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读《国富论》有感

2024-06-08

假期读《国富论》有感(共4篇)

1.假期读《国富论》有感 篇一

读《国富论》有感

2010级经济学基地班20101030**

一、引言

《国富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与美国《独立宣言》同时诞生于1776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在此部书中,亚当斯密首次系统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使他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而《国富论》也被认为使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如果说从威廉·配弟到魁奈再到休谟,他们的理论只是建造经济学大厦的砖瓦,那么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则为古典经济学构建起了一座经济学大厦,也可以说斯密才是这座大厦的总工程师。阅读《国富论》,则是一次与大师进行穿越时空交流的体验。

二、《国富论》内容回顾

在《国富论》中,亚当· 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全书分为5篇: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该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则在前文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际的收入”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尽管此部书著于200多年前,是古典经济学开山之作,但是其经济学思想却缜密深刻而历久弥新,的确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主要思想可总结如下:

第一,劳动分工思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自发的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当时英国所处的时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进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三次社会分工及生产力的三次飞跃使亚当·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劳工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的观点。第二,剩余价值论。这似乎是马克思提出的,但事实上是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的,不过他们的视角不同。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资

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的目的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

第三,“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第四,主张“自由放任”。亚当·斯密思想最具意义的莫过于自由主义,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贸易壁垒,公开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用自己的财富采购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正是这些实例促进了斯密思想的形成。第五,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稍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国富论》中的不少论点跟马克思《资本论》极为相似。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理论。一个是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无上宗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这也足见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正确性与普适性。

在阅读过程中,亚当·斯密渊博的知识和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常常让我折服。斯密的推断从实践的观察中来,鞭辟入里的分析加之恰当的旁征博引,往往一针见血点明现象背后的规律,而又给人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读之甚快!

三、洋为中用:一种中国视角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国,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不得不说斯密对当时的中国做出了中肯客观的评价。20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又该怎样从这部古老而鲜活的著作对照自己,要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最本源理论基础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就像物理学中牛顿的理论一样重要。其“看不见的手”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是亚当·斯密献给人类的伟大观念,这一观念培育出来的市场经济制度,尽管有各种不尽如意的地方,但迄今为止却是人类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成功地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我们曾经长期否定亚当·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说成是对“私有制的公然辩护”。所幸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具体地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今日中国之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这是我国开展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性假定是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计划经济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不尽如人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现阶段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而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几十年都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连实话都不能说,怎么能行得通呢?而亚

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设,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经济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其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的,而不是由政府推动。简而言之,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而不在政府。市场需要的是“小政府”,要变管理型的政府为服务型的政府,政府应当尽量少的参与经济活动。当然,市场经济并也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个知道自己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也中允许政府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三项基本职责是:(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2)尽可能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从亚当·斯密的角度以及多年来中外经济改革的实践来看,我国长期实行的“强制性行政干预”政策确实急需深刻反思。

四、结语

读罢此书,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令我折服,其开创经济学科理性思辨传统的创举带给我了最深的触动。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政治经济学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作为当代中国的经济学学子,我们确实应静下心来仔细研读这部著作,继承大师的先进思想与科学研究方法,同时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带着睿智的头脑与朴实的良心,不断探索中国国民财富增长的途径。

2.读国富论之论分工有感 篇二

亚当·斯密在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也发表了改变经济学走向的有名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本著作诞生的背景是在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初步进展,新兴资本家急需要从古典经济学走出来去寻找一个新的理论依托,《国富论》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应运而生的。本书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引导经济开始走向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开创了自由经济的先河。

在《国富论》这本书出版后,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诞生,本书一共分为十一章,分别为:论分工、论分工的原由、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劳动工资论、资本利润论、论劳动与资本因用途不同工资与利润亦不均等、土地地租论。前三章讨论的是分工的问题,作者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导致分工的产生,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中间四章讨论的是货币和商品价格这两方面的问题,亚当·斯密在第四章中提出了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个概念,并就此对等价交换和商品价格的形成作了一番深刻的阐述。尔后三章讲述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作者描述了由于职业不均等和政策倾斜导致的劳动与报酬的不均等,以及劳动与资本分配的不均等。在最后一章中,亚当·斯密就时常发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和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展开了讨论。其中,令我感兴趣的是论分工的一些相关内容,下面就文章内容简略谈一下感想。

斯密指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增进,大部分熟练和灵巧,以及把劳动用于什么地方的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他从小制造业中取大头针的制造作为一个例子,其中的分工是人们经常注意到的。一个工人,如果不曾受过这方面的职业训练(分工的结果,使大头针的制造成为一门独特的职业),也不知道怎样使用其中的机器(这种机器的发明大概也是分工的结果),纵然十分勤奋,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针,肯定制造不出二十枚。但是,按照这个行业现在的做法,不但整个工作已经成为一门特殊的职业,而且它被分成了若干部门,其中的大多数也同样成了特殊的职业。第一个人抽铁丝,第二个人将其拉直,第三个人将其截断,第四个人把铁丝的一端弄尖,第五个人磨顶端,以便装上圆头。光是做圆头需要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是一门特殊职业;把针刷上白色是另一个职业;甚至把它们装进纸袋也是专门的职业。如此,大头针的制造分成了大约十八种不同操作。在有些工厂中,这十八种操作,分别由十八个专门工人完成。在另一些工厂中,同一个人也许兼任二三种操作。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其中有些人经常担任二三种操作。这些工人尽管很穷,从而缺乏必要的机器,但他们如果努力工作,一日却能制造十二棒针,中号针每磅四千枚。因此,这十个工人每日可制造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制造四千八百枚。倘若他们各自独立工作,并不曾受过这方面的职业训练,那么,他们中谁也不可能一日制造二十枚,大概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也就是说,他们肯定不能制造出今日适当分工合作下所能完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多半连这个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也制造不出来。另外,哲学也被分成了很多不同分支,而每个分支是一群或一类哲学家的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哲学中的分工也提高熟练程度,节约时间。以这种方式,每一个人都更多地成了他的学科中的专家,整体而言完成更多工作,从而

大大增加科学的数量。通过这些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到分工将带来巨大的生产力,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一个产品的生产是需要一系列的步骤和过程的,如果这个过程只要一个人来做的话,那么他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掌握每一个步骤的要领,这将是一个艰巨而且极其不可能的事,即使真的有这种“神人”,把各个步骤都掌握的很好,那么在制造过程中,也很难能顾及到每一个生产线,最后只能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在东南沿海各地有许多的大型工厂,这些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个流水线前都有不一样的人,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很简单,比如,一瓶矿泉水的出厂,就要有人放瓶子,有人负责贴标签,有人负责装箱,有人负责监看„„这个过程精确而快捷,其每日的生产量是相当巨大的。这用斯密的话解释就是,分工之所以大大增加相同数量的人所能完成的工作,是因为:第一,工人因专业化而更加灵巧;第二,节省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会损失的时间;第三,许多机器的发明简化和节省劳动,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工人熟练程度的改进必然增加他能够完成的工作数

上面是关于分工的结果,那么斯密是如何说明分工的缘由呢?斯密说道,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中,分工会导致各个行业产量的巨大增加,以至于普遍的富裕扩展到最底层人民。每一个工人自己劳动的产品,除了供应自己的需要之外,还有大量产品可以出售;每一个其他的工人也完全一样。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大量物品交换他人的大量物品,或者说按照用他们的大量物品表示的价。他充分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充分地满足他的需要,于是,普遍富裕散播到各个社会阶层。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深深体会的到,在这个市场中,有人卖菜的,有人卖衣服的,有人卖生活用品的,这些商贩在这个商品流通过程中充当着纽带工作,消费者,工厂,卖家之间,各取所需,相互联系。马克思指出,商品的售卖是一个惊险的跳跃,如果这个跳跃不能成功,那么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实现。这个与分工是离不开的,我们各自在个人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实现。斯密表示带来如此多的利益的分工,原本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不是因为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带来普遍富裕才故意而为。它是人类天性中的特定倾向的十分缓慢、逐渐和必然的结果,但分工的如此广泛的用途却不是这种倾向的目的。这种倾向是交易、交换和用一物交换另一物。人们经常会这样说,请给我想要的东西吧,你也将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是每一个此类建议的含义。我们需要的相互帮忙,绝大部分是以这种方式取得的。我们想要的食品,不是出自屠户、酿酒人或面包师的仁慈,而是出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我们不忙于唤起他们的博爱,而唤起他们的利己心。我们从不向他们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的利益。因为人类自我的天性,大多数人都从个人利益出发去衡量一件事情的价值,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劳动产物的剩余部分,即超过他自己的消费的部分,用于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产物的剩余部分,这个交易就能完成,这就鼓励每个人投身于一种特殊职业,使他在特定职业上的天赋得到发展和完善。当我每读到这个部分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悲伤,也许从这些例子中,我更看到了人性,看到了赤裸裸的利益交易;也许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注重集体主义,社会利益。然而,分工的缘由是各取所需,各展所强,但就是这种分工,让一些商家被利益熏昏了头脑,因为剩余部分将要卖向他人,近年我国出现的“三聚氰胺”“瘦肉精”“楼脆脆”„„等一些恶性事件,无不是利益在中间捣鬼,但这不能否定其分工的历史趋势,更重要的是规则,制度,道德来辅助分工的运行。

最后,斯密讲述了分工是受市场范围限制的。他指出“使分工产生的是进行

3.假期读《活着》有感1500字 篇三

湖口县第一小学 刘洋

这个暑假我认认真真地读完的第一本文学著作是余华写的《活着》

黑色的封面上,白色的“活着”两个字特别抢眼,让人感到沉重、压抑。可我随意翻开两张却看到了这样一位生动有趣的田间老头:他赤裸着脊背扶着犁,对老牛的消极态度极为不满,便嗓音响亮地对老牛说:“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疲倦的老牛听到主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随后老人自鸣得意地唱起了旧日的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此时,可能是牛又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其实这不过是老人编出来的。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牛,老牛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带着对老人的好奇我废寝忘食地啃起这本书来。

富贵的一生,从富家子弟到家族衰落,我刚开始看的时候的确是痛恨富贵的冷漠无情,以及高高在上的姿态。也许是家族败落,他开始成长。从未把父亲当回事的儿子第一次听见了父亲的呻吟叹息,开始自责;一直对妻子不屑一顾的丈夫第一次看见了妻子的幸苦劳累,开始忏悔。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后,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开始努力的干活,可以想象一个总是鼻孔朝天的人突然对人低声下气的心酸,命运就是这样,当我们知道忏悔,认识到错误的时候,却再也不会有重来的机会了,他能做的,就是承担自己犯错后的后果,努力地重新生活。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即使你努力让生活不特别糟糕,还是会有很多无能为力的事情,就像亲人的生命、社会的动荡、权力的争抢,还有让人不安的人心。作为儿子,因为自己使得家族衰落导致父亲一病不起,身体每况愈下,给母亲上街买药却因为跟仆人争斗被抓去充军,导致母亲的病没有及时得到治疗,而天人永隔;作为父亲,因为被抓去充军使得女儿生病没能及时治疗,导致她再也不能说话;作为父亲,他没能及时阻止儿子救人导致儿子这么小就失去了生命;作为父亲,他阻止不了女儿因为生孩子导致失血过多,香消玉殒;作为丈夫,他只能看着妻子瘫痪在床,生命越来越微弱,最终离他而去;作为岳父,他依旧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因为工作而被水泥板压扁的女婿生命逐渐流逝;作为爷爷,他还是只能看着最后一个与你相依为命的孙子因为吃了太多豆子而被活活撑死……我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人生,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老人,经历过这么多的痛彻心扉后,还是这样精神抖擞地继续努力生活。

刚读完这部小说的时候,我责怪余华对福贵太残忍了,同时又无法理解福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为什么还活得那么坦然呢?后来仔细一想,旁人眼中的福贵的确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可是福贵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是充满了幸福和欢乐的。他知道父母是爱他的。他的母亲,一直维护着他。他的父亲,虽然怒斥他纨绔的行为,但即便他败掉家产,仍然为他收拾残局。他知道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当福贵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时,他简直不敢坚信自己的眼睛,昔日里被自己痛打痛骂的妻子竟好端端地站在门前,带着那份执着的微笑,福贵最后明白了自己有多么的浅薄。他开始疼爱自己的妻子了。他们的感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难夫妻。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福贵子女双全,凤霞的所作所为,足矣说明她的乖巧。有庆在他短暂的人生里,足矣证明是个正常懂事的孩子。还有他对朋友的宽容,如:福贵的儿子有庆是为了救他战友春生的老婆才不幸死去的,一开始家珍不肯原谅春生,但大家经历了提心吊胆的文革后,命运悲苦的他们还是重归于好,因此遭遇不幸却依然懂得宽容的福贵仍然是幸福的,他用宽容和忘却来清除痛苦,让内心有更多的空间来容纳幸福。他一直都有梦想,他曾几次说到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他已经养过鸡,也拥有过两头羊,如今还拥有了一头牛,人生梦想完成一大半,离实现只差100亩地而已。他还活着,所以梦想还是有的。

慢慢地,我明白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想“活着本身”就包括本身所存在的亲情、友情、爱情和梦想吧,活着就得为这些有所付出,否则活着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所以福贵说“我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福贵给老牛取了所有亲人的名字,我想既是对亲人的怀念又是对生活的感激。

活着,执著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词汇,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至于活着幸福或不幸福,我们无法断言,也许在旁人的眼里,福贵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心底,也许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4.读《国富论》的感想 篇四

A:我先提议一下,因本书是集政治、经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于一身,知识面太广太深了。大家不仅读时感到晦涩,即使读后仍不能懂其精髓,甚至都会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就针对书中的某一个观点讨论吧。否则,大家东扯葫芦西扯瓜,虽然凑足了字数,可毫无意义。大家发表意见时不要害怕说错,说不定我们还没你理解深刻,而且尽量以生活中的事情为寄托来表述,这样这个讨论会才不会那么呆板无聊。

身作为组长,我首先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吧。我个人为劳动力的分工问题很重要,只有合理的分配给每个角色他所应担当的任务,社会才能高效的发展。

我们讨论也适当分工一下,就以床号的顺序发言,以免一会争先恐后的发言,乱成一锅粥,生怕自己的观点被前面的人说了。这样吧,我们先暂时一人发表一个观点,如果字数不够,后面在想点出来。

B:对,以小见大,就像一个家庭一样,我家里就是爸妈都会做饭,他们经常就会因今天谁来做饭的事吵了少不的架。如果分工明确,妈妈只负责做饭做家务,爸爸只负责外面的工作,各司其职,这样一个家庭就能和睦了。

C:说到这里,让我又想起韩寒,虽然上次潘老师在课堂上也谈论过他。但我还是要支持他一下,就像他批评的中国的教育一样,国家应该着重培养专才,而不是全才。专才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合理分工,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专研更深。然而,所谓的“全才”只会在今后工作中认为自己这也会,那也懂而不能专注于自己的职位。是全才,自然会在年幼时就表现出来,像达芬奇、爱因斯坦等。不是全才,不论怎么培育都不可能成为全才,就像千千万万受中国教育的学子。D:说的好,我也借你的题来发挥一下。就说韩寒“代笔门”一事,真假现在还不得知,也不是现在讨论的重点。我要说的是,这其实也与劳动力分工有关。方舟子,他选择了打假这一角色,所以才能揪出那么多文人名人的有损我们整个社会利益的丑事。

E:我都不晓得说什么。社会分工固然重要,但要做到感觉很难吧。就连美国这样的国家都不能处理好,至今失业率还很高。

F:失业率跟社会分工有关?我不清楚,但我反正知道垄断不利于劳动者的劳动力分工。垄断像一支手,把社会劳动分为两部分,一小部分是以垄断阶层利益服务的,而更大的一部分是普通劳动者。

G:对,我承认,垄断确实提高了商业利润率,从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所得。但是由于阻止了资本的自然增加,不会增加国民资本利润总额。而且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长此以往,必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阻塞,甚至崩溃。

上一篇:2022缅怀革命英烈下一篇:61第1课时走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