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学案)

2024-09-24

表现手法(学案)(共15篇)

1.表现手法(学案) 篇一

什么是表现手法_语文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简介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语文的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如文学创作中各种叙述、描写以及讽刺、夸张、象征、比喻 、对比、借代、拟人、排比、对偶、层递等。应该说表现方法包括了表达方式。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表现手法的叙事顺序

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就会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分叙法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详叙法

详 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略叙法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什么是表现手法_语文的表现手法]

2.表现手法(学案) 篇二

【直叙】

从歌词开始就点明作品的主题思想, 直接叙述作品表现的内容, 不在语言上加更多的修饰, 也不借助于其他手段来曲折间接的表达, 这种手法称为直叙。直叙具有朴素、明朗、“开门见山”的特点, 是齐唱歌曲的歌词中常用的手法。《大刀进行曲》是运用直叙手法的例子, 另如《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习雷锋好榜样,

忠于革命忠于党。

爱憎分明不忘本,

立场坚定斗志强。

学习雷锋好榜样,

艰苦朴素永不忘。

愿做革命的螺丝钉,

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这首歌词, 用直叙手法, 直截了当地唱出了雷锋同志光辉思想品德的各个方面, 简洁扼要, 易记易唱。

运用直叙手法需要有较高的概括能力, 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中, 从事物发展的复杂过程中, 恰当地选材和取舍, 否则易落入平板。

【夸张】

借助于丰富的想象, 对实际事物 (或人物) 的形象, 特征, 程度, 作用等进行适当的夸大, 这种手法称为夸张。这种表现手法, 常能使事物 (人物) 本身的特点, 得到更鲜明的体现。

夸张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往高, 大, 好, 强等方面夸张。如铁人王进喜同志的语句:“石油工人一声吼, 地球也要抖三抖”京剧《海港》中高志扬唱的“装卸工, 左手高举粮万担, 右手托起千吨钢”都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工人师傅豪迈的气概。舞剧《白毛女》序曲合唱中, 用夸张的手法, 控诉了旧社会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 表现了贫苦农民对地主阶级的深仇大恨。

舞剧《白毛女》

穷苦的人啊,

地作床来天当被盖。

诉不尽的仇恨啊,

汇成波浪滔天的江和海!

压不住的怒火啊,

定要烧毁黑暗的旧世界!

另一种夸张手法是往低, 小, 坏, 弱等方面夸张, 这种手法在一般歌词中不多见。

鲁迅先生曾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 但燕山究竟有雪花, 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 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愿意来有这么冷, 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这就是说夸张必须在事实的基础上, 作者应从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出发, 恰当地运用夸张。如果脱离事实去夸张, 那便是无依据的主观臆造, 凭空幻想, 使人感到不真实, 有损于内容的表达。如“我爱那拖拉机, 感情深如海”“一朵棉花象座山, 压得汽车两头翘”。“情深如海”是有一定的表现范围的, 用以形容爱拖拉机, 不合适, 不贴切。“一朵棉花象座山”夸张得言过其实, 汽车也不可能“两头翘”显然这两句词缺乏真实感, 不可能达到启发人们想象, 渲染事物特征的作用。

【设问】

提出问题, 自问自答, 这种手法称为设问。设问的方法是先提出问题吸引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 然后予以明确的解答, 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对要表达的内容起到强调的作用。这种手法是民歌中的“盘歌”“对口山歌”等形式的主要表现手法, 也广泛地运用在歌词创作中。

设问可以是一问一答, 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国际歌》“要问大车哪里去耶?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

设问也可以是列举设问, 既先集中地提问, 然后总起来作回答。

【序列】

或以时间, 或以方向, 或以数字等为顺序, 依次引发歌词内容的手法, 叫做序列。序列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按时序列举的如:春、夏、秋、冬;一月、二月、三月……; 从前, 如今, 将来等。按方向列举的如:东、南、西、北; 前后、左、右;天上、地下等。按数序列举的如民歌中“十唱”“十绣”“盘歌”等。

《绣金匾》将时序同数序结合用于一首歌词之中, 朴实而亲切地表现了全国人民歌颂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总理的深情, 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衬词】

衬词, 是在歌词句子的基本内容之外, 插入一些衬托性的 (可能用在句前、句中或句末) 字、词, 甚至完整的句子, 它对基本内容起着积极的表现作用。衬词可能是表一某些语气、劳动呼声或呼唤的意思, 如:啊、嘿、哟、哎等, 也可能是模仿某种音响, 还可能用具有明显意义的衬句来加强, 丰富歌词的基本内容。

3.表现手法有乾坤 篇三

先抄录今年浙江卷相关的诗歌题。

钱粛《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首先,我们来讨论“表现手法”这个概念。这里,命题者使用的是“表现手法”,如《课程标准》的表述,而不是《考试说明》中的“表达技巧”。检录一下浙江省近几年相关的命题,都是使用“表现手法”,如2011年“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而2012年福建卷“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使用的是“表达技巧”。我们无意也无力区分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差异,甚至也认同它们的异形同义。但我们还是认为,既然异形同义,《考试说明》为什么不袭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既然《考试说明》另用“表达技巧”的表述,那么高考命题又为什么是“表现手法”?这种无谓的兜圈,我们宁愿把它解读为无意的疏忽,而不是刻意的为难。

然后,再来研究“表现手法”的内涵。一般的解释,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从现代写作学角度,它的上一级单位是表达方式,即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就古代诗歌而言,它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那么我们对表现手法的关注,自然就是研究描写的手法和抒情的手法。关于抒情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寓情、咏物言志、直抒胸臆、融情于事等等分类。至于描写的手法,更是有不同分类标准,且说法纷繁,诸如白描、细描、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不一而足。而各种修辞格,则是表现手法中的下一级单位。比如借景抒情,比如正面描写,在其抒情和描写中,就可以使用到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修辞格。

如果可以按照这样的理解来审视表现手法,那么要解答浙江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就要煞费苦心了。从抒情手法来看,钱诗是托物言志,元诗是借景抒情,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芭蕉和海棠的描写中。从描写手法而言,两首诗歌都正面描写了各自吟咏的物象,但在各自的描写中,又各得其妙。

钱诗首句“冷烛无烟绿蜡干”,借助比喻,从外形上描摹未展芭蕉的形状,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蜡烛。“冷烛”,蜡烛本无冷热感,但诗人通过“移觉”,把诗人对芭蕉的感受,描述成芭蕉对自己生命特征的感受。次句“芳心犹卷怯春寒 ”,描写未展芭蕉的神情。诗人用比拟的方式,把未展的芭蕉拟作少女,于是,一个“怯” 字,描摹出未展芭蕉如同娇怯羞涩的少女,神情毕现,使人叫绝。第三句“一缄书札藏何事”,用设问的辞格,走进芭蕉的内心深处,而“一缄书札”和未展芭蕉,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想来,古人的书札大抵是筒卷的,这与未展芭蕉又何其相似。结句“会被东风暗拆看”,是说未展芭蕉的未来,即一旦东风吹来,它就会慢慢绽放,正如少女那密封的情书会被调皮的小伙子暗暗拆开偷看一样。而其中的“东风”居然会“拆看”,自当是比拟。而相对于前三句描写眼前的芭蕉,是实写;结句则是想象芭蕉的明天,是虚写。两相结合,虚实相生。

元诗首句“枝间新绿一重重”,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出海棠积蓄着蓬勃的生机。次句以重重新绿为背景,聚焦于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本是花少花小不显眼,却说“藏”,比拟手法的运用,使海棠内敛不张扬的品格顿现。如此的海棠,本就足以使人称道,诗人还要忠告“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为什么呢?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很快就会凋零,为此,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嬉闹,只是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能够与海棠对话,是因为在此已经把花拟作人,“芳心”一语双关,既是海棠,又是儿辈。而“桃李闹春风”,又和海棠的“藏”自成对比,诗人希望儿辈牢记的一番苦心,内敛低调也罢,矜持高洁也罢,自然呈现于笔端。

梳理上述的分析,就表现手法而言,就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比喻、移觉、比拟、设问、白描、双关、对比等等。

再来看看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话题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如果只从表现手法看,命题者完全无意区分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并且仅仅列举了一些修辞格。对于修辞之外的诸如虚实相生、白描等等,完全无视;而且即便是修辞格的列举,也是不完全的。当然,这仅仅是参考答案,阅卷过程还可能再作补充,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命题者对于表现手法的思量是欠稳妥的。

更需要指出的是,“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这样的问题指向,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首先,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前所述,纷繁复杂,学生究竟要列举到什么份上,才算圆满,谁都没底。其次,“分析”一词指向不明。是以具体的诗句例证表现手法叫分析,还是如参考答案所示,还要进一步分析诗句的情感倾向?如果是后者,其实已经脱离了“分析”二字在题目中的特定含义。而且对于第一首诗歌的情感倾向,命题者也知之寥寥,只能以“美好情感”了之。命题者命题时,工具书在旁,尚且如此,那么要求试场上的学生,在对诗人的人生履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揣摩诗歌的情感,那真是刻意为难。

我们不妨再比较一下近几年各地有关诗歌手法的命题。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2011年福建卷】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2011年浙江卷】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010年全国卷1】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2010年安徽卷】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2010年山东卷】

如果纯粹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指认,那么2011年的浙江卷、福建卷和2010年的安徽卷最为明确。浙江卷、福建卷明确指向诗歌中某些具体的诗句,而且它们都以描写见长,学生自然就容易穷尽诗句全部的表现手法。安徽卷“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也考虑到诗歌手法的纷纭和学生的试场实际。2010年的山东卷第一问,“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整体”一词的限制,让学生避开只言片语,而立足于诗歌的整体表现手法。

如果真正要考查学生如何把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那么2010年的山东卷最为妥帖,它要求学生“简要分析”“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题目有两个问题构成,首先是整体上运用的手法是什么,然后是表达的感情是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了,就是“分析”。而2011年的浙江卷和福建卷,相形之下,问题就显得模糊。至于2010年的全国卷1,“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两个问题虽然各自都明确之至,但这样的设问顺序,完全没有逻辑可言。

4.表现手法(学案) 篇四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表 达 方 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表 现 手 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写 作 手 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5.关于表现手法 篇五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和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几个概念,学生经常辨析不清。我也往往被这些概念的相似相近而又常见常用弄得稀里糊涂,即使当面给学生解释了,过后细究起来自己也觉得它们之间区别太小,不易辨识。4月17日下午,我花了整整四节课时间,上网搜索资料,查阅工具书籍,甄别研究辨析,整理出了这篇关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和修辞手法的文章,一方面是自己学习研究,理清这些语文概念,另一方面是为了我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知识学习能力。1.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艺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同艺术门类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如绘画有色彩明暗、线条、块面、透视、比例等手法,音乐有音调、音色、节奏、和声、旋律、复调等手法,电影有蒙太奇、长镜头、画外音、特写等手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运用语言艺术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不同门类艺术的表现手法塑造语言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具有综合性和广普性特征。其表现手法也因此而种类繁多,叫法不一,雅俗互存,洋洋大观,如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伏笔照应、托物言志、设置悬念、渲染环境、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等。

(1)文体不同表现手法不同。文学语言艺术的文本形式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以及通讯、报道等实用类文体。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如“赋、比、兴”,现代常用的手法如比拟、夸张、借代等等;鉴赏现代文阅读时常常要用到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等。

(2)角度不同手法不同。人们既可以从语言的修辞角度去看,如比喻、象征、反讽、比拟、借代、孽状、夸张、反复、对偶、婉转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以从语言的音律角度去看,如节奏、格律、反复、押韵等也是常见的音律手法;可以从叙述描写的视角去看,如正面、侧面、对比、烘托、映衬、直接、间接等都是常见的视角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方法角度去看,如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等都是常见的描写方法;还可以从布局谋篇的顺序用度去看,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序、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等都是常见的行文顺序。2.修辞手法(或修辞方法、修辞技巧)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等手段,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属于表现手法之一。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其中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顺捏)。3.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人们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等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语言方法和形式。表述不同的内容需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与表达方式属于同一个概念,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时,表达方式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它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了“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

常见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4.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人们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等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技巧,具有提升表达方法和形式方面的技术、借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表达技巧与表现技巧是同一个概念,属于积极的表达,犹如语言表达中的修辞,技巧的目的在于提升表达技艺,增强表达效果。由此,凡是提升表达技艺、增强表达效果的方式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围。

人们在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时,其文本形式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以及通讯、报道等实用类文体,其表达技巧通常包括下列五种形式。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其中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悬念、反衬、比兴、托物言志、赋比兴、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景情理合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双关、借代、反复、排比、反问、设问、拟人、夸张、对偶、互文等。

5.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顾名思义就是人们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在接受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就文本阅读而言,表达效果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等)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用来评价效果的,如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等。

6.散文表现手法运用 篇六

散文表现手法运用

1、从全文看,XX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中成功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作者是怎么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5、本文以XX为线索,可以分为几层?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答题模式

技巧手法+内容+效果

首先,明确文中运用了何种技巧手法,主要从五个方面去审视: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启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对偶、排比、对比等)。

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某种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

最后,分析评价文中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其在中心思想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意境的营造和布局谋篇等方面收到什么效果。

[样题解析]

例1(2004年全国卷)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解析〕第九段原文是: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很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件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陋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从描写手法来看,作者运用的是简笔勾勒,即白描。描写的内容有河流、风沙、炊烟、老屋,构成了一幅深沉凄凉的画面,抚今追昔,物是人非,作者的内心无限伤感。通过手法、内容、效果的分析,便可以拟出答案。

答: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

例2(2004年湖北卷)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解析〕本题是从行文结构的角度考查表达技巧的,先梳理层次结构,从全文看,作者先写修表,再由表写到父亲的精神,最后写自己受到父亲精神的激励。然后,从表达效果看,由表及人,环环相扣,结构十分严谨。这样,答案就可以拟定了。

答: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历,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现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谨紧凑。

人称类

〔常见设问形式〕

1、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2、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样题解析]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7.浅析纪实摄影的表现手法 篇七

关键词:纪实摄影,叙事题材,表现手法,技巧

纪实摄影通过摄影技术的辅助支持下因摄影对象来源于现实素材, 反映现实的一种摄影艺术。纪实摄影被称为“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形式。这些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是艺术地记录现实生活, 生动的向人们叙述着图片发生的事情, 诉说着人们身边的历史, 具有很好记录与保存历史的价值。纪实摄影只有把摄影当作艺术殿堂里的“伟大创作”的人经常会把平凡的人间影像视为纪录。这些带有叙事性的纪实摄影作品很好的表达了摄影主题, 引起社会民众的关注, 激发大家对纪实摄影作品反映的问题的讨论, 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

一、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目前在学术界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义, 只是有很多共识。“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摄影家对现实世界所做的形象描述, 旨在传达某些观众所理解的重要事情, 以作评价。” (出自:孙涛的《纪实摄影》) 一般而言, 纪实摄影的照片多是一系列及有主题的, 用作记录时间, 记录当时的社会, 也可以用文字作辅助, 形容时间人物地点。纪实摄影需要让人欣赏和了解拍摄当时的环境、气氛、人物及摄影师的感觉, 可以带出故事。纪实摄影是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根据现实生活的原貌, 创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一种摄影。

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沉载来看, 纪实摄影可以记录对环境的关怀, 对人性的追求, 对生命的尊重……摄影家通过摄影机器记录那些“不关注 (或关注不大”或者边缘事情 (或问题) , 凭借着影像的力量, 对人世间的不公、黑暗、动乱……进行记录、表述与传播, 激发人们对这些事情 (或问题) 关注。通过影像作品, 他们达到宣传鼓动, 进而促进社会变革, 最终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

因为纪实摄影作品能很好地反映社会事件, 可以记录并传达某种信息, 所以纪实摄影还具有叙事功能。过去纪实摄影多应用在历史角度上, 现代的纪实摄影演变为记录现实社会情况, 关键在于拍摄者的角度。那么纪实摄影具有什么叙事题材呢?

二、纪实摄影的叙事题材

纪实为“记录现实”的摄影手法, 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拍摄真实的影像, 感觉真实不造作是其重点。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客观记录, 而是带有鲜明的社会目的。它不光记录事件的表层而且记录了事件的时代意义, 因此它的社会价值还表现在它的强烈现实性上。因此, 纪实摄影具有以下一些题材:

(一) 重大事件拍摄, 记录历史性事件

重大事件一般指国际国家大事, 如国庆大典、人大会议召开、人造卫星发射等以及自然灾害, 如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这些事件通过摄影机真实记录当时的事情, 配上一些时间、地点以及必要的文字介绍, 作为历史发展的一页而停留在人们记忆中。

(二) 马路街头、商场等抓拍, 记录社会人们生活现状

对于社会大众平民普通事件, 那些民生问题, 也是很好的纪实摄影题材, 例如, 即将拆迁的老房子, 某商场开业大促销, 市民买彩票中头奖, 考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下岗职工领到政府补贴, 某河流被污染……这些题材事件很好的反映百姓周围的生活, 诉说着昨天发生的故事, 演绎着今天的事情, 这些图片是历史变迁最好的见证。

(三) 商务出差、旅行等拍摄的照片, 记录旅程

对于那些商务出差、旅行的人们, 在这些旅途中所发生的事情, 用摄影机记录下来, 也是纪实摄影的一个题材。这些纪实作品对个人成长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生经验阅历, 是个人成长的印记。

纪实摄影是人类认识自身, 是一种深情关怀的精神和人文内涵的人类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我们要抓住别人从未涉猎的领域或题材, 做到与众不同的视角构图意识。

三、纪实摄影的表现手法

纪实摄影作为社会的见证者, 从一开始就为人类的自身尊严、存在、人性的回归作出不懈的努力。因此, 纪实摄影的手法可以是严肃的, 轻松的, 有趣的, 生活化的……这就要取决于你的视角。作为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 我国有56个民族, 因此纪实摄影的表现要符合我国国情, 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纪实摄影的表现手法需要体现地域性、民俗性、人文性特点。接下来, 笔者将通过笔者的三篇拙作来分析纪实摄影表现手法。

笔者曾选定了以地域性、人文性的民俗“怀梆”作为纪实摄影艺术创作的切入点, 拍摄记录了宋寨村怀梆剧团六十年兴盛不衰的事件。怀梆作为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 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唱腔、道白、伴奏、身段和特技表演等均具有粗犷、奔放、豪迈、激越的特点, 在其流行区域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在河南沁阳, 每年春节期间, 许多村子都要请临近村的怀梆剧团来村里唱戏。那些年, 农村文化生活匮乏, 过春节看大戏的场面特别红火。宋寨村怀梆剧团是我们当地远近闻名的乡村剧团, 怀梆戏影响着村民们, 村民们喜欢怀梆戏, 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能像演员一样吼上几声。该剧团有许多夫妻、母女、叔侄关系的演员;6名村干部中, 有5名在剧团中担任角色。为了创作这一民俗纪实题材, 笔者曾多次跟随剧团拍摄采访, 与剧团演员交朋友, 拍摄了大量演员的生活照和剧照, 最后从一大堆素材中精选出来了7幅照片, 用不同场景、不同手法和拍摄技巧, 来表现宋寨怀梆戏的精神、宋寨怀梆人的执著。作为地方稀有剧种的传承, 一组题为《宋寨“老怀梆”一唱六十年》的图片在焦作日报的发表, 不但鼓舞了宋寨村怀梆剧团的组织者和演职员, 也对当地民间怀梆艺术团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来, 这组照片与笔者的另一组图片《即将消失的技艺———捞纸》一起, 分别获得2012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摄影作品一等奖。

再如, 笔者的摄影作品《即将消失的技艺———捞纸》。“捞纸”是河南沁阳市沿沁河一带的一种传统手工造纸工艺。这种工艺造的纸称为毛纸, 由于毛纸柔韧性、透气性强, 它的用途无处不在, 常被当作包装中草药、食品及其他日常生活用纸, 以及书写用纸。由于经济的发展, 机器制造业改变了这一传统工艺, 各色各样的纸张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毛纸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过几百上千年的“捞纸”工艺即将消失。拍摄“捞纸”技艺一直是笔者的愿望。

2012年3月, 终于等来了一次拍摄的机会。笔者立即与当地干部取得联系, 了解到“捞纸”工艺有大小几十道工序流程, 要用仅仅几幅图片来表现出它的精髓, 必须选取具有表现力的镜头。到达拍摄现场后, 笔者没有急于拍摄, 而是先跟踪几名老艺人, 对“捞纸”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了解, 最后确定了拍摄的重点场景。“磨刀不误砍柴工”, 由于熟悉了“捞纸”工艺, 拍摄起来得心顺手, 并且拍摄的角度也十分到位, 整个流程拍摄结束后, 在相机上浏览小片就觉得十分满意。

这组照片除了在《焦作晚报》发表外, 新华社也播发了一组图片通稿, 《河南日报·农村版》也用三分之一版面进行了报道。随后, 央视也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今年6月, “捞纸”技艺被公布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并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捞纸”技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另外, 笔者的《怀梆声声》、《唢呐吹出幸福歌》、《高抬花轿迎新娘》、《“孝童”武苗苗》、《蛋雕“太极拳”》、《叶雕“太极拳”》等纪实摄影作品, 不但被新华社播发通稿, 也分别在国家、省级新闻奖评选中获奖。这些照片通过记录民族文化元素, 每幅照片都诉说着一个故事, 阐述着一种历史文化!彰显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四、纪实摄影运用一些技巧

当我们看到一张张美丽的照片, 不要误认为这些照片是碰巧拍出来的。其实也是考虑到当中的要诀就是捕捉和陷阱, 当然胆量也是一个重要技巧。根据笔者两篇纪实摄影采访稿件, 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技巧:

(一) 捕捉

要捕捉好照片, 先要捕捉到你的目标。例如, 在《宋寨“老怀梆”一唱六十年》作品中, 我的目标是拍摄怀梆剧团演员, 那么就不单是拍几张就走人, 而是我要一直跟着他们, 直至拍到满意的照片。我就拍摄了演员在化妆时候的画面, 突出演员后面的美丽的头饰美 (如图1) 。

(二) 陷阱

陷阱是要你耐心等待时机。看见美丽的光线, 就静待值得拍摄的事物出现;看见美丽的地方, 就等候光线更美才拍;看见蓝色的墙, 就等候穿黄色衫的路人走过。为了表现怀梆剧表演时的服装美与动作美, 我就在舞台下等待演员上来表演的机会, 他们一表演就赶紧按下摄影机 (如图2) 。

(三) 胆量

拍纪实照片不能害羞, 不要介意别人的目光, 需要有胆量。身边的人多不习惯你手上的相机, 见你举机拍摄脸上的表情会更难看。如果你正要拍摄这表情当然不要紧, 否则这时候你应该友善地作出可否拍摄的提问。在《即将消失的技艺———捞纸》, 笔者就先征询了“捞纸”工艺人的许可才拍摄了几张图片 (如图3) 。

五、总结

纪实摄影是摄影人要寻的根, 每一位摄影人都要认真研究、稳步发展来丰富其摄影艺术理论。摄影家们不能只拍人, 不能只拍苦难的人、只拍为生存而与自然搏斗的人、只拍平等社会里不平等有关人的一切。摄影艺术家们应深入生活, 感悟自然, 感悟人生, 感悟摄影, 弘扬“真善美”, 传播“正能量”, 使纪实摄影这一稚嫩的艺术在理论和作品表现形式上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京涛著.纪实摄影[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2]高小康著.人与故事[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3]杨帆.即将消失的技艺——捞纸[N].焦作日报, 第02版, 2012-3-12.

[4]杨帆.宋寨“老怀梆”一唱六十年[N].焦作日报, 第02版, 2012-2-14.

[5]李萍.纪实摄影刍议[J].理论与创作, 2002 (02) .

[6]朱炯.纪实摄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1 (01) .

[7]邢江.纪实摄影的叙事特性[J].大舞台, 2010 (11) .

[5]史维涛.浅析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J].大众文艺, 2011 (23) .

8.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植物之美 篇八

对植物的描写,不仅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描写,还需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才能使静态的植物具有动感,使它们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能充分表达自己对这种植物的赞美之情。在我们这个学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和排比,运用它们会有怎样的妙处呢?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下吧:

比喻句:这类修辞手法在写作时运用较多,比喻句能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对事物的赞美之情。例:一树洁白的花朵,像雪,像玉,像云,像飞迸的浪花。

排比句:在写作时运用排比句可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表达效果。例:菊花的颜色很多,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黄色的,还有浅紫色的……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

拟人句:把植物的某些方面或特征写得像人一样,这就是拟人句。拟人句可以强烈表达自己对植物的喜爱、赞美之情。例:向日葵花像布娃娃的笑脸——它的花瓣儿像娃娃金黄色的头发,它那可爱的笑脸从早到晚总是向着太阳转,永远不回头。

总之,只有仔细观察、全心投入,才能写出生动具体、热情洋溢的好文章来。你,学会了吗?

(吉林 冯立宏)

9.诗经表现手法 篇九

分类:正衬、反衬。

1)正衬: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

2)反衬:以动衬静、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

3)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

衬托有主次、偏正之分。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用以下图示帮你搞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小知识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作为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差别还是明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首先,主次是否分明。

10.现代陶瓷雕塑表现手法探究 篇十

【关键词】陶瓷雕塑;表现手法;成型手法;装饰手法;陶瓷釉色;陶瓷彩绘

将陶瓷雕塑在不失时代特有的文化内涵下,把它的创作变得新颖才能使我国的陶瓷雕塑的事业蓬勃发展。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在经济物质上飞跃,还要求对精神文化的追求。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不仅仅是满足人们视觉上对色彩的享受,对雕工细腻的感叹,更加注重的是对陶瓷雕塑品所发散出来的文化风韵以及承载的时代的特征。如何将陶瓷雕塑作为一种体现人不断改变的思想,审美观念以及对生活的追求,就需要从它的各方面去研究。本文主要是对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进行探究。

一、陶瓷雕塑的第一页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我们的祖先在劳动闲暇之余,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原始信仰、天真情趣通过泥土表现了出来,这就是最早的雕塑,他们磨练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升华了自己对美的感受,就这样,中国陶瓷雕塑的第一页被打开了。

二、表现手法

现代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是一种能将所要传统的精神发散得最大化的一种手法,它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当然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会随着人们的思想,审美的改变而逐渐趋近完美,多样化。下面就给大家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在陶瓷雕塑中比较有特色基本的表现手法。

(一)超写实主义表现手法

超写实主义表现手法是起源于美国的,它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其达到逼真的效果。超现实主义主要是从陶瓷釉色、陶瓷彩绘、陶瓷雕塑的成型、装饰等方面表现手法的应用,这些变现手法在如今特别受欢迎。

1.成型手法。成型手法分为直接成型和间接成型两个部分。

直接成型中又包含泥盘条成型、泥板成型、泥板泥条结合成型。泥盘条成型是中国最初的陶艺手段,它其实是塑形后遗留下来的多余的线条,如今,对人们而言,它却能产生一种特殊的美,这种美是不加修饰的最美好的美,这种泥盘条成型的表现手法在陶瓷雕塑中已经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泥板成型从其名字上可看出与泥板有关,它主要是通过不同厚度的泥板,然后将泥板卷叠起来,再根据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形态进行塑造。其实,泥板不是单一的样式,它可以通过不同材质的东西,使泥板呈现多文化纹路等,因此,泥板成型表现手法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而且能使作品表现为天然化,更能够活跃艺术氛围。泥板泥条结合成型是一种多变的手法,它是将泥板和泥条相结合,同时也将两者的优点结合于一身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更好地表达作品的简练质朴洒脱等,也会增加一些趣味,丰富审美效果。

间接成型也叫做模板成型,它是现代陶瓷雕塑比较广泛的一种表现手法,利用模具进行基本塑造,然后再补充所要表达的内容,这种手法可以使同一造型的作品产生不同的美感。

2.装饰手法。装饰手法是对传统装饰手法的新发现,是反借用以及对材质本身的借用。

传统装饰手法只会按照自己所拟定的进行装饰,一旦在创作中出现釉色的缺陷,违反了正常的工艺流程等出现的一些开裂、卷缩等,那么这个作品就成“废物”了。然而如今,这种“废物”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缺陷美,一种新的美感形态,是对自我审美的升华,是创作风格的开拓。将烧制过程中偶然出现的一些效果视为珍宝,把它们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在创作中为自己的作品增添更多的情趣,具有更多的审美魅力的价值。

反借用手法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手法,在烧制中利用一些与实际流程相反的方法进行烧制,利用反技术的缺陷效果为自己的创作服务,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思维艺术,也使人们更能被其吸引。

材料是陶瓷的决定性因素,它的好坏决定陶瓷的好坏,它的多样决定陶瓷的多样。不同的材料塑造出的陶瓷的审美效果也有所不同,而且同一材料不同的湿度也会给陶瓷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如何使用合适的材料也是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可以使陶瓷雕塑作品更富有生命张力和视觉的冲击力。

3.陶瓷釉色。釉色如今已经十分丰富了,不同的釉色使陶瓷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风格也大不相同,合理适当使用釉色会使其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超现实主义的陶瓷釉色使用,使人们能够真切感受到陶瓷雕塑所传达的美。

4.陶瓷彩绘。在如今的陶瓷雕塑艺术中,创作者为了对雕塑进行客观的刻画,往往会在雕塑描绘过程中特别注重对色彩的还原,使其所展现出来的与客观的事物几乎一模一样,让人难以分辨。

(二)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

一幅好画,注重的是它所传达神态而不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色彩有多么绚丽,细节有多么完美。陶瓷雕塑也如此,注重神态轻形态。也就是说不对事物进行细致清晰地构造,而是用简单的线条进行勾勒,使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陶瓷雕塑的形态不一定要十分细腻而是要突出其的鲜明特征,让人一看就知道制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虽然这样精密性降低了,可是却大大增加了它的神韵性,加强了艺术家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神韵性重要的理解,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内涵才更丰富。在陶瓷雕塑中,制作陶瓷肌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写意的表现手法,对陶瓷雕塑表面进行有意识的操作从而形成特殊的纹路。通过各种方法,比如打压,刻画等使其有“意象”。制作者也可以通过类似于手绘的方法对作品进行勾勒,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意境。也可以在陶瓷表面上与书法相结合,使陶瓷雕塑更具有内涵以及魅力。化“丑”为“美”作为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它是将“丑”的事物经过一系列加工变成人们可以接受的“美”,就如同咸鱼翻身一样,就算不能改变其模样,至少可以让大多数人接受。化“丑”为“美”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只是通过简约的轮廓,栩栩如生的造型,加上一些轻松的雕刻技巧,就可以使陶瓷雕塑形象变得无与伦比。其次,在陶瓷雕塑中,也要注意形与势的轻重。忽略事物的外观形象,将事物的气势诠释出来,这样才能提高陶瓷雕塑的创作效率,使陶瓷雕塑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如果刻意去表现它的形而忽略它的势,就会使其的形象不够饱满,从而它的本质特征得不到表现,造成陶瓷雕塑创作效率低等不利的局面。

三、小结

我国陶瓷雕塑事业如今正蒸蒸日上,也希望本人所写的这篇对现代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进行探究能对此有一点帮助。本文是以陶瓷的起源作为开头。其次分点描写了现代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其中有超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和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而写超写实主义表现手法中又列举了4个表现手法来说明它,分别为成型手法、装饰手法、陶瓷釉色、陶瓷彩绘。最后写了关于写意的表现手法,从制作陶瓷的各个方面进行写作,主要有轻“形”重“势”、轻“形”重“神”、化“丑”为“美”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内容非常多,如何挑选合适的表现手法使其作品不仅能显示它本身的美还能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又要与个性风格融为一体才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究的。希望本文能对制作者有一些帮助,从而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杰作。本文仅是作者自己的一些观点,因为所学知识尚少、阅历较浅,不能做到全面的论述,谨以此文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想,希望广大读者接纳。

参考文献

[1]郑美娇.浅谈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J].艺术科技,2014,(12).

[2]徐长选.现代陶瓷雕塑表现手法探究[J].艺术科技,2015,(4).

[3]郭正济.浅谈现代陶瓷雕塑表现手法[J].美术界,2013,(10).

作者简介:周德民(1966-),男,福建德化人,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传统工艺陶瓷雕塑。

11.解读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 篇十一

所谓的“国画”, 指的就是:画在绢、宣纸和帛上, 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它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 是利用毛笔沾上水、墨、彩画在绢或纸上而成的。国画的题材可以分为:人物、山水和花鸟等, 其技法也可分为具意和写意两种。国画在内容和艺术的创作上, 都体现出了古人对大自然、社会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道德、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认识。

二、探析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

(一) 动静结合, 相辅相成

在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当中, 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来体现国画的意境是非常重要。与此同时, 动静结合的创作技巧, 也是让国画能够表现出灵动意境的关键。虽然, 国画从表面上看上去是静止的。但是, 国画想要表达出来的, 却并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那些物象, 还有一种能够将物象写实、写真的动态意境。除此之外, 国画核心思想和情感的体现, 也是通过动态意境来表现的。因此, 把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合理运用到国画艺术中, 就可以为国画营造出一个动态的意境。如此一来, 人们也就可以从原本静止的国画中, 深切体会到创作者想要借助物象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

(二) 虚实结合, 引领潮流

所谓的“虚”, 指的就是:本来看不见的, 但是让其通过“实物”的表征, 就可以体现出来一种虚拟意境;而“实”值得是:真实的物象, 是人们利用肉眼就可以直接观看到的。因此, 在国画艺术当中, 虚、实以及意境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于是, 虚实结合, 也成为了国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意境表现手法。

在利用虚实表现手法对国画的意境进行表达时, 要依据国画的具体物象以及创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 对国画的意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虚实结合。其中, “实”表现出的是国画创作中具体的某一创作技巧, 把技巧和手法合理融入在一起, 才能够提升国画作品的意境。“虚”表现出来的则是文化的内容, 是创作者在进行国画创作的过程当中, 想要借助于物象体现出来的美学艺术以及文化素养。而国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用肉眼看不到的情感和思想, 才能够让意境的表达变得更加的深刻。因此, 国画艺术当中的“虚与实”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整体, 且它们在国画中的具体表现, 也是彼此弥补和协调的。

总而言之, 虚实结合在国画艺术中的运用,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国画艺术的意境表达能力。与此同时, 虚实结合的意境表现手法,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当中, 也会成为能够推动国画艺术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 墨彩结合, 丰富内容

在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当中, 墨彩结合的表现手法占据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其具体表现出来的国画类型, 也成为了国画当中的一种典型性代表, 比如:水墨画, 它是由水和墨经过调配, 使水和墨的浓度达到一定要求, 然后用它们的混合物作出来的画。一般来说, 水墨画只有水与墨, 黑与白, 但进阶的水墨画, 也有工笔花鸟画, 色彩缤纷, 被称之为彩墨画。其中, 可以把墨作为主原料, 再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以及焦墨等, 画出不同浓淡的黑、白、灰层次, 来使其达到意境表现的目的。

其次, 许多创作者在对水墨画进行创作的时候, 通常会将他们自身融入国画的意境当中, 让自身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通过对国画意境的感知和体会, 将它们的思想和情感寄托在水和墨中, 同时借助毛笔, 将意境中的具体物象在绢上清楚的描绘出来。

总的来说, 墨彩结合的意境表现手法, 不仅可以丰富国画的色彩, 还可以让物象将创作者的思想及其情感充分表现出来。这样, 人们在欣赏国画的时候, 也就可以从意境当中, 深入感受创作者寄托在物象中的思想和情感, 从而让人们与创作者能够达到情感共鸣的这一目的。

(四) 线形结合, 平铺直叙

线条是意境表现手法中较为传统的一种, 它同时也是古代人们用来进行国画创作的一个主要手段。过去, 因人们比较质朴与保守的思想, 让线条成为了表现国画物象的重要形式。

另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线条意境的表现手法也变得越来越成熟, 其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 比如:简笔和素描等。虽然, 线条在国画中的应用看似比较随心所欲, 但它却是在经过创作者对其进行多次研究以及雕琢之后, 才能够被应用在国画创作当中的。

最后, 线条的应用也要与物象神合, 这样就可以让线条与物象的形合理融合在一起, 使其实现线形结合。由此可见, 线形结合作为一种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要的意境表现手法, 它在国画当中的运用,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画的艺术价值。

三、试析意境表现手法在国画艺术中运用的作用

意境表现手法在国画艺术中的运用, 让国画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多彩, 同时也让国画表现出来的思想及情感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 现对意境表现手法在国画艺术中运用的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并将其概括成几下几点:

1.有利于国画核心内容的体现;

2.有利于让创作者将自身的思想及情感寄托在物象当中, 并通过物象将其直观的表现出来;

3.有利于提升国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4.有利于促进国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5.有利于传统文化在国画艺术中的体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国画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美学艺术, 它在我国整个艺术领域当中, 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国画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意境表现手法的。因此, 在高科技技术领域下的今天, 为了让国画契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国画研究者就以国画理论为基础, 把创作手法作为主要手段, 对国画的意境表现手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以此来完善现有的意境表现手法。与此同时, 研究者也依据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对国画的意境表现手法进行了创新, 并让这些新型的意境表现手法, 成为了能够推动国画艺术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胡梦熊.浅谈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4 (1) .

[2]刘宇.浅析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J].文学教育 (中) , 2013 (8) .

[3]徐茜.浅析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J].大众文艺, 2012 (22) .

[4]方雄.国画山水中的意境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2 (11) .

[5]孙翠翠.浅谈油画创作中的意境与情感[J].大众文艺, 2011 (12) .

[6]徐畅.浅析中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现手法的变迁[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5) .

12.标志设计表现手法 篇十二

1、表象手法:采用与标志对象直接关联而具典型特征的形象,直述标志目瞪口呆的。这种手法直接、明确、一目了然,易于迅速理解和记忆。如表现出版业以书的形象、表现铁路运输业以火车头的形象、表现银行业以钱币的形象为标志图形等等。

2、象征手法:采用与标志内容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的事物图形、文字、符号、色彩等,以比喻、形容等方式象征标志对象的抽象内涵。如用交叉的镰刀斧头象征工农联盟,用挺拔的幼苗象征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等。象征性标志往往采用已为社会约定俗成认同的关联物象作为有效代表物。如用鸽子象征和平,用雄狮、雄鹰象征英勇,用日、月象征永恒,用松鹤象征长寿,用白色象征纯洁,用绿色象征生命等等。这种手段蕴涵深邃,适应社会心理,为人们喜闻乐见。

3、寓意手法:采用与标志含义相近似或具有寓意性的形象,以影射、暗示、示意的方式表现标志的内容和特点。如用伞的形象暗示防潮湿,用玻璃杯的形象暗示易破碎,用箭头形象示意方向等。

4、模拟和法:用特性相近事物形象模仿或比拟所标志对象特征或含义的手法。如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采用仙鹤展翅的形象比拟飞行和祥瑞,日本佐川急便车采用奔跑的人物形象比拟特快专递等。

13.素描的基本表现手法 篇十三

素描的表现手法可谓千变万化,然而均离不开线条、色调这两个基本表现语言。以下就来具体谈谈这两种基本的表现手法。

线条

运用富有变化与具有空间意义的线条,利用它的走向、长短、粗细、强弱、松紧、虚实等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能够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透视关系、空间关系及其物体的质量感,同时能够表达作者的个性和对形象的独特感受。线条是极具说服力的绘画语言。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线条包括:(1)形体外轮廓部位透视面视觉上的缩减所形成的细窄的边缘线(轮廓线)。(2)形体由于面与面之间的交接与联合产生的转折线(结构线)。(3)用以组织调子、表现体面的排线。

应用浓淡、虚实的线条正确地表现形体的轮廓线与结构线,明确它们穿插与接,能够确定物象形体的主要特征与空间关系。

运用生动多变的排线可以表现形体的体面转折、肌里质感,光影色调及空间深度。

明暗色调

明暗色调是素描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是表现物象立体感、空间感的有效方法,对真实地表现对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明暗素描适宜于立体地表现光线照射下物象的形体结构、不同的质感和色度及物象的空间距离感等等,使画面形象具有较强的直觉效果。

明暗色调是指物体对光照量的不同反射而早成的不同明度,并由此产生的色度上的层次变化。

实际上明暗是形体本质特征在一定光照下的特定表现。因此,正确描绘画面的明暗色调关系,能够正确地表现形体体面的起伏、形体的空间关系,体现物体的形体结构,从而在平面上创造富有立体感的视觉形象。在素描中,观察与刻画明暗色调的目的,是为了分析与表现处于特定光照下物体的形体本质特征,体现物体的结构、体面、空间、色调与质感等等。

产生不同明暗调子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光源的强弱、多少、光源距离形体的远近及形体各部位的与光源的距离。

(2)

物体体面与光线所构成的不同的角度。

(3)

物体的固有色、透明度、反光性能。

(4)

背景色的不同色调。

(5)

物体与画者的空间距离。

物体受光照后产生的明暗调子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部分:

(1)

亮部,包括直接受光线照射的高光点和受光线侧射的中间调子。高光一般出在较光滑的物体上,是亮色调中某些凸起点。中间调子呈现出较为清晰鲜明的特点,调子变化复杂而微妙。

(2)

14.浅析《潘先生在难中》的表现手法 篇十四

一、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刻苦追求艺术上的“真切见到”

无疑, 潘先生是军阀混战时期知识分子的代表。潘先生的形象所以这样逼真传神, 同作者当过10年的小学教员, 对教育界的情况十分熟悉分不开。他说, “见到须是真切的见到”, “必须要把整个的心跟事物相对, 又把整个的心深入事物之中, 不仅见识其表面, 并且透达其精蕴, 才能够真切的见到些什么”。潘先生的形象正是“真切见到”的艺术结晶, 它给读者以“真切见到”的艺术感受。如, 在上海安顿妻儿后, 潘先生又急匆匆地只身回让里, 这一方面是为了察看和照管留在家里的东西,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向教育局长表示自己忠于职守, 不致因失职而免职。这样的描写是符合混乱状态的知识分子的实际的, 它可能发生在潘先生身上, 也可能发生在王先生、张先生身上……而潘先生一家抵达上海后挤下火车到寻旅馆住下的过程则更是活灵活现。你看, 下车之前, 为了应付“挤”的局面, 他对妻儿细心布署, 反复叮嘱, 其调排是那么精细而“周妥”;下车时奋力向前挤, 还兼顾着妻儿, 显得那么紧张而卖力;下车之后, 一妻一子被人流冲散, 他又是那么惊慌失措, “家破人亡之感立即袭进他的心门, 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好容易被冲散的“队伍”会合了, 潘先生马上就转忧为喜, 并认为家人的散而复聚是值得庆幸的乐事。继而, 便是摆出老上海的架式, 斤斤计较于两个铜子车费的讨价还价, 以及在旅馆装腔作势地要饭要酒, 自得其乐等。上述种种, 无不按照现实主义的原则进行创作, 几乎每一细节甚至一言一行都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 都给人以“真切见到”的印象。

二、善于通过精细而冷峻的细节描写传达小说的题旨

《潘先生在难中》是很善于通过精细而冷峻的细节描写传达小说的题旨的。作品中细节的选取与运用, 透露出作者的主见, 清晰地显示出作者要讽他一下的用意。这方面的例子在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如作品一开始就写火车抵达上海站, 潘先生携带着一妻二子和一个大黑漆皮包, 从塞满人群的车厢里挤了下来。就是这个短暂的“挤”的过程, 作者用了六段文字来描写:先写他对妻儿的周妥安排, 再写他挤, 接着写他惶急地对妻儿发令, 又写他无能为力地呼喊, 最后才写出他从车门里弹出来。就在细致地写他“挤”下车的过程当中, 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典型的细节;诸如布署一字长蛇阵, 不断摇手臂“打电报”, “用黑漆皮包做前锋, 胸腹部用力向前抵”的挤的姿势以及“对着前面的人的后脑叫喊”, 向妻儿打招呼的窘态等等, 均形象地勾勒出了潘先生在逃难途中那种近似丧家犬的狼狈可笑神态, 由此也就揭示了这个人物一心悬系身家安危而精于盘算, 竭尽全力的精神特征。作者在描写这些细节时, 不仅笔力圆熟, 写得细腻生动, 而且其中还隐含幽默的情趣。显然, 上述这些正是叶圣陶小说创作的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它常常通过精细而冷峻的细节描写传达小说的题旨。

三、意蕴丰富, 讽刺意味明显

叶圣陶的小说以蕴藉含蓄著称, 即便是讽刺, 他也几乎全不用夸张, 只抓取其一、二作为, 用平静的口气加以表述, 讽刺的效果常在读者回味中达到。当战事离潘先生家乡让里尚远时, 潘先生就收拾细软, 寄存在洋人的“红房子” (教堂) 里, 急不可待地带着一妻二子奔到自以为‘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逢不到”的上海躲难。小说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潘先生一家抵达上海后挤下火车到寻旅馆住下的过程, 多方面展示了潘先生在这过程中的神态与心理。下车之前, 为了应付“挤”的局面, 他对妻儿细心布署, 反复叮嘱;下车时奋力向前挤, 还兼顾着妻儿;此时的潘先生指挥若定, 而下车之后, 当一妻一子被人流冲散时, 他又是那么惊慌失措, 甚至“家破人亡之感立即袭进他的心门, 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好容易被冲散的“队伍”会合了, 潘先生马上就转忧为喜, 并认为家人的散而复聚是值得庆幸的乐事。继而, 便是摆出老上海的架式, 斤斤计较于两个铜子车费的讨价还价, 以及在旅馆装腔作势地要饭要酒, 自得其乐等。从以上这些细节看, 其中虽然不无对于军阀战争的灾害的揭露, 但主要还是表现了主人公在这荒乱局势的沉浮之中, 为了自己身家利益而精于谋算的性格特点, 以及苟且偷安的卑琐心理, 既意蕴丰富, 又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而对潘先生赶回让里之后做的两件事的描述讽刺意味更为明显。在做第一件事时, 他摆出一副热心教育的姿态, 在通知书中大唱什么“子弟的教育犹如布帛菽粟”, 在战争中送子上学“是地方和国家的荣誉”等高调, 其实, 他对于学生上学并不留心, 表面上的热忱, 不过是为了讨好上司而保住饭碗罢了。因此, 通知书上堂皇的言论, 正是对他卑琐行为的绝妙讽刺。在做第二件事时, 他更装扮出慈善家的面孔, 又是“缴纳会费”, 又是宣称愿意把学校“作为妇女收容所”, 其实他的目的, 完全是为了弄个护身符以保住自家财产和妻儿安全。当他出乎意外地遇到也在“红房子”里避难的教育局长时, 即使几个人挤在异常窄狭的厢房里, 他也不忘上下级之间的尊卑关系, 不失时机地装扮出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心, 以取悦上司。其实, 这时萦系于他心中的, 既不是学校开学, 也不是周遭惶惶然的避难人群, 而只是“远在上海的妻儿”。“他不知道他们可安好。不知他们出了什么乱子没有, 不知他们此时睡了不曾”。这段心理剖析, 将潘先生那自私的胸襟和世故圆滑的性格特点更为微妙地展示出来, 也是对潘先生的绝妙讽刺。寓绝妙讽刺于精细而冷峻的描写之中, 这是《潘先生在难中》的高超之处。

摘要:《潘先生在难中》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刻苦追求艺术上的“真切见到”;善于通过精细而冷峻的细节描写传达小说的主旨。作品意蕴丰富, 讽刺意味明显。

关键词:真切见到,精细而冷峻,意蕴丰富,讽刺意味

参考文献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15.性表现手法广告的伦理探讨 篇十五

关键词:性表现手法;广告;伦理

中图分类号:G2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140-02

所謂性表现手法广告是特指以性为创作元素,以性为表现载体的广告。在广告创意贫乏的背景下,性元素以其特有的价值得到广告创作者的青睐,继而广告纷纷借道于性元素。“性”的特殊性决定了性表现手法广告的特殊性,针对它的伦理道德探讨也显得非常重要。

性表现手法广告的伦理与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背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包括色情化倾向问题、女性歧视问题、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问题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从根本上说也不利于对企业或品牌的形象塑造和可持续发展。

一、避免性表现手法广告的色情化

叔本华曾说过,“任何对象都不能像最美的人面和体态那样迅速地把我们带入纯粹的审美观照。”性表现手法广告正是凭借“性元素”这个可以给予受众强烈的审美愉悦的载体,才具备了难以比拟的诱惑力,也成为众多广告创作人员青睐的表现资源。所谓“过犹不及”,我们的市场中就不乏过分地、盲目地卖弄“性”而走向色情化的现象。

要有效地规避性表现手法广告的色情化,必先给色情化一个明确界定。事实上,因为对色情的认定具有时效性和地域性,所以很难给色情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者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认为赤裸裸地表现性爱,在这个过程当中夹杂了很多不正常的、不良的性心理,又没有艺术或者科学价值的广告内容或形式,我们就可以将其归入色情化的行列。实践中,性表现手法广告的色情化倾向包括语言色情化和画面色情化。

广告语言常常用来传达广告的意图、诉求和承诺,点活广告画面,突出内容主旨,是广告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性表现手法广告是以语言为载体来表现,通过简洁明了、别出心裁、耐人寻味的“性感语言”,让人产生美好的性联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然而,有些性表现手法广告的语言却赤裸裸地挑动受众的情欲,甚至鼓吹不正常的性行为或性心理,造成视听污染,给广告行业、社会风气带来相当恶劣的影响。如深圳华强路曾出现过这样一个巨幅路牌招租广告:左半部是一白色的性感女子剪影,下端写着“等着你来包”的字样。类似色情化的广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听范围,像“绵绵二房,回味悠长”(某房产广告)、“是男人就上”(某网站广告)、“泡的就是你”(某方便面广告)、“喜欢她、就践踏她”(某木地板广告)等等。这些广告一般都是通过双关、谐音等修辞方式,用过度暧昧的语言引导人们往不良的方向联想,带有较强的色情意味。

广告画面有生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不仅能补充文字的不足,还可以提高广告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我们在性手法广告的画面处理上应该特别注意度的把握。当然,就如我们前面所说,这个度其实是没有定论的,它决定于广告受众价值观、文化、信仰、经历、民族、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在我国当前背景下,相对含蓄的、隐喻的表现更能赢得大众的认可。然而,现实中很多广告创作者完全依赖简单而直接的裸露或越禁的行为等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这些画面毫无艺术性可言,比的就是谁的“肉味儿”更浓、谁的“招数”更能激起受众性欲。如彪马曾经的一支广告:穿着短裙、网袜、彪马鞋的女主角,半蹲在身着牛仔裤和彪马鞋的男主角的跨前,虽然没有显现关键的动作,但是这些映射性的表现,特别是滴在女主角白皙大腿上的乳白色粘稠物,还不够让你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吗?如此直接性行为表现的广告画面,即使在性观念开放程度得到很大改观的前提下,可能还是很难让大众接受,产生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避免性表现手法广告对女性的歧视

人类学者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人类社会有三种交换过程:讯息、女人和商品。”性表现手法广告是在更多的时候融合这三者的过程。性别意识形态和商业价值意识形态使女性形象成为性表现手法广告首要关注的元素,甚至有人认为:广告=商品+女人。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有些过激,但事实上女性的确是越来越受广告商青睐。当然,我们不需要去刻意回避女性形象的传播价值,却也不能不正视其中产生的女性歧视这一重要社会问题。

(一)女性商品化

时下,“美女经济”已成为时髦的词汇,利用美女来推销商品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商品经济社会中,为了追逐利益众商家常常拿“女色”来展示,将女性商品化,广告界甚至出现了“广告无创意,美女来顶替”的现象。在很多性表现手法广告中,女性被暗喻为“物”,可用来交易或分享。例如,长沙某报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楼盘广告:一位身着内衣的性感女郎配以“突破三点,大得让你心动”、“我只卖2390-2890元/平方米”、“位置不同,价格不同,享受不同”的广告文案。在这里,女性被喻为房屋,暗示了女性对男性的接纳,并鼓吹了女性被消费的特征。与暗喻的表现手法相比,商人们更喜欢将女性当作一种装饰性物体来表现,把她们摆放在产品旁边,不管其是否与产品功能有实质性的联系。通过美女来烘托商品价值,把女性与商品等同起来,同被列为男人的占有物的行为比比皆是。这些广告严重损害了女性的尊严,践踏了女性的人格,是典型的歧视女性的行为。

(二)女性性对象化

有人总结广告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就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观点虽然有些过激,却也反映了广告表现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当然我们不需要去排斥女性体态美的外在表现,它是自然性别差异表现的必然结果,懂得欣赏女性的外在美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品位。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是,广告仅仅将女性塑造成性对象,使女性完全处于被观赏的从属地位,成为满足男性价值和欲望的审美对象。有些广告甚至把女人与性工具划上了等号。广告通过放大女性高耸的胸部、玲珑的腰肢、迷情的眼神等性感煽情的身体细节,着意突出女性的性感和性作用,撩拨煽动男性欲望。如果说猫人广告中,小S身着“猫人”新品贴身内衣大跳热辣劲爆的钢管舞,展现让人窒息的妖娆是为了体现产品魅力的需要,那么,马爹利酒广告里,女主角与酒没有任何关系,她带着挑逗眼神的出现完全只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鉴赏,她欲语还休的表现在一身端庄职业打扮的衬托下不免让人感到悲哀。现实中,不顾产品的诉求点,在没有任何关联的情况下,将女性性对象化单单为了吸引受众注意的广告又何止一两个。

对于女性的歧视,广告虽然不是始作俑者,但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对这种广告表现的否认,不仅因为它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在“她时代”无法阻挡地到来的今天,歧视我们的“上帝”无异于饮鸩止渴。

三、避免性表现手法广告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接触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正迅速增长,对学校教育形成挑战之势。正因为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一样对青少年群体具有巨大影响力,不良性表现手法广告对青少年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自然也就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造成青少年性观念的异化

格伯纳的“培养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包括广告向人们提供“象征性现实”,对人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广告中呈现的与客观世界是有偏差的,特别是一些广告创作人员,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置社会道德和伦理于不顾,在性表现手法广告中宣扬偏离于道德轨道的情欲狂欢,如某内衣的广告“玩美女人”、某香水广告“不是猫儿馋,却是花儿香”、某网站广告“是男人就上”等等,将男女关系放在了第一位,把文化、审美、道德、责任全部“性化”,部分产品甚至将不伦性行为搬上媒体,如Kenneth Cole手表广告和迪奥香水广告将同性恋者的亲密场景搬上媒体,使同性恋变得堂而皇之。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不完全,分辨能力差,可塑性极强,会误把广告中的“象征性现实”作为他们的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当中形成错误的、异化的性观念。

(二)形成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固定成见

“固定的成见”是由美国政论家和舆论学家李普曼在《舆论学》中首先提出,后来又有人将此提法泛化为“浇铸铅版论”、“刻板印象论”等,意指人们由于生活在较狭小的一隅,对该环境中生活某一类人或某一类事形成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这种看法一经形成,轻易不会改变。因此,人们常常依据这种“刻板印象”去理解和接纳从外面传来的信息。性别角色的固定成见即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期望、要求和笼统的看法。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借助观察、实验以及他人的反应来学习做男人或女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根据自己的性别主动学习适应相应的社会性别行为方式。在众多观察、模仿的对象中,诱导性和煽动性极强的广告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性表现手法广告中刻板的两性角色的特征,如男主内女主外、男性的主体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男强女弱、女为悦己者容等等,会慢慢在他们的脑海中沉淀,直接影响他们主观上对社会性别意识的认知,同时间接地影响着他们人生目标的选择、价值观的建构和自我意识的确立。

虽然广告的外在目的是宣传商品,但广告的最终结果却是文化。广告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广告的影响是巨大的,某些不伦的性表现手法广告的传播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审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四新.美国法律对影视色情与暴力内容的规范[J].现代传播,2006(12).

[2]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黎青,孙丰国.广告策划与创意[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多姿多彩的活动作文1000字下一篇: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