘读取数据的一种技术。当你浏览某网站时,由Web服务器置于你硬盘上的一个非常小的文本文件,它可以记录你的用户ID、密码、浏览过的网页、停留的时间等信息。当你再次来到该网站时,网站通过读取Cookies,得知你的相关信息,就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如在页面显示欢迎你的标语,或者让你不用输入ID、密码就直接登录等等。从本质上讲,它可以看作是你的身份证。

广告重定向将提高信息的效率,概括来讲,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浏览器的Cookies跟踪用户访问的网站。一旦他们离开某个站点,他们浏览过的产品或服务将在不同网站再次以 广告形式展示。

这项技术有效的原因显而易见。在首次访问时的网站流量转换率仅为2%,而广告重定向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提醒浏览过的产品或服务来提升整体转换率。这样可以使品牌和产品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有心理研究显示,品牌名称和标识的简单曝光可以产生熟悉感及建立信任,使消费者更易于作出购买决定。

六、响应式网页设计趋势

今年来移动终端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对于企业来说,有必要为移动互联网用户创建可访问的内容。响应式设计在2012年被提的比较多,但是响应式设计仍然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比如,新的设备不断出来(iPad Mini),这让以前的设计想法土崩瓦解。而各种Web的响应式设计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注意,“让人们忘记设备尺寸”的理念将更快地驱动响应式设计,所以Web设计也将迎来更多的响应式设计元素。

无论是创建一个网站的备用移动版本,或者是利用响应性的网页设计,在用户通过移动设备浏览网站时提供正面的体验都至关重要。

为了市场我们去给用户创造需求,然而改变人们对新事物的看法,则需要做更多的推广,将我们设计的变成用户需要的,而不是用户需要的变成我们制作的。占领市场的主动性才可以顺应市场发展的节奏。

2014.8.19

5.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篇五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持续提升,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渐深入,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人群。尤其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而言,上网行为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的青少年网民而言,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使用的增加在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信息和内容等负面影响。如何在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使其更加自主地使用网络、用好网络,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因此,本调查报告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查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考察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以期能够为家庭教育和引导子女上网行为、学校和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措施、社会各界加强舆论监督等提供一定的支持,能够为青少年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打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Ⅰ.调查介绍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截至2009年,中国互联网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其中,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人,占网民总体的50.7%,同比增长16.8%。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54.5%。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持续提升,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渐深入,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人群。尤其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而言,上网行为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信息使用的增加,对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的未成年网民而言,他们很可能会受到网络渠道中不良信息和内容的负面影响。如何在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使其更加自主地使用网络、用好网络,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次社会调查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纸质和网络资源收集统计数据,经过数据分析来考察当前网络发展状况,当前青少年上网行为,以及网络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以期能够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措施、社会各界加强舆论监督、业界制定发展战略等提供一定的支持,能够为青少年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打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二.报告术语界定

1.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 6 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

2.青少年网民:指年龄在 25周岁以下的网民。3.手机网民:指半年内曾经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但不限于仅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3.未成年网民:指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网民。

4.调查范围:指问卷调查范围,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样本为山东省济南市、辽宁省沈阳市、陕西省西安市三地的部分中小学和高校。

5.调查数据截止日期: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8月15日,其他途径获得的调查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10年1月1日。

三、调查方法与途径

1.发放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山东省济南市、辽宁省沈阳市、陕西省西安市三地的部分中小学和高校为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3份,有效问卷271份。

2.走访调查。以对话的形式走访问卷调查范围内的部分学校教师,网吧管理者,以及部分学生家长,征询相关人员对于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看法与意见。

3.查阅已有研究成果和数据资料。利用图书馆纸质资源、CNKI电子资源、互联网开放资源等途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与数据。

Ⅱ.数据分析

一、青少年网民规模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随着青少年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其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5%,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平均水平。

2009年,中国新增青少年网民2800万,同比增长16.8%,低于全国28.9%的网民增幅。这主要与30岁以上网民增速加快,网民年龄进一步成熟化有关。同时,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例小幅下滑,目前占网民总体的50.7%,为近三年新低,但青少年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

2007-2009青少年网民规模及占比(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二、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

根据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发现:

1、我国青少年群体性别分布

填写问卷的青少年网民中,男女比例为53.6:46.4,男性青少年网民多于女性青少年网民。这主要与低龄群体男性人口占比更高有关。随着更多的低龄人口进入网民群体,男性青少年网民群体规模也随之逐步增大。

2、年龄分布

从年龄分布看,94.3%的中国青少年网民在12岁及以上,19-24岁之间的网民最集中,占到50%。

3、在学状态分布

中国青少年网民中,非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在受访青少年人群中占43.8%;中学生网民占38.4%;大学生和小学生分别占比10.8%和7%。

4、地区分布①

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民城乡比为67.5:32.5,同期全国网民城乡比为72.2:27.8,青少年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高出整体网民4.7个百分点,城乡差异小于整体网民。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民中农村人口的比例小幅波动,占比降低2个百分点。城市青少年网民规模年增幅20.3%,而同期农村青少年网民仅增加了10%。

① 此处资料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发布的2009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三、青少年群体上网行为特征

1、第一次上网的年龄

问卷调查返回的数据表明,13—16岁是青少年学生上网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学生比例占到几乎一半(47.5%)。16—18岁开始接触网络的占40.5%,18—24岁才接触网络的占12%。本次调查报告重点分析了13—16岁年龄段的青少年,因为这一时期正是大部分学生的初中阶段和高中早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下图为受访者第一次上网在13—16岁的年龄曲线。

青少年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年龄20%16%12.4%12%7.5%8%4.2%3.7%4.4%4%0%<8岁8岁9岁10岁11岁12岁13岁14岁15岁16岁17岁>17岁10.8%12.5%11.9%8.6%5.9%11.1%7.1%

2、上网地点

,2007.06随着互联网络的接入普及,许多家庭和学校都可以上网。通过问卷调查,近75%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在家里上网,45%的受访者经常在学校上网,36%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到网吧 上网。①

3、上网终端

3G网络的覆盖使得计算机不再是大众易接触到的唯一上网终端设备,手机上网越来越受到年轻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青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2009年,有74%的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而同期全国网民中手机上网的比例为60.8%。在手机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中,在校大学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有85.7%的大学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中学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69.3%,小学生网民为36.6%。

4、上网时长

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16.5个小时,其中大学生网民上网时间最长,达到22个小时;中学生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2个小时;小学生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6个小时。

5、上网目的与内容

在上网主要目的和各类网络功能使用频率上,受访者中选择信息获取的占72%,选择交流沟通的占77%,选择网络娱乐的占78%,选择商务交易的占22%。从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在青少年群体中互联网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应用程度排序为:网络娱乐>沟通工具>信息获取>商务交易。其中,近77.2%的受访者表示玩过网络游戏或正在玩网络游戏;4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14.5%的青少年因为相信了网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了财物或身心的伤害;近55%的青少年对“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比如3天)不上网,会觉得难受么?”这一问题给予了肯定回答。

① 考虑到受访者上网地点的不固定性,关于上网地点的调查问卷题目选项设计为多项选择,故此处数据分析各百分率之和大于100。

Ⅲ、研究结论

一、网络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的发展之所以迅猛并强烈地吸引青少年,毫无疑问是有它积极的因素在里面的。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获取信息,帮助青少年求知或学习。

近年来,我国已有近万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诸多的网上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此外,以非盈利为目的的一些网站提供学习资料的免费下载,为青少年的解难答惑和知识拓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乐于通过网络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和教育,获取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的存在无疑为他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和求知、学习的最佳途径。

2.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促进青少年网民个性的发展。

互联网是一个向所有网络用户永远开放的自由空间,它所提供的信息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囊括了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这种信息多元化的特征,能够激发青少年网民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有利于青少年网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其心理潜能的开发。另一方面,互联网上所包容的信息虽然多,但却缺乏导向性。面对种种不同的信息,青少年必须进行思考,从中筛选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有用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多种信息的不同价值趋向可以有效地开拓青少年的思维,让他们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和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3.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拓宽青少年交往的空间。

现代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难免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变得孤僻和偏激,甚至存在人格分裂的现象。网络的存在与发展为青少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问题。处于“网络社会”之中的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结识朋友,在虚拟世界里感受交往的自由乐趣,一方面可以缓解自身的压抑与孤单情绪,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既可以通过与认识的同龄人的沟通,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交往和友谊,又可以认识新朋友,给青少年带来新的交往经历,促进自己的人际交往。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使得网上交流方便而轻松,即便是内向的青少年也乐于参与其中,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二)消极影响

网络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科技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人网络空间,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就日趋凸现出来。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的数据分析结果以及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未经筛选和净化的网络内容,不良手机网页,青少年网络游戏的高使用率等因素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学习生活各方面造成了极大地负面影响,如网络游戏导致青少年的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网络色情内容诱发的青少年犯罪行为或动机等等。总体来说,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中西方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巨大冲突,可能对阻碍青少年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由于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未定型时期,所以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极容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将全世界各个国家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交融或冲突,使媒介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成为可能。由于在国际传播中,传播的信息服务于本国或本区域的政治、经济利益,特别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论主义者坚持“冷战”的旧论调,在藏独、台独等问题上的严重歪曲事实,这样必然形成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这样一来,我国的青少年不可避免地要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往往与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青少年正确价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价值观的冲突和迷失。同时,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2.未经筛选和净化的网络内容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和威胁。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4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14.5%的青少年因为相信了网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了财物或身心的伤害。因此可以看出,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由于青少年自身的身心限制,他们缺乏思考和分析能力,面对各种伤害又不懂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所以,在利用网络实施侵害的这类犯罪行为中,青少年永远是犯罪分子的首选目标。网络对青少年造成危害的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的泛滥。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去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

3.网络的虚拟性可能使青少年丧失关爱品格,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网络交往就是人、机对话,通过网络可以忽略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条件,与另一个不 知身份、职业、性别的人安全地进行思想、心灵上的交流。这种交往激发着彼此间的神秘感,相对而言,人们更容易在网络上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虚拟的网上交往容易导致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与现实生活产生脱节。因为当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就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投人到网络交往中去,从而导致在现实世界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往往不是积极地去调节、解决,而是选择放弃,转而沉酒于网络交往中,希望在网络中去寻求安慰。以至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消极地对待现实学习和生活。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恋,染上“网络成瘾症”,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问卷调查中近55%的青少年对“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比如3天)不上网,会觉得难受么?”这一问题给予了肯定回答就是例证。

4.网络游戏成瘾或沉溺的问题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业。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近77.2%的受访者表示玩过网络游戏或正在玩网络游戏。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我国22岁以下的网络游戏用户占到了总体的52.5%。网络游戏在中小学生的应用中排列第三位,玩网络游戏是中小学生上网的重要内容,网络游戏成瘾或沉溺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另外,不良网吧缺乏有效监管,更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

网络游戏首先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晨说:“过度沉溺于游戏会造成视力下降、失眠、肌肉酸痛、大脑发育受损、激素水平失衡、免疫能力降低、紧张性头疼、焦虑、颈椎病、干眼病等肉体伤害。“”玩网络游戏还会使玩者对现实世界反应迟钝,疏于社交活动而导致性情孤僻;沉溺者即便清楚其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也无力对自己加以规范,无法有效地控制游戏时间,游戏成瘾后玩家会渐渐失去对日常生活的管理能力,离开游戏后玩家会出现戒断症状,产生严重的空虚感或失落感,有的甚至出现心理危机导致自杀。” 这种网络“成瘾”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对于青少年而言,仍然 处于增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学好基础知识仍然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而“成瘾”者会在网络游戏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能保证正常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学习精力不集中,学习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学习障碍。据了解,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相当普遍。

5.网络的色情、暴力等内容极易诱发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内容庞杂,加之青少年掌握新知识的好胜心及自律性差等因素,使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据公安机关公开发布的数据统计,199年我国立案侦查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为400余起,2000年增至2700余起,2002年为6600起,2008年为18900余起。这表明,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主要有四种类型:传播色情、暴力、恐怖等网络违法信息;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财产权等权利;非法破坏或者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基于网络的诱因实施盗窃、诈骗、抢劫、敲诈勒索、故意伤害、强奸、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建议与对策

在飞速发展我国科技化、信息化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有效地控制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使网络朝着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青少年期跨越了主要的学龄期和工作初期,经历了由父母监管、学校教育到自我管理、社会监督的转变。青少年内部不同群体心理发展成熟度差异较大,其网络使用特点也各异。因此,对不同群体的网民应该区分对待。对于已经成年或工作的青少年网民,应该正确理解和引导其网络使用行为,尊重其网络使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的未成年网民而言,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监督。

(一)加强青少年自我管理训练,在正确价值观下使用网络

首先,由于处于求学和成长的关键期,加之缺乏完全的鉴别和判断能力,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在网络信息选择和使用上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最大。因此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辨别善恶美丑能力的教育,帮助其正确处理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过滤和吸取问题。其二,在信息爆炸增长和高速流动的今天,青少年上网群体使用互联网不仅仅是娱乐和休闲的选择,更是便捷快速地获取信息的必备工具。因此应该鼓励青少年的正确上网行为,帮助其树立良好的榜样典范,发挥互联网促进青少年健全知识,发展技能的作用。其三,应该大力开发和使用帮助青少年健康上网的软件和产品,协助学校和家长对还没有完全自我控制能力的未成年人进行上网指导。

(二)三管齐下,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净化青少年上网环境,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长作为青少年的启蒙老师和监护人,有义务和责任采取积极措施引导青少年上网行为,随着家庭电脑拥有量的提升,更多的青少年可以在家里使用互联网,因此家长在子女的上网行为的管理中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的负面影响而封闭青少年探索网络世界的脚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使用而不加限制。家长应该更加重视和合理管理子女的上网行为。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导作用,加强正确的网络理念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网络资源,为学生网民提供绿色上网环境。学校教育在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中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对于青少年网民的教育学校具有不容置疑的责任。一方面,学校可以把“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律”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课内容中, 在学校德育课中增加对青少年进行“网风”“网德”教育及网络法纪教育的新内容,使学生了解网络道德规范内容,培养起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青少年明辨是非利弊的能力。培养有网络责任的人。另一 方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现实与虚拟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交往,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将“网上”与“网下”结合起来,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还要配备微机室和宽带接入,丰富学校上网资源,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的上网环境。如果学校的网络资源不能及时满足成长中的学生的信息需求,就会将其排挤到网吧,尤其是“黑网吧”等不具备安全上网环境的上网场所,加重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3.发挥社会在监督和净化网络环境中的作用。首先,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尽快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对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当事人进行惩罚,对青少年的网络犯罪行为进行规治。我国先后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新《刑法》中,对侵害计算机系统的犯罪行为也进行了专门规定。然而,这些法规和规定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在预防和制止网络犯罪方面明显滞后,亟需相关法律出台。其次,应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注意通过政策和网络技术着重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过滤不良信息。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业务经营单位要加强网上管理,发现网吧在网上有违法活动立即采取技术措施断开网上连接,并对网吧提出警告。要严禁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周边200米以内开设网吧,不得经营电脑赌博游戏,不得将网吧出租或转让他人经营等,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传播。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坚持互联网产品及内容的分层分类管理

首先,网络文化由于其来源于民间,更具有草根性,借助网络信息的平台流传更快更广。但是未经过滤的网络文化也含有很多不利于青少年的成分,青少年正处于对社会和自身探索的阶段,强烈的好奇心也导致青少年对不健康的网络文化的追逐。因此,为了帮助青少年树立更健全的文化意识,应该在加大内容建设力度,满足气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注重提升网络文化的道德情操水平,增进网络文化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发展的作用。其二,为了保护青少年网民的身心发展,应该加强对网络产品的审核和分级。限制青少年特 别是未成年人使用带有暴力倾向的网络游戏,取缔带有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视频内容,关闭带有色情信息的网站。其三,由于手机上网在青少年网民中的逐渐普及,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的监管难度在加大,需要强化对手机接入的互联网内容的管理。应该从源头上防止青少年使用手机浏览信息下载色情信息,接触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开发适宜青少年群体使用的手机网络应用类型,利用手机网络信息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

附录:青少年学生上网状况调查问卷

青少年学生上网状况调查问卷 您好!该问卷以无记名方式进行,希望您能以客观、真实的态度,认真地完成好这份调查问卷。多谢您的配合!

………………………………………………………………………………………………………………………

1、年龄(请填写):

2、性别:()

A 男

B 女

3、你所处的阶段?()

A 小学阶段

B 初中阶段

C 高中阶段

D 大学阶段

E 成年人

4、你初次上网的年龄?()

A 8-12岁

B 12-16岁

C 16-18岁

D 18岁以后

5、请问目前你家中的有电脑并且能上网吗?()A 有

B 没电脑

C 其他

6、促使你上网的原因是什么?()

A 好奇

B 追赶时髦

C 学习需要

D 家人或同学影响

E 其他

7、你经常在哪里上网?(多选)()

A 在家

B 网吧

C 学校

D 到同学或亲戚朋友家

E 用手机随时随地上网

8、你通常利用什么时间上网?()A 每天

B 周末

C 假期

D不定时

9、你认为你的父母或师长对网络了解吗?()A 了解

B 一点点

C 一点也不懂

10、你的父母或师长对你上网持何态度?()

A 禁止上网

B 假期可以上,开学后不能上网 C 课余可以适量上网

D 任其自然

E 无条件支持上网

11、如果他们反对你上网,理由主要是什么?()

其他

FA 浪费时间,影响学习

B 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误导,影响身心健康

C 错交不好的网友

D 增加了开支

12、家长或学校有没有对你上网进行具体指导?()A 有

B 很少

C 没有

13、你是否曾接触过网络上的非法或传播不良信息的站点?()A 曾经误入

B 有时会看

C 从未接触

14、你上网的目的?(多选)

()

A 查找学习资料

B 玩游戏

C 聊天交友

D 阅读新闻

E 收发电子邮件

F 音乐,娱乐

G 网上购物

H 其他

15、网络对你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多选)()A 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B 认识很多朋友,通过与网友的交流,减轻学习或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C 获取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D 花费太多时间上网而使成绩下降

E 沉溺于网上娱乐,无心向学

16、有些学生因上网而使学业退步。你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何在?(多选)(A 学校、家长和社会没有对青少年上网进行足够的引导,没有做到趋利避害 B 家长、学校的压制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和厌学情绪 C 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D 上网时间和学习时间把握不当

17、你通常一个星期上网几次?()

A 1次

B 3次左右

C 6次左右

D 每天都上

18、每次上网的时间是多少?())A 1小时以内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4-6小时

E 6小时以上

19、你是否使用手机上网?()A 经常

B 偶尔

C 没用过

20、你最经常玩的游戏是什么?()

A 网络游戏

B 单机版游戏

C 电脑附带的小游戏

D 其他 21你对上网的迷恋程度?()

A 不迷恋

B 一般

C 迷恋

D 很迷恋

22、你周围的同龄人是否有沉迷网络的(甚至“成瘾”)?()A 有,很多

B 有,很少

C 没有

D不清楚

23、如果上网吧,大约一个月花费多少钱?()A 10元以下

B 10-20元

C 20-50元

D 50元以上

24、上网的费用是怎样来的?()

A 零花钱

B 卖废品

C 节省的饭费

D 向他人借

25、上网是否对学习有影响?()

A 没有

B 有影响,但是不大

C 影响比较大

26、是否因上网有逃课经历(任何课程)?()A 是

B否

27、你认为网络的开放与青少年的某些犯罪是否有关?()A 是

B 不是

C 不清楚

28、你有很熟悉的网友吗?()A 有

B 没有

29、是否与网友见过面?()

A 经常见面

B 偶尔见面

C 从不见面

E 其他

30、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比如3天)不上网,会觉得不适么? A 会

B可能会

C不会

D不确定

31、你对网上资料最感兴趣的项是:(多选题)()

A 社会科学

B 教育

C 情感交流

D 文学艺术

E 游戏攻略

F 聊天

32、你是否曾因相信网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了财物或身心的伤害? A有

B没有

33、你周围的朋友是否有曾因相信网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了财物或身心的伤害? A 有

B 没有

C 不清楚

34、你同意以下哪种观点?()A 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 B 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 C 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

35、你对互联网上的信息看法是:()

A 内容丰富、健康

B 既有健康,也有不健康内容

C 健康的多一些,有害的少一些

D 有害的多,有益的少

36、你对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有什么好的建议与意见?(可书写在问卷背面)

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篇六

报告摘要

一、基础数据

◇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

◇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

◇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

◇ 中国网民中通过台式电脑上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9.7%和44.1%,相比2012年均有所下降,下降比例分别为0.8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手机上网比例保持较快增长,从74.5%上升至81.0%,提升6.5个百分点。

◇ 我国域名总数为1844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较去年同期增长44.2%,达到1083万,在中国域名总数中占比达58.7%。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站总数为320万,全年增长52万个,增长率为19.4%。

◇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93.1%,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83.2%,固定宽带使用率为79.6%。同时,开展在线销售、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为23.5%和26.8%,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20.9%。

二、趋势与特点

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空间有限,手机上网依然是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普及率增长幅度与2012年情况基本一致,整体网民规模增速持续放缓。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而新网民较高的手机上网比例也说明了手机在网民增长中的促进作用。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互联网发展正在从“数量”转换到“质量”

2013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普及率增长幅度延续自2011年来的放缓趋势。总体而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主题已经从“普及率提升”转换到“使用程度加深”,而近几年的政策和环境变化也对使用深度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国家政策支持,2013年国务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说明了互联网在整体经济社会的地位;其次,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结合愈加紧密,如购物、物流、支付乃至金融等方面均有良好应用;再次,互联网应用逐步改变人们生活形态,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有较大改变。

高流量手机应用的发展较快

2013年,手机端视频、音乐等对流量要求较大的服务增长迅速,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增长明显。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了1.12亿人,增长率高达83.8%。手机视频跃升至移动互联网第五大应用。手机端高流量应用的使用率增长主要由三方面原因促进,首先是用户上网设备向手机端的转移,整体网民对于电脑的使用率持续走低;其次,使用基础环境的完善,如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最后是上网成本的下降,如上网资费降低、视频运营商和网络运营商的包月合作等措施降低了手机视频的使用门槛。

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

2013年,微博、社交网站及论坛等互联网应用使用率均下降,而类似即时通信等以社交元素为基础的平台应用发展稳定。从具体数字分析,2013年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万人,使用率降低9.2个百分点。而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 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高达86.2%,继续保持第一的地位。移动即时通信发展迅速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即时通信与手机通信的契合度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交关系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信息分享、交流沟通、支付、金融等应用,极大限度的提升了用户黏性。

网络游戏用户增长乏力,手机网络游戏迅猛增长

2013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增长明显放缓。网民使用率从2012年的59.5%降至54.7%。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3.38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增长仅为234万。与整体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趋势不同,手机端网络游戏用户增长迅速。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为2.15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7594万,年增长率达到54.5%。整体行业用户的增长乏力以及手机端游戏的高速增长意味着游戏行业内用户从电脑端向手机端转换加大,手机网络游戏对于PC端网络游戏的冲击开始显现。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团购成为增长亮点

商务类应用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中网络购物以及相类似的团购尤为明显。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人,使用率达到48.9%,相比2012年增长6.0个百分点。团购用户规模达1.41亿人,团购的使用率为22.8%,相比2012年增长8.0个百分点,用户规模年增长68.9%,是增长最快的商务类应用。商务类应用的高速发展与支付、物流的完善以及整体环境的推动有密切关系,而团购出现“逆转”增长,意味着在经历了野蛮增长后的洗牌,团购已经进入理性发展时期。

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应用稳步推进,电子商务应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使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化状况较好,但微型企业需重点加强;东、西部地区企业的互联网基础应用水平差距有所缩小,但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间存在的差距较大。我国使用网络营销推广的企业比例仍然不高,利用即时聊天工具、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推广保持在前三位。即时聊天工具庞大的用户基数、较强的用户黏性和丰富的管理工具,已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工具;从消费者行为模式来看,搜索行为直接指向购买,电子商务平台正是购买行为的发生场所,并且由于营销推广成本有限,因此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投入可控、性价比较高的方式。

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一、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整体网民规模增速保持放缓的态势。

近来年,中国网民规模增长主要源于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第一,中国政府在信息化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并持续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为互联网接入提供较好的网络基础条件;第二,运营商和各大厂商积极推动互联网应用发展,加快网络应用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如打车、支付等应用与线下结合紧密,吸引更多人使用互联网;第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加强,提升整体社会对互联网的认知,促使更多人使用互联网;第四,网络应用的社交性和即时沟通的便捷性,在增加网民使用黏性的同时加大了网民对非网民同伴的连带影响,促进非网民向网民转化。这一系列因素共同推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增长,尤其推动了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加。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高于其他设备的使用比例,这意味着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逐渐饱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主题已经从“普及率提升”转换到“使用程度加深”,而近几年的政策和环境变化也对互联网使用深度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国家政策支持,2013年国务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说明了互联网在整体经济社会的地位;其次,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结合越加紧密,如购物、物流、支付乃至金融等方面均有良好应用;再次,互联网应用塑造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有较大改变。

对非网民未来上网意愿进行分析显示:2013年非网民中表示半年内肯定上网或可能上网的比例为11.9%,与2012年底基本持平,说明非网民中原本就有上网意向的潜在网民已逐步完成向网民的转变;非网民中未来不一定/说不清是否上网的比例为13.7%,相比2012年底有所上升,肯定不上/可能不上的比例则有所下降,说明非网民中倾向不上网的用户开始逐渐改变其上网意向,这部分人也将成为下一阶段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来源。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网络接入便利性以及上网终端费用的逐步下降,使网络设备和网络条件等影响非网民上网的因素比重不断减少,而“年龄太大/太小”及“不懂电脑和网络”这两个因素比重则不断增大,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未来互联网的普及难度加大,在易转化人群中已逐步达到饱和,另一方面说明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使用能力依然是互联网深入普及的重点,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大互联网教育普及。

未来,手机上网依然是带动中国网民增长的重要因素。手机相对电脑的技术门槛更低,是互联网向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渗透的重要途径。在手机上网普及过程中,运营商的推动作用还将继续存在,通过网络套餐和3G号码的推广宣传活动促进手机用户向手机网民用户的转换。尤其针对农村等相对落后地区居民,在加大手机上网宣传的同时还应开发更多和农村生活相关联的应用,提高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对互联网的使用。

2013年8月1日,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强调加强战略引导和系统部署,推动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加大光纤到户、农村宽带进入乡村、公益机构宽带接入力度。可以预见,未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还将继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的网络接入支持将推动中国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深化,促进我国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创新。

(二)手机网民规模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得益于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价格持续走低,为手机上网奠定了较好的使用基础,促进网民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尤其为网络接入、终端获取受限的人群提供接入互联网的可能。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1月至10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48亿部,销量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11月3G移动电话用户达3.86亿户,较上年同期增长1.54亿户。另一方面得益于手机应用服务的多样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型即时通信工具和生活类应用的推动下,手机上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进一步加大,在满足网民多元化生活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手机网民的上网黏性。

在智能终端快速普及、电信运营商网络资费下调和Wi-Fi覆盖逐渐全面的情况下,手机上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动力,不仅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普及,更催生出更多新的应用模式,重构了传统行业的业务模式,带来互联网经济规模的迅猛增长。

(三)分省网民规模

2013年,我国各省市网民规模均有一定幅度增长,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网民数量超过千万规模的省份已达25个,网民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达13个,相比2012年增加了青海和河北两省,网民普及率分别为47.8%和46.5%。

2013年我国互联网发展地域性差异仍然存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高,超过65%,而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则相对较低,均不到33%。2013年,江西、云南、贵州、河南等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的省份,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速最快,而北京、上海、广东等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高的省份,互联网网民增速则有所放缓。未来,随着互联网设备的不断普及与宽带网络计划的加大推进,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地域差异也将进一步减少。

(四)农村网民规模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体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但我国农村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却保持上升,反映出农村互联网普及工作的成效。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7.5%,延续了2012年的增长态势,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进一步减少,农村地区依然是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网民属性

(一)性别结构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6:44,与2012年情况基本保持一致。庞大的网民基数影响下中国网民性别比例保持基本稳定。

(二)年龄结构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和2012年底网民结构一致。而低龄和高龄网民略有提升,这意味着互联网的普及继续深入。

(三)学历结构

截至2013年12月,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较高水平,未来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2013年,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占比为11.9%,相比2012年有所上升,保持增长趋势,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四)职业结构

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构成网民第二大群体,占比18.6%。企业公司中管理人员占比为2.5%,一般职员占比为11.4%。

(五)收入结构

月收入为2001-3000元和3001-5000元的上网群体规模最大,在总体网民中占比分别为17.8%和15.8%。500元以下及无收入人群占比为20.8%。

三、接入方式

(一)上网设备

2013年,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继续保持增长,从74.5%上升至81.0%,增长6.5个百分点。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则略有降低。

(二)上网地点

2013年,我国网民在家里、网吧和学校等场所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1.9、3.7和4.4个百分点。其中,以学校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下降幅度最大,主要原因在于智能手机价格的下降和网络资费的降低,使学生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增加。随着上网设备的多样性和网络接入的便利性,各场所使用电脑上网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三)上网时长

2013年,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5.0小时,相比上年增加了4.5个小时。近年来,我国网民上网时长不断增加,尤以2013年上网时长增加最多。2013年,Wi-Fi和3G网络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了网民对各类应用的使用需求,尤其像视频等大流量应用的使用,从应用使用深度上提升了网民对各类应用的使用时长。此外,互联网应用的丰富性,使手机网民逐渐从碎片化的阅读、新闻等相对简单的应用向时长较长、黏性较大的社交、生活服务类应用发展,在应用使用广度上提升了对互联网的整体使用时长。

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一、基础资源概述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拥有IPv6地址16670块/32。

我国域名总数为1844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较去年同期增长44.2%,达到1083万,在中国域名总数中占比达58.7%。

我国网站总数为320万个,较去年同期增长19.4%。

国际出口带宽为3,406,824Mbps,较去年同期增长79.3%。

二、IP地址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16670块/32,较去年同期增长33.0%,位列世界第二位。

我国IPv4地址总数基本维持不变,截至2013年12月共计有3.30亿个。

三、域名

在“.CN”域名增长带动下,我国域名总数增至1844万个,相比上年底增速达37.5%。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CN域名总数为1083万,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4.2%,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为58.7%;.COM域名数量为631万,占比为34.2%。另外,“.中国”域名总数达到27万。

四、网站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站[1]数量为320万,全年增长52万个,增长率为19.4%。

五、网页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页数量为1500亿个,相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22.2%。

2013年中国单个网站的平均网页数和单个网页的平均字节数均维持增长,显示出中国互联网上的内容更为丰富:平均网站的网页数达到4.69万个,较去年同期增长2.3%;平均每个网页的字节数为50KB,增长19.0%。

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3,406,824Mbps,年增长率为79.3%。

第四章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013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契合手机使用特性的网络应用进一步增长。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其用户使用率继续上升,微博等其他交流沟通类应用使用率则持续走低;电子商务类应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大量增长;对网络流量和用户体验要求较高的手机视频和手机游戏等应用使用率看涨。

高流量手机应用的发展

2013年,手机端视频、音乐等对流量要求较大的服务增长迅速,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增长明显,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在手机上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了1.12亿人,增长率高达83.8%。手机视频跃升至移动互联网第五大应用。手机端高流量应用的使用率增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造成,首先是用户向手机端的转移,整体网民对于电脑的使用率持续走低;其次,是使用基础环境的完善,如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发展;最后是上网成本的下降,如视频运营商和网络运营商的包月合作。

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

2013年,微博、社交网站、及论坛等互联网应用使用率均下降,而类似即时通信等以社交为基础的平台应用发展稳定。从具体数字分析,2013年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万人,使用率降低9.2个百分点。而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高达86.2%,继续保持第一的地位。移动即时通信发展迅速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即时通信与手机通信的契合度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交关系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信息分享、交流沟通甚至支付、金融等应用,极大限度的提升了用户黏性。

网络游戏用户增长乏力,手机网络游戏迅猛增长

2013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增长明显放缓。网民使用率从2012年的59.5%降至54.7%。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3.38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增长仅为234万。与整体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趋势不同,手机端网络游戏用户增长迅速。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为2.15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7594万,年增长率达到54.5%。整体行业用户的增长乏力以及手机端游戏的高速增长意味着游戏行业内用户从电脑端向手机端转换加大,手机网络游戏对于PC端网络游戏的冲击开始显现。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团购成为增长亮点

商务类应用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中网络购物以及相类似的团购尤为明显。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人,使用率达到48.9%,相比2012年增长6.0个百分点。团购用户规模达1.41亿人,团购的使用率为22.8%,相比2012年增长8.0个百分点,用户规模年增长68.9%,是增长最快的商务类应用。商务类应用的高速发展与支付、物流的完善以及整体环境的推动有密切关系,而团购出现“逆转”增长,意味着在经历了野蛮增长后的洗牌,团购已经进入理性发展时期。

(一)信息获取

1.搜索引擎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4.90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3856万人,增长率为8.5%,使用率为79.3%。

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基础服务之一,虽然行业已经发展成熟,但行业内部依然存在变化:行业层面上,搜索引擎企业之间整合加速,通过并购或入股等形式提升自身竞争力;企业层面上,手机网民的增长促使移动端入口争夺更为激烈;技术层面上,基于自然语言、语音、图片、二维码等搜索形式的技术发展。在整体搜索行业进入成熟期的背景之下,未来搜索引擎的持续发展还将取决于搜索结果安全性和用户信任度。

(二)商务交易

1.网络购物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02亿,较上年增加5987万,增长率为24.7%,使用率从42.9%提升至48.9%。

2013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的增长得益于以下三个因素:首先,电商企业开始从“价格驱动”转向“服务驱动”,企业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服务竞争,提升了网络购物的消费体验;其次,整体应用环境的优化,如网络安全环境的改善,移动支付、比价搜索等应用发展,为网络购物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最后,网络购物法规的逐步完善。2013年政府加快了网络零售市场的立法进程,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网络购物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追溯责任等内容纳入,保障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基本权益。

2.团购

团购成为增长最快的网络应用。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团购用户规模1.41亿,同比增长68.9%,使用率提升至22.8%,同比增长 8个百分点。

手机端的快速发展推动团购的高速增长,手机团购使用率从2012年底的4.6%增长至16.3%。以团购为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务与手机定位等功能深度契合,2013年团购服务在手机端与地图、旅行、生活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进一步融合,推动了团购向网民群体的快速渗透,整个行业也在不断地向线下生活服务领域纵深发展。

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的整体行业洗牌,团购已经回归理性发展状态。一方面,专业的团购网站通过产品定位和人员优化提高运营效率,包括高收益产品的选择、服务质量的提升、信任度的改善等措施,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意愿。另一方面,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等电商平台对团购服务的引入和重视进一步促进了团购行业的发展,这得益于平台企业在用户规模和信任度上的优势。

3.网上支付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60亿,用户年增长3955万,增长率为17.9%,使用率提升至42.1%。

网上支付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网民在互联网领域的商务类应用的增长直接推动网上支付的发展。第二,多种平台对于支付功能的引入拓展了支付渠道。第三,线下经济与网上支付的结合更加深入,促使用户付费方式转变。例如:用支付宝支付打车费用等。

4.旅行预订[1]

截至2013年12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行程的网民规模达到1.81亿,年增长6910万人,增幅61.9%,使用率提升至29.3%。2013年在网上预订火车票、机票、酒店和旅行行程的网民分别占比24.6%,12.1%,10.2%和6.3%。火车票网上预订比例上升最快,提升了10.6个百分点,成为整体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

在线旅游预订用户规模的增长主要归结为以下四个因素:第一,国民经济与旅游需求的联动效应。研究显示,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旅游行业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201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已进入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多元化发展阶段,居民的旅游预订需求全面释放。第二,旅游预订网站景区信息的丰富性,媒介旅游攻略的实用性以及支付方式的便捷性极大地提升在线旅游预订的用户体验。第三,用户互联网使用程度的深化,企业的营销推广活动和手机APP的丰富促使线下预订[2]用户逐渐向线上转移。

(三)交流沟通

1.即时通信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5.32亿,比2012年底增长了6440万,年增长率为13.8%。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6.2%,较2012年底增长了3.3个百分点,使用率位居第一。即时通信服务一直是网民最基础的应用之一,其直接创造商业价值能力有限,更多的来自增值服务的开发。

2.博客/个人空间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4.37亿人,较上年底增长6359万人。网民中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使用率为70.7%,较上年底上升4.6个百分点。2013年底,博客用户在网民中的占比为14.2%,相比2012年底下降10.6个百分点,用户规模不断减少,且用户活跃度持续下降,根据CNNIC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NIC《2013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综合搜索引擎仍然是网民最基本的搜索工具,过去半年,搜索网民使用过综合搜索网站的比例达98.0%。

(一)中国搜索引擎产业半闭环状态正在形成

搜索引擎产业半闭环状态是指搜索引擎一部分搜索结果指向自身相关内容,而非外部网站资源。随着搜索引擎行业竞争加深,各搜索引擎正加快相关内容产品的研发,同时利用自身搜索引擎优势导入流量,以扩大业务规模,提高进入壁垒,取得竞争优势。

搜索引擎产业半闭环状态具体表现:第一,搜索引擎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发搜索结果类产品。当前不少搜索引擎已经推出了百科、知道、文库、经验、问答、知识图谱等产品,让用户搜索后直接转向这些产品,找到所需信息。第二,搜索引擎企业开发垂直产品,并利用搜索引擎导入流量。主要搜索引擎中,不少企业推出了音乐频道、地图频道、阅读频道、旅游频道、应用频道、游戏频道、贴吧、空间、软件、购物、素材等产品,利用搜索引擎导流优势,取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第三,通过并购或控股其它垂直产业扩大自身闭环产业范围。主要搜索引擎中,已相继并购了网址导航、在线旅游、应用分发、音乐、视频、文学等行业网站,通过自身搜索力量导入流量以实现双赢。

搜索引擎产业半闭环状态形成由三方面原因促使:首先,拓展业务范围以扩大业务规模是最主要原因。虽然搜索引擎流量变现能力强,但规模有限,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向其它垂直行业延伸,布局新业务,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搜索网民需求的推动,也是重要原因。搜索引擎最主要目的是帮助用户找到所需信息,而通过抓取其它网站网页内容而简单呈现的搜索结果很难满足网民需求,因此需要人工整理和编辑,才能让搜索网民更快找到所求。最后,行业竞争也是重要原因,通过完善自身的系列产品,阻止其它搜索引擎抓取,提高行业进入壁垒,是搜索引擎发展自身产品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手机搜索输入方式越来越丰富,语音、二维码扫描成为重要的搜索入口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相比2012年,2013年网民在手机端搜索时使用的输入方式有明显的变化,表现在使用二维码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进行搜索的网民比例大幅度上升。其中使用过二维码扫描输入进行搜索的手机网民比例从7.9%上升到了25.1%,上升了17.2个百分点;使用过语音输入进行搜索的手机网民比例从12.7%上升到了22.1%,上升了9.4个百分点。2013年部分输入法集成了语音以及二维码扫描输入功能,加上很多即时通信、微博等APP也都聚集了这些输入功能,带动了网民使用这些新的输入方式,并在搜索信息时使用。

(三)手机端与PC端网民搜索使用差异

a)搜索情景差异: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从电脑和手机的搜索情景来看,通过电脑搜索情况最多的是在“了解工作学习相关内容时”,其次为“了解感兴趣的信息时”。而通过手机搜索最广的是在“了解感兴趣的信息时”,手机搜索以碎片时间使用为主,因此手机搜索的信息与电脑端相比,与工作学习关系相对较小,而与生活娱乐的关系相对较大。

此外,在找周边人/朋友时,手机搜索使用比例比电脑搜索比例要高,主要因为手机搜索独有的定位功能,使得部分搜索网民常在手机上通过定位查看周边朋友,使得该项功能使用比例相对较高。

b)搜索内容差异: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新闻搜索在电脑和手机上都位居第一,新闻仍然是网民最常搜索内容,但网民在电脑端搜索音乐和视频的比例要高于手机端,主要在于音乐和视频搜索之后,要在线收听或收看,耗费流量较多,网速要求较高。

网民在手机端搜索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比例高于电脑端,小说等文学作品适合在碎片时间里使用小屏的手机上观看,因而得到了手机网民的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网民在手机上搜索手机应用的比例高于电脑端,但仍有28.0%的网民通过电脑搜索手机应用,并通过手机助手等软件直接从电脑上安装手机应用。

(四)手机网民首选某个搜索引擎的因素

相对于电脑端搜索,手机搜索份额的决定因素更多、搜索入口与渠道更加复杂,这使得手机搜索竞争更加开放。

整体上,决定用户首选某个搜索引擎的因素有五类:1.习惯性因素:即用户在电脑上最常使用某搜索引擎,在手机上也会使用相同的搜索引擎;2.工具导流因素:各种工具引导用户使用某搜索引擎,如各品牌手机预装,浏览器、导航及其它网站默认搜索引擎等;3.搜索体验类因素:指网民使用搜索引擎过程中的感觉与评价,如精确度、安全性、便捷性等等;4.品牌及情感因素:即对某个搜索引擎品牌的感知以及其它情感,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民族情感等;5.网民知识以及其它因素:包括网民网络知识的丰富程度、网民使用搜索引擎的频度等因素。整体决定因素如下图所示: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决定网民在手机端首选搜索引擎的因素如下:首先,电脑端的品牌选择对手机端选择影响最大,有74.3%的手机网民回答了 “电脑上的习惯延伸,懒得换”;其次为搜索体验,包括搜索匹配度高、操作体验较好、搜索速度较快、安全性高、广告少等等,选择比例在44%以上;再次为工具导流,包括浏览器、手机预装、导航网站提供搜索框等等,选择比例在四成以上;最后企业形象、品牌知名度、民族情感以及其它因素对手机网民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

为此,各搜索引擎要想在手机端赢得市场份额,需在以下方面下功夫:加强用户电脑端使用习惯培养,开发搜索导流的前端工具,改善搜索引擎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引导新搜索网民的使用。

二、社交网站:用户活跃度下降,用户向其它应用转移

社交类应用指带有社交元素的互联网应用,包括社交网站(SNS)、微博等垂直应用。进入2013年,社交类应用变化明显,表现在:1.部分传统社交应用用户使用热度下降;2.具有社交元素的新应用不断推出,分流了部分网民在社交网站、微博上的使用;

(一)数字解读社交类网站用户结构变化

社交类网站(包括狭义的社交网站和微博)近年来用户增长趋缓,受替代应用以及网民行为变化的影响,不少社交类网站面临用户流失、用户结构变化的问题。整体上,社交网站和微博近一年来活跃度下降的用户比例大于活跃度提高的比例,而且社交网站面临着高端用户流失的问题,而微博的高端用户变动非常剧烈,具体如下:

用户变化:超过五分之一的用户活跃度下降,但仅十分之一的人活跃度提升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内减少使用社交网站(包括明显减少和略微减少)的网民比例达23.5%,增加使用(包括明显增加和略微增加)的比例仅为12.7%,活跃度提高的网民比例不及网民活跃度下降的比例;同样,过去一年内使用微博减少的网民比例占22.8%,使用时间增加的比例为12.7%,减少的比例也大于增加的比例。近年来,由于具有社交元素的应用增多,部分网民的社交活动转移到了其它应用上,而且随着使用时间增加,部分网民新鲜感下降,导致使用活跃度逐渐下降。

社交网站:高层次(高学历、高收入)用户活跃度下降的比例最大

从网民结构来看,社交网站网民的学历和收入结构有走低的趋势。收入和学历越高,过去一年内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比例越高;反之收入和学历越低,过去一年增加使用社交网站的比例也越高。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中,月收入5000(不包括5000元)元以上的网民比例达26.0%,而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网民减少使用的比例最少(22.0%)。

过去一年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中,大专学历以上的网民比例达25.7%,而高中/中专学历以下的网民减少使用的比例为21.1%,相对较低。

微博:高层次用户活跃度变动最为剧烈,活跃度下降和提升比例都高于其它群体

微博用户变化中,高层次用户使用时间增减变动较为剧烈,此类用户不仅增加使用微博的比例最高,减少使用的比例也最高。微博吸引了部分高学历/高收入的用户增加使用,但也面临着较大比例高学历/高收入群体流失的问题。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用户,最近一年减少使用微博的比例高达26.1%,增加使用的比例也有14.3%,均高于其它收入段的微博用户;学历上看,大专以上学历的用户,最近一年减少使用微博的比例高达23.7%,增加使用的比例也有13.2%,均高于其它学历段的微博用户。

社交类网站用户结构变化,对网站自身经营、广告主媒体投放选择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二)社交类网站用户活跃度下降原因

社交类网站(包括狭义的社交网站和微博)满足了现代人部分社交需求,已成为人们在网上进行社交和其它活动最重要的平台之一,但也面临用户流失的问题,近年来用户活跃度下降比例较高。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多方面因素导致社交类网站活跃度下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认为“社交类网站浪费时间” 是网民活跃度下降的首要原因。在活跃度下降的人群中,之所以减少使用社交网站,43.1%的人认为太浪费时间,微博为40.1%。当部分用户认为此类应用不是必需品时,就会减少使用,导致活跃度下降。

第二,其它替代应用的出现,降低了部分网民社交类网站的使用时间。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中,32.6%的人转而使用微信,20.3%的人转而去上微博;减少使用微博的人中,37.4%的转移到了微信。除此之外,其它类似应用出现,也对社交类应用有着替代作用。

第三,网民长期使用社交类网站会缺乏新鲜感,从而减少使用。此类原因占了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的35.2%,微博则为33.2%。对于个人来说,使用任何应用时间长了都可能缺乏新鲜感,使用热度下降。

第四,与朋友互动减少也是重要原因。朋友更新较少,或者发信息无人回应,会降低网民使用社交网站和微博的积极性。

三、电商应用:多因素驱动电子商务市场快速发展

(一)网络购物用户购买决策存在年龄代际区隔,分群分类促销效果更佳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不同年龄代际横向比较来看,在购买不熟悉的产品时,60后决策更看重购物网站的品牌;70后追求品牌的性价比,看重购物网站的品牌和产品价格的高低;80后更看重用户评价与网站的知名度/口碑;90后则更看重于用户评价。这与不同年龄代际的生活态度和购物习惯相关。因此购物网站在做宣传推广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目标用户应该采取不同的促销策略。

不同年龄代际用户在购买熟悉的商品时决策因素与购买不熟悉商品时的决策考虑基本因素一致。60后谨慎而行看网站知名度和口碑以及购物网站品牌,70后持节俭风格看重价格高低,80后看重用户评价和性价比,90后更注重用户评价。

(二)手机网络购物成重要消费模式,增长潜力较大

随着我国移动网络环境的改善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电子商务类应用在手机端发展迅速。2013年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4亿,年增长率160.2%,使用率高达28.9%。此外,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网络购物时使用手机浏览查询的用户占比58.2%,而手机网络购物用户仅占网络购物总体用户的47.8%。由此可见,手机网络购物已经发展成为网络购物市场重要补充方式,其用户规模未来还在呈现较快增长。

数据显示,81.8%的手机网络购物用户通过手机上百度等通用搜索查看商品信息,78.8%的手机网络购物用户在手机上输入网址打开网站浏览。用手机上一淘网等购物搜索查看和登陆购物网站客户端软件浏览的网络购物用户均占比54.5%。与2012年相比,用户在手机上查看商品信息的各种方式的使用比例均有所增加,消费者对手机购物的认可程度逐渐加深。

用户使用手机网络购物的情景较为多元。有86.7%的用户在家休闲时用手机网络购物,对于部分用户而言,手机已经开始逐步替代家庭电脑在用户网络购物中的地位;有60.0%的用户是在无法使用电脑联网时使用手机网络购物;20%的用户在上班、上学时用手机网络购物;还有40.0%和13.3%的用户是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排队等候时用手机网络购物。

手机网络购物未来将成为拉动网络购物增长的重要力量。首先,设备与网络购物消费模式转变结合。手机的便携性和Wi-Fi环境的发展,让交易随时随地发生,打破了传统购物方式的场景限制,激发了更多的冲动型消费行为。第二,功能与手机使用属性结合,二维码、条形码、购物比较等功能的发展,契合了手机的界面和应用场景,促使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移动网络购物;第三,应用与用户最新需求相结合,社会化导购、购物分享类APP的发展和手机支付的完善,使得手机端购物操作体验逐渐提高,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将持续推动了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

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丰富和手机购物体验的完善,手机对PC网络购物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与PC端相比,21.2%的网络购物用户更愿意使用手机浏览购物网站,20.5%的网民使用手机浏览购物网站的时间更长,18.5%的网络购物用户使用手机浏览购物网站时下单速度更快,18.2%的网络购物用户更喜欢手机购物体验。

(三)购物网站是购物搜索的主要地点,搜索与线上购买契合度提升

购物网站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购物搜索平台,近年来,由于大型购物平台的崛起,平台内商品种类不断丰富、信息不断完善,网民直接在这些购物平台上搜索的意愿增加。网民电脑上常用的购物搜索网站类型中,购物网站达75.8%,远超综合搜索引擎(23.7%)和垂直搜索引擎(0.5%)。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物流和在线支付服务质量的提升,网民线上购物意愿增强,购物搜索后在线购买的比例增加。62.2%的网民在搜索购物信息后,以线上购买情况较多,还有13.4%的人“线上、线下购买情况下不多”,只有22.6%的网民线下购买情况较多,1.6%的网民不购买。与2012年相比,2013年网民在进行购物搜索后,线上购买情况较多的比例大幅度提升,增加了22个百分点,2012年线上线下购买情况差不多的网民的购买渠道重心已经逐渐向线上购买倾斜。网民线上购买的意愿增加,为搜索企业、商家收益提升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与2012年相比,2013年网民在进行购物搜索后,线上购买情况较多的比例大幅度提升,增加了22.5个百分点,2012年线上线下购买情况差不多的网民的购买渠道重心已经逐渐向线上购买倾斜,网民的线上购买意愿快速增加。同时,购物搜索后不购买的比例也大幅下降,从2012年的8.3%降至2013年的1.6%,线上购物在搜索网民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四)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拓展在线旅游预订渠道,交互应用促进消费

根据CNNIC《2012-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预订行业发展报告》,线上预订用户中,有过手机预订经历的用户占20.3%。安装了在线旅游预订APP的人绝大多数都在使用该APP。手机在人们旅行过程中作用贯穿全程。不仅仅是旅游过程中与亲人朋友联络,对于旅行前目的地等行程信息查询、旅游过程中信息导航(LBS等功能)、旅游过程中分享见闻等智能手机新兴功能,线上预订用户占比分别为60.6%、59.8%和45.3%,多于线下预订用户。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和应用拓展了在线旅游预订渠道,朋友间的交互作用极大的刺激了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未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旅游预订APP的不断完善,线下用户和潜在旅游用户可能直接转化为手机在线旅游预订用户。

(五)硬性指标对比促进线上机票预订,软性服务促进线下预订

根据CNNIC《2012-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预订行业发展报告》,线上线下吸引用户进行机票预订的核心竞争力侧重点不同。与线下用户相比,线上用户在进行飞机票预订时主要考虑机票的折扣力度和航班时间,选择比例分别为84.0%和78.4%,明显高于线下旅行预订用户[1]。而线下用户主要考虑航空公司飞行安全性、飞机准点性、空乘人员的服务热情,以及飞机餐点可口程度,选择比例分别为65.0%、63.3%、35.0%和23.3%。这与线上线下进行机票预订时所提供的使用环境不同有关,线上预订可以方便的使用多家信息的对比,考虑的是硬性指标;线下预订则主要依赖各航空公司的口碑,考虑更多的是软性服务。

用户选择线下预订而非线上预订主要是因为其固守以往的消费习惯,尚未被引导到线上。与网上机票预订相比,选择线下机票预订的原因主要为:线下的“价格更便宜”和“一直在用,习惯了”,这部分人群占比分别为46.7%和40%。33.3%的用户觉得线下“位置/联系方便”、“不信任网络的安全性”而选在线下预订机票。28.3%的人觉得线下“人工服务更贴心”、“优惠促销活”动数量和力度更多更大。

四、网络视频:硬件技术、网络环境、线下节目推动着网络视频行业向前发展

2013年,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变化较大,基础环境、网民行为、企业竞争等方面都发生变化。企业竞争向纵深方向发展,除了横向并购外,还与上游内容制作、下游硬件厂商结合,发展模式更加丰富。

(一)围绕互联网电视的客厅争夺战变得激烈

电视屏幕是继电脑、手机之后的第三块网络视频显示屏,是网络视频企业争夺视频显示出口的又一大焦点。当前不少网络视频企业已经推出了机顶盒、路由器、智能电视以及围绕互联网电视产生的配件产品,以此布局互联网电视产业。

网络视频进入电视渠道,将在以下几方面受益:首先,能解决当前网络视频广告规模较小的问题。电视屏幕大,表现丰富,在品牌建设和促销方面的广告效果都非常好,因此电视广告规模巨大。网络视频进入电视端,能带来更多的广告收入。其次,网络视频进入电视端,能拓展网络视频用户,同时让部分非网民也能接触到网络视频。电视屏幕较大,能聚集多名观众一起收看视频,突破电脑与移动设备由于屏幕较小使得一起观看的人偏少的限制,即便是不会上网的电视观众,也能看到网络视频。

(二)大屏手机和4G网络助推视频网民向移动端转移

以往由于手机性能以及网络环境的限制,视频网民在非Wi-Fi环境下的移动场所收看视频的积极性较低,网民需要更好的播放设备和网络环境来支撑移动视频的播放。2013年,多方面的发展进步,初步满足了视频网民在移动环境播放视频的要求:首先,大屏手机密集上市,价格进一步平民化,已经开始向中低收入群体渗透。其次,2013年12月4日,4G牌照发放标志着中国4G时代的到来,如果4G网络覆盖范围扩展、资费下调,将进一步促进更多的人在非Wi-Fi环境下在线收看视频。最后,为了适应硬件和网络技术的提升,视频网站在移动端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推出体验更好的视频播放服务。以上多方面因素促使用户在线观看视频的习惯发生变化,在线视频收看向移动端转移。

(三)电视热播综艺节目助推在线视频业务成长,其版权重新成为争夺焦点

近年来,随着选秀、亲子、婚恋等综艺节目热播,综艺节目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线上播放版权争夺也成为网络视频企业争夺的焦点之一。电视热播综艺节目从以下几方面带动在线视频业务成长:首先,电视热播综艺节目给在线视频企业带来点播量的提升,增加广告收入;其次,为在线视频企业带来用户增长,提高视频网站用户覆盖面;最后,热播节目能提高网站的影响力,带动其它相关视频的点播。热播节目不仅在视频网站上热播,也通过分享、转发、重新编辑上传等方式,在微博等社交网站上转播,使得视频网站的影响力提升。

2013年底,围绕综艺节目网络播放权的争夺重新变得激烈,各热播节目频繁易主,被实力更强的视频企业以更高的价格夺走。版权费一直是网络视频企业主要的成本之一,各企业也通过扩大资源共享、加大自制剧的制作等方式来降低版权成本。但由于线下热播节目能带给网络视频企业诸多益处,围绕热播综艺节目播放权的资源争夺,重新成为网络视频争夺的焦点。

五、网络游戏:整体行业持续放缓,手机端游戏热度高

(一)整体游戏发展放缓,网页游戏已基本达到顶峰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游戏行为调查研究报告》,从用户游戏时间变化来看,游戏年限越长的用户,近半年游戏时间反而越来越短,老游戏用户黏性降低,热度消退。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游戏行为调查研究报告》,多端并存的游戏类型中,网页游戏是用户占比最低的,比例为40.6%。而对非网页游戏用户的调查中发现,该类人群未来会进入网页游戏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低于其他游戏,网页游戏未来发展并不乐观。

2011年开始,网页游戏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加入这一市场。但随着手机游戏的发展,网页游戏的劣势逐步显现:游戏体验上无法与客户端游戏相比;使用方便性也被手机游戏所取代。网页游戏已基本达到顶峰,未来发展空间有限。

(二)客户端游戏用户黏性下降,但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客户端网络游戏自身的游戏特质使其用户多为高黏性深度玩家,但是对于新用户的获取却遭遇了瓶颈。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游戏行为调查研究报告》,客户端网络游戏用户游戏年限越长,最近半年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的比例则变小,用户黏性下降。

客户端网络游戏用户未来继续此类游戏的意愿明显高于其他游戏类型。随着游戏种类的丰富、多端的发展,尽管客户端网络游戏受到手机游戏和网页游戏的分化作用,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客户端网络游戏对大部分端游用户而言仍具有不可替代性。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游戏行为调查研究报告》,客户端游戏用户中54.3%表示未来肯定继续该类游戏。客户端网络游戏仍然是目前游戏市场主流之一,仍旧带来游戏领域的最大营收价值。

对于游戏来说,创新是关键,创新可以保障用户的留存率。目前市场上一直具有较好用户的游戏必然拥有一定的创新性。客户端游戏研发成本高,这也就保障了其游戏质量。画面美观、体验感好这是客户端游戏的优势,这些优势推动了客户端游戏生命周期的延长,使游戏性高,为游戏留住了用户,同时也带来了高黏性用户。这些优势是网页游戏和手机游戏绝对无法比拟的。

(三)手机端游戏热度高,社交元素增强游戏黏性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游戏行为调查研究报告》,非手机游戏用户未来转化为手机游戏用户的意愿相对较高,为15.1%。

在整体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带动下,手机游戏未来还存在着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方面,硬件环境促进手机游戏的发展。随着网络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包括Wi-Fi、3G、4G网络的发展),手机性能的继续提升,人们将会在手机端花费越来越长的时间。另一方面,社交元素增强了手机游戏黏性。随着社交关系在手机游戏中的引入,弥补了以往手机游戏缺乏社交性、互动性的缺憾,增强了用户的游戏黏性,延长了游戏的生命周期。最后,手机自身特性决定了手机游戏使用频率高。手机随身性、实时性,可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进行游戏的需求,黏性更高,融入生活。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未来手机游戏可能会打破碎片化时间,向“长”时间转变。

六、移动互联网:行业全面发展,加速向日常生活渗透

(一)手机浏览器碎片化特点明显,阅读是核心需求

手机浏览器成为网民接入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据调查,用户使用手机浏览器的频率较高,75.6%用户每天都使用,其中63.3%用户每天使用多次,相比2012年9月手机浏览器的使用频率有所增加。一方面,由于手机的便携性和移动的随时性,使得用户可以在碎片化时间里使用手机浏览器上网,增加了使用频率;另一方面,手机浏览器功能内容的丰富性,添加了精品阅读、网页游戏等各项功能,阅读和视频观看体验也有所上升,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在手机浏览器上使用更多的手机应用,加深了用户对其的依赖度。

其中,手机浏览器用户平均每次使用手机浏览器时长为10-30分钟,占比为33.1%,可见用户在使用手机浏览器的习惯上主要为每天使用多次,每次使用时间较短,碎片化特点明显,这和用户目前使用手机浏览器的主要功能相关,浏览网页和新闻阅读为主。

进一步对手机浏览器访问网站类型进行调查发现,手机浏览器用户浏览最多的网站类型为新闻资讯网站,比例为71.8%;其次为小说等文学作品网站,比例为43.1%,可见,阅读是目前手机浏览器用户的核心诉求。

购物网站和视频网站的访问比例为39.1%和36.6%,处于手机浏览器用户需求的第二梯队,相比2012年9月的访问比例分别上升了16.7和14.8个百分点,上升幅度高于其他网站类型。一方面在于移动上网环境的改善和智能手机性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于手机浏览器技术发展和功能完善,提升了手机支付体验和视频观看体验。购物网站和视频网站使用的增加有助于提升手机浏览器用户的使用时长,也有助于手机浏览器商业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未来随着网页应用的发展,视频、电子商务等使用体验的上升,手机浏览器用户的黏性会越来越强,使用时长会越来越长。

游戏及社交网站的使用和浏览则相对较少,比例分别为29.8%和24.0%,一方面手机浏览器对于交互性和游戏的设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在于游戏较好的盈利性吸引大量厂商进入,在手机端已有较好的布局,使得手机浏览器对手机游戏领域的介入难度较大。

(二)手机娱乐从“碎片化”向“长”时间发展

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以终端、平台和服务为主要构成的产业体系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整体格局,也极大改变了网民上网行为和生活方式,并逐渐从碎片化的阅读、通讯等应用向各类用户使用时长较长的视频、游戏等应用发展。目前,娱乐化是我国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点。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娱乐行为报告》,从时间上来看,手机娱乐是手机使用的主要功能,占据了手机除短信电话化使用总时间的60.6%。据调查,手机娱乐用户平均每天除短信电话外使用手机179分钟,其中手机娱乐109分钟。从用户使用率上来看,97.6%的手机网民最近半年使用过手机娱乐类应用。

手机娱乐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手机网民的主流应用,也带来网民手机娱乐行为新的变化,逐渐从“碎片化”时间向“长”时间发展,由情境驱动娱乐向习惯进行娱乐发展,手机娱乐成为一种固定化的生活习惯。

从使用场景来看,手机娱乐在“睡觉前”和“看电视、家里休息”等时间使用比例较多,说明手机娱乐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上的消遣方式还成为一种家庭娱乐方式。根据调查,77.8%手机娱乐用户在晚上睡觉前使用手,73.2%手机娱乐用户在家里/宿舍等休息时间使用。可见,手机娱乐已成为用户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习惯驱动作用不断凸显。

从使用时长来看,手机娱乐每次使用时长半个小时以上比例增多,尤其手机视频和手机阅读,半个小时以上的用户比例为64.9%和55.2%。随着手机娱乐用户从交通工具等场所向家里等使用场所的扩散,良好的上网环境和充足的上网时间增加了手机娱乐时长,加之各类娱乐应用的不断改进,吸引着网民对手机娱乐的持续使用。

(三)手机地图将成生活信息服务的重要入口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手机地图的渗透率将持续上升。截止到2012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达4.2亿,其中手机地图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35.4%,手机地图用户数已近1.5亿。

据CNNIC《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地图用户中,使用路线导航的用户占62.7%,地点查找的用户占45.3%,从目前来看用户使用比例最高仍是地图的路线导航和地点查找等传统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周边生活信息等热点查询的比例已达29.2%;签到或位置信息分享比例为10.4%。手机地图作为导航和查询地点的工具,对用户来说具有一定需求刚性,使手机地图在手机网民的保持相对较高的渗透率。当用户数达到一定的规模,手机地图将成为移动互联网重要的开放性平台。

手机与位置信息有密切的关系,手机地图不仅可以成为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生活服务的入口,也可以衍生出众多移动应用,成为基于用户位置与线下商户之间关联的各种O2O应用的平台。从手机地图作为移动的入口和平台来看,手机地图已经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商业前景。

位置信息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关系的核心,手机地图将衍生成新的社交方式。调查显示:手机地图用户中,签到或位置信息分享比例已经达10.4%。随着互联网逐步移动化和社交化,手机地图融合社交元素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社交关系也会因地理位置而变得更加真实和丰富,使用户之间、用户与线下厂商、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将进一步深化,手机地图社交也将出现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外,手机地图的位置信息是精准营销、个性化推荐和数据挖掘等的基础。例如利用用户和商家的位置信息,线下商家可以了解周边竞争对手的分布情况,商家可以知道用户的分布情况,以及如何获取用户以及如何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总之,用户的位置数据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而手机地图正好可以便捷地获取到用户的位置数据。

第六章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

一、企业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一)计算机使用状况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使用计算机[1]办公的企业比例为93.1%。

分从业人员规模看,7人及以下的微型企业计算机使用率最低,仅为83.5%,与其他规模企业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1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计算机使用率接近98%。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不同,各地区企业间的计算机使用率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最高,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计算机使用率最低,仅为84.8%。使用计算机是企业信息化基础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消除地区间数字鸿沟及信息化水平差距有促进作用,因此重点推进落后地区计算机使用工作还需推进。

(二)互联网使用状况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使用互联网办公[2]的企业比例为83.2%。

分从业人员规模看,7人及以下的微型企业的互联网使用率依然最低,相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4个百分点。而规模在100人以上的企业,互联网的使用率均超过90%。

与计算机使用率的差异状况类似,东部地区企业的互联网使用率最高,达87.7%,中部地区企业则相对较低,仅为70.5%。尽管在计算机的使用情况上,西部地区已经显著追赶上东部地区,二者相差不到4个百分点,但是两地区企业仍在互联网使用率上存在一定差距。

(三)宽带使用状况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范围内,企业固定宽带使用率为79.6%[3],是企业接入互联网的最主要方式。

2013年是中国宽带建设实现跨越性发展的一年,工信部正式启动“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发布《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的意见》。随后,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提出宽带网络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时间表[4]。

宽带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不仅能够带动网民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且对企业的互联网应用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宽带基础建设对互联网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具体提出要不断拓展和深化宽带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加快企业宽带联网和基于网络的流程再造与业务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网络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以宽带基础建设带动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具体提出要不断创新宽带应用模式,培育新市场新业态,加快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正式发放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标志着中国电信产业正式进入了4G时代。4G网络将以更快的通信速度、更低的资费及对大数据量传输的承载力,在移动办公(如移动视频会议、移动OA系统)、移动电子商务(如移动仓储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移动信息化建设。

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发展状况

(一)电子商务使用状况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开展在线销售[1]的企业比例为23.5%。部分重点行业中,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达到27.6%和25.3%。受行业产品特点影响,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在线销售开展比例较低。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开展在线采购[2]的企业比例为26.8%。部分重点行业中,仍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开展在线采购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达30.6%与28.8%;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使用率仍然偏低。总体来看,过去一年中,各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在线采购的比例均超过了在线销售。

(二)网络营销[3]使用情况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4]活动的企业比例为20.9%。

调查结果显示,利用互联网开展过营销活动的受访企业使用率最高的是利用即时聊天工具进行营销推广,达63.1%。对企业而言,即时通信工具不仅起到交流沟通的作用,而且在开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即时通信工具庞大的用户基数、较强的用户黏性和丰富的管理工具,已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工具。

除此以外,搜索引擎营销推广、电子商务平台推广方式的使用率也较高,分别达到56.0%与47.6%。从消费者行为模式来看,搜索行为直接指向购买,电子商务平台正是购买行为的发生场所,并且由于营销推广成本有限,因此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投入可控、性价比较高的方式。

三、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

◇互联网基础应用稳步推进,微型企业需重点加强

我国企业计算机使用率、互联网使用率和宽带使用率等互联网基础应用指标较去年有所增加,尤其是宽带建设在2013年取得了跨越性发展。虽然总体来看我国企业计算机、互联网的信息化基础应用普及状况较好,但是不同规模间企业的差距依然存在。7人及以下的微型企业计算机使用率、互联网使用率均低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且差距明显。

◇电子商务使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行业发展相对较快

我国企业电子商务使用率近年来表现平稳,在线采购和在线销售的比例均维持在25%上下。在调研中发现,虽然企业主对电子商务的意识已有所增强,但网络营销推广实效性欠缺、网销渠道与传统渠道难以协同、电子商务人才缺失等仍然是企业主普遍担心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在线采购和在线销售比例远高于其它行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电子商务的重点在于网络消息获取和品牌及产品的宣传,采购和销售仍较大程度在线下进行。

◇网络营销方式集中趋势突显

7.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网络团购,市场分析,发展瓶颈

一、引言

网络团购, 顾名思义是指借助互联网, 将具有相同购买意向的零散消费者集合起来, 尽力提升用户与商家的议价能力, 并极大程度地获得商品让利, 取得最优价格。现如今, 网络团购继实体购物、网上购物等之后, 成为一种新兴的具有吸引力的消费方式。为什么此种消费模式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是否该模式有百利而无一害?本研究小组正是针对这样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问卷调查, 根据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整合分析, 并给出适当的意见与建议, 目的在于对消费者及消费市场进行规范和引导。

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一) 问卷调查

自2011年6月起, 我们开始为调查问卷做准备工作。此次调查问卷的制定围绕网络团购的商品种类及质量、参与网络团购的原因、网络团购现状的规模大小以及在调查人群中的受众程度等共12个问题展开。7月, 本小组各成员利用空闲时间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内各大高校 (如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校) 以及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杭州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武林路、教工路、文一路等地共发放纸质问卷1000份, 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向各年龄层次的不同群体发放网络问卷共计100份。

截至7月30日, 共统计收回问卷827份, 有效问卷800份。其中, 实地调查有效问卷722份, 网络78份。

(二) 问卷的数据分析

根据所统计的问卷, 我们对其中主要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

1. 调查人群的样本分布情况

首先, 做到调查人群在性别上的公平。我们所抽取的调查人群中男性有396人, 占49.5%, 女性为404人, 占50.5%, 男女人数比例相近。

其次, 确保调查主体在年龄段的广泛性。我们将被调查的群体年龄分为16-25岁、26-35岁、36-45岁及46岁以上4个年龄段, 各占比重为42%、30%、17%和11%。

最后, 是否参加过网络团购的人数。在被调查人群中, 使用网络团购这一消费方式人数众多, 占62%, 未参加但有意向参加也不在少数。随着社会现代化步伐加快, 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网络团购作为一种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兴事物, 正在逐渐被人们接受与认同。

另外, 结合之前的男女比例, 不难发现, 参加网络团购的人群中, 女性占72%, 男性占28%。这表明, 女性是网络团购中的主力。深入分析其原因有三:第一, 网络团购产品大多针对女性消费者;第二, 根据心理学分析, 女性更具有消费欲望;第三, 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中, 女性占据了购物的主动权。

2. 参与网络团购的原因分析

81%的消费者认为网络团购的吸引力在于其价格实惠, 而被网络团购的方便快捷所吸引或仅以跟随潮流为目的的人相对较少。

怎样让网络团购变得更加快捷便利, 怎样提高物流效率和网络信息普及成为提升网络团购行业进一步深入人心的关键。

3. 对以前网络团购经历的满意程度

针对进行过网络团购的群体, 我们对其之前网购经历的满意度做了调查。数据显示, 19.36%的人对之前的网络团购经历非常满意, 而20.97%的人不满意, 认为一般的占多数。由此可见, 网络团购虽然有其自身优势,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劣势让消费者感到不满。网络团购存在怎样的劣势, 这些劣势如何改进, 便是我们下文中将着重分析的主要内容。

4. 网络团购商品的受众度

参与网络团购的产品范围由传统的服装鞋类扩展到新兴的旅游出行等, 人们对网购产品的要求越来越广泛。在团购商品中, 倾向于网购服装鞋类、化妆用品、餐饮娱乐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人数众多。可见, 网络团购贴近群众生活, 有着大众基础。此外, 电子数码产品、家具家电、旅游出行作为团购网站新推出的项目, 也受到部分人群的喜爱。

5. 团购网站受关注程度

对于访问团购网站的频率需要分年龄段进行分析。在调查问卷中, 我们将次数分为每天至少1次、每周4-6次、每周1-3次及每周少于1次。

结合上文的年龄段可知, 16-25岁以每周访问4-6次为主, 少数为每天至少1次。由此可见, 16-25岁年龄段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特别热衷。现今已步入信息化时代, 接触并熟知网络的群体多为16-25岁, 此群体有较多空余时间关注网络信息。同时, 网络团购属于新鲜事物, 此年龄段在对新事物的关注度上较其他年龄的人来说更为热衷。26-35岁人群以每周访问1-3次为主, 4-6次也不在少数。此年龄段接触网络也较为频繁, 紧跟时代的步伐。46岁以上群体对网络不甚关注, 因此访问团购网站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综上所述, 团购网站受关注度与年龄密切相关。作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新兴事物, 其在35岁及以下群体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6. 网络团购传播途径

依托互联网迅速壮大的网络团购, 其传播途径是否也以网络为主呢?根据调查数据结果可知, 网络、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占较大比重。其中, 网络更是独占鳌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 网络已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与沟通工具, 而是深入到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7. 网络团购的缺陷

就目前情况而言, 网络团购并非十全十美, 由于种种原因, 其弊端逐渐显现。在受调查群体中, 58%的群众认为网络团购商品鱼龙混杂, 难以了解真实质量。44%的群众则担忧提前付款的风险, 售后服务不完善及出现纠纷时消费者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抱怨网络团购商品不齐全的占28%, 仅有15%的群众认为网络团购产品的价格没有吸引力, 对于网络团购信息获取渠道少, 持赞同意见的仅为7%。由此可见, 网络团购的缺陷主要存在于其产品的真实性及商家的诚信意识。如果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网络团购势必走上更规范的道路。

三、网络团购发展建议

(一) 针对网络团购的商家建议

1. 加强网络团购商家的诚信意识

针对网络团购退款难, 提前付款有隐患等问题, 网站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商家的诚信管理。通过对其定期进行诚信抽查和质量调查降低或减免其退款隐患, 对考评不合格者进行一定的降级等形式的处罚, 从而起到净化网络团购环境、加强管理监控、提高网站形象的作用。

如今, 有一种新的形式来加强网络团购商家的诚信意识——各网络团购企业发起联合宣言。宣言的发布, 可以增强商家的责任心和诚信度, 自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赢得社会信任, 从而推动网络团购行业, 乃至网络团购的诚信体系建设。

2. 努力拓展网络团购商品的期望和延伸产品

网络团购相比与普通的商店购物, 在核心产品与形式产品上相差不大, 均是以满足消费者购买该商品的基本需求为核心。主要的亮点在期望产品和延伸产品上。如美团网推出的“团购无忧”消费者保障计划, 包括“7天内未消费无条件退款”、“消费不满意, 美团就买单”和“美团券过期未消费, 无条件退款”等服务。此类服务就是各种附加利益总和的延伸产品的代表。同时, 鼓励消费者对购买的商品或店家进行点评, 对于有用的信息进行奖励, 如每次奖励一元, 也是刺激消费的有效方法。

(二) 针对网络团购的政府监管部门建议

1. 加强监管力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蓝本, 制定有关网络购物的专门法规, 对网络商品经营者和网络服务经营者的义务、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的义务、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督管理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进行详细规定。严防不法商家利用法律漏洞谋取不正当利益, 以法律的手段惩戒违法者。

2. 发放电子营业许可证

监管部门可以参照工商管理部门对审批合格的商家颁发纸质营业许可证的方式, 对通过认证的且好评度较高的网上店铺发放电子版营业许可证, 并让其将许可证挂在网站首页。这样一来, 便将高质量团购网站与低质量团购网站区别开来, 让团购网站得以规范化。该许可证是信誉度良好的证明, 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决策的保障, 让消费者较为放心的购买此网站的团购商品。

(三) 针对网络团购的消费者建议

1. 网络团购应理智

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团购商品, 消费者应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 不可仅因便宜的价格而一时冲动购买。购买前多留意该团购网站信息, 关注商品详细介绍及买家评价, 谨慎下单。

2. 提高自身维权能力

一方面, 消费者应了解与网络团购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日后可能遇到的购买纠纷中及时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 在网络团购过程中, 若发现任何违规违法行为, 应及时行使公民权利, 向有关部门投诉, 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小红.网络消费者行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2]江芸芸.对网络团购信任危机根源的研究[J].电子商务, 2010 (12) .

[3]马菁泽.小心掉入网购十大“黑客陷阱”[J].网络与信息, 201024 (2) .

8.网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篇八

调查范围:全国15个大中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天津、青岛、济南、石家庄、郑州、长沙、重庆

调查方法:在线调查

样本量:数字100在线样本库,共2162个样本

游戏的普及率较高,超过 80%的

被访者玩过游戏

针对被调查的15个大中城市(见图1),玩过游戏的人群比例均超过80%,其中北京、广州、深圳、杭州、青岛、郑州、长沙七市的比例接近或者超过90%。从学历上看,除了初中及以下群体的比例低于80%(76.9%),其他人群玩过游戏的比例都高于80%,并且呈上升趋势;从婚姻状况上看,“已婚无小孩”群体的游戏玩家比例最高,这个群体普遍工作稳定,生活压力较小,有较多的时间投入到游戏中;从收入水平上看,无论高收入还是低收入,玩过游戏的比例都比较高,并且高收入群体的比例最高。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中国游戏市场早已进入了成熟区,普通民众接触游戏的门槛非常低,只要拥有游戏设备和网络,就可以进入网游圈。而从人群上看,高学历高收入的玩家所占的比例较高,他们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PC端与移动端PK,PC端“益智休闲”、“角色扮演”是主流

PC端游戏玩家比例高于移动端,PC单机游戏、网页游戏、客户端网络游戏处于前三甲,比例均超过40%;移动端的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玩家比例较低。无论PC端还是移动端,多数的游戏玩家选择“单机游戏”;网络游戏因需要多人参与、联网等条件的影响,故低于单机游戏的比例。而最为玩家钟爱的PC端游戏类型是:益智休闲类、即时战斗角色扮演,这些玩家占PC端游戏的比例均超过30%。

手游是移动端网游的主流,“角色扮演”游戏最时兴

针对移动端的网游玩家,使用手机玩游戏的比例远远大于Pad等设备,手游是移动端网游的主流选择。最为手游玩家所钟爱的手游类型是:角色扮演、休闲、益智和社交;这些类型的玩家比例均超过了20%,其中角色扮演类型的手游比例超过了40%,这些游戏有很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深受年轻玩家喜欢。(见图2)

接近60%的移动端网游用户选择使用WiFi网络,剩余40%的用户依然在使用移动数据流量玩手机网络游戏;移动端网游用户月均花费在500元以上的极少数,40%的用户月均花费在10~100元,有15.7%的移动端网游用户表示没有花过钱。移动端网游用户普遍使用支付宝充值,占比为65%,其次是网银付费、话费充值卡和手机支付,使用这些方式充值付费的用户的占比也超过30%;而其他付费方式则比例较低。因此,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移动网游用户的花费普遍较低,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移动端网游用户需求多样

移动端网游用户的需求动机多种多样,接近一半的用户玩网游是为了“消磨时间”,超过30%的用户选择了“排解压力、发泄情绪”,这两个正能量不是太强的选项排在所有选项的前两位。同时,也有不少用户选择了其他诸如“体验操作乐趣”“完成闯关和挑战”等选项。

在对移动端网游用户的游戏年龄调查中,1~3年游戏年龄的玩家接近一半,移动网游用户的游戏年龄分布中占比最大的是1~2年,其次是2~3年,而初玩家和老玩家的比例都较小,整体上呈现“枣核”趋势,即“两头小中间大”。

启示

1.普通人接触游戏的门槛极低,游戏的推广工作是重中之重。因为普通人接触游戏的门槛极低,导致当前游戏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游戏的推广工作就变得特别重要。游戏的推广要考虑实际到达率的问题,游戏开发商和经营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推广平台和方法进行推广。

2.用户对PC端小游戏需求旺盛,需要提升游戏创意和趣味性。虽然移动端网游的比例逐渐扩大,但PC端单机或网络游戏的比例依然较大,很多用户是在生活工作休闲之余来玩一些小游戏,不管是消磨时间还是获得乐趣,都是这些玩家实实在在的需求。

3.玩家消费水平偏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单个玩家在游戏上的月均花费普遍小于100元,消费水平处于偏低的状态。手游因为支付便捷的优点,可以很好地作为提升玩家消费水平的平台。

4.更充分地去了解玩家,挖掘不同细分人群的需求。网游用户的需求多种多样,每个细分人群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特点,只有满足他们独特的需求和动机,才能延长网游的生命周期,使得用户流失尽可能降到最低。

上一篇:一件让我高兴的事作文450字下一篇:高中德育标兵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