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3老人与海(精选8篇)
1.语文必修3老人与海 篇一
第3课 老人与海
一、整体把握
1.这篇课文按情节发展,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 点读 根据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情节,可把全文划成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写老人第一次与一头鲨鱼的搏斗。第二部分(“它咬去了大约40磅”—“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写老人杀死一条鲨鱼之后的心理活动。
第三部分(“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钟头”—“也许结果会很好的”),写老人与两条星鲨的搏斗。
第四部分(“下一个来到的鲨鱼是一条犁头鲨”—“鲨鱼才又向他扑来”),写老人与犁头鲨的战斗。
第五部分(“老头儿看见两个褐色的鳍”—“即使现在也能行”),写老人又与另两条星鲨搏斗。
第六部分(“他不愿再朝那条死鱼看一眼”—“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写筋疲力尽的老人的心理活动。
第七部分(“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写老人与群鲨的搏斗。
第八部分(“船还是好好的”—结尾),写与鲨鱼搏斗了一夜的老人回到家里。
二、细部探微
2.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写得很精确细致。作者就像是一台摄影机一样,使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将那些极为细微的动作都尽收眼底,画面感很强。文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速读课文,概述故事梗概。
点拨 从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鲨,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40磅;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再也没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残骸„„五个回合的搏斗,结果却是一无所有,“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3.桑地亚哥是海明威以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调塑造的具有浓厚象征性的硬汉典型,是海明威笔下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和升华。请你阅读课文,试着分析桑地亚哥的形象。
点拨 作为硬汉性格的最典型体现,桑地亚哥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①首先具有一般硬汉所共有的勇敢、倔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桑地亚哥在接连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境中,毫不气馁,再度出海。在远海上为制服大马林鱼,周旋了三天两夜;归途中又与蚕食自己劳动果实的凶猛鲨鱼展开殊死搏斗,鱼叉丢了用刀,刀子折了用船桨,桨把断了再用舵把„„
②超时空的主体情境,赋予了桑地亚哥豪迈的人格力量。海明威笔下的许多硬汉总是活动于具体的时空,而桑地亚哥则明显不同,始终是孤零零地漂泊于浩瀚无际的大海上,先后与大马林鱼和鲨鱼展开搏斗。在这种超越具体的时空中,老人与大海及与鱼的关系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性意义:他与鱼的较量成了一曲人类与自然、与命运相抗争的颂歌,老人的失败转化为寓言意义上的胜利,老人由此而获得了豪迈的人格力量,即如他所说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③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给桑地亚哥的硬汉性格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和其他许多硬汉相比,桑地亚哥并没有带着悲壮的神色走向必然的失败,而是在遭受了那么多磨难之后,仍满怀信心地梦见了力量的化身——一头雄狮。
4.本文除了对事件的叙述,还有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找出来,分析一下,看看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起什么作用。
点拨 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的作用:读了全文,可以看出老人的乐观精神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联系前边的内容可以看出,老人贫穷、老迈又孤单,但他从不怨天尤人。在遇到鲨鱼的袭击时,文中几次出现“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心也像大海一样明朗澎湃,他坚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信念支撑着他顽强不屈、无所畏惧地与命运抗争,也是他不被强敌压倒和吓退的决胜关键。老人独自在海上,不断地提醒自己与鲨鱼作斗争,不断地鼓励自己,给自己以信心,镇定从容地打败鲨鱼一次又一次的袭击。“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倔老头,誓不服输。“你走得太远,把运气给败坏啦”“别胡说八道啦!”“醒着,掌好舵。也许你的运气还不小呢”,他的消极心态和积极心态总是在斗争,最后总是积极心态占据上风,文中这种情况多次出现,足可见其“硬汉”特征。
对揭示小说主题起的作用:对老人的心理描写贯穿文章始终,这是一条线索,可以把海上所发生的事连接起来。另外,通过他的话进一步揭示出小说主题,即“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通过内心独白,可以看出老人与鲨鱼斗争的艰难,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他的“硬汉”性格。
5.怎样理解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点拨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这样一个“硬汉”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
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一、中心主旨[来源:学科网] 《老人与海》通过桑地亚哥捕鱼的故事,写出老人在重重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力量与意志的赞美,对人的命运的关注,显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巨大威力与坚强意志。
二、写作特色 1.单纯的结构。
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原稿进行了200多次的校阅,正如他自己所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1 000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过程„„”然而他砍掉了所有的冗言赘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删去了解释、讨论,甚至议论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使小说单纯而集中。
2.句子简短,语汇准确。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作者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浮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炼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对大海的描写粗犷简洁,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3.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
海明威善于从感觉、视觉、触觉着手去刻画形象,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如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见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这种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便会过电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惧,同紧张,同喜悦。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让读者去如实地吸取印象”,而“不挤到对象与读者之间去碍事”,他要让对象与读者直接沟通,这也是这篇小说的场景描写如此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构图解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脊鳍(qí)
攮进(nǎnɡ)..积攒(zǎn)
攒射(cuán)..B.上颚(è)
海藻(zǎo)..咀嚼(jiáo)
戳进(chuō)..C.胳肢窝(ɡē)
舵把(duò)..祷告(dǎo)
报酬(chóu)..D.榫头(sǔn)
桅杆(wéi)..静悄悄(qiāo)悄无声息(qiāo)..答案 A 解析 B项嚼jué。C项胳ɡā。D项悄无声息qiǎo。.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海水给它的尾巴扑打得白浪涛天,绳一拉紧,它的身子四分之三都脱出了水面,那绳不住地抖动,然后突然断了。
B.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于是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戮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
C.它们已经蹿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忽儿一涌而上。
D.他想:我没指望再把它们弄死了。当年年青力壮的时候,我会把它们弄死的。答案 D 解析 A项涛—滔。B项戮—戳。C项涌—拥。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鲭鲨又钻进水里去,嗅出了________,开始顺着船和鱼所走的航线游来。
②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鱼,它们游得那么快,身子那么________,战斗的武器那么好,________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
③短棍落下的当儿,他觉得好像碰到了一块________的橡皮,同时他也感觉到打在铁硬的骨头上。
A.踪迹
强劲
以至
坚忍 B.踪影
强劲
以致
坚韧 C.踪影
强健
以致
坚忍 D.踪迹
强健
以至
坚韧 答案 D 解析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踪影:踪迹(指寻找的对象,多用于否定式)。强健:(身体)强壮。强劲:强有力的。以至:a.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b.用于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坚韧:坚固有韧性。坚忍:(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
4.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来源:学#科#网] A.探险队员张世奎只身一人在深山老林里迷了路,既找不到出口,又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但他头脑清醒,决定从长计议,慢慢摸索着寻找来时的路。....B.我和他交往已有20多年了,对他一直以来乐善好施的品行洞若观火。他的作风与....为人,请组织放心。
C.郑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工作之余,也常在家舞文弄墨搞....些专业研究,迄今已在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D.终于来到了梦寐以久的九寨沟,这里高山流水,繁花茂林,可真是人间仙境啊!....答案 B 解析 B项“洞若观火”是指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A项“从长计议”是指用较多的时间多加商量,不急于做决定。此处他只身一人,无人商量,不符合语境。C项“舞文弄墨”是指玩弄文字技巧,含贬义。D项“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形容乐曲高妙。
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5~8题。
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它去咬那条死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那双奇异的眼睛,它咬住鱼尾巴上面一点的地方,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地响。鲨鱼的头伸在水面上,它的脊背也正在露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见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事实上并没有这两条线。有的只是那又粗大又尖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崩崩的、伸得长长的、吞噬一切的两颚。但那儿正是脑子的所在,老头儿就朝那一个地方扎进去了。他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扎了进去。他向它扎去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但他抱着无比的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鲨鱼在海里翻滚过来。老头儿看见它的眼珠已经没有生气了,但是它又翻滚了一下,滚得自己给绳子缠了两道。老头儿知道它是死定了,鲨鱼却不肯承认。接着,它肚皮朝上,尾巴猛烈地扑打着水面,两颚格崩格崩响,像一只快艇一样在水面上破浪而去。海水给它的尾巴扑打得白浪滔天,绳一拉紧,它的身子四分之三都脱出了水面,那绳不住地抖动,然后突然断了。老头儿望着鲨鱼在水面上静静地躺了一会儿,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
“它咬去了大约40磅。”老头儿高声说。他想:它把我的鱼叉连绳子都带去啦,现在我的鱼又淌了血,恐怕还有别的鲨鱼会窜来呢。
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跟他自个儿身受的一样。
他想:但是我已经把那条咬我的鱼的鲨鱼给扎死啦。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大的“Dentuso”。谁晓得,大鱼我可也看过不少呢。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
5.写鲨鱼去咬死鱼的时候,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4分)答案 凶猛,无所畏惧。
6.老头儿用鱼叉攮鱼的时候,“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说明了什么?(4分)答案 说明老头儿有丰富的捕鱼经验,因为那儿是鱼的脑子。7.文中有这样的话:“‘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为什么消灭了还说是打不败?谈谈你的理解。(4分)[来源:学§科§网] 答案 消灭的是人的生命,打不败的是人的精神斗志。
8.文中老头儿对自己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这里的“事”是指什么事?“担当”是什么意思?(6分)答案 文中“有了事”的“事”是指再遇上鲨鱼或风浪等危险。“担当”是指要勇敢顽强地去斗争、搏斗。
三、课堂延伸(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秦腔平凹 吴 静
1996年,贾平凹走出秦川来到江浙。游走江浙,扬州自然是绕不过去的。皇帝老儿数次巡幸过的地方,老贾当然要来,何况扬州还是他非常敬重的汪曾祺的家乡。这也让我有机会第一次走近贾平凹。按照钱钟书的有关蛋与鸡的理论,我是在尝试一只又一只鸡蛋后,终于有幸见到了下蛋的鸡。
贾平凹常说,“我是个笨人”。不会说普通话,笨。不会用电脑写作,也是笨。直到现在,贾平凹写作时还是一本稿纸,一支水笔。拉了窗帘,把阳光与世界隔在外面,然后拧亮台灯,写作台便成了这间屋子的中心。这种写作氛围与他收藏的那些古朴的汉罐、无言的奇石是相契合的。
有段时间,他下决心要用电脑写作。机器搬回来了。可这字没法打。用拼音吧,他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哪里还谈得上拼音?用五笔吧,就是把字根贴在墙上,也记不住。试试手写板吧,还是不行,电脑不认他的字。勉强写了200来字,就发狠再也不用电脑了。他从小爱音乐,想拉二胡,可到现在也学不会,指头特别硬。他对此解释为:我可能是很笨的那种人,就好像一条狗,你给它开了再大的门,它还是从小洞里钻;就好像一只鸡,你把它放在粮堆上,它还是扒着吃。几十年都用笔在写,突然用机器写,对字的那种快感、那种敏感就没有了,与其花半年时间来扭转思维,改变习惯,真的还不如让我慢慢地消磨我的生命。慢慢地在字里玩着。
贾平凹家里有车,但他不开。因为他当年骑自行车还摔跟头呢,摔断过腰,还撞过不下5个人。贾平凹也用手机,但是除了接打电话,手机的其他功能于他而言基本上是聋子的耳朵。有一次,他说,我这手机怎么没有来电储存功能呢?别人拿过去一看,好好的呀,是他不会用。指导了半天也教不会他,怎么办?只好找张纸来,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写下:手机来电存储功能操作方法一二三„„
这就是他自己所谓的“笨”了。
果然笨吗?你听说过哪个笨人能像他这样,写出几十本散文、小说?据说他年轻时,有一年竟创下了每周发表一篇作品的奇迹。这不但与“笨”丝毫联系不起来,而且简直可算得上天才了。用汪曾祺的说法,贾平凹是个“鬼才”。《美女》执行主编穆涛是河北人。一次车过秦岭,穆涛说:你们陕西人真谦虚,那么大一个山,叫个岭。老贾反应很快:你们河北人更谦虚,那么大一个省会,叫个庄。这段经典对话,都被老贾写到文章里了。说自己“笨”,老贾这是自相矛盾呢。
对于他自嘲的“笨”,也许叫“拙”更精当些。“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拙和讷是贾平凹给人的外在印象,而巧与辩才是真实的他。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贾平凹就像一颗荔枝,一眼看过去,是粗粝的,不起眼的,而剥开表皮后,里面却是莹润细致的。
在哪里都能成活的树,往往成为处处皆见的行道树;只有那些对生存环境极为敏感的才会越来越少,最终成为珍稀树种。贾平凹就是只有在三秦大地才能显示出旺盛生命力的珍稀树种。这便显出了“拙”的优势。(《散文选刊》2008年7月刊)9.贾平凹的“笨”,体现在哪些地方?(不超过50字)(4分)答案 不会说普通话;不会用电脑写作;想拉二胡,可学不会;有车,但不敢开;用手机,但只会接打电话。
10.文中写贾平凹和《美女》执行主编穆涛的对话,其用意是什么?(4分)答案 充分说明了拙和讷只是贾平凹给人的外在印象,而巧与辩才是真实的他。[来源:学+科+网] 11.理解“我是在尝试一只又一只鸡蛋后,终于有幸见到了下蛋的鸡”这句话的含意,并说说其作用。(4分)答案(1)含意:在阅读了贾平凹的许多作品后,终于见到了作者本人。(2)作用: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引起下文。
12.文章先写贾平凹的“笨”,后写他的“拙”,这样写有何好处?(6分)答案(1)欲扬先抑,文势跌宕,使得文章趣味盎然;(2)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规律;(3)以“笨”衬“拙”,突出人物巧与辩(大巧若拙)的特点。
四、语言运用(12分)13.桑地亚哥的生命法则:“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你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请你以这句话作为论点,补充一个典型事例,概述出来。(4分)答案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道路漫长、曲折、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地顽强地以自信心去迎接挑战,就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人生中的三起三落,司马迁逆境之中忍辱发愤写《史记》。
14.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4分)本报讯(记者张晓蕊)昨日,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就个税起征点上调问题作出回应。廖晓军表示“上调个税起征点在近几年很难实施”。并称,印花税目前无下调空间。
昨日,廖晓军表示,“调整个税起征点需要很多外部条件,目前很多还不具备”,但其不否认这是将来的一个方向,近几年不会调整。
目前我国个税起征点为2 000元,自去年3月1日开始实施,而之后业内对调高个税起征点的争鸣不断,从3 000元起征到5 000元、8 000元、10 000元不等。
此外,对于印花税是否会再次下调的问题,廖晓军表示,已经没有下调空间了。据悉,去年我国对印花税做出两次调整。4月24日,印花税从3%调整为1%,沪指涨幅达9.25%;9月10日,印花税再调整为单边征收,税率保持1%,沪深股市涨幅均超过或达到9%。
昨日,廖晓军还表示,征收资源税的准备工作早已做好,“择机出台”。而我国遗产税尚不具备出台条件。
答案 个税起征点暂不上调,印花税无下调空间。
15.2008年,“山寨”产品诸如“山寨手机”“山寨相机”“山寨笔记本”风靡大江南北,它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挣脱了牌照的束缚,以极低的成本快速模仿主流品牌的外观或功能,加以创新,最终接近或超越这个品牌,某种程度上它使得囊中羞涩的人也可以共享相对高端的科技。至于最近出现的“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则是“山民”利用名牌栏目的名气和名人的良好社会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某种情感或愿望。而制作者审美情趣雅俗、文化品位高低,“作品”格调哗众取宠也罢,孤芳自赏甚至玩弄低俗也罢,一般不会受到约束,也没有影响这种“非主流文化”的流行。
滨海中学高三(1)班拟于近期举行大辩论,“挺山寨”(正方)和“剿山寨”(反方)双方将展开辩论。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替其中一方的主辩陈述主要观点。(不超过60字)(4分)[来源:Z。xx。k.Com] 答案 正方:“山寨”是一种民间创新力量,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它整合了很多品牌的长处,反映了民间自我创新、自娱自乐的情怀。
反方:“山寨”是一种民间盗版行为,表现为模仿、抄袭、侵权,它的出现助长了懒惰和无知,损害了创造力和竞争力,混淆了公众的判断。
五、随堂练笔(30分)16.我们在海明威的文章里没有见到华丽的辞藻,但我们却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成功地塑造出一位性格鲜明的硬汉形象。我们发现他的语言是那么的质朴和简洁,他词语的概括力使我们叹服。去掉冗杂,留取精华,这便是我们学习的方向。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刻画一个人物。
答案 略。
2.学做老人的必修课 篇二
可是,那天又忽然想到,这老人是到岁数就会当的吗?不,老人有老人的必修课。那么,什么是老年人的必修课?
那天收到一封我敬重的编辑朋友的电子邮件,才让我顿开茅塞。上面说老人怎样不讨嫌,简直好像就是说给我的句句箴言。
比如,我终于也荣升为单位里的“一号老头”了,别人“老马”,进而“马老”,自己也就偷偷地常拿岁数大了当本钱。于是,老先生嘱我切记:岁数大了不是本钱。这年头什么都值些钱,就是岁数不值钱。喊你声“老头儿”没什么错,叫你声“老先生”是对方的教养。年轻人凭力气抢先占优,那是生物本能;有人给你让个座,一定要记着说声“谢谢”。
比如,我不知从哪一天起,孩子们常常笑我:这事儿您说第N次了。可我还是一不留神就说起“想当年”。于是,老先生嘱我切记:“想当年”不是人人都爱听的话。如今不是忆苦思甜的年代,没人愿意享受你的光荣历史和坎坷经历。你吃过的野菜,现在变成了高档佳肴;你垦荒造田,现在成了破坏生态。因此,“想当年”的话题要适可而止,毕竟“当年”不如“当今”更实际。
比如,我常常自以为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还多,对孩子的事儿,对孩子的孩子的事儿,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于是,老先生嘱我切记:少管闲事,特别是家中的“闲事”。子女的生活,是子女的事;孙辈的教育,是子女的事。与子女相处,千万不要喋喋不休,要有“政协”的位置感,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和错位。大事上表个态,听不听的别计较。子女征求你的意见就是敬重,要主动追求个清闲自在。
比如,我虽说想到过老了要努力靠自己,却也有时候想,人心换人心,自己为孩子们做了那么多,将来对我错不了。于是,老先生嘱我切记:自愿付出时别想着回报。帮子女做饭洗衣照看孩子,没有不叫苦的,但千万别当着子女的面倾诉。理解不理解的要多些淡定,权当是为社会做了义工。有些事不一定就能将心比心,“尊老爱幼”总是“爱幼”为先,因为“朝阳”总比“夕阳”能让人憧憬。“付出”是送给别人的东西,千万不要想着再“找补”回来,那会让所有人都不愉快。
比如,我即将退休在家,虽说自己天性耐得住寂寞,却也常常为《常回家看看》而感动,在自己常去看看父母的时候,潜意识里也盼望孩子们到时候常来看看自己。于是,老先生嘱我切记:消除寂寞根本还在自己。老了,别老想着靠子女,交几个老友,是应当尽早做的事情。当你不能再随意走动时,依然可以给老友打个电话,去交流喜欢的美好话题。即使更多时候独守长夜,也要学会把忍受变为享受。因为今生只有一个人能永远与你在一起,那就是你自己。
您瞧,这是不是当好老人的必修课?
(编辑 于 望)
3.高二语文必修3作文 篇三
稻草人,是草做的,它没有人的血肉之躯,却有着人的血肉本色,它没有思想与智慧,却有着执着坚韧的精神。它的坚守,无愧是众人口中的宠儿—麦田守望者。
守望,是期盼。是乔丹上场打球的期盼。见了“飞人”乔丹,有谁会想到他小时候的矮小?又如何能想象到他通过超人的训练达到今天的身高?尽管每个人对他成为篮球运动员的梦想都给予嘲笑。尽管每次打篮球都没有他上场的机会,可他始终在期盼。他从打扫球场开始,经过时间的洗涤,他达到了人生的目的。终于篮球赛场成为他最炫最酷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着一次又一次的精彩,以不弃的守望书写着不败的人生。
守望,是坚守。是洪战辉对“亲情”的坚守。洪战辉,一个失去双亲的孩子,一个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人,他挑起家庭重担,背负起妹妹上大学的重担。而这个妹妹与他毫无血缘关系。尽管这样,他仍坚守着这份“亲情”。他没有怨言,没有泪水,有的只是一颗拼搏的心。在人生这块土壤上洒下了爱的种子,用汗水浇灌,以坚守施肥,细心呵护。正因这份不弃的守望,亲情累累,成为他人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守望,是信念。是邰丽华通过刻苦勤练到达人生高峰的信念。一个无声的世界,孕育了一个默默奋斗的天使。她用泪水和汗水编织成的翅膀飞向其他国度,飞向世界。她用平凡演绎非凡,是她,使中国舞蹈得以传播,是她,将艺术的殿堂镀上了耀眼的金。没有守望中的信念,她何能有今日的辉煌?正是这种信念,使无声的世界里,充满美妙的声音。
乔丹,洪战辉,邰丽华,他们都以不弃的守望书写着不败的人生。古今中外,像稻草人一样以不弃的守望书写成功人生的数不胜数。苏武,在北海牧羊多年,守望中,他抵挡了单于威逼利诱,面对卫律之剑,岿然不动,最终重新回到大汉的怀抱;丘吉尔,一个说话不流利的人,守望中他执着追求,努力奋斗,最终登上了英国首相的宝座……
4.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3 篇四
今天,致远哥为大家整理了必修1-必修5中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素材,同学们可以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友情提醒:有的热点没有固定素材,但是非常适合用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课文作为素材。这是重庆市兼善中学高三4班全体同学的心血结晶,再次感谢他们!!
课文篇目
1
《核舟记》《赵州桥》《故宫博物院》《中国建筑的特征》《口技》《张衡传》《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
大国工匠
2
《廉颇蔺相如列传》(团结)《飞向太空的航程》《沁园春·长沙》《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纪念刘和珍君》
中国梦
3
【公民素养、公共管理、共享意识——补齐短板】
共享经济
4
【创新:京东、天猫、皮皮麻将、滴滴、优步等】
互联网+
5
《中华文化精神》《说木叶》《论语》《窦娥冤》《红楼梦》《离骚》《湘夫人》《诗经》《拿来主义》《谈中国诗》《师说》《赤壁赋》《兰亭集序》《史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无
人工智能/大数据
7
《宇宙的未来》【微博、微信,北大研究生郝相赫】
自媒体
8
《咬文嚼字》《谈中国诗》《读伊索寓言》《说木叶》
阅读
9
《拿来主义》《飞向太空的航程》《张衡传》《中华文化的精神》《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国建筑的特征》《汉家寨》
传承与创新
10
【丝绸之路:传承与创新】
一带一路
11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归去来兮辞》《沁园春·长沙》《我有一个梦想》《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老人与海》《逍遥游》《再别康桥》《苏武传》《拟行路难》《滕王阁序》《荷塘月色》
当下与远方(出路)
12
《装在套子里的人》《包身工》《纪念刘和珍君》《窦娥冤》《祝福》《雷雨》
时代发展道德倒退
13
《胡同文化》《故都的秋》(与现实里霾中的北京对比)《边城》(与今日之古镇如凤凰对比)
发展与自然的矛盾
14
《作为生物的社会》(《人类简史》中智人的脱颖而出)《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过秦论》
竞争与规则
15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狗包弟》
百姓观念变迁
必修一
(1)责任与胸怀——《沁园春·长沙》
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是一成不变的。是什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回答掷地有声:责任。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
(2)真爱与感恩——《大堰河——我的保姆》
看似平淡的场景,却饱含了作者与乳母之间真真切切的情感。是的,生活因有真爱而美好,因为美好而感恩。“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反对者、感恩陌生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人类、感恩自然,感恩挫折、感恩磨难、感恩逆境、感恩失败。我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学会回报,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3)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
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在人都不能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条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这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敬佩。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文学家的良心;我手写我心;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
必修二
(1)苦闷与追求——《荷塘月色》
在那个铁屋子一样的时代,像朱自清一样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苦闷,是由于自我被压抑。因为尝试使生活有新的目的和意义,所以,充满追求的生活富有了崭新的意义。苦闷的人总是在行走,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寻找,在寻找中追求。四处行走,四处寻找,毕生追求:或许,这就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2)宁静与清幽——《故都的秋》
故都有着一种宁静,秋天尤其如此。生命从宁静中来,终须归于清幽。然而,喧嚣红尘使宁静变成了明日黄花,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人心的浮躁。享受宁静与清幽,就是享受生命旅程中最感动的时刻,就是享受灵魂的安详。一片落叶,一丝阳光,都会使你感受到生命深处悄悄蔓延开来的美好。
(3)优美与诗意——《囚绿记》
“绿”是无法被囚禁的,优美与诗意同样如此。对于“优美”与“诗意”的理解是不是只有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好的人际关系、自由放飞的心灵呢?其实不尽然!对事业、学业的坚持不懈的追求,这种追求本身就具有优美的诗意。所以,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不管是成功还是失意,都可以是有诗意的,生活都可以是优美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关键是我们要热爱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每一个过程,这样,我们就能获得优美而诗意的生活。
必修三
(1)透视人世百相——《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眼中的贾府,不仅是多姿多彩的,而且是纷繁复杂的。贾府也只是这个社会的缩影。人们由于身份、地位、境况以及素养的不同,在社会大舞台上,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会观察社会上的人,学会观察身边以及周围世界不同的角色,能够透过其为人处世,言谈举止,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决定自己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是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2)愚昧与顺从——《祝福》
祥林嫂的命运是可怜可悲的,这缘于她思想上的愚昧与顺从。西方古代的奴隶尽管身份上为奴隶,但他们的灵魂决非奴隶。例如罗马帝国时代的斯巴达克斯。这是因为,希腊哲人的思想、__先知的思想,终将给他们带来反抗奴隶命运的智慧的启迪。而中国的奴隶,不仅世世代代身份上是奴隶,更可悲的是,他们的灵魂永远也摆脱不了奴隶的愚昧的命运。他们的灵魂,事实上永远都处于黑暗的铁屋子之中,他们终生终世都将无法看到天日,都将无法看到丝毫人类智慧的光芒。而在这黑暗中,只有智者才能点燃光明的火种。
(3)厄运与抗争——《老人与海》
面对厄运,桑提亚哥没有退缩。面对厄运,我们无须紧皱眉头、无所适从。坦然面对,这是明智的选择。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压力使我们屈服,而应当使生命因曲折而更加精彩。面对厄运,我们选择从容。既然我们选择了前方,就不怕风雨兼程。我们应当有顽强的毅力,所向披靡的锐气。没有人喜欢厄运,但厄运来临时,没有人可以逃避。一个清醒、理智、成熟的人应该正视命运的选择。
必修四
(1)隐忍与反抗——《窦娥冤》
窦娥以三桩誓愿的形式对她所生活的社会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和窦娥所不同的是,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隐忍或者反抗,放弃一些不重要的,换取一些认为重要的。生命如果可以盛开的更加绚烂,就不能让自己提前枯萎。人生有时很无奈,有的人顺势隐忍积极面对,最终成就一番伟业;有的人消极放纵就此沉溺徒得一声叹息;大多数人在隐忍和反抗中苦苦挣扎求索却也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有时候,如何忍耐和反抗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智慧和勇气,只是太多人明白了却做不到。
(2)人生与关爱——《雷雨》
在周朴园的眼里,利益或许永远高于爱情和亲情;在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对身边的人更缺少真挚的关爱。人生中,离不开爱和被爱。爱,是润滑剂,是氨基酸,是人生的蜜糖。因为爱,我们的心田碧波荡漾;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洋溢着芬芳;因为爱,我们的灵魂熠熠生辉;因为爱,我们的学业蒸蒸日上……
(3)直面与思考——《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困扰着哈姆莱特的选择,也时常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面对这样的选择,我们需要直面现实,思考人生。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关键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于人有思想和灵魂。而作为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正是由于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才分出了高贵与平庸,乃至尊贵与卑鄙。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这是人生的大思考,也是生存的大选择。有了这样的思考和选择,犹如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思想才会深邃,生命才有价值。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无穷的精神营养。
必修五
(1)忠与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水浒传》一书传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义”:忠肝义胆。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在《原道》一文的开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博爱就叫仁,有效地实行仁就是义)。只涉及到个别人或少数人的较小范围的,或较低层次的,可以称之为小义;关系到国家、民族、全局的,可以称之为大义。志士仁人的大义凛然,烈士的慷慨就义,以及见义勇为,奋然起义,当属大义。根据特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侠义、道义、忠义等等。归根结底,义就是利他,利人,利民,利国,利人类,利地球。决不做害群之马,决不嫁祸于人,决不损人利己,决不见利忘义。
(2)变革与守旧——《装在套子里的人》
守旧的别里科夫最终在变革的恐惧中死去了。是变革,还是守旧?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急流险滩,不进则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过于循规蹈矩,常常固步自封,迟早会被淘汰。变革的痛苦是剧烈的,却也是痛并快乐着的;唯有勇敢走出陈局,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才能打开新的局面,获得涅槃重生!
(3)人性与纯美——《边城》
5.语文必修3老人与海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重点:
1.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
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睢景臣(约1275~约1320年)。天一阁本《录鬼簿》云:景臣名舜臣,后字嘉贤。后字景贤,又字嘉宾。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还“为之作传”。其《传》云:“大德七年(1303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又说其“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然而,“心性聪明,酷爱音律”。睢景臣大约只活了五十岁左右,可见应是中年夭亡。睢景臣一生,只在书会才人之中生活,未能仕进。全部情感,亦倾之于曲作之中。其《高祖还乡》套数,名动当时。钟嗣成在其《传》中写道:“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其《南吕·一枝花》《题情》:“人间燕子楼,被冷鸳鸯锦。酒空鹦鹉盏,钗折凤凰金。”“亦为工巧,人所不及也”。
钟嗣成的《凌波曲》吊词写道:“吟髭捻断为诗魔,醉眼慵开为酒酡。半生才便作三闾,些叹番成《薤露歌》,等闲间苍鬓成皤。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睢景臣列于“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之中,称其词“如凤管秋声”。
郑振铎评道:“《高祖还乡》,确是奇作。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邦的无赖相,用傍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他使刘邦荣归故乡的故事,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村庄人心直嘴快,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这虽是游戏之作,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中国俗文学史》下册)。《太平乐府》收有睢玄明散套,或疑景臣与玄明为一人。瞧景臣着有《瞧景臣词》及杂剧三本:《千里投人》,《牡丹记》,《屈原投江》,今俱不存。其所传者,唯散曲保存三套,断句四句。但《高祖还乡》使他在散曲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二、解题: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套数和散套)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支曲子独立组成,可重复,各首押韵互异。而套曲是由多支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一,一韵到底。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征、羽、变征、变宫七声,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统称“调”。“般涉调”是宫调名,“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
第1页
式。每一个曲牌部分属一定的宫调。如“叨叨令”属“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哨遍”为曲牌名,“高祖还乡”为套曲的题目。题目是作者根据所写的内容或创作曲词的目的动机自己加的。有的曲词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
散曲中的套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子连贯而成,如本篇就是由同属“般涉调”的8支曲子组成。8支曲子分属于“哨遍”、“耍孩儿”、“煞”、“尾”4个曲牌。二是无论有多少支曲子,都必须是一韵到底。本篇也是如此。从语言风格上看,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一般的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明人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诗之限于律与绝也,即不尽于意,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也。词之限于调也,即不尽于韵,欲为一语之益,不可得也。若曲,则调可累用,字可衬增。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曲之所以要求通俗,原因是“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这是从总的方面说的,至于不同作者有不同的风格,“庄”、“媚”、“俗”也不可一概而论。
三、整体感知:
1.【原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
【哨遍】社长(五十家为一社)排门(挨家)告示(通知):但有的(凡是、所有的)差使无推故(不得借故推脱)。这差使不寻俗(非同寻常),一壁厢(一边)纳(交纳)草也(衬字)根,一边又要差夫(派服劳役的差夫),索(必须)应付。又是言(说)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原因)。王乡老(当地年长而有地位的头面人物)执定(拿着)瓦台盘(陶制的用来奉献贡品的高盘),赵忙郎(牧童,宋元俗语,对社长仆役戏称)抱着酒胡芦。新刷来的(新洗的)头巾,恰糨来的(刚刚糨过的)绸衫,畅好是(正好是,真正是)妆么(装充什么)大户(有身份的阔人)。
1.接驾准备,繁忙热烈:劣绅富户,忙于应酬;献媚邀宠,装模作样;乔装打扮,装扮登场。
【耍孩儿】瞎王留(杂剧中对一般农民的通称)引定(招引来)火(同“伙“,一伙)乔(装模作样)男女,胡踢蹬(胡乱的。踢蹬,语助词,加强语气)吹笛擂鼓。见一彪(一队)人马到庄门(到村庄门口),匹头里(同“劈头里”,迎头、当头)几面旗舒(飘展,展开):一面旗白胡阑(即“白环”,胡阑,“环”的复音)套住(在月形圈中画白兔,古代神话谓月中有兔)个迎霜兔(此处指月旗),一面旗红曲连(红圈。曲连,“圈”的复音)打着个毕月乌(传说日中三足金乌。古代星历家以七曜配二十八宿,又以各种鸟配二十八宿,如卯日鸡、毕月乌。这里的毕月乌指鸟,黑乌鸦),一面旗鸡学舞(指凤旗),一面旗狗生双翅(指飞虎旗),一面旗蛇缠葫芦(指龙戏珠旗)。
2.浮浪男女,忙乱迎驾:五面吉祥旗,经乡民口吻介绍,化神奇为荒诞,化神圣为荒唐,讽喻豪华排场,【五煞】红漆了(涂上了红色的)叉,银铮了(镀了银的)斧,甜瓜苦瓜(指卧瓜、立瓜等金瓜锤,仪仗器械)黄金镀(镀了黄金的),明晃晃马镫(即朝天锤,仪仗仪器)枪尖上挑(挑着),白雪雪(像白雪一样雪白的)鹅毛扇上(指鹅毛宫扇)铺(铺开)。这几个乔(乔装打扮)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怪里怪气)的衣服。
3.介绍兵器,宫扇导引:乡民见之,己物喻之,不伦不类,滑稽可笑。
【四煞】辕条上(套的)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皇帝仪仗队中所用的“曲盖”,形如一把曲柄的大伞)天生曲(弯曲)。车前八个天曹判(天上的判官,喻皇上侍从可怕的形象),车后若干递送夫(指奔前跑后的皇帝生活随从)。更几个多娇女(娇态媚人的妇女,指随驾的宫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4.男女侍从,泥塑木雕。
第2页
【三煞】那大汉(对刘邦的蔑称)下的车,众人施礼数(行礼)。那大汉觑(qù)(看)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跪拜在地),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猛然间)抬头觑。觑多时认得(认得的),险(险些)气破我胸脯!
5.主角登场,伏笔悬念:趾高气扬,虚情假意。民众气坏,虚惊惶恐。
【二煞】你身(本身)须(应该)姓刘,你妻(指吕后)须(应该)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根底、底细)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秦时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耽(嗜好、沉迷)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我)庄东(村庄东面)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zhuài)坝(乡间两牛并耕)扶锄(拉犁耙耕。)。
6.揭开老底,撕开家史:两家底细,一清二楚;姓甚名谁,操何职业。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小米),零支(零星借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因换田契缺钱)强(强行)秤(动词)了麻三秤(名作量词,十斤为一秤),还酒债偷(偷着)量(少量)了豆几斛(hú)(十斗或五斗,也有的六斗为一斛)。有甚糊突(糊涂)处?明(清清楚楚)标(写)着册历(账簿),见(现,现成的)放着文(字据)书(契约)。
7.流氓无赖,隐私劣迹:证据确凿,无可抵赖。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当官差,即在摊派的官差钱)内旋(立即)拨还(扣除还掉),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私下里暗中扣除)。只道(只说是)刘三(对刘邦的蔑称),谁肯(愿意)把你揪捽(zuó)住(抓住),白甚么(为什么平白无故的)改了姓、更了名,唤做(叫做什么)汉高祖。
8.改姓换名,躲债赖账:索要旧债,实在不还,也没关系,不能咋样。余味无穷,乡民憨厚。
2.【翻译】
【哨遍】(听说有个大人物要还乡了,)社长挨家挨户地通知每个差使:“你们不能以任何借口来请假。”这些差使真不寻常,在缴纳草料时他们必须把草根除掉,又要差夫,还要应付公差,这事儿得认真对待。有的说是车驾,有的说是銮舆,今天要回乡。只见在喧闹的市集里,王乡老拿着个陶托盘,赵忙郎抱着一个酒葫芦,身光颈靓,装模作样充当有钱人,大摇大摆地走着,真讨厌!
【耍孩儿】忽然,瞎王留叫来一伙不三不四的男女胡乱地吹笛打鼓,好像在欢迎什么。一大队人马从村口进来,前头的人拿着几面旗子,颇威风似的。那些旗子上的图案千奇百怪:有白圆圈里套住一只白兔;有红圆圈里套着一只黑乌鸦;有画着一只学跳舞的鸡;有画着长翅膀的狗;有画着蛇缠在葫芦上„„(这些乌七八糟的,太好笑了!)
【五煞】还有用红漆刷过的叉,用银色镀过的斧头,连甜瓜苦瓜也镀了金色。枪尖挂着明晃晃的马镫,扇子铺了一层雪白的鹅毛。还有那几个穿着奇怪的人,手里拿着一些罕见的器仗。
【四煞】辕条套的全是马,黄色丝绸做的伞的把是弯曲的。车前站着八个好像判官的人,车后的是随从。还有几个漂亮女子穿着艳装,一样的打扮。
【三煞】那个大汉下车了,众人马上行礼,但他没有看在眼里。见乡亲们跪拜在地,他赶紧用手扶。我突然抬起头一看,那个我认识的,差点气死我了!
第3页
【二煞】你本来姓刘,你妻子姓吕,你们的底细。你以前是亭长,喜欢喝酒。你的丈人在村教书,你曾经在我屋庄的东头住,和我一起割草喂牛,耕地。
【一煞】春天你摘了我的桑叶,冬天你借了我的米,我都不知有多少了。趁着换田契,强迫称了我三十斤麻,还酒债时偷着少给我几斛豆。这都是显而易见的,清清楚楚地写在账簿上,现成的放着字据文书。
【尾】少着我的钱你在官差内赶紧偿还,欠我的粮食你要从粮税里暗地里给我扣出来。我琢磨着刘三:谁上来把你揪撮住,好好问一下为什么改了姓、换了名,要叫那汉高祖?
3.【简析】高祖还乡:高祖,即刘邦。全曲借用一个乡民的口吻,揭露了 “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
首段写乡中接驾的准备,众人忙碌而“我”独不解,一开头便为全篇定下诙谐,嘲讽的基调。《耍孩儿》、《五煞》、《四煞》三首曲子铺陈车驾的排场,本应是庄严高贵的场面在老百姓看来都怪里怪气,莫名其妙,这实际上讽刺了皇家气派和帝王尊严。《三煞》、《二煞》、《一煞》是数落汉高祖当年的寒酸和劣迹,一下子就揭穿了隐藏在黄袍之后的真面目,而他还在人前装腔做势、目中无人,两厢对比,更觉可笑。《尾》曲是全篇的高潮,“刘三”是作者根据史书杜撰的刘邦的小名,乡民呼出,形神酷似,妙就妙在它粉碎了“真命天子”的神话,所谓帝王之尊在辛辣的嘲笑声中荡然无存。
本篇制作新奇、角度独特,对比手法的运用,揭示本质,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与讽刺性。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漫画与野史的风格
四、速读测试。
1.填表: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般涉调”是______,“哨遍”是______,“高祖还乡”是这一套曲的______,也就是这一套曲的______。
明确:(《全元散曲》;睢景臣;宫调名;曲牌名;标题;中心命题)
2.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方法。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学,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
3.这组套曲按内容可分成几个部分?
明确: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支曲子,描述村里那些财主阔佬们为迎接汉高祖还乡,所进行的忙忙碌碌的准备工作。第二部分从第二支曲子到第四支曲子,叙述了皇帝车驾进村的豪华热闹的场面。第三部分是第五支曲子到第八支曲子,则是揭露和鞭挞了刘邦早年的流氓行径。也有些文章把这组套曲分成两部分,以刘邦出场为界,前四支曲子为一部分,描述刘邦下车前的种种景象;后四支曲子,则是叙述刘邦下车后,农民对他的鄙视和揭露。
4.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4页
明确:“汉高祖”来村之前,社长派夫派粮,村里一片忙乱。稀奇古怪的“乔男女”走进村后,一个村民才突然发现“那大汉”原来是无赖刘三,于是就向刘三索起债来;但村民始终没有弄明白“刘三——那大汉——汉高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5.作者故意说出哪句不合情理的话?这样做合适吗?
明确:“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其实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根本不是刘邦活着时的称谓。这样做显得出奇、幽默、有趣,在抒发感情上也达到了高潮。
6.在【耍孩儿】、【五煞】、【四煞】中,作者为什么那样写皇帝的仪仗队呢?
明确:“村民”并不懂得什么“仪仗队”,他们更不认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只好依据自己的生活知识加以形容了;这样写,就剥光了堂皇富丽的外衣,在荒唐可笑中显示了辛辣讽刺和意味深长。
7.就全套曲子看,这个嘲骂皇帝的“村民”有什么性格特点呢?
明确:性格豪爽、泼辣、奔放、粗犷朴野、无所畏惧。
8.作者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当时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
明确:作者用讽刺的手法写汉高祖,写村民们对“高祖还乡”的态度,极尽了冷嘲热讽的能事。在封建社会里,把皇帝写成了无赖,这是对皇权的否定和蔑视,流露出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难能可贵。
9.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明确:揭露刘邦的根底时,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和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在写王乡老、赵忙郎时,嘲笑他们的穿戴,是穷凑合,装阔佬。也是一种嫌贫爱富的小市民意识的流露。
10.从课文中找出五个运用口语的句子来。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明确:(1)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2)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肥。(3)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4)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5)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充分运用农民口语,能真实地传达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11.这套曲子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在元散曲中还是不多见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具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呢?
明确: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用的是近乎漫画化的笔法,粗粗勾勒几笔,就显示出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虽然近乎夸张,但又是真实的,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最成功的当然数“我”,作者对他的外形完全没有作任何描绘,但读了这套散曲,几乎就有一个真实的人在第5页
眼前活动。第一首曲子从他对支应苦差的抱怨,和对富户的嘲讽,就可以判定他的身份是普通农民。以后的三支曲子可以看出他的见闻实在有限,没见过世面,一辈子是在村里劳动。同时他的性格是风趣开朗的。再往下几支曲子,则又可以判断他和刘邦的关系,估摸出他的年岁来。同时又可以看出他那种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的性格。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典型,通过他的嘴,作者说出了广大百姓想说又不好说的话。
其次是刘三。作者几乎只用一支曲子,抓住了他的几个细节,就画出一个好酒闲散无赖的画像。
除此之外,如王乡老、赵忙郎等,虽然只用了一两句话,也活脱脱画出了那种得意洋洋,又要强装惶恐恭敬,装模作样的小丑式的脸谱。
五、精读导引——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现实?元朝的?汉朝的?或者是整个封建社会的?
明确:本文主要写的是元朝的现实,从“社长排门告示”的制度到“皇帝仪仗队”的规格,全是元朝的规章和现实。作者是元代人,对元朝的规章熟悉,笔下大写元代现实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高祖还乡”确实有汉朝的影子,汉高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上台前确实有些流氓无赖行径,这和本文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还应指出的是,它所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中有普遍意义。比如,流氓无赖打天下、坐天下、二千年的封建社会就代不乏人。至于“皇帝一出,山摇地动”的场面,简直是家常便饭。
总之,本文写的是元朝的现实,确实有汉朝的影子,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里有普遍意义。这就是《[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的积极的思想内容和认识意义。
2.嘲骂皇帝有什么积极意义?
明确:“村民”骂皇帝,中外文坛少见,而睢景臣却在《高祖还乡》中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极尽了冷嘲热讽的能事。在封建社会里,把皇帝写成了无赖,这是对皇权的否定和蔑视,流露出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难能可贵。篇套曲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蔑视皇帝,否定皇权的思想倾向上。
3.嘲骂皇帝的“乡民”是农村中的“土财主”吗?
明确:揭刘三的“村民”也决非什么“土财主”,因为这个“村民”非常纯朴坦率,他对统治阶级的一切虚伪的仪制,一无所知。他好奇地凝望着他们,并且给自己作出种种天真的解释。尽管在客观上他一针见血地道破了这些仪仗的真相,但这并非他的本意。在他,这一切确乎是深深的困惑。当他愤怒时,非常耿直,能毫无顾忌地揭发一个封建皇帝的猥琐的真面目,他丝毫不因为对方是一个皇帝而略有恐惧、忌惮。这种朴实、天真、坦直、倔强、勇敢的精神,正是古代劳动人民最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在剥削阶级身上能找到吗?不过,艺术的真实毕竟不同于历史的真实,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皇帝的面揭皇帝老底的“村民”,我们在历史上尚未听到,要说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讲讲本文艺术风格。
4.应该怎样看待本文的大量口语和嘻笑怒骂的艺术风格呢?
第6页
明确: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的艺术风格是粗犷朴野、幽默泼辣,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由于文章风格的需要,它故意通过一个质朴、天真、无所畏惧的农民的所见、所感、所言、所行来揭示“高祖还乡”的盛举。吓人壮胆的仪仗,在质朴的农民的眼里、心里不可理解,用生活经验稍加形容,就剥光了皇帝庄严神圣的外衣;而要揭本质,就不得不把“村民”写成有钱、有粮、有地、有房的富裕户了,这样写,完全是为了揭露无赖刘三老底的需要。《陌上桑》中罗敷的装束,《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打扮也是这样,一为表达需要,二是民歌特点。睢景臣的《高祖还乡》虽是文人之作,但元曲广泛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全文的大量口语、俚语都说明了这一点。这样写,不但真实地传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声音笑貌如在眼前,而且这样揭刘三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语言的主要特色有两点,一是通俗性。通俗性是元曲的“本色”特征。凌蒙初在《谭曲杂剳》中说:“自成一家言谓之‘本鱼’,使上而御前,下而愚民,取其一听而无不了然快意。”这里强调的是通俗,要求人人都听得懂。该曲这一特点是很鲜明的。全曲俗语、口语用得很多。二是趣味性。语言的趣味性表现在用语很形象、描摹生动风趣。如“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常言俗字,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本篇曲用常言俗字达到了点铁成金的水平,增添了曲子的民间性、通俗性,给读者以诙谐感和轻松感。
5.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表现有什么长处?
明确: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作者构思尤为巧妙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农民不仅熟悉刘邦的底细,并且在刘邦没有发迹以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这样通过他的嘴,对汉高祖嘻笑怒骂,揭露了最高统治者五色锦袍下所藏着的丑恶东西,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由于使用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
六、附〖小资料〗《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
1.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作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妇贳酒,醉卧,武妇、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酒留饮,售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
2.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3.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帐饮三日。
6.语文必修3老人与海 篇六
1. 接受(建议或挑战)
He was afraid to take up a challenge.
他害怕接受挑战。
2. 拿起
Take up your arms to fight.
拿起武器战斗吧。
3. 开始从事……,开始承担……
He decided to take up photograph as his career.
他决定从事摄影事业。
4. 占去(时间或空间)
Writing the paper took up most of the weekend.
写论文占去了大部分周末时间。
5. 继续
Harry took up at the point where John had left off.
哈利接着约翰停止的地方继续讲那个故事。
constant
adj. 时常发生的;连续不断的;忠贞的
constantly adv. 经常地,反复地
The old man’s hands shook constantly.
老人的手不停地颤抖.
He is constantly disturbing me.
他总是在打扰我。
He has been constant in his scientific research.
他一直不断地进行他的科学研究。
I am Jay’s constant fan and supporter.
我是杰伊的忠实粉丝和支持者。
lack
n. 缺乏;短缺的东西
v. 缺乏;不足;没有
1. n. 缺乏(某物)。后常接介词of
I haven’t finished the painting for lack of time.
由于缺少时间,我没有完成绘画。
2. v. 缺乏,通常接抽象名词,但不可以再接of:
I lack words with which to express my thanks.
我找不到话来表达我的感谢。
He is good at his job but he seems to lack confidence.
他很擅长他的工作但似乎缺乏信心。
They lacked (for) nothing but money.
他们什么都不缺,就是缺钱。
3. 短语:be lacking in,“缺乏”,其中lacking是形容词:“缺少的,不足的”,但不可以用在名词前做修饰语。
A number of countries and areas have been seriously hit by the typhoon. Now people in the affected areas are lacking in food and fresh water.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严重遭受台风的袭击。现在人们在受灾地区缺乏食物和淡水。
He lacks courage.=He is lacking in courage.
他缺乏勇气。
be/get back on one’s feet
(困境后)恢复;完全复原
After receiving timely treatment, the boy was back on his feet.
得到及时的治疗后,男孩完全康复了。
He soon got back on his feet after the fall.
他受过挫折,但很快就东山再起。
The new chairman hoped to get the company back on its feet within six months.
新董事长希望在六个月内使公司恢复元气。
professional
adj. 职业的; 专业的
I can’t imagine he is a professional footballer.
我无法想象他是一个职业球员。
I want to be a professional journalist.
我将成为一名专业记者。
professional team 专业队伍/proffessional standards职业标准/proffessional advice专业建议
相近词辩异
profession 指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训练;
career 指长期为之奋斗的事业,职业,生涯。
He started his career as a reporter.
他开始了做记者的职业生涯。
occupation 工作,是job的比较正式的说法。
Please state your age, name and occupation.
请写明你的年龄、名字和职业。
acquire
v. gain or get by one’s effort 获得
nlc202309040154
acquisition n. 获得; 习得; 获得物
I managed to acquire two tickets for the concert.
我设法弄到了两张那场音乐会的票。
The acquisition of a language is different from learning it.
语言的习得不等同于语言的学习。
He is a valuable acquisition to the firm.
他是公司不可多得的人才。
注意 不要把 acquire(获得, 学到)和inquire(询问, 问明, 查究)混淆
case
n. 情况;病例;案例
It is true of every case.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的。
In that case they would receive financial aid from the state.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将得到国家的财政援助。
The case was tried last Wednesday.
上星期三审判了该案件。
Take an umbrella with you in case of rain.
带把伞吧,以防下雨。
case在定语从句中的常见考点:
我可能要住院,如果那样我就不去度假了。
误 I may have to go into hospital, and in which case I won’t be going on holiday.
正 I may have to go into hospital, in which case I won’t be going on holiday.
正 I may have to go into hospital, and in that case I won’t be going on holiday.
demand 需求;强烈要求
1. 我要求他答复。
误 I demanded him for an answer (to answer).
正 I demand an answer of him.
注 demand 不能把要求的人作为宾语直接连在一起,须加of。
2. 我要求约翰立即到那儿去。
误 I demanded John to go there at once.
正 I demanded that John (should) go there at once.
注 看到 demand 容易让人联想到want,于是生出demand sb to do这样的结构来。demand与order, command等词一样,不能接“宾语+不定式”,应该接that从句,且从句中的谓语动词应用虚拟语气,即“(should)+动词原形”。
3. demand后接动词不定式时,主语通常是人而不是物;动词不定式可根据需要用主动或被动形式。例如:
She demanded to be told everything about it.
她要求知道事情的整个经过。
accuse
accuse sb of sth指控某人做某事
1. A neighbor may accuse a man watching TV too loudly.
一个邻居可能指责一个人看电视太大声了。
2. He was accused of stealing a second hand car.
他被指控偷了一辆二手车。
相似结构短语:
inform sb of sth 告知某人某事
remind sb of sth 提醒某人某事
rob sb/someplace of sth 抢劫某人某物
cure sb of sth 治愈某人某病
warn sb of sth 警告某人某事
1. It’s a dilemma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will the process of global warming to certain degree.
A. speed up B. set up
C. sweep up D. take up
2. After studying in a medical college for five years, Jane her job as a doctor in the countryside.
A. set out B. took over
C. took up D. set up
3. Mary was well prepared for the job interview because she wanted to leave them a good .
A. permission B. admission
C. expression D. impression
4. As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advance, we must learn and progress or we’ll risk becoming a dinosaur.
nlc202309040154
A. constantly B. instantly
C. technically D. thoroughly
5. The street is so narrow that they have to themselves against wall to let the car pass first.
A. push B. press
C. touch D. draw
6. Because of the noise made by cars running in the street, I couldn’t my work at home.
A. take on B. depend on
C. concentrate on D. rely on
7. Sometimes some students make trouble in their classroom in order to get noticed.
A. deliberately B. entirely
C. privately D. logically
8. It took him a long time to the skills he needed to become a professional footballer.
A. inquire B. acquire
C. require D. request
9. You may have difficulty with the learning , but if you keep working hard you will succeed eventually.
A. assess B. assignment
C. process D. section
10.—It is raining hard. Will you go to your friend’s birthday party?
—I promised him to go, but the heavy rain really places me in a . I’m not sure whether I will go or not.
A. dilemma B. conclusion
C. disadvantage D. challenge
1~5 ACDAB 6~10 CABCA
7.语文必修3老人与海 篇七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夜 雪白居易 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锦 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 嵬(其二)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无 题李商隐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夜雨寄北李商隐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登乐游原李商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 高杜甫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柳李商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无 题李商隐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贾 生李商隐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8.语文必修3老人与海 篇八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诵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
轸(zhěn)
镞(zú)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瓮(wèng)
牖(yǒu)
孝公既没(mò)
召滑(shào)
俯首系(xì)颈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3、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三、研习新课
试题试卷........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朗读指导: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本段,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同时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教案不再赘述。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作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3.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6、集体朗读第一段。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
三、四两题。
2.熟读课文。
3.书面翻译第1段。
【语文必修3老人与海】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3知识点12-29
高中语文 虞美人教案3 苏教版必修06-25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示例10-12
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06-2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01-31
高中语文必修情境默写06-18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09-25
高中语文必修5必背10-23
语文必修一情境默写12-27
必修四语文期末作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