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意见信贷(精选9篇)
1.实体经济意见信贷 篇一
玉林市司法局关于深入开展“实体经济年”
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
各(市、区)县司法局、局各科室、市公证处、市律师协会:
根据《中共玉林市委办公室、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玉林市开展“实体经济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办发〔2012〕38号)与玉林市开展实体经济年活动领导小组《关于报送实体经济年活动具体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全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我市富民强市新跨越和幸福和谐玉林建设,争创司法行政在新形势下的新业绩,特制定我局开展“实体经济年”主题实践活动具体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区第十次党代会、全市政法工作会议、全市“实体经济年”、“全民创业年”、“绩效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和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自治区司法厅在全区开展“经济发展•法律服务在行动”的要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紧围绕“壮大实体经济、推动全民创业、提升绩效水平”的工作大局,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服务品牌,促进我市“三个年”和组织工作“品牌建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开展“法进社团(企业)”活动。
组织“法进社团(企业)”,围绕“法律六进”重点活动,从可行性论证、融资引资、招标投标、征地拆迁、工程建设到建成运营等各个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所企结对”服务、举办法律服务推介会、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等活动,不断丰富法律服务与企业对接的形式与途径,助推企业增强发展优势。建立法律服务和矛盾调处对接机制,指导督促律师事务所建立健全群访、群诉等敏感案件和群体性纠纷接案审查和请示报告制度,严把律师接案关,促进重大矛盾纠纷的妥善处置。
(二)化解矛盾纠纷到一线
1、深入开展百人千件大调查专项攻坚活动。每月组织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到困难人群多、矛盾问题多、工作难度大的地方,围绕征地拆迁、涉法涉诉、教育医疗、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排查,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摸清底数,建立台账,确保对矛盾纠纷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调处及时。
2、深入开展评选“人民调解能手”活动。积极组织评选十佳人民调解能手,百个优秀人民调解员活动,扩大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逐级举办培训班,提升人民调解员运用法律、法规、政策的水平和做群众工作的技能,进一步深化和规范“以奖代补”,进一步调动基层调解员工作积极性。
3、大力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在工作机制上,对内,构建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各项职能相互衔接、信息共享、有机配合,具有预测、预警、防范、处置、化解等综合功能的矛盾纠纷防控调处机制;对外,健全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机制,积极推进行业性、专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力争在所有行政部门建立行业性调委会,并加强与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检调对接、诉调对接。探索建立人民调解中心,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的原则,发挥和强化人民调解中心组织听证对话、社会舆情研判、稳定风险评估、指导重大纠纷排查调处等综合功能,使我市有一个群众直接表达诉求、直接交流对话、直接调处纠纷的大调解工作平台。
(三)创新社会管理到一线
1、积极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按照“积极稳妥、依法规范、协调配合、质量为本”的要求,力争在全市覆盖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管理。建立社区矫正专门工作机构,按照规定比例配备专职社会工作者,积极发展协管员和志愿者队伍,逐步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化、社会化。积极争取按照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予以保障,确保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措施落实到位,依托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科技含量,完善社区服刑人员报到、会客、就业、请销假、迁居等工作制度,落实“日定位、周听声、月见面、季评议、年考评”的管理措施。实现全市所有社区服刑人员纳入信息管理系统监管,健全分类矫正办法,根据社区服刑人员不同犯罪类型和风险等级,实施分类管理,推动我市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果。
2、积极创新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加快推广使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横向与各成员单位、纵向与市县乡三级互联互通的信息体系,实现教育改造、衔接管控、帮教安置工作一体化。加大服刑在教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监所综合评估工作,探索衔接工作专项经费补助标准和发放办法,全面落实刑释解教人员无缝衔接机制,力争三年内实现重点帮教对象100%衔接到位,一般帮教对象70%衔接到位。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就业帮扶基地,努力实现“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通过动员原单位接纳、建立安置基地(实体)、引导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收接纳等措施,提高对特殊人群的改造与帮扶质量。
3、积极创新律师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10〕3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我市日常管理律师工作职能,积极维护律师依法执业权益。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从优秀律师中推选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力度,努力把扶持保障律师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推动和引导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指导律师参与涉法信访接访,为政府提供妥善处置的法律意见和工作方案,协助政府疏导群众情绪,劝导其以法律程序表达诉求,促成事件依法有序解决。
4、积极创新公证机构设置调整和改制工作。在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下,积极开展公证机构绩效工资改革的试点,将公证员的收入与办证量、收费数、办证质量、被投诉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探索建立健全符合公证行业特点和各地实际情况的绩效考核机制、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切实改善公证员的收入状况,调动公证员工作积极性。同时,着力健全公证行业的监督处罚、质量控制、执业保障、业绩考核、信用评价等管理机制,并将办证质量与公证员的考核、工资、职称等挂钩,进一步提升公证规范化管理水平。
(四)服务保障民生到一线
1、深入开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主题活动。坚持把法律援助作为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不断扩大法律援助惠及面,提高法律援助质量。注意根据法律援助对象的需求,及时创新或调整法律援助便民措施,坚持不懈开展创建“便民服务示范窗口”、争创群众满意单位、争创群众满意岗位、争当优秀服务标兵等活动,使法律援助更贴近群众,更温暖百姓。按照“应援必援”的要求,重点做好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农民、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利益。
2、深入开展专项法律援助工作。认真办理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企业重组和破产等领域涉及法律援助的案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大刑事法律援助力度,做好刑事指定辩护、刑事和解、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依法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提供辩护和代理,依法维护其诉讼权利,促进司法公正。认真做好法律咨询服务工作,努力把法律咨询的过程变成法制宣传的过程,积极引导和帮助困难群众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处理信访问题,引导当事人既依法维护权益,实现公平正义,又切实增强法制观念,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尽量采取调解、和解等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消除陈年积怨,把法律援助工作过程变成做群众工作的过程。
3、持续推进法律援助网络建设。继续加强法律援助机构窗口建设,强化“12348”专线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集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法律援助职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建立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动员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学校等具有法律知识的人员,在法律援助窗口和法律援助工作站参加接待法律咨询,协调纠纷解决;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捐助,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工作。
(五)优化法制环境到一线
1、积极推进“法治玉林”创建。大力加强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总结推广经验,健全完善制度,提高创建水平。大力加强行业依法治理,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大力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诚信守法企业、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创建活动,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2、积极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丰富法治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努力推进法治宣传建设,适时参与区、市优秀法制文艺作品创作征集评选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产品的需求。
3、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大力加强“法律六进”长效机制建设,着眼于实现“法律六进”从“进”到“驻”的转变,持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进一步落实责任单位,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工作指标,不断提升“法律六进”活动实效。大力加强偏远乡村、新建社区、学校、企业和单位以及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等法制宣传,加强城乡街边、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区等法制宣传,实现法制宣传全覆盖。推动普法向矛盾纠纷延伸,在调解中普法,以普法促调解;向重大项目延伸,加大重大项目工程普法维稳力度。
(六)整合力量资源到一线
1、大力加强局机关建设。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局实际,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和运行机制。做好司法局业务用房建设工作进度报告工作;加大与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确保上级专项建设资金、机关经费保障标准落实到位。落实好国家发改委已批复的业务用房项目的建设用地、中央专项资金和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加大请示汇报和沟通协调力度,确保将司法行政机关经费保障标准落实到位,不断提高装备水平。
2、大力加强司法所建设。在去年以来已经建成的司法所基础上,年底前继续抓好今年尚未完工的司法所建设任务。大力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统一规范司法行政徽章、办公场所标牌,加强制度建设,使司法所日常管理和各项业务工作规范运作,提升司法行政基层工作水平。
3、大力加强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通过考核所内干部、选调乡镇干部、选派机关干部到司法所挂职等多种渠道选拔,力争副科级所长配备率达100%;通过考试录用、选调等途径择优进人,力争司法助理员专项编制使用率达100%以上;通过聘用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专职社工和专职人民调解员,确保每个基层司法所人员达3人以上。大力加强教育培训,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培训”的原则,全面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实际工作能力。
4、大力加强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统一、应用功能完备的信息化体系,实现市司法局上与省司法厅,下与乡镇司法所的数据、语音、视频三网融合。加快启动司法行政机关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全面启用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信息系统管理。
三、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实体经济年”主题实践活动是玉林市司法局坚持法律服务经济、创新服务工作的有效形式,是全市司法行政机关深入推进“法律六进”重点工作的重要部署,是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和幸福和谐玉林建设的重要举措。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关于主题实践活动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上来,结合本单位实际,明确责任,分解立项。局机关领导要分别挂点包片各地“五大战役”的重大建设项目,组织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做到“四有”,即有挂点领导、有工作班子、有具体方案、有服务措施。每位领导干部都要亲力亲为、起表率作用,带动主题实践活动各项任务的完成。
2、科学安排,有序推进。主题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从2012年2月至2012年3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建立组织机构,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二是实施阶段。从2012年3月至11月,全面启动主题实践活动。三是总结阶段。从2012年12月。各地要认真组织自查,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发现先进典型,查找薄弱环节,做好补缺补漏,巩固取得的成果。
3、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兴起新一轮学习宣传玉林市“十二五”规划的热潮,不断增强全市司法行政干警服务玉林经济发展、富民强市跨越发展和幸福和谐玉林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深入开展“实体经济年”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活动开展情况、创新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大力宣传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和优秀人民调解员在活动中的先进事迹,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更好地发动和引导广大司法行政干警立足各自岗位,为玉林经济跨越发展建功立业。
4、强化指导,加强监督。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各单位,不仅要根据本方案,结合各自实际细化主题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组建专门的班子,强化业务指导,还要经常深入一线,帮助基层解决活动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对活动中好的做法及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要及时上报我局政治部。
玉林市司法局
二〇一二年
月
日
2.实体经济意见信贷 篇二
最近有报道称, 华尔街高管不再坚守, 而是选择奔赴实业界任职。无独有偶,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连任后发表的首份国情咨文中, 再次明确提出要支持美国制造业, 创造更多职位, 并通过减税等手段吸引更多企业回流。
美国要回归实体经济, 对于世界经济的真正复苏是一种正面的力量。过去40多年来, 西方发达国家放任货币信用扩张, 鼓励金融投机和衍生金融交易, 令虚拟经济恶性膨胀。凭借货币霸权和虚拟经济, 发达国家得以长期维持高赤字、高债务、高杠杆、高消费, 从而造成全球经济严重失衡, 最终演变成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是金融持续动荡的根本原因。1970年, 全球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不足100%, 今天已超过400%!虚拟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 严重威胁着实体经济。在过去140年间, 全球共发生金融危机150多次, 规模波及全球的危机就超过10次。
时至今日, 主要发达国家虽然认识到虚拟经济之害, 但在高喊回归实体经济的进程中, 似乎仍没有完全改弦更张。如美国政府一再强调要重整制造业, 重整贸易, 重振实体经济;日本和英国多次宣称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复苏, 然各国实际采取的宏观政策, 似乎与此目标背道而驰, 尤其是上述国家长期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赤字政策, 在客观上进一步助长了虚拟经济和金融投机活动。金融危机以来,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背离的趋势, 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反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美联储实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时期,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36%, 粮食价格上涨20%, 油价上涨高达59%;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期间,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10%, 粮食价格上涨15%, 油价上涨超过30%……多轮货币宽松犹如火上浇油, 刺激债券和衍生金融交易异常活跃, 股票指数连创新高, 但实体经济和就业却萎靡不振, 致越来越多的人怀疑量化宽松的效果, 对其批评之声日涨。
3.实体经济意见信贷 篇三
一、积极走访调研,贷款增量扩面有成效。我行把信贷增量扩面作为促进业务发展、防范信贷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手段来抓,积极走访调查,加大对涉农领域、小微企业贷款的投放力度,在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扩面增量上取得质的提高。上半年,共走访646个行政村,走访次数1101次,走访面100%:走访12438户农户;走访1570家企业,召开座谈会55次。全市个人贷款户数达19585户,比年初增加1288户,小微企业贷款户数达1192户,比年初增加318户。
二、搭建信用平台,让企业农户得实惠。为构筑农村信用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携手兰溪市农业和农村办公室共同开展全市信用乡镇、信用村(社区)、信用户评定活动,制定并下发《浙江兰溪农村合作银行信用户、信用村(社区)、信用乡(镇、街道)评定办法》组织召开了开展本次评定活动的全市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参加了本次大会,吴一成副市长对评定活动表示了极大支持和肯定。确定了以游埠支行赤溪分理处为评定试点单位率先开展信用户调查建档,让越来越多的农户、企业享受“信用”带来的荣誉和实惠。
三、立足“三农”,明确重点进行支持。支持新型农业主体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作为支农切入点,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6月末共为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705万元,为11位种粮大户发放贷款513万元,为25家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10396万元。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继续加大对农户建设、改造住房的信贷支持力度,6月末,发放“美丽家园”农村住房贷款751户、金额12036万元,2月19日央视的《新闻联播》对我行的农村住房贷款进行了特别报道。
四、降企业融资成本,确保企业“贷得省”。在去年让利企业的基础上,今年继续积极主动为企业让利减负,实行利率优惠,切实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生产经营状况,规范贷款利率定价,主动为企业让利减负,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半年共对220家企业优惠让利1472万元,对1057户农户让利436万元,合计1908万元。
4.实体经济意见信贷 篇四
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国开银行宁波市分行,各政策性银行宁波(市)分行、国有商业银行宁波市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宁波分行,邮储银行宁波分行,宁波银行,各城市商业银行宁波分行,省农信联社宁波办,绿叶城信社,各外资银行宁波分行,昆仑信托公司,华融租赁宁波分公司,宁波港财务公司,银联宁波分公司: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对宁波市“六个加快”战略实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一)牢固树立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金融发展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金融发展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运行,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各金融机构必须正确认识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始终坚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坚决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支持实体经济中求发展,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二)深入开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为扎实有效地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开展(具体活动方案将另行行文下发),我中心支行成立以宋汉光行长为组长、周伟军副行长、工会宋建江主任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和各金融机构要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制定上下联动、广泛参与的活动方案,加强动员、监督和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各金融机构 “一把手”要组织开展实地走访,带头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帮扶企业破解经营困境和融资难题,全力落实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
二、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2012年,人民银行将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对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各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高度重视存款增长放缓的约束,妥善解决资金来源与运用之间的矛盾,确保信贷总量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运行节奏相衔接。商业银行分支行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合理安排流动性,保持信贷投放适度均衡增长,有效发挥“支农支小”的主力军作用。我中心支行将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积极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四)支持实体经济积极利用银行间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宣传、推介和承销力度,积极推动政府部门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支持优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推荐、承销等相关服务工作,更好地满足企业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积极推进“区域集优”计划,推动非公开定向发行,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推动信用增进支持和服务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券,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和资本实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的参与度,更多地吸引全国金融市场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五)大力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稳步开展各类非信贷融资业务,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入实体经济。积极开展厂商租赁、直租、售后回租等融资租赁业务,探索单船单机融资租赁业务,支持企业设备更新。鼓励信托公司发挥渠道优势,通过集合债权信托、股权信托、项目信托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银行、信托、融资租赁、担保、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各方加强合作,探索建立资源集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发展债权、股权相结合的融资模式,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融资需求。
三、着力优化信贷投向结构,推动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六)加大对“六个加快”战略实施的金融支持。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六个加快”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城市区块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各商业银行要以总行直贷、银团贷款等形式增强对大项目、大企业的融资服务能力,优先满足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支持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加强对港航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争“十二五”期间涉海信贷投入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七)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加大对关系辖区经济长远发展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和科技创新,提升辖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潜力。加大对文化产业、服务外包、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等的金融支持,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支持。
(八)改进和加强“三农”金融支持工作。全面改进和加强“三农”金融支持工作,进一步扩大支农信贷投放,确保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其全部贷款增速。加强对农房“两改”和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推动卫星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的发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金融支持,加强对农业科技、订单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金融支持,切实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广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住房等“多权一房”抵(质)押担保方式,不断扩大农村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
(九)进一步完善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切实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重点突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有发展前景、诚信经营企业的金融支持,确保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对符合信贷条件和转型升级要求、但因外部原因导致资金周转暂时出现困难的中小企业,要及时满足其资金需求,不抽贷、压贷。金融机构要按照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加强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建设,进一步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创新和推广,规范发展票据承兑、信用证、保理、信托理财等业务,提高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能力。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定价水平和各项收费标准,坚决禁止各种附加在贷款业务上的不合理要求和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微型企业财务负担。
四、生金融服务,促进实现包容性增长
(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进一步巩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效果,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切实改善首套普通住房信贷服务,在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上适当予以优惠,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积极支持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保持房地产开发贷款合理增长,促进扩大有效供给。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支持。严格执行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切实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
(十一)积极做好“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工作。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加大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积极培育新的消费信贷增长点,着力扩大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需求。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为中心,积极开办针对在校大学生、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妇女、农民工、农村青年、城镇就业和生活困难群众、残疾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等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完善贷款管理模式,不断扩大贷款覆盖面。创新担保方式和服务机制,拓展大学生“村官”融资担保能力。进一步落实银校合作协议,改进和完善助学贷款业务,扩大助学贷款覆盖面。推进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以“五〃一服务卡”推广、宁波市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为契机,将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打造成惠民工程和暖心工程。
五、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开放型实体经济发展
(十二)全面深化贸易外汇管理便利化改革。深化县支局外汇主体监管试点工作,为实体经济企业办理各类外汇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扎实做好进口付汇改革,开展进出口核销改革,进一步简化合规企业进口付汇单证,取消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手续,便利企业贸易收付汇。推广出口收入存放境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探索建立银行国际收支辅导员制度,提高涉汇企业国际收支申报和核销效率,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发挥短期外债管理政策导向作用,对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较快、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商业银行给予短期外债指标倾斜。
(十三)积极开展外汇管理创新试点业务。落实境内商业银行对外债权登记试点,拓宽“走出去”企业融资渠道。用好中资企业借用外债政策,引导中资企业按照国际商业模式借用外债,扩大辖区短债指标中中资企业短债的额度比例,加大对中资企业合理、真实的境外贷款需求的支持力度。全面简化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程序,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便利化。推进地区外汇市场建设,帮助中小银行合作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鼓励银行探索开展外汇衍生业务,为企业量身定制汇率避险产品,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汇率风险。
(十四)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加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宣传与推介,进一步做好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增量扩面”工作,促进进出口人民币结算均衡发展。深入推进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大力发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业务、开立人民币保函和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便利企业境外投资、承揽工程;稳步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境外人民币市场发债等措施,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开展外商人民币直接投资业务和人民币外债业务,切实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在实体投资中的汇兑成本以及“货币错配”风险。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创新,积极探索个人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
六、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十五)着眼于支持实体经济开展金融创新。积极顺应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趋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加强金融产品研发力度,开发适合各类实体经济主体需要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在中小企业、“三农”、个人创业等领域推广使用手机信贷产品。加强与行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社会中介等合作,创新适合需求特点的联动模式,提高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细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十六)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信贷管理和风控制度建设,强化信贷资金流向及用途的合规性管理,切实防范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民间借贷、房地产、股市等领域,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实体经济。加强对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的防范,尽可能杜绝投机性融资“挤出”实体经济发展的正常融资需求。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及时开展金融风险压力测试,严格落实金融风险报告制度,对各类风险事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推动风险早处置。加强“防火墙”建设,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防范非正规金融及其他相关领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
(十七)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管理制度,理顺投诉处理机制,明确专人作为联络员,做好制度和人员的报备工作。优化考核机制,在产品开发、销售等环节切实履行说明真实情况的义务,保障客户金融信息安全,确保金融消费者公平获取金融服务。
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实体经济资金使用效率
(十八)提高支付结算服务水平。优化银行卡使用环境,大力推进中小商户银行卡应用,提高中小商户接受银行卡消费的积极性。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加大助农取款业务的推广力度,发挥乡镇支付结算服务站作用,使农村单位和个人享受便利快捷的结算服务。完善宁波市票据电子交换系统业务功能,进一步推广支票实时业务、同城通存通兑业务和外币通存业务,加快社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和银行业经营效率。规范发展第三方支付服务市场,鼓励非金融机构创新支付服务,提供形式多样、符合公众个性需求的支付结算产品。推进第四方物流市场网上结算业务发展,支持和规范银行机构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开展支付业务合作,助推宁波市“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十九)提升国库服务效率。加强与财政部门合作,扩大国库直接拨付实体经济资金范围,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研究实施财政资金支付全程无纸化处理,提高国库服务效率。实施工会经费收缴方式改革,便利企业缴纳工会经费,降低企业缴费成本。进一步深化包括出口退税在内的所有退税国库“1小时”办结制,落实退税资金从国库到商业银行的全程实时监控,保障退税资金及时、准确划入企业账户,减轻企业财务成本、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支持我市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做好特定经济区域的国库机构设置工作,支持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需求。
(二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紧紧依托全国统一联网的征信系统,加快征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扩大征信系统的应用范围和覆盖面,有效应用征信系统信息。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用较好的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开展青年信用示范户评定工作,增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和农村信用环境。加强征信市场管理,规范商业银行和征信机构执业行为。培育和发展征信服务市场,进一步拓展信用评级业务领域,促进内外部评级的有机结合,推动信用评级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和各金融机构要认真做好将本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贯彻落实情况于2012年2月29日前以正式文件形式报送我中心支行,并于每季后15日内报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工作措施、工作成效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我中心支行将对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将该项工作纳入综合评价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中,并通过编发简报、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及时推广有关先进经验和做法。
5.关于对近期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 篇五
截止2013年底,我行各类贷款余额为825.16亿元,较上年新增114亿元,贷款余额及新增额创历史新高,资产业务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行各项业务的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夯实了业务发展基础。2014年,我行计划贷款投放新增必保150亿元,力争180亿元,资产业务将得到快速发展。在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促进全行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发展,夯实对公信贷业务的管理基础,提升全行对公信贷业务合规经营与风险管控水平,保证全行资产质量稳定,着力构建合规稳健的运行环境,现对全行近期信贷工作提出以下要求,请遵照执行。
一、全行资产质量总体情况
截止2013年底,我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亿元,较上年减少0.82亿元,贷款不良率为0.32%,较上年降低0.1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额、率连续多年实现双降,贷款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全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虽然我行能够保持信贷资产质量持续稳定向好,但由于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不良贷款防控与逾期贷款反弹压力加大,保持信贷资产质量稳定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有六户近两年新发放的小企业客户贷款到期后无力归还,进入不良,总计贷款金额5800万元(其中四户是2013年进入不良,金额4400万元),同时,部分客户贷款到期后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临时性违约情况时有发生,虽然最终收回了贷款本息,但实际存在的风险隐患逐渐显露。
二、审计检查发现我行在信贷业务合规经营与风险管控方 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3年,甘肃总审计室在对我行信贷业务的审计和我行组织的各类信贷业务合规性检查中主要发现了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小微企业存在客户基础信息、信贷业务申报信息、评级信息不真实问题;二是虚增信用需求量,人为放大授信额度;三是应纳入集团项下管理的客户未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四是部分企业贷款资金存在被套取和挪用的问题,信贷资金监管与跟踪不到位;五是未落实贷款条件发放贷款;六是异地信贷客户检查、监管不力,个别贷款出现拖欠情况;七是对固定资产贷款项目的合规性审查不严格,八是个别行贷后检查流于形式,信贷资产检查报告内容不全面、不深入、不详实;九是未定期对押品进行实地检查导致未及时发现押品风险状况,不及时进行押品价值重估。上述问题的出现,反映出个别二级分支行信贷业务管理存在重贷轻管,屡查屡犯,执行力不强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和改进信贷业务管理工作,确保我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发展
三、对近期信贷工作的要求
(一)加强信贷基础管理,提升信贷经营能力 2013年,各行要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省分行党委提出的关于“2013年甘肃分行等级行力争进入二类行”的总体发展要求,严格执行我行的各项信贷政策制度,行业、项目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我行信贷结构调整政策。提高资源和资本运用效率,形成稳健、有竞争力的信贷结构,提高信贷经营的质量和效益。
(二)坚持合规经营,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各行应针对内外部审计、省分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成因,吸取教训,避免相同问题重复出现。要牢固树立合规经营理念,加强对关键业务环节的监控和检查,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强化风险内控水平,进一步完善“三道防线、四道门槛”风险防控体系;持续提升全行对公授信业务合规经营与风险管控水平,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审慎经营的关系,强化合规守章意识和案件防控意识,切实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确保全行对公授信业务健康平稳发展。
(三)加强贷前调查工作,确保贷款客户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
严格按照我行的工作程序和要求收集审核客户资料,对客户的各类证照、相关批文要到相关职能部门落实查证核实,加强对审核、审批环节的内部控制力度,充分发挥岗位制衡作用,对于贷前调查资料明显虚假而通过审核、审批,同意发放贷款的经办行进行预警和通报,杜绝此类风险事项的发生。
(三)加强各类系统的基础管理工作,提高非现场监控能力
各行要加强对各类系统的基础管理工作,提高经办人员业务能力,保证各类系统中条件设置、信息数据录入更新的严肃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各类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一致,强化非现场监测的力度。避免由于经办人员业务不熟练、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信息录入错误,影响到全行资产质量、信贷信息数据的真实准确、以及客户的信誉状况。
(四)夯实信贷业务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授信业务精细化管理
各二级行要认真总结和查找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在制度、人员、流程和管理上进行剖析,进一步加强客户选择、尽职调查、贷款资料真实性、贷款条件落实、押品管理、本息回收的提示和实时监控、贷款资金使用监控、十二级风险分类和风险暴露分类、贷后检查等授信业务关键环节风险控制工作,严格落实我行信贷政策的各项要求,杜绝流于形式的操作,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全面提升我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全行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五)加强贷后管理工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各行要严格执行总分行关于贷后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制度规定,加强贷后管理工作,认真履行贷后检查的工作职责,定期开展对信贷客户的贷后检查,要通过月度走访、日常跟踪监控、定期检查等方式深入做好贷后检查工作,贷后检查报告要体现实质内容,不能流于形式。认真、翔实、准确的撰写资产检查报告,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及时、准确开展信贷资产十二级风险分类和信用风险暴露分类工作。强化贷款支付环节管理,严格审查客户的供销合同,严格按照我行的要求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审核,加强对客户资金流向的持续监控,对客户实际支付情况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实地调查等多种渠道核实信贷资金的真实用途。信贷资金要严格遵照监管要求选择恰当的贷款支付方式,避免我行信贷资金流入民间融资和房地产开发领域,提高信贷资金流向监管力度,加强风险管控,规范全行信贷业务发展,完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全行贷款新规走款率持续满足外部监管要求。
(六)高度重视资产质量管理工作,持续优化我行资产质量。
今年以来,为有效巩固全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优势,提高全行对公表内外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对全行经营效益的贡献度,省分行分别制定了《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到逾期贷款及垫款管理办法(试行)》和《甘肃省分行2013年信贷资产质量管理考核办法》。各行要严格执行总分行下发的相关文件和提示,继续做好资产质量管理工作。
(七)合理测算客户授信额度,避免过度授信
在确定授信额度时要根据客户的经营规模、资金运行情况、发展前景、整体银行借款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确定客户资金需求量,避免错误测算信用风险敞口,造成人为放大授信额度,造成对客户过度授信,防控由于对客户过度授信发生的风险事项。
(八)规范集团客户授信管理,防止多头授信 各行对具备集团关系管理的企业信贷客户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关联企业予以充分识别和分析,要理清客户关系树,对符合集团客户授信条件的客户要及时纳入集团统一授信管理,防止多头授信。
(九)充分发挥贷款的杠杆作用,促进多元化经营的同步推进
今后各行在对客户进行贷款营销时,要制定相应的贷款、增存、稳存、中收、有效客户提升、代发工资、电子渠道、理财产品等联动方案,要提高和调整信贷投入、产出贡献的能力,使我行的贷款(稀缺资源)投放实现利益最大化,不能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也不能出现“建设银行建设他行”的现象,逐步形成多元化经营的良性循环模式。
6.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刍议论文 篇六
虚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特征。由于虚拟经济部门庞大的资产规模和高速的资金流动,虚拟经济运行状况的优劣对实体经济,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虚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短短的时间里,无论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还是外汇市场,都从无到有得到了快速发展。虚拟经济的发展在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1.虚拟商品的价格较好地揭示了实体经济运行状况。金融商品价格信息中包含有实体经济的信息,揭示出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金融工具市场上形成的这种价格能较真实地反映出某种金融产品的供求情况及一段时间内价格变化的趋势,因此价格不但有指示性功能,还可以通过价格的发现功能来判别企业运营的好坏、投资业绩的优劣,实现对所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实行有效监管,而且也有助于其相关商品价格的稳定。金融领域中的价格变动也影响到实际资源的配置。如国债等各种衍生金融工具,有助于发现未来市场的利率水平,反映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态,也为国家制定调控宏观经济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2.虚拟经济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和提供融资服务。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有价证券,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在价格决定机制上的优越性使其能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借助通信技术,可以灵活引导资本从效益低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向效益高的企业、行业和地区,然后带动整个社会资源向高效益的领域流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虚拟经济中担任最基本角色的是金融中介机构,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运作,虚拟经济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吸收储蓄资金,而且能够有效地配置储蓄资源。由于金融中介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使之能够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挑选出有前景的企业及其管理者,从而实现储蓄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非生产性资金向生产领域转移,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促进技术创新,加快经济增长。
(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消极作用
虚拟经济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如果虚拟经济的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仅其优点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且会放大和加剧其负面影响。虚拟经济活动,并不直接参与价值转换和价值创造,其投资回报纯粹来自资产价格本身之上升。当市场上的投资者不再关心虚拟经济所代表的实体经济的真实价值,而只关心它本身的价格高低时,他们的行为更多的为投机行为,这时市场上便出现了大量的投机者,这样只会增加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因素。虚拟经济的过分扩张可能引发经济泡沫。经济泡沫一旦破灭,股票等资产价格将大幅下跌,信用危机出现,投资者信心和投资预期将严重受损,实体经济就会受到重创,甚至诱发金融危机。
1.虚拟经济若过度膨胀会产生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危害。泡沫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特有的经济现象,而伴随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金融衍生市场由于其明显的投机和虚拟性特征,往往被视为泡沫经济的罪魁祸首。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由于“羊群效应”,政府干预失控,大量过剩资本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进入股票、外汇等市场,导致资本价格扭曲,在资本价格泡沫的诱导下,信用扩张加速了泡沫经济的形成。泡沫一旦破裂,往往以金融体系的崩溃为突破口,引起金融资产价格暴跌,实体经济大幅缩水,生产过剩,失业增加,需求萎缩,国民经济走向衰退。泡沫经济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生产成本的过度膨胀会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国际竞争力,阻碍出口贸易的增长,降低出口竞争力,破坏贸易平衡,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如墨西哥和巴西的金融危机以及东南亚金融风暴,情况虽然千差万别,但从经济泡沫到形成泡沫经济直至爆发经济危机,这一过程都是由于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且背离实体经济运行造成的。
2.虚拟经济无序扩张易引发金融危机。随着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虚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特征。由于虚拟经济部门庞大的资产规模和高速的资金流动,虚拟经济运行状况的优劣对实体经济,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虚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短短的时间里,无论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还是外汇市场,都从无到有得到了快速发展。虚拟经济的发展在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1.虚拟商品的价格较好地揭示了实体经济运行状况。金融商品价格信息中包含有实体经济的信息,揭示出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金融工具市场上形成的这种价格能较真实地反映出某种金融产品的供求情况及一段时间内价格变化的趋势,因此价格不但有指示性功能,还可以通过价格的发现功能来判别企业运营的好坏、投资业绩的优劣,实现对所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实行有效监管,而且也有助于其相关商品价格的稳定。金融领域中的价格变动也影响到实际资源的配置。如国债等各种衍生金融工具,有助于发现未来市场的利率水平,反映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态,也为国家制定调控宏观经济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2.虚拟经济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和提供融资服务。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有价证券,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在价格决定机制上的优越性使其能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借助通信技术,可以灵活引导资本从效益低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向效益高的企业、行业和地区,然后带动整个社会资源向高效益的领域流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虚拟经济中担任最基本角色的是金融中介机构,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运作,虚拟经济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吸收储蓄资金,而且能够有效地配置储蓄资源。由于金融中介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使之能够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挑选出有前景的企业及其管理者,从而实现储蓄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非生产性资金向生产领域转移,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促进技术创新,加快经济增长。
(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消极作用
虚拟经济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如果虚拟经济的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仅其优点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且会放大和加剧其负面影响。虚拟经济活动,并不直接参与价值转换和价值创造,其投资回报纯粹来自资产价格本身之上升。当市场上的投资者不再关心虚拟经济所代表的实体经济的真实价值,而只关心它本身的价格高低时,他们的行为更多的为投机行为,这时市场上便出现了大量的投机者,这样只会增加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因素。虚拟经济的过分扩张可能引发经济泡沫。经济泡沫一旦破灭,股票等资产价格将大幅下跌,信用危机出现,投资者信心和投资预期将严重受损,实体经济就会受到重创,甚至诱发金融危机。
1.虚拟经济若过度膨胀会产生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危害。泡沫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特有的经济现象,而伴随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金融衍生市场由于其明显的投机和虚拟性特征,往往被视为泡沫经济的罪魁祸首。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由于“羊群效应”,政府干预失控,大量过剩资本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进入股票、外汇等市场,导致资本价格扭曲,在资本价格泡沫的诱导下,信用扩张加速了泡沫经济的形成。泡沫一旦破裂,往往以金融体系的崩溃为突破口,引起金融资产价格暴跌,实体经济大幅缩水,生产过剩,失业增加,需求萎缩,国民经济走向衰退。泡沫经济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生产成本的过度膨胀会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国际竞争力,阻碍出口贸易的增长,降低出口竞争力,破坏贸易平衡,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如墨西哥和巴西的金融危机以及东南亚金融风暴,情况虽然千差万别,但从经济泡沫到形成泡沫经济直至爆发经济危机,这一过程都是由于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且背离实体经济运行造成的。
2.虚拟经济无序扩张易引发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虚拟经济的影响逐步增大,逐渐脱离实体经济,成为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投机活动,虚拟经济实现的资本配置作用,主要是由于虚拟资本具有高度流动性,而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是通过投机活动来实现的;虚拟经济所提供如“套期保值”的风险规避功能,也是通过投机者来分摊的。泡沫经济中投机活动盛行,资金需求剧增,这就会诱使银行不断提高资本利率以获得更高的收益。高利率又会促使银行不断扩大其信贷规模,放松对信贷资产的审查和检查工作,而实体经济由于无法承受越来越高的银行利率,从而使其发展过程中正常的资金需求受到了极大的抑制。虚拟经济的无序发展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要,引发经济泡沫的破裂,于是金融系统运作遭到破坏,银行抗风险能力降低,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以实体经济为基础,适度发展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在发展速度上虚拟经济应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保持一定的比例需求。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应该有所不同。当国家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时,显示实体经济对虚拟资本供给出现制约,虚拟资本应该增加。另外,若虚拟经济无序扩张、膨胀太快,在规模上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发展的承受范围,这就会造成与现实经济相脱离,产生严重的经济泡沫。当泡沫破灭时,虚拟经济又会被强制性地回归现实经济,然而此时整个社会经济已遭受了重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发展虚拟经济要把握好“度”,使其与实体经济不断磨合,实现稳步发展。我国金融发展历史较短,金融监管手段、方法落后,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发展虚拟经济要坚持渐进式原则,严控制其的膨胀规模和膨胀速度,防范金融风险和泡沫经济的产生。
(二)注意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有效结合
虚拟经济的监管部门在资本市场上处于开放的最前沿阵地,要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要保持虚拟经济的稳步发展。历史上许多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多是其对虚拟经济发展的监管不严导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就是血的`教训,已经给予了我们足够的警示。为此,我们首先是增加透明度,要在完善会计制度、加强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让金融交易中的虚假成分得以及时充分显现,让不利于资源配置、不利于收入分配的因素能够被人识别。其次要完善法律制度,完善事后处理机制;同时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行政机构,直接对市场的准入、运行、发展等实施严格管理。另外,强大的舆论监督机制,严厉的处罚机制,也都是完全必要的。从中国监管实践来看,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监管技术和监管效能的提高。虚拟经济系统不稳定性有一部分源于信息不对称,而监管可以改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仅可避免从众行为给虚拟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还可同时带来正面的效果,可以降低交易费用,降低因对交易对手相关的信息获知不完备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三)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面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实体经济的状况是虚拟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实体经济状况良好,则虚拟经济的运行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实体经济出了问题,虚拟经济的运行就会受到影响。如上市公司质量下降、宏观经济不景气、股市就会处于低迷状态,证券市场交易活动的活跃程度必然受到影响。反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形式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效的资金融通,极大地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体经济资金需求。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为风险控制提供了新手段,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实体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从而在整体上增强了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在法治和信用制度建设上都相对滞后,若不尽快建立完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高效的法律体系,虚拟经济中的基础———信用就难以建设起来的。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在信用机制的保障下应该趋于长期化,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只有这样经济系统才能保持健康发展。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银行、企业、个人对信用记录的需求非常大,依靠政府力量可在短期建立起信用制度的框架,不仅可保证虚拟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积极的。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一文中写道“切记,信用就是金钱”,虽然这是在1748年提出的,但对当今经济的发展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三、总结
7.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之辩 篇七
一、虚拟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虚拟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 其释义尚无定论。最为普遍的解释, 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 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的概念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 他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中, 特别是在论述信用和虚拟资本的第25章及其后, 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 (生息资本) 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 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 但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 这是它与实际资本的共同之处。
虚拟经济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例如某甲急需购买某种货物, 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 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 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额的钱, 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 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 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
由此可见, 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 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 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 再转贷出去生息, 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 这时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们手中, 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们手中, 并可以将分散在各人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 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 即有价证券可以根据其预期的收益而自由买卖, 从而产生了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 例如,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市场化不仅能使人们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 大大提高虚拟资本的流动性, 还能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 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能在国际范围内引导资金向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 可以大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同时还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
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 即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互间的影响也日益增大。随着因美元脱离金本位而导致浮动汇率制的形成、金融创新的增强、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 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 流量越来越大, 从而使得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增大。
虚拟经济具有五大特性:
1. 复杂性。
虚拟经济是一种复杂系统, 其主要组分包括投资者、受资者, 以及金融中介者, 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金融市场中进行虚拟的经济活动。虽然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对环境及其发展前景的了解及其预定目标独立决策的自由, 但每个人的决策又不能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2. 介稳性。
所谓介稳系统是指远离平衡状态、但却能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系统。这种系统虽能通过自组织作用而达到稳定, 但其稳定性很容易被外界的微小扰动所破坏。虚拟经济是一种介稳系统, 必须要靠与外界进行资金交换才能维持相对的稳定。
3. 高风险性。
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其价格变幻无常, 而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的增大和交易品种的增多使其变得更为复杂;人们对市场及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不足, 从而较易导致决策错误;还有许多人因为追求高收益而甘冒高风险, 从而促使各种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创新不断出现。
4. 寄生性。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虚拟经济由实体经济产生, 又依附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 可看成是资本的循环运动。
5. 周期性。
虚拟经济系统的演化大体上呈现周期性的特征, 一般包括实体经济加速增长、经济泡沫开始形成、货币与信用逐步膨胀、各种资产价格普遍上扬、乐观情绪四处洋溢、股价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外部扰动造成经济泡沫破灭、各种金融指标急剧下降、人们纷纷抛售实际资产及金融资产、实体经济减速或负增长等阶段。但是这种周期性并不是循环往复, 而是螺旋式向前推进的。
二、实体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实体经济并不是一个专用术语, 至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词语, 有时候这个词语甚至被应用得很通俗化。
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联储频繁使用实体经济这个词语, 与之相关联的是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 就美国经济数据的构成来看, 其中包括制造业、进出口、经常账、零售销售等的部分被美联储笼统地概括为实体经济。由于不包括房市和金融市场这样的特殊的部分, 所以实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市场运行的“流水账”部分。之所以这样来描述, 是因为虽然实体经济往往不是要害部门, 而是民用普通领域。
尽管不是要害部门, 但实体经济显然对于美国市场的日常运行具有关键意义, 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震荡或反复, 往往反映到美国人的生计问题上, 像美联储十分关注食品价格指数和消费者核心物价指数以及库存和零售销售等指标, 这说明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反映的是市场运行基本面的状态好坏。
我们还可以认为, 美联储把核心能源消费这一块也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 理由就是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健康”往往与能源价格走势相反。而且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 美联储所关注的实体经济指标往往同时反映大量中小企业的运行态势。这样看来, 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与中国的“民生疾苦”问题大同小异, 不过美联储同时十分注重大中小型的工商企业的运行态势等“企业疾苦”的问题。
在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结构是不断调整变化的, 既有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 也有发达国家夕阳产业苦苦维持起死回生的挣扎, 当然还有发展中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全球化这样一种趋势。那么在这样一个经济结构普遍调整的年代, 美联储坚持盯住实体经济这个概念, 并为了维护实体经济的运行态势而在所不惜的答案或许很简单, 那就是实体经济尽管不包含要害部门和尖端领域, 但它却是一国市场稳定运行的最广泛基础, 实体经济指标的偏差往往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并直接与民生疾苦和企业生存联系在一起, 越是在经济结构经历深刻变革的时期, 实体经济的稳定运行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往往越重要, 这正好与剧变裂变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美联储把近年来出现泡沫的房产市场和快速变化的金融市场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 由此也可以看出, 美联储维护实体经济的良苦用心。
实体经济具体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 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体经济的特点表现为: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
三、准确把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和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匹配良好时, 虚拟经济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融资渠道, 转移市场运作的风险, 从而有效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 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 就会产生泡沫经济或者金融危机。因此, 必须准确把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以维护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是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1. 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
这表现为三点:第一, 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 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 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 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 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 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 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资金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 相比较而言, 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 会更加现实, 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 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 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 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 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 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 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 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 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 则会小一些。
2. 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理由是:第一, 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 而是现实。因此, 它不是吊在天上, 而是立足于地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 还是它的发展, 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 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 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 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 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 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 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 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 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 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 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 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 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 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 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 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在制定宏观政策时, 首先要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虚拟经济系统中的主体行为;其次要规范、完善资本市场,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有效规避和转移风险;其三要加强监管和严格执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J].人民出版社, 1998
8.实体经济与生态文明 篇八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稳定和大局稳定这一系列“稳”的目标。只有不断做强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才有可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为“进”创造条件。
发展实体经济,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
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
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不可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强调发展实体经济不是弱化虚拟经济,而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绿色发展起新潮——浙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领先增长的浙江从“成长阵痛”中惊醒,率先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吹响“绿色浙江”号角到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谋划、全力推进。
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核心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上就是要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有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在空间布局上,加强科学规划,编制实施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另一方面,把好环境准入关,严把“低小散”、“两高一资”项目入口。在产业培育和提升上,各地充分运用产业标准“硬杠杠”和“倒逼力”作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新型一产。因地制宜推广生态化种养模式,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推进有机、绿色认证,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大力提升二产。实施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以及核电关联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和生态化改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和浅海滩涂。努力拓展三产。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意见,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4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
把优化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工程。深入推进“百矿示范、千矿整治”工程;抓好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把繁荣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弘扬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成熟的重要基石和标志。各地各部门把发展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来抓,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低碳节能融入企业的生产之中。引导和促进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材料,采用节能生产工艺和流程……生态文明渐渐渗入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把完善机制体制作为重要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体制和机制至关重要。各地各部门切实加强领导,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政绩考核体系如同“指挥棒”和“风向标”,突显生态的政绩考核体系,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按照这个原则,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9.振兴实体经济心得体会 篇九
实体兴则经济兴,实体强则经济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重要表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两个大局的全局性重大战略判断作出的,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振兴实体经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实体经济赢利能力”,强调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也是财富之源,不仅能增加有效供给,更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必由之路。我们只有牢牢夯实了实体经济这个根基,才能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创新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是实体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原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进一步明确了
要以创新为引领,围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让实体经济成为创新的主战场。要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加快产品、品牌、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竞争力。要加快产业在技术产品、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和创新,提高自主产业链供应,推动优势产业的聚集和推广。要汇聚全球创新要素与资源,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成为全球价值链上的领军者,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提升实体经济的道路。
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并举。深刻把握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时”与“势”、“危”与“机”,坚持以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使之在新技术背景下焕发出全新活力。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创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坚持优化制度设计营造实体经济良好发展环境。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健全适应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要按照市场供求规律的要求有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增强实体经济企业的市场自主决策和自我发展能力。要全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以法治规范市场行为。要加快财税、金融、科研制度改革,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实体经济意见信贷】推荐阅读:
农村实体经济08-21
发展实体经济措施06-18
如何发展实体经济08-04
服务实体经济金融08-20
实体经济金融化08-30
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11-11
实体经济概念股11-22
非法人实体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11-06
实体营销方案11-16
电信实体渠道管理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