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评课

2024-09-03

同课异构评课(共15篇)(共15篇)

1.同课异构评课 篇一

评 课 总 结

------石河子地区生物学科带头人同课异构观摩课

2011-5-18,石河子地区各高中的40多名生物教师和教研员齐聚石河子二中,参加了“石河子地区生物学科带头人同课异构观摩课”活动。三位生物学科带头人,给学生和老师们奉献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我作为一位年轻教师,深受启发,总结了他们的优点,借为己用。

第一位是来自高级中学的生物学科带头人陶锦老师。她的亮点在于:

一、教学目标确立合理,具体。根据教材特点,切合学生实际年龄;实施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快速进入重点内容,完成教学,并通过适当的练习设计使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教学目标真正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思路新颖,编排恰当。以草莓实物展示导入新课,整节课以草莓为诱饵,设计一些抢答活动,获胜的一组会有战利品——草莓,同学们整节课都表现的热情高涨,都能积极参与。

三、态度严谨观念新,教学基本功夫棒。生物专业知识扎实;语言表达生动、流畅,富有感染力;板书设计合理。陶教师形成了新课程要求的新的教学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学教学,搜集了很多相关信息。

第二位是来自142团的学科带头人陈德红老师。

陈老师贯穿“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师从容不迫,适时发挥,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学生活泼好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跃然纸上。这些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陈老师课堂知识结构充实严谨,只是难度过大过深,与高考链接过紧,高一的同学们学习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没有完成教学环节。

第三位为我们带来示范课的是大连对口支援石河子的支教教师李啸。

一、内容处理与转化好:李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时间的考虑,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充实与处理——把单倍体的相关知识除去,加入与多倍体紧密相关的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

二、教学手段多样性:笑话导入,一下子就拉近了他和同学们的距离,接着他不断地用问题引导学生,学生互动活跃,在课堂上处于中心地位,个性、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媒体,视频,图片,故事相结合,生动形象展示了有趣的生物知识,实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落实好:情感教育相当突出——比如;在讲解21三体综合征的时候引入著名的音乐天才舟舟,让同学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不屈,学会坚强,学会面对挫折。

四、教学语言展现个人魅力:李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形体语言给学生和我们带来了一堂氛围好,笑声多的精彩的示范课。

此次观摩活动展现了学科带头人的教学风采,增进地区生物教学经验的交流,尤其对我们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理念,有十分积极的帮助。

(石河子一中 高一生物组 周明旭)

2.同课异构评课 篇二

一、内涵与特点

所谓同课异构, 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 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风格, 实施不同的教学途径, 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这里的“同”, 是指内容的同, 最终效果的同;而“异”是指思路、方法、途径、风格的差异。同课异构活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研究的是同一节课, 期待着同一个目标, 真正凸显新课程提出的“教师是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要求, 能使教师的教与研融为一体, 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教常新, 强化教师间的互动与交流, 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

同课异构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高效课堂则是一种教学形态, 其核心特点就是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它是一种教学的动态转化过程, 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作用。

1.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充分体现教无定法。

同样的一节课,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是多样的, 无论是环节安排还是细节处理都存有差异。如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汉语拼音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对拼音字母快速而又准确地记忆, 直接传授恐怕效果不会很好, 采用字母象形记忆法、音形联想法、游戏互动法、动画课件辅助法等策略可达到“异法同效”。

2. 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上充分体现高效课堂。

教师的个性人人不同, 上课的特点也千差万别, 因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教师应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课上, 要真正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要真正让学生有所想且能有所言, 能真正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 我们可以不受课堂的限制, 引领学生走进要写内容的真实世界, 也可用自己的经历或感受让学生洞察和思维, 这样在作文的构思过程中, 既教会了学生如何写作, 又潜移默化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学生, 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果。

3.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教材处理差异。

“同课异构”的目的是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呈现过程来追求同样的教学效果, 它有益于教学成绩的提升。教学中, 教师除了吃透所教章节的知识之外, 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位置, 以便更好地确定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 实现“立足教材、优化教材、因材施教、超越教材”的教学效果。如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设置教学目标, 采用“优化整合”的教材处理办法设置教学内容, 以摒弃照本宣科的旧式思维, 并利用导学案将教学内容落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上,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和而不同, 各美其美”。

4.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 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建议,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学习方式;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 以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 以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

二、启发评价

“同课异构”诠释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和教研理念, 开展这样的活动会让教师真正懂得“同课、异构、异彩”。我认为, 要达到同课且异彩, 我们应做到以下6点。一是关注新课改, 尝试更新课堂教学理念。要在备课和课堂结构设置上下一片苦心, 不断尝试创设精彩、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二是备课严谨扎实, 对教材的理解要透彻, 课堂导学问题设置、教师引导解疑要恰如其分, 操控自然。三是教师基本功要扎实, 整个课堂要激情投入。四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确保师生良好互动, 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命力。五是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和多角度的拓展, 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而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形成和发展的载体。六是讲练结合, 及时反馈, 让学生成为每堂课的主人。

优质课是优异的、高效的。它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精美的散文, 又犹如一首精美的诗。它多一点太长, 少一点太短。

1. 授课。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 每个学生完全吃透了文章内容, 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把握了文章的线索, 把握了文章的表现技巧。

2. 时间。

时间应安排得很合理、恰当, 学生充分地利用了时间, 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3. 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简练, 它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要幽默, 让学生发出会心的笑;要有文采,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4. 情感。情感要浓烈, 师生要有必要的融洽度, 要让学生欢迎你、接纳你, 认为你是辅助他成长的人。

5. 师生关系。师生地位平等, 没有高贵和低下之分。老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士。

3.同课异构:《背影》 篇三

该教学设计为“非指示性”教学中的“基于自主点评”的设计。主要用于语言有意味、思想有深味但其语言味、思想味又不容易领悟到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文学类文本。学生在一次次的点评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是“把人当人,自主成长”,在教学实践上体现为: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该设计的“自主点评”,笔者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点评文本的语言和内容等,在点评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基本程序是先独立点评,再相互交流。该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点评”:一、点评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彩i二、点评内容,领会内容的精妙;三、点评疑难,探究疑难的精深;四、点评特色,梳理特色的精巧。同时该设计也用于语言和内容浅显有味,适合学生独立学习的文本。用于这类浅显的文本时,标志性环节“四点评”的内容也随之调整为:一、点评词语,感受精彩词语所起的表现作用;二、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子所起的点睛作用;三、点评段落,探究重要段落所起的起承作用;四、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个性化写作特色。本文采用后者设计。

该设计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网络化教学来体现。如果每人面前有一台可上网的电脑,每一步点评都可以让同学同步上传,即时交流和分享。

【设计步骤】

一、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曾有同学说:我自己读《背影》,读得很感动,上课被老师一讲,却一点也不感动了。这堂课我们就自己来学习,自己来点评,在点评中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表达的特点。

点评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四个方面依次来点评:第一,点评词语,感受一些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i第二,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的点睛作用;第三,点评段落,探究一些重要段落的起承作用第四,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个性化写作特色。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关键看点评的精细程度如何。

这一环节是要体现“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按以下四个方面来设计(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调整):

1.点评词语,感受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感受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认为精彩的词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均可)旁用铅笔写上点评,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选四五个词语即可。

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成员间相互倾听,相互完善;然后由小组长集中全组的点评,向全班介绍。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学生已说到位的不再重复),和学生分享,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

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

第1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中的“背影”。点评:一个描写父亲形象并不重要的词,与前面“最不能忘记”搭配,引发读者奇特的阅读期待。

第2段:“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中的“簌簌”。点评:见形、见声又见情,把自己的悲伤表达得特别充分。

第4段:“他再三嘱咐茶房”中的“再三”。点评:表面上是叮嘱茶房的次数多,实则是内心对儿子的疼爱呵护多。

第5段:“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中的“紫毛大衣”。点评:家境困顿的背景下,这件衣服非同寻常,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疼爱与呵护。衣服的背后,站着一个慈祥可敬的父亲形象。下文父亲穿的可只是普通的“棉袍”!

第6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中的“橘子”。点评:又一个非同寻常的物品!借债度日的父亲前面刚和脚夫讲价钱节省开支,这里却为儿子买额外的“奢侈品”。普通的橘子,是父亲对儿子沉甸甸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呵护。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的“蹒跚”。点评:准确地表现了父亲走平路的特点和不易,也巧妙地为后面父亲上下月台的艰难做铺垫。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中的“攀”和“缩”。点评:准确地写出了父亲手和脚的吃力动作。正是这两个动作,引发了儿子心灵的震颤和感情的进发。

第7段:“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中的“东奔西走”。点评:简短的四个字,包含了父子两人为生活而奔波的几多艰辛与困苦,给人无限的想象。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中的“大去”。点评:父亲这个沉重的词引发了儿子的哀伤,也引发了儿子对父亲的回忆,于是有了这篇《背影》的诞生。(顺势解释:朱自清后来自述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2.点评句子,领会关键句的点睛作用

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领会关键句子的点睛作用: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认为关键的句子旁用铅笔写上点评,揭示关键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选四五个句子点评即可;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由小组长集中全组的点评,向全班介绍。

教师介绍自己的点评:

第1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评:这一句让读者知道本文写的是回忆,自然地引出下文,也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第2段:“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点评:这一句点明回忆的内容是家庭遭受不幸的特殊时期,为全文定下了哀伤的基调,增加了阅读的沉重感。

“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点评:这一句让人看到了父亲的坚强,给眼泪簌簌的儿子带来安慰和温暖。

第3段:“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点评:这一句引出了下文的故事。

第4段:“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点评:这一句表明父亲在谋事和送儿子的两难选择中,还是把感情的天平倾向了儿子,也自然引出了下文的送行细节。

第5段:“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点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和细心,与后面买橘子的感人情节相呼应。

第6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点评:这一句是这个情节内容的总领,也体现了父亲关怀的细心和周到。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点评:为后面父亲上下月台的艰难做铺垫。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点评:点明了父亲独自去买橘子的原因,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呵护。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点评:这一句是本段的焦点,也是全文的焦点。文字不多,却细腻准确、真挚感人。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点评:这一句与上下月台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让人读到的不是轻松,而是酸涩和敬重。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点评:这一句表明父亲又开始惦念儿子路途的平安了,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真正放心。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点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照:走了几步就回头,就担心儿子跟上来。父亲的牵挂之心并没有跟上自己向前的脚步。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点评:这一句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牵挂和感念;再写背影,对前面的感情表达起到了深化作用。

第7段:“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点评:这一句呼应开头,表明由前面的回忆回到了现实;家境的不如意,为全文再添一份悲情,增加了感人的力量。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点评:这一句在悲戚中再现背影,对全文的感情起到了深化和提升的作用;妙然天成的结尾。

3.点评段落,探究重要段落的起承作用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探究重要段落在全文中的起承作用;本文共有七段,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在每一段旁都用铅笔写上点评,揭示每个段落与主题“背影”的关系。

学生自主点评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

教师点评:

第1段:开篇即点题,引出下文的“背影”故事。

第2段:写跟着父亲奔丧回家,是“背影”故事的缘起。

第3段:写丧事完毕与父亲同行,是“背影”故事的前奏。

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

第5段:写父亲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出现的准备。

第6段:直接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全文的核心段落。

第7段:写读着父亲伤感的信,眼前再次浮现“背影”,与前面呼应。

结论:全文没有一个段落是可有无可、游离主题“背影”之外的。

4.点评全文,梳理全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点评前,教师先作引导,介绍要求和方法:通过点评,揭示梳理出全文的写作特色;要求学生以研究的眼光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铅笔在课文标题上方的空白处写下点评,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其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可以从选材、结构、语言、主题等多方面来梳理点评:点评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特点,再稍作展开,并点出该特色的效果;点评语言要简洁、准确。

学生自主点评、组内交流后,形成小组的共性认识;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不同小组的代表起来说说,分两步:第一步,原来自己是怎么点评梳理的:第二步,经过小组交流后自己又是怎么点评梳理的。

教师点评:

本文的写作特色主要有:第一,选材独特。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用“背影”来表现父亲,表达父爱,不仅新颖,而且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的同时,也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回味。第二,选点巧妙。写父亲,可以写平时的父亲,也可以写特殊时段的父亲。作者就选择了祖母去世、父亲卸职这个祸不单行的“家庭不幸时段”来写,这时的父爱会异乎寻常地感人,因为父亲是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而这个时候自己的感情也特别脆弱,最容易表现真情。第三,结构精巧。开头写背影;主体部分先为写背影一步步铺垫,再正面描写,然后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文章结尾又写收到父亲“大去不远”的家信后眼前再次出现背影。前后呼应,不仅精致,而且巧妙。第四,感情真实。作者并不是始终如一地写父亲的好,而是写出了心理变化的过程:写自己曾经觉得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说话不太漂亮,直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给他,艰难的攀爬动作引发了他心灵的震颤,才良知发现,真情涌动:末段又坦诚地写父子关系出现波折,如今两年不见,父亲又惦记着我和儿子;收到父亲的信,说膀子疼痛厉害,“大去之期不远矣”,使他伤感不已,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还有他的几次哭也很真实,不会让人感到矫情和虚饰。朱自清自己说:“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第五,语言朴实。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豪情的表达。语言全部来自日常生活,非常朴实,但又非常亲切和真挚。

二、反省自己的点评得失

每人自主反省自己在整个点评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与同学、老师的点评相比,自己哪些方面值得肯定需要保持,哪些方面必须调整需要完善。

先独立完成,在备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最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起来说说,边听边诊断分析,并及时给予鼓励:反省是可贵的品质和习惯,人是在反省中自主走向成熟的。

三、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现场讨论一个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下。

讨论交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这个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父母的一些言行不以为然了。但讨论交流的目的也不是对父母一味肯定,要根据情况,正确认识。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综合出各种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及时促进学习的深入。(略)

五、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每人独立积累后,同桌间相互检测。

最后教师也列出一些字词现场检测,如:交卸、奔丧、狼藉、簌簌、典质、赋闲、颓唐、琐屑。

再聚焦妙语佳句,美美地读。让学生自由诵读描写“背影”的段落,读出感受,读出感动。

4.同课异构的评课反思 篇四

今天,听了年轻老师同课异构,感触很多。这些课的亮点很多,我综合说几个。

(1)数学本身是个枯燥的学科,但我们这些年轻老师上起来,整个课堂都充满着青春活力。感觉学生上完整堂课,不是很累。我们可爱老师们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幽默的话语、很强的亲和力,尽自己所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亮点。

(2)年轻老师都充分备课,精心预备,课堂讲解细腻。从最基础人手,稳扎稳打。

(3)每个老师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设计这节课堂,思路清晰,环节完整,注重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过渡自然,板书设计合理。

5.同课异构 篇五

群文阅读,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一定主题关联下的阅读内容,也为能更充分全面地训练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深入研讨文本、比较阅读、分析鉴赏等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群文的优势,更准确地定位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不因为阅读量的增加,而使教师“讲”和“导”的分量过度增加,而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群文阅读的主人,享受群文的“福利”。2.群文阅读不能走马观花。

群文阅读,决定了课堂阅读量的极大增加,也让学生阅读和教学的难度大增。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群文教学时,为了展现教师的功底,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使阅读变为“走马观花”。每一次读,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重点不同,既有浏览式阅读,又有品味把玩,使阅读既有质、又有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可迁移的阅读能力。

3.群文阅读不仅要读,更要“品”。在长期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形成了较为保守的阅读教学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较,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阅读信息量、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更多的能力培养机会,因此,决不能为“教文”而教文。

看了这两节课,最大的收获是:每个人都是阅读的主人,都有不同的阅读视野和感悟。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为了让学生学会多篇文章的阅读,开展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有效地更新了教师阅读教学的意识,改革了阅读教学的模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李海蓉老师的群文阅读她通过尝试猜想的方法让阅读变得有意思,通过大象舅舅和小象的故事初步懂得情绪管理的一些方式。赖玉莲老师执教的《陪伴——温暖与需要》,玉莲老师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方面获得温暖与需要的信息,从而感知陪伴的温馨之情,进而感知有人陪伴一起做事的幸福,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同样的文章,选取的议题却不一样,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第一: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方式是对文本的总体把握,是高瞻远瞩、统章契领的。而传统文章教学,习惯于扣字抠词,更多关注的是“遣词造句”,是局部的细节,所以老师精讲细教,把知道学生朗读,有感情朗读无限制的放大,而群文阅读所教的则注重放在“谋篇布局”,只围绕着文章的中心议题,让学生运用生活中应用得最多的默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一、两个中心问题,所以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考察的不是学生学会了多少字词,背诵了多少篇章,而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质疑和发现,鼓励“发现至上”的探索性教学。

第二: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使目标的表述立足“群文”,尽可能地设定保底目标,目标的点更集中,不必过于细化,用“大目标”来体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第三: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的策略。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厘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

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思考

——观李海蓉和赖玉莲老师课例的启示

李海蓉老师上的《快乐起来》和赖玉莲老师上的《陪伴——温暖与需要》两堂课,同样选择了《大象舅舅》中的几个故事,但却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引导学生阅读。让我收获很多,对群文阅读教学有了更多的想法。

一是同样的一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喜好等方面,从阅读方法的指导、写作方法的认识、人文情感的体验等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指导孩子阅读。即便是人文情感方面,也可以是多角度的解读。这两位老师都从人文情感的角度解读,但解读的点又有所不同。

二是在一堂课中阅读多篇文章,选择的文章不可太多,议题也要集中,不可面面俱到,否则就给人以蜻蜓点水的感觉。在这两位老师的教学中,个人较喜欢李海蓉老师的教学设计,议题集中,符合低段孩子的认知特点。

三是低段的群文阅读选材上尽量选择孩子们喜欢的绘本故事或者是童谣。在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不可太多,否则流于形式。

同课异构中,两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赖玉莲老师执教的《陪伴——温暖与需要》,她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方面获得温暖与需要的信息,从而感知陪伴的温馨之情,进而感知有人陪伴一起做事的幸福,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

李海蓉老师执教的《快乐起来》,她通过尝试猜想的方法让阅读变得有意思,通过大象舅舅和小象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懂得情绪管理的一些方式。这两堂课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学生真正体会到情感后,就势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读,在读中让感情升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群文阅读专家王林博士也指出:群文阅读是课堂教学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的是这样的语文课堂:儿童的课堂,研究的课堂,讨论的课堂,阅读策略的课堂,思考的课堂。群文阅读要改变的并不是学生的阅读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由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快乐起来》和《陪伴——温暖与需要》这两个课例属同课异构,观看了这两课,我也学习、积累了不少经验。下面我来谈谈在我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启示。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种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同课异构”则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是集体智慧作为铺垫,这种“异构”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个人高超教学技能、个人的教学风采。“异构”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认真地准备一堂堂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我讲话不多,更没有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讨论的时间少了,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相对就多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把几篇文章就读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我也不可能那么深、那么细、那么透地讲析文章了。更不可能面面俱到、步步为营、高潮迭起。

在群文阅读方法上不能采用大声朗读或有感情的朗读,那样太浪费时间。因此,我采用了略读、浏览、跳读能阅读方式,基本是生活化的阅读。总之,这两个课例让我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精髓。在群文阅读这条路上,我还需不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充实自己。

两节群文阅读课阅读的都是同一组阅读材料《大象舅舅》,执教者分别是成都锦西外国语小学的李海蓉老师和来自宝岛台湾的赖玉莲老师。李老师的课题是《简单的快乐》,议题是“悲伤像车窗外的电线杆,总会过去的。”李老师引导学生利用猜读的方式读故事,体会猜读的乐趣。并且让学生懂得,在不开心的时候,可以通过玩一些好玩的、简单的事情,让自己快乐起来。李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使群文阅读的课堂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台湾的赖玉连老师给所有的参会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大约六十多岁,一口软软的国语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令人心里暖暖的,仿佛回到了爱听故事的孩提时代。她的课题是《陪伴——温暖与需要》,李老师强调的是“快乐”,而赖老师则是“陪伴”,她引导学生运用独立阅读、提取讯息、分享交流等方法,通过群文阅读构建概念,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获得温暖与需要的思考讯息,从而感知陪伴的温馨之情。在赖玉连老师的课上,她总是让学生坐着回答,你听不到精彩的过渡语,准确的评价语,充斥课堂的总是她那几句——“哦,原来是这样„„”、“哦,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她注重学生思维的碰撞,注重学生是否真的敢说,是否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学生学得很有兴趣,在故事的层层推进中,思考得也越来越深入,真正体现探究的过程。课后赖老师说,乐趣是孩子阅读的原动力,老师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受到阅读是多么快乐。营造孩子什么时候想说就说的课堂氛围。感受不是教出来的。给孩子一点时间,跟孩子一起聊故事。

6.2013同课异构 篇六

为了进一步推进有效教学的课例研究,更好地提升我校的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反思,全面实施有效教学活动,本学期,我校教务处将以 “同课异构”为载体,通过上课、评课、研讨、反思交流等形式,让教师在密切合作、深度对话中探讨教学问题,分享彼此经验,提升整体水平。学校特制定“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方案。

一、参加科目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中学七年级英语。

二、组织形式:

1.本次活动由教研组长牵头,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进行。

2.各年级备课组集体教研,统一课题,统一重难点,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以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塑造各具特色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3.各年级备课组于授课前一周拟定上课内容,上报教务处统一安排。

三、活动时间:

2013年11月20日中学七年级英语

第一节李娟

第二节周玲玲

第三节阚学武

第四节雷娟

2013年11月27日小学三年级数学

第一节焦娟

第二节陈秋英

第三节熊慧霞

四、活动要求:

1.教研组长要认真组织,选好讲课内容。

2.通过此次活动,同行间、师徒间要互相帮助,合作学习。中青教师起到引领作用、示范作用。

3.各位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展示各自亮点,有特色,有新意,达到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

4.教研组长要认真组织,定好每位教师的上课时间,并组织好其他教师听课。

5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全部讲完异构课后,教研组长要组织教师进行一次集体教研,就各自所讲内容互相评说,指出各自的优点并提出建议,达到同课异构、互相促进的目的。集体教研的具体时间要上报教务处,校行政领导要分别深入到各教研组旁听教研。

浮山中小学教务处

7.比较《窗》之同课异构 篇七

付老师在【文本感知】环节中,要求学生从靠近窗口或远离窗口的病人(以下称远窗或近窗病人)的角度,简述内容。其后引导:“为什么从两个角度叙述会有难易不同?因为作者写作的视角更多关注于远窗病人,因此,复述故事时要选好视角。”

作者写作关注的视角是什么?我们来看文中的一处虚写: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这样的美景是作者借助近窗病人之口传达给我们的,也可以说是作者美好内心的外显。一个对生活没有热爱,心中无美的人是编织不出这样的场景的。编者将此文选入教材,想必也认为其暗合“以文化人”的精妙。显而易见,作者泰格特不会将写作的视角关注在远窗病人身上,对其描述也只是为了对比、凸显近窗病人。

我们复述故事时要选择怎样的视角?便于复述、易于理清文章脉络、可清晰概括故事梗概的视角当然是我们需要选择的,但却不一定是最佳的视角。复述故事内容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理解中心、把握情感。复述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能达成目的的手段,无论难易,才是最佳手段。《窗》一文借助复述应该将学生的思想引向关注于近窗病人,还是远窗病人?付老师从复述的难易角度引导学生从远窗病人的角度入手,笔者建议当从近窗病人下笔,方能更好地体会其心理,把握其形象,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

在【课堂探讨】中,付老师在要求学生根据提示,梳理概括远窗病人的内心变化过程环节耗时稍多。其间,付老师追问学生远窗病人内心变化的依据在哪里?并亲力范读关键性词句,领着学生体会远窗病人的内心一步步发展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付老师的关注点在于分析体会远窗病人的心理,着重展现其心灵之丑、体悟的是人性的恶念如何滋生、如何步步蚕食良知、乃至最终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见死不救的卑劣。

笔者认为,人性中的阴暗,授课中只应点到为止,不必深思之;细掂量,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向上向善思想的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孔子家语》以芝兰之室、鲍鱼之肆警戒君子慎其所处,笔者认为,我们老师是不是也要慎其所教呢?

再看刘老师的一处教学片段:

师:从两位病人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远窗病人是一个自私、心灵丑陋的的人。

师:我们用一个字来归纳。

生:恶。

师:我请同学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到近窗病人身上。

生:近窗病人是善良的人。

生:乐观,对生活充满着希望。

生:他不仅鼓舞自己,还鼓舞着病友。

师:我们也用一个字来归纳。

生:善。

师:是的,而且这种善应当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不求回报的。我们每个人也当有一颗善心,一种纯粹、纯洁、纯净的善。

师:面对人性的两面,我们当如何抉择?

生:做一个好人。

生:对别人拥有善意。

师:假如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摔倒了,扶不扶?

生:(七嘴八舌)扶。

师:请不愿意扶的同学站起来。

几生起立。

师:你们为什么不扶?

生:我担心扶的不对,会影响这位奶奶。

师:你是认为没学过急救,万一搀扶不当,反而不利于这位老奶奶。凡和这位同学观点一致的,请坐。

一生仍站着。

师:你为什么不扶?

生:我担心被别人讹诈。

师:你很谨慎,下面有听课老师,你听取一下他们意见。

生拿话筒下位咨询。

听课老师:我认为应该立即去扶,人性中的善不应被泯灭,对吗,孩子?

师:老师作一假设,假如摔倒的人是你的奶奶,你希不希望别人扶?为什么我们可以扶起自己的奶奶却不能扶助别人的奶奶?

生思索,然后点头:老师,我以后遇到摔倒的奶奶一定扶。

听到这里,笔者不禁为之拍案叫好。笔者认为,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导引,不正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要求的吗?这样的教学,既符合泰格特写作此文的本意,又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向善的人文导向。生活中的一些热门话题,我们可以引来作为文本的外延,借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德行善。

8.同课异构,不同精彩 篇八

关键词 历史教育 同课异构 新课程改革

有一个《谋杀小天使》的故事,大画家詹姆斯·惠斯勒年轻时曾被西点军校录取。那是19世纪50年代,军校的教授为这个固执的“差等生”伤透了脑筋。 有位工程学教授让同学们设计一座桥。惠斯勒的设计图上是绿草如茵的河岸,一座充满浪漫色彩的小石桥,还有两个儿童在桥上垂钓。教授命令惠斯勒重画,给他的批示是:“把那两个孩子给我从桥上撵走,这是军事桥梁!” 几天后,惠斯勒交回作业。这次,钓鱼的孩子被从桥上转移到了岸边。教授气急败坏地批示道:“我叫你把这两个孩子去掉,把他们从图上彻底删除!否则你的成绩将是不及格。”当天下午,修改过的图纸就出现在教授的办公桌上。教授一看,图中果然不见了小孩的踪影,心里正高兴,突然发现河岸边多了两个小坟头,墓碑上刻着:“永悼被独裁者谋杀的小天使——吉姆和埃娃。”

世界少了一个军事家,却多了一个画家。教育究竟是什么?中学历史教育又应该是什么?多少节课后反思时我都在想我的历史课堂究竟要带给孩子们什么呢?

有这么两节课,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课异构。第一节课以教材和三则故事(《吃了兴奋剂的棉纺织业》、《改变世界的学徒工》、《交通运输的大跃进》)为基础,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从而实现三维目标。教师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为使学生认识到1%的天赋加99%的努力就是成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力图通过大量的文字信息让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中抽象出工业革命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历史影响,但始终给人以老师在呈现给学生一桌饕餮大餐,一桌热量和卡路里都被严格计算过的大餐。菜虽精致,能确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难以想象这是学生们真正想要的吗。第二节课基于发现教学“1+X”问题群的研究要求,以核心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本,延伸出子问题分别围绕“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工业革命的发展——瓦特改良蒸汽机,并且运用到各行各业中,推动工业的发展”、“轮船和火车的发明”“工业革命的影响——科技发展促进了生活改善、社会发展”展开。在学生通过录音、图片、史料充分进行挖掘分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最后形成“生活因科技而改变”的探究话题。整节课娓娓道来,孩子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得到了尊重,最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历史,“神入”历史一定程度上不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还在于精神的沉淀。不满足于灌输一致性,允许百花齐放。不拘泥于知识、教材,而看重孩子们的好奇心、主动性,以及精神想像的直率。当孩子真正地参与了课堂,融入了现实,一切才变得有意义。

教育本应启人蔽、致良知、创造人格而非制造模型,可是在现实世界中又怎样呢?

教育是一个向心的过程:它只创造模型而不是人格;换句话说,它只灌输一致性,而这恰是文明的大敌。只有一个天性健康的人才能汲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能够在步入中年之前从这种毁灭性的实用教育中恢复过来,然而这时已经太晚了。教育磨平了他们身上一些可贵的棱角,并耗尽了他们个性的源泉。教育毁坏了他们见解的独创性,毁坏了他们的好奇心、主动性,以及精神想像的直率。他们不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不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他们的冲动、他们的谈话——他们的梦想。我敢说都被标准化了;就算没有这样,十年的学校教育也已经尽其所能地达到了这个目标了。教育是应试教育控制下的应声虫工厂。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教育是教人化平凡,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 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的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服务的,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尊重和接受学生的差异,就成了教师在课堂上面临的新的巨大的挑战。初中的历史课,尤其初三的历史课不好上,在推行百分制折合一定比例分数、实际上作为高中录取主要依据的今天,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又难以跻身升学“主科”行列之中,初中历史教师之难,初中历史学科之弱,可想而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历史教师艰难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默默地捍卫着历史教学工作者的尊严,坚持着当年的价值追求。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在想突破功利的桎梏,只有靠得那万万个执著的你、我、他。

参考文献:

[1](英)诺曼·道格拉斯《再见,西方文化》(M).郭洪涛,丁才云,陈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30.

9.2012特岗《同课异构》 篇九

吴村中心校 李海丽

经过两天的《同课异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由于刚刚上岗,从学生的角色一下子转换成教师有太多的不适应,对教学结构把握不够,怎样把学生教好?怎样上好一节课?成了一个大难题。经过一个月的教学亲身体验,自己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疑惑,刚好师讯科的领导组织我们这些老师培训,真是来了一场即时雨,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指明了方向!

二零一二年十月十八、十九日两天,我们最近三年的特岗教师听了四节《同课异构》课程。由师训科领导组织,每节课请一位新教师与一位老教师两人组成一组,在报告厅前部中间现场对比同讲一节课,学生配合,我们剩余这些新教师在阶梯室内周围听课,每听完一组教师讲课,都由新教师积极发表对同课异构课程的评价见解,最后是资深老教师总结。这样一个合理的流程分四段两天圆满完成„„

十月二十八日一大早,我们都迫不及待的赶到了辉县市老一中,签完到以后,陆续走进了阶梯教室,按要求坐好,开始听课!早上八点到十一点是一位新教师跟一位老教师同讲一节数学课《乘法的初步认识》,两位教师的讲课各具风采:新教师讲课风趣幽默,尽管是数学课,却能跟生活接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乐趣,轻松学习,但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很好的注意到每位学生,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够,缺少微笑,教学思路不够清晰,知识点不够明确;老教师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关爱,能够很好的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但与生活联系不够,在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发现问题,对重点的点拨不够明确。使我感悟到了,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要怕学生说错,多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适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学生纠正错误,加强对学生的表扬;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加强组织教学;每位教师都要形成属于自己的最好的风格——首先,要修炼自身的气质:做到活泼、稳重,学会思考,其次,要创设情境:找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服务知识教学,加强备课,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次,要追求对教材知识点的表征,最后,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下午两点到四点半讲的是小学语文课《犟龟》,杜老师范读课文是一大亮点,并且配上了音乐,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程结束时还奖励给了全班同学两只小乌龟,学生一定对本节课有了更深的印象,教学方法中的“勾、画、圈、点”也很好,但课程中的一些教学过程要细化,比如,读课文和划重点语句最好分开进行。郭老师的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想象很不错,但最后课件上应该为“继续写情节”,会更符合课堂教学。

十月二十九日上下午讲的都是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上午讲的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也就是课本的十七课——《十年后的礼物》。刚好我也是在中心校教小学五年级语文的,而且这节课我也上过了,所以比较熟悉而亲切。整体感知,这两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备课很充分,讲课思路清晰而有条理,都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同学分析感悟,并且都讲解了四五自然段属于“插叙”这一新的写作方式。刘老师的课使人感觉欣赏的成分更多一点,王老师的课显得更具厚重感,语文味更足一些!最后,龚老师给我们讲了作文教学方法——《让作文教学神采飞扬》,要求作文要自由表达,有所创新,需要说真话,诉真情,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的源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运用自如!作文离不开阅读,因此要多读,多摘抄,多背诵。多为学生创作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给学生介绍多种写作方法,便于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教会学生提示语位置的巧妙使用。让学生懂得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心里,使文章内容多变!

下午讲的是《武松打虎》,曲老师讲课语言干净利落,成语使用流利,具有优秀教师的潜质,板书全面,能够把一个长的问题用红色字体标注划分简短,便于学生理解,但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多鼓励,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的兴趣,多让学生朗读。杨老师讲课以诗文引入古文,播放梁山好汉,把武松放到最后引入课文,中间遇到了突发停电,但仍然镇定自若,急中生智,学习过程是聊出来的,弱化了学习味,但板书略微随意,假如连贯美观一些会更好!

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我看到了这些优秀教师身上绽放出太多的闪光点,他们对教育事业是那么的兢兢业业,勇于挖掘,敢于创新,奋斗在最前线,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向这些优秀教师看齐,让我们祖国的花朵一代胜过一代,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10.同课异构、高效课堂 篇十

各学区(校):

为了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努力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根据中心学校2012年工作要点安排,结合我镇实际,经研究,决定开展小学语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王录斌

副组长:夏严明、徐光鲜、吴甫斌

成员:韦文金、任清贵、张邦玮、李晶、殷诗明、华韶强、陈虎、各初小负责人

二、活动地点:法官镇黄家店小学

三、活动时间:4月12日至4月13日

四、参加人员:

小学各学区负责人、参赛教师和工作人员。各校在选拔的基础上,推荐语文教师参赛。具体名额分配如下:校本部1名、大寺庙1名、两岔1名、黄家店1名、僧道关1名、九年制1名,共6名。(单设初小教师不参加本次活动)

五、说课和上课内容:

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

六、要求:

1、说课、上课的相关要求详见评分表。

2、评委人员:韦文金、任清贵、张邦玮、李晶、殷诗明、华韶强、陈虎

七、比赛过程:

1、先说课后上课。(说课占20%,上课占80%)

2、参赛教师要上交说课稿和赛讲教案一式七份。

3、所有程序依抽签决定说课和上课顺序。

4、凡获奖的参赛选手由中心学校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

八、几点说明:

1、参赛教师备课时要体现新课改理念,符合高效课堂要求,显现校本研修成果。

2、所有参赛教师和工作人员及学区负责人务于4月12日16点前抵达黄家店小学召开预备会。

附:

1、小学语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活动上课评分表

2、小学语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活动说课比赛评分表

法官镇中心学校

二○一二年四月六日

附件

11.同课异构 精彩纷呈 篇十一

一、关注教学目标的定位——方向性

由于是二轮专题复习,两位老师都能从新课程标准和江苏省高中化学教学要求出发,紧扣考试说明,关注考纲,依据考试说明中的“行为动词”,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杨老师还就近两年来的考试说明对平衡常数的表述作了对比,不仅疏理出相同的部分,而且就不同点作了重点研究,如“能运用溶度积进行简单的计算”就是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考点,杨老师预测这一新增点将是今年高考命题专家的命制“热点”,这样细致的分析,有理有据,入木三分,这样全面的研究,师生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复习的方向性。

二、关注教学设计的优化——思想性

为了便于研讨,两位老师是同课异构,教学过程个性十足,正是源于两位教师进行各自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加之两位老师自身学识、经验等差异,最后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效果。于是两道风味迥异的“大餐”就呈现在学生、与会专家和老师的面前。

蒋老师稳打稳扎,是一道常态、务实的“中餐”,她先从四大平衡体系出发,和学生一起总结和归纳,得出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规则和注意事项,平衡常数的意义以及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然后再分别辅以对应的高考题进行强化,一一落实,分步实施,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细、实、真,没有过多的表演成分,学生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有效。

杨老师步步为营,是一道创新、有味的“西餐”,她先从几种平衡常数讨论出发,让学生进行预测平衡常数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这样一个话题的抛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欲望,有的同学依照平时模拟卷,甚至总结出今年高考可能出题的题号和形式,杨老师都对学生的回答给出了较为准确的分析和恰当的评价,并把出自己的猜想与学生一起分享。不仅如此,杨老师还以三个讨论课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边做边悟”,将课堂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合作和体验中学习和反思,使学生在感悟和思考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

随后,在研讨过程中,有老师提出,蒋老师的设计贴近学生,注重基础,倾向于一轮复习,杨老师的设计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细节为关键,更偏向于二轮复习,泰州中学副校长、泰州市高中化学学科基地负责人夏淑萍提出,可从真实情境出发,如可从汽车尾气中的原理为切入点,以可逆反应为载体,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符合了近两年来高考试题从生产和生活中来的命制特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活化”了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出化学的真实性。

三、关注复习习题的选择——有效性

由于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的选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两位老师在讲授过程中都选择了高考题作为例题进行讲解,这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高考题是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形式,研究它,开发出其价值,发现其中的命题方向和规律,更能彰显出教师的功力。

蒋老师列举了06~09年全国各地有关平衡常数的高考题,并作了一些分类,在复习完对应的知识点后,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题目,而后让一些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其他学生作补充,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和提醒及必要的归纳。

杨老师列举了09~10年全国各地有关平衡常数的高考题,相比之下,题目新颖度高,而且将最近完成的模拟(泰州、盐城、徐州二模拟卷)卷上的题目作了一些筛选,并就学生的易错点作了分析,辨析了概念的主旨,指出了错误的原因,提炼了解题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边做边悟”中有所得。

之后,在研讨过程中,有老师指出蒋老师的选题不能停留在一点多题上,要在“精”字上再作点儿文章,让所选试题建构成一定的逻辑性,让多题形成“一法”,同样杨老师所选试题也要有典型性,没有必要让09~10年的试题全部“登场”,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将“有用的”、符合说明的、切合学生实际的“点”开发出来,不要一味地求全,最好可将所选试题在一张讲义上呈现,不要总是不停地“切换”,学生来不及,听得不明白,情绪受影响,效果上打折扣。总之,选题要“精”,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逻辑性,更体现出价值。

四、关注学生学习的状况——针对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人,教师是主导,是引路人。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课堂效率,关注学生的学情,是前提,也是基础。由于是借班上课,两位老师对所教学生了解甚少,上课时名字都叫不出,所提问题只能定位何种层次的学生上,但无法准确定位到哪一位同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针对性。如蒋老师在讲完化学平衡常数计算时,有同学算错,但不知是哪些学生或哪位同学,如果老师对所教学生熟悉,课堂上就能与这些同学进行现场交流或是将这些同学的计算过程投影一下,让所有同学进行观察,找出错误原因,帮助解决问题,课堂效果会更好,针对性会更强。

之后,在交流过程中,两位上课老师都坦言,如果是自己所教学生,学生的参与度会更广一些,课堂气氛会好一些,所问问题的针对性会更强一些。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对学情了解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有些专家也提醒在二轮专题复习时我们既要抬头看路,也要目中有“人”。这里的人指的就是学生,对学生学情的缺乏了解经常是我们教学的盲区,因此在后期复习阶段我们既要学习蒋老师建构知识体系的做法,又要借鉴杨老师找准学生薄弱环节的思路,让学生从随意到有意,从无序到有序,规范其语言,强化其表述。当然,也有些部分专家提出在最后复习阶段要正确认识难题,并不只是思维容量大的是难题,易错题也是“难”题,要认识到易错题也是学生的增长点、增分点,只有在易错题上下功夫,动脑筋,扎实推进,学生的基础才会夯实,能力提升的速率才会加快。

总之,在高三复习最后阶段,我们只有定准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精选教学习题和关注学生学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才能体现,课堂复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2.我眼中的“同课异构” 篇十二

一、以“同课异构”为载体,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同课异构”活动是一次教学理念的交融、教学思想的碰撞、教学方法的更新, 能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提高执教能力。能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激励教师钻研教材, 提高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彰显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1.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好地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了解适合不同幼儿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 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的思考很难得到透彻地理解并获得解决, 但拿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后, 很快就可以明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 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 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 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 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还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促进教师的发展

“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研究案例, 教学活动是无法独立于教育文化脉络之外, 成功的教学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份的了解, 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 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 这对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同课异构”活动还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二、以“同课异构”为抓手, 建设和谐教研组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 教研组作为幼儿园的一个基本专业团队, 无疑应当向优化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学习型组织发展。教研组建设要顺应课程改革的时代趋势, 以教研并重、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教优研强为根本目标, 积极展开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教研活动, 促进教研组成员之间合作互补、和谐共事, 为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浓厚的业务氛围。利用同课异构教研形式开展活动, 我们可经看到:“同课异构”是精益求精的教学呈现和反思;“同课异构”是发人深省的教学设计和分析;“同课异构”不失时机为教师提升教学智慧。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重建课堂, 意味着我们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教学, 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 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 而且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的操作和教学行为中, 更应该体现在现实的课堂和幼儿当下的学习和发展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于教研组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不仅在教学方面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 更是教研组成员在这一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成功合作。

在“同课异构”的前期备课过程中的合作共事让我们倍感亲切。幼儿园确定了多人同课异构的做法并确定了课题和上课教师, 首先进行集体备课。负责上课的老师积极开动脑筋, 经过反复讨论, 最终确定了课题。尤其是新教师, 本身的教学还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 教学经验不足, 他们必需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 一遍遍修改教案, 一遍又一遍地制作和修改课件, 力求精益求精, 备课组的其他老师也及时提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 常常是一个方案不行, 推倒又重来。在同课异构中新教师最能找到差距, 也最能得到帮助与支持, 特别是在备课的过程中他们得到的帮助是最大化的。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要求大家必须说真话, 指出存在的问题, 以往有些评课就是走过场, 怕得罪人, 不说真话, 即使是提意见, 也是以表扬居多, 或是只是就一些比较大的方面, 如目标、课堂效果等方面提出意见, 而在同课异构的评课过程中, 因为有了比较大家都能真诚相见, 老师们除了在大的方面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 有些意见甚至很尖锐, 而且十分关注许多甚至是很微小的错误和问题, 包括教师本身的语音、语调、教态问题等。因为同课异构这种方式, 使他们有机会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围绕活动, 大家就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畅所欲言、力陈新说、启发思路、放飞思想, 增进了彼此情感, 浓化了研究氛围。

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 民主、自由与和谐的教研氛围在教研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精神气象, 它慢慢渗透在教师的潜意识深处, 显露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之中, 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教师的教研行为和价值取向。这里, 我们还倡导教研活动生活化, 即将教研活动朴素真实地融入教研组老师们的日常生活中, 将两者合二为一, 从而也使教学生活化变为教师的一种主动行为。通过同课异构活动, 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 而这种气氛是来自一个共同的目标, 即在助人成长的过程中也自我成长。

13.“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篇十三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语文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12月16日校教导主任潘兰带领6位语文教师赴昭阳区第三小学参加昭通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程现场指导与“同课异构”活动,这次活动为参与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平台。

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活动于12月17日上午开始,分两个环节进行,上午观摩授课,下午评课探讨。通过参加两个环节的活动,大家对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活动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三位授课教师上课的优点和不足都有了清晰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观摩授课情况

我们分别观摩了昭阳区三小孔凡玲老师、昭通市实验小学赵渝溪老师、山东济南的张莉老师讲授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爱如茉莉》,3节课,真可谓是各具特色,各有风味。从课堂效果来看,都能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每节课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都有了科学的把握,相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尽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风格。

(一)授课教师的优点

1、授课教师有较强的教学技能

上课教师都表现出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个人综合素质强,并根据新教材特点进行教学,教学中渗透课标要求和理念。如赵渝溪老师的授课过程细致入微、设计科学合理、风格独特见长、形成了自已的严谨治学的教学特色;张莉老师教学思想转变较快,课上能落实语文课程的要求,尽量面向大多数学生。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组织、指导、合作的作用体现得较好;孔凡玲老师注重了朗读训练的落实。

2、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有新的转变

通过这三节课,可看出授课教师的课堂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中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3、努力体现“实”与“活”的结合

所谓“实”,表现在教师课堂上花架子少了,展示了各自朴实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学目标明确,训练的意识加强。

4、合理、恰当地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这次活动中,三位教师使用多媒体,并能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使用课件,让学生从直观上去学习、感受,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授课教师不足之处

1、教师的角色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这样,上课时,老师和学

生的交流自然而然的就轻松愉快了很多,课堂气氛也就随之活跃了起来,学生也会思维活跃,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让学生更愉快地学,更主动地学。

2、有的教师对教材挖掘得不深不透,对学生情况没有进行客观、科学地分析,每一环节的设计不明确,没有对每一环节的设计没有清晰的认识,“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为什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心中没数。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没有针对性和深度。提问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

3、没有彻底改变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课堂上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不要急于将结论告知学生,应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学中应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

二、评课探讨情况

自由让智慧生长,不同观点的交锋,思想碰撞迸发的灵光,让讨论的气氛不断升温。评课探讨阶段,所有参与教师都分组对上午三位所授《爱如茉莉》一课进行专业评议,大家畅所欲言,熊燕老师说: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从文中品味细节、体会作者抒发感情方面做得好,让学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感知,将文中的零散细节和学生的感悟整合为一首体现爱是什么的小诗。胡虹老师说:三位老师素养高,应变能力强,在教学教法上各有特点,教学中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在稳当中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许多老师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课交流,通过评课探讨,参与老师都达成了共识: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 3

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异”中传递着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异”中完善教师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异”中增强因材施教的意识,丰富因材施教的能力储备。同课异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也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有效、高效提供了研讨的平台。

三、活动反思

“同课异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教研活动形式。过去,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程环境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与此相反,新课程强调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教参也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余地,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不仅可以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也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法。这时,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是一个生搬硬套的执行者。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同课异构”正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的一个载体,它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课异构”不仅贴近教师之间的关系,更能使教师之间有一个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空间,不仅有利于校本教研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动,而且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关注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利于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同课异构”只是一个载体,核心是激发学员的内在潜能,张扬

个性,建构 “和而不同”的教研文化。同课异构,追求的是异中有同,同中求异。在同一主题的引领下,既有学员个体对文本的解读,也有小组共同的智慧结晶。同课异构,求大同,存小异。在许多问题的研讨中,大家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丰富我们对《课程标准》的认识。

“同课异构”注重践行与自悟。没有具体教材教法的指导,不执著固定模式的羁绊,学员们寻着自己的实践去发现、去感悟语文教学的真谛。前行的步伐并不轻松,然而,从试教失败的课堂走出,便有了经受磨砺的勇敢;对现场生成的急中生智,便有了对语文本真的自觉追寻;从选手们唇枪舌箭的辩论中,便有了自身教学理念的提升。亲历此次活动,让我们学员感受到最质朴、最根源的快乐,一种充实丰富、合作分享的快乐。也促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去探索,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把读书、教学实践、反思渐渐养成一种学习方式,一种行为习惯。

四、今后工作建议

“同课异构”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比照、对比参读的机会。特别在与名师同课异构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会将自己的教学和名师的教学相对应,与名师一起感悟文本的意义,感受语言的精彩,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建议学校多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与次类活动。

14.同课异构 别样精彩 篇十四

西拉科学校 张永琴

二零一一年五月十日

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为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实现学校教师的智慧共享,尽快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学期5月10日开始,县教研室语文教研组举行“同课异构”送教下乡教研活动。这次活动当局着研、旁观者思,对于年轻的更是受益匪浅,才懂得“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蕴藏的内涵,才知道不能固步自封搞教研的道理。

“同课异构”活动是要求任教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选取教材中的同一教学内容,各自研读教材,独立设计教学预案,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并展开讨论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活动中,同一学科全体教师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让教师踏踏实实地经历“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的过程。这一活动,一方面使授课教师能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以此改进以后的教学,从而促进“主动预习、以学定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所有学科教师都能从中借鉴到许多新颖的做法,体验别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达到相互切磋、以优补劣、以师带徒、扬长避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造“课以尽而意未尽”的语文味,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由授课教师进行说课,说教学过程中比较成功的设计,说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面。然后教研组内互动评课,要求评课教师敞开心扉,实事求是的评价授课教师,每位参加听课的教师都要分析授课教师的闪光点和值得商议之处,优点要少谈,重点谈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设计。通过集体智慧的对比,找出需要完善的地方,让教师从不同角度领略了不同的教学功底、教学智慧和教学风格,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不足,找到下一步自己努力的方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再次结合拦隆口镇教研室的课题对窦洪存老师、薛英老师所授的《生命生命》一课,组织了教师分组评课,大家对这两堂课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了不足。两位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并形成图、文、声并茂的课堂教学,按照三维目标备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语言生动、重难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师生朗读富有激情。《生命生命》一课展开异构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学设计带来风格各异的课堂效果。

窦洪存老师采用“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展开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适时的评价及时的肯定,像园丁爱护幼苗一样珍惜他们,使他们获得自信,乐于学习,窦老师还重视了深层次的挖掘知识,使语文课堂没有走马观花,达到实效,精选的练习设计使学生感悟道理生命的珍贵,开阔思维语文课堂中议论纷纷;薛英老师则通过启发式教学,引领学生自主思索,读写结合,有层次的拓展达到让学生细考人生的价值,这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真正体现出“悟从文来、情由心生”的和谐课堂,薛老师巧设情境,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体现了本课的主题,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贯注了情感教育,课堂组织扎实,知识点传授到位。

15.同课异构,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篇十五

同课异构虽然只是从课堂教学的层面展开活动, 但是其着眼点却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的一招一式, 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探讨研究, 从而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强调的就是提升认识水平, 做到举一反三, 目前我们更强调要做到“举一反十”。通过一次同课异构活动, 提高理论水平,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都能以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同课异构的实践活动中, 正像美国的奥斯说的那样, 参与者们围绕着同一特定的领域, 进行创新和改善, 产生新点子, 提出新办法, 掀起“头脑风暴”。这一过程中, 思维火花的碰撞照亮了参与者们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 不合理的思想被剔除, 先进的理论得以形成。

一、备课理念

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流程的过程中, 参与者通过自己深入钻研教材和互动交流, 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更加全面准确, 对教材的加工、教学目标的整合、学生与教材的耦合等都会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上课之后, 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 在深入反思备课活动得失的过程中, 参与者们将会形成有关备课的先进理论。

1. 整合教材的理念

从对教学效果的关注引起对备课时出发点的反省, 参与者必将真正地认识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备课的出发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从而使备课的目标更明确合理, 教学设计将更具有实效。在同课异构的活动中, 参与者将会反复探究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 语言思维形成的模式及其过程, 从而形成先进的学生观。以立足学生发展的理论为基石, 教师将主要形成怎样整合教材内容设立教学支点和教学主线, 如何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 进行合理的练习设计的相关理论。此外, 还将依据文本特点整合成几大模块, 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

2. 流程设计的理念

深入分析学生现状和全面把握教材特点后, 参与同课异构的教师将会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和教材的特点设计较为合理的教学流程, 并在教学实践的对比反思中认识流程设计的得失, 从而形成关于流程设计的先进理论, 冗余低效的方法会被废弃, 高效易于操作的方法将被发扬光大。

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课, 有的教师从人物的特点进行流程设计, 有的则立足一个“斗”字, 以“与谁斗?怎样斗?从中体会到一个怎样的恩科西?”为主题, 层层推进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对比反思, 大家认识到第二种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的规律, 对学生理解文本发展理解能力和激发情感更有效, 从而形成关于这一类文本的教学设计方法的理论。

二、上课理念

1. 过程与方法的理念

内容特点相似的课在教学方法和流程上会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在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不断地比较反思, 教师们会认识到某些类别的文章较为通用的教学方法。如在同课异构《青海高原一株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两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之后, 通过反复交流探讨, 大家都认识到这种文章的写作方法应当让学生自行领悟, 而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同时, 孙老师等几位课堂教学高手还明确了学生的情感认识应该紧扣文本语言, 有层次地提升, 从而使语言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随后的几次叙事类文本的同课异构活动中, 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思维训练应当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由此达成共识。

由此可见, 即使是不同类的文本, 支撑教学设计的理论也可以是完全一致的。因此, 我们在同课异构中既要重视具体问题的解决, 同时也要关注理论认识的提高。

2. 课堂调控的理念

许多教师在同课异构活动进行前, 常常对学生的表现与自己的预设不一致而烦恼。笔者在参加了几轮同课异构活动之后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必须能够应对课堂上的各种意外情况, 运用教学机智予以调控。教师调控的主要手段有两种:

(1) 用课堂即时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内容

比如当学生边朗读边思考问题时, 教师可以提示默读更有利于思考, 而朗读有利于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而当学生回答的内容不在当前交流的段落时, 教师可以巧妙地评价:“你善于联系上下文来思考问题, 这习惯很好。你能发表一下对大家正在交流的这几段的见解吗?”

(2) 用第三语言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 激励学生的手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结合学生的表达交流用语言进行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使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表达对每个学生的关注, 适当地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大家保持课堂学习的积极心理状态。比如教师看到某个学生没有认真听讲, 就一边讲课一边走近他。当老师发现这个学生在老师走近他时学习认真了, 就用微笑表扬了他, 随后他会一直表现得很好。

【同课异构评课】推荐阅读:

上一篇:澳洲留学四大优势下一篇:护理年终个人总结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