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逻辑学教学研究相关论文

2024-07-01

高等师范院校逻辑学教学研究相关论文(精选11篇)

1.高等师范院校逻辑学教学研究相关论文 篇一

何谓推论?

推论(reasoning)是从前提(为结论提供证据的已知事实或预设假说)推导出新结论的过程,是从已知或预设(即前提)到达未知(即新结论)从而获取新知识、扩展已有知识的过程。一个推论过程一般由一系列被称为推断(argument)或者推理(inference)的步骤有序构成。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尤其是抽象知识,并非所有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后从直接的经验总结得出的,而大部分都是根据已知知识通过推论而得到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推论这一手段,人类就不可能把知识宝库扩展到今天如此丰富的地步。

举一个用自然语言表达的推论的简单例子。

(1)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达为一对整数之比。

(2)π不能表达为一对整数之比。

所以

(3)π不是一个有理数。

(4)π是一个数。

所以

(5)至少存在一个非有理数(无理数)。

这里,用一步推理先从前提(1)和(2)推出(3)作为结论,又用一步推理从前提(3)和(4)推出(5)作为结论,这样的两步推理构成一个完整的推论,从前提(1),(2)和(4)推出结论(5)。

推论的能力,尤其是抽象推论的能力(一般动物并不具备),无疑是人类智能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因而应该是任何以实现人工人类智能(本文用此名词以区别人工智能所实现的动物智能)为目标的计算智能系统都具备的必不可少的功能。说一个没有具备推论能力的计算智能系统实现了人工人类智能,显然有言过其实之嫌。尽管推论及其自动化曾经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课题,但关于推论的基本性质还有许多未解决问题需要探究,关于推论在计算机上的有效实现也还仍然有许多重要课题需要实践。何谓逻辑学?

在上述有关推论的一般哲学定义中,尽管说推论的前提要为其结论提供证据,但一个具体推论的前提是否实际上真正有效地为其结论提供了证据是独立于一般定义的另一件事,也就是说,确实提供或者实际没有提供都是可能的。因此就需要某种确切标准来区分鉴别正确、有效推论和不正确、非有效推论。逻辑学正是研究推论正确性或有效性学问的学科。逻辑学首先是关于推论(推理)的学问,它探索和研究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正确、有效的推论,探索和研究用于区分鉴别正确、有效的推论和不正确、非有效的推论的一般原理和标准,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正确、有效推论而避免不正确、非有效推论的一般方法论。因此,历史上,逻辑学从来就被称之为“科学之科学,技艺之技艺”(司各脱,13世纪)、“所有其他科学之基础”(塔斯基,1941)、“先于所有其他科学,以其思想和原理支撑所有科学之科学”(哥德尔,1944)。

另一方面,在各种各样推论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可以有多种不同种类的证据关系存在,而对不同的证据关系的认同与否就可以引导出不同的正确有效性标准。任何科学都是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一旦其中某个假设或原理被一个新的假设或原理所替换,可能会给予该门科学巨大影响,以至于产生一个全新分支。逻辑学也不例外,关于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的不同哲学动机可以引导出不同的逻辑有效性标准和逻辑系统。作为逻辑学之核心的条件关系

在逻辑学中,一个形式为“如果(若,if)…,那么(则,then)…”的句子通常被称为条件命题(conditional position)或者简单地被称为条件句(conditional);它用于断定在句子的“如果(若,if)”部分和“那么(则,then)”部分之间存在的某种充分条件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条件句必然涉及由逻辑连接词(connective)“如果…,那么…”,也被称为条件关系(conditional relation),来连接起来的两个部分,它们分别被称之为该条件句的前件(antecedent)和后件(consequent)。一个条件句的真实性不仅取决于其前件和后件的真实性,而在本质上更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必然相关性和充分条件性。条件关系概念在推论中起最基本的作用,因为任何推论形式都必须基于它,所以,条件关系概念一直都是逻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从而被认为是逻辑学的核心。

当研究和使用逻辑时,条件关系概念既会出现在对象逻辑(即作为对象,正在研究的逻辑)之中也会出现在元逻辑(即作为工具,正在用于研究对象逻辑的逻辑)之中。在对象逻辑中,通常是在其形式语言中有一个用来表示条件关系概念的连接词;同时,条件关系概念也通常用一个元语言符号表示,在该对象逻辑的证明论和模型论中用于描述逻辑后承(logical consequence)关系。另一方面,在元逻辑中,条件关系概念,通常会以自然语言形式表示,用于定义关于对象逻辑的各种元概念和描述关于对象逻辑的各种元定理。

从对象逻辑的观点来看,有两种类型的条件句,一类是经验的条件句,另一类是逻辑的条件句。对于一个给定的对象逻辑,如果一个条件句的真值,从该逻辑的意义来说,必须取决于其前件和后件的具体内容而不能仅由其抽象形式来确定(亦即,从该逻辑的观点来看,其前件和后件之间的相关关系被视为是经验的),则该条件句被称为该逻辑的经验条件句;如果一个条件句的真值,从该逻辑的意义来说,仅取决于其抽象的形式而与其前件和后件的具体内容无关,因而可以被认为是普遍真的或普遍假的(亦即,从该逻辑的观点来看,其前件和后件之间的相关关系被视为是逻辑的),则该条件句被称为该逻辑的逻辑条件句;从该逻辑的意义来说,一个普遍真的条件句也被称为该逻辑的一个必然归结(entailment)。事实上,各种不同的逻辑系统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把什么样的条件句视为、定义为必然归结,正如Diaz所指出的:“现代逻辑中的问题可以最恰当地表述为:我们如何能够给予那些表示了必然归结的条件句一个合理的解释?”相关的推论与推论的经典有效性标准

在对推论、逻辑学、条件关系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做了清晰的介绍之后,进入本文的主题。

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1)“如果雪是白的,那么1+1=2”,(2)“如果雪是黑的,那么1+1=2”,(3)“如果雪是白的,那么1+1=3”,(4)“如果雪是黑的,那么1+1=3”,这4个以自然语言形式表达的经验的条件句陈述了4个简单的推理(推论)。按照常识和经验,大概谁也不会认为这4个推理是正确的,因为在这4个推理当中,无论前提与结论正确与否,从常识和经验来看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亦即,没有任何相关关系。这样的例子当然还可以举出很多,应有尽有,它们至少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条件句(推理、推论)的前件(前提)和后件(结论)之间,可能不存在相关性,由这样的条件句陈述的推理(推论),不应该被视为是正确的。基于这个事实,暂且把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相关性的推论称为“相关的推论”,而把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具有相关性的推论称为“不相关的推论”。

接下来,来看一看经典数理逻辑和相关的推论之间的关系。经典数理逻辑(classical mathematical logic)是为了给数学家们的工作提供形式化语言来描述数学证明结构而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目的是对数学证明给予严格的描述(请注意,“经典数理逻辑是形式逻辑的现代化”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在各种各样的形式逻辑系统中,经典数理逻辑可以说是最简单的。经典数理逻辑基于几个基本假设,其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采用经典有效性(the classical account of validity)(亦即,一个推论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其前提为真时其结论不为假)作为推论(证明)的逻辑有效性标准;在经典数理逻辑的理论框架范围内,人们必须以此标准来确定一个推论(推理)的结论是否实际上依据于其前提。

然而,因为经典有效性不要求推论(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必须存在相关关系,所以一个经典有效的推论(推理)之结论未必一定与其前提相关,甚至可以毫不相关。在人们的常识和经验看来,不正确的推论却有可能在经典数理逻辑的范围内是有效的,换言之,经典有效性这个逻辑标准并非与人们常识和经验中推论的正确性判断标准完全一致。

那么,是否有某种逻辑系统,其逻辑有效性标准考虑了推论之前提与结论间的相关关系?是否有某种逻辑系统,其逻辑有效性标准与人们常识中推论的正确性判断标准完全一致?这是2个尽管陈述起来简单但是在本质上、在哲学上、在逻辑学上相当难的问题。“实质蕴含悖论”问题

作为采用经典有效性的一个必然结果,经典数理逻辑用一个外延的真值函数连接词“ 实质蕴含(material implication)”(即一个蕴含命题为假,当且仅当其前提为真且结论为假)来表示条件关系概念。经典数理逻辑中的外延的真值函数“实质蕴含”没有准确地表达条件关系概念。这就引出了所谓“蕴含悖论”的问题,即如果把经典数理逻辑中的“实质蕴含”视为(注意是“视为”)是条件关系,而把经典数理逻辑中的逻辑定理都视为有效的推理式或者必然归结,那么从推论(推理)正确性的角度来看,经典数理逻辑的许多逻辑定理都表现出悖论特性从而被称作“实质蕴含悖论(paradoxes of material implication)”。

对于经典数理逻辑的各种经典保存扩张(classical conservative extension)或者非经典替代(nonclassical alternative)的逻辑系统,只要经典有效性被采用为推论(证明)的逻辑有效性标准并且条件关系被直接或者间接地表示为实质蕴含,那么上述事实都仍然成立。

那么,不考虑前后件之间相关关系的逻辑真“实质蕴涵”条件句在应用上会带来什么问题?

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系统内“实质蕴涵悖论”的存在,经典数理逻辑是担负不起“科学之科学,技艺之技艺”、“所有其他科学之基础”、“先于所有其他科学,以其思想和原理支撑所有科学之科学”之重任的。基于强相关逻辑的相关推论

尽管传统相关逻辑已经排斥了那些传统的蕴涵悖论,但是在它们的逻辑定理集合当中也还仍然存在着一些逻辑定理,从我们通常使用条件关系的意义来看是不自然的。如果将传统相关逻辑中的相关蕴含视为是条件关系,而把相关逻辑中的逻辑定理都视为有效的推理式或者必然归结,那么从正确推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相关逻辑的许多逻辑定理仍然表现出类似于“实质蕴含悖论”的特性。这一情形,与把经典数理逻辑中的“实质蕴含”视为是条件关系,而把经典数理逻辑中的逻辑定理都视为有效的推理式或者必然归结时所产生的“实质蕴含悖论”问题完全类似。

尽管“相关蕴涵”比“实质蕴涵”更恰当地表达了条件关系概念,但是类似于“实质蕴涵”的情形,“相关蕴涵”也还没有完全准确地表达条件关系概念。

笔者于20世纪90年代前期命名这些相关逻辑的逻辑定理为“合取蕴涵悖论(conjunction—implicational paradox)”和“析取蕴涵悖论(disjunction—implicational paradox)”,因为在一个合取蕴涵悖论条件句的前件中包含有不必要的、不需要的合取项,或者在一个析取蕴涵悖论条件句的后件中包含有不必要的、不需要的析取项,或者两者皆而有之。尽管相关性原理及变量共享保证了条件句中前件与后件的相关性,从而使得一个基于传统相关逻辑的有效推论之结论必然与其前提相关,但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必须共享至少一个命题变量仅是一种较弱的相关性(可以通俗地解释为“只要相关了就行”),而并未要求前提和结论之间必须共享所有的命题变量。所以,在任何传统相关逻辑的理论框架范围内,即便一个推论(推理)是相关有效的,它既无法保证其结论在条件关系意义下的真实性,也无法保证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在条件关系意义下的相关性。这种情况与在经典数理逻辑里“实质蕴含悖论”的情况完全相似。从把推论视为人类获取新知识之手段的角度来看,作为规定推论正确性有效性标准的基础逻辑系统应该满足的最基本要求:该逻辑必须保证有效的推论是在条件关系意义下是相关的(relevant)和保真的(truth preserving),亦即,对一个基于该逻辑的有效推论来说,在条件关系意义下,其前提和结论之间必然是相关的并且当其前提为真时其结论也必然为真。基于强相关逻辑的相关推论在发现和预测中的关键作用

发现是寻找或者揭示某个前所未知事物的过程。预测是预先猜测某个未来事件的发生,因此,它是一个必定伴随有某个时间参照点的概念。对于任何发现或者预测,被发现的事物或者被预测的事件必然是在发现过程和预测行为完成之前预先未知的,否则,就完全没有必要去发现已知的事物或者预测已知的事件了。由于推论是从给定前提获得预先未知的新结论之唯一途径,因此,不存在有完全不祈求于推论的发现过程和预测行为。

因为对于任何发现或预测来讲,在发现过程或预测行为之前都没有一个完全明确定义清楚了的目标(注意,如果有了这样一个目标,那么那将是一个证明而不是一个推论),并且被发现的事物或被预测的事件及其真实性在发现过程或预测行为完成之前都是未知的,所以发现或预测时所进行的推论必须是相关的这一要求是合理的。这个要求,对于科学发现或预测来说,在哲学意义上是本质重要的;这是因为,为了评估被发现的事物或被预测的事件,科学家们必须遵循最一般的、独立于正在实践内容的正确性标准,它可以给出被发现的事物或被预测的事件的健全性保证。那么,最一般的标准是什么?在哪里可以找到最一般的标准?正是逻辑学,作为“科学之科学,技艺之技艺”、“所有其他科学之基础”、“先于所有其他科学,以其思想和原理支撑所有科学之科学”,可以提供这样的标准;正是强相关逻辑,可以圆满地支持相关推论,使得科学家们能够以非循环的、非同义反复的方式来评估所发现的事物或所预测的事件。

基于强相关逻辑的相关推论在发现和预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某个应用需要寻找独立于具体领域的、一般的推论有效性标准,使得只要保证了前提的正确性之后,对依据该推论有效性标准推出的结论无需再评价就可以直接接受为正确的,那么目前世界上符合此要求的只有强相关逻辑而无其他。结论

相关逻辑现已成为哲学逻辑的一个重要分支。相关逻辑是以探究推论中相关的有效性为己任的唯一的一族逻辑系统。作为知识表达和推论的工具,相关逻辑所具有的许多有用特性是经典数理逻辑及其各种经典保守扩展或非经典替代都没有的。

在条件关系意义下的强相关性对于任何发现和预测中的有效推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人们希冀通过推论来发现新的事物或预测未来事件,那么应该求助于相关推论;事实上,当发现了一些新的事物或者预测了一些未来事件的时候,人们正是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进行了相关推论;基于强相关逻辑的相关推论,对于以发现或预测为其重要功能的各种计算智能系统来说,必然起到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基于强相关逻辑的相关推论在知识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科学中可以发挥许多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如果不求助于某种方式的相关推论,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都不能被完满解决。

2.高等师范院校逻辑学教学研究相关论文 篇二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政策的制定以及各项安排部署,却将政策的执行过程视为“黑箱”,认为政策能够通过执行系统不折不扣完成,政策结果将与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相差无几。然而,国内外关于政策执行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政策执行失真、产生多重政策结果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1]。

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科兹纳指出,考察现象背后的目的、动机和利益是理解政策结果的关键。西蒙、赫希曼和斯科特的相关研究提示我们很多政策结果是由于利益相关者的策略性行为导致的 [2,3,4]。默顿认为,集体性和社会性行动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个人、群体、社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多重政策结果[5]。这就是说, 无论是政策目标的达成还是非预期结果的产生,实际上都可以从人的本性和行为逻辑上寻找答案与解释。虽然政策制定者设计了某种制度,采用一种或者多种政策工具来解决某个特定问题,但政策的实际运行结果却主要取决于政策受众———相关行动者对政策的反应[6],正是不同利益主体的行动将政策制度与积极或者消极的结果联系在一起。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该政策在推进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重点建设高校的办学条件、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在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SCI论文产出国,高水平学术产出也在不断增加,部分学科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非预期的政策结果,如高校发展日益趋同,学术研究泡沫严重,腐败寻租现象时有发生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如何取得卓著成效? 非预期政策结果又是怎样产生的? 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揭示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有两个基本假设:

1利益相关者是有限理性的,其行动的目的在于最大化其收益;2利益相关者具有创造性,他们能够进行制度创新,协助完成政策目标,也能够创造各种手段应对政策、利用制度缺陷,追求机构或者个人目标。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政策文件及研究性文献, 回顾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背景、目标及政策演进,分析该政策所采用的政策工具,探讨其所提供的激励与约束;其次,基于利益相关者行为逻辑,探讨利益相关者对政策工具的反应及行为选择;最后,结合政策工具与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综合分析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运行的多重结果。

二、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演进及主要政策工具

(一)政策演进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短缺、资源匮乏、百废待兴、国内外形势复杂,“重点论”成为各项政策和制度的指导思想。1954年,高等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 标志着高等教育重点大学政策的正式形成,该决议指定了6所全国性重点学校,并提出了重点学校的任务。1959年,《中共中央关于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了16所全国性重点学校。到1960年 ,重点高校数量增至64所,1963年又增加3所。之后,经历了一段历史曲折,高等教育受到极大冲击,重点大学政策一度中断。1978年《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决定恢复和办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确立了88所重点大学。到1981年,重点高校数量增至96所。

此后,重点大学政策逐步演变为更加宽泛的重点建设政策:1984年《关于将10所高等学校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请示报告》, 决定对少数全国重点高校进行“重中之重”建设,这些高校得到了比其他学校更多的额外拨款。1987年,重点学科的评选和建设项目启动。1991年起,分别建立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基地”“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等。依托重点学科以及各种基地,相关学科专业得到了重点投资与建设。紧接着,“211工程”和“985工程”———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领域中规模最大的两个重点建设工程相继启动。

在建国后的不同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政策目标有所差异:50年代, 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将重点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榜样,通过高等教育部总结推广经验从而带动其他学校发展。60年代, 以贯彻“巩固、调整和提高”方针为目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防止因为平均使用力量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普遍降低[7]。70年代末,恢复重点大学。80年代以来,转向更加宽泛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旨在加强重点大学的科学研究任务和功能,让重点大学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心,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带动其他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适应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需要[8]。90年代启动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围绕建设一流大学展开,其中,“211工程”的目标定位于使大多数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学科接近或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985工程”的目标定位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一批学科达到或者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

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存在差异,这使得重点建设政策所能调配的资源与手段也相应存在差异: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国家对重点大学的支持更多的依靠政策与行政等手段, 政府对学校层次、学位授予层次、基础设施、教师聘任条件以及学生培养方式等诸多方面做出规定,在师资调配、人员编制、基本建设、专业设置、招生分配等方面采用倾斜性制度安排来支持重点大学建设。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物质财富迅速积累, 财政收支日渐宽裕。1984年启动的“重中之重”高校建设,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安排5亿元专项经费,作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7所大学加速建设之用,并从相关部门调剂经费支持其他几所重点大学建设。在此期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拨款方式由“基数加发展”转变为“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其中,综合定额部分由在校生数决定,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层次的生均拨款额有所不同;专项补助是由财政部或者学校主管部门单独安排的经费拨款。“重中之重”以及其后的各类重点建设项目,如“重点学科”“基地建设”“211工程”“985工程”等,都采用了专项经费的拨款方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 尤其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财政能力大幅提升,教育领域的重点建设专项经费投入也随之大幅增加。1995年启动的“211工程”和1999年启动的“985工程”是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领域中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其中“211工程”在“九五”期间投入资金186.3亿元,“十五”期间187.5亿元;“985工程”仅中央专项资金投入一期建设142亿元,二期建设191亿元[9]3。

(二)主要政策工具

纵观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演进,其采用的基本政策工具主要涉及如下4种[10]:

1. 权威工具。依托于国家的法定权力,该工具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各种政策管制上。由于“择优重点建设”是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突出政策偏好[9]129,因而, 早期的重点建设政策规定了重点高校在师资配备、教学设施、财政经费、学生录取以及毕业生分配等方面具有优先权;20世纪80年代以后, 重点建设内容趋于宽泛, 在继续沿用早期一些干预措施的同时,权威工具还被运用于设定重点建设项目申报的资质要求或门槛,如国家重点学科的遴选主要是从符合条件的博士点中选定[11];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依托高等院校实验室的主体依托学科应为国家重点学科[12];2006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的第2条明确指出: 在安排“211工程”“985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计划等相关建设项目时,应对国家重点学科给予支持和倾斜。一些科研计划、人才计划的项目申报也主要面向重点建设单位, 如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基本申报条件之一为“创新团队一般应以国家实验室或近5年内经过国家评估且结果为优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业绩优秀的国家或教育部工程化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13]; 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范围仅限于中央有关部门所属重点高等学校、经国务院批准的博士学科点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14]。此外,权威工具还被应用于对一些行为或者结果的惩罚性制度安排,如对于连续两次被评为“不予资助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取消“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格。

2. 激励工具。该政策工具主要通过切实的回报诱导或鼓励机构/个体行为发生变化,追求共同使命。政府的财政经费拨款是最重要的激励工具。由综合定额经费所能引发的机构/个体行为变动远小于专项经费,故而,专项经费实际上成为了调整公共教育资源在高等学校中的资金分配方向、体现公共教育资源分配重点的重要激励工具[15]。此外,激励工具还被应用于与拨款相结合的评选和与评估相结合的奖励,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评选,以及对重点建设成效显著的高校给予经费奖励等。

3. 能力工具。该政策工具主要通过提供信息、资源等支持机构、个体开展活动。对于高校、学者而言,能力工具就是使其能够开展基本的教学、科研活动,以及让具有较高能力的机构和学者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等。政府财政经费拨款中的综合定额的主要作用是为高校在竞争环境中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最低保障, 而专项经费是对高水平科研活动的支持。对于学生及家长而言,能力工具是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学校的决策信息。由于高等教育是一个经验物品,其特征,如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就业情况等,只有在被消费时才能有效评估,如果个体缺少足够的信息将难以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6]69。

4. 符号和规劝工具。这类政策工具主要是指对高校地位、教师身份等的符号、标签化描述,其往往伴随着国家的资源支持以及对“卓越”机构或者个体的认同与强调。在具有信息不对称特征的高等教育领域,声望是传递学术水平与能力的重要信号,从这个意义上说,重点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就是一种符号和规劝工具。

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

虽然,政策设计的出发点是让行动者做政府(国家)希望他们去做的事情。政策工具是用来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手段, 它们通过对人们的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目标群体能够按照政策的意图行动。然而,利益相关者往往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他们基于自身利益做出行为选择,包括遵从政策规则、利用政策机会、提升政策目标的自主性行为,或者规避政策的影响。

(一)高校组织的行为选择

大学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其主要经费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学费、社会捐赠以及其他收入等,收入、利润不是其发展目标,办学盈余只能够用于学校进一步发展,故而,追求卓越、提升声誉才是大学组织的首要目标。然而,大学具有资源依赖的特征,那些具有更好的研究设施与条件、更高收入的高校往往能够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学者, 从而迸发出更大的竞争力,因此,大学是具有成本最大化倾向的组织。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在不断扩大。1999年起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30-38条详细规定了作为民事主体的高校的自主权,包括招生权、学科设置权、教学权、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权、国际交流合作权、机构设置与人事权,以及财产管理和使用权等。当各高校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 又有不断扩大的自主权来追求自身利益时,各高校必然为自身利益开展竞争。这其中,经费竞争是高校间竞争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 政府财政拨款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其中,综合定额经费的变动空间相对较小,而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近年来在不断加大。故而,专项经费投入成为政府诱导、鼓励高校组织调整行为的重要激励工具,同时也充当了符号与规劝工具:那些能够获得国家重点建设专项经费的高校代表着较高的学术水平与能力,具有良好的声望;同时,还是能力工具,因为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各种基地,相关学科专业得到了重点投资与建设,有助于开展高水平的研究。

在各类重点建设专项中,国家重点学科处于核心地位,如《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在安排“211工程”“985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计划等相关建设项目时,应对国家重点学科给予支持和倾斜。而学位点又是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资质门槛”。这种制度安排为高校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引, 学科建设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核心利益。于是,各高校纷纷喊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口号,一些高校几乎把学科建设等同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6],不断提升学科层次、培育和发展重点学科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导向。博硕士学位点以及重点学科的条件和要求成为高校制定发展目标的指引和依据,大多数高校按照学位点以及重点学科的条件和要求来规划、发展、建设自己的学科,并据此设计学校内部的激励制度。

重点建设专项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建设项目的种类也愈加丰富, 这使得重点建设专项的立项、规划及项目审批权部门化,同时针对不同区域间普遍存在着的不平衡发展状况,有关部门能够根据不同时机和环境有差别地给予不同高校重点建设立项审批。差别化的政策, 虽然有助于改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但是差别化所产生的自由裁量空间也带来了政策的不透明和不确定,这对于高校的发展既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威胁,各高校唯有积极努力争取才能获得审批立项。因而,“跑部进京”就成为重要策略选择,相当一部分京外高校设立驻京办,既是为了充分了解和沟通信息,也是为了尽可能争取计划指标、专项建设项目、拨款以及优惠政策等。

综上, 高校在积极响应重点建设政策的过程中,“跑部进京”是高校应对重点建设政策不透明、争取获得更多外部发展资源的策略选择,“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是动员组织内成员共同努力的内部战略选择。

(二)教师的行为选择

对于有志于在学术生涯中有所追求的学者而言,学校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下, 专项经费持续强化不同高校的资源禀赋差异,重点建设高校与单位不仅经费充裕、还有更多发展机会。不同层次高校间的资源禀赋存在显著差异,这构成了学者选择就职机构的具体情境。通常而言,优秀学者首先流向拥有更多资源、更好发展机会的高校。

随着高校享有的自治权利的扩大以及所能动员的资源的提升,高校能够运用“胡萝卜”和“大棒”来改变个体和作为整体的组织的行为[6]76。结合教育部发布的学位点申报条件以及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来看,两者对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资源条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和要求具有共通性:需要有较高学术造诣、一定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承担国家重要研究项目以及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具备较为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有一定的研究生规模等。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学校发展战略下,科研项目与经费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校的内部制度安排以及激励措施上,科研项目、经费、学术文章等成为教师职称评聘、考核、奖励等的重要条件与要求。

高校组织所设定的发展战略、内部制度安排以及激励工具等对于身处其中的教师、学者等的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科研项目、经费、学术文章等成为职称评聘、考核、奖励等的重要条件和要求,较之于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及其成效对于教师当前的收益和未来发展影响更大,故而对于教师来说,更为有利的选择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相关活动中。

此外,由于发展资源的稀缺,各专业、学科及团队对于学校资源内部再分配的竞争十分激烈,而教师兼任行政职务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影响校内资源的分配,有助于拓展人脉关系、扩大其学术影响力。因而,为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兼任行政职务已成为部分学者和学术团队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策略选择。有人曾对2009年教育部评出的百位高校名师的身份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只有10%的学者未承担任何行政职务,其余90%的名师拥有校长、书记等头衔[17]。

(三)学生及家长的行为选择

对于学生来说, 上大学是个人提升职业能力、养成良好品行、提高未来生活质量的重要学习阶段。但是,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学生和家长往往缺少足够的信息做出合适的选择。由于重点建设政策的核心在于择优原则,因此,被列入重点建设的高校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社会声望、更高教育质量以及更多发展机会,而这就成为学生和家长进行学校选择的重要依据。然而,“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每年的录取人数约50万人左右, 约占全国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总人数的8.5%[18]。稀缺的优质资源使得高考竞争依旧激烈。高考的激烈竞争在早年主要源于极低的高考升学率,扩招之后,主要源于不同高校间的巨大差别。这种竞争还向下延伸至基础教育:尽管有关部门几乎每年都下发通知文件,严令中小学校不得在周末和假期进行补课,然而,培训热、择校热以及集体补课依旧盛行,这既加重了初高中生的学业负担,也加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四、政策多重结果的综合分析

以上基于相关行动者的利益,探讨了他们对政策工具的反应与行为选择,下面将开展政策工具与政策多重结果的综合分析。这是因为:政策工具是政策设计者为了达到特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政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多种政策工具的合理使用,相关制度的完善也可以看作是对政策工具的修正。

相关行动者基于自身利益的策略性行为选择,既能够推动政策工具发挥正功能,也能够放大政策工具的潜功能。政策工具的正功能在于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预期政策结果,而政策工具的潜功能则可能引发其他问题,产生非预期的政策结果,甚至有损于政策目标的实现。以下的分析将有助于理解重点建设政策是如何取得卓著成效、非预期政策结果是如何产生,以及应当如何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安排等问题。

(一)权威工具与多重政策结果

权威工具的理念建立在“同质性”基础上,其将政府意志通过行政命令等传达给政策希望影响的行动者,能够十分有效地解决任务明确的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 如果平均用力支持每所高校发展,每所高校所能分得的资源将十分有限,很难迅速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使用权威工具,政府指定了一批重点高校,将有限优质资源向这些重点高校集中,避免平均用力,加速了重点高校的发展, 迅速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等的需求。可以说,权威工具是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实施早期最主要的政策工具,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后期,该工具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使用权威工具,政府的控制也得到进一步强化。虽然政府在政策提议中,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但是在与专项经费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中, 高校发展目标趋同、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符号、规劝工具与多重政策结果

重点建设项目,如面向高校的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 面向教师职业发展的人才发展计划等,它们通常与积极的符号、标签相联系,被政府列为重要或者优先事务,这些符号、标签实际上发挥着规劝的作用,有助于将高校组织和教师个体的动机与行为导向政策目标;另一方面,政策导向使得高校发展同质化,重点建设符号成为学生和家长进行学校选择的重要依据,该符号又成为了传递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信号。统计显示,7成多的高校毕业生遭受过就业歧视,90%以上的招聘广告中含有歧视性条款[19]。尽管有关部门发出通知,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等条件的招聘信息,但这无法改变非重点大学毕业生受到更多就业歧视的现实。

(三)激励工具与多重政策结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体利益、集体利益逐渐得到认同。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财政能力大幅提升,专项经费规模持续增长,激励工具逐渐成为主导工具。该政策工具通过提供制度化的奖励,引导、诱发高校以及教师对政策的偏好、选择特定的行为方式和行动路径, 从而实现政策目标。如诸多高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并据此调整学校内部制度,激励教师致力科学研究、发表高质量论文。高校以及教师对各自利益的追逐, 成为推动高校教学、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SCI论文产出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绩,不能不归功于激励工具对高校和教师行为的有效引导。另一方面,制度化奖励在诱导、促使利益相关者改变其行为的同时,也使得他们转而追求价值交易。也就是说,激励工具成为了利益相关者的行动目的。

近年来,高等教育专项种类迅速增加,专项经费比重不断提高,而专项资金主要通过项目申请、评估和批复等予以分配,相关主体能够获得专项和经费的多少与项目运作的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政府每启动一轮新的重点建设项目, 就会引发新一轮利益博弈。“跑部进京”现象十分普遍,一些京外高校甚至设置驻京机构。设租寻租行为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从社会成本来看,这是一种资源浪费。

自上而下对科研活动的高度激励,催生了学术浮躁及各种学术不端,还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功能被忽视、教学活动日益边缘化、教学时间被严重挤占等不良效应。一些教师选择最低限度的授课、甚至不上课。上述现象的广泛存在,使得教育部不得不发通知三令五申要求教授必须上讲台给本科生上课[20]。行动者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使得高校、教师的目标与学生及家长、政策目标之间产生了不一致。

(四)能力工具与多重结果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支持不平衡发展,即优先支持有能力的高校或者教师开展各项活动。重点高校获得更多财政经费投入,更好的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条件,拥有更多发展机会,从而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学者和学生。大量优质资源聚集于重点高校,进一步增强了重点高校的竞争力、社会服务能力,亦培养出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近十年来重点高校所培养的大量高层次人才, 在满足社会各行业对于人才、技术迫切需要的同时,也不断改善弱势高校的师资力量。然而,在高等教育不平衡发展方式下,获得较少资源投入的弱势高校, 在改善研究条件方面十分局促。早期为集中优势资源、快速发展重点高校而设置的各种“资质门槛”,成为弱势院校提升能力、寻求快速发展的重要制肘;同时,这些门槛也成为获得大量财政拨款的重点高校抵御竞争的天然屏障,从而导致这些重点高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动力不足。不少学者围绕高校科研生产率的研究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五、讨论与结论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是国家层面的政策选择,该政策将有限经费重点投入一些高校,加快重点建设高校的发展,再带动其他高校发展。建国初期,一穷二白,重点建设政策是财政困境下的一种选择。20世纪80年代 ,重点建设政策初显成效 ,得到了部分高校、学者和媒体的认可和支持。在多种力量推动下,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启动,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政策。得益于多种政策工具的使用,重点建设政策实施迄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校整体实力大大增强、科学研究发展快速,培养出了大批创新人才,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显著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主力军,博士学位教师占比大幅提升;国际科技论文数快速增长, 相当一部分学科进入ESI前1%,大批科研成果涌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与此同时,政策工具的一些非预期结果也不断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诟病。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分析可以发现:相关行动者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重点建设政策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这种利益追求亦放大了政策工具的潜功能。也即,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非预期结果的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个是相关行动者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另一个是政策工具的潜功能。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相关行动者对自身利益追求,否则必然造成政策工具与制度情境间的不匹配,从而引发各种矛盾、冲突以及非预期的政策结果。

改革开放前,物质的匮乏以及严格的计划经济对于社会成员的利益追求具有强烈抑制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集体利益、个人利益逐渐得到承认,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高校作为民事主体所拥有的自主权。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又使得重要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的数量显著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总量在2000年排名世界第6位 ,2010年起已跃居第2位 ,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6100多美元 [21]。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自媒体的崛起,我国社会正不断地向多样性社会转型。

在多样性的社会背景下,相关行动者及社会公众的利益不断分化,而政策工具似乎没能跟上形势变化并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教育主管部门是选择高等教育政策工具的主要组织,其政策选择往往带有历史惯性。权威工具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行政手段干预资源配置,使得不同学校、学者间难以开展平等的学术竞争; 早期为集中优势资源、快速发展重点高校而设置的各种“资质门槛”,已成为弱势院校提升能力、快速发展的重要制肘,而激励工具与手段的有限性,又使得高校发展日趋同质化。

政策工具与制度情境之间的不匹配,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冲突,以及急功近利的行为。令人欣慰的是,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4年初,《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明确取消国家重点学科等项目的审批。这可视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调整政策工具的积极信号。

政策工具的选择以及相关制度的设计与安排通常以行动者及其利益追求恒定不变为假设前提。然而,在制度运行过程中,行动者及其利益追求往往会发生改变。因而,制度设计应当考虑各种因素的长期影响,预先考虑制度情境的可能变迁,关注多种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 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发展预留空间,并适时调整相关制度。在多样性社会背景下,采用重点建设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政策工具的设置还需进一步优化,包括如何减少相关行动者的策略性回避,更好地协调不同行动者的利益等。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对当前所采用的政策工具进行优化或完善: 1减少权威工具的使用,仅保留对相关行动者的策略性回避和机会主义,提供惩罚机制和防范机制。例如,减少项目申报中关于“资质门槛”的硬性规定。一个重点建设项目,不应当成为下一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入场券,这种做法会导致利益和优势的不断固化。更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行为主体的实际绩效水平予以资助或投入,这将鼓励弱势高校努力发挥“后发优势”,同时,也会倒逼优势高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2丰富激励工具,鼓励高校多样性发展,以满足社会多样性需求。应公开公示重点建设项目的评估规则和遴选过程,尽可能保证评审程序的公平和公正。激励方式可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如每隔5年重新评估,这将激发各类组织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3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财务等信息的透明度,并以此作为促进高校发展的符号与规劝工具。4加强共用共享平台建设,帮助弱势机构减少和克服因科研设备与条件不足而无法平等竞争的劣势,为相关行动者的创造性留有空间、提供支持。

摘要:政策工具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重要连接,政府通过采用一种或多种政策工具来实现政策目标。虽然政策设计者用意良苦,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产生多重结果。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实施的历史演进说明,基于利益相关者逻辑的主要行动者(包括高校组织、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对于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工具的反应、行为选择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多重结果。在多样性社会背景下,相关行动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不断分化,而政策工具没能跟上形势变化并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政策工具与制度情境间的这种不匹配,引发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非预期的政策结果。

3.高等师范院校逻辑学教学研究相关论文 篇三

现在很多高校在进行图书馆建设的时候,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特色和个性不足、规划或者统筹不合理并且建成以后利用的效率比较低下,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必须采取一些措施,确保图书馆建设更加的合理高效,满足师生需求的同时,避免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关键词】

高等院校;图书馆;资料;建设

现在很多高等院校在进行图书馆建设的时候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不足和误区,本文主要是针对图书馆本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在图书馆资料建设的时候,必须合理的统筹规划,建设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校图书馆。

1 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在很多高校在进行图书资料建设的时候,存在缺陷,比如说,在进行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以及管理人员的配备上面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些非本体的问题,还有一些本体方面的问题,也就是图书馆资料配备上的问题:图书杂志的购进和配备。本文探讨的就是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本体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1资料配备的时候存在特色不足的问题

特色和个性缺乏,主要说的是图书馆的藏书比较大众化,不同的科系和学校之间,藏书类型相似,没有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特点,很多学校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图书的使用者没有参与到图书的购置中去,书籍购置主要是由学校图书馆采编部门的工作人员决定,而那些比较大型的文献则是由分管图书馆的领导决定,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发言权,老师提出一些建议也往往不被重视,这是很多图书馆都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很容易出现很多书所有的科室都有,还有些书跑遍全校也没有的尴尬情况。

1.2资料建设的时候随机性比较强,缺乏科学的统筹

图书馆购买哪些书籍,往往存在比较随意的特点,很少进行专门的统筹。并且存在有资金的时候随意的购书,需要购进书籍的时候又存在没有资金的情况,等到有了资金,需要的书却没有了,很多学校都存在钱花了,需要买的书却没有买到一些学校对于图书馆建设不甚重视,等到上级进行检查的时候,才马上进购一大的情况。并且很多学校中购书的资金是直接划拨给各个科系,购什么样的书由科系或者图书馆决定,统筹的力度不够。并且还有一些专门为学校图书馆服务的书商,由于这些书商的存在各个学校部门之间的资料都是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并且还有批书,而这些书不一定是真正需要的。等到有需要进购的书的时候,钱却已经花光了,这对于图书馆图书资料的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1.3存在很严重的资源浪费的情况

图书馆和各个资料室和科系之间在进行图书购进的时候,交流不够,没能做到相互之间的补充,很容易造成资料重复的情况出现。比如说《四库全书》这种比较大型的文献,不但图书馆有中文系也有甚至历史系也有,这样便会造成很严重的资源浪费,并且这种书籍还很占空间和资金,直接影响了其他书籍的购进和收藏。

2 高校图书馆进行资料建设的办法

2.1必须加大对于个性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在进行图书购进的时候必须根据学校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必须有属于本学校的特色,这就要求图书馆购书人员对学校的文化和历史进行一定的了解,并且认真的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把购书的资金都用到真正需要购进的书籍中去。图书馆进购书籍的资金都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是无限的,所以必须做好精挑细选的工作,在进行图书馆图书建设的时候应该有学校的特色,能够满足师生的真实需要。

2.2对于有特色的文献应该进行搜集和保存

图书馆想要进行个性化建设,就非常有必要搜集那些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这些特色文献可以包括出版了的和没有正常出版的,包括一些地方志、说唱文学的抄本、家谱族谱等民间文献和碑刻石刻拓本等一些出土的文献。这些文献都能反映出一些地方特色,对于教学和科研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在进行购书的时候,购买的都是一些国家出版了的文献,很少购买那些民间文献和出土文献。这样下去对于文物保护和本地方历史社会研究的进行是非常不利的,并且在高校中只有那些真正有特色的图书馆,有着独一无二珍藏资料的图书馆才可能让学术界注意。

2.3高校图书馆资料建设的时候必须注意规划统筹

地方高校在进行图书馆资料高效化建设的时候,还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各系科的资料室和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在购置图书的时候,从全校的需求出发,而不是图书馆缺什么就买什么,这样可以减少或者避免资料浪费的现象出现。对于那些资金使用特别多并且占用的空间大的大型文献或者丛书,可以进行分工和合作,尽量做到相互补充和交流使用。这样老师需要书籍的时候可以先去图书馆或者本科系借,若是这两处都没有则可以去其他科系借,避免出现跑遍全校也借不到自己需要的书的情况。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情况,一个学校有好几套《四库全书》,就是购买图书资料的时候,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造成的,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料浪费。若是加强沟通,便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各个科系在选择资料的时候,便能够根据自己科系的特点选择一些图书馆没有的而自己又需要的图书,这样对于减少和避免图书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是非常有利的。

3 结语

在一个高等院校图书馆资料建设的过程中,做到相互沟通和交流,不但能够节省大量的资金,而且对于提高资料的利用效率也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做到物尽其用,并且还能够增加图书馆的藏书种类,对于图书馆图书资料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玉芬.论高等院校图书资料建设的策略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5).

[2]李南南.图书资料建设的高效化探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3).

[3]王泽丽.院系图书资料建设目标及其策略思考[J].华章,2009(11).

[4]徐忠诚.浅谈高职院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问题探索[J].硅谷,2010(04).

4.论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论文 篇四

一、师范类院校成人教育分类

成人教育,顾名思义,是指各类教育机构旨在针对各类成年人进行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当今社会存在各种门类复杂、多种多样的成人教育,如技能培训、职业进修、学位培养等类型。而我国师范类院校开展的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门类。

1.补偿教育。补偿教育一般是指职业生涯前未能达到某种学历资格的从业人员,通过实施成人教育得到知识或技能补偿。例如,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师资不足,20世纪末专科及更低教育背景从业人员为提高地方师资力量而奔赴一线教学岗位。而现在随着师资的补充,这些教师认识到补偿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专业的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的继续教育学习。补偿教育旨在从事一定岗位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的补充教育,因此从长期看,其决定从业人员的职业准入资格。

2.适应性继续教育。适应性继续教育是指通过专业继续教育,使劳动者所掌握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保持更新,以适应新的职业变化的要求。例如,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广大师范教师对于课堂展示、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专业研究新动向、新技术在教学课堂上的使用以及师资之间的交流互通等方面产生了新的要求。为了更新知识结构,满足以上要求,部分教师选择适应性继续教育。与此同时,高等师范院校对口地提供这些适应性的继续教育,为从业人员提供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3.横向拓展职业技能教育。这类成人教育主要是指加强与原有职业技能相并列的另一种职业技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者教师个人发展,部分教师在保留原有教学科目的同时,通过横向拓展职业技能教育,习得新的教学领域专业知识,经过系统学习和培养,符合专业课程教学的资格。值得注意的是,在师范教育范畴内,这种横向拓展教育一般发生在一个学科门类之内。

4.转岗教育。转岗教育是指对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进行另一种与原职业内容不同的新的职业训练,使其具备专业资格。例如,原来教授政治的教师,由于学校缺少历史科目的师资力量,通过在高等师范学校的转岗继续教育,接受历史专业技能继续教育,获得相应资格后从事历史学教学。

二、师范学校与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广义的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顶点。高等师范学校旨在培养各种教育阶段的师资,以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理论、现代教学方法等为目标。成人教育可以利用师范学校专业优势,实现成教与全日制统招教学实践并轨,在大纲制定、课程实施、考试评估、教学资源开发、试讲实习、论文写作以及顶岗实习等环节完美结合。依托师范学院的师资和资源条件,成人教育学员可与统招学生开展互助学习,共享学习资源。与此同时,依托成人教育学员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可以更有效、更生动地让统招学生认识到当前教育最真实的一面,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等等。由于成教学员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可以建立其工作单位同师范院校之间的联系,为师范院校提供学生观摩教学、教育试讲、见习实习以及顶岗代课,甚至就业等方面的机会。成人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上课学习时间的非确定性。在这个背景下,设置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课程上课时间以外,一学期期内的学习课程(含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数量也应该根据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兴趣而设定。根据成教学员原单位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地在成教机构停课或者开课,争创富有弹性机制的教学课程设置,平衡学员单位工作和成教单位学习这两个方面的利益。

三、成人教育理念的实际探索

虽然成人教育已经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但目前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同常规统招学生教育相比,成教生在学习和人格上有较强的独立性,他们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角色的变化,他们的学习是以问题和现实为中心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成人教育理念上进行实际的探索。

1.学习时间。传统课堂教学被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和成人教育学员认为是成人教育的精髓和中心。课堂教学被寄予厚望,而课前课后更多的宝贵时间则被许多学员忽视掉。实际上,笔者认为课外学习才是达到最优学习效果的必要途径。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授课教师备课或者实施教学行为都是讲授课班级作为一个整体,主要考虑学生的一般性,而不会将学生的特殊性和特殊问题放在教学工作的中心位置。因此,学员应当将精力也适当放在课外学习方面,思考学习内容,总结归纳学习笔记,做好搜集学习资料信息以及预习、复习工作。这样有利于学生解决个人学习的特殊问题。

2.互助学习。成人教育学员过多依赖课堂教学便会导致他们过重依赖任课教师。部分学员甚至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为必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也更愿意请教任课教师,更加信任教师的讲解和点评。而实际上,学员之间在知识储备和理解力方面会存在普遍的差异,通过讨论和思辨,他们往往能够从对方习得有用信息和想法。学员们可以将分组的学习内容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其他学员,通过互助学习的方式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

3.科技的应用。成人教育信息资源网络的建设已成为一种文化的革命,电脑语言整合传统的读、写和算,图像、声音和影视的数字化,使虚拟的现实变成学习的一种方式。现代科技的应用几乎可以反映在成人教育的各个环节:管理系统、学籍信息、成绩检索和课程设置等。基于互联网视频传输和电子资源共享的远程教育已取代传统的函授和广电教育,成为成人教育的重要实现手段。其已超越教学时间、空间、次数和数量的限制,成为使用最广、效果最好的教学方式。

5.高等师范院校逻辑学教学研究相关论文 篇五

摘要:美学教育已经被大多数师范院校纳入了教育大纲中,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的创新意识,而传统教学模式也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今的教学模式。音乐教学制度的更新日新月异,这种变化也给钢琴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现状、钢琴教学的深入开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等师范

钢琴教学

策略研究

创新思维

一、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形势下,国内多数高等院校都专门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而钢琴教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其地位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国内钢琴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与普通音乐院校的钢琴教学有一定的区别,而且和中小学的音乐普及教育也不尽相同,这是对社会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一个培养过程。

前几年,美学教育刚刚纳入到了教育宗旨中,也因此,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等师范类音乐专业的扩招状况也十分迅猛,这可是前所未有的。高校扩招情况不断增加,艺术类学生数量明显多了起来,但是这些学生的钢琴水平却是不尽相同的,钢琴教学也因此从开始的“单独个别”到如今的“大包大揽”,其质量也就必然会引起我们的忧虑。

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只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较为简单,其课程内容多是较为繁杂陈旧的理论知识,而教学观念和内容方面的制约性也比较强,这就对音乐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当前钢琴教学的情形,我们必须深究原因,找到方法,并予以妥善解决。

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策略分析

(一)将传统钢琴授课模式作为基础

弹奏技巧是钢琴演奏的基础所在。高等师范院校在钢琴教学方面,必须将传统地钢琴授课方式作为基础,重点熟练掌握钢琴节奏感、钢琴记忆力、钢琴歌唱艺术,以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

首先,钢琴节奏感。钢琴节奏属于是钢琴语言表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钢琴旋律组成的核心,古来素有“旋律为本,音乐之命”的说法,钢琴节奏可以赋予旋律旺盛的生命力量。钢琴的节奏培训必须具备伸缩性,同时还要有较为活泼的韵律,学生钢琴演奏一定要从最初就让其仔细体会乐曲节拍,更要体会钢琴音乐主旋律及其蕴含的意义,让学生们都懂得按乐句弹奏,而非以小节作为学习演奏固定模式。

其次,钢琴演奏表现艺术。钢琴演奏艺术多是表现在主旋律部分,这也是钢琴教学基础部分。中外各式钢琴演奏曲目,全都具备自身独特的激情和个性,钢琴演奏艺术其核心就是对旋律的理解、逻辑发展关系、行进动力以及情感变化等。钢琴演奏艺术旋律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地心境体验,学会用钢琴演奏,并富于真挚的艺术美,这样方能深刻地表现出钢琴作品的情感因素。

最后,钢琴记忆力。钢琴记忆力中蕴藏丰富,表现力深刻,这其中就包括视觉、听觉、动作以及逻辑思维等。钢琴教学过程中,通过音律培养训练、节奏记忆以及时句模拟的形式来对钢琴记忆力进行加强性培养。

(二)以歌曲伴奏配弹为核心

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与一般意义上的专业音乐院校钢琴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而且和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也不尽相同,这是对社会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一个培养过程。高等师范钢琴课教学通常是以乐曲伴奏配弹为教学模式,其关键在于对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大量的实践分析与演奏练习是即兴伴奏的特点所在。课程中,对于钢琴基本技能的练习必须有所加强,这样才能为演奏打下良好地基础。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必须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其融会贯通,同时对乐谱进行弹奏练习和分析理解,还要欣赏名家优秀的钢琴作品,以此来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

(三)以钢琴史为理论指导

师范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一定要比普通学生更为广阔。所以,其钢琴教学学习也必须充分了解钢琴演奏史,为钢琴教学学习打下坚实地基础。所有钢琴作品的年代和背景,不同时期的演奏方法及风格都存在差异性。只有对所有钢琴作品的历史背景都了然于胸,方可理解其中所蕴含的表现力。

三、钢琴教学的创新性研究

(一)钢琴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模式,这样能够尽可能的避免传统音乐教学中的种种不利因素。音乐曲谱尽量随意展示,并且要细致,具体到每一个音符,再施以五线谱辅助,这样方可将钢琴曲的历史背景与创作环境一一展现出来,这也是其它教学模式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的地方。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时间,同时,教学质量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培养兴趣,以丰富教学内容

将电视视听功能与电脑互联交互功能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定然会有很大的提升。要让学生充分体验身临其境之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其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改观,而且创造性思维也一定程度上得到培养,最终,他们的学习效率就肯定会有极大的提升。

四、结语

6.高等师范院校逻辑学教学研究相关论文 篇六

近年来,高师院校为了提高非师范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该课程在教材的选用、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已导致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处于两难境地,既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又影响了高师院校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普遍严峻的形势下,深刻分析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改革路径,对于提高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推进高师院校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针对性不强,忽视了专业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在专业性质、培养目标、就业需求等方面都和师范类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非师范专业就业指导课程要在把握好总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适当调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往往忽视这种差异性,往往沿袭师范生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材的选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和师范生并无区别,导致就业教育的雷同化。

(二)内容局限性强,缺少实践性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就业形势的变化来调整授课内容。再加上师范院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大多是针对师范生的,非师范生几乎无法在实践中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导致其实践能力的缺乏,并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职场经验

当前,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都是非本专业的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和就业经验欠缺,讲课大多是照本宣科,不能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合理的分析,致使学生对就业岗位缺乏足够的了解,不清楚自己要做的职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一片茫然。

(四)教学形式单一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参与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对课堂的互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仍是以讲授式为主,教师不能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指导,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革路径

(一)建立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建立、健全针对非师范生的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考核和监督。其次,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聘请本专业的专家、校企共同编写就业指导教材,并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保证课时的合理分配。再次,大力加强针对非师范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逐步完善就业指导教学设施。最后,引入职业素质测评机制,建立、健全学生职业素质测评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首先,高校应着力加强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教学理论研究,转变教育思路,采取针对非师范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其次,教师应根据本专业就业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就业信息、案例、情景假设等,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最后,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确保教学实效。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首先,通过开展知识讲解、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堂游戏等活动,把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培养融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再次,积极开展针对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活动,如模拟招聘会、创新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就业技能。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就业实践,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锻炼。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指导能力

首先,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本专业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其次,邀请能准确把握就业市场、政策,有丰富用人经验的本专业企业高管及技术人员开展讲座,并提供条件让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锻炼,丰富教师本专业的实践经验。最后,各院系建立本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课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提高就业指导教学水平。

(五)强化心理疏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与沟通,使学生摆正心态,认清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劣势,逐步降低就业期望值。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巩岩.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07).

[2]王延东.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0).

7.高等师范院校逻辑学教学研究相关论文 篇七

倒立摆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多变量、强耦合和自然不稳定的复杂被控系统,一直是人们检验控制理论和方法的典型实验平台。每年国际上有很多与倒立摆有关的文章发表,这些文章或者对倒立摆系统控制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如自动起摆控制、稳定控制;或者专门研究如何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到其它领域[1,2,3,4,5,6,7,8],例如,将一级倒立摆的研究衍化为对航空航天领域中火箭发射助推器的研究,将多级倒立摆与双足机器人的行走控制联系起来。

从系统的控制过程看,倒立摆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稳定控制,二是自动起摆控制。针对前者,本文提出一种以泛逻辑学为逻辑基础的智能控制方法,并针对二级倒立摆系统,同线性二次型最优调节控制、拟人智能控制和模糊控制三种常见的倒立摆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1 系统模型和参数

本文以某公司生产的单电机控制的水平直线导轨的二级倒立摆为控制对象,用分析力学方法[9,10]建立倒立摆的数学模型,约定下列记号:xθi为小车位移和摆i角度;m0、m1、m2、p1为小车、下摆、上摆和上下摆之间传感器等部件的质量;l1、l2为上摆和下摆的质心到转轴的距离;L1、L2为上摆和下摆的长度;F0、F1、F2分别为小车与导轨之间、下摆与转轴之间、上摆与转轴之间的摩擦系数;J1和J2为下摆和上摆绕转轴转动的转动惯量;g为重力加速度;u为施加给小车的控制力。

由Lagrange方程推导出的二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如式(1)所示。表1为该倒立摆系统的主要物理参数。

[m0+m1+m2+p1-(m1l1+m2L1+p1L1)cosθ1-m2l2cosθ2(m1l1+m2L1+p1L1)cosθ1-(m1l12+J1+m2L12+p1L12)-m2L1l2cos(θ2-θ1)m2l2cosθ2-m2L1l2cos(θ2-θ1)-(m2l22+J2)][xθ1θ2]+[F0(m1l1+m2L1+p1L1)θ˙1sinθ1m2l2θ˙2sinθ20-(F1+F2)F2+m2L1l2θ˙2sin(θ2-θ1)0F2-m2L1l2θ˙1sin(θ2-θ1)-F2][x˙θ˙1θ˙2]=[G0u-(m1gl1+m2gL1+p1gL1)sinθ1-m2gl2sinθ2](1)

2 泛逻辑控制器及其它三种控制器设计

归纳起来,倒立摆稳定控制的主要方法有[11]: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进化控制、H∞控制、预测控制、经典控制、鲁棒控制、混合控制、被动控制等。以下依次设计实现了线性二次型最优调节器、拟人智能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三种常见的控制器,提出了基于泛组合运算模型的泛逻辑控制方法,并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它们的设计特点和控制效果进行比较研究。

2.1 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

基于式(1)所示的系统模型,可得到二级倒立摆在平衡位置的线性化模型,如式(2)所示。

X˙=[03×3Ι3×3Μ-1(0,0)Ν-Μ-1(0,0)F(0,0,0,0)]X+[03×3Μ-1(0,0)[100]]u(2)

Μ(θ1,θ2)=[m0+m1+m2+p1-(m1l1+m2L1+p1L1)cosθ1-m2l2cosθ2(m1l1+m2L1+p1L1)cosθ1-(m1l12+J1+m2L12+p1L12)-m2L1l2cos(θ2-θ1)m2l2cosθ2-m2L1l2cos(θ2-θ1)-(m2l22+J2)]F(θ1,θ2,θ˙1,θ˙2)=[F0(m1l1+m2L1+p1L1)θ˙1sinθ1m2l2θ˙2sinθ20-(F1+F2)F2+m2L1l2θ˙2sin(θ2-θ1)0F2-m2L1l2θ˙1sin(θ2-θ1)-F2]Ν=[0000-(m1gl1+m2gL1+p1gL1)000-m2gl2]

通过选择恰当的状态变量和输入向量的加权矩阵QR,最小化性能指标J如式(3)[12,13],得到系统的控制量如式(4)。在LQR控制器控制下,系统各变量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J=12t0tf[XΤ(t)QX(t)+uΤ(t)Ru(t)]dt(3)

u=-1.5811x-82.8912θ1+95.3843θ2-2.6996x˙-4.2815θ˙1+13.7201θ˙2(4)

2.2 拟人智能控制器

拟人智能控制模仿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采用广义归约法逐层分解复杂问题,获得对被控系统的定性控制规律,该定性控制律经量化即系统的控制量表达式[14,15]。

在广义归约时,首先将小车和下摆看作一个整体,通过转轴与上摆连接,整个系统形成一个一级倒立摆,其中对上摆的控制力是作用在小车上的控制力通过下摆传递而来的;其次,小车和下摆这个整体本身又是一个一级倒立摆。因此,二级倒立摆的控制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一级倒立摆的控制问题。此时面对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上摆的控制问题,其次解决小车和下摆所构成的子系统的控制问题。

同时,分析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物理本质和运动规律,形成式(5)所示的拟人智能定性控制规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式中的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系统控制量表达式如式(6),其控制效果如图2所示。

u=kθ2θ2+kθ1θ1+kxx+kθ˙2θ˙2+kθ˙1θ˙1+kx˙x˙(5)

u=-2.8824x-86.1569θ1+97.7647θ2-3.3102x˙-5θ˙1+15.1412θ˙2(6)

2.3 模糊控制器

模糊控制器[16,17]把观测到的各个精确量模糊化为模糊输入,并按照事先总结好的控制规则进行模糊推理和判决,最后将模糊推理和判决的结果解模糊为精确量作用于被控对象。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为了提高控制的实时性,通常将模糊控制规则库解析表示为一个包含误差E和误差变化EC的控制量表达式,如果给EEC赋予带有自调整因子的加权系数(如式(7)所示),则模糊控制器更适合实际控制的需要。其中Ni为误差E模糊论域的量化等级,αsα0分别是误差E的最大权值和最小权值。

{u=-<(αE+(1-α)EC)>α=(αs-α0)|E|/Νi+α0,0α0αs1(7)

这里采用带自调整因子的模糊控制器[16,17]控制二级倒立摆,控制器的结构如图3所示,选择模糊控制器误差和误差变化模糊论域的量化等级为8,控制量模糊论域的量化等级为12。

经参数优化后,得到模糊控制参数为:控制器1的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分别为27.6915、26.1765、1,位移的最大权值为0.6327,最小权值为0.5059;控制器2的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分别为23.6078、9.3647、4.2941,下摆角度的最大权值为0.9378,最小权值为0.9137;控制器3的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分别为53.8824、11.9686、2.9765,上摆角度的最大权值为0.6403,最小权值为0.6353;线性加权求和模块的加权系数为-0.3098、-0.8667和0.9922。

优化的控制效果如图4所示。

2.4 泛逻辑控制器

泛逻辑学是在研究柔性世界逻辑规律时发现的一个全新的连续可控的逻辑体系,它通过引入反映事物间关系的相关性概念,统一了各种不确定性命题连接词运算模型,在有关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中较已有的刚性逻辑有新的突破[18,19,20,21]。

鉴于泛逻辑学理论中的泛组合模型具有综合决策作用,本文提出一种以任意区间[a,b]上的零级泛组合运算模型[19,20](式(8))为控制决策核心的泛逻辑控制方法,可以解决二级倒立摆的稳定控制问题。泛逻辑控制模型具有三个关键参数hke,即广义相关性、广义自相关性和幺元,分别刻画了控制系统输入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的测量误差和进行综合决策时的决策门限。由于这三个参数的引入,使得该模型更接近人进行控制时的思路和方式。

GCe˜(x,y,h)=ite{min(e˜,(b-a)[max(0,((x-a)m+(y-a)m-(e˜-a)m)/(b-a)m)]1/m+a)|x+y<2e˜;b+a-min(e˜,(b-a)[max(0,((b-x)m+(b-y)m-(b-e˜)m)/(b-a)m)]1/m+a)|x+y>2e˜;e˜} (8)

其中,m=(3-4h)/(4h(1-h)),广义相关系数h∈[0,1],表示弃权的幺元e˜,e˜[a,b]e˜=GΝ(e˜)GN为[a,b]上的零级泛非运算,GN(x)=b+a-x。在零级模型中,k=0.5。

二级倒立摆的泛逻辑控制器结构如图5所示。

在泛逻辑控制的每个控制周期内,控制器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 求控制系统的输入量 根据本次中断采样得到的系统输出值,计算泛逻辑控制器的输入变量。这里,控制器的输入为二级倒立摆系统的六个状态分量,两两分组分别作为小车子控制器、下摆子控制器和上摆子控制器的输入变量。

(2) 输入量的泛化处理 输入量乘以泛化因子,将其从实际工作时的状态量转换为泛组合运算模型工作区间[a,b]上的对应量,该转换过程就是输入量的泛化过程。

(3) 综合决策 分别采用[a,b]区间上的泛组合运算模型对各个泛化了的输入变量进行综合决策,确定各个子系统的控制输出u′1、u′2和u′3。

(4) 控制输出量的逆泛化处理 对控制量ui(i=1,2,3)乘以逆泛化因子,将其从[a,b]区间转换为能对被控系统有效控制的实际控制量ui(i=1,2,3),该转换过程就是输出量的逆泛化过程。

(5) 线性加权求和 控制量ui(i=1,2,3)是各个子系统的控制力,对于本文采用的单电机控制的二级倒立摆而言,最终的控制力只能通过皮带施加在小车上,因此通过线性加权求和,将子控制力综合为u4。

在图5所示的泛逻辑控制器结构中,选择[-8,8]上的零级泛组合运算模型,决策中表示弃权的幺元e=0,测量误差k=0.5时,采用遗传算法对泛逻辑控制器的控制参数优化时,得到控制参数:泛组合模型1对小车位移和速度的泛化因子10.8863、20.2941,逆泛化因子3.7500,广义相关系数0.5020;泛组合模型2对下摆角度和角速度的泛化因子44.9020、4.0000,逆泛化因子3.4363,广义相关系数0.4980;泛组合模型3对上摆角度和角速度的泛化因子57.8431、12.0000,逆泛化因子3.7500,广义相关系数0.4;线性加权模块对三个泛组合模型输出的加权系数分别为0.1059、0.8588和-0.7412。

这组控制参数对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稳定控制效果如图6所示。

3 四种控制器的分析对比

二级倒立摆系统在上述四种方法控制下的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由于小车位移、上摆角度和下摆角度的控制目标均为零,故表中的最大偏离量即最大的状态量绝对值。规定系统的初态为X=[0.0002 0.05 0.04 0 -0.3 0.3],当小车位移小于0.02m,且上摆、下摆角度均小于0.01rad时系统控制成功。

通过对上述控制效果相关图表的分析可知:

(1) 小车位移的最大偏离量比较 泛逻辑控制下最小,其次是模糊控制、拟人智能控制,LQR控制下最大;泛逻辑控制下的小车位移最大偏离量分别比LQR控制、模糊控制、拟人智能控制减小了34%、23%和33%。

(2) 下摆角度的最大偏离量比较 拟人智能控制下最小,其次是泛逻辑控制、模糊控制,LQR控制下最大;泛逻辑控制下的下摆角度最大偏离量分别比LQR控制、模糊控制减小了2%、1%。

(3) 上摆角度的最大偏离量比较 泛逻辑控制下最小,其次是模糊控制、LQR控制,拟人智能控制下最大;泛逻辑控制下的上摆角度最大偏离量分别比LQR控制、模糊控制、拟人智能控制减小了14%、6%和14%。

(4) 系统的调节时间比较 泛逻辑控制下最短,其次是LQR控制、模糊控制,拟人智能控制下最长;泛逻辑控制下的系统调节时间分别比LQR、模糊控制、拟人智能控制减少了18%、19%和23%。

4 结 论

综合考虑系统各控制子目标的控制效果、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表现,以及控制器的设计过程,有以下结论:

(1) LQR控制下各状态量曲线的波动最少,都比较平滑地过渡到平衡点,但最大偏离量都较大。如果通过选择不同的QR改变控制参数,则某些性能指标的值会减小,而某些会增大。为了得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如何有技巧地确定QR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仅仅选择了一组较优的参数。

(2) 模糊控制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智能控制方法之一,它对系统模型的精确性要求不高,适合于控制高级数的倒立摆系统,而带有自调整因子的模糊逻辑控制器使得控制量的决策能充分考虑误差的变化。在模糊控制下,上、下摆平滑地过渡到平衡位置,比泛逻辑控制的效果好,但这是以降低对小车的控制效果为代价的(其小车的控制曲线有较大波动),整个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表现都略差于泛逻辑控制。

(3) 拟人智能控制对下摆角度的控制效果最好,但与模糊控制一样,也是以降低对其它控制子目标的控制效果为代价的。拟人智能控制器设计中需要分析被控对象的物理运动规律,过程繁琐,容易出错。总体来看其控制效果在四种方法中居中,比LQR控制的效果好,但略差于模糊控制的效果。

(4) 泛逻辑控制的调节时间最短,系统三个状态量的最大偏离量都很小。控制过程中各状态量的曲线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来看比拟人智能控制小,比模糊控制和LQR控制大,即通过寻找稳定性和快速性之间的平衡,使最终的控制效果最佳,很好地满足了系统的控制要求。

(5) 四种控制器在仿真和实物环境下的控制趋势大致相同,但后期实验发现,同一参数在实物环境下的控制效果较差,这主要是由于控制器设计中对摩擦力等不确定因素的估计有偏差。而且,如果改变仿真系统的初态,表2的具体数据会有所变化,但前面分析得到的结论大致不变。

总的来说,由于考虑了输入量之间的关系,输入量的测量误差和决策门限的可变性影响,在四种控制方法中,本文提出的泛逻辑控制方法在控制效果上表现较好,作为一种柔性智能控制方法,相信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8.高等师范院校逻辑学教学研究相关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即兴伴奏

伴随着高等师范类院校钢琴专业的发展,传统的钢琴教学已经越来越追不上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多的问题随之出现,这就需要对现有的钢琴教学进行一定的变革和改革,增加对钢琴教学的辅助内容的研究,将会对提高学琴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很大的益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我们高等师范类院校钢琴教育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精神方面的追求,对于音乐的喜爱也油然而生。而对于传播音乐的老师,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与我们高等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所以我们高等师范类院校音乐学院的目标就是培养面对中小学生,面对大众的音乐老师。目标明确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目标来具体我们的培养标准,对于钢琴音乐教学上,技术是最基本的,也是大家最看重的,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技术上高度而忽视一些对于钢琴教学方面的探究,这样的话,就会让我们的音乐教育变得不实际,而且也不适合大众,也就自然得不到大众的支持和承认。我们高等师范类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也应该具备有良好的音乐教学技能,这样才能撑得起师范类院校的办学标准,符合要求。对于我们钢琴专业的学生,更要如此,钢琴作为一门学习音乐的“必修课”对于音乐其他学科的延伸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师范类音乐学院中,钢琴课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于学生钢琴技术的培养是基础。但是,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每个人都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都需要老师进行统一的改正,而随着钢琴教育的发展,现行的钢琴教育对于技术层面上已经趋于完美了,对于钢琴课程的设置也已经很好了,但是对于高等师范类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其实笔者认为还有改进的空间。首先,师范类院校的钢琴专业学生应该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的教学标准有所不同。其次,师范类院校的钢琴教育与专业音乐学院钢琴教育目标也不同。师范类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在钢琴技术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教学技能,而不同与专业音乐院校对于技术上要求,所以师范类院校的钢琴学生要学习的更多,不应该拿音乐学院的标准来规范师范类院校,因为两者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的院校依然拿着和音乐学院一样的要求来规定我们师范生,所以就会导致目标不明确,违背办学的宗旨,对于师范类院校的钢琴教育笔者认为应该加入一些钢琴的辅助教学,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对于明确师范类院校的办学宗旨有很大的帮助,以下就是笔者對于师范类院校钢琴教学所提出的一些建议:

笔者把师范类院校钢琴辅助教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钢琴专业的学生

对钢琴专业的学生,笔者认为首先专业技能的学习必不可少,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其实可以加入很多辅助的手段。

一、适当的增加即兴伴奏的教学

钢琴专业的学生,都经过科学的钢琴基础训练,基本功扎实,对于学习即兴伴奏会相对容易,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钢琴曲子来进行讲解,如莫扎特奏鸣曲K545第一乐章的前四小节,教师可以在学生弹这首曲子的时候给学生讲解一下曲子的伴奏音型和所用和弦,这首曲子第一小节是C大调主和弦,然后第二小节是属七和弦,再到主和弦,伴奏音型是八分音符的分解,当教师把这些钢琴曲子这样分解的给学生讲解一下,就可以带入即兴伴奏的教学,如拿到一个曲子要怎样弹伴奏织体;怎样编配和弦等;让学生了解即兴伴奏的知识,这样长期进行下去对于学生弹奏钢琴曲子分析所弹曲子的和声和曲式分析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够增加学生对于即兴伴奏的深入了解,非常有助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增加现场视频教学讲解

当一个学生要弹奏某一个曲子,很多时候都会选择上网听一下钢琴家是如何弹奏这首曲子的,然后自己在把这首曲子根据大师的弹奏来模仿以达到那些大师所弹奏的效果,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听出来大师哪里哪里弹的好,可是我们并不知道那些钢琴大师为什么能弹那么好,具体是怎么弹的,我们是无法用耳朵来听出来的,所以不妨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加入现场视频教学,把学生比较喜欢的钢琴家所弹奏的这首曲子在课堂上听一遍,老师可以在学生听的时候具体讲解钢琴家是怎么弹的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让学生真正理解到所弹曲子,教师也方便讲解关于曲子的技术难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听便,这样的学习效率也会非常高。

三、在课堂中增加钢琴教学法

我们现在的学习都是如何去弹奏的曲子,而对于钢琴的教学法,很多钢琴专业的学生都会比较匮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对学生钢琴教学法的培养,帮助学生如何做好一个钢琴老师,帮助学生对钢琴教学法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教钢琴,更符合师范类院校的办学宗旨。

第二部分:非钢琴专业的学生

对于非钢琴专业的学生,笔者认为这些学生学习钢琴就要更加有针对性,学习目的更要明确。因为学习钢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没有接触过钢琴的学生应该在培养钢琴基础的的前提上更加重视钢琴的实用性,因为非钢琴专业学习钢琴就是为了帮助自己所学专业,如声乐专业学习钢琴是为了能够自己弹伴奏自己唱声乐曲, 所以要让学生自己明白学习钢琴对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学习不再感觉枯燥。现在高校流行的就是“钢琴集体课”这门课程设置的非常好,可以让初学者一块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对非钢琴专业的学生是一个很科学的方法,但是,很多钢琴集体课都是让学生弹奏哈农,音阶等钢琴基础,然后就是弹奏一些小一点钢琴曲子,有些学生就会感觉无聊,对学习钢琴就会越来越缺乏兴趣,笔者认为应该改变现有的基础教育,适当的增加乐器合奏和即兴伴奏技能,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可以增加一些辅助手段:一增加即兴伴奏固定音型的练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把钢琴的基础音阶,琶音等变为一些固定的音型练习,如分解和弦,柱式和弦等让学生形成固定的伴奏手型,然后再拿这些固定的手型来找一些儿歌来具体弹奏,让学生明白所弹奏音型的作用,声乐学生就可以慢慢学者用这些固定的伴奏音型来为自己的歌曲弹伴奏,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二增加考评制度,让学生第一二节用于练习,到第三节可以让学生单独的弹奏,给学生的弹奏打分,充分发挥学生的竞争性,让学生产生竞争的意识,最后由老师决定打分,评优评先。

9.高等院校教学常规管理及检查制度 篇九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教学常规管理是学院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教学常规管理由教务处负责。

第二章 日常教务管理

第二条 校历是学校学年主要工作的日程表,由学校统一制定,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放假前4周编制出下一学年的校历,经校长办公会议审批后,印发各部门执行。

第三条 教学进度表是每学期全校各专业班级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由教务处根据校历和实践性教学计划编排。

第四条 课程表是学校每周教学工作和其他各项活动的日程安排。它包括全校课程总表、班级课程表。课程表一经公布,要严格执行。

第五条 教室日志是实施教学计划具体进程,教师执行学期授课计划和学生学习及出勤情况的记录。任课教师每次授课,应逐项填写,并签名确认。每周周末结束交到教务处。

第六条 教学档案按教学年度整理。每学年定期将上一学年的文件材料汇集、鉴别、整理,按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归类,立档归卷,上架保管。

第七条 调课、代课与停课。

(一)调课:由本人填写调课申请表,在调课前两天送教务处审批,教务处及时把调课通知书及时发给有关教师和班级。

(二)代课:教师因公、因事、因病超过三天不能上课的,可由教研室提出安排意见,请其他老师代课,经教务处长批准后执行。

(三)停课: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的临时停课,由教务处报学校批准,由教务处发出通知执行。全校性停课两天者,须经董事会批准。停课后一般不补课。

第八条 根据我院实际,教学事故可分为:三级事故、二级事故和一级事故等三个级别。具体处理办法参考学院的管理规定。

·1·

第三章 教学常规检查

第九条 学期授课计划,是保证教学计划圆满实施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任课教师必须在每学期开学之前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学期授课计划,并严格按审批的学期授课计划控制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第十条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案是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具体实施计划。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做到“五备”:备大纲(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重点研究本学科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

第十一条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十二条 听课是深入了解教学情况,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要求老师每周听课一次,听课要作记录,信息反馈及时。

第十三条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和课外作业,既有统一要求,又能体现因材施教,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保证练习质量。

第十四条 认真进行考核,全期只进行一次期终检测,时间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具体参阅学院《考场规则》和《考试条例》。

第十五条 每两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要提前制定教研活动计划。第十六条 教学检查是教学管理中的常规性工作,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检查工作要目的明确,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学院原有教学质量评估的相关规定即行废止。

第十八条 本制度由文轩职业学院负责解释和修订。

10.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模式分析 篇十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钢琴教学 模式

【基金项目】1.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2013zdjy095),2.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师范院校研究型钢琴教学模式研究(jy13107)。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05-02

近年来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中暴露出很多问题,这对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作为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存在不能适应钢琴教学的现象。而我国近年来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大,所以对教育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根据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现状来看,其教学模式一般以传统为主,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钢琴专业人才的要求。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在开展钢琴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加强对钢琴教学模式的探索,从而找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钢琴教学模式。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等示范院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钢琴教学课程的定位不够明确

根据高等院校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其教学活动显得十分枯燥乏味,钢琴教学并不能取得实际的成效,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也感受不到钢琴的实用性。尤其是在现代钢琴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音乐教学中音乐价值的体现,所以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速成创作作为主要目标,而没有注意到教学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钢琴学习的需求。这样就导致钢琴教学中存在很多遗漏的地方,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升。

钢琴在音乐演奏中一般被作为伴奏,很少有单纯的钢琴演奏曲目在社会中广泛流传。这样就导致学生和教师认为钢琴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出现在音乐中,不能成为音乐的主体,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对钢琴教学抱着消极的态度。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钢琴教学课程的定位不够明确,教师和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二)钢琴教学力量薄弱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其钢琴教师的专业性一般较低,在钢琴方面的成就并不高。根据对我国一些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师的了解,很多钢琴教师对钢琴并没有深入了解,其中尤其是对钢琴的构造和发生原理等基础性知识,一些教师认为这些基本的知识并不重要,但实际上这些基础的钢琴知识往往能让学生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弹奏技巧。而还有的教师将钢琴理解为音乐创作中的一部分,对钢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知识单纯的对学生进行钢琴弹奏的知识传授,不能结合音乐创作其它各个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技能的培训。另外,钢琴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也跟钢琴教师薪资水平相关,因为钢琴技能较强的人才一般能够以其它形式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钢琴教师的工资固定并且较低,所以很多拥有高超技能的人并不愿因从事钢琴教学。

(三)教学与实际脱离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对钢琴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教学活动经常与实际 脱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泛泛而言的现象。这样就只能让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并不能为学生带来有用的指导。其中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活动往往更注重对钢琴理论知识的传授,并没有对学生钢琴操作技能进行全面的培养。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钢琴教学的实用性方面缺乏认识,并且教师的钢琴教学只是储备不足。同时,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没有明显的针对性,学生的钢琴学习没有系统性和结构性,导致钢琴学习没有重点。而学生自主学习钢琴的时间并不多,很多学生都要忙于其它各种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导致学生的钢琴学习并不能顺利完成。另外,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并不能对钢琴教学中的知识进行全面的讲解,导致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一知半解,并不能对钢琴有深入的学习。

二、钢琴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个体模式

钢琴教学的个体模式,就是指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开展教学活动。钢琴作为乐器中的一种,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必须要掌握的乐器之一。而钢琴教学与其它学科不同,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技能技巧之上,教学活动中没有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学活动将不能顺利完成。一些钢琴教育家曾经就指出,钢琴技术起始于音乐表现,是一种手段,但同时对音乐的演奏而言又必不可少,只有结合钢琴的演奏,才能让音乐的形象得到充实。所以,在钢琴教学中运用阶梯式进度,通过科学的钢琴弹奏技能训练让学生钢琴的弹奏技能得到提升,对于钢琴的教学而言有很好的效果。通过长时间的时间证明,这种模式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其是钢琴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中主要以教师的教学为主,让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从而不断提升钢琴演奏技能的水平。

(二)研讨模式

所谓研讨模式就是指研究和讨论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因为钢琴的教学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教师和学生增加互动交流,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在不同的观点中找到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但能改变钢琴教学枯燥乏味的特点,还能让教师通过钢琴教学与学生共同进步。

目前,钢琴教学的研讨模式在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实际应用中取得很好的成效,不仅让学生能够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创新能力,还能让钢琴教学与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相符合。

1.研究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单向传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研究性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参与钢琴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得到有效提升。这种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对钢琴知识的探索,从而找到钢琴学习中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总主动积极地与别人进行交流,从而不断地从外界获取钢琴相关的知识,全面掌握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在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中使用这种模式的时候,需要根据钢琴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要把握好教学模式的尺度。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而言,其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师德进行培养,让学生在今后成为合格的钢琴教师。在使用研究模式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让其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适应社会的需求,取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2.讨论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而在两人以上的讨论中,学生往往能了解到更多的观点,并根据自己了解到的观点对学习进行总结,还能在与别人的讨论中获取到自己并不知道的知识点。讨论模式的教学主要是利用了人多智慧大的道理,因为多人的讨论很容易衍生出新的观点,这样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在高等院校的钢琴教学中使用讨论模式能够取得比个体模式更好的效果,因为参与到讨论中的人数更多。讨论模式可以应用在钢琴教学的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是重难点技术的学习以及钢琴练习方法的学习中。讨论模式中参与讨论的人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既可以是问答模式,也可以是相互探讨的模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习钢琴的效果得到提升,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集体合作的力量,从而增强合作意识。在使用讨论模式开展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必要的引导,避免学生在思想上出现偏差。

(三)合作模式

对于钢琴教学的合作模式,是一种互相帮助的教学模式,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其中参与合作的人既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这种模式能够避免教学活动过于单一,学生会对教学活动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避免一些学生被忽视的情况出现。通过合作模式的钢琴教学,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钢琴演奏的能力。例如学生的听觉能在学习中得到强化,因为两个人合作演奏的时候,学生必须要对另一个人的演奏进行倾听,从而让两人之间的合作更加完美,而只有在演奏双方互相倾听的情况下,才能让演奏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还能让学生的责任性得到培养,其在掌握更多钢琴知识的时候能够学会与别人分享,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四)复合型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钢琴教学也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应用复合型的教学模式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复合性教学模式是指在钢琴教学中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课程,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复合型教学模式是与传统单一型教学模式相对的其更注重对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培养,其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

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是音乐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综合发展有重要影响。根据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教师自身的能力提升。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和研发,来适应不断提升的教学要求,从而让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宏烨.论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创新策略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135-136.

[2]钱至美.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改革的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6:56-57.

[3]聂亚星.试论优化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必要性和措施[J].艺术教育,2015,02:116-117.

[4]范同乐.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之创新[J].北方音乐,2015,08:183-184.

[5]平凡.浅析如何开展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0:87-88.

[6]胡泽丹.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之浅见[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7:65-66.

作者简介:

11.高等师范院校逻辑学教学研究相关论文 篇十一

逻辑思维的建立在生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生理学, 实质是生命的逻辑学, 是一门研究正常生命功能的学科, 是站在整体角度运用分析与综合, 分类与比较, 归纳与演绎等方法研究各个器官和系统功能及其互相协调, 共同实现完美调节的抽象性极强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课程。它涵盖生物学, 物理学, 生物化学, 人体解剖学, 组织胚胎学等众多知识。如何将这些复杂抽象的知识条理化, 让老师教得自如, 学生学得轻松是我们高职院校生理课改的最终目标。综合上述各类教学方法, 我们不难看出逻辑思维能力是这些教学法实施的基础, 只有学生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逻辑思维在生理教学中的运用

1. 逻辑思维严谨性的运用

在生理教学中, 大量的理论来源于无数生理实验数据的总结。而每一个实验数据都是众多生理科学家通过多次试验, 多次论证的辛勤结果。这些数据凝聚着科研工作者的心血, 也是对实验过程严谨作风的完美体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血管活动神经体液的调节”这个实验让学生体会逻辑思维严谨的重要性。操作如下:我们将16个班级640个学生分成两组;一为对照组, 直接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先讲解实验内容, 示教实验过程, 然后学生动手操作, 最后下课前10分钟课堂总结;二为实验组, 我们先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充分预习, 各班分组进行实验设计, 设计内容强调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如何具体分析并作出应对预案。课堂上集体互相提问, 讨论, 汇总。提出统一规范的操作步骤, 突出实验设计的缜密和严谨特点。信息反馈结果:实验过程思维模糊, 对实验时间节奏的把握不好, 实验效果一般。实验组参与对象8个班330人85%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15%学生基本完成实验。信息反馈结果:学生认为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提出, 讨论, 解决方案的拟定等准备工作的细致化, 将实验过程规范化了, 条理化了, 将抽象上升为具体后对实验操作能做到心中有数, 处理紧急情况有条不紊。同时我们对实验动物死亡率作了汇总:8个传统教学法班级共用100只动物, 死亡率为9%, 原因各不相同。8个班级运用改进方法共用100只动物, 死亡率为6%。所以在实验中建立严谨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生理课程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不但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少做重复实验, 节约资源, 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共同分担意识。使学生对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课堂中的抽象想象, 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十分有益。

2. 逻辑思维稳定性和多样性的运用

思维模式的稳定性是指:概念→判断→推理→结论的连续过程。多样性包括:正向思维, 逆向思维, 单项思维, 发散思维, 纵向思维等等。生理教学中众多的抽象概念和各类学说使学生十分头疼, 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勤动脑, 勤讨论, 勤动手, 及时总结学习内容, 客观评价自己对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多做温故知新。让学生在兴趣中求学, 在兴趣中理解, 在问题中升华!

3. 逻辑思维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的运用

逻辑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发现问题, 筛选设想, 评价成果, 推广应用, 总结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今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敢于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的学生是生理课堂上最受欢迎的。但创新不是漫无边际的乱想, 也不是想入非非的猜测, 它应该是基于正确逻辑思考的一次次大胆尝试和突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转化和衔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逻辑思维在创新能力提升中的重要意义, 切身感悟创新思维是一种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逻辑思维的浓缩”, 是逻辑思维过程的产物,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1]。

生理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1.言传身教:作为生理教学的实施者, 应该具备清晰的思路, 将逻辑思维贯穿到教与学的每个环节, 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最流畅的语句把抽象、复杂的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清楚。老师通过耐心的讲解, 学生不但听懂了教学难点, 同时在不断地探讨中学会了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

2.探究式学习:在学习内分泌章节时, 通过层层提问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我们的学习内容,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使学生更深一步了解到临床与生理的密切联系, 为今后临床诊断过程中思路的严谨和谬误排除奠定了基础。

3.形式多样的训练:生理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学习法, 列表格等方法将杂乱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加强章节练习考核, 要求学生在不断重复理解性记忆过程中自主总结出每个章节的知识要

点, 难点。还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来考核运用逻辑知识的能力, 思维能力, 判断推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建立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并灵活运用这些方式, 让医学生获取的知识在大脑中形成广泛而有机的联系, 从而对医学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解答, 增强其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增强其科研创新意识与兴趣[2]。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 思路清晰, 严谨缜密, 去伪求真地处理各种医学问题的能力。所以, 在生理教学中将逻辑思维方法有意识的引入, 对生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摘要:抓住逻辑思维的主要特征, 详述逻辑思维在生理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 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逻辑思维,生理教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牛志民.学习逻辑学对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D].硕士学位论文.[1]牛志民.学习逻辑学对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D].硕士学位论文.

上一篇:百日安全竞赛活动实施细则下一篇:行政检查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