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共10篇)(共10篇)
1.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篇一
结合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论述货币政策
针对中国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指的是通货膨胀),国家提出要防止经济发展由过快转为过热,以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全面上涨的宏观经济目标,中央银行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并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以及允许人民币更快升值的做法。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日益开放,所以任何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影响。下面对此做简单讨论。
一、提高准备金率。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存款准备金达到了创记录的16%,这一罕见的数字,体现了央行减少流动性的决心,特别是对冲顺差带来的流动性激增的问题。这一措施的正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直接减少货币投放量,从而起到抑制投资,避免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的作用。但其负面效果也比较多,首先这是一种被动措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特别是顺差继续增加的情况下,该项政策已失去自主性,随时可能失灵,效果也会减弱;其次这种措施有一刀切问题,既抑制了过度投资,也抑制了急需资金支持的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目前的过度投资大都有政府背景,所以有限的资金又几乎全被政府性项目占用,这种情况在实践中问题已日益明显,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负面影响很大,中小企业发展不好,回过头来又直接影响就业问题。
二、提高利息。加息的目标和提高准备率是一致的,但相比提高准备金率更温和一些。单从国内来看,加息对抑制投资过热和通胀的效
果是有限的,特别是政府背景的投资项目,对利率不太敏感,对通胀的影响有限,主要由于本轮通胀的成本推动性很明显。但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一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抑制中小企业发展,这有点类似于存款准备金的影响;二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息过高,极易导致热钱流入进行套利,又进一步增加流动性,效果适得其反,这种情况事实上已经存在;三是造成地下融资活动泛滥,民间融资成本极高,也给金融带来不稳定,这里有内资和外资的共同作用。
三是加快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减少顺差,从而减少流动性,抑制投资过度,减轻通胀压力;二是可以部分抵消进口成本上升的压力,对输入型通胀有缓解作用。负面因素主要有,一是提高中国产品成本,在对外依存度极高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不稳定;二是对通胀的缓解有限,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不升反降;三是在目前升值预期不明的情况下,渐进升值造成热钱大量流入。
综合以上分析,当前的货币政策是有利有弊,没有一个可以真正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经济过热,但会使得中国经济中冷的一面更冷。人民升值从长远来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短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小视。
出现上述情况,既有货币政策本身不可能几头兼顾,任何政策都有两面性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是属于非经济性问题,或者说根本就是一个体制问题。例如,经济过热问题,主要是政府背景的过度投资造成的,而中小企业投资是偏冷的,根本不存在过热的问题;价格问题,除国际背景外,更多是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的,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房地产等快速致富行业,以致对关系民生的投资委缩,这也是产业结构问题;顺差问题,更主要是这些年过度引进外资造成的,盲目追求“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主动沦为别人的加工厂,等等。
这些因政策失当造成的宏观经济失衡问题,只能靠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政府行为的办法来解决,靠纯粹的经济政策是不会有太好效果的。这也是近几年宏观调控效果始终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国家领导层似乎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2.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篇二
我国的货币政策多年来一直保持了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态势, 1998年之后, 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货币政策, 即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来灵活调整有关政策, 例如当经济发展过热, 货币政策偏向从紧;反之则偏向扩张, 其基本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纵观我国从1998年至今, 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旋律。从1999年到2006年, 我国基本上都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到了2007年开始, 由于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渐增大, 2007至2008年国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了货币政策, 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 我国经济下行的风险较大, 因此国家适时调整了货币政策,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到了2010年, 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 我国宣布从2011年开始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性的一年,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经济运行的复杂局面依然长期存在, 例如国际资本流向依然不明朗, 产能依然过剩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依然正在进行中等, 因此, 为了进一步确保我国经济运行的平稳较快发展, 就需要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我国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同时鉴于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等, 有关专家已经指出, 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将在稳健的基础上保持适度趋近的趋势, 在稳健的大基础上“保持“易紧难松”将成为今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主旋律, 因此, 2014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总体稳健, 局部灵活”。可以看到, 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基于整个世界经济大环境以及我国经济运行的整体环境的, 最终是要不断促进我国经济运行的平稳发展。
二、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的政策性工具,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客观上就要求国家不断调整货币政策, 从而实现稳定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的目标, 总结来看,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效稳定物价, 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纵观从1998年至今我国的货币政策的调整, 可以发现, 当我国的整体物价水平被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 经济增长平稳发展, 那么我国一般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反之, 当这二者距离合理的水平较远的时候, 那么央行一般都采用从紧或者宽松的货币政策。从1999年至2006年这几年的时间里, 我国经济增长年均为7%左右, 而且呈现了不断加快的趋势, 同时, 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的cpi指数均在一个很低的范围内徘徊, 这就说明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有效推动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稳定物价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这种作用是有限的, 这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
(二) 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 我国正在加快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步伐, 而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严峻, 东部地区较为发达, 企业分布较为密集, 各类企业例如资金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资源密集型企业都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区, 而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的中西部地区则分布不足,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失衡, 这就需要国家利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来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利用货币政策引导部分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或者和中西部地区相关企业展开合作, 同时, 建立企业绿色信贷投放机制, 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鼓励有关企业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集约型科学发展的路线。
(三) 进一步稳定我国金融环境, 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奠定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因此, 当前我国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其目标并没有发生变化, 依然是要在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 继续推动金融系统改革和企业改革, 进一步优化结构, 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 同时, 央行将在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 继续加强引导我国金融机构加强在流动性管理上的力度, 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力度和结构, 今后要进一步将信贷资金向各种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以及我国中小企业倾斜, 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合理引导各种投资和消费行为, 有效控制风险, 继续保持资产负债总额适度增长和期限结构的优化,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 进一步加快完善新的基础利率体系, 进一步加强我国宏观调控的能力, 为我国经济转型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总结
总而言之, 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是有利的, 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 但是经济运行的风险依然存在, 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 在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前提框架之下, 今年我国将继续丰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提高货币政策的操作方法, 进一步完善我国基础利率体系, 有效提高我国宏观调控水平和能力, 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晓琳.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D].石河子大学, 2013.
[2]钱锟.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3.
[3]宁娥.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3.
3.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篇三
如果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与香港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NDF)之差来观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贬值预期,其中,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作为主管部门管理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意图的体现,以12个月NDF作为境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判断的体现,那么从两者的差异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在2012年之前总体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而201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开始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见图1)。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在2012年前后从面临升值压力向面临贬值压力的转换是我国经济内外均衡重构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来看,2002—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上升,储蓄率不断上升且明显高于投资率,“人口红利”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从2011年开始,国内储蓄率与投资率先后开始下降,产能过剩、杠杆率较高等问题持续制约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潜在经济增速下行,GDP增速维持在7%~8%之间,并持续向7%靠拢。同时,通胀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在经济疲弱、通缩显现的背景下,社会融资成本却难以下降,一般贷款加权利率持续维持在7%左右(见图2)。
从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及驱动力来看,2002—2011年,中国出口保持了较高增速,贸易顺差持续上升,资本和金融项目总体保持顺差,外汇储备大幅上升。2012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趋势性下降,资本和金融项目发生波动,之前几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笔者认为,今后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顺差的格局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确定性将显著增加。同时,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复苏,2014年10月美联储结束了持续两年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并有望在2015年进入加息周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经济仍深陷泥潭,且希腊等国债务问题仍未妥善解决,为此欧洲央行于2015年初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与欧洲央行在货币政策方向上的差异,强化了美元走强的预期。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在美元兑欧元大幅升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欧元的汇率被动升值,对欧出口压力更大,可能导致国内经济压力增大。
货币政策应尽量保持中性
(一)货币政策应保持中性的原因
首先,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是提振经济的对症良药。之前,在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后,中国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已相对饱和,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在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前,通过刺激需求不能实质性改变经济疲弱和融资成本高的现状,只会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
其次,由于经济本身存在结构性问题,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拉动效用在减弱。如《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财务软约束’拉高了融资利率。一些部门对资金价格不敏感,部分低效率企业占用大量信贷资源,挤占了其他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机会。”笔者认为,资金价格不敏感的部门主要集中在一些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与房地产企业,而部分低效率企业主要指固定资产占比较大且产能过剩的行业。最后,宽松货币政策会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近几年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额持续增加,由2010年的5063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6.55万亿元,贸易领域的人民币跨境使用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底,人民币成为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全球市场份额由2011年底的0.29%上升到2.17%。巩固区域化货币地位,进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有两个基础前提:一是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的市场化;二是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汇率保持稳定。显然,宽松货币政策会压低国内利率水平,加速国际资本流出,强化企业和个人持有外汇动机,使得人民币产生贬值预期,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二)当前货币政策实际是中性的
2012年之前,外汇占款是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近两年外汇占款增加额趋势性减少,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发生了改变,主要通过创新性调节工具、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释放流动性,以满足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判断货币政策是否宽松,不应仅考虑政策变动的方向,更应考虑货币投放量以及具体效果,即观察利率水平的变化情况。《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全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供给基础货币约2万亿元,同比多增2.1万亿元;外汇占款供给基础货币约6400亿元,同比少增2.1万亿元。”“结合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情况和季节性因素影响,为弥补流动性缺口,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上均表明目前货币政策偏中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更多是为对冲国际资本流动变化所带来的流动性缺口。
对今年货币政策的预测
2013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区间调控。笔者预计,当宏观经济在目标区间运行时,央行将更加强调汇率稳定的重要性;而当宏观经济接近甚至突破目标区间下限时,宏观经济政策就需要在短期内适当调整,通过降息、降准等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经济出现惯性下滑。整体而言,2015年人民币的锚定货币(美元和欧元)走向可能相异,令国际资本大幅波动,我国货币政策也将面临较大挑战,人民币汇率变动在货币政策中的考量权重将逐渐上升。
我国经济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是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全球现货原油价格由2014年6月的108.37美元/桶暴跌至今年3月中旬最低不足43美元/桶。如果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进而显著改变通胀预期并传导至核心通胀,则宏观政策可能会做出相应调整。
作者单位:英大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4.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篇四
内容摘要:餐饮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在对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基本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思路,以期为促进我国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餐饮业 发展 大众化餐饮
作为我国最古老、最普及也最重要的民生产业之一,餐饮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认为,现阶段应着力解决餐饮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餐饮业在扩大消费内需、解决社会就业与稳定居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餐饮业在解决农产品出路、安置农民工就业的特殊作用。
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餐饮业经历了改革开放起步、数量型扩张、规模连锁发展和品牌提升战略等发展阶段,目前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品牌建设特色化、市场需求大众化的发展新格局,正在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实现转型。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的统计,我国餐饮业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餐饮消费每年增加1000亿元,2006年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最近两年每年递增2000亿元到3000亿元。2008年全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5404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餐饮业为社会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实现社会就业2500万人左右,约占就业总人口的3%左右,并且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万个,而且这些岗位80%以上是提供给流动人口的。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餐饮业作为先导产业,对我国农产品的出路做出了巨大贡献,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南省、安徽省和陕西省等都在建设与餐饮业相配套的农产品基地,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期。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中国餐饮企业可以学习国际餐饮集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市场竞争中共同成长,与此同时,国家扩大消费的方针、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导向都为餐饮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2009年1月商务部又发布了《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2009-2013)》,从多方面引导餐饮业发展,这些政策与规划给我国餐饮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要真正实现我国餐饮业持续与健康的发展,还应该清醒看到当前我国餐饮业还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餐饮结构失衡,大众化餐饮尤其是早餐问题突出
由于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大众化餐饮在一些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行业内高档餐饮势头强劲,大众化餐饮市场比率降低,难以满足老百姓的日常餐饮需求,“居民消费大众餐饮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作为最贴近民生、消费需求最迫切的早餐,一直备受政府重视,从2001年起,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启动早餐工程,但直至今天收效甚微,早餐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中国烹饪协会对消费者早餐消费习惯、餐饮企业经营特点等进行了多方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有超过25%左右的上班族从不吃早餐,即使有吃早餐习惯,吃早餐的过程也绝谈不上是享受, 60%左右的受访者吃早餐的时间在5~10分钟,超过10分钟者仅占10%左右,而与早餐时间至少保持15分钟左右的科学要求相差甚远。调查还显示,对于早餐的花费,3元以下的占25%,3~5元的占45%,5~10元的占20%。同时,由于早晨时间紧张,人们只能就近用餐,较低的消费和有限的客流使得早餐企业的毛利率虽然能达到25%至28%,但纯利率仅在3%左右,如此低微的利润,很多餐饮企业都不提供早餐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此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尤为重要。家庭规模小型化、老人家庭空巢化趋势明显,独居老人数量增幅较大,离退休人员社区养老达到高峰值,迫切需要便利、实惠的大众化餐饮满足他们一日三餐的日常饮食需要。
(二)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偏低,缺乏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
目前,我国餐饮业总体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90%以上的餐饮企业为小企业,2007年规模最大的100家餐饮企业营业额仅占整个餐饮市场的8.5%,37711家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和产业活动单位中,1%(350多家)为连锁餐饮企业,拥有餐饮加工配送中心230多个,加工配送率仅为66%,平均每个加工配送中心覆盖餐饮门店不足50个。同时,上下游产业不发达,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中国餐饮业上游的供货商不成熟,不能有力地支撑餐饮业的顺利发展。餐饮业上游的农业、牧业、农副产品食品初加工分散并且整体技术低下,这是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概率加大的重要原因,上游环节对各种原辅料食品监管不到位,使得食品安全责任难以归属,也抑制了餐饮业的产业化进程。
我国餐饮产业集中度不高,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产业技术不规范,生产技术以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为主,缺乏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企业生产经营分散、封闭,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与国际知名餐饮公司相比,中国大公司的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经验都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海外市场上也得以体现。据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统计,在世界各国的餐饮市场中,中餐企业规模小、环境脏乱、价格低档、服务差、口味差,远远反映不了中餐的真实水平,与中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不成正比。
(三)餐饮行业地位较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传统观念认为餐饮业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低下,很多人不愿意进入餐饮行业。同时,较低的经济收入和高负荷的劳动强度也阻碍了劳动力的供给。2007年,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每周工作60小时左右,平均劳动报酬为15464元,在所有服务业中位列末尾,仅是金融业报酬的35%。观念的束缚、较低的待遇使餐饮业员工只有初中水平。此外,我国目前的烹饪教育仍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办学层次低、规模小、质量差,培养出的人才与当前餐饮业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不相适应。
(四)政策待遇明显不公,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餐饮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水电价格偏高。以水价为例,一般高出工业用水价格20%~60%,北京市餐饮水价每立方米4.6元,高出居民用水价1.8元,高出商业和工业用水价0.5元。再比如电价方面,武汉市餐饮电价每度0.99元,工业电价0.49元,两者相差一半。
各地对餐饮企业征收税费的种类和比率差异较大,并且有重复收费的现象。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对全国餐饮业的调查显示,各地的营业税率不同:北京3%、上海5.6%、郑州11%,有些地区如新疆对餐饮企业加收3%的文化市场建立基金。餐饮业的刷卡费率在2%左右,与零售业0.5%~1%的比率相比,悬殊可见一斑。另外,环保部门对餐饮业收费偏高,普遍存在着两次收取排污费现象,对于连锁企业每一个新开分店都重复进行环评,每次环评费用为5000~20000元不等,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此外,中餐企业与外餐企业之间待遇不平等。一些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连锁企业进驻,在协议中甚至出现“在附近不得审批同类型餐饮企业”的霸王条款,不利于中餐企业与外资企业同台竞争。
(五)行业法规、标准建设滞后,资质认证失序
与国外餐饮行业标准相比,我国餐饮行业的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餐饮业缺乏规划引导,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盲目、无序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市场竞争缺少行业规范,导致行业市场秩序混乱。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缺乏全国统一性。迄今为止,餐饮业的国家标准几乎没有,行业标准也仅有《餐饮企业经营规范》、《早餐企业经营规范》等为数不多的几个,行规行标的建设明显不足。
此外,一些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纯粹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同时一些非法社会团体使用欺诈手段,对餐饮企业及厨师无序颁发牌匾、证书,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盗用中国烹饪协会名义或没有登记注册、没有备案、没有资质的“三无”非法社团开展各种评比表彰达十多起,对行业组织和非法社团监管的缺失,使餐饮市场秩序混乱,尤其是厨师资格认证混乱,名师大师认证失范,甚至出现花钱买证的现象。
(六)行业统计滞后,无法准确掌握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目前,国家统计局对餐饮业的统计分为正餐服务、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其他餐饮服务四类,但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业态比如休闲餐饮和火锅等,却没有明确地体现,不利于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另外,当前统计的餐饮业零售额不包括高校和机关食堂,如何对这类业态的餐饮业进行统计研究,也是未来应该解决的问题。关于餐饮业从业人员,自1997年起,一直没有准确的统计,以致于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餐饮业对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作用。
促进我国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将发展我国餐饮业提高到战略高度考虑
1.建立部际联系制度,强化部委之间的互动机制。借鉴我国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部际联席制度,增进部委之间的协调交流。甚至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让农业部作为餐饮业的上游产业管理部门,更多地承担起行业的引导、规范与推广的责任。
2.建立健全餐饮业法律法规、统计体系,规范引导行业发展。各级政府应从扩大消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重视餐饮业发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蓝图,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和战略规划,制定餐饮业态标准、餐饮市场准入标准、食品安全标准、餐饮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引导和规范餐饮业的发展。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餐饮业统计工作的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建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滚动调查相结合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建立餐饮业统计调查体系,整合规范餐饮业数据采集渠道,扩大餐饮业统计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统计结果要及时公布、让全社会共享,以便更好地利用统计成果对餐饮业发展形势进行分析,为行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3.创建公平税负的环境,建立餐饮发展基金。政府应当把餐饮业及其他服务业与工业一视同仁,在水电气方面给予等价待遇。大众化餐饮发展有利于家庭餐饮社会化,可将百姓生活用水转移到社会,建议对大众化餐饮企业用水适用居民用水价格。减少管理层级和报表,减少审批环节,大幅削减证照审批,同时考虑银行刷卡收费餐饮企业应享受商业企业同等待遇。适当减低环保部门餐厨垃圾收费标准,对于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予以取消。逐步统一各地区的税费名目和税率,使得连锁企业可以集中纳税,适度返回或减免餐饮企业的所得税,减征团餐企业的增值税。
建议设立全国餐饮业发展基金,一是鼓励大型品牌企业技术创新,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二是支持大众化餐饮发展,建设餐饮业公共服务设施,对于达标的早点企业和社区餐饮予以补助等。三是推广重庆市的做法,设立小额贷款,通过与餐饮品牌企业联合,让农民工和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4.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扶持行业协会发展。餐饮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认真贯彻国务院36号文《关于加强行业协会改革和建设的意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各项活动,帮助行业协会在服务中发展壮大,提高影响力、凝聚力。坚持政会分开,理顺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明确界定行业协会职能,改进和规范管理方式;坚持统筹协调,做到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行业协会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协调;推行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的制度,对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开展业务活动或提供的服务,政府应支付相应的费用,所需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将部分管理职能转交行业协会,可以考虑授权餐饮行业协会开展行业仲裁、认证、检验、鉴定以及资格考试等活动。相关行业协会积极做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的宣贯和落实,引导餐饮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要求合法经营,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和专业优势,对设施设备采购、原料采购、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咨询、指导服务。
(二)优先发展大众化餐饮
1.应在大众化餐饮发展规划中明确社区餐饮的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社区网点建设规划当中。政府协同社区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商、行业协会等有关单位做好社区发展整体规划,为社区餐饮发展提供合理的场所。
2.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社区餐饮的政策扶持力度。社区餐饮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各地商务、发改委、财政、税务、工商、质检、卫生、市政、交管等部门应高度重视社区餐饮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意义,把发展社区餐饮当作为民办事的重要任务,将社区餐饮建设纳入服务业重点支持范围,研究并制定出促进社区餐饮发展的政策措施,选择人口规模较大,便于管理的某些单位小区开展试点,可以由社区服务中心协调各部门,提供燃气锅炉、餐桌椅等厨房设备,重点对高校或团膳企业进行招标,最后的赢利由社区与中标企业按一定比例分成。此外,也可以由社区服务中心协调各部门,提供一定的场地,其他由企业自主经营,切实解决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日常饮食问题。
3.设立政策资金倾斜,支持社区餐饮企业发展。政府应该通过资金投入、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餐饮企业进驻社区,通过专项资金支持餐饮企业建立中央厨房,或者通过减免房租税收和各类收费以及便利运输等方面,为社区餐饮经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
(三)着力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加快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加大工学结合力度。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积极发展烹饪中等职业教育和烹饪高等教育,尽快建立中国烹饪学院,以培养餐饮管理本科人才为主,同时培养烹饪教育、营养等领域的研究生人才。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政策、资金、用地的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中国烹饪协会牵头,联合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组建运营。
2.加强餐饮培训工作,规范执业资格认证。根据餐饮业职业经理人标准,在全行业广泛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认定和技能大赛等活动,严格规范执业资格认证,为餐饮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四)建立再就业培训基金
5.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篇五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稳步进行,经济增长速度也正朝着预期方向行进。但由于国际经济形势起伏不定,我国已经进入只有调整宏观经济结构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顺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本文将针对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浅谈一下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
关键字:金融危机;宏观调控;货币政策
一、当前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一)国际形势的有力表现
1.从全年的相关经济数据看,国际经济形势总体上将延续复苏状态。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矛盾和问题有所缓解,私人消费、跨国投资和全球贸易都在不同程度上恢复。
2今年各国刺激经济增长的大方向没有改变,并且多边贸易合作仍然是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国际经济仍保持温和复苏状态.。
3.国际新兴经济体正复苏强劲,内需增长空间较大。由于今年很多新兴经济体之间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下降,预计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局面。
(二)国际形势的不利因素
1.当前由于新兴经济体面临流动性泛滥和通胀问题,货币政策正趋于紧缩局势。虽然整个经济体有回暖迹象,但是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仍有蔓延之势。
2.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冲突、汇率及货币冲突等原因将使货币环境进一步恶化,其经济体复苏前景无法预测。
3.因为受输入型通货膨胀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成本价格压力仍然存在。加上发达国家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债务危机将使“中国制造”的国际需求进一步减弱。
4.伴随着各国经济复苏进程的进一步分化,很多国家对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战略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国经济结构和其发展模式节拍不一,浪费严重。
二、我国国内宏观经济形势
(一)国内有利的经济形势
1.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和城镇化共同发展已是今后的大趋势。并且今年因为大多数工业品仍然处于供过于求的现象,经济需求不存在过热的情况。
2.今年我国已稳步推进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明显改善了外汇收支平衡。同时我国已经形成了以节能环保、新能源型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为主的经济增长点,新兴产业正稳步快速发展。
3.我国实施了多种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国民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已出现回升的迹象。
4.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国内企业竞争力和活力继续增强,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和中西部投资的局面已经拉开,这些对投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国内不利的经济形势
1.尽管今年我国国内货币政策已经紧缩,但是在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下,资源、要素成本上涨对国内物价构成长期向上的压力。
2.国内信贷投放增速继续回落,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较大,结构调整和短期增长的矛盾比较尖锐。
3.国内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加,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已经感受大较大压力。
4.当前国内最有争议的发地产产业正处于相持阶段,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与调控目标和群众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有的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有的地方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措施也不够有力,总的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
三、我国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应采取的调控政策
(一)正确处理物价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促进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物价水平相对稳定, 有利于人们形成稳定的预期, 保持消需求的稳定增长。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切实落实相关宏观经济政策,运用适当的政策创造出低通货膨胀和高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
(二)正确处理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关系, 有效防止经济风险。在上一轮经济上升期, 我国经济的突出矛盾就是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关系不协调,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 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实施正确的宏观调控措施。
(三)正确处理保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 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作为劳动力大国,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大力发展就业经济, 制定实施劳动密集型工作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 增加合格劳动力供给及创造就业机会等, 提高工人就业能力和经济实体提供就业机会能力。
(四)正确处理房地产产业与当前经济形势的关系,使房地产产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指向标,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是保持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并始终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要切实做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合理衔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统筹兼顾,强化责任,确保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6.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篇六
3.2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长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1.8个百分点。外贸进口和出口双双超过3000亿美元。价格涨幅趋缓,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涨幅回落
1.3个百分点。随着供给能力的提高和不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控制,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比去年有所缓解。些企业的利润空间,更成为了推动国内物价上涨的一股重要力量,被称之为“输入型通货膨胀”2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世界经济,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危机面前,我国经济理论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投入相关研究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贡献智慧。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形势,是经济理论界研究分析的热点课题。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经济形势作出了判断和分析,对如何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3总体经济形势向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经济下滑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经济出现回升势头,但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仍处于困难时期。今年前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喜忧参半,表明扩张性政策尚未完全抵消经济加速下滑的影响。也有专家认为,虽然经济增长的严峻局面得到缓解,但真正企稳回升、进入持续上升通道仍需时日。还有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触底企稳,但可能不是尖底而是平底,也就是经济发展将呈现U型走势,可能要经过两三年盘整后才能重回快速增长的通道。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从产业结构看,低端工业增长减速,基础设施、服务业增长加速。高能耗行业增长减速,经济增长回暖与单位能耗下降并存。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在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体工业回暖的作用在增强。从区域结构看,以往主要依靠东部地区率先恢复的危机应对模式有所改变,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从收入结构看,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有所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这有利于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
经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及时果断地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着力调整内外需结构,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需求上,促成了经济总体形势的向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央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效果已经显现。财政货币政策落实好于预期。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迹象有所改观。有专家测算,如果不采取扩大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增值税转型、降低行政性收费、提高居民收入等一揽子经济政策,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仅有5%左右。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可拉动全年经济增长
2.6个百分点以上。
自去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的弊端不断显现,至今没有结束的迹象。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主要国家经济状况恶化,美元对人民币一路贬值。这些变化,对于中国这样的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扩大内需的政策受到了物价上涨的严重挑战,物价的上涨抑制了消费,压缩了内需。
虽然面临着这些严重的挑战,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下,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农业形势总体良好,夏收作物喜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减缓,企业利润继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稳定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国内市场销售快速增长,城乡消费同步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生产价格涨幅扩大。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货币供应量基本稳定,存款余额增加较多。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那样,经济形势正在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而且比预料的要好。这些成绩的取得,坚定了我们做好今后经济工作的决心,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一是适时、适度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为经济的运行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二是在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之上,适时进行改革,以健康的经济体制与机制,应对不断出现的各种挑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稳定始终是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因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够得到解决。从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年初中央所确定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组合,是基本上适合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的。不可否认,在这一政策组合之下,局部地区和一些行业的运行,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当辩证分析。一些问题是我们早就预料到的,比如说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增长受到了压制,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状况;有些问题是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而新出现的,比如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暴涨导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价差扩大等,则需要我们对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总的来看,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政策的基调不应该改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保持这一政策基调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适度地对这一政策的部分或局部进行微调。相信在这一政策的组合下,我国的经济能够在今后保持健康的发展,也能够为我们所需要进行的改革提供必要的条件。
为做好今后的经济工作,下一步我们恐怕应该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付出更多的精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专家学者认为,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收入所占比重,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利于形成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动力。应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建立将部分国有企业红利转移至公共支出领域的机制。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拉动消费,还有利于抑制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增强经济活力。将货币政策调整与金融结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避免“开闸放水”产生通胀压力而压缩信贷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的两难选择。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机制创新,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改变一方面银行存款非常多、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又得不到满足的局面。调整结构,推进转型。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实现经济真正复苏和持续增长,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转型。首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继续推动重化工业发展,并将发展新技术产业与发展重化工业结合起来。培育和支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第三代移动通讯、生物技术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推动企业转型。通过开展低成本并购,推进企业规模结构优化;促进企业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促进企业尽快实现从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从多元化向归核化、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制胜的战略转型。
7.我国当前耕地保护政策完善探析 篇七
关键词:耕地保护,政策,完善
一、问题提出———现行耕地保护政策及其效果
1986年, 《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实施与国家土地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耕地保护正式制度的初步建立。随后耕地保护制度又经过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994) 、土地用途管制 (1997) 、《土地管理法》的修订 (1998) 以及国家土地督察局的成立 (2006) 等几次重大的改革和完善。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制度框架以1998年《土地管理法》为核心, 主要包括土地用途管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税费等制度安排。在具体执行这些制度的时候, 各行政主管部门又陆续出台了农地转用审批 (上收农地转用以及征用权和审批权) 、土地利用规划管制、耕地占补平衡 (将耕地保护的责任落实到省一级人民政府, 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 、开发复垦整理、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用税条例等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些制度对耕地保护的行为主体及其责任进行了较为明确的界定, 使其成为世界上现行的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之一。
虽然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耕地减少的作用, 但是耕地总量持续快速减少的趋势并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国土资源公报数据, 1999-2007年间我国耕地总量减少1亿亩以上, 年均减少1400多万亩, 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表明, 到2008年底中国耕地资源仅剩18.2547亿亩, 日益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现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 耕地数量依然在快速减少, “圈地运动”屡禁不止, 耕地保护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二、问题原因分析———耕地保护中的行为博弈分析及外部性
(一) 耕地保护的行为博弈分析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土地使用者———农户三者作为耕地保护行为的现实参与主体, 在现行的耕地保护政策及执行环境中进行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行动博弈。但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安排下, 农民对耕地保护的实际参与非常有限, 因此可以将监督行为与执行行为的互动分析简化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耕地保护行动博弈。
假定土地产权制度、耕地保护制度 (政策) 是外生的, 耕地保护效果是不同主体在制度约束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中央政府基于保障粮食安全及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力图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同时为实现这一目标对地方政府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督查处;而地方政府则基于经济发展和政绩的需要在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中权衡取舍, 则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形成以下博弈模型 (见图1) 。
假设在中央政府不予以查处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获得收益R1;如果地方政府的欺骗行为被查处, 那么地方政府将会有一个被处罚的损失成本G*P (G表示处罚标准, P代表查处发生的概率) ;地方政府选择“执行”, 则获得的收益为R0 (R0小于R1) 。对中央政府而言, 如果地方政府实施欺骗行为, 而中央政府又没有查处, 则中央政府的收益为0;如果地方政府在没有中央政府监督的情况下执行政策, 则中央政府的收益为V, 在监督查处的情况下执行, 则中央政府的收益为V-C, 假定查处成本为C。
通过以上博弈模型, 不难看出, 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有关耕地保护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受到中央政府的查处力度 (查处概率P) 以及惩处力度的直接影响。
(二) 耕地保护效益的外部性分析
庇古认为, 外部性就是“由于存在着未获补偿的服务或未予赔偿的损失所造成的私人与社会净产量之间的偏差”。
耕地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性资源 (土地非农化后, 利用方式的不可逆转性) , 一方面能够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具有调节气候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效益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社会效益。而从整个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 其带来的社会、生态效益为整个社会所享用, 但体现不到耕地保护者身上, 保护者难以在经济上享受到耕地保护所带来的效益, 因为耕地与非农用地的收益相差很大, 耕地相对于其他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经济利益是最低的。
从区域之间来看,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梯度发展战略制度安排下, 东部沿海地区在获得了较多耕地非农化指标的前提下, 率先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随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越来越大, 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 中西部地区政府出于迅速发展经济的需要, 也尽可能多的索取耕地非农化的指标以完成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东部发达地区按照土地利用比较优势理论, 把耕地保护的责任和义务推给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在当前以GDP为核心的地区发展与领导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下, 中西部地区又以发展经济为由不愿承担过多的耕地保护任务。因此, 各区域都倾向于享受耕地保护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性 (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 , 耕地成为一块“公地”。同时,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出于迅速发展经济的需要, 以地方政府主导的耕地占用现象也是频频发生。
从区域内部来看, 根据现行的土地管理法, 一旦被划定耕地保护区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后永久不得占用。由此, 耕地所有者、承包农户和地方政府能享有耕地农用的经济效益, 而不能享有耕地非农转用的经济效益, 并且承担了全部的耕地保护成本。在我国目前的农产品定价体系以及农业支持体系下, 土地的利用方式直接决定了土地使用者及地方政府的收益的高低, 这直接导致了以行政命令下达的耕地保护指标被落实在质量低下的偏远地区, 甚至是山区, 而把平原、城市近郊的优质农田迅速非农化现象的出现。
(三) 加大政府耕地保护执行监督与处罚力度
上述耕地保护的行为博弈分析显示, 中央政府查处会使地方政府的收益受到影响, 决定着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政策决策的执行效果。因此, 从惩罚力度与惩处发生的概率方面着手依法对违法用地严惩,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耕地保护的实施。在当前耕地保护目标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前提下, 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核心在于对违法用地行为的监管, 即对违法行为的惩处概率。因此, 加强土地利用行为的监督检查, 可以促进耕地保护效果的改善。
此外, 在现行分税体制和政绩考核指标约束下, 地方政府的保护耕地任务与发展经济的目标存在冲突。面对政绩考核硬指标和耕地保护软指标, 地方政府规避耕地保护政策便成为“两利相权取其重”的“明智之举”。因此, 应改变单一的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体系, 提高耕地保护在政绩考核中的地位, 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三、问题对策———完善当前耕地保护制度的建议
(一) 建立耕地保护补偿运行机制
政府作为一种实现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的机构, 其存在会减少人数众多时获取个人关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偏好的信息所需的交易成本和谈判成本。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对耕地保护的承担者进行必要的补偿,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减免等措施修正耕地保护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分配扭曲, 完善当前单纯以行政手段维持的耕地保护制度, 促进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激励耕地保护区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1、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运行框架。
在目前以省级行政区为耕地保护责任单位的运行机制下, 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实行耕地保护区域补偿, 并最终落实到耕地保护地区;根据全国耕地资源需求量及各省区气候条件、耕地质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确定各省区耕地资源最低保护数量, 以该数量为基数对各省区进行耕地保护的补偿。在各省区内部, 各地市县之间实行有偿代保、土地开发权转让等方式, 建立土地开发的利益调整机制, 盘活耕地保护指标。
2、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标准。
从耕地的作用来分析, 我们可以把耕地的价值分为三大部分:即商品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其中社会价值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耕地粮食战略安全价值、耕地社会保障价值和耕地的发展权价值。耕地的价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V=VC+VE+ (VSB+VSF+VSS)
式中:V———耕地价值;VC———耕地商品经济价值;VE———耕地生态环境价值;VSB———耕地社会就业保障价值;VSF———耕地发展权价值;VSS———耕地的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价值。
以上各项价值标准根据不同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 同时对V的取值应定期进行调整, 具体调整频率可参照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进行。
3、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来源。
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来源可以通过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基金的形式从耕地占用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及国有土地收益金中归集。
4、耕地数量的核定。
为平衡各区域之间的耕地质量之间的差异, 避免地方政府“占优补劣”现象的发生, 引入耕地产能核算机制, 保证所保耕地的生产力。产能核算是实现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缴折算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应立足于“占一补一”, 提高补充耕地等级, 克服在实践中补偿的耕地数量容易判定, 而质量的测算比较繁琐的困境。
(二) 构建区域耕地保护补偿体系
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推动建立中央、省、地市三级耕地保护补偿基金, “补偿的接受主体”主要是农民, 即对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还应对农村基层组织进行补偿。补偿标准还要考虑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 还应重视对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的研究,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建立耕地保护的工程补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的同时, 加大对耕地资源养护的投入,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 建设好永久性基本农田, 强化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
建立耕地保护的区域补偿机制。按照区域间耕地保护责任和义务对等原则, 由部分经济发达、人多地少地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 对承担了较多耕地保护任务的地区, 进行经济补偿, 以协调不同区域在耕地保护上的利益关系。对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地区实施保护和奖励制度。
参考文献
[1]、马驰.构建我国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讨[D].河南大学, 2009.
[2]、谭荣, 曲福田.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从两难到双赢[J].管理世界, 2006 (12) .
[3]、唐健.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4]、王志凌, 谢宝剑, 谢万贞.构建我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学术论坛, 2007 (3) .
8.刍议当前我国畜牧业的扶持政策 篇八
摘要:本文从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猪大县奖励政策,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动物防疫补助政策,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以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这几方面来分析了国家畜牧业的扶持政策。
关键词:国家;畜牧业;扶持政策
1、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政策
国家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探索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和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工作。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2、生猪大县奖励政策
2012年中央財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猪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和保险保费补助支出,生猪流通和加工方面的贷款贴息支出,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至今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3、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为推动家畜品种改良,提高家畜生产水平,带动养殖户增收,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2年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至今国家将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4、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
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抓手。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2009年开始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新增1亿元支持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改扩建。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小区)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至今国家将继续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5、动物防疫补助政策
当前,我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反刍兽疫(限、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进行政府招标采购,兽医部门逐级免费发放给养殖场(户);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养殖场(户)无须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补助经费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的劳务补助,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7.8亿元补助经费。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至今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
6、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为推进全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降低流通费用,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含收费的独立桥梁、隧道)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的公路收费站点,要开辟“绿色通道”专用道口,设置“绿色通道”专用标识标志,引导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快速通过。鲜活农产品品种范围:新鲜蔬菜包括11类66个品种、新鲜水果包括7类42个品种、鲜活水产品包括8个品种、活的畜禽包括3类11个品种、新鲜的肉蛋奶包括7个品种,以及马铃薯、甘薯(红薯、白薯、山药、芋头)、鲜玉米、鲜花生。“整车合法装载”认定标准,对《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范围内的不同鲜活农产品混装的车辆,认定为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对目录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与目录范围外的其他农产品混装,且混装的其他农产品不超过车辆核定载质量或车厢容积20%的车辆,比照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执行,对超限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比照合法装载车辆执行。
7、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9.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篇九
摘要: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情况良好,主要经济体(如美国、中国、印度、欧盟等)总得来说是保持增长的。但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着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战略性的资源价格不稳定、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和挑战。此外,全球热点地区矛盾持续、恐怖主义活动的不时发生、核威胁等现状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与风险。
关键字:风险
经济发展
机遇
挑战
中国
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正确的措施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①。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已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局面,从全球通胀升温不止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就业、债务、通胀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也可能进一步分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在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了解该趋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的进行宏观调控,保证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世纪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全球产业调整转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②
2010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养精蓄锐、调整力量的转折点,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和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发达国家探底企稳,发展中和新兴国家稳步回升。
2011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转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就业、债务、通胀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也可能进一步分化。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私人需求乏力,美国继续受失业困扰,欧元区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继续面临通缩压力,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对于我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都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二、中国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下所面临的机遇
(1)世界形势的缓和,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虽然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对立依然存在,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已意识到,他们的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他们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不可能建立在发展中国家贫穷和动荡的基础上,全球化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③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重新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和作用。扩大同发展中国家交流与合作,这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在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首先,经济全球化给了中国一个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的契机。中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消费高的国家,每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增长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现在,我国的综合国力日渐增强,在世界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据了解近10年来,我国的贸易增长大大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短缺资源则可以通过国际交换而得到弥补。
我国也借此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促进中保证了自己的国际地位。(3)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中国借此机会积极参与,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这也直接导致了“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中国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下所面临的挑战
(1)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经济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脱离全球经济,单靠自身力量来求得发展。
如今,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情况在逐渐增多。若是长久以往,国际贸易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世界经济复苏面临危机,我国对外贸易也将受到巨大挑战。(2)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如果是面临新兴科技,我国不能快速的加以吸收,将其转化为对自身有利的生产力,那么,我国的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④
所以,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3)环境和资源面临更大的压力
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慢慢的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生产方式,这直接导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生物物种在大量灭绝,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
虽然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加快加大对我国的投资力度,使我国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但发达国家在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将一些高能耗、污染严重的产业也一同转移过来,使我国的能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发,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持续的经济发展中,我们要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观,本着对自身长久未来的考虑,认真负责的利用环境资源。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的大家庭里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仍然不高,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所以,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增强忧患意识,从变化着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积极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变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持经济长久的平稳的增长。
① 邱丽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8(7)
10.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篇十
富差距 对策
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的问题,我国自改
关注。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应该贫富差距的现状
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也在改革开放急剧的三十年,社会经济。平均主义的了翻天覆地的,的社会结构
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
变成贫富差距过大的。的关注,已由平均主义盛行的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所处的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的各个社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为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差距和财富差距两
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
时期
社会关系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0.2,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距偏大,0.6,国际上通常把0.4为
不平均。据此。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
平均,0.2-0.3之间表示
分析指标。由
界限,可以
地预
来说,基尼系数在平均,在0.3-0.4之间为
0.4-0.6为差
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的贫富差距
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化趋势。最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额差距
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绿皮书(2008)》指出,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全方位
。在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城镇居民人均年
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了7.3倍。但1990
。2007年是差距
9646可支配收入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幅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额的差距逐年到3.33∶1,改革开放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
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过程中如法制健全、市场竞争机制行业垄断
仍然
加大。,又
在市场经济发展
政策的等弊端,保护,从而。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
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高额垄断利润,使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特权及行业间差距的特殊保护,与
行业
不公平竞争,从而
院。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
拉大。报告举例说,而纺织业、农业、文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
10万元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距。据
。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
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
币,西部地区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为4302元; 到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元市自治区GDP总和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到13230元,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
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组数据不难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
三、解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程度,但贫富差距会的稳定和安全,(一)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与对策 的收入差距尚未
两极分化的,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应
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就业机构的。从
来看,最主要的任务
不公平和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化的政策和管理,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4]为此,应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农村人口流动,城乡劳动力的分工。关联的,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
(二)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入程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
应措施降低非垄断行业的市场准
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要
市场经,打击不正当竞争。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济体制,要立法来限制、市场垄断,坚决反对垄断价格高于,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扶持低收入行业、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应征收垄断税。在税收上要
收入和生活。
兼顾
和生活。
行业的发展,保障其职工的(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控制收入差距于公平。同志在十七大上报告中承诺缩小
好的范围之内的贫富差距,他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强调,要“作用,要制定
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注重公平”;他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四)的制度,保障体系,养老和医疗制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的稳地实施
社会稳定。[5]要失业保险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社会保障则应,注重公平。
社会保障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再分配,使化解社会矛盾,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社会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
发展
条件。,为经济的(五)鼓励发展慈善事业,三次分配格局。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
要讲,要让分配”机制。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讲公平,应当
更多的劳务报酬,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系统、适度、公平和的财应慈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富,帮助穷人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企业,该在税收和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等优惠和照顾,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家
善事业,回报社会。
大学生贫富差距现状调查与分析
— 以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为例 班级:材料103 调查组成员:庞真梅 邹海强 刘伟 胡宇霆 指导老师:钟小林
[摘要]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中国当前最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现在贫富差距又逐渐蔓延到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模式、职业价值取向乃至婚姻、家庭观念等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这个影响过程中,富裕学生和贫困学生都更多地表现出对社会时势和成人价值观的顺应倾向,这与现代型青少年文化的性格特征相去甚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贫富差距;解决措施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在校贫困生的数量和比例也在扩大。据统计, 目前我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 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与此同时, 一些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富家子弟”进入高校,们身穿名牌时尚服饰,用手提笔记本电脑,请吃请喝出手阔绰,甚至租房、雇保姆、开私家车学;大学校园里的“穷学生”与“富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贫富差距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高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一、贫富差距表现及问题
(一)差距之大令人担忧
大学校园里的贫富差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纵观:(1)入学前大学招生中的不均。一个大学是由多层次的生员构成,可以分为公办、民办、独立学院等,单看公办、民办收费之间就成2-3倍的差距,其余的艺术类生员、独立学院学生就更不必言说了,大学生没入学前贫富差距似乎就已见分晓一方面,(2)入学后,有的大学生家庭很富有,这些大学生入学报到时,坐着豪华的私家小轿车,穿着名牌的服装,携带着高档的行李袋和昂贵的生活用品。一些较富有的大学生,他们在校每月的花销达二千元,有的甚至高达四五千元,相当于十个工人的月工资。这些大学生在校生活无忧无虑,出手大方,“花钱如流水”。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或是下岗工人子弟,或是普通农家子弟,家庭贫困潦倒,他们入学时,为了节省路费,往往只身一人报到;穿的都是破旧不堪的衣服,携带的行李都是廉价低档的日用品;他们的学费都是家人东凑西借而来的,至于生活费和学习所需的文具费用只能靠自己解决;有些甚至连学费也没有,一切只能靠自己去解决。这些贫困生的人数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比例越来越大,目前全国高校共有贫困生约 300万人,有的高校甚至几乎一半的学生是贫困生,至于每个月的生活费在 100 元以下的特困生也有不少。
(二)贫富差距引发的系列问题
大学生贫富悬殊的情况在全国普通高校都普遍存在,这是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大学生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严重障碍,已导致诸多的问题:
1、理性消费时主流,但存在高消费和攀比现象。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树立“量入为出,合理消费”的消费观,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追求享受,超前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必然发生变化,从满足基本的生活的物质需要发展为追求精神享受,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据调查,消费水平层次结构较高的大学生存在高消费和攀比现象的不良作风。有的学生经常成双成对的出入舞厅、麦当劳、肯德基、商场等高级消费场所,恋爱支出花费大,有的学生盲目追求名牌时尚。这部分学生的消费行为对身边的同学产生很大影响,容易引发攀比消费,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这要求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
2、求学观念趋向显示主义
社会贫富差距的变化,也带来勒学生们求学观念的改变。大学生求学观念求从务虚转向务实,强调实用性。使用主义的求学观念时部分学生常常“这山望着那山高”,哪个专业热门就人为哪个专业好,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基础不扎实。学习上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大部分学生着力于应用性和实用性强的学科,疏于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学习。导致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
3、人生观价值观带有功利性
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仍有小部分学生推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这导致部分同学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他们往往从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和个人发展方向考虑事情,很少考虑集体、社会的利益;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利,护士集体纪律和义务,奉行“人人为我我、才为人人”的人生准则,认为应先所取再提奉献。
4、仇富、显富对立心理
贫富差距使贫穷大学生与富有大学生之间形成了“仇富”和“显富”心理的对立:富有大学生大多不谙世事,处处“显富”,行为言语有意无意冲撞或伤害贫穷大学生;而贫穷大学生则由于内心存在着浓厚的自卑感,却表现为极强的自尊心,憎恨显富的大学生。这种大学生“显富”与“仇富”心态的严重对立,最终导致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他们之间有的互不往来,并对许多问题形成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
5、以贫富划分交往群体现象[i]
面对校园中的贫富差距, 贫困生很容易产生交往中的自卑感。在校园集体活动中, 贫困大学生与其他生活优裕的学生朝夕相处, 日常生活消费反差巨大, 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他们很容易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独来独往,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同学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或某个行为都会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灵, 强烈的自尊渴望与脆弱而敏感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高校中的贫困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他们的交往面相对狭窄,一些贫困生甚至因自卑而自封,因自尊而孤僻,与其他同学交往甚少而与贫困生之间交流相对较多一些,贫困生因为生活都比较拮据, 在一起相处的共同语言也多些;与此相反,很多家庭条件很好的“贵族”学生却是:能穿得起同品牌的衣服, 用同等级的化妆品, 就有共同语言。通常聚在一起,在节假日、同学生日或有同学评优得奖学金的时候,学生们就出来聚餐,“埋单”一般是大家来凑“分子”,一顿饭少则二、三百元,多则四、五百元不等。同学关系金钱化。
6、贫富差距不利于校园和谐, 降低班集体的凝聚力和管理效能。校园学生间的贫富差距悬殊, 已无形地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类别,形成不同层次的交际范围, 而纯洁的校园不因经济条件差别而存在的永恒的, 纯朴的、真挚的广泛的同学之情已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层次经济范围的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交往范围的不同, 实际上大学校园内学生们对未来之路的期待和看法完全不同, 贫困一点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生存问题, 而“富学生”由于家庭提供强大的经济来源, 往往不担心就业。贫富差距的显著拉大, 正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一条逐渐蔓延的裂痕。这种“裂痕效应”使得班集体的凝聚力明显下降。班集体也会因失去同学间团结、友谊的基础而在实施管理程中显得困难重重。班级管理效能大大下降, 影响班级、院(系)、学校的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大学教育的主流影响力也由此受到一定的冲击。容易导致校园不和谐、不稳定。
7、贫困生的心理问题[ii]
高校贫困生和其他同学相比,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两方面。其中外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压力、社会环境压力、就业压力、学校压力等等;个体自身因素则包括个性特征、感情和情绪压力、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等。上述因素容易使高校贫困生形成一些消极的心理特点,如自卑情结、焦虑心理、自我封闭、自卑、缺乏自信,偏激、悲观和仇视感等。
事实上,许多贫困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不适应感是一个共性。上大学之前,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贫困学生还是受尊重和心理平衡的,潜意识里有一种对自我价值感的肯定和认可,但一旦进入大学后,大家都是学习上的精英,贫困学生突然感觉自己的优势荡然无存,心理落差极大。人的自我价值感具有不稳定性,它会随外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特别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自我价值感难免发生变化。一些大学生的自尊感会在巨大的经济反差下产生动摇,在内心深处萌生出与自尊感相反的体验,进而否定自己,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从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与情感体验,否定自己的长处或对自己的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贫困学生感到自卑,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自我保护意识陡然增强,他们不愿意让其他人感觉到自己的贫寒,于是和其他同学渐行渐远,或者闷头学习,或者走出校园到外面寻找可以寄托的机会。近年来,许多贫困学生要求到校外租住,恐怕就与这一逃避心理密切相关。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反映,这些反映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存在着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以尽量消除或减少大学校园里因贫富差距现象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二、缓解高校贫富差距及其影响的对策
1、改革高校收费制度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费制度考虑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高校学生人均经常费用支出的差异,因此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学费高于欠发达地区。但是由于很多高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的,落后地区的学生考入发达地区的高校后,面临的是偏高的高校收费和偏低的家庭收入,这就更加剧了落后地区学生家庭的负担。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制定中,不宜一刀切,而应根据实际承受水平和能力区别对待,因人因地制宜。同时,对于学费增长的幅度,国家应该通过宏观调控适当地加以控制,尽量与我国居民实际承受能力相协调,以保证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孩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2、完善助学帮困机制, 加大对贫困生的物质扶贫力度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要形式的多元资助体系, 对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另外, 助学贷款是我国政府实施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实行的无担保的信用助学贷款。另外, 应鼓励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 把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贫困生的重要途径。在设立校内助学岗位的同时, 要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拓展勤工助学空间和覆盖面, 使每一个贫困生都能有申请到勤工俭学的机会。
3、加强价值观教育与心理辅导
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和校园中的贫富差距, 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即一方面要承认贫富不对等的事实, 客观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正确对待金钱, 不要让金钱成为一部分学生骄傲的资本。通过教育, 使学生明白:金钱不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志, 财富和个人能力并不能无限等同, 贫穷与无能也不能划等号。用父母(或他人)劳动所得的钱来炫耀和挥霍, 不是英雄好汉。我们要使贫困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成长的信心, 积极面对人生, 把逆境转化为财富, 用奋斗改变己的命运。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使他们消除自卑心理, 优化人际系, 调整心态,放宽眼界, 塑造健康人格。
4、增强贫困生“ 自我造血”的意识和功能[iv]
要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起自立意识, 首先需要家长转变观念。在国外, 孩子 18 岁后父母就不再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而是鼓励孩子靠自己打工、赚钱来养活自己,此举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与能力。我们应该倡导这一观念并借鉴国外的做法, 使学生进入校门后, 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发展,这样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会适当缩小。其次学生自己要转变观念。对于贫困生来说应该明白: 贫穷并不是自己的过错, 也并不可悲, 可悲的是把自己完全当成一个需要社会照顾的弱者, 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与其用一百个理由证明自己贫困,不如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劳动,战胜贫困。正如湖南怀化学院特困生洪战辉在中央电视台“2005 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说到:“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 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现状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要切实解决高校学生内部的贫富差距及由此带来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乃至家庭与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关于城乡贫富差距现状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0电视制片管理班李岑
今年暑假,为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我们做一篇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事件调查报告。经过近一个假期的调查和多年来耳濡目染所接触的现实,我决定做一篇关于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人民公社” “吃大锅饭”的社会走到了一个开放、发展、充满竟争的社会,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社会中所固有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已明显感觉和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多类型的贫富差距。主要有城乡贫富差距、东西贫富差距、群众性贫富差距、政策性贫富差距等。其中城乡贫富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富差距。它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现在,我将从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原因、解决方法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实践调查报告结果。
城乡贫富差距表现在:1,改革初期,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但后来,形势发生了逆转,二者的差距呈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实的差距肯定还会更大些。
2、城乡贫富差距又表现为城市豪与贫困农民的差距,这一差距更加明显,更为突出。其现象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家财万贯与一贫如洗、豪门宴与食不果腹、高档别墅与缺房无房、贵族学校与露天小学等。
城乡贫富差距的原因:
首要的原因是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监督制度几个方面。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分配机制,虽然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乡空间地域在市场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城镇居民从中受益较多而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不大,结果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财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教育及各种医疗社保和其他福利待遇等方面实行“城乡分治”,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政策,为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同时,农民承担的负担有增无减,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分析了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后,我想谈谈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
我认为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农民建立起市场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信息流通。因为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城乡分割,无疑也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信息时代的两种公民,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支撑起来的将是一个是衡的社会。其次,在政策上应积极保护农业,扩大农业投资。我国现阶段,农民几乎不能享受到国家政策上的什么优点,农业没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难会有特殊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资。再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调节城市居民的高收入,农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农民、农业、农村中蕴藏的巨大潜力焕发出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国稳定,政通人和;只有农民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挥民族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应该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在农村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学习班,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对农村的调整和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城乡贫富差距一定会缩小。
关于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在分析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差距以及分配不公问题的迫切性、总体估价近年来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之后,着重从税法调节、公务员工资、垄断性行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应注意研究的问题,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收入分配协调平衡机制。【关键词】收入分配税收调节体制改革社会保障
收入分配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最关注的 社 会问题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收入分配领域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却存在明显分歧。由于依据不同的判断会形成不同的政策思路并会产生不同的政策效果,因此,有必要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的思考。
一、关于解决收入差距及分配矛盾的迫切性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并且一直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是公认的事实。但目前问题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社会上也有明显不同的判断。一种判断认为有问题,但并非很严重,收入差距状况及有关矛盾还处于社会可承受能力之内,鉴于部分行业仍存在的平均主义,收入差距再拉大一些也没有关系;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目前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虽然说还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冲突,但至少已经到了可承受力的边缘。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大范围的收入差距拉大与部分行业内部的平均主义并存。但从宏观角度分析,收入差距及分配方面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更加迫切。
从我国客观的收入差距状况看,目前得到社会各界基本认同的基尼系数(城乡合计)测算结果大概在左右。考虑到农民收入与城市收入的不可比性以及对高收入和非法收入的严重统计偏差,实际差距会更大。左右甚至事实更高的基尼系数,表明中国的收入差距状况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按照国际上公认的经验性结果,基尼系数超过就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甚至动荡。由于中国仍是一个低收入国家,收入差距过大,必然意味着一部分甚至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贫困,而在近几年,这种扩大则伴随富有者越来越富有、贫困者越来越贫困的“两极分化”特征。因此,应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戒。
不仅实际差距状况已经到了值得高度关注的程度,分配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不公”问题。首先是在初次分配领域,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寻租、设租等各种形式的不公平竞争、权钱交易等各种形式的腐败和非法收入问题大量存在,且有泛化趋势;其次是在再次分配领域,调节平衡功能弱化,甚至出现了“逆调节”的特征。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造成了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严重损害了普通公众的基本利益。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可以说更为突出,使得人们更无法认同现有的分配结果。
综合各种调查研究成果,目前公众对收入分配状况的不满程度相当高,其中作为基本政治力量所依靠的工人、农民的不满程度更高,且一些不满情绪已经开始转为对政府以及改革的不认同。更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基于严重不满情绪的社会矛盾、冲突已经开始显现。目前各种群体性事件、各种经济犯罪、刑事犯罪问题都很突出,收入差距及有关分配矛盾无疑是最重要诱因之一。此外,过大的收入差距也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降低居民预期,影响消费增长等等,有关问题在近些年也已经充分显露。
总之,目前的收入差距状况以及分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如果长此以往,势必会严重影响经济与社会稳定,甚至会断送改革前程,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笔者以为:当前,我国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上的基本政策目标应是: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体制改革等各种有效手段,在不断提高按“效率”初次分配的合理性、科学性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证再分配调节后的收入差距不再继续扩大,并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收入分配调节平衡机制。
二、对近年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估价
鉴于收入分配领域一直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客观地对改革以来在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实践进行估价,总结经验和教训无疑十分重要。从所掌握的情况看,目前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评价也存在明显分歧。比较积极和乐观的评价认为,虽然目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分配格局调整是成功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收入分配体制已经基本确立。批评性的意见则相反,认为分配体制改革虽有不少进展,但问题更多,当前的分配体制及分配格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严重制约因素,很多矛盾还日趋严重。
毫无疑问,否定改革以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成就以及有关改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贡献是不客观的。但在目前事实上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反应日趋强烈的情况下,过分突出改革成就也是不客观的。笔者认为,这些年的改革有突出成绩,也有突出问题。最突出的成就集中体现为比较彻底地打破了以平均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计划分配体制,调动了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而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新的、适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还远没有形成,并因此导致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换句话说,比较成功地完成了对旧体制的“破除”过程,但却没有有效建立新体制。
应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收入分配体
制改革的大思路抑或所确立的改革目标一直是比较清晰的: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在初次分配领域,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在规范市场秩序、打击非法收入、建立平等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鼓励人们合法致富并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各种要素参与分配,以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促进增长;在再分配领域,则强调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对高收入进行调节并通过转移支付保护低收入,以促进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可以说,这些改革的基本思路早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
尽管改革的大思路一直很清晰,但具体的制度建设却明显滞后。其中既有具体政策设计的问题,也有改革政策落实与贯彻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体现为政府职能和行为的改革与调整进展缓慢。
一是行政力量该退出的没有退出,该市场化的没有充分市场化。迄今为止,各种权力因素仍然对资源配置及市场分配过程以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不应有的干预,在不少领域甚至还在不断强化。人为分割市场、维护或制造垄断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寻租、设租等问题可以说比比皆是。权力因素迟迟不能让位于市场机制,有旧体制的行为惯性,更多的则是一些地方、部门甚至个人的主动行为,因为干预市场的结果能够给小群体以及个人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对此,应通过全面的体制改革加以遏制。但从客观的情况看,有关改革进展一直非常缓慢。部门、地方利益膨胀甚至固化问题日趋突出,甚至成为改革的异己力量,致使很多改革无法有效推进。在不少领域,权力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已经成为“分配要素”。在此背景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分配规则显然难以有效确立。
二是该强化的政府职能没有强化。初次分配应当依靠市场,但政府必须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但从实际的情况看,这一职能不仅没有强化,还出现了严重弱化。不仅各种权力因素还在干预市场,并直接对市场秩序形成了破坏,很多更基本的政府职能也都未能有效体现。目前诸如走私贩私、巧取豪夺、制假造假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猖獗已充分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总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分配体制未能有效确立的核心在于政府职能与行为的改革进展缓慢。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否则,积重难返,很有可能陷入比较可怕的“制度锁定”在制度变迁理论中,我们通常把某个具有自我强化机制的超稳定低效制度组织称为制度锁定-状态:人们普遍对现实状况不满,却又普遍遵从各种不合理的行为规则,以致于没有人也不可能有效实施制度创新,整个社会陷入无序状态。
三、关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分析
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方面有一定作用,在发达国家,征收高额个人累进所得税被称为“缩小居民贫富差距”的“良税”。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税制的缺陷,使其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大打折扣。首先,计征模式落后,所得税漏失严重。我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课征和代扣代缴为主的制度。从便于征管的角度看,这一设计无疑是较好的选择,但因分类课征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实践中必然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多纳税的现象;代扣代缴对收入透明度较高的工薪阶层简便有效,而对主要靠隐形收入的高收入阶层却“力不从心”,漏征率很高。这两方面因素合在一起,税收便呈现出“逆调节”的特征。譬如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资料,××年我国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是由工薪阶层缴纳的,而占有社会财富绝大部分的高收入者所缴不足。其次,“个税”起征点设计未能体现其基本功能。基于财税一般原理,税收起征点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该种税收的功能指向,就“个税”而言,起征点按低标准设计,可使该税种成为“大众税”,按高标准设计,则成为“富人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保障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个税”功能指向理当定位于中等偏上收入阶层,需要一个最佳的平衡的点,保证富人更努力的工作,穷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月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修改的主要内容涉及两项:一是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元提高到元;二是高收入者要实行纳税申报。月日,全国人大三个专门的委员会发出公告,就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首次举行听证会。对此,社会各界在表示赞赏的同时,也纷纷表露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首先,《草案》确定元的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值得商榷。在我国,有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有欠发达的中部省份,也有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的西部贫困地区,法律中明确规定元的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是否科学地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收入水平、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差异性。退一步讲,即使目前的标准是合理的,那么年、年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还是不是适合?作为一部法律,如果缺乏一定时期内的可行性,将很难起到它应有的调整规范的作用。
其次,《草案》确定自行申报的“高收入”缺乏界定标准。目前,我国现金交易普遍,隐性收入极多,税务部门根本无法掌握个人收入和财产状况的准确资料,特别是那些明星、律师等自由职业者,其监控的难度将会更大。
根据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高收入”标准的界定上,应建立起与一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相协调的、动态的和科学的标准界定体系。比如,可按照不同地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与全国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比例,制定出不同的系数,形成一套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公式计算出的一个地区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高收入”标准,报全国人大备案后执行。
四、关于国有部门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
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矛盾是计划分配体制造成的平均主义,对此,社会各界都没有异议。年代中期到年代初,则既有计划分配体制遗留的平均主义问题,也有随经济体制和分配体制变革而出现的差距过大问题,对此,社会各界也没有异议。那么,目前国有部门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前所述,笔者的看法是: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与部分行业内部的平均主义并存。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由于所赋予的权力、职责的不同,一些部门可能存在大量的非正常性收入,这部分收入会变相地通过福利、奖金等方式惠及本部门人员;而另一些所谓的“清水衙门”,除了国家财政拨付的工资外,基本上没有获得隐性收入的渠道,这些部门的人员的变相收入较少或者没有,客观上形成了收入上的差距。同时,也不排除在同一单位内部,一些人通过权力寻租以及管理层不合理配股所获得的额外收入。
第二,与收入差距拉大同样突出的是机关事业单位以及部分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事求是地讲,虽然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但在改革的层次、力度包括方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体推进的效果还不理想。因此,单位内部正常的工资收入仍然存在着突出的平均主义。这种现象的存在,仍在扼杀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解决国有部门存在的主要矛盾,就应该运用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等多种措施,充分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实行人才、劳动力充分流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打击贪污腐败行为,双管齐下,综合治理。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可首先从公务员工资入手。公务员工资涉及的利益方不多,全由财政出资;人员比较整齐,差别比较单一,主要是职务和级别差距;机制比较单纯,不直接由市场调节。可考虑尽快着手理顺公务员工资关系,逐步地、稳妥地实现统一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在原则上,比较一致的思路是:扩大职级差别,缩小地区和行业差别;扩大基本工资和职务津贴部分,缩小乃至取消非正式的补贴;增加透明度,加大审计和舆论监督力度。要大力加强中央权威,尽快结束自行其是,谁有钱谁发的局面。
关于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应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建立出资人为主决定收入分配的制度,从产权制度设计上解决出资人缺位问题;二是以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通过建立科学的企业效率评价体系、健全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完善面向市场的选聘机制,为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深化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四是转变政府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
五、关于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调节应注意的问题
本文所讲的垄断性行业,在中国的特定情况下,是指有一定自然垄断特性,同时也有很强的行政性垄断性质,通常以国有独资或控股,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全国性、行政性的大公司或主管部门为主的行业。大致可分为技术性垄断行业与政策性垄断行业两种。前者包括水、电、煤气、铁路等行业,其垄断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而政策性垄断则是由政策硬性规定所致,这方面行业有金融、保险、电信、民航、有线电视等行业。
垄断行业依靠国家特殊政策可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工资高、职业稳定,自然成为许多人向往的行业。“能力强不如入对行”,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说法,“换个单位上班,工资能翻几番”的现象大量存在。像烟草、电信、民航、电力、新闻媒介等垄断性强的行业和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大中型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和各种福利待遇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显示:××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元。其中,非垄断行业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元,电力、煤气、水等垄断行业是元,而金融业,职工年工资高达元。如果考虑到工资外收入,上述差距还会更大。××年的《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广州市电力集团公司一名普通职工的月工资不到元,但加上奖金、住房公积金及各种补贴后,其年薪可达到万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年均工资的倍。深圳一家证券公司的司机年薪达万元,是广东省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的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纺织、煤炭、粮食、森工、军工等行业有一大批企业陷于困境,员工收入普遍下降,少数人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考虑到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不少城市家庭成员就业往往集中于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因此,公有制经济的这种分化在一定范围造成了居民家庭之间贫富差距呈加速扩张态势。
关于调节和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分配问题,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制定消除垄断、鼓励竞争的法律法规,对垄断企业建立资格审查及事后监督机制。对政策性垄断行业,要加快企业改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使之充分市场化,取消其垄断行业的地位。而对生产性垄断行业,生产的是公共产品,应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第一目标,其次才是获取利润。
二是要调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给垄断性行业职工以中等稍偏上的工资,以社会平均利润率作为企业利润率,最后才计算产品价位,即生产成本加职工工资,再加上平均利润。举行价格听证会无疑是公共产品定价的有效做法,但前提是听证单位的财务必须透明。
三是加强对垄断行业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和职工个人所得税的监管,主要是加强对所得额的审计,准确掌握垄断行业及其职工的真实收入。
六、关于通过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分析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阶层分化是必然发生的现象,但政府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能把这种分化控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即是政府实施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财政手段的作用,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搞所谓“福利国家”,收到明显效果。尽管其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阶层的生活处境,缓和了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
从世纪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式启动,迄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整体而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在建立过程中,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管理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历史累积下来的“旧账”和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账”相交织,社会保障供需失衡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撇开农村多万贫困人口未列入保障对象不说,以现行“三条保障线”中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为例,据财政部提供的数据,年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用于“低保”的资金合计约亿元,当年领取“低保”金的人数为万人,人均只有元/月,这样一点钱对于解决城镇贫困人口生活可谓“杯水车薪”。就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来看,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仅养老保险基金一块,—年,全国每年支付缺口以亿元的速度递增,××年已达亿元。现实说明,在社会阶层分化持续的背景下,现有保障体系很难把应保人口全面有效地“保”起来,缓解贫富差距因此缺失了一个基础平台。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发达的社会保障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至今仍处于中低收入国家行列,政府手中支配的财力还较有限,这从根本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与完善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我们的社会保障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在现行体制下得不到社会保障的社会群体。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近年来的研究,建议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改革应该以“基础、整合”为目标。所谓“基础”,就是尽可能降低门槛,尽可能扩大覆盖面,可以允许有获益多少的差别,但要防止财富过分向少数人集中,不允许只有少数人获益而多数人不获益甚至受损那样的悬殊差别。所谓“整合”,就是应该把社会保障看成一个整体,注意各种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层次之间的功能互补和整体联系。
虽然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必然要解决获利多少、损益失当这个层面的问题,但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社会公正公平的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这不仅仅是一般的制度和政策,而是更为根本的社会建设。
依靠这种机制,既可以保护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能够给后富群体获得发展提供必要的机会和条件;既可以使获益多者有机会和渠道履行对社会的责任,从而心里感到踏实,又
关于工人员收入分配现状的调查报告
-----------------------------
可以使受损者和获利少者得到合理的补偿,从而心里感到充实。这样的机制非常之多,例如,企业里的工资谈判机制,契约方之间的协商机制,利益方之间的矛盾协调和化解机制,平衡利益关系的补偿机制、公共权力行使中的社会和舆论监督机制、信息公开机制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等等。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依靠一套社会机制,利用这套机制去调节收入分配,既不是简单的利益增减,更不是一些人所担心的“杀富济贫”,而是要建设一个合理的、文明的、科学 在本学期11周,我组对西乡的部分工厂工作人员就个人收入分配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发出51份,收回51份,其中27份男性填写,7份是已婚男性,20份是未婚男性,还有24份女性填写,都是未婚。问卷分为收入和分配两大部分,旨在分析收入和分配是否真实、合理。问卷填写都比较完整、真实和准确地反映了工厂工作人员的收入分配情况,基本上达到了调查的目的。现就将调查的情况做以下分析和报告。
从调查资料的统计数据上,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大部分在1000元左右
(一)基本收入在900元以下
基本收入分为基本工资、福利费用和奖金三项。调查数据显示,基本工资在800元以下的为大多数,占68.63%,800~1000元的占19.6%,1000元以上的占5.9%。至于福利费和奖金,有些工作人员是没有这三项的,这说明有些工作人员的收入仅仅是基本工资,没有其他的收入补助,就算有,也普遍偏低。福利费在120元以下的占47.05%,在120~150元的占31.37%,在150元以上的占21.56%。显然,所占的百分比越来越小,福利费在150元以上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奖金方面,有奖金的占58.82%,而没有奖金的占41.17%,就算有奖金,高的为100元,只有1人,其他都在30~50元。
(二)男性的基本收入略高于女性
被调查者有27名男性,24名女性。基本工资在800元以下的男性有17人,占62.96%,女性有18人,占75%,男性比女性小12.04个百分点。基本工资在800~1000元的男性有5人,占18.52%,女性有5人,占20.83%,在1000元以下的男性有6人,占22.22%,女性仅有1人,占4.17%,男性比女性高出18.05个百分点之多,这说明社会上还存在着性别歧视问题。
(三)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小部分
问卷设的其他收入有“是否投资”和“是否有兼职”两种。但填写的结果表明:工厂的工人也许没有抗风险的能力去投资。在51份问卷中,有投资的人数为11人,仅占9.8%。投资的内容选项有股票、债券、彩票和其他,结果没有一个是选择对股票和债券进行投资的,对彩票投资的占多数,有4人,占投资人数的80%,对其他进行投资的有1人,占投资人数的20%。这就反映出工厂的工作人员由于工资不高,没有能力对真正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也许是缺乏投资的知识,对股票、债券这类高额投资持不信任态度,认为把自己的血汗钱向大海里扔一样。而对于彩票,也许是报纸的炒作,也许是一种流行,而且彩票的投资相对低,即使没有中,也不过花几元钱,就算是碰运气。正因为这样,彩票的投资成了工厂工作人员的主要投资项目。问到是否有做兼职,大部分工人都选择没有做兼职,有45人,占88.23%,而有兼职工作的仅占11.77%。但从兼职的收入来看,兼职的收入也是很可观的,其中1名工人的兼职收入达到800元,这相当于1名普通工人的一个月基本工资,在某种意义上说,可谓是双薪了。有兼职工作的11人中,大部分的兼职收入都处于100~500元,可见这收入对工厂工人来说,也许是可观的,相当于工资上涨了37.5%。在工作之余和有条件的情况下,做点兼职也是可以的,即可以赚到钱又可以充实自己。
(四)男性的投资和兼职热情与女性相当
在投资和兼职这两方面,男性和女性所占的比例相当,男性投资者有3人,占11.11%,女性有2人,占8.33%。而投资的项目都是彩票,男性与女性一样都存在一定的取巧心理,都希望大奖能落到自己的头上,都情愿为彩票事业做贡献。有兼职工作的男性有7人,占25.93%,女性有5人,占20.83%。可以看出,两者的比例相差不大,工厂的工人都希望用业余时间挣多点钱,兼职工资有800元的是一位男性。虽男女兼职者人数相当,但兼职工资收入男性略高于女性,男性的兼职收入在300~800元不等,而女性的兼职工资大多聚在200元左右。这大概和兼职的选择有关,男性可做体力劳动,也可以做推销、访问等兼职,女性大多数是做推销、访问之类,女性的体力不如男性,兼职选择的范围较小,导致女性的兼职收入少于男性。
二、开支普通在500~600元
(一)伙食费中等偏下
问卷表明,多数人的伙食费都在300元以下,少部分人在300~500元,绝少部分在500元以上。在被调查的51人中,伙食费在300元以下的有37人,占72.54%,已经超过半数,在300~500元的有11人,占21.56%,在500元以上的仅有3人,占5.9%。300元的伙食费是比较低的,以每月30天计算,一天只有10元钱作为伙食费,而这10元钱要购买一日三餐,可以想象是多么的拮据。一个普通的快餐也需5元,就算是饭堂的大锅菜,也得需3~5元。工厂工人若每月的伙食费都在300元左右,那就几乎没有任何的加餐费,每餐都必须控制餐费。
(二)女性在伙食方面比男性节约 男性伙食费在300元以下的有18人,占66.67%,女性有17人,占70.83%,伙食费在300~500元的男性有6人,占22.22%,女性有5人,占20.83%,伙食费在500元以上的男性有3人,占11.11%,女性没有一个是超过500元。男性的伙食费大于女性。据我组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男性饭量大,菜太少,也吃不饱
2、男性的收入较高
3、男性多做体力劳动,消化快,有些需吃宵夜。但总的来说,男女的伙食开支还是比较平衡的。
(三)学习方面的花费在50元以下
对于工厂工人来说,学习也不过是看看抱,看看杂志,了解一些时世新闻,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在51份问卷中,每月学习花费在30元以下的有25人,占49.01%,花费在30~50元的有7人,占13.73%,花费在50元以上的有9人,占17.64%。这说明工人工资较低,使学习花费不高,同时也说明素质较低的工人还没有意识到知识竞争的重要性。在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工厂都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也没有开设什么有关技术方面的知识讲座。对一些不看报,不看书的工人而言,简直没有学习花费,这就使学习花费不高。在学习花费方面,男性与女性所占的比例差不多,30元以下的男性占44.44%,女性占54.17%,在30~50元的男性占33.33%,女性占25%,在50元以上的男性占22.22%,女性占20.83%,从这些数据看,工人对于自身知识的提高缺乏警觉性,缺乏竞争意识。
(四)其他零星开支在100~150元
问卷的其他零星开支,包括房租、水电、服装、消遣和娱乐费用,统计数据显示在100~150元的工人居多。据被调查者反映,多数工厂老板都为员工们提供住房,员工们只须交水电费。这样一来,工人们的开支负担就减少了一大部分,大部分都在100元以下,有30人,占60%,在100~150元的有13人,占26%,在150元以上的有8人,都是男性,占14%。工人每月的服装花费都在50元以上,那也是,在工厂工作的几乎都是年轻的男女孩,有谁是不爱漂亮的呢?发了工资,辛苦了一个月,买一两件新衣服也是常有的事。每月在服装上的花费在50元以上的有30人,占59%,在30~50元的有17人,占33.33%,在30元以下的仅有4人,占8%。这个比例与学习费用相比,相对高了一点,不过也无可厚非,可以理解。在消遣、娱乐费上,大多数都在50~100元,娱乐方面花费在100元以上的有13人,占25.5%,在50~100元的有20人,占40%,在50元以下的有18人,占35.3%。一般工厂工人娱乐也不会到很高级的娱乐场所,一般都是大家一起吃点什么,喝点什么,唱点什么,花费都在50~100元,是正常现象。
(五)结余都在200~500元
工厂工作人员每月的所有收入减所有支出,结余大多数都在200~500元。每月结余200~500元,那每年结余就是2400~6000元,这几千元钱就是每个工人一年的所有积蓄,但有些工厂工作人员也许还不到这个数字。每月积蓄在200元以下的有12人,占23.5%,在200~400元的有19人,占37.25%,在400元以上的有20人,占39%。
三、男性结余稍多于女性
男性结余多数在400元以上,女性结余多数在200~400元,可见男性的结余稍多于女性。男性结余在200元以下的有7人,占25.93%,女性有5人,占20.83%,结余在200~400元的男性有7人,占25.93%,女性有12人,占50%,结余在400元以上的男性有13人,占48.15%,女性有7人,占29.17%。对这样的结果应该不会感到奇怪,前面各项收入和支出数据可以说明这点,男性结余稍多于女性也在情理之中。
有关调查问卷的内容,所有的情况都已报告完毕。分析和对比调查统计表后,我组认为:(1)
工厂工作人员应该在业余时间多做点兼职,使自己在开支和结余方面都能提高。(2)
工厂应对员工们进行奖惩,表现好的发奖金,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不要一刀切。(3)
工厂工作人员应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提高竞争能力。
发展的和谐社会。
总工会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状况调研组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改革的日益深化,城镇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总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职工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体制、机制、法制和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以工资收入分配为核心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见突出。为了准确把握我省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的总体状况,弄清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推动建立科学的工资调控机制和企业内部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维护职工收入分配权益,省总工会于2005年7-9月份,对近三年多来我省城市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选取沈阳等6个市的9个行业及沈阳铁路局、辽河油田等2个产业,共140户企业、1400名职工为样本,以抽样问卷和填写调查表为主,同时听取劳动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全面介绍和各市各产业工会的汇报,分别召开部分企业经营者、劳动工资负责人座谈会、企业工会主席座谈会、企业一线职工座谈会,以及对部分一线职工进行个案访谈和对部分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等,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现将调查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全省来看,经过多年努力,以“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工资分配和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虽然这种新机制还相当不完善,但从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决定机制状况、企业现行分配模式及特点、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情况来看,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机制建设,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积极的方面迈进,主流是好的。
1、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决定机制状况。调查表明,随着改革改制的推进,我省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的权力逐步落实,过去那种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和思维观念正在逐步退出,企业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和企业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工资水平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对企业调整工资水平发挥了主导作用。职工民主参与工资分配,在企业决定工资分配中,也有了较多的思想基础。调查显示,因企业效益增长而提高工资的占54.8,有61.7的企业在招聘职工确定工资或调整职工工资时参照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企业决定工资分配时,31.1的企业认为“经营方应当听取了工会或职工代表意见后决定”,59.7的企业表示“应当由企业经营方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决定”,两项之和是90.8。有54.8的企业认为职工参与企业分配最有效的方式是“职工代表大会”,23.8的企业认为是“集体协商”,两项之和是78.6。另外问卷还显示,75的企业在因各种原因需要降低职工工资时,遵循了“经营方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决定”的程序。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看,职工民主参与工资分配的方式不同。国有、集体企业工资调整方案一般都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施行;部分私营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通过建立职代会制度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在工资分配上发挥了一定作用。统计表明,83.3的职工认为,工资集体协商在企业工资分配中“作用很大”或“有一定作用”。
2、企业现行分配模式及特点。绝大多数企业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模式和以岗位工资为主、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分配制度,少数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工效挂钩、依据“两低于”原则自主决定工资总额的办法,约占总数三分之一的企业实行了经营者年薪制。在各类企业中,最基本的工资支付形式是计时工资,以计时形式领取工资的职工占90.9,以计件形式领取工资的占9.1。问卷统计,在8小时之内能够完成规定劳动定额的职工占88.8。企业现行工资分配制度突出了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工资薪酬占有份额,收入分配明显向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倾斜,职工各个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全面拉开了差距和档次。调查显示,企业涨工资优先考虑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的,占调查企业的57.2。这种以技术和管理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岗位工资分配制度,对促进职工学技术学管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作用。
3、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情况。各级政府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企业工资分配的办法和措施,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要求,有利于在工资分配中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的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工资手册和最低工资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资指导和调控制度。大连、丹东两市还开展了企业人工成本信息试点。这些制度在指导企业进行工资分配中程度不同地发挥了一定作用。其中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控作用比较明显。职工问卷显示,93.3的职工,其工资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79.2的职工工资没有过“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企业问卷显示,在企业因经济效益下降或资金困难不能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时,有88.5的企业回答能保证职工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
【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推荐阅读:
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10-17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08-25
浅析我国当前的宏宏观经济形势及调控政策07-05
简论当前我国乡镇财政危机的成因与对策分析11-11
当前我国青年信教的社会根源及对策08-28
对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的思考10-13
我国当前反洗钱工作的主要难点与对策建议01-04
试述当前我国职业高中10-20
当前我国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