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一五规划设想

2024-06-12

县十一五规划设想(精选10篇)

1.县十一五规划设想 篇一

文章标题: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县加快发展,实现“工业立县、开放兴县、特色强县”三大战略、构建“和谐龙游”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龙游县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提升龙游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省和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龙游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06~2010年。

一、科技发展现状

(一)“十五”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县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效果明显。到目前止,全县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民营科技企业培植突飞猛进。全县共有100家企业被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已逐渐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十五”期间,建立了12家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有文章需求,请到*好范文 wenmi114.com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省认定的研发中心有5家(浙江光华有限公司、001集团公司、龙游五强混凝土外加剂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龙游绿得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浙江腾龙竹业有限公司),001职校为国家级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

2、专利意识逐步增强,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工作。为了全面实施“工业立县”战略,鼓励技术创新,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有关专利资助政策,决定设立专利专项基金,每年30万元,滚动使用。申报与授权的专利总[您阅读的文章来源ˇ好范文 wenmi114.com-◇好范文 wenmi114.com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量列衢州市各县区首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申请专利达393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实用型专利200项,外观设计专利157项。专利产业化初见成效。通过努力,一大批专利项目已形成产业化,新增产值7亿元。为了促进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创办出台了“科技企业孵化园”。

3、科技服务不断增强。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得到加强,取得良好的效果。组织了“首届全国特种纸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有27位国家著名造纸专家、教授及市内外50多家特种纸企业人员200多人参加。科工会活动,网上技术市场喜得丰收。连续几年获省网上技术市场管理先进单位和市“科工会”组织考核一等奖。积极申报科技项目。“十五”期间共争取上级支持项目32项资金1000多万元,而且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了工业110的重要作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到2005年,全县培育3家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扶持30家信息化应用试点企业。“十五”期末,亿元企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产品覆盖面达到100,企业主要生产装备的智能控制率达到50,连续工艺过程实行计算机网络化控制的覆盖面达到50。全县80以上企业建立网站或通过中介网络开展信息交流,30成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会员单位。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4、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19.5,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造纸、竹板材、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建材等优势产业逐渐形成特色。农业经济稳步提高,以笋竹、畜牧、水产三大高效生态产业为抓手,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社会事业科技进步获得较大进展,在人口卫生、资源环境、公共安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科学普及工作进一步加强,公众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二)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龙游的科技发展中,主要还存在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我县科技实力弱,科技进步水平低,分别居全省65位、36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不大,居全省43位,科技经费投入不多,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居全省78位。二是科技创新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有效合作机制有待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有待提高。三是科技服务业还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要求;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还很缺乏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一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发挥科技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

2.县十一五规划设想 篇二

卫生部计划出版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为确保新版教材诸多创新获得成功, 面向全国各院校征求意见, 然后集体学术探讨, 将初步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卫生职业教育》刊行全国, 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作为中医内科学教师, 笔者积极响应, 依据肖振辉等主编的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为蓝本, 进行研究, 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并附加自己的建议, 期望能为新版教材的编写抛砖引玉。

肖振辉版《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结构是:绪论 (包含7部分内容) , 第一章至第七章为具体病证的论治, 第八章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 最后是附录 (包含6部分内容) 。笔者对教材具体各部分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1 绪论

绪论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与其他版本《中医内科学》基本相同, 具体意见如下。

(1) 本版教材在辨证基本原则中论述的一些西医疾病早期如转氨酶增高等, 此时若无证可辨, 应从病施治。实际中医辨证的依据, 不仅包含病证的具体证候, 也包含人体的某些一般性生理指标和体质状况、体质的倾向和某些生理指标, 如年龄、性别、体重、体型、肤色等, 也就一定有证可辨。因此, 无证可辨的学术观点, 只是现代中医受西医某些学术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认识, 全国规划教材的正文录入如此内容不具说服力。

(2) 本教材常用治法中讲述的消散 (消导) 法, 通过教材中的概念分析, 应是等同于传统中医“八法”之中的消法, 而传统消法是指应用行气、活血、祛痰、祛湿、消食、消石以及软坚散结和破血消癥方法, 使体内的各种郁积之邪渐消缓散的方法。但本教材却将其与行气、活血、祛痰、祛湿等诸法同级并列, 不太恰当。可先阐明现代所言消散 (消导) 法相对传统“八法”中的消法的概念外延缩小, 只是包含消食导滞、软坚散结和破血消癥法, 然后再按照教材内容分类介绍。另外在常用治法的讲述中, 还可将常用治法分类为:祛出外邪法、消散郁积法、补益正气法、调阴阳寒热法、和解法、各种对症治法, 其中祛出外邪法包含解表法、攻下法、涌吐法, 消散郁积法包括行气法、活血祛瘀法、祛痰法、祛湿法、消食法、消石法、开窍法以及软坚散结和破血消癥法, 补益正气法即补益法, 调阴阳寒热法包括清热法、温阳法, 各种对症治法包括固涩法、安神法、镇痉法、止痛法、止血法、止呕法、止咳平喘法等, 然后介绍其各自的概念、特点, 以及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医治病实际基本方法就是祛出外邪、消散郁积、补益正气3个方面, 并且同类方法中的各种具体治法在临床上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3) 在中医内科临证方法中介绍辨证时, 最好补充说明后面具体病证的辨证分型只是本病证所有病人的几个典型证候, 实际上很多病人临床表现不典型, 处于典型证候的临界或兼夹状态, 并且证候复杂, 主次难分, 从而提示临床辨证时要全面、多角度考虑分析, 不要拘泥于一种辨证, 处方用药时既要目的明确又要全面兼顾, 这有利于诱导学生全面考虑、活学活用, 避免呆板偏执、生搬硬套。

2 第一章至第七章

本版教材第一章至第七章内容讲述七大类具体病证的辨证论治, 每章的结构顺序都是先概述本类病证的基本情况, 然后分述具体病证的相关内容。每章概述内容编撰比较成功,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本版教材编者考虑其中主要证型部分内容只是已经讲述的基础学科中相关内容的重复, 教师授课不需要详细讲授, 故创意性地将其安排为附篇, 学生容易认同教师对本内容的简单授课。但是将各脏系病证治疗要点这个重点内容也安排为附篇, 就有欠缺, 因为通过治疗要点的学习, 学生既能理解中医五脏病证, 以及气 (血) 病证和经络病证各自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和思路, 又能加深学生领悟中医特色精华中异病同治和脏腑辨证的实质, 因此, 最好将其放在正文讲述。

本教材具体病证内容的编撰, 整体也很成功, 表现为以下3方面:一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方向是以一线临床为主, 编者注意适当压缩本科教材病证简述中历代认识部分的篇幅;二是创造性地将全部病证病因病机中的病机部分采取体例一致的分条列目法, 易于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 还有助于加强中医教材规范化;三是某些疾病、常见疑难病后附临证参考, 对提高学生临床能力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具体病证内容的编撰也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几个方面。

(1) 本版教材病因病机的论述全书各个病证之间没有做到统一规范。如中风等疾病的病理因素是在病理性质中讲述, 而在腹痛等病证中却放在病机综述中论述, 水肿病甚至放在病因中论述。

(2) 本版教材病因病机中基本病机的描述有进步, 但也有不足。进步的方面是:明确旧版教材中某些病证的主要病机只是某个常见证型的病机, 如肺痨在旧版教材主要病机是阴虚火旺, 实际这只是肺痨的重点证型阴虚火旺证的病机。不足的方面是:未能进一步明确点明每个病证的基本病机是原发病变机理, 还是导致主症出现的直接机理。如泄泻中脾虚湿盛即是本病原发病机, 脾虚而无力升清和湿邪内盛困阻脾气不能升清, 最后导致清浊并走于下而成泻的病机变化, 则是泄泻直接病机;再如呕吐的病机是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 实际各种病因导致胃失和而不降为本病原发病机, 最后引发胃气上逆则是呕吐的直接病机。这样点明后, 再于教材绪论的治疗原则的分清标本处, 强调在原发病机与直接病机之间, 前者为本, 后者为标;同时, 在绪论论治部分, 也强调标本虽有多方面含义, 但临床实际中缓则治本, 多是针对疾病原发病机的辨证用药, 急则治标则多是针对直接病机用药, 也就是对症用药。这样不易让学生的思维混乱, 明确中医辨证用药与对症用药的不同点。

(3) 本版教材辨证论治中的辨证要点部分与其他版本一样, 只是分条介绍要点, 不能明示学生辨证思维过程中的顺序和层次。实际可以在要点前添加有关辨证的综述内容, 介绍本病的辨证思路和步骤。如泄泻证可添加如下内容:泄泻证主要以起病急缓、病程长短、泄泻情况, 及其全身伴随症包括舌象、脉象等为辨证依据。具体辨证时, 应首先围绕泄泻这一主症, 详细询问排便次数及粪便的量、质、色、味, 病程的长短, 病势的急缓, 以及可能的病因和病情转化, 然后全面搜集伴随症状, 以确定暴泻久泻, 证候的寒热虚实, 病变脏腑, 以及预后等, 然后引出辨证要点, 并且辨证要点的顺序最好与辨证步骤相吻合, 如泄泻辨证要点的条目可以列为: (1) 辨暴泻久泻; (2) 辨寒热虚实; (3) 辨病变脏腑。其余病证也应模仿本病的体例格式来编撰。当然此时该部分内容也就不能只命题为辨证要点, 而应改为辨证思路和要点。

(4) 本版教材辨证要点中具体内容方面也有问题, 即某些病证的辨证要点时常夹杂着围绕主证进行辨证的依据。如咳嗽的辨证要点中有辨痰, 胸痹的辨证要点中有辨疼痛性质, 呕吐的辨证要点中有辨呕吐物, 便秘的辨证要点中有辨排便粪质和辨舌质舌苔等。每个症状的辨别包括哪些方面, 具体每个方面又有哪些不同表现, 其不同表现属于何种性质等, 这应是中医诊断学的诊法部分中详细论述的内容, 临床科目中的辨证要点应该只讲见何症状辨为何证, 不应该掺杂诊法方面内容。

(5) 本版教材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中也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如有些病证治则只是泛泛套话, 没有实用价值, 像眩晕和不寐的治则都是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 实际中医治哪种病证都遵循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原则;也有些病证治则论述不恰当或不明确, 如呕吐的治则先言是和胃降逆, 但最后又言在辨证论治时, 应辅以和胃降逆之品, 到底是辨证以调和胃气为基本治则, 还是用和胃降逆之品为基本治则, 容易使人迷惑, 把握不准。

(6) 本版教材没有做到各个病证都附临证参考。因为临证参考部分可以补充教材正文的不足, 而且又切合现代临床, 对提高学生临床水平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各个病证都附临证参考则更好。各个病证临证参考的内容不需要完全统一规范, 但最好将本病证的对病用药定为必有内容, 另外可随机介绍本病证辨证新法、辨证注意问题、预后、现代临床常用的其他疗法, 以及具体用药经验或禁忌等。其中病证的对病用药, 既可讲述传统用药, 也可介绍现代研究发现的新药, 力争都能同第四章肝胆病证中各病证的临证参考一样详细描写。因为现在院校出身的中医师有诸多重要缺陷, 其中一个就是缺乏掌握各个病证的对症下药, 定证选方后不会随病证的不同而变化用药。中医传统教材只在中药学中提及相关内容, 不系统、不全面、不明确, 这是教材的严重缺失。近期教材可先在附篇临证参考中论述, 待将来全部病证的经验用药都形成共识时, 可将其移到治疗原则部分中讲述, 从而全面推介每个病证的对病用药。

3 第八章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

本版教材和其他新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一样, 增加病历书写内容, 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就对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和内容有初步认识, 应得到肯定和承认。病历书写的学习掌握主要是在教学后期的临床实习阶段, 课堂教学只是强调其种类、基本格式和要求, 及主诉、现病史等主要内容, 而大部分内容不需要详细课堂讲授。有些版本却将如此大篇幅不讲授内容放在教材起始部分, 有所欠缺。本版教材编者将其安排在教材最后一章, 更符合实际教学。

4 附录

本版教材附录6部分内容除参考文献外, 其余都不可或缺。特别是附录前3部分, 有利于规范学校的课间实习教学和实践技能考核, 还可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病案讨论教学法, 更适合中医高职高专重视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衔接转化的教育模式。新版教材可再充实或添加新内容。

3.八机构纵论“十一五规划” 篇三

要实现“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目标,就需要政策方面更多的支持,例如更市场化的配置、公共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调整以及政府行政能力的强化。

首先大幅度提高成品油价格必然会节约能源的使用,但可能使低收入者受到更大的伤害;高排量轿车税率的提高和能源价格的上升会增加对小排量汽车的需求,但由于安全方面的原因,也会带来保险需求的增长,进而带动相关投资。其次增加能源税和大幅度提高能源价格必然带来公共交通的兴起和城市的集中,前者将带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设备需求的扩大,后者将带来城市土地价格的进一步升值和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最后提高污染税和强化征收会带来工厂向农村或较落后地区的搬迁,从而使得城市的功能更加集中于生活和娱乐领域,更加集中于提供服务功能;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会带来农村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从而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政府取消了农业税农产品的价格就会因此下降,最终财政补贴却流向城市居民。

由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政策通常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所以,政府能否有能力实现这些目标以及怎样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

中金公司:贫富差距难以缩小

相对以前,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又具备了它的新特点:首次使用了“规划”而非“计划”二字,显示政府力图发挥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努力,体现政府对经济管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的转变。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包括在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分配制度、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落实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大工作与改革的力度。政府提出要完善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所以,近期个人所得税将有所调整,包括提高起征点与改革征管体制。加强征管力度、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等财政政策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但是消费总量受影响的幅度比较小。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除了靠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外,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是重要前提,而后者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毕竟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在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只有9.2%,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消费的份额却高达37%。另外低收入者的消费结构的变化要远远慢于高收入群体。因此,针对缩小贫富差距的这一举措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海通证券:能源竞争面临更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粗放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作为代价的。而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能源需求仍然在进一步扩大,从1995年起中国已经从初级产品的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而且逆差不断扩大。重要资源的短缺会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国际上,进入21世纪后更多的国家进入到工业化阶段,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加速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对国际能源的大量进口,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高度关注,因此,未来中国在全球能源竞争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维持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触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中国要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至少还需要15年时间。通过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我国经济将初步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循环经济模式,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泰君安:产业政策导向调整

“十一五”规划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层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一些战略性框架的形成是一次重要的飞跃。如首次运用人均GDP目标代替目标总量、首次提出单位耗能目标、高度强调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的产业政策导向也将出现一些引人瞩目的变化或新的动向。尤其是自主创新和装备工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从而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汽车产业消费政策发生变化,这无疑将使现有汽车产业格局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国际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从经济起飞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增长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是一个必然的规律。在他们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都证券:行政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十一五”规划较以前更为务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中计划和行政因素逐渐被削弱,想要取得更为突出和实际的成绩,指定发展规划,明确大方向的发展路线会来得更为实际,也更为科学。其次,经济发展由“增长至上”向“质量为先”转变:一是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更加有利于今后的持续性发展,8%的增长速度比较理想。二是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性调整和改变贸易战略。主要体现在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快;政府将在输配电、铁路、地铁上加大投资;同时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着重提高消费与服务业的发展。四是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民增收的措施力度有望加大。

最后,关注“十一五”规划中的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领域改革刻不容缓,它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也是方向指导能否成功的保障。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关注经济领域政策变动的同时,还要关注行政体制领域的改革,这将是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的重要保障措施。

天相:优质券商将获益

“十一五”规划的提出给许多行业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在资源方面,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原材料,它的需求在未来五年将持续增长。但由于有色金属行业又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该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能源和环保要求的约束,技术设备先进、环保设备齐全的企业将得到重点发展。再者,有色金属的可循环性可以降低能耗和污染,因此,再生金属业是行业的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机械行业方面,重点是振兴装备制造业,预计未来国家将在政策、税收等方面将加大扶持力度,具备品牌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得到发展。

金融方面,“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可能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入股金融机构的比例,同时将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因此,金融机构将面临盈利提升的机会,其中优质券商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条件,而只有风险控制良好和逐步开辟新的盈利能力的银行才能覆盖不良贷款并获得更大的盈利。

此外,基础产业中的基础设施是未来投资的重点,城市轨道、交通、水电等行业仍有发展空间。

同时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再生资源、“三网融合”中的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会迎来重要发展期。

中信证券:旅游业发展荆棘密布

“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众多机遇与挑战。首先旅游业发展具备有利条件,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带来巨大的旅游消费需求;发展旅游将成为各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选择之一;中国和平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世界旅游业发展形势对我国有利。这些都将带动中国旅游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机会。

当然,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入境旅游面临竞争更加激烈,出境旅游新发展引发诸多新问题,国内旅游低层次增长方式面临挑战,旅游法规建设滞后,旅游产业深层次矛盾凸现,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适应整体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利用 “十一五”规划提供的良好机会解决上述矛盾,才能实现2010年全国旅游业创汇426亿美元的预计目标。

渤海证券:化工新材料有投资机会

4.十一五规划 篇四

一、前言

图书馆是我院文献信息中心,承担着为全院师生提供教学、训练、科研和竞赛所需的各学科各类型文献资源的任务。本馆紧密配合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以读者为中心,以创办体育大学和创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一流的体育特色图书馆为目标,从长远的、宏观战略上考虑,制定本馆“十一五”发展规划。

二、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绩

1、馆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图书馆对内、外墙进行了翻修,正面外墙贴上了色彩明快的釉面砖,内墙也用白色乳漆重新粉刷,显得宽敞明亮;同时更换了破旧的门墙,换上了崭新的窗帘。图书馆老化的电线也全部更换,照明系统重新布设。经过一系列的翻新改造,图书馆的面貌大大改观,为读者创造了良好的借阅环境。

2、硬件设施大大改善

近年来,学院加大了对图书馆现代化方面的投入。2002年底,总投资达到80万元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正式动工,2003年初建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拥有60台高性能的多媒体电脑,以及投影机、视频展台、DVD机、控制中心等设备,可以为读者提供上网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服务。电子阅览室开放2年多以来,深受读者们欢迎。与此同时,图书馆升级了服务器,添置了新复印机和多台工作电脑,大大改善了图书馆的设备状况。

3、藏书建设取得巨大成果

为了迎接教育部2008年对我院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近年来,图书馆狠抓藏书建设。据统计,2001年至今,图书馆共采购图书13万多册。其中体育类中外文图书、报刊的收藏量华南地区最多、最全,省内高校、国内体育馆校以及港澳台甚至东南亚地区都有读者前来我院查找、利用文献资源。

4、开拓文献资源采购业务

本馆执行国家政策和学院规定,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文献资源的招标工作,使文献资源的采购真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使本馆文献采购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5、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图书馆在管理上下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坚持考勤制度,使图书馆成为全学院考勤工作做得最好的单位之一;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图书馆党务、行政、业务、科研方面的管理制度,编制了《图书馆规章制度汇编》,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有章遁。

6、服务水平再上台阶

多年来,图书馆坚持“读者至上”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从多方面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首先,图书馆延长了开放时间,周开放时间达到81小时,中午、周六、周日部分室(部)正常开放;其次,图书馆建立了图书馆网站,通过访问网站,在家中也可以检索图书馆的藏书资料,进行借书查询和图书预约、续借操作,可以向图书馆荐购图书,对图书馆的工作提交意见或建议。此外,图书馆还调整了借书权限,使读者的借书范围更广,借阅权限更大。通过购买数据库和加入广东高校网络图书馆,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10多种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和下载服务,深受读者欢迎。

7、科研成果丰富

贯彻“以工作带科研,以科研促工作”的方针,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图书馆员工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据统计,“十五”期间,图书馆共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四项,院级科研课题30多项,编撰出版书籍数册,在各类型专业刊物发表文章120多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获奖和交流的论文达30余篇。

(二)不足与问题

1、“以读者为中心,读者至上”的观念未完全落实。个别工作人员对读者的服务态度有时不够友好,未能切身处地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2、爱岗敬业思想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串岗、离岗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不足,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

3、服务方式和范围未能完全满足读者要求。服务方式和范围还主要停留在阅览和借还书阶段,参考咨询工作虽已开展起来,深层次的服务还需继续加大、加强力度。

4、办馆条件严重不足。

(1)馆舍面积仅为3150平方米,以2004-2005学在校学生4842人计算,生均仅0.65平方米。

(2)阅览座位仅为350个,按座位数与学生之比为1:4计算,图书馆的阅览座位应为1200个。

(3)电脑设备不足。电子阅览室仅有60个机位,经常出现读者排队上机现象;图书馆有近半的工作人员还没配备电脑,有些日常工作无法开展;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不足。

5、电子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没有自己的特色资源。

三、机遇和挑战

踏入新的五年,图书馆将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学院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迎接2008年教育部对我院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准备工作,为了实现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测评指标达到优良标准,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在可见的将来,建筑面积20552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将拔地而起,新图书馆实行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为读者提供更加舒适的借阅环境,更多元化的服务。此外,学院提出要在2015年创办体育大学的目标,这对图书馆来说也是一个发展的契机。当然,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学院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书馆必须抓住这些机遇,从管理、藏书、服务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四、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图书馆工作和各项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图书馆的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我院的教学、科研和训练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大力加强藏书建设、现代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人员素质,扩大服务范围,为实现学院创办“广东体育大学”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院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发展目标是:改善办馆条件,充实馆藏资料,优化藏书结构,加强现代化建设,为我院教学、科研和训练提供资源保障,为我院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创办体育大学的目标提供应有保障。

发展目标:我院图书馆在2008年之前应建设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左右的新馆,并配备先进设施;馆藏纸质文献总量将达到50万册以上(电子图书约10万册),馆藏资料满足我院各专业、各学科用书的需要;电子阅览室机位达到100个以上,公共检索机位20个以上;建立博硕士学位论文提交和发布平台,建设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和体育专家数据库,提供电子图书、全文期刊和各类特色数据库的检索服务。

六、主要任务

(一)基础设施建设

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础设施。学院新图书馆将于2006年5月动工兴建,新图书馆要建成校园标志性建筑,充分体现“功能需要”、“技术领先”和“以人文本”的三项原则。“功能需要”是指能够满足现代化图书馆各种功能的要求;“技术领先”是指能够收藏和利用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满足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给读者创造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给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新馆的建筑面积将达到20552M2,阅览座位1300多个。新馆在功能设计上采用藏、借、阅、检、研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具有突出的高等院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品位与风格,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采用灵活的开放式服务模式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是集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于一体的新一代图书馆。其总体设计目标和基本要求为:

1、新图书馆大楼的建设要按“一流规划、一流设计、一流建设、一流质量”的要求,按照一流的标准去规划设计,建成校园标志性建筑。

2、新图书馆要建成学院的文献服务和信息网络中心、检索咨询中心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心,为广大读者提供优美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研究条件,成为读者学习研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3、新图书馆在建筑设计时,既要满足藏书的需要,又要满足服务的需要,同时随着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还要满足网络文献信息的检索和获取、学术报告、展览宣传、读者休息等多功能的需要,为读者、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条件。

4、新图书馆建筑要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需要,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应紧密结合图书馆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趋势,为运行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提供灵活性强、适应性高的空间。满足藏、阅、借、检、研一体和空间布局灵活使用的要求。

5、新馆大楼整体设计理念是:开放式、多功能、人文化。要突出文化品味,注重智能设计,节约资源,健康环保,将新图书馆建设成既富有文化底蕴,又富有现代文化气息,既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各种使用功能,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既符合图书馆建筑规范,又能满足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要求,造型美观,匠心独具,与整个校园风格协调一致的图书馆。

6、体现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设计以人为本,处处为读者着想,力求人文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提供人性化的阅读空间,努力营造求知、创新、高雅、自由的学术氛围,使之能吸引读者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和满足个性化服务。

7、具备外向型高等学府学术殿堂的品味,以适应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需求。

8、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应有灵活性和发展余地,新图书馆要参考智能大厦得的综合布线要求来设计建筑,要具有传统图书馆向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能力。

(二)文献资源建设

根据学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调整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为教学、科研、训练和竞赛做好文献资源服务,制订并逐步完善采访工作细则,全面加快馆藏资源建设,在现在33万册馆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2006年要达到纸质图书37万册,2008评估前达到纸质图书42万余万册,电子图书10万册的规模。争取2009年馆藏图书馆总量达到50万册以上,2010年达到60万册,与学校的发展和办学规模相适应。报刊订购将达到1000种的规模,并根据学院学科建设的需要,注意核心期刊和重点期刊的订购。并注重奥科会、全科会等一系列的体育论文集的收藏,拟成立体育特色的特藏库。

其间,需要在全校进行调研,逐步建立并完善藏书体系,加强体育类和相关学科的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数据库的订购工作,使之形成更显著的我院藏书特色。

(三)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及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图书馆新馆将采用全新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稳定、高效、使用方便为目标。在硬件设施方面,采用国际名牌的服务器和交换机,配置高性能、大容量的存贮设备,满足电子图书、随书光盘、论文提交和其它特色数据库的存储要求;新图书馆大楼采用综合布线系统,提供高速、完善的网络信息接入点,同时具有语音广播、消防监控、闭路电视监控功能。在软件方面,鉴于目前使用的SULCMIS III在功能、稳定性方面存在缺陷,新馆将考虑采用更成熟、更先进的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以适应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要求。在数据库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广东网络图书馆的合作,为读者提供期刊网、维普数据库、万方电子资源、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等全文数据库检索和下载服务;同时,购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报刊数据库、体育咨讯网;建设本馆的特色数据库,包括博硕士生论文数据库、学院科研成果数据库、院内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专家数据库,以及各体育大项(例如篮球、足球、田径等)的多媒体数据库;电子图书方面,在购买10万册电子图书的基础上,以后每年将新增1—2万册。

(四)图书馆管理

在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与各系、部选派相应学科的教授建立联系;成立广州体育学院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作为全校文献信息工作的协调机构,负责各学科文献资源以及数据库建设的咨询、规划和监督工作。

采用先进的全面办公自动化系统,降低办公成本,增强各种事务的透明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水平。

(五)员工队伍建设

加强图书馆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各项业务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好新党员的发展和培养教育工作。

继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图书馆员工敬业爱岗的自觉性,挖掘全体馆员的潜力,充分提高馆员积极性、创造性和服务热情,以人为本,做好服务工作,增强做图书馆人的自豪感。

通过岗位聘任和业务培训,进行图书馆业务人员的合理分工;通过引进人才和继续教育,改善图书馆的专业结构,力争到2010年使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数比例达到规定要求。

(六)图书馆服务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办馆指导思想,全面更新服务观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在做好图书馆基本借阅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高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通过设立咨询台,编制推荐书目,开展在线咨询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主动承担教师所主持的各级别课题所需要查找的文献资料,提供各级别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等情报,实行定题跟踪服务,为学院的教师从事高水平课题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为学院的科研建设做贡献。加快图书馆网页建设,做好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导航,实现快速获取资源功能;在图书馆网页开辟“新书通报”、“新书点评”和“读者荐书”栏目,加大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宣传力度。

以新生培训,文献检索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多层次地开展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提高读者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七、主要措施

(一)争取上级领导支持。

图书馆的事业的建设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赖于上级领导的支持,图书馆是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和训练提供保障的重要部门,我们应千方百计地争取上级领导支持,努力改善办馆条件,争取在2007年建成新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方便、舒适的借阅环境。

(二)加大经费的投入。2010年预计图书馆藏达到60万册,希望财务部门作好经费计划,保障对图书馆购书经费的投入。

(三)加强图书馆的硬件设施。

图书馆计划将进行一系列数据库的建设,购进电子图书等都需要硬件设备的投入,还有目前图书相匹配的光盘也需要购置相应的硬件设施,才能达到图书与光盘同时能与读者见面,更好地使文献资源得到利用。从现代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对读者借还书处需采用双显示系统,更好地方便读者。

(四)强化管理,提高办馆水平。

在认真贯彻执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图书馆的各项制度,使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有章可循。继续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其它制度。

(五)提高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六)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业务发展。

5.十一五规划讲话 篇五

同志们:

刚才***同志已就全省“十一五”规划和2004年年度计划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最后,我再就“十一五”规划编制问题强调几点。

一、充分认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个总目标、两个提前、三个阶段、四大战略、五项工作方针、六个方面变化”的总体部署,“十一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是制定分阶段的行动纲领。展望未来,山东能否把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实现新的发展和提高;如何抓住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且大有作为;需要采取哪些举措来保证提前实现基本现代化、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总目标,都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实施。通过研究和编制“十一五”规划,把宏伟的奋斗目标分阶段、具体化,把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明晰化、科学化,可以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第二,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行政手段,是制定其他各项经济政策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实行政府战略目标,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建国以来,我省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在不同时期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通过编制“十一五”规划,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审视和研究山东未来的发展战略思路,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对于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编制“十一五”规划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无论从长远和当前看,从我省经济自身发展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看,山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从内部看,“三农”问题,市场需求不旺,经济结构层次低,就业压力加大和地区差距扩大等矛盾突出。从外部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性结构调整加速,中国入世后市场加快开放,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存与发展压力加大。这些问题和矛盾,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长期存在,有些可能甚至会进一步强化或者尖锐起来。深入调研,筹划对策,通过规划的形式对解决途径做出系统部署,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对于提高当前的经济运行质量和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反映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渠道。“十一五”规划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十一五”规划是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意愿、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规划的制定过程,也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智慧、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是人民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的过程。通过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可以有效地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切实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

二、加强研究,理清思路

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所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形成发展思路,然后再具体编制规划,这是规划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要继续坚持。

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研究,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研究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深入研究协调发展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发展中的问题,把国内事业和国际经济结合起来研究。要抓住主要矛盾,抓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制约本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设立可行的阶段性的任务目标、确定明晰的发展战略,并提出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只有基础研究工作做深了,思路理清了,才能编制出高质量、科学可行的规划。

6.十一五规划内容1 篇六

基本介绍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中长期规划。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务必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更加突出地强调产业技术进步战略、制度创新战略和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有效发挥我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编辑本段

面临矛盾

社会环境

经过“十五”规划头四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达到1400美元。新的物质基础已经奠定。经济结构变动空前活跃,发展空间急剧扩大。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新的体制条件逐步完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新的发展理念正在树立,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科学指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有了良好开端。未来5-15年,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能否妥善应对,将决定国内发展的基本走势。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些都带来发展空间扩大的新机遇,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技术水平低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经济体制

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

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体制改革滞后,既不利于通过市场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又不利于政府弥补市场缺陷造成的社会代价。二是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不利于消除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的内在动因。三是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参数失真,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四是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五是土地资源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制度,引发盲目投资和新的社会矛

盾。六是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导致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冲动。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

中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时期,势必产生新的社会摩擦和震荡,而我国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领域。突出反映在:一是公共卫生和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平。二是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三是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对社会转型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四是城乡贫困群体有所扩大,贫困问题有所反弹。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如果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调整,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非政府组织不发达,社会舆情沟通渠道不畅通,社会领域各种常规性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势必干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区域发展极大不平衡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国情。在这样一种基本国情下继续发展市场经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程度会不断提高,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继续扩大将势所难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而在于有没有整合效果较好的区域政策,能不能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供充分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目前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够,区域政策在消弭市场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自我发展能力和全民福利水平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外部环境

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

主要有:一是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并存的格局将继续发展,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高发期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二是我国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未来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三是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更多的“新贸易壁垒”(例如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四是参与全球化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风险,而我国符合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宏观调节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五是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干扰加大,台海局势动荡和朝核问题等区域不稳定因素正在凸现,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成严峻挑战。

编辑本段

规划纲要

纲要简介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纲要篇幅

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编辑本段

取得成就

会议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将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2011年至201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下基调。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落实情况如下。国内生产总值

提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06-2009年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2010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

资源利用效率

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官方数据显示,“十一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

居民可支配收入

7.县十一五规划设想 篇七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是由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2006~2010间江苏省教育科研发展所进行的管理与规划。自“九五”以来, 江苏省教育科研课题申报与评审总量呈大幅度增长, 与“九五”期间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100项和699项相比, “十五”期间, 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总量增加到了4200项和1388项, 各项增长幅度近100%。教育规划领导小组计划“十一五”课题评审总量将控制在比“十五”课题评审总量增加10%左右, 再依照预定的评审通过率为课题申报总量的30%来计算, 那么“十一五”期间通过评审的课题将达到1600多项, 课题申报总量将超过5000项, 当然, 这是无法准确估计的。“十一五”课题将实行五年整体规划, 分2006年、2007年和2009年三次申报与评审, 通过评审的课题比例为5∶3∶2。2006年共申报了课题2975项, 有941项通过了课题评审, 与“九五”和“十五”同期相比, “十一五”课题首次申报和评审分别增长了75%、65%和26%、19%。

以上从时间发展的角度简单描述和分析了“十一五”课题规划的整体情况, 而要以2006年课题申报与评审为个案, 则需要对这一年的课题申报与评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2006年,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共收到申报课题2975项, 除去高等教育的996项, 基础教育有1979项, 其中包括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和特殊教育以及市县教研室、教科所等基础教育研究组织。经课题组专家评审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确认, 共评审出课题941项, 包括高等教育和省级科研院所323项, 基础教育618项。在基础教育申报课题的1979项和通过课题评审的618项中, 基本情况如下:

第一, 从行政区域看, 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分别申报课题344项、291项、183项、160项和82项, 共1060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53%;苏中地区的南通、扬州和泰州分别申报课题270项、149项和70项, 共489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25%;苏北地区的盐城、淮安、宿迁、徐州和连云港分别申报课题99项、72项、109项、72项和78项, 共430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22%。在通过评审的618项课题中, 苏南地区共有课题347项, 评审通过率为33%,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56%。其中获得资金资助的课题56项, 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52%, 包括重点资助课题44项和青年资助课题12项;苏中地区通过评审的课题有157, 评审通过率为32%,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5%。其中有28项课题获得资金资助, 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26%, 包括重点资助课题16项和青年资助课题12项;苏北地区有通过评审的课题114项, 评审通过率为27%,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9%。其中有24项课题获得资金资助, 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22%, 包括重点资助课题17项和青年资助课题7项。

第二, 从课题申报的组织类型看, 中学共申报课题793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40%, 其中包括初级中学74项, 高级中学719项;小学申报课题717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36%;幼儿园申报课题216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11%;职业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共申报课题125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6%;市县教研室、教科所等科研机构共申报课题127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7%。在通过评审的课题中, 中学有242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39%, 其中高中223项, 初中19项;除此之外, 小学217项、幼儿园66项、职业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27项、市县教研室、教科所等科研机构66项, 分别占评审课题总量的35%、11%、4%和11%。

第三, 从课题关注的主题看 (主要分析的是通过评审的课题) , 关注课程的课题80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3%;关注课堂教学的课题164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7%;关注学生发展的课题128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1%;关注教师发展的课题59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0%;关注学校文化的课题46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7%;关注学校管理的课题32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5%;关注其他主题的课题共有109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7%。

二、问题与对策

不难看出, 基础教育科研非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而且体现在校际之间、关注内容等方面发展的不均衡上。

第一, 地区科研发展不均衡, 主要体现在课题申报数量和通过课题评审的科研水平上。从苏南、苏中和苏北课题申报的总量上看, 苏南地区申报课题占全省申报课题总量的53%, 超过苏中和苏北地区课题申报的总和, 苏中、苏北地区申报课题分别占全省申报课题总量的25%和22%。从某一地区市申报课题的情况来看, 申报课题最多的南京申报了课题344项, 是申报课题最少为70项的泰州的近5倍, 即使是与苏南地区的镇江相比, 也是镇江课题申报总量的4倍以上。另外, 地区课题通过率和通过评审的课题占评审课题总量的百分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课题通过评审的比率分别是33%、32%和27%, 各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56%、25%和19%。

最能体现课题科研水平的就是获得资金资助的课题, 因此,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获得资金资助课题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52%、26%和22%这一比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地区科研水平的差异。总的来说, 不论是从课题申报数量, 还是从课题通过评审所体现的科研水平来看,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之间无一不呈递减分布状况。

第二, 校际科研发展的差异, 主要体现为初中学校教育科研十分薄弱。仅就此次初中学校课题申报与通过评审的两个数据就能看出其中的差距, 一是全省初中学校共申报课题74项;二是初中学校通过评审的课题19项, 分别占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4%和3%。

且不说把其与同类型的高中、小学和幼儿园课题申报和评审的情况作绝对值的比较, 就是与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的6%和4%, 市县教研室、教科所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的7%和11%进行比较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再者, 即使是与同类型的高中、小学和幼儿园课题通过评审比率进行相对值的比较, 也是存在差距的。其中高中、小学和幼儿园课题通过评审比率分别为31%、30%、31%, 而初中课题通过评审比率只有26%。课题的申报数量和课题评审通过率都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初中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视和科研水平薄弱的程度。

第三, 课题关注主题的片面性, 主要反映为课题过多的关注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 而忽视了对校长和基层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关注。基础教育科研应从多角度, 多方面、多层次去挖掘主题, 旨在促进学生、老师和管理者的发展, 关涉到的不仅是课堂和教学, 凡有利于他们发展的都值得和需要大家进行研究。而此次通过评审的课题只关注学生、教师、及教学等主要内容, 而缺乏对学校校长、行政管理者进行专门研讨, 如校长的专业化、校长的培训和校长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主题关注的片面性体现着基础教育科研内容的非均衡发展。

为发展江苏教育, 特别是发展江苏教育科研,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是其中的一个部门) 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针对基础教育科研地区、校际和关注主题等方面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已经或正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主要包括:

第一, 自2000年以来, 每年举办全省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教育科研协进会”是通过协作性的科研活动来推动全省各地区教育科研的发展, 主要包括“中学教育科研协进会”和“小学教育科研协进会”, 逐年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地区开展。

“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是面向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及各市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等教育组织的教师、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教育科研工作者所开展的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每次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颁奖活动, 主要由“师陶杯”论文获奖者颁奖仪式、专家为部分一等奖获奖论文点评、课堂教学展示与对话交流、参与式专题研讨以及专家主题学术报告等五大部分组成。从某种意义上看, 江苏省基础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注定了, 其是推进各地区基础教育科研均衡发展的最佳策略和方式。

第二, 每学期分别在高中和小学教育科研基地学校举办科研协作活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协作活动是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各基地学校共同参与的科研活动, 每次科研活动主要包括联盟课堂、教师论坛、名师发展规划、校本教研、基地学校校长圆桌会议及专家专题讲座等部分。基地学校协作活动通过学校优势互补、同伴互助及专家引领等方式, 提高了各基地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 从而推动学校强势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并对其他学校科研发展起到了很大示范性作用。针对初中教育科研水平薄弱这一现实,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期正在一些初中学校展开了调研, 并准备设立初中教育科研基地、开展科研活动以帮助初中学校教育科研获得发展。

第三, 经常组织专家去学校开展教科研专题讲座, 并帮助他们在如何利用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进行校本教研等方面给予切实的策划和指导。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 中小学教育科研切忌赶时髦、形式主义、急功近利, 而应该贴近学校实际, 走进学校课堂, 解决实际问题。认为基础教育科研应关注本学校或本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关注学生、教师、校长等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等问题, 服务于教育。

三、反思与建议

基础教育科研的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及关注主题等方面的非均衡发展只是笔者从某一个案得出的结论, 基础教育科研发展过程中尚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去挖掘。促进基础教育科研均衡发展关键应该从教育科研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机制, 特别是要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示范来保证学校科研工作的有效运行。具体来说,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校长不仅要具有教育科研的素养和科研能力, 带头进行教育科研, 并应该在学校独立设置教育科研规划和管理组织, 制定科研工作制度, 鼓励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坚持从事科研工作。

第二, 倡导科研合作, 营造一种开放、互助、共进的教育科研环境。基础教育科研的可持续性发展应建立一种开放的合作机制, 不仅要加强专业科研人员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 更应该加强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科研交流与合作, 在开放、互助和共进的良好科研气氛中促进基础教育科研的发展。

第三, 建立和健全保障机制, 为基础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目前没有专项科研经费支持的学校还很多, 如, 尹晓军等对宁波市中小学调查结果发现, 近40%的学校没有科研经费, 其中比例为42.11%初中占比例最高。!"

第四, 完善基础教育科研评价机制, 确保科研内容的实效性及导向性。基础教育科研应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切忌“形式主义”, 流于肤浅的表面陈述, 因此, 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实为必要。

第五, 加强统筹管理, 促进基础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基础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大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 目前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状态, 本文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申报与评审为对象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8.县十一五规划设想 篇八

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时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下一个五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目标是“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国家发改委参与“十一五规划”起草部分工作的权威专家指出,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404亿元,如果今年经济增长率最终为9.2%的话,按不变价计算的GDP总量比2000年已增长51%左右。这意味着,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的GDP增长率只要达到6%,就完全可以完成目标。

城乡户籍管理统一:蕴含中国未来经济潜台词

10月25日,公安部有关领导透露,公安部等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建立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无独有偶,几天前北京统计局的新闻发言人透露,中国可能会从明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新的失业率统计方法,民工等阶层将被首次纳入统计范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个税法修改

全国人大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作出修改,该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涉及两大内容。一是将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一千六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对“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的附注作相应修改。二是将第八条修改为:“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

物价涨幅回落 居民满意度降低

今年以来物价涨幅逐渐回落,价格总水平涨幅由2月份的3.9%回落到8月份的1.3%。9月份人民银行公布的城镇储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第三季度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为-12.5,较上季降低1.4,其中有25.1%的居民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较上季提高0.8个百分点,有12.6%的居民认为物价“令人满意”,较上季降低0.6个百分点,居民对当前物价的满意程度逐渐走低。居民对价格的满意程度下降原因是:2004年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远远大于价格总水平涨幅;2005年生活必需品价格在去年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上继续上涨;2005年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价格上涨幅度高于价格总水平涨幅;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大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幅度大。

日本公布各国外汇储备排行榜 中国首居世界第一

日本财务省10月7日发布的数据说,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加起来的外汇储备总额在6月底达到了8379亿美元,在同期就已经超过了日本(8340亿美元)。这一数字和我国官方公布的数字稍有出入。中国央行公布的到2005年6月外汇储备是7109.73亿美元,加上香港金管局同期统计的1220亿美元,共是8329.73亿美元。有专家预测说,根据我国上半年以来外汇储备逐月增长的态势来看,超过日本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据预计,到9月底我国内地外汇储备可能已经超过7500亿美元,加上香港地区的1228亿美元,超过日本同期水平。

汽车消费税调整方案将出台

酝酿半年多的消费税调整方案于10月出台,最早有望在明年5月1日左右开始实施。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张正智透露,消费税调整方案有两种调整方式:其中针对轿车,在分七档的消费税征收方案中,排量按1L、1.5L、2.0L、2.5L、3.0L、4.0L分为七个区间,其中最低税率可低至1%,最高税率为20%;针对SUV,税率范围在3%至25%之间波动;其他类型的乘用车税率则在1%至9%之间。发改委一官员表示,此次调整幅度最大的是高排量、高油耗的SUV,其次是排量在3L以上的轿车,将课以最高20%的高税率。随着对大排量汽车课以最高25%的高税率,中国汽车业可能面临新一轮结构调整。

2005年度部分诺贝尔奖得主揭晓

瑞典皇家科学院近日宣布,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将予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获奖是因为“他们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和德国的三位科学家,其中,美国科学家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名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则“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作出重大贡献”。化学奖授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以及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以表彰他们在“有机合成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生理学或医学奖项颁发给了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扮演的角色。”文学奖由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摘得,颁奖公告说,“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和平奖则授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其总干事巴拉迪,他们因防止核能被用于军事目的并确保最安全地和平利用核能而共享这一荣誉。

中国贫富家庭收入差距超8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不断提高,2003年达到0.34,比2002年提高0.018,“十五”末期有可能会超过0.35。这意味着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将超过8倍,或者将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事实上,中国城乡统算的基尼系数早在2000年就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0,目前则已经超过0.45。一个公认的规律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格局重新调整、利益矛盾不断增加、收入加速分化的时期。

G20热议全球平衡发展

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于10月15-16日在中国召开,有来自美、英、德、加、俄、澳和印度、巴西等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中央银行等国际机构的负责人参加。大会就“加强全球合作:实现世界经济的平衡有序发展”展开了讨论。10月16日,会议在河北香河第一城结束,代表们审议并通过了《会议联合公报》和《20国集团关于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联合声明》、《20国集团关于全球发展问题的联合声明》、《20国集团2005年改革议程》,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与会各方决定促进全球经济平衡有序发展的共同愿望和政策主张,特别是为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和扩大发展融资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推动力。

前3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已突破万亿美元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3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0245.1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提前2个月突破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7%。前3季度我国出口5464.2亿美元,增长31.3%,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进口4780.9亿美元,增长16% ,低于同期出口增速15.3个百分点。1至9月累计实现贸易顺差683.3亿美元。9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28.1亿美元,增长24.7%。其中出口701.9亿美元,增长25.9%;进口626.2亿美元,增长23.5%,9月份当月实现贸易顺差75.7亿美元。

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预计达8千亿元

9.学校十一五规划总结 篇九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设想

为了加快学校的发展,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着立足当前,考虑长远,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五年来在党支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做了许多工作,学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现总结如下:

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实施规模办学,改善办学条件。

五年来,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留守学生宿舍、由台商捐资兴建的裕豪希望小学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学校硬化了操场、舞台、旗台,并且在舞台、旗台两边,裕豪希望小学校门培植了花草树木,从而美化了校园。

二、加强班子建设,发挥管理职能。

学校领导班子面对现实,科学统筹,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合理分工,团结协作,服务全局,出色履行职责,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纪律严明、业务精良、团结战斗的领导集体。班子成员严以律己,身正为范。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奉行四条管理原则:用严格的制度要求人;用有效的措施激励人;用明确的思想引导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带课、听课、评课、指导教学,带领广大教师埋头实干,提高教育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体素质普遍提高。

不断改善我校教师队伍年龄、知识结构;强化专业教师职业培训。制定落实了科学的考核制度,优秀教师评选制度,以及优秀课优秀教案评选方案,评先选优方法更加科学规范,公开公正。

四、加强学籍管理和控辍保学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严格学籍管理,实施管理治辍、教改治辍、救助治辍、依法治辍等。开展好“三月”、“九月”的控辍保学月活动,健全控辍保学工作常态机制,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工作周报月总制、定期汇报制、捆绑式责任制等,确保巩固率达标,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大奖惩力度,加大巩固率、升学率在教育教学评价的权重。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严格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划片、就近、免试入学,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

五、安全常抓不懈,财务管理规范。

安全稳控领导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责任明确,措施得力,工作细致,定期检查,及时建立排查信息,问题限期整改到位。近年来未发生任何校园安全事故,深受各级领导好评。

学校财务财产管理规范,收支合理透明,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理财。每一项收费都要经过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每一项开支都要精打细算,层层审批,程序合法,票据规范,账务日清月结,经费保管谨慎。贫困学生“一补”资金及时按政策标准发放到位,真正受惠于学生家长。

六、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五年来,我校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张家乡联谊杯篮球赛中多次获奖;在石子学区负责组举办的“颂祖国、迎奥运”系列活动中获二等奖;2007年被石子学区负责组评为“学校常规管理评比先进单位”;2006年、2010年中职送生工作中,被

评为“先进集体”。

总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各项工作成效显著。点点成绩凝聚着各级领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凝聚着全乡师生辛勤耕耘、拼搏进取的汗水。

十二五工作设想

一、坚持民主治教,搞好素质教育

1、引导教育师生进一步转变观念,意识到素质教育既是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又是自身利益的需要,促使全体师生自觉成为提高自身德、智、体素质的主人,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切实加强德育,坚持开展品格训练。深入开展人生观、苦乐观教育,每个班级都要开展“学习、劳动、尽责、助人是享受”的大讨论,爱祖国要从爱班级做起,爱人民要从爱父母做起。

3、素质教育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我心灵深处做起,从一分钟做起。要从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健康习惯做起,要从常规化管理做起,要几年如一日,决不动摇。

4、狠抓课堂教学,这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远大理想,高尚的道德,顽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心,科学思维习惯,进入一心一意学习的境界,以提高效率,激发创新能力,增强自学能力。严格执行国家教学计划,做到开足开齐上好每一门课程。继续实行课堂教学十条要求,向落实要效益。

5、规范活动课。活动课要体现全员性、自主性、训练性。活动课要有管理办法。

6、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坚持开展远程教育,巩固实验教学成果,开展每位教师自制一件教具,每位学生自制一件学具或工具玩具的活动。

7、转变评价观念,建立民主、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习惯与总评估相结合。

二、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教

1、落实《教育法》,树立依法治教的观念,教育者要向社会宣传教育,使社会各界了解、理解教育。

2、贯彻《义务教育法》,狠抓入学率、巩固率。每位任课教师都要和一名后进生组成互助组,转化后进生,提高及格率。

3、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开展城乡学校互助活动。

三、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完善量化考核制度。

2、增强教师责任感、紧迫感,实行校务公开,学校管理一要民主,二要科学。

3、评选模范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开展向他们学习的活动。对教师进行“爱岗敬业、乐教爱生”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进入一心一意工作的境界,每位教师都要援助一位贫困学生。严禁体罚学生、严禁有偿补课、严禁乱收费。继续抓好教师的学历达标。

4、努力做好干训、师训工作,加强教师进修工作。切实抓好继续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5、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10.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篇十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我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人才发展概况

㈠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坚持以科学

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机制和环境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若干意见》(确定的人才发展预期目标。至2005年底,全市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已达5.3万人,初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2.4万人,以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农业企业主、购销大户和种养业能人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1.2万人,与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保持平衡。人才整体结构趋向合理,分布状况不断改善,中高级人才和非公企业人才拥有量大幅攀升。人才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党管人才的工作新格局,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现。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做好人才智力引进、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全社会人才意识明显增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正在形成,人才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人才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专栏1 “十五”时期市人才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2000年“十五”

预期目标2005年“十五”

年均增长()

人才总量(万人)2.755.05.314.0

每万人口人才数(人)272500522[250]

大专以上学历(万人)1.03.23.327.0

专业技术人才(万人)2.54.64.713.5其中:高级职称(人)1200-18008.4中级职称(人)5100-1100016.6

中高级比重()25.225.027.2[2.0]

非公企业人才拥有量(万人)1.2-3.423.2注:“十五”时期人才按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统计,不含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的为五年累计数。

㈡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才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科学人才观的提出、党管人才原则的落实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把人才工作摆上了重要战略地位,为人才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区域间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人才智力的流动更加频繁,为我市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智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以大桥的兴建为标志的区位地理条件的改善,使吸纳集聚人才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我市人才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着力打造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是探索具有特色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攻坚阶段,破除人才科技等要素对我市新一轮发展的制约,确保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总量要保持年均14的快速增长,这对人才发展必将产生强烈的需求拉动作用,但较大的人才缺口使人才供给面临一定压力;现有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高层次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明显短缺,成为制约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因素;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党管人才的实现形式和有效途径需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使用、流动、激励、保障等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竞争实力和优势,才能满足这一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总体要求

㈠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统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按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的要求,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动力,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为我市着力打造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㈡发展目标

上一篇:看守所制度评析传下一篇:地产工程师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