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特色学校(领导讲话)

2024-06-17

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特色学校(领导讲话)(共13篇)(共13篇)

1.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特色学校(领导讲话) 篇一

弘扬足球文化打造足球特色学校

足球运动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它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开展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2014年9月,内蒙古被列为全国首个足球改革试点省区,我校也火速地踏上了足球改革之路。为了继承和发展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积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普及足球运动,有利于促进校园足球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更有利于对于我国足球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成立足球特色领导小组

八中学把足球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把足球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来抓,并在具体的工作中贯彻落实。学校成立了足球领导小组,组长徐捷(校长)担任,副组长由王巨文(副校长)、王升(体育组组长),成员是全体体育组教师组成。制定足球发展规划,解决足球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拨出专款用于足球队的发展,并积极筹措资金改善足球环境。

二、加大投入,保障与激励足球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我校把足球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为足球运动在我校的发展提供了后盾,学校每年有1万元的足球专向经费,基本能够保障足球训练、比赛的开展,同时也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学校把足球队取得的成绩纳入班级和班主任的考核,加强了班主任对足球工作的支持和参与,通过足球培养人,激励人,发展人,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球,在学球、看球、写球中学会凝聚集体的力量,不怕艰苦,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体验中健康成长,已成为学校成功的素质教育模式,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以活动为载体、普及与提高和谐发展

每周三节体育课必须有一节是足球课,做到每个班级都有足球队,人人都参与,充分发挥了足球趣味性和观赏性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对足球的热爱之情。近2年来,学校立足自身实际,从课堂入手,以足球游戏和系统的足球业余训练为主,坚持普及与提高的策略,通过搭建足球梯队,不断壮大教练员队伍,培养学生对足球良好的兴趣,实现了足球运动是校内第一运动的目标。

四、建立并完善校内联赛制度

学校建立班级联赛制度。在每年的上、下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每个班级进行“主任杯”、“校长杯”联赛,并对成绩优秀的班级在学期综合考评中加分。

五、以培养优秀人才,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加强教练员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每名教练员既爱岗敬业,又廉洁自律。加大教练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教练员的综合能力,多次派出去北京、西安等地培训,教练与学生都要牢固树立一个理念,“把握现在、积攒未来、感念恩义、心怀家国”的情怀。要内塑素质,外树形象,练好内功,依靠全体员工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训练、教学和服务水平,树立学校良好的内外部形象。足球运动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勇敢、坚强、坚韧不拔意志品质等具有显著的作用。足球运动本身的魅力也将带给学生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从而不断激发他们锻炼身体与发展才能的愿望,有利于良好的心理品质及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利于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

中国足球未来在校园 ,发展校园足球 为学生带来快乐和健康.一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当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发挥作用,中国足球的崛起才有希望。

2.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特色学校(领导讲话) 篇二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 作为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校园文化对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前,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 构建高校文化育人体系, 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为一体, 内容丰富, 覆盖面广的校园文化活动, 进而营造主题突出、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教育教学工作在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进行。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

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 致力于打造国防精神突出的校园文化体系,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通过不断实践, 学院最终以“校园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界为载体, 传承国防精神, 融通校企文化, 奏响时代主旋律, 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体现了鲜明的国防特色。

1、围绕时代主旋律, 精心组织系列活动

第四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过程中, 适逢北京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学院紧扣时代主旋律, 组织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 在“迎奥运”模拟火炬传递这项活动中, 同学们兴趣十足, 制作出了百余个各种造型优美、高度仿真、可点火、可控制的精品火炬, 通过层层选拔, 最终2000余名师生参加模拟奥运火炬传递活动, 将奥运精神留在了每一位同学的心中, 增强了广大师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009年, 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举国欢庆。校园文化艺术节组委会借此时机, 开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 其中有“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座谈会;“红色记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电影展映周及影评征文活动;“我爱我的祖国”歌咏比赛, 几千余名师生同台演唱, 共同唱响爱党爱国爱中华的时代主旋律。这一系列贴合时代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激发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 使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启发了我们可以多结合学生喜欢的重大节日、时代特色, 开展相关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与学院的重大举措相结合

2008年,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50周年, 为庆祝这风雨兼程、辉煌跨越的50年, 组委会举办了庆祝建校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如“辉煌”纪念石揭幕仪式、校史首发式、庆祝建校50周年座谈会、校庆庆典大会等, 这样既回顾了五十年风雨历程, 总结了五十年办学经验, 彰显了五十年辉煌成就, 又激发了广大师生对学院的热爱之情。

3、与学院国防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打造品牌活动

要想让校园文化活动开办的深入人心, 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 就要从学生的喜好着手, 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 举办校园歌手大赛, 从而挖掘出了一批优秀的歌唱、作曲人才;举办书画、摄影、动漫大赛, 邀请西安市、户县知名书法家进行现场书法、绘画表演, 发掘了广大大学生的潜能;开展普通话大赛, 进一步提高我院师生普通话水平, 为加快推广普通话,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搭建了平台。

三、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取得的工作成效

历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举办, 为学院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开拓了思路, 积累了经验, 增强了在校大学生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自觉性和凝聚力,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为构建国防特色校园文化创造了条件。

锻炼了在校大学生的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学生在2009年陕西省职业院校学生健康活力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经济管理学院代表队在2008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提高了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了在校大学生团结协作、争创先进、维护集体荣誉的强烈意识。学院党校的数据表明, 校园文化活动的红色旋律提升了学生对党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每年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呈快速递增趋势, 并积极参加党课学习。

国防精神和时代主旋律的内涵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 通过开展“校园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这个有力抓手, 增强国防学子对学院文化的认同, 进一步打造新时期的国防特色校园文化。

摘要:适合大学生特点、体现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对在校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审美、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校园之春”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 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形成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

关键词:校园文化,国防精神,校园之春,艺术节

参考文献

[1]史月香.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生态人文书香校园[J].林区教学, 2012 (3) .

[2]吴志宏.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J].教书育人, 2006 (12) .

3.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特色学校 篇三

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校伊始,学校本着“成才先成人”的育人思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确定以侗民族文化为根基,致力于打造学校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独具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

一所学校的校园环境往往反映着它的办学特色。走进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扑面而来的便是其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校园内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凉亭和文化长廊,它们在布局上匠心独运,如教学楼前的绿地中央建有读书亭,亭两旁是中、小学园区的文化长廊,“两廊”“一亭”在校园内交相辉映。“两廊”的设计尤为巧妙。小学园区的文化长廊长达50米,上面刻画了极富民族气息的传统文化内容,有穿戴着艳丽的侗民族服装的教师岗位牌,有穿着民族服装上课的学生,有面带微笑讲课的教师,有欢唱着拦路歌迎接客人的师生。还有欢乐的芦笙踩堂舞场面……这条文化长廊包含了侗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各种特色内容。中学园区的长廊全长40米,上面刻画的则是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同学们在各种科技比赛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小学园区与中学园区内容的不同彰显了该校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的办学理念。

除了“两廊”“一亭”,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走道文化也是该校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该校教学楼和宿舍楼的楼梯、走廊、过道的墙壁上,四处悬挂着师生的侗民族书画、手工等艺术作品。各种凸显民族文化气息的作品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使校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和侗民族文化的大家园。

侗民族文化进课堂

早在2007年以前,学校领导就已经意识到,优秀的侗民族文化正在濒临消失,作为一所民族学校的负责人,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于是自这一年起,侗民族,文化开始进入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课堂。2008年,该校成立了民族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小组,着重对侗族大歌、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芦笙踩堂舞、迎客拦路歌、多耶舞、刺绣、剪纸等优秀侗族文化进行研究,侗民族文化开始成为该校校园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为此,学校组织教师下村人寨了解侗族文化,收集相关信息,还请来侗民族文化发源地上土生土长的歌师、技师到校指导课题研究小组的具体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读本》校本教材于2010年和全体师生见面,成为该校的校本课程。有了教材,却没有专门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于是学校领导决定下村人寨聘请歌师、技师来校培训教师,给学生上课,还到各乡镇去物色对民族文化比较了解、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教师来校上课,也从民族班学生中筛选熟悉民族文化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有了这些人力的支持,教师们带着自编的教材,将民族文化带进了课堂。

学校把民族文化课穿插在各年级日常教学的美术或音乐等课程当中,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三年级,传统的侗民族文化一直伴随着学生成长。民族文化课的教学任务由民族文化进校园核心教师团队的教师们担当重任。如杨炳业老师和杨丹老师负责教授学生们学习侗族传统农民画和手工;陈玉秋老师负责讲授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剪纸;杨全老师则教授学生们掌握各种侗民族传统乐器,如侗笛、芦笙、多耶舞;莫月英老师的侗族大歌、刺绣则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了侗民族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所有的民族课教师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他们所掌握的侗民族传统技艺能够在学生们的身上得到延续,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传承。

除了将民族文化融进课堂教学,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各种侗民族文化兴趣班,而这是学生们着力学习侗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孩子们都会走进自己喜欢的兴趣班,认真地学习民族传统技艺。民族文化兴趣班的分类较为详细,有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芦笙踩堂舞、侗族大歌、迎客拦路歌、多耶舞、刺绣、剪纸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自己喜欢的兴趣班。每个兴趣班都有专门的老师指导,老师会带领学生学习该项目的历史沿革,让学生在学会做的同时,也明白了该项目的历史渊源。学生在兴趣班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侗民族传统技艺,并组成各种特色小组,在各种书画展和文艺汇演上向人们展示他们所学到的传统技艺。

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还向其他乡镇延伸。核心教师团队中的杨丹老师、杨炳业老师等经常应邀到独峒乡指导农民画基地工作。

学生们的民族文化作品不仅在区内享有盛名,甚至还走出了国门,站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独具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引入平常课堂,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建设工作,使民族学校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模式民族化、特色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也因此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侗民族文化进校园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时有了认同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们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他们在了解传统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的过程中,使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如今,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已是硕果累累:2008年,有21名学生的作品参加全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获奖,作品在日本、法国展出;2009年,学生参加广西“八桂画童”美术作品展,有13名学生荣获一等奖。11名同学荣获二等奖;2009年,潘素婷等6名学生参加广西少年儿童第三届“八桂画童”美术作品大赛获奖;2010年,该校有68幅学生作品参加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广西首届农民画”画展,有5幅作品人选参加全国农民绘画展;2011年,有200幅学生作品在柳州市少儿中心成功举办侗族农民画专场展览会,得到柳州市教育局、妇联、民族局领导的高度赞扬,扩大了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民族文化影响力。如今,在众多的学生们作品中,已有10幅作品走出国门参展,还有上百幅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励。杨丹等老师有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农民画册,一些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2010年,杨全老师带领2名学生应邀到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参加民族器乐表演活动;2011年10月,该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上了中央教育电视台的节目;2011年,《广西民族报》专题报道了该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成果。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2011年,中学部、小学部双双获得中考、小考第一名,继续保持在全县的领先地位……

现在,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侗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已经形成常态,每年都要多次承担县级表演接待任务,如2010年成功接待香港、澳门客人及中央教育电视台、广西电视台记者到该校参观、采访等,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4.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 篇四

晋中市介休连福一中 李强

学校教育不能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不能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每所学校都必须树立起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以实现其发展目标。学校文化的构建,学校特色的显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变革的原因所在。创建特色学校就是创建一所学校的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所以要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文化育人的新举措、新路子,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坚持走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办学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让学校各项工作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雷校长提出:文化是文明积淀传承创新的二元共赢。学校文化是由师生积淀创造,大家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和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制度制订正确并得以坚持不懈地执行,使之成为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就内化成了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及由学习文化、文明习惯、寝室文化、橱窗文化、课余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

二、学校文化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要基础和重要载体

1、什么是办学特色 所谓的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 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换句话说,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特色是比较而言的,特色还要不断创新。办学的特色有两个基本属性:即优质性和环境适应性。概括地说,创造学校特色就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是对社会的主动适应。从学校内部看,创造特色就是要更新思想观念,重新组织和运用资源。

2、办学特色反作用于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自身的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必定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学校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的影响。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必然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就会突显出与众不同的学校精神。这无疑于丰富了学校文化内容,深化了学校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还是办学特色所应具备的基本内涵来看,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之间是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两者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一方面不断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始终与办学理念 办学特色的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博大精深的学校文化也为办学特色的形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加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彰显。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将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正确处理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的关系,使其更加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彰显

一所学校最本质 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文化特色。这是一所学校的精神 灵魂和标志特征。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凝练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内在要求。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必然是学校文化深蕴厚实的学校。深蕴的学校文化是创造出鲜明办学特色的基本条件之一;鲜明的办学特色有必然积淀深蕴的学校文化。办学特色如鲜花 和绿叶,学校文化是气候和土壤,他们共同营造着和谐的校园环境,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高学校声誉,推动学校发展。

2、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其更有利于学校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如校园布局、建筑 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坚持: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层结构,是为了达到自觉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学校良好校风的养成,首先靠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要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制定后在职工大会上通过,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比如: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组织征文、主题班会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制定基本礼貌要求,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如,见到老师、来宾打招呼、问好;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文明礼仪讲座;教给学生生活常识等。

(4)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让学生愉悦的休息。寝室是学生在校的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富有创造性的墙壁装饰品,如绘画、剪纸、书法、编织工艺品等,要求学校的美术老师要做好辅导。

(5)加强橱窗文化建设,搭建学生发展平台。校园橱窗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充实生活、丰富头脑、开阔视野、调节身心,并且能够得到良好的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其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的长远发展

学校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学校文化只有服务于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中心工作,才可能焕发出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把学生的教育管理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和载体,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5.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 篇五

学校本学重抓德育队伍建设,近日有2名班主任被聘为新市区骨干班主任,一名班主任参加市级骨干班主任培训,德育副主任和德育干事都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学校通过德育队伍的建设,通过他们的工作能力入手,为创建良好、优质、文明、健康的教育氛围而不断努力。

学校重视校园的美化净化及管理工作,坚持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实行每天两扫、每周一次大扫除的清洁卫生制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开学以来结合当前形势,重抓民族团结教育和形势教育,在每周一10:oo---10:20,集中对全校师生进行民族团结和形势教育宣讲,学校德育处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每人做1-2件好事活动、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光盘行动倡议和签名活动,结合“3〃8”妇女节,开展“感谢有你”——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民族团结教育教育有奖征文活动,体育系列活动也正在进行当中,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尊师爱校、孝敬父辈、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等,已经蔚然成风。

6.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六

——兴化市楚水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优秀的校园特色文化是一种理念,一种气质,一种精神,是一所学校得以发展的灵魂。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则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活动等各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它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提升了学校教育的内涵与品质,推进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不仅在于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更重要的在于构筑博大的精神家园,积淀底蕴。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此计划书。

一、校情分析

我校坐落于昭阳古城外迷人的沧浪河畔,创建于2004年,前身为楚水实验学校小学部,2010年与邻近的“阳山小学”合并,并更名为“楚水小学”。

办学以来,学校以“人文关怀,和谐共进”的办学理念,以“让每个孩子都能赢在未来”为宗旨,以传承华夏文明为已任,构建“以信为本”“以礼待人”“以孝事亲”的德育品牌特色;以孔子倡导的“六艺”:礼、乐、书、数、射、御等六大主题来统领校园文化,学校以“打造精品,争创一流”为目标,形成了以国学教育、艺术教育齐头并进的特色课程格局。2008年,我校便被确定为中华诗文诵读实验校,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作文名校”“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现代技术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泰州市红十字示范学校”“泰州市三进工作示范校”等称号。2011年6月经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 1

同意成立“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基地——东方少年国学院”。

二、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国学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培育优良学风,形成优良校风;国学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生活,在国学文化的滋养中树立学生儒雅大气之品、感恩孝敬之品、诚信责任之品、仁爱友善之品、勤奋进取之品,用国学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

三、建设目标

国学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是民族之魂,文化之根;国学教育,是学生修身、立德、治心的教育。为此,我校确立了以下工作目标:

1.以外部形象文化为切入点,创设国学文化氛围,营造有形的国学文化教育环境,着力打造校园国学特色文化显性外形。

2.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校本研修为重要途径,形成国学文化教育校本特色课程。

3.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提炼主旨,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学科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学校国学特色文化,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四、内容与项目措施:

1.融国学文化于环境。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显形式,将国学与校园环境有机结合,以国学精神为底色构建学校环境特色,从校 2

园的整体设计到分区建设,再到班级布置,每个区域都体现出它独有的育人意义,真正寓国学文化于极富内涵的校园环境之中,体现“文化治校”主题,处处让人感受到国学经典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陶养。(1)展示国学名人名言名篇。学校将在走廊、过道、墙壁等处,精选历代国学大师肖像与经典美文,营造浓郁的国学经典氛围。如塑造孔子塑像,张贴孟子、武中奇、郑板桥等名人画像、人物介绍及作品,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国学大师的风采和作品神韵;校园内,《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唐诗·宋词·元曲》随处可见,时时丰盈学生的生命。

(2)开辟国学文化长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学校将开辟国学文化主题长廊,如“书法长廊”“清风绿廊”“经典长廊”“科技长廊”等,让师生们感悟华夏文脉,品味中华文化浩瀚的丰富内涵,感受其奔腾不息的宏大气势。

(3)颂唱国学音乐经典。学校将精选师生耳熟能详的“诗乐启蒙”16首,设入校园音乐系统,在晨读前、散学后、课间活动时作为背景音乐播放;教师例会,欣赏一曲大师名曲或经典美文,让国学经典时刻伴随师生左右。

2.融国学文化于课程。让国学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国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更是开展国学文化建设的关键。

(1)发挥学科课程主渠道作用。学校将国学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不同领域挖掘国学文化因素,传播中华文明成果。例如,将经典诵读融入到语文课堂,将国画、剪纸等传统艺术融入美术课堂,3

将国学内容变成歌谣,融入音乐课堂,将国球——兵乓球、武术融入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堂等。

(2)努力开设校本特色课程。我校将特邀专家指导,并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将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的国学经典编写成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国学校本教材,该教材将以诗文名篇为主,集名言警句、古典诗文、国学小知识于一体,包含国学经典以及书法、绘画、戏曲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各年级的校本课程计划,以校本课程引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生成,行为习惯的养成。

(3)积极开展国学文化课题研究。早在2007年,我校便将文化特色建设列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结合本校实际,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点课题“学校教育与发展”的子课题《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研究》,我校成为了“全国百家中华经典诵读实验校”。在该课题的基础研究上,我校又申报并立项了“十二五”国家级规划课题《国学经典诵读本土化策略研究》,研究工作正深入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近期,我校将开展国学“微型课题”研究,以“微型课题”为载体,带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融国学文化于活动。围绕国学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文化活动、实践活动,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益智、修身。

(1)一日五诵国学经典。全校师生做到:早晨自由诵读国学诗文10分钟;语文课前齐声美读古诗文;大课间集体诵读国学名句;中午精心默读经典美文;晚上亲子共读半小时。

(2)每日坚持书法习练:每天安排15分钟的写字时间,练习硬笔、软笔书法,弘扬民族精品,修炼师生文化,陶冶师生情操。

(3)常态举行国学教育活动:为使国学文化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校将常规开展国学经典系列活动。一是校园主题活动,举办爱国、礼仪、勤学等内容的主题班队会,举办“好书伴我行”国学诵读节,开设“国学小讲堂”等;二是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书法、国画、围棋、乒乓球、武术等多项社团小组活动;三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设立创新性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中华传统文明,体验国学内涵。通过这一系列国学活动,引领师生以国学立人,从而培育出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小公民。

4.融国学文化于评价。为让国学文化建设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我校将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建立一套“国学雏鹰奖章”一至六级评价体系,分别按照不同年级就“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效果达成”制定“国学雏鹰奖章”评价表,学生、同伴、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评价,学生完成每项内容,即可获得相应等级的“国学雏鹰奖章”;班级制定国学文化建设方案,以国学文化名人命名班级,力求一班一品,并将班级国学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班级管理考核之中。

五、实施步骤

1.制定计划阶段(2015年1月-7月)。宣传发动、分析校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充分挖掘校园已有的国学文化资源。

2.全面建设阶段(2015年8月-2017年8月)。全面组织实施校园国学特色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打造校园显性文化,开设国学校本特色课程,开展国学特色文化建设系列活动。

3.积淀凝练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对开展国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检查,查找问题,研究应对策略。

4.铸造品牌阶段(2018年1月)。总结经验,铸造品牌,迎接验收。

六、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学校全体师生统一思想,明确国学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有效途径。学校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网络,把贯彻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纳入主要议事日程,成立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创建领导小组和实践小组,负责校园国学文化建设活动的规划、协调、管理、实施与考评。

2.师资保障。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将充分发掘本校内在资源,建立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培养一批博学、智慧而儒雅的教师的力度,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积极开发校外资源,聘请校外国学研究知名人士来校担任指导教师,讲学、指导、顾问。

3.阵地保障。学校将国学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之中,编制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使课堂成为传播国学文化的主阵地;全力打造校园和班级两级国学文化阵地,让校园处处弥散浓浓的国学气息。

4.活动保障。根据国学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系列活动,让国学经典融于活动之中,使国学经典教育成为我校的一项“文化运动”。

7.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特色学校(领导讲话) 篇七

1.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真正优秀的健康的学校文化能使学校走向成熟, 使学校持续发展, 这是因为它具有整合、积聚、倍增其他物质资源、精神、以及人力资源的作用, 它使一所学校形成了特有的教育氛围, 并会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影响到学校中的每一个师生员工。同样一个教师在融入不同的学校文化中, 其个人的工作方式、精神状态可能截然不同, 个体的这种不自觉的做事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组织内的占主导的或者说强势的做事方式的左右。又例如, 有的学校, 校长换了好几位, 教师们还照常工作, 学校还照常发展。学校的教师说:“他们是为学生发展而工作, 又不是为校长工作。学校真正的领导不是校长, 而是我们教师中的那些优秀教师。”这样的学校文化就充分彰显了其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巨大力量。

2. 重构学校文化是“创特色”的实质

什么是特色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主编傅国亮老师认为:“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 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基于此, 他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 每一所学校如果认识了自己的个性, 并且努力优化了自己的个性, 就都可以发展为特色学校。这里的“个性”, 更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能够反应学校自身特点的、相对稳定的且为社会所认同的具有一定美誉度的学校文化。走特色学校内涵式发展道路, 就是以其独特的、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 摆脱工作的零散性、随机性, 使学校的办学行为更具有自觉的整体性和目的性, 经过长期不懈的坚持, 最终沉淀出以某种办学理念为指导的成熟的办学机制和学校文化, 以此实现发挥特色学校文化的整合、积聚、倍增其他物质资源、精神及人力资源的作用, 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增强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因此。以独特的办学理念为指导, 重构 (诊断和改造) 学校文化就是“创特色”的实质。

二、重构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

1. 重构学校文化的主体:校长和教师

营造富有个性的优秀的学校文化, 是一种创造性的群体劳动。只有学校文化的主体具有强烈的特色意识, 真正参与以特色理念为指导的学校文化的反思与重构, 特色学校才得以成功。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离不开学校的主体——校长和教师充分发挥自觉性和创造性, 从学校实际出发, 潜心研究, 确定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 抓住突破口, 既注重外在的实际操作, 更注重内在文化的重建与积淀。

2. 重构学校文化的客体:“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

季苹在《学校文化自我诊断》一书中把“组织中大多数成员在主导的或者说强势的做事方式的左右中形成的不约而同的某种做事方式, 称为“内隐规矩”, 而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 称其为“内隐概念”。

一提学校文化, 一般认为, 它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但是物质文化不等于物质 (一所新建学校的物质条件可能是优越的, 但却可能是与人隔膜的, 因为它不能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创造适宜的环境) ;制度文化不等于制度 (两所学校文本制度可能相同, 但对待制度的态度和方式却截然不同, 一所学校可能认为制度是无用的, 最终还是校长说了算。一种认为制度是经过大家讨论的, 一旦制定大家都应自觉遵守) ;精神文化不等于精神 (学校墙上的名言警句可能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甚至是一种强加, 学生读来却很深奥, 不明所以) 。因此, 我们认为, 无论从学校文化的哪一层面分析,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员工的价值判断, 但它不是人们“说”的价值判断, 而是人们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而这种内隐在人们行为中的价值判断, 被有的研究者称为“内隐概念”。师生在校内的做事方式称为学校的“内隐规矩”。例如, 在绩效工资实现后, 学校没有跟进相应的评价机制, 出现了教师课时量不等, 但待遇可能一样的情况。有的学校大多数教师都只求满足基本的课时量, 不愿意比别人多上一节课。教师们只接受调课, 不愿代课 (这是“内隐规矩”) , 因为他们认为干多干少, 干好干坏一个样, 这不公平, 没人愿意多上一节课 (这是“内隐概念”) 。而有的学校, 无论是否实现绩效工资, 大多数教师都表示只要可能调课、代课都可以, 有时还会出现“争课上”的现象 (这是内隐规矩) , 他们认为, 教学时间更充分, 学生的学习更充分, 效果更好 (这是“内隐概念”) 。

基于此, 我们认为, 重构学校文化最重要的是不断改善组织成员对待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的方式和态度, 即对学校组织文化中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进行诊断和改造。

三、重构学校文化的原则

文化不是直接教出来的, 也不是模仿出来的, 而是慢慢被影响和理解出来的。学校文化的重构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繁重任务, 既要遵从学校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 又要时刻观照特色学校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学校已有人文条件, 因此, 必须在以下原则指导下科学规划、审慎建设, 不断积淀完善:

1. 共性中体现个性的原则

学校的核心构成要素、功能决定了学校文化共性的永存。“创特色”不是要消除学校间的共性, 而是要突破“千校一面”的局面, 在共性基础上张扬个性, 建设个性文化、积淀个性文化气质。个性文化同样体现在学校各类文化层面, 特色学校文化 (个性文化) 重构的核心应是确立与学校核心办学理念相一致的一系列“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如, 在多元智能理念的指导下, 确立了新的与之相应的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 、倡导关注差异的教学观 (因材施教, 多元体验) 和建构促进个体发展的评价观 (多元评价、发展评价) 等。

2. 一元统领, 多元协调的原则

一元统领, 多元协调的原则, 即实行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 用精神文化来统领其余各类文化, 同时各类文化在价值内核上保持协调一致, 只有这样, 学校文化的重构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才能形成高效的“文化场”。

特色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只有确定先进的、独特的、适宜自身的办学理念, 才能合理而科学地架设学校文化的内部结构, 处理好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各层面的关系, 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模式, 使学校的外在形象和内部凝聚力得到迅速提升, 为学校的拓展再造空间。

3. 选择继承、整合创新的原则

没有对学校传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特色学校的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因此, 学校要在继承本校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有机融合新时代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激发学校主体的文化创造活力, 推进学校文化的创新。

4.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学校文化的重构需要对学校文化的各层面、学校的全面工作进行整体规划, 并分步组织实施。各层面学校文化重构的时间起点不一, 一般可以先规划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蓝图并组织实施。因为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重构的核心, 对其他类文化具有统领的作用, 而物质文化建设相对比较容易, 且成效能在较短时间内显现。对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蓝图可以暂不规划或规划粗略一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 再具体规划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蓝图, 并组织实施。

摘要:文化是学校的育人之本, 以自身鲜明的办学理念为指导重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质。文化的积淀性和学校文化的多层面, 决定了特色文化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冲刷、积淀。本文尝试从重构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原则等方面对特色文化的形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校文化,特色学校,重构

参考文献

8.多角度建设学校特色文化 篇八

校园环境,彰显人文关怀

为了营造一个书香飘溢的校园氛围,创建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校园,学校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确立了“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的新思路,重点挖掘校园环境的文化教育价值,使景色宜人、和谐自然的绿色景观,给师生带来艺术审美、人生感悟的精美彩绘,醒目标语、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校园里见缝插“绿”,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塑胶操场宽阔美丽。置身其中,给人以秀丽清雅、生机勃勃、意气盎然、四季皆春之感。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学校成了大家美丽、温馨的家。

校报校刊,丰富校园文化

为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宣传办学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学校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创办了“校刊校报”(即校刊《扬帆》和校报《起航》)。一报一刊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传递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反映各方面工作的成就,展现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教师、学生搭建了展示、交流的舞台,也成为增进学校、家长、社会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桥梁。

高效课堂,推进自主学习

学校确立了“推进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工作思路,在三至六年级实施了“导学案”制,每位教师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和必胜的信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引路卡”“导学设计”等模式已经走进教室,一种新型的符合新课标理念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课堂上处处充满着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探索的气氛,真正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学堂”。

学校着力推进以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改变课堂结构、调整教学关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快乐地获取知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效高质课堂正在逐步实现,学生学习兴趣高了,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了,自信心也有了很大提高。

改革评价机制,奠基幸福人生

学校以关爱为核心,以激励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以发展为目的,倡导给予学生多次机会,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根据学科特点,做到每个学科都有自主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在评价上给学生一个全面、公正、客观、及时、理性的评价,创设出一种“人人快乐,人人创造,人人争先”的环境,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新的评价方式包括各科学业情况、学生在校思想表现、身体素质、特长发展和劳动创造等方面。学校把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划分为“优、良、达标、未达标”四个等级,采取平时测评与期末测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把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划分为同一个等级。不仅让学生摆脱分数的困扰,还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了“进步就是优”的学习态度,锻炼了学习能力,增强了身心健康,培养了良好习惯,发展了个性,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放在首位。围绕“三高”(高境界做人、高质量学习、高品位生活)目标,先后在教师中倡导树立了“三个一”精神,开展了“三爱”(爱学校、爱学生、爱家庭)、“三放心”(让学校、学生、家人放心)、“三自”(自尊、自律、自强)活动。在理想追求方面,引领教师“用踏踏实实的心态,做好平平凡凡的工作,用百分之百的努力,赢取实实在在的结果”;在生活理念方面,提倡教师“用心做事”,时常告诫教师“做事最怕用心,用心之道在于平和,平和之道在于坚持,坚持之道在于过程,过程之道在于愉悦心情”;在个人需要方面,指导教师“工作是乐趣,乐在其中;压力是动力,可释放潜能;吃苦是机遇,能磨炼意志;努力是运气,能积累经验”。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教师发展理论,使学校呈现出团结向上、人心思齐、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养成教育,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学校从习惯养成入手,创设德育管理特色。在养成教育方面:坚持一个“学”字,使养成教育内容入心入脑;强调一个“恒”字,使日常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成立家长委员会,搭建沟通平台

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学校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增强多元化办学的质量与效益,创新搞活“家校共育”模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办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学校,学校正式筹建成立了七一小学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将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出谋划策,组织家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校外活动、讲座;参与学校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监督、支持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只是学校全面开展家长学校活动的一个开始。学校将认真办好家长学校,使家长在家长学校活动中能学有所得,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家长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实施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形成整体,全方位地实施素质教育。

经典诵读创笃学厚德之校

在“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的办学思想引领下,学校启动了《营造书香学校,提升生命质量》课题,确立了“诵读经典,润泽生命”的诵读要旨,明确了各年段诵读的内容和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选择了不同的诵读内容。除此之外,学校还设置了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具有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经典诗文、妙词佳句,以滋养学生的语言,激活学生的心灵。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构建书香校园。

随着实践的深入,教师的认识也不断得到升华:经典诗文诵读不再是语文教学的延续,而成为建设书香校园的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从关注课堂,到关注课程,再到关注生命;从关注语文知识的积累,到关注语文素养的发展,再到关注人文素养与生命品位的提升,经典诵读实现了质的飞跃。

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特长

为进一步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活动,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推进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千方百计搭建舞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享受过程、走向成功、体验快乐。学校利用各专用教室的有效空间,组织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组建了红领巾鼓乐队、小天鹅舞蹈队、小百灵合唱团、科技小组、快乐英语等17个校队兴趣小组、37个班队兴趣小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迪和熏陶,培养了能力,丰富了知识。

如今,学校充满了激情与活力,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放眼未来,学校将继续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名教师,尊重每一名家长,让学校成为学生们成长的乐园,成为学生们成才的摇篮,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9.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特色学校(领导讲话) 篇九

一、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领导,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工作合力,富有成效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

二、制定建设方案,提供实施保障

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并建立起长效机制,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抓出成效,创出特色,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学校制定出台了《西岭角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理清了工作思路,确定了工作重点,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实施保障。

三、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创建活动

(一)全面加强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树立学校社会信誉

良好的教风带动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创建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促进校风,如此“四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校将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为主的“四风”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首要内容来抓,从而树立了学校良好的社会信誉。

(二)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1、加大投资,强化教学硬件设施

今年8月,投资3.5万元资金对教学楼室内室外进行了装修,室内外墙体贴了瓷砖,砸除了教室内的讲台和黑板,更换了质量较高的钢化黑板。移除了教室内的煤炉,重新安装了暖气设备;办公室内进行了装修,安装了木质地板。学校整体布局更加合理;为学前班投资一万余元购置了电视、dvd、滑梯、压板等教

玩具,购置鲜花40多盆;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

五、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与特色活动

学校严格按照课程开发刚要组织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一年级本学期由于受识字量的限制,继续学习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二年级主要以《剪纸》作为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剪纸教学是艺术教学中要求极高的一门独立的艺术,要上好它由于工具的限制,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但是有很多学生对剪纸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并且儿童剪纸活动不仅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同时也能让儿童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而且还让他们感受了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同时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有较大的提高。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学校的校本研究开发过程中,我校开展了趣味剪纸的教学工作。

1.剪纸课程与美术课教学相结合从去年开始,学校将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结合实际编写课程,今年根据学校安排,剪纸校本课程走进了课堂,全校每班每周利用美术课、午会课、班会课等的时间练习剪纸,确保每周一小时全面动手练剪纸。全校做到了剪纸普及化教育。

学校结合年龄特点主要用安全剪刀,锻炼手腕灵活性,学习对折法以及简单图样,了解月牙纹、锯齿纹,适当加入简单花纹的运用,初步了解剪纸。

2.剪纸与少先队雏鹰争章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剪纸的积极性,我们对学生分别进行铜章、银章、金章三个层次的考章。我们的学生积极性不断增强,表现出色。

3.剪纸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在每周四第三节课开设剪纸活动课,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分为初级班、和提高创作班。由于学生本身来自于各班的剪纸优秀分子,所以教师针对于他们

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剪纸创作是整个剪纸学习的灵魂。我校学生创作了不少的剪纸作品。学校还进行了每个班剪纸版面评比展览,可以使学生在美化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展示群体探究民族文化艺术的成果。

4.剪纸与德育相结合,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剪纸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剪纸寓于德育之中。以剪纸为抓手,在剪纸活动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既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又培养了队员们的合作意识,礼仪交际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再比如结合成语故事、民间故事进行剪纸创作,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民族优良的品质,识别真、善、美,从表现内容中体会道德取向价值观念。在学校举行的“弘扬民族精神,感受成功体验”剪纸比赛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加,很多获奖作品在校园内展出。

学校通过以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和措施,展现出了一种积极健康、团结向上、进取创新、和谐高尚的校园风貌,学校教育教学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新轨道,学校呈现出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景象。

西岭角小学

10.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特色学校(领导讲话) 篇十

简阳市草池镇中心小学

赖斌昌

二0一三年四月十九日

弘扬传统项目特色 创建体育特色品牌

————简阳市草池镇中心小学

赖斌昌

草池镇中心小学,是1991年才成立的一所普通农村小学。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工作以大力发展体育传统项目,以传统项目为突破口,打造学校品牌,形成学校特色,树立了“聚合内力、全面育人、特色兴校、争创一流” 的办学目标,确立了“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校训,形成了“崇健尚美”的校风,并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工作原则,逐步在全体师生中树立“以体育人,以体强校”的发展理念,推进学校体育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管理,搭建体育特色创建平台。

1、健全组织领导,形成创建合力。为全面推进草池小学体育特色的创建工作,学校成立由校长、分管副校长、行政办主任、教导主任、政教主任为主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还分别成立以副校长室、教导处、体育教研组、德育处等为主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小组,以体育教研组成员和班主任为主的培训小组,负责技术培训和指导。各小组团结协作,分工实施。

2、加强创建规划,实施主动发展。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纳入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并根据学校实际制订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主动发展项目,还制订了《让体育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等方案。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学校工作行事历,都把体育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优先发展。

3、强化制度管理,落实创建工作。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如《草池镇中心小学体育工作管理条例》、《大课间活动管理制度》、《草池镇中心小学田径运动队训练管理制度》、《草池镇中心小学篮球运动队训练管理制度》、《体育标兵评选制度》等,并做到及时总结、调整,以不断完善。把体育工作开展情况及各项比赛成绩,列入教师年度考核、班主任工作考核、文明班级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评比的条件和依据。制度上保证,行动上落实,使学校体育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

4、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设施设备。

近年来,学校在上级领导和学校校长的关心和支持下,拥有一个田径场、四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生均活动面积达4.2(平方米)的基础设施,同时,学校对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管理设有专人负责。学校每年度体育工作经费都投入占学校公用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阳光体育活动,每年妥善解决体育教师体育装备,不断的更新体育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较完善的运动条件,为提高运动水平提供了物质保证。对体育各类比赛的支持,制定体育工作的奖励制度,激发学生、老师参与阳光体育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5、打造优秀团队,发扬团队精神。

(1)打造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的体育教师团队。

在任何发展的进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为了实现体育发展的目标,学校积极招聘优秀的体育人才,先后引进了陈玉彬、毛宗勇、刘志阳、刘碧玉等优秀体育教师。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更有“敢向冠军叫板”的气概,形成了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体育教师团队。

(2)打造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运动员团队。

学校组建了两支优秀的运动员队伍:一支篮球队,多年分别获得内江市、资阳市、简阳市小学生篮球比赛男、女队冠军;一支田径队,常年开展竞技体育训练,参加资阳市、简阳市小学生田径比赛多次获奖。

(3)打造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业余教练员团队。

一支优秀的教练员团队是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和竞赛活动的核心保障。陈玉彬、毛宗勇、刘志阳、刘碧玉等老师放弃休息时间,坚持训练。学校在抓好竞赛工作的同时,还注重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更深入,更有质量。学校还建立了以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为辅的群众体育活动业余教练员团队,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收获的氛围。由学校体育教师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再由这些教练员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指导,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

二、立足常规,全面落实体育特色工作。

1、抓实课堂教学。学校立足抓好教学常规,严格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程。针对教、学、练中的优势与不足,难点和疑惑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做到每节课内容充实,教法得当,学法有效,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教师人人做教学的有心人,在日常教学中发掘和培养体育苗子,充实到校田径运动队中,进行系统训练。使学生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特色发展的好时机。

2、抓好教学研究。体育教师将特色建设列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每学期都开展公开课、研讨课活动。他们还不断学习,及时总结,撰写的论文《认知新课程,更新新观念》、《德育在小学体育游戏中的渗透》、《浅析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情感教学让体育魅力四射》等十多篇论文获市、区的一、二、三等奖。

3、注重学科渗透。学校还把体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描写体育运动,报道体育运动;数学学科通过量、画球场,设计等接触体育运动;思品与社会通过学习体育明星故事,宣传体育精神;音乐课歌唱体育歌曲;美术课通过绘画表现运动形象等等。

4、学校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活动。每天安排有不低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组织有序,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为了保证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制定出《大课间活动方案》、《大课间活动评分标准》等活动管理制度。因为有了制度的约束,全校老师人人自觉参于活动,个个主动参于管理;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于,全体学生人人热情高涨,个个争先活动。

5、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活动时间。丰富多样的学校体育活动已初具规模,校体育活动的模式初步构建起来。如每学期召开一次运动会,每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体育小竞赛、篮球比赛、广播体操比赛、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拔河比赛等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每年坚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重视活动的组织动员和宣传工作,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每位师生都牢记,并带到家中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6、学校还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宗旨,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使100%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要求每位学生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切实得到提高。同时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测试成绩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建立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情况和测试结果。

三、依托传统,全力打造体育特色品牌。

学校把篮球和田径作为学校的传统项目,多年来,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全力打造体育特色品牌。

1、抓好训练与竞赛工作。

学校成立了篮球队和田径队。篮球队、田径队坚持长年训练,教练员每天放弃休息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在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文化课程的辅导。学校除了配备3名教练外,还配备一名文化课程辅导老师,每天进行2-3小时的文化辅导,促使学生做到训练、学习两不误,这种做法也赢得了广大家长的赞赏,因此很多运动员不光是体育成绩突出,其它的各项成绩也非常优秀。教练员还注重对运动员的心理疏导,组织学生积极撰写反思,从反思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

积极组织参加比赛,篮球队连续多年分别获得内江市、资阳市、简阳市小学生篮球比赛男、女队冠军;田径队,常年开展竞技体育训练,参加资阳市、简阳市小学生田径比赛多次获奖。

2、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学校在抓好竞技性体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以活动促发展,以竞赛促提升。学校每年开展“健康童年”体育节,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并把学生的参与率折合成分数后计入总分。春季田径运动会,跳绳踢毽比赛,冬季长跑接力等比赛,趣味运动会更是让学生兴奋不已,赶小猪、投篮、跳长绳、穿越障碍等活动项目让学生感受到了活动的趣味性、精彩性和刺激性。在活动中,大批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一在批学生显露出自己的个性特长,培养了良好的兴趣爱好。这些活动不仅强健了身体,还磨练了坚强、进取、不屈不挠的性格,培养了同伴协作、遵守规则、正当竞争、集体荣誉等良好品质。

四、努力创新,促进体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创新,才能进一步丰富学校体育特色内涵,促进体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紧紧围绕体育特色,走创新之路。

1、改革评分体系,发挥导向作用。为促使学生在田径比赛中奋力拼搏,不但要名次好,还要运动成绩好,学校在比赛中,除了计名次分外,还编制了成绩计分标准,每位运动员的成绩包括了名次分和成绩分,这个保证跑最后一名的运动员也能得分。另外,学校田径队的主要项目是中长跑,为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学校在田径比赛中,中长跑采用双倍计分法。

2、改革选拔机制,发现优秀人才。为加快人才培养,形成运动员梯队,教练组一方面在校内积极寻找优秀运动员,另一方面还到周边学校选拔优秀运动员,选中的运动员将享受一系列优惠待遇。如一对一的学习辅导、获得成绩后的奖励等。

3、改革竞赛形式,发挥学生特长。在体育节上,除了规定的比赛项目,学校还设立了学生体育特长表演项目。在学生特长展示过程中,学生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轮滑表演、篮球表演、武术、穿跳、空手翻精彩纷呈。

4、改革单一训练,加强心理辅导。单一的训练是十分枯燥的,这会让运动员产生烦燥的情绪,影响训练。为此,教练员在训练的同时,时刻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心理障碍。引导学生积极写反思,反思自己的训练过程,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现,从而使训练能达到最佳效果。

五、形成文化,彰显学校体育特色。

1、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完成校本课程《草池小学体育游戏》、《草池小学课外活动课》的开发与编制工作,如今,这些操课程已在全校实施。在第二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学校树立了“培养健与美的学生”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校训,形成了“崇健尚美”的校风。

2、提炼草池小学体育精神。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的“挑战极限,超越梦想”的体育工作理念,并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永不放弃,永不服输、永不满足、永不停步”等体育精神基本形成,“敢向冠军叫板”、“克服困难,永不言败”的体育竞争意识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精神财富。

3、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为宣传在体育中表现突击的运动员,学校在校园里利用板报、墙报、“校园之声”广播站宣传他们的克服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让广大师生了解他们的事迹,激发向他们学习的愿景。

六、丰硕的回报,喜人的成绩。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自1996年开始,我校以课外体育活动建设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活力校园。通过多年的辛勤耕耘,我校的体育教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学校篮球队参上级比赛多次分别获得内江市、资阳市、简阳市小学生篮球比赛男、女队冠军。田径队参加资阳市、简阳市小学生田径比赛多次获奖。学校于2000年12月被授予四川省体育(篮球、田径)传统项目示范学校,2012年9月接受资阳市教育局“阳光体育示范校”验收,获得专家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四川省篮球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资阳市校风示范校、简阳市示范校、资阳市德育工作示范校、资阳市体卫工作先进集体、历届简阳市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简阳市科研示范校、素质教育示范校、绿色学校、连续十三年教育目标考核为优秀级学校,学校教学质量片区综合评估均居前茅。体育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我们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依照“依法治校,人本立校,科研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思路,伴随着我校篮球、田径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规范运作,认真总结在体育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以创新的思路,更扎实的工作,谋求体育教育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使我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更具生机和活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体育后备人才,打造学校品牌,形成学校特色,向着“聚合内力、全面育人、特色兴校、争创一流”办学目标更加努力奋斗!

11.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特色学校(领导讲话) 篇十一

[摘要]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特色。高职院校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既重视高职院校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又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文化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特色 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张涛(1958- ),男,江苏南通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江苏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在高职院构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8800003)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48-03

一、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学校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经过优选集中,形成多元系统,对学生能起到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的群体文化。

学校文化包含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方针、教学模式、治学态度等,反映一个学校的价值观、人才观和一种对社会的态度。应当指出,学校文化渗透于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表现在学校师生员工的言行之中。它既是隐性的,又是显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从其结构来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主体建筑,如教室、寝室、食堂、澡堂、图书馆、体育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训中心、计算机中心、俱乐部、周末影院等;宣传设施,如广播室、橱窗、黑板报、学报、校刊等;附设的雕塑、题字、风景点等人文景观及整个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等。这些物质生活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这是校园公共规范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治校方针、改革举措、道德规范、校歌、校风、校纪、领导作风、教职工风范、行为准则、交往方式、文化娱乐方式、管理模式等。这些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第三个层次是精神文化。其核心是世界观、价值观与学术水平。主要包括师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审美观念、行为理念

及各类科研成果等,这是校园文化的内聚力之源。

二、高职特色学校文化培育与建设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高校是文化自觉程度最高、体现最充分的场所,是传承文化的主渠道之一,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学校文化建设要继承和体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蕴与人文精神。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富的人文景观、博大的人文精神对陶冶广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高职院校也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构建社会新文化的责任。要使高职院校能够真正承担起构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任,就应该有意识地在发展建设中注重文化建设,建立一个适宜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高等教育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培养人才是高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首要特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是提高师生员工的身心素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学生和教师身心健康发展,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重大问题,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要利用校园文化的特点,创造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教师能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让师生都能自我教育、自我创造,自然而然地塑造和发展自己。

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创造一种人才健康成长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是现代大学文化氛围的硬件组成部分,是学校重要的隐性课程,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但是校园文化如果没有特色,就难以形成自身的品牌。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提出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这种思想理念造就了北京大学特有的大气魄和胸怀天下的文化传统,使北京大学当之无愧地雄踞全国高校之首,并对世界文化产生着影响。因此,每个学校应该具备符合自己校情的、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特色。校园文化特点体现着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追求和研究的重点目前不在共性而应该在个性,唯有突出的个性内容才可能创造独特的品牌。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生产与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努力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既重视高职院校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又要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文化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三、高职特色学校文化培育与建设路径探讨

高职院校文化特色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应该是与“职业”“技术”元素相关联的内容。与学术型综合大学不同,高职教育是把“职业”和“技术”要素摆在学校教育的显著位置上的。尽管高职教育专业多样化,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学制也有三年制、五年制之别,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人们在思考“职业与技术”培养目标达成的具体衡量标准,通常是以学生的实践性能力作为指标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挂钩,高职院校学生的“准职业人”身份鲜明,教学中的“实习实训”环节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是考核其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校园文化氛围中应该有与此相适应的内容,以此影响校园学风和学生的精神气质,更好地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

1.高职院校要创新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人才按照社会需要可划分为四类: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前两类人才一般由我国普通高校来培养,后两类由职业技术院校来培养。而技术型人才也包括一部分高智能的技术型人才,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由此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有别于普通高校,要树立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多年办学经验基础上,总结出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已不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我院在人才培养上,围绕国家职业标准所涉及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核心能力”四层次职业能力来培养与要求学生,按照“分层化、分级别、分类型、模块化、学分制”的五步工作思路,抓住“构建质量标准、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方法、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师资队伍”六大实施环节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制订方案,具体落实,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专业试点,我们具体地从“六大环节”入手,构建并践行了“双证融通,产学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有三个专业的试点方案分别通过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江苏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验收。“双证融通”与“产学合作”被贯穿在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这些反映了学校的校园文化价值观:通过构建“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将对核心能力、跨行业能力也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高职院校要突出产学合作,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术框架。产学合作教育是将理论知识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由学校和产业部门合作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地说,就是在学校教育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等外部教育环境和资源,将课堂为主的知识教育和掌握实际经验的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贯穿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培养的全过程。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产业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研究型人才不同,高职院校在教育前期,需要把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计划,教育过程中需要产业部门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训场所;在教育后期,高职院校需要产业部门提供就业岗位。因此,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不仅是由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是由社会产业部门提高产品质量和社会竞争力的需求所决定的。高职院校作为工程技术型院校应架起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实质性合作的桥梁,自觉地履行作为企事业单位“技术的宝藏”“创新的基地”而该承担的职责,以丰硕的科研成果密切与企事业单位水乳交融的关系,并以此获得大量的办学经费和构建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的良性循环,而不能以“双师型”“实践性”等作为借口,放松科研要求和进展步伐。高职院校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方面起到了主力军作用,从而有可能发展成为有用的学术主体。可以说,快速发展的高等职教与普通高教相比,只有学术发展类型之分,不是学术层次的差别,而且由于高等职教的边缘性和综合性、发展潜力和开发空间巨大,有可能成为重点发展的一个方面。作为高等职教的主体,高职院校应该义不容辞地组织专门力量,辅之以专门的经费,对国内外高等职教的历史与经验、现状与问题、将来与展望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宣传与阐述,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现实生活框架上的有效理论,进一步把实践经验提升为智慧和学问。

3.借鉴名人效应,以高技能榜样人物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名人的出现能达成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确切地说,名人效应,就是从某个名人身上折射出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质上就反映了一种名人效应。成功的典型最容易打动人心,最容易产生良好而巨大的示范、激励效应。榜样选择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际性,要有与学习者的共性特点。选择榜样目标时,应该注意选择切实可行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先进典型,不能一味追求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大、全的典型。榜样是时代的产物,而他的价值也在于时代的需要,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榜样。当今社会,衡量榜样模范的标准应该放在对国家与民族的贡献上,应该把时代精英当成榜样让高职学生去学习,应该宣传那些对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让他们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也应该引导高职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人的价值,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做好事、勤俭刻苦。由于学生榜样具有的人生经历与广大高职学生基本相似、榜样形象直观贴近、其先进性易于为高职学生所接受并产生效仿效应等特点,所以树立高职学生榜样,在激励过程中把科学的理论、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与身边的榜样结合起来,通过褒扬和倡导学习校园里大学生榜样,对于实施精神价值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以学习杰出校友邓建军为契机,提炼、确立了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邓建军,1988年毕业于江苏省常州轻工业学校(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前身)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成为常州第二色织厂(现常州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电气技术工人。邓建军在本职岗位17年如一日,学习先进的工艺技术,潜心攻读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外语教材、刻苦钻研国际纺织机械电气自动化先进技术,实现了从一名学习型职工向知识型职工、专家型职工的快速转变,由普通的青年职工成为新时期知识型产业工人的代表,成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之一,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被称做“民族工业的脊梁”。邓建军为中国工业化时代崛起时产业工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一面旗帜。

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建设中树立特色人物榜样成效是明显的。邓建军成才的起点仅仅是中专,但他不自卑、不气馁,通过对本职工作的钻研获得了为世人包括外国专家所称道的高技能。这说明,只要自强不息、终身学习,文凭低照样可以成大器。对于高职院的学生来说,邓建军这一成才起点是很具启发和鼓舞作用的。因为高考或中考的失利,高职院的新生进校普遍存在着自卑感,有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自己不属于大学生。为此,我们在新生入学时,就鼓励大家以技能成就自我,做邓建军式的高技能人才。此外,邓建军爱岗敬业精神已在我院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同学的毕业实习总结中,有的同学写出了“不怕学历不高,就怕本事不大”“不怕做工人,就怕没本事”的句子,还有的同学如此反问自己:“邓建军能做工人,我们为什么不能?邓建军能做知识型工人,我们为什么不能?邓建军能成为高技能人才,我们为什么不能?”

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视角看,我们在倡导学习邓建军精神的时候,邓建军已经不是指具体的个体了。我们从他成功的轨迹中,抽象出了他最具本质的职业精神,那就是“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其实质就是要尽你所能,力争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孔子把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叫“执事敬”,朱熹解释敬业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具体表现为恭恭敬敬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的责任意识、乐于奉献和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这些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道德或职业精神。

当我们把邓建军精神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加以培育时,也代表了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把教育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人才素质的整体提升上。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建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标杆了。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建设突出职业性价值导向,塑造高职院校的技能文化、职业文化特色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要求。失去职业特色,也就意味着失去了高职院校的个性文化。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努力强化个性,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从科学决策、细致规划、人财物保障、各环节协调配合、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等方面入手,针对学校现状提炼整合出自己独有的特征,逐渐积淀形成与未来高职院校发展相配套的大学精神,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优势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今后较长时间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友清.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陈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读本[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

[3]潘春胜,钱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

12.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特色学校(领导讲话) 篇十二

“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其从事一辈子教育事业的概括。十七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洛克站在哲学的角度提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蒂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

从人的本质与社会性上看:人的理性来源于实践, 人的德行是后天养成的结果, 人是有形体的理性动物, 健康教育是全部教育之首, 德行乃各种才赋之首, 德行的教育中要注重说理, 尊重孩子, 启蒙理性, 树立榜样, 鼓励好奇心, 寓教于乐。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 加强练习和养成习惯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追求幸福。

我国传统教育中特别注重人的德行与习惯, 孔子提出“学有条, 则从文”;没有良好的习惯要实现理想过于勉强, 西方科技文明更是注重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 千万次的努力实证。当代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17岁就学习中国的“禅学”, 养成静思, 每日一规划的习惯, 正是这一习惯创造苹果奇迹, 静思与规划造就精益求精的追求, 以及科技与人本的和谐统一。

我校于2002年之初就借鉴西方教育家杜威的建构主义, 遵循前苏联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专题研究, 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上的自主性;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探究性;过程上的科学严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我们认为,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流的学校靠文化, 二流的学校靠制度, 三流的学靠管理。”“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2010年, 我们又在总结、提炼广小50多年的办学思想与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国内外教育思想, 在湖北师范学院专家组的引导下, 提出以“尚真”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 推动广小教育的新一轮改革。

二、广小“尚真”文化的内涵及制定依据

学校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既包括隐含在学校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文化意识、价值、态度等观念形态的成分, 也包含能够体现这些观念的行为方式、事件及活动。其中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但是,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更多地是将学校文化感受为“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我们认为, 学校文化只是一个手段,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学校文化建设, 或者说通过形成“教师们在学校中共同的做事的方式”, 重新确立教师们对于自己学校的认同感, 在学校中重新寻找共同体的感觉, 重新寻找“家”的感觉。我们希望通过特色学校文化建设, 将广小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1. 广小“尚真”文化的内涵。

广小“尚真”文化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办学理念的浓缩, 其核心是“真”, 即以真教、真学为核心价值取向。该理念提倡, 学校和教师通过开展“教真知、做真人”的有效教育教学活动, 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以“尚真”文化统领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教学、研究等行为方式。“‘求真’在于明辨是非, 坚持真理;‘真人’乃知行合一, 言行一致。”

我们认为, “尚真”教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 坚持真理, 探求真知。“尚真”教育主张让学生打破对权威和书本的迷信, 在主动积极的探求行为中, 建构自己的“真知”, 并在取得某种真理之后, 勇于坚持真理。第二, 全心全意, 培养真人。何谓“真人”?通过对陶行知思想的深入解读, 结合广小的实际, 我们最终确定了广小“真人”素质结构中的四个方面的要素:仁智勇健。同时, 我们还对“尚真”教育文化理念体系进行了论证、凝练, 其步骤是专家调查诊断、专家与学校共同研讨、国学 (语言学) 大师语言文字润色, 整个过程前后持续一年左右时间, 最终我们提炼出广小“尚真”教育文化理念体系的九个方面的要素, 分别是:学校使命是“培养求真务实, 仁智勇健的阳光少年”;学校形象定位是“厚基础、亮特色、高质量的现代化名校”;学校愿景是“特色鲜明、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省级示范小学”;学校校训是“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教风“严谨求实, 博爱善教”;学风是“勤学敏思, 活泼创新”;学校的管理理念是“真诚服务, 合力育人”;办学口号是“尚真、致善、达美”。

2. 广小“尚真”文化的制定依据。

首先, 我们认为广小“尚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知行合一, 言行一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中国传统做人、为人的道德标准。孔子将“言行一致”视为“君子”的做人规范。他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 其教育内容中的四个方面“文、行、忠、信”中的“忠和信”实际上就是要求人真诚、讲信用, 表里如一。《荀子·大略》有言:“口能言之, 身能行之, 国宝也。口不能言, 身能行之, 国器也。口能言之, 身不能行, 国用也。口言善, 身行恶, 国妖也……”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言行一致。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认为“知中有行, 行中有知”, “知行原是两个字, 说一个工夫”, 反对重知轻行, 强调知行合一。“尚真”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词, 包括探求真知和学做真人, 探求真知是为了寻求真理, 启迪智慧;学做真人就是“真行”, 就是言行一致, 真心说话, 真心行动。

其次, 我们认为广小“尚真”文化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促进学校个性发展, 形成办学的特色。正如钟启泉教授所强调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重构学校文化。”因此, 我们认为广小进行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 加强全面和谐与多样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也是新时期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 我们认为广小“尚真”文化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客观要求。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为“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其中明礼诚信就指的是文明礼貌和诚实守信。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 在此阶段特别要加强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 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对他们以后做怎样的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 现代社会中, 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使得许多传统的观念、价值标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如何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培养出说真话、求真知、明真理、有真情的“广小人”是学校“尚真”文化建设的任务。

三、广小“尚真”文化的实施策略

一年来, 我们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中心, 围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行为、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开展了如下工作:

1. 教真知, 打造“真学堂”。

教学是以教材 (知识) 为载体, 以师生之间的互动探索为途径, 理解、识记、思维、迁移共同构成学习的过程。我校以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 在专家的引领下展开了立足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求知探索的高效课堂研究之路。

我们的“真课堂”体现在:目标“实”, 立足学生“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学习态度”, 符合学生实情、课标教材要求、高效课堂标准;内容“真”, 批判性的考究知识结构、逻辑、现实需求,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活”, 体现学生参与性学习, 能实现学生“基本技能、思维技能、个性品质”的发展, 形成课堂师生互动互学的共同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自主探索与研究的能力, 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立足本源, 我们从构建知识与能力的源头——教师高效教学行为与学生高效学习行为为切入点开展专题研究。我校“卓越工程”先让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动起来, 从教师教学行为“内容、讲解、提问、练习、风格”等6个维度30个点开展每月一专题, 每周一研讨;专家理论引领, 老教师经验传授, 课堂大家诊断, 课后专业分析, 逐步让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与此同时,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行为, 从“准备、倾听、互动、收获、体验”等6个维度14个点逐渐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一系列的研究造就了教师高效教学所需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造就了学生高效学习的良好习惯。虽说目前还只是在研究阶段, 但已经受到省教科所, 以及一些教育专家的重视, 相信在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2. 以活动为载体, 实现“真人”培养目标。

一个完全的社会人应该是健康、德行、品质、思维、意识俱佳的人。“真人”是完整的人, 是健康的人, 是具有社会需要的真、善、美特质的人。我校在育人方面根据办学理念“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 提出将学生培养成为“求真务实, 仁智勇健”的阳光少年。在日前研究实施中我们做了如下实践:

在运动游戏中学习适应社会所需的健康体质与各项能力。我校与体校联合办学, 借助社会力量;结合学校学生发展实际需要, 每班每周开展二次户外体育活动, 田径、球类、竞技、民族项目……与此同时, 学校课题组积极开展《小学适用体育游戏研究》, 让每个孩子动起来, 让每个孩子会玩, 让每个孩子在运动和游戏中锻炼体质, 养成团体活动中所需的合作、宽容等品质, 以及顽强、坚韧、向上等意志。

学校还利用每周晨会、午会、广播、宣传栏开展每周一习惯的立体式教育, 让每个孩子养成诚信、知礼、文明、守纪……等良好习惯。学校课题组在边实践边探索中编写《广小学生日常知行手册》, 以此规范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并终身收益的好习惯, 我们为塑造一个个“求真务实, 仁智勇健的阳光少年”而努力着。

3. 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 共同实现培养“真人”目标。

教育返朴归真, 需社会、学校、家庭的和谐统一共同完成。日本教育家佐藤立足小学十一年展开教育研究, 提出:一个好的学校, 一种真实的教育需要三个阶段, 一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是学校全体教师与学生的团队合作氛围, 三是社会、学校、家庭教育思想的统一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13年的研究表明, 学校教育离开社会的沃土, 就像禾苗必将枯萎。

我校在教育管理中提出“真诚服务, 合力育人”, 明确指出所有教职员工在工作中要有一颗真诚的心, 要与人为善, 树立服务意识与观念, 为社会、家庭、学生服务。并强调建立“社会、家庭、学校”的长久合作机制, 实现“合力育人”之目标。

以今年“课内在教学, 课外访万家”活动为例。学校通过媒体、网络、宣传栏等途径, 让家长知道学校将开展的工作, 并让家长明白本次活动的意义与目标。校领导明确指出:活动只是一个载体, 其主旨在于让社会、家庭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思想, 让这个载体成为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 以此实现教育思想的统一, 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

校长首先上课, 家长、同行旁听;校领导亲自带队参与家访, 班主任和教师与家长多次沟通交流……这一切活动让全校教师走向同一平台与环境之中, 共同探索与研讨, 让学校和家庭走向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良好循环机制之中。学校教育理论与思想也在方方面面逐渐渗入家长心中, 为教育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校发展要走特色创建之路, 学校发展要走文化发展之路。特色创建要立足教育本质, 立足育人的需求;而文化发展需要将特色创建在横向视角中把学校工作的管理、教学、德行等方面围绕一个主旨有机结合, 在纵向层面把社会资源、家庭教育和谐统一, 让学校文化渗透到每个教师、每个孩子、每个家庭……使学校成为一个开放性、合作性、发展性教育教学的中坚环节。我们全校师生正为此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还将努力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实现以下目标:

(1) 开发“尚真”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有效途径。众多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 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物化形式体现的重要方式。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 需要集思广益, 需要长期的探索, 并且在探索中逐步完善, 这本身就体现了“尚真”的本质。我们相信, 广小人一定能够将“尚真”的理念设计、开发出属于广小的“尚真”校本课程。

(2) 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 努力构建“尚真”德育。我们要改变传统德育中重“知识德育、能力德育”的状况, 将学校德育工作与生活密切结合, 实现“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强调德育与生活联系, 德育要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这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课程形态, 也是被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德育。生活德育展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属性。就像陶行知所主张的, 生活教育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真人, 使教育成为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德育引导生活, 回归生活, 这就是德育的最终目标。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 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从生活中寻找德育资源, 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 在生活中进行教育, 实现广小“尚真”德育的目标。

13.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特色学校(领导讲话) 篇十三

本学期,我校在市教育工作会议后,立即成立了以孙伟校长为组长的“一个教育管理,一个校园文化”领导小组。在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学校特色体育教育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现条例如下。

一、特色学校建设

(一)背景分析:2008年我国承办奥运会,更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学校是培养人的主阵地,所以综合国力的提高必须以学校教育为载体。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力,同时,也在促进学校总体工作的开展。我校是一所体育工作传统学校,有良好的体育传统资源。刘天夫老师,毕业于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跆拳道专业,曾经获得“辽宁省联通杯青少年跆拳道比赛冠军”,在营口市跆拳道队任教过一年,拥有多年的跆拳道教育教学经验。

(二)前景分析:通过体育特色项目建设,推进我校总体工作的发展,从而形成学校工作特色,最终将特色学校逐步推进,让全体师生能形成“运动、快乐、健康、发展”的理念,学校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教风。

(三)主要措施:

1、抓校园环境建设

改善体育环境,营造体育氛围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必要条件,学校准备在硬环境上进一步扩建体育场馆,添置部分室外活动设施,完善运动场周边环境,正在新建100平方米的体育器材室,购齐上课所需的各项体育器材,图书室进一步补充体育方面的图书杂志。在软环境上把体育文化融合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在大范围上让全校内外都充满体育文化的氛围。老师对学生宣讲体育健康知识,倡导全民健身的大体育活动。

2、抓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现有体育专职教师3名。体育教研组长是具有本科文凭的年轻组长,自身的业务能力强同时负责对全校的体育工作进行指导。学校在体育教研方面更是“下力气,花功夫”,制定了体育科研课题今年年已有两篇体育论文在市、省级获奖,同时继续加强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业务培训等,促进师资水平的均衡发展。

3、抓体育教学工作

体育教学工作是我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在抓教师的备、教、改的同时注意了课改的探索研究,2010年刘天夫老师参加市级体育课获二等奖。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当前课改的轰轰烈烈,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以创新为本教新学理念,课堂上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充分落实到每一位体育教师的身上,他们对新课程标准理解还不够深。因此我校将组织体育教学摸索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佳教学效益。

4、抓好“二操、一舞”和大课间活动

过去我们抓好了“二操”,现在我们还要开展学生集体舞的教学与训练,让阳光体育开展的红红火火;我校刘天夫老师编排了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跆拳道操”,让学生通过两操增进友谊、陶冶情操,心理更健康;使学生的身心同时得到发展。本学期开展的大课间活动我校首先编制了活动计划、活动课表、定点定指导老师,指导、引领学生开展活动。下一步我们还将制定推进计划,使大课间活动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好服务。

5、抓好自身的体育小特色项目 我们抓好全民健身大体育活动同时,还要开展好自身体育小特色项目。我们的排球队要正常开展活动,同时通过科学的训练体系和方法进一步提高队员们的竞技水平,并在比赛中去检验。把优秀的体育苗子向高一级学校输送,逐步让我校成为“为市级运动队”输送苗子的基地。我们还要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项目。我们准备在年级选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班,观看实际效果,把特色项目推广到全年级,推广到全校,从而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项目。

6、抓好校本课程的开发

由教科处牵头,积极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案例的征集、评比活动,促使大课间活动管理规范化,研究课题化,活动课程话;围绕学校特色项目,大力开发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并使之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一个亮点。

7、抓好省市体育传统校的创建

在创建成为邗江区体育传统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扬州市体育传统学校的创建工作。抓住体育这一点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从体育的崛起,带动五育并举,以体辅德、以体拓智、以体健身、以体育美、以体兴校。让体育使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使我们校本体育项目成为我校的办学个性,使我校的办学个性成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最终实现特色学校这一目标。

(四)创建时序 1、2009.3 征求意见,制定学校特色建设规划 2、2009.3—2010.3 推进大课间活动,深化学校特色项目建设 3、2010.4 市特色学校立项申报及盖州市体育特色校创建 4、2010.5至今 接受市特色学校验收,二、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校虽然加大了建设力度,但跟兄弟学校比,我们的软硬件设施都比较薄弱。因此,我们确立了“立足实际,围绕特色,构建和谐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重点要抓好一些工作。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打造整洁优美的物质文化

1、校园整体规划:对新建的教学楼、综合楼、体育特色活动室科学地规划布局,合理配置功能空间,细化、深化教育功能。对现有大型建筑设施如教学楼、办公楼、厕所、车棚、体育设施等因地制宜地进行整体包装;统一建筑装饰风格,突出学校特色和文化底蕴。加强校园道路建设,努力实现教学楼前活动场地硬质化。整修学校的各类标识,使其清晰醒目,既各具特色又风格统一、相映成趣,从形式到内容力求体现整体美感。

2、校园绿化美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空间进行绿化,充分考虑花季差异进行搭配,形成疏密有方、错落有致、深浅有度、文化寓意深刻的绿色景观。

3、“三室”建设:利用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的契机,加强图书室、实验室、网络教室的建设,不断完善“三室”的设施、设备,充实藏书量,确保全天向学生开放,让“三室”成为学生吸取文化食粮的重要场所。

4、人文景观:

(1)校园雕塑设计: 校园教学楼前,设置一座雕塑,暂时定名为“腾飞”,表示成功人生从这里奠基,美好希望从这里放飞。

(2)班级文化建设:包括国旗、班训、板报、“守则”、“规范”、班级文化宣传栏、班级公约、图书角、以及各类名人名言警句等,目的是彰现班级的特色,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3)教学楼、综合楼走廊:用优秀的师生书画作品装点全校的走廊、过厅以及配套用房。

(4)运动场四周的墙壁:以学校特色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装点运动场周围的墙壁,使学校操场充满运动气息,不断彰显学校特色。

(5)校园标语建设:学校将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策群力,精心编写和摘选有关内容,着力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在学生不同活动场所(教室、实验室、阅览室、走廊、厕所等)设置不同教育内容的格言,突出教育目标和效果。

(二)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进取的精神文化

1、校风建设

多年来,我校形成了“明理、崇德、励志、创优”的校训和“学做人、求知识、长才干”的校风。一方面,学校将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德育教育,以整体提升教师师德、社会公德水平。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用自己的言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的教育,通过开展演讲与征文比赛,德育案例分析与论文评比、座谈会、报告会、外出学习参观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自觉为人师表,刻苦学习,做道德的表率。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以德修身”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另一方面,学校将利用设计、制作学校系列标志来提炼和展现学校精神文化。积极开展校徽、校旗的设计征集活动,发动广大师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其在参与设计和评选过程中,体会自身主体地位,并以主人翁态度去深入研究学校现状,关注学校发展,激励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校园文化活动。

(1)大力开展传统教育活动。充分利用 “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2)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既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又增进对同学、对集体的情感。强化课后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利用现有资源,组建学生合唱团、跆拳道队、排球队及书法、绘画等兴趣小组。每年举办一次艺术、体育节,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增强能力。

(3)根据市局的统一要求,利用综合实践课时和地方课时,开展每学年至少参加一次实践成果展的“五个一”实践活动;开展建设“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名著、学名人、做高尚的人等活动。(三)强化学校管理,构建规范精致的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相对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优良的制度,可以成就优秀的学校文化品位。

1、结合“辽宁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进一步细化学校各项常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岗位责任制,努力构建“人人有事做,处处有人管”的管理机制。

2、设立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各项考核均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力求凭准确的数据说话。各项考核均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3、建立工作汇报制度。主要有校务公开制度、学校领导与管理干部向教师大会汇报与述职制度等。

4、建立管理干部与教师沟通制度及师生沟通制度,使不同的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5、建立健全学校文化管理制度。除强化行政管理职能外,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自律活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养成自觉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6、重视意见与建议。关心教师生活,建立生日问候、节日慰问、孕产病看望制度。

四、管理措施

1、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全校性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2、坚持“四全”即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程运行、全面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小组定期进行计划、部署、评估和总结,保证工作的落实。

3、学校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建设的正常进行。

4、在学校制定各种目标责任书时,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列入教职工工作业绩考核的范围,促进教师的主体参与。

特色学校体育教育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

上一篇:阳光计生行动资料 目录下一篇: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