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纲

2024-11-14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纲(精选9篇)

1.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纲 篇一

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模式研究 I.选题依据 II.文献综述

A.2.1关于体育产业的综述

a 2.1.1向市场要资金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内容 b 2.1.2体育产业基本概念综述 B.2.2国内外关于投资基金的综述 a 2.2.1国外投资基金的产生与发展 b 2.2.2我国投资基金的产生与发展 C.2.3关于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综述 III.研究结果与分析

A.3.1我国体育产业现状及其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影响

a 3.1.1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现状与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分析 3.1.1.1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基本状况

b 3.1.2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问皿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影响 B.3.2我国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

a 3.2.1发展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级解加快 体育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

b 3.2.2发展体育产业投资墓金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和扩大内需 C.3.3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模式选择与构建

a 3.3.1鼓励发展专业性基金,最后实现多种专业性基金的多元化组合 管理 b 3.3.2就交易方式而言,建立由发展封闭式基金为主,向发展开放式 基金为主过渡

D.3.4我国建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前景分析 a 3.4.1我国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

3.4.1.1产业投资基金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法律法规将逐 步出台 3.4.1.2体育产业是一个可以燕利的产业为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 发展提供了条件

b 3.4.2发展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制约因素 3.4.2.1我国投资者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认识水平3.4.2.2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专家管理水平3.4.2.3体育企业制度的内在缺陷 3.4.2.4法律监管体系建设 IV.结论

2.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纲 篇二

1 江苏光伏产业发展概况

1.1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江苏光伏产业多项技术指标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无锡尚德自主研发的冥王星单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到19%, 电池转换效率位居世界第一, 徐州中能多晶硅生产成本降到了国际领先的30美元/公斤, 光伏核心装备气相沉积设备、高温扩散炉等实现自主制造, 光伏产业装备国产化率已达70%, 初步构建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系统的完整产业链。

1.2 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2002~2007年江苏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了500多倍, 2008年太阳电池总产量为1580MW, 产值780亿元, 占全国的70%、占世界的20%。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 江苏光伏产业增速有所放缓, 2009年第四季度起开始回升。2010年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 全省光伏产业实现产值1988亿元, 同比增长81%;产能占全国1/4, 晶硅电池产量占全国55%以上。

1.3 骨干企业不断壮大。

2006年至目前, 是江苏光伏产业爆发式增长期, 主要是在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这一光伏产业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影响下, 苏南、苏中、苏北光伏企业竞相发展、产业链上中下游齐头并进的格局迅速形成, 太阳电池总产量与总产能均呈几何级数增长。2010年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南通林洋出口同比增长分别达112%、364%、189%, 主要骨干企业产值平均提升了50%左右。目前, 全省光伏产业企业超过600家, 从业人员12万人, 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有26家, 超50亿元有3家, 超100亿元有1家, 超200亿元有1家。全省有8家企业在海外上市, 销售排名全球前20强中江苏有5家, 形成了独特的“江苏太阳能海外板块”现象。

1.4 工程应用步伐日益加快。

南京、无锡、扬州、盐城等地23个太阳能项目获得国家“阳光屋顶计划”, 2010年底省内建成57MW光伏电站。国际工程承包能力快速提升, 尚德中标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泰国曼谷34.5MW太阳能电站;南京辉伦为捷克一家光伏电站提供全部组件35MW, 是迄今为止全球第五大单体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泰州中盛开发太阳能巡日发电系统, 太阳能发电效率提高40%以上, 成为全球光伏电站总承包知名企业。

2 江苏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光伏产业过于依赖国外市场。

经过几年的发展, 江苏的高纯硅提纯的企业投产的比较多, 改良西门子法的工艺也已基本掌握, 国产的高纯硅的产量急剧提升, 2009年江苏的多晶硅材料主要供应国内企业, 已能满足我国和江苏的晶硅电池所需要的高纯硅大约一半的需要。但从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 江苏的高纯硅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江苏晶硅电池产量的需要, 2009年上半年实际产量2532.04吨, 缺口达到5000吨, 大约有2/3的高纯硅仍然需要从省外或国外进口。从江苏的发展规划来讲, 在近2~3年内, 晶硅材料的短缺依然是困扰江苏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09年我国和江苏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 扶持光伏并网发电, 我国和江苏的光伏并网发电规模大幅度上升, 预计2010年, 高纯硅依赖进口的局面会进一步改变, 但是98%以上的太阳能电池仍然用于出口, 光伏产业发展高度依赖国际市场, 一旦国际市场有变, 将面临较大风险。

2.2 部分光伏企业面临困境。

一是受西班牙市场动荡以及欧元汇率下跌影响, 部分以欧洲市场为主, 以欧元结算的企业损失巨大。二是多晶硅价格的快速下跌也给上游企业以及原料库存过大的企业带来了很大负担, 多晶硅原料价格已从最高每公斤500美元下降到80美元以下;三是不少在建项目和规划项目压力增大, 新投资和企业扩张趋于谨慎, 普遍处于减缓或观望状态。

2.3 系统集成技术和关键设备技术急待创新。

系统集成和安装工程技术是江苏光伏产业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急需在光伏系统优化设计与配置技术、跟踪系统技术 (单轴系统、双轴系统) 、发电系统平衡技术、伺服系统技术及光伏电站并网安装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和经验。由于一直没有掌握真正核心的多晶硅生产技术, 我国多晶硅生产能耗和成本较高, 成为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中的一道“硬伤”。江苏光伏产品生产的关键设备绝大部分来自国外供应商, 进口设备费用约占江苏光伏生产企业总设备费的80%。我国当前多晶硅行业大型企业的多晶硅生产成本约为35~50美元/千克, 少数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高达70~80美元/千克, 而国际7大厂商生产成本最低可以控制在15~20美元/千克。一旦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海外7大集团集体降价, 我国现有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将面临巨额亏损。经过多年发展, 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 但设备质量、性能及技术标准与国外同类产品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加大科技攻关, 推进国产化和本土化生产进程。值得一提的是, 在单晶炉方面江苏主要使用国产设备, 国产率占95%。

2.4 共性创新平台缺位。

从国外光伏技术开发的实践来看, 光伏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光伏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已形成由政府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专业化服务机构组成的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 服务领域涉及光伏行业标准制定与共性技术研发、光伏产业各环节实验测试平台等各方面。目前, 江苏光伏产业缺乏公共服务平台, 如检测服务、共性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和推广应用服务等方面, 造成各企业根据自身产品进行相关实验室的重复建设, 缺乏资源共享与互动性。在光伏领域应用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缺乏创新性。

2.5 光伏技术人才依然不足。

江苏是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的省份, 拥有众多国家“985”和“211”高等院校, 光伏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和研究基础。在半导体材料研究方面,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具有很强的实力;在薄膜电池的研究方面,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均有一定实力, 东南大学光电子实验室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与建筑结合的城市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方面也具有很强的实力。然而, 江苏的光伏技术人才在国内外均不具有优势。目前, 江苏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科学研究方面在国内不具备一流水平, 滞后于江苏光伏产业迅猛发展的客观现实。在光伏技术人才培养方面, 除了二流院校或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还没有任何国家级的“985”和“211”高校设置光伏技术专业, 开设光伏技术应用课程, 这与江苏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极不相称。

3 加快江苏光伏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加快出台上网电价法, 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

参照德国光伏市场的发展经验, 出台上网电价法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办法。在《上网电价法》中规定较为合理的上网电价, 明确操作程序和操作办法, 使光伏电站投资者有一定的投资收益, 有利于调动社会资金投资的积极性。同时, 上网电价是唯一的考核和结算指标, 简单易行, 可操作性强。应当在可再生能源法中对光伏并网发电的电价补贴建立相应的基金, 国家统一每年在电价中提纯5厘, 允许各地政府再提纯5厘, 用于光伏并网发电的电价补贴。按照江苏省2008年全社会用电量为3118.32亿千瓦时计算, 可以获取31亿元的基金, 按照2009年江苏省提出的目标上网电价, 这笔钱, 可以补贴约8.4亿千瓦时, 如果按照分十年进行补贴的模式, 这笔钱每年可以补贴0.84亿千瓦时, 按照江苏地区平均有效日照1100小时计算, 每年可以装机约76MW, 即江苏地区光伏电池的每年产量的5%左右在本土, 而不必外销, 同时, 可以大大推进江苏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环境品质的优化。

3.2 加强光伏产业技术创新, 提升核心竞争力。

要加大光伏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 加速突破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提升江苏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光伏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大、周期长, 为提高效率, 要采取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战略。一方面, 国外基本成熟的技术, 可以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根据江苏的资源特点进行再改进, 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 具有江苏特色的光伏技术要坚持自主开发要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 重点突破太阳能电池技术逆变器技术、光伏控制技术、并网技术中制约光伏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 为江苏光伏提供持续的竞争力。

3.3 加快光伏技术产业化和装备制造能力的发展。

进一步推进江苏光伏科研成果的转化, 在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重大装备扶持项目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光伏专项, 大力扶持技术的产业化和装备制造。同时, 有目标地安排技术的产业化和装备制造为新能源技术和产品进入市场创造条件。集中一定财力重点支持新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性、前沿性的研发, 也可通过招标形式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攻关新能源关键技术;与先进国家签订光伏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定, 对光伏技术的引进实行进口税减免, 从而提升江苏省光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为将来抢占市场创造有利条件。抓好光伏相关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组织专业化生产, 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销路。

3.4 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加快重大技术突破。

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设立江苏光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解决光伏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 克服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并逐步形成我国在光伏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 进一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企业应更专注于产品的价值和质量, 继续增大研发投资以实现技术进步, 降低运营成本。不能通过依赖价格下降从而达到增加市场份额的目的。依托有一定基础的高校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 在省内重点扶植10个左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和光伏产业技术联盟。

3.5 培育龙头企业,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从2009年国际光伏产品市场看, 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关系在转变, 竞争越来越激烈, 国际化大型企业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竞争优势。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常熟阿特斯等大公司在金融危机中产品销售渠道依然畅通, 且价格相对较高, 充分显示了品牌效应。江苏光伏产业配套基础好, 产业链完整, 具有雄厚的技术和经济实力。要着力培养和扶植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有资源条件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企业实行重点支持, 建设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光伏产业群, 打造国际知名产品品牌, 带动产业群的共同发展, 提升光伏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通过政策扶植和价格杠杆, 鼓励企业兼并做大做强。

3.6 支持和帮助企业开拓光伏产品市场。

江苏光伏产业要做大做强最大的问题是产品销售市场和产品应用。我们一方面要组织研究国外光伏市场、政策以及准入门槛, 为企业服务, 积极鼓励企业探索新的生产管理和销售模式, 重点突破国际贸易保护壁垒, 在保住既有市场的情况下, 大力开拓欧美、东南亚等国外新兴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挖掘光伏产业的国内市场需求, 比照首台 (套) 设备政策, 将光伏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优先目录, 并对采用新产品的项目给予贴息或补助。此外,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光照资源, 是理想的地面电站建设地, 要积极参与国内兄弟省区光伏建设, 重点支持江苏企业在西部地区投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3.7 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培养人才、稳定队伍是江苏光伏产业发展的人力基础。目前, 江苏的光伏产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 高端人才较少, 知识结构老化严重, 且数量不足, 不能适应江苏光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一方面, 要加快引进人才, 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另一方面, 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改善人才成长环境。要与本省的主要大专院校建立广泛联系, 在高校增设光伏专业, 鼓励企业参与光伏技术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 有计划培养光伏专业人才。支持企业引进国外智力和光伏技术研发机构, 对于光伏技术高端人才、团队的引进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

参考文献

[1]石定寰.加快发展光伏产业保障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J].太阳能, 2011 (10) .

[2]陈蓉.湖北光伏产业发展定位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 2011 (23) .

[3]马宁, 董俐.全球价值链下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研究[J].中国市场, 2011 (23) .

[4]任鸿雁.内外并举我国光伏产业前景可期[J].中国贸易救济, 2011 (5) .

[5]赵勇.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企业, 2011 (4) .

3.产业专利战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产业专利战略; 产业集群

所谓专利战略,就是与专利相联系的法律、科技、经济原则的结合,用于指导科技、经济领域的竞争,以谋求最大的利益。一般而言,专利战略可以分为三个主体:企业层次、城市或产业层次和国家级层次。国家专利战略主要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规定如何利用专利制度,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效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企业专利战略,是企业面对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技术动向,运用与专利相关的法律、制度,配合企业竞争战略,从总体上谋划专利工作的远景、目标,规范技术创新各个环节的活动和管理,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获得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策略,是现代商战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国家层次和企业层次的专利战略目前研究的理论很多,但是作为中间层次的产业专利战略目前基本上无人研究。本文就是从产业专利战略角度出发,对概念、特点、内容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产业专利战略的概念

有关专利战略的定义很多,但是关于产业专利战略,还没有一个非常系统、非常明确的定义,这些定义对产业专利战略的理解和认识无疑具有借鉴作用。产业专利战略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国家和企业而言的,产业专利战略在性质特点上与国家层次的专利战略有相似之处,但由于要受到国家层次专利战略的制约,因此在空间上要小于国家专利战略。

本文认为“产业专利战略是为了区域政府为谋求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专利技术为对象,利用专利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手段,采取各种策略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

产业专利战略的特点

1、全局性:产业专利战略是区域政府就该区域内产业集群运用专利制度和专利技术实现市场竞争优势的全局性计划安排,对该区域而言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决定了该区域产业专利工作的基本定位及发展趋势。

2、长远性:产业专利战略是区域政府就该区域内产业集群运用专利制度和专利技术实现市场竞争优势的长远性计划安排,其实施后果不仅表现在现在更影响到将来。因此,在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任务、战略措施及战略实施步骤方面要具有前瞻性,即既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但不拘泥于现实,而且还要着眼于该区域科技经济将来发展的需要。

3、相对稳定性:产业专利战略的制定要慎重,确保其科学、客观、可行,一经制定就要严格执行,非特殊情况不能更改。

4、功利性:产业专利战略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追求本地区利益的最大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5、从属性:产业专利战略从属于国家专利战略,受国家专利战略的指导,产业专利战略从属于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其制定必须以

产业专利战略的内容

就国家专利战略的内容来看,国内外主要是从人才培养、专利创造、专利保护和专利实施四个方面研究如何完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产业专利战略是国家专利战略的一部分,它与国家专利战略一样都是由政府牵头,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制定、实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利战略。因此在内容上至少应当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专利创造战略、专利保护战略、专利实施战略四个部分。

1、人力资源战略:专利知识教育和培养专门人才是产业专利战略重要的支撑条件,是产业专利战略社会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利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离不开人的因素,而且专利创造战略、专利保护战略和专利实施战略都需要本地区相关的人力资源来完成,此,强化人力资源战略是产业专利战略的保障。

2、专利创造战略:创新是产生专利的前提,更是一个地区争夺和保持区位竞争优势的源泉。专利创造战略通过采取加大政府投入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专利激励机制和明确专利权属政策等一系列手段,旨在帮助和鼓励地区产业集群进行技术创新,激发专利申请热情,保护研发成果,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力。

3、专利保护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仅是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维护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也是鼓励国内产业集群研

4、专利实施战略:区域政府应当制定促进技术利用和扩散的机制和政策,建立专利信息服务中心,推动地区形成专利信息利用机制,发展并规范各类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在专利实施中介等方面为当地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专利信息服务。

产业专利战略的发展的阶段

通过对日本、韩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产业专利战略发展情况进行总结,我们认为,产业专利战略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区域产业集群开始利用自然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出口的产品和采用的生产方式技术含量很低。虽然在这一阶段他们的出口额可能实现迅速增长,但无法创造出大量价值。在这一阶段,大部分收益都流向了开发、设计并销售出口产品的外国企业,或是流向出口市场中那些尽享低成本商品的消费者。

第二阶段:起步阶段

区域产业集群积累了一定的出口和生产经验后,就开始从事更加复杂的、价值更高的出口活动。企业掌握了更多高科技生产方法,生产更加复杂的组件并最终向市场推出自己的产品。在这一阶段,企业通常会首先模仿从其出口客户那里学到的产品和生产方式,并以此为起点,开始投资于研发,甚至尝试购买知识产权。

第三阶段:制约阶段

区域产业集群开始意识到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风险。强劲的出口销售和薄弱的知识产权持有状况令他们陷入不利的竞争地位,受制于那些拥有强大知识产权的对手企业。

第四阶段:发展阶段

区域产业集群在经历了所有这些负面的后果之后,企业开始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他们迅速地意识到,要想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显著地改变其知识产权地位。问题在于,怎样改变这一地位?

第五阶段:收获阶段

区域产业集群最终发现,获得、发展和管理知识产权上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的企业和国家所获得的回报是相当可观的。他们可以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来源。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群基本上处在知识产权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正在向第四阶段发展。在发展之初,产业集群会发现自己处于左下格。它们几乎没有知识产权并且风险销售额(在这里是指出口销售额)很低。经过不断的发展,出口销售开始不断增长,而这种增长主要基于低廉的劳动力。企业的知识产权并没有随出口额等比例增长。这使他们的定位从左下角向左上角转移,成为我们所称的“箭靶”地位。处于这一位置的企业异常脆弱,极易受到冲击。他们的销售额非常高,但与此同时几乎没有防御性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持有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压榨这些产业,例如收取大笔的专利权使用费。

产业专利战略与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的关系

4.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纲 篇四

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及建设内容,建设进度安排,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2申请财政专项资金补助的理由及使用计划

1.3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备案情况、建设用地情况、环评批复情况、技术来源及先进性、自有资金及银行贷款落实情况

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节列出附表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二章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2.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单位的所有制性质,企业类型,股东构成及主要股东的概况,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在国内及省内同行业所处地位,人员结构,技术实力,获得的主要业绩、专利、资质、荣誉等。

2.2项目单位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年龄、学历、职称、业绩以及主要社会兼职等,有无破产、银行欠资或其他需要说明的有关社会形象和诚信问题等。

2.3项目单位研发投入情况

项目近三年研发投入情况,已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和专利情况,企业创新能力评定情况。

2.4项目科研带头人基本情况

姓名、年龄、学历、职称、业绩以及主要科研成果等。

2.5项目单位财务状况

主要包括上的总资产、固定资产、负债、资产负债率,销售收入、利润、税金、银行信用等级等。

第三章项目建设背景和意义

3.1建设背景

重点分析项目国际国内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本项目提出的过程。

3.2产业政策、规划及关联度分析

主要分析相关行业产业政策情况,国家和省相关规划有关内容,项目所处产业链发展状况,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情况。

3.3项目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分析对国内省内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对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等。

第四章市场分析

4.1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重点是国际国内市场现状及未来需求分析。

4.2项目产品特色及竞争优势

重点介绍项目产品的独特性,与市场同类产品相比的主要优势(技术、成本、市场等方面)。

4.3市场营销

4.4市场风险分析

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

5.1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5.2主要建设内容

5.3技术方案

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图)、技术来源及先进性。主要包括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项目前期研发及技术准备情况;突出项目技术方案的特色和创新性、先进性和可行性,重点阐述拟解决的创新突破点、关键技术难题;有关技术列入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情况,获得技术进步奖励情况等。

5.4主要设备方案

设备选型、来源,列出新增主要工艺设备清单。

5.5工程方案

建、构筑物方案及清单,总图运输,公用辅助工程,消防,环境保护,节能。

第六章项目实施进度

6.1建设期

6.2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计划进度安排,绘制项目实施进度表(横线图)(参考所附样表)。

6.3已完成投资情况及构成。

第七章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7.1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依据及说明(说明相关的取费标准、税收政策、银行贷款利率、基准收益率、项目计算期等,项目计算期通常可按10年。)、建设投资估算、建设期利息估算、流动资金估算、项目总投资。

本节列出附表4-

2、附表4-2-

1、附表4-2-

2、附表4-

3、7.2资金筹措

重点说明项目自有资金及银行贷款落实情况。

本节列出附表4-4。

第八章项目效益评价

8.1财务评价

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和附加估算、成本估算、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财务评价结论。

本节列出其余项目财务分析附表(附表4-4、附表4-

5、附表4-

6、附表4-6-

1、附表4-6-

2、附表4-

7、附表4-

8、附表4-

9、附表4-

10、附表4-

11、附表4-12)。参考项目计算期为10年。

8.2社会效益评价

分析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解决就业,节能减排效果等。节能减排效果重点说明产品产值能耗计算方法和依据。

附件:4-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4-2.建设投资估算表

4-3.流动资金估算表

4-4.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4-5.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4-6.总成本费用估算表(按生产要素分)4-7.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4-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4-9.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4-10.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4-11.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4-12.资产负债表

5.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纲 篇五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部分)

一、概述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名称

1.2 项目承担单位及负责人 1.3 项目起止日期 1.4 项目主管部门

1.5 项目简要内容及实施目标(以前是否申请、验收过)2 企业概况 2.1 企业简介

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所有制性质、隶属关系、企业地址 及邮政编码等 2.2 人员情况

职工总数及构成,工程技术人员及构成,计算机及自动控制 等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数。2.3 企业资产信用状况

资产总额(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流动资产、负债

总额、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

收入总额(主要营业收入、税后利润总额、银行借款总额)。

银行信用等级。税务局情况记录

2.4 企业近二年生产经营情况,主要产品及其在国内外的市场

地位。

二、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2、国内外同类项目的应用情况。

3、该项目开发前与投入使用后,企业在生产、经营、质量、技 术与管理等方面有那些变化及显著效果。

三、协作单位的选定理由

1、协作单位的概况及其优势分析比较。

含协作单位资质、人员情况、技术特长及开发同类项目的经验等。

2、与国内外同类系统或产品在性能、价格、服务等方面的比较。

四、项目的内容及目标

1、简述项目主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结构示意图,主要子系统等。控制项目需要简要描述工艺流程及控制方案。

2、结合国内外同类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项目的目标与预期达到的技术水平。(有可操作的量化指标)

五、项目的技术可行性

1、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案的简单比较

2、最佳方案及论证

2.1 总体概述 2.2 设计思想 2.3 设计依据

2.4 系统配置(包括软、硬件两个方面)2.5 控制策略及测控参数 2.6 系统的技术指标及特点

六、设备选型及系统报价(含硬、软件明细表及设备报价)

七、项目实施计划

1、项目实施计划时间表

2、项目实施的保证措施(人员保证、条件保证、协作单位)

八、总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总投资估算 1.1 工程费用 1.2 建设期贷款利息 1.3 各种税收 1.4 不可预见费 1.5 其他费用

2、资金筹措

2.1 资金来源组成 2.2 资金运用计划

九、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1、财务成本分析 1.1 投资成本预测

1.2 增加的销售收入和税金预测 1.3 生产成本预测 1.4 利润预测 1.5 贷款还本利息预测

2、财务分析

2.1 财务赢利性分析

2.2 清偿能力分析(含还贷计划)

6.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纲 篇六

1.1 项目名称、主办单位名称、企业性质及法人代表

项目名称: 主办单位: 企业性质: 法人代表: 1.2 建设地址和性质

建设地址: 项目性质: 1.3项目建设内容 1.4 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执行期: 投资概算: 经济效益预测:

二、项目概况

2.1行业发展背景及趋势 2.2 项目实施内容

2.2.1项目名称 2.2.2建设规模 2.2.3建设内容 2.2.4 建设地点

2.2.5 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

2.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2.4 技术成果概况

2.4.1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 2.4.2企业研发能力概况 2.4.3主要技术特点和优势 2.4.4项目技术主要先进性 2.4.5与同类技术或产品的比较 2.5 技术工艺

2.5.1技术路线 2.5.2设备选型 2.5.3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2.6 项目实施条件

2.6.1生产技术条件 2.6.2原材料供应条件 2.6.3外部配套条件

三、建设用地及规划

四、资源利用和能源耗用分析 4.1资源综合利用与治理方案 4.2能源耗用分析

五、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1项目地点环境现状 5.2环境管理 5.3环境保护投资

六、项目招投标方案 6.1编制依据

6.2招标范围

6.3招标的组织形式

七、投资估算及筹措 7.1项目总投资规模

7.1.1投资估算范围 7.1.2投资估算依据 7.1.3估算说明 7.1.4估算结果 7.2投资使用方案 7.3资金筹措方案

八、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8.1财务分析 8.1.1评价依据 8.1.2评价原则

8.1.3假定条件及评价方法8.1.4财务基础数据测算 8.1.5财务评价参数 8.1.6财务报表

主要包括:

附表1:投资估算表 附表2: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3: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附表4:项目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表 附表5:项目总成本测算表

附表6: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估算表 附表7:现金流量估算表 附表8: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附表9: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附表10:资产负债表 附表11:敏感性分析表 8.2不确定性分析

8.2.1定性分析 8.2.2定量分析(1)敏感性分析(2)盈亏平衡分析 8.3项目风险分析

8.3.1政策风险及规避措施 8.3.2 资金风险及规避措施 8.3.3技术风险及规避措施 8.3.4市场风险及规避措施 8.4项目经济效益

8.5项目社会效益

九、结论

十、财务分析表

7.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纲 篇七

“耦合”作为一个物理概念,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研究。两个产业的耦合发展从无耦合到高度耦合,其耦合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产业要素、结构和布局、制度等方面[3,4]。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区域经济转型内在要求产业能够实现耦合互动,减少因产业分立替代所带来的消极影响[5],而两个产业在生产资源和市场等方面耦合互动可以为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节约[6]。 但考虑到产业间耦合发展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 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促进产业耦合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还有学者通过构建产业耦合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两产业的耦合发展状态( 阶段)[7]。 为此,本文认为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可能存在耦合关系,于是选取废弃资源加工业与传统化学工业为例挖掘他们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为两类产业的耦合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1产业耦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本文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通过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两个指标衡量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发展情况。其中,本文用耦合度来衡量两个产业在空间逻辑结构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程度; 以耦合协调度来衡量两个产业在时间逻辑上的总体发展水平。

1.1耦合度模型设计

1.1.1相关指标变量确定

设U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序参量,Uij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中第i个指标的第j个变量参数, 即为各评价指标的贡献值,实际值为Xij,aij和bij分别为序参量的上限和下限,即bij≤ Xij≤ aij,其中i = 1,2,3,……,m,j = 1,2,3,……n,m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子系统的指标个数,n为第i个指标中的参数个数。则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序参量标准化的公式为: Uij= ( Xij- bij) /( aij- bij) ,其中0 ≤ Uij≤ 1,Uij越接近于1,说明该指标对系统的贡献越大。

同样,设W为传统产业的序变量,Wij为传统产业系统中第i个指标的第j个变量参数,即为各评价指标的贡献值,实际值为Yij,eij和fij分别为序参量的上限和下限,其中i = 1,2,3,……m',j = 1,2,3, ……n'。m'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子系统的指标个数,n' 为第i个指标中的参数个数。则传统产业系统的序参量标准化的公式为: Wij= ( Yij- fij) /( eij- fij) ,其中0 ≤ Wij≤1,Wij越接近于1,说明该指标对系统的贡献越大。

1.1.2指标权重确定

设 αi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子系统序参量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αij为第i个指标中第j个变量的权重,Ui为第i个指标的系统贡献值,U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总贡献值,其中i = 1,2,3,……,m,j = 1,2,3,……,n,且。则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中各指标的贡献值Ui和系统总贡献值U表示为:

同理,设 βi为传统产业子系统序参量中第i个指标的权重,βij为第i个指标中第j个变量的权重, Wi为第i个指标的系统贡献值,W为传统产业系统的总贡献值,i = 1,2,3,……,m',j = 1,2,3,……,n',且则传统产业系统中各指标的贡献值Wi和系统总贡献值W可以表示为:

1.1.3耦合度评价模型确定

本文用耦合度来衡量产业在空间逻辑结构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程度。设C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度,且系统中只有单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单个传统产业,则耦合度模型可以表示为:

式中,0 ≤ C < 1,C的值越接近于1,说明两产业之间的关系越密切,但永远不会等于理想值1; 同样,C的值越接近于0,说明两产业之间越无序。C值的具体表示意义见表1。

1.2耦合协调度模型设计

耦合度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在空间上的耦合关联程度,但两个产业在发展中可能存在耦合度较高而相互之间不协调发展的情况。因此,本文借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描述产业之间的发展协调关系和总体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模型可表示如下:

上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上文中的耦合度, T为两产业整体协同的评价指数。其中T = a × U + b × W,a + b = 1,分别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和传统产业系统的贡献系数,a和b的取值一般在0. 3和0. 7之间,本文中两系数分别取0. 65和0. 35。

2实证研究

2009年国务院就开始倡导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各地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产业耦合测算样本和指标的选取也略有差异。本文根据宁波市经济发展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样本和相应的指标进行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测算。

2.1指标选取

在产业样本的选择上,考虑到宁波市经济发展实际和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选择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本文将两产业简称为“废弃资源回收利用业”和“化学工业”,下文中将用简称代替) 为例,实证分析耦合相度和耦合协调度。

传统产业选取产业经济效益、产业市场绩效、 显性优势指数、区域利用和产业发展潜力5个一级指标及10个二级指标进行测算;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行业规模、行业经营状况、区域利用、产业市场绩效和产业发展潜力5个一级指标及11个二级指标进行测算,见表3和表4。

2.2数据选择及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计算

按照前文选取的产业样本和耦合指标体系,本文从《宁波市统计年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浙江省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中选取2006—2012年间相关数据。根据统计资料2012年数据确定各个产业指标体系的实际值,并以2006—2012年间各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序参数的上限和下限。

依据上文中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设计可以计算出废弃资源回收利用业和化学工业各指标的贡献值以及相关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2.2.1各级指标贡献值计算

按照本文相关模型的设计,结合各指标实际值、 序参数的上下限,可得相关评价指标值,如表5所示。

根据上表中综合二级指标层的权重和相应贡献值,可以计算出两产业的一级指标贡献值,见表6。

根据两个产业一级指标贡献值和相应权重,可得两产业的综合贡献值如下。

废弃加工业综合贡献值:

化学工业综合贡献值:

2.2.2两产业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计算

综合以上计算结果,可得:

3结论及建议

上文以宁波市废弃资源回收加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代表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耦合问题,计算结果显示废弃资源加工业、化学工业耦合系统的综合贡献值分别为0. 370 6、0. 350 9,两个产业对宁波市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值基本持平, 其中废弃资源加工业的贡献度略高于化学工业0. 019 7。两产业间的耦合关联度为0. 499 8,宁波市两产业间的耦合关系,为中度耦合,处于发展阶段初期。根据耦合持续发展度0. 426 3,两产业的耦合类型属于濒临衰退发展型; 根据两个产业对耦合系统的综合贡献值,宁波市化学工业处于轻微衰退发展,废弃资源加工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3.1夯实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耦合战略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明确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的政策指南。宁波市政府需重视本行政区域的整体规划,明确相关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指导产业发展。以本文选取的废弃资源回收加工业为例,该产业作为环保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明确环保产业的纲领性文件,同时还要明确化学工业等相关传统产业在战略性环保产业发展中所起到的地位,避免两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互相挤压。

2结合宁波市的资源条件、产业特色以及未来规划等实际,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重点方向。宁波市各个地区产业特色显著, 基于这些宁波市现有的传统产业,我们可以把产业耦合的重点聚焦于最具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及产品分工环节,并以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高技术、生命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以不求“全”,只求“精”的战略目标创建宁波市产业耦合新形势。此外,宁波市可以借鉴国内外产业、产品内部分工的成功体系以提高产业耦合速度,充分放大本市在某个产业链条或产品的某个工序、区段、 环节上的比较优势,把附加值大的产业及产品做到品质化和规模化。

3.2多元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耦合协同

1强化产业关联的作用。从本文选取的案例来看,传统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以其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外围的发展模式是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在环境问题越来越被关注的21世纪, 废弃资源加工业发展潜力大,尤其在产品分工上承接化学工业的后续走向。因此,宁波市政府可以引导废弃资源回收加工业在化学工业相关联的基础上来选择合适的上下游产业,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

2加强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信息化加快了产业融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范围内的进度,降低了产业的进入门槛,模糊了产业边界,也催生了许多新产品。目前宁波市产业耦合并不全面,因此,宁波市应当扩大产业融合的领域,增加耦合发展的产业,进而促进宁波市产业发展的多元化。

3.3培养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复合人才

1制定有利于相关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政策。通过对废弃资源加工业和化学工业一级指标贡献值的分析发现,两个产业的区域利用条件贡献值均在0. 1以下, 可见,宁波市在该领域的人才吸纳能力有限,无法保留足够的劳动力作用于该产业,由于很多科技创新企业位于慈溪、象山、宁海等市郊,导致这些区域的企业人才流动率极大。为此,政府应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面向全国多渠道引进拔尖人才,培训内部员工,通过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壮大宁波市城市建设的人才队伍。

8.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篇八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产业集群;大金融;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3-0064-05

金融产业集群是一个客观存在但理论上缺乏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实践上也少有清醒自觉的系统谋划。本文试图在构建金融产业集群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针对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提出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产业集群是重要的高端产业体系

(一)金融产业集群的概念

集群一词源于生态学,原指以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栖息处的生物族群。“产业集群”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正式提出,意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由众多业务上关联、地域上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局限于工业领域,产业集群的英文Industrial Cluster实际上应该译作“工业集群”。金融业往往被当作构成产业集群的“配套服务行业”,而不被当作独立的产业集群。本文认为,金融产业集群也可以称作广义金融业或“大金融”,它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业紧密相关,金融业与相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的高端产业体系。

(二)金融产业集群的构成

金融产业集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可称为狭义金融业、“小金融”,即金融业本体,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这是金融产业集群的核心,也是第二、第三层次的基础。第二层次为金融业提供硬件支持的有形产业,包括金融专用机具、设备、车辆制造和票证印制等。第三层次为金融业提供软件支持的无形产业,包括征信、担保、典当、会计师、律师、债项评级、投资咨询、财务顾问、保险代理、资产评估与拍卖、客服中心、灾备中心、后台基地、金库守押、金融安保、金融协会、金融IT研发、金融科研、金融教育培训、金融媒体、金融会展、金融监管,等等。

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第一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创造的GDP表现为金融业增加值。2008年全国金融业增加值为14 240亿元,河北省为419亿元,占全国的2.9%①。第二、三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创造的GDP直接表现为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因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而创造的增加值(统计难度极大,第三层次占主要部分),一般间接表现为金融企业的采购开支即业务管理费用。2008年全国19家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总资产占全国银行业的74.2%)的业务管理费总计4 838亿元②,推算全国银行业业务管理费6 520亿元;加上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企业的业务管理费1 600亿元[2],当年全国金融企业业务管理费共8 120亿元,相当于当年金融业增加值的57%。根据以上推算,我国三个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2008年共创造GDP为22 360亿元(其中第一层次占64%,第二、第三层次共占36%),相当于当年GDP的7.4%,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三)金融产业集群的特征

(1)核心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展金融产业集群对其他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2)知识性。金融产业集群实际上也是现代财会、风险控制、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精算、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集群”,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3)高端性。第一、第三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大体上居于第三产业的先进服务业一端,其从业者往往被称为“金领”;第二层次基本上居于第二产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一端,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4)低碳性。三个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均属典型的无烟产业,能源原材料消耗极少,碳排放极低。银行业还可以通过绿色信贷政策推进整个经济体的节能减排。(5)高效性。金融产业集群的产品和服务一般成本较低,利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以银行业为例,2009年中国银行业净资产收益率达16.2%③,远高于2010年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2%、9.4%的水平④。

(四)金融产业集群的实践

基于上述特性,金融产业集群理所当然地成为各国、各地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方向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美国2008年金融业就业人口达5.0%,创造了8.3%的GDP⑤;美国同时还是国际先进金融设备(以IBM为代表)、信用评级(以穆迪、标普、惠誉为代表)、会计师(以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为代表)、金融科研教育(以一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代表)以致储备货币的“供应国”,金融产业集群发育充分,规模庞大。

目前,国内许多地区提出了发展金融产业的规划和建设金融后台基地的目标,展开了金融信息技术外包(ITO)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的“接包”竞争。北京市政府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首都金融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意见》,规划建设四个金融后台服务区;天津市在开发区服务外包园区形成了金融后台营运基地;上海市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了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银行卡产业园);广东省在佛山南海千灯湖建设金融高新区,作为金融后台基地;深圳市正在积极承接香港金融后台转移,建设“深圳市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铁岭市正在兴建“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大连市在甘井子建设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合肥市已吸引农行客服中心和工行、中行、建行、邮储行、浦发行、中信达后台基地;西安市提出了打造数据灾备中心基地。但是,国内尚未看到有关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官方文件,也未见有关广义金融产业集群的规范性理论阐释。厦门市2009年出台了《厦门市金融服务产业集群2009—2015发展规划》,虽然是目前所见唯一明确提出发展“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官方规划,但规划内容基本上仍是传统金融业。

二、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建设进步较快,差距仍大

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近几年来金融产业集群发展较快,迈出了重要步伐。

(一)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从第一层次来看: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1日诞生于石家庄市,可以说河北省是新中国金融产业的原点。经过60多年尤其是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河北省金融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金融环境明显优化。省委、省政府把发展金融业放在突出位置,先后出台了《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金融业既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又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二是金融市场主体建设取得突破。近两年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入驻河北省,外资银行和股权投资基金实现了零的突破,地方银行走出了河北,浦发、兴业等股份制银行先后落户,金融服务实现了乡级全覆盖。渤海股权交易中心正式开业,省级法人财险公司正在积极组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河北分公司和信诚人寿、阳光寿险获批筹建。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有没有”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金融市场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7月末河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4 853亿元,居全国第8位;贷款余额为14 922亿元,居全国第10位。境内上市公司数量(40家)和融资额均居全国第14位。1-7月实现原保费收入422亿元,居全国第8位。

从第二层次来看:河北省在印钞和保险柜制造方面较有优势,钱币票证印制和金融专用机具设备产业较为发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赵两国即在今河北省保定、邯郸境内分别铸造其“中央银行”货币——著名的燕明刀、赵直刀、赵大布等,通行全国。抗战时期,晋察冀银行、冀南银行几乎就在燕、赵两国都城故地印制两行纸币。目前,河北拥有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21个直属企业中的2家,河北省也是除北京以外唯一拥有其2家企业的省份。河北省保险柜产业优势明显,全国十大保险柜品牌中,武邑“虎牌”保险柜居其首,衡水“蓝盾”保险柜列其中。

从第三层次来看:目前,河北省在金融后台基地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在廊坊、石家庄分别建立了中国北方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A区、B区。中国银监会“五大中心”(培训中心、党校、干部学校、灾备中心、金融论坛)落户廊坊,中国工商银行客服中心、电子银行中心落户石家庄,安邦财险后援中心落户燕郊。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纪念馆暨河北钱币博物馆在石家庄开馆;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学科被评为河北省首个金融学省级重点学科;河北日报专门开办了《金融周刊》,《河北金融》杂志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河北金融网、银企对接网分别开通。

2009年河北省金融业创造的增加值达52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5%;如果按照全国第二、三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增加值相当于金融业增加值57%的比例推算,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2009年创造的GDP应为826亿元,占全省GDP的4.8%,接近成为支柱产业的水平。

(二)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对金融产业集群问题认识不深,“大金融”意识不强。长期以来,主要把金融业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配套服务行业”,没有明确提出“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课题,没有将为金融业提供软硬件支持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纳入“大金融”产业,没有明确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和经济增长点进行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省政府在考核金融机构和市级政府时,主要考核信贷、融资方面的情况,没有考核金融机构对税收、就业的直接贡献和区域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

2. 金融产业集群总体发展水平低,在全国位次靠后。2009年河北省金融业(第一层次)增加值仅占GDP的3.05%,经济增长贡献度不高,远低于全国5.2%、东部9个沿海省市6.1%的水平;人均金融业增加值仅为748元,仅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东部9省市的30%;河北省金融业增加值绝对额居东部9省市的第8位,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居第9位(见表1),金融产业发展与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从资本市场看,河北省2009年末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全国的2%,总市值仅占1.3%,远低于河北省GDP占全国6%的比例。相对于第一层次的金融产业来说,河北省第二、第三层次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滞后,其创造的GDP应该低于本文推算的全国57%水平。

3. 大金融体系不健全,产业空白较多。在第一层次,河北省法人尤其是省属法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规模不大,财税贡献度低。法人机构是所得税的直接纳税人,是地方的重要税源。2009年末全国共有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239家,河北省仅3家;全国村镇银行148家,河北省仅3家;全国信托公司58家、企业财务公司91家,河北省各仅有1家⑥;2008年末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07家,期货公司171家,2009年末河北省各仅有1家⑦。河北省在省级法人银行、全国性金融类交易所、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法人保险公司、外资法人金融机构方面尚属空白。就省级银行来看,国家层面有全国性法人银行,河北省11个设区市各有1家法人城市商业银行,县级基本上都有1家法人农信社、部分还有法人村镇银行,唯有在省级没有法人银行,造成河北省法人银行业体系在省级断档,既不利于实施省级调控,也不利于增加省级财税收入。在第二层次,河北省专、兼营金融设备制造的企业较少,个别所谓“金融设备企业”也只能提供点钞机、票据箱之类低档产品。对于银行中心机房设备及系统集成,电子银行、集中监控设备及系统,ATM(自动柜员机)、POS(销售点终端)、CRS(存取款一体机)等高端金融设备和运钞车辆,尚不能生产。金融机构大量远距离购买外地金融设备,成本增加,维修不便。在第三层次,河北省缺乏具有国际认证资质的征信、会计、债项评级、投资咨询、财务顾问专业机构,国际著名的评级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在河北省没有分支机构,不仅不便于就近合作,还流失了税源;河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没有金融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大师,缺乏有国内外影响的金融报刊;河北省不仅没有定期自办全国乃至国际性金融会展,多年来也没有承办过中国国际金融展、中国银行家论坛、全国地方金融论坛等全国性金融会展活动,全省的金融氛围还不活跃。

4. 金融产业集群内部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较低。具体表现为金融产业集群内部的第一层次比重较大,第二、第三层次比重较小;各层次内部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端产业比重较小;总体上低效产业比重较大,高效产业比重较小。2009年末河北省城镇单位金融业就业人数23.4万人,人均仅创造金融业增加值22万元,远低于全国39万元、东部9省市55万元的水平(见表1),表明河北省金融业者从事的大多是低效业务。

三、对河北省做大做强金融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金融产业集群问题,把做大做强金融产业集群作为河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1. 充分认识金融产业集群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率先发展。河北金融产业集群发育长期滞后,必须充分认识金融产业集群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战略重点,迅速“补课”,率先发展。

2. 正确处理金融“服务”与“产业”两个功能的关系,强化其产业功能。金融业既可以通过授信、融资、保险等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也可以直接创造GDP,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一“业”。金融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首先依赖其产业功能的强化,必须首先把金融业当作实业、把金融企业当作市场主体做强做大——“渡人先渡己”,滞后的金融业是不可能服务好现代经济发展的。

3. 正确处理“大”、“小”金融的关系,强化“大金融”意识。小金融是大金融的核心,大金融是小金融的扩展和外化,大金融环境是小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要深化对金融问题的认识,拓展对大金融问题的研究,由注重单体金融机构、项目向注重产业集群转变,强化对大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宏观指导。

(二)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坚定做大做强金融产业集群的信心

按照SWOT分析法,河北省发展金融产业集群既有核心主业不发达、产业集群基础差、缺乏总体规划和支持政策等劣势,又面临着起步晚、起点低、市场已被占领等挑战,但河北省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优势更大,机遇更多。要发挥好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政治优势,加强领导,出台政策,提供保证;发挥好唯一环京津省份的区位优势,落实好省政府分别与北京、天津市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承接经济辐射;发挥好地域辽阔多样、人口众多、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的基础优势,不断优化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市场、资源、产业和环境条件;发挥好在地价、房价、物价、工资等投资、商务和生活方面成本优势,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降低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成本;发挥好金融产业集群的后发优势,增强动力,弯道超车。

在充分发挥发展金融产业集群“五大优势”的同时,还要牢牢抓住“五大机遇”:一是经济发展机遇。河北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又为河北发展现代产业包括金融产业集群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二是新兴产业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已被国家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金融业往往是IT和高端装备业的产业助推者,这为金融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三是产业转移机遇。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正在实施新一轮产业转移,金融业也正在推进流程再造、前后台分离、离行式后台,而河北省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市市通高速铁路的省份、纳入“一小时京津圈”,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四是结构调整机遇。在淘汰传统落后产能的同时,河北会释放出大量的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为发展金融产业集群提供了可能。五是五年规划机遇。“十二五”规划使河北发展金融产业集群变得可操作。

(三)制定发展金融产业集群的激励政策,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支持其做大做强

1. 搞好科学规划。要认真制定河北省“十二五”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与河北省工业服务业等行业规划、各地区规划、各金融机构规划搞好对接,争取“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体系完整、特色鲜明、运营安全、效益良好的金融产业集群。

2. 给予优惠政策。建议设立金融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金融产业集群项目,在审批、占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来河北投资办厂或设立总分支机构、后台基地的金融产业集群项目给予入驻奖励、房租补贴、税费优惠等。

3. 严防金融风险。不良贷款具有事关金融业生存的重大风险,如果金融业自身的生存都受到威胁,发展金融产业集群便是一句空话。要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禁止银行不良贷款债务人购车买房、乘坐飞机、旅游出境、高档娱乐等高消费活动,企业不得列支有关费用,形成逃债可耻、守信光荣的大气候。

4. 支持金融倾斜。鼓励金融业利用授信和采购等手段,对有关金融产业集群项目、企业给予信贷、融资等支持。还可开发针对金融产业集群产品和服务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业务,支持集群发展,降低信贷风险。

5. 鼓励民营参与。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不仅主要依靠民营资本发展第二、第三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项目,还要积极吸引民营资本入股城市商业银行、农业银行、村镇银行等第一层次的金融产业集群。这是比单纯的税费优惠更深层次的激励政策。

6. 加强行政考核。建议省政府在考核、评比、奖励金融机构时,增加纳税、用工和增加值等指标;在考评市、县级政府时,加强对当地金融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的考核。

(四)调整优化大金融产业结构,谋划建设一批金融产业集群重点项目

积极调整河北省金融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现有产业,开发引进空白产业,通过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大项目、好项目的支撑,全面提升河北省金融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水平。

1. 以增设法人总部机构为重点,做强金融产业集群的第一层次。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区)建成了省级法人银行,建议河北省统一思想,加快组建。同时,加快省级保险公司和一批农合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财务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的筹建,积极引进外资法人金融机构。

2. 以金融装备制造为重点,做大金融产业集群的第二层次。要加强省内金融机构与装备制造、IT产业的衔接沟通,共同研发先进适用的金融设备;积极吸引境内外金融电子设备制造商来冀投资,可从加工组装起步,逐步延长产业链;积极引导印钞造纸企业开发非钞产品,支持保险柜企业向高端产品延伸,跨行业发展金融产业集群项目。

3. 以建设“两个基地(后台+中介服务)”为目标,做优金融产业集群的第三层次。一是“十二五”末要基本建成全国性金融后台基地。金融后台基地已成为河北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要搞好后续服务,确保中国北方金融后台基地等项目顺利实施;乘势而上,瞄准各金融机构总部,了解其后台基地规划安排,再吸引一批金融机构设立客服、研发、培训、灾备等中心。二是“十二五”末要初具区域性金融中介服务基地的雏形。要借鉴建设金融后台基地的成功经验,适应金融中介员工数量少、素质高、建设规模小、工作环境要求高的特点,谋划建设智能型、高档次的金融中介大厦,吸引著名金融中介入驻。三是全面提升河北省金融影响力和软实力。大力宣传“新中国金融原点”的历史地位,充分发挥央行旧址纪念馆的作用,主动承办全国性金融展会,积极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办好金融学科和媒体,邀请境内外金融专家来河北工作、讲学、受聘硕导博导、出任独立董事,促进金融机构与地方干部交流,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为金融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做大做强金融产业集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河北省经济工作的崭新课题。“其作始也简,其将毕必巨。”河北省近年来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只要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金融产业集群就一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0年版。

②中国金融年鉴杂志社:《中国金融年鉴》,2009,2010年版。

③中国银行业协会:《2009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2010年版。

④孙韶华,葛如江:《中国500强绩效再超世界500强》,《经济参考报》,2010年9月6日。

⑤国家统计局:《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年版。

⑥中国银监会:《中国银监会2009年报》,2010年版。

⑦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年报2008》,2010年版。

(课题组成员:郑乙歌、郑九歌 执笔人:郑乙歌)

责任编辑:关 华

责任校对:张增强

On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s:A Case Study of Hebei Province

Project Team

Abstract: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s include the finance itself and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industries that offer hardware support for finance, with five features: nuclear, knowledge-based, high-end, low-carbon and high efficiency. The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 in Hebei Province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Though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the gap is still large. Therefore, the province shall stress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design stimulation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s, and plan a series of key projects.

9.产业经济学复习提纲[推荐] 篇九

名词解释、选择

1.马歇尔冲突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2.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定理: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3.勒纳指数

勒纳指数也称为勒纳垄断势力指数。它通过对价格与边际成本偏离程度的度量,反映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强弱。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垄断势力为基础的计算市场结构的方法,从而避免了必须从销售资料推算垄断势力的问题。

勒纳指数: L=(P-MC)/P

式中:L——勒纳指数;P——价格;MC——边际成本 4.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5.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6.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 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7.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8.霍夫曼比例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9.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选择)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10. SCP理论(选择)

SCP分析框架所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自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因而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的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可以对市场绩效进行客观的度量,并认为市场绩效取决于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结构。由于存在这种单向的决定关系,可以用市场结构来解释市场绩效。根据SCP分析范式,企业产品的价格P与其边际成本MC的关系以及经济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市场结构。因此,在垄断产业中,企业具有市场力量,可以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从而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市场绩效也就比较差。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就越小,价格越接近边际成本,难以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就比较高,市场绩效好。11.可竞争市场理论(选择)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12.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选择)

一、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二、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三、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四、国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五、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3.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选择)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1)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再生产顺畅进行;(3)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4)有利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推进;(5)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4.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消耗的i产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依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将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去除它所消耗的各种投入要素分量。

简答

1.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基本观点及政策主张

基本观点: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的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

政策主张: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是哈佛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两个重要特征。在贝恩等人看来,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

2.简述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内容及观点主张

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3.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主导产业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足够的资本积累。

2.充足的市场需求。

3.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此外,罗斯托还提出了主导增长部门、辅助增长部门和派生增长部门三个概念。主导增长部门是指与技术进步相联系、能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并在经济增长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对其他产业增长具有较强的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作用。辅助增长部门或派生增长部门都不成为主导产业。4.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衡量标准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

(2)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

(3)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方向演进。

(4)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问题;三次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问题;产业结构效应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

5.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的运行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6.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判定标准 答:一般可以用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来区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反之,若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不经济。也可以用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判定系数(FC=

AC)来描述MC规模经济性:当FC>1时,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即随着产出量的增加,平均成本曲线下降;当FC<1时,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则存在规模不经济,即随着产出量的增加,平均成本曲线上升;如果FC=1,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规模收益不变,在产出量的一定范围内,平均成本曲线呈水平线。

7.简述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

进入壁垒:

1.绝对成本优势。2.规模经济。3.产品差异化。4.政策法律制度。5阻止进入策略行为

退出壁垒:

1.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2.解雇费用。3.政策法律的限制。

论述、案例分析

1.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相互关系

在短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从长期考察,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企业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有时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2.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1.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4.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3.反垄断政策方面的案例(一)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

1.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的基本内容有:(1)分割已经形成的垄断企业。

(2)限制企业的横向与纵向合并,以防止生产过度集中而形成新的市场垄断。(3)限制价格共谋行为,鼓励竞争。(4)禁止非法的价格歧视。(5)禁止搭配销售和排他性交易。

(6)禁止欺诈行为。如虚假广告、盗用商标名称等。(7)扶持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小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例外原则”是产业组织政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反垄断政策的例外条款也各有特色。下面分别介绍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情况:

(1)美国:美国反垄断政策的例外原则适用范围主要包括特殊行业、特殊组织和某些特殊活动。

(2)原联邦德国:原联邦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反垄断的竞争促进政策法规《卡特尔法》,其例外条款集中体现在对各种“合法卡特尔”的界定中。

(3)日本:日本反垄断政策的“适用除外”范围主要包括:① 自然垄断所固有的行为。② 基于特定事业法令的正当行为。③ 无形财产权的行使行为。④ 依法成立的各种合作社的行为。⑤ 转销价格的商定和维持行为。⑥ 不景气卡特尔。⑦ 合理化卡特尔。4.成品油市场的价格管制(一)法律规制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法律规制,简单地说,就是政府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下全面运用法律手段,依法规制产业经济发展的具有法律意义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发的政府为督促经济主体活动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为和措施。

在强调法治的今天,对产业的法律规制就具有一些重要特征:(1)纲领性;(2)强制性;(3)系统性;(4)效益性 ;(5)制约性;(6)适应性。

上一篇:班委换届选举的方案下一篇:营销经理营销工作的七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