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2024-09-08

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精选14篇)

1.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篇一

开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动、主动地成才,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类进入数码时代、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教育学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到:“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要他们去发现新的定理,创造发明新的东西,显得不太现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发展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创新品质。黄全愈博士还写到:“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努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学是一条重要途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开放式——开放式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时,不给学生一定的模式,不束缚学生的手脚,给予他们思维自由翱翔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去主动探究和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不必由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问出长方体表面积公式,可以让学生对长方体学具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再把各种感观获取的信

息.通过大脑思维,进行处理加工,各自得出不同的方法,既可以用六个面相加,也可以用相对两个面的为一组,把不同的三组面积相加,还可以把三个不同的面为一组,把不同的两组面积相加„„,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二、质疑式——质疑是对常规的挑战

质疑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黄全愈博士说:“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看法,哪怕是近乎于荒谬的问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时,由于教师特别强调零除外,就引起了学生质疑:“为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又不加零除外呢?”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问到:“一个三角形为什么只可以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在学习推导圆面积公式时,把圆转换成近似的长方形,教师就说可以用求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求它,有学生质疑:它相当于长方形长的那段,是一条波浪型的曲线,而长方形的长是一条线段,怎么能代替呢?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积极鼓励、支持,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形成良好的风气。

三、辩论式——辩论体现学生自我

当学生质疑或对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不必样样都来解惑,一锤定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甚至辩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争论,或组织辩论,用各自的道理说服对方,让正确的结论

越辩越明、水落石出,既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又能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如上面所提到的“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什么一个不加零除外,而另一个要加零除外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辩论,让学生明白“商不变的性质”中的倍数本身不包括零,已经把零排除在外,因此不必加零除外。而“分数的基本性质”中的一个数是指我们所有学过的数,其中包括零,因此必须加零除外。至于圆面积转换为近似长方形的问题,虽然学生没有极限的知识,但可启发学生想象当无限大地把圆等分时,每一个扇形的弧就是一个点,而这些点就连成了一条线段。

四、发散式——发散是创新的基础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去思考和解答问题,思路要宽、方法要活,不要局限于一定的格局,不要受已有模式的禁锢,不要造成比照式的线性思维,而应培养开放式的发散思维。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思路,列出不同方程,在计算时,不必’‘循规蹈矩”,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使计算又对又快。在解答应用题时,可以通过知识沟通,思路转换,用多种方法解答,如:“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了多少棵?”除了书上的方法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考虑其它的解法,用方程解时,除了根据书上“松树棵数士柏树棵数=120”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外,还可以根据“120一松树棵数(或柏树棵数)=柏树棵数(或松数棵数)”的等量关系列方程。书上还讲了用按比例分配和列比例解答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再发散,采用和倍问题的方法解答:120÷(4+1)=24(棵)得到柏树的棵数。另外从分数应用题的思路来考虑,把总棵数看作单位“l”,松树的棵数占总棵数的4/4+l,柏树的棵数占总棵数的1/4+l,120×(4/4+1)=96(棵)即得松数棵数„„。

五、求异式——求异才能创新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人云亦云,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三位数加整

十、整百数”时,当学生掌握了书上的方法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练习,有一个学生每当教师刚出现一道题,他就立即说出了正确答案,教师觉得很奇怪,就问他是怎么算的,这个学生说:“我不是按你讲的方法,我是从最高位加起,如300+370,我不是把370分成300十70然后再与300相加,我是百位加百位、十位加十位,加出来就得出了结果。”教师表扬了他,肯定了他有悖常规但又可行的方法,同时指出这是因为现在我们学的是不进位加法,为今后学习埋下伏笔。

六、逆向式——逆向思维是辩证思维的萌芽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在想问题时,不但可以顺向思考,还可以以相反的方向切入。让学生能初步学会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具有辩证思维的萌芽。如要求学生用一张纸条折成三等分表示其中的1/3时,学生有一定困难,怎么折都不精确,有的就

采用量出纸条实际长度再除以3的方法。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不先从总的考虑,而是先确定一份,再以这一份为标准折出其它两份,如折了三份后纸条有多,就剪去,如不够就把一份调小,这样就使学生的思路不局限于只从正方向思考,也知道还可以从相反的方向去解

决问题。

除了以上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和途径去培养学生的。创薪意识’,每个教师可以结合学主的实际,根据自己的特点去探索“创新教育”的路子,形或自己的特色。

2.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篇二

1. 民主情境的创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民主教学,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由“教育权威”变为学生的朋友,学生能够看到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时常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评价。只有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提问,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和创造。

2. 悬疑情境的创设。

好奇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由于他们的知识较少,又缺乏经验,对任何不了解的事物都会产生好奇心,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如在教学“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采用学生出题老师答的方法,在几乎不用思考的情况下,迅速地判断出学生出的数能否被2.5整除,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结果不论数字多大,我都说得既快又对,学生惊叹之余,纷纷要求学迅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新知探求过程。

3. 活动情境的创设。

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善于从实际出发,巧妙地创设富有“弹性”的活动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巩固练习”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的空地上设计一块面积为30平方米的花坛。这样的设计,看似活动要求相同,而事实上却包含着丰富而有差异的智力要求。结果,有的学生只设计出一些简单的长方形,而有些学生却设计出了较为复杂的组合图形,更有一些学生设计组合图形时兼顾到了图案的审美性。这样既迅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的实践和发展的机会,改变了学习的被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有意安排实践,使学生参加亲身体念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体验中获得创新的技能,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这样学生才能更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让每个学生先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一把剪刀。教学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大家比比看,看谁能利用手中的工具,通过折、剪、拼等操作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听后兴趣盎然,都认真思考,积极拼剪。几分钟后,生1:“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生2:“我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剪下来拼在一起,用量角器量出来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一一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学生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再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我先让学生尝试操作:“把圆柱的侧面积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学生像课本那样,沿圆柱的一条高线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生1:“这种方法不具有普遍性,在圆柱的两底圆周上各任取一点,沿着这两点作直线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表扬了这位学生不盲从课本的创新精神,他高兴极了,其他学生也情绪高涨。生2:“展开的图形是一个正方形。”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那么什么样的圆柱侧面展开可得到一个正方形呢?”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不论展开后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再如:学生学习了有关面积的内容后,教师可组织他们进行实际测量,计算操场、花圃、圆形水池的面积;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学习了圆柱、圆锥的体积后,让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切面积,沙堆、麦堆的体积和质量;学习了比例后,让学生测出旗杆、教学楼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后,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这样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在教学过程中讲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帮助他们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往广处想、深处想、妙处想、趣处想,发挥其学习的创造性。例如,求一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如图1。(单位:厘米)

学生一开始用常规思维想不出如何把这个不规则图形变成规则图形,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讨论、想象,最终得出图2和图3的结果。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有以下几个具体的方法。

1. 类比创新法。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类比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按规律填数2、3、5□、□时,这道题一板书,学生很快给出了不同答案。生1:“因为前三个数都是质数,所以接下来两个数依次是7和11。”我及时给予了肯定。生2:“因为3=2×2-1, 5=3×2-l,所以□-5=3, 5后为8,□-8=4, 8后为12。”我说:“好!”生3:“因为2+3=5, 3+5=8, 5+8=13,所以为8和13。”这道题因类比的角度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我及时肯定和表扬,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迁移创新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联想、迁移,以促进、激活创新思维。例如,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的读写方法,自己去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后,让学生自己思考两位数乘三位数的方法。这样引导学生,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学会举一反三,既能培养其独立能力,又能激发其创新思维。

3. 求异创新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以利于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了360千米,正好是甲乙两地路程的,这辆汽车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方法一:360÷-360或360÷×(1-);方法二:360×[(1-÷)];方法三:360÷[÷(1-)];方法四:360÷5×(9-5)。学生从不同角度列出了算式,每种解法都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求异中学生提高了创新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凤仙.浅谈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1.

[2]刘卫平.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几点思考[J].宁夏教育, 2007.10.

3.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  应用意识  培养

高中数学教学理论上强调应用,但这种应用更多地集中在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上,这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全部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也有实际问题,但这种实际问题往往更多地服务于数学知识的生成,更多的是作为数学知识出现的背景而提供的,真正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教学情境并不是很多。笔者以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将业已生成的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甚至是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那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是对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而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即使从现实评价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能力与素养对于学生面对考试评价也是益事。

一、在数学问题中培养应用意识

这里所说的数学问题主要是指数学习题,一般来说学生学完数学知识之后就会自然地面对数学习题,但这种面对常常是被动的,即学生所完成的练习一般都说都是由教师或者教材、资料提供的,学生常常缺乏一种主动意识。而缺乏主动意识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学生难以生成利用数学知识主动地发现数学问题并面对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显然不是好事。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常常在数学问题中试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譬如在“三角函数”(苏教版必修4)的教学中,第一节的内容是“任意角、弧度”,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这一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数学概念的建立是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先前基础原因的影响,学生想不通为什么这节内容用“任意角”和“弧度”来表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师给出将角放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并建立象限角的理解,然后又引入集合的知识进行概括之后,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给自己提出问题。事实上学生也确实能够提出问题,例如有学生就提出:不同角度的角的终边肯定是不同的吗?相同的终边所对应的角应当满足什么关系?而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是学生逻辑思维的结果,教师应当借助于学生的这些思考,并结合前面所学的集合知识,以帮学生进一步深化用集合来表示角的意识。

二、在实际问题中培养应用意识

在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而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相对就要困难得多,如果说上面所论述的是生成应用意识的“基础篇”的话,那这一点所阐述的就是“提高篇”了。众所周知的是,当下的高中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很强,但解决实际问题,即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要弱得多,而要补上这块短板,关键又在于激发他们的应用意识。问题在于,实际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当如何呈现,什么样的呈现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打不牢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夯实此基础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将数学史上的一些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来。比如,笔者为了跟学生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将“七桥问题”呈现给了学生,结果发现即使已经是这些大孩子,这一问题仍然能够让他们像小孩一样思考得兴高采烈。由于已有的知识基础,他们自然地在草稿纸上画出七座桥的草图,然后用最原始的思路去“试错”,结果发现怎么“走”都不行。而当后来笔者将欧拉的思路介绍给学生,并且告诉学生欧拉的主要思想就是将一个实际问题转换成几何问题,进而转换成“一笔画”的问题时,学生发现这样的思路会让“实际问题变得更简洁”。

笔者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一感受,告诉学生只有有意识地用数学眼光去看待实际问题,才有可能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转换成简洁的数学问题,而这一步的难度往往要超过用数学知识直接解决数学问题,但这一步又恰恰能够看得出一个人的数学水平如何,因此其应当成为我们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三、在数学学习中反思意识生成

虽然以上所举的是高考前的一个例子,但实际上应用意识应当从高一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始就应当培养。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学习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包括应用意识在内的意识培养,需要学生元认知的参与,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是将元认知作用发挥到最佳的重要途径。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做的一个事情,就是在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回过头来引导学生去思考思路是怎样形成的。例如在学习弧度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可以用弧度来表示角?它与常用的角度相比有什么好处?为什么需要引入弧度制?这些问题的思考,常常用助于学生站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来看待所学的数学知识,而这种高度又常常对应着学生将来的知识应用,因而是有益的。

在这一过程中,尤其强调问题的解决要与新课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对照起来 ——实际学生的数学学习缺点之一就是重问题解决,轻知识生成。这样的对照,可以在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之间搭建一个应用的桥梁,从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应用的层次性与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汪国华. 数学应用意识的再认识及研究的方向,《数学教育学报》,2006.1.

[2] 颜林. 高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高中数理化》,2013.12.

[3] 王红.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当代教育科学》,2012.18.

4.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四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几年来,我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在过去的教学中,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解决的方法是教师讲授的。而学生也渐渐地习惯了由教师提供的半成品,然后只需按照教师交代的步骤做下去就行了。像这样“先讲知识后学应用”的教学模式,人为地把知识与应用截然分开,使得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或其他人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再按照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解答。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下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精神会被抑制。在教学中,我总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选取有趣、有用、可探索、可操作的素材作为问题情境。

5.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篇五

在新的世纪中,美术教育战略有了新的改变,创新意识逐渐受到空前的重视和关注,这种意识通常被认为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就是知识创新。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重点始终围绕“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这一基本素质,努力把学生塑造成为创造型的人才。可以说创造对人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对人类的进程都有极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很多,其中尤以美术教育较为特殊。比如,一个小孩刚刚来到人世他是什么也不懂的,由于小孩的天性好动、好问,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绘画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孩子的素质,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孩子喜欢画画的原因。再如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发明都得力于形象思维的启迪:阿基米德从浴盆水的溢出,悟出了浮力定律;牛顿从苹果的坠落,推导出万有吸引力等等。美术教育就是这样一门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当人的头脑中存在了多种形象思维语言,就会激发思维的飞跃,产生新的思想,这个过程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

要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美术工作者,我们不仅需要努力传播美术文化、思想,同时需要身体力行,在各种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

一、改变教学模式,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思想也有了质的飞跃。我们美术工作者已不能用老的眼光、旧的技能来指导学生,而应该有意识地吸收外界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以此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创造一个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以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特别是中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如小鸟关在笼子里,虽然有吃有喝,但是不能自由飞翔。在课堂中,我给学生讲爱迪生等发明家、科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不断尝试。我们甚至把课堂设在教室以外,以便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由此改变了古老、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例如,初中教材中的家具设计、服装设计等实用美术都需要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在美术课上我们以举办的服装设计大赛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挥,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出奇的高,作品出人意料。学生所有的作品都是他们自己分组合作,自己收集材料,自己构思设计,自己制作而成的,教师只起着引导和点拨的作用。看着自己的作品,这些孩子们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竟有那么大的创造力。确实,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显得不堪一击,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发展创造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师恰当的指导下得到充分发展。

二、发展个性,因材施教。

学生是千变万化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

特点。特别是美术方面,如果我们用同一个规格去要求学生的话,则犯了创造的大忌,学生该有的一些创造意识就会被我们扼杀掉。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有求知探索的愿望,都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就有责任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要求,给予营造不同的空间和环境,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创造、表现的机会。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氛围,调节学生身心状态,启发诱导学生,拓宽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更好的创造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挑选素材一般都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初三的美术课,由于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电脑知识,因此,在选材上就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有一节课,我让学生创作一张心意卡,结果,全班五十几位同学竟没有相同的作品。有人用WORD绘画,有人用画图工具绘画,有人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组幻灯片,也有人用FLASH制作动画……可见,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作灵感得到了激发。正是这一幅幅张扬个性的绘画作品,使学生惊奇、快乐,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发展多种思维,求异创新。

在美术教育中,需要各种思维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心设计各种思维相结合。如: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智力。美术活动中既有逆向思维和发

散思维又有逻辑思维,但不管何种思维方式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发现、去引导、去尝试。经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性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创造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家都说“美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观察生活,感受自然,了解社会,是美术创作的源泉。作为美术教师,可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资源等可利用性资源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自然,感悟生活。教师也可以经常给学生讲述家乡变迁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小镇的变化。比如,在我们家乡有一座吼山,学生非常熟悉。在上写生课时,我就让学生先描绘吼山风貌,然后再创作一幅建设后的吼山风貌图。在学生的描述下,一幅幅作品是那么的朝气蓬勃。总之,教师应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大胆创新,解放学生的口、手、脑,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用多种方法去思考,用不同材料去创作,不断显示创造性能力

四、把握心理,激发兴趣,培养创造力。

课改后的美术课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

着很大的作用。中学生是一群大孩子,他们天真烂漫,求知欲强。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此名言道出了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对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个性起着促进作用。我们

传统的教学注重技能、技法训练,缺乏审美情趣,更无创造性可言,这就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上美术课实在太无聊了。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过:“教学成功于否,90%是如何使学生感兴趣,10%是教学。”可见,兴趣是一切教学成功的前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我往往根据教学内容和课题注重在课的一开始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抓住学生的心。如故事导入,图片、声音导入,游戏导入、表演导入等导入方法,也经常采用情境教学法或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必须让学生有愉快的心情,强烈的欲望,坚定的信心,自觉自愿地去主动学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美的体验,美的创造。如教学中,教师满怀热情,有意识去引导和培养,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生活,展示生活原色,体验生活真实情感。如:在一次制作拼贴画的课上,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有关菊花的多媒体课件(菊花有整体和局部,主要以学校种植的菊花为主),我还把一盆盆菊花搬到教室里让学生自由欣赏,感受菊花清香的气味,观察菊花的外形、色彩。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种身临其境的引导方式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得到发展,远胜于教师的填鸭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抓住学生对美术活动的这种体验,多角度、全方位给予学生美术需要的空间,发挥其主体意识和创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著名美术教育家罗·菲尔德指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

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我们的素质教育正是强调了这一点,通过美术教学实践,以训练学生打破常规,并在这基础上创造出想象中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参考文献

6.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六

西畴县鸡街中心校 侬文秀

[论文概要]: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育。教师如何挖掘学生身上隐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源于平时的教学过程。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了源头:首先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实施开放式教学,质疑是培养创新的基石,评价是培养创新的动力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在不懈的探索中,无疑为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求导创新的教学环境,学生心中的创新之火更加炽热,思维更加敏捷。

[关键词]:创新意识 源于培养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育。所以我们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初步的创新能力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创新意识的培养源于平时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育契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有发挥创新意识的空间,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俗话说:没有创造力的教师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影响下,现代儿童变得非常敏感,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面对着学生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对学生随时的提问和质疑,我们的老师回嫌烦、不置可否?还是及时评价、去积极地帮助他们一起解决呢?要知道,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本身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教师如果没有创新意识,那么培养学生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是无源之水、无水之鱼。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对象是人,活动的目的也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所谓的“师者,人之范也”,除了教师行为方面是模范外,其教师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学生不可缺少的源泉。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 摇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母体。因此,教师要加强创新理论的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汲取最新的教育成果。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在理论学习研究中培养教师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体制、课程、教材、教法评价能力等,从而使创新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形成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渗透在教育教学中,融化在血液中。创新教育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并使它逐渐丰富和完善。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而应是富有创造性的智慧启迪者,是学生学习时的共同探索者,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者。因此,我们不但要当好学生的“保护”人,而且要及时肯定学生学生的思维成果,即使别出心裁得不太合理,也不要轻易否定,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就好象保护荷叶上的露珠。

二、实施开放式教学

陶知行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开发式教学强调为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创造广阔的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的目的,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还要为他们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舞台。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教材、组合、构造、功能等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扩散思维,从多种途径中将求知识的奥妙,真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看法,鼓励他们展开思想碰撞,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努力使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的学习氛围,让课堂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①创建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民主意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只有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高。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与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敢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为他们提供火花迸发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包括后进生都敢于充分表现自己,课堂上应敢“放”、敢“活”。②让创造在活动中起飞。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如习作课中题为《未来的——》,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有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后,出动了创新欲念,有的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积极写作,还有的甚至还画出了自己未来物品和想象的图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积极动脑动手的习惯。③宽容对待合理的挫折和失败。应该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活动中合理的挫折和失败,要发扬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教师还要肯定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千万不要责怪、埋怨、冷嘲热讽,要仔细分析合理的成分,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充满信心。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就能实现教育创新的第一步。

三、质疑是培养创新的基石

学起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多源于疑问。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无数个“为什么”,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心情舒畅了,思维就会进入最佳状态,这时他们就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还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的可能。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为此,教师要多安排质疑的环节,并诱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筛选、评价,能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学贵有疑,“疑”是思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

四、评价是培养创新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的创新出现时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①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以表扬和鼓励,用激励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更加灼热,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稳。对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给以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以画龙点睛般的指导,不能以简单的否定。即使是对那些自以为与创新无缘的学生,教师也不能说明他们没有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在教学中,要从他们的错误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创意,给以鼓励性的评价,使其获得“我还能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②宽容性评价,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偏离主题的、超越“常理”的想法,违背“逻辑”的“驳论”,不要简单否定。倘若教师居高临下,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思维习惯去全盘否定,就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意识,浇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尤其是学习占劣势的学生,有可能从此一言不发,听之任之。因此,教师通过宽容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自信,享受到创造的欢乐。③延时性评价,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发言总是及时地给以评价,如“答得很好”“你太聪明了”“你真棒”,这时适时的评价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但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以终结性的评价,使学生头脑中新奇的想法也就难以自由地表现出来,自然就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而延时性评价却不急于对每个学生的言行评价,作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使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 更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④点拨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相对狭窄,思考问题有很大片面性,不能拓展思维,教学中合理应用点拨性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用很大作用。在教学中抓住契机,用点拨性评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引领学生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使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让创新的种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生根、发芽”。总之,课堂评价与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评价将会更深入、更完善,推动创新教育步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多渠道、多种方式的,只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兴平西畴县小学教师论文集[J].西畴教育局教研室,2003,09 [2]沈怀灵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M].云南课程教材研究杂志社,2009,03.第2223期 [3]王正伟 全国教师优秀论文暨案例选编[J].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07.第一版 个人简历:

姓名:侬文秀 民族:壮 出生年月:1978年2月

7.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七

(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首先要改变课堂严肃紧张的气氛,尽可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的创新潜能。这要求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感觉教师是课堂组织者,又是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始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角,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并且动手动脑能力差。而课程改革后,新教材让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新的课堂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创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疑问的兴奋点上,寻找思路,大胆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兴趣有多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获取信息,也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小组合作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的能动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可发给每人一个长方形,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摸摸观察,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得出用长和宽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接着让学生独自尝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再四人一组交流讨论,一共有几种解答方法,哪种方法最简便?学生得出这样三种解答方法:

1.8+5+8+5=26 (厘米)

2.8×2=16 (厘米) 5×2=10 (厘米)

16+10=26 (厘米)

3.8+5=13 (厘米) 13×2=26 (厘米)

并通过讨论得出第三种解答方法最简便,这样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索的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

(三)鼓励质疑,诱发创新欲望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出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不适当的问题,教师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尤其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相信惟一正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善于在不疑之处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四)培养扩散思维和联想思堆

扩散思维是指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不受常规思维的束缚,能避免从众心理,表现出思维的开放性。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聪明的乌鸦能避开习惯性思维:使头接近水,而能从另一个视角一提高水位来达到目的。那么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要老停留在一个思路上,而要换个思想去想。如在教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时,鼓励学生多种方法去思考,如计算方法不行,用方程来思考,或用比例式子来解,一定要学生掌握灵活多变的解题方法。

教师要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客观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如果巧妙地把一个事物与另一个接近的事物连在一起,就产生出一个个新的创意。如牛顿看见苹果落在地上,展开无数次联想、想象,终于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定律。联想是思维的翅膀,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鼓励联想,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让学生对自己的写字桌进行改进,让学生大胆创新。刚开始时,多数同学局限于升降桌、语音提示桌这两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写字桌的材料、功能多方面去创新。这样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各种各样的桌子都出来了:芳香桌、按摩桌、折叠桌、防盗桌、防近视桌、自动移动桌等等。这样学生能从多方面联想、创新,这样一定会出许多发明家的。

8.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篇八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积极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三年级《立定跳远》的教学时,我挖掘教材自身中潜藏着的创造性教育因素,联系学生实际,找到与创造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在课的准备部分结束后,我提出问题:“大自然中哪些动物跳得又高又远?怎么才能跳得远呢?为什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跃跃欲试,我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各种小动物跳跃动作,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运动兴趣。有的模仿小青蛙、有的模仿小白兔,有的模仿梅花鹿、有的模仿小猴子,还有的模仿袋鼠,真是各种各样,惟妙惟肖。我对这节课的主要部分进行了加工和创造,精心创设了一个完整新异,更适合儿童口味的故事情境,掀起这节课的高潮,首先引导学生们“入戏”,让学生进入“小白兔”这个角色,从“小白兔”学本领,跳过“小山岗”到“小白兔种菜、收菜”,接着“小白兔”为了保护劳动果实齐心协力“笼捉老鼠”,直至最后大家“庆丰收、庆胜利”,学生们自始至终都沉浸在这个故事情境中,宽松民主的氛围,愉悦欢快的情景,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保护学生创新积极性的良好环境,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促使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使创造思维得到发展。

二、给学生提供创编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得者,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指出“创新”是没法教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法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如果留心观察学生课下做的“跳房子”“跑方程”等游戏,就不难发现这些游戏是学生自编的。这充分说明学生有编游戏的能力,就有潜在的创新意识。如何把它释放出来呢?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提供场地与器材、说明创编的类型,提出锻炼的身体部位等条件,让学生创编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

三、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例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的途径;各种体育项目的战术、技术、规则、练习方法、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高—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进行探索、实践、最后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勤思好问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就是从问题的不同事物中找相同并加以解决,从而使创新意识逐步增长。例如:在教学轻物投掷时,启发学生能不能用不同的方式投掷?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单手、双手、背向、侧向”共创造出17种方法,虽然有些方法很滑稽,但我还是给予表扬鼓励,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了开发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灵活性,启发学生其他教学内容能不能有所创新?聪明的孩子们想出了许多,诸如:跳的练习可以单脚跳、双脚跳、单双脚交替跳等,跑的练习可以慢跑、快跑、变速跑,倒着跑等等。这样教学,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四、设计新颖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美国的华盛顿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看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设计新颖的体育活动,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和空间,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发展,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直观感性的交流观察、感知、领悟、积淀,渐渐的,学生自然就能精熟、启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进行正面激励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身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时,老师就要进行正面激励教育,以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在教学中我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尤其是对活动经常落后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经常性的失败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乃至畏惧感。因此,在体育课结束时的点評中,我总对那些不引人注意的“丑小鸭”加以鼓励,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点也加以呵护,而当他们表达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时,更是大大加以赞赏。这样,这部分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产生出“别人可以,我也可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例如,学习扔实心球时,有的学生扔得比较远;有的学生动作比较好;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腰部力量等;教师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于是学生都能积极投入练习,正是这种意识推动着他们去思考、去创新。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继续探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更多的科学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具有更多的创新人才而努力奋斗。

9.浅谈班主任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篇九

宿豫区丁嘴中心小学丁有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做为各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把培养创造型人才做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现谈谈自己尝试的点滴体会。

一.加强思想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育人徳为首,治学严当先”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始终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徳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首要任务。始终坚持“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遵纪守法和社会责任感为内容的公民意识教育,以及形成良好的品徳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二、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三、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学习

10.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十

首先,药品分析及扩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药品的选择不能局限于课本,如实验室制氯气用到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可以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代替二氧化锰。在选用药品时应考虑来源是否丰富,价格是否便宜,是否不污染环境,装置是否简单等方面。课本上的药品用量不一定最优化,通过做乙醇与浓硫酸的配比为1:3、1:2、1:1三组制乙烯对比试验可得:若改为1:2产生的乙烯较多,且点燃火焰明亮有黑烟。因此课本上的配比为1:3并不是最佳配比。

其次,设计最优化的试验方案。(1)改进实验方案,为了提高试验成功率,往往需把课本上的方案略作改动。在进行CO2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时,当集气瓶内的CO2倾倒完毕后,火焰往往不熄灭,这是由于蜡烛燃烧,火焰上方空气温度过高,若直接往烧杯内倾倒CO2,CO2很可能会因此扩散而导致实验失败。若在蜡烛和烧杯内壁之间放一漏斗,然后经漏斗将CO2缓缓倒入烧杯内,即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而使实验成功。(2)完善实验方案。在用乙醇和浓硫酸制备乙烯的实验中,由于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在过热条件下可将乙醇氧化成C、CO、CO2等,而浓硫酸被氧化成SO2,SO2也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干扰乙烯的性质实验。所以在做乙烯的性质实验前,应把混合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验证SO2;再通入10%NaOH溶液——除去SO2;再通入品红溶液——验证无SO2,最后通入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中。(3)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凡是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我们尽量使它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如初中化学硫在空气里燃烧的实验,每次做完实验教室里总有刺激性气味,严重的污染空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改进了装置,把适量的硫放在锥形瓶底部中央,锥形瓶口塞带双孔的橡皮塞,一孔引出导管扎一气球(平衡气压),另一孔插入装有NaOH溶液的分液漏斗,然后放在垫有石棉网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发现硫开始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火焰熄灭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这样可以使生成的SO2被NaOH吸收。达到不污染环境的目的。(4)为了实验装置简约,节省时间,往往也改进实验。如实验室制氯气把浓盐酸与高锰酸钾放在矿泉水瓶中(此实验在常温下就能进行,不需要加热),在瓶口塞一单孔橡胶塞,瓶上方放一塞有单孔橡皮塞的玻璃管,用导气管把矿泉水瓶和玻璃管接通,在玻璃管内从下往上间隔装上湿润的有色布团和分别滴有NaBr溶液、KI淀粉溶液、饱和NaOH溶液的白色棉球。可以看到有色布团褪色,滴有NaBr溶液的棉球变成橙色,滴有KI淀粉溶液的棉球变蓝。滴有NaOH溶液的棉球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空气。这样装置简单,同时能做三个性质实验,节省时间。

11.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好奇心指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激发创新动力的内在动因。它可以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创新思维。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为促进学生好奇心的发展,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 设置矛盾, 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思维情境中探究知识。一方面, 教师要用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说, 未知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值得探索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研究和探索行为, 努力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问题, 跟学生一起惊异、提问、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那样, “解放孩子的嘴, 解放孩子的双手”, 使他们敢问、敢说、敢动、敢干。另一方面, 教师要以精妙的教学设计带学生进入新奇的探究天地, 给孩子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 这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关键。同样, 全新的阅读材料、大量开放式的问题, 也能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教师要学会肯定学生所提出的探索性问题的价值, 有时还可以不直接提供答案, 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 激起他们更强的好奇心。

使用形象生动、丰富而幽默的教学语言, 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考、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而且还可以起到打动学生的心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讲《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时, 我发现班上的女生比较积极。每逢提问, 频颇举手的都是女同学, 而男同学举手发言的少之又少。于是我灵机一动, 说:“女同学发言积极, 男生到现在为止动静太小。难道举手回答问题也与性染色体有关?是因为女生多了一条X染色体而更积极, 还是因为男生少了一条X染色体而更拘谨呢?”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老师接着说:“在科学研究尚未得出结论时, 希望男同学们多努力哦!”随后, 课堂上“女男失调”的情况大为好转。

二、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 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比如, 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 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以极大的热情去野外学习和搜集标本, 以至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对祖国未来的企盼, 吸引他们思考、探索、创造。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自己就应勤于积累资料和素材,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恰当运用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趣味故事, 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如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 提出:“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 可子女却是单眼皮?”在介绍“遗传”时, 不妨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 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 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 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 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 她能梦想成真, 遂其心愿吗?”在介绍《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时联系《西游记》中女儿国, 而现今, 英国西部有一个靠近大锌矿的村庄, 他们的后代全都是女儿, 形成一个女儿村, 但他们并没有饮子母河中的水, 那是什么原因形成女儿村的呢? (锌可能会影响含Y染色体的精子的形成。)

只要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以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 引导学生关心人生、关心社会、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技发展与进步, 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提倡快乐学习,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不要用书本把青少年的大脑填满, 不要用学习把青少年的时间填满, 如果简单地强调青少年学习更多的书本知识, 那么学习过程的艰辛就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从而抑制其创造力的发挥。相反, 快乐的学习, 适当的社会实践、适度的身心调整则能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为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 是在思维过程中, 以某一问题为中心, 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 向外扩散的一种思维方法。研究表明,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一个问题,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发散性思维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 变通性。在训练中, 鼓励学生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 而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并从别人的观点和想法中找到不足总结经验, 促使他们全面考虑问题。例如:父亲并指 (P) , 母亲表型正常, 生下一个手指正常, 患先天性聋哑的孩子 (dd) , 据孩子的表型及基因型, 可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 (1) 患先天性聋哑的概率; (2) 患并指的概率; (3) 两病皆患的概率; (4) 生一个儿子患先天性聋哑的概率; (5) 生一个只患先天性聋哑的儿子的概率; (6) 生一个患先天性聋哑的儿子的概率; (7) 患病的几率; (8) 正常的几率。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发散性思维训练的例子。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方法和思维的角度不同, 从而使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程度也有差别。一部分学生用的是“棋盘法”, 他们先写出双亲可能产生的配子及比例, 再根据配子的自由组合得到子代所有的基因型和概率, 最后由基因型得出表现型和概率。这种方法简单、准确, 但是步骤复杂, 解题速度慢。一部分学生用的是“分支法” (以两病皆患的概率为例) :他们首先确定双亲的基因型♂PpAa, ♀ppAa, 然后单独考虑一对等位基因Pp×pp→1/2Pp和1/2pp, 即1/2多指和1/2正常, 同理Aa×Aa→3/4正常和1/4先天性聋哑患者。这种方法对各种情况比较直观, 一目了然。还有一部分学生用的是“图形法” (以患病的概率为例) :首先得出1/2多指和1/2手指正常, 3/4正常和1/4先天性聋哑患者, 多指的患者和先天性聋哑的患者中都包括了两病皆患的情况, 因此患病的概率为1/2+14-1/8=5/8。

最后对这几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透彻, 掌握牢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提高其从多角度、多渠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五、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 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创造性思维进行科学加工, 提出新想法, 创造新事物和实践能力。探究, 首先, 最重要的是要发现问题。学生从小就会对周围的生物产生好奇心, 他们会经常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因此, 可以说问题意识是孩子的天然禀赋, 科技辅导员必须满足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科学现象, 他们会自发形成一些新问题。如:在进行“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发现坏的种子也能发芽后他们又开展了“残缺的种子会发芽吗?”的试验性探究活动, 活动中他们发现蚕豆的茎都是向着阳光生长, 他们带着新生成的课题继续研究, 开展了“种子会追寻阳光吗?”探究活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撞击, 不断生成新的问题。他们的探究过程就是生疑→析疑→解疑→生疑→析疑→解疑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新生成的问题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当问题成为学生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时, 学生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薛波.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高教研究, 2011 (5) :212.

[2]蒙旭芬.在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09 (2) :233-234.

12.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二

永城市第七小学王雪真

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与众不同或标新立异的表现,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华的基础上,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假设,敢于尝试,敢于实践,不盲目崇拜,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要求学生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尽管他们发现的是前人早已发现的,但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建立在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上的,所发现的就是新的成果。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师的引导密切相关,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创造性的应用教学策略,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氛围,在活动中求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创设恰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相当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观念 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估者,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双边互动活动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生观。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录音机”或者“容

器”实行灌、挤、压,而要相信学生是会思考、会自学、会创新的群体来进行疏、导、引。教师要淡化权威角色,强化指导功能,由管束走向指导。教师不要经常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要求学生言听计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教师只能把自己当作指导、启发、激励学生学习、求知、创新的引路人。

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过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和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建构多变活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之间要坦诚相见、感情沟通、智慧碰撞,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继续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新理念,并且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才能摆脱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以避免在教学中面对新的科学知识、新的教育手段捉襟见肘、无法适应的尴尬局面。

二、注重启发 调动创造性思维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把他们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应,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规律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能产出新颖的、前所未见的成果。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中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因此,教学中“授人一鱼”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提出质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力。

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运用直观启发方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运用设疑启发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启发法,抓住比较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运用情境启发法,抓住关键环节,不断转变问题的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运用类推启发法,借助于已知的熟悉对象达到对未知对象的某种理解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以上各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人格 激发创新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总是仅仅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怎样,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都讲了,至于你学没学到就不管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学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问题。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现在许多教育家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核心就是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的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的重要动力,创造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就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四、热情鼓励 树立创新信心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长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的行为表示明确的赞赏,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他们成功的希望。

在语文教学中,能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关键一环,许多学生习惯了旧有的教学模式,习惯了旧有的思维习惯,对于创新有一种知难而退的心里,认为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样就会抑制了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再去伪存真,让学生明白其实创新就是个人的一种独到见解,并非“难于上青天”。教师要鼓励学生言他人之未言,并给予充分肯定。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长期不断的实施,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必将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恰当的创设成功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学习的成功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喜悦和满足,增强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学生获得成功时要适当加以肯定、赞许、鼓励,就能充分激发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总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多创新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到培养,教

1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十三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 注重学

14.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十四

何谓创新, 它是指提供新的、第一次出现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在创造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就是创造思维活动, 创造思维活动具有一般解决问题中的思维活动特点, 但又有区别, 它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并进一步构思, 以求前所未有的结果的一种思维活动, 从教育的本质看, 不应是对原有知识进行重复、模仿, 而应是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发展、创新。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中, 无论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或是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温家宝总理说:“有好的教师, 才能有好的教育”, 好的老师提高教育质量, 是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是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一所学校, 同样的学科, 不同的教者, 不同的时间内, 有的教者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学生个人的创造潜能尽量被挖掘、提升, 具有较活的思维;有的教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以题海战术期盼质量,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能有创造性吗?他们只能是死题的奴隶,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下大力气, 深钻细研, 不仅要熟悉教材, 灵活处理教材, 更主要的是研究学生, 钻研教法, 探究学法, 设计教学过程,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提高课堂效率,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有目的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和能力。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气氛

新教材要求教师要充当教学的组织者, 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要灵活地调控课堂气氛, 每节课都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使各阶层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2、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善思

思是学之源,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 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要相信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思维方式的活生生的人, 正如一位物理教师问学生:“冰消融了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春天”。我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答案, 尽管他与预设的标准答案不同, 但是教师能及时处理好课堂上的这种回答, 那么学生的奇异思维和丰富的想象何愁不能开发!

3、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一切创造思维, 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若没有奇思异想, 就没有创造性成就的出现。”教师要从多角度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谁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就是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对学生的想象要给于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鼓励, 并给于热情支持, 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

4、营造学术气氛, 倡导学生质疑

新课程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它对学校而言是国家课程资源, 要培养创新人才, 如果教教材, 那学生可能什么也学不到, 要求教师就要重新挖掘整合教材, 使其变为学校课程, 以所在学校的学生实际, 设计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 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知识。

5、加强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 心智水平, 变教为诱, 变讲为导,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在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年龄尚小, 可塑性强, 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好奇心得以满足,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真正学会学习。

二、加强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能力

课堂教学所完成的任务是国家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任务, 使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如果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圈在课堂里, 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厌烦学习, 因此处理好课内与课外至关重要。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实践中,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1、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

关系。把课外活动当作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的观点, 是过去应试教育的产物, 它抹杀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依然是被教师牵着走, 课外活动应该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 展示才艺, 焕发童趣, 因为童趣产生于活动中, 创造力产生于童趣中, 许多科学大师的发明创造都来自于童趣, 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发展学生的特长, 向学生开放校内资源是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 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和进取的力量, 一棵大树它的枝杈不可能向同一个方向生长, 把每个学生看作一条条树杈, 只要它能结果, 能成才, 不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吗?大千世界需要各种人才, 社会为何只拿分数论人才呢?

2、当今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的时

代, 新知识、新概念、新产品层出不穷, 加上世界一体化的趋势, 多种经济、多元化的碰撞与融合, 都要求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 钻在课本里就是装在套子里。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新知识, 开阔眼界,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 拓展视野, 增加知识储备, 激活思维, 与时代同伍!

3、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力所能及

的社会活动, 知识来源于实践, 服务于实践,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途径, 只学习书本知识, 不参加社会实践, 可能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参加社会实践, 不学习书本知识, 就是文盲。通过实践、感受知识、发现问题、提出见解,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研招专业目录下一篇: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