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区角规则(精选12篇)
1.幼儿园区域区角规则 篇一
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
区域游戏是幼儿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一,区域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区域活动的需要,还有益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区域游戏中,幼儿主要通过具体操作、探索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发展各方面能力,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形成一定行为习惯、促进幼儿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区域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因此,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的社会性适应,也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我们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将有助于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规则意识较差,区域游戏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好奇心强,随意性大。作为教师,要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提高幼儿的各项技能,因为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呢?
一、利用各种标记图,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耐心。小班孩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他们不喜欢硬性的说教,比较青睐于用实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玩游戏时,孩子心里知道规则,但常常会忘掉规则。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利用各种标记图为媒介,让标记图和孩子们说话,让他们在和标记图的互动中,以愉快自主的方式,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游戏规则。如:在开展阅读区游戏时,我们和孩子一起商讨制定需要遵守的规则与要求,并根据大家讨论出的这些规则要求,老师再和幼儿一起用图片的形式将这些规则一一画下来。如:画一张张开的嘴巴上打一个叉叉,代表“不要大声说话”;在一本书的旁边画一只手,代表“一页一页翻看”……这些图片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由于这些规则是孩子和老师共同讨论、制定出来的,因此幼儿更容易理解,并且更乐于接受。这些温馨的规则图片张贴到相关区域后,幼儿时刻都能看到,不仅帮助幼儿理解了游戏规则,而且美化了区域环境,给予幼儿随时必要的提示,让幼儿遵守规则变得自主,遵守规则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一般的区域游戏时常受投放材料、场地布置等限制,因此都有规定参加的人数,而小班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特别严重,不管别人是否已经在这个区域玩了,这个区域也已经人满为患了,还是喜欢一窝蜂地去争抢。如:在“玩具大家玩”的主题中,我们开设了“卡通尼乐园”游戏区,并在该区域中投放了很多玩具,有毛绒的、遥控的、电动的、充气的、拖拉的、上发条的等等。这些玩具有的是小朋友自带的,有的是幼儿园提供的。种类繁多的玩具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每次玩区域游戏时,孩子们总是一窝蜂地往“卡通尼乐园”游戏区挤,时常是人满为患,也是场面最为混乱的地方(玩具扔满地、玩后不会送回家,玩玩具时有的孩子不会轻轻拿、轻轻放,争夺、独占、损坏玩具的状况时有发生。)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些游戏标记图,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明确游戏规则,学习爱护玩具、“玩具大家玩”、自己收拾、整理玩具等,体验游戏的快乐。如:为了让幼儿明确“卡通尼乐园”游戏区的参加人数,我们就在“门口”粘贴了几只小脚印,并告诉幼儿:去“卡通尼乐园”玩的小朋友必须把鞋子脱了放在上面,如果小脚印上放满了鞋子,其他孩子就不能进入“卡通尼乐园”玩了,这样一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游戏区人数的规定问题。每当有孩子不脱鞋子或还有人要进入该区域玩的时候,其他孩子就会提醒他:“你不能进来了,没有小脚印了!”针对孩子在游戏中乱扔玩具、不会轻轻拿、轻轻放,争夺、独占、损坏玩具等状况,我们一方面及时给予制止、引导、教育,另一方面运用标记图给予幼儿正面引导。如:将班中孩子一起友好地玩、会合作玩玩具、游戏结束后一起收拾玩具等画面打印出来后张贴在游戏区,以暗示、提醒孩子向他们学习,让幼儿在与标记图的互动中理解游戏规则,并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
各种标记图的巧妙运用,让我们教师省去了不少苦口婆心,同时还帮助幼儿理解了游戏规则,使幼儿遵守规则变得自主。
二、采用多种指导策略,促进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区域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每一个幼儿的动向,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对那些表现好的或者是有进步的幼儿,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摸一摸他的头,投以赞许的目光,或翘翘大拇指,给他额头上贴个小五星等,以进一步提高他的积极性。如果哪个孩子违反了规则,则应马上提醒他,引导他注意规则,鼓励他向旁边的好榜样学习。通过指导,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小班孩子年龄小,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尽管每次玩区域游戏时,我们都反复强调规则,幼儿也明确了要求,知道该怎么做,但在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因此,如果我们在指导幼儿玩区域游戏时能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地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那么,幼儿的规则意识一定能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得到强化。例如:玩区域游戏时,要求幼儿安静地进行活动这一点,小班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往往会将之抛于脑后,对此,我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吵吵闹闹的声音偷偷录制了下来,游戏结束讲评时放给他们听,让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这样的声音大家是否喜欢听?很多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捂住了小耳朵,我顺势问他们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太吵了!太吵了!”“我的耳朵不舒服!”“吵得我的耳朵都快聋了!”……我告诉他们:这个声音就是我们小朋友刚才在玩区域游戏活动时发出来的声音,由此帮助幼儿明白大声说话、吵吵闹闹的声音不好听,同时向幼儿讲解噪音的危害及安静环境的好处,让幼儿知道自己以后玩区域游戏活动时应该保持安静。幼儿在游戏时,为了让他们能较好地控制音量,我们在指导时对孩子进一步提出要求。如:讲话时只讲悄悄话,如果是和旁边小朋友交流,声音只要能让他听清楚就够了,不能给其他人(包括老师)听到。有了老师的这些具体到位的指导要求,幼儿做起来就容易多了,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小班孩子易记易忘,有时我们在观察指导幼儿游戏中发现一些好的言行想让他们在讲评时讲给大家听,但是真的请他们上来讲的时候很多孩子却显得很茫然。他们往往讲不清、记不住自己刚才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语。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将观察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幼儿游戏情况随时用手机及时拍摄录像或照片,讲评时,就借助录像、照片等媒介,引导孩子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XXX小朋友是怎么玩的?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帮助幼儿回忆、讲述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情况,并正面引导孩子向录像、照片中的孩子学习,模仿他们好的言行表现。在评价过程中再次强化规则要求,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可见,如果教师在指导幼儿玩区域游戏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指导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仍将努力而为之,逐步培养和监督幼儿遵守规则,以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幼儿园区域区角规则 篇二
美术区角游戏是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整理出很多有用的实践经验。但笔者经调查发现,美术区角游戏在开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操作材料单一、表现方式传统、幼儿参与兴趣不高等现象。美术区角游戏如何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让幼儿想玩、会玩,最终快乐成才呢?在实践中笔者进行了研究。
一、“美术区角游戏”的界定和内涵
游戏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区角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游戏形式。幼儿园的区角游戏划分为益智区、建构区、语言区、美术区、自然角等。
美术区角游戏是幼儿在特定的游戏区(或称活动角、活动区)中所进行的,与区角布置或设置相关的游戏活动。强调幼儿的内在动机与需要,鼓励幼儿自主决定他们的活动;提供幼儿运用和掌握美术技能的机会与活动;重视自主创作的过程。美术区角游戏通过幼儿自主选择、自我探索、同伴协助,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美术区角游戏是实施多元创意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多元创意美术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多元创意美术教育是以幼儿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尝试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和表现形式大胆想象、创作的活动,在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以及成功感。美术区角游戏内容既有集体美术教学游戏的延伸又有跟随幼儿需要生成的游戏,预成和生成相结合。如美术活动“京剧脸谱”,幼儿已经欣赏并进行了涂色游戏,但幼儿对创作京剧脸谱仍有较大兴趣,因此提供了纸张、剪刀和多种面具,供幼儿自主进行绘画、粘贴、剪纸、泥塑等多元美术创作。如在“我的家乡”活动中,幼儿对常州中华恐龙园印象深刻,都有游玩的经历,同时对各种各样的恐龙形象非常喜欢,能说出几种恐龙的名字,由此生成了“我喜欢的恐龙”游戏,他们大胆想象,创作出了自己眼中的恐龙,有绘画的恐龙、折纸的恐龙、泥塑的恐龙、恐龙的面具等,是多元创意美术教育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二、美术区角游戏开展的多元策略
(1)区角布局多元。科学合理的区角布局,能让幼儿在与蕴含教育价值的区角中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活动室被划分成了一个个功能各异的游戏区角,幼儿可以在其中自由选择、自主游戏。在美术区角的空间布局上,不仅注重动与静、独立与开放的结合,还可以尝试着将美术区角外延,有利于对美术区角游戏活动进行多元整合。
美术区角外延是将美术区角设置于走廊、墙角以及学校的各个角落,既为美术区角与其他区角的多元整合提供了自由组合的可能性和充分的空间,同时也是班级多元美术创意特色彰显的途径。
区角多元整合是借助区角功能相互渗透的教育功能有机地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来实施多元创意美术教育。美术区角与自然角整合在一起,幼儿在自然角感受、欣赏植物美的同时,进行初步的写生活动;美术区角与语言区、自然角三者整合,幼儿用习得的书面语言描述自己发现的各种美景,并能用完整清晰地语言大胆讲述;美术区角与建构区整合,尝试建构立体造型,并从中发现各种造型美……
美术区角的多元整合为幼儿的多元创意美术教育活动提供了多元的环境,在充满童趣、内涵丰富、层次分明、氛围宽松的环境中,更大地激发了幼儿参与美术区角游戏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2)材料选择多元。区角游戏中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凡能间接或直接留下痕迹的安全无毒的材料都能用于儿童的美术创意。
美术区角为幼儿多元创意美术活动提供了多种材料选择,除了常规的美术工具———铅画纸、水粉颜料、记号笔、油画棒等之外,还巧用各种废旧材料,使幼儿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创意。例如路边捡拾到的树枝拼成纯装饰的漂亮图案;宝宝的旧鞋可以进行DIY变成一件可爱的玩具;餐巾纸进行扎染就变成一个美丽的花手绢;大小各异的玻璃球进行的滚珠画;莲藕、青椒、胡萝卜的切面进行的蔬菜印章画;吃完的蛋糕盒进行的创意画;一次性纸杯创作的七彩纸杯;各种纽扣粘贴成的人物;根据季节变化,适时地、因地制宜地巧用各种自然物———秋天各种落叶、果实、干草等进行拓印、粘贴、刷彩等多元创意美术活动,这些熟悉的创意的材料激发了幼儿创作的热情。
幼儿喜欢生动形象的物体,开发便捷、有趣、生动形象的美术工具,会让幼儿喜欢玩、想玩,乐意参与美术区角游戏中。教师可协同家长一起为幼儿制作许多有童趣的美术工具。例如结合“玩具王国”,为幼儿制作的“托马斯”式的油画棒小火车;用养乐多的空瓶制作的盖印小娃娃;用酸奶杯制作的水粉调色盒;用果冻壳制作的“颜色变变变”……教师和家长一起协助,奇思妙想,制作各种生动有趣又形象的美术工具,为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艺术创作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3)区角参与方式多元。美术区角游戏是一种“非指导性”的活动。我们所说的“非指导性”就是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它是以幼儿的“自发学习”为特征,幼儿自主选择、自我评价,教师的工作是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创作性和自我依赖性。在传统的美术区角游戏中,大都是以教师的安排为主,忽视幼儿的主体意识。“儿童中心论”指导下的美术区角游戏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幼儿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幼儿参与美术区角游戏的方式是多元的。
参与方式既可以是幼儿独立自主的创作形式,也可以是两两互助的形式,还可以采用多人一起合作的形式。不管是哪种参与方式,都是基于幼儿自身独立的意愿。自主自发地创作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我依赖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两两互助的方式有助于幼儿在美术区角游戏中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学习经验进行艺术创作;多人合作的方式,不仅会激发幼儿集体参与美术共同创作或比赛的兴趣,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幼儿分工协助,交流思想,还可以擦出智慧的火花,创造出新颖、富有创意的作品。再如在主题活动“中国娃”中,结合地方特色创设了“寻找恐龙”主题绘画活动,幼儿集体的创作为我们呈现出一幅色彩鲜艳、布局合理、画面内容丰富的大型画作,也让他们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成就感。
(4)技法表现多元。多元创意美术创作的结果不再是单一表现手法的作品,而是多种技法的综合运用,并借助多种技法来使画面内容更加生动,更具观赏价值。美术区角游戏中,幼儿能够掌握并能进行自主创作的技法有:撕贴画、蜡笔画、点彩、油水分离、浓彩、淡彩等。如在“美丽的秋天”主题中,我们提供多种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幼儿创作出了刮蜡画《秋天的果园》、撕贴画《美丽的菊花》、点彩画《秋天的树林》……幼儿的作品形式各异,艺术表现手法多元。
在同一幅画面中也可以灵活地使用多种技法。如在主题活动“可爱的动物”中,我们鼓励幼儿用泥塑、绘画、折纸、剪贴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动物。他们先用白色油画棒绘画自己喜欢的某一类动物,然后用油水分离的方式进行刷色,在此基础上再用剪贴的方式添置背景……这幅作品就运用了三种以上的技法,这样的作品画面内容更加的丰富,幼儿创作的兴趣也更高。
(5)成果评价多元。“指南”中强调:“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美术区角游戏中,对幼儿艺术成果的评价必须是在肯定和鼓励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多元评价。要从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既注重幼儿的基本美术技能的获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更要注重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意识和情感的表达。要重视多元创意美术教育过程中对幼儿的肯定和激励,评析幼儿作品时尝试用欣赏性的评价语。如在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美术区角投放了水粉颜料、画笔等工具,引导幼儿进行“绚丽的烟火”的创作。面对幼儿画得各色或团状或螺旋状的图案,教师的评价是这样的:“小画家特别厉害,变幻出了老师从没见过的棒棒糖式的烟花!”“画面满满的,真棒!有些威力强大的烟花一下子窜到了高高的地方,有些洒落下来的烟花,星星点点地落在低低的地方。小朋友也可以试着大胆的表现不同方位的烟花,画到纸张外面去也没关系!”在启发幼儿再创作时会这样说:“焰火的色彩可以将黑暗的夜空一下子点亮,那么什么颜色最能代表这些炫亮的色彩呢?小朋友在画烟花时不妨先在棉签上蘸一蘸白色,再在棉签上蘸上喜欢的颜色,这样两种颜色一笔画出来的烟花色彩会特别夺目哦!”幼儿多元创意美术成果的多元评价,使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更加的全面,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
(6)作品展示多元。“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指出:“喜欢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各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美术区角游戏中幼儿的作品多元展示为幼儿感受和欣赏美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通过欣赏自己和同伴的美术作品来提高审美能力。
第一种是平面式展示:将幼儿的美术作品直接平铺式地张贴在墙上或作品袋里。这样的作品展示方式为大家所经常使用,欣赏的时候一目了然,便于观察和欣赏,幼儿可以自主地进行取放。
第二种是悬挂式展示:它打破了平面式呆板的展示方式,是借助墙面、走廊的空间,利用绳结、KT板、纸盒、树枝经过一定的造型,将幼儿的作品悬挂于一定的高度进行展示。这种展示方式不受墙面大小的限制,可以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例如把幼儿创作的七彩纸杯按照同一色彩串联悬吊起来、KT板画组合成镂空立体三棱柱做宫灯悬挂、用树枝做支撑,将幼儿创作的纸版画依次连接垂吊于墙壁上。
第三种是立体式展示:将幼儿的美术作品以立体造型的方式展示出来。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立体造型更加的形象、生动,更能吸引幼儿的兴趣。例如把幼儿创作的废旧美术材料盒拼搭成一个个前后镂空的立体三角形,随着三角形数量的增多,教师和幼儿一起将若干个立体三角形拼搭成一颗“圣诞树”……幼儿可以围着这颗立体的“圣诞树”前后左右从不同方位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区角游戏虽然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教师对教育本质、游戏作用等的理解存在差异,致使在美术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美术区角游戏师幼的角色如何正确地定位、艺术活动中艺术创作要不要提供范样、多元创意美术教育要不要教会幼儿基本的绘画技能技巧等。这些问题是需要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加以厘清的。
美术区角游戏是实施多元创意美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让每个幼儿心里那颗美的种子有了绽放的空间,为幼儿表现美创造美搭建了适宜的空间和平台,让幼儿用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现美、创造美,促进了幼儿审美能力、自主创造能力的发展。学前教育者只要用心实践、勇于创新,美术区角游戏必将以全新的面貌绽放出绚烂的教育光彩,培养更多的幼儿快乐成才。
摘要:区角游戏是指幼儿在特定的游戏区(或称活动角、活动区)中所进行的,与区角布置或设置相关的游戏活动。它是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所创设不同性质游戏的统称,有美术区、语言区、建构区等。美术区角游戏向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美术工具、材料,鼓励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大胆地创作,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有效地提升了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区角游戏布局、材料、评价、表现技法等因素的多元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多元创意美术教育的开展。
3.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篇三
那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帮肋幼儿建立起适宜有效的规则,并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去遵守呢?下面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做法。
一、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游戏活动,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偏废某一方都是不妥的。
1、在讨论中共同商订
讨论往往是围绕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会影响到该活动正常进行,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措施和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有些区域因人数较多,而发生了幼儿争抢玩具、学具现象;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诸如此类情况,教师便可以及时地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共同商订相应的活动规则。采用这种方法制订的区域活动规则,由于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的,又是他们活动的需要,因而,幼儿都较能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
2、在失误中逐步形成
有时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有关活动规则方面的问题。我不是急着把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可以让幼儿在失误中逐渐去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采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活动规则,不仅能让幼儿深刻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前明确规定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要遵守的,对于这类规则,我们一般在活动前就明确提出来。活动规则,是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的区域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因而幼儿在活动中还常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而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不同的准则加以规范。所以,区域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
二、区域活动规则的遵守
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一种“可依的法”,而要让这个“法”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有法必依”,否则,活动规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1、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性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项区域的活动规则。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我们采用进挂牌、控制椅子数、投放适量同类材料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如美工角,我们通过投放适量的椅子,要求幼儿如果发现椅子坐满了就不能再进入了;自理角,我们投放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没材料的幼儿就要去别的区玩,等等。
2、图示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除外,我们还经常将图示法应用于有关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的规则,而且效果非常好。在数学区给图形分类活动中,我们在每个分类盒子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不用老师说,幼儿自然明白分类的要求是什么了;这样幼儿在收拾玩具材料时还可以渗碳透对应、分类学习。
3、提醒法。
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常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或别人的操作活动。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提醒法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提醒,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儿对幼儿的提醒。
教师对幼儿的提醒方式主要有两种:语言提醒和动作提醒。当幼儿由于不懂规则而无法活动时,如在角色区中,教师看到娃娃被妈妈扔在地上,就走过去抱起娃娃说:“呀,娃娃怎么发烧了?一定是睡地板着凉了,妈妈,快抱娃娃上医院吧。”这种“介入式”的行为提醒,既纠正了妈妈扔娃娃的现象,又丰富了游戏情节。
幼儿间的提醒一般适合于同区域活动的幼儿。由于幼儿间的“提醒”,是完全在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往往更易于为幼儿所接受。我们认为,幼儿间的“提醒”不仅对区域活动起到一种支持的作用,还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上述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在不同的情况下应灵活而综合地运用。我相信,随着我们探索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我们肯定还能摸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
4.幼儿园中班区角观察记录 篇四
1、百宝箱提供幼儿可操作和替代的材料,如:用饮料瓶替代洗头膏”,用积木替代卷发筒,这样就使游戏的内容更丰富些。
2、在交流中让大家充分发言,并寻找更多的符合游戏内容的方法,如:理发店”怎样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可以请大家帮忙出点子。
3、教师在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适时介入能启发幼儿将主题情节深入下去,增强同伴间的互动和沟通。生活活动观察记录 观察要点:入睡情况及情绪反应 幼儿行为实录: 实录一:今天一早,逸铭奶奶牵着逸铭走到门口,奶奶恳求老师:老师,今天逸铭睡觉就别让她睡了,她说睡不着。”只见逸铭眼睛已经湿漉漉了,奶奶轻轻告诉我:她大概不睡觉,被老师批评过,今天就不肯来幼儿园了”老师听后感到莫名其妙,我们没有批评她,怎么回事?”我去问搭班老师,她也说没有批评过她。实录二:中午,孩子们在安静的吹眠曲中,边脱衣服边睡下了,此时逸铭看看老师,又看看同伴,也开始脱衣服,可是眼眶里又有眼泪了。逸铭,怎么了,是不是不想睡觉呀?”逸铭点点头,说:我觉得有点不舒服。”是吗?哪里不舒服?”她一会说脚不舒服,一会儿又说头上的辫子扎着睡不舒服。那老师帮你揉揉脚吧!把你的辫子也解开来。”这时她继续寻找着更多的理由,老师,奶奶跟你说过的,我可以不睡觉的。”今天老师陪在你身边,你一定能睡着的。”逸铭将信将疑,就躺下了,在老师的安抚声中她渐渐地睡着了。教师反思: 逸铭一直是我班表现好的乖乖女,可是近来发现她总和奶奶粘在一起,早上不许奶奶离开幼儿园,经常在老师的劝说中,奶奶才离开。我觉得原因一是奶奶对隔代特别宠爱所导致的。其二,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经不起挫折,在表扬声中长大,往往听不进批评。其三,老师在细节方面处理过于草率,可能孩子在睡觉时曾经有这样那样扰乱睡眠的因素,老师对不睡觉的幼儿只是命令的口气,没有分析原因,使孩子对睡觉产生厌恶甚至惊慌。改进措施:
1、利用电话或面对面的形式,了解孩子在家睡觉的习惯,并取得与家长意见的一致。
2、多和孩子谈心,运用正面引导的方法,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3、教师在幼儿入睡后多关注孩子午睡的情绪反应,如有反常就要耐心询问,消除孩子的心理恐惧和不适。区域游戏观察反思 观察要点:幼儿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游戏背景: 顾逸铭与周顾雯在图书角里准备看书。幼儿行为 教师思考 镜头一: 顾逸铭:我想借e2的书,你呢?” 周顾雯:我也想借e1的书。” 顾逸铭:那我们一起来借吧?” 周顾雯:这里是标志,这里是你借哪里的书,你写错了。” 顾逸铭:我用e1来表示我的标志啊” 周顾雯:可是这样你会跟你借得书搞错的。”
1、孩子基本能看懂借书卡,可是在具体借得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混淆的记录,比如顾逸茗的记录,很清楚他借e2 的书,可是在标志的地方用e1 表示,这样在还书的时候可能会搞错。调整策略:
5.--幼儿园数学区角材料的选择 篇五
幼儿园数学区角材料的选择
姓名: 单位: 电话:
摘要:现如今,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最热门的活动,其中数学区角活动因为它的实用性和教育性的价值在幼儿园区角活动是第一位的。但材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中间物质媒介,是幼儿知识建构的托。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主动参与的兴致的是: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本文针对幼儿园中数学区角材料的选择与应用进行了研究探索。关键词:数学 区角材料
一、前言
理解数学材料的对幼儿学习的价值 对幼儿的关注度不够 引起各方面重视
二、幼儿园数学区角材料选择与应用的意义
1、生动的呈现形式,吸引幼儿注意
2、幼儿全面发展需要依靠自主选择来促进
数学区角活动是一种环境因素得到充分利用,让幼儿以个别或以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主动操作、探究学习,以感知、累积、修正和表达经验,获取相应知识,并在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发展的、重要而极有价值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与集体活动相比,他们会享有更多的自主权,活动的内容、时间、节奏、顺序以及活动的伙伴、规则等都可由幼儿自己决定或与同伴商量、协调,这种充分的自由和开放为儿童主动、有效的学习提供了一种良性的条件和保障,能够促进儿童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主动的发展。
3、形式丰富操作性强,激发幼儿潜能
幼儿园数学活动按集体活动--分组操作--游戏三个环节组织实施,以小组活动形式投放较多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活动后的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因此,目前的数学活动在幼儿数学操作材料投放上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当幼儿分散到各小组活动后教师不可能同时观察、指导到每位幼儿的活动过程,对活动效果不能准确地掌握,评估会出现相当程度的偏差,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就不能按每个幼儿最近发展区适当地进行。同时,数学活动形式单一,操作活动仅是巩固新知识而不是通过操作活动来探究体验、感知数学知识。另外,教师重幼儿知识掌握轻能力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必须系统有序地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体验性、探究性、选择性的操作活动中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学会学习。并运用教育评价手段全面、清楚、客观地了解每位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思维过程,给予幼儿适度的帮助,开发幼儿的潜能。
三、材料选择的依据
(一)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数学材料
1、年龄特点
教师在选择数学材料是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班所需的数学材料是不同的。如:在认识物体的形状发面,小班的年龄阶段目标是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中班是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大班是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教师不能随意选择与投放与之年龄特点不想符合的数学材料,在幼儿的身心发展都还未达到正常水平时就随意应用与选择,势必会给幼儿造成误导。就小班而言,教师可在区角中摆放一些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材料,可示范教幼儿自由组合这些图形组合成一些图案。
2、幼儿的兴趣、需要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多变、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所投放的材料力求多样。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在幼儿进行各种不同的区角活动时,幼儿更多的愿意遵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区角活动。多种多样的数学材料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显得生动活泼些。教师要抓住幼儿这一特点,为他们巧妙地选择其感兴趣的、多变的数学材料。如,幼儿比较喜欢玩球一类的材料,那么教师就可以用报纸类的材料给幼儿制作一些大小不一的球,然后教幼儿一些不同的玩法(投篮、滚小球等),这样就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认识了球体的相关知识。如按物体特正分类活动时,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大小不同的或者是形状不同的材料。这样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根据以活动目的为依据选择数学材料
准备材料时,首先要考虑此次的活动目标的要求,需要通过这些材料让幼儿达到制定的活动目标。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就要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例如:进行10以内数的认知的活动时,就要选择数字卡片,身边可数的、明显的道具。测量类的活动就需要准备相应的测量工具。这样以目标为选择材料的前提,才能使材料在游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丰富的材料更易吸引孩子的兴趣,提高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幼儿在进行数学活动时需要感知丰富的、熟悉的和便于操作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大量的数学材料是满足幼儿学习游戏的前提。通过大量的玩教具材料了解数学知识的概念,体验物体的形状,数量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幼儿与材料发生互动,能够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促进幼儿探索和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四、设计与应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1、室内环境的合理利用
2、不以教师为主体
3、关注材料与活动内容本身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五、总结
6.幼儿园区域区角规则 篇六
——“班级美术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众所周知,美术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创意美术会使幼儿通过不同的美术形式、视觉艺术来表达情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在分享的快乐中去认识和体验艺术创作带来的独特魅力,从思考中开始了探索与创造、而创意美术的环境创设是一个让幼儿释放心灵、表达情感的创作空间,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他们一起绘画、制作、体验与他人分享后的快乐,获得自信,体验创造的幸福,感受创造的乐趣等,通过感受让幼儿 了解美术创作的多种形式,通过理解让幼儿热爱美术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通过活动操作、体验更多地快乐。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实施,对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我认为有效的组织和实施幼儿园创意美术环境创设与实施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多功能的的美术区角环境,让幼儿主动地寻找创作契机
多功能的区角环境是把活动区划分成具有各种不同创造功能的活动角,使活动角的活动功能具有多样化、广泛化的特点,“包罗万象”的活动角,给予了幼儿多种选择的机会和条件。如:既可画画、又可创作,既可游戏、又可装饰。激发幼儿参与环境的兴趣和积极性、获得各方面的美感、经验和情绪的体验。
1、装饰角:提供给幼儿各种各样的彩色纸张、双面胶、剪刀、收集来的各种画册和图片、废旧纸盒和瓶子。让幼儿根据的自己的兴趣或是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对这些废旧纸盒等物品进行“改头换面”,让其重新具有生命力。
2、绘画角:提供给幼儿纸、记号笔和蜡笔、颜料和毛笔,让幼儿进行命题或自由创作。
2、手工角:幼儿在这里可以进行一些折纸和泥塑的活动,鼓励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范例和步骤示意图,自主探索的完成作品。4.合作角:鼓励幼儿合作画一幅画,如“快乐六一儿童节”,幼儿开始在纸上自由的你画一人、我画一人,画完以后一看发现,纸上有许许多多的小朋友,甚至还有外国小朋友。鼓励幼儿商量怎么样进行再次创作。在一边画、一边欣赏、一边评价中完成画的构思。内容突出,布局有层次感。在合作中,幼儿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了,培养了幼儿团队合作精神。
二、丰富多样的材料投放,促使幼儿主动操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动画片永远是幼儿的最爱;玩具永远是幼儿愿意拿在手上时间最长的物品;游乐场永远是幼儿开怀大笑、乐此不疲的场所„„是一种什么样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幼儿?我觉得,主要是源于这些事物都赋予了幼儿明快可爱的色彩,稚拙和夸张的卡通、动物、拟人形态以及便捷、可塑性强等三个方面的特点,让幼儿开心的被吸引着。那么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也可以融合借鉴以上的特点将美工区成为幼儿想玩、爱玩的小天地。
平时班级中,我们就让幼儿时刻留心收集自己身边的废旧物品。如:各种各样的盒子、瓶子、图片杂志和旧书等等。当有一天孩子带来了动物世界的书后,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孩子利用这些他们非常感兴趣的图片来装饰废旧的纸袋。孩子们动了许多脑经,有的把图片贴满整个纸袋,有的按着图片上的图案画在纸袋,还有的孩子自己想象着动物画下来。这个创意让其他的孩子们为之兴奋、为之模仿。有的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喜洋洋和灰太狼里面的人物也装饰到了袋子上。
三、主题性美术活动,发展幼儿美术各方面的能力
主题性美术活动有利于幼儿获得经验,构建能力。开展主题性美术教育活动对萌发幼儿美感,陶冶幼儿情感,促进幼儿认知、智力及创造性能力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在主题性美术活动中,我们要认真学习并领会纲要精神,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通过绘画、装饰和制作,发展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在动手的过程当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从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着手,在美术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在美术区角中好的选材能起到开启幼儿心灵的作用。老师在选材时,不要担心孩子的造型能力,怕他们画的不像,我们评判他们的作品不能以“像不像”作为“好不好”的标准,而是要使他们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主的创作过程,建立起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如:《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中,相应的美术区角活动就有了《有趣的京剧脸谱》、《各种各样的面具》等欣赏、绘画的操作内容。幼儿通过对脸谱的欣赏,以幼儿自身为主体,来引发不同幼儿对同一事物(脸谱)的不同感受和看法以及表达、表现方式。由于没有固定的造型,幼儿不受“像与不像”的困绕,他们能够放开手笔大胆表现,从而调动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并能大胆发挥想象创造力,表达出自己对事物的感悟。
四、生活化、趣味性强的活动素材,让幼儿敏感地乐于参与
选择生活化,趣味性强,且幼儿很敏感的活动素材。教师要将美术活动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和鼓励幼儿发现和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美,将自己掌握或经历过的知识和事情带到活动中来,“活”化美术活动的素材。例如春天的时候我们就以《绿色的春天》为主题,在和幼儿一起做“春天在哪里”的游戏时,幼儿在教师的一道下知道可以用眼睛在天空、花丛、草坪上寻找,用心灵感受春姑娘已来到了人间,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用画笔画出、折纸折出或各种方式的组合等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知和所感受到的事物。再例如: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在一系列的观察和认知了解后,幼儿在美术区域中会尝试着用泥塑、绘画、制作等方法来表现自己对居住地方的认识及情感,幼儿也萌发了建设、美化家乡的美好愿望。
五、多元化的作品展示,激发幼儿持续不断的绘制兴趣
幼儿的作品尽量以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展示,不仅能够带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孩子的作品提供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在添加入幼儿作品元素的环境中,感受环境给他们带来的自信。在布置“我要上小学”的主题环境时,墙面上有幼儿绘画的我眼中的小学生,我眼中的小学等等作品、折纸作品组成的“灵灵小学”。每一次当孩子看到他们的作品都神奇般的化身成不同的装饰品后,心里非常的自豪,教室里到处可见他们绘制的作品,“这个是我做的,我下次做多多的,拿回家挂!”这就是孩子,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离不开自己熟悉的事物,作品的呈现让他们觉得教室是属于自己的,属于大家一起的,也激发了幼儿更加浓郁的创作欲望和兴趣,创作的目的也许很简单:让老师为我把它变成有趣的装饰!
美术区角不仅仅是一个区角,而更多的是,我们透过区角活动,向幼儿有效学习、自主学习、传递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成长。
7.幼儿园区域区角规则 篇七
一、教师引导幼儿参与制定区角规则,通过共同监督及自我约束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一定要让幼儿参与区角活动规则制定的全过程,这样不仅能让幼儿自觉自愿地遵守规则,而且还会让幼儿起到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的作用。如,有一天,幼儿在结束美工区活动后,邓昌树(化名)小朋友急于去洗手,一时忘记了整理游戏材料,为了图快随手往盒子里一扔蜡纸,蜡纸掉到了地上也不管。在这时,另一个幼儿看见了就说:“邓昌树,你的材料还没收拾好,不能去洗手。”邓昌树小朋友刚要反驳,忽然间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 于是赶紧蹲下捡起了地上的蜡纸放到了盒子里, 然后笑嘻嘻地冲出了活动室。通过实例不难看出,幼儿要想来区角中玩就一定要记住区角的规则, 只有这样整个活动才会变得秩序井然。通过幼儿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持之以恒,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培养出来了。
二、尊重幼儿的意愿,实行民主推选或自愿担当管理者,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俗话说得好:“要想有一支好的队伍, 就要有一个好的领导人。”如果没有好的领导者,什么活动就都有可能变成一盘散沙。因此,在幼儿进入区角时,可让他们自由进行推荐或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担当各区角中的小组长, 小组长可以督查或者利用权利支配其他小朋友。如,有些区角因人数较多,玩具、积木会经常掉在地上;有的幼儿在活动中途退出,把材料一扔就走,等等。这时,小组长就有权利让他们把活动区打扫整理好。再如, 大班幼儿在美工区中制作“我的标志牌”时 ,难免会有些小纸片飘落在地 ,活动制作结束后,在小组长的一声命令下,这个组的6名小朋友不大一会功夫,就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了,盒子里的材料也摆得整整齐齐。通过小组长的认真管理以及其他幼儿的配合,整个区角活动结束时,地上的积木不见了,剪刀也不用到处找了,这就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劳动时间。
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及艺术作品,发挥其榜样作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大家都知道,幼儿模仿力极强,尤其特爱模仿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在幼儿心中往往是最伟大的、最有权威的人物之一。因此,教师应该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真正成为幼儿的表率。如,教师在装扮活动室时,用了美工区的剪刀和卡纸,用完后应立即把剪刀和剩下的卡纸放回原处, 并且把掉在地上的碎纸片扔进纸篓里, 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另外,幼儿还特别喜欢模仿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因此可通过这些最形象、最具体的作品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幼儿对于《西游记》中的人物特别熟悉,尤其是孙悟空,幼儿都知道它有一双火眼金睛, 我就利用这一点对幼儿进行教育。如,在一次区角活动结束后,有一些小的物品滚到角落里去了, 我提醒了好几声都没人愿意去捡出来。于是我灵机一动,对幼儿说:“我们今天看谁的眼睛跟孙悟空的眼睛一样, 能把躲在角落里的小物品很快找出来。”一眨眼的功夫孩子们就找出来了。
四、在区角活动中针对小组评价,注重以集体促个别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 他们已经有了与同伴竞争的意识和合作能力,所以说,利用评比活动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因此,可在幼儿进入区角之前,定出区角活动的标准。如,在大班纸工活动开始时,我会对他们说:“今天我们要看哪一组幼儿的桌面、地面最干净! ”在活动开始时, 我会说:“看今天哪个区角的小朋友活动最安静、最会动脑筋! ”这样可使整个小组成为评价对象,可以避免幼儿争夺个人荣誉。再如,结构区的幼儿为了获得老师颁发的共同荣誉小红旗, 不一会儿功夫就把地上的积木及盒子收拾好了, 就连平时不爱劳动的小朋友也很积极地参与到了其中。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贵在坚持。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8.幼儿园区域区角规则 篇八
关键词:区域活动;中班幼儿;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59-01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和谐社会的创造离不开人们对各种规则的遵守,同样,规则也是幼儿园一切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区域活动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一,是培养幼儿交往兴趣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区域常规的建立不仅是区域活动的需要,同时它也更有助于促进幼儿通过具体操作、实践,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培养各方面能力。因此,区域规则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规范引导幼儿行为,提升幼儿活动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对幼儿加强教育,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引导幼儿自觉遵守规则,从而提高幼儿的各种技能。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在中班区域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创设有序环境
在中班区域活动中,依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首先要为其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孩子们可以充分自由地选择活动的内容、方式、时间,教师要随时予以关注,给予幼儿肯定和帮助,对于幼儿做得不对的地方要以商量的口吻提出想法和建议。同时活动区域中的安全有序是非常必要的,应避免活动材料中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在放置活动材料时要考虑到幼儿的视线高度,幼儿兴趣度高的数量要尽量充足一些。此外,在各个区域角落放置一些绿色植物,墙面上贴一些孩子与家人在一起的照片,创设一个温馨的氛围,使教室拥有家的气息,这样,孩子们可以真正感受到这是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从而会更加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
二、建立区域常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人生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要继续增高,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在有条不紊的生活中受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因此,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发展的自身需求。在中班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不妨试着跟幼儿一起讨论制定规则,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幼儿感受到集体的平等氛围,树立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更能促进幼儿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规则,遵守规则。通过讨论,我班区域常规主要有这些内容:(1)阅读区:安静看书,轻轻翻书。想想问题,同伴交流;(2)建构区:不争不抢懂谦让,搭好积木个个棒;(3)美工区:认真做,小心拿。注意安全,东西放好;(4)语言区:会看会说会听,我们都有礼貌;(5)数学区:动动手,动动脑。摆一摆,放放好;
同时,我们将这些规则制作成卡通式的标语贴在各自的区角,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环境来告诉幼儿活动的规则。
三、体验强化规则
活动体验是幼儿行为发展的基本途径。只有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幼儿才能获得具体的行为认知,通过不断反复,幼儿会将这种行为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逐步内化为自身意识,形成习惯。因此,在中班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充分遵循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原则,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机会,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实践中得到体验,从而获得规则的认知,逐步形成规则意识。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都比较差,且情绪波动起伏较大,不能较好地掌握自己的行为并使之服从一定的行为目的。因此,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区域活动前,老师一再明确的活动要求及区域规则,知道也都知道了应该怎么做,但在活动中执行得往往却不是那么理想。针对这种状况,就需要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加强体验,不断强化具体的要求,引导幼儿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通过多次强化,幼儿会逐步获得规则的认知,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四、评价内化规则
幼儿行为具有不稳定、易反复的特点,只有将规则意识真正植根于幼儿内心,才能有助于幼儿形成稳定的、持久的行为习惯。每次区域活动的阶段小结或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幼儿活动的状况及效果进行及时反馈,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幼儿的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而且还能激发广大幼儿进行再学习的愿望。反馈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评价的作用,可以由教师评价,表扬做得好、有创意、收拾得好、遵守规则的幼儿,对做得不太理想的幼儿委婉地提出意见,鼓励幼儿下次要改正;可以由幼儿互评,评选出“好习惯之星”,为其他幼儿提供学习的榜样;还可以采用集体评价,让幼儿在讨论中反馈活动信息,评价活动情况,可以评选出最佳区域,如成果显著区、材料最整齐区等,既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又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9.幼儿园学习性区角活动反思与体会 篇九
赵洪绯
2016.5 学习性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含主题学习的核心经验)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学习活动。
我们必须要明确它的四个特点:以学习为主;以操作摆弄类学习为主;以强调自主、注重过程性模式为主;是以教师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在区角游戏中,宝宝们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游戏,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操作游戏材料,实现自主学习,从而累积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根据近两天的观察和观摩,我从区域材料投放上和教师的指导上有所收获,现把想法整理出来。
一、材料提供与投放。1.材料的种类不断更新。
有些园所班级教师能看出游戏材料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了,孩子们对材料失去新意,教师没有仔细观察宝宝与材料互动的情况。当宝宝因反复操作对游戏材料失去兴趣时,应该如何做?我觉得应该及时撤旧添新。比如每个小托班都会设置传统游戏“喂小动物吃东西”,我们一开始可以提供大口勺和芸豆,一段时间后必须要将大口勺换成了小口勺,还可以将芸豆换成了蚕豆,等孩子们觉得无趣的时候还可以将蚕豆换成了黄豆。这样递进式地更新游戏材料,让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始终不减,每一次都能专注、耐心地进行游戏。提供动态的材料,满足宝宝的操作需要,提升宝宝游戏的专注度。2.材料的数量按需提供。
个别班级教师区角游戏材料混乱,数量少,出现争抢学具现象。我觉得托小班的游戏材料要以份为单位,根据孩子的实际游戏需要来确定材料数量。特别是提供新材料时,考虑到宝宝爱模仿、从众心理强的特点,教师需要多提供几份材料,适当扩大游戏区域,避免出现我们看到的宝宝想玩却玩不了的情况。游戏材料的提供不追求多,但要秩序摆放。否则会使宝宝因选择过多而无从下手,也会造成区角环境的杂乱;追求精,教师需根据宝宝的实际操作情况来调整游戏材料,这其实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下功夫真研究和观察调整。3.情境性不够。
观摩中我们看到有些老师们只是简单地提供了单一地场景和材料,如整理衣服、叠衣服、夹衣服等等,没有游戏的情境性。孩子们玩一会儿就转移了注意力,扔下这个去玩别的。说明我们没有考虑到游戏是孩子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和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将它们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场景,势必孩子们会更感兴趣。如:为练习宝宝的手部肌肉动作,可以设计“洗晒衣服”的游戏。提供不同形状、松紧不一的衣架、盛放脏衣服的箩筐、自治适用的洗衣机、玩具烫衣熨斗、熨衣板等等,宝宝可以先将箩筐里的衣服放进“洗衣机”清洗,再夹在衣架上晾晒,然后用玩具熨斗熨烫,最后将衣服折叠好。这样的游戏情景会大大增强趣味性和连续性,真实的操作情境,不管宝宝晾晒的衣服是否整齐,折叠的衣服是否服帖,宝宝仍然会玩得不亦乐乎。再如生活区“捞”的游戏,可以将材料设计成“吃火锅”游戏,除了投放乒乓球还可以提供木块、小海绵剪成的碎块代表火锅食材等等,同样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宝宝在捞捞、吃吃中真实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加注意持续的时间。4.阶梯型与挑战性不够、材料体现个体差异不够。大多数园所没有关注游戏材料本身的梯度,或者在投放上欠缺阶梯性和层次性。不能满足所有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的需要,让宝宝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激发宝宝不断探索的欲望。如:我班给妈妈串项链的游戏,形式卡以三原色、四原色、五个颜色的梯度呈现,并放置在不同的星袋里面,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又如某园教师在材料“种小树”中,宝宝可以将“小树”逐个种在泡沫板上,也可以按照不同颜色的组合来种树。教师在第一级别可以提供形式卡照片,便于幼儿选择操作模仿。能力稍强一些的孩子可以让其自由组合。另外,在区域的设置上没有明显的标识让孩子加以区分,教师应该考虑阶梯型学具的操作提示,如我园的几颗星设置,清晰明了,孩子自由选择。
二、教师指导的灵活性。1. 少干预多顺应。
孩子们在学习性区角中通过自主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因此,教师面对宝宝的游戏行为,不要操之过急,要耐心等待,要相信宝宝会带给我们惊喜。在观摩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牢牢盯住秩序、规则,没有给予宝宝更多一些自主,如果多顺应一下孩子,他们会玩得更精彩。2. 少指责多建议
游戏中我们发现托班孩子将游戏材料弄乱,与同伴争抢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宝宝玩得兴奋至极,有的宝宝一动不动。面对这些情况,老师应给予更多耐心,多运用肯定、建议的语言鼓励。
3.学习活动前的情绪调整与活动后的交流分享。
10.关于幼儿区角活动给我们的启发 篇十
喜欢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多少年来游戏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生活中,我们对游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区角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真心喜欢。区角活动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选择丰富的内容。而教师在区角活动中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因此,孩子们学得特别轻松、自然、没有压力,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当前幼儿园《纲要》中所提出的:“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的理念。
一、制定区域规则,引导幼儿活动
区角活动中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为所欲为。而应该是熟悉规则之后的一种自主游戏,在开展活动前就必须考虑制定规则的问题。而制定区角活动规则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偏向哪一方都是不科学的。1.区角活动前提出活动规则。
有些区角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必须要遵守,对于这类规则,我们可以在活动前就向幼儿提出来,比如:使用剪刀时应注意安全问题,游戏结束后需要把物品整理好、放到原来的位置。活动中遇到困难应开动脑筋想办法等等。区角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就能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慢慢增加。2.在日常活动中形成规则。
大班的孩子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到幼儿园,当区角活动时,他们就在一起看书,有时是看自己的,有时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看。过了一段时间,通过教师和孩子一起讨论,班上就逐渐有了一个全体公认的规则: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书给别人看,但是在看别人的书籍时,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这样做避免了孩子们之间发生纠纷。3.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规则。
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助解决问题,而应当引导幼儿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比如在构建游戏中,孩子们玩得很高兴,可到结束时没有多少作品展示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当老师问孩子们时,得到了不同的回答。有的说:“我摆了一个好玩的机器人,但被别人捣乱弄坏了”,有的说:“收玩具时我自己拆掉了”,还有的说:“我快搭完时,不小心自己弄倒了”等等。“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们来告诉我好吗?”经过多次拼摆之后,孩子们把结果告诉了我:“摆的时候搭结实一点。不要太多人挤在一起,以免撞坏。”在大家的建议下,孩子们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玩游戏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其次,在幼儿活动中,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当前已有的经验,观察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是否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出现突发情况时,进行随机教育。如颜料打翻了,洒了一桌子。这时,小朋友们都涌向美工区看热闹,教室里一下子乱了起来。面对这一场面,教师不能马上责备孩子,不管是打翻颜料的或是凑热闹的,我们可以轻轻地招呼孩子们一起整理桌子,又可以用游戏的口吻说:“刚才在美工区的小朋友不小心打翻了颜料,以后小朋友可要小心一点,今天这么多热心的小朋友帮助了你们,下次美工区可要好好准备,画出好看的作品,让小朋友们欣赏,表示感谢。”这样闯祸的小朋友紧张的情绪大大减少,其他孩子也稳定下来了。不但教育了孩子们,而且丰富了游戏的情节。
三、关注幼儿的能力差异,安排合适的内容
每一个孩子总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许多人眼里的乖孩子可能在动手能力方面却差强人意,而一个平时不惹人注意的孩子在建构区可能会有突出的表现。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树立榜样,组织“评特长”活动,让幼儿说说自己哪方面最擅长。并在区角设立成果展示台,随时放上幼儿的得意之作,展示自己的“特长”。这样做,让那些平时“不出众”的孩子在小伙伴面前找回了自信,树立了信心。此外,我们还开展区角内的手拉手活动,鼓励幼儿之间互相帮助,体验同伴间互动学习的快乐。
11.区角活动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区角活动;幼儿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38-01
由于遗传、家庭环境、教育等有关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幼儿不同的个性差异。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良好的个性发展是孩子成才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体差异,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玩中可增加生活情趣、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幼儿个性的形成。区角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相对丰富的玩具材料和自由的空间,他们可以在活动区中自由选择、自由探索,有相对宽松的心理氛围。在与同伴的自由接触中,学会与人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在操作玩具材料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区角活动,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孩子的行为爱好、才能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而爱玩是他们的共性。因此,教师要根据班里孩子的特点,有目的合理的设置活动区,为幼儿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有的幼儿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可通过“娃娃家”的游戏,使之在玩中逐渐消除不良情绪,体验到与他人一起游戏的快乐。同时,幼儿在游戏中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扮演角色等。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孩子们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学习不同角色的交往方式,想象表现并体会不同的情感,
有的幼儿性情急躁,通过在操作区中玩“喂小动物吃饭”,练习用筷子夹不同的小豆子和玻璃球,或自由选择小棒、瓶子、布条、毛线……等做做玩玩。幼儿在专心玩弄和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观察、比较、分类、归类、制作等的练习,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作用过程中产生了兴趣,能够安静的坐下来,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师的适时指导,可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师应是区角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支持者。教师要以活动伙伴和指导者的姿态,热情参与、理性指导,让区角活动能真正适应、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当然,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时,要适度,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或结果告诉幼儿,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活动、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老师要高度关注幼儿在活动区的具体操作,及时了解幼儿的长处与不足,采取较为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帮助这些幼儿,或直接给予具体的帮助,或示范或提出建议。当幼儿只喜欢一种游戏,或对某种游戏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模仿。有时教师可以直接进入游戏,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样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就真正起到教师成为指导者的作用。当幼儿在活动中发生争执时,教师的适时参与就会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区角活动虽然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充分表现和展示个人特点、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但是有的幼儿兴趣比较单一,总是喜欢在某一固定的活动区活动;有的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就能去几个活动区,活动没有目的性;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易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执和纠纷。这些都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如有的幼儿总喜欢在建构区活动,每次都是自己搭自己的,从不与别人交流,不善言谈,性格孤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活动中逐步引导他,让他教其他小朋友怎样搭建,并将他搭建的积塑展示给其他幼儿看,让他向大家介绍其名称及搭建方法。并有意识带他到其他活动区活动,这样,渐渐地他就能与同伴主动交流了,性格也会变得开朗起来,也会喜欢到别的活动区活动了。
有的幼儿做事浮躁,不专心,极易受外界干扰影响,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没有目的性。因此,在活动前教师就要让他们想好要去的活动区,想好要玩什么,然后再去特定的活动区活动,可通过故事“小猫钓鱼”使他们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才能将事情做好的道理,教师可向他们提出:做好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的要求。
幼儿的区角活动,教师不是让他们放任自流,而是要耐心的观察每个孩子。对于那些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个性的行为和习惯,要给予及时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活动质量的提高,促进活动的深入发展,并使幼儿在活动中身心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三、材料的有效收放,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个性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不断地与材料接触,教师要培养幼儿有规则地管理、取放玩具材料,使他们在长期的活动中逐渐养成整齐、有序、爱护材料的好习惯,同时也使幼儿意识到不妥善保管好玩具材料将会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幼儿就要通过意志来努力克制自己,从而培养自制性格。
在材料的收放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用什么就拿什么,不用了就要马上放回,从什么地方拿的就要放到什么地方。让幼儿有“活动中边玩边将玩具材料收放好”的意识,使幼儿懂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别人不能代替。在收放整理玩具材料时,要求幼儿用最快速度来完成管理玩具材料的任务,这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有着直接的作用。凡是幼儿能够做的,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使他们在实践中操作、活动,纠正自己的错误,学会管理玩具材料,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
区角活动是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是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较好的教育手段;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并挖掘区角活动的教育途径,让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工作规程》
[2] 《活动区与幼儿个性发展研究》
12.幼儿园区域区角规则 篇十二
一、延续性材料的使用及其对幼儿兴趣的深度激发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对于区角中投放的材料,也必定会有它的延续性。这些延续性的材料是幼儿已经熟练操作过的,能更易激发幼儿浓厚兴趣。因此,我们应对这些延续性的材料进行挖掘和传承,使之能激发大班幼儿参与区角活动的兴趣。
对材料的延续性操作,即该材料在某一活动区操作完后,可以将其成果投放到另一区角中,使材料的前一个操作成果有延续性的使用,从而挖掘大班幼儿更深的兴趣点,体现材料的延续性价值。
例如:稻草的投放,可以先将稻草投放到生活区,让幼儿对稻草进行一系列的编织,然后将幼儿的编织成果投放到美工区,让美工区的幼儿用这些稻草编织物创作粘贴画,做出各种小动物,或者可以投放到探索区,让幼儿进行测量或者是开展一定的连接活动;还可以投放到表演区,让幼儿装饰在衣服、帽子上,进行一些表演活动,等等,让材料起到延续性的作用。
为了让材料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延续,同时能更深地挖掘出幼儿对该材料的操作兴趣,教师还可以及时对这些延卖性材料进行一定的记录与传承,将材料的投放、幼儿操作活动中的兴趣情况等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拍摄下活动中的照片和录像,将其刻录成光盘,以便于为下一年龄段的教师提供有效的资料,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一次对材料进行深入挖掘,从而逐步引导幼儿朝更深的兴趣点进行探索。
这样的延续性使用材料,不仅能让幼儿对该材料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而且能让幼儿通过对该材料的不断操作、探索,发现它的更多用处,同时也能使教师精心为他们准备的材料延续操作的时间,减少教师寻求新材料所需的精力。
二、适宜性材料的投入及其对不同幼儿的异趣互补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又是他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桥梁,因此,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使材料成为不说话的老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大班幼儿对操作的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使之渴望参与到有趣的区角活动中。但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又各不相同,在投放区角材料时,如果单凭教师个人的智慧则很难使材料适合每一位幼儿。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师、幼儿和家长的作用,做到人人参与,共同收集,实现不同幼儿的异趣互补。
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对材料操作的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新材料的操作,他们更是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时遇到自己喜欢的,他们就会发生争抢、打闹的现象。因此,在区角活动这个相对自由、开放的活动空间里,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幼儿的特点与需求,对材料进行适应性的投放。
在投放材料时,我们不但要控制好前一材料与后一材料投放之间的时间问题,而且要考虑到其数量、大小、种类、位置摆放等方面的因素。有时由于同时在这一区内投放了较多种类的材料,而使幼儿一下子不知该玩什么,有的幼儿索性无序摆弄。因此,我们应该在每一个活动区投放新材料时,控制好新材料数量与该区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一般以人手一份最为适宜。例如,在语言区里,我为孩子们投放了语言棋《小蚂蚁旅行棋》,一共准备了红、黄、蓝、绿、黑、白六个蚂蚁棋,还有一个大筛子,而这一区角人数限定最多只能进6人,这样,当进入区角发现这一些新材料后,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操作新材料,不至于有人没有玩到新材料而感到沮丧,而且会共同探讨新材料的操作。
一般认为,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材料应该都由老师准备,但是我们应该相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家的力量是无限的。对于活动区新材料的投放,也可以请幼儿、家长共同准备。从专业角度讲,教师在准备材料方面更有经验和方法,但有时也会步入很多误区,例如手工制作“牛”,我们脑子里想到的材料就只有硬板纸盒,可家长给我们带来的是用木头、泥巴、石膏、小火柴盒等制作的各种各样的牛,各个活灵活现,真的让我们大开眼界。
三、情景性材料的运用及其对幼儿兴趣结构的优化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教师不仅开展各类游戏活动,还要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把教育教学活动认同为是游戏。因此,情景性的材料将有助于幼儿提高活动兴趣,优化兴趣结构,使之在愉快的游戏性情景中体验、积累感性经验,进一步认识周围世界。
游戏情境化。“情”是教师用情感激发幼儿的学习心向,“境”是幼儿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在游戏化的情境中,能够让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产生相互感染的效应,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唤起幼儿求知欲望,引发幼儿不由自主地进入区角。所以,创设游戏情境十分重要,它为幼儿参与区角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如,在美工区的材料投放中,我们提供了大块的泡沫展板,让幼儿对他们完成的作品加以展示,这样做非常有利于幼儿产生成功感,甚至于可以衍生出新的游戏,如“海底世界”活动,当展板上贴满了幼儿利用废旧纸盒制作的海洋动物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玩“海底总动员”的游戏。可以说,不同情境性的游戏活动更受幼儿青睐。
材料生活化。区角材料生活化是我们在投放材料中应该考虑的首选,因为生活化的材料既是幼儿平时生活中所熟悉的,最容易感知、触摸到的,又是最经济、实惠的。教育来源于生活,这些生活化的材料更有利于大班幼儿进行积极的操作与探索。豆子、盒子、瓶子、盖子……这些所有的生活材料,都是我们在创设区角活动时投放的最佳材料。
例如:在生活区投放材料“稻草”,是让幼儿扎稻草人。孩子们可以用彩纸、绳子、布条等对稻草进行捆扎,然后对稻草人进行一定的装饰,画上“眼睛”、“嘴巴”,还给它穿上“衣服”,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操作的快乐。又如:在美工区里投放的一次性纸杯,可以让幼儿通过想象,把它改造成各种形象,可以剪贴成一朵朵美丽的花,也可以做成各种海里的动物,还可以做成小话筒、电话机等。这些生活化的材料,真正激发了大班幼儿无穷的想象,使其变废为宝。
四、选择性材料的提供及其对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
材料具有选择性,为了使不同经验、学习方式的幼儿有目的地选用不同的材料,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教师就要做好备选材料的充分准备。
由于不同的幼儿生活经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在材料的取舍上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教师需根据目标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选择,这样既能让幼儿按自己的喜好选择操作材料、操作方式,又能促进幼儿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例如,数学区:“比大小”。我们投放了2-10的扑克牌、数字卡等,幼儿可自由选择材料,自由结伴玩比大小的游戏,数字大的一方可轻轻拍或挠对方手心(或拍或挠或其他方式均由幼儿自行商量决定),大多少,就拍或挠几下。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性别特征开始表现出来,如生活区:编辫子,主要目标在于训练幼儿的手部协调能力及耐心细致的品质,对此活动女孩子很感兴趣,而男孩子相对而言兴趣就不那么高了;还有“绣蝴蝶”,这一活动不仅需要很大的耐心,还需要同伴之间彼此合作。刚开始时也有男孩子参与其中,但经过一次操作之后,发现女孩子仍旧喜欢用针线进行绣蝴蝶,而男孩子却都不愿再玩了,这充分表现了男孩子的细心、耐心品质远不如女孩子。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性别特征投放材料,供不同性别的幼儿选用操作。
因此,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材料与大班幼儿参与兴趣之间的互动因素,以最小的投入,让幼儿得到最大的满足。只有让材料、环境激起幼儿操作的兴趣,才能使幼儿有探索新事物的动力,从而挖掘到他们更深层次的兴趣点,拓展他们的兴趣广度,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从延续性材料的使用及其对幼儿兴趣的深度激发,适宜性材料的投入及其对不同幼儿的异趣互补,情景性材料的运用及其对幼儿兴趣结构的优化,选择性材料及其对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这四个方面对大班幼儿区角活动材料的科学投放及其教育意义作探讨。
关键词:大班幼儿,区角活动材料,科学投放,教育意义
【幼儿园区域区角规则】推荐阅读:
幼儿园超市区角设计07-03
幼儿园艺术区域07-22
幼儿园区域活动小结07-30
幼儿园班级区域布置08-25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困惑11-04
幼儿园区域活动计划表10-29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计划12-14
游戏幼儿规则意识01-11
幼儿园区域活动调研报告20106-21
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反思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