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能力(精选16篇)
1.培养学生能力 篇一
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调查
1.遇到重要问题是你是否能果断决策?(自我决策能力)
A.是B.不是C.大多数情况是D.大多数情况不是
2.你是否能够清楚向他人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语言表达能力)
A.是B.不是
3.短期内你要做的事情很多时,你会怎样做?(自我组织管理能力)
A.只做一部分,其他的不管,因为时间不够
B.挤时间,做好所有事情
C.不用挤时间,每件事情做个大概就好
4.你对工作中跟你意见总是不和的人抱有怎样的态度?(社会交际能力)
A.非常不满,以至于公开对立
B.心存不满,但以和为贵
C.积极交流,尽量消除隔阂
5.你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哪一类工作?月薪要求是多少?(社会适应能力)
A.高层管理层,7000-12000
B.中层管理层,3500-7000
C.基层管理层,2800-3500
D.普通职员,1500-2800
6.做一件持续长时间的事情是你是否会始终明确自己的目标?(目标能力)
A.是B.不是C.大多数情况是D.大多数情况不是
7.你认为专业能力对创业的意义如何?(专业能力)
A.非常重要,一定要学好
B.一般重要,具备基础知识就行
C.不重要,创业过程中会学到必要的能力的8.你是否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转化能力)
A.非常清楚B.大概清楚C.不清楚
9.你对商业法律的了解程度如何?(智慧潜能)
A.非常了解B.一般了解C.不了解
10.你会采用哪一项来维持你的事业?(心理素质)
A.热情B.责任
11.你认为大学生创业会遇到哪些困难?
2.培养学生能力 篇二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 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 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 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时指出:袁绍不会用人是导致其失败的加速器。“曹操赤脚迎许攸”说明曹操的成功是与其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这场战争的成败, 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疑义, 求得解决, 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 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 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 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 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 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 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 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 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 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 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 疏于思考。事实上, 只有犯过“错误”, 才能改正错误。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 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 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 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 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 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 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 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 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 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 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不断创设问题情景, 活化学生思维。
提问题是人的天性, 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 是创造的萌芽。所谓问题情景, 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 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情景。教师应以尊重为前提, 以激趣为条件, 以自主为核心, 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 一知半解, 不确定的问题情景, 制造悬念, 启发思考, 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 使学生探索作答。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 可提出问题: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这时肯定会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不重修圆明园。说明我们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的民族, 是一个真正有民族自尊心的民族, 我们就应该留着这块伤疤, 让它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 奋起直追!”在学生内心萌发了一股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对自己命运的关切, 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第二种观点:要重修圆明园。说明现在中国强大了, 同时也不再害怕侵略者来侵略了。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学生利用教师创设的情景, 多角度的思考, 活化了思维, 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 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 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影响思维创造性发挥的前提条件。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水平, 用理解的方式对待他们, 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 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 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 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 都应该充分肯定, 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 发现矛盾, 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 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 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 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 很难具有创新精神。因此, 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 分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后果时, 有许多同学提出“落后挨打”是一种“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的农业文明的撞击”, 因这是中国落后挨打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观点。此时,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 不能简单地加以抑制或否定, 而应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有效地剔除一些模糊认识, 认清殖民主义的侵略本性。
3.强化训练培养 培养学生英语能力 篇三
关键词:英语教学; 强化训练;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23-001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就英语教学而言,如何利用教材对中学生进行“四会”技能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素质,便成了我们英语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我想,外语教学的目的既然是使学生掌握用外语交际的真本领,那么,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四会”能力,是我们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它同样也是主要的英语教学手段。因此,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必须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贯穿始终。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将课文作为语言能力训练的基础材料,利用课文所提供的各种语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使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和培养学生潜在的英语能力。我的做法是:
一、综合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1.设计语言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素质。
2.强化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素质。
3.进行整体教学,使学生掌握课文全部,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基础素质教育。
二、综合训练的理论依据
综合训练的设计是按外语教学交际法的理论而设计的。社会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交际的需要,借助外语完成某项任务,增进社会交往,捕捉本国语难以获取的信息等,使人类社会不断文明、进步,快速向前发展。
外语教学法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三个步骤:视听、模仿范例练习和自我表达。英语综合训练根据交际法的教学原则及其步骤,以学生为主体而设计、实施的。其意图在以语言训练实践的方式导入新课,从而达到既训练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又使学生全面掌握课文的语言及应掌握的知识为目的。
三、综合训练的步骤
1.将事先准备好的能提示课文内容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或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呈现给学生,并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自由思考或讨论课文大意。
2.教师利用关键词,将课文大意口述给学生听,让学生认真听,领会课文大意。
3.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组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练其听力,同时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程度。
4.让学生分别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多次复述课文大意,教师给以指导和帮助,又一次练其听力和语言交际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听写。课文重要部分的内容边听边写。最后,放全文录音,让学生再一次加深对课文的整体印象,练习、强化听力训练。
5.对学生应需掌握的重点词汇及语言点进行小测验,巩固所应掌握的知识。在此教学训练中,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对好学生多以交际法组织教学,让他们做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设计教学情景,多种媒体辅导,培养四项技能。对于中等学生,进行潜在的素质培养,在他们懂得语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交际。对语言基础差的学生,从语言基础入手,培养其正确的语音语调,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因材施教,多层次教学分类指导,以适应未来对他们的外语要求,克服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总之,综合训练效果较好,学生语感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口头、笔头)提高了。刚开始综合训练时,学生不习惯,讲述课文很困难,前几个步骤实施起来很不顺利,时间显得也不够用。经过一断时间的反复实践,反复训练,并在训练,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其差错,不断改进其方法,这样经过一年的有目的的训练之后,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较流畅地讲述而不觉困难了。有的同学还能创造性地准确地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课文的内容。同时,笔头作业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也提高了许多。大部分同学在语言的运用上和意义连贯的表达方面都表现出其准确性,并能在所给的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表达。在教语法综合训练中,学生懂得了如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其思想。提高其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综合训练的好处
1.设计语境,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在没有条件“走出去,请进来”的好的优良的语言环境中得其训练,而只能在课堂上多创造的语言实践中来提高。我校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学习空间是课堂,不可能有很多自然习得的机会。为此,英语课堂教学非常有必要给学生创造进行听、说、 读、写的综合训练的机会,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的素质。
2.整体教学,既播种又收获。综合训练将课文内容作为完整的整体呈现给学生,使其成为学生听、说、读、写内容,让学生对其有整体性的多种形式的感知,了解课文大意,句与句,段与段以及整篇课文内部的连接方式及其结构,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同时对学生语文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的研究表明,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而且具有超然的连贯性,完整性和实践性。
3.反馈及时,让教与学和谐发展。综合训练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控制过程。教学信息能否及時、准确、到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综合训练的明显好处为教学反馈非常及时、到位。
当我们教师向学生示范讲述课文之后,如果学生没能接受语言信息或接受不准确,就会立即在师生课文内容进行问答这一环节中表现出来,并在学生复述时也能暴露出语言错误。这样有利于我们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其能力方面的情况,便于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理顺教与学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篇四
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其主要生活环境来进行,即学生生活和家庭生活。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训练的主要场所,动手操作应贯穿幼儿学生的一日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一、尝试成功,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学生的绘画、泥塑、剪纸、折纸及废旧物利用,手编、布工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无一不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因此,学校的美术教学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据调查12.5%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从一年纪就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捏、撕、贴、折、涂等,延续六年纪,动手习惯逐渐形成,1/3的学生自幼受家庭熏陶,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剪纸,有的喜欢制作玩具。可见,教学生从小开展一些简单的剪剪、画画、贴贴等美术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喜欢摆弄的,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例如:在美工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为复杂的材料;而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为简单的材料创作。在进行学前班美术活动《拖鞋》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彩色的皱纹纸、漂亮的图案、剪刀、胶水、水彩笔。让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要求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粘贴或画出漂亮的图画做一双漂亮的拖鞋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学生根据意愿开始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卡片,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说着什么,能力强的学生在编皱纹纸做做拖鞋的装饰边,还有的在编了做拖鞋的内底,能力一般的在用水彩笔画各种图案进行装饰,能力弱的用现成的图案进行装饰。作品完成后,很多孩子都拿着自己的作品,体验着自己操作的成功。
二、发挥潜力,在各种趣味科学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要利用科学科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集中注意,认识事物,在与自然材料和玩具反复接触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一些小型的简易的操作、演示,对某些简单的科学理论的验证,使孩子们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动手做科学实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一些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会探索科学的方法。例如,小实验“玩具动起来”的游戏,让每个孩子动手操作,想想、尝试做做用什么方法能让玩具动起来,当看到玩具动起来时,孩子高兴得直拍手。在趣味小实验中,学生通过看看、听听、摸摸,甚至拆拆、装装,既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又能从创造和成功中获得愉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个个都变成了专心致志的“活动家”和“实干家”。例如:在探索溶解现象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体验到玩的乐趣,提高了积极性,还知道除了糖、盐、洗衣粉、果珍放在水里面会化掉以外,还有很多东西放入水中也会溶解。再如“筷子折了”、“神奇的塑料尺”、“多彩的气泡”、“旋转的纸蛇”等科学小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初步了解到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而且发展了动手能力。
三、把握时机,在大自然中培养动手能力
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也是他们无限乐趣的源泉。学生好奇好动,生来酷爱大自然。他们可以为了玩水、玩沙、捡石子、采野花、堆雪人、打雪仗、制作动物标本而忘记吃饭。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天性,在学校尽可能多地带领他们搞一些小种植、培土、插花、捡花瓣、编草帽的活动。在春天教学生扎风筝,一块到野外放风筝,夏天教学生玩打水仗的游戏,秋天一块到野外捡落叶,进行树叶粘贴,冬天则可让学生冻冰花,堆雪人。还可以带领孩子爬山郊游,让孩子观察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孩子一起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养些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它们的习性动态。充分利用大自然,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古人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正是对儿童在接触大自然中一些活动的写照。
四、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我今年带的是学前班,开学前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自己探索的欲望,遇到困难就退缩。我利用小小值日生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这学期就开始安排值日生,每组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做值日生。值日生在桌面游戏时选积木归放积木;吃点心时,拿饼干分牛奶;操作活动前拿操作材料;给自然角植物浇水。孩子都有机会当值日生。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的提醒帮助,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不少。每个人都能自己整理玩具、自己叠被子穿衣服。现在正在鼓励他们自己洗袜子与手绢。连家长都在感慨自己孩子动手能力飞速提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方法将使幼儿受益终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贯穿其人生成长全过程中,但其中又以小学阶段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并保持一致,多给学生学习锻炼的机会。提问者评价
谢谢!不过我自己已经写好了
评论(1)|12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2条回答
2010-08-29 16:40gcl328381956|一级
家长的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生存发展的能力,是在残害自己的孩子。一般来讲,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由于动手能力不强,在与周围小朋友的交往感受到比较,孩子内心会非常沮丧,这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于是,形成孩子不原意动手做,执行力差,在学习上的体现就是,孩子不爱动手做作业。而不动手去做最后会导致,孩子看什么都很简单,但自己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眼高手低。这会给孩子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儿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克服这一系列的障碍。
可是,在目前中国的家庭中,越是成绩好的孩子,动手的机会越少,我曾经见过一个神童,五岁时,各科综合评测就已经达到初中一年级的水平,这孩子弹得一手好钢琴,非常优秀,但是她对自己的妈妈寸步不离,因为她已经养成了每天要妈妈帮助穿衣喂饭的习惯,离开妈妈,她的生活难以自理。她的妈妈是一个记者,为了孩子,辞职在家,专心培养和照顾这个令人羡慕的神童。同时,由于这个孩子过于依赖妈妈,同妈妈的接触也最密切,所以,她开始排斥爸爸,她认为爸爸是多余的人。我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未来能走多远,但是我知道另一个没走太远的优秀孩子。
秋秋是我中学的同学,在我们学校她是出类拔萃的顶呱呱的学生,她不仅成绩好,还乖巧听话,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每次开家长会,几乎都是秋秋的个人表彰大会,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像秋秋一样优秀。但是,秋秋上大学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秋秋的父母太疼爱她,包揽了秋秋所有的事情,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做个好学生。秋秋考上清华后,自理能力太差,依赖性太强,不适应大学生活,她习惯别人照顾她的一切。宿舍里轮到她值日时,她什么都不做,她也做不好,她没有集体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总之她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她非常孤独寂寞。强烈的不适应一直困扰着秋秋,一年以后,倍受折磨的秋秋退学了,回到父母身边,准备复读,重新考一个离家近的学校。秋秋的父母非常失望,但是,由于他们一直以来最看重秋秋的学习,只要秋秋成绩好,她的固执、任性、懒惰等等所有的缺点,父母都可以包容、妥协。此时,他们已经无力改变秋秋的想法和行为。秋秋的父母备受打击,几乎是瞬间白了头发。现在的秋秋完全看不出当初的优秀和灵气,她过着一份低薪但是稳定的生活。我不知道她内心有没有波澜,但是我知道,她坚决不要孩子,同学的聚会,她也从不参加。
5.论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篇五
摘要:高考历史“能力与素养立意”的命题理念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发掘内在潜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释放创新思维火花,借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本文以201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为切入口,探讨命题导向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的核心在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人类个体反映、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从历史学科来说,我们认为:历史思维是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持续发现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结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殊思维。目前,我们中学日常教学中广泛提及的“历史思维能力”,一般是指分析历史事件、概括历史过程、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异同、归纳论证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实际只是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正确地说,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涵盖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包括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观念。
历史思维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复杂的历史现象和丰富的历史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新课程的功能要“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就是强调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从近几年福建高考命题来看,也都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 关键。
二、力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升
我国著名历史教育学家白月桥先生指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辩证思维、形式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相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种思维。于友西先生等则认为:“历史思维是一种从全方位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思维,它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整体思维。”基于对以上定义的理解,所谓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定义,解构具体历史现象,通过对历史事物本质的理解,来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运用已有的历史经验来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用活史料,为学生历史思维打牢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恰当地使用某些史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某些历史结论。例如在讲授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史时,部分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在中学教学中会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告诉学生已经得出的历史结论。这种处理方式使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第二种是围绕这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选择史料,供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并由此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以上学生疑问,第一种方式的方法自不待言。现就第二种方式举例如下:
6.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六
过了15分钟之后,各个小组开始展示表演,首先是朗诵组,他们非常让我吃惊,居然用的是“周杰伦”的演唱曲风来朗读歌词,仿佛把我带进了“周杰伦”的世界,真让我意犹未尽!接下来就是演唱组、口哨组随器乐组、竖笛组一起表演,图画组的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大家表演得淋漓尽致,同学们在创造、体验、合作中,情感得到了升华!
下课后我望着学生们的背影,不由得对学生们产生了几分敬意,真有一种自己不如学生的感觉。他们的想象力真实无穷无尽的,让我出乎意料。
7.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助力学生成才 篇七
(1)突出学生的个性。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团队中和其他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依靠团队的力量来解决自身所不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达到团队合作的最终目的。而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但不会淹没学生个体和个性,让学生沦为团队的附属品,而且更能够凸显学生的个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取长补短,在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展示自身的个性,在弥补自身缺陷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达到共赢的目的。
(2)提高人际交流能力。人际交往在当下社会是人人都必备的技能之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依靠交流完成,人们在交流中传递情感,了解信息。交流是任何―个人与外界联系沟通的必须技能。而合作学习,恰恰锻炼了学生的这种能力。通过分组,组成―个团队,平时的学习探讨需要团队成员之间有足够的了解,学生之间要充分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
(3)扩展体育教学的教学成效。在中学校园中,学生们往往不重视体育课,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其实不然,体育教学在能够使人强身健体的同时,对长时间学习的神经做―个放松,有助于更好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在体育课上开展合作学习,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体会乐趣,放松心情,又能对体育课的教学目的开创新的扩展方向。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相互带动能够调动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组员之间共同成长。在达到个人目标的同时帮助别的学生也达到相同的目标,实现共同进步的同时实现自身个人的价值提升。
二、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目前,学生普遍存在两种现象,―种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只是随大流,没有独立看法。另一种则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这都是缺乏合作学习能力的表现。而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体育教学灵活性更强,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通过体育课这种户外机动性强,空间大,教学模式多样化的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1)角色定位。传统教学中并没有明确运用合作学习。要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首先确立教师、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所承担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中,―般采用教师讲解,比如篮球、排球、田径等一些科目的学习,教师都会集中讲解,然后逐一示范,让学生自己练习来达到教学目的。然而,这常常导致学生只掌握了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在真正的实际操作中,比如篮球,学生无法与队友进行很好地配合,没有良好的默契,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2)共享与交流。共赢的局面是需要互利的。合作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每个人的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好的成绩。体育教学尤为需要,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的相互交流能够将使知识共享,随着交流的不断深人,不仅拓宽加深了每个人的知识认知,也为后来的合作打下基础。
(3)积极关系。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一定的差异性存在。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效果,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在鼓励学生的同时,要及时根据学生个性更换合作对象,以达到学生之间形成积极关系的目的,这是实现合作学习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法。积极的合作学习关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三、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体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体育教学方式,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合作学习是―种必要的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体育教学课堂项目种类繁多,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在教学开展中,一定要借助合作来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去选择合作队伍,让学生在合作中考虑到球场上的多种位置,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队友,在发挥别人长处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加强学习。
(2)学会在合作中承担责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个人或者集体的决策失误导致出现问题,使得输掉比赛或产生其他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寻找自己是否有出错的地方,反省自己为什么会出错,不要一味地去责怪别人。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并能够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为团队放弃小我,在放弃中成全大我。
(3)提高情感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力。情感教学也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出的重要教学方式。意在让学生学会控制个人情绪,调节心情,释放压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走向成功。而合作学习方式恰恰能够配合情感教学,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遇到问题冷静解决,往往事半功倍。
(4)提高参与意识,正确科学评价。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开始合作中,难免有些摩擦。教师在这时要注意观察,认真调节,避免学生出现离群不合众的现象。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不仅对于体育教学极为有用,对于其他学科也有很大帮助。很多教师都希望通过培养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来提高学习效率,却发现很难人手。因此,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很重要,只有参与到学习中,才能体会到体育的乐趣。
8.关注学生 培养能力 篇八
一、欣赏作品,让习作走近学生生活
现在的学生对艺术品并不陌生,也有许多学生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兴趣班,对学艺也有过亲身的体验。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中外著名的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也可以欣赏学生们的绘画作品;或者带领学生们看画展、看花展,观看美术展览的视频等,让学生明白艺术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要告诉学生,只要把观看与欣赏的过程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并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让习作走进学生的生活,就能有效地实现生活就是习作的教学理念,既消除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又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二、阅读要求,让习作贴近学生实际
审题能力是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习作要求,要让学生知道此次习作要求写什么,应该怎么写,习作时注意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审题,让学生知道此次习作要求是写“学艺故事”,或者是写自己喜欢的艺术品,也可以写一次艺术欣赏活动,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接着,教师让学生比较“欣赏活动”和“艺术欣赏活动”有什么不同,进而让学生明白此次习作都与“艺术”有关,抛开“艺术”写其他“故事”、“活动”和“欣赏”都与习作要求不符合。最后,出示本组课文《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知道《月光曲》写了艺术欣赏,《蒙娜丽莎之约》写了艺术品,《我的舞台》写了学艺故事,并让学生分清写艺术品属于写物的文章,要注意观察的顺序和描写的顺序;写欣赏活动是写叙事类的文章,要注意参观或者欣赏的顺序,并点面结合地写出场面。通过这样的处理和引导,既遵循了“依标靠本”的教学原则,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审题习惯和思维方法。
三、打开思路,让学生说出习作故事
“同学们,你有过学艺的经历吗?你欣赏过哪些艺术品?你参观过哪些艺术活动?快快踏上时光倒流的动车组,回到当时的现场,把那些美好的场景或故事剪辑下来,带回来讲给同学们听听。”随着轻音乐的渲染,教师让学生闭眼回忆自己经历的事情,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在学生互动交流时巡视指导,指名学生向全班进行介绍,说一说自己要写的是什么,准备怎样写,其他学生在认真地倾听中给予评价和建议。该环节的教学很重要,因为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容易想起跟艺术有关的许多艺术欣赏活动,容易想起艺术品或学习艺术的故事,能很快地唤醒学生的记忆。同时,学生在相互的说故事或说艺术品的过程中,既做到了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揭示难点,为学生习作铺路架桥
在学生自由说故事和全班评议后,习作的焦点集中到如何有序地精彩表达自己的故事,阐述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时,教师可以顺势让学生说一说此次习作中的难点是什么?让学生把想表达的难点说出来后,经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做到以学定教。该环节可以预设为:1.写欣赏活动时,想一想怎样写。教师出示《月光曲》中的第9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听《月光曲》的音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后教师小结:《月光曲》中第9自然段的联想与音乐《月光曲》紧密相连,是由音乐自然而然引发的联想,这样写,内容更充实,表达的情感更深刻。在写欣赏活动时,既要写出实在的事物,又要写出由实在的事物引发的联想。2.写艺术品时,想一想顺序如何安排。教师出示《蒙娜丽莎之约》第5自然段,让学生自己读,想想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是什么?学生在阅读中就会发现,作者的观察是有一定的顺序,描写时按照这样的顺序写,就能写出很有条理的文章来。3.写“学艺故事”时,想一想大故事与小故事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难题主要是学生学了《我的舞台》后受到干扰,因为该课文涉及几个小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回忆《我的舞台》写了几个小故事,然后再回到习作中,让学生明白此次习作要求写的是“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一般来说是写一个故事,把这个故事写得一波三折就可以了。如果要写两三个故事,就要注意故事的详略,做到详略得当,突出主题。本环节的教学都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掌握得更牢靠。
五、自主修改,为学生互动提供舞台
学生解决了习作中的困难后,就过渡到自由写作的阶段。此时,教师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写作,让学生先自己修改,读给自己听,看是否通顺;然后读给同桌的同学听,并让同桌的同学提出建议,进行二次修改。教师在学生自主写作和与同桌的同学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发现共性的问题时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上进行交流汇报,集体评价。最后,让学生进行第三次修改并誊写在作文本上。这样做,不但减少了教师连篇累牍的修改之累,还培养了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
9.培养学生能力 篇九
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景。比如:我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我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话桑麻”时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 ;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又一重要手段。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课中,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10.培养学生能力 篇十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②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实施策略。
③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指导方法。
3.研究假设和创新点:
重 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指导方法。
难 点: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实施策略。
创新点:构建学科间渗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教育新体系,有机地向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得到训练,科学素质得到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方法:
①运用问卷、访谈等方法,采用量化与非量化手段了解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理性分析,从理论上提高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认识,进而把握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采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有关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实施策略。
③以行动研究法作为探讨创新教育规律,验证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
④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相结合,依据我们制定的课题规划,结合参与学校实际和课题的具体实施情况,重视过程形成和技术的创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研究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主动地建立与应用的各方面的条件,形成典型,以点带面,使之达到提高学生创新素养的目的,总结出在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
2.课题研究思路和步骤:本次设计的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为保证课题实施内容的落实,达到预期的研究成果,共分为四个阶段来实施完成。
第一阶段(2012.3——4月)——确定实施对象,通过问卷、提问和访谈等形式,让实施对象全面了解、明确开展本课题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树立创新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阶段(2012.5——8月)——实施活动的阶段,强化组织与实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创新,总结实施活动的策略。
第三阶段(2012.9——12月)——创新指导方法,保证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开展。
第四阶段(2013.1——3月)——总结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活动,整理写出实施本次活动的研究报告,达到预期的活动目的。
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
高
平
联
小
1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十一
课文是作者经历观察与思考之后。以一定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的作品。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感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实现由语言形式感悟观察方法的逆向思维过程,使作者的观察、思维方法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如教学《鸬鹚》第一自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充分阅读或想象文章中所描绘的宁静的画面,结合插图说说“本段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然后再品读、领悟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有顺序、有重点地把观察到的情景表达出来的,学习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桂林山水》时,在学生阅读、体味课文语言,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设问导思:“课文写的是桂林的山。拿它与哪里的山作比较?抓住了桂林的山的哪几个特点?”从而习得运用比较、分析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在习作教学中指导练习观察能力
学生内化的认识外化为能力。才最终完成培养观察力的任务。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要求。进行观察方法的示范,发现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启发指导,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切实培养。
例如,我曾指导学生描写拔河比赛的精彩片段。第一次大多数学生只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进行拔河比赛,没有具体的描写,内容空洞。于是我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边看、边想、边议,相互交流心得:(1)在比赛中,运动员的神态、姿势、动作等有哪些特征?(2)哪位运动员特别引起你的注意,你会想到什么?(3)拉拉队的表现怎样,赛场气氛如何?通过这些问题,他们互相启发,原来没注意的细节得到了补充,不仅作文内容具体了。同时也学会了点面结合、抓住特点观察的方法。
三、在生活实践中指导养成观察习惯
学生观察能力不是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教学延伸到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例如,教《古井》一课时,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设问导思:“在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事物与古井一样,默默无闻,不求索取?”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广泛联想后,有的说:“学校门前的台阶,任人践踏,给人方便却从无怨言。”有的说:“我家附近的石板桥,天天驮着过往的行人。从不动摇。”接着再以“你们身边还有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质?”拓展思维,促进学生观察积累的再现。这样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只有在观察中思维、思维中观察才能有所发现的道理,而且为他们养成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供了强烈的心理动因。
12.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 篇十二
地图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地图, 熟悉地图, 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 更主要的是理解和分析地图, 并运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 使学生理解地图语言。
1. 识读地图
识图首先认识什么是经纬线、比例尺等数学要素及方向、图例, 知道它们的形状和表示方法;其次, 应了解水系、地形类型、地势高低, 海洋的深浅、城镇、交通、境界等地理要素的代表符号, 以及各类符号的色彩 (色相和色调) 的表示方法;另外, 还应懂得地图符号的文字注记和规则和字体的变化。
当学生认清各类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之后, 就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地图上描述各种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等, 地理位置及分布状态。
所谓读图, 就是随着识图能力的提高, 依据读图规范, 学生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述出地图的内容, 即把地图的形象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的过程。
读图应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 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读图要有明确的基本要求。地理教学大纲对读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 能读出任意地点的经纬度约数;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能熟悉常见的符号和注记的一般规则;能看懂不同比例尺的地图, 不同内容的地图 (政区图、人口分布图、民族分布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交通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业及土地利用图等) ;能根据地图独立地分析一些地理事物一现象 (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及工农业等) 的特征, 以及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能对照几种不同内容的地图, 综合说明各种地理事物之间 (包括各自然要素之间、各经济要素之间、自然与经济要素之间) 的相互关系或者归纳出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第二, 读图要有计划性, 注意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结合。集中训练, 为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打下基础;分散训练, 使读图的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最基本的读图知识和技能, 是在 (地图) 一章教材中集中训练, 并在其他各章分散练习, 逐步扩大和提高读图能力。例如, 在极区地图上确定经纬度和辨别方位的问题, 可在讲“北冰洋”和“南极洲”等章节时再加以训练。又如, 在图上看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地形类型等, 要在讲中国“地形”等章节时进行分散训练。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地名和其他地理要素, 确定经纬度位置, 定方向等, 这是经常要训练的技能, 要做到准确、熟练、准中求快。
2. 填绘地图
填绘地图既是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 又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手段。在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思考、眼看、手绘、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的地理事物的分布, 不仅记住了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 又培养了绘制地图的技能技巧。填绘地图的练习, 要求学生严肃认真、力求准确、整洁、美观。课堂填绘时, 要适当指导, 依次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填绘地图与注记要注意两点:一是所填绘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位置要准确。二是使用的图例的形状和颜色应尽量与常用图例一致。注记的字体也要与一般地图上常用字体一致。如注记河流使用水形体、注记山脉用山形体, 且要和它的伸展方向平行、注记城市用仿宋体使之醒目, 一般要与纬线相平行, 且字要端正, 讲究科学性、艺术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填绘的方法可以师生结合、视听结合、讲练结合、图文结合、并脑并用, 也可采用边讲、边看、边填、边画的方式,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当堂消化。
3. 绘制地图
绘制地图, 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绘制简单的平面图, 复制专门地图和缩放地图的能力。
绘制平面地图是在掌握测距离, 定方向, 利用比例尺和识别各种图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使学生掌握复制地形图、气候图、河流图, 政区图以及各种矿产资源分布图, 也是提高学生地图能力的方法之一, 特别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缩放地图在绘图技能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学生应掌握方格法、幻灯法等最基本的方法。通过绘制地图, 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4. 分析地图
在识图、填图的基础上, 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分析地图, 要深入到去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内在联系, 主要解决地理事物“为什么”的问题。这样运用地图就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例如, 学生在掌握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成因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 观察某地所处的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该地获得的太阳幅射量的大小, 确定该地所处的热量带, 再分析所处的气压带、风带及距海远近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根据水热条件的综合状况, 判断该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13.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篇十三
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感想)
通过对这个平台的学习,听到了几位专家的精彩论述,让我受益匪浅。同时结合我个人这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浅谈我个人的一点点感想。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见谅。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现实行素质教育理念,其目的就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我们作为班主任责无旁贷的重担。在班级的管理中,班干部是必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可以说班干部是老师的眼睛、是老师的耳朵、更是学生的益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增强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呢?只有让学生在受教育中学会自我教育才能实现自我管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应是自我教育。”同样道理,班级管理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而是教学生学会管理,管不是是手段,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因为,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学生自我服务。一般说来,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乐于遵守纪律的、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根本在于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作为老师,要多给学生以指导,而不是插手太多。因为,学生是班级的主角,是班级中的主人公。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是导演、引导者,只要充分领导学生当好主角就行。
为了让学生有自主意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这就是对班主任任命班干部和教育引导的一种考验。课程改革明确指出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之处,在于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班主任的管理应当是民主化的,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学生切实提高到管理的主体上来。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充分尊重和采纳学生的意见,热爱关心学生,不要一意孤行,应顾及学生的身心负担。另外,班主任的管理应当与学生的自我管理保持协调一致,双方在管理思想、意识、方法、措施,等各个方面达成共识。为此班干部与班主任彼此之间要经常互相沟通、相互交流。孩子身上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挖掘开发。其中,孩子的管理才能也是无可限量的。当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时,我抓住建议的可行之处加以合理利用,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信,发挥其潜在的创造力和管理能力。面向21世纪现代化的班级管理,班主任既要改变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又要克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集体的主人,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形成一个积极向上、活而不散的集体。
14.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篇十四
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情景和内容写出内容充实,语言正确,用词贴切的文章。
目前高考作文主要有三种体裁: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和三种提示方式:图表/文字提纲/图画,考查重点为内容要点,语言正误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作文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不仔细,造成文章离题。
2.事件叙述没有章法,不会分段,一段话一写到底,没有主题。3.文章主次不分,没有逻辑顺序,缺乏层次感。
4.上下句之间缺少连接词,过度不自然,使文章读起来有单句堆砌的感觉。
5.平时英语输入少,输出时无话可说,导致语言不地道,中文痕迹明显。
6.基础知识不扎实,语法错误很多;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清晰。
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题目,准确审题
如有的学生匆匆读题就下笔,结果把书信写成散文,把圣诞节写成新年等。离题万里的作文肯定得不了高分。分清段落,列出提纲
一篇文章如包含若干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应由一个独立的段落来发展。每个段落包含一个中心意思,有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来表达。
※ 切忌作文一段到底的做法。
按逻辑顺序安排文章,正确使用连接词或过渡词
学生在写作中一定要注意文章逻辑顺序的安排,叙事要有层次性,这就需要适当运用一些表示顺序的连接词或过渡词,如学生在叙述原因和结果时也可以运用firstly,secondly,thirdly 和first ,then, at last等逻辑顺序很强的连接词使文章显得层次分明。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按三种顺序安排段落: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重要性顺序:
1)时间顺序(time order)主要用于记叙文,传记或指示说明等文章。常用的连接词有:first, at beginning ,after that, then, soon, next, while, during, moments later, finally, at last, in the end 等。2)空间顺序(space order)
空间顺序常用于描述性文章。用于空间顺序的连接词有:on the left, on the right, above, beside, beyond that, next to, in(the)front of, at the back of等。
3)重要性顺序(order of climax)
为使主题突出,结果严谨,我们可以按照事件的重要性来安排文章,常用的连接词有:first, even more, another, last, next, the most(of all)等。
正确使用过渡词,使句子衔接自然。1)表示比较的过渡词 in the same way ,as well as ,similarly, like, the same, also, both(neither)等
2)表示对比的过渡词although, but, even though, however, in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 yet, 等
3)表示说明的过渡词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in particular,等 4)表示强调的过渡词above all, especially, in fact, in particular, most important, surely 等
5)表示总结的过渡词all in all, finally, in brief, in other words.等
6)表示时间的过渡词after a while, at last, at present, eventually, finally, first(second, and so on), next, and then, in the future, later, meanwhile, recently等
15.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一、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在讲解定义、法则、定律、公式及解题时常常用到不完全归纳法.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 教材对归纳得出的结论, 一般不作进一步的演绎证明而直接应用, 属于合情推理.合情推理的结论是有可能性的, 不一定百分之百的正确.所遵循的是“试试、看看、多次猜想、多次反驳”等数学发现逻辑.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 推出这类事物的全体对象都具有该属性的归纳推理, 结论正确无疑.不过完全归纳法是有局限性的, 许多场合要对全部对象逐一考查, 比较困难, 甚至不可能.
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时, 我设计了如下过程:
1.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事例编了3道题
(1) 把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2段, 每段长多少米?
(2) 小明家养的鸡一共生了5个蛋, 共重千克, 平均每个蛋重多少千克?
(3)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 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2.指导学生解答上述各题
3.进行比较, 从不同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师:比较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 有何不同的地方?有何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在教学的指导下, 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得出:被除数转化成了一个因数, 除法运算转化成了乘法运算, 除数转化成了它的倒数并作为另一个因数.
教师引导:语言要精练、准确, 谁能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学生经过讨论:分数除以整数, 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师:你们总结的这个规律正确吗?请举例说明或举例反驳.
学生经过讨论:整数应加以限制, 不能为0, 原因是0不能作为除数.
最后, 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认识个别事物入手, 应用归纳推理, 得出一般结论.
二、演绎推理
学生获取新知后的练习, 其实质是应用一般原理解决具体或特殊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在学生的练习中要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严谨的推理过程.
例如:求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生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 演绎推理求出阴影部分面积.
三、类比推理
触类旁通的含义就是通过类比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纵观小学数学教材, 有许多知识有类似之处, 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素材来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16.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篇十六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必须从反复阅读课文入手
学生要想、要疑、要问必须首先占有一定的材料,必须熟悉文章的内容。如: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段落结构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中心意思等等。一定要有所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去想、去疑、去问。那么,学生对材料的占有从何而来呢?那就是反复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的字、词的含义,句和段的意思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只有阅读才能把文章学得透,才能去品味、赏析并与作者发生共鸣,才能把文章变为自己的东西,同时也就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手材料,为进一步思考、质疑打下了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学与疑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一个人对文章学得越深、理解得越透,越能够有疑,只有有疑,才能质疑、解疑,从而把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二、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才能实现
如:我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时,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提出“韧”字的读音及意思是什么?课文中最明显的一组排比句是什么?通讯是一种什么体裁?在这些简单的问题上,我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又提出一些较深刻的问题。如:文中共记叙了几个典型事例?三个事例是怎样巧妙地过渡的?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为什么在赢余中还加以议论?议论的作用是什么?通过质疑、析疑、解疑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了,更透彻了。
三、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一定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不能限制他们的思维,不能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去设置某些固定的模式,要让学生确实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消除顾虑,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讨论,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如:我在讲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有的学生提出疑问: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为什么工人就不是最可爱的人呢?志愿军的可爱为什么是“最”可爱的?这时教师就启发学生思考:工人和志愿军战士是有差别的,虽然他们都是在为祖国而战,但是他们的岗位不同:前者是祖国的建设者,后者是祖国的保卫者,志愿军战士比工人阶级更具牺牲精神,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而且是鲜血和生命。让学生讨论二者的差异,并进行对照,更能体现志愿军的高尚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而辨明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通过质疑、解疑,学生从中学到了知识,根据学生的提问去组织教学,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对一部分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偏怪的疑问,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耐心地去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换意见,去真诚地帮助学生思考、理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即使在课堂上不好解答的疑问,课后也要学生充分交换意见,使学生问而有答,有疑必解才行。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民主教学作风。
【培养学生能力】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07-26
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07-13
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11-07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08-07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7-1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07-15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07-16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07-22
培养学生抗挫能力08-05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