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心得体会(共13篇)
1.《东京审判》心得体会 篇一
尤其是中国法官梅汝?的据理力争才扭转了局面,以六票对五票的一票之差,用战犯的绞刑告慰了在战争中死难的中国人民。
我是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对于六十年前的这段历史很陌生,觉得不可思议。通过观看电影,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了解。我感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由此带来的沉痛灾难,我们中国人要牢记这段历史。
影片中的梅博士,在量刑前对各国法官的劝说让人激动。最后以六票对五票的一票之差,赢得了胜利。这时,放映厅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此时此刻也很激动,梅博士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开始遗忘,我想这就是学校组织我们观看这部电影的目的吧。战争是可怕的,无论对于哪个国家,都将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
2.《东京审判》解析 篇二
[关键词]民族和历史 主观视角 多重视点 新主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下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场对战争罪犯的审判随即开始。”
“1946年远东国际法庭成立。”
“1946年3月A4月,11名来自美国、中国、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印度、菲律宾的法官相继奔赴东京。”
“1946年3月20日受当时中国国民政府委任梅汝璈飞抵东京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
影片在一系列的年代数字和历史事件的简单介绍之后,将我们带回了1946年的东京。导演高群书直接用纪录片史料的方式把当年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倚爆炸的情形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与之相随的还有废墟中无辜的人们惊慌而又无助的表情。
一、民族和历史的角度审视军国主义
“所谓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就是站在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和忧虑,它指涉的问题既是个体的,又是群体的;既是情感关注的,更是冷静理性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反思”。《东京审判》的价值坐标,不仅是努力还原当时东京审判的历史事实,更在于用流变中的评判标准重新打开尘封的历史书页。
(一)对军国主义的彻底的质问
什么是军国主义?这是创作者自始至终都在试图回答的问题,与其说这是对战争罪犯的审判,不如说是对军国主义的探讨。在这场战争中没有谁是最终的胜利者,战争的双方都为罪恶的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幕后的黑手就是传说中的军国主义。它不是军队,不是士兵,或许在某种意义上也不是那些发动战争的首领,因为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当人们无法解释谁来为这场非正义的战争负责时,历史站了出来,以法律的、人类的名义,而不是以文明或宗教名义,做出自己决判。与军国主义相应的是,我们在历史沉思的背后,看到了人的异化,人的悲哀,人的可怕,以及人的罪恶。军国主义用它反人类、反和平、反世界的伎俩让世界卷入了战争和相互屠杀的深渊;完整意义上的人被消解了,人的异化和人的工具性,被推崇到极致,这才是这场劫难最令人深思的地方。当东条英机在被叩问“如果你和你的同僚无罪释放的话,你们还准备一起重复过去做过的事吗?你们还会让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吗?”他固执而又毫不忌讳的回答令所有有良知的人都感到震惊:“是!”;条英机最后的遗言竟也是“余生为战士,久已准备以展示身份而死”。军国主义使这些人在心智上发生的严重扭曲由此可见一斑。
(二)站在民族和历史的角度宣判
影片虽然是主旋律电影,却摈弃了一般主旋律电影所惯用的以国家利益和国家荣誉至上的单一的视角,而是站在民族和人性的立场上反思战争,并努力将国家意识削弱到最低。民族与国家的最大不同在于狭隘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本位的存在与否,“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主要是讲民族的共性,民族的无利益冲突性和平等原则。站在民族的角度反思战争,能够将狭隘的民族情感降到最低,以更为宽容和博大的胸襟兼顾战争双方,更具有反思人类自身本质的倾向,也更容易贏得其他民族的认同和接受。在影片的多重视角的审视里,没有哪个国家是战争最终的胜利者,所有卷入战争的民族在战争的面前都是可怜的弱者。这里,创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悲天悯人的情怀上,而是将所有民族一起放置在历史的天平上,让人们看到真实的赤裸裸的自己:不随意褒扬一个民族,也不偏见和歧视一个民族,只陈诉一个民族的集体特性,让历史自己作出宣判,是真正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
二、主观视角的叙事和多重视点的思想审视
(一)主观视角叙事的介入
在文本的叙事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视角:全知视角和主观视角。全知视角是摄影机以无所不在的方式进行拍摄,它是全知全能的,能从故事的不同参与者的角度洞悉事态的进程,清晰呈现事件的完整面目。相对于全知视角而言,主观视角要受到比较大的局限,它所呈现的画面要求观察者在场,并使摄影机模拟观察者的主观视线。这就要求主观视角叙事既要把事件讲清楚,同时又不能越过观察者本人。《东京审判》在这方面做的很妙。1、主观视角的应用增强了历史的见证和说服力,使我们可以以亲临者的身份介入历史,以当事人的视角见证这场审判的过程,拉近了我们同历史的距离。当我们在进行观影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和主人公融为一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化身为主人公,梅汝璈的观察此时就是我们的观察,他的视线实际也就是我们的视线。这时,我们不再是置身于历史之外,而是亲临历史,真切感受那场审判的惊心场面。2、悬念的设置。由于主观视角的局限,使我们不可能越过主人公的视线,进入每一个历史的场景,从而当我们置身于某些事件之外时就会引发我们对事情的期待,与我们的主人公一起等待事件的最后结果。当美国法官卫勃爵士和其他国家法官两次讨论关于中国的法官位置顺序时,当千叶小姐和肖南唱歌突然被杀时,当最后究竟是谁投了赞成死刑的票选时,我们都和主人公站在同样的视角,不是全知全能,而是有所保留和悬念。这种保留和悬念,不但是对影片内容的,更是对影片思想的,它激发了我们的思考和对影片的参与,并用一种开放的“对话式”结构,让我们自己在和影片的“对话”中去获取作者对影片可能设想的种种假设,令人有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二)多重视点思想的审视
观察视角的单一并不代表思想审视视角的一维,相反,创作者在线性的叙事架构下,用事件的不同主体,全方位看待历史事件,从而在思想审视上形成了的多元化和差异性。
1,当事者梅汝璈的审视视角。作为东京审判中唯一的中国法官,他的“在场性”使他的视角具有历史的力度和权威可信性。影片中,梅汝璈是一个具有高度民族感和荣誉感的人。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始终都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情感出发考虑问题。不管是对于法官座位顺序的疑问,还是最后量刑阶段对使用死刑的考问,都表现了他高度的民族责任心和爱国情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是一个斗士,我只是一名法官,一名中国的法官”。当然,梅汝璈并非是单一的国家情感象征,——“人就是要深受其害,才能真正认识到战争的罪行和可怕”,他更像是这场审判
的终极代言人,他见证了战争的罪恶,看到了战争双方在这场战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看到了集体人类因战争而引发的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应该说,梅汝璈是一个多重意义的形象,既具有个人的情感和脆弱,又具有理性审视的智者智慧。
2,日本军国主义的审视视角。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思想不是生活在孤独的个人意识中”,“思想只有同他人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差异的存在恰恰是多元性和矛盾性的体现,不但不会掩盖历史的真实,更有利于揭示历史的真相。作者在影片的叙事文本中,让军国主义分子站到历史的台前,用他们那近乎愚蠢的固执让人们对军国主义有一个感性而深切的认识。当土肥原贤二、东条英机、松井石根等战争罪犯面对镜头一次次说“我无罪”的时候,作者不但没有避讳,而是用“闪白”的过渡特技让他们说出来。于是,在白色恐怖般的过渡下,人们除了感到一阵又一阵地荒谬和气愤外,剩下的就是在他们可笑的言语和卑劣的行径上的冲突和矛盾中引起的对军国主义的再次认真思考。
3,普通人的审视视角。“根据红十字会和宗善堂报告,伊等会联合组织埋尸队五大队,连续工作四月以上,计埋男女童尸身一五五三三八,而私人之掩埋尚不与内,据估计我同胞之被残杀者。至少在二十万人以上。现南京市市民向罪行调查会控诉日寇之奸淫、沉江、虐杀者日有十数起。”的确,战争中最大的牺牲者莫过于无辜的平民,南京大屠杀、华北无人区这些可怕的字眼对于普通的平民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早在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梦》里,就已经对战争进行过了深深的反思,并从战争对平民伤害的角度指出了战争的罪恶。在《东京审判》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讨论战争中最大受害者——平民的问题,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普通人为这场人类的浩劫而付出的惨痛代价,缨子悲惨的随军遭遇,正夫君杀了弘二的人性扭曲,雄一在情感上的迷茫与疯狂,芳子之死,这些都是在军国主义的蒙蔽下,普通人受害的真实写照。(当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二百多万人的巨大牺牲,其中大多数也是平民。)正如影片中所言“他们扰乱了世界,荼毒了中国,而且葬送了自己国家的前途。”在这里,创作者用普通人的经历控诉战争,从人性关怀和人道主义的角度表现普通人悲惨的生存境遇和内心痛苦,历史成为了小人物的历史。
三、细节和其他
影片在大的框架内采用时间顺序,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为我们一步步拉开东京审判的幕布,人物、服饰、场面设置都以黑白色调为主,呈现出史诗般的庄严和深沉,并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时地插入纪录片的影像资料,凸显出一种“真实电影”的风格。
细节是最真实的。在《东京审判》中细节不仅出彩,而且增强了文本和历史的真实性。审判前夕,我们通过主人公梅汝墩的主观视线,看到了战犯颤抖的手;同样也是这双手,上面不知沾染了多少中国人的鲜血,今天这双不可一世的手终于颤抖了,终于要开始为自己的罪孽赎罪了。还有一个细节更令人深思:芳子来到小酒馆,广播里先传出来的是日语版的《祈祷》(一首祈祷世界和平的歌曲),当广播切换到另一个台时,传来的却是东条政府“临时军费追加预算38亿日元”的声音。透过这一细节,影片用一种对比的方式不无讽刺地直指军国主义的虚伪和可怕。当所有人都在祈祷世界和平和战争结束的时候,他们仍在一意孤行,不能不令人深思。
影片中大量使用“淡入淡出”和“闪白”进行画面过渡。特别是在审判中,当“淡入淡出”的剪辑特技配之以特效音效之后,形成了强烈的是听觉冲击,起到了延宕情绪张力,提高了悬念力度的效果。审判中,镜头之间“淡入淡出”的迅速过渡,在叙事上和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了一种错顿感,仿佛时间就在这一刻凝固了下来,将观众的审美期待值大大提升。此外,影片在努力再现当年东京审判的过程中,通过插入纪录片资料和黑白色调的设计,力图以一种纪录的风格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不管人们对真实怀有怎样的看法和疑问,人都应该始终保留一份追求真实的态度。
四、新主流电影的再次尝试
新主流电影,一直以来都是电影制作和批评的一个重点。“新主流电影试图在中心位置的电影、以政府公益为转移的主旋律电影、主流商业电影、处于边缘位置的电影、以个性原因为转移的影片之间找出一条合适的演变途径。”1993年起,中国电影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原来内容上过分重视“文以载道”和思想教育,逐步向影片中加入一定的商业元素转变。市场体制下的,我们讨论的电影体制改革,与其说是改革电影管理制度,不如说是改革电影自身的实际生存能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直是新主流电影追求的双重目标。如何更好地整合两者,从《红色恋人》、《我的1919》,到《生死抉择》,再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东京审判》,无不是新主流电影适应市场化和商业化要求所作出的的努力尝试。
导演高群书的这次尝试,将新主流电影的问题再次提到了人们面前。新主流电影,实际上就是要中国电影在现有的生存境遇和文化环境下,摸索和掌握“意识形态机制中商业电影的基本文化规律和文化原则,在其规范下进行电影实践,进入主流意识形态的生产空间,加入到‘社会共识’的重构中去,以电影文化的重建加入整个社会文化的重建,最终实现人/社会与自身现实关系的重建。”影片《东京审判》将二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这段鲜为人知的敏感性历史题材搬上荧幕,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市场买点。同时,影片演员整容集合香港、日本、大陆,看得出导演试图用文化认同打开更大市场的野心。全国公映选取在9月1日,有意借“九·一八事变”的到来,配合国民的爱国情绪,赢得更大的市场票房。当有人还在强烈要求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时候,高群书以自己的实践来告诉人们:中国电影缺乏更多的,其实是创作群体的忧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是对电影,对观众负责的态度。
经过两年多,817次的漫长庭审:
“1948年12月22日晚,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广田弘毅、木村兵太郎、武藤章七名甲级战犯被执行死刑。”
“1978年10月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和两千余名乙级丙级战犯的牌位以“昭和殉难者”名义移入靖国神社。”
五、结语
3.东京审判论文 篇三
以史为鉴 自强不息把握今天 弘扬国魂——《东京审判》启示
题目:国耻难忘
姓名:文理
专业: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201010801068
70年前,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在此期间,发生了百团大战、莫斯科保卫战······《东京审判》讲述的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11个国家的法官对28名甲级战犯长达2年的审判过程。前两天看了<<东京审判>>,它是我唯一认真看完了的一部电影,以至于让我不想说九一八,而是想让大家知道国耻难忘。
影片首先以日本遭到原子弹袭击为背景开始,梅法官和尚南外出遇到两个喝醉的日本人,他们叫嚣着:“是美国人打败了我们”、“支那猪滚出我们的国家”。由于受到了挑衅忍无可忍的司机,当场击毙他们,通过这个开端揭示了当时问题的复杂性,也预示着日本军人和民众对中国的蔑视和敌视,必然会给审判工作带来巨大的阻碍,何况我们中国的检察组只有几人。
当看到影片中那些甲级战犯在审判台前,仍不可一世,神态傲人,坚决不肯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甚至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不以为然,亦或是为此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时,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愤懑,同时燃烧起我们的爱国之心。但是,邪不压正这是个永远不变的真理!在中国和其他十一国组成的联合法官团及检察团的努力下,从确凿的证据、犀利的语言、灵活的语术上,就使这些战争罪犯所有的荒谬的辩解变得那样的苍老无力,最终法庭判决了这些战争恶魔的罪名成立,并将以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为首的七名甲级战犯送上了绞刑架。当我们看到7名甲级战犯以级刑结束他们的生命时,我们也为所有在战争中牺牲的人们终于可以安息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以史为鉴,自强不息”的面貌。而在这曲折的过程中,我们中国的法庭梅汝敖用他那不卑不亢、正气凛然的气度折服了整个审判团,在整个审判过程中起了举足重轻的作用。这部影片讲述了以一代律师梅汝璈为首的中国人“以史为鉴,把握今天,弘扬国魂”的高尚德行。这种精神,既是每个人的,更是民族的。一场战争的爆发,不仅是给个人带来灾难与不幸,带来更多的是对民族精神的迫害与侵蚀。所以,历史,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在这个日渐和平的年代,“爱国”一词日渐淡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作为一个中国人,同时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才能让我们的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进步;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把握今天,不虚度光阴,为中国的发展谋福祉,做贡献;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才能使我们中国的民族之魂生生不息!㈠、以史为鉴,才能让民族自强不息。
以史为鉴,才得以使一个民族不断发愤图强,努力向上;才能使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不断兴旺,不断繁荣。《东京审判》正是描述的这样一个国家,面对日本军阀惨绝人寰的侵略,中国人民仍能坚强的坚持抵抗,最终以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了这场战斗。一个民族之所以可以这样永不气馁的坚持抵抗,这是我们以史为鉴的结果——只有坚持抵抗,我们才能走向胜利,这样,中国人民才有熬出头的一天,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场战争,一段历史,都是我们应该借鉴的,无论我们曾经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支援,还是抵抗······这一段段的历史让我们更明智,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让我们更加自强不息,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
然而,东条英机、土肥原贤
二、广田弘毅、坂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松井石根、武藤章等7名甲级战犯被绞刑,后来的结果如何呢?国人心里只是稍稍的欣慰,心中留下的还是难以抹灭的深仇`愤`恨,并且还有耻辱。直到今天他们依然存在在日本,他们的人民居然认为这些个战犯是因公殉职,直到今天被当作神供着。在日本的国难日中,日本国内对靖国神社的顶礼膜拜,显然是害人害己的恶劣行为。可是我们中国人在自己的国难日中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回到“九·一八”,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都不该忘记日本帝国主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每个人都要铭记历史,让警钟长鸣。历史的责任加到了我们每一位国民的身上,我们要努力学习、工作,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㈡、以史为鉴,不断提醒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如果忘记了过去,等于了背叛历史。不断地以史为鉴提醒我们:历史不容忘怀!而在《东京审判》中,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开头,是因为法官的座次问题,梅汝敖坚持一定要按日本签定投降书的顺序排列法官的座次,因为这关乎中国的尊严,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坚持,这是一个中国法官的坚持,铮铮铁骨,义正词严,最终,法庭长只能对梅汝敖说:you win……。还有一段对话让我印象很深:
“中国会因为有你这样的斗士而自豪!”
“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
这短短的两句话让我震撼,它表达了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让我为中国有这样的一个法官而感动。
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不断地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所以争取中国在军事法庭的出庭顺序成了中国的代表律师梅汝璈的重要任务;而于梅汝璈自己:如果答应的话,就是侮辱了中国!他正是怀着这样的心理,秉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坚持不再英国之后出场,最后,他的坚持为中国挣回了面子,为中国人争回了脸!从1946年5月开庭到1948年11月宣判终结,共历时近两年零七个月。其间共开庭818次,法庭纪录4.8万余页,出庭作证的证人达419人,出示文件证据4000多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规模超过了纽伦堡审判,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也是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日本法西斯的种种罪行在审判中一步步被揭露。(数据来自网络)但是让日本人知道了中国人不是软弱可欺的,我们已经让世界都知道中国人的正义,不懈,坚强不屈。我想,这就是他们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保持着对祖国的一片热诚,以史为鉴,提醒自己要时刻记住自己对祖国的责任!
㈢、把握今天,是为了弘扬国魂。
只有民族精神是最为宝贵的,只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中国才有真正的进步!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东京审判》以梅汝璈为首的爱国者的带领下,他们时大时小的爱国行为,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发挥得非常充分。让我震撼的是当进入判决阶段时,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和一句极富湖南特色的地方方言“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来”,浓重的压抑,激昂的斗志充斥了荧屏,一个砰然摔碎的水杯,一个不大的投票箱,梅汝璈慷慨激昂的讲话,紧揪住了我的心。尽管早已经知道了答案,但我依然不知所措。“NO”“NO”“YES”“NO”“NO”“YES”“NO”,我的心已经开始发凉了,失望,不,绝望已经开始浮现于眼前,11个法官如果按这个频率出现,中国将没有任何的机会,“YES”“YES”“YES”“YES”,MY GOD!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有一刻我会喜欢英语。漫天的乌云突然消散了,心里别提多敞亮了,真有拨云见日,花开月明之感。痛快!他又赢得了胜利,他用对战争犯的正确判处,告慰了了百万被屠杀的中国国民的亡魂。所以,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把握好今天,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总结:一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尽的灾难和痛苦以及不计其数的分离和家破人亡,但
是,铭记一段历史,以一段历史鉴,确是能让我们的民族自强不息,让我们将我们中国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东京审判》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家恨,真实比好看更重要,在法庭上的论战的撼人心魄。身体里流着中国鲜血的我,绝不会忘记。就像英达说的那样:“人家都没有忘记我们就更不能忘记了。”这部片值得我们铭记心头,一次次的观看。它虽然只是一两个小时的电影,但是它所带来的精神启示确实绵长,令人震撼的!
记住: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无论是忧是喜,无论是贫是富,无论是伟人还是鼠辈,无论是强壮
还是瘦弱。
我们都是一个中国人!
国耻难忘,请大家记住!下面是日本的暴行,来自网络:
1、对中国人民的屠杀:仅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被杀人数就达20万人以上,还不包括被日军焚烧的尸体、投入长江或用其他方法处置的人。日本法西斯奸淫烧杀,劫掠财物,无恶不作。
2、对太平洋地区各国人民的屠杀:他们曾在马来亚的亚历山大医院、泰国的琼蓬角、荷属东印度的望涯群岛、苏门答腊的库达拉查、爪哇的加达尔巴士等100多个地方实施了大规模屠杀,其暴行骇人听闻。例如:日军将妇女强奸后,把汽油浇在她们头上点火焚烧。
3、拷问和其他非人道待遇:日军在其铁蹄所及之处,对被拘禁的俘虏与和平居民实施了惨无人道的酷刑,包括烙刑、电刑、悬吊、坐钉板等。
4、解剖活人和吃人肉:实施解剖活人暴行的不仅有日本军医,还有其他军人。如在菲律宾,日军抓住了一个年轻妇女,将她的乳房和子宫割去。1944年底,日本第十八军司令部曾发出命令,让部队吃盟军的尸体。
等等等等~~~~~数不完~~~~
4.推荐电影:东京审判 篇四
关于这周的电影,关于中国的民族之梦,本人推荐的电影是《东京审判》。可能比较多的同学会看过,我也有浏览一些其他的纪录片,但还是这一部对个人的震撼以及影响较深刻。
《东京审判》这部电影的背景时间是二战结束后。其作品是重现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由11国(包括中、美、苏等国)检察官组成的委员会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的艰难的国际审判。个人认为国际检察团与日本战犯及其律师团针锋相对的辩论是电影中最为重要的片段。主要人物为中国委派的梅汝璈法官及一位《大公报》记者肖南。其中,梅汝璈法官的以其爱国之心和对某些原则问题上的坚持维护了中国尊严。
与“民族梦”的联系:虽然当时日本已经投降,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在国际的地位还是比较低,受到了其他国家的轻视甚至“欺负”。而对于日本战犯们的罪名的确立,是对所有战争中被侵略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和对历史真相的坚持。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战争的憎恶以及和平与正义的坚持。另一方面,战争结束了,而中国的民族梦从民族的独立转化为民族的崛起,富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5.东京审判有感 篇五
历史是本书,教会现世的人们生存。屈辱的历史是本血书,教会活着的人们面的死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被人们忘记,这不光是耻辱,也是需要我们警醒的悲剧。这悲剧不光属于中国,也属于日本,属于当时所有被战火燃烧到的国家,属于所有参与战争的死者、生者及其后人。这是段战争史。
战争从来都是非正义的,任何借口不能改变其吞噬血肉、尊严和人性的本质。侵略战争尤剧。中日的对立由来已久,两国人民相互敌视。日本对华侵略之后,这种敌视上升到了顶峰。
两百余万与我们流着一样血脉的人被日军戕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而是一个个母亲、孩子、丈夫、朋友,一个个医生、工匠、教师、农夫、官员和士兵。不论身份,不论职业,面对战争的所有人都一样无力。战争永远的拆散了多少家庭,伤害了多少心灵。看着挚友饱受鞭挞的苦恨,爱人被杀害的悲怆,自己行将死亡的绝望,妻女被人奸淫的惨痛,现在所有打着“时代进步,忘却纷争”口号的人都从未认真想过,当这些被加诸与自己身上时的那份彻骨仇恨。历史不该被忘却,它警醒着我们不要让这些再次
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仇恨也不应该盲目,那份仇恨被不理智的加诸在了整个日本民族身上。战争是罪魁祸首,而策划并发起战争的罪人才是真正凶手。不光是中国,当时的日本也满目疮痍。长期战争的消耗、美军的轰炸和日本政府对民众欺骗性的征召带来的伤痛也是日本人不可忘却的悲伤记忆。而这一切都源自于统治者阶层的阴谋。他们当受惩罚。
只有至深的疼痛才能让某些人不再健忘。
惩罚那些罪人,让死者瞑目,生者安然。我们看到了817次开庭所展现出的为了给所有亡魂一个说法的坚韧,这里当然有政治的妥协、法律的漏洞、利益的纠葛。但在这些之上的,是死的裁决!以公正之心,以善良之名,以人类之愿!
6.《东京审判》的毁灭与重生 篇六
《东京审判》的诞生过程,涵盖了中国电影圈民间筹拍一部主流大片的混乱历程
导演高群书算是见过些世面的人,他也清楚拍电影对他而言首先是工作而不是梦想,可他还是期待这工作是“一次充盈着欢爱、情致、愉悦、酣畅的表达,一种混和着理智的锋刺和感性的昂扬热度的渲染”。
当他怀抱着这个梦想兴冲冲地闯进中国电影圈的现实中时,才发现,他完全想错了。
主流电影理想
一直做电视剧导演的高群书,总梦想着拍现代中国的主流电影,“我们现在有艺术片,有很大的商业片,但是惟独没有主流片。”他认为,“一个国家电影产业成熟与否的基本标志是:是否有稳定的以主流片为主的产业结构,比如美国,比如韩国和泰国。好比一具身体,现在我们就只有肢体,却没有撑起四肢的躯干。”
他想造中国电影“躯干”的野心不是凭空而来的。近两年,高群书导演了《征服》《命案十三宗》《危险性游戏》等一系列相当“主流”的电视剧,都得到不错的收视率和业界口碑。甚至在电视台总编室的朋友跟他开玩笑说,高群书是最受投资商欢迎的导演。
机会出现在2005年4月,朋友打来电话,问他是否愿意拍一部审判二战战犯的“主旋律题材电影”。剧本叫《远东国际大审判》(后电影改名为《东京审判》),是关于1946年中国政府参与东京审判的题材。以中国法官梅汝王敖为主角。
这是一段对于中国人极为重要却鲜为老百姓所知的历史片段。梅汝王敖则是这段经历中尤为关键的人物。而关于梅汝王敖在东京审判时的所作所为,比较详尽的仅是梅汝王敖自己写的半本日记,和另一本写了一半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二战日本战犯的审判开庭,梅汝王敖作为惟一的中国法官出庭。庭审历时两年零5个月,开庭次数达818次,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大审判”。梅汝璈在法庭上态度强硬,据理力争,最终11名法官就日本战犯死刑问题投票,以6∶5的结果决定执行死刑,把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7名甲级战犯送上了绞刑架。
在一般老百姓看来,这类题材的电影属于弘扬民族优良品质、歌颂优秀人物、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旋律”影片,应该是由国家级的电影机构来投拍和运作,而且还属于那种得拼命往里砸钱的大制作。此前的几部爱国影片均是如此,像同属于“抗战”题材的《太行山上》,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耗资5000万人民币。
《东京审判》却是一次纯粹民间的操作,投资和创作均没有任何官方背景。而国内尚没有民营公司运作大型主旋律影片的成功先例。
可作为中国第一部二战题材电影、重大历史事件、个性鲜明的人物、强烈的故事冲突,加上国恨家仇,又鲜为人知,如此难得的电影题材很少导演会不动心。“梅汝王敖”“东京审判”“主流片”那些日子在高群书大脑里萦回不去。他想冒一次险。
高群书更愿意把《东京审判》定义为“主流”而非“主旋律”,在他看来,所谓“主流”就是传达老百姓意志,“比方说,以前的《小兵张嘎》《南征北战》就是主流电影,(虽然)它带有很强的官方意志,但也带有很强的人民意志,所以老百姓到现在都很爱看。但后来,大量有才华的艺术家,都去欧洲获奖,却忘了电影的本体是什么——电影是让人民得意,而不是仅仅让自己得意的。所以到最后,主流片断档了。”
他一直想接上这个档。为慎重起见,他特意上网查了查投资方沙隆达集团的背景,网上资料给他吃了颗定心丸。
然而,高群书的这次充满理想的电影之旅,以欣喜和憧憬开始,却以几近悲壮的方式收场。其间每一个失控的环节都反映了目前中国影视圈的混乱和无序。
筹资的投机与冒险
“我见证的不是一部电影的诞生,而是一部电影的毁灭。”这是高群书在《东京审判》拍摄完成之后,最大的感受。
最早带着剧本来找沙隆达集团合作的,是九江长江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孙昌平。他在饭桌上描述了诱人的投资回报前景,这吸引了从事化工行业的沙隆达集团副总裁郑天华,并随后签下合约:九江公司的孙昌平运作国家资助、赞助款以及“人员设备折抵”合1000万元;郑天华代表的沙隆达公司投资400万元。之后他们又拉上了郑的朋友、北京某医药公司总经理岳路,游说其投资400万元。整部电影投资1800万元。
孙昌平提供的1000万元里,包括他许诺能拿到的无锡市政府的600万元赞助款,他告诉合作者“他们(市政府)只求一个‘五个一工程奖,争取在文化领域的一个荣誉。”——政府投资主旋律电影,在之前屡见不鲜,也是政策鼓励的。他还告诉另两个完全是电影门外汉的伙伴,像《东京审判》属于国家级重点影片、重大革命题材影片,开机后还可向广电总局申请国家资助,至少能拿300万元。运气好可以拿到600万元。
孙替他们算的账是:电影只需400万元就能启动,政府和国家的赞助一到,他们不但可以从1200万元中迅速拿回投资,电影还能运转。两个从没涉足过电影圈的人相信了这个“短线投资”项目。
2005年4月9日,高群书也和九江长江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签下一纸合同,开始他的电影处女作。却没想到,这张合同不但差点使他第一部电影夭折,也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更使他不断地陷入各种麻烦之中。
很快,郑天华和朋友的800万元资金逐步到位。高群书分别从美国、日本与港台地区落实了演员,同时也找来以前拍电视剧中合作的工作人员。由于影片以再现当时法庭现场为主,需要全部英文对白,而且考虑到票房因素,高群书启用的中方演员主要来自港台地区,他和助手一一敲定了刘松仁、朱孝天、曾江、曾志伟、林熙蕾等明星。这过程中,多数商谈均是在一次次的饭局中完成。
2005年5月,影片开拍。到6月初,800万已经基本用完,而孙昌平打包票的政府国家投资音讯全无。按照高群书的回忆,“记不住是哪一天,好日子一下就结束了。也就是说,资金断档了。”
演员经纪人开始打电话直接找到投资人,询问部分演员的二期酬金为何逾期未付。而剧组百来号人每天的吃喝拉撒各项开销还在继续……至此,投资人无心再填无底洞,他们只想尽快找新的资金进场,最好自己能全身而退。这期间剧组又不能停转——演员档期、摄影棚租期都定死的,一旦停下来,非但项目不保,也无法再吸引新的投资。
而这些,还只是这部电影多舛命运的开始。
导演成了制片,既是爷又当孙
演员催款、各方催债、合作方找孙昌平要钱的混乱局面一直拖到了7月初,所有人都想有一个了结了。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让孙昌平出局。
几经催(逼)款,孙昌平被迫退出,但拒绝签退出的合同,他以消失的方式一走了之。而最早与剧组签署的合同,事实上依然在日后具备法律效力,这个“后患”他们始料未及。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孙昌平此前在其他经济纠纷中的债权人追债上门,寻人不成,他把整个剧组告上了法庭。
这时,另两个进退维谷的商人,也在思量如何尽快抽身,并且尽可能地拿回投资。年近半百,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娱乐圈,根本想不到这里的水有多深。二人相继病倒。除了每天缠着惟一的“圈内人士”——高群书,恳求他出面找钱接拍之外,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就是“跳楼”。
本想也借此逃离这个烂摊子的高群书,被缠得心软,况且自己对这个片子已经投入大量工作,心有不甘。犹豫几天后,他答应继续拍片的同时开始四处借钱。
钱借到之前,他先在剧组开会,向大家保证“从今天开始我就是天下最傻逼的制片人了……我只能保证剧组跟我干到最后的任何人,都按照以前的合同把钱发给大家;如果不相信,现在立马滚蛋,我决不挽留半句,无论是谁。”
之后十几天,高群书一边继续拍戏,同时又四处求人借钱。在电视剧中的好人脉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那些投资电视剧的老板们对电影没有一点兴趣,甚至根本不想听高群书谈电影。高最后只好承诺,自己用电视剧版权作抵押。
最终还是以前的合作伙伴,出于信任答应借高300万元,朋友徐嘉暄筹来了200万元,这笔款在电影关机的前一天到了账。高告诉记者,这期间,除了应付债务和拍片,法院还因在债务官司中他们无法还钱,屡次要封这个电影。
2005年7月23日,高群书记得那天下午的阳光很好,在北影厂的摄影棚,他拍完了最后一个镜头后,一句话没说掉头就出了影棚。
棚外,投资人和会计都等在一旁。他们刚刚从银行取出了现金,高叮嘱完按照前一天晚上拟好的单子给大家发酬金后,就上了汽车再不想回头。他说,“这一刻,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之后半个月,高群书对外几乎断绝了联系,整天在工作室里打CS和DOD游戏。不仅如此,他说,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他不能听到任何关于这个电影的信息。“不管是谁,只要一提电影这两个字,我就像猫被踩了尾巴一样,心里号叫一声。”
谁来为主流爱国影片埋单?
在采访、自己的博客和其他不同的场合,高群书总忍不住反复咀嚼那段痛苦的记忆。他认为,这同时也是中国电影不能不说的疼痛。可疼痛并没有因为关机和付清了片酬而结束。
也许是因为影片出身“主流”,不被看好,高群书高薪请来做后期的“名剪”,几经推托,最终还是在答应之后爽约了;同时为电影做宣传的徐嘉暄告诉记者,在宣传过程中,一些媒体也怕把握不好政治尺度拒绝为影片宣传;听到片子即将上映,参与后期工作的职员也开始讨要酬金,还有欠特技、录音、作曲、剪辑、机器、加印拷贝的钱……一屁股的债再次砸向高群书。而电影的最后字幕中,高群书不得不与孙昌平并列作为出品人出现,这还是电影局出面协调的结果。
8月10日,事隔影片拍摄完成一年有余,徐嘉暄去上海与上影厂商谈《东京审判》发行的具体事宜,同时请来了上海联和院线的老总们看片。一年多孕育的酸甜苦辣这时候就要分娩见分晓了,因为院线经理的看法几乎就代表观众的看法,他们最知道观众喜欢什么。
徐嘉暄说,发行商和院线开始都不看好《东京审判》,甚至很排斥,除去影片本身的“主旋律”色彩,当时中日两国之间敏感的关系也是发行的阻力之一。尤其是院线经理的态度特别不好,他们直剌剌地跟徐说,“现在有那么多片子可选,不一定非要选你这一部。”
看完片子后大家的反应和之前刚好相反,经理们在会议室讨论得很热烈,徐嘉暄从有限听得懂的上海话里猜到,大家好像是“都表示要上,还因为分拷贝‘打架,因为我们在上海只有三个拷贝。”“后来他们商量出一个比较奇特的方法,从8月16日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一小时一场在各大影院轮流放映,他们称之为‘接力放映。”
还没来得及开心,在8月14日徐嘉暄拿许可证过程中,又出了状况,孙昌平的九江公司作为另一出品方,“要求不把‘五个一工程奖给他们就不盖章,直到电影局领导下令不盖章也发许可证,才拿到了影片的许可证。”高群书说。
一拿到许可证,徐嘉暄立刻发短信给高群书,“看到许可证一直想落泪,走出电影局的一刹那很心酸,未来的路仍然艰辛,坚持,再坚持,我们一定能赢。”
出于宣传效果考虑,发行方将影片定在拿到拷贝第三天,即8月16日在上海匆忙点映。而徐嘉暄介绍,因为资金困扰和市场预期的不确定,他们目前发放的拷贝数大约是送全国影院正常数的一半。
7.东京审判影评 篇七
也许是自己专业所长,电影在史实上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新知。影片对于大川周明的装疯卖傻,溥仪举证的闪烁其词等重要史实基本未作交代。但尽管如此,影片还是给观众展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中国的百姓对东京审判的了解十分有限,而正是这部电影为广大观众填补了这段知识空白。导演高群书在理解采访时也表示,他拍这部电影的最大愿望,“就是期望世人都明白这件事,这件历史大事。”
然而作为一件历史大事,为什么在传统的历史教育下,我们对其知之甚少呢。东京审判是一次正义的审判,在审判过程中,以大法官梅汝H、首席检察官倪征燠为代表的中国检察团,忍辱负重,排除万难,最终为中国人赢得了尊严和胜利。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这天却很少有人听说过梅汝H、倪征燠他们的名字。所以在电影院里,观众们第一次接触到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再配上音响、画面的刺激,人们心灵的共鸣和震撼也就可想而知了。
《东京审判》好评如潮,甚至人们高呼是个中国人就就应去看。这就相当于说是个中国人就就应明白这件事。然而东京审判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这天我们认为中国人都就应明白的这件事其实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多人都不明白。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总觉得《东京审判》对观众的再教育之所以那么成功,必须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常规的历史教育做的还很不够。正是在课堂上,在家庭里,我们的青少年们缺少了对东京审判的起码了解,在电影院里,他们才会被这段耳目一新的历史场面所感染。
8.《东京审判》审给谁看 篇八
那么,《东京审判》给我们展示了什么?电影开头的前16分钟,影片向我们交待了梅汝璈是怎样顽强的和其他国家的法官争座次的。也许,有人会说,梅汝璈给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记得几年前还有个这样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在外国参加比赛的小孩看到那个国家没升中国国旗,于是用桌布做了一面中国国旗,国际友人都赞叹这位小孩的爱国之心,国内群众更是为中国出了这样一位爱国分子而自豪,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我们是不是该冷静的想一想,一个国家的富强与争取一个主要的座次和做作一面国旗有什么必要关系?如果我们国家足够强盛,座次自然会有,国旗也自然会有。但是,强盛的前提不是自己去争座位,不是自己去做国旗,不是这些表面的东西,而是脚踏实地的创造。如此爱国太廉价了!
也许,《东京审判》只是放给国人自己看的,多些这样浅薄的主义可以鼓舞人心。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开庭到1948年11月终结,历时近两年零七个月,开庭818次,法庭纪录
4.8万余页,出庭作证的证人达419人,出示文件证据4000多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审判的过程也是困难重重。导演说这部电影尊重史实,场景都和当年真实的审判场景一样。这本是一场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审判,但是审判的过程却如此艰难。实际上,东京审判并不是像电影中的英达那样慷慨英武。今天的我们,是不是不要再像60年代的抗日电影那样,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历史。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日本也深受困扰,导致了海外市场锐减,经济严重萎缩,失业人口众多。对于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来说,这无疑不是一个好兆头。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都从中国掠夺了不少利益。中国地大物博,动荡的政局和腐败的政治直接导致了国力的衰退,对于地少人多的日本来说,这不是块肥肉吗?他们认为“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培养年青一代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抬头。于是,战争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显得太合理了,包括另一个敏感话题“靖国神社”。如果把这部电影给日本人看,它们不会服气的。因为他们国家的军人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可以开着飞机撞军舰,可以剖腹。这样的爱国主义和争取座位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审判仅仅让战犯承认罪行,或者把战犯判死刑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是不是该认真地反思一下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呢?前些日子小泉又参拜靖国神社,我发自内心佩服他,敢顶着这么大的国际压力行事。小泉不会说参拜靖国神社是祭拜战犯的,他会说他弘扬的是日本爱国主义,弘扬的是民族精神,日本人怎么会不让他去参拜呢?侵略战争对日本来说是一场开拓殖民地的行动,是给本国人民谋福利的行动,即使对别的国家造成了永远无法偿还的损失。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会忘记给自己国家人民带来福利的人,即使是对别的国家来说是千古罪人。也许,我们作为战争的受害国可以清楚而理性的认识到日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是狭隘的。爱国主义常常会成为狂热和无意识的理由,只要是爱国的就是对的。这样,政府就可以在国家的名义下把所有资源,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置于政府的管制和命令之下,以多数的名义实施自己的意图。国家,民族,群体这些道德化的大旗足以压迫异见者服从多数,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都会被限制。这种限制的实施者往往已经不再是政府,而是有着所谓的爱国情操的人民。更可怕的是,道德上的爱国主义超越了法律上的爱国,这样,假装的爱国更有了几乎坚不可摧的盾牌,爱国主义沦为专制者们抗拒民主的最后借口和政客们聚敛政绩,牟取私
利的工具。
影片中有一个平民证人出庭作证,面对狡猾的战犯,他破口大骂。也许,这个场景是影片中唯一值得陈赞的。我在网上查阅《东京审判》的放映情况时,看到一张照片让我心里一颤。某个电影院里,放映这部电影的时候在电影院里竖起了战犯们的头像,然后让电影观众拿着弓箭射。也许,这是一个我们民族的没经过大脑的理想,就同我们在上世纪中后期拍的大量的抗日影片,冯小宁的《举起手来》便是这类电影最新也是最最愚蠢的代表作。姜文在谈到日本问题时说到了这些电影。日本人会拿这些抗日电影给他们国家的年轻人看的,他们会教育他们国家的年轻人,你们看,中国人全民皆兵,所以杀平民就有了理由。越战不也是如此吗?事实上,并不是全民皆兵的,全民皆兵只不过是战后电影工作者和饱受战争煎熬的国人的一种理想。据说,在有的电影院,放完本片后全场起立高唱国歌。这种狂热应该和若干年前希特勒统治下的狂热的德国人,东条英机面前高唱日本军歌的没什么区别吧。我们是战胜国,我们在远东军事法庭上判决了战犯。我们是胜利者吗?此时的我们该扬眉吐气吗?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曾经作为我们的“战败国”的日本现在在综合国力上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我们。我们已经够窝囊了,我们的青年除了像狗一样汪汪叫外,是不是该做些实际的事情。
在涉及日本问题的中国影片中,我觉得唯一一部真诚的电影就是姜文的《鬼子来了》。因为他辩证的反思了战争,更重要的是他让鬼子说话了,而不是一出场就被英勇的八路军用地雷炸死,或者被老乡们耍猴般戏弄。不知道国人在《太极旗飘扬》中看到南韩军队杀朝鲜兵和中国志愿军时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在我们的电影中,侵略者才是那样一枪就挂的,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则中了三四枪还能站起来打敌人。战争没有胜利者,赖声川也在相声中说,“胜利的是战争”,而不是交战双方的任何一方。我们可以看一下近年国际影坛中涉及战争的电影,《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现代启示录》……这些电影反思了越战,大家耳熟能详。我们可以看出影片的作者对战争深深的厌恶和艰苦的反思。最近的《天堂此时》和《慕尼黑》更是对紧张的巴以局势进行了深刻的人文探索,尤其是《天堂此时》中的“人体炸弹”在做殉道录影时,主人公突然想到了妈妈,在镜头前和妈妈对话。《新闻联播》从来不少这样的录影,看似关心国家大事的人都看到过,但是有几个人想过这些“人体炸弹”的内心呢?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饱受战争折磨的阿富汗推出了近二十年来首部电影《阿公带我回家》,这部安静温馨的战争电影甚至没有战争镜头,但是没有人不会为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的伤痛表示深切的同情。当我看到《东京审判》硬是扯上F4成员朱孝天的故事,当我看到他出于愤怒要掐死一个日本人时手的特写,我真想痛哭。拍摄这个掐脖子镜头的时候可不可以让演员忍一下,让这个动作更像真的。太假了!那样掐脖子像《感官世界》中吉藏和阿部定玩性虐待游戏!要么就别他妈的用特写!
9.《东京审判》心得体会 篇九
1 出任远东军事法庭法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取得胜利的同盟国分别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设立了两个国际军事法庭。前者的名称是“国际军事法庭”,后者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但人们一般称这两个国际军事法庭为“纽伦堡国际法庭”和“东京国际法庭”。
1946年2月15日,盟军最高统帅部根据各同盟国政府的提名任命了11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中、美、英、苏、澳、加、法、荷、新、印度、菲每国各一名。其中,中国法官就是梅汝璈。
中国法官梅汝璈当时年仅42岁。他早年从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多所高校担任法学教授,长期从事英美法学的教研工作,舆论对其评价颇高。梅汝璈的经历和学识使他成为军事法庭法官的最合适人选。
2 初到东京
梅汝璈到东京履新之初,便与一些西方的同行有过辩论和争执,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座次之争了。法庭庭长是由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的澳大利亚法官韦伯爵士,他想让两位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左右手,于是便提议法官席次应按联合国安理会惯例来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
梅汝璈不同意韦伯的意见,他认为法官的座次应按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这样美国和中国便分处第一、二位,分别位于庭长韦伯的两侧。
对于梅汝璈的提议,几个西方国家的代表不以为然,韦伯也不愿接受。梅汝璈愤怒地说:“我拒绝接受这种不合理的安排。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中国受侵略最深,抗战最久,牺牲最大,而英国却只是一味地忍受和投降,中国绝不能接受排在英国之后,我认为中国政府也不会同意被安排在英国之后!”随即他脱下象征着权力的黑色丝质法袍,以退出预演相抗议。
最后一刻,法庭终于接受了梅汝璈的意见,没人能够承担推迟明天正式开庭的责任,因为这个日期已经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了。
3 法庭内外的较量
盟军总部国际检察处根据各同盟国的意见选定了东条英机等28名甲级战犯,作为远东军事法庭审判的对象。但在这个战犯名单里,并没有出现日本天皇裕仁的名字。
作为日本的最高元首,裕仁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要求审判裕仁的呼声极高。但出于对战后利益的考量,美国政府和麦克阿瑟宣布“保留天皇制,不逮捕也不起诉天皇”,理由是《波茨坦公告》允许日本在战后保留天皇制度。
梅汝璈主张审判裕仁,他在与其他法官交流这个问题时提出,保留天皇制度与起诉裕仁并不矛盾,可以由新天皇即位,同时起诉裕仁。
梅汝璈的主张得到了其他一些法官的支持,日本天皇由此也差一点儿被送上了法庭,只是后来由于麦克阿瑟的庇护,才侥幸逃脱了法律的审判。
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3日开始,至1948年11月12日结束,历时两年半的时间。在起草判决书时,梅汝璈认为对于日本侵华战争,中国人受害最深,最具发言权,主张日本侵华罪行这部分应由中国人书写。法庭接受了梅汝璈的提议,决定由他负责判决书第四章《日本对华侵略》的起草工作。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当时庭审工作已经结束,各种资料、证据堆积如山,梅汝璈和他的助手竭尽全力,向法庭提交了200多页、长达十余万字的判决书章节,获得了法官会议的认可,为东京审判作出了贡献。
梅汝璈在远东军事法庭的另一件壮举就是将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等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的战争罪犯依法送上了断头台。
在法庭判决阶段,由于各国法律体系以及法官对法律的理解不同,所以在给被告定罪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也没给庭审提供具体的量刑依据,庭长韦伯主张将战犯们统统流放荒岛,正如对待当年的拿破仑;而印度法官巴尔博士则主张无罪开释全体战犯,理由是“世人需以宽宏、谅解、慈悲为怀,不应该以正义的名义来实施报复”;美英法官支持死刑判决,但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那些发动太平洋战争和虐待英美战俘的战犯身上,对其他战犯则态度暧昧。
“若不能严惩战犯,决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惟蹈海而死,以谢国人。”面对这种局面,梅汝璈忧心如焚,夜不能寐。他查阅了卷帙浩繁的资料,向法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例如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曾采用砍头、挖心、水溺、火烧、砍去四肢、割下生殖器等令人发指的暴行,主张对首恶必须处以极刑。
在梅汝璈的不断交涉、周旋下,许多法官认同了他的观点,最后通过投票,决定判处7名战争罪犯死刑。
10.观《东京审判》有感[定稿] 篇十
思政课的一次补课,老师给我们放了《东京审判》的影片来看。在这之前只是听说过这部电影,但从未看过。这次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了整部片子,我心中满是激荡的震憾。
片子是黑白胶片的感觉,给人一种沉重的感——历史的沉重感。难怪之前听说 有很多人都看不下去呢!然而,对于那些曾发动过的战争的,那些置无数人的性命于不顾、置无数无辜的流离失所的罪犯的审判,这样的处理效果是最佳的。
影片以法庭审判为主线,穿插着一些日本发生战争的史料和一个日军家庭在战后的遭遇民开。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看天中国法官梅汝傲先生和首席法官卫勃爵士交锋时,我心里满是震憾。当梅汝傲先生坚决不赞同出庭顺序而率先发难时,我心里不禁叫到“好样的”,但是,卫勃爵士之后的几次不采纳梅汝傲先生的观点,也让我心里捏了一把汗。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所以心里异常激动。梅汝傲先生是好样的,他以他的坚韧不屈 和一颗爱国心赢了!同时赢得的还有卫勃爵士对他的尊重和友好。这证明了,中国人从此不再软弱,也证明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将意装饰疯逃脱了罪行。即使他们不认罪,但是他们对中国人发动过的战争,对中国人造成的伤害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否认的。在一次次辩论,一次次反驳日本战犯的辩词结束后,土肥原贤二等人一个个被击溃。看到这,有许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
影片最后,在是否对日本战犯进行绞刑的问题上,大家分歧很大。其实这是可理解的,毕竟各国的历史、现状、国情、文化、政治、宗教都不同,自然难得一致。但理解归理解,日本战犯所犯下的罪行是决不允许得到轻判的。梅汝傲先生在投票前的那段讲话,真可谓是震奋人心。投票结束后,当卫勃爵士摇动那个投票箱,一张张唱票的时候,我心里还是很紧张,总共有十一国家的法官参加投票,前十票中有五票赞同对日本战犯进行绞刑,有五票持反对意见,当卫勃爵士宣布这最后一张关键的投票时,我紧张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日本战犯是否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全在这一票了。我专注的盯着屏幕,结果是“YES”。日本战被判以绞刑,这是对日本民族的一个提醒,是迫使日本民族承担自身侵略行为的责任,这样的结果真的是太震憾人心了。
到此审判接近尾,影片也结束了,而我内心却还满是激荡的震憾,我们终于为那些无辜死去的亡魂讨回了公道!越来越重要!
11.东京审判观后感 篇十一
二、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一个个都有可能在几年后潇洒地走出监狱,甚至回到日本政坛,我真的无言了。即使这样,除了这几个首恶以外,除了在监狱里自然死亡的以外,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所以现在日本才会是这个样子。所以说法律是很公正的,但是有时候却又不是样样都能符合人的心意。就如同从中国人民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日本人万恶不做,杀了中国那么多人,恨不得将它们千刀万剐,就应该马上赶尽杀绝,但是法律只允许按部就班的审理,并且最后大多数战犯后来还是会被被美国人释放。
1946年5月由,中、美、英、苏、澳、加、法、荷、新、印、菲、十一个国家组成的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28名甲级战犯进行审判。28名被告前十位是:东条英机、土肥原贤
二、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广田弘毅、武藤章、木村兵太郎、荒木贞夫、平沼骐一郎、重光葵。远东军事法庭从1946年5月3日第一次开庭起,到1948年1月2日审判完毕审判期间开庭880次,审判记录共48412页,有419人出庭作证,有779人书面作证,受理证据4300余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国际法庭于1948年11月4日开始宣判:判处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
二、松井石根、广田弘毅、木村兵太郎、及武藤章绞刑1948年12月22日执行。
我们并不想以狭隘的民族复仇心理来对待这场战争,以前我们没有,现在依然没有。因为那场战争不仅对日本本土之外的民族伤害极深,就是对自己的同胞,自己的人民也产生了历久不息的心灵以及情感重创。作为国家,日本可以以签署投降条约为终结点,但做为家庭和个人,并不会以战败日为终结点的,相反,甚至会是悲剧的刚刚开始。因此,我们将沿着法庭审判轨迹渐次推进的同时,亦将进入一个与战争和审判息息相关的日本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战争的阴影一直徘徊不去,并且随着审判,随着几个年轻人感情的变化,战争的伤痛反而与日俱增,终至爆发。
12.《东京审判》观后感 篇十二
我一向不关心中国的影视圈,只是惊异这样的一影片,竟然是导演借钱拍的,至今还没收回投资。想想《无极》等烂片,竟然还有人投资时,我真的感觉是一种悲哀,高导说,他不想让国外人知道,一部这样题材的中国电影会因没有资金而拍不下去,他坚持下来了,他做到了,也让我们有幸看到了部好的影片,我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制品人!
其次,我要感谢的是编剧,作为一部算得上法律题材的电影,编剧张驰是很好的完成了这个责任。曾经看过一些所谓的大片,其中涉及法律题材的部分,要么是法盲,要么是机械的适用法律条文和程序,比如《秋菊打官司》中对行政诉讼的误解、《天下无贼》中公安人员办案的程序等等,感觉他们的编剧好象找了本法律书在那编的,或者干脆没有看书,可能是《东京审判》同时是历史题材,相差的资料众多,而且人多国内名演员,即便是有了错误,得到纠正的机会多。
13.东京审判影评 篇十三
政治题材与传记题材是当前影视创作的两大资料倾向,故事片纪实化与记录片故事化是当前影视创作的两大手法风潮,而究其背后的原因,乃是电影工作者社会职责感与使命感的增强。从这个角度上说,高群书导演借钱拍片,并以“一部每一个中国人都就应看的电影”作为宣传标语,其创作热情与所体现出的社会担当是值得肯定的。
但遗憾的是,《东京审判》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理性与激情。从剧情安排及演员表现上说,朱孝天的副线故事戏份太多(比如林熙蕾的主角为什么要出现?为什么要表现感情?),有喧宾夺主之嫌,而符号化倾向又过于明显(比如曾志伟为什么会下跪?樱子为什么会在法庭上晕倒?),削弱了主线的表现力度。在另一方面,无论是刘松仁、英达、曾江的戏份都略显不足,且在辩论方面没有拿出足够的魄力与智慧,英达那张肉乎乎的面团脸实在不适合扮演刚直的主角,而刘松仁在开头时的座次之争,并不能言及其民族气节,倒更像是在耍小孩子脾气(不答应就走人?靠别人妥协谦让?),而结尾处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得没头没脑,缺少足够的铺垫,倒反显其脆弱与懦弱。与之相比,盟国检查官、日本辩护律师、东条英机、偏执狂雄一的主角表现倒是显得很有张力。
从表现手法上说,作为有明显纪录片倾向的历史正剧,《东京审判》留给导演的创作空间很小,其内涵主旨只能透过剧情剪辑与演员表演来体现,而前者则取决于导演的思想深度与文史功底。在这点上,高群书做得相当不够。电视剧导演出身的他把太多的时间放在细枝末节的交待上,副线尤甚,而全剧没有高潮,难以令人信服。画外音说溥仪挡住了日本律师的责难,体此刻哪?“那是演戏”的对白?那是痞子的糙话?曾江说搬出杀手锏,搬了个假和尚出来,有力度吗?“操你妈的小日本”,被人强行拖下法庭,就这杀手锏?而英达、刘松仁所谓的华彩辩论,有几个不懂英文的国人能听得明白?且从语气上、逻辑上远逊于盟国检察官与日本流氓律师,说中国人饱受侵略之苦,其愤怒体此刻哪?其智慧体此刻哪?爱国主义到底体此刻哪?又靠什么支持?更不用说淡入淡出的黑幕切换手法过于单调,没有沉重,只有冗长,仅靠几段录像闪回有足够的表现力吗?
《东京审判》是个好题材,但作为历史正剧,高群书导演应拿出足够的历史真诚与反思。那个假和尚本是虚掷的人物,但是,导演却借他的嘴说出逼迫和尚轮奸中国女子的血泪历史?其用心何在?以道德底线激起观众的反日情绪?这是流氓的手法!再比如那句“狗日的小日本”,骂得没有来由,但却又相当讨巧,观众似乎又听爽了,但,那是自欺欺人的意淫!
没有反思=没有爱国。作为电影工作者,我想,其职责不仅仅是告诉观众日本人奸淫我们的妇女,烧毁我们的家园,更应当拨开群众的眼睛,告诉国人,日本人为什么能蛇吞大象,以小搏大?又是谁在侵华战争中拼死抵抗?而一味的激起民族愤慨,进而盲目的仇视日本,其本身就是有违历史真实的。反思不仅仅意味着理性,更意味着敢于正视的勇气,与敢于图强的决心。不遗余力地追究别人的罪责是让人求之不得的,而痛定思痛的正视自己的过失则是于己所难能可贵的。在历史面前,我们应当拿出怎样的反思?拿出怎样的历史深度?我们应当拿出怎样的真诚?
【《东京审判》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东京狂想曲》影评10-27
东京白日梦女经典台词11-08
东京食尸鬼主题曲08-04
日本东京都垃圾管理经验与启示07-26
最新东京残奥会2021赛程表09-08
东京城林业局工会2010年春节送温暖总结06-16
审判权07-12
刑事审判提纲08-09
小学生观看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观后感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