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上的国家》的教学反思

2024-06-23

《中国与世界上的国家》的教学反思(12篇)

1.《中国与世界上的国家》的教学反思 篇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世界上的国家》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让学生在较适宜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知识。基于这种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世界上的国家》一课的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世界上的国家》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中的第二课学习内容和学生需要确定的主题。本课内容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人类生活的地球这一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及对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村有基本了解。

我既尊重教材又不满足于教材。我清醒地看到“昨天的教材,今天的课堂,明天的人才”这一事实,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加工,教材的重组和加工能够使教师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地使用,自主的设计教学环节和准备更符合教学实际的要求。因此,我设计了“我眼中的奇妙世界”环节;提供网站查找自己喜欢的国家;课的最后我还加入了“幸运××”(××为班级人数)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为学生提供一个初步认识世界各国,激发孩子想要去认识世界的良好契机。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平时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对世界上的一些大国有一点了解,往往会忽略一些小国,无论是从知识还是情感方面都有局限性,所以我在关注必要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还突出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如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观念。通过这堂课为学生提供一个初步认识世界各国,激发孩子想要去认识世界的良好契机。因此,《世界上的国家》这一主题活动十分必要。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课程理念,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编写的意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主题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到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并能借助地图了解世界一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知道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是奇妙的,激发学生想要了解世界的兴趣。

【教学策略与方法】

我根据《品德与社会》的学科特点,适当采取了一些教学策略:

一是开放式的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结果上的开放,教学内容是丰富多样的,能满足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在学习结果上,即可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保留多种意见。比如学生在观察“世界政治地图”时,我问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观察这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符合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

二是活动化的教学策略。我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以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探究。

三是对话式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围绕着教材提供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大了课堂容量,使教学内容得以补充,从而拓宽了教材的广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设计安排】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课内容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从学生实际生活经历出发,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㈠、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欣赏一组图片,看看谁能猜到图中反映的内容?(学生边猜,老师边与学生交流)

1、 狮身人面像、埃菲尔铁塔是游客们必到的旅游景点。

2、 圣诞节、樱花节: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

3、 沙漠、草原:世界上有不同的生活环境。

4、 悉尼、上海:世界各国都有代表性的城市。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多姿多彩的,这样辽阔广大,那就让我们走进着绚烂多姿的世界吧!

出示课题:世界上的国家

(设计意图:本课的导入我采用猜图游戏的方法,准备了狮身人面像、埃菲尔铁塔、樱花节、圣诞节等景观图片。如果学生猜到图中的内容,可以直接站起来回答。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开始了本课的学习,同时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世界各国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城市;有游客们必到的旅游景点,进而感到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㈡、观察地图,自主发现

1、师:每天我们通过多种渠道知道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国家和地区,你都知道哪些?说出名字就可以。

你知道有多少个吗?(200多个)

2、老师在黑板上贴上世界政区图,学生观察书中“世界政治地图”,问:观察这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你有什么发现?

① 国家面积有大有小

A、找一找:哪些国家面积比较大,面积最小的?

课件:中国、俄罗斯、美国、印度、巴西

师:这些国家不但面积大,而且人口都在1亿以上。

找学生到前面世界政区图来找这些国家,找到一个贴一面红旗,其他学生在书上找。

课件:梵蒂冈、摩纳哥、瑙鲁

问:找这些小的国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师生达成共识:先知道地理位置特点,它与哪个国家相邻,再到图上去找。

(设计意图:地理技能方面的训练在社会课的学习当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读图、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来使学生明白,国家有大有小,国家的分布有多有少,并落实到读图上,技能训练扎实到位。)

B、师生互动,交流资料

师:众多的国家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国家不论大小都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是平等的,都应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同样,国家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独特、奇妙的地方,你们在课前都搜集到了哪些资料,在这里我们一起来交流。

课件:我眼中的奇妙世界

学生先汇报,然后老师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赤道横穿肯尼亚,一天之中我们可以数次跨越赤道,在南北半球之间穿梭,所处地理位置与众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看了咱们搜集的资料,我有一个感受: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这些特色犹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装扮着我们的世界,使我们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板书:奇妙多姿)

(设计意图:孩子眼中的奇妙世界各不相同,我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设立了“我眼中的奇妙世界”环节,以他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可以是建筑的奇妙、饮食的奇妙、风俗的奇妙、语言的奇妙……完全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还根据学生介绍这个国家的资料进行升华,比如说:到一个国家要尊重他们习俗的同时就表示你对本国人民的尊重;了解世界语言是打开这个国家的钥匙;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可以从一首歌曲、一本书当中了解到一个国家。)

C、上网调查,开拓视野

我们生活在这个奇妙的世界,(指图)而且这样广阔,每个国家都了解是不容易的。有更快捷,简便的方法是利用计算机网络。

老师为同学提供百度网站,学生说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国家以及想要从哪些方面了解。

网址提供给大家,上网去了解你喜欢的国家,你会从中发现更多奇妙的事物,知道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这种教学手段锻炼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方法)

② 国家分布,有多有少

有的洲没有国家(南极洲),有的洲国家少(南美洲),有的洲国家多(非洲)

看105页表格,把这些国家所在洲写出来。

㈢“幸运××”(这个班级有××人)

幸运52大家都看过吧!我们换个名字,咱们班有多少人,那就叫幸运××吧!希望每个同学都成为幸运者。

A、是对是错

把不同国家下面对应首都,辨别是对是错。

英国 埃及 日本 巴西 澳大利亚

伦敦 开罗 首尔 巴西利亚 悉尼

B、过目不忘

出示世界个别国家有代表性,在世界上很出名的8件事物,看谁能在30秒内把它们全都记住并正确说出。

1、中国陶瓷 2、丹麦安徒生童话 3、意大利披萨饼

4、澳大利亚袋鼠 5、德国奔驰汽车 6、日本和服

7、法国香水 8、美国芭比娃娃

师:随着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使我们在一个国家能买到或见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东西,拉近了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下面我们为刚才看到的事物找家乡。

国 家 所在洲

中 国亚洲陶 瓷

日 本亚洲和 服

澳大利亚大洋洲袋 鼠

美 国北美洲芭比娃娃

意大利欧洲比萨饼

德 国欧洲奔驰汽车

法 国欧洲香 水

丹 麦欧洲安徒生童话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游戏活动当中学知识,调动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感受随着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使我们在一个国家能买到或见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事物,拉近了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就像一个地球村一样。使教学过程达到高潮,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㈣ 总结全课

通向世界的窗口已经向我们敞开了,我们共同感受了世界的辽阔,奇妙、多姿多彩。但是你们知道吗?这个世界还有战争,饥饿与贫穷。我们还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辩证的看世界,这些内容你们会在以后的学习当中逐步学到。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认识世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学习知识,交给他们的是一把打开社会之门的金钥匙,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中国与世界上的国家》的教学反思 篇二

今年我即将82岁了,最近搬回清华园居住。我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在清华园长大,于60多年以后,又回到了故园,有感写了一首五言古诗《归根》:“昔负千寻质, 高临九仞峰。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回归几个月,感想良多。今天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几点感触和反思。

首先,最近到过的几个大城市:北京、 上海和广州,都在急速变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气氛。清华园中添了许多新楼。学生数目自抗战前的800多人增加到今天的20000多人。海淀新开的书城里新版旧版的书美不胜收,看书的学生十分拥挤,都是新气象。

有机会去了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 这是巴金倡议修建的,收藏甚丰,并有13座塑像。我特别喜欢巴金的雕像和鲁迅的雕像。

李学勤教授带我去参观了东二环的保利博物馆,小而极精美,展示方法是绝对的第一流。他们近年来收购了许多流失海外的青铜器与雕塑,这是极有远见、极有长远意义的措施。他们非常重要的一件收藏是所展示的遂公盨,其中铭文中的“德” 字出现了六次。这90多字的铭文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差不多3000年前的铭文,而开头即说“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为上古史提供了宝贵的新材料。

我还有机会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李白》和中国国家话剧院在北师大演出的《哥本哈根》。后者是前几年在伦敦和纽约都曾轰动一时的话剧,讲的是1941年海森堡去哥本哈根访问玻尔的故事。那是一次历史性的访问,涉及能不能和应该不应该造原子弹的历史性大问题。

这样学术性的话剧有那么多年轻人与大学生去看,给了我中华民族已迈入文艺复兴时代的感受。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经过了戏剧性的转变。回想1898年中国几乎被列强瓜分了: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 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1900年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惨剧。 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成立了伪满洲国。记得那个时候我在清华园里的成志小学念书,在五年级,韩老师给了我们一些小册子,关于日本人在东三省的暴行。 1937年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兵在北京近郊做“军事演习”,准备将华北变成另一个伪满洲国。那个时候我刚刚读完高中一年级。

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很多人有十分悲观的看法。 王国维先生是国学大师,1927年在颐和园投水自杀。他的遗书开头四句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记得我和我小学的同学们常常去诵读在清华园中他的纪念碑的碑文,我们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自杀。

1938年秋天清华大学搬到昆明,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 因为当时没有足够多的校舍,所以文法学院搬到蒙自,陈寅恪先生在蒙自写了下面一首诗:“景物居然似故京,荷花海子忆升平。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他当时显然以为像北宋南迁一样没有再回到故京的希望。

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情是什么呢?也许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我所写的一段话是有代表性的:“1997年7月1日凌晨零时,我有幸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回归盛典。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音乐声中冉冉上升,想到父亲如果能目睹这历史性的、象征中华民族复兴的仪式,一定比我还要激动。他出生于1896年,即101年前,马关条约、庚子赔款的年代,出生在残破贫穷、被列强欺侮、实质上已被瓜分了的祖国。他们那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目睹洋人在租界中的专横,忍受了“二十一条款”“五卅惨案”“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说不完的外人欺凌,出国后尝尽了种族歧视的滋味,他们是多么盼望有一天能看到站了起来的富强的祖国,能看到大英帝国落旗退兵,能看到中国国旗骄傲地向世界宣称:这是中国的土地。这一天,1997年7月1日,正是他们一生梦寐以求的一天。”

今天在世的中国人必须了解我们是多么幸运,能生活在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的大时代。毛主席的这一句名言的意义,就可以了解。

我认为再过100年,如果讨论20世纪最重要的、对人类历史有最长远影响的史实的话,将不是两次世界大战,将不是希特勒的兴起与灭亡,也将不是苏联之崛起与解体,而是在此世纪中:一是人类利用科技大大增强了生产力,二是中华民族的 “站起来了”。

1947年,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出版了一本书,叫作《审判文化》,其中曾讨论美国与苏联以外会不会有第三个强国。他说:“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第三个强国?不在欧洲,也不在英联邦,当然也不在中国或印度,因为虽然这两国都有悠久文化、众多人口、广大土地、丰饶资源,但是这两个大国极不可能在未来关键性的历史年代里发挥出他们的内在潜力。”汤因比错了。因为他在1947年没有看到中华民族的潜力,也没有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潜力。当然,这不能怪他,因为这两种潜力当时是不容易看出来的。可是今天,知道后来50多年的历史以后,我们必须要问,这些巨大的,汤因比没有看到的潜力的来源是什么?

我不是研究历史、政治、经济或社会学的。可是我曾在中国居住过20多年,在美国居住过50多年,今天我以外行的身份来大胆提出我觉得这些巨大潜力的内在来源。任何一位在中国和在西方都长久住过的人都会感受到二者有极大的本质的不同,住得愈长久,对此不同的深度就愈多了解。我认为此不同的根源必已萌生于四五千年以前人类开始聚族而居的时代,从那时代起中国文化就走了人本的道路,而西方文化就走了神本的道路。几千年来, 这两种不同方向的道路就逐渐制度化而演变出来众多的语言、观念、社会、经济、政治、风俗等等各方面的文化差异。

至于朋友之间的关系,“义”字是西方极少有的观念。而在《水浒传》《三国演义》 《今古奇观》等中国小说中“义”字是极重要的、贯穿民间的、中心的观念。

近年来,许多书籍与文章讨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可是我觉得其中一个要素是:“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国人本精神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后来发展成“理在心中”,要用人文规律来“格”自然现象, 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而在神本文化中, 神与自然本是一体,所以神本文化发展出客观分析自然的活动,这些活动最后引导出了现代科学的萌生。

至于“利”与“德”,孟子见梁惠王时就曾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关于“德”,保利博物馆就特别指出遂公盨上的铭文,98个字中,“德”字就出现了6次。 那是差不多3 000年前的历史文献,表示出一个民族的深层价值观有极长久的溯源。

注重德与注重利的社会有基本的分别,是长期居住中国和居住美国的人都体会得到的。要看出二者的不同,只需观察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中国小孩子一般听话、勤而静、能忍耐,而美国小孩子一般不听话、好动、急求满足。能忍耐的文化才能有韧性,有韧性的民族才能承受巨大的、全民的、政策性的转变。我们如果比较一下毛泽东于20世纪20年代的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描述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改革开放伊始的中国现状,和今天提倡的“与时俱进”的国策,就会了解到中华文化有多么大的韧性,也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多么有利用此韧性的组织能力。 别的文化,如印度文化;别的政治体制,如巴西的“民主”,都没有中国文化的韧性,也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所以他们都不能在一穷二白的时代发展出“两弹一星”,都不能在20年内创造出经济起飞,都不能使城镇居民文盲率降到5%以下,都不能在20年之内迁移两亿农民到城镇工作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换言之,他们都还没有找到脱贫的道路。

前面我曾说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有长远影响的史实一是科技促进人类生产力之猛增,二是中华民族的崛起。那么,21世纪的最重要史实将会是什么?1996年哈佛大学的亨廷顿教授曾写过一本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曾引起广泛的讨论,其中有一些精辟的见解, 但是我认为他过分注意文化的冲突,而忽视了经济因素。

到了21世纪下半叶,全世界各种资源都将短缺,以能源为最。我认为那时左右世界格局的最主要因素将是资源的争夺, 这是今天已经可以看得十分清楚的总趋势。资源的分布是区域性的,所以,资源争夺成主要因素的世界会产生“地理政治”主导的形势。那时极可能出现全世界分成三大地区对峙的局面:美洲、欧盟与可能产生的北亚盟,如果这种局面产生,在北亚盟中占主导地位的必将是中国。

即使北亚盟不产生,中国变成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也是必然的。假如有人问我,中国现在面临许多问题:有三农问题、 贪污问题、外交问题、贫富不均问题、环保问题,等等。你怎么对前途的发展如此乐观?我的回答很简单,虽然我的乐观态度确有感情成分在里面,可是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这些众多的问题,比起过去100年中华民族所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小得太多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也能够帮助中华民族解决目前这些复杂的问题。

1971年夏天,我在离开祖国26年以后,第一次来新中国参观访问。在那次去过的地方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长城。长城的连续性和韧性,使得我在回到美国以后, 在一次演讲中讲了这样的一段话:“长城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它象征着中国历史的悠久,它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坚韧。它表现出了几千年来无数中国人民的胼手胝足,以及他们的辛劳为人类所作出的优异贡献。 它象征着历史上中国一统的观念:尽管中国历经盛衰兴亡,尽管中国有如此大的地域和多种的方言,尽管中国有过多次内战和朝代的更换,但是贯穿历史的只有一个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 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合则盛, 分则衰。”

3.《中国与世界上的国家》的教学反思 篇三

【摘要】20世纪30年代,以蒋廷黻为代表的国家主义者以国家建构为宗旨,崇尚国家秩序至上,主张以武力和中央集权克服分崩离析的内乱,实现国家统一,建设强大政府。国家主义作为现代中国的一种政治思潮,不仅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也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

【关键词】蒋廷黻;国家主义;回顾;反思

晚清以来,中国对外做不到独立自主,对内保障不了民权民生。为此,政学两界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无论是洋务派、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其主张与口号看似相悖,但是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契合一条主线,那就是中国必须实现现代化。在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情境中,发端于欧美的自由主义和肇始于德国的国家主义思潮相继传入中国。中国知识分子,或以英美为效仿对象,或为后起之秀苏德的极权主义所诱惑,在中国如何实现独立富强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的争论也成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一条主线。

一、中国国家主义代表人物及主张

国家主义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蒋廷黻为代表的新专制派最为典型。1933年5月,蒋廷黻在《知识阶级与政治》一文中指出,英国的自由主义和代议制民主已经过时,其政治制度和思想可以当作学术研究,而不可当作实际政治主张。因此,中国应当以德意为师,而不是效仿英美。蒋廷黻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国家秩序高于一切。知识分子应无条件地拥护中央政府,促进国家建设。只要中国不能统一,内乱永远不能避免,军队不能裁撤,建设永远无以进行。中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即使这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不能令人满意,但是它终归要好于各自为政。

在蒋廷黻《革命与专制》一文中,他认为,英国如果经过都铎王朝一百年的专制,就不可能有十七世纪的革命。法国如果不经过波旁王朝两百年的专制,也不会有十八世纪的大革命。俄国如果不经过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年的专制,也就不会有十月革命的伟业。总之,由专制而带来的统一的民族国家是革命的历史前提。中国虽然经历几千年的专制,但仍是一个朝代国家而非统一的民族国家,而且中国专制君主的统治并没有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奠定基础,只留下一个烂摊子。各国的政治发展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二阶段才是为民众来谋幸福,当时中国的第一要务是建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二、中国国家主义者的迷失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为何会有一批接受过英美高等教育的知识倒向极权主义的怀抱?在胡适看来,中国民主宪政的无望和德国苏联极权主义的榜样,是思想界中新式独裁思想兴起的主要原因。

国家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为本位的意识形态。在国家主义中,国家代替了朝廷,其与王权主义一脉相承的对权威的崇拜披上了一层独立富强的现代外衣,因而可以满足落后国家民众的多重心理需求,是对中国问题的多重回应。而且,国家主义作为一种后发展政治理论,因有德国和苏联的大国崛起作为现实模板,而独具强大的吸引力。为了国家的统一富强,这些曾经饱受英美文化熏陶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不惜抛弃自由民主,转而膜拜专制独裁的极权国家。他们对自由民主的理解更多是工具性的,因而缺乏对其内在价值的信仰。对这些信奉国家利益至上的知识分子来说,民主与独裁都是手段,国家富强才是终极目的。极权主义的诱惑最容易俘获落后国家知识分子渴求富强的民族主义激情。

三、结论与反思

国家主义作为现代中国的一种政治思潮,不仅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也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事实上,现代中国正是按照国家主义的逻辑向前发展。近代以来的中国面临着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却处于割据纷争的状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举步维艰,国家富强更是无从谈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首先要完成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在外忧内患的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强人来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整合国家政治经济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对外抵御日寇侵略,对内进行快速工业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蒋介石无疑是做这个“强人”的最佳人选。事实上,蒋介石也推崇法西斯主义,试图实现个人独裁,无奈的是,国际和国内的复杂局势使他有独裁之心而无独裁之力,至多是“弱势独裁”。因此,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仍然完不成历史和时代的吁求。需要注意的是,国家主义只是非常态政治下非常之手段,决不能被建构为常态政治,决不能以此来固化执政者的权力,成為破坏民主和法治的理由。

【参考文献】

[1]智效民,民主还是独裁:70年前一场关于现代化的论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2]高志勇,试析胡适与蒋廷黻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争,载《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

[3]任骏,抗战前蒋廷黻的内政外交主张简述,载《民国档案》,2004年第4期

[4]任骏,胡适与蒋廷黻的政治主张之比较,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

[5]许纪霖,磁器店中的猛牛,载《读书》,2000年第08期

4.《中国与世界上的国家》的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六单元二十课的内容。通过第六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国家安全、世界经济和世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仍从这三方面归纳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这也为学生树立一种国际观、全球观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情分析:中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他们全面认识社会现象,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这些对学生的思想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甚至使他们感到困惑。

教学策略:认知策略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进步,体会世界舞台上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但同时也看到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能力目标:提升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既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比较落后的现实,看到我们国家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

3.认知目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教学重点:认识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勇于担当历史和民族赋予的责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他的心思你来猜

材料1:当代最负盛名的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他曾对世界不同文明体系作了详尽的比较和研究。1973年他被问及:“如果再生为人,你愿意生在哪个国家。做什么工作?”

提问:请你猜猜他会选择哪个国家?为什么?

展示材料:“我愿意生在中国。因为我觉得,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生在中国。我想自己可以做某种有价值的工作。”

教师导语:40年后的中国是否如他所预期的一样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课“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二)讲授新课 活动二:数字中国

提问:大家对这些词熟悉吗?(GDP、财政收入、外汇储备。)

材料2: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教师导语: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2002年的第6位,上升至2010年超过日本的第2位,至今依然保持着这一位置。了解到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很多同学兴奋之余,也产生质疑“我们人均水平怎么样呢?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6 094美元 全球排名为84/185 2011年中国人均GD为P5 414美元 全球排名为88/184 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 382美元 全球排名为91/183 2009年中国人均GDP为4 283美元 全球排名为95/182 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3 259美元 全球排名为104/180 2007年中国人均GDP为2 483美元 全球排名为107/179 2006年中国人均GDP为2 001美元 全球排名为109/182 2005年中国人均GDP为1 709美元 全球排名为110/182 提问:通过数据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我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也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财政收入、外汇储备。

材料3: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4:60多年间,我们看到了中国从缓慢犹豫到大步走上国际贸易舞台的身影:从新中国成立到外贸总额超过100亿美元,中国用了23年的时间;超过1000亿美元,用了15年时间;超过10000亿美元,用16年时间;而超过20000亿美元,中国仅用了3年时间。

问题:以上数字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数据背后我们看到与自身相比较,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国家强了起来。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材料5: 2013年7月公布的全球财富企业500强排名显示,美国占据了132家,中国和日本分别为89家(增18家)和62家(减少6家),有近350家境外500强企业在华投资。

材料6.十八大新闻发言人蔡名照在发布会上说,报名采访十八大的注册记者共有2732位,其中境外记者达到1704人,高于十七大的1146人。

提问:为什么境外记者这么关注十八大?

教师:哥伦比亚《时代报》记者埃杜尔佛·佩尼阿 说:“全世界都在等待,看今后中国将发生什么,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发生的一切对世界很重要。”

材料7: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而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为3.9%。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2002年的第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2012年依然保持着这一位置。

提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看到了什么?

教师: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在世界舞台上我们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高级政策顾问萨文说。“过去十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中国削减了大量贫困人口,提前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活动三:印象中国

材料8:2008年夏天,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费里德曼参加北京奥运会,之后途经上海到纽约,他有感而发,写了篇很有影响的评论,题为《中美这十年》,刊登在当年9月10日的《纽约时报》上。“差异已经开始显现”

“然后扪心自问,究竟是谁生活在第三世界”

“我很不愿意对我女儿说:你只有去中国才能看到未来”

活动四:图说中国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维和部队吗?世界上派驻维和士兵的是哪个国家?

材料9:目前,中国有数以千计的维和士兵派驻海外,承担着维护热点地区和平稳定的光荣使命,成为世界派驻维和士兵最多的国家。在预防索马里海盗袭击方面,先后派出了五批护航舰队,为1000多艘船队执行了护航任务,驱逐可疑船只200多艘次。对于受到严重自然灾害的国家,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材料10:2013年5月25日朝鲜最高领导人特使崔龙海在人民大会堂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递交了金正恩的亲笔信,他还表示,朝鲜愿意参加六方会谈。崔龙海是朝鲜政坛实权人物,他的表态被视为朝鲜从2012年12月发射远程火箭以来,第一次对外说了软话,一度剑拔弩张的朝鲜半岛突然出现转机。

问题:这两幅图片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什么? 材料11:世界各地欢庆中国年的情景

材料12:目前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孔子课堂达500多个,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提问:人们在欢度中国年,世界在掀起学习汉语热,这些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教师:中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有影响力。提问:综上数字中国、印象中国、图说中国,请你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60多年,弹指一挥间,新中国在神州大地上创造了无数奇迹: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山河破碎到团结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祖国在发展,一直都没有停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教师:西方崛起的过程几乎就是一部动荡与战争的历史: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53年爆发了英国、法国、土耳其与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46—1847年美国与墨西哥战争,美国获得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在内的大片土地和资源;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阵亡军人达63万;到1883年,上千万的印第安人被杀戮。

我们的崛起对外没有侵略,对内没有战争。这也体现出:只要你改变你自己,世界就会因你的改变而改变。

问题:看到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惊人成绩,有的同学认为我国已是发达国家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教师总结:的确如同学们所说,我国仍面临人均GDP不足、环境污染、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等问题。

下面我想和大家再来看一则材料。活动五:

材料13 :从美国进口一部在中国组装的苹果手机是178.96美元,实际在中国售价非常昂贵。

闪存(24美元)、屏幕(35美元)——日本 信息处理器和相关零部件(23美元)——韩国

全球定位系统、微电脑、摄像机WIFI、无线电等(30美元)——德国 蓝牙、录音零件和3G技术产品(12美元)——中国 材料费用,各种软件许可证和专利费合计近48美元 中国组装环节的费用不过只有可怜的6.5美元

乔布斯去世前,苹果公司市值一度攀升到3370亿美元,超越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高企业,相当于微软、惠普、戴尔三大巨头的总和

深圳富士康和昆山几家苹果代工企业的约40万大多数1990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人,拿着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基准计酬的底薪,在严格保密的生产线上苦苦挣扎

提问:苹果的事例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发展变化要有自己核心的东西。活动六:请你谈谈这节课的学习体会。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交流我们看到中国与自身相比较和与其他国相比较,已成为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这是我们可爱的祖国,我们为她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这也是我们的祖国,我们在感慨之余要为祖国的更加美好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板书设计】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一、国际安全方面:①②③

二、世界经济方面:①②③

三、世界文化方面:①②③

5.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教案 篇五

我们的责任

【教材解读】 本节是教科版思想政治九年级第六单元二十课“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中第二部分:“我们的责任”课题。它主要引导青少年树立国际意识,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重任。由﹙《世界儿童和平条约》﹚ 开始,又由﹙《和平颂》﹚结束,以和平贯穿始终,强化了当今青少年的全球观念和世界意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作为青年一代,明白自己在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方面应负的责任和义务。能力目标: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观察世界,思考现实,探究未来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责任意识,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懂得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现实的义务。【教学内容】 我们的责任 :(1)世界本是一家(2)我们的义务和责任(3)学会爱与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

青少年要树立国际意识,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重任。学会爱与关心。【教学课时】 1课时 【学习方式】 探究式活动学习法 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据韩联社2011年2月15日报道,日本将在今年3-4月修改部分中学教科书,日本的这一举动引起韩国强烈的关注。(通过多媒体,用新闻导入课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明辨是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环节一:世界本是一家

活动一:感悟和平(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世界儿童和平条约》,感悟“和平”的真谛。)活动二:我思我悟(通过多媒体呈现材料,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表看法。)

材料: 2009年11月22日,24位8至16岁的苏州少年参与了在苏州博物馆进行的“国际儿童格尔尼卡和平壁画”创作活动。这一活动由2000年成立的国际儿童格尔尼卡委员会发起,向全球儿童征集和平壁画。目前已在四十多个国家开展过此活动,征集到了250多幅格尔尼卡壁画作品。今年在苏州博物馆开展的这一创作活动是继几年前在上海举办了两次后的 1 第三次。(1)“国际儿童格尔尼卡和平壁画”创作活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2)它倡导了什么主旨和精神?(3)如果有机会,你会参加吗?为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世界是一个大家,维护和平需要人人参与。以强化学生的全球观念和世界意识。)教学环节二:我们的义务和责任(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图片,并结合文字资料,让学生发表看法。)

材料:20世纪是人类历史空前辉煌的世纪。然而,这个世纪又是人类流血最多与怨恨最多的世纪。人类历史上两次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这个世纪!然而,这种大屠杀至今尚未终结,人类不仅自相残杀,而且对待自然也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森林在减少,沙漠在扩大,大批物种灭绝„„(1)看完这些图片和材料,你有什么感受?(2)你认为作为一个地球公民,应负有怎样的责任?(3)说说你在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方面的一些具体行动。(第二环节,通过直观传递的手法,让学生深刻认识:世界人民的生存状况,明白所肩负的神圣责任和义务。)

教学环节三:学会爱与关心

活动一:用心读世界(多媒体 呈现一组照片和文字材料。学生观看照片并重点解读凯文·卡特摄影作品,回答列出的相关问题。)

⒈ 重点解读: ⑴ 这张照片是凯文·卡特的著名摄影作品 《 饥饿的小女孩 》。该作品赢得了1994年普利策(普利策奖也叫普利策新闻奖,是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的,20世纪7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新闻特写摄影奖。照片反映的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

⑵ 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他以新闻专业者的职业意识,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在他获得这一生最高荣誉的两个月之后,良心上的谴责使卡特自杀身亡。

2.师生互动:(多媒体呈现下列问题,师生互动,最后教师点评。)(1)在我们周围,有无数这样的图片正在生成。你我是否也仅止于按下人生镜头的快门,然后离去?

(2)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何感想?

(3)你认为自己能为世界人民做点什么?

活动二:以爱的名义(教师引领学生阅读主题课文两段资料后,进行下列活动教学。)(多媒体呈现)

◆真情传递:世界人民包括中国人民对世界安全、生存环境的关心。

◆爱心接力:中国人民包括中国儿童对阿富汗儿童的爱。◆我思我悟:先让学生谈谈感悟,然后用多媒体呈现。

活动三:和平畅想曲(师生齐颂诗歌《和平颂》,愉快结束新课。)

(第三环节,用探究式活动教学法,生动、巧妙地揭示了“爱与关心” 的内涵,升华了主题。)【课堂总结】 积极行动,主动参与,伸出我们援助之手,给世界人们以力所能及的关怀!同时,我们也要为世界的和平,安宁与发展尽一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责任!

6.乘上大船游世界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六

师:除了老师带来的这艘帆船,你还认识或者知道哪些船吗?

生1:我和爸爸坐过轮船。

生2:我知道潜水艇。

生3:我在公园坐过小船

学生们都在积极的发言着,突然一个学生的话让我愣了下。

“老师,你知道什么船航行的速度最快吗?”

我不得不在脑子里拼命的搜索着,结果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我灵机一动,把问题又交给了学生:“有谁知道什么船航行速度最快吗?”

生:不知道。(全班一脸茫然的看着我)

我顿时尴尬极了,只能硬着头皮和学生说:“老师也不知道什么船航行的速度最快,我们课后回去再一起去查查看,好吗?看哪位小朋友最先知道答案。”

生:好。

……

得失(成败)分析:

这节课上下来,大体上教学设计没有存在有很多问题。不足的是,课堂上不能回答学生的问题一直让我耿耿于怀。一下课我马上去网上寻找了答案,原来是这艘:

世界最快的船被命名为Earthrace。

课后,我静下心来自我反省,我为什么不能回答。我在寻找着原因和对策,我平时备课只注重了备教案,而忽视了备学生。“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要长流水”。尽管上美术课讲授的时间少了,却更深切地感到自身知识的匾乏,要想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必须利用一切时间给自己充电。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上课不是为了完成教案和呈现好的教学设计,而是给自己更多可以灵活变通的时间和机会。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活动。

理性思考:

7.《中国与世界上的国家》的教学反思 篇七

本次调研的数据来源于WoS中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其网络数据回溯到1898年)、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其网络数据回溯到1975年)两个专辑。利用数据库的地址(Address,简称AD)字段,输入Peoples R China SAME (UNIV OR COLL) 进行检索,并结合 (China SAME (UNIV OR COLL) ) NOT (Peoples R China SAME (UNIV OR COLL) ) 的检索结果进行补充,检索起始年代始自数据库所收到的最早的期刊论文起,止于2009年的数据(检索操作时间截止于2010年4月中旬,以保证2009年数据的完整性),初次检索结果为25116篇。利用TDA软件对初次检索到的25116篇文章进行清洗,排除不相关论文后,最终论文数量为23641篇。由于我国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体制不同,若将两地高校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容易导致分析结果产生偏差。因此,笔者将23641篇文章按照作者单位(Author Affiliation)所属地区,分为内地(12162篇)与香港(12684篇)两部分进行对比分析。

一、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概况

通过对所获得数据的整理,发现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自1912年开始已有文章发表,到1980年为止文章数量未超过10篇,1981-1995年间论文在10-100篇。可见,由于社会环境的不稳定以及相关政策措施不够完善,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起步与初步发展经历了将近100年的时间。

虽然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在前期发展较为缓慢,但是随着社会环境趋于稳定,1996年发文量突破百篇,并且在3年后,2000年的发文量即突破千篇。结合图1发现,在这一时期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主要集中在香港高校,内地高校的贡献较少。可见,我国香港高校的人文社科研究此时已进入发展阶段,而中国内地高校的发展则刚刚开始。2004年内地高校人文社科发文量出现的小高峰,使得我国总发文量出现明显增加,但是随着2005年内地高校人文社科论文数量的回落,此时香港高校仍是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主要力量。

2007年,我国内地高校人文社科方面发文量与香港高校相比仅有20篇的差距,此时两地的贡献率基本持平,且此后内地高校人文社科发文量均高于香港高校。由此可见,我国香港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而内地高校则经过1999-2006年的初步发展阶段,逐步迈入蓬勃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内地与香港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合作国家对比

(一)主要合作国家对比

我国高校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人员的合作不仅显示出我国高校与世界联系的紧密程度,更凸显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世界接轨的情况。在23641篇文章中,与我国存在合作关系的国家/地区共有110个,其中与我国内地高校存在合作关系的有106个国家/地区,与我国香港高校存在合作关系的国家/地区有93个,可见我国人文社科研究与世界各国存在广泛的合作关系,并且我国内地与香港相比范围更广。笔者利用TDA,分别统计了与我国内地、香港高校合作的国家/地区(见表1)。

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内地与香港高校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主要合作者来自美国和英国,美国学者与我国内地高校合作的论文数量略多于其与我国香港高校合作的论文数量;而英国的合作情况则相反,这与英国曾统治我国香港有一定关系。

日本学者与我国内地高校的合作起于1986年,到2009年为止合作论文达到294篇,而其与我国香港高校的合作起于1998年,到2009年为止论文仅有122篇。这与合作开展时间有一定关系,但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我国内地的历史渊源,也是促使该国研究人员积极开展与我国内地高校合作研究的原因之一。

澳大利亚与我国内地高校合作的论文数量仅次于日本,但是仅相当于其与我国香港高校合作论文数量的一半左右。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内地、香港与澳大利亚开展合作研究的时间存在早晚,从而导致澳大利亚与我国内地、香港高校合作的论文数量存在较大差距。

与澳大利亚的情况相反,德国与我国内地高校合作的论文数量是其与我国香港高校合作论文数量的两倍。除合作时间这一影响因素外,单单德国哲学对我国哲学的影响就不容小觑,加之我国内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更加凸显德国与我国内地高校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内合作潜力巨大。

新加坡与我国香港高校合作的论文达到256篇,是其与我国内地合作数量的两倍,同时我国澳门与香港高校的合作程度也明显高于其与我国内地高校的合作程度。究其原因可能是与我国内地和香港两地高校所处的人文社科研究发展水平有关。

(二)高产合作国家对比

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广泛地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合作研究,不断地推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与世界接轨。笔者在主要合作国家数据的基础上,利用TDA软件将高产合作国家的详细信息提取出来,如表2所示。

我国内地高校在与其他国家/地区学者进行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南大学表现突出,且北京大学与其他国家/地区合作研究的活跃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内地高校。而在我国香港高校中,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与其他国家/地区学者进行合作研究较多,在研究实力上这些高校之间虽有差距,并未出现我国内地这样一支独秀的局面,总体来说我国香港高校的整体研究实力较强。结合图1发现,我国内地高校近两年的发文量已超过我国香港高校,但要保持这一趋势,不能仅依靠我国内地高校闭门造车,加强我国内地高校与外界的合作力度,使我国内地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与世界接轨,才是提升我国内地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

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与我国内地、香港高校合作较多的国家,但是在主要合作院校/机构方面略有差异。在与美国的合作中,差别存在于纽约州立大学与德克萨斯大学;与英国的合作中,差别存在于曼彻斯特大学与卡迪夫大学;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合作中,差别存在于西安大略大学与约克大学、莫纳什大学与柯廷科技大学。参考各大学排名情况可以发现,与我国香港高校合作的其他国家/地区的高校/机构排名大部分比较靠前,可见我国内地高校在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联系的同时,也要注重与世界知名高校进行合作,借助其先进的研究方法提升我国内地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实力。

在高产的合作国家中,日本与新加坡分别是我国内地与香港的主要合作国家,且近3年的合作趋势明显。在与日本高校的合作中,我国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以及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筑波大学表现突出;在与新加坡高校的合作中,我国香港的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表现突出。

(三)高产合作国家相似性对比

鉴于我国内地、香港高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存在较为广泛的合作关系。笔者利用TDA软件的分析功能,基于合作论文的关键词,计算得出两国/地区之间研究主题的相似性,如表3、表4所示。从中可以发现,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与我国内地、香港的相似性排序与表1中合作发文数量排序完全一致。并且,在我国内地、香港、美国三地共同合作的论文中,相似性也达到0.814,可见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与美国十分贴近,我国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在人文社科研究中虽略有差异,但大体方向十分相似。

注:[]内的数字为该机构与该国研究人员合作发文总量;近3年比例指该国在2007、2008、2009年3年发表论文的数量占其论文发表总量的比例。

表3与表4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分别与我国内地高校、香港高校存在合作关系,但是纵观两国与我国内地或香港、美国或英国的相似性发现,澳大利亚的相似性均高于加拿大。由此可见,我国内地高校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合作仍具潜力,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合作可能性更高。

三、我国内地与香港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国家合作社会网络对比

(一)国家合作的社会网络分析

我国高校与110个国家/地区的高校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进行了合作研究,范围之广令人惊叹。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笔者利用TDA构建关系矩阵,并利用UCINET软件生成如图2所示的国家合作社群图。社群图中的一个节点表示一个国家,节点越大,表示国家的中间中心度越大,即该国作为媒介者的能力越强,就有越多的国家通过该国来实现与他国家的联络;国家间的连线表示合作关系,线条宽度表示合作频率大小,线条越粗,表示两个国家之间合作越密切[6,7,8,9]。

从图2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积极主动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合作,如与泰国、丹麦、俄罗斯、葡萄牙等国的合作就未通过其他中介国家。美国的中间中心度位居较高,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中间中心度位居其后,这些国家为我国高校搭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合作的联络平台,推动了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走向世界的进程。

(二)中国内地与香港高校合作国家的社会网络对比

由于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高校合作的国家不同,因此分别构建合作国家的合作社群图,如图3、图4所示。从两图可发现,我国内地与香港高校都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合作,并且与许多国家/地区(如南非、挪威、匈牙利等)的合作都未通过作为联系人的第三方国家/地区。

对比两图发现,图3中美国在我国内地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对外联系中是比较重要的媒介者,其次是我国香港地区。与我国内地的情况不同,图4中美国在我国香港高校人文社科对外联系中的作用与我国内地相差无几。由此可见,我国内地高校在对外联系中对美国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而我国香港高校则在对外联系中充分利用了美国与我国内地的对外合作资源。由于我国香港高校在我国人文社科研究中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我国内地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应充分利用我国香港这一平台,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联系,从而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1912-2009年我国(内地与香港)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领域论文中的国家合作实况,发现我国内地高校在该领域发展慢于我国香港高校,然而近两年的发展势头已超过我国香港高校。目前,我国内地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现状如下:(1)我国内地高校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范围比我国香港高校更广;(2)我国内地高校的整体研究实力不如我国香港高校;(3)我国内地、香港高校的研究方向大体相同;(4)我国内地高校在未来研究过程中与澳大利亚合作的可能性高于加拿大;(5)我国内地高校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对美国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我国内地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虽然已开始逐步进入蓬勃的发展期,但存在的问题更需要及时解决。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内地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联络渠道或合作平台,加大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联系,发掘合作潜力,同时选择知名度高的国外院校进行合作研究,以提升我国内地高校的整体实力,从而推动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国际性核心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 全面收集我国高校人员主持或参与的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论文。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TDA和UCINET分析软件, 对我国内地与香港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国家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 以展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过程中的国家合作实况。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研究,社会网分析,文献计量分析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人文社会科学[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81144.htm?fr=ala0_1.

[2]华薇娜, 刘艳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基于SSCI和A&HCI的数据调研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2) :30-34.

[3]何小清, 徐松.建国以来大陆各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学术产出定量分析——基于SSCI、A&HCI (1956-2006) 的研究[J].江海学刊, 2008 (03) :211-216.

[4]何小清.建国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学科分析——基于SSCI、A&HCI (1956-2006) 的定量分析[J].东岳论丛, 2008, 29 (03) :24-31.

[5]何小清.建国以来大陆学术机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学术产出定量分析——基于SSCI、A&HCI (1956-2006) 的定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8 (04) .

[6]J David Johnson.UCINET:A software tool for networkanalysis[J].Communication Education, 1987, 36 (01) :92-94.

[7]常李艳.国际南极科研机构和国家分析[D].南京:南京大学, 2010.

[8]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8.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篇八

留美教授黄仁宇先生,著有《中国大历史》一书。原著用英文写成,中文本即将在台北出版,大陆亦将印行。这里发表其中部分内容。

严格说来,写一本为现代中国下定论的书,时机尚未成熟,中国的长期革命有如一个大隧道,需要百年的时间才能摸索过去。当这隧道还在探索的时候,详细解说当中曲折的进程是不容易的。即使是革命人物也可能被当前困难的途径迷惑,而一时失去了方向感。

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则是中国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仍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今日则走向可以在数目字上管理的途径。现在各种征象显示着中国的历史,本来与西方文化的进展互不相容,今日则已觅得共通的因素可以连结成一气。在简述这如何成为可能的时候,我们先要将眼光看宽看远,注意若干外界的事物,因为最能令人相信的证据,不存在于目前观察题材本身,而在其题外。

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企图脱离以农业经验为主的管制方式,进而采取重商主义的办法。不论其结果是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这运动由小国波及大国,从海洋性国家触及具有大陆性格的国家,从历史上文化力量控制不十分巩固的国家到这种力量根深蒂固的国家。不仅法国大革命和俄国的十月革命可以视为在这普遍趋向里所作的大型调整,即使是今日多数国家的挣扎,包含着“已有的”和“未有的”,可以在数目字上管理和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的国家,也仍不能与这组织上的问题隔离。

假使我们将这世界史的大框架加在中国历史之上,即可看出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发展并非一连串的错误,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既深刻而且前后一贯。她最先拒绝改变,以后限制改变仅及于若干方面,也企图振兴传统的社会价值以抵制变革,这和其他各国的经验相比也合乎情理。如果与荷兰及英国之旷日持久的纪录相较,不能说中国已放弃了很多机会,浪费了不少宝贵光阴。读者可以注意以下这一隐喻:中国是一只大型的潜水艇夹肉面包。五四运动已经造成了上面这块长面包,亦即昔日的文人官僚,他们是已觉醒为新的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人。逻辑里下面这块长面包,亦即为数亿广大的农民,他们是构成革命的动力。可是前者的自觉与后者的解放尚不是这群众运动之终点,最后的目的在使全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于是扩大这国家功能上可能活动的程度,也增进它结构上的实力。

以这样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当代史,可以得到简明的条例:国民党和蒋介石制造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中共与毛泽东创造了一个新的低层机构,现今领导人物及其继承人的任务,则是在上下之间敷设法制性的联系,使整个系统发挥功效。

蒋介石曾受过无数人的指摘。有人批评他缺乏系统,凡事临时凑合;也有人说他无从肃清内部的贪污不法;也有人指斥他全靠人身上的忠厚和感情上的激动驱使部下;更有人责备他不新不旧,既不全部维新且又不是一意保守。每一项批评都具有相当真实的成分,可是批评的人自己就不能说明如何可以避免这些错误,除此之外,他们也没有另辟途径的讲出应当采取的路线。

看来责骂蒋介石容易,表扬他的成就困难,我们也不能对蒋的言行无选择性的全部支持。但是如果忽略他的作为之积极性格,则任何人也无法从技术的角度解释,何以中国在本世纪八十年代会和九十年代有如此剧烈的差异。

三十年或四十年之前,无人曾预料中国的土地革命将造成一种新的低层机构,它的目的在使中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当时对共产主义有极端信仰的人也不过含糊的提及在农村“将生产力解放”,其他的人即以为经济上平等本身即是一种目的。这种看法显然也是毛泽东的着眼点,不然他不会日后再提起不合实用的文化大革命。只是从文化革命及内战的后果看,历史在长时间内所表现的合理性可能与组织这些事情的人物初衷相违。

这也不是忽略毛泽东在历史上的成就。四十或五十年之前很少有人能用长远的眼光,深刻的观察中国前途将从一只潜水艇夹肉面包的结构上改造着手。虽然以农民为主,也不无人道主义的吸引力;企图从他们手中改造中国的命运,这建议则不免听来荒唐。可是因毛泽东的锲而不舍,最后终于顺利开展。这种运动既要勇气,也要耐性;一方面出于机巧的策略,一方面也要靠运气,这些条件的汇集,才有人民解放军的成功。在内战期间,毛泽东的野战军有意避开高层机构,中共的统治区域极少有大城市。大部队只用无线电联络,在战场上军事人员、政工人员和经理人员可以灵活的互相调用。在战争造成很大的损害后,农民军的乡村性格使它的元气容易恢复,这是国民党的军队所不及的。

中共与毛泽东替中国创造了一个新的低层机构。重新分配土地之后,不仅使以后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公社的工作相当容易,同时毛和中共也构成了一个发号施令之体制,各由数以万计的村民大会一直向上结合而成,它们又有农民协会和贫农团的支持,这些单位等于选民区。有了这样的力量作为他们的后盾,中共从此在对付国民党的军队时,已无实质上的困难。军队所辖地区疆土日广,他们的防线也愈逼近各市区的城垣。

中共如果要和传统上的朝代形式区别,那就应当使这新的下层机构成为不受拖累的经济基础,尽可能成长扩大。因此经济务必多元化,也要尽力将互相交换的条件提高,做到高度的分工合作。唯其如此,中国解剖学上的形式——一个潜水艇夹肉面包的模式——才可以一去而不复返。要是能做到这种地步,则文革没有白费。虽然经过了十年动乱,它也提供了一个重新改组的机会,况且它的摸索也产生了不少教育上的价值。文革也显示中国在毛的统治之下,虽执拗而不能稳定,她仍是需要上下之间法制性的联系,才能谈得上革命的最后成功。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很多国家一经现代化,总是伴随着经济的生长和扩充。此中的步骤,不能全部预先估测,大致上只能因着内外的压力被逼形成的。只是一经遇到突破的阶段,这种运动的模式已替它自己选择了当前的大道,政府的扶助与督导仍然必要,但已处于次要的地位。多元化的社会(plural society)必因经济的多元化而兴起,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使这运动加速。这也就是说其要点在扫除当中之障碍,不是预作理想上的答案去解决假设的问题。从一切的情形看来,中国业已突破了这盲点。

再回到一个问题:中国是否已在实验资本主义?我们看来这个问题本身即应重新考虑。当一个十亿人口的国家以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完成一段前所未有的革命,则以前的名词和辞汇都有搬出来重新审订的必要。现在中国所产生的问题在背景上和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生活条件攸关,因此也不尽能用西方经验所产生的词语全部概括。中国缘于地理上的要求,政治体系早熟,使各地方上之利益及地方上的组织无法充分发展,先期构成多元的社会,只好采用间架性的设计,构成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这种办法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再则栽培扶植小自耕农,除了极少的例外情形,一直成为君主时代的一贯方针,但这既庞大却又简单,致使施政缺乏纵深,也缺乏对于一时一地一人一事的曲折详尽。总之就是民法无从展开,私人财产权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反面言之,资本主义的发展必有赖政府的参与,因为将资金广泛的流通,雇用外界人士为经理,又构成交通网、通信网和保险事业,无不需要信用,这信用必赖法律上的保障才可以造成系统。中国传统政府无此技术上的能力,也不愿放弃道德教条去替“为富不仁”的商人打算,所以仅由它拒绝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就可以阻塞资本主义的开展了,这也就是以大陆广泛土地为背景的国家与欧美日本之体系主要差别所在。中国农村的剩余既无门径作有益的投资,而小自耕农又缺乏资本(小自耕农实际上也是小本生意人,春种秋收也是一种投资),则“剥削”已在客观条件上无可避免了。

中共业已把这癌症式的复杂情形大刀阔斧的肃清。从以后历史的发展,使我们了解其真正意义在豁除社会组织上的含糊情形,并非将私人存积的资本全部禁绝。在经济发展的程序上讲,中国迄今尚在“原始的资本积累阶段”,大多数的人民尚没有享受到机器时代的生活方式。如果真的将私人财产全部不要,只会使全面贫穷的情形恶化,这个错误目前已经被纠正。

目前中共的政策可以用下面的标语概括之,可谓“致富是一种光荣”。这趋势可以从两方面说明:一方面是扩大国民经济的规模已有具体成效,不能不招致私人参加。譬如即使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全属国营,则它也需要无数的零件供应者,同时服务性质的行业更不可少,有如卖汽车的特约经纪商与加油站,更有供应快速食品的餐馆和车行取款的银行,再有如训练女速记员和汽车旅馆之经理的学校。如果说是国家计划经济都能将各节筹办得完备,不免是欺人之谈。十九世纪中国的自强运动之所以失败,即是缺乏以上的准备。

同时,招揽私人企业也是承认个人财产权,此事的重要性尚未尽为人所看出,其中关系立法上的意义。如果一种事业经过批准应当在法律面前有效,政府若任意将其撤销则授权者应有权要求赔偿。在这种情形下存积的财富也不当受政治运动的骚扰,如果私人财产权逐渐巩固,也是良好政府的基础。

从王安石失败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获得教训:除非下层有法制上的保护,否则无限制的抽税并非执政者之福,因为如此全国财政并没有实际上的结构,各级人员也各就自己的方便敷衍塞责,无从考核。这样也落入一种离奇的局面里,即一般的人民感到税重而喘不过气来,而政府的国库收入尚不足到达预期的数量。这也可以从以下的一段最近发生的情形看出:

东北的鞍山钢铁厂有好几十所厂房,分散在一个广大的地区。即在最近之前,北京的冶金部只要求增加生产的吨数。财政部则以为它是一种财源,省政府与市政府也要求它将钢材拿出来贡献本地的建筑。如此各方争论不已,技术上的问题也可以牵扯上一段思想上和意识型态的问题。最后只有提出一项建议,这企业应当视为一种国营的事业,让它自身决策牟利,不过同时向国家和辽宁省两方缴纳所得税(目前是否照这建议办理,作者不得而知)。增强私人财产的权利也同样的将一切合理化,因之各人具有了自卫的权力,影响所及各选区也可以就本地的特殊情形强调它们的特色,而作特殊的贡献。假使不如此,则照王安石失败的情形看来,中国只能仍然当作一个庞大的农村看待,农民也仍只能集体的驱使。如果要使中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就要先提出真实的数字。世界上没有所谓“叫化子的民主”(Beggars’democracy,由威特弗格Karl A.Wittfogel提出,文字上带著讽刺之意),因其如此,致富在今日中国是一种光荣。

历史家从本身的爱憎去褒贬一个现存的政权,可谓与自己的身分不符。可是他却必须具备能力判断这样一个政权,尤其它有一种群众运动在后支持的时候,是否在长期的历史意义里与它的行动相衔接。在目前的情形下,我们没有理由作否定的答覆。

再回头看看中国是否已进入资本主义的体制,我们必须郑重的声明,这问题只能有条件的答覆。如果时装的广告牌出现于人民大会堂前,冰箱、冷气和高贵汽车可以供给私人使用,新企业以出售股票筹集资本,那就难以解说这些事物仍属社会主义的范畴了。可是从历史上看来,“资本主义”这名词从西方传来,它有欧洲的背景。如果将所牵扯的事物一并拿来讨论,则也可以从狭义的说:资本主义只能由市民之特权(municipal faranchise)为基点产生。不论是从内从外看去,资本主义总是和自由城市结了不解之缘。因之市民阶级(bourgeoisie)有了他们绝对的优先权利,也因此私人资本总是在公众生活之中构成特殊的影响。中国革命从毛泽东的故事看来,则主要是由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领导农民而发动。在以后建国的过程之中,中国人发现到西方和日本所创造以货币为主的管制方式是不能避免的。邓小平影响下的中国,才有了一种所谓资本主义的色彩,可是这色彩与内容之间仍有极大的区别,不仅方面多而且内容深。

虽有最近的放松管制,中共仍从未宣布政府将放弃在很多事业上的专利,包括冶金、炼油、化学工业、机械工程、造船业、交通事业、保险业、对外贸易、传播事业,甚至旅游事业,这些事业是国民生产总值中极重要的部分。私人企业还只限于小商店、食品供应、零售业,和若干政府本身不能生利的事业,并且很多事业尚且不是拨归私人办理,仅不过是“承包”的合同关系。此外公私合营的范围也已扩大,人民公社停止了操作,食品生产已由农民自己作主。但政府仍在收购食物,管理其分配并且管制价格,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的性格,接受私人资本和采用了先进国家管理的技术,并无消除中国大陆社会主义型态的趋向。

事实的发展显示,任何国家在革命过程中,通过突破后都有将两种体系结合归并的情形。荷兰共和国即以联邦制解决内陆部分和海港部分的不同;英国以司法审判的方式使两种不同的法律观念融和,亦即将衡平的观念注入习惯法里去。其方法不同,而目的只在使全国能用数目字管理,能适用于货币管制的方式。中国也无可例外,有了这种突破,我们可以断言中国的历史从此以后和西方现代史汇合。对中国人和世界其他人士来说,这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以百万计的观光客就此可以前往西安始皇陵寝观赏陶制兵马俑,或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散步。

可是有思想的观察者不会忽视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例如耕地不足、人口过剩,与工业化和保护环境的冲突决不会因革命成功而扫除,自然灾害仍将不断的发生。中国经济完全由货币操纵之后,有如先进国家繁荣及市场不景气的周期性也会随着发生。虽然在今后几十年内,中国应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已有的”和“尚无的”国家之间做和事老,扮演调节折冲的角色,可是她也可能在两方之间同时被排挤。工业先进的国家可以找很多借口阻止中共廉价而有技能的劳动力;而尚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的国家,则用各种教条指责北京的侵略性。这侵略性与中国的文教传统无关,从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观点看来,一个以商业为主的经济体系总好像是具有侵略性的。

9.《中国与世界上的国家》的教学反思 篇九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中国扶贫 世界可鉴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减贫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今年6月2日下午,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率老挝党政高层代表团,赶赴中国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他此行的目的是,重走总书记5年前走过的路线。

5年前的深秋,习近平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5年后的初夏,本扬在十八洞村,亲眼目睹了中国贫困偏远地区的扶贫成效,“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中方‘精准扶贫’的做法和经验,争取到2020年摆脱国家欠发达状态”。

从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有着深厚扶贫情结,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关心和思考着扶贫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目前,他已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习近平的扶贫情结,是中国扶贫事业的缩影。“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现在,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亿多人口脱贫,当之无愧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共十八大以来,截至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3046万人,累计减少6853万人(这一数字超过法国人口总量),减贫幅度达到70%。年均脱贫人数1370万人,是1994年至2010年间年均减贫人数的两倍多。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说,中国扶贫开发经验值得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借鉴。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中国不只“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也“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习近平代表中国共产党立下庄严政治承诺。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能够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作为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言出必行。(作者 正 楷为本报编辑)更多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文山中公教育信息网

10.《中国与世界上的国家》的教学反思 篇十

中国经济转型努力符合世界利益

在全球经济复苏不振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今年增速呈回落之势,引起广泛关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教授鲍泰利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有助于中国实现经济调整目标,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惠及世界。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逐季走低,第二季度经济增速三年来首次“破八”,第三季度同比增长7.4%。对此鲍泰利认为,“增长慢一点,经济调整的目标可能更容易实现”。

鲍泰利说,中国要有信心逐步适应和接受经济增长减速,转而更专注实现十二五规划核心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鲍泰利认为,这些调整和转变是艰难的,但也是必须的。中国过去在制造业上投资过多,但在服务业上投资不足,因此需要削减一部分制造业规模,同时逐步增加服务业比重。鲍泰利曾于上世纪90年代担任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并于近些年间多次到访中国。他告诉记者,每次去中国,他都为中国所发生的变化感到惊讶。选择研究中国,也正是因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深刻变化令他“着迷”。

鲍泰利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一直处于比较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当中。但现在国际经济形势整体低迷,欧元区债务危机久治难愈,美国、日本经济增长各有隐忧,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速开始下降,这样的情况短期内可能不会改变。在这种环境下,中国要保持7%左右的增速,就不能再过于倚重外部需求,而应更多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使之成为更加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

鲍泰利认为,中国决策者在对待经济波动的态度上是理智的,相对于增速,他们更关注经济再平衡的长远目标,对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态度谨慎。他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到8%之间。

他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加平稳和持久,整个世界都将从中受益。“中国的经济管理向着正确的目标迈进不仅对中国自身,对整个世界来说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鲍泰利说,可持续发展是个复合概念,环境保护是其中重要一环。中国经济转型,要改变过度消耗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状况,要在政策、理念和教育等多方面作出一系列转变,地方政府在执行环保法规的力度上尤需加强。

11.伍秉鉴,中国历史上的世界首富 篇十一

十三行首富

伍秉鉴(1769~1843年),字成之,商名伍浩官,祖籍福建泉州安海,后世居广州。

怡和行,为1784年(乾隆49年)伍国莹开设之洋行。伍国莹死于1800年(嘉庆5年),其子伍秉鉴继承父业。1807年怡和行跃居行商第2位,1813年清政府在行商中设立总商,伍秉鉴居总商之首。1833年(道光13年)伍秉鉴的儿子伍崇曜接任行商和总商。

据伍秉鉴在1834年(道光14年)自己统计,所有田地、房屋、铺店、钱庄,以及与英美两国贸易的商业资本,共计2600万两。在当时,这是世界上由商人拥有的最大一笔财富。

伍秉鉴看着外国商船进入港口,知道那里藏着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财富秘密。买卖是他的生命,而他的使命就是将地球两端的商品需求联系在一起。

伍秉鉴的性格谦恭顺从,为人诚实、亲切、细心、慷慨、大度,而且富有同情心。他广结善缘,与许多国家的商人都建立起私人友谊,而且彼此信赖。

他被美国商人认为是一位可靠的商业合伙人。他的商业成功与他本身的人格魅力大有关系。据说伍秉鉴有一次就撕毁一份美国商人72000美元的借据,使这位商人能够返回家园。

英国人称赞他“善于理财,聪明过人”。

长袖善舞的跨国投资者

怡和行是一个跨国大财团,在西方商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还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

伍秉鉴不仅做代理商,而且仰仗他与各国商人的友好关系,建立起其庞大的世界性商业网络。美国学者穆素洁博士根据伍秉鉴写给他美国经理人的50多封信件(这些信件藏在哈佛大学贝克尔图书馆),以及他写给与之有密切商业联系的印度人帕史、商人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的信件,对伍秉鉴过去鲜为人知的商业关系网络,尤其在欧美经营商务的情况作了揭示。

从现存的伍秉鉴的信件中,可以看到与他保持通信的有在广州与他会见过,或有商业往来的美国商人,伍秉鉴正是通过这些人以及欧洲、印度的商人着手建造他在各国的贸易网络。

19世纪初,伍秉鉴开始贩运茶葉到欧洲销售,租用的是美国货船。1810年,两艘美国船只被丹麦海盗劫掠后所提交的保险赔偿申请中显示,开往哥登堡的一艘船上除美国商人的货物外还装着属于广州华商价值38000多美元的茶,而另一艘船上完全没有美国商人的货物,只有属于伍秉鉴的价值58000美元的茶和属于潘长耀的32000美元的茶。旗昌洋行的一名合伙人约翰·P·库欣,在1833年作为一名代理人与伍秉鉴一起工作,伍秉鉴贩运他的茶叶到汉堡,租用的是一艘载重200吨的普鲁士货船。

19世纪初,伍秉鉴就通过曾在广州营商的印度人帕史、商人默万吉·马尼克吉·塔巴克等,在印度建立其商业网络。其他的印度商人如孟买的莫霍马达利·阿利·罗盖、以澳门为基地的达达布霍伊·拉斯托姆吉等,也都与伍氏有商务关系。伍氏在孟买的代理商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经营有方,到19世纪30年代初已在印度建立了独立的贸易网络。

在一份1842年4月24日的账单中显示,詹姆塞特吉受伍秉鉴之托,购买珍珠,送到旗昌洋行,所需的款项可用孟加拉政府的7000卢比支付。如果不够,再请旗昌洋行代垫。詹姆塞特吉还受托在印度和英国经销中国的丝和肉桂,并要求把在伦敦经销丝货所得的款项归入加尔各答的东印度公司账目中。从此透露出伍氏与各国商人,乃至与孟加拉政府间的复杂关系。

伍秉鉴还经营与美国和欧洲的直接贸易。鸦片战争期间的1841年11月21曰,他给已经从广州回到波士顿的库欣写信说:“4月和5月,我把价值约100万美元的茶叶用船运到纽约和伦敦,我认为有希望取得好的结果。”两天后在写给罗伯特·福布斯的信中,则说他正将三四百吨的茶叶,装船运往荷兰。信中还透露以前贩运的商货,已经取得约50%的利润等。

从些信件中,我们看到伍秉鉴对其国际上商业伙伴的关照和慷慨。在1840年6月1日写给库欣的信中说:我现在写这封信,主要为了说明,我已经把茶装上了“阿克巴”号,总额约5万美元,茶将随船前往新加坡,如果茶不能够在新加坡以40%的利润销售,它将随英国船只被运往伦敦的福布斯公司。同时,在得到8%的年利率后,我将把该次商业投机所得的全部利润给J·P·斯特奇斯先生,倘使赔本,我将独自承担。我希望斯特奇斯先生今年将创利大约4万或5万美元,并且,我放弃他欠我的在老账目上约3万美元的利息。

基于与美商长期合作建立的信任关系,伍秉鉴晚年还决定与旗昌洋行签订合同,在美国作实业投资,条件是美方要把每年的利息支付给他的后裔。鸦片战争期间,他通过旗昌洋行的股东约翰·福布斯和罗伯特·福布斯,投资美国的密歇根中央铁路、柏林敦和密苏里河铁路。默里·福布斯进一步将伍的基金使用于建立美国股票投资公司,以及包括如阿尔巴尼和波士顿矿业公司的投资。

伍秉鉴最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市场投机而大赚其钱。他从美国取得现金,为美国商人和印度商人提供信用贷款,收取利息,之后又在美国投资而得益。这是他抓住美国在中国和印度洋的贸易扩张,以及新加坡港市于1819年的建立出现新的机遇而采取的举措。他投入的资金是相当巨大的。信件中就提及通过口头协约而借贷31020美元给予库利奇,又给予洛一笔25000美元的信用贷款。1840年6月28日伍秉鉴给约翰·福布斯的信中说,“我在美国和欧洲拥有大量基金,这些基金你必须尽可能谨慎管理,保证其安全,并让它产生利润;在英国商业确定以后,把我的所有基金以孟加拉的硬币或账单的形式,送回中国我的朋友旗昌洋行那里。”

夕阳下的背影

1840年,英国商人贩卖鸦片终于引起了中国人的愤怒,引发鸦片战争,这件事后来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林则徐下令立即停止所有“大烟”交易,并要求洋商无条件上缴所有在广州的鸦片,违者财物全部充公、人就地正法。

据一位美国商人的记录,伍秉鉴当时“被吓得瘫倒在地”。

伍秉鉴为讨好官府,不惜以巨资贿赂、捐输,还包庇外商进行鸦片走私。在鸦片战争期间,多方奔走,寻求中外之间的妥协。

烟商们同意牺牲仓库中价值1200万美元的鸦片,伍秉鉴自己对他们进行赔偿。林则徐严词拒绝了这种妥协方案。他将伍秉鉴的儿子投入监狱,并派伍秉鉴招烟商的首领颠地问话。林则徐说,如果颠地不顺从,就将伍秉鉴处决。

十三行因这次战争遭到沉重打击。伍秉鉴在写信给一位美国商人时说:他们被迫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所承受的巨大负担“对我这把可怜的老骨头来说实在是有些沉重”。在给同一个人的另一封信中,他抱怨说鸦片战争使他损失了大约200万美元。

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伍秉鉴独自承担100万。同年9月,一代世界富商伍秉鉴去世,终年74岁。

伍秉鉴逝世后,其子伍崇曜(1810~1863)继承家业。伍崇曜继续与旗昌洋行合伙作大规模地投资。他从其父通过巴林洋行在美国铁路和其他项目的投资中,收到定期的效益。1858~1879年间,伍氏家族大约收到了125万多美元的红利。当旗昌洋行于1891年宣布破产,约翰·默里·福布斯成为了伍氏家族的受托人时,记录显示旗昌洋行拥有属于伍氏家族的100多万美元受托基金。在1878~1891年间,该家族的代表每年从此项基金得息39000~45000美元之间。

伍秉鉴的住宅在广州河南溪峡街,是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的园林建筑,中央的大厅可摆筵席数十桌,能容纳上千个和尚诵经礼佛,其后花园还有水路直通珠江。他拥有一个家仆达500人的大家庭,还有一个种植了“万棵松”的花园。他穿各种颜色的绫罗绸缎。他大摆筵宴。

12.《中国与世界上的国家》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世界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中国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当今世界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 发展中国家往往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希望能在世界金融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那么, 发展中国家是否有能力主导世界金融呢?如果不能, 该怎样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本文就这些问题, 以近年来兴起的亚投行为切入点,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世界金融服务贸易和亚投行的现状分析

(一) 世界金融服务贸易

1. 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现状。

世界金融服务贸易是指发生在国家 (或地区) 之间的金融服务的交易活动和交易过程, 它包括世界范围内任何有关金融交易或有关财务管理的商业活动。当今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 金融服务条款日趋成熟, 金融服务环境更加良好, 而越来越多的一流投资银行的建立也进一步推动了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

2. 当今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特点。

当今金融服务贸易的特点可归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发达国家的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有巨大影响力;发达的经济水平也使得世界上又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也全部由发达国家主导。

其次, 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渴望能在世界金融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通过增强自身金融实力, 在世界金融领域中取得话语权。由此, 以金砖国家主导的金砖国家银行和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随之兴起。

最后, 当今世界金融服务贸易有着贸易自由化的趋势,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家的金融服务贸易更加密切。如1997年12月12日, 全球70个国家签署了以56份金融开放承诺为基础的《全球金融服务协议》, 包含了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和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发达国家。

(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 亚投行的背景。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个愿意向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多边开发机构。2013年由我国提出筹建倡议, 2014年10月24日, 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 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总部设在中国北京, 法定资本1, 000亿美元。

继2015年3月英国正式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后, 法国、意大利、德国等西方国家纷纷以意向创始成员国身份申请加入亚投行, 预计2015年底正式成立。

2. 各国积极加入亚投行的原因。

(1) 中国的大国战略。中国基于共同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路线, 倡议筹建亚投行, 以友好的姿态和长期的合作信誉获得了他国的信任, 凭借优厚的条件和大国的战略吸引了各国加入, 真正为各个国家谋利益从而有效推进亚太地区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

(2) 有利于各国自身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亚投行为其提供了丰富资金, 推动其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来说, 其国内也出现了基础设施老化、经济复苏乏力的困境, 亚投行有利于各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就业的增长。

(3) 推动各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西欧国家加入亚投行有利于拓展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 而亚洲国家凝聚于亚投行的力量也将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为各个国家带来利好, 拓展其对外业务, 从而有利于形成全球性质的贸易区。

3. 亚投行的未来期望。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力度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促进亚洲区的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有利于亚洲国家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稳定增长。

二、可能性分析

本文从两个层次对发展中国家主导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可能性进行研究。首先是单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竞争力比较, 其次是亚投行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集体与欧元区、美国的竞争力比较, 也就是考察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以后的竞争力。

表1是亚投行的主要出资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和印度, 以及世界发达经济体美国和日本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于WTO官网。

(一) 单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力比较

为了验证由发展中国家领导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可能性, 本文进行了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和贸易稳定性研究。

151.国年际第市9场期占有中率旬分刊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国时家 (或代地区 () 总某种第商6品00出期口) 总额占世界同类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 T反i映m一e国s该商品出口的整体竞争力状况或竞争地位, 比例提高说明出口竞争力增强。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 MSij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 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图1是通过计算得出的2003~2012年各经济体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 亚投行的主要投资国中国和印度的金融服务贸易虽呈逐年增长趋势, 但是在总量及占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比重上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2005年, 印度金融服务贸易迎来了一个显著的拐点, 所占比重从0.25%陡升至0.89%, 并且印度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7年到2010年呈强劲增长态势, 直到2011年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远低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 虽然其所占世界总体比重呈上升趋势, 但其比重甚至不到1%。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始终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 而日本的金融服务贸易虽然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较低, 而由表一可知, 美日两国金融服务贸易长期为顺差, 其竞争力不可忽视。

2. 贸易稳定性分析。

为了研究四个国家的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稳定性, 本文采用了变化率指标 (ROC) 。ROC指标常用于股票交易市场, 用比例表示当天较前n天股价的变化程度。本文将其运用于衡量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增长变化率指标。由于从经济金融层面来说, 变化剧烈往往说明一国的经济发展不稳定, 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在衡量金融尺度时, 指数值越接近0, 表示越稳定, 最理想的状态是该指数长期位于区间为 (0, 1)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n是当年出口额, Xn-1是前一年出口额。图2是计算得出的四个经济体的ROC指标。

从图2中可以看出, 中印两国的ROC指数变化比较剧烈, 中国在2010年和2012年迎来金融服务贸易增长的高峰, 此后一年又跌入低谷;而印度的ROC指数在2005年达到了约3.3。中印两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极其不稳定, 时常会偏离正常稳定的轨道, 而表现出强烈的波动, 这是由于国内金融系统发育尚不完全, 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 因而面对国际市场的变化, 本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将会随之波动。而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和日本, ROC指标非常稳定, 美金国基本融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日本的ROC指标波动同N样O较.9小, , 2虽0然15Fi在n a20n08c年e金融危机后的三年内呈 (现出C小um幅u度la下t跌iv的et趋y势N, O但.6此0后0) 又重新呈稳步增长态势。由此可以看出, 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具有整体性和稳定性, 面对国际市场的过激影响, 能够进行充分的自我调整。

由以上研究可知, 以中印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金融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 最主要的表现为金融服务业监管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滞后, 这是由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业相关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缺失所造成的, 从数量上来看, 以中国和美国为例, 截止2013年, 中国金融业从业人数为537.9万人, 占总人口的0.4%;美国金融业从业人数为2609万人, 约占总人口的8.28%。可以看出, 中国的金融从业人口数量远远落后于美国。从质量上来看, 以国际公认的国际注册金融分析师 (CFA) 数量为例, 截止2011年, 美国持证人数共计52671人, 而中国大陆仅为2849人, 并且未来三年, 中国高端金融人才缺口为18万人。

因此, 发展中国家单靠本国自身的力量来改变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金融服务格局的可能性较小。

(二) 发展中国家联合以后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力比较

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考察亚投行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 (以下简称首创国) 联合起来以后的力量。

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 有时也被称为贸易专业化指数, 指某行业的贸易差额与其贸易总额的比值, 用来度量该行业在世界市场上出口竞争力状况。该指标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国家大小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使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竞争力指数具有更高的可比性。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 Xij为i国j产业的出口额, Mij为i国j产业的进口额, 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 1]。当指数由“-1→0→1”变化时, 意味着该类服务出口竞争力经历了“很弱→平均水平→很强”的变化轨迹。为此, 我们将亚投行21个首创国的TC指数与欧元区国家和美国进行比较, 计算结果如下:

从图3中可以看出, 亚投行首创国的金融TC指数长期在0.4以下, 最高值为0.39, 最低值为0.24。而欧元区国家的TC指数在2006年到2012年仅仅略高于亚投行首创国, 2005年之前甚至低于亚投行首创国。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 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环境的脆弱性, 亚投行首创国的TC指数较多地落后于欧元区国家, 此后又不断缩小差距, 但是在2010和2011年, 两个地区的差距再次被拉大, 此后亚投行首创国金融服务贸易回暖, 差距再一次缩小。而美国作为世界金融霸主, 其TC指数一直在0.5以上, 并总体呈增长趋势, 即使是金融危机来袭, 其TC指数依然居高不下, 甚至在2008年之后TC指数超过了0.6, 这充分体现出了美国在世界金融服务贸易中的统治地位。

三、结论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可知, 亚洲发展中国家单独的金融服务贸易的总值以及占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比例较低, 单个发展中国家难以影响世界金融格局。而当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 例如亚投行的21个首创国, 它们的金融影响力甚至与欧元区国家相当, 因此, 发展2中0国15家年在世第界9金期融服中务旬贸刊易中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时

(总四第、建60议0期) Times

(一) 对亚投行的建议

1. 强调互补而非竞争。

亚投行作为新的区域多边开发银行, 与已有的多边开发银行的业务领域各有侧重。亚投行主要经营业务是援助亚太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各种方式为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而亚开行的宗旨是通过发展援助帮助亚太地区发展中成员消除贫困, 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冲突。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 2010年至2020年10年间, 亚洲各国要想维持现有经济增长水平, 内部基础设施投资至少需要8万亿美元, 平均每年需投资8000亿美元, 仅印度未来几年的基建就需要1万亿美元。8万亿美元中, 68%用于新增基础设施的投资, 32%是维护或维修现有基础设施所需资金。现有的多边机构并不能提供如此巨额的资金, 而亚投行为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额外的融资资金, 可以说是亚洲急需的“受欢迎的计划”。应强调两者的合作, 相互补充, 共同促进亚洲经济稳定前行, 避免被已有的金融机构变相阻碍和打压, 从而更好的推动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的发展。

2. 创建多元的资本融合平台。

目前亚投行的主要资本来源方式是成员国的资本注入, 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如资金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和资本短缺等。因此, 亚投行可以广开门路吸引各类金融机构, 包括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资金、甚至是其他区域多边银行。更多元的外部出资方会更加注重项目的盈利性, 这样也能增加亚投行的可信度。此外, 亚投行可以投资于商业性的基础设施资金, 依托商业性基础设施基金高效的项目开发和专业的尽职调查增强发现可投资项目的能力, 还可以通过亚投行资金的注入产生“虹吸作用”, 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

3. 精简管理机制和运营体制。

目前的区域多边金融机构存在着管理混乱、流程冗长等特点, 例如在立项时, 员工为争取立项, 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准备立项材料之上, 忽视了实践环节, 导致整个流程拖沓。这种拖沓会导致银行运营成本的提高, 降低银行的运营效率。因此, 亚投行应尽量减少管理层人数, 同时根据经验和能力选择管理层成员, 组建经验丰富、决策果断的管理机构。同时运用现代数字化手段, 建立数字化信息交流平台, 尽量将业务在网络平台上完成, 以减少沟通成本和沟通时间。

(二) 对发展中国家的建议

1. 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推动自身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

对于发展中国家自身而言, 应该积极建设本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体系, 在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的情况下, 谨慎而稳健地促进本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促进国际资本在各发展中国家的有效配置。完善现代金融金服务, 融加快完善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N稳O健.的9, 现20代1金5Fi融n市an场c体e系。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 (决C定u资m金ul价at格iv的et作y用N。O均.衡60发0展)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增加金融供给、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提高服务效率, 让银行、证券、保险以及一系列金融创新相互配合, 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完善金融服务;规范政策性金融, 更好发挥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完善和协调金融监管, 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基础上, 促进金融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2. 发展中国家应团结协作。

发展中国家除发展自身之外, 更重要的是在现阶段必须联合力量, 发挥“抱团”精神, 促进金融区域一体化, 提高话语权, 以期与发达国家相抗衡。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共同的利益追求, 同时发展程度相似。根据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 相似发展程度的国家金融服务贸易需求结构也是相似的,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这样密切的联系, 是两国在金融领域共赢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李伍荣, 禹响平.中日韩三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 (3) .

[2]王铁山, 冯宗宪.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在东亚和世界市场中竞争力分析[J].亚太经济.2008 (4) .

[3]秦嗣毅, 杨浩.金砖四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 (1) .

[4]黄志勇, 谭春枝.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J].东南亚纵横.2010 (10) .

[5]黄志勇, 邝中, 颜洁.亚洲开发银行的运行分析及其对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3 (11) .

[6]Scott Leander.United States Trade in Banking Service[D].The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Kentueky.1999.Deotor.5 Paper.

[7]Moshirian.F.What Determines the supply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4.495-504.

上一篇:办理信用卡的介绍信下一篇:一次游泳比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