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2024-09-21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共9篇)

1.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篇一

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宗凡双

(赤壁市赤壁镇中心学校湖北赤壁437331)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为促进乡镇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状。职业倦怠具有三个特征: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教师身上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本研究通过对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为促进乡镇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职业倦怠的影响

处于职业倦怠中的中小学教师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工作热情与兴趣、职业认同感降低、对学生态度冷漠缺乏耐心,会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危害着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

2.1 社会影响因素

2.1.1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教师的职业是默默无闻的育人工作,工作成绩不易被人所看到,致使部分教师心理不平衡。

2.1.2 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期望过高。

社会各阶层十分关注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很高。教师们

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

2.1.3 社会提供的待遇与教师的付出不平衡给教师带来失落感。

从总体上来看,就劳动性质和强度而言,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显然偏低,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职业倦怠。

2.2 学校影响因素

2.2.1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的基础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异化为升学教育,学生的分数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对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的简单化,是诱发教师产生倦怠感的重要因素。

2.2.2 学生管理的困惑

学生问题行为越来越多,教师权威日益淡化,教师教育的有效性不断降低,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不良行为,很多教师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职业倦怠。

2.2.3 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紧张

现实中,部分学校的竞争氛围不够健康,有些领导的工作方式不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2.3 职业因素

2.3.1 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

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

2.3.2 工作内容的高度重复性

教学工作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不断的重复容易让教师丧失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倦怠感就自然产生了。

2.3.3 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多重化,而这些角色有时是相互矛盾的。

2.3.4 教师职业的相对封闭性

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的形式在封闭的空间中进行的,教师的合群需要、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容易感到压抑、孤独、紧张和焦虑,最终导致

职业倦怠。

2.3.5 教师职业的劳动成果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教师的艰辛付出无法得到及时的回报和安慰,难以产生成就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引发职业倦怠。

2.4 教师个人影响因素

2.4.1 认知因素

有些教师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或有强烈自我实现需要,很容易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烦恼、压抑、悲观等心理失衡状态。

2.4.2 人格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教师成为倦怠型教师的重要因素。

2.4.3 专业能力因素

有些教师对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了解甚少,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产生知识枯竭感和职业危机感。

2.4.4 心理承受能力因素

压力对部分教师而言可能是严重的压力,若长久得不到释放,就可能成为较严重的压力,进而引起负面的生理、情绪反应。

2.4.5 自我保健意识因素

部分教师缺乏心理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的意识,不会排解心理压力,也不会寻求心理咨询,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或职业倦怠日益严重。消除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3.1 社会应该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3.1.1 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

逐步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3.1.2 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国家要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同时应大力宣传,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3.1.3 提高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

对教师培进行培训时,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而且要加强教师的非智

力品质教育,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

3.2 营造民主、宽松的工作氛围,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3.2.1 改善学校领导方式

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协助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3.2.2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改革教学管理首要的就是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应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评价体制,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机会。

3.3 教师个人努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倦怠问题.提高消解压力的能力。

3.3.1 正确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3.2 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状,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特征。

4.1.2 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社会影响因素、学校影响因素、教师的职业因素、教师个体的影响因素。

4.1.3 社会应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营造民主、宽松的工作氛围,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同时教师个人要提高消解压力的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倦怠问题。

4.2 建议

4.2.1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中小学教师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因人而异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4.2.2 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适当为教师减压;建立科学的教师考评体系,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4.2.3 定时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预防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 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95—197.[2]张国庆.新时期教师职业倦怠探因[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作者简介:宗凡双(1969—),男,汉族,湖北赤壁人,赤壁市赤壁镇中心学校,小教高级,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育与管理。

TEL:***

2.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3 年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辽宁省锦州市和江苏省宁波市抽取200 家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共发放调查问卷600 人份,回收560 人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34 人份,有效率为89.00%。

1.2 方法调查表内容包括“基本状况调查”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MSQ)、抑郁量表(CES-D)、职业倦怠量表(MBI-GS)和付出回报失衡量表(ERI)5 部分内容,问卷均采用李克特5 和7 分制对问卷题项进行赋值,分数越高代表相应的程度越高。并对问卷进行预试调查以确定问卷有良好信效度。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 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检验。连续性变量的描述采用,分类资料的描述采用相对数,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单因素方差分析,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8.98岁,平均教龄为7.19 a,99%以上的教师为女性,其他基本信息见表1。

2.2 职业倦怠等情况幼儿园教师在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工作付出- 回报失衡以及情绪测量4 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494 ±0.624)、(2.305 ±0.857)、(2.424±0.608)和(1.778±0.435)分。其中职业倦怠达2.5分以上的为192 人,占总体的35.89%。

2.3 单因素分析

2.3.1 是否居住城镇在各维度方面的得分在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方面幼儿园教师居住城镇的得分高于农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822、2.223,均P<0.05),其中城市幼儿园教师的满意度和倦怠得分均显著高于农村。见表2。

2.3.2不同授课班级在各维度方面的得分不同授课班级教师仅在职业倦怠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832,P<0.05)。其中学前班的职业倦怠显著高于其他班级,小班的职业倦怠显著低于其他班级。见表3。

2.3.3不同月薪的幼儿教师在各维度方面的得分不同月薪的幼儿教师只有在工作满意度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307,P<0.05),其中月薪越高的工作满意度就高。见表4。

2.3.4 不同文化程度的幼儿教师在各维度方面的得分最低和最高学历的幼儿教师在职业倦怠和付出- 回报失衡方面的得分均高于中间学历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0.900、3.202,P均<0.05)。见表5。

2.4 多因素分析以职业倦怠得分作为因变量,其他维度和基本信息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其结果:付出- 回报失衡、工作情绪以及文化程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影响均为正向的。回归方程诊断结果显示自变量之间不具有共线性,调整R为0.336,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程度尚可,方程检验结果F=18.805,P<0.01,说明方程是有统计学意的,同时DW值为1.724,说明各维度之间不存在自相关。见表6。

3 讨论

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情况相比,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相对较少,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较为严重,其中有职业倦怠情况的教师占比为35.89%,相对于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其职业倦怠比例较高[5,6,7,8],可能是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关注度较低,以及薪资待遇落差大的关系。

从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结果看,对职业倦怠影响显著的因素分别为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和付出- 回报失衡,文化程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高学历和低学历的职业倦怠较为明显,其中学历越高,其预期要求和目标可能会相对较高。而幼儿园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高学历者的预期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别,所以导致高学历者职业倦怠较为明显;而学历低者,其入园的薪资待遇和成长的空间相对学历高者困难,因此就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同时付出- 回报失衡和工作情况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是正向的,失衡很容易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致职业倦怠。工作情绪大,也可能导致职业倦怠[9,10,11]。

综上所述,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幼儿教师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幼儿园出现的各种负面传闻,致使幼儿教师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增加了幼儿教师的身心负担。为了降低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和改善幼儿教师在社会大众中的地位,除幼儿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外,社会也应给予更多地关心和支持。

注:DW为杜宾-沃森检验检验值,检验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VIF为方差膨胀因子。 决定系数R2-0.355;调整后R2=0.336; 标准估计误差=0.699;DW=1.724;F值=18.805;P<0.01。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幼儿教师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从锦州市和宁波市抽取200家幼儿园,从中抽取幼儿教师600人,其中有效问卷534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影响因素的筛选。结果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率为35.89%。职业倦怠在城镇、所教班级、不同月薪和不同文化程度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城市、高年级、低月薪和高文化程度的职业倦怠较为明显。文化程度、工作情绪和付出-回报失衡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且影响均为正向的。结论 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已较严重,应引起社会关注和支持。

3.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篇三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因素、教师自身因素四大方面。具体为:社会对民办教育和体育教师认知的偏见。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准入制度过松;体育教学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体育教学任务繁重。当前民办高职学院学生素质的整体下降给体育教师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单一,职业定位的缺失及职业道德精神偏差。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不足为怪。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一、前言

新时期以来,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其中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因为不管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是为国家发展建设培养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育是国家发展之本,其关键是质量,而决定教育质量的至关因素是教师的专业素养。然而,民办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含了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由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倦怠是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筋疲力尽的现象。从20 世纪80 年代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延伸到教学领域, 从90年代中期至今,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和关注热点。然而,人们却忽视了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探析民办高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及其成因,对于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热情,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是体育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属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表现。这种心理常常使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的降低。”根据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特点和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疲劳感强,情绪低落。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体育教师常常表现出疲惫感,教学中

性急易怒,情绪易波动,个体容易出现高焦虑状态,常常燃起无名之火,体育教师对个人前程发展比较迷茫,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竭,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缺乏工作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

第二,对待工作消极,缺乏责任心。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在工作面表现为敷衍了事,上班不积极、上课时无精打采,认为体育工作毫无意义,在此岗位上不能发挥自身的才能。同时加上民办教育管理的漏洞,许多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能按照学校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出现了课前无准备、课堂上随意性较大、课后无总结等现象,体育教师的教态较差,教风不正,缺乏责任心,很难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第三,自我效能低,没有成就感。长期以来,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所处社会地位与公办教师相差较大。其中,民办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地位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更是处于尴尬的境地。在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中,缺乏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梯度合理的体育师资队伍。大多数体育教师仅具备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屈指可数,导致了体育教师的认知水平、业务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发展缓慢。同时,由于学历偏低,职称评审困难,体育教师的收入有限,使得许多体育教师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并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综合各方面因素使得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断被削弱。其中,部分体育教师甚至产生了转行的念头。

三、影响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办学条件的制约;有国家宏观政策的限制,也有学校微观管理的不全;有外部条件的影响,也有体育教师自身的因素。笔者从社会、学校、学生、体育教师自身四个方面探析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偏见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然而由于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在“重文轻武”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人们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标志给体育人,体育教师也不例外,体育教师被等同于“武夫”,社会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可度偏低,体育教师未得到公众的尊重。同时,社会上至今仍有一些人轻视体育,忽视体育,看不起体育教师的工作,家长们更多的关注学生文化课学习而不重视体育学习,“重智轻体”的现象十分严重, 这在情感上给体育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抑。由此可见,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不足为怪。

2.社会对民办高职教育的偏见

我国民办高职学院起步较晚,办学时间短,人们对民办高职学院认识不足,存有偏见。社会上部分人认为民办高职院校的目的是盈利,学校层次低、教学质量差、学历文凭不如公办院校过硬,且收费高,一般普通家庭无法承受高额学费等等。整个民办高职院校群体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考生和家长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缺乏信任感。社会对民办高职教育认知的偏差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名誉声望,削弱其贡献民办教育事业的热情。

(二)学校因素

1.体育教师准入门槛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受限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影响了学校体育发展。在当前民办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师的准入门槛与公办院校相比较低。目前大多数民办高职学院的体育教师本科毕业即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工作,在应聘过程中,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流于形式。体育师资队伍的年青化、职称偏低现象严重,而对于学历高、中高级职称、经验丰富的教师却十分匮乏。尽管许多院校采取外聘专家、教授的做法,可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由于学历起点低、教学经验缺乏、体育教师再教育机会少,民办体育教师职称评审困难重重,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受阻,这也是促使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重要因素。

2.体育经费有限,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支持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学校经费主要依靠学生所交学费,学费是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渠道过于单一,制约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不愿意投入经费发展体育,体育教师缺乏必要教学支持。例如,在许多民办高职院校中,体育场地缺乏,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大多体育器材因使用或保管不善,显得过于陈旧,且后期投入经费少;体育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有的学校体育科研还处于零的状态等等。因为缺乏必要的教学支持,民办高职体育教师常感到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内心不平衡等等,从而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3.工作任务繁重,收入偏低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不断扩招,但体育教师与学生人数比却未同步增加,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据不完全统计当前许多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每周已超过20学时。体育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外,还要承担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训练,各种群体竞赛等大量工作,这使得体育教师工作强度增大,时间、精力消耗大。由于体育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大多数体育教学都在户外,体育教师必须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加上单调的工作,使之身心疲惫。此外,在民办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师往往兼职辅导员工作,必须承担学生管理工作。然而,当前民办高职院校中,教师的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等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许多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收入水平仅仅处在所在城市人均收入水平,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中体育教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場经济的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这不仅包括对物质的疯狂追求,更多地是对体育教师精神世界的巨大冲击,使一些教师在心理上形成巨大的落差,严重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

(三)学生因素

体育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学生的素质、体质、对体育的兴趣、运动技能水平等方面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对体育教学产生影响,同时不同程度地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也产生了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生源不断增加,然而我们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目前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生源的高考成绩在200-500分之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学生长期处于家长溺爱的家庭环境中,形成了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差、个性叛逆、自私自立的个性特点,教师管教学生的难度不断增加。目前民办高职院校中,许多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学习主动性差,学习能力差,管教难度大,给体育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此外,体育教师还必须承担学生安全的心理压力,因为一旦体育教师在工作中和学生发生冲突或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一切责任都由体育教师承担。这双重压力使得体育教师产生了情绪枯竭、疲倦感,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职业倦怠。

(四)体育教师自身因素

1.体育教师职业定位的缺失

尽管体育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可是体育教师这一职业在学校里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民办高职院校中,许多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偏低,他们认为在民办高校工作只是暂时的,缺乏对自身职业的正确定位,工作中常常用敷衍态度来对待,对自己的工作也是出力不出心,无服务意识,缺乏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行动。在教学工作方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因循守旧,很难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学生特点等要素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千篇一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意识薄弱。事实上,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重复性、单调性和机械性。如果体育教师本人不善于自我调整和激励,也会产生疲倦的感觉,从而导致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2.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准入门槛偏低,学校更注重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目前许多体育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大部分局限在专业知识上,计算机、英语水平偏低,知识结构单一,能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水平有限。这不仅限制了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体育教师职称评审。当前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职称偏低,不仅反映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知识结构水平,更关乎体育教师自身的切实利益,如: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等。这也是造成体育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当体育教师面对科研、计算机、英语束手无策时,就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从而形成职业倦怠感。

3.体育教师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出现偏差,教育育人、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奉献社会的精开始转向对金钱、物质、权力的追求,加上民办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倡导和培养力度不够,导致了特别是部分青年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注重个人利益得失,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对待工作敷衍了事,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心目中逐渐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体育态度。一些兼职教师更是把民办高职院校上课作为一种就经济创收的途径,缺乏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总的来讲,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师德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四、小结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已是不争的事实,职业倦怠不仅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行为、职业效能及职业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而且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质量工程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社会、学校、学生和教师自身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或消除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全社会对体育教师理解与支持;需要学校自身加大投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福利等,为体育教师提供再教育的机会;同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育,体育课,尊重体育教师;此外,更需要民办体育教师自身树立良好的职业观,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教育学生,积极专研,全面发展,为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磊,张薇等.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8):118-119;127.

[2] 王勇,唐宏祥.陕西省部分高职体育教师职业心态与专业发展需求现状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35-37.

[3] 朱美娟.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8):111-114.

[4] 邵锡山,刘瑶.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生涯周期中的职业倦怠[J].体育学刊.2008.15(8):57-60.

[5] 聂彩林.四川民办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76-78.

[6] 成飞.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9):124-126.

4.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 篇四

一.个人因素

1、兴趣

职业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类专业或工作所抱的积极态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职业可能抱积极的态度,或者抱消极的态度,或者抱无所谓的态度。

2、性格

性格影响着一个人对职业的适应性: 一定的性格适合于从事一定的职业;同时,不同的职业对人有不同的性格要求。

3、职业发展愿望

即:自己愿意从事何种职业。如果一个人对哪一种职业产生兴趣,就会迸发出强大的行为动力,推动着他去开掘自身全部潜能,大大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4、能力

这里所言的能力指劳动者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能力,亦即职业工作能力。

5、价值观

6、性别

7、教育

教育上的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凡是社会阶层高过父母所属阶层的人都觉得,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

二.社会因素

1、社会阶层

社交圈为某一类型的人提供机会,“生存机会”多半即由社交圈决定。虽然社会阶层深深地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但是阶层界限并非牢不可破。它不但有变动的可能,而且是被人接受的2、经济发展水平

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企业相对集中,优秀企业也就比较多,个人职业选择的机会就比较多,个人职业选择的机会就比较多,因而有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反之,在经济落后的地区,个人职业选择的机会就比较少,个人职业生涯也会受到限制。

3、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是影响人们行为、欲望的基本因素。它主要包括教育水平、教育条件和社会文化设施等。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人能力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从而为职业生涯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4、政治制度和氛围

政治和经济是相互影响的,政治不仅影响到一国的经济体制,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组织体制,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政治制度和氛围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追求,从而对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三.社会因素

1、地理环境

2、行业环境

5.从职业倦怠到职业眷恋 篇五

——浅谈如何提升职业价值观,化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我变得不喜欢去学校。办公室里的笑声减少了。学生们总是不停地惹是生非!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心绪不宁,我觉得很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呼声:我忙、我很忙;我累、我很累;我苦、我很苦。实际上,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据调查,超过80%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教师存在工作倦怠。倦怠,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教育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倦怠的教师看起来筋疲力尽、不知所措。随着倦怠过程螺旋式向后推移,学生渐渐成为低劣教学的受害者。有些教师寻找途径,最终离开了教育职业。其他教师觉得除了以越来越低的效率继续教学以外,别无选择。

我们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地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也更加规范,教师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但是有的教师不同程度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有的教师存在身心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也就是说,虽然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但职业幸福指数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应明确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危害,深刻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策略预防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

“倦怠”一词是美国神经科医生弗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的,用于描述职业主体不能应对工作挫折和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时所处的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压力,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为: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或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二、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在认识方面,表现为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创新力,开始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

2.在意向方面,表现为疏于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学生没有成就感,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3.在情绪上,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所以情绪就会波动很大,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就会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等等。

4.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过高的期望。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教师所从事的是助人的职业,有研究表明,助人职业者的倦怠程度远高于其他职业者。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校管理的滞后。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学校的管理能否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感状态。首先,学校有的管理思想不够明确,做形式的事情太多,增加了教师的许多压力。其次,有的规定没能考虑到人本思想,对教师信任不够,一味实行所谓“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细节管理”,不断对教师增加新的要求,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心理负担沉重。再次,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上,随意性强或对教师实行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发展性评价,使绝大部分教师很难取得彼此认同,缺乏职业成就感。最后,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而给教师成就、发展的机会过少,不仅增加教师的负荷量,也促使人际关系复杂,并诱发急功近利倾向,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

3.学生问题的困挠。如今的独生子女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个性较强;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可以说,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思想问题,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长期压力。其次,班级人数较多,程度参差不齐,要进行正常化教学确实有困难,如果再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教条,教师就真的无能为力了。这给倦怠的发生,提供了长期的条件刺激。

4.家长过分的苛求。一部分家长一方面是不能正确认识到孩子成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过多地苛求学校、教师。通常在独生子女的学生群体中有着这样两类家长:一类家长毫不理会子女的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措施,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另一类家长过于关心子女的学习,常对学校和教师做无谓的干扰、评价,甚至用媒体舆论来谴责教师的行为,无限上纲,造成了教师长期不被理解,致使工作行为退化,工作士气降低。

5.教师职业特征的影响。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以社会性为主,即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是绝对的等价交换,教师不仅要在八小时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在课堂外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没有明确的休息时间,客观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其疲劳状态不易得到完全消除,日积月累,在身心两方面都容易形成倦怠和疲劳。

6.教师自我发展的困惑。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又要担任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角色需要不断转换,这就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情绪调控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而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发展能力的要求与自身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师重要的压力源。另外,教师是一个高成就动机群体,奋斗中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又使某些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并殃及个体身心健康。

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它带给教师情绪上的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二是由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后进生歧视、排斥及采用强制手段管理班集体等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

三、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我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期,教师职业价值观也必然出现变化,以往坚定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强 烈冲击,并导致一系列的职业倦怠倾向。

1.教师职业价值的功利性和个体化

与以往相比,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贡献等社会性因素在职 业 评价中的重要性明显下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师的个体价值目标已出现了多 样化 的发展趋势。当前,教师在职业评价标准上较为重视个人的经济收入、实际权力、人际交往、受人尊重和稳定性等因素,而对职业的“社会声望”、“社会贡献”则考虑较少。可以说教 师在对职业价值评价时,首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正因为这样,教师 很容易陷入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不相一致的情境中,对自身工作意义的审视也就出现了不可 避免的心理困惑。

2.教师职业价值的规范性和务实性

作为社会个体,教师要受到社会对其职业的期望和要求的约束。教师虽能认同社会有关教师 职业的基本价值规范,但又无法抗拒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他们开始认识到教师的价值目标 再也不是脱离物质利益空谈个人价值的实现了,而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这样 在职 业价值认同上就出现了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神圣的社会 职业,而仅把教师职业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为热爱教师事业而选择教师职业的仅占1 8.4%,并且有48%的教师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

这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使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出现态度消极与被动的现象。

3.教师职业角色期待趋于理想化

研究人员向祖强认为,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社会比较产生心理上的不 协调的 表现,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在倦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过高期待也 容易引起消极的情感体验。在我国,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教师“身为人师”的角 色,赋予 教师职业太多的道德伦理色彩,教师真实的自我、多样化的个性受到压抑甚至无法显现与张 扬,这样一种不真实的生活自然会引发教师的心理冲突与厌倦感。从个体而言,教师主观上 希 望其职业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但事实上教师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处境并不理 想。“教师和科研人员一样,在社会地位的排位上有所降低。教师职业与经贸、金融和企业 管理等有较好经济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行业相比,越来越失去其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使教师的尊严感和荣誉感大大降低,进而影响教师职业的稳定和发展”。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师的职业积极性,弱化其职业的成就动机。

4.教师职业研究和创造意识的钝化

教师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但就其劳动形式和内容而言,带有很大的重复性。在这样一 个循 环的过程中,教师的激情和期望在一点点减退甚至消磨殆尽。研究者王秋绒认为, 教师角色不明确、角色过度负荷及角色冲突是促使教师感到压力的主要原因。为 提高教学效率,很多教师与学生纠缠于升学、考试、作业之间无法解脱;随着学校班级学生 人数的不断膨胀,过多的授课量和考试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单一重复 使得教师工作缺乏新意并逐渐钝化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从而引发职业倦怠;教师 本人的学历提高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职称评定前的各种达标要求等也使教师身心疲惫,并 逐 渐表现出对职业的无奈和厌倦。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随时可能面对没有学生知道得多 的尴尬,许多教师幸福感的获得进程逐渐被阻断,从而导致心理的高度紧张与焦虑。

三、提升职业价值观,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1.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

由于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主体性及教育背景的不断变化性,对教师很难实行严格的程式化、制度化、技术化和数量化的管理。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职业对社会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大作 用,才能对工作持有果敢与刚毅的态度,才能从琐碎的工作中获得幸福的感觉。作为教师应 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消极情 绪;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 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论文百事通

2.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 心理过程。职业认同既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又是教师对 自己当前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激活正依靠这种 坚实 的职业认同。而建构职业认同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师的教学欲望,即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 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 升华。

如果我们把教书当作一种职业,可以享受课堂带来的亲切感,感知学生目光中的求知欲,体会童心未泯的快乐;如果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可以感受学生成才的光荣感,体验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的升级。就如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有一种安全的幸福感、有一种舒适生活的幸福感、有一种自我成就的幸福感。一个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一种价值体现的幸福感。教师应用自己的精神来影响学生,把这种“幸福感”传染给学生,那么,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幸福的,这种“幸福感”的教育才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幸福不是任何物质形态,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感觉,一种心态。

许多教师,有时觉得教师的工作多么烦琐、枯燥,教师的生活也是单调、清贫的,再加上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使有些人对教师的工作有一种负重感。其实,生活是一种心态。那么,当老师也可以是一种心态。你回过头来细数着自己教育生涯的点点滴滴,驻足回守自己走过来的教育之路,才惊讶的发现:学生们曾经给我们带来过无穷的欢乐,每天的一声声“老师好!老师再见!”只有我们做老师的才有;逢年过节时那一张张饱含深情的卡片,只有老师才有;平日里,看到孩子们把一张张奖状捧至我们面前时,那种喜悦和幸福也只有老师才有„„在教育生涯中,是学生们促使我们不断地进步,感悟生活的真谛。学生们天真烂漫的笑容,纯洁闪亮的心灵时时感染着我们,才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温馨。原来,我们其实是被幸福包围着而浑然不知,其实我们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在享受着教育的幸福,只不过是自己未能觉察罢了。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状态来行走我们人字这一生,如何幸福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这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话题。

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对自己事业的态度。陶行知、蔡元培等老一辈的教育家,把自己终身的心血都扑洒在教育事业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促使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做好它;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它;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有更高的热情去点燃它。对于每个人来说,缺少了对事业的热情和探究心,也就丢掉了自己从事这项事业的意义。当你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自己工作中的时候,才会找到个人价值所在,才会体会到在其他方面找不到的幸福。这种幸福感,在获得事业成就的时候,来的更为强烈。

教师的幸福感,还来自于对学生的态度。有了对学生积极负责的态度,才能为师者,学生,才是教师幸福的载体。当学生有所作为时、当学生在自己的教育下成材时感觉到幸福的不仅仅是学生本人,这种幸福也会延伸到教师,这是教师的一种在成就感中油然而生的幸福。对学生有积极的态度,才会促使教师钻研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会用自己的责任心剖析各个学生,这种态度,是一种从责任感中盛放的幸福。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幸福,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态度,才会发现教育的闪光点,有着对学生的认真态度,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要正确定位,积极评价,实现快乐从教。

3.激发高度的职业热情

研究表明,对待“奉献与索取应是平等的”这一观点,75%的人表示“同意”,15%的人 表示 “完全同意”,7.6%的人表示“极不同意”,2.4%的人表示“不同意”。从以上数字看,可以认为追求 奉献与索取的平衡和统一已成为现阶段教师主要的职业价值取向。国家要尽可能提高教师的 工资待遇,学校要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定性到定量对教师全面考核,实 行目标管理,严格奖惩兑现,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住房条件;政府也要采取切实措施,逐 渐 缩小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以及行业内教师之间在待遇上的差距,逐渐解除教师们因贡献与待 遇不匹配造成的心理失衡状态。

4.提高发展的职业能力

为了能使人们尤其是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价值,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 力业者的幸福感,教师应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善于发现工作的价值和快乐,努力提 高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得以在有组织、有纪律、有针对性的情境下进行,从而增强 自 我效能感;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倦怠往往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而一个具有 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教师应以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解决问题 和选择策略的能力,使自己通过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 修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生观;教师还可以通过写教学心得、观摩示范课、参加教研活动等 形式提高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 己 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只有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与个体对生命价值追求相一致的高度,才能最大程 度地 激发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使教师从职业倦怠的困境中走出并充满激情地投身 于教育事业。

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对自己事业的态度。陶行知、蔡元培等老一辈的教育家,把自己终身的心血都扑洒在教育事业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促使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做好它;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它;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有更高的热情去点燃它。对于每个人来说,缺少了对事业的热情和探究心,也就丢掉了自己从事这项事业的意义。当你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自己工作中的时候,才会找到个人价值所在,才会体会到在其他方面找不到的幸福。这种幸福感,在获得事业成就的时候,来的更为强烈。

教师的幸福感,还来自于对学生的态度。有了对学生积极负责的态度,才能为师者,学生,才是教师幸福的载体。当学生有所作为时、当学生在自己的教育下成材时感觉到幸福的不仅仅是学生本人,这种幸福也会延伸到教师,这是教师的一种在成就感中油然而生的幸福。对学生有积极的态度,才会促使教师钻研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会用自己的责任心剖析各个学生,这种态度,是一种从责任感中盛放的幸福。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幸福,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态度,才会发现教育的闪光点,有着对学生的认真态度,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二年一班国庆长假安全教育稿

同学们,国庆长假即将来临,很多同学已经计划着痛痛快快地玩它一下。可是同学们的安全就成了老师和家长们最挂心的事儿.老师在这里提醒同学们几点,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度过一个快乐而安全的国庆假期。

一、交通篇——要记住安全第一

假期里,我们外出的机会大大增加,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交通安全格外让人担心。假期道路上来往的人比较多,切记不要单独在马路上骑自行车,有家人陪同才可。还有些孩子过马路时不走斑马线,见到车流缝隙就跑着横穿马路,有时发现跑不过去,再突然掉头跑回来,这样的做法都非常危险。横过马路,一定要走斑马线,如果横过大型路口走到人行横道中间时,遇到人行横道的指示灯变成了红灯,千万不要和两侧来往的机动车抢行,也不要急着后退,而是要站在斑马线内的黄色三角形框内,这是行人二次过街的“安全岛”,等绿灯亮了后再过街;如果是乘坐公交车,一定要在车停稳之后,再上车、下车,千万不要图一时之快,抢上抢下,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二、居家篇——陌生人叫门不要开

即便不出门,我们独自在家,也是一件让家长不太放心的事。过去,就曾经发生过一些歹徒诱骗独自在家的儿童开门,然后入室抢劫的案件。民警提示,一些不法之徒往往利用未成年人戒备不足,警惕性差、容易哄骗的特点,骗取孩子信任后实施犯罪。所以我们遇有陌生人敲门,尽量不要答话,更不要透露自己是一个人在家的实情,可以用“爸爸正在睡觉”或是“大人到楼下买菜”等来暗示、吓退陌生人。即便是认识的同事、邻居或是远房亲属,一个人在家时也应提高警惕,开门前最好先打电话大声通知家长,并尽量让门外人听到。

三、家电使用篇——安全用电莫大意

微波炉 :微波炉不能加热带壳、带皮的食品,如鸡蛋、玉米等。其次微波加热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容易烧焦食物,甚至引发危险。微波会产生辐射,所以微波炉启动后,不要贴近炉体观察炉内的食物,并尽量与炉体保持一定距离。

热水器 :不论是煤气热水器还是电热水器,操作过程中都有很多注意事项,对于我们来说,独自使用热水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最好不要用。

三、饮食篇——食物忌凉宜新鲜

我们小孩抵抗力相对较低,如果饮食不当很容易引起腹泻、食物中毒或其他消化道疾病。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不吃霉变的食物;不在小摊上买一些没有生产日期的食物。

四、健康篇——小心外伤、烧烫伤

虽到秋天,但穿衣还比较单薄,肌肤裸露较多,容易造成磕碰伤和烧烫伤。万一一个人在家被烫着了应该怎么办?下面介绍几种。由热油、热水等造成的小面积烫伤如未造成皮肤裂伤,应立即脱离热源,并用冷水冲或用冰块、冷毛巾冷敷20分钟左右,这样既可以减轻疼痛,又可降低损伤程度。在烫伤两小时内,最好不要将油性外用药涂在伤口上,以免阻止热量散发。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表皮起泡,千万不要将泡弄破,以免造成伤口恶化或感染。人们烫伤后,习惯将牙膏、大酱或酱油抹在伤处,岂不知这样不但不会减轻症状,而且阻止了热量散发,会使症状加重。一旦烧烫伤引起皮肤破裂或伤到眼睛,应立即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到烧伤专科就医。

五、防火篇 ——独自在家别玩火

俗话说,水火无情。独自一人在家时,千万不要玩火。不能划火柴,更不能摆弄打火机玩。一旦发生火灾,自己没有能力扑救,千万不要惊慌,要拨打119报警,然后想办法逃离出去。如果烟雾呛人,要用湿毛巾捂住嘴,逃离现场。总之,7天长假我们既要休息好,娱乐好,也能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10月6日上午准时来校上课。

最后祝同学们过一个温馨、详和、安全的“国庆佳节”。

从职业倦怠到职业眷恋

——浅谈如何提升职业价值观,化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6.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篇六

(一)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受尊敬程度,也影响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程度。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教育和农村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广大群众尊重农村教师的劳动,尊重农村教师的人格,能够创造正确健康的社会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和控制大众心理,让全社会都重视农村教师,尊重农村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

(二)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农村教师是社会中的一员,特别是农村教师的职业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因此,全社会都要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和发展。在未来社会中,社会支持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它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网络。农村教师应尽可能地获得各种帮助,缓冲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平衡。同时,一方面全社会都要关心和帮助农村教师;另一方面,农村教师也要认识到社会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可能的各种支持,促进身心健康。

(三)肯定农村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矫正农村教师自身价值与人才价格(工资)不符现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谈到: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就要求价格符合价值。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而价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小学农村教师的劳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那么人才价格(农村教师的工资)就必须符合农村教师自身价值。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背景下,国家在决定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如果农村教师工资低于其他行业,必然导致农村教师这种高质量的劳动力流向其他部门,从而导致师资的短缺。现阶段,我国实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但是,由于一部分教育经费是学校自筹的,导致了各校农村教师工资的不均等,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农村教师工资应该由政府来保证,而不应该由学校自筹。

二、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观念,构建和谐的组织环境

(一)树立“以师为本”的人才管理观念

学校管理者应该树立“以师为本”的人才管理观念。“以师为本”的人才管理观念,即把农村教师放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首位。从农村教师出发,充分依靠农村教师、尊重农村教师,尽可能地激发农村教师的参与意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农村教师在工作中感到自己是一个有头脑、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有创造力、有价值、有作为的人。因此,学校领导要注重与农村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想农村教师之所想,急农村教师之所急,设身处地的为农村教师办实事,办好事。

(二)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首先,在管理过程中,要采用人性化管理的方法进行“软”管理,即主要通过让被管理者在满足展现“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欲望的同时,于不露管理的“痕迹”中,去达成管理者目标任务的实现,这才是寓管于不管,寓治于不治的最好管理方法。这样的举措对于预防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其次,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不少学校的校园环境变得更美了,教育设施更完备了,这无疑都是对农村教师心理健康极大的帮助。但农村教师休息好,有充足的精神才是更重要的。如果每个学期期末,学校能让疲惫不堪的农村教师出去旅游一下,可能会对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起到意想不到的益处。除此之外,如果农村教师出现情绪低落,影响工作状态时,学校领导可考虑让农村教师申请休1~2 d 的“情绪假”,在该农村教师请假时,由其他农村教师为其代课。此举能使农村教师调整过心情再重新上课,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利。

(三)加大农村教师教育科研的力度

我国可以借鉴德国高校的做法,即农村教师每隔 3~5 年享受一次研究年,在这一年中可以不担任一学期或更长时间的教学工作,而是去从事科学研究。这既可缓解农村教师繁重的工作负担,也可使农村教师在此期间积极充电更大效率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三、农村教师要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一)干一行爱一行,把职业当事业干

罗素曾经说:“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对事业信仰是幸福的源泉之一。”对职业活动的审美实践是在职业生活实践中体验幸福、获得幸福的基本保障。对于农村教师来说,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农村教师这一事实,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进入角色,并且能够感受到作为农村教师的快乐。把工作和自我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把职业与自我价值实现统一起来,那么,“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二)适时调节,学会弹性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农村教师要善于掌握自己,克服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它既关系到农村教师的工作成就,也关系自身的健康。不会正确地抑制每日每时的激动,不会掌握局面,是最折磨农村教师的心脏,消熬农村教师的神经系统的事。”所以,农村教师在安排工作时,千万别忘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不管工作多忙,也要尝试着去户外运动一下,爬爬山,朋友聚聚会,做做运动等,让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这样会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消除倦怠感。

(三)正确认识自己,愉悦接纳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就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自知更能使人永不满足地虚心学习,在困难挫折面前镇定自若,精神抖擞,不断地自觉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从而使人永远充满活力、健康发展。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治愈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举措。有了目标,才会自觉地去修身养性,实现人格的提升;刻苦地钻研业务努力做一个学生欢迎、家长欢迎的农村教师。适当的目标能使人获得成功,从而珍惜自我的价值,使生活更充实。

1.面对现实,真实自我。

任何一名教师,在工作之外,还有一个真实的生活存在,教师要投入真实的生活,面对个人生活的挑战,而不是躲进工作“封闭自我”,以“奉献者”的悲剧形象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痛楚,不论是家庭的、婚姻的、经济的还是人际交往等其他方面的问题,与同事、组织、领导适时地交流,合理宣泄,寻求理解,走出心理困惑,达到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危机。2.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要尽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消除职业倦怠。另外,要确立对教师职业的合理期望,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而非古书中的圣贤,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应对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3.组织管理支持。

7.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篇七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影响因素,干预对策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职业衰竭”。职业倦怠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 用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从业者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 厌倦工作的痛苦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职业枯竭可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 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还会影响从业者的整个生活状态。美国学者德沃肯曾说, 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不良后果, 这些被重压下的教师教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受害者。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者的负面情绪、对辅导学生冷漠、置之不理的极端态度, 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个性发展、人格成长, 甚至是学业, 最终影响人才培养、教育质量。从业者长期处在高压状态下, 对工作丧失激情, 对工作对象日渐反感, 身心耗竭的状态被称之为“职业倦怠”。在过去的100多年里, 国外有关职业倦怠的课题研究迅速发展, 职业倦怠目前已经成为组织心理学与职业健康心理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状态的存在不仅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而且严重影响工作业绩, 对个人和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当前在我国, 职业倦怠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职业倦怠成为职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对各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 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次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 高居第三位。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价值

首先, 经笔者前期调研了解, 目前辅导员发生职业倦怠现象的以青年辅导员为主 (青年定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34岁以下的人为青年) 。由于对自身认知不足、对前途充满期许、希望工作富有挑战性与成就感、面临家庭个人发展困境等因素, 青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较年长的辅导员更加强烈。

其次, 高职学生生源素质较本科院校生源素质略低。本科高校辅导员往往能够切实发挥指导者的作用, 但是高职学生除了学习能力差外, 生活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也较低。于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一方面要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另一方面要顾及学生的生活起居:宿舍卫生、早操出勤、考试报名等事务性工作量加大, 青年辅导员有必要针对所面临的职业倦怠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总之, 辅导员职业倦怠像一股可怕的暗流, 不仅危害辅导员从业者本人的身心健康、专业素质提高和个人的职业发展, 更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实际视角出发, 科学运用职业倦怠相关理论, 仔细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成因及预防倦怠的对策, 为辅导员队伍优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建立和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激励机制, 推动高校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创新化、科学化, 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优秀建设者和先锋作用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的基本内容

高校辅导员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团建、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奖勤贷助、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教育等八大专职工作。强大的工作压力、繁忙的工作事务和特殊的职业要求使得高校辅导员这支队伍职业倦怠现象凸显出来。学生管理工作是包括辅导员在内各个部门协调运作的工作, 需要梳理辅导员的职能定位, 重点理清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行政人员、辅导员和高校后勤及其他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要想方设法地加强辅导员优秀队伍建设, 充分明确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 理清队伍建设的科学化体制机制, 从全局上抓住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吸引优秀的人才来自愿从事辅导员工作, 打造优秀的辅导员科学化水平团队。

1. 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职业素质, 改善辅导员年龄层次分布。

让辅导员在入职前就明确自己会面临怎样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性质, 分析自己能否胜任该工作。辅导员工作直接面对人的工作, 这项工作对辅导员的要求相对比较高, 要学会为人师, 行为举止高雅, 工作要能力强、水平高, 具备各个方面的素质, 辅导员岗位是非常锻炼人、培养人的地方。年轻的教师经过辅导员工作的洗礼, 可以很好地实现思想感情的升华, 也可以锻炼各个方面的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生经验。

2. 积极调整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体系, 做到日常培训和专

题培训、具体事务操作培训与工作理念、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岗前培训和岗中培训相互结合, 增加交流学习机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来自于创新, 辅导员工作同样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工作模式。推荐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 努力实现骨干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靠拢。高校专职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和国内外业务进修, 应及时纳入高校教师培训计划, 享受高校有关鼓励政策的优待。

3. 提高评价辅导员工作成效、辅导员工作量认定与激励机制。

除了日常的学生管理与教育外, 青年辅导员思维活跃各有所长, 如何激励他们发挥特长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并认可认定他们的工作量, 也是提高辅导员成就感的重要途径。要合理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 制定高校辅导员工作章程, 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 落实工作负责制。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评, 考核结果要与实际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相应挂钩。要通过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考评相结合, 充分实现对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 严格控制。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辅导员, 宣传先进事迹, 充分肯定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贡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想真正落实好这项工作, 就必须用实招、用实劲、办实事, 努力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既要着眼长远, 统筹规划, 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做优秀, 又要立足现实, 抓住关键, 尽快突破必要环节。辅导员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 需要高效准确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源, 时刻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 努力了解学生的要求, 用心贴近学生的真实情感, 做到学生有问题首先想到辅导员, 首先问辅导员, 首先告诉辅导员。加强辅导员队伍团队建设, 有利于积极地引导广大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及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维护校园和谐与稳定,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1.

[2]刘兆军.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对策[J].石油教育, 2001.3.

[3]王政书.试论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 2007.6.

8.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作者简介]孙丽岩,吉林四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的一支特殊教育队伍,站在德育第一线,直接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的思想多元化、复杂化致使辅导员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现。本文通过对大连市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并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调查

采用随机取样法,对大连市14所高等院校辅导员进行随机调查,总调查人数104人,年龄分布在22~57岁之间。教龄分布在1~20年之间。采用自编辅导员职业倦怠问卷。以Maslaeh1997年编制的MBI和李永鑫2003年编制的CMBI为基础,并结合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共40个项目,采用1、2、3、4四等级评分,1表示“从未如此”,2表示“很少如此”,3表示“有时如此”,4表示“经常如此”。

分别对全体辅导员、男、女及不同年龄段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总分平均数、标准差、得分超过3的项目数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以3分为界作为职业倦怠的单项目阳性标准,辅导员平均阳性项目数为8个 ,接近总项目数的1,3。对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总分,女性职业倦怠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年轻辅导员(30岁以下)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年长(30岁及以上)辅导员。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Maslach.C指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情绪衰竭、去个体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方面,而辅导员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直接对个人、学生和高校造成严重的影响。

情绪衰竭是指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对工作没有热情。生理方面:经常产生疲劳感,食欲不振、精力难以集中,思维的逻辑性降低。心理方面对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首先,消极情绪导致注意力下降,认知出现偏差;当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辅导员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工作效果受到影响;情感方面:对亲人和朋友的情感淡漠,社会支持变得脆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降低。

去个体化导致师生关系淡化甚至破裂。情感通常是一种双向交互的过程,辅导员对学生的情感类型和程度,直接被学生内化为对辅导员的情感,并间接表现在辅导员的工作绩效中。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失去了情感关系的支撑,就只能流于表面,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支持与执行也将会变成一种形式化的表现,使辅导员的工作过程与目标严重背离。

低个人成就感是指工作效能感降低,对自己消极评价,具体表现就是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目标、工作过程乃至工作效果的全盘否定。辅导员对于国家、社会和学校来说,是一种政治思想的传播者,而传播者对自身传播内容的否定,对于传播对象的消极影响无疑是难以估量的。

三、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1明确办学定位,以目标导向提供社会支持。应用型大学是我国大学大规模扩张的重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的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等等。只有以目标为导向,才能使辅导员的劳动价值、社会支持度与科研人员相平等,才能使他们的工作热情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保证。

2建立多等级危机干预体系,增强辅导员的危机应对能力。工作的不确定性是辅导员压力的重要来源。为了缓解其压力,更为了有效化解危机,高校有必要建立严密、科学的危机干预体系。第一级由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长构成,主要负责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发现并及时汇报学生潜在的危机隐患;第二级由辅导员构成,负责简单矛盾的调节,鉴别、筛查心理问题学生,转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时将危机事件向院系领导汇报;第三级为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负责危机事件的决策、调节,并汇报给上级学校领导;第四级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问题疏导、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专业培训、危机事件的干预,等等,并向学校汇报学生的问题隐患与解决建议;第五级为校学生工作的主管领导,负责事件解决方案的最终决策与干预。五级干预系统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络,各级分工负责,又彼此合作,一方面分解辅导员压力,降低辅导员的无助感;另一方面,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危机事件的预防上,以求有效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3完善辅导员选拔体系,平衡辅导员年龄结构,保障其胜任力。个体对于某一职业的胜任力是一个综合评定系统,涉及到职业兴趣、能力特征、个性特征、职业发展规划等诸多方面,简单地用毕业成绩或在校综合评定得分作为辅导员选拔指标,无法有效保证人职匹配。建立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将科学的人才测评方法纳入辅导员选拔体系中,将是减轻辅导员职业倦怠情绪的有效途径。

4明确岗位职责,分化岗位任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远远超出定义的范围。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他们的目标、任务、权限、范围及责任,建立岗位责任制、反馈制、工作公开制、绩效考核制及工作追踪制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从而各施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另外,学校可以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兴趣和能力特点,在辅导员队伍内部实现适当分层,形成工作和专业梯队,走科学化和专家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9.职业倦怠 篇九

当你踏进校园,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已无法舒展你紧锁的双眉;当你走进教室,同学们婉转悠扬的诵读已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当你端坐办公桌前,以一句“这点小事也来烦我”打发满含委屈来求助的学生;当你从积满灰尘的书本下找出一份“古香古色”的教案,在上面稍作圈点甚至只瞄一眼便心安理得地走上讲台„„我想提醒你一句:老师,你真的是“老”了。即便你还很年轻,但你的心态已经老了;即便你自认拥有年轻的心态,但此刻的你一定染上了不少教师感染过或正感染着的一种“职业倦怠症”。

提纲: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及不良影响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四、预防和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所谓“职业倦怠”现象,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的情绪、疲惫的心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生活的乏味感、事业的失望感、精神的疲惫感、认知的冲突感等,是一种心理的内在需要与客观实际情况相矛盾的产物,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消极反抗而求得心理平衡的心理反应。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人内外冲突矛盾运动的结果:即渴望快乐与感受平淡的矛盾、渴望成功与感受平凡的矛盾、渴望激情与感受平庸的矛盾,总之一句话,是内外不和谐的结果。

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及不良影响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划分为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职业倦怠症心理表现: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2、职业倦怠症生理表现: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是呕吐的情况;已经出现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征兆;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甚至出现机能性工作障碍。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晕,以致全身酸疼,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出现。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月经失调等。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将其看作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 厌倦,情绪波动大,经常感觉抑郁、焦虑和烦恼等;表现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

3、职业倦怠症行为方面:心理上的转变直接在行为上有所反映,表现为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普遍对工作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

生理症状

1、长期疲劳

2、肌肉紧张

3、躯体失调(多汗、心跳过快过缓、内分泌失调等)

4、精神紧张(失眠、多梦、情绪暴躁等)

5、决策技能的降低

6、信息处理能力下降

7、时间知觉失调

8、劳逸控制失调

社会症状

1、对工作敷衍了事

2、社会退缩、人际关系敏感

3、抱怨与玩世不恭

4、降低效能

5、家庭中的关系不和谐

心理症状

1、否认或责备

2、愤怒与压抑

3、偏执性、强迫症状

4、自我贬损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

1、教学效果下降

教师的身心与疲劳过度,对学生的观察、教育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降低,对学生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导等精神维持能力也会随之变得低下,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不灵活或出现失常现象,在工作上变得机械,工作效率低,工作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2、人际关系紧张

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离,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有些教师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对待学生,实则是一种身心疲倦,压力增大后所产生的“危险信号”。教师心理疾病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有时会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3、造成自我身心伤害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轻则是教师的消极态度和情绪表现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而引起神经衰弱,或因不堪压力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对同事不愿理睬,对学生冷漠,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4、教师职业倦怠将会导致教师队伍的高流失率,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源于两方面因素,即内在的心理原因与外在的社会原因。主要原因如下:

1、职业认同感产生高原反应。一般来说,工作十来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的。一个老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一个人的矛盾心理,使之产生对职业的反抗情绪,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

2、内心原有的对职业的认识与现实新近提出的社会认识产生矛盾,而引起的消极抗拒心理。社会在发展,对职业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在发展,特别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

3、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独生子女社会加之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沉重负担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时间,这更加增添了教师的孤寂感。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必然会使教师失去工作的热情。

4、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往往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高考实际权重之间的矛盾差异,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广大家长的客观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调和的,这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使教师自我价值丧失,教师的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目前的基础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异化为升学教育,学生的分数成为评价教师的相当重要的指标,而至于学生良知的养育、人格的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教师的评价系统,这往往会给教师的心灵造成沉重的伤害。

5、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教师职业的传统观念,诸如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都是以牺牲作为其本质要素,这样的观念只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非要以毁灭自己作为代价的话,那谁还愿意从事该职业呢?再加上周围许多教师的一生都是在高考的重压下消耗完了生命,这也给一些教师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感觉职业的无奈。

6、部分教师自身的不良性格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但是,这些心理感受又会因人而异,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等无法排遣的教师,则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7、新型师生关系带来的挑战。

将教师的压力源归纳为六类:

工作压力,占44.06%

家庭压力,占23.11%

学校压力,占16.63%

需求压力,占7.56%

人际压力,占5.4%

社会压力,占3.24%

四、预防和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教师倦怠的结果,对他们自己的工作会带来负面影响,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美国教育协会(NEA)主席麦克古瑞(W.Mc.Guire)感叹“一个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倦怠的感觉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并预言“如果不能有效地纠正,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学生是教师倦怠结果的最终受害者,由于倦怠的产生,教师会从感情上远离学生,从心理上疏远学生,对学生冷漠、厌倦,实行“放羊式”教育,有的甚至视学生为宣泄的对象,动辄责怪、迁怒,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和行为等来对待学生。他们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毋庸置疑,倦怠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师发展中的这种现象,积极探讨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解决职业倦怠的关键在于个体应意识到职业倦怠并不是只在一生中发生一次的现象,“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正确认识倦怠的各种症状,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2、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

职业倦怠来自于个人、组织与社会等方面。作为教师本人,更应清醒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再有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3、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作为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与其限制性,而不能只是一味强调专业的自主性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产生理想的幻灭。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才能使教师消除那些事业上的迷思,做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古书上的圣贤。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要过高,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若学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失望。其实学生是成长中的受教育者,自然有缺点。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4、丰富生活,学会放松自己。

放松是指身体或精神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的过程,当感到压力不断时,持续数分钟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时的睡眠要好。除了日常的游泳、散步、做操、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换个发型,或给肌肤补充一些水份等松弛方法外(还可以学习放松训练技术来应付压力),在一旦出现焦虑性的心理障碍或抑郁性心理障碍时,不妨想办法休假几天,外出旅游,亲近自然。新鲜的空气,悦目的景色、鸟虫的鸣叫,将把心头的阴翌一扫而光。

5、投入社会,广交朋友,寻求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当威胁健康的因素发生时,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比那些经常有朋友交往,具有较多社会支持的人更可能生病或死亡。任何人都不能完全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关键在于如何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让它随意泛滥和持续时间过长,这样可以防止或减少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害。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便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的审视,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便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情况严重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来争取必要的心理援助。

6、坚持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教师明显地减轻压力和倦怠,一方面因为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应付能力增强;另一方面,用于锻炼的时间减少了笼罩于压力情境的时间,某些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也能提供难得的“空闲”机会,可以对问题加以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体育锻炼要有规律和持之以恒,以适量和娱乐性为原则。过量或竞争性强的运动不但不会减轻压力,其本身也是压力的潜在来源。

7、提高处理问题和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的纪律问题是造成教师倦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让教学得以在安静,有纪律的情境下进行,从而提高学生成绩,减少教师的挫折感,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当学生和你顶嘴,或因学校某些不公平的事让你愤愤不平时,当你遇上不遂人愿和力所不及的事时,你要多想想别人的好处,像旁观者一样告诉自己,人生旅途经常会出现一些坎坷,挫折和大大小小的不顺利,没有挫折就失去了奋斗。你为一件烦恼的事情痛苦得难以自拔时,不妨对自己大喊一声:生命太短暂了,金钱、名利是身外之物,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还有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便会豁然猛醒,悟透人生。

8、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更新评价机制。

社会、学校在对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有必要对教师的要求与对他们的理解和关怀结合起来,为教师排忧解难,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学校应该把教师作为关怀的主体予以高度关注,而不仅仅是作为为了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客体。只有使教师每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保障和可能。

•结束语

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要想抛开压力,就要自我寻找成功感,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去做:可以为文,可以做事,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可出可入。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辉闪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又何谈倦怠呢!

——让我们共勉

导致职业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中学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成就感。教师自己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都希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同时社会舆论一直宣传的是教师为人师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切常常迫使教师有意无意地压抑和否认自我的正常欲求来满足职业需要。独生子女群的出现,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更加强烈,对教师寄以厚望,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全社会人心中保持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教师职业的必然需要,因此教师不得不力求完美。但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却很难获得这样的殊荣:职业中学的办学方针就是“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我们职业中学,教师很难像普通中学的教师那样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加上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一部分学生从一进校门那天起就已经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惯,教育起来难度较大。这样,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我校2005年在对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感觉当老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有65.25%的教师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36.42%的教师在工作中经常有烦恼,更多的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2、学生难管理。职业中学的大部分学生不只是学习成绩差生,还是纪律差生,他们生性好动,耐不住寂寞,上课安静不下来,不是自己摆弄些什么,就是硬和同学讲话,甚至在课堂上故意和老师捣蛋,他们比起一般普高学生更难管理。有的学生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与老师关系紧张、拒绝合作,不参加班级工作,看问题绝对化、不思后果;有的学生甚至还有明显的攻击他人或教师的行为,教师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教师经过很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加之,当前社会许多不良风气和精神污染,不可避免地渗入校园,抵消了教师辛苦建立起来的教育成果。大多数教师长期默默地付出却没有回报,缺少职业成就感、满足感,这一切,使一个富于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了多次奋斗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这样很容易产生了职业厌倦感。

3、工作负荷较重。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职业中学教师的工作负荷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负担,二是思想负担。职业中学教师备课不同于普通中学,普通中学大部分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硬着头皮不得不学,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学的,但在职业中学就不同了,即使老师把课上好了,认真学习的也很难占到百分之三十,因为职业中学的学生进校成绩参差不齐,所以教师除了要上好正常的课程外,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补缺补差,加之职业中学的“问题生”较多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一个问题的处理就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老师在没有课情况下,也时时担心学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职业中学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长于其他普通中学和其他一般职业。职业中学的教师平均每天要把时间的85%—90%花在教学或与教学有关的事务上,几乎没时间参与其它的活动或做自己想作的事情。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样,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员,还要是领导者、心理咨询师、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时代楷模等,他的一言一行总处于社会大众有形或无形的监视中。较长的工作时间和追求完美的责任容易导致教师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压力。而上级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制订的繁多的教学计划、组织的各种考核评比、频繁的论文评比、竞赛、教研活动、公开课等让教师应接不暇,人为加重教师间的竞争,迫使教师对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于高负荷运转中,无形之中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教师将其工作付出与回报进行比较时却出现不平衡的结果,在职业中学工作的教师比普通中学的教师更缺乏经常的欣赏与支持性反馈,尽管很努力很勤奋,却很少被欣赏。这样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无归宿感,导致倦怠的产生。

上一篇:马原调查报告 作业版下一篇:协会周年庆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