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红楼学习心得体会

2024-08-08

董红楼学习心得体会(共10篇)(共10篇)

1.董红楼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党员整改承诺书

通过召开本次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本人就自己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郑重向党组织作出如下承诺:

(一)加强学习,做好各级文件精神学习,确保做到深入学习,不再抱怨应付学习的心理,要能够重点掌握上级文件精神。

(二)工作中要保持规范、廉洁,对客户要公平公正,对工作要努力,确保能够完成各项任务,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三)团结同事,积极传递正能量,争取各项工作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承诺人:董红楼

2018年3月8日

2.董红楼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董 建 群

2011年的金秋,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美术教师网络远程培训。远程培训是一种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通过各种媒体或网络自学的一门新兴教育体系。在短短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认真观看视频课件、积极参加教学研讨,认真完成网上作业。在培训期间专家的精讲点评和各位老师的精心创新作业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认识了很多同行,和同行们一起切磋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探讨一些教学问题,都使我受益匪浅。如今网络培训已到尾声,现将自己的收获简单总结如下:

远程教育能给予我网络化学习资源,包含视频、音频、动画、文字等资料,课件中设计了各种辅助学习的工具,让我可以进行网上听课、网上作业、网上辅导答疑、交流讨论等教学环节,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方式等自主安排学习,等于把学习课堂“搬到”自己身边,坐在自己家里,就可以听名师授课,完成自己的学业。有清晰明确的任务安排和提交时间,还有老师的热情指导和及时帮助,班级式的交流平台,的确给人一种班级的归属感。有种人机交流的默契感。特别是老师耐心指导和积极调动,使我深受鼓舞。让人感觉有人在关注自己,欣赏自己,此外老师每天都在网络课程上露面参加大家的讨论,好像老师就在自己的身边,有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解决。能够提前预测到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相应的建议,这对我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可以扫清大家的“畏难”情绪,有利于及时高效地完成任务。

通过聆听专家讲座,与学员们的交流,积累了很多经典的教学案例,针对每个案例,大家各抒己见,也拓展了我的思维,开阔了眼界,学会了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更重要的是,积极参加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我学会使用媒体播放器播放流媒体、接收因特网,懂得在网上查阅资料,学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模式、优秀课件、优秀论文等,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的成败在于教师,在新课程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转变我们原先的“应试教育”思想尤为重要,因此,这次学习很及时的给我们老师新的理念和方法,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远程教育带给我的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体验,只有不断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教师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才能将新的教育形式应用于教学实践。新的起点需要新的奋斗,新的奋斗需要旗帜作为引导,这次培训就是一面很好的旗帜,在思想、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了我切实的指导和鼓励。

通过本次学习,我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观念,更新了自己的对《新课标》的认识。现将此次学习的收获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重新认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明白了教师应处于什么样的角色

1、对于学生来说,有趣、有效、有用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钥匙,并从学习上走向生活中。

2、教师并不只是把知识教给学生,同时还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应以宽容的态度去赏识,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3、对于后进生或者说学困生,学生不能自暴自弃,老师更不能视之不见。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学生学习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其本身,教师的成长同样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1、怎样让学生喜欢老师的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作为老师,要像父母般去关爱每个学生,有宽容大度的胸怀,语言风趣幽默,而不能像警察一样时时盯着学生不放。作为教师,其本身必须具有真才实学,做到为人师表。

2、教师应该先是课程工作者,然后才是教学工作者。教学不能只顾进度而忽视质量,学生没有掌握本节知识,就绝不前进教学。教师在上课时应具备课堂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及个人的人格魅力。

3、做为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威信并不是让学生怕你,而应该在对学生的宽容与关爱中,树立起来,让学生有感而发。

三、认识到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根据这一基本思想和思路,江山野先生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要靠教师来教,在学习中每前进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可以不完全依靠教师了,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自己学习的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获取一些新的知识。第三阶段是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就是学生基本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大略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得确切、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够抓住要领,并且常常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第五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第斯多惠说得好:“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为教学生,教师必先教自己,以促进学生的学为落脚点,教师自身的教与学在教学中也是同步发展的。

四、教学的三维目标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是生成性的,而不是教师强加在学生身上的。

1、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所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的,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学生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之中。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预设,在预设要适当而不能过头。教师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好习惯,而且还可以从中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3、在教学中虽然创设情境是重要的,但教师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要因学科、知识面而定。创设情境要借助实际的生活、活动,也可以通过语言、知识本身、学习背景、问题或者是猜想而达到教学的效果。总而言之,创设情境要简单易耗,有直观意义,考虑学生的特点并切合实际。做到有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学科性和情感性。

3.学习董淑猛先进事迹感想 篇三

董淑猛同志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毅然选择了从事麻风病治疗康复工作,甘冒被传染麻风病的风险,坚持每天为麻风病人作检查。面对地处偏远、交通通讯不便的医院、医疗设备简陋等困难,他迎难而上,解决生活之需,时刻了解病人的生活情况,在帮助病人康复的同时,还积极帮助病人摆脱自卑心理。他七年如一日,尽心尽力工作在治疗麻风病的一线上。他身上有很多弥足珍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

一、学习董淑猛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

董淑猛同志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朋友的不解、工作的危险、条件的艰苦,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毅然选择了当起麻风病医生的道路,扎根于条件艰苦的玲珑医院,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一般人都对麻风病避而远之,而董淑猛同志反是迎难而上,不仅开展对麻风病人的治疗,平时在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与老人病人们不离不弃,还把家安在了麻风村。作为一名窗口服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要不怕苦不怕累,面对群众的各种咨询以及业务的办理,坚持做到有问必答、即来即办理的原则,不能当场解答的,要经过讨论了解后再答复当事人,使得群众都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二、学习董淑猛同志的爱岗敬业精神

董淑猛七年如一日,尽心尽职,忘我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令人感动,充分体现了“以医院为家,视病人为亲人”的敬业精神。学习董淑猛同志的爱岗敬业精神,我们在用心做好日常的工作外,还要认真学习巩固业务知识水平,做到熟悉工作热爱工作,把业务工作变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热发亮。

三、学习董淑猛同志的坚定信念

玲珑医院远离城市,几乎与世隔绝,这里收不到电视信号,上不了网,手机信号不好。董淑猛同志每周下山一次购买日常生活品,自己开荒种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董淑猛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处处体现先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信共产主义,牢记党的宗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集中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树立了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和时代风貌。学习董淑猛同志坚定信念,体现了窗口服务人员始终坚持以党为中心,落实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做好和克服工作上的没一道难关。

4.董红楼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董杜庄镇中心小学

连金英

前一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董杜庄镇后朱家小学举行的现场会,深感获益匪浅,短短的学习时间,让我细细体会每一个当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开班伊始首先观看了他们的常规,像作业、备课、业务理论等,学生们那一手手漂亮的钢笔字尽展眼前,老师们的粉笔字也是写的相当出色,尤其是朱新泉校长,以身示范,那粉笔字写的是苍劲有力,在我看来,朱校长写的那不是一版粉笔字,简直是描绘了一幅光彩夺目,栩栩如生的画面。

课堂教学是我们活动的重点,也是我们学习的中心环节。为此市教委组织优秀的教学骨干为我们六堂优秀的实践课。从课堂教学模式看,我们这6位老师全部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这种实践模式被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可是我们必须牢记一点,小组是为课堂服务的,有必要的时候用,没有必要的时候就不能刻意的去用!有些老师就是为了所谓的“充分利用小组学习”。不论有没有必要,都生搬硬套了,效果并不好。作为听课者,我明显的感觉到听课是“享受”,这就是“课堂氛围”!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如何把学生好动的个性发挥到学习中去,这是一个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反映到教师的能力上,就是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

5.红楼梦研究性学习 篇五

课题组成员:刘冀颖 寇艺培 葛菊冰 冯艺轩 张怡宁 高旭 指导老师: 李兰梅 阮铭武

内容提要: 读《红楼梦》必须研读其诗词。研读《红楼梦》诗词是解读小说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发展的钥匙,也是把握、鉴赏小说的整体结构和谋篇布局特征的关键。研读时不仅要潜心读诗词本身,也必须熟知作者创作背景和成书环境,了解不同的版本和批本,更要依据红学专家的指点。因此,研读《红楼梦》诗词是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关键词:《红楼梦》及其诗词

曹雪芹

脂砚斋

周汝昌

为了较生动地了解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理解其内涵、精髓,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提高和培养古典名著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学会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部分艺术手法进行鉴赏,我们选取了《红楼梦》诗词研读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我们的学习与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阅读《红楼梦》前八十回,查找资料,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曹雪芹生平; 设计调查问卷,展开公众调查,分析调查结果;

总结《红楼梦》中诗词的作用及意义,对印象深刻的经典诗词发表评论、感想; 研读红学家观点,修正自我阅读研读结果。

一. 作者及创作背景: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溪、芹圃,清朝文学家,先祖在明末入满洲正白旗。他出身贵族世家,工诗画,有广泛的文学艺术知识和深厚的修养。他的曾祖、祖、父三代供职清廷内务府,历任江宁织造这一显宦达六十年之久。雍正时父辈因政治**被革职抄家,举家迁回北京;乾隆朝复遭大变,家道更是一蹶不振。亲身经历此事的曹雪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事《红楼梦》的构思与创作。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天不假年,“泪尽而逝”。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举世公认的巅峰。它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华文体厚积的结晶。正因如此,尽管它问世于两个多世纪之前,每个现代读者却能从书中发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获得社会和人生的丰富感受。他的《红楼梦》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

《红楼梦》诗词相关内容问卷调查

(附答案)

您好!我是石家庄43中,高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就《红楼梦》诗词相关内容进行调查。请您写下您的见解和真实想法,您的回答结果对调查报告意义重大。谢谢您的合作!

年龄

职业

1.您对《红楼梦》的了解或看法(请用一句话概括)2.您是否喜欢红楼梦诗词?请略述理由。3.您认为《红楼梦》诗词主要有那几种类别? 4.您最喜欢的《红楼梦》诗词类别是?

5.“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是《红楼梦》中哪首诗中的名句?

(A)A.黛玉:问菊

B.宝玉:访菊

C.湘云:咏白海棠

D.探春:咏白海棠 6.请对以下诗词做简单的点评: A.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B.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C.“空帐悲文凤,闲屏设彩鸳”中的“悲”与“闲” D.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E.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7.“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尽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拢空月痕!”出自《红楼梦》中哪首诗?(B)A.咏菊

B.桃花行

C.葬花辞

D.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 8.“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出自(D)

A.贾环:姽婳词

B.贾兰:姽婳词

C.薛宝琴:怀古诗十首

D.宝玉:姽婳词 9.“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出自(C)

A.湘云:如梦令·柳絮

B.宝琴:西江月·柳絮 C.黛玉:唐多令·柳絮

D.宝钗:临江仙·柳絮 10.“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红楼梦》中谁的判词?(B)A.袭人

B.晴雯

C.紫鹃

D.平儿 11.“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出自(A)A. 探春:咏白海棠

B. 宝钗:咏白海棠

12.“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出自(D)A.画菊

B.菊影

C.菊梦

D.簪菊

13.对号入座,写出下列别号所代表的人物

A.蕉下客(探春)

B.潇湘妃子(林黛玉)

C.蘅芜君(薛宝钗)

D.怡红公子(宝玉)

E.菱洲(迎春)

F.藕榭(惜春)

14.请问您是否会背诵《葬花辞》?如果会,能否默出一两句? 15.您心目中最好的《红楼梦》诗词诗句(可写不止一句)16.请简评您对《红楼梦》诗词的总体评价 注:第3.4.6题选答一题。

调查问卷共发出70张,收回67张,经过统计,问卷调查的正确率如下:

第5题:69%

第7题:70%

第8题:66%

第9题:61%

第10题:72% 第11题:57%

第12题:46% 第13题:a.36%

b.87%

c.79 %

d.85%

e.24 %

f.33 % 由以上结果可知,多数人认为菱洲是香菱别号,对菱洲(迎春)、藕榭(惜春)是迎春、惜春的住处不知,更不知二人是以她们的住处为别号的。最为人熟知的别号是黛玉、宝玉、宝钗三人的别号。

黛玉的词虽然颇受好评,但仅就数据来看,能真正记住她的一些诗词的人并不多,会背葬花辞的也不多。有关晴雯的判词的题目正确率最高,也许因为和人物性格命运有关,并且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所以颇为受人关注,在人们心中更有些影响力,更易被人们记住。

参与调查的人有在校中学生、大学生、公务员、教师、餐馆老板、营业员等。相比之下,在校中学生的答题正确率最高,共有二十位中学生参与,选择题填全对的人共有四个。

在很多人心中总认为自己读过《红楼梦》,但实际上熟知其中诗词的并不多。读者或许只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或许只是对古典名著的情节或其中的一部分感兴趣;能够真正欣赏曹雪芹才华的读者只在少数。这一现象越发提醒我们阅读古典名著要戒除浮躁。

三.阅读成果举隅:

据说《红楼梦》有130首诗歌,在我们看来,其中有叙事诗、咏物诗、写景诗、抒情诗、怀古讽今的诗等。体裁上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还有仿乐府旧体所作的诗和各类的词曲诔赋。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中,经典诗篇很多,《咏白海棠》、《姽婳词》、《桃花行》、《葬花辞》流传至今仍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而高鹗的后四十回在诗歌创作上明显不如曹。诗歌数量少且含金量不高,在此就不提了。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我们认为这不仅得益于有趣的情节,深刻的主旨内涵,经典的语言、对白等人物描写,而且更得益于其诗词曲赋的非凡功力,它们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C.宝钗:忆菊

D.探春:残菊 一.隐喻人物命运,暗示故事发展。如十二钗判词、《西江月》二词等。1.(第七十回宝琴词)似乎宝琴的命极好,貌美年少,后嫁与梅翰林之子,可观其诗词,为何总有一份悲哀?《西江月》的声调诚然壮,单“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可是其父母双亡,不得已奔姐姐处,回望幼时繁华之感。“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寄人篱下,终是孤苦难安,正因如此,才会和黛玉相惜吧。再看她的怀古迹之词,不得不叹其光鲜表面下忧愁的心。2.(第五回)曹老的文字游戏玩得可至炉火纯青,谐意在这里已不鲜,但仍不由为“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拍案叫绝,林中挂、雪中埋表现心系黛玉,对宝钗冷淡,玉带林倒过来成了“林黛玉”,雪谐音薛,暗含人物和其结局,构思精巧至极。

二. 加以一定环境描写,渲染情境,烘托人物心理。如《秋窗风雨夕》,触景生情,情感真挚。

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一天比一天重。一日与宝钗聊天之后,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黛玉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了其中的《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作《代别离》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这是一篇乐府体诗,诗题《秋窗风雨夕》恰与它摹仿的《春江花月夜》的题目对仗,是写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哀思绵绵,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娇弱又孤单寂寞的少女,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不禁肝肠寸断。“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这是多么惹人悲哀,令人同情。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铺垫。这首二十句的诗,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如果联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秋”字还应有更深的含意,可以理解为贾家即将步入秋季,开始“萧条”的阶段。三. 层层推进小说情节,直至高潮。如《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等。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是在抄检大观园之后,贾府急剧衰败的情况下出现的。林黛玉、史湘云二人,在联句时也写到了之前发生的事,同时用各种意象、词藻排遣苦闷的心情,充满了“酒尽”、“更残”、“语寂”、“焰昏”这类冷落、凄凉的气氛,以致使妙玉也感到“过于颓败凄楚”。她续作的十三韵,虽把湘、黛二人的“凄楚之句”翻过来,但还是不免流露出凄凉哀愁的感情。联句中用雕饰的语词、堆砌的典故,渲染了贾府中秋赏月的热闹场面和欢乐景象,但乐中难以掩饰彷徨颓丧。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冷月葬诗魂”新奇无比,堪称妙绝。四.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为后文情节作铺垫、埋伏笔。如《葬花辞》、《咏白海棠》、《桃花行》等。(第二十七回及七十回黛玉诗)。黛玉的诗素来最是惹人喜欢,虽宝钗时有文采胜过之时,但终觉黛玉是和着心血,寄着深情写下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佳作,宝钗在诗里也总是沿着为人套路,四平八稳的中庸,毫不见颓丧之情,较宝钗,她更像一位诗人,一位红颜薄命的诗人,两次桃花之作,人花相惜,人花相似,注定了这女子悲哀的宿命,初见咏桃花葬花,大叹风雅之极,后觉曹老原借了唐寅名士之风,不妨与唐寅之诗对比一下,“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 ”葬花惜花,葬惜的亦是心境,唐寅那首采用了顶针,虽他遭官场之灾,葬花之行里却有着看淡红尘的洒脱,黛玉的诗承袭了唐寅诗中叙事风格,有古风的味道,但那份凄凉自伤的凄惶凄凉悲怆,让人无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已成绝唱,亦爱这句“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去,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直自明了地体现了其可上九天的素心,“口齿噙香对月吟”的高洁,却与现实相触的悲哀。

五.刻画人物典型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感情,体现人物追求。如《五美吟》、《柳絮词》、《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

宝玉的诗词多有闺阁秀致之态,观其诗文,常透着豪门世家的公子之气,看似清贵,可细观那些事物,却是奢华富丽,诗中思想精神也是有些空洞,使似精雕玉砌的文采辉煌的事物,抖落了金粉,就只余得森森骨架,但到七十八回中他的诗文颇有改观,如《姽婳词》、《芙蓉女儿诔》。尤其是《芙蓉女儿诔》,是高度赞美并悼念死去的晴雯,行文流畅,使用骈句文字工整,富有气势,丰富新奇而不杂乱;排比、比喻、对仗、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辞华美,具有吸引力,既体现了宝玉的多情重情,又体现了晴雯的美貌、智慧、贤德、超凡脱俗、性格高洁、贞烈,还有对晴雯含冤受屈被逐病死的无奈、不满与不舍。刻画形象内外兼顾,使之形象可爱、丰满,哀叹与赞颂之情溢于言表。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娣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慧德。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罳;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疾。故尔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 颔。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怀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

四. 红学家观点:

红学家心目中的《红楼梦》经典诗词,《咏菊》、《问菊》、《菊梦》、《芙蓉女儿诔》、《秋窗风雨夕》、《葬花辞》等是公认的。

周汝昌观点举隅:

(一)关于《葬花词》

《葬花吟》是《红楼梦》书中打动读者第一篇诗,所以几乎成了《红楼》的代表。我曾说黛玉的三篇歌行体的力作,即《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后二首是精品力作,而不太受人注目,也少见过细的讨论。《葬花》确如雪芹明言,只是“随口念了几句”,有“散文诗”的意味,缺少精严的章法结构。因此,这实在是即景口占之诗句,甚异于案头涵咏推敲定稿的风格意度。

此篇开关即暗用《西厢》曲文而运化的,见我在《红楼小讲》中指出的例句。“落絮轻沾扑绣簾”句很重要,只这句,“絮”、“沾”“簾”三“眼目”字都出现了。让我先说说这三“眼”的妙绪文情:

絮,可别轻看,请记住,前边有个“堪怜咏絮才”(第五回),后文有个“偶填柳絮词”,都是呼应。“沾”,暗点雪芹的真名。此字单单出在“絮”的身边,饶有意味。簾,总是与黛玉相连,如“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簾栊空月痕”,“桃花簾外东风软,桃花簾内晨妆懒”,俱是要紧眼目。而又与“絮”紧紧相伴,“咏絮”一回,湘云先说“卷起半簾香雾”,宝琴后说“谁家香雪簾栊”,这就更为重要了。

悟知了“簾”字在黛玉诗中的重要性,也就明白了《在苏本》的“落絮轻沾扑乡簾”、“簾中女儿惜春暮”的文本是最正确的(它本是“闺中”),因为这“簾中”也就是“簾外桃花簾内人”的同义与呼应,这属于“顶针续簾格”,是有意的重复与衔接——后文《秋窗》与《桃花》两篇更发展了这个独擅的音韵体格。

此诗的警策,在于思绪“推理”,层层递进:

一、柳絮榆钱来了,桃李无人过问了。

二、桃李明年花可再发,而与花相似的女儿(这句才用“闺中”)却不可“重生”了。

三、今奴葬花,人谓我痴,然而异日来葬,“葬花人”者又有谁人?

四、归结一连串动人警句:“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至此,宝玉在山坡上听见,不禁“痴倒”——即感情撼动得不能支持了解!

怎么叫做“两不知”?可讲得清楚?似可懂,似又不易懂。也许是说:花之落,人之亡,皆不可问。“不可问”原来用为感叹而又不忍明言其不幸结尾的意思。我想,雪芹或亦此意。

“花落——人亡”,全书的总纲关目,亦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象征与注脚,前文后事血骨相连,呼吸相通,不是“两回事”。

全篇用“两不知”作结,结得最好,因为诗句虽完而含意不尽。何以“两不知”?不是简单地说“两者都不知道了”,而是说花之落,人之亡,其结局之不幸都是“不堪问”——即宝玉不忍细说,亦不忍倾听之,那是太令人伤情悲痛了。

这首诗,似黛玉自诉自伤,其实是代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总主题,大氛围,其感动人的力量,不是无缘无故的。

(二)关于“诗中的伏线”

人知“幻境”中的“判词”和曲文是预示各人命运的伏线,而只有真懂雪芹笔法才知道“幻境”以外的诗句,同样也都是预示和伏线.比如,黛、湘中秋之夜联句,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就能悟出知是分写二人的结局了,但又不一定尽晓上面的“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恨”一联已然是分示在先了.

书中的很多联语或排句,细按都兼此义.

即如贾政初入大观园一回,叙其迎门翠嶂,即有“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的对句,我读到此处即觉两句各有隐义,一句暗指黛玉,一句暗指湘云——那“泻雪”实际是下文贾政所拟亭名“泻玉”的变词,其实一也.

由此可司“泻”即“花落水流红”之“浓缩”,只是嫌它粗陋不雅而已。所以,这个“泻”又出现在“秋湍”、“石髓”里了。

谜语里已有了“泉向石边流出冷”之例。值得思索。

“泉石”是相关的,盖“小”者为泉石,大者即山水是矣。“抚石依泉”总在一处写。湍乃急流之义,故王古军《兰亭集序》有“清流、激湍”之语。“石髓”最奇:石头也有皮肉精髓——那么,如以玉为比喻而若外皮为璞,则苞玉即髓了,然玉又有“液”之一种形态,有古书传述之说,若然,则玉的“汁液”又是最高级的石髓了。倘如此,玉液随秋湍而流泻,岂此句之意义乎?——也许,雪芹就干脆是将流水比为石之髓液,亦未可知也。

然后,下句的“云根”,就以石之异名而接咏石头的事了。秋水即急流“泻玉”,而秋风扫叶又聚在石边。至此,我有悟了——

上句说的是有的女儿夭逝,如花落而水流了。有的女儿则仍在,虽在而身世不幸,如落叶当秋,随风流转,意外地,她们又重聚于“石”(人也)之身边了。

因此,我以为:上句是预示黛、钗一干人:下句是喻指湘、茜一干人。总之,既非“咏物”,亦非“写景”——实“叙事”之又一法耳。举此谜语,仍然是为了说明向来不为论者注意的“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二句奇文—被容易吸引人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给“淹”没了!“清流”与“激湍”是对举的,只一个“湍”,便道出了“花落水流红”的“急”势,莫可阻挽,可谓惊心动魄!而令人不觉的是前文两次出现的“泻”,到此这才公然不再遁避而加倍点醒。

风叶,柳絮,飘蓬也,家亡人散也,然而偏在此际特下一个“聚”字。这些可怜可叹的叶、絮,还能暂聚于“云根”,相为倡和,感知无端:“石为云根”,好极了!云是出于石而又归于石的——云不只是“散”,还会重“聚”——上句是黛,下句是湘,一丝不走。此之谓诗中伏线。雪芹的“伏线诗”,乃是唐篇宋句绝不曾有的,可不谓中华文化之奇致与绝唱哉?!第七十六回妙玉续诗

抄检以及随之而生的种种惨局,正是妙诗中的“石奇”、“木怪”之诸般险境,过此以下,这才又转出一番与前迥异的局面与气氛——这绝不是什么“才子佳人大团圆”,是“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这隐隐遥指向了日后宝、湘重会,“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即宝、湘二人结局的新境界。所以,这是“悲欢离合、世态炎凉”的一段故事的曲折过程,“气数”的推迁,而并非写作人才思不谨造成矛盾的问题。

(三)红院无联却有联

宝玉展才,为大观园题联四副。令人感到有些奇异的是这四副联中只有三副是属于“四大处”的,即有凤来仪(潇湘馆)、浣葛山庄(稻香村)、蘅芷清芬(蘅芜苑),而怡红快绿名列“四大处”之内却独不曾题联。这是何故?雪芹处处有其笔法用意而常人不易窥破,亦不肯深思求解,遂成“疑案”。

也许有人认为:怡红院日后即成为宝玉的住处,自己不能给自己作联之故也。这话也有道理——因为当时题联是为了给元妃看,要“应制”“颂圣”,这也无法双关自寓。

确乎这是一个难题,不易破解。但我又想,难解之点,还不止此。试一开列,请君细想——

一、“四大处”第一处最重要,匾曰“有凤来仪”,明指妃嫔之临幸无疑,可是联语却偏偏与匾无关,两句话专扣“竹”之绿与凉,借茶、棋而托衬——都是消闲的泛常词义(并不“应制”)。

二、后来这“凤”居成了黛玉的“茶”、“棋”之地。然而黛玉并不着棋,茶事也不是她的特征。(“茗烟”倒是宝玉的书童。)这都怎么讲?

三、再看四联中唯一“颂圣”的,是“新张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然此处却成了李纨之所居。那匾只是“杏帘在望”——是说酒店村肆。可谓“谁也不挨谁”。

四、及至为“清芬题联了,则又特标”香艳“二字”,与“应制”尤为违隔。“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荼

梦也香”,这哪儿像“应制体”,简直太“离谱”——“大不敬”了!可是也未遭贾政的嗔斥。

这像是与宝钗暗暗关联吗?也不像!真是奇极了。说心里话,我至今还是不明白这些地方的笔意何在,深望高明大雅给我指点。

这样,只剩下宝玉面试的四联中的另一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是题“沁芳”溪亭的,故以“水”为关合之点。然上下句本是分属花红柳绿的,而“红”隐不露,以意会之即显。这样,也许就可以“代”题“怡红快绿”了——即可以作怡红院之联了,故不再另题。此解妥否?

沁芳,实即“悼红”之变换美化婉语也,而有“红”则怡,失“红”则悼,二义相辅相成也。我觉这样解是可以“通”得过的。

面试而题的四联,有后补的没有?不得而详。只黛玉自言她补了许多,且舅舅都用了——这也大奇!从未听 说贾政和她有什么话说,又怎么会采用她的题句之理?所以藕香榭那一联到底是谁撰的?竟不可知。但此联特由湘云口念,史太君耳聆——而恰好史家早先也有此型水榭“枕霞阁”!这儿“文章”就奥妙无穷了。

“芙蓉影破旧兰浆,菱藕香深写竹桥。”芙蓉是荷花。“菱”、“藕”在书中又都有人名可关合:香菱,藕官。芙蓉又有木、水之分,如黛玉、晴雯的象征都是木芙蓉,秋花也,与荷莲非一。是以影破浆归,是夏日荷塘之情事。“藕”不指那白色根茎,是指荷花,古时说的“藕花”即荷花,是成语,不是“代词”。李清照《一煎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衣,独上兰舟„„”是联之上句所由来也。

五.结语:

即使是过去了千百年,红楼梦诗词都不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因为它值得被铭记。那些如深海中的一粒粒珍珠的诗词曲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但是,红楼梦诗词未曾脱离小说为人诵读,尽管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红楼诗词是作为红楼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如各位金陵女子的判词,若失了背景,便少了深意,苍白无力,它是与小说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红楼诗词中,大多颇有些悲哀的色彩,相对而言不易受到喜爱。红楼诗词的背景适合于封建时代,少了时代背景,在当今社会不易被人理解。

参考文献 :

6.《红楼梦》心得体会 篇六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的一系列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家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醉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惨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初读《红楼梦》是觉得很深奥,看不懂,说以我就连续看了几遍。在我看第三遍的时候,终于开始懂了。《红楼梦》其实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在《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们离红楼儿女们的故事是多么遥远。我们淋浴在党的春风中,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所以,我们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要发奋图强、努力向上学好知识,将来做个国家的有用人才,为国争光!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己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红楼梦》是悲剧,但在人类对美好的人性、人情和美的追求上确实胜利的。它集中了人性最本质的东西——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心灵也是脆弱的,就如林黛玉那样。“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如此美人,最终却落的个忧郁而死,只因她一心追求爱情的永恒与唯一。可想而知她是一个多么固执的人。

为了真爱的人可以抛弃一切世俗名利,甚至可以背上不仁不义不中不孝的罪名。这就是作者曹雪芹对精神爱情的高度赞扬。后来宝玉中举,宝钗怀孕,可他却遁入空门,说明作者在精神追求和世俗情感方面的矛盾,也集中体现作者坚定崇高的爱情观。宝黛的爱情是个大悲剧,宝玉和宝钗的爱情也是个大悲剧,曹雪芹对两者结局是矛盾的,但无疑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曹雪芹曾惨痛地写道:“趁着这奈何天,

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爱情既是生活中的幸福之源,又是逃避人生的避难所。在《红楼梦》里,爱情是宿命的,爱情本身就是悲剧,是人的悲剧,是人的世界的悲剧。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只不过是两种悲剧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那就是它们都是理想追求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冲突,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活在由情感的锁链所组成的世界,而在情感的锁链中,必不可少的是爱情这个环扣。在红楼梦,在大观园里,爱情是永恒的,永恒使我们选择了它,永恒的爱情成了可塑性的话题。它引起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

7.红楼梦心得体会 篇七

以前看红楼梦的时候是小学,没有听过关于这本书的介绍,完全是当作一部电视剧老看的,那时候还这么小,怎么可能看得懂呢,可能是由于林黛玉长得漂亮,宝玉也张的好的缘故吧,我竟吧这部电视剧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对林黛玉更是心寒得不得了,当时哪知道什么人物分析呀,就是觉得是薛宝钗抢走了宝玉害死了林妹妹,所以那时候很恨薛宝钗,对林黛玉有这一种说不出的怜爱之情,因此对宝玉也有恨意,恨他辜负了林妹妹。

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这本书,主要是中间事情太多,也只是有空的时候才翻起来看,当我阅读这原著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想法我都有了新的见解。小女不才,在这里我想来谈谈我对红楼梦各个人物的评价。

首先说王熙凤吧,她是云南郡王的女儿,也算是仕宦之家,有些来头,可惜也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赝品,半字不识,由于是贾政之妻王夫人的侄女,嫁到贾府成为贾琏的妻子,这个婚姻对这个理家才能算是佼佼者的女人来说到底是富还是是祸呢?在贾府,除了贾母谁都不敢得罪她,为什么?就因为在这个狗仗人势的地方,贾母是最大的,她喜欢凤丫头,谁敢说不字,更何况又是王夫人的侄女,也有人照着点,再加上她的聪明能干,做事干脆俐落,对待下人一丝不苟,可以说正是因为王熙凤的存在,贾府才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繁华的景象,但也可以说贾府给了王熙凤实战才能的舞台,她有把复杂的事情处理得清清楚楚的能力,最值得一题的是她有着男人的果断与威信,这我最佩服的一点。

可惜好景不长啊,自从那次小产之后,凤姐的身体就一直不是很好,再也没有以前生龙活虎的样子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似乎这次的生病就是凤姐整个人生事业的转折点,尽管之后她也曾接管一些事情做,但再也没有像当年处理贾蓉之妻的丧事那么令人心服口服了。她的威信也在逐渐地减弱,当贾府被抄时,尤其是宁国府的所有财产归官之后,她的丑闻也败露了,而王子腾在路中死了,养家没了人,在这里又是成为众矢之的,她真是举目无亲,尽管后来身体也有点好转,但是物是人非了啊,凤姐已失去了当年的灵牙利嘴了,贾母也感受到了这一点,也开始冷落她了,究竟是隔肚皮的呀,像她自己说的这人世间的有什么好吃的我也吃过了,有什么好穿我也穿过了,有什么好看的我也看过了,这寿命也到了,我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我有时候想人来这世界上是干什么呢,就是玩好,吃好,穿好呢还是其他的什么,现在的人拼了命的工作赚钱不也就是想吃好住好吗,这跟凤姐的要求不也一样吗,可见古往今来大家的人生观都是一样的,说什么为祖国做贡献,这只是空话,闲话,废话而已,为社会做出贡献那都是人在满足自我价值的附带品,只有自我价值得到满足,社会价值才会实现。

现实有的时候真的很现实,让人都有点透不过气来,甚至让许许多多的人都迷失的`人生的方向,人生在世真的是好可悲啊!

假如说凤姐最遗憾的是没有保重身体,让自己失去了革命的本钱,那么我想她在一生当中最庆幸的是熟悉了刘姥姥。

刘姥姥走进贾府就注定了是被嘲笑的对象,这一切的一切,在刘姥姥为自己的儿子想办法度日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想到了,被生活所趋的时候,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像她自己说的,反正我已经老了,这脸面也不算什么了,反正也是快进棺材的人了,这点脸又算什么呢。

8.《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八

《红楼梦》全篇足有100多回,回回回精妙绝伦,让人禁不住再看几遍。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怡红院夜宴庆生日”。

翻开书的目录,我第一眼便看到了这回“怡红院夜宴庆生日”,谁庆生?夜宴?脑海蹦出的一系列问题让我不假思索地读了这回,也让我感触很深。

这回讲的是众人为宝玉与薛宝琴庆生的故事至于“夜宴”就是宝玉,白天没玩够,晚上又与姐妹们玩了一会儿罢了。

读到这儿你一定很疑惑吧,疑惑这有什么好感触的?我当时也是这样想的,可读了第二遍,我忽然悟出一个问题,如果穷人也在那时如此隆重的开宴会会怎样呢?会被砍头吧。为什么同是人,他们就不用“掉头”呢?

因为地位。地位是指人与社会上的荣誉和声望。那若是没有地位,就没有荣誉和声望,没有荣誉和声望,就不配做人了吗?对,在古代就是这么残忍,人与人之间没有公平可言。如果你是平民,你可能连多喝了一点水,就没了性命,但如果你是富人,就连杀了人都有人帮你顶罪。

写到这儿,我被深深的震撼了,甚至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古代。难道地位真的那么重要吗?说白了,这也是皇帝的自私,放到现如今,也是官人的自利。

可能利益对他们来说真的很重要吧。也许自私自利,早就成了一种习惯。

9.读红楼梦心得体会 篇九

所以,并不是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黛玉本来就是个美人胚子,有些红学研究者说黛玉只是在宝玉的眼里看上去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况且,在第三回里曹雪芹确实写的很美:“笼烟眉““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完完全全一个弱柳扶风的林妹妹,怎么会单纯的`是一个病态?从薛蟠看黛玉的那一笔,我们就可以知道单单看黛玉的外貌,也是可以摄人魂魄的。

根据命运的设定,下凡后的黛玉,她那个眼泪,跟别的凡人不一样,却是有一定的总量的,那个总量,应该也就是在天界被灌溉的雨露的那个量。因此,黛玉那个话,你还记得吗?其实就是告诉读者,绛珠仙草对神瑛侍者的还泪,剩余量是越来越少了,那么,一旦泪尽,当然也就是完成了偿还灌溉之恩的任务,就要再回到天界去了,也就是说,人间的黛玉,她的生命就结束了。尽管这以后,书里还写了几次黛玉哭泣流泪,但她将泪尽而逝,这是文本的神话式预先设定,后面一定会这样来写的。

10.董红楼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红楼梦3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红楼梦3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1

《红楼梦》不是一本单纯的恋情小说,且正面描写占了极少的一部分,但对女子神态、着装、内心的描写古今还无出其右者,金陵十二钗,钗钗动人心,阅读下来,对书中的女子的遭遇愕然惋惜,能瞬间想起,印象较深的有金钏儿、晴雯、林黛玉、司琪、尤二姐、尤三姐、秦可卿,这些女子是已生命的代价痛斥封建社会女子的遭遇,与大家族荒淫无度,草菅人命的控诉。一朵海棠花不合时宜的开放,正式宣告封建大家族走向灭亡,对续书吧红楼梦否极泰来,我突觉想来,就当下而言,体制内看体制与体制外看体制,竟然会完全不同。书中女子个个性格鲜明,敢爱敢狠,有着强烈的反封建、反压迫的反抗精神。

过情关,谁敢闯,读红楼,心悲凉,浅啜酒,醉红颜,春犹卷,夜不眠,月阑珊,红妆零,滴不尽,胭脂泪,盼故人,再梦回。——江湖笑,江山美人多惹娇,江湖乐,一剑一萧伴天下,江湖悲,恩恩怨怨何时休,江湖愁,谁赢谁输谁知晓……

执剑聆听三妙音,敢向苍天借明月,可笑尘世缘难尽,梦烬韶华是何年。

花谢花开花满天,桃李飘飞一树春,莫叹花开终有落,此去经年会有时。

流水无情,花有情,春残花落终有时,花魂恋春总难留。

莫问落花何处去,化作春泥更护花,惜花叹花花不知,梦里探花把花还。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红楼梦3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2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以前总没有耐心读下去,最近好不容易抽空读完,发现从红楼梦中居然可以学到很多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在“金陵十二钗”中,王熙凤和贾探春都有突出的管理才能,但她们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差别甚大,曹雪芹笔下的宁荣二府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如文中所述,荣府虽小,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要管理得井井有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依仗着贾母的权势,王熙凤长期掌握着贾府的家政大权,管理就是王熙凤的主要工作,要搞清楚凤姐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还是从一些特殊案例说起。在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突然离世,贾珍请凤姐出面料理丧事,前后持续一个多月,在这段时间中,我们看看王熙凤的管理手段。

凤姐接手管理任务后的第一步是分析需求现状、找到问题关键,对宁府的风俗情况做了五条总结:

头一件是人口混杂,容易遗失物品;

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委;

三件,需求过费,滥支冒领;

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

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铃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第二步,针对以上结症,王熙凤采取了有力的对策,对任务进行了细分,明确分工,实行当班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赏罚制度,这一步充分展现了凤姐的管理才华,将复杂的任务拆分为若干独立的子任务,针对不同的子任务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使原本混杂不清系统变得条理清晰起来。第三步,树立威信,对有过失的人进行严惩。有个办事的下人因睡懒觉迟到了,被凤姐拿住,本是小事一桩,可凤姐说:“明儿他也来迟了,后儿我也来迟了,将来都没了人了”,当即便重重处罚了那个下人,于是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厉害,自此俱各兢兢业业,不敢偷安,不在话下。从第三步可以看出王熙凤善于利用自己的`权利,采用高压政策,以约束管理手下,也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红楼梦3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3

《红楼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本书吧,是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在图书馆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这本书,认识了她——林黛玉,她最后可以说是患忧郁症死的,但他(她)给我留下了很深(深刻)的映像。她那张眉清目秀的面孔,天真的想法,还有和贾宝玉的那段悲惨(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上个星期,回头望了望图书角,又发现了《红楼梦》这本书,又(一时)心血来潮,借接回家看看,回顾回顾这本中国的经典名著。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很漂亮,也就是那个令我映像最深的人物。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但别人都说宝钗比林黛玉好,唉......不过,林黛玉不是很坚强,还有些疑心病。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最后他们贾府也是死的死,嫁的嫁......最后,还是以悲剧(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这段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绝后的爱情故事真是让人深思。

上一篇:智能小车实验报告下一篇:舞蹈教师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