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教学(共15篇)
1.情境式教学 篇一
情境式作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设计者
边春明 孙玉环 宋秀云
【问题的提出】
回顾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
a、重“理”轻“情”。指的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偏重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每次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厌其烦地运行着一套固定的模式,怎样审题,怎样选材,甚至细化到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于是学生的作文就是:一样的开头,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尾。原本关于话题所产生的写作冲动在固定的程式中僵化了,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也湮没了!
b、重“文”轻“境”。不少老师还沿袭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方法,重视范文“文字”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对范文所描述“情境”的创设。失去了真实情境的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会束手无策,长此以往,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最后还有甚者不愿上作文课,害怕写作文。
c、重“计划”轻“故事”。现在的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作文教学篇目,这成了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的作文教学任务。把那些篇目一一落实,似乎一学期的作文训练已经到位。但是仅仅靠这些“计划篇目”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单调乏味的。因为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所以我们既要考虑教材规定的篇目,又要关注儿童本身,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整合。而这些往往被教师忽视,在教师眼中,作文是任务;在学生眼中,作文是负担,享受不到习作带来的愉悦。
d、重“形式”轻“真实”。我们经常可以在优秀作文中,看到老师这样的评价:“文中多处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显得更生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语句老到,思想深刻,点明题意!”,还有什么“环境衬托法”、“前后照应法” „„教师在指导或讲评作文时,不知不觉就讲到了方法,殊不知这会扼杀孩子真实的天性,套上固定的枷锁,让我们看到一张张带着成人面具的稚嫩的脸。
那么如何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作文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呢?不妨在这里初谈一点见解。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1)体验就是对生活、生命和生存的经历和感受;(2)体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强调人对事物、生活的亲身经历,强调感受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历体验”。所谓“亲历体验”,就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件事、人物、事物、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如果学生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没有自己独到的经历与感受,学生是很难或者说是不可能写出具有独到感受的文章来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时诱发学生的体验呢?
【实施策略】
(一)以“阅读生活”为本真,丰富习作内涵
梅子涵先生认为:“儿童应该多亲近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以善为美,劝人为善,喜欢读童话的孩子通常不会变坏,从小看童话长大的孩子与从没看过童话的孩子有很大不同。”阅读无疑是最直接、最便利诱发体验的方式了,将习作有机地融入孩子的阅读中,以读促写,以写引读,不仅对孩子的阅读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领,还加深了孩子对作品内涵的领悟,此时习作成为联结孩子心灵与作品灵魂的桥梁。
“续”写,使故事中有“我”的期待。一篇童话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让我们满心欢喜;有的故事催人泪下,甚至不愿接受。于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乘着童话的文字继续飞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结尾。如看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觉得小姑娘太可怜,学生就开始续写。
“新”写,使故事中有“我”的创造。如在阅读完《鸟的天堂》这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第一人称改写成导游词,尽量用上文中优美的语言,将文本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曾祥芹先生提出一个“表达性阅读”的概念,即要关注阅读吸收后的倾吐——以文表心,也就是将习作与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使读写协调发展。
“后”写,使故事中有“我”的情感。往往在读完一个故事,一篇小说,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在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时,写下的感触、读后感。在看完《爱的教育》中《痊愈》这个故事时,学生写道:“有过生与死的较量,才懂得珍惜和可贵。幸好,《痊愈》这篇日记让我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旅行,使我深深地明白:珍惜生命,珍惜我们健康生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吧!”通过写读后感,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与作者对话,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树立人生价值。
将习作融入孩子的阅读中,既提升了阅读,使孩子对文学作品有了对话,有了内化,又升华了感悟,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能让孩子的心灵受到震撼,势必激起他们言说的欲望,此时安排“写”恰到好处。
(二)以“生活世界”为本原,拓宽习作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
【案例1】 《秋天的雨》
开学前几天,一直下着雨,淅淅沥沥的,坐在办公室里的我,望着窗外,微风拂面,夹杂着雨丝,独自享受着雨带来的清凉。望着望着,突发奇想:何不让孩子们淋一淋雨呢?于是就布置了“淋雨”、“写雨”的回家作业。
淋一淋“雨”
(1)可以走到窗边,阳台上,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雨进行一次亲密的“对话”。(2)如果雨小了,可以走进雨中,用手和身体与雨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
写一写“雨”
让雨也在我们的稿纸上“下一下”吧,比比谁的雨下得更美,更大,更欢!
附学生片断:
学生甲:我又将手伸出窗外,雨滴在我的手上,轻轻的,凉丝丝的。我静静地听着雨声,这声音让我感到喜悦,刚刚无精打采的我,现在像听到命令似的,马上振作起来。我闭上眼睛,细细地听,慢慢的,慢慢的,我觉得这就是一首欢快的曲子,那轻快的旋律真像音乐家在演奏„„
学生乙:我昂起头,仔细看着小雨点儿,它有着苗条的身材,穿着一件透明的衣裳,是那么轻盈,是那么飘逸。雨儿如同银丝般飘下来,密密的,斜斜的,朦朦胧胧的一片„„
学生丙:这几天,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风,一直轻轻地吹着,没有夏天的狂暴,没有冬天的寒冷。雨还是下着。我跑到楼下,张开双臂,雨点儿落在我的手臂上,凉凉的,冰冰的,十分舒服。调皮的雨点儿一会儿躲在头发里,一会儿坐在手臂上,一会儿躺在手心里„„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富于个性的语言,写出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怎不令人欢喜?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从而拓宽习作的视野,积累习作的素材。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提供习作平台
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
【案例2】《陀螺大战》
上学期,陀螺成为孩子们最时尚的玩具,风靡一时。课间有围在一起聊陀螺的,什么“银爪白虎S”、什么“旋翼飞凤”、什么“震山狮神”、什么“怒江灵豚”„„说得头头是道;回到家,有赛陀螺的,三个一群,五个一撮地围在一起,随处可见。陀螺占据了他们的思想,成了他们课余生活的全部。与其这么发展下去,不如来个陀螺大战,一比高下。
陀螺知识大比拼
向同学们介绍陀螺,说说自己的陀螺的零件,以及这些配件的功能。
别开生面的陀螺大战
陀螺大赛分四局,第一局预演赛,参赛选手在指定地点先热热身;第二局预赛,共分为6轮,每轮6位选手,坚持旋转到最后的陀螺获胜;第三局复活赛,在第二局中表现不错的陀螺还可以进入复活赛;最后一局是总决赛,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陀螺大赛的筹备工作:
1)战场的布置:5名男生。用小方凳围成四四方方的战场。
2)摄影1名、裁判4名和通讯员1名。
“陀螺”飞进了作文本
比赛结束了,大家仍沉醉在比赛的火热气氛中,连平时不爱玩陀螺的女生,平时样样不出众的学困生也获得了第二名,大家为之高兴和兴奋。教师趁热打铁,将写作的活动引入正题。经过交流和指导,学生愉快地写作,不多时,一篇篇佳作“新鲜出炉”。
附陀螺大赛活动照片:
刘铁芳博士说:“没有游戏的童年是残缺的,缺少幸福体验的童年是暗淡的。”一堂好的作文课应当与学生游戏一起发生,只要孩子心中有游戏的诉求,作文课就可以拉开“序幕”,搭好“舞台”,让孩子们的言语自由“舞蹈”。
【案例3】《点鼻子》
小游戏
为了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我决定在语文课上玩个小游戏。看到我在语文课上又发白纸,又滴墨水,学生一脸疑惑,带着好奇又是看,又是问,谁也猜不出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准备工作就绪,我终于发话了:“同学们,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耶!”在一片欢呼声中,我们的游戏开始了:要求同学们跟着我的指令做。左手拿纸,右手食指蘸墨水,点鼻子。真点鼻子?学生开始矛盾,真点!无奈,学生跟着我点了鼻子。
结果出来了:墨水印全在同学们的鼻子上安了家,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得人仰马翻。突然有同学发现我同样点了鼻子,但鼻子上没有墨水印。经过一番争论后,同学们终于明白。“老师用食指蘸墨水,中指点鼻子,我们缺少了观察!”,“都是不仔细观察惹得祸,害得鼻子受苦受累!”,“原来老师这般“狡猾”!”„„
后记
事后,一篇篇文章《点出了道理》、《“狡猾”的老师》、《“小”鼻子中的“大”秘密》、《与众不同的语文课》、《那一刻》„„跃然纸上,看得我欣喜若狂,不禁为学生的精彩而喝彩。不需要传统的说教,不需要作前的指导,那灵动的语言,那深刻的道理,都在那一次迸发,这都缘于“体验”!
(四)以“创设情境”为手段,唤醒习作冲动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 因为“学习产生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作文教学情境,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
【案例4】《找试题》
有一次教师预先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小型考试。当学生作好了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后,教师郑重地翻开讲义夹去取试题,然而没有,接下来是教师一系列的“找试题”的动作,神态也随着找的过程不断变化„„,学生由观望开始变得莫名其妙,最后忍俊不禁时,教师宣布“试题”找到了,就是用大300字,将老师“找试题”的过程写下来。
紧张、期待、疑惑、豁然„„这瞬间的情感变化使学生作文兴趣盎然,写作情绪轻松而自然,写起来非常顺手。“老师胸有成竹地翻开讲义,满怀希望地‘抖动’课本,失望地望着在地上滚动的硬币,有些慌乱地找遍身上所有的衣袋,仅存的一线希望破灭了,从走廊上回到讲台上,还一边无何奈何地摇头,尴尬地望着学生;最后带有几分狡黠地宣称„„”
学生写作上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无米下锅”,无材料可写,也就是说,没有体验。诱发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制造材料”,教师就要有目的导演“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构成学生审美感知的表象性,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孩子们的创作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得以正常的发挥,只有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让他们有所想,有所感,而后文思涌动,写出一篇篇佳作来。让我们为孩子们营造一方自由的天空,荡涤所有灰色的尘埃,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作文走进真实,让孩子们在“作文”这片领域里自由驰骋,让孩子们深深感受到“作文,想说爱你并不难!”
2.情境式教学 篇二
一、情境式呈现的运用方式
1.情境式导入, 由兴趣引发思维。众多教育实践研究表明, 幼儿正处于创造性思维的萌发阶段, 已经产生了创造的要求与行动。在这个时段, 他们开始走向一种有目的的思维状态, 不再受一般生活经验的约束, 能主动地根据具体问题、具体情境, 使用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同一般”的方法去寻求答案。阅读教学活动由情境导入, 可以瞬间激活幼儿兴趣, 使幼儿在强烈活动欲望的驱动下, 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地思考问题。如绘本阅读教学活动“换一换”, 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部分, 根据故事情节创设了动物们在草地上捉迷藏的游戏情境, 随后通过找一找的方式, 引出故事中的七个主人公, 让幼儿在找找小动物、学学小动物的叫声、演演小动物的动作中, 享受情境活动的乐趣, 并由此熟悉不同动物的特征和叫声, 为后面的活动铺垫了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基础。
2.情境式探究, 由释疑拓宽思维。情景式探究主要运用于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 即教学的基本部分, 是幼儿主动参与阅读的重要时段。在适宜的情境中, 幼儿会主动积极, 情感流畅, 思维活跃, 并凭借已有的经验充分理解阅读的内容, 有利于幼儿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和新经验的进一步提升。
幼儿就是阅读一个简单的故事, 也需要调动个人的艺术想象, 根据教师提供的故事情境, 在脑海里再现故事中所展示的动态、连续的景象或者画面, 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比如, 在故事教学活动“克里克塔”中, 教师在教学的基本部分, 通过呈现不同的图片情境, 把波特奶奶寂寞忧郁的神情、收获礼物的激动、面对礼物的恐惧一一展现在幼儿面前, 使幼儿通过观察图片, 不断调动已有经验, 猜测波特奶奶的心情、礼物内容和波特奶奶收到礼物的反应。幼儿在这样的情境引导下,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获得了思维的碰撞。
如果教师创设了一个相应的表演情境, 让幼儿扮演故事里的一个角色, 幼儿便会主动地进行角色转换, 将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相应人物, 沉浸在游戏化的表演之中, 用充满创意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故事的情境和情节, 从而获得对故事更为深入的理解。因此, 表演是情境探究的主要方式, 经常使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二、情境式呈现的关注要点
1.情境呈现重在形象性。阅读活动中呈现的情境必须与幼儿的思维特点相吻合, 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和谐, 要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兴趣, 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如教学活动中所提供的图片、图卡、头饰、臂饰、手偶等, 或是创设的背景场景和实物情景, 都应该是具体的和形象的, 是幼儿自己直接可以读懂, 并且是直接可以运用的阅读元素。
2.现代信息技术要适度。在阅读教学中, 媒体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PPT、Flash所创设的动态情境, 色彩鲜艳, 画面清晰, 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形象而灵动的材料。但教师必须适度使用, 避免过多的动画给幼儿带来思维的麻痹和减少阅读的挑战性。
3.中学历史情境式教学探析 篇三
【关键词】 中学历史 情境式教学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8-053-01
0
情景式教学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能力及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历史这一学科而言开展情景式能提高历史教学对课改要求的贯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教材,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共同提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价值观,客观性地继承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
一、用历史故事创设情境
对于中学生而言,历史就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老师可通过历史故事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穿插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保证在讲完故事之后学生有所收获。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学习中,可向学生讲述“金屋藏娇”的故事,指导学生从政治、文化层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考虑馆陶长公主许婚的意图、汉武帝允婚的意图,这桩婚事对于双方的影响;汉武帝与阿娇为表亲关系,其婚姻在当时文化习俗中的合理性等。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向学生抛出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通过向学生讲述历史故事,增加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真实感。
二、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上的普及面也越来越广。多媒体具有客观、直观再现的特点,在历史教学的运用中能够声像俱全地反应历史资料。老师可通过视频、音乐、动态图片等方式进行授课,可增加情境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如在讲到武则天这一历史人物时,可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剧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来电视剧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多不胜举,因此相关历史人物的影像资料相对容易查询。其中,武则天这一历史人物因具有传奇色彩而备受后人的关注,影视剧塑造的形象也有很多个版本。因此,老师在讲述到武则天其人与统治时期时,可选取几个不同演员版的武则天,如贾静雯、范冰冰、刘晓庆等几个版本的相关视频进行播放。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下学生比较几个版本历史人物的不同点,同时找出哪个版本最接近史实、视频中哪个场景不符合历史等。该方式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认真地历史影像进行观看与比较,学生在真切地认识历史、加深印象,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创造虚拟情境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总结。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创造情境能帮助学生创造性的了解历史。如在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中的学习中,可让学生角色扮演官员、平民百姓等再现秦朝或汉朝人民的生活场景,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该方式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加其课堂参与积极性。在扮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动能性进行创造性角色扮演,可分组合作进行展示。角色扮演的内容包括秦汉时期内特有的职业、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能充分展现出该时代的特色,对上述内容进行合理性地展示。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能有效地增加学生对该历史阶段文化习俗的了解。同时学生对历史的延伸、想象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文化。
四、用实物创造情境
每个历史时期都会留下具有时代特色的历史实物,如具有时代特色的物品、名人故居、历史遗址等。通过物品、实景创造情境,能将学生带回充分历史底蕴的时代,增强学生对历史理解能力。如在学习相关的历史人物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带学生到名人故居或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参观结束后写观后感。通过实物增强历史人物的存在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涵养。如在近代史的学习中,反侵略斗争相对较多,许多的民族英雄为抗战胜利而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值得学生去纪念,同时也要学生铭记屈辱的历史。可带学生去参观抗日英雄纪念馆,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参观的同时向学生说明失败就要落后的道理,铭记历史教训,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观后感环节,鼓励学生写出、说出自己参观的真实感受,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对高尚精神的传承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五、结语
4.情境式教学 篇四
杨锋伟 安徽涡阳县第四中学美术组(233600)
【摘要】本文着重从情境式教学的利与弊两方面进行论述,重点讲述情境创设的作用,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知识,加速各种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升华,较好地解决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兴趣;情境式教学;重要作用
将15克的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咽下,但当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德国―学者
5.情境式教学 篇五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价值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古希腊教育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十分重视问题情境教学,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的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对问题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他在长达9年的“暗示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惊人的轰动效应的教学成果。“暗示教学”的根由就是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问题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对情境教学的研究,是从1978年李吉林进行情境教学法实验正式开始的。迄今,情境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方面,李吉林著有《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诗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合著),马樟根、吕达主编《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李庆明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等;在推广运用方面,广泛开展实验,建立情境教学研究所,出版《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与《小学情境语文》、开设情境教学网、出版不定期杂志《中国情境教育》等。应该说,情境教学研究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认识的直观原理;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惰感活动)统一的过程。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三、预期目标
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23
鉴优秀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教学、科研中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有效策略和行动。
3、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有关论文。
4、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反复行动、观察、反思从实践中得出有效情景创设的最佳方法,提高科研水平。
(二)实施步骤
2012年4月——2012年9月,启动阶段。确定子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规划子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工作初步展开
2012年10月——2014年5月,子课题深入阶段。深入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研究,于2014 年5月左右初步完成子课题结题报告,组织中期成果交流会。
2014年6月——2015年1月,总结结题阶段。子课题研究成果汇总,于2014年11月之前完成结题报告。
六、预期研究成果及推广价值预测
1、探求构建本校各学科开放、创新的快乐教育的情境创设方法、模式。
6.情境教学法 篇六
西南街道刘本章小学 何月娥
(本论文2001年获佛山市论文评比三等奖)
情境教学法具有有形、有情、有境、有趣的特点,它能充分创设形象、生动的语言环境,激发起学生们的注意,使学生能理解和运用,从而能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起阅读的兴趣。下面就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指导学生阅读,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用人物的内心活动创设情境教学。
在小学阶段,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朗读课文”、“熟读课文”或“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等,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线,是领会作者思想感情之路,从读入手,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以“境”动“情”,更能恰如其分地指导学生阅读,把作者的感情充分读出来。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我抓住了。人物内以活动这一中心,先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我”的内心,来激发学生对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模范行为的崇敬,接着,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创设了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草堆里—动不动,直到生命最后一息,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声呻吟,这种坚毅的意志,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邱少云这种壮烈牺牲的伟大情怀和模范遵守纪律的光辉形象。
二、运用人物语言、动作创设情景教学。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在教学取隆化时,冲锋号已吹响,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处在桥底下的董存瑞怎样呢?我先让学生通过理解“万分危急”和“千钧一发”等词,同时创设了一个个解放军战士正英勇地向前冲,但因敌人暗堡的机枪射击,一个个倒下的悲壮场景,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战斗形势,体会董存瑞的内心境界,从而使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最后,通过放幻灯,和读课文,让同学们体会董存瑞的动作、语言: “站在桥底中央顶住桥底,猛地一拉”、“昂首挺胸,钢铸一般的脸,像巨人一样挺立”,“坚毅的光芒”,让学生充分想象当时的人物形象,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英雄为国献身的坚强决心和大无畏精神。英雄的形象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脑中,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三、运用导语的设计进行情境教学。
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运用电教手段,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组活动幻灯片,让学生进行录音,边看幻灯,创设了《草船借箭》的情景。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绘: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涌现出许许多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叙述伟大的军事家诸葛亮用借箭的妙计对付周瑜的暗算,使周瑜自愧不如的事。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抗衡,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并设法陷害他。《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他们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这段导语,从情意入手,让学生全身心凝聚于对伟大的军事家诸葛亮的才干的敬佩之中,为学好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运用媒体,创设情境教学。
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而形象愈是鲜明、具体、生动,就愈能缩短学生感知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教学效果就能容易体现。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课文《鹅》,这是学生接触的第—首古诗。他们对古诗的语言并不熟悉,很难通过语言领略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面,于是我借助录音机去到专门养鹅的专业户,录下几只鹅在池水中昂首呜叫的声音,在上课时,通过幻灯显示出鹅在碧波荡漾的池水中悠然拨动脚掌的情景,再放录音,同时,诗句的朗诵又随着幻灯的画面同时出现,这样一个生动的画面,一种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指导理解学习“曲颈”这个重点词。学完古诗后,有的学生认为鹅“向天歌”是在招呼它的同伴,有的学生则认为这只鹅在表达自已的快乐之情。这样运用情境,既指导了阅读教学,又能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7.历史科情境式教学法初探 篇七
教者以英国的威廉家族祖孙三代人在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的活动为线索, 巧妙的设计了设计了一系列的场景 (打破学生常规思维, 引发学生好奇心) 。
场景一:威廉家族的创始人老威廉是一位极富冒险精神的商人, 18世纪中晚期, 年轻的他曾率船队多次往返于英国和非洲、美洲之间。下面哪些事情是他有可能经历过的? (图片展示英荷战争、七年战争、黑奴贸易场景)
(和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进行链接, 从而使学生利用旧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场景二:老威廉死后, 给他的儿子大威廉留下了巨额遗产。大威廉利用其贵族的身份强行购买所在村庄的土地, 开辟为牧场, 饲养绵羊。这反映了英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呢?
(通过问题逐步为本课的核心内容工业革命做铺垫)
场景四:大威廉的苦恼终于得到了解决, 从1765年起, 棉纺织业发生了一系列的技术革命 (设问:这些发明成果有何内在联系?) 然而, 新的苦恼又产生了, 大威廉必须把工厂建立在河边, 但一到枯水期, 他的工厂就得被迫停工。这个难题又怎么解决呢?
(引出工业革命中最突出的成就:瓦特改良蒸汽机, 由此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蒸汽机的划时代的影响, 并可以进一步理解社会现实需要与科学创新之间的关系)
场景六:小威廉退休了, 他决定利用自己的余生把他一生的经历写成回忆录, 取名为《工业革命亲历记》, 真实的记录这几十年间他的家族、他的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为了写好回忆录, 他多方搜集资料。
(呈现反映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变化的影像资料及一些数据, 让学生有切身体会, 从而引导学生探索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化, 学生的思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从简单的了解表象向综合归纳方向发展了) 。
场景七:退休之后的小威廉不甘寂寞, 四处游历, 1839年, 他搭乘一艘英国商船来到了中国, 这艘商船上有可能载有什么商品呢?
1839年至1842年, 小威廉在中国沿海地区游历, 他有可能亲眼目睹或耳闻了哪些重大事件呢?
(中外历史联系, 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亚非拉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用综合思维的方法多角度、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新的知识必须要能够衔接在受教育者已有知识体系之中)
这堂课就是一堂典型的历史情境教学模式, 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学习者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场景和思维活动的过程。
历史情境教学模式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同学)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有一种实例式教学即历史情境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基础上。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 (如教师) 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 也就是让学生具有对知识的好奇心, 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 去寻找答案, 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
新课标强调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交流、合作、探究多种学习活动, 改进学习方法,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本案例的设计可以看出历史情境教学是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激发学生兴趣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引而不发的困境。贴合学生实际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添加新知识, 因此学生学的愉快记得轻松, 避免了死记硬背。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 使得我们长期处于一种灌输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化为自我教育。本案例的设计可贵之处在于不是简单的角色扮演, 学生这次是处于研究者的角度, 这就脱离了一般的历史情境设计, 对于高中生来说具有挑战性, 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同时, 设计者又充分了解学情, 设计的场景及问题, 考虑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因此整堂课学生始终带着好奇与探究, 在不知不觉中学完新知, 解决了问题, 培养了能力, 升华了情感。
当然历史情境教学既不是万能的, 也不是只要创设个情境就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性。
不可为使用而使用, 造成牵强附会之感。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 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计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 在模拟真实的历史发展氛围中, 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 培养学生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 在实际的教学中,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情境教学;此外要合理处理好教材, 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 过分简单的场景模拟激不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也是失败的设计。
(2) 适用性。
历史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相关联, 没有已有知识的铺垫则一场大戏只能由老师一人唱了, 脱离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学生只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不怪学生, 所以在教学设计前一定要调查研究学情。学生的认识水平掌握清楚了, 问题设计要恰当可行, 切合学生实际, 提问要有技巧, 因人设疑, 灵活多变,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简约性。
在一节课中, 并不是主体情境的设计与运用越多越好, 太多的情境设计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本案例中教者对教材做了合理的处理, 教学情境始终围绕威廉家族三代人的活动, 以工业革命为核心, 突出重难点, 而学生是这一家族发展的见证者, 研究者, 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教无定法, 历史情境教学也没有一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以求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2]施良方, 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施 篇八
案例:九年级《柚子的滋味》作文教学设计
一、积累——再现
课前准备:进行资料搜集。上网搜索柚子的起源,柚子树的外形、生长环境,柚子的食用、药用价值等。开展访谈调查。访谈调查人们对柚子的喜爱程度,节日摆放柚子的风俗及寓意等。
二、体验——写作
明确教学目标:观察品味,细致描写柚子的外形与滋味。联想回味,抒写柚子的故事与哲理。
1. 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上课时,老师拿出一个柚子,先让大家描述其外形。接着问哪位同学能上来帮大家切柚子。然后要同学们观察并叙述切柚子的要点,剥柚子的技术,柚子果肉的色、香。最后将一瓣瓣柚子分给同学们,让他们边品尝边体味。
2. 激发情感,训练思维
教师引导:初尝。现在,请你开吃: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品尝两分钟。柚子的味道如何?甜、清甜。先用一个词或短语来修饰。再用一句话来描述。
再尝。用心品尝柚子,你品到的还只是柚子的味道吗?为什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平静、快乐、幸福、轻松、自然、自由、舒坦,没有压力。
拓展。同学们吃着柚子,已经展开了联想,你想起了关于柚子的那些人?那些事?哪些景?老师为你的慧心而赞叹!那么也让我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名篇经典,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写作的奥秘。接着,教师出示名篇片段,并提示学生根据表格思考并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落花生》
思考:《爱莲说》中作者是怎样描写莲的外形的?有何作用?落花生的生长特点及其品质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小结:围绕“柚子的滋味”,我们会联想到哪些人、事、景、物?可以抒发哪些情?阐述哪些理?
三、体会——修改
柚子中的道理(原文)
父亲的朋友送来了一代新鲜的柚子。
怎样才能吃到厚厚的柚子皮包着的肉呢?是要讲究方法、技巧的。首先,将柚子顶部突出的头切掉,但是要掌握好深度。切的太浅,后面用手掰柚子十分困难,切好后,再在柚子的侧面外层皮上均匀划四道线,也不能切的太深或太浅。顺着刀痕,用手慢慢掰开果皮。
将包着果肉的皮剥开,于是就可以品尝到包含在其中的果肉了。白的汁水丰富,是纯净的甜;红的酸甜适度,顿觉爽口开胃。但不同品种的柚子的肉是各不相同的,这要凭靠自身的运气了。一次,我们辛辛苦苦地打开了一个极漂亮的柚子,可是里面却空空如也——肉已经干掉了。因此也不明一阵沮丧。
柚子的肉有酸、有甜、有苦、有涩。实则一切须在剥开柚子皮后才能揭晓。
从那以后,我便思考出一个道理:剥柚子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它有时会十分艰难,但一层层地剥开,方知其中内涵。也许里面的肉是酸的,抑或是甜的,但都无需重视,真正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过程!
生生点评:能够根据切柚子的过程联想到生活中的道理,有自己的感悟。但“怎样切”的过程描写不生动,不形象,要多用修辞。结尾的道理可以再想得深一些。
柚子中的道理(修改文)
一层层地剥,一点点地掰,才能懂得其内心的酸甜苦涩。
——题记
父亲的朋友送来了一代新鲜的柚子。虽说是一袋,而品种各不相同——白的、黄的、深黄的,应有尽有。
柚子,外表淡黄,像极了加大版的葫芦,圆头圆脑的,走近一嗅,一股带着些许苦涩的清香,令人提神。怎样才能吃到厚厚的柚子皮包着的肉呢?是要讲究方法、技巧的。首先,将柚子顶部突出的头切掉,但是要掌握好深度。切的太浅,后面用手掰柚子十分困难,而一不小心切得太深,会汁肉四溅,影响美观。切好后,再在柚子的侧面外层皮上均匀划四道线,也不能切的太深或太浅。顺着刀痕,用手慢慢掰开果皮。这样,我们就把柚子厚厚的“盔甲”卸掉了,拿一个勺子,轻轻的挖;或拎一把小刀,切开后再细细地剥——总之不能心急,否则会“伤及”里边的肉。
其次便是将包着果肉的皮剥开,于是就可以品尝到包含在其中的果肉了。白的汁水丰富,是纯净的甜;红的酸甜适度,顿觉爽口开胃。但不同品种的柚子的肉是各不相同的,这要凭靠自身的运气了。一次,我们辛辛苦苦地打开了一个极漂亮的柚子,可是里面却空空如也——肉已经干掉了。因此也不明一阵沮丧。
柚子的肉有酸、有甜、有苦、有涩。实则一切须在剥开柚子皮后才能揭晓。
从那以后,我便思考出一个道理。古语有云:不知最后,不知结果。柚子何尝不是这样?剥柚子便是探索,便是过程。它有时会十分艰难,但总有一种力量在驱使着我们前进的脚步——那就是好奇与信心。一层层地剥开,方知其中内涵。也许里面的肉是酸的,抑或是甜的,但都无需重视,真正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过程!
生活固然也是如此,经过一番努力后,得到的结果又是会不尽如人意,但又何必为之而郁闷忿恨呢?是非成败转头空,再酸再苦,也只是一时的感受,而过程,才最不能错过!
一层层地剥,一点点地掰……这过程,才是生活中的真谛。
四、体悟——评改
师生探讨:我们在相互评改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会根据自己直接看到的事情选材。因此,75%的同学会写切柚子或者品柚子等。但关于柚子与生活经历、人生感悟联系的素材比较少。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思路还没有充分打开。我们不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见大,由表及理,从现象到本质,将具体的事件、情感与柚子联系起来,丰富素材,提升思维,多角度提升表情达意的能力。
9.情境教学 篇九
[关键词] 情境教学 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
数学情境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场景或氛围,是一种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情境呢?
一、通过创设游戏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抽象、复杂的数学学习领域中,若能结合学生己有的经验和认知规律,通过创设一些游戏型问题情境来开展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能得到较充分的调动,学习的效率会明显提高。
例如,在“认识事件的可能性”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判断一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并能按要求设计一些简单的概率模型,结合初中阶段的学生“好表现自己”、“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我们组最棒”的游戏:请各小组(好、中、差生在课前已搭配匀)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设计一些事件,再请其他组回答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或不确定性,回答正确后继续回答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回答正确的一组将得到一张精美的卡片作为奖励,否则出题的一组得到类似的奖励,看看哪一组得到的奖励最多?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设计出了很多有意思、有意义的确定和不确定的事件。如太阳东升西落;我班40位同学中至少有4位同学出生的月份相同;姚明罚球投篮是百发百中,等等。整堂课学生都是处在激情亢奋的状态,在游戏中不断建构新知识,课堂效果很好。
二、通过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并且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设计一些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方面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身现有知识的局限性,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去达到新的、更高的平衡的欲望。
例如,在“圆锥的侧面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形的实质,从而达到自我建构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于是,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教师头戴着一顶纸做的、工艺还算精致的圣诞老人的帽子,走进了教室,问学生“漂亮不漂亮”、“像什么几何体”?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接着,让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长方形纸片折成圆锥形帽子,来初步尝试、体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让一位学生将老师做的圣诞老人的帽子沿母线剪开,并粘贴在黑板上,解开了这个迷团。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己感悟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上是一个扇形。为了趁热打铁,我又让学生分小组各给老师制作一顶合适的帽子(将前而制作好的帽子作为参照物)。学生稍作思考后就容易想到,要制作帽子,就必须要确定扇形;而确定扇形前又必须知道圆心角,那么如何求出圆心角呢?这样,又会引发学生的再次认知冲突。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探索,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后,终于发现了扇形的半径、弧长与圆锥的母线、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从而不难推出圆心角的计算公式,至于“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亦是水到渠成了。在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个个帽子戴在老师的头上,他们是何等的高兴,课堂气氛也推向了高潮!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既使学生学习了新知,又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更满足了学生愉悦的成功体验。
三、通过知识的现实背景,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
用具体事物“创设情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求得知识。在教学中把概念寓于现实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然后用数学的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果学生没有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学生很难正确全面地理解概念,很容易造成对概念的片面、孤立甚至是错误的理解。
中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概念的现实背景,使学生身处实际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建构数学概念。例如,圆的概念教学。圆的定义很精炼,但不好理解,教师可以从“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这一问题引出,然后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的呢?能不能做成正方形或其他形状呢?如果做一个最简单的车轮,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利用“车轮”“扩正方形”“扩椭圆”等具体表象,让学生在“滚得动”、“滚得稳”的观察思考中把注意力集中于圆形边上各点与中心的距离是否一样的问题上。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准备好的定长的细绳,一端固定,绕带铅笔头的另一端旋转一周,画出一个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与操作,学生可以发现圆形成的关键(定点、定长)、条件(同一平面内)、方法(旋转),从而理解圆的概念。恰当地联系现实原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接受、感知新概念。
四、通过故事、典故等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学生是刚从小学过来,是儿童与青年的过渡期,因此,他们对故事还有着深厚的感情。利用数学故事、趣味性问题、历史名题等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深度。如在《无理数》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首先讲述古希腊学者希伯斯因坚持自己的观点:“自然界中一定有无理数的存在”,而被教徒无情地投入大海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可以强化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讲解中国古代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若干,头49个、脚100只,问鸡兔各有几只?通过学生被这个趣题吸引,从而达到以“趣”引“思”,使他们在学习中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效果,顺便通过介绍古代的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为我国高超的算术而自豪。这种故事形式的教学下,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思维也很活跃,学习结果自然就好,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故事情境可能比教师挖空心思进行教学要有效得多。
五、结语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我认为,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类比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对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寻找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0.创设情境教学叙事 篇十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融汇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呢?由于我近几年都是带低年级的语文,一直也在思考和摸索,并做了一些尝试。
《放小鸟》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中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讲的是“我”放飞一只小鸟的事。本课只是一篇故事性文章,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如果想深入到文中,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自己的感受却是不易的。因此,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让他们在老师的问题牵引下抓住重点词句朗读、理解课文,感悟文本。
教学片断: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鸟妈妈找孩子的画面)
师:正在“我”着急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一只小鸟一直在叫。生:我看到一只小鸟在窗外一直在对着鸟笼子叫,听那声音还有点着急呢?
师:观察得非常认真。说得很棒!窗外的小鸟为什么叫得这么急? 生:因为她的孩子被关起来了,她担心死了。师: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
(出示句子: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
(自由读,比赛读,谁读得好,为什么?)
生:语气要急一点,要把鸟妈妈见了小鸟时急切的心情读出来。生:“多焦急呀”要加重语气,这样才能体现出鸟儿们焦急的情景。师:“焦急”就是…… 生:就是非常非常的急!
师:“着急”和“焦急”,那个更急些? 出示句子:
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
(指名学生朗读比较)
师:鸟妈妈是多么焦急呀!如果你是鸟妈妈,找了很多天,现在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孩子,然而却发现自己的孩子被关在笼子里,鸟妈妈会焦急的对小鸟说些什么?
生: 孩子,我终于找到你了。生:孩子,你怎么被关进了笼子里?怎么不小心一点呢? 生:我的孩子真可怜,这么小就没了自由。……
师:小鸟看到自己的妈妈来了,可是自己却不能飞出去,和妈妈一起在蓝天上自由飞翔,此时,小鸟又会对鸟妈妈说什么?
生:妈妈,快救救我!生:妈妈,我终于见到你了!……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那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求求你放我回家吧,我想妈妈!
其实,创设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创设丰富生动的语言情境,抓住重点词“焦急”和重点句“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并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性设计了说话练习,学生通过想象了小鸟与鸟妈妈会说些什么,这样调动学生自身积累的知识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使得学生充分体会到小鸟和鸟妈妈间的骨肉情深,进而产生对小鸟的怜悯之情还给小鸟自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在点拨学生朗读课文时,部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并不高,朗读效果也不尽人意,没有达到以读促悟,感受文本,并培养学生语感的预期目标。我想,也许是我在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以至还没有牵引他们文本中来。我们应该怎样让这部分孩子在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创设情境,自由想象
贾金艳
九台市卢家中心学校
11.小学英语情境体验式教学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62-01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情感渲染,营造体验氛围
小学英语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联系情感因素,强化情感渲染。新课改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反复听说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敏感性,让学生会听,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善于运用英语。众所周知,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让一个刚刚习得汉语的小学生学习英语,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控制不好,很容易造成厌学。对此,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强化情感渲染,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开展“warming up”活动,教师可以以一些问候语开始,针对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进行交流,或是教学生一些英语儿歌、谜语等。这样一来,通过教师积极、饱满的情绪,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极具情感色彩的英语体验氛围,感染每一个学生。
二、优化活动设计,引导体验生成
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拥有的技能,是从事体验式学习的重要基础,而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不断积累也应以既有知识与经验作为支撑。教师要想设计出合理有效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一规律,将学生既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作为体验式学习活动的起点,才能使学生树立起参与学习活动的信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体验式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经验。此外,体验式教学下的学习活动设计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活动的根本。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设计生动的活动情境、开放性的活动内容,为学生搭建体验英语知识的平台,将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和新技能进行合理穿插融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并在此过程中牢固掌握大量语言信息,通过对知识的运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成功地生成体验过程,达到体验教学的目的。
三、设置感官接触体验
感官接触体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直接方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图片、歌曲、实物等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与听觉,让学生能获得不同的体验。例如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如单词“plane”,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一些纸片,鼓励大家一起叠纸飞机;在学习“dog”单词时,让学生模仿小狗叫的声音;在学习“bird”时,可以鼓励学生模仿小鸟来回飞的情境。尤其是动作较为明显的词语,比如swim、walk等单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表演相关的动作,也就是使用边做相关的动作,让学生通过做来获得真实体验。另外,学生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尤其是已经注意过的东西,能深刻体会到。所以,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做到学与做有机结合。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学习来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既能满足学生某一方面的好奇心,还能将小学英语学习中的一些繁琐的单词、句型等做到具体形象。比如小学英语里谈到的有关“bedroom”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卧室中的摆设全部用彩笔描绘出来,通过边描绘边学习单词。这既能让学生享受到画画带来的乐趣,还能让学生记牢单词。在学习介词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回答的方式,来了解介词的用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举的例子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回答能模仿相关内容,这样才能在形成相应习惯后,当老师再说出相关的内容后,学生可以熟练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能使用英语流利的回答出来。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思维可以从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提升英语学习水平。
四、加强学生对英语的情感体验,提升其英语生活的乐趣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感情,都任何事物和经历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意见,都会发挥自由的想象。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情感体验,加强其对英语生活的 乐趣。如在 Unit6《listening and speaking》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图,并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经历以及理解展开对话和答题。根据菜单和所学的知识及所积累的经验,让学生们展开情感体验,模拟对话,如: Sara:Yes,Id like beef steak. Waiter:Well-done or medium? Sara:Well-done,please. Waiter: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Sara:A glass of orange juice,please. Sara:Right. Waiter:What about you,Miss?
Tang Hua:The same,please. Waiter:All right.Wait a minute,please. 在進行情感体验之后,教师再对其中的重点句型和词汇进行讲解,如:“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您想喝点什么?Would you like??这里意为“你想要?吗?”Would you like an apple?想吃个苹果吗?Would you like some noodles?想来点儿面条吗?” 如此以来,学生们不但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情感体验,提升自身的想象力,还可以体 验生活中所应用到的对话,积累一些生活知识,体验到英语语言的应用价值。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对学习英语的乐趣。
五、优化课堂评价,促使体验成功
课堂评价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成功,或剖析自身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不断努力。首先,课堂评价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抓住评价时机;其次,课堂评价应以肯定和激励为主,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使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可先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再由教师总结归纳。体验成功能够使学生感受快乐和成就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保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
12.情境式教学 篇十二
一、有机结合思品课程与情境式教学
小学思品教学内容都是比较浅显的知识, 通过思品教育并非让小学生领悟深沉的内涵, 而是要改善他们的行为, 提升其道德水平、荣誉感等, 以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由此, 教师可以根据生活情景, 引入生活情景到教学中, 来帮助小学生规划自身的行为并改善行为。比如, 某位小学生在学校的操场上捡到一个钱包, 她拾起来之后, 并没有占为己有, 而是将其交给了班主任老师。思品教师应该表扬这名同学的行为, 赞赏其拾金不昧的精神, 鼓励班级内的学生向她学习。通过这种讲解活动, 不仅可以让学生明了诚信的真正内涵, 还可以让学生理解拾金不昧的含义, 由此一举两得。思品教师通过寓情于景的方式, 让小学生通过平常的实际案例, 来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认识到思品内容的重要性, 并按照思品教学内容的要求, 践行自己的行动。
二、组织实践活动, 提升实践能力
思品教育的关键是改善小学生的不良行为, 做懂礼貌、守诚信的好孩子。由此, 思品教育不仅仅要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 更应该以知识为依托改善自身行为。思品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组织实践活动, 让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明了自身行为的不足, 以及其他学生的优点, 并本着“三人行, 必有我师”的态度积极向其他优秀学生看齐, 从而不断进取。比如思品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剧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可以破除传统教学的束缚, 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情景剧, 学生可以多角度地去评价个体的行为, 发现优点与不足之处, 同时了解其他人的看法, 有效破除自我中心。通过情景剧的呈现, 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察者, 均参与到情景剧中, 感化情景剧的发展, 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 并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行为。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 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多媒体教学已经十分普及。由此, 思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与学生生活和知识掌握水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来丰富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比如, 在教授学生勤俭节约的时候, 给学生播放农民伯伯种地的画面, 以PPT的形式讲述农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以及农民伯伯付出的辛勤汗水, 从而彰显出“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再比如在教授学生努力奋进, 不屈服于困境的时候, 播放蝴蝶从蛹中分离爬出的视频, 强调蝴蝶成功飞出来所做的种种尝试, 同时增加其他视频, 让学生明了只有付出汗水的成果才是喜悦的, 不劳而获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四、情境式教学的其他方法
1. 表演法。表演法是指通过小品、舞蹈、唱歌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师生互动,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演法可以最直观地呈现内容, 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学生对其认可和接受情况都比较良好, 由此, 在学期各阶段小结的时候, 思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组织不同形式的表演活动,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 演讲或朗读法。不论是演讲还是朗读法均能很好地表达个体的情感, 并通过铿锵有力的表述, 增加其他人的认同感, 引发其他个体的共鸣。比如, 通过演讲, 学生不仅可以明确名人的优秀品质, 了解其人生事迹, 还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并通过演讲锻炼自身的表述能力;而表述能力的提升,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 这样当个体面对存在困难的学生时, 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帮忙, 优化自身的人际能力。只有明确和认同名人的事迹, 才能呈现出一场优秀的演讲和朗读, 由此, 通过这种联系过程, 必然能帮助学生认同名人优秀的品质, 约束自身的行为。
3. 再现法。再现法可以较为直观地呈现学生当前的道德行为情况。目前, 再现法分为两种, 一种是复现电视场景或者书籍中人物的行为, 另一种是让学生参与角色的表演, 引导故事的发展。第二种方法在前文已经讲解, 在此不做赘述。第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复现某些情景下个体的行为, 比如在辩论会、新闻发布会、家中等, 来明确不同场合个体行为的差异, 以及行为约束条件。同时,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学习相应的社交技巧。
13.情境教学有感 篇十三
学习了李老师的情境教学让我对她产生一股敬佩之情,更让我产生一种学习她的愿望。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激起学生主动进行大量阅读的兴趣。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相结合,从而生起对语文的热爱。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我终于明白,只有在情境中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变得鲜活,学生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让他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要在学生单薄的文化构架上添砖加瓦,远非教师塞给学生事件、人物那样简单,如果能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爱上学习,爱上阅读,体验到徜徉在精神世界的快乐,他自然会自己构建一座美感和文化内涵兼具的精神殿堂。
我们语文教师,课文是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像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以情燃情
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动情的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
2、联系生活
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决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是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由课本走向生 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
3、音乐渲染
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则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4.情境作文教学教案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情境作文的写法,尝试用这些方法进行写作。
2、能够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不看热闹,而看门道,能够在情境中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体会自己作为观众或参与者的心理,观众的表现,整个的场面、氛围;能够详略得当的安排作文的层次,写出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作文。
3、学会从活动中展开联想。
4、克服学生作文畏难的情绪,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观察情境活动的方法,能够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记叙活动过程。教学难点:
能够比较详尽、具体、生动的描述活动过程,并展开联想。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很特殊的游戏。(静观学生表现)
同学们一听到这话,表情有了变化,有的„„有的„„?下面,我请同学来说说你所看到的同学的神情,或是说说你自己此时的神情?
为什么会有这些表情呢?你心理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写作文的时候,把你刚才看到的同学的表情变化写出来,就是神态描写;把你这时候心里的想法写进作文里去,这就是心理描写。
(板书: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下面,就开始我们今天的游戏。
二、创设情境,进行游戏活动
1、游戏:
比赛一:双手背在身后,用嘴咬住笔在白纸上写上“小三班”三个字,绝对不能动手,写完就立刻站起,谁最先完成,谁就是冠军。
(比赛结束后,采访胜出者。你此时怎么想的?你想对同学说点什么获奖感言?)
比赛二:此次不比最快,而是比在规定时间两分钟内谁书写得最漂亮的胜出。
(比赛结束后,采访胜出者:说说你是怎样用嘴写字的,是如何将字写漂亮的?老师可根据回答的情况作有效的引导)
老师再采访几位失败的同学,你为什么失败了?
心情怎样?刚才很多同学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文的时候把同学说的话写出来就是语言描写。(板书:语言描写)写我们用嘴写字时的动作,就是动作描写。(板书:动作描写)
2、游戏活动结束了,现在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由刚才的这个活动你联想到了什么?(板书 联想)(当学生说到联想到了手的重要性,想到了那些没有手的人生活有多不方便时,将话题引入到刘伟用脚弹出生命的精彩,播放一段刘伟用脚弹钢琴的视频。)
3、看了这段视频之后,你有什么话想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去谈爱护好自己的双手,珍惜自己的生命,别人没有手都能演奏如此动听的乐曲,我们有双手的人更应该努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弹琴、画画等„„)要求:
1、根据本次活动自拟题目。
2、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上我们只写一个片段,第一、二组写游戏之前的场面,重在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第三、四组写游戏中的情况,特别是用嘴咬住笔写字时的过程;第五、六组写比赛之后的感受或同这次游戏活动产生的联想,重在议论。
3、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和整个的场面描写。
4、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悟或收获。
四、学生自由作文
五、每组先组内交流,选出优秀的文段,再在班上交流。老师对作品进行有效的点评和指导。
六、布置课后作业。
把今天这节课的整个过程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可以按照游戏前、游戏时、游戏后以及联想的顺序去安排文章的结构,注重描写的运用。
15.情境式教学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式教学,方法运用
心理学研究证明, 轻松、愉悦、融洽的工作环境、交流环境、学习环境, 能够对有效深入的开展工作、增进了解、提升效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当前, 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经常会创设和运用适宜的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走进其中, 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提升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效能.但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片面认为, 情境式教学方式就是设置教学情境, 让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而已.这一观点严重忽视了教师在情境式教学方式中的作用和地位, 是一种浅显的、表面的思想观点.在新课程深入实施的今天,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规定的范围内, 运用情境式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主体特性的有效体现, 激发学生能动合作能力的潜能, 提升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的水平, 已成为当前新课改下教师需要认真思考, 有效解答的重要教学课题和研究方向.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 围绕有效教学活动, 对情境式教学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形成了一些浅显的观点和措施, 现进行简单的阐述, 敬请指正.
一、情境式教学方式要体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众所周知, 情境式教学方式的运用, 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知识, 探究知识的能动性.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也注意运用情境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但经常会出现为教学而创设情境的被动式教学现象, 影响和制约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同时, 也制约了学生内在积极情感的激发.因此, 教师在进行情境式教学活动时, 要紧扣数学学科的生活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性, 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 结合所教学内容, 设置出切合学生实际,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体味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和深刻趣味性, 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动性.
如,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时, 教师为将学生的内在学习情感进行发掘, 在新知导入环节, 根据教学内容, 设置了“某初中毕业班的每一个同学都将自己的相片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表示留念, 全班共送出1980张相片, 如, 全班有x名学生,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教学情境, 让学生进行体味和分析.学生在认知和感悟切合实际生活性的教学情境, 学习的激情一下子得到了激发, 学习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释放, 从而自觉主动与教师教学轨迹进行整合, 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情感基础.
二、情境式教学方式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发散性,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和解答问题效能的重要衡量标准.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在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 都采用“题海式”的问题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问题解答训练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本人通过教学实践认为, 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可以通过采取设置情境式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教学.如, 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知识运用”知识教学时, 教师为让学生有效掌握进行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 设置了“现有一个三角形ABC, 现在要制作出一个全等的三角形, 现在只知道其中的一个边, 现在还需要哪些条件, 才能制作出与三角形ABC全等的三角形”问题教学情境, 这时, 学生纷纷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法则内容, 进行思考, 从而找寻出进行有效解答的多种解答方式.在这一教学活动中, 教师就抓住了数学知识的发散性, 将一题多解的开放性问题, 通过生活性的教学情境, 进行有效而又生动的呈现, 让学生进行问题的发散思维, 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境式教学方式要体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性是学生能动特性的有效体现, 使学生动手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学科教学活动中, 许多教师都十分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进行有效教学活动.而情境式教学方式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这就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情境式教学活动时, 要将充分挖掘数学学科内容的探究特性, 在问题的设置上, 都选取一些实践能力强, 内容关联广的探究性问题, 在知识巩固环节教学活动中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结合解题经验和知识水平, 进行思维探究活动, 从而让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实现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 在进行“一次函数”教学时, 教师就根据数学问题的探究性, 在巩固知识环节, 设置了“从甲地向乙地打长途电话, 按时间收费, 3分钟内收费2.4元, 每加1分钟加收1元, 若时间t≥3 (分) 时, 电话费y (元) 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数学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解题活动, 同时, 并适时向学生布置了“某电信公司的一种通话收费标准是:不管通话时间多长, 每部手机每月必须缴月租费50元, 另外, 每通话1分缴费0.25元. (1) 写出每月应缴费用y (元) 与通话时间x (分) 之间的关系式; (2) 若某用户本月预交了200元, 那么该用户本月可以通话多长时间?”课外探究问题, 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