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 迎接新挑战

2024-12-26

站在新起点 迎接新挑战(共15篇)(共15篇)

1.站在新起点 迎接新挑战 篇一

站在新起点推进新跨越

——学习省委九届八次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南江县正直中学罗德辉一个时代的发展跨越,总是伴随着一个时代的强劲鼓点;一个时代的伟大征程,总是回荡着一个时代的激情号角。

深秋时节,备受瞩目的四川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了。这是在四川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和把握我省当前和今后几年发展形势,科学制定我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推进“两个加快”,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会听取和讨论了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我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描绘了我省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建议》鼓舞人心,前景催人奋进。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各项工作是在极为艰难的局面下展开的。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携手同心、超常努力,化危为机、克难而进,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使我省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胜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尤为可贵的是,面对历史罕见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创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奇迹,也创造了加快发展的奇迹,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精彩篇章,如期实现了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已进入到推进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新阶段。

展望“十二五”,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十二五”时期是四川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必须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深化对我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推进我省发展新跨越。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必须正视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上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西部大开发是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扩大内需是我们面临的长期机遇,灾区重建和发展振兴是我们面临的独特机遇,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是我们面临的特别机遇。大机遇(4个),需要谋大发展,必须有大作为。我们一定要抓住并用好这些发展机遇,坚持全省工作总体取向不动摇,乘势而上,跳起摸高,加快发展。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打好全省重大工作集中攻坚战,保持投资规模高位增长,持续掀起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热潮,强力推进产业快速崛起,书写我省“十二五”发展更为精彩的篇章。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省发展新跨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有力贯穿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我省面临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出发,坚持调整存量和扩大增量,主要在扩大增量中调整经济结构,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要力争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使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省发展新跨越,必须顺应发展大势,反映发展阶段要求,抓住发展主要矛盾,明确发展的着力重点和努力方向。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们要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整体谋划,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一些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的发展问题。要基本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发展保障条件根本改善;着力推动产业强势发展,支撑我省向经济强省迈进;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这既是四川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又是加快发展的潜在优势;既是我省面临的紧迫任务,也具备迅速突破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抓住了这些工作重点,就把握了我省

“十二五”发展的关键,就能推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省发展新跨越,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目标,需要我们清醒认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清醒认识我省经济加快发展、社会总体稳定中依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全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要把社会建设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

蓝图已经绘就,道路更加清晰。今后的五年,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是击鼓奋进的五年,是大步发展的五年。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肩负历史使命,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继续倡导“四个特别”的作风,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爬坡登攀,苦干实干,奋力实现我省“十二五”宏伟目标,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日

2.站在新起点 迎接新挑战 篇二

正所谓十年磨一剑。2013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以下简称“智能分会”)十周岁生日,智能分会勇攀高峰,引领行业步步前行,一大批智能建筑行业优秀民族品牌企业迅速崛起。本刊秉承“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办刊方向,积极跟踪报道行业发展动态、技术热点,通过此窗口映射出智能路上的挑战与机遇,创新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本着智能建筑行业“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的宗旨,根据住建部领导提出的把智慧城市作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粘合剂,也是实现拉动内需,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刊在现有栏目的基础上开辟了“智慧城市”专栏,为融入“智慧城市”大环境、布局“物联网”大格局、响应“云计算”大趋势,来搭建新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的行业“大”平台。

“春华秋实,岁月更迭”。新一年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憧憬。我们将紧跟国家的政策方针,以《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2013~2018)为核心,进行行业发展思路的引导与宣传。加大对智能建筑工程标准规范的宣传报道力度,促进行业企业学好标准,用好标准,提高我国智能建筑的整体水平;以创新发展为永恒的主题,把主流技术与产品、新技术与产品的“工程化”应用与指导作为技术热点;以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长期发挥效益作为我们宣传报道的最终落脚点,积极探索和发现好的管理模式,树立过硬的行业品牌(企业、人物、产品、工程)形象。

2014年是国家深化改革的一年,在此良好的发展机遇下,本刊全体同仁将更加突出为行业与读者服务这条主线,继续努力拼搏,不辱使命。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3.站在新起点 迈向新征程 篇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指明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

这是文化建设迎来的重大机遇,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难得机遇,新的机遇又使我们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展望新的一年,我们满怀信心。我们将切实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遵循自己的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作出积极的贡献。

文化,始终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也更加纷繁复杂。文化因交流而传承发展,世界因交融而和谐共进。积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相互借鉴学习,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交流》杂志作为浙江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担当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在新的一年里,《文化交流》杂志要始终坚持“立足浙江,辐射全国, 面向世界”的办刊方向,充分发挥浙江的经济优势和文化优势,推进浙江与世界各国及我国港澳台等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浙江,让浙江更好地走向世界。

在2012年的办刊工作中,我们将契合读者需求,创新办刊理念,拓展办刊思路,努力使《文化交流》的内容体现时代性、文化性和悦读性。文化领域底蕴深厚、天地广阔,办刊思路亟待向广度拓展。我们将密切关注并追踪文化领域中的重大题材、重大事件、重要新闻,关注并追踪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鲜典型;在报道好名人文化的同时,更多地报道好群众文化、民俗文化的新亮点;在大力弘扬浙江优秀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有选择地推介国外优秀文化的新成果、新经验,以帮助读者进一步拓宽视野。拓展办刊思路,另一个着力点是在深度上开掘。抓住国内外文化交汇交锋的冲撞点,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热点,透析文化领域的新现象,揭示文化发展的新观念,以生动的事实、深刻的剖析,凸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杂志的表现形式上,我们将在保持原有特色和品位的基础上,推出新的栏目,改进版式设计,文章长短结合,图文精妙配置,编排更具视觉冲击力,努力把刊物办得更加大气、更加精美,为国内外读者奉献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文化精品。

今天,沐浴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春风,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起点上。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以及各地的支持,争取国内外读者朋友的支持与合作。我们将努力践行使命,意气风发地迈向文化建设、文化交流的新征程!

New Departure Point for New Journey

New Year Message for 2012

By Liu Feng, director of Cultural Dialogue

New Year comes back again. On the occasion of saying goodbye to the past year and welcoming a new year,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gratitude to leaders,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our readers for your support. I would also like to wish everyone Happy New Year.

From a historical viewpoint and with a view of our time, the 6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scientifically summarized and profoundly expounded the path to 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stablished the grand objective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al nation, and formulated the objective and direction for cult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10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2th Zhejiang Provincial Congress of the CPC Zhejiang Committee formulated an objective to strive to build Zhejiang into a powerhouse of culture. This new objective is based on a heightened sens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onfidence and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and strategy for our time.

All this constitutes a rare and key opportunity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The new opportunity enables us to start from a new departure point for a new journey.

Looking back at the last year, we are happy to say that we scored success. Looking ahead to 2012, we are full of confidence. We will take concrete steps to carry out the guidelines set up at the 6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and the 12th Zhejiang Provincial Congress of the CPC Zhejiang Committee. We will adhere to the guideline and direction of our publication and center our efforts on the principal work of the CPC Zhejiang Committee and Zhejiang People’s Government. We will take intensified efforts to strive for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our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Zhejiang’s endeavor of building the province into a powerhouse of culture.

Culture plays a pioneering role in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At present, exchanges, fusion and confliction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are more frequent than before. The uniform and the diverse,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the advanced and the backward, the national and the international interact and interconnect. The social thought and ideology is increasing becoming diverse, varied and changeable, and ideological trends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complicated. Culture develops through exchanges and progress and harmony happen because of fusion. The world maintains its richness and colorfulness through our efforts to maintain cultural diversity, promote dialogue and ex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for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s a window for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Zhejiang Province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we have a glorious and sacred mission. In 2012, Cultural Dialogue will, as always, adhere to the publication guideline of “basing the magazine in Zhejiang, radiating out to the country and embracing the world.” We will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ovince’s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e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Zhejiang and foreign nations and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so that the world will know more and better about Zhejiang.

In 2012, we will work har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our readers, innovate and broaden our thinking, and do our best to make Cultural Dialogue reflect our times, our culture and make it more pleasant to read. Culture provides a full range of topics and fields and we need to take them into full account. We will concern ourselves with big topics, events, newsworthy issues in cultural fields. We will closely follow and cover both new pacesetters in system restructuring in cultural fields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While continuing to promote the best of the regional and national culture of Zhejiang and China, we will take a look at the best of foreign cultures so as to broaden the horizon of our readers. Another key task in broadening our thinking i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the things where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converge, hotspo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new cultural phenomena, and new concepts emerging from cultural development. We will present vivid facts and in-depth analysis to highlight the core of our socialist values. We will keep the original feature and style of the magazine’s physical layout. We will launch new columns, improve design, better photos and coordinate the lengths of texts, so as to make a better visual effect. We will do our best to provide our readers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fine cultured contents.

4.站在新起点上宣化的战略转型 篇四

站在新的起点上:新宣化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作者:尤秀斌、王聚英

今年初,国务院批复张家口市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宣化区、宣化县并在原两区县的行政区域设立新宣化区。面对京津冀一体化、京张筹办冬奥会、张家口成为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宣化区县合并四大机遇和挑战,新宣化区该怎么办、怎么干?

为了进一步加快新宣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名城、美丽宣化”的奋斗目标,5月13日,新宣化区举办首届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讨会。来自京津晋冀的老领导、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商新宣化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大计。我们有幸参加了新宣化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讨会,对新宣化发展提出建议。

一、新宣化区的战略定位 一个城市的定位准确,对这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三地做了功能定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宣化定位为水源涵养功能区,也是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幕拉开,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奥成功,宣化成为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县区合并,需要重新认识宣化,对城市功能进行重新认识,并对宣化做出新的战略调整。笔者认为新宣化区的定位是:中国北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北方绿色休闲城市、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服务业基地。这其中的关键词,一是绿色,二是休闲,三是新产业。

二、推进新宣化全面发展的主要措施

明确了新宣化城市功能发展定位和重点发展的产业之外,要推进宣化的全面发展,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新宣化的城市规划与布局

规划“洋河两岸、新老城市、开发园区、三位一体、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

严格控制在古城内新建高楼大厦,保持宣化原有古城的历史风貌,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疏解古城功能,工业全部迁出古城,大中院校外迁,古城居民逐步外迁。

拉开城市框架。将城区周围的110、112国道外迁改道,将京藏高速北移、京张铁路改道,转入地下或走高架桥。国道、高速路变身为环城快速路。

2、新宣化的产业:重点发展大生态、大旅游、大数据、大健康,新能源、新技术,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物流产业。随着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实,结合北京非核心功能疏解,宣化作为绿色休闲城市,产业支撑应主要有以下八大行业:一是包括观光农业在内的旅游产业;二是文化创意产业;三是生态环保产业;四是健康养生产业;五是体育产业;六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七是现代服务物流业;八是包含网络经济产业、通讯产业、教育、文化、广电、卫生等在内的数字产业,又称知识产业或信息产业。

宣化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文化资源的丰富,对游客有着巨大吸引力,旅游产业发展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如宣化作为晋察冀边区的察哈尔省民主政府省会,平北抗日根据地核心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宣化已将旅游服务业作为全市第一主导产业精心打造,其巨大增长前景不可限量。

文化创意产业,宣化的优势也十分显著。宣化独特的地理、气候、文化、区位优势,源源流长的历史文化根系和展示的几千年清晰文脉,如果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宣化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3、凝聚新宣化的人文精神 宣化文化底蕴深厚,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长城文化、古城文化、葡萄文化、工商文化、边塞文化、宗教文化、军旅文化、京畿文化等多元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文化,凝聚了宣化人文厚重、包容并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慷慨诚意、勇于进取、奋发作为的地方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在宣化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必将在当今新宣化全面建成小康的征程中发挥巨大的推进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张筹办冬奥、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宣化区县合并,为新宣化实现跳跃式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更重要的是,新宣化应当借助与北京携手举办冬奥会的契机,主动跑步进京,与国家各部委、北京区县对接,寻找互助合作的共同点,以推动共同发展。通过互助对接,合作发展,推动京张的融合和宣化跳跃式发展。新宣化在的历史机遇面前,一定会再创新业绩。

作者:尤秀斌,晋察冀边区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院副院长、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作家、主任编辑

王聚英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军级研究员、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院院长、中国红色旅游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

这是5月13日在《新宣化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稿

尤秀斌***(石)0311—67563630,***(北京)

5.站在新的起点续写新的辉煌 篇五

201125140302唐安琪

2012年,是中国美好的一年,也是不同寻常的一年,2012年同时也是改变中国历史性格局的一年。2012年11月14日中午12时30分,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党的十八大为人民展示了中国的清晰画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也是几代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中国几代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也是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这次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吹响了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号角!

十八大上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历史性贡献。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当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历来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的政党。我们党在长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之所以不断取得辉煌的成绩,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我们党特别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现实意义相结合,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武装群众、指导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新的理论,用这个理论来知道实践,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着深刻的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指导功能和引领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等重大问题,把我国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作为马

克思主义的新成果,是结合了中国当代的一些社会实际问题所提出来的,同时又是指导了中国的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强调以人为本,把满足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同时社会的发展既给人们带来了机遇和希望,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

人们对发展中的差距产生困惑。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了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富裕和繁华,但我们为什么对这种生活没有一种满足感,甚至还会有回味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其实,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以利益为动力的,如果没有利益的吸引,没有能力的发挥,就不会有发展和进步,但是发展和进步是由于人们的态度和能力的原因为动力的。现在,尽管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增加了,但是人们的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这样的情况并不符合党中央制定的策略:“让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的不公平会使财富减少的人们产生不幸福感,这是目前引起人们对现实不满足的主要原因,承认能力的差距,承认态度上的差距,承认机遇上的差距,才能帮助人们积极面对现实中与他人的差距,而就社会建设来说,努力消解日益拉大的财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基本公平,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还注意到,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吧保障社会公平公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十八大报告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主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面对党和国家大力为我们营造好的社会环境,好的发展方向,可是面对发展的产生的困惑,自然地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让人们产生了幸福的困惑,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幸福这个概念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伴随着这样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本来所应该有的幸福感,却迟迟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幸福感。为什么会如此?主要原因是人们把物质财富的多少看成是决定幸福的本源因素。实际上,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幸福往往不决定于物质而是精神。幸福是主观因素,基本与财富无关。当然,这是人们解决生存温饱为前提条件的,同样的生存条件,有人感的到幸福,有的人体会不到幸福,这是由人们对人生和生活的理解不同以及生活的态度、生活的内容选择决定的。

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设

6.站在新起点 迎接新挑战 篇六

______县委宣讲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会

职业中专专场

2017年12月1日县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走进惠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十九大报告、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大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解读。学校广大老师聚精会神听宣讲,认认真真做笔记。会后大家纷纷表示报告会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理论、讲出了要点,紧扣了实际,令人振奋,要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各个岗位上、体现到具体行动中。

报告会上,主讲人职业中专校长王大雷从十九大的主题和主要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去5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惠民的具体情况等8个方面进行了宣讲。他紧扣十九大报告原文,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围绕“工匠精神”“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中央精神进行阐释,赢得大家阵阵热烈的掌声。

学校老师表示这是一次很及时也很有必要,同时又是很有深度很全面很接地气的宣讲。这次宣讲全面深入、解读联系实际,充满了正能量。听完宣讲,深受教育和鼓舞。这场宣讲会既是一次高质量的专题辅导会,也是对学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发令枪”和“指挥棒”。全体老师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不但要把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还要拿出求实的行动,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以创建省规范化学校为抓手,推动学校工作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7.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接春天 篇七

当你打开新的一页, 又一个春天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将我们迎接。

五年的时光并不漫长, 但五年的成就却灿烂辉煌。

过去的五年, 是江苏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全省农机系统紧紧抓住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利时机, 加大发展的力度, 加快发展的速度, 基本形成具有江苏特点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农机化政策法规扶持和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构建,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以“两部法规、三部规章”为框架, 相关的配套政策、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为补充的地方性农机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农机产学研推相融合的新平台得到了积极的搭建, 充分发挥了江苏农机科研院所多、研发实力强和农机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 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举措, 全省农机化协调发展得到了切实的推进;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得到了大力的提升, 全省农机合作社数量超1 800个, 农机跨区作业收入五年来累计达到155亿元;农机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和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培训农机技工近70万人次, 技能鉴定合格人数达到15万人次。实现了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和社会化服务三个水平的快速提高, 做到了速度、质量、效益和安全的有机统一, 江苏农机化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上, 省委常委、黄莉新副省长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江苏省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和为“三农”所做出的贡献, 并对“十二五”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到2015年, 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 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 基本实现粮油生产机械化, 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60%, 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要求全省农机系统把握形势, 提高认识, 突出重点, 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十二五”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代迈进的重要时期, 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 农机化又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的主要任务:一是继续加快推进粮油生产机械化,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机械化, 三是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 四是加快农机合作社发展。努力实施三项工程:一是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工程, 二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三是农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 也要看清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还要认识到要实现“十二五”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而时间不等人, 需要我们只争朝夕。

“春风又绿江南岸”。2011年的春天已经迈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那一份温暖如阳光一般留在了心底, 美好的未来就从这个春天开始, 不断走向繁荣, 走向强盛!

8.站在新起点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 篇八

【关键词】中国外交 战略思维 战略布局 战略理论

【作者简介】杨洁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4)01-0001-13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新起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下简称“新领导”)在外交战略方面以延续和继承为主,如独立自主的战略思想,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定位,营造现代化建设和平环境的战略目标,以及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途径等。但与此同时,新领导根据内外形势的发展,在对中国外交战略进行特点鲜明和内涵丰富的调整:细化战略定位,更新战略思维,坚持战略定力,加强战略主动、运筹战略布局和发展战略理论等。展望未来10年,中国外交战略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加大理论创新力度和提高执行能力,对中国外交的指导将更加进取、务实和有效,并在应对挑战和克服困难中继续发展。

一、外交战略调整的内外动因

(一)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要求新领导重新审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中国的国际地位全方位提升。在经济方面,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23万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8.26万亿美元,世界排名也从第6位跃居第2位,中国发展道路成为西方模式之外的另一选择。中国已是二十国集团和金砖国家的主要成员,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机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政治和安全方面,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发展和进步事业,并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和应对挑战中与相关国际组织深度合作。在文教体卫方面,中国和世界更加紧密相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标志着中国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大国意识普遍提高,国际社会不仅认可中国的大国地位而且要求中国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二)国际形势的重大挑战要求新领导及时调整中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

一是西方从借重中国走出金融和经济危机转为从体制和机制上约束中国。当前,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已经开始复苏,欧洲也渡过了欧元和欧债的“病危期”,西方开始淡化二十国集团的主要经济平台作用,低看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并以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对中国形成新的体制和机制压力。

二是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催化下,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困难。东海和南海的海洋权益争端把中国拖入“当事国”的境地,制约了中国在地区政治安全问题上的主导性和主动性。而且,在“经济上要中国”和“安全上防中国”的双重悖论下,中国原有以经济合作牵引中国—东盟关系的作用趋弱。此外,中日两大邻国发生更加严重冲突的可能性增加,中国和朝鲜、缅甸等国关系也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三是西亚北非政局持续动荡。三年来,埃及政局动荡不已,利比亚战争后遗症严重,叙利亚内战前景不明,地区国家宗教内部以及宗教和世俗政权之间的矛盾尖锐,等等。西亚北非形势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影响到中国西部地区的稳定、中国能源安全和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四是多国政府外交因内顾为主而增加了国际关系的复杂化。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等社会思潮抬头,新媒体和社会组织影响不断提升。多国政府外交政策呈内顾倾向,减少了对外妥协可能,有时还利用外部矛盾转移国内视线,从而增加了当前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三)国内外政府换届新政季节要求新领导综合和动态地调整中国外交战略

在当前世界维持基本和平的环境下,主要国家政府任期两届10年左右成为政治常态;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大潮的环境下,各国内外战略和政策调整不断提速。2012—2013年期间,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朝鲜和中国等因政府换届而纷纷提出新的执政纲领,形成了外交战略和政策调整的集聚效应。此外,在国内国际问题相互转化的条件下,中国外交必须及时对国内各种诉求作出反应,如加快经济转型和深化体制改革,协调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平衡国内示强要求和国际惧强心理,加强舆论监督和引导,达到内外统筹兼顾的目的。中国作为当代最主要的新兴大国,需要向世界昭示发展道路和国际作用;面对时代潮流和历史责任,新领导怀着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自然要进行战略和政策创新,在内政外交上“甩开膀子”大干一番事业。

二、战略定位和任务

中国学者蔡拓教授认为,国际定位“通常是指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角色、地位、作用的确认。” 英国学者巴里·布赞指出,国际定位在观念结构中就是一个身份建构的问题。身份一方面是自我认同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在与他者互动中形成的,甚至它本身就是国际关系进程的一部分。 根据作者的研究,一国在全球的战略定位就是它对本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全球事务中实现其战略目标能力的总体评估。

准确定位有利于明确国家的属性和就战略目标与途径达成国内共识。党的八大对中国的定位是“落后的农业国”以及中国“参加了以苏联为首的争取持久和平和人类进步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伟大的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好合作关系。”党的十三大系统提出“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四大后,中国就把自己的定位从“第三世界国家”逐步演变为“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利于凝聚党内和国内关于国家基本状况和基本任务的共识,而“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则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

当前,国内外在中国战略定位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中国近年来对自身进行了“多重复合的战略定位”:中国虽然是个大国但还不是强国,虽然经济增长迅速但仍是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还不是全球性大国。近年来,中国学界大多数把中国定位为新兴大国。新领导接班以来,官方文件避免使用“新兴大国”而更多使用“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大国”。例如,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和李克强总理2013年5月21日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上的演讲用的都是“新兴经济体”。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开始对外强调“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事实也正是如此,同以往中国大国外交的重点是和各大国的双边、多边关系相比,现在是以全球大国的身份和视野规划外交,无论在外交战略和实践中都显出大国外交的理念、意识、气度、章法和处置。

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国在定位问题上还需要处理好自我定位和他者定位的关系。中国目前把世界各国主要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类。在国际社会,还有多种国家划分方法。美欧把世界各国划分为民主国家、威权国家和独裁国家或西方和非西方国家。中东国家把世界各国划分为阿拉伯国家和非阿拉伯国家或伊斯兰国家和非伊斯兰国家。尽管世界上对国家有多种划分,但越来越多的意见认为中国已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乃至超级大国。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为世界大国,利益遍及全球每个角落。”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其新著《李光耀观天下》中指出:中国是个崛起的大国。“一种看法是,中国会静悄悄地变得强大,扩大影响力,不会欺负人。另一种看法是,中国会显示力量,威逼所有人。”“我认为他们会选择第一种做法,但同时也会显示力量。” 中国学者牛新春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应当追求全球性经济大国的国际定位,以节省战略资源,缓解崛起过程中的冲击力。” 美国学者沈大伟在分析了中国当前在全球外交、全球治理、经济、文化和安全等方面的表现后指出,中国尽管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就,但仅仅成功地成为全球事务的参与者,而不是全球大国。

三、战略思维和定力

战略思维是指思维主体(个人或集团)对事关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谋划(分析、综合、判断、预见和决策)的思维过程。一国的外交战略思维涉及复杂的政治、经济、安全、社会和文化等系统以及国家内部、国家之间、国家与自然的复合系统和复杂过程,外交战略思维既有假设,也对国家外交结果有明确的预期。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要求加强战略思维,但新领导在中国外交上再次重申加强战略思维具有以下特殊意义:

(一)加强战略思维和主动规划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新领导兼顾“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未来10年外交方向和近期外交任务等长中短期需要,全面、系统和长远规划中国外交。新领导接班不久,就于2013年1月29日进行第三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专门研究中国外交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 新领导对中国外交的界定远远超出传统的内涵,不仅重视传统的“高政治”外交,也重视非传统的“低政治”外交,对政府外交、政党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人文外交、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加强了集中统筹,运用综合外交手段实现外交目标。同时,各部门和各地方的外交外事也开始注意综合与统筹,在融入国家总体外交中实现共赢。

新领导认为,在综合国力日益增长的条件下,要变“反应式”外交为“主动筹划型”外交,从战略高度规划和统筹中国外交。2013年是中国外交新政的开局之年,新领导对全年出访进行了战略性规划。3月,习近平出任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突出俄对华的战略依托地位,并以此调动了美国提议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中美关系的积极互动又带动了中国和邻国的关系,形成建设性的连锁反应。此后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出访时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印缅孟和中巴横贯南北东西的南亚通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战略设想等。此外,新领导还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理念,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区命运共同体”方向引领当代国际关系,以“包容互鉴”和“合作共赢”原则发展中外关系,以“新型大国关系”理念规范中美关系,以“真、实、亲、诚”四字箴言提升中非关系,以“亲、诚、惠、容”四字理念指导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

(二)强调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

新领导就任以来,“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已成为国内外观察中国外交思维的两大看点。所谓“战略定力”,指认准长期战略目标,克服短期行为的诱惑和冲动,同时以相对超然的心态看待发展过程中的顺利与挫折。 自2010年以来,随着美国“重返亚洲”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中国周边形势的挑战部分明显增加,中美在亚太互动中的竞争性上升,中日关系因安倍内阁的一意孤行而持续恶化,中国和菲律宾围绕黄岩岛的海洋权益矛盾深化。在此背景下,新领导强调战略定力,全面和科学分析形势,提出要坚持基本战略目标,从容应对挑战。通过一年来的各种努力,中国不仅基本稳定了周边形势,还推进了和俄罗斯、中亚国家、韩国、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底线思维”在一般意义上就是风险思维,但在中国外交上还兼指妥协的下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春指出:做决策、办事情,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一年来,中国外交上的底线思维包含三重涵义。一是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应增加忧患意识,做到有备无患。二是向矛盾对方明确划线,防止对方误读误判。中国在钓鱼岛和黄岩岛划出底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还有效地阻遏了某些国家可能的挑衅。三是防范和管理危机。中国不仅在周边面临世界上最复杂的邻国关系,还在其他地区面临日益增长的海外利益保护问题,底线思维是有效的危机管理指导思想。

定力和底线两者的结合,既明确了中国既定的战略目标和途径,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对外关系的上限与下限,增加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清晰度和透明度。一年来,新领导就是在复杂纷繁和扑朔迷离的内外环境下,按照既定的部署和方向,抓住主要目标不放,趋利避害,逐步推进中国外交。

四、战略布局和途径

(一)确定战略布局的优先次序

新领导全面梳理复杂纷繁的外交问题,调整了战略布局,并基本确定了战略优先次序。新领导在延续前任国别领域并重新布局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大国关系的理念和经略周边的思想,先后推进了“新型大国关系”和召开了共和国历史上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中国更加突出营造周边和平发展环境和促进与世界既成大国、传统大国、发展中大国和地区大国(即“中等国家”)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在双边层面,中国重点加强同俄罗斯和美国等大国以及主要邻国的关系。在地区层面,中国主要从加强经济和安全机制与缓和权益冲突两方面改善周边环境。在全球层面,中国继续推进国际体系改革,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有效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

在领域外交方面,中国更加重视非传统外交的建章立制问题。当前,从气候变化到能源安全、从防疫抗灾到水资源等领域问题日益突出,但与之相匹配的国际机制建设却严重滞后。为此,新领导把制度和规范建设视为领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全球和地区多边外交中,提倡以同舟共济、互重互鉴、合作共赢等新理念指导各国的行为规范,特别重视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审视现有机制,分别予以维持(如国际法领域的国际法院制度)、发展(如安全领域的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如金融领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和创新(如从各国国情出发推进气候治理的均衡发展以及合作应对相关风险)等。为了弥补当前全球治理的不足和滞后,中国还通过地区或群体途径促进全球范围的合作,加强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提升清迈金融协定,筹建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和中国—东盟的金融合作机制,重视外空、网络和极地等新公域秩序等。

(二)邻国优先和首脑驱动的周边外交战略

中国周边的邻国有二三十个,存在历史遗留和现实增生两大类问题。新领导提升了周边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地位,改变过去平均安排高访的习惯做法,将周边列为首脑外交的重点。从2013年3月起,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出访都是从邻国开始,两人还先后出席了上合组织峰会(9月)、APEC峰会(10月)和东亚峰会(10月)等重要地区合作论坛。2013年,中国通过高层互访和多边场合的双边会晤基本实现了和周边国家领导人直接互动的全覆盖。此外,中国还发展了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老挝、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化了与印度、巴基斯坦、韩国、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阿富汗等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启动了中国—东盟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遏止了中国和一些邻国在海洋领土和权益争端的恶化趋势,促进了经济关系和安全关系两者建设性的互动与转化等。

(三)理念、重点和务实三举并重的大国战略

大国是中国外交的“关键”。中国把俄罗斯列为最重要的战略依托,两国具有战略互信并相互支持,大力推进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更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也是困难的双边关系。在当前的国内外背景下,中美两国政府都努力解决双边的实际问题和争取当前实惠,从而获得国内对发展中美关系的更多支持,但作为两个主要全球大国的领导人,他们都具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发展规划。中国新领导以“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带动两国关系超越传统的“修昔底德陷阱”,共同不搞对抗,争取相互尊重,促进合作共赢。在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进程中,两国在亚太地区、经济互利、两军关系、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强了建设性互动。如果说中美两军交往在现阶段还是象征意义居多,那么双方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为突破口,以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为抓手,正在实质性地推动双方的经贸关系。

虽然当前新型大国关系的重点是中美关系,但中国的“大国”范围更为广泛,因为“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实现中国与各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运筹大国关系的重要理念。” 中国正在推动与欧盟和欧洲大国以及金砖国家的关系,发展与地区大国(即“中等国家”)的关系。中国还在不搞“两国集团”的前提下,照顾广大中小国家的利益与关切,使中国外交的大国关系成为撬动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杠杆。

(四)以政经并举和利义兼顾为特点的发展中国家外交战略

中国历来自视为发展中国家,但过去一段时间出现了重经济轻政治、重近利轻大义和重取轻予的倾向,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政治交流和共识也呈下降趋势。有鉴于此,新领导多次强调要政经并举和利义兼顾,有时甚至要义先于利。在新的利义观指导下,中国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战略性投入,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具体外交政策上,中国加强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协商和协调,争取在政治共识基础上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加强在投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惠民工程等方面的合作,并准备推出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

五、战略的深化和发展

(一)中国外交战略需要继续延伸和充实

中国是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大国,中国外交战略也处于不断延伸、扩充的历史性发展阶段。中国外交战略本身的制定、发展、完善和落实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外交全球战略涵盖全球、领域、区域、国家、社会等各个方面,中国在制定相关战略方面任务艰巨但经验有限。而且,外交战略又是国家大战略的组成部分,需在后者框架下筹划运行,形成整体有机互动。此外,中国外交战略又同世界各国外交战略具有互动和联动关系。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的继续提升,中国外交战略同国际社会的交集面还将进一步扩大。

对中国来说,首先要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高政治”传统外交领域制定出完整的战略并付诸实施。但是,中国还要更加关注非传统外交议题的战略擘划和设计。非传统外交议题大多是当代急迫的全球性议题,但规范、规则、法律等建设严重滞后。中国作为全球大国,负有在全球性议题上“拿主意”和“定议题”的责任,中国因而需要在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防疫抗灾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上及早做出战略性决策,争取进入全球性议题的国际决策核心层,在全球和地区范围内发挥更富建设性的战略性引领作用。

(二)中国外交战略需要深度实践探索

外交战略和外交实践密切相关,外交战略在实践中发展并接受检验。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必须逐步超越狭隘的短期利益思维,不断探索长远和全面的战略利益,并努力达到新的综合平衡。为此,中国必须以“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气魄和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在中国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中进行深度探索。诚然,中国在调整历年来坚持的外交战略原则方面需要谨慎行事,但可以多做些战略性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提高认识,在条件成熟时提出和实施新的战略原则。

在现阶段的探索中,中国是否可以在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前提下加强对友好国家治国理政的参谋咨询作用;在坚持“不在外驻军”原则的前提下更加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以及双边军事安全合作;在坚持“不当头”原则的前提下加强同主要大国、金砖国家以及一些重要的战略伙伴邻国共商大计和主动谋划;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增加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的安全磋商和军事合作的内涵。

(三)中国外交战略需要理论创新

中国在制定和实施外交战略中已经并还将遇到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战略目标上,中国应否建立更具世界意义和更加系统化的理论的问题。中国自2003年提出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的理论以来,先后于2005年和2011年两度发表和平发展道路的白皮书,阐述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理论。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国不仅需要确立本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目标,而且还要超越西方的泛和平主义,建构国际社会共同的和平理论体系,提出人类和地区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途径,推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在战略合作方面,中国应否建构战略伙伴的体系化理论问题。中国坚持“不结盟”原则,并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列为最高级别的战略合作。中国自1993年与巴西建立第一个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已与四分之一强的建交国(近50个)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的实际作用尚不完全明确,在战争与和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推进国际体系改革方面有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中国要从战争与和平的高度研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理论问题,尤为重要的是要界定战略伙伴关系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内涵,研究其作用,探索其网络化的可能性,还要从避免全球和地区集团性对抗的角度研究战略伙伴关系在国际军事安全合作中的作用。

在战略理论上,中国应否逐步调整一些理念和观点。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正在部分地改变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主权观,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全球和地区组织中已经主动让渡了部分主权。此外,西方对国家主权问题不断提出新的观念和采取新的措施,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问题概莫能外。不干涉内政、人道主义干预、保护的责任和海外驻军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与此同时,中国有关主权的实践和理论也有发展。2008年,中国海军开始在亚丁湾进行反海盗护航,2011年中国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利比亚大撤离。中国学者王逸舟提出中国应推行“创造性干预”外交,认为“‘创造性介入’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种取向。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逐步从一种利益主要集中于所在地区的区域性大国转变成为全球性大国,中国越来越多地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国际事务中,中国必须要对国际事务发出自己的声音,超越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低调不介入’的态度。” 另一位中国学者沈丁立也建议在朝鲜核问题上,中国不妨建设性干预。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关键在于中国。中国应该塑造朝鲜半岛的稳定,加强与朝鲜的沟通。让它感到安全的同时,要施加足够的影响力。 在国内外形势迅速多变的环境下,中国国内围绕有关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正日趋活跃和热烈。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上指出:“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 我们在思考、探索、制定和落实中国外交战略时,其实更应如此。展望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中国内外环境,我们更要考虑到形势的发展和内外环境的互动。首先,中国外交战略要同中国的大战略更加紧密结合。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外交将继续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主要任务。但是,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和国际地位持续提高,国家外交战略要体现更大的能动性,要更加主动地促进国家发展,做到内政外交的建设性互动。其次,中国外交战略需要巩固和深化国内支持基础。考虑到今后国家将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我们在制定和落实外交战略的全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倾听、采纳和反馈于各类行为体,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国际化和外交意识的教育,重视舆论的理性引导和有效宣传,特别是不要过度提升群众对中国外交能力和成效的期待。再次,中国外交战略制订和发展需要在更加动态的思维框架下进行。中国在制订和落实外交战略时需要避免线性思维,要以全球大国的视野,动态地前瞻外部反应,设想多种多套预案。中国在推出重大外交战略和政策时,要加强前期宣传和事先沟通,准备配套政策措施和宣传材料,因为事先准备的代价远小于事后补救。最后,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和外交学界要有充分和紧迫的历史使命感。我们要在外交黄金时期以更丰富的实践和更充分的理论自信与自觉,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中努力建构和发展中国的战略学,并以此丰富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

[收稿日期:2013-12-28]

9.站在新起点 迎接新挑战 篇九

这次干部大会是新学期的第一次大会,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2016年全校党政主要工作。2016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尤为重要。会前,学校党委常委会对2016年的党政工作要点进行了专题研究。刚才,同志作了全面部署,大家要认真落实。为进一步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使命感紧迫感

2016年,学校的事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新环境。

10.站在新的起点初二作文 篇十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金钱是买不到时间的!当你在偷懒玩耍的时候,时间正悄悄地从你的身旁走过。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要在把握时间上留下遗憾!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要努力。因为,自己的未来是有自己决定的。虽然,成功!一定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但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成为那个NO·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锋利是经过千锤万得的磨砺练就出来的,梅花是经过寒冬的洗礼而生出来的!同样的人也是这样的道理,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11.站在新起点 迎接新挑战 篇十一

《出版参考》:郝所长,《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请先介绍一下《指导意见》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郝振省:一是从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跨越式发展,我国新闻出版业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和重大进展,市场主体逐步形成,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新闻出版产业作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涉及领域广、产业链条长、投入少、产出大,发展潜力好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10年是新闻出版业“十一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是科学编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之年,还是在未来十年全面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起步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有这样一个《指导意见》来明确未来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是从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现状看,一方面,我国日报出版规模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发行总量最大的报业市场,图书出版品种27.57万种,仅次于美国,印刷复制业总产值达到5746亿元,位居世界第三位t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已突破1万亿元,我国已当之无愧地进入到世界出版大国行列。另一方面,与世界强国相比,我们的企业规模、资产规模还较小,总产值和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还不大;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内容创新能力较弱,特别是新闻出版的国际传播力还不强,对外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不多。无论发展规模、发展格局,还是发展方式、发展质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适时出台《指导意见》也是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是从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现实机遇看,当前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新闻出版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二,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新闻出版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闻出版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为新闻出版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五,文化体制改革为新闻出版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指导意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出台,应当说意义重大。作为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姊妹篇,同时作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将对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不断提高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新闻出版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出版参考》:《指导意见》为新闻出版产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哪些重点任务。

郝振省:《指导意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这也是文件的亮点和最新概括。一是继续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产业。鼓励传统出版产业采用先进技术在新媒体、新业态目前难以涉足的领域进行深度开发,打破出版载体界限,探索在多种出版平台对出版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和立体加工,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媒介出版物向多种媒介出版产品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

二是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业态。大力推动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的开发利用,支持数字内容产业装备的制造技术研发,探索电子纸、阅读器等新产品新载体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传输快捷的新闻出版传播体系。

三是加速发展动漫、游戏出版产业。鼓励原创网络游戏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鼓励新闻出版企业对动漫游戏出版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延伸动漫游戏出版产业价值链,提高产品的市场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重视发展印刷、复制产业。推动传统印刷、复制企业采用数字和网络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和现有设备,实现从单纯加工服务型向以提高信息增加值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型转变。加大印刷,复制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印刷,复制集约化水平。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探索产品用纸循环使用等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打造“绿色”印刷、复制产业。

五是积极发展新闻出版流通、物流产业。加强以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为特征的大型现代新闻出版物流通企业建设,构建全国性和区域性现代流通体系。整合新闻出版物发行渠道,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辐射力强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等先进物流技术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

《出版参考》:《指导意见》为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

郝振省:从宏观上,《指导意见》明确了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

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了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产业创新,做大主体,做强主业,切实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原则要求中,提出了九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必须坚持优化所有制结构,必须坚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封闭格局,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

在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了一个定量指标,即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新闻出版产业增加值比2006年翻两番。同时提出了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五大定性指标:一是新闻出版生产力明显提升,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二是新闻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到位,产业区域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三是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战略性

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和技术先进、覆盖全面、传输快捷的现代传播体系;五是基本扭转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逆差状况,大幅度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整体实力上向世界新闻出版强国迈进。

从微观上,《指导意见》提出了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七项具体措施:

一是继续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打造合格市场主体和骨干企业。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骨干企业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和跨所有制重组,在三到五年内,重点培育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销售超过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新闻出版企业。

二是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重点支持语言文字技术、声音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内容采集与处理技术、知识组织管理技术、协同编辑管理技术等新闻出版产业支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提高新闻出版领域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基础设施。

三是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加大组织实施五大“惠民工程”,加快组织建设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华字库工程、国产动漫振兴工程等重大项目,提升新闻出版产业的整体水平。

四是建设新闻出版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发挥产业集群优势。重点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数字出版、版权创意等产业园区和基地,大力推进国家级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鼓励西南、西北等地区发展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出版产业群。支持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特色印刷复制产业带建设,振兴东北印刷产业,促进中西部印刷产业的开发与崛起。

五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发行企业债券、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渠道为企业融资。开展与国有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加快建立和发展中小新闻出版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允许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新闻出版企业。

六是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新闻出版产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从事印刷、发行等新闻出版产业的有关经营活动。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资本投资组建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一个部门等方式,有序参与科技,少儿等专业图书出版活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开拓境外新闻出版市场。

七是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支持新闻出版产品对外贸易、版权输出、合作出版的力度,生产更多适合境外市场的新闻出版产品。抓好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和项目相关工作的落实。支持各种所有制的新闻出版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实体。充分发挥国际合作网络和平台的作用,鼓励新闻出版企业与国际著名文化制作、经纪、营销机构合作。

《出版参考》:《指导意见》为确保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提出了哪些政策保障。

郝振省:为确保加快推动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指导意见》共提出了九项保障措施。

一是在加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规划方面,要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要在确保完成《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同时,科学编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二是在落实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方面,要用好用足国家支持文化单位转制和文化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支持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引导,激励和保障作用。

三是在加大对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投入方面,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用好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是在科学配置新闻出版资源方面,要对跨地区发展的新闻出版企业,在出版资源上给予优先配置和政策倾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综合配置各种出版资源,解决因出版权分割所带来的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

五是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方面,要抓紧新闻出版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出版信息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出版统计工作,及时发布新闻出版统计报告。

六是在完善保障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和法律制度方面,要继续推动《出版管理条例》等的修订,加快制定《中国标准书号使用管理办法》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认真研究完善出版单位法人制度、准人和退出制度、主管主办制度、新媒体出版服务制度等相关法律制度。

七是在改善和优化新闻出版市场环境方面,要加大版权保护力度,探索建立在新技术条件下科学合理的数字出版授权和使用机制。深入持久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八是在强化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方面,要造就一批名作者、名编辑、名记者、行业技术专家和出版家、企业家。把非公有文化机构的人才队伍纳入行业人才建设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

12.站在新起点 迎接新挑战 篇十二

2018年站在新的起点开学典礼发言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告别了祥和愉快的新春佳节,结束了短暂的寒假,我们追随早春步伐,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学典礼。在此,谨让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习进步、万事如意!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全体师生齐心协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我校中考成绩以及参加数、理、化、英语等多项比赛获奖人数均居全县第一,多名学生在体育、美术、音乐、演讲等比赛中荣获县级以上单项笫一名,六名教师参加县教学比武全部获奖。学校团委被评为县红旗团委,家长学校荣获“福州市优质家长学校”称号,学校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赢得了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家长的赞誉。

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春天的耕耘才有秋天的收获。初三同学将面临着中考的重大挑战,希望初三同学能够明确目标、树立信心,在老师的引领下,掌握方法,汇总知识,明析思路,奋力拼搏,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复习迎考中去,在你们的学哥学姐创造出连续几年中考好成绩的基础上,用你们的智慧和汗水,争创xx中学新辉煌。初二的同学将迎来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初二成绩将影响到你们明年的中考,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夯实基础,考出优异的成绩,为初三紧張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初一的同学进入初中学习已有一个学期,你们应该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习取得成功的两个法宝,希望初一的同学们磨练学习意志,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为今后的进一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老师们,同学们!新的学期已在分分秒秒之中开始了岁月的延续,xx中学也继续踏上新的创业之路。作为xx中学的校长,我对这所朝气蓬勃的学校充满信心,对在座的师生充满信心,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携手并进,把xx中学的明天描绘的更加美好!

2018年站在新的起点开学典礼发言稿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

当冬日的阳光暖意融融的时候,当天天萦绕耳畔的读书声戛然而止的时候,我们又一次踏着时间的节拍,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寒假。今天,我们全体师生将为一个学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为了迎接好期末考试,为了把好教学质量关,我们的老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为了让大家能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我们的老师刻苦钻研教材,精心准备复习资料,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在这次期末考试中,我们的同学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同学们,我们多么幸福,我们有一群敬业的好老师,一群优秀的好老师。

在学科竞赛方面取得的成绩有各方面的:比如在这里,我建议大家一起对我们的老师说一声:谢谢您,老师!您辛苦了!

从今天下午开始,我们每位同学将怀揣着收获的果子和新年的梦想,进入充满诱-惑的寒假生活了。寒假生活总是那么丰富多彩,充满幸福和快乐。但是,我们不能只顾高兴而忘了我们的安全,学校明确强调三点:

一是要保证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遵守交通规则、要在大人的指导下用火用电用气等,不做危险游戏、不吃不洁食品,不轻信陌生人教唆。

二是要成为大人喜爱的好孩子。寒假期间,家长们非常忙碌了,你们要学会体谅父母,照顾好自己,使父母放心;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要举止文明、活泼大方,使父母称心;和父母长辈在一起,你们要主动参与做家务、招待客人,使父母舒心。

三是要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27天的寒假生活,怎样过得开心、满意又有意义?我想每个同学都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列出一个计划,然后按计划行动。2月18日(正月十六)是同学们回校上课的日子,我们希望这一天每个同学带着你寒假的喜悦和收获,高高兴兴来学校,和老师同学开始一年新的学习生活。

亲爱的同学们,东台小学就像一个大家庭,寒假期间请你们时刻牢记自己是东台小学的学生,时刻牢记东台小学的学生是热爱学校、热爱学习、整洁活泼、张弛有度、文明守纪、自觉自律的。

最后,祝同学们新年快乐,祝你的家人健康、平安!接下来要对一学期以来表现出色的同学进行表彰。

2018年站在新的起点开学典礼发言稿篇三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教师欢迎同学们按时返校,进入一个新的学期,接受新的学习。

同学们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寒假,在寒假里,不仅能认真完成寒假作业,帮助父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增强了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整个寒假我们学生没有出现任何意外,这是我们全体学生平时尊师守纪,全体老师严格要求的结果,值得发扬光大。

现在,寒假已经结束,新学期正式开学,我们全体师生要以崭新的面貌,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勤奋的工作,刻苦的学习,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学习中去。我们全体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日常行为规范,遵守学生守则,文明待人,尊敬老师,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做一个文明的八中学生。下面我对我们全体学生在新学期里面的学习,提出以下三点要求:

一、自我调整,按时到校,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紧张的学习已经来临,各位同学要进行自我调整,并把以休息为主的假期生活调整到以学习为主的校园生活中来,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要调整作息时间,晚上要按时睡觉,保证第二天有充沛精力投入学习。做到按时到校,服从老师的安排,二、发奋努力,勤学多问,努力追赶先进同学。

过去的一学期,我们各位同学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当然个别同学的学习还不令人满意,在新的学期里,每个同学都要有新计划、新目标,在班里、在年级里,要确定赶超对象,树立信心,知难而上,形成一个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局面,相互竞争,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同学们,学习是紧张的,艰苦的,但又是无比快乐的,学校为我们创造了优良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又有那么多慈爱老师悉心教育和指导,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刻苦努力,我们一定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三、遵守校规校纪,争做文明学生。

本学期,我们中学要争创宜昌市级文明单位,我们全体学生要争当文明学生,我们的班级要争创文明班级,所以我们全体学生要说文明话,做文明人,办文明事,抵制不文明的行为,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要求的去做。做到尊老爱幼,热心助人,遵规守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认真做好广播操、眼保健操,讲卫生、讲礼貌,团结同学,见到老师打招呼,停放自行车、进出校门,人人都要按要求去做,做到不乱丢废纸,不打架不骂人,课间不追逐吵闹,爱护学校的公共财产及学校的一切设施。要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为建设一流的校风,一流的学风,一流的班风,作出努力。

13.1在新起点上迈向新征程 篇十三

为新一年计,谋新局、发新声、启新程。

2014年12月2日,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杭州召开。全省文化产业界的各路代表汇聚杭州,建融通平台,听来年方略,要在新一年展现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面貌、新风采。

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当选为新一任会长。

不俗:文化产业发展浙江成绩令人惊艳 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胡坚回顾总结了促进会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他介绍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积极助推,浙江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积累,成绩斐然。

“十一五”时期,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高出同期GDP增速3.4个百分点。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880.36亿元,占GDP比重5.01%,已经成为浙江省的支柱产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数字动漫、文化旅游、文化用品制造等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3年,全省有影视节目制作机构884家,广播影视经营收入超25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新闻出版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649.82亿元、增加值达359.10亿元,同比增长13.32%,总体经济规模连续4年居全国第3。2014年,有10部文艺作品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位居全国前列。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围绕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会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不同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打造全国一流党报集团为目标,成为全国报业传媒第一股;浙江广电集团坚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多媒体运营、多元化发展,位居省级广电集团前茅;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是“双百亿”文化企业,连续5年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今年,浙报和广电集团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分别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媒体融合继续成为主流媒体。其他会员单位也着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形成全省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新气象。

同时,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依托会员单位和专家顾问团,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帮助全省的重点文化企业开展上市融资的培训辅导,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助推企业做强做大。截至目前,全省已有浙报传媒、华数传媒、顺网科技、华策影视、宋城股份、华谊兄弟、海伦钢琴、美盛创意、思美传媒、长城影视、杭报集团等10多家文化企业成功上市,被业界誉为“省级党报第一股”、“文化演艺第一股”和“电视剧第一股”等。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继杭州之后,宁波、横店获批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旅游业发展迅猛,打造了宋城千古情、印象西湖、横店影视、国际沙雕节、印象普陀等一大批文化旅游品牌。宋城景区已成为全国人气最旺的主题公园之一,《宋城千古情》观众逾300万人,推出至今累计接待观众3000多万人次,宋城集团在海南三亚、云南丽江等地进行复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与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发布的2014“中国省市文化产业指数”显示,在综合指数领域,北京、江苏、浙江位列前三。浙江的文化产业经过多年耕耘,已景色怡人,展现出动人的芬芳。

聚合:为浙江文化产业更美明天

这是一场为文化产业更好发展而相约的聚会。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寿剑刚、省商务厅副厅长胡濰康等相关厅局领导鼎力支持;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高海浩、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总裁王同元、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童健,省属文化三大集团老总悉数出席;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依芳、思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明虬、阿里巴巴集团首席风险官邵晓峰等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代表集体登场;更有11地市的文化产业管理者和经营者代表们从各地汇集而来,为了共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美好期待。当前,浙江文化产业发展已步入新阶段。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恰此时召开,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唐中祥说,新一届文化产业促进会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促进壮大小微文化企业、促进发展特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创优,促进体制机制、业态、内容、渠道创新;努力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为推动金融、人才、政策支持牵线搭桥。

据悉,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是全省文化产业界的专业性、非营利社会团体。自成立以来,坚持“改善、加强、团结、促进”的办会精神,组织动员全省文化产业界创业创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依芳和朱明虬作为“全国文化产业30强”的入选企业负责人,在此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被推选新加入,成为促进会的副会长单位。赵依芳说:“这对华策而言,既是鼓励、是肯定,也是鞭策,更是责任。”她表示能作为促进会的成员单位,特别是副会长单位,非常欣喜,“未来,我们不仅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得更好,也希望有很多的机会与会员企业们合作,共同发展,一起进步。”朱明虬也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创意激荡、融合提升,“我们希望在与全省同行的交流中,一起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欧诗漫集团副总经理杨安全专程从湖州德清赶来参会。虽然年末的工作行程满满当当,他还是大早就赶至了会场。“下一步,我们公司也要发展文化园,兄弟企业的经验交流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杨安全说,同是会员企业,大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多了一份信任和温度。

促进:为产业发展寻找更多动力

对了更加有效地助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秘书处在筹备推选新一届成员单位时,可谓煞费苦心。

在各地推选、全省范围内征集推优的基础上,考虑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特点,特邀了杭州银行文创支行行长张静科、农业银行宁波文化创意支行行长边利君和温州银行鹿城支行行长周佩静等文化银行的负责人,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会长吴海燕、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施祖元等专业人士加入,成为新一届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

14.站在新的起点 篇十四

南通中学作为江苏省新课程全样本学校进入课程改革已经三年。追求卓越的通中人,在新旧更迭的磨砺中,不等待,不观望,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体育课程改革。主动学习,主动践行,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南通中学的体育新课程改革得到了专家与同行的高度评价,许多专业期刊曾经都做了报道,南通中学体育新课程率先从样本走到了样板。

南通中学走过百年,站在了新百年的起点。南通中学体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也站到了一个新起点。做为一个体育人,我想值南通中学百年之际。就南通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在进入新阶段之时提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一、继续提升教育教学观念

课程是一种动态的教育现象,需要不断建设和创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观念的更新。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是相应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必须先拥有了新的教育观念,才能产生行为上的转变,才能使自己不断地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去分析、审视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当教育观念没有实现真正转变时,任何改革的措施都很难真正产生效果。在前期,南通中学做为先行者,老师们的观念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产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与新课程的要求相比,老师们仍需要不断地深入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观念,以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二、继续加强体育教学实践

记得南通中学有一幢教学楼名曰“躬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其落脚点为教师的行为方式的改变,我们的老师要做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得到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等,但体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勇于实践,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作为一线的老师,应该通过实践去检验、推行、完善新的课程理念,以便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地向前发展。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难,这都是正常的,但我们应该知难而上,追求发展,应该以更为积极、健康的心态参与进来;应该加强学习、勤于实践、善于反思、不断总结,解决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三、继续关注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的变化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上次在南通中学的时候我看到,体育课堂出现了师生互动,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等,这是可喜的现象。建议在未来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更加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以实现体育的教育功能,要更加关注目标对内容和方法的引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更加关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充满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特色,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个性。

15.站在新起点 迎接新挑战 篇十五

践行新使命训词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消防救援新局面

历史的天空浩瀚无垠,时代的江河惊涛拍岸。2018年的11月9日,对于全国20万消防指战员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向身着新式制服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标志着一支全新的人民队伍举旗定向、踏上征程。面对新旗帜、肩负新使命,XX消防中队全体指战员倍感振奋、斗志昂扬,必将牢记领袖嘱托,忠实践行训词要求,把旗帜举过头顶、让训词融入血脉,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消防救援事业新局面。

一、深刻领悟***亲自授旗并致训词的重大意义,把训词作为消防救援事业发展的总方略高高树立起来。

总书记亲自授旗并致训词,这既是特殊荣誉,更是千钧重托,饱含着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考量和忧国忧民的领袖情怀,对全体消防救援人员产生巨大鼓舞和极大鞭策,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开创了先河。此次授旗是习总书记第六次为机构单位授旗,也是习总书记首次为非军队单位机构授旗,其开创性、缔造性非同一般。而对于拥有53年历史的消防队伍来说,首次拥有专属的队旗、队徽、队训和制式服装以及衔级制度,并且这一荣誉体系由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亲自过问、亲自参与、亲自建设,则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确立了方位。总书记在训词中强调,你们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故的重大职责。“主力军和国家队”是对新组建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精准定位,“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故”则是对这支队伍承担职责的清晰界定。

描绘了蓝图。总书记在训词中,对新组建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提出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总要求,其中对党忠诚是灵魂,纪律严明是保证,赴汤蹈火是使命,竭诚为民是宗旨,这四句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共同描绘了中国特色消防救援事业的宏伟蓝图。

总书记775字的训词,字字含情,句句有爱,语重心长,微言大义,不仅开宗明义地阐述了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初衷和原由,也饱含深情地回顾了消防队伍发展的光辉历史,更掷地有声的指出了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可以说为我们这支队伍将来的发展埋下了根、注入了魂,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必将迎来全新的机遇和历史的考验。

二、学习总书记授旗训词,深感消防救援发展迎来新机遇、新挑战

通过原原本本地学习习总书记授旗训词精神,作为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见证者、参与者,我们深感消防救援队伍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必将开启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职业荣誉更崇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亲自领导、运筹和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框架方案顺利出台。总书记还亲自审定了队旗、队徽、队服和誓词。此次是习总书记首次为非军事单位授旗并致训词,我们成为除军队以外唯一享受这一特殊荣誉的集体,这在共和国消防53年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授旗仪式上,3位政治局常委、7位政治局委员的出席,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这支队伍给予的特殊关怀和特别厚爱。短短775字的训词,总书记强调消防队伍同人民群众贴得最近、联系最紧,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指出党和人民对你们寄予厚望,“最近、最紧、最需要”充分肯定了消防队伍历史功绩,而“寄予厚望”更是对我们寄托了殷切期望和千钧重托。消防救援队伍的地位和荣誉从未有像今天那样,受到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高度重视。身为其中的我们,有幸赶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领受总书记的千钧重托,倍感骄傲和自豪!

(二)职业特点更突显。去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公安系统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而今,总书记专门为消防救援队伍提出“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总要求,使得我们这支队伍的基本属性和职业特点更加突显,是新时代下推进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的总方针、总纲领。“对党忠诚”是“魂”,是我们最首要、最基本的政治品格,消防救援队伍脱胎于人民解放军,成长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必须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做到对党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纪律严明”是“纲”,是我们干好一切工作的标准要求,消防队伍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要用纪律部队的标准严格要求,才能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赴汤蹈火”是“要”,是我们干好一切工作的职业操守,就是要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本领和勇气,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竭诚为民”是“向”,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计得失、不顾一切地给人民以力量、保人民以安全。我们不妨窥见,“纪律严明”从原来第四位调整至第二位,更加强调了消防救援队伍纪律规矩必须更严,由“服务人民”变成“竭诚为民”,更加突显了尽一切力量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不惜牺牲一切,而“执法公正”变成“赴汤蹈火”,更加贴近了消防救援队伍的本职,突显了这支队伍的职业特点。

(三)职业发展更契合。总书记强调,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党中央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立足我国国情和灾害事故特点、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举措。我们由衷地感到,党中央将消防救援工作摆在国家战略决策的高度来建设,使大消防、大应急、大救援更加契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适应当前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现实需要,更加突显了新时代消防救援工作的重要性。总书记又指出,保持枕戈待旦、快速反应的备战状态,练就科学高效、专业精准的过硬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较好地解决了现役体制下消防队员2年服役期的限制,使更多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骨干人才得意保留,更好地适应了消防职业发展。

(四)职业需求更迫切。总书记强调,改革转制后,你们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而2009年5月1日起实行的《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两者相较之下,我们清醒地看到,改革转制后我们的职责使命更大、任务范围更广,职业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本领不足的危机感,加快推动队伍转型升级,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装备保障、救援机制等方面来一次大提升,脱胎换骨、浴火重生,全面提高应对复杂灾情的实战能力。

上一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心得体会下一篇:三疑三探教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