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2024-06-09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共17篇)

1.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篇一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 教学 课堂 有效

新课程下的教学,在课堂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地达到高效呢?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例如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二、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了,要求人们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以便接受新的挑战,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若没有足够的自学能力,是很难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立足,与其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倒不如培养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要求。课改后的教科书内容丰富,文字插图穿插,色彩鲜艳,一改以往数学书枯燥乏味的特点,粗一看看很吸引人。但仔细看过后会发现,这本教科书更像一本自学指导书,文字部分只给出基本概念,要探索的问题和重点难点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特殊的图框中,关键的探究结论都未给出答案,要求自己填写。因此这样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

三、重视总结学习方法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四、结合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良好的情景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每节新知识时,从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明白,并引起一种想知道究竟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用生活情境作引入,把教学内容融于其中,使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顺利带入新的教学内容,也能尽快有效地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采用了这样一个引入的方式:极富感情的朗读了《日出》当中的精彩片段并配以一段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FLASH动画。再启发提问:如果把太阳看做圆,海平面看做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很快地,议论声由小变大,“应该有两种吧,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小张用疑惑不定的口吻小声说着;小周补充到“不对!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小李小心翼翼地说“太阳在海平面下怎么算”;小马反问道:“这不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同学们一个个以企盼的目光看着我,希望能得到肯定的回答。看着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我们必须不断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捕捉数学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颜小兵.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数学月刊,2009(7).[2]李海东.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1(1).[3]章建跃.聚焦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课题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11).

2.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篇二

一、教学语言要灵巧, 即具有技巧性

“数学是一门科学, 但是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灵巧地运用教学语言, 才能将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学语言的技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根据“可接受性原则”, 铺设阶梯, 减小难度

例如初中数学中平面几何教材的抽象性使学生难以理解,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几何知识的时候, 往往难以理解常见的几何术语:“每两点”、“两两”、“有且只有”等等.“相邻”、“互相”、“等角”这类表示图形和位置或大小关系的词语, 学生也常常分不清它们到底涉及几个图形或几个量.此外, 日常生活语言对几何语言产生的负迁移也会造成学生几何语言理解上的困难, 如日常生活中说“我只有一支铅笔”这句话包含“有”、“只有”两种意思, 而像“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 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学生总认为“有一条直线”这几个字是多余的, 他们还不懂得数学语言中要用“有且只有”表示存在性和唯一性.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使用几何语言的困难和问题, 灵巧地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

例如, 过A, B, C三点 (不在一条直线上) 中每两点画直线, 可以画几条直线?教师可以把问句改为一共可以画几条直线, 以后向学生指明:每两点画直线“可以画”就是“一共可以画”的意思, 使学生逐渐适应规范化语言的要求.

2. 课堂语言的机智性

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差异性与复杂性, 学生的信息反馈也会呈现多样性和随机性.因此, 教师就必须随时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出发, 及时调整所设计的教学程序, 化消极为积极, 促成教学的和谐进行, 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保持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过程中的设问语、应变语等都要具备数学教学语言的技巧性.例如,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课中, 教师布置同学们求解这样一道题:一名学生是这样板演的:去分母得:8x-4-10x+1=6x+3-12.教师一边手指题目, 一边说:“这里1应该乘以12, 他没有忘记, 好, 看看他解得对不对?”一名学生立即指出:“不对, 去分母时, 分子10x+1没有添上括号”.这时, 教师面对板演的同学, 笑着说:“你是不是因为省略了步骤而搞错的?”接着面对大家说, “某某同学指出的对!我们要注意防止这类错误的产生, 初学时不要省略步骤.这里, 如果补上4 (2x-1) -4 (10x+1) =3 (2x+1) -12这一步, 就不容易产生错误了, 要注意按照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进行求解.”这样做, 既指出了学生解答中的错误, 又强调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使学生加深了印象.

二、教学语言要确切, 即具有科学性

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其准确性、精炼性、逻辑性之中.所谓精炼性是指数学语言要求突出重点, 用词恰当, 言简意赅, 干净利落, 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要抓住重点, 适当修饰, 讲清问题的关键.语言精炼并不是单纯地消减语言的数量, 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

所谓逻辑性, 是指要按事物发展的顺序, 语言有条理, 层次分明, 不紊乱.数学教学语言一定要有逻辑性, 才能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数学, 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创造数学.如引导语、过渡语、解释语等都要求有较强的逻辑性, 新课的引入多采用引导的方法引出新问题, 以及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具有抽象的符号和演绎体系, 数学语言在逻辑上是很严密的, 这就要求教师对数学的专门用语的表达要恰如其分.比如, 不能把“非负数”说成“正数”;不能把分式的约分, 说成是“约去上面和下面的公因式”等.如果教师的语言模糊不清, 或者模棱两可, 就会给学生造成理解困难或错误.如教师说“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等等.

三、教学语言要鲜明, 即具有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 并在一定程度上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 含蓄不露, 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讨论一道估算题时, 先在情景中出示两个数据:复读机542元、单车387元.“你们想要这两样东西吗?买这两样东西, 你们估估要多少钱?”“还有其他的估法吗?把它与前面相比, 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怎么列算式?542+387=929是这样吗?老师把算式中‘=’改写‘≈’, 这就是今天要给你们介绍的新符号———约等号.”“它很漂亮, 你们想一想, 它像什么?”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用鼓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 如“他的方案很有道理, 谁还能补充?”“谁来试一试?相信有不少同学能把图案画得更美丽.”“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看谁想出的解法最多.”等等.教师应注意把握启发的火候, 做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抓住时机启发, 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四、教学语言要有趣, 即具有趣味性

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 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 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3.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教学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 学法 技巧 引导方法

一、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以导为主的理论依据

高中生学数学主要以理解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有关概念,然后升华成一种内在的能力,从而能去解决与之相关的一切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能把一个题目讲清楚了,这就够了。我认为这远远不够, 还应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一种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而不是叫他们把这个题目给背下来。否则就会把数学教死了,与我们当前的教学理念是相矛盾的。

二、教学过程要把握好新教材的几个基本特点

(1)充分体现了“新”

面向全体,重发现,在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素材,众多的研究性学习。为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突显“动”

动手实践,重探索,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新课标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而新的教材设计正是为学生这种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活动提供了有益的蓝本。例如,增加了大量的数学阅读材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3)重视“用”

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又是新教材的特色之一。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中涉及到的研究性学习——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通过此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自己去探究,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研究,在解题过程中获得学习心得体会, 从而使学生建立起符合个人知识特点的认知水平。

(4)注重“活”

根据《大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双基”的同时,更要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力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强调知识运用的灵活性,解题时注重学生自己去发现, 去探索,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三、数学课上几种具体的引导方法

(1)一题多变,多题类比

高中数学的题目量较大,如果每个都讲那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对一个题目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式,就相当于一个题目变成了很多题目,而这些题目有某些共同点与不同点。教师让学生辨别这些题目, 提出相应的解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形成了一种辨析能力。此外,可通过多题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到,数学也只不过是这几个题目,它们太相似了。从而培养学生一种解题信心和一种做题要“精”的学习观念。

(2)“微笑”与“鼓励”

感觉在严肃的数学课堂,教师如能多“微笑”,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在问一个学生时,而他答不出来,这时教师如果“微笑”说:再想想,那个学生肯定比较激动, 相信他也会认真学习这门课了。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善于在“物质”上与“精神”上给以鼓励。比如谁在课堂上解决了一个难题,就奖一支笔;谁在口答上有进步, 老师对他进行全班通报表扬。这样时间一久,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肯定积极多了,在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随意”与“严密”

数学课堂上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可以特殊化处理,即所谓的“随意”,有些问题必须要一个字一个字讲清楚,这样做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变通能力。比如我们遇到一个几何方面的选择题,一般学生可能会把题中的图画得非常端正,(下转第14页)而用了很多时间,这时教师在一边引导,问:有没有必要这样画呢?然后教师指出这个题目只要“随意”画个草图就行了或用特殊值也能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让一部分学生上黑板板书大题目时,格式相当不完整,而这在高考时是吃大亏的,虽然你会做这个题目, 但不会写或者说写得不全,会被扣掉一些分数。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必须要“严密”, 哪怕这个字怎么写、写在哪里都要讲得非常清楚,不可马虎。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一个良好解题习惯,在高考时拿到应拿的分数。

(4)“坚持”与“放弃”

一般来说,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都注重培养学生“坚持”的解题品性,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有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放弃”。如在做高考卷时,一般人不可能完成全卷,这时如能“舍一保九”,就是放弃难题, 留出时间去检查已做的题目,肯定会提高得分率的。而这种变通的解题习惯需要教师平时讲题时贯入到学生的意识中去。

以上几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来源于多方面,所以我们教师平时要多看书,多听课,多总结,就会有很多收获。方法是主要的,内容是次要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相信我们教师将越教越轻松,学生越学越聪明,这不就是我们教学目标之所在吗?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学习新教材,认清新特点。数学教育学报。

4.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篇四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拓宽数学学习渠道,不断体验数学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魅力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更新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去探索、去思考,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解决问题为主要探究方式,以体验、感悟为主线,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情境,妙趣横生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是小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数学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由知到用。使学生心情愉悦,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激发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活动妙趣横生。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设置问题陷阱:“明明今年12岁了,刚过完12个生日,而丽丽今年也12岁了,她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学生由疑问产生好奇,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文本,去寻找答案,去发现数学秘密。这样巧妙地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在情感上已产生了共鸣,为新课的学习做了恰当的铺垫。那不断涌现的质疑火花给数学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生活情境,探究奥妙

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色,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形象,返璞归真。如,教学“10以内连加连减法”时,教师用课件模拟生活情境:有几只小鸭子在水里游泳,又游来几只小鸭子,求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怎么计算呢?学生很快说出算式:5+3=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学生体会了加法的含义。(求一共有小鸭子在游泳,就是把正在游泳的5只小鸭子和又游来的3只小鸭子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让学生同桌探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学生列式:8-3=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从8里面去掉3,所以用减法计算。)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放飞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感受到数学课堂生活的快乐。主动地探讨问题,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把“乐学”落到实处,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三、体验情境,魅力无限

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体验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思维动起来,让“静态”的数学课堂变成“动态”的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在体验中进行心灵交流,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目标。改善小学生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绽放美丽夺目的光彩,彰显数学魅力。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去探究,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准则,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拨动小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活动,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让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追求情境之美,体验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5.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五

浙江省上虞市东关中学郑少东

下半年开始我省开始新课程的实施试验阶段,本人认真阅读了《学科实施意见》,《教学指导意见》和《数学课程标准》等一些文件和制度,结合本人一段时间的新课标教学,来谈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

无论是新课标还是旧教材,都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利用其深厚扎实的知识功底,娴熟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透彻理解和熟练的驾驭能力,扮演着“教“的角色,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另一方面,教师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扮演着”学“的角色,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求者。在课堂上,教师集这两种身份于一身,并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其目的是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频”,产生“共振“,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在新课标下,要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共振“,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思维;教师要用新的观点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

一.为学生排忧解难

学生在看书和上课听讲中一些疑点或者疑问,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习的障碍,越积越多,就会打击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谈不上探索了;学生的”疑”又往往是朦胧的,很难用语言来表示,此时教师的第一角色就重要了。

例如新课标《数学》必修4第6页给出了“弧度制”的定义:“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下问题:(1)为什么可以用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作为角的度量单位呢?(2)这个弧度数是否与

圆半径大小有关呢?

为此(如图),我先用计算机在画一个圆,并在圆上截取AB等于半径OA,再作射线OB,便得到一个圆心角∠AOB,这个角就是1弧度的角.按次方法,再画一个与上述圆半径不同的圆,同样得到另一个圆心角∠COD,经测量, ∠COD=∠AOB.

经过测量,同学们可以发现,当圆心角一定时,它所对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一定的,与圆的半径大小无关.

再比如说,新课标第38页”周期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实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x+T)=f(x),那么函数f(x)就是周期函数,T是函数的周期.”特别强调”存在”,”都有”这种词语,并结合图像,与学生们一起了解f(x+T)=f(x)的实际意义;同时还让学生们回忆”存在”,”都有”这些词语在哪些概念当中也出现过?同学们很容易就想到了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最值),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周期也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另外还把f(x+T)=f(x)变成f(x+T)=f(-x),让学生课后去探索,思考.

二.为学生搭桥,使学生顺利过桥

教师每节课要精心设计,所提的问题学生要能想的到,要处在学生的位置考虑,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间应用,切勿过桥时设置过多的障碍, 为学生搭好桥,使学生过好这座桥.

例如在讲到y=Asin(ωx+φ)的图像问题时,由y=2sin2x的图像变到y=2sin(2x+).判断正误:将y=2sin2x的图像向左平移即可得到?

学生回答:正确(想都没想).

在仔细想想?过了一阵子,有学生答:错,是(不知是什么理由).

经过用”五点法”画出的两个函数的图像对比,同学们体会到了是想左移动;

学生们很快就归纳出移动φ/ω即可.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控制者和支配者,而变成了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参与过桥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只要教师一指方向,就能顺利过桥.

三.与学生共同探究

有位数学家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新课标下每节课的引言前都有探索问题,课堂中也有安排;例如新课标《数学》必修1第80页探究题:在指数函数y=2x中,x是自变量,y为因变量;如果把y当成自变量,x当成因变量,那么x是y的函数吗?如果是,那么对应关系是什么?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随着y=2x和x=log2y的研究,可以发现x是y的函数,同时也发现了两者图像间的关系(关于y=x对称),进而得到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是一组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两图像是关于y=x对称.

再探索,比如说知道了y=x3-1,作关于y=x的对称图像,那么它的解析式是什么?进而去研究关于y轴对称呢?x轴对称呢?原点呢?然后学生一一作答.这样既搞清了反函数的概念,又弄清了图像间的一些关系(高考中的重要部分).

这种”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尝到了胜利果实的同时, 更能体现出新课标下学生主动性的原则,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三大能力(远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构造一种主动”再创造”的情境,是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可”同化区域内”改变认知结构,实现知识重组,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其指导思想是”重过程,重情境,重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的乐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戏你千万别去看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比演戏的要求更高,因为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表演的舞台,高明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参加到这种表演中来,并始终乐在其中.

由于年龄的差异,教师和学生的审美观点不尽相同.教师认为有趣的事情,学生未必感到有趣.这时,教师就要稚化自己的思维,与学生同步.例如,在讲到《函数的实际应用模型》中的指数型函数y=a*bx时,我举了个例子:”现在的男同胞压力很大(男同学一直看着我,女同学笑着观望),特别是27-28岁的?(学生疑惑,都看着我?)有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买房子;需要向银行贷款,而一贷就是20万,吃不消啊,可是没办法,只能贷(男同学表情都很谨慎)”.到这里,学生已经都大笑了.

问题来了:贷款就要还利息了,年利率为7.5‰,并且分还清;而且每个月还等额的钱,问每个月要还多少?通过引导,此为复利问题,就是一个指数型函数y=a*bx型函数,在解决的同时,学生从笑中得到了启发.

再比如说,在《三角函数的图像》第一课时引入当中,举例:你向河中扔一块石头,这水会怎么样呢?你拿一根绳子,笔直放到地上,然后一头上下摆动,看到了什么?这些都是学生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给这一课时的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轮廓了,也带了方便.

利用数学美使学生在刻苦学习的同时获得了享受,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教师首先要提高对于这种美的鉴赏能力,然后和学生一道去揭示,探求,认识这种美.

6.浅谈新课标下新闻课程的教学 篇六

西机学校 郭芳萍

从2003年起,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新闻规定为课程主要内容,见于八年级第一单元、高一必修沟通与应用板块和选修三中,在此之前,新闻只是以单独篇目的形式散见于语文教材之中,作为其它体裁或内容主题的分子,成为教材某类单元组合形式的元素,而没有作为新闻文体自成系列,新闻进入语文课程,可以说是与时俱进。

一.中学生学习新闻类文本的意义

提高学生素质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要求,人的素质包含内容很多,有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科学素质等,语文课标中更是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新闻类文本因为能紧贴时代,用事实说话,对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类文本也是学生与社会沟通,了解时代的重要窗口,是兼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一种文体,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辨明目标、提高阅读能力,把握时代精神有重要作用。同时,新闻类的教学,对扩展学生的基础学力作用重大,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效果良好,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让他们养成阅读新闻的好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生活,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了解新时代下信息的重要性,并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力,深入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能力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

二,新闻文本教学三维目标的实施

高中语文将新闻篇目安排在“沟通与应用”板块,所选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现从三维目标方面谈谈新闻类篇目的教学实施。

1.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

新闻强调真实,关注的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近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新的领导集体的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嫦娥”奔月计划的实施、2008北京奥运会的到来„„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为我们开展新闻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以此为契机,从新闻本身去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国新闻界比较公认的新闻定义为陆定一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有什么性质,新闻就有同类的性质,这是新闻教学的基础,不能动摇。任何脱离事实,歪曲事实,编造事实的新闻,不能作为构建“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载体,为了在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等方面引导学生,选用偏离事实甚至没有事实依据的所谓“具有教育意义”的新闻材料,只会起来相反作用。可以“海南香蕉事件”、“北京纸馅包子”等做为反面例子来讲。新闻的价值一般总结为及时、接近、显著、重大、趣味。在对学生教育时,应结合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报道者的立场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方面,同样的事实,报道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可能使事实呈现出各种人为的主观倾向和色彩,如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就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应时时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2.过程与方法的构建

新课标下对过程的强调标志着语文课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有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活动才能养成,所以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同共走过探究认识的过程。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这三个方面内容,与文本对话、交流,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现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例作以说明:首先解题,毛泽东主席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了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本方活用了此题,“别了”,委婉中略含嘲讽口气,“不列颠尼亚”为英国皇家油轮,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然后引导学生了解香港被占领156年5个月零4天的屈辱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有关背景的串插介绍。如有关港督府的背景及最后一段“19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大英帝国从海上来„„”使这一事件具有了历史的凝重感,再次引导学生以时间为序找出文中四个特写:傍晚降旗,交接仪式,子夜告别,零点40分。使事件具有清晰的可视性,具有生动的可听性,清新而又富于动感。这一过程,是遵行学生对事件的认知习惯进行的,由于有对历史背景的介绍,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能很快的以时间为序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信息,在方法了采用了对话、讨论等方式进行,学生学得较为轻松。

3. 知识与能力的构建

新课标要求,突出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新闻基本特点为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其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有的有引题,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提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主体是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结语是消息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再讲讲新闻的六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以及如何How.在了解了有关新闻文体的基本知识后,即转入能力的训练,此时应突出课标要求中的“应用*拓展”方面,如为新闻加标题、提炼一句话新闻,结合有关语文活动课撰写新闻、报道自己了解的国家大事、校园新闻等。如在10月24日下午6:05分,“嫦娥一号”升空后,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写消息,将新闻的五大结构、六大要素活用于自己撰写的新闻中,学生写出了《“嫦娥一号”升空,标志中华文明与世界接轨》、《“嫦娥一号”卫星大“揭秘”》、《探月使者——“嫦娥一号”》等短小的新闻,让学生展开互评,找出优缺点,再结合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追寻新闻主体的结构模式,并在结语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探索意识,训练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了学生敏锐的目光,熟悉了文体,再回到课本去赏析文本,则很容易就使学生有所收获。同时,针对近年来高考信息题,安排大量强化训练,提高综合能力。如对主要信息概括(不超过30字)例:农业部4时接到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鉴定报告,已确诊在云南省呈贡县发生的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为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农业部当日还接到报告,云南昆明市官渡区,甘肃皋兰县各发生一起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当地政府已采取了扑杀和紧急强制免疫措施,并向国家禽流感参考室检送了资料,疫情已得到控制,尚未发现人员感染。对本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新闻六要素,总结出“云南呈贡疫情确诊,云南、甘肃新发疑似病例各一起,已得到控制。”的答案。此类训练,对提高学生能力收效显著。

三.新闻课程教学成果的评估

学生学习新闻类课程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有一套科学、适度的评估模式,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评估效果明显。

1.考核式评估 主要采用考试形成进行,结合近几年来的新闻类考察评估,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为新闻拟标题、总结一句话新闻、搜集新闻主要信息、补写新闻导语、补写新闻结语等。此类评估,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考察出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效果较好。现以拟写一句话新闻为例说明: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标题新闻的语言表达形式,完成一篇新闻稿件的报道任务。它区别于新闻标题,不必有正题、引题、副题,它要严格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一句话新闻拟写的步骤方法:⑴细看要求,确定要点⑵阅读材料,筛选信息①抓住重要句(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②把握关键词(尽可能用原文中负载重要信息的原词,必要时,则应将若干词语概括抽象为新词)③注意附加条件(特别是题干中提示的或限制的条件)⑶选择形式,组合信息①选择句式,安排层次。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通常采用陈述句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和事件构成主谓句,时间地点安排于状语位置,原因或作状语或安排于分句中,也可用对偶句②控制字数,草拟答案⑷依据倾向,验证答案根据下面的文字的信息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最近,国家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了国企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新标准。改变了过去单一采用企业利润、产值与上一年纵向比较的评价方式。把单一指标变为综合指标,主要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核心。具体方法是以国有资产年报统计为依据,进行统一测算。按行业、地区、企业规模、效益水平的不同划分,确定出一个标准值。然后通过在全国同行业、同等规模企业间的比较,判断出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答案:国企业绩确立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标准。)

2.开放式评估。与考察式评估相比,开放式评估方式更为灵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如听广播,写新闻,经常收听新闻是关心国家大事的表现,对我们提高认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大有好处,训练学生收听新闻联播,要求得出主要讲什么,内容要点要求齐全,主要内容把握较准,用自己的话讲,不背诵,语气连贯,态度大方。也可以结合校报开设《新闻采访》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做到“教、学、做”合一,结合学校实际,去采访学校领导,关心学校总体发展,去采访有关老师,了解教师教学新特色,去采访体坛明星、学习标兵等,处处留心皆新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点与角度,这大大激活学生的需要动机,提高了学生的认知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将学生采写的文章可以推荐在校院之声广播或校报发表,让学生有了成就感,更促进了新闻的教学,也评估了新闻教学的效果。

7.浅谈新课标下的中职数学教学 篇七

关键词:新课标,中职数学

新的中职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数学的教育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践意识, 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课改更注重三维目标教学, 所谓的三维目标即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情感与态度。在中职的数学教学中应该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 夯实基础;更应该重视知识的演变生成过程, 提炼思维;更应该重视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改下中职学生要从数学中学到什么?

首先, 要注重基础教学。数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著称。中职生大多基础较为薄弱, 对数学是望而生畏, 所以中职数学教学应该一改普教的题海战术, 应该突出基础教学, 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学, 应做到实用够用为主。

其次, 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中职生大多不光基础薄弱, 更是学习习惯上的欠缺, 思维的欠缺, 因此中职的数学教学应突出思维的训练, 小到学会一个数学概念的生成, 数学知识体系的生成, 大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为人处世的能力的训练。

第三, 最重要的要学会数学的精华——数学思想方法。要学会从数学问题的不同角度, 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从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学习行为习惯等等。从改变学习行为习惯来辅助专业课学习并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职数学教师又应该做哪些事情呢?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 要突出中学数学教学特点实用够用, 最好能够与专业相结合。在实际教学给出丰富的案例,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语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学大纲是最好的教学指导书, 书中详细规定了各个知识点的讲解程度,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吃透大纲才能在课堂上讲解透彻, 要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其次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追求教学艺术, 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教学内容上注重思维的训练, 让学生从数学知识中感受人类的思维方式, 教学手段上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 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好的开始引人入胜, 精彩的讲解过程令人拍案叫绝, 启迪式的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最后中职教师更多的要营造和谐课堂, 中职生大多在初中受到过太多的批评, 进入中职以后信心早已荡然无存。这时候教师要用耐心, 细心, 关心让学生建立自信;这时候教师要用自己深厚的专业功底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时候教师要投入感情对待中职教育, 营造和谐的气氛。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时是这样设计课堂的: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课堂, 他从“数字化时代”入手, 引入如果一件事情能够用数字表示的话不仅简洁明了, 还可以运算研究。并问学生现在我要提问抽到学好为三的同学的可能性大小能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全班异口同声回答四十八分之一 (全班共四十八名同学) , 这位老师并继续追问道这里用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回答概率。教师继续引入让学生注意到很多基本事件本身也与数字有关, 如 (1) 种下一些树苗我们会关注树苗的成活棵数 (数字) (2) 抛掷一颗色子, 我们关心的是向上的点数 (数字) 等等。最后引入本章研究的两个重点问题:如对随机试验结果进行数字化以及如何运用这一结果。

在这里这位老师巧妙的运用旧的知识引入新的知识, 贴近学生生活又循序渐进, 逐步引入新课。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能够一下子吸引住学生。

又如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课例教学中: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区别, 能够正确地判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明确充分性和必要性的意义。这目标看似简单, 然而这里蕴含的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却不易训练出来, 那个应该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有位教师是这样做的:首先给出几个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探究, 对于概念有个初步理解。贴近生活的实例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兴趣。

紧接着引入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如:

(1) x=yx2=y2, 但是x2=y2x=y;

(2) x2>1x>1, 但是x>1x2>1;

(3) 两个三角形相似两个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反之, 两个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思考:上述命题中, 条件与结论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并分析概括各种实例的共同特征。

教师用数学语言总结学生的结论得到:

一般地, 如果pq, 那么称p是q的充分条件, 同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

如果pq且qp, 那么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 简称为充要条件, 记作pq;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例题讲解、习题巩固进一步加深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这两节课中有个共同的特点, 教师都是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创设情境吸引学生, 让学生低起点进入学习状态找到自信, 再一步步给出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是数学的核心,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引入本节新的知识点, 揭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得出数学概念。最后数学离不开习题, 教师再给出充分的练习, 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8.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八

一、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指导于生活,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有价值的生活情境,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教学概率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请两名同学上台,一名扮演街头设骗局的甲,另一名扮演过客乙,其余同学做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抛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我输给你十元,否则你只要给我五元。来试试,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过客乙听后心想“我赢了可获得十元,而输了只要给对方五元。划算,赌。”这时下面同学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更有看热闹等着瞧的。結果一连投了五次,乙赢了一次,输了四次,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他禁不住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同学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然后埋头计算,很快从概率的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是骗人的把戏。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引课的问题情境设计上,要渗透创新性。“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达到创新。例如:我在教《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时,精心设计,力图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如:问题: 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本环节设计三道思考题:(1)通过动手,你得到了怎样的规律?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几个规律:如①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边,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③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多边形边数-2等。(2)引申:从一个圆的圆心出发,引n条不重合的半径,圆被分割成多少个扇形?学生通过上题的活动经验,马上得出结论。(3) 动手设计、创意:用圆、多边形等你所熟悉的图形拼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并写出贴切的解说词。学生想象丰富,设计作品多达30余幅,解说词更是各有千秋,如:“宁静的夜晚”“鱼儿你慢些游”“争分夺秒”等。整堂课学生学得既活跃又有创意。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在重庆市第一届中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中有这样一堂“在做中学习数学”的优质课,让我感触颇多,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主讲教师组织了这样的活动:(1)通过一曲《梁祝》,让学生走进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感人故事,然后从“化为蝴蝶”引入“轴对称图形”;⑵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动物的照片,进行展览。(3)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甚至三合板来制作。(4)学生对抗赛,一组学生用身体摆一个姿势,而另一组的学生必须摆出一个与其成轴对称的姿势,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故事,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三、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首先,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时,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即:要注重过程,而不是注重结果。要善于把握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和思路的探索过程这一最佳时机,必须以教学内容一数学知识为依据,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促使其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增长。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问题,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分析。

9.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九

摘要: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而阅读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能读书。

关键词:阅读教学

激发兴趣

阅读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而阅读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能读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阅读仍是当前语文教学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不能不深思: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此略述浅见,愿抛砖引玉,共同探究,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用精心的教学导入激发兴趣以促成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的教学导入,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做了铺垫。在阅读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关键就在于教师参与学习的切入点,创设情景能否引领学生参与。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内容非常注重学生初读课文的情景创设。例如,在学习《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参与的。刚上课,我便绘声绘色地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站在阳台上,看见了一片金色的海洋,大海不是蓝色的吗?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这

是为什么?一次次闻到花的香味,是什么花竟然这么香,让人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一片片树叶在漫天飞舞着。这些都告诉了我们什么?(秋天来了)那你们可曾听过秋的声音?秋天有些什么声音?你想不想听听秋的声音?”学生早已被老师的一段话激起兴趣,她们纷纷猜测:秋天有哪些声音?想读书的欲望很强,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对秋天的好奇很投入地读课文,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于是便很快带着疑问细心读书了。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方法以指导阅读 由于我们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面对知识爆炸、科技进步的今天。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重视方法的传授、思想的点播。学生阅读方法的获取,固然有其知识积累引发的思维升华之因素,但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学指导。今天的施教者,应该比古人更明白“鱼”和“渔”的关系,应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1、快速浏览。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文章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细细品味。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教学《七色花》时,我对学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你怎么读,怎么

想,那是你的权利,请你边读边把你的感受、疑问写在书的旁边。”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默体会。默读就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地信息处理和消化。

4、评价积累。此阅读法就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好词、好句、好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和评语,为以后的作文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三、读与演相结合以激活阅读

小学阅读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斯霞老师说过: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很沉。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指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充满情趣的表演来表现文章,化难为易,使其重点突出,突破难点,从而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所富含的意义。在教《狼和小羊》时,我让孩子们自己预先准备好狼和小羊的头饰,在上课时同桌对照课文,自编自演,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更加了解了狼和小羊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于孩子的表现欲望特别强,模仿能力也特别强,所以在范读时,我要发挥指导作用。后来,有位小朋友在读《两小儿辨日》这篇故事时,他主动来找我说:“老师,这也可以演”。这样,我就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真是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四、学贵有恒,厚积而薄发,激励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学生容易放弃。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 我每个学期会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我会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例如我们班的蔡明珍同学就从一开始不爱阅读到后来尝试阅读最后喜欢上了阅读。这就是说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就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10.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篇十

小学美术作为众多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在教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新课标下的教学除了要求我们除了更加学习好语数学科外,对艺术学课的教学也让我们越来越觉得具有挑战性,人对周围的客观世界是在不断认识和发展的,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现在的教育认知,但是往往意识先于实践,如何深化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这就成为了一个我们具有永久探讨性的话题。

就现目前在实际状况来看,小学美术教育,特别是在文化、艺术资源较为匮乏的农村地区提高人的审美意识对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来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一、首先,教师应把明确教学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

只有把教学明确了,那么你才能为你的美术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设设计。同时,你的教学设计应与你所教授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比如说,某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能独立的完成一幅水粉作品,但是对于农村的学生基础较差,平常接触得最多的美术媒介就是铅笔,水彩笔,什么是水粉?学生根本就搞不清楚,那么作为美术教师你在教学设计中就不能一味的简单的要求学生去完成一幅水粉作品。应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更为细致的把对水粉的特性,还要对基础性的知识多进行过渡讲解以及加强基本功的练习,这样教与学才不会脱节。

二、其次,美术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无处不存藏着美,我相信世上没有几个人是对美好的事物能够抗拒的。而对于如何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儿童的天性,他们天生会对未知事物是好奇的。因此,我认为我们美术教育中的第一课就应该是带学生去了解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只有自然界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在大自然的熏陶下他们一定会也会不自觉的拿起手中的画笔的。而往往我们传统中的美术教育却很少能或者敢于这样去做。

(二)引导学生进行主观学习。美术除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外,最主要的还是应该转入到常规的学习中来,美术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过程,而欣赏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不过是学习的第一步,对于美术理论方面的教学同样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但是如何能让枯燥无味变为生动有趣的课堂,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我想就是设疑了。在教学过程中多反问学生几个为什么?例如学习一课中有这样一幅画《格列佛游记》我就会问学生,画家为什么把格列佛画得这样小呀?为什么旁边又会出现这么大的一只脚呢?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去主动思考问题,自觉的寻找答案,最后会发现,哦,原来这是一本童话书中的故事,画家用了夸张的,科幻的手法把人物突显了出来,这样突显了小人国中的格列佛在游历的过程中所经历过的危险,我想他们这样就会这种夸张的手法在今后的美术作品中运用到实处,这样也会把知识点记得更牢。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不按部就班的控制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他们的意识才初步的形成,因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他们有许许多多天马星空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往往在过去传统的教育中因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磨灭得消失殆尽,对于新时期的教师怎样能让学生更高的打开起想象的翅膀,第一,不应一开始就用什么色彩构成,或者是点线面去教育学生。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本来就是纯净的丰富多彩的,当他们拿出画笔开始绘画后,你会发现什么色彩构成,什么点线面,在他们特有的审美意识下自然的就会形成,他们天生就是个小画家。第二,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不要局限于教师你所学过的知识,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只起辅助作用,往往你会觉得学生会是你的老师。

(四)鼓励小组间的团结、创新、协作并及时的做出评价。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良好的小组合作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鼓励他们多进行小组合作,大胆的去实践创新,这样每个独具性格的个体就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新鲜火花,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纠正的过程。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一定要适时的对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和成果进行评价,使其更上一层楼。

11.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 教学 课堂 有效

新课程下的教学,在课堂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地达到高效呢?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例如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二、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了,要求人们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以便接受新的挑战,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若没有足够的自学能力,是很难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立足,与其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倒不如培养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要求。课改后的教科书内容丰富,文字插图穿插,色彩鲜艳,一改以往数学书枯燥乏味的特点,粗一看看很吸引人。但仔细看过后会发现,这本教科书更像一本自学指导书,文字部分只给出基本概念,要探索的问题和重点难点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特殊的图框中,关键的探究结论都未给出答案,要求自己填写。因此这样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

三、重视总结学习方法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四、结合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良好的情景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每节新知识时,从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明白,并引起一种想知道究竟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用生活情境作引入,把教学内容融于其中,使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顺利带入新的教学内容,也能尽快有效地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采用了这样一个引入的方式:极富感情的朗读了《日出》当中的精彩片段并配以一段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FLASH动画。再启发提问:如果把太阳看做圆,海平面看做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很快地,议论声由小变大,“应该有两种吧,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小张用疑惑不定的口吻小声说着;小周补充到“不对!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小李小心翼翼地说“太阳在海平面下怎么算”;小马反问道:“这不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同学们一个个以企盼的目光看着我,希望能得到肯定的回答。看着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我们必须不断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捕捉数学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颜小兵.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数学月刊,2009(7).

[2]李海东.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1(1).

12.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 篇十二

一、了解新课标要求, 把握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分类、化归、类比和函数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有些数学思想在新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 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 方程 (组) 的解法中, 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 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不断追求新知, 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新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经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 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 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 不然的话, 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 高深莫测, 从而导致他们动摇了学数学信心。如九年纪上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 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但新课标中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 我们在教学中, 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 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 将得不偿失。

在初中数学中, 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 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 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 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 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 比较抽象。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 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 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 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 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 比如换元法, 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 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 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 数学思想的指导, 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 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 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 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二、把握教学原则, 实施创新教育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 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 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 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 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 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 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 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 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 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如七年级上册《有理数》这一章, 与原来人教版教材相比, 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 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 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0, 负数都小于0, 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 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 难点分散, 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 学生易于接受。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 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 切忌生搬硬套, 和盘托出, 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 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 钻研教材, 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 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做认真分析, 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 引导学生先研究底数、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 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 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 用m、n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 再要求学生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在整个教学中, 教师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 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重要作用。

摘要:初中数学新课标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纲中明确提出来, 这不仅是新课标体现义务教育性质的重要表现, 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训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

13.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篇十三

河北省平乡县第一中学

王淼 众所周知,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犹如大厦之砖瓦,铺路之基石。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在<<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一书中说:“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如果没有词汇,什么都表达不了).可见词汇的贫乏会影响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会影响到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而不是仅仅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一、高中新课标要求 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学会使用约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运用词汇给事物命名、描述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能根据话题、场合和人际关系等相关因素选择适当的词语进行交流。

原来英语大纲对高中毕业生词汇量的要求是掌握不到2000词,现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比原来大纲的要求多了约1倍,而教学课时却没有变化.新版教材词汇量大,复现率低,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词汇用法灵活,较难记忆.这些都给英语词汇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传统教学误区

1、孤立地讲解词义。有的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脱离语境,将新学词汇写在黑板上,然后带读讲授词义。这种的词汇教学法不仅使学生感到词汇学习枯燥无味,失去兴趣,而且也不能让学生理解该词的真正含义及用法。

2、主次不分,面面俱到。有些教师对课本中所有的词汇,不分主次,讲得多而细。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词汇的负担和压力,使得他们感受到词汇学的太多、太难.。于是逐渐对词汇学习感到厌恶,甚至放弃英语学习。

3、不能及时有效的组织复习。教师不能根据遗忘规律,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的做好定期复习,强化记忆,导致学生学得多,记住的少。由于新词遗忘率高,学生学习词汇成为负担。

三、新课标理念下的词汇教学的方法:

1、利用多种方式呈现单词,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如果你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你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使用一些图片、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等先进的电化设备进 行词汇教学,能使外语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另外在课堂上还可采用竞赛、音乐、表演、猜一猜、对话等游戏的形式。能有效防止学生产生疲劳或厌烦心理,有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感觉中领会和掌握新的词汇

2、在语境、语篇中教学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根据新教材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改变全部由教师讲解新词语的教学方法,要运用一些具体语境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线索、词的构成和已学知识来理解新词的意义,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学会和掌握它们的用法。例如:在The boy picked up the book.一句中,pick up为“拾起、捡起”。而在He was picking up the skills quickly.一句中为“学会、获得”之意。

3、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语词汇量虽然庞大,但它本身却有其内在规律可寻,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会事半功倍。

(1)音形相结合

高中阶段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利用读音规则拼读单词,根据读音记住单词、写出单词,而不是靠死记硬背记单词。掌握了读音拼读规律,见词而知音,听音而知形就会大大提高词汇的记忆效率。

(2)利用构词法

构词法包括合成、派生、转化。转化法即不添加任何成分,不改变词型,把一个单词由一种词类转用为另一种词类的方法。如button(纽扣)--to button(扣纽扣)名词-动词(n-v)correct(正确的)--to correct(改正)形容词-动词(adj-v)。合成法即把两个或以上的词组成一个新词。如notebook(笔记本)classroom(教室)。词缀法即在词根前后加缀。如re+unite-->renuite(再联合)end + less-->endless(无穷的),加前后缀 un + friend + ly--> unfriendly(不友好的)。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构词方法,就可一词变多词,再加上日常学习中的积累,就能很容易突破记忆单词的难关。

(3)对比法 对形近词、近义词及时加以对比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他们之间的差别,避免用错

写错单词。如near;nearly

near作为副词,意为“离„不远,近邻” nearly作为副词,意为“几乎,差不多,将近”。wide;widely

wide作为副词,意为“广大地,张得很大、宽,充分地,全部地,完全地”,表示状态和结果。widely作为副词,意为“广泛地,大大地,广博地”,表示程度和范围。

4、在教学中要精讲精练。在所学词汇中,不见得所有词汇在本阶段都要求学生掌握即使属于掌握的词汇范围,但掌握的程度也有区分。如果每个词都讲得面面俱到,对学生而言会是一大负担,甚至会产生厌学。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精讲精练,主次分明,目标明确,给学生一个轻松的氛围,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

5、有计划的、灵活多样的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显示:人的遗忘具有“先快后满”的特点。在最初的20分钟内遗忘率即达41.8%,1小时后为55.8%,8小时后为62.4%,24小时后为66.3%,不到一星期,原本记得清清楚楚的就只剩下25%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因该按照规律“先密后疏”的复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逐渐拉长两次复习间的间隔天数,只有多次重复记忆和多角度复习单词,才能帮助学生长期记忆,避免这些词汇渐渐被遗忘。

6、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词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英语词典不仅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也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一本词典的作用不外乎提供单词的发音,解释单词的含义,大多还会给出例句,以便使用者进一步掌握单词的用法。英语学习中多查词典无疑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结论

词汇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学生英语学习水平高低的直接标志。英语教师应该深刻领会新课标中词汇教学的理念,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将单词的音、形、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注意及时巩固复习,增强英语词汇的教学效果。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词汇,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师培训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教学研究与案例》

14.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篇十四

【摘 要】《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标准、新理念的落实体现在广大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然而,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现状一直困惑着广大教师。针对农村物理教学的现状,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按新课标理念,就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应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作出了一些初浅的尝试。【关键词】农村教学现状 新型师生关系 情感教学

分类指导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倡导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即教师行为的转化,尤其对广大农村中小学物理教师来说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过程。现在,农村学生的构成很复杂,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家庭比较贫寒,连基本的生活费也难以保证,而另外一些则比较富裕。没有钱的同学不想读书,成天想着去打工,厌学情绪较严重,有钱的同学则睡在父母的“温床”上享福,不思进取。这两个层面的学生都具有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狭窄等特征。目前,农村学校大多数家长忙于赚钱,不懂得或无时间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无形中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农村师生关系的不太融洽,有时还会发生冲突。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家庭比较富裕的家长忽视了对孩子学习和人格的培养,导致有些同学养成很多坏习惯,有些甚至把和老师作对当成快乐。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

师生关系?我认为,首先要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多做换位思考,把他们当做朋友,最终使自己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是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创造的。没有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越深,就越爱听他的课,并且会加倍努力来学好这位教师的课,反之,会对位教师所教的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2001年,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班上有个姓邹的男生,脾气很坏,经常和社会上的小混混打架,课堂上经常睡觉,不做作业,经了解后才知道,他父母离异,他跟爷爷在一起,他爷爷没有时间和精力管他。后来,我多次去他家了解情况,时间长了,我们成了朋友,在以后的上物理课上他特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的物理成绩还上升到班上前几名,用他的话来说,不学好物理对不起我。

其次是要尊重、信任、鼓励学生,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学习效果与一个人的情绪有极大的关系,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物理教学中老师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多鼓励、关心学生,为他们营造一种宽容的气氛。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宇教授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为物理教学服务,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和同学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后,我注意到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不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使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在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各有所得,以便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首先,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分组的真正原因。分组结束后结合本班的实际,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改变过“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分目标,允许学困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步达到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教师在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时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使学生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过分放漫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

其次,备课时就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各类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针对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均有区别,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生和学困生。同时,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环节。这样的课堂结构,自然地融进了预习、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的矛盾。

第三,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性,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就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布置作业也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课后习题;三是简单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物理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同时,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的评价方式,既指出其不足,又指明其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性的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2003年,我接任初三(4)班,该班的物理成绩较差,在初二年级全县期末统考检测中,及格率只有21.7%,优秀率在2%左右。接班后,我对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改革,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

显著效果。在当年的初三毕业以及升学考试中,及格率达80%,优秀率达28.1%。可见,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评价转化了差生,培养了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15.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篇十五

一、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把握教育方向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及科技发展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已是势在必行。国家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规定, 我们教给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并强调小学数学重要的不再是掌握更多的知识, 而在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在于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于是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树立以教师为辅, 学生为主的新观念,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遵照新课标精神, 国家教育部对课程改革也在有计划地逐步实施, 为了步步落在实处, 国家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的同时, 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 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学生应由被动地接受转为学习的主体。我们着眼数学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解决教学, 必须争取多种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自学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因此必须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才能有效地把握教学方向。

二、深钻教材, 把握重点, 遵循规律, 培养能力

数学教材全面地、准确地体现了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数学适用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这是数学课程特定的任务。同时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特别强调指出着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标, 把握教学重点, 进行因材施教。新编数学教材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实践能力。它的主要途径, 就是在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得到, 而不是老师包办讲解, 也不能采取单项、毫无价值的练习, 更不能采取题海增加学生学习强度,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重点引领学生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获取丰富的数学知识。作为数学教师要掌握新教材的编排体系, 增加了数学的篇数并附加“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内容, 体现了让学生多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丰富的数学课文内容, 使学生增添了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识。针对实际,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在教学实践中教方法, 愉快获得知识

在我充分领会大纲精神和对课程标准有了足够的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本班实际, 按照数学课程目标中的结果目标———“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在教学中分四部进行。第一步:有目的性地安排学生进行课前“了解”, 也就是预习, 提出了解要求。要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预习课文, 对文中的问题有初步了解。 (1) 初读例题。让学生把例题看一遍, 大概了解例题要讲的内容。 (2) 再读例题。让学生第二次读时, 把自己认为的知识点标出来, 并说一说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 (3) 三读例题。第三遍读时, 要找出不会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 标注出来。 (4) 练习。把例题下面的做一做或练习中的习题选择几道再或者自己出几道与例题相似的题尝试做一做, 看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解决与例题相关的习题。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我会解决问题了吗?我的疑问是什么?若有疑问, 做出标注, 待到课堂上解决。第二步:转入“理解”教学, 这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了解”的基础上, 理解教材编排意图, 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理解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理解例题的地位作用, 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第三步:“掌握”新知识。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结合教材进行情境教学。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符合小学生的年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进行画图教学。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形象、直观, 针对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 本人在教学中, 注重画图直观教学, 而这个画图不只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去画, 学生被动地看, 而是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去画, 并以画图形来形象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使枯燥的严肃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有趣的画图知识, 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很轻松, 也乐于去学。第四步:让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数学来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上要有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的时间。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式。教育工作者在数学课堂教学时, 要充分理解和掌握课标要求, 利用教材, 以教材为依托, 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运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在运用中体验获得知识、能力。

16.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生命课堂 篇十六

[关键词]数学;课堂实效性;生命课堂

一堂好课能让师生如沐春风,像春雨,润无声。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获取知识,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体验生命,发展能力。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策划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不断地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教材教法,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教师更应该做科研型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二、创设积极地求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积极心理学表明:情境对人接受周边事物有着极大地影响。在快乐的,有生活性的情境中,人的表现是积极的;而在郁闷、呆板的情境中,人的表现是消极的。我们的数学课堂就是应该体现快乐和生活,体现生命成长过程的课堂。

案例:教学三角函数这章时,首先讲背景告诉“三角函数是波之王”,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波”之中。光是光波;电是电波;声是声波;手机、电视、网络都是波的传输。波动现象,几乎无处不在,时时相伴。但是世界上的波如此丰富多彩,却又如此简单:一切周期现象都可以分解为一族正弦波的叠加。今日之通讯,互联网的沟通,电视画面的传输,离不开正弦波的分解、组合与传输。所以说,三角函数是“波”之王,其功业惠及天下。其次,太阳东升西落昼夜循环,潮涨潮落,冬去春来,草枯草绿。可以说三角函数是最美丽的周期函数。

三角函数之真,在于它的精准;三角函数之善,在于它的实用;三角函数之美,在于它的和谐。这样把三角函数的真善美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和欣赏三角函数冰冷形式后面的美丽,认识到三角函数是“好看又好用的”的数学典范。牢记其定义和变换公式固不可少,但是揭示其真实内涵、思想境界以及文化价值,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也许更加终身受用。

案例 集合与函数

日落月出花果香,物换星移看沧桑.

因果变化多联系,安得良策破迷茫.

……

日出月落,花果飘香,物换星移,沧桑变化,都是现实世界中变化的事物,而这些变化都包含了因果关系.函数就是描述现实世界因果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是破除迷茫的良策之一.

鲁宾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形成任何一种能力,都必须首先引起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就应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地求知情境,把教师教的,变成学生要学的,进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笑着去学。

三、紧扣教材的教学目标,重“提炼”

钻研、理解教材和分析学情的过程,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只有钻研、理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才能把自己的思想修养、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及学者经验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正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有所得耳。”因此,钻研理解教材是每个教师走入课堂必备的“前奏曲”,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催化剂”。

案例 “导数的几何意义”的教学目标要求是“理解”,而“理解”的内涵是“对所学知识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解决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因此,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就是本节教学的重中之重,本人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例题和练习的搭配:

例题求y=4x-x3 曲线在点(-1,-3)处的切线方程;

练习1直线y= x+b是曲线y=lnx(x>0)的一条切线,则实数b=

练习2过原点作曲线y=ex的切线,则切线的斜率是

练习3已知曲线y= x3+ ,则过点P(2,4)的切线方程为

这四道习题的解题过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互融合,

互为补充,基本涵盖了中学数学对此考点的常考查的所有题型,最后通过“归纳提炼”加以抽象、概括。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到位,思路也更加清晰;即:例题的重要的功能就是它的“示范性”与“发展性”而练习最基本的功能则是它的“模仿性”与“迁移性”,通过一道例题及其变式练习的教学能够引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掌握一类问题甚至几类问题的一般性解决办法。

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给学生提供一种“生命成长的经历”,使他们aa在这种“生命成长的经历”中,能够实现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其关键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启动思维的闸门和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实现富有诗意、生命活力的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材教法.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7.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十七

建阳中学 王万英

[关键词]: 课标要求

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

改革对策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德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加强了实验教学,把以前很多的演示实验改为“活动探究”,并增添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要求学生能结合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大胆尝试化学实验改革,为在化学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但长期以来,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 发展 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三、加强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 第一.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 科学 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第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 教育 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

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四、实验教学改革的想法

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弊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努力渗透新课标理念。在现有的初中化学课程体系中,从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抓起。

第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试验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得出结论。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我改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首先进行预习点拨: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它能否象氢气一样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呢?两者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列问题,再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①通入的一氧化碳能否都与氧化铜完全反应?②如何使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不散逸到空气中?③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④应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作哪些改进?绘出改进图。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设计装置,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连接仪器,老师最后归纳总结。又如:学到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材中指出: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制取,为什么不用镁、铝、铁、铜等金属及浓盐酸、浓硫酸做原料呢?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然后由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并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结论。教材中还有许多实验可改为探索性实验,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等。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变封闭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

人类对化学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阶段性,对某些问题不可能有完善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把某些问题讲得太绝对,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所收集到的氧气是红色的,显然,这不是氧气的本色,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改进装置呢?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试管口部要塞一团棉花;也有的说:可塞上一团海绵、纱布、餐巾纸、玻璃丝等等,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又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让学生得出生成物是烟还是雾的结论十分困难,教师硬说是白色的烟,学生难于接受,不如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到底是烟还是雾。引入开放性实验,其意义不在于立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激发学生不断探索、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相对满意的结论,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第三、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我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毒品,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我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使用电教设备提升实验效果

要想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多样化的使用电教设备。借助幻灯投影,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如:镁、铝、锌、铁分别与酸反应速度的比较等等,投影出的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如:从微观角度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有毒的、有危险的或装置过于复杂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通联:盐城市建湖县建阳中学

上一篇:办公室员工行为规范下一篇:小学课堂组织教学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