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巧用多媒体(共13篇)(共13篇)
1.信息技术课巧用多媒体 篇一
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案例剖析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屡见不鲜。多媒体技术如何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主体、教学内容三者相结合?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就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利与弊及如何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教学最优化 利与弊 案例剖析 新课程
一、案例事件剖析
在学习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4课“交友的智慧”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友谊”图,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血雨腥风相执手,功勋友谊万古留!”接着我向学生讲述:“同学们,这副对联是人民为纪念马恩的友谊撰写的。在马恩的40年的友谊中,他们相互帮助,志同道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这时我又想起了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我本以为可以借助名人警句来衬托突出马恩的友谊,自然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老师,错了,《赠汪伦》这首诗是送给汪伦的,不是送给马恩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名学生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马恩的友谊与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有什么相同的呢?”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应如何应对呢?
二、案例问题解决
我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暂时无法完整地回答,但是只要认真学习,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第一小组从对联入手,了解马恩在40年当中建立的是什么友谊,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他们的友谊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着手探究;第三小组考察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错误的交友观念和方法,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以便达成教学目标。
三、案例分析启示
(一)多媒体技术教学中“利”的表现
首先,多媒体课件可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易于理解。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能把枯燥的文本和理论以课件方式予以演示,使课堂气氛生动,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解九年级思品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迁安手工造纸、建昌营仁义胡同的传说图片,可播放唐山皮影《五峰会》、乐亭大鼓的音像画面、唐山评剧、唐山花吹等视频。无需教师过多讲解,学生通过这些图片、声像资料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非物质”概念,并切身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的就在我们身边。在思品课教学中,有些事物、问题难以用言语去表达去解释,而多媒体的应用则生活化了这些现象,既增加了学生感官上的兴趣认识,又有效、准确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顺利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其次,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多媒体的运用缩短了课堂授课时间,节约了在黑板上作图、写字的时间,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强化练习及实践应用提供了保证,同时也可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在讲解九年级思品课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时,教师可直接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当前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影像资料、解读总书记所作的报告等。这既是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又是对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
(二)多媒体也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多媒体教学中“弊”的表现
首先,课件制作过于花哨,有本末倒置之嫌。过多的课件展示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就会减少,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内容太多,影响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学的高效性,缩短的时间与额外增加的教学内容成正比,学生对大量的知识学起来吃力,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一节课下来学生手忙脚乱,犹如走马观花。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应做到“三个结合”
首先,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多媒体课件教学要与我们传统教学模式“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结合起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可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节奏,课堂是师生的共同舞台,做到教材、师生、工具的三者融合,都要体现教师知识的渊博、高尚的情操及教学的灵活性。而多媒体技术的选用,关键是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读懂学生――学生是真正的主人。
其次,多媒体课件教学与学生主体结合起来。多媒体技术的中介作用决定了教学中教师仅是引导,学生是主体。而教学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是什么”而教,不是根据“我们需要学生怎样”而教。学生是具有思维的人,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必须很好地了解学情,认真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技能、实践经验等。另外,教师教学时,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以便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再次,多媒体课件教学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教师在选用课件教学时,课件素材要保证与课标要求、教材一致,制作过程要体现简洁合理,具有启发性、实用性。因为技术仅仅是服务于教学的工具之一,教师不能为了展示先进设备使用的效果而教学,否则学生就会沉浸于“微电影”之中,而在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中分散了注意力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是一种发展趋势。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对促成课堂教学改革的良好发展,对课堂教学手段的选用实现最优化,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高效性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责编 张亚欣)
2.信息技术课巧用多媒体 篇二
近几年来, 我园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以示范园为核心, 尝试将各种教学资源组合、重构, 运用联合教研等形式,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影响及作用
(一) 优化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感知事物的内部动力。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活动中, 幼儿往往会被多媒体色彩鲜艳的画面、动静交替的物体、有趣或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从而进入到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例如, 在科学活动《大自然的菌类》中, 为了让幼儿了解的知识更广泛, 我们借助植物世界等教学软件, 利用多媒体声色并茂、动静结合等强大技术手段, 形象而直观地向幼儿展示了各种菌类。这样, 幼儿不仅认识了多种菌类, 而且了解了这些菌类的生活习性、作用, 以及如何区别有毒菌和无毒菌, 对菌类有了一个较全面的、感性的认识。
(二) 提高学习效率, 化解教学重难点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 对于抽象的现象、知识或概念往往不易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动画、图片、音视频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形式, 生动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 把静态知识动态化, 抽象知识形象化, 从而有效地化解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数积木》中, 由于部分积木被前面或上面的积木遮挡住, 让幼儿凭空进行想象统计积木的数量有一定的难度。于是, 我制作了电子白板课件。当数到被遮挡住的积木时, 我可以将遮挡的积木全部移开, 使幼儿一目了然, 从而很好地化解了教学重难点,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 增强学习主动性, 培养创新意识
3-6岁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 幼儿的想象力极其丰富, 具有很强的创造潜能。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 顺应了幼儿成长的需要, 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和动态的交互式环境, 增强幼儿学习的主体性, 拓展幼儿积极思维的空间, 培养创新精神,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整合
(一) 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内容方面的整合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 涵盖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 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由于幼儿年龄小, 生活经验匮乏,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内容不能简简单单地靠教师的说教来完成, 必须给幼儿呈现更加丰富的直观形象, 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多媒体课件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虚为实、化远为近, 将教育内容形象、鲜明、直观地表现出来, 增强了集体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引发了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 大大提高了教学活动的质量。例如, 大班科学活动《种子的传播》, 以种子及其不同的传播方式的认识作为幼儿认识秋季的契入口, 使幼儿能有机会观察到不同种类种子的传播方式, 了解种子与自然现象的相互联系及作用。
(二) 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日常活动方面的整合
在新《纲要》精神的引领和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我们逐渐认识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集体教学活动, 而应抓住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有利契机, 随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动植物的特性及生长过程,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提升对科学探究活动兴趣。我园每个班都增设了自然角,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季节特征投放相应的动植物、农作物、自然物等, 并引导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种植、饲养、和观察。但由于受时间和动植物生长持续性的限制, 幼儿获得的知识多是零碎的、松散的, 这对幼儿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影响。为此, 我们除了可以引导幼儿用记录表把观察到的现象随时记录下来, 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 如用照相机等拍摄下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的显著变化。当某一动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时, 我们可以把它生长变化的照片制作成Power Point展示给幼儿看, 帮助幼儿回忆其生长过程, 帮助他们建立完整、正确的认知结构。
三、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整合的注意事项
信息技术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手段之一, 有其优点也有缺点,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一) 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及其与教育活动整合的方法和技能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 教师是实施“整合”的主体, 但有些教师由于自身观念或对信息技术能力掌握得不够, 还不能很好地成为整合的主体。比如, 有的教师因为怕麻烦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 还有的教师因为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不够, 导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流畅地使用信息技术。因此, 教师应成为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者、自觉应用者和主动适应者, 积极学习、自觉应用信息技术。在使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熟悉每一个教学软件的内容、功用, 比较、选择或制作适合本班幼儿使用的教学课件, 以便更好地帮助幼儿们达到教学目标。其次,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要,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有伸缩练习空间的教学软件。再次, 教师在选择信息技术教育活动软件时要注意筛选, 避免那些有暴力倾向的内容充斥幼儿幼小的心灵。
(二) 保持教育信息技术与幼儿园传统教育活动之间的均衡关系
再好的信息技术设备、再好的教育软件, 也只能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手段与辅助工具, 决不能用它来取代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效度原则告诉我们: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选择, 不能唯“电”是从, 媒体现代化固然有它的优势, 但不一定就会带来教学高效度。教育信息技术手段, 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育手段, 而应与其他多种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试图以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尤其是那些符合幼儿成长需要的、经典的、优秀的活动, 比如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建筑游戏、玩沙、玩水等活动, 不能因为有了更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把它们通通废弃了。
3.信息技术课巧用多媒体 篇三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内的阅读活动有效结合
1.与语文阅读课堂相结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常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课件,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感信息、语文信息,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从而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让枯燥的课堂变成快乐的知识海洋。比如在教学《王二小》这篇抗日战争题材的文章时,由于学生离那个时代较为久远,光凭借教师的叙述是无法让他们体会到日寇的疯狂与残暴的。此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故事的实录,用课件的形式播放,就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既让学生领会了文章内容,也激发了他们的爱憎情感。再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向学生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此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学生就能够直观地看到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学生的兴趣大增。
2.与“阅读考级”相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我校开展了“阅读考级”活动,在每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上,我会根据本学年学生要考级的阅读书目中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好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系统地教给学生选择和阅读整本书的策略方法,让每位孩子每节课都有实效、有收获。学生在登录“一起读书,自助评测”的测评考级系统后,都有自己独立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之后根据自己所读的书回答系统设定好的与书本内容相关的问题,全部答完才算过关。通过“阅读考级”,轻松有效、大面积快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能便捷、直观地了解学校、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很喜欢阅读考级,因为它像玩游戏一样可以升级,并且可以一级一级地过关。让我玩中学,学中玩。太棒了!”我班学生在考级后这样说。
3.与校园活动相结合
自从我校开展“大阅读”活动以来,编写了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读经典学儒雅讲诚信扬文明》,并把教材制作成电子书本,学生每天早上到校后,值日班干部便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电子书本上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晨读,使这项日常性的阅读活动走向常规化,无形当中学生的传统文化便深深地扎根于脑海,也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本学年,我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举行了“故事大王”比赛。由于小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神话故事,讲故事是他们最喜爱的阅读活动之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举行故事比赛,学生会把故事演绎得更加精彩。如在一次比赛中,学生讲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他们自制了道具,布置了场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声音与图片效果,把兔妈妈与小兔子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外的阅读活动有效结合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在语文课上,每教完一篇课文,我都会根据本单元的主题推荐一两本好书或者相关的读物,引导孩子们去阅读,并在课堂上把要推荐的图书的图片、作者图片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件中呈现,让学生从直观形象感知,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这些书目。
2.网络阅读写感受
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渠道。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学校教育是开放的教育,而课堂上学生不爱“写”是因为他们没有读者,没有认同感,但互联网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为写出来就有人看,有人评价,这也客观上促进了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提高。
3.开展亲子阅读活动
亲子阅读是指家长参与到孩子阅读的过程当中,和他分享阅读带来的快乐。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上网查所要阅读的内容,和孩子一起阅读。阅读时,可以是孩子和妈妈互换角色当老师,妈妈朗读一段,孩子朗读一段,读完相互评点刚才对方阅读的情况,妈妈要尽可能表扬孩子:你读得真棒!每个字都很清楚,读音也很准确!也可以是选择故事情节强的书籍,如《我爸爸》《我妈妈》这样的绘本书籍,爸爸、妈妈、孩子分配角色,让孩子先挑选他们喜欢的角色,然后一家人将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爸爸和妈妈的表演要起到引导孩子的作用,声音要大,语气语调越夸张越好,要让孩子感觉到是在玩,阅读这本书是件很高兴的事。
4.用计算机写日记
学生写日记,是练笔的好方法,但很多同学都坚持不下来。利用计算机写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完日记后,进行排版设计,还可以插入一些小图片,增加日记的观赏性。对于写得好的日记,可以和同学们交流。
参考文献:
李小云.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阅读教学呈现放异彩[J].教育信息技术,2009.
4.巧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篇四
首先,大屏幕上出现场景:繁星闪烁,地球在宇宙中转动,并配以节奏明快的音乐。教师导课,“同学们,在46亿年前,茫茫的宇宙中诞生了一颗新的星球,那就是――地球。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经坎坷,同样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也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第一个在太空观察地球的人,他形容地球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蓝色的星球。为什么地球是蓝色的呢?”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自然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根据《大洲和大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把教材分为四部分进行处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名称轮廓;大洲的位置;大洋及海陆位置。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设置了A、B、C、D四组题,让学生进行选择,每组题中有3-5小题。其实,四组题的出现顺序是教师预定的,用Powerpoint做好链接,无论学生先选什么,后选什么,都是按顺序出现。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又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可谓一箭双雕。
每道题目都设有相应的链接,如“你能说出大陆、岛屿、半岛的区别吗?”一问题,出现形象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后,点击出现各部分名称;“你能识别七大洲的形状吗?”一问题,展示各大洲的轮廓图,让学生猜,再逐一显示名称,最后配以掌声,对学生进行鼓励;涉及到地图的问题,链接到相应的图上。各链接到的图片及幻灯片都设好返回链接,使课件的使用更流畅。
在教学过程中学与练相结合,及时反馈学习信息。用Flash制作七大洲的拼图,在学生识别七大洲形状和位置的基础上运用练习。画面的下方,不同的大洲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上面图中的陆地是用一个颜色表示的,要求学生把带颜色的大洲拖动到相应的位置上。在拼图的上方,有计时器,可以记录学生完成练习的时间。每小组出三个同学,一个同学说颜色,一个同学说出相应的大洲名,另一个同学在电脑前拖动完成任务。用时间最少的组为优胜组。另外,用“数字地球”的程序优化课堂教学,并适当增加教学深度。在大屏幕上,任意转动数字地球,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看海陆位置关系,强化学生的方向感,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课堂的最后环节是“比一比”栏目,以竞赛的方式使学生再度点燃求知热情。用Flash制作的记分板有了用武之地,各组分数随着按键或增或减,最后桂冠“戴”在胜利组上方。通过这一环节,不但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再现,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
最后,屏幕上又出现了熟悉的画面――地球在宇宙中,伴着乐曲教师小结,并指出:我们今天所学的仅仅是有关大洲大洋知识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和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后能进一步收集相关的资料,充实自已这一部分知识的储备量。
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感兴趣的同学写一篇《大洲大洋知多少》,可以整体写,也可以选某一个方面写。作业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疑问的个别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解答和帮助。如,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网址。从材料的上交看,全体同学都能够根据自己认识的情况或兴趣方向,写出或查找到相关的文字材料。通过这一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学生对信息的搜索技能,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正是由于把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才使得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并能够十分主动地参与其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加大了课堂密度,知识容量,让知识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实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备好课的同时,开发教学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5.巧用信息技术提升美术课堂教学 篇五
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 汪健
美术是视觉艺术、是美的展现,而美术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术教学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课堂结构安排,更需要不断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和提高教学水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在脑海中留下具体、鲜明、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使其身临其境,从而产生联想,加深记忆,提高艺术表现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锦上添花呢?结合实例现将我的探索尝试介绍如下。
一、多媒体渲染情境,激发创作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利用多媒体创设和展示美术教学的主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主动状态之中。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知识越丰富,技能越熟练,人的视野也越开阔,创造思维也越活跃,创新能力也随之提高。如在教苏少版第五册《叶子片片》教学中我先出示课件:《龟兔赛跑》的图片。再问学生:从这幅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多媒体的展示将简单的一片片叶子竟变出了精美的图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出示各种叶子图片。请同学们将叶子分类,说说叶子有哪些形状?观察叶子的颜色。(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清晰的发现有的树叶上有好几种颜色,而且叶子的正面和反面的色彩和肌理几乎不一样)。接着出示课件欣赏不同形状的树叶制作出来的作品:圆形、椭圆形可以用来做动物或者人物的头部、动物的身体,掌状可以用来做动物的尾巴,针状的树叶可以做毛发和胡须等。(通过多媒体欣赏作品使学生拓宽视野,了解用叶子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制作出的形态各异形象万千的精美作品。这样就解决了学生虽然对树叶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想象和创作上还有着一定的困难。从而增加孩子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兴趣,同时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作性。)这节手工课我用多媒体渲染情境,以故事的形式从命题、选材、构思等方面引导学生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趣处想。由此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实物展台演示,提高教学效率
美术教学中,以往教师示范演示时,因距离太远、视野遮挡、前后不连贯等原因,很多学生无法清楚而完整地看到整个演示过程,因而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做或不想做。但我们如果运用实物展台,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生通过大屏幕能清楚地看到教师整个演示过程;同时,优秀学生也可以上台尝试作业或演练,或将作品通过实物展台进行展览,并让学生自己讲解、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教学《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炊具、餐具、各种工具等日常用品,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但是很少有人认真观察、分析它们的造型特点。我在讲授本课的时候,在实物展台的帮助下形象直观的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日用品实物,感受各种材料造型带来的形式美感和独特的造型。通过多媒体图片的欣赏,在我的提问和引导下,学生展开联想对生活用品进行变形、夸张,拟人化等设计。在解决制作中的难点时用“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杯子怎么变成圆锥形的老鼠头部呢?实物展示台前由学生上前演示,解决难点。在点评美术作业时由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作品往往具有共性问题,所以当部分学生初稿出来后,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问题的作品,用实物展台展示出来。这时,可以同时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修改的方法,并同时将学生作品中各自的优点都一一予以展示、讲解。学生相互之间也就能取长补短,继而各自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作业的完成也由封闭走向了开放。
三、网络化欣赏,点燃对美的体验
美术欣赏是学生通过视觉来接受知识信息的。它强调以容纳古今中外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于一体,包含有丰富的美术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但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讲解感到枯燥、单调,这使得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网络化欣赏作品时,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传递的快速化可以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网络可以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信息,使教学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网络化进行教学,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更多的美术知识。例如:教苏少版美术第十二册《京剧脸谱》这一课,我用网络先通过文本让学生了解京剧的起源,文本和图片让学生中生动形象的画面中理解记忆平时很少接触了解的京剧角色和京剧脸谱的分类;然后,通过点击京剧在线让学生自由选择欣赏声情并茂的京剧名段,分小组辨别京剧的角色和京剧脸变及其代表人物,解决了教学的重点,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生学对京剧艺术的热爱。最后通过互联网让学生收录优秀多媒体课件,优秀课堂实录,让学生快捷直观的观察和学习自己所喜爱的京剧脸谱的绘画方法,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通过这种人与机器的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主体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主动探究,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且充分照顾个别差异,为实现小学美术教育的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提供保障。
6.信息技术课巧用多媒体 篇六
参 赛 作 品
征文类别: A 类
征文标题: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丰富传统语文教学
作者姓名:李艳菊 余建军 作者单位:孝昌县小河镇中心小学 通信地址:湖北省孝昌县小河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712—4851456 电子邮件:369706358@qq.com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丰富传统语文教学
——也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孝昌县小河镇中心小学 李艳菊 余建军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给小学教师和学生带来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与计算机网络,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巧妙地运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卓有成效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
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十分紧迫的。
一、更新教师观念,提高师生素质,打好整合基础。
(一)更新教师观念。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从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语文的问题或者学习有关语文的新知识,从而达到在运用当中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目的。
现在学校的整合课虽然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但仍有部分教师为了整合而整合,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混合在一起,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巨大意义和作用。所以,首先应更新教师的观念,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整合不等于混合,信息技术千万不能再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在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语文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让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这样“整合”才能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
(二)提高师生素质。
1、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
第一、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支持认知过程,激发探索兴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理解学生的具体观点和意见。第二、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软硬件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熟练操作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并将他们运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案编写可以用Word完成,演示文稿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成绩统计可以用Excel实现,这样,方便了资料的查找、积累与保存。事实上,教师掌握了常用软硬件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2、信息化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学生这方面来说,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学习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在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过程中,还要培养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力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因此,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辅助语文教学。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师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分别进行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这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体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自主学习。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并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语文学习目标。
三、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传统语文教学。
传统的学科教学时间都是在40分钟内完成导入新课、主题教学、分组实践、展示效果、教师评价、补充学习、布置作业等环节。然而实际的教学过程却是同学们还没能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只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走马观花的效果。课时短暂,环节僵化成了学生不能自由发挥的紧箍咒。我们不妨把一个知识单元集中在两节课一起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打破固有的模式,类似于调查、发布、总结甚至于实践等内容安排在课下,课上主要就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给学生铺设一个学习的支架,让学生理解如何自主学习,自主攀升。
(一)运用录音,激发兴趣。
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可以加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朗读文字教材的趣味,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二)运用投影,创设情景。
运用投影教学,方便、直观、感染力强。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而且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诱发情感。
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且图像活动变化,能展示情节,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提高阅读能力。
1、、熟练掌握各种学习软件。以小学古诗学习为例子。古诗的理解和应用一直是一个语文教师教授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在当代,“小学古诗导读”几乎囊括了小学到初中所有古诗的时代背景介绍,诗情画意的动画演示,符合古诗意境的音乐欣赏,给小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教师不一定知道这款软件和熟练使用其功能。这样就放弃了一个应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契机,行成了不应有的资源浪费。
2、、以课件诱发情感、突破难点。课件的使用和选择原则应以突破教学难点为根本目的,只有在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教学难点时,才考虑使用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要学生理解“潇洒”这个词,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光靠查字典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亲眼看一段黄山奇松的录象,边看边学,让学生感受黄山奇松的潇洒、挺秀,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是自己理解,而不是靠老师讲的。
(四)运用现代代网络,拓展视野。
传统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是很少的,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材料的时间就更少了。课堂上,我常常利用计算机网络,选择与课文紧密相关、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阅读材料辅助阅读教学。
例如:在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后,我告诉学生,大自然中动物间互惠互助的事在计算机里还有很多,学生根据需要自己操作计算机,用鼠标点击,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完成后面的练习(搜集有关资料,说说还有哪些动物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助的关系,再写下来)。练习结束,计算机能自动给出成绩报告,告诉学生答案的正确率及阅读速度。
又如:在教学《祁黄羊》中的人物介绍,先让学生阅读计算机网络课件,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祁黄羊、解狐、祁午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接着告诉学生,关于他们的详细资料在计算机的资料库里有介绍他们的文章。于是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各自的计算机,兴趣极浓地阅读起来,为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教学方式大大优于传统教学中学生听教师口头介绍,在同样甚至更少的时间里,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充分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录音与投影、多媒体与网络,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巧妙地运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卓有成效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既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大局,又要切实可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既要学习、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又要努力把握语文教学的精髓与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时代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共同进步吧!
参考文献:
(一)钟启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巧用多媒体技术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篇七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发现过程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能创设探究情境,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一个较好的途径就是再现地理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充分享受地理知识的探究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多媒体教学就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 在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时,对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 = 900 - 纬度差,教材是以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这个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我在上课时设计了多媒体课件,用地球图解法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探究这个结论的发现过程,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再提示学生去发现纬度差的求法有何不同? 留给学生探求新知的广阔空间,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使地理课堂教学直观形象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客观、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推动学生求知的原动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孔子曾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声并茂、虚拟现实、放大细节等特性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例如: 在必修Ⅰ《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的教学中,对于两种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据教材内容加上一些插图和挂图只能从虚和静的状态进行教学,学生凭想象跟随老师学习,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两种天气系统制成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将静态的图和事物变为动态的过程,增强其动感,学生能够实在、动态地感受冷暖气团相遇形成各种天气现象的模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地理概念的学习很多是靠老师的讲授,即使运用传统媒体也无法跳出静态的束缚。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一般来说,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巧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从而能够较好地掌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
比如,学习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中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时,学生对地球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一直比较难以建立空间概念,而这个空间概念的构建直接影响着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和掌握。课本上的示意图也只能从静态的、平面的角度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缺少空间概念。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模拟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学生能够动态地、立体地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容易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高效课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如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问题时,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等都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而形成的。在教学中,制作模拟黄赤交角形成的多媒体课件,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可以明显地看到黄赤交角的形成过程,从而引起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本来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反复演示,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8.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篇八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运用,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多媒体技术在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增加练习密度等方面,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75-02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并与小学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多媒体技术完善了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手段,多层次、多方位、图文并茂的知识信息传递,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给现代教育增添了亮点。只有深入挖掘、合理利用软件、信息、网络等,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能够穿越时空,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现实的生活或问题情境,具有生动、形象等特点,这是挂图、教具和言语都难以替代的。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选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可展示丰富多彩世界的相关内容,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在课堂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逐步引导他们探索新知。
如在教学《地球》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地球构造的视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入本节课设计的主题网站中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网络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自己熟悉的word或ppt的方式发布。最后,教师在演示操作和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利用教师机远程监视系统和多媒体展示,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等,很好地促进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信息互通,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小组合作,体验探究过程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也包含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全部知识点,也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准确领悟教师讲解的要点,这就需要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只需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启发,让他们亲自合作体验学习过程,在实践探索中获得新知。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轻松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也可将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通过多媒体进行大胆展示与交流,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与此同时教师也可适时对学生交流的内容进行补充与拓展,有条件的可以直接在电子白板上板书教学内容或对重难点进行回放。在每一次的探究活动课中,我都安排了分组实验,学生都很积极地进行分工合作,探究学习。
在一次观察“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的实验中,我发现学生都分工有序的进行实验,有的泡种子,有的用镊子剥种皮,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有的记录……,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是兴致勃勃的。在课后的观察日记中,我了解到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有很大收获。同时,有的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制成了课件,与大家一起分享。进行小组合作,实现生生互动,每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不用口干舌燥地讲解,而是指导、点拨。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理解起来比老师满堂灌输要深刻得多。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增加练习密度,积极参与练习
用多媒体为学生布置课堂练习,不仅能够使课堂练习形式多样,增强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练习的容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尽可能多做练习,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多媒体教学中的练习题有很强的趣味性、互动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做练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用多媒体技术,注意适时性,避免使用误区
多媒体技术给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但其应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有摆正它的位置,合理设计和灵活使用多媒体,注意使用的适时性,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互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它的魅力,让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要走出滥用多媒体的误区
使用网络多媒体是为了解决其他教学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因需要而使用,根据课堂的教学环节设计时机,根据课标、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深入地研究课件的制作意图,合理地使用。不能用演示代替学生活动,扼杀学生思维,不能忽视学生知识构建过程。
(二)要走出定式课件的误区
有的课件存在一个固定教学模式,对即时生成性资源不能随机应变,如预设的答案和学生的不同,或例题的解法和学生想法不一样,教师就不能拘泥于课件,而要机智应变。
(三)要走出为追求美感华而不实的误区
网络多媒体的使用应体现其技术的先进性和操作的灵活性,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将教学思想和方法巧妙地融入到多媒体中以求最佳效果。那些华丽、花哨的课件只是引起学生对多媒体观赏的兴趣,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这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不仅要精简和实效,而且教师也要熟练灵活地运用。
9.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技术教学 篇九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网络中的多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就为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应用。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搭建多媒体教学平台,为教学服务,则需要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付出努力,经过实践的验证,方能在不断改进完善中结出硕果。
关键词:多媒体;迁移能力;文艺会演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是属于选修模块,但对于学生而言,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视频编辑、声音编辑软件的应用难度一点也不低于多媒体软件的专业知识学习。高中学生对于多媒体作品的设计在开始学习时感兴趣,真要做,必须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技巧。教师不能一个操作一个操作去讲,还要学生学会,那怎么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也给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类比迁移,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
在讲PhotoShop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已经会运用美图秀秀将自己的照片美化了。这时在讲图像处理软件之前,让学生在课前拍一些生活照片。
上课后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美图秀秀美化自己的照片,并进行全班展示,全班同学看到一幅幅美化后的照片,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我引出运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进行处理的图像,并将处理后的照片和处理前的照片进行了对比。这时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具体的操作方法放在教师提供的素材文件夹中,让学生边学边做。同时教师不时对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还应预留出学生操作的时间,时间到请每个组选出自己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请其他组的学生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展示结束后,教师将学生制作过程中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指导。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互助相当重要,另外在每次每个组的成员的搭配要合理,每个小组至少有一位操作经验丰富的,充当小组成员的小老师,帮助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本组的操作水平。
二、借用学生活动场景,提高学生对技术为生活服务的认识
每年的“十一”长假前,我校都要举行校园运动会,在每次开运动会时,每个班个别同学喜欢用手机或DV记录同班同学在运动场上的出色表现,并将拍下的这段视频放在班级博客里。通过学习学生运用会声会影为视频添加了片头和片尾,将不需要的部分进行了裁剪,添加了运动会的背景音乐和字幕,每个画面的呈现添加不同的出场方式。学生再将编辑后的视频放在博客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三、观察对象,培养信息素养
对象的方法与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巨大应用。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
在我所代的班级中有艺术班的学生,其中有一个班是音乐班。她们对于音乐的热爱,我在上第一节课就可见一斑――她们没进机房,满楼道已是她们的歌声……
参加学校的元旦文艺会演,她们班表演的节目有:唱歌、舞蹈、小品,一到信息技术课课间时间,就会在网上搜各种伴奏带,但每一次用的伴奏没有,不用的反而有很多。班长找到我,看能否帮助她们完成一个音乐伴奏,为了解燃眉之急,我将声音编辑软件课调整到前面来讲。经过学习后,她们运用声音编辑软件将歌手的歌声取掉,只留伴奏,通过降噪等处理后,制作出了不错的音乐伴奏带。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科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知识技能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0.信息技术课巧用多媒体 篇十
靖江市城南中学 马钧
一、课例描述
信息技术课课例《制作多媒体作品》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信息技术初中下册》(彩色版)第九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所涉及的内容。
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PowerPoint 2003的基本操作技能:创建演示文稿、插入新幻灯片、添加文本、添加图片、添加音频视频、链接动画、播放预览等。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所掌握的关于PowerPoint 2003操作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故组织该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的过程中去发现PowerPoint 2003操作中还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学习;同时,能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与表达,能够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获取信息。
二、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初中下册》(彩色版)第九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所涉及的是集成办公软件PowerPoint 2003操作的内容。学生要学会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通过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更好地掌握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来表达思想或信息。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领域】
(1)初步学会利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2)进一步熟悉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3)经历作品的制作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地参与作品创作的情感。(4)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好表达能力。
(5)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信息获取、加工整理以及呈现交流。【情感领域】
学会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发展领域】
(1)掌握协作学习的技巧,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2)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3)学会在学习中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媒体素材的插入与编辑。难点:Flash动画的插入。
四、教学策略(解决的方法)(1)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学中即要求学生组成了2人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较为熟悉,并逐渐适应协作学习,但协作学习的技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并组织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小组的协作学习走向成熟。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 围绕“制作多媒体作品”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五、教学准备
主要设计了以下信息资源:
(1)本地(局域网)资源:教师事先从因特网接收资源中收集了大量有关“多媒体演示文稿”主题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分类别压缩为文件,上传服务器发布到局域网中。授课过程中,告知学生服务器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上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本地的局域网连接Internet,学生通过上网检索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
(一)介绍小组协作学习任务 包括如下内容:
(1)从老师提供的3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学生也可自己确定制作的主题),围绕该主题综合运用PowerPoint 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设计、制作一份多媒体演示文稿;
(2)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计划、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过程说明、各成员的分工、完成进度以及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二)通过展示优秀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解释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要点:(1)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有吸引力(2)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创意(3)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三)引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围绕主题进行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3个可供选择的主题包括:(1)苏州园林
可先让学生观看“苏州园林”PPT,然后教师打开PPT,分别进行“拙政园”页面,“留园”页面的制作步骤,教师逐步演示插入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操作,并讲解各操作步骤中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初步完成一个多媒体演示文稿。
学生活动:听教师讲解,学习教师的操作,不必完全模仿,最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加工作品
设计意图:以作品样例引导学生经历创作多媒体作品的实践过程。(2)网络与我
通过使用网络的亲身体验,可介绍网络虚假信息及防护、网络安全与措施、网络道德与法律等知识或感受。(3)2008年北京奥运会
可介绍奥运会新闻、奥运会赛程、奥运会图片、历届奥运会精彩瞬间、奥运会吉祥物、奥运会会徽、奥运会火炬等。
(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教师活动:教师提供作品参考页面,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部分页面的制作。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辅导,对于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把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放在课程教学网站上。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增强学生的协
作能力。
学生活动:明确自己的活动任务,利用教师提供的多媒体素材尝试制作部分页面,遇到问题可以在教学网站上寻找解决方法,或向同学好老师咨询。
设计意图: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不同进度好个性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协作学习。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1)本地资源:在局域网中,只要输入ftp://teacher这个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中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在Internet中,运用“百度、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并把相关资料下载。
(五)小组讨论并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制作的主题并初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制作方案、成员分配任务等。
(1)关于小组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参差不齐与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不同,故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展示优秀多媒体演示文稿及说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要点旨在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样版,同时希望学生一开始的制作即能做到规范、严谨。
(3)学生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规定了三个要表达的主题,原因在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主题表达是非常广泛的,由学生自拟不容易控制和把握。
(4)资料搜集的方法与途径的指导在本次活动中是必要的,我们所告诉学生的只是方法,而实际的操作则由学生完成。
(5)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讲,存在很多问题。故强调明确各自的责任,对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积极的意义。
(六)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作品创作是一个艺术和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我们在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主题和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媒体元素,并采用恰当的工具和手段进行表达,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学生活动: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设计意图:知识归纳、总结与提高。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本次教学的流程可归纳为6个步骤:
资源整合(课前)——任务导引——小组学习——成果交流——教师、学生评价、自我评价——总结推广
(八)后续活动:
教师活动:要求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多媒体作品。学生活动:自主修改和完善多媒体作品。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完善作品内容。
八、教学反思和回顾
本节课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过程,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而以学生学为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课的重点,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而在细节的设计上,不要太局限,上课时可灵活处理。其次在每步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析,促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各知识点,进一步完善作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11.信息技术课巧用多媒体 篇十一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体會。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客观事物,充分的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如第十一册的“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能直接去度量吗?(不能)由教师口中说出显得苍白无力,而学生更是一片茫然。运用多媒体来表现圆的面积不能直接度量则具有极大说服力。画面显示一个半径为r的圆,用边长等于半径r的小正方形直接去度量圆面积,学生清纯地看到圆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小,又比3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大,只能得出圆面积相当于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r×r)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而圆的面积究竟多大,无法用度量的方法得出准确结果。准确而清晰的画面极富感染力,为学生科学猜想创造了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一般的教学手段是决不可能得到这种教学效果的。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有效突破重、难点
事实上,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如:第十一册的“圆的面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大量引导学生通过“逐步逼近”的学习途径,感受“极限”思想,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1.多媒体引导学生把圆8等分,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寻找图形转化的基本方法:分——拼。
2.学生根据多媒体的演示导向把圆16等分。让学生看到把圆值6等分和把圆8等分比较,拼成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
3.再把圆32等分,64等分,无限等分。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从而启发学生得到这样的结论: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如果无限地等分圆,拼成的图形就能无限接近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c/2),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r)。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c/2×r=2πr/2×r=πr×r
三、巧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求知欲强,生性好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旺盛的求知欲,达到既定的教学要求,巧妙地运用投影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去认识,去思考,从多角度去发散思维。
如我教第一册“6的加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灵活掌握6的加减知识,我出示“牛”的活动图,“草地上左边有4头牛,右边有2头牛,一共有几头牛?”“草地上左边有2头牛,右边有4头牛,一共有几头牛?”“草地上左边有3头牛,右边有3头牛,一共有几头牛?”的投影演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叙述,并列出三个对应的算式:4+2=6,2+4=6,3+3=6,逐步训练学生看到简图,列出4个不同的加减法算式。
通过投影的直观演示和教师多角度的启发诱导,学生加深了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开拓学生视野,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巧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一些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复放,再现学习过程和方法,不仅能够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还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难学的知识。
如我教八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是这课时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认识等边三角形的特征,我在教等边三角形时,先出示一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三个角有什么关系?我按动鼠标,电脑把三角形两腰分开重叠,再按动一下鼠标,底边与两腰重叠,这时,再按动鼠标,电脑自动标出顶点和角的符号。再引导学生认识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的特征。按动鼠标,翻转三角形左右重叠,两底角重合,再次上下重叠,顶角与一底角重叠。这时,我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他们都睁大眼睛,高兴地盯着屏幕,争相举手发言,此刻学生的思绪完全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使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五、巧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巧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割舍教师的板书
巧用多媒体教学注意节奏,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
巧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巧用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取代教师
巧用多媒体教学要尽可能多提供让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机会
12.巧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篇十二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的起始阶段, 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 创设新的兴奋点, 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激发联想, 激励探究, 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 而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重要的一环。多媒体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扩大信息时空, 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 课堂信息量较过去有量和质的飞跃, 多媒体对知识的形象、规范、科学的展示刺激了学生的大脑皮层,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对信息的大量整合, 对展示与练习的快速呈现,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许多过去只靠板书呈现的东西现在只需一键下去, 就呈现出来, 过去要靠大量词汇描述的事例和现象, 现在通过声和色的立体呈现就可让学生熟记在心。
三、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 更适合于微观领域内容的教学
利用图形、动画等各种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生动地模拟和再现微观的结构、状态和过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电教媒体的直观性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人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绪、感情紧密相连的。新课标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 学生要想提高对道德的认识, 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没有强烈的激情是不可能的, 在过去的化学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情感的培养, 造成了学生的不均衡发展。多媒体的使用可在这方面助我们一臂之力。我们根据学生容易动情和容易受感染的特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 使学生始终处于愿学、乐学的情绪之中, 实现寓教于学, 寓教于乐, 从而使课堂产生无穷的魅力和广泛的心理效应。
总之, 多媒体技术以其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有利于启发思维, 增强注意力, 符合中学生的生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效率。
摘要:众所周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如果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 创设生动逼真的课堂环境, 可大大优化教学结构和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是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化学教学,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丁家桐.现代教育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
13.巧用多媒体 构建高效课堂 篇十三
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要想实现高效,需要我们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易于主动探索的学习气氛中。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主才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讨论、积极思考、顺畅表达。学生的学习收获才会更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实拓展教学内容,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拨动学生的心弦
现代语文课堂是对话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面对文本进行共同探究、交流碰撞思想,达到共同提高的过程。作为教师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参与课堂是自己的责任。形象、直观、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促进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琦君的散文《春酒》时,我用多媒体播放着过年时的场景视频片段,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述说着:提到过年我们都会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想起那充满温馨的年夜饭,想起全家人在观看礼花飞舞中相处的快乐,无尽的趣事,道不尽的民风民俗,它已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回忆”。那么,在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新年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台湾女作家琦君的脚步,到她的家乡,去感受一下她们过新年的故事――《春酒》。甜甜的一杯春酒,既是新年节日的珍品,又是母亲的引以为豪的骄傲,更是作者的甜蜜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课堂开始就定下了这样饱含深情的基调,唤起了学生深情的回忆,为阅读文本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此情此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感情。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我播放反映罗布泊的一些图片,同时叙述说:“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这是热爱地球的人所发出的沉痛的呼唤。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度。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著名科学家彭加木、探险家余纯顺均在罗布泊遇难,罗布泊,如今成为了死亡之地,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通过渲染这样的情景,学生知道了本课的学习任务是探究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二、积极创设情景,领略体验的魅力
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十分重要,因为一些情感体验只有学生自己亲身参与了才有切身体会。在平时教学中我就注意了这点。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活动策动点,吸引学生思考。比如在学习《敬畏自然》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请选择立场展开辩论。在学习《雷电颂》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三个情境: ⑴、假如你是屈原,面对奸佞的诬陷迫害,在这雷电交加、狂风大作的午夜,将会怎样倾吐衷肠?
⑵、假如你是作者,当主人公吟诵这篇独白时,你会安插哪些舞台提示,来形象表现他的动作和表情?
⑶、假如郭沫若走进课堂,与我们共同探讨学习本文,并释疑解难,你准备问他哪些问题?
课堂上就是这样,你多给学生支点,让他们自由发挥,既锻炼了能力,又增添了课堂趣味,何乐而不为?
三、精心充实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作为一种集声音、画面、信息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手段。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宠,许多老师纷纷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不仅吸引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大大丰富了课堂信息内容。如在学习《雷电颂》一课时,我利用课件给学生播放了《橘颂》的背景画面,学生感受到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在学习《敬畏自然》一课时,我用课件在上课伊始展示了三组图片:
⑴、认识自然。
课件展示:自然风光优美的图画。如:姹紫嫣红的春天花园 枫叶如火的山头 夕阳西下的落晖等美丽的风光画卷。
⑵、认识人类。
课件展示:人类历史上取得的骄人成绩。如各种新型桥梁,人类登月,神州九号发射场景„„ ⑶、认识人类与自然。
课件展示:登山攀援,大江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锐减,雨林消失„„学生看后就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环保问题越来越需要重视了。这样就把学生引导进入了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四、精心构建对话,拓展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完成。师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完整的阅读过程一般包括:首先是教师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积极构想文本与教学知识点契合的地方,以及用什么教学方法把文本与学生联系起来。其次是学生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思想认识层次理解文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再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同一文本进行交流、精心质疑,纠错纠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上把文本的理解向更深层次推进,学生此时就开始与自我对话,认识到自己思考存在的问题,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实现自我超越。
在课堂上,当学生把自己的见解给别人交流时,不仅可以加深认识理解,还可以纠正自己的思考偏差,拓展思维的广度。例如,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同学们对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接着我又问了一句,造成这种亲人之间不相认的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吗?学生们又继续思考起来,3 在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词时,教师针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设计了一个搜集有关“愁”的诗句的拓展训练。在学生们一起搜集的过程中,可能有的同学会局限于课本,只想着寻找运用比喻修辞写愁的诗句,这样很多诗句就被排斥在外了。这时,或许个别学生的灵光一现的小想法就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大家的思维的闸门便自然被打开了,也增长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