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案设计

2025-01-0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案设计(19篇)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案设计 篇一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共有五页插图,分为两大部分。其中通版有六幅小图。其中左上角是一位老师教同学写毛笔字的情景,右下角是一位同学站立悬肘写毛笔字,另外四幅都是学生的书法作品,都是从右向左竖书的款式。

学情分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二是养成按行款要求写毛笔字的习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弄清图意,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懂得怎样预习课文,初步学习预习课文的一般方法;初步了解写毛笔字的行款要求,学习站立悬肘写毛笔字等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会终生受益。如果学生能充分地自觉地去预习课文学习课文时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会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或教学挂图,指导学生预习,教给预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2.通过指导观察课本图画或教学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写毛笔字的行款要求,养成按行款要求写毛笔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给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养成按行款要求写毛笔字的习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我们学好各门功课,还有助于提高我们各方面的素质。从今天起,老师要求大家养成一个新的好习惯,那就是预习习惯。(板书:预习)

二、看图,讲明预习意义,明确预习要求

1.有的同学不禁要问,每篇课文老师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讲解,我们为什么还要预习呢?预习有什么好处呢?

师小结:预习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学好课文作必要的准备。

2.对于我们三年级学生来说,预习有什么具体要求呢?请把书打开。

(1)第一幅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指名读黑板上的预习要求并板书。

①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自学生字新词。

三、学习预习方法,借助方法预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怎样才能达到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任务呢?我们平时要注意掌握正确的预习的方法。

1.看书上的插图。

思考: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是怎样做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动嘴读课文,动手画生字新词。

动脑想课文内容,动口问疑难问题。

2.预习第一课。

(1)出示预习步骤:一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二读课文,读顺句子,了解大意。

三读课文,开动脑筋,不懂就问。

(2)用以上步骤试着预习第一课。

第一步:学生试读课文后用“———”画出生字新词,提问:画出了生字新词,你会怎么处理?

师小结:①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读准字音。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

③实在不会,打上“?”质疑。

第二步:学生再读课文后,出示句子:“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学生试读,一次读不顺再读。

师小结:遇到难读顺、难理解的句子,要多读几遍,反复练习,仔细琢磨。

第三步:学生再读课文后,让学生质疑,师个别指导。

师小结:预习中遇到难题,同学们要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同学间可以相互讨论,实在不会可打“?”,个别问老师。

总结:刚才同学们预习得很好,和书上画中的孩子一样专心、认真,通过预习,我们对第一课有了初步的了解,相信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同学们会更主动,更积极。

四、提出课外自觉预习的要求

看第3页最后一幅图。

提问: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师小结:课堂上时间有限,我们在课外应像今天课内一样自觉预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五、总结全文

自觉预习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它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学好每门功课都十分重要,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三年级时学过写毛笔字的内容,有不少同学对写毛笔字很感兴趣,初步养成了写毛笔字的良好习惯。怎样写好毛笔字呢?我们一起来看挂图。

2.看图说话,复习旧知。

看图,说说图上老师在做什么?

师示范讲解写毛笔字的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学生模仿。

教师巡视、检查、纠正。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写毛笔字。

(板书:学写毛笔字)

二、出示学生佳作,师生共同赏析

1.朗读作品内容。先自由读作品内容,再指名读,最后齐读。

2.小结读法。这些书法作品跟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的读法不一样,我们在读的时候,如果是竖行的,就要从右向左朗读,如果是单行的,可以从左向右读,也可以从右向左读。

3.讲解行款要求。我们刚才为什么要这样读呢?因为写毛笔字有它的行款要求:如果是竖行写的话,就必须先从上向下写,字写满一行后,再向左写第二竖行,就这样依次从右向左一竖行一竖行地写。(板书:竖行从上向下从右向左)如果是横行写,可以从左向右写,也可以从右向左写。(板书:横行从左向右从右向左)以后我们写书法作品时,也要按照这样的款式要求去写,要养成这样的书法习惯。

4.赏析作品,谈谈感受。

5.注意事项:

(1)养成按行款要求写毛笔字的习惯。

(2)每一行的字数要尽量相同,最后一行可以少写几个字,但不可以多写字。

(3)竖行和横行的字要对齐,字的大小要一致。

(4)要学会折格子。(教师示范几种折法,学生可练习折格子)

(5)写字时要注意整洁,要特别小心纸上不能有污点,写的字墨迹未干时,不能碰字,且尽量站立、悬肘,写字的手不能碰纸面。

三、指导看图,学习站立悬肘写毛笔字

1.看第五页右下角的彩图,说说图上是谁,在干什么,他写字时姿势与我们平时写毛笔字有什么不同.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具体要求.3.学生模拟练习,训练写字姿势,教师巡视.四、练习站立悬肘,书写作品

1.出示写字内容“业精于勤,形成于思”。

2.学生练习折好格子。

3.摆放好书写物品。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小结,鼓励表扬毛笔字写得好的同学,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挂图,了解了写毛笔字的行款要求,只要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写并且长期坚持练习,也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案设计 篇二

目前看来, 我校低段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听讲时不够专心、发言不举手、讨论时不爱质疑……种种不良学习习惯导致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不好。下面是本人在学生习惯养成上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时要求学生:一要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二要向家长或同学问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词并记下来。三要对课文进行分析, 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四要尝试着回答课后思考题。五要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古人素有“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之说,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更是学生发展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在我们的课堂上, 时常有这样的一些现象发生: ( 1) 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这些孩子就会高高地举起手, 站起身, 嘴里不停地喊着: 老师, 我来! 老师, 我知道! 甚至有时还直接说出答案。 (2) 老师还在说着活动要求, 只见有些学生已经在开始操作了。 (3) 其他同学在发言, 他在玩, 不会去倾听同伴的发言。我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当成我的一项长期的教学目标来完成。积极引导, 使学生学会倾听。我会告诉学生: “会倾听的人才会学习, 只有听清了别人的观点, 才能集众所长成为最棒的人”。

三、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习惯

1. 发挥好教师的榜样作用。学生眼中的老师是很完美的, 老师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

2. 要求学生在校内外坚持使用普通话。在校内由于老师们的大力督促, 学生们都在有意识地使用普通话, 极少听到学生用地方语交谈, 连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也很努力地使用普通话。但在校外, 使用普通话的学生极少, 屈指可数。这就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所以我先与家长进行沟通, 让他们意识到平时多讲普通话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3. 发现问题, 随时纠正。平常在学校里与学生相处时总能发现他们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发现了就应该及时纠正, 不能听之任之。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书写的习惯

书写, 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 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在校内, 在家里, 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 就有识字的欲望, 自觉地识记。

五、培养学生动脑多思、质疑问难的习惯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 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找出途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疏”“引”“拨”等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 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要做到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遍性的难题由集体研讨解决; 有争议的问题, 要让学生各抒己见、自读自悟; 答案特别复杂的, 可以把大问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 层层分析, 逐步深入, 最终总结概括出正确结论。

六、培养学生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低段学生年龄较小, 在课堂上和课外对于朗读和背诵的习惯有很多的孩子都不感兴趣, 首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愿意读诵, 然后养成习惯。如在教学背诵时, 老师和学生可以回忆以前背诵过的课文, 让学生自愿报名上台背诵课文。刚开始时, 孩子们会觉得难为情, 这时我们可以鼓励个别学生上台背诵, 孩子都有爱听表扬和上台表现的欲望, 等有了带头兵, 其他学生就会纷纷上台背诵了。

课堂上我们只能教学朗读背诵的方法要求, 而勤于朗读和背诵要在课后去落实。所以, 习惯养成功夫在课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读书经验并不是很丰富, 识字量也不是很大, 因此, 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不要急于求成, 要一步一步地走, 根据学生发展的进程确定读书背诵的目标, 循序渐进, 善于指导。同时, 我们还要勤于检查, 善于评价, 积极组织各种相关的竞赛活动, 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 促使他们朗读、背诵与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日俱增。

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在教学中, 凡是学生能自主与合作探究得出来的问题, 教师不能代替,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醒暗示, 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难点、疑点问题, 充分发挥小组群体优势, 通过讨论和争辩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达到互学、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总之, 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并且当这种习惯趋于稳定而形成性格时,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并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摘要: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主要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善于倾听的习惯;准确表达的习惯;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动脑多思、质疑问难的习惯;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等。作为老师, 在语文教学中, 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习惯,学生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三

关键词:培养;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101-01

语文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了的、持久的语文学习行动方式,这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定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呢?又如何培养呢?使他们一生受益呢?

一、基本学习习惯

基本习惯是将智力的各个因素,按照学习活动具体要求,重新加以组合,它包括观察、思维、注意力和自学习惯等。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观察重点,带着问题去观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训练就需要从指导观察入手。小学生在观察时往往被那些感兴趣的东西吸引,而忘记了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性。养成有目的的观察习惯,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所在。作文时无论是写景物、写场面,还是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都离不开有序的观察。观察不仅仅是看,还要五官开放,通过听、看、嗅、触、尝,获得全面的印象,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加深对事物的感受。

思维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活动过程,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多思好问,通过分析讨论使疑问得到解释,从而对所学知识达到“心悟”。

学习是复杂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为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把注意贯穿在所要学的知识上,必须培养学生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力。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单调呆板,尽可能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还要考虑让学生注意听讲的同时,尽量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或配合观察实验等。从而把学生的注意维持到课业活动上,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习惯,做到肯学、善学,才能有效地掌握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个性。

二、一般学习习惯

这是指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所应具备的学习习惯,它是从各学科抽象出来,又处于相对完备状态的学习活动模式,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习惯。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在预习时教师要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预习方法。课文预习包括看、查、读、摘、想五个步骤:先看,指默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接着查字典,解决字词;然后大声朗读课文;再摘抄有价值的词句和精彩片断,这里也可在书上划出有价值词句和精彩片断;最后写出预习心得,找出课文中难点和重点,特点和优点,联系实际谈感想。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

听课习惯,学生除了要专心致志外,还要达到教师输出信息与学生输入信息同步。训练学生边听边想,积极思考,并随时做好记录。

复习习惯,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有利于在掌握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注意知识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联系,归类比较,突出重点,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作业习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学生作业必须严格要求,字要写的工整、匀称、规范,格式正确,无错别字,尤其要让学生养成独立做作业的习惯。

三、特殊学习习惯

这是指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学习行为和方式。包括认读、听话、说话、阅读和写作习惯。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但要使学习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必须确定明确的训练目标,集目的性、计划性、指导性和反复性四个基本要素于一体,只有这样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以上三个方面的学习习惯,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良好习惯的形成,不良习惯的纠正,都需要心理因素的强力作用。例如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进步与成功的欢乐等都是有效的途径。此外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例如阅读的“发现法”,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一步步去寻求答案,并通过“竞赛”形成氛围。这样长期训练就能使学生养成乐思好学的习惯。

4.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篇四

许州小学:xzjsh

我记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蓄的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使学生以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及有规律、有节奏的活动获得优质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

惯。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良好的写字方法、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

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我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为学生做好示范,并教育学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这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基础。

二、正确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能够借助工具书“学会独立识字”。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们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学习汉字任务比较繁重,教师帮助孩子们学会借助工具书识字使之变成一种习惯,对于完成识字任务,学好语文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各种专业辞典等,如《唐诗鉴赏辞典》、《学生作文辞海》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三、学会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四、善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孩子们走进教室,并非是从零开始的,他们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带着各自不同的疑问走进教室,教师必须为孩子们“疑”的释放创设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问,大胆地怀疑、猜想、批判。讲新课时,让孩子们先说话,先提问题,先质疑;新课进行中,孩子们可以随时提问,随时质疑;新课结束时,还要请孩子们再说话,再提问题,再质疑。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另外,注意及时鼓励孩子们这种大胆质疑问难的精神。不论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否有深度,是否有道理,我都认真地倾听,并给予适度地引导。对提出精彩问题的质疑者,给予鼓励和赞扬;对于平时不爱提问的同学,哪怕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也给予及时的肯定。长期坚持下来,慢慢地养成质疑的习惯。不懂就问,才能提高。质疑习惯的培养,为学生思维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础。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五、勤于朗读背诵、知识积累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六、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 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八、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九、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

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十、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篇五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

2、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看第1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1、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后指名回答。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在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

(3)第3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

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人们正在干什么?

(4)看第4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二、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第1页的4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讨论: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么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请学生说说今后的打算?

三、总结。

同学们,不懂就要问,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书本上的、自然界的一切,只要自己有疑问,都可以向别人请教;如果自己动了脑筋不能解答,随时随地都可以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相互之间都可以成为老师,谁能解答问题,他就是老师。其实“不懂就问”,就是“多问”,这是与“勤学”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常说“勤学多问”,就是这个道理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2、逐步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优秀资料若干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1、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

(1)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苏州历史文化的文章,请问同学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等。)

2、引导学生谈谈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3、老师小结:搜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2页的图。

(1)第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在干什么?

(2)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下面一幅图上的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讨论:在公共场所查阅资料时应注意些什么?

小结:如果在公共场所查阅资料,应做到言行举止文明,保持室内安静,还要注意爱惜资料。

3、指导观察第3页上的图片。

(1)第3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结合实际,想一想: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搜集资料呢?

同桌讨论后指名全班交流。

(可以通过看报刊,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等来搜集资料。)

4、讲授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搜集资料的一些方法,那么搜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

(1)做摘抄笔记,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杂乱。

(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把一些不能持续的画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

(4)编辑剪报,把搜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三、观摩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搜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搜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四、引导学生尝试搜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搜集资料。

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种搜集资料的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搜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搜集资料的成果。

五、教师小结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

6.培养初一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六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综合,素质

夸美纽斯曾说:“要去形成或培养一个人的品性和习惯, 一定要在他尚未定型、柔弱的时候去形成。”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大门, 一切有待塑造。叶圣陶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 让初一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 我是这样培养初一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第一阶段为初一年级上学期, 主要训练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的行为规范, 诸如工整书写的习惯、大声朗读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经常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的习惯等;第二阶段为初一下学期, 主要训练学生智能方面的习惯, 诸如课内做笔记、课外主动阅读、读书摘记、写生活随笔或写周记的习惯。

一、工整书写的习惯

2009年中考, 桂林市的中考改卷采用无纸化阅卷, 这对书写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字如其人, 从字的书写, 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做人态度。语文版的初一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的第一单元中有“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四单元中有“写字———行楷字的笔画组合”, 由此我按教材来上好写字课, 严格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做到“三个一”, 即眼睛离纸平面一尺, 胸口离桌边一拳, 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还须做到“八个字”;即头正, 身直, 臂开, 足平。每周上一节写字课, 均要求用正规的硬笔书写纸来练习。在练好基本笔画后, 才让学生练习正楷字;在练习正楷字有一定基础时才引导写行楷字, 以提高书写速度;有机会时组织学生参加桂林市硬笔书法比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找到成就感。

二、大声朗读的习惯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在初一阶段要特别注重培养大声朗读的习惯, 在早读课或每节语文课的开始5分钟, 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分男女声朗读、个人领读等;学生喜欢大声朗读, 有利于老师开展课文教学, 有利于培养语感, 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自习或班会课上, 可以多组织诗歌朗诵小组比赛活动, 各小组每周评比一次朗诵之星, 在比赛之中让学生找到成就感。

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初一上学期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进行课前预习, 老师要布置相应的预习题, 让学生知道该查哪些生字词的注音和词义, 该思考哪些预习题, 课上用3分钟进行字音词义的抢答比赛:课后布置相应的复习题, 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只有形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 才能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四、上课勤思考、勤举手、勤做笔记的习惯

初一年级, 老师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上课要勤思考、勤举手、勤做笔记, 老师精讲, 匀出时间给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探究问题, 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确课文重点难点, “学贵有疑, 大疑有大进, 小疑有小进, 不疑则不进。”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 开启学生智力, 营造创新氛围,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举手质疑精神;除此, 还应培养学生快速记笔记的好习惯, 以便于课后复习,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五、课外阅读和边读边摘抄的习惯

语文素养的提高, 有待于平时扎实的读书基础;老师可以根据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布置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 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 一边阅读, 一边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等, 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比较厚的课外阅读摘抄本, 老师每周检查一次。初一年级学生大多数尚不能自觉学习, 自控能力较差, 对这种智能性的习惯, 往往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比如可以采用家长签名和家长留言等方式来加以强化督促。

六、写好周记的习惯

中学课程科目多, 天天写日记很难坚持, 初一年级语文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 写周记的目的是让学生勤练笔, 勤写出自己的学习生活心得。初一年级上学期周记要求写350字以上, 初一年级下学期周记要求写500字以上, 班上设立作文角, 把每周写得好的周记张贴出来, 让全班同学欣赏, 也让同学们有成就感。有机会找一些写得优秀的周记推荐到有关的报刊上发表。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指导课前预习,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预习新课时,首先要让学生利用常用的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等,自行扫除文中的字词障碍,读书时要求学生逐字逐句进行思考,再从整体把握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画出不理解的句段或提出疑问。如预习《白杨树》一课,学生就能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呢?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疑问。正因为有了这些疑问才能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才会获得新的认识。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逐步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指导动手记录,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许多名人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由此可见做笔记的重要性。然而,有的学生不晓得记笔记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能听懂或能看懂书就行,何必多此一举呢。为此,我首先通过举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暂时的听懂或看懂,并不等于长时间不会忘记,为了防止遗忘,必须认真做好笔记,以备过后查找,便于复习巩固。其次,指导学生记笔记要讲究方法,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刚开始,教师在要点上讲得慢些,板书也写得慢些,让学生能记下来。后来,除了让学生记下板书外,还要记下教师补充的内容或较重要的内容而没有板书上去的。对于记的不得法的学生要做个别指导,对记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然后再挂到班上的展示角上,以此激发学生在课上做笔记的积极性。

三、指导课上质疑,养成勤于探索的习惯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看到这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经过启发,学生思维马上就打开了:鸟的天堂,是指什么地方?为什么叫“鸟的天堂”?这时,教师不必马上把结论告诉学生,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寻找答案。比如《白杨》最后是这样写的:“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又陷入了沉思。”通过品读课文,有一名学生对作者用“沉思”一词有异议,他觉得应改为“深思”,理由是前文有描写到爸爸思考的内容,这里再思考,是进入“深思”。当时我肯定了这名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探究的精神。对于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讨论,自主探索解决,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四、指导诵读方法,养成勤于朗读和背诵的习惯

在指导朗读时,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方法和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法,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诗歌朗诵,必须把握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为此,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一个词构成一个音节单位,最后一个单字为一个节奏。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又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一些感情深沉的文章朗读中,要注意把握人物的感情。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可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采用角色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对比朗读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背诵则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必须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逐步养成勤于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

五、指导看课外书,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

学生若能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就可以丰富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也促进课内的学习。但是,多数学生并不会或不能自主地阅读课外书籍,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如介绍给学生一本书,可以选择其中生动有趣的一段内容讲给学生听,然后说明这段故事在哪一本书上,要想完整了解,就去看一看。也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加以引导,如结合《赤壁之战》的教学,可推荐《三国演义》,介绍书中精彩内容的梗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等。激发求知的欲望,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从而发挥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逐步强化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这话讲得非常有见地。我想,今后要更好地往这方面努力,争取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学生,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8.《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案设计 篇八

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没有端正的态度,就不可能有学习行为的坚持,也就形成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态度的保持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不断激励,只要学生态度端正了,一切行为就成功了一半!

坚持良好坐姿

坐姿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育。学生处于一个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坐姿不当,极易让学生身形发生变形。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和家长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坐姿,保持坐姿的端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课外阅读

9.《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案设计 篇九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读书要做笔记”和“不懂就要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掌握读书做笔记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3.激发学生读书做笔记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让学生掌握读书做笔记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1.优秀读书笔记若干份。

2.课外阅读材料每生一份。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人,使学生明白读书做笔记的重要性

1.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我,你明白了什么。

2.故事:从前,有个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并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说,两个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意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仰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

3.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明白了什么。

4.引导学生谈谈读书做笔记的重要性。

5.老师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读书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1)上面一幅图上的同学在哪儿?干什么?老师在于什么?

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读书就一定要动笔墨做笔记)

(2)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圆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全哪些东西?(书、钢笔、卡片或“采蜜本”)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

(1) 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他们的态度怎样?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要保持正确的写字姿态;要用钢笔做笔记;书写要工整;笔记要做在专用的卡片或“采蜜本”上等等)

(3)第2页下面的两幅图和第3页上面的3幅图,都是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1)摘抄。读书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生动的词语、形象的句子、精彩的片断等。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为了便于积累、查阅和记忆,分类不能杂乱。

(2)编写提纲。侧重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写读后感。重点写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10.谈如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十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往往会发现,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现在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粗浅地谈几点体会。

1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的学习,基础字词的学习是重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势在必行。我规定每个学生应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本工具书,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准确性,还使学生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这样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好习惯。后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查字典大赛等活动,学生逐渐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以往对字典枯燥乏味的旧印象基本被扭转过来,特别是学习效果的逐渐显现,使他们真正从心理上开始接受,并尊敬起这位“无言的先生”来。

2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篇文章,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的目的却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有的问题学生通过读书,能自行解决,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我一般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如在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了:这篇文章篇幅长,事件较多,脉络很难把握,能不能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使文章化长为短,一目了然?问题一出,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分小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献言献策,经过同学们的反复酝酿,最后归纳了四个小标题:

母亲——最初母爱的感觉

母亲——循循善诱的良师

母亲——催儿上进的阶梯

母亲——深夜劳碌的身影

这样标题整齐,使同学们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

小范围的讨论,学生往往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不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提出“怪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稳妥地处理,不能打击其质疑的积极性,熄灭其“灵感”的火花。

3培养勤于积累的习惯

积累、模仿、探索、创新,铺就了作文成功之路。积累是作文成功之路的基石。因此说,作文,从积累开始。

3.1积累素材,使作文言之有物。

首先,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花鸟虫鱼、自然风光、人际关系、社会风貌等,还有你面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感悟,你在审美和创新上的思想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入文的材料。以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理解、提炼生活,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积累生活的最好办法是写日记。叶圣陶先生说:“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自己种种要写的,这才可以使自己写作越来越强。”“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习熟练技能,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除了让学生每学期写八篇作文外,还规定每人每周至少写两篇日记。学生一开始感觉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无味,没什么可写。我就在上作文课时让学生展开讨论:日记写什么?通过热烈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日记可写的太多了:像老师、同学、吃饭、学习等;思想总结、热点评析等。此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只要留心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写进日记。于是,一篇篇佳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都写得很精彩。

其次是从阅读中积累。广泛阅读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阅读要“于切要处下心力”潜心思考,深入理解,书本知识就可以逐步化为自己笔下的写作材料。文学家秦牧的作品旁征博引,知识面广,趣味性强,就得益于他丰厚的学识积累。我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散文或短篇小说,假期则要求读一些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文学书籍,还要求读一些关于科技方面的刊物,像《自然与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开学后,我没有急于学习新课文,而是拿出一定的时间给同学们,让他们广泛交流假期读的书籍,从而使大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2积累语言,使作文言之有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无奈的是词语的匮乏,难以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采取每天解决“两个一”的办法,即每天先了解“一”个词的意思,然后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至今,学生的“词语集锦”中已收入了上千个词语,日益增多的词汇量使学生尝到了甜头,每天的“两个一”也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好习惯。

有了豐富的词汇,仅仅解决了作文过程中一小部分问题。要想使文章妙笔生花,还应当多摘抄妙语佳句,精彩片段,并做到熟读成诵,看书不能走马观花地翻一遍了事,于是我把那些精彩的段落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把它们深深地记在心里。每读完一篇好文章,我都要求学生把作者的成功之处和自己的感想记在读书笔记上。时间一长,这些句子就不由自主地在学生笔下流淌和升华。有位学生写到:“当我因考试失败而意志消沉时,想起了拿破仑的话‘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败屡战’,又重新点燃了我心中那簇将息的火苗;当我学习懈怠时,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又使我重新拿起了笔;当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时,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又让我找回了久违的自信。”

3.3 积累构思技巧,使作文言之有序。

构思创新,但须先入格。课本中有许多构思方面的知识值得借鉴。就局部而言,有开头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点题的方法等,就整篇文章而言,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故乡》通过对比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背影》抓住父亲过月台的瞬间构思全文。积累这些构思方面的知识,写作中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适当变通,就能给自己的作文搭一个好架子。这里的“变通”,实际上是在常式中求变式,是在大量积累之上的构思。

总之,只要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的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

[2] 袁振国主编.《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1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案设计 篇十一

一、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发现有些学生上课和做作业前不复习;边做边玩, 错误很多;在自习时目标不明确, 东翻西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开小差;在作业和考试中, 把简单容易的、能做正确的题目做错。显然, 这些都是不良学习习惯的典型表现, 也是学生未能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的体现。因为, 要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必须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这是培育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学生在思想上能否意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工作的成败, 因为如果学生不认同, 不能就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一个高度的认识, 就无法进行认真的反思。因此, 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并变为自觉的行为。任何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学习者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和努力实践。因此, 我们必须在循循善诱、晓之以理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去努力实践, 同时高度警惕学生任何不良学习习惯的滋生, 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这方面, 我主要是通过故事讲解、古诗名言、不良学习习惯自查和互查活动让学生认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重点是不定期地开展学习习惯自查和互查活动, 让学生通过该活动查找并自我反思在学习习惯上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我要求学生在自查后以书面总结的形式向教师汇报, 并规定和鼓励班级同学相互指出不良学习习惯, 并在每周找几位同学在班级内交流, 以便及时改正。

二、进行培育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常规检查

首先, 培育学生养成先预习后听课的良好习惯。预习历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个首要要求, 没有预习, 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在听课过程中, 学生不免就有生吞活剥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教师的讲课是注入式的, 学生的脑子就会像是一个图书馆, 只暂时装知识而不理解和消化知识, 这样学生无论是接受知识还是培养应用知识能力, 效率都将是很低下的。为此, 就要抓好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工作, 主要是检查学生课前对生字、词语的查找情况。具体做法是, 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课文, 把生字、生词抄写下来, 然后自己进行查找, 并把查找的答案抄写在练习本上。上课时, 要求学生翻开来摆在桌面上, 老师有针对性地抽查几个学生的预习情况。抽查完后, 对做得好的、书写整洁的进行表扬, 对做得不够的进行指正或教育。我觉得这种做法比以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检查, 效果要好得多, 做到了人人动手、个个动脑。

其次, 要抓好与课本配套的复习资料的检查工作。具体做法是, 每篇课文上完之后, 要求学生在当天之内把与课文配套的《练习册》、《节节练》上的练习做完, 下晚自习后交来老师检查。老师在下班时间或者找其他空闲时间, 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评。将个别不认真的同学找来面对面交谈, 并告诉他, 下次要重点检查他的。这样, 学生们便会在老师的督促和压力下, 由不愿意或不自觉变得愿意或自觉了。这样长期坚持抓下去, 学生便会形成一种良好习惯。

最后, 要抓好学生作业的订正检查工作。我以前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 往往只注重批改, 而不注重订正, 例行公事了事。其实, 老师批改作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订正, 让学生自己订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懂。只注重批改而不注重订正, 批改便会变得没有意义。因为有很多学生一拿到发下来的作业本一看了事, 不会去订正, 特别是作文, 往往是只看老师给出的分数, 即使对老师的批语也是一看了之, 不去做更多的感想和订正。因此, 如果老师不去抓这一关键性的工作, 大部分学生便不会主动去订正。

检查学生订正作业的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对随堂作业的订正检查。具体做法是, 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 标示出学生作业的错误或者不妥之处, 要求学生自己订正, 并对订正后的作业本进行复查。二是对作文修改的订正检查。具体做法是, 老师对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及语意不通顺的句子或搭配不当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标示, 让学生自己修改, 在下一次作文时查看学生的修订情况。老师在批改作文之前, 先检查学生的修改情况, 并根据情况进行反馈。同时, 还要根据不同情况找个别同学交谈。以上两个方面的检查, 老师要作详细的书面记录, 对有进步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培育学生认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和思考是获取知识的两个基本途径。认真独立思考, 不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有疑惑的问题, 并激发对语文的兴趣, 以及产生学好语文的愿望。为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就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如如何运用科学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做好语文知识的梳理与归纳、怎样进行文章精读。适当引导学生研究“单元学习要求”、“预习提示”, 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在讲授新课时, 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 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提出问题和大胆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坚决防止学生“害怕回答问题”和“害怕提出问题”情绪的产生, 经常给学生传递老师“最喜欢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学生”的信息, 使学生逐步养成在课堂上大声答问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这样,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为进入更广阔和更深层的学习, 乃至终身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述所讲的几项工作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 而且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其实很困难, 因为学生多年学习养成的习惯不会很容易改正,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育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此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良好学习习惯培养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标准, 在和学生一起确定标准之后, 就要严格遵守, 不能放松。再之, 如果没有教师的严格要求,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育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惰性, 如果没有教师严格要求的外来压力, 学生就会放松导致难以成功。 (2)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贵在坚持。虽然工作比较费神费时, 但老师一定要坚持下去, 不能半途而废, 更不能毕其于一役功, 而要常抓不懈。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 锲而不舍, 养成习惯, 才能变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如果不坚持, 今天训练, 明天放假, 行为就难以变成学生内在化的习惯。愿广大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上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 使学生真正获得自学自得的本领, 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的地步,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

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强,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本文从使学生认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进行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常规检查、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初一新生的良好语文习惯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

12.语文学习十二个良好习惯的培养 篇十二

1、预习习惯——学会使用《预习笔记》

①自学生字新词,能注音,能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②明确文章体裁,了解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③摘录精彩语言。④理解课文内容。

2、查工具书习惯

①读书、预习课文时遇到读不准确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词典。②要会利用课文(文章)的注释积累语文知识。

3、读书习惯

①读书(文章)要做到有声(朗读)、有心(阅读目标)、有疑(发现问题)、有益(有收获、有所得,如解决了什么问题,完成了什么任务等)。②每天要阅读至少1000字的文学作品。

4、写字习惯

①写字要工整、规范(不写错别字)。②不涂改(文面清洁)。③书写要匀称。④文字安排要美观大方。

5、写作习惯

①养成写点感想感受、描写、叙事之类的文章(随笔)的习惯。②要养成写日记、周记(一周最少写一篇)的习惯。③一周练笔不少于1000字。

6、课堂记笔记

①课堂笔记主要是把老师讲课时强调、补充的内容记下来。②听课时及时的补充、订正、修改自己的“预习”内容(直接在你的预习内容上添加或删减)。③它可以与《预习笔记》合用一个本子。

7、作业习惯

①作业要认真及时。②作业要独立完成。③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④做作业要分清主次先后。

8、复习习惯

①一天下来,晚自习要帮白天学习的课文、老师讲的东西复习一遍,不懂的知识要及时问老师、同学,或者自己记下来第2天找老师讲解。②睡觉前要在头脑里回顾一下(老师讲的字词、强调的语句、背诵默写的内容等语文知识)。③要能将学习的文学知识联系起来,学会归纳、分类。

9、考试习惯

①考试前复习。②考风要端正,不弄虚作假。③要沉着、冷静,对自己要充满信心。④做阅读题要先浏览文章再看题目,要读题目内容。⑤答卷时做到先易后难。

10、询问习惯

①对不懂的字词、不理解的语句等知识要请教老师、同学,不能不懂装懂。②要养成与老师、同学交流的习惯。③对问题的看法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11、听话习惯:

1、面带微笑,眼睛注视说话人;

2、专心听讲,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3、抓住别人说话的要点,及时记下精彩的语言。

12、说话习惯:

1、仪态大方,说话文明,根据说话目的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2、勇敢的表达自己观点,不要怕说错;

1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案设计 篇十三

巧家县金塘乡中心校陈秀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该怎样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教育学生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

语文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下列要求:不论是作业、课堂、笔记本或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都要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字迹清楚。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做出表率,特别是上课的板书,要规范,清楚、整洁。另外,拿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开展写字指导,举办写字展览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愿望,在班内形成写字、练字的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这种写规范汉字的习惯会逐步形成。

二、教育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中,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拐杖”,是不开口的良师益友。因此,要培养中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规定每个学生配备

1《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要经常性地训练学生运用音序、部首、笔画、四角号码等常用的检字法。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字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这样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勤用会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习惯

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名篇名句的习惯

朗读是语文训练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各种读的能力的培养中,朗读是

处于首要地位的。这不仅因为朗读是各种形式读的基础,而且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朗读还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学习诗词,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汉语的韵律、节奏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更是把朗读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朗读训练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节奏、语气等技巧,使学生读出节奏之美,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进而感受作者的胸襟。

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能丰富人的知识储备。那些名篇、警句、成语、典故,只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脱口而出,成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招之即来,奔涌到自己的笔下。

五、培养有益的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今天的中学生,大部分的阅读能力都很差,他们一般都爱阅读生活中流行的书籍,而有的流行性读物,含有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学会鉴别,选择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有用的读物来读。名家们经常建议读者要读一流的好书,也就是名著,如《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西游记》、《水浒》等。这些经典作品,对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和增强认识、体验情感有很多的益处。在阅读的时候,要用心体会故事所要说明的问题,体会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作品篇幅比较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感人的情节,仔细地、反复地读一读,细细体会,才能对阅读的内容理解得比较深,印象也就比较牢。

六、培养课外练笔的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练笔习惯对语文的写作尤为重要。课外练笔,一直是语文教学大纲倡导的内容之一,课外练笔的形式不拘一格:一段思想火花、一则日记、生活学习中的灵感、观看电影节目后的小评论、跟父母的交流、跟亲朋好友的通信、跟同学之间的一次误会等等,都应让学生以练笔的心态对待。这些都是生活的记载,是学生成长旅程中的一串脚印,我们应鼓励他们去创作。这种写作的欲望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1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案设计 篇十四

一、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

汉字是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极具魅力的文字。认识汉字, 写好汉字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中学生尽管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语汇积累, 但是在作文中错别字多, 书写散乱的现象依然严峻。从目前的中学生普遍的情况来看, 由于作业量大, 小学时的一点写字基础到了中学里几乎是荡然无存, 写出来的字很少有美感的, 有的甚至连自己都不认识。敦促学生认真识字, 写好汉字, 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此, 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 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获, 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古典文学和当代美文都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本人除了指导学生读好领会好课本中的唐诗宋词、诸子散文, 更多侧重于课外名篇的有计划诵读。我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讲演, 让学生诵读经典唐诗宋词, 并做赏析评价, 并将这些作品抄写下来归类整理。有时我把名家的配乐朗读展示给学生欣赏, 有时我会把视频画面情景和音乐诵读播放给学生, 让他们接受经典美文的艺术熏陶。小组之间也可组织配乐诗朗诵比赛、三字经背诵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思想素养。这些反复训练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 就会成为推动我们语文教学强大的动力。

三、培养学生赏析名著的习惯

学生必须树立大语文意识, 光靠课堂上老师讲的和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并主动积累的学生才能够在语文学习上真正成功, 最终也必然有好的成绩。语文学习无法速成, 一点一滴的积累几乎是必经之路。见多识广, 大量的课外阅读,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考场上胜人一筹, 而且对其日后的生活及交往方面都有所帮助。

按新课标大纲要求, 我把书目推荐给学生, 然后每学期让学生制定名著阅读计划, 每天应完成1000字以内的课外阅读。然后让他们做读书笔记、摘抄或心得交流, 学期结束时举办名著阅读知识抢答赛。

四、培养学生勤于积累的习惯

根据著名的遗忘曲线, 要获得永久记忆需要及时的重复。在阅读时碰到一些妙语要及时地记录下来, 以便于日后反复理解领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常做读书笔记有助于我们有效记忆重点词汇语句, 反复阅读、消化以后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漫长的积累过程, 而事实也证明, 勤做读书笔记不失为一条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捷径。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很重要。这一环节, 老师平时要多督促和提倡, 可以利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阅读、记诵, 也可以选择一些精华汇编成册, 挂在教室里供学生阅览。

15.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初探 篇十五

一、培养学生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去吸引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如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共同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娃娃抓起,教师要充分利用看图说话或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汉字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积淀,既可修身,也可养性。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画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教师教学每一课的生字,都应范写,然后让学生练习。

三、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障碍。有些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救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采用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查字词的意思比赛,给生字注音,看谁查得又对又快,因此读书遇到不认的字词,要及时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教师讲笑话,讲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向学生推荐各种健康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五、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学习就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如学习一篇课文,就要一边读,一边质疑。若让疑点一一得到解决,那么这篇课文的内容就基本解决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勤于记录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交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等,并且把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记日记的习惯,魏书生曾经说过,日记不强求要记多长,但每天都必须记。大作家们每天都要有记日记的习惯,何况我们是初学者呢,更应该记日记。

16.《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案设计 篇十六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浅析

贵州省罗甸县木引小学王顺虎

【摘要】学习习惯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学习活动的特殊倾向。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使人终生受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终生受益

【中图分类号】G203.12【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12-0096-01

学习习惯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学习活动的特殊倾向。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能力是语文学科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尤为重要。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写字时,就要从执笔、坐姿上严格要求,教给他们写字的基本方法,作业布局应美观大方,书写要工整洁净,最终达到形成能力,养成习惯。

2、认真读书、自觉学习的习惯。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做为语文学科,常常是在读中学习,在读中体会。因此,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为小学生,在读书时,一定要精力集中,手脑口并用,边读边想边划。同时,要让学生掌握速读、细读、精读等方法,并最终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3、专心听讲,独立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教学过程包括了“教”和“学”的过程。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教”好,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学”好。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专心听、认真想的好习惯,并且踊跃发言,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做作业是是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和书本知识理解的主要途径。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首先要读懂题意,认真思考,然后将正确答案按一定的格式工整地写在作业本上。同时,要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有些学生,边做作业边玩,十分钟的作业要一小时才能完成;还有些学生虽然不玩,但是不慌不忙,慢吞吞的。这种不良的习惯,影响学习的效果,影响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如果不加以纠正,目前影响学习,将来影响工作效率,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因此,要引导学生写作业时一气呵成,追求学习效率,培养认真、专一的良好习惯。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习惯的关键

1、做一位让学生喜欢、感兴趣的语文老师。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兴趣因素,做为小学生更为强烈。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乐意地学习你所教的内容。反之,如果学生与任课教师没有感情,甚至格格不入,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喜欢学习这门功课。为此,做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的地亲近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尤其是对学困生,更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使全体学生都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同时,做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有一副好口才,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有渊博的知识,有高雅的气质;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得学生的喜爱,甚至崇拜得五体投地,真正做到让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语文学科的境界。

2、讲明学习语文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语文的动机,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只有学好语文,能识字会读书,能听能说能写,才能更好地学习其它学科。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没有基本的语文知识,我们将寸步难行。以后,无论你干什么工作,都必须在娴熟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并能熟练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够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学生了解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之后,自然就会喜欢语文,立志学好语文。

3、在教学中,采取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使学生尽可能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如老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可不断提出以下一些评价:“讲得好,讲得真棒,说得不错,很好,很聪明,很肯动脑筋……”这样,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为学生的主动独立学习创设一个愉快的气氛,减少紧张和危险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调节他们在学习中的焦虑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感觉,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

4、通过各种活动,各种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设计一些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往的社会活动:“采访、打电话、调查报道……”也可举办一些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增加语文学习兴趣的比赛,如“写字比赛、说话比赛、朗读比赛、写作比赛……”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竞争,树立榜样。对优胜者予以表彰,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内在积极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不断加深对语文学科的喜爱之情。

三、小学语文教学提倡教学自主、合作,探求的良好习惯

自主、合作、探求式的教学告诉我们教学的全过程都要让学生参与,也就是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的心在语文的课堂上自由飞翔,“语文不是为考试,而是为人生”。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角色的互换,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帮助学生制定自我评价语文的能力;合作学习采用讨论式,争论式,交流式整体形式的学习,充分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反思是人的重要智能之一,因为真正有效的体验是自我反思,探求学习所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研究过程中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小学语文教学如布鲁纳强调那样“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研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在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从而获得新的领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7.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七

本册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课本图画或教学挂图的基础上,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坚持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坚持写日记。我先和孩子们交流了写日记的意义,有的说能提高写作水平,有的说能提供写作的机会,能将记忆长期保留,积累珍贵的见闻或资料,等等。我给他们介绍了鲁迅先生、雷锋叔叔等名人坚持写日记的故事,并告诉他们,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今后的道路还很长,如果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对于今后的成长是大有帮助的。就像老师坚持天天备课、写反思一样,长期坚持,你会发现写东西这件事会变得越来越轻松了。

事实上,我们我们班的孩子在写作这件事上,大部分都能乐意对待的,因为从一年级开始,大家都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的良好习惯。但是语文学习的名目是很多的,由于语文时间的缺失,能坚持每天写日记的孩子是很少的`,所以我先鼓励学生自己准备一本喜欢的日记本,一开始可以不是每天写,有话则写,一周可以写两三篇,贵在坚持。我不想把写日记成为孩子无形的负担,让孩子生厌,我想一开始还是从培养孩子写日记的兴趣开始吧。

18.《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案设计 篇十八

一、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主动学习的习惯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习惯。周总理说过:“活到老,学到老。”这就说明会主动学习的话,会使我们拥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注意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摘苹果”效应,即学生对于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他会满怀兴趣,想方设法去得到;而对于过高的“苹果”,学生会毫无兴趣。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一效应,落实各项教学目标。例如,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就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每一课的生字、词语,我都要求学生先自学,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识记。在检查预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并抓住时机给予他们鼓励与表扬。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人赏识,被人肯定,当听到老师的表扬,享受到同学们投过来的艳羡的目光,甚至第一次在听写的时候得到满分时,他们的小脸上就会流露出惊奇,兴奋的神色。当学生树立起自信心,相信自己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达到学习目标,相信自己有能力赢得更好的成绩,这时候,他们已逐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每一课的生字、生词,学生都积极预习,不懂的就自己查工具书解决,在检查预习的时候,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争着告诉老师自己的识记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长此以往,他们就能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养成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即使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查字典的练习也是学生认识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学生的书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拿出来查找。而是寻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于老师、同学,他们一般情况下认为翻字典是十分麻烦的事,实际上求助别人远不如求助字典印象更深刻。所以,我的建议是:学生在课文预习时至少查五个生字词;在课堂上尽量选择典型的字词当堂动手查字典,重在义项选择;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务必翻阅字典,逐渐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三、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上课前应把情绪调整到良好状态。小学生的行为特征就是表现欲望强,心理特征就是总自以为是,喜欢别人听自己表述。他们在听别人发言时,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某某哪说错了,往往忽略表达的整体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领,让学生明白“善听者才是善思者”。小学生应保持良好的倾听心态——耐心、静心、用心,听清楚发言者的内容,对观点进行归纳,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既听对方的口头信息,也注意对方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应对学生听讲的姿势给予明确要求——身坐正,眼睛看黑板或课本,用点头、微笑、摇头等表示自己在听,不乱插嘴,等对方发言完再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

四、勤于思考习惯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打破砂锅问到底”,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在教学课文时,我们应抓住文中语句构词的特点让学生质疑。

有价值的问题或许会使学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苦闷之中,而或成为激起激烈争论的“导火索”,但教育的佳境也在于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五、勤于动笔积累的阅读习惯

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习惯,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还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通过我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班上多数学生在这个习惯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他们在读过的书后面没有圈圈、点点、写写,我让他们在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摆开一个本,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片断。这样,慢慢地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此外,教师还要言传身教,及时表扬激励学生。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十分重要。教师不能仅仅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和示范。有的教师写的教案整洁详细,上课时板书整齐美观,一丝不苟,自己的藏书都留下圈点划记的痕迹,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也应该随时给予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当然对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也要及时批评,以帮助他们改正。

19.《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案设计 篇十九

1.读题。

2.复习以往学过的习惯。对照自己的实际审视已经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学生交流。

3.揭示学习的内容:“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好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各种具体行为习惯后,教材更关注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思维习惯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

二、前后联系,学习“不懂就问”

1.观察图片,学习“不懂就问”,说说自己看懂了什么?

2.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教师相机点拨:(1)向老师或家长请教时态度应该怎样?(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在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的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5)教师阐述“不懂就问”的重要性,结合本班学生举一实例,说明“不懂就问”的重要性。(6)同学们“不懂就问”,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课本上、自然界的一切,只要自己有疑问,都可以向别人请教;只要自己动了脑筋不能解答,随时随地都可以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相互之间都可以成为老师,谁能解答问题,他就是老师。

4.和《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一起教学。读《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进一步理解“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许多教师把习惯篇上成了看图说话。学生兴趣索然。《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是对“不懂就问”最好的阐释,对学生理解習惯篇很有帮助。《学与问》阐明学与问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知识的主人;而《大自然的文字》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是最好的实践指导性文章。

三、前后联系,学习“勤于搜集资料”

1.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2.引导学生交流并归纳:(1)做摘抄笔记,将认为有价值、有意义、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最好分类摘抄,这样便于查阅)。(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3)拍照片,把搜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4)编辑剪报,把搜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积累。(5)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录像、录音、复印等搜集资料的方法。

3.搜集资料有很多途径,我们看第3页上面的插图,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搜集资料?

4.追问:你还有哪些搜集资料的方式?(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5.自主学习《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和语文综合性学习《读报和剪报》:(1)自主读文。(2)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阐述了哪些问题?每一个问题有什么作用?(3)读报有哪些方法值得借鉴?

6.布置准备:(1)每天在班级黑板报发布一句话新闻。(2)剪报:剪报本,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同样,关于搜集资料,虽然内容很多,但是读报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且和最后一课综合性学习有着很多的联系。有些教师缺乏瞻前顾后的统领整合教材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往往流于形式,一读而过。将它提前到此时学习,目的就是要把学习习惯巧妙地融合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这样更能增加习惯篇教学的课堂容量和实效性。

四、名言引领,总结提升

1.出示名人名言,朗读,理解。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

王夫之说:“习成而性成也。”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

2.教师进一步渲染: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坏习惯,对人贻害匪浅。学习了习惯篇,重在平时的养成。

3.将这些名言背下来,让它指导我们的实践。

上一篇:美工简历下一篇:参加好朋友的生日派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