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流程图

2024-08-22

心肺复苏流程图(7篇)

1.心肺复苏流程图 篇一

心肺复苏流程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120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滑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有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一下)

5、松解衣领及腰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按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频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按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搏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后续的专业用药

心脏跳动停止这,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5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纽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颌,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A 保持呼吸顺畅

昏迷的病人常因舌后移而堵塞气道,所以心肺复苏的首要步骤是畅通气道。急救者以一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头部后仰,并以另一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怀疑有颈部损伤者只能托举下颌而不能使头部后仰;若疑有气道异物,应从患者背部双手环抱于患者上腹部,用力、突击性挤压。

B 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颌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的鼻孔(或口唇),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或鼻)内吹气,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

每次吹气间隔1.5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继续口对口呼吸,直至专业抢救人员的到来。

C 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检查心脏是否跳动,最简易、最可靠的是颈动脉。抢救者用2-3个手指放在患者气管与颈部肌肉间轻轻按压,时间不少于10秒。

如果患者停止心跳,抢救者应握紧拳头,拳眼向上,快速有力猛击患者胸骨正中下段一次,此举有可能使患者心脏复跳,如一次不成功可按上述要求再次叩击一次。

如心脏不能复跳,就要通过胸外按压,使心脏和大血管血液产生流动,以维持心、脑等主要器官最低血液需要量。

选择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先以左手的中指、食指定出肋骨下缘,而后将右手掌侧放在胸骨下1/3,再将左手放在胸骨上方,左手拇指邻近右手指,使左手掌底部在剑突上。右手置于左手上,手指间互相交错或伸展。按压力量经手跟而向下,手指应抬离胸部。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

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应大于5cm,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不低于100次。

一、人心肺复苏方法:当只有一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应是每做30次胸心按压,交替进行2次人工呼吸。

二、人心肺复苏方法:当有两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首先两个人应呈对称位置,以便于互相交换。此时,一个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个人做人工呼吸。两人可以数着1、2、3进行配合,每按压心脏30次。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2次。)

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5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纽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颌,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 C-A-B 2010(新):C-A-B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ml,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压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起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2005年底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新版CPR急救指南,与旧版指南相比,主要就是按压与呼吸的频次由15:2调整为30:2。

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和终止抢救的指征

⑴观察颈动脉搏动,有效时每次按压后就可触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后搏动停止,表明应继续进行按压。如停止按压后搏动继续存在,说明病人自主心搏已恢复,可以停止胸外心脏按压。⑵若无自主呼吸,人工呼吸应继续进行,或自主呼吸很微弱时仍应坚持人工呼吸。

⑶复苏有效时,可见病人有眼球活动,口唇、甲床转红,甚至脚可动;观察瞳孔时,可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⑷当有下列情况可考虑终止复苏:

①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

②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发射消失,将病人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表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现场可考虑停止复苏;

③当现场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爆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病人死亡,无救治指征时。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cm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2.双人法成人心肺复苏术流程 篇二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独立站:

2014年的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内容为双人成人心肺复苏,需要考核单位准备好模拟人和除颤仪,提供适合操作考核的场地,考核当天提供中心及各站所有护理人员名单,从中抽取2名护理人员考试,操作50分,理论提问10分。

独立站考核的内容为单人成人心肺复苏。请准备模拟人和简易呼吸器。

双人法成人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

假设心肺复苏模型人为当场目击倒地的成人心脏骤停患者,两名医务人员按照CPR 2010国际指南的最新标准,配合完成BLS,即第一个CABD四个环节的技能操作。

场景病例:病房一名心脏病患者突然倒在病房里,仰卧状躺在地上。

考核操作流程与细节手法:(依据CPR 2010国际指南)

两名医务人员分A角、B角同时上场,面向评委站立,由A角向考评专家报告:“报告主考,xxx与xxx选手参加双人法成人心肺复苏

操作考核,准备完毕,请指示。”待评委说“开始”。

1、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 A角首先上场看天看地(巡视上下左右4个点),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报告:“环境安全”。

2、A角检查意识:A角先到达患者身边,跪于右侧,就地抢救。应尽量靠近患者身体,双膝分开、距离与自身肩部同宽,左膝盖平患者肩部水平(操作过程中膝盖无来回移动)。

判断患者反应的方法为呼唤、拍肩,应凑近病人耳旁5公分,分别对着左、右两个耳朵各大

声呼喊一遍:“喂、喂,你怎么啦?”、“喂、喂,你醒醒!”,同时用手拍打患者的双肩,不能

击打或摇晃其它部位,检查意识限时2秒钟完成。

3、A角观察呼吸:发现患者无反应,A角接着用眼睛扫描患者的面部和胸部,观察呼

吸是否正常(例如有无呼吸急促、呼吸缓慢甚至临终前异常呼吸),而不用检查有无自主呼吸。规范数数计时“一千零一、一千零二”,观察呼吸限时2秒钟完成。

4、A角启动BLS:一旦发现患者呼吸不正常,立即高声呼救:“患者无反应,无呼吸,快来人呐、准备抢救;准备面罩—复苏球囊、除颤器;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记录开始抢救时间”。B角赶快准备氧气面罩一复苏球囊,除颤器,跪到患者头顶部。

5、摆放体位:A角将患者体位摆放成标准仰卧位,置于平整的地面上,理顺患者身体,保持身体平直、四肢无扭曲;同时A角自身的跪姿和体位也保持正确。此时,B角跪在患者的头项部,开始装配氧气面罩—复苏球囊备用,检查除颤器。

6、A角判断循环征象:A角用右手食指和中指,规范手法在正确部位触摸患者的右侧

颈动脉搏动。数数计时(“一千零一”、“„„”),报告:“大动脉搏动消失”。用5~10秒钟时间完成。

7、A角建立人工循环:一旦判断患者无心跳,立即解开衣服,暴露胸部,左臂外展(为除颤做准备)。尽快由A角实施第一轮胸外心脏按压。在做第一轮心脏按压动作的同时,A角下达口头医嘱“准备除颤”。注意,第一轮胸外心脏按压只对流程质量作主观评估(即只由考官凭肉眼观察选手的操作步骤和手法、对比赛过程进行评分),而不用电脑进行终末质量客观评价,A角也不用边按压边数数。徒手做胸外心脏按压的规范要点(六要素):

(1)按压部位——胸骨正中线的中、下三分之一段交界处,单手快速定位的方法为“掌

根部居中、左手中指刚好平患者两乳头之间的连线上”,对体型异常者应改用双手定位法

——“胸骨下切迹之上两横指”。每个轮回周期按压之前,比赛都要求先用左手单手定位,部位准确、动作清晰;施救者的左手掌根部应始终贴住患者的胸壁皮肤,做到“放松不离位”,牢牢将左手掌固定在正确的按压部位上,不得进行跳跃式按压。(2)正确手势——快速定位后,施救者马上抽出右手搭在左手的手背上,双手重叠并十指交叉、相互扣起来;只能用左手的掌根部与患者的胸骨接触,左手五个指头必须全部翘抬起来,不可将按压力量作用于患者的两侧肋骨上,以免造成骨折。

(3)按压姿势——施救者双膝跪地,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双肩位于双手正上方,用上半身的重量往下施压,而不是靠两个手臂的力量发力;双臂必须绷直,肩、肘、腕三关节呈一条直线(尤其肘关节不得弯曲),无晃动或摇摆;而且手臂这条直线须与患者胸部形成90°直角、不能倾斜,以施救者的自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过程中要求平稳、有规律,用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不得进行冲击式按压;操作者的目光应始终盯着患者脸部,全程观察其面部表情和面色改变,以便及时评估胸外按压是否有效。

(4)用力按压——按压深度应使成人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至少需要施加30Kg的力量),每次下压完成后手臂力量都要松解,保证压力释放、充分放松,让患者胸廓完全回弹,使得心脏能充分舒张受血。

(5)快速按压——按压频率要达到100次/分钟以上(比赛标准限定在110±10次/分范围),往下按压与向上放松的时间要基本保持相等。应通过数数来掌握节奏,规律为个位数加多一个尾音(如“11„21„30”,数数始终发两个音),建议施救者大声地数出来。(6)持续不断——心肺复苏过程中不管做任何操作,都要求尽量不要中断心脏按压,尽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如果不得不中断胸外按压,中断按压的时间最好能控制在5秒钟以内、最多不准超过10秒钟,以免影响人工循环效果,降低心肺复苏的抢救质量。

8、在A进行胸外按压同时,B快速进行除颤准备。准备相关物品:导电胶、棉垫,摆放有序。(除颤仪日常检查:正确开机,检查电量是否充足、连线是否正常、电极板是否完好,关机备用。本次比赛忽略)。向A报告:“除颤器准备就绪”

9、A角电击除颤:国际指南规定,对于当场目击的成人心搏骤停,电击除颤越早越好,只要除颤仪一到达病人身边,就应尽快开始实施电击除颤,此时除颤是第一优先。

A正确开启除颤仪,调至P(PADDLES)导联监护位置;正确安放除颤器电极板,报告心律情况“室颤,须紧急电除颤”。(由B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适量专用导电胶,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由B将除颤器调至除颤位置),电极板位置安放正确。左手电极板(STERNOM)上缘放在患者右侧锁骨下方,电极板右侧缘放在患者胸骨右缘;右手电极板(APEX)上缘放在患者左下胸、乳头连线上,电极板纵轴中线放在患者左侧腋中线上。保证电极板长轴与身体长轴平行。除颤能量选择双向波为200J。(单相波除颤用360J)手柄电钮充电;与患者保持安全距离:除颤前操作者身体不能与患者接触,并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观察自己、观察助手、观察周围人,大声说:“旁人离开”)。除颤仪显示充电完成,除颤电极板紧贴胸壁,适当加以压力,不得歪斜。观察心电示波确定“仍为室颤”,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手控电极板上的两个放电按钮进行电击除颤。除颤结束,立即移开电极板,A角关机,电极板正确归位。

10、进行一周期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B角立即开始胸外按压,不用马上检查患者的生命征象,不要急于评估除颤效果;A角开始气道管理、准备面罩一球囊人工通气。

B角胸外按压:(要求同前)。

A角徒手开放气道:跪在患者头顶部实施,在开放气道之前,先装配好面罩一球囊;接着检查口腔有无异物或者分泌物,该患者口腔有分泌物,应马上将患者的头侧向一边,用食指探入口腔内清除干净。然后采取“推额抬颏法”使患者头部往后仰,徒手开放气道,解除昏迷者舌根后坠,从而保持呼吸道畅通;要求徒手开放气道的动作规范、轻柔,一步做到位(病人下颌、耳廓之间的联线与地面垂直呈90°);并且操作全程始终用左手维持住患者头后仰姿势,管理好患者气道,使头部稳定保持正确的后仰位置,无移动、无回位,没有为患者反复做头后仰的动作。

A角用器械实施人工呼吸:由A角负责采用左手“E-C”手法固定、扣紧氧气面罩,右手使用复苏球囊捏皮球通气二次,用时控制在5秒钟以内(缓慢通气各至少1秒、中间换气1秒),不能通气过快以免造成胃胀气,也不能超过10秒钟延误胸外按压。以看到患者胸部起伏为人工呼吸有效指标,只要一看见胸廓抬起,就应停止吹气;如果胸廓无起伏,说明人工呼吸无效,必须马上查找原因并给予纠正。

每两次通气结束后,A角可将扣紧的氧气面罩从患者面部稍微松开,留出一条可见的缝隙以利于排出二氧化碳,但仍然保持患者开放气道的头后仰姿势。

11、B角与A角按照30:2的比例交替进行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总共完成5个轮回的CPR周期(即胸外按压累计150次、人工呼吸累计10次)。只针对除颤后这5个周期的操作质量,才启用电脑进行终末质量客观评价,根据电脑记录打印的报告单当场对结果给出量化评分,包括交替比例、轮回次数、人工呼吸总数、人工呼吸正确率、人工呼吸流速过快、胸外按压总数、胸外按压平均深度、胸外按压平均频率、胸外按压部位错误、胸外按压力度不足或者过度,以及放松回弹释放不全等评价指标;而流程质量仍由评委凭肉眼观察实时作出主观评估。

12、B角检查评估:心肺复苏每做够5个周期的30:2轮回,大约历时2分钟左右,应

利用交换角色的暂停机会,由B角动态实施一次检查评估。重点检查患者的循环征象和自主呼吸(用10秒钟时间完成),评估基础生命支持的复苏效果。本案例假设电击除颤后再给予5个周期的CPR,即告复苏成功——患者的呼吸心跳很快恢复:重要生命体征改善,心电图证实转为窦性心律,由B角大声报告:“患者呼吸心跳恢复,现场心肺复苏成功,送ICU继续抢救”。

13、最后,两人配合整理病人,擦患者胸部导电胶,穿好衣服,摆放侧卧位(又称“恢复体位”,比赛结束时将模拟人的头象征性侧向一边即可)。收拾物品(如电极板应擦拭干净,本次比赛忽略)。两名医务人员站起,面向评委,由A角向评委报告:“报告评委,我们的比赛结束,请指示。”待评委说“请退场”后离场。

3.心肺复苏知识 篇三

1. 什么叫心肺复苏术?

答:当患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时,为尽快建立和恢复病人循环和呼吸功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而采取的医疗技术措施称心肺复苏术。

2. 单人心肺复苏术的方法是什么?

答:(1)判断神志、意识是否存在

(2)立即呼救,请求他人迅速协助抢救,拨打120。(3)放置病人为仰卧位,清除口腔异物。

(4)疏通气道,抬高患者肩部,使送过伸,适当后仰,保持气道开放。

(5)判断呼吸,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2次。

(6)触大动脉搏动,如心跳未停,只做人工呼吸,12-16次/分。心跳停止,立即胸外心脏按压,每按压15次,吹气2次,反复进行。

(7)救护车赶到,护送到医院急诊科,途中继续复素苏。

3.心肺复苏术的有效指征有哪些?

答:(1)皮肤粘膜、指甲颜色由紫甘转红润。

(2)可触及周围大动脉搏动或收缩压大于等于8.0Kpa。

(3)呼吸改善,出现自主呼吸。

(4)大脑功能改善,瞳孔由大变小,睫毛反射存在。

(5)昏迷逐渐变浅,肌张力增高,出现挣扎。4.停止心肺复苏的指征有哪些?

答:(1)病人出现自主呼吸及心跳恢复。

(2)心肺复苏已进行30分钟,脑死亡证据持续存在。

(3)心电图示波一直呈直线。

(4)确定在开始复苏前循环及呼吸已经停止超过15分钟以上者。

5.胸外按压的禁忌症有哪些?

答:(1)胸部的严重创伤、挤压伤或多发性肋骨骨折。

(2)胸廓畸形,纵隔、心脏移位。

(3)心脏室壁瘤,左房粘液瘤,重度二尖瓣狭窄。心脏破裂及心包堵塞。

(4)大面积肺梗塞。

(5)严重肺水肿,张力性气胸、血胸。6.心肺复苏治疗用药途径有几种?

答:CPR的用药途径有:

(1)静脉给药;

(2)气管内给药;

(3)心内注射给药;

(4)骨髓内给药; 7.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肾上腺素属儿茶酚胺类,CPR的首选药物,该药对a-受体及β-受体均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而a-受体的作用又大于β-受体的作用,a-受体作用可使全身的外周血管收缩,使主动脉舒张压提高35mmHg,并增加心肌和脑的供血。另外该药可使心室细颤波改为粗室颤,有利于电击除颤。8.气管插管的适应症有哪些?

答:(1)呼吸心跳骤停;

(2)昏迷病人防止误吸;

(3)呼吸衰竭内科药物治疗无效,需机械通气。

(4)气管内分泌物过多,不易排出;

(5)全麻或使用肌松剂大手术者。

(6)各种原因致气道梗阻、肿瘤、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肋骨骨折等。

9.心肺复苏的按压部位(胸骨中下段),每分按压次数(15),与吹气比率(15:2)。10.开放气道的方法有几种?

答:开放气道的方法有2种:

(1)仰头抬颏法;

(2)托颌法;

11.电除颤的方法及每次所用能量是多少?

答:在两电极板上的均匀涂电极膏后,将标有APEX的电极板置于心尖部,另一电极板置于胸骨右侧2—3肋间处,以200J、200—300J、360J顺序电除颤。

12.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是(室颤),最有效的方法(电除颤)。

13.气管插管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气管插管成功的关键是:在挑起会厌后,见到声门,插管插入声门内。

14.何为心肺脑复苏?

答:在呼吸心跳停止和意识丧失的意外情况发生时,迅速采用有效的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使呼吸循环重建,同时积极保护大脑,最终使大脑功能完全恢复。这一系列的抢救和复苏过程称为心肺脑复苏。

15.心肺复苏中碳酸氢钠应如何应用?

答:早期不主张使用碳酸氢钠,下列情况应考虑应用碳酸氢钠。(1)心脏骤停时间大于10分钟,PH〈7.2,在充分通气的前提下可少量应用。

(2)心脏骤停前即有代谢性酸中毒。(3)严重的高钾血症。

4.心肺复苏讲稿 篇四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吴洁华

本堂课主要讲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心肺复苏的概念

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循环、呼吸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称心肺复苏(CPR)。

二、心肺复苏的发展史

心肺复苏在我们中国早已有之,早在前4-5世纪:扁鹊就有“切脉诊断生死,用针、砭石、草药急救”。公元前2世纪,《华佗神方》之《急求奇方》 介绍自缢急救,“以手按胸上,数动之…并容忍对口以气灌之,其活更快…”。在国外,首例院前CPR成功是1960年在美国,巴尔的摩Mr.B.D在家中心脏停跳,其子实施Silvester法人工呼吸,抢救小组行胸外心脏按压后送医院电除颤,巴尔的摩成功获救。1966年第一届全美复苏会议制定CPR程序,推荐吹气法人工通气和闭式胸外按压为CPR优先选择。1988年,中华急诊医学制订《规范》。2000年,召开第一届国际CPR会议。2005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学召开国际共识会议。2010年颁布了《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三、心脏骤停的原因及判断

(一)致使心脏骤停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各种意外:溺水、触电、麻醉意外。

2、呼吸系统:窒息、气管异物、喉痉挛、ARDS、MAS。

3、神经系统: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脑炎和脑膜炎引起的脑疝及脑水肿。

4、循环系统:休克、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5、药物过敏:如青霉素过敏。

6、各种中毒:如煤气中毒、有机磷中毒、地高辛、锑剂等药物中毒。

7、代谢及电解质紊乱:高钾或低钾血症、低钙血症。

(二)如何判断

对心脏骤停应争分夺秒,动作迅速,抓住要点,在10秒内作出判断,并立即进行复苏。

1、意识突然丧失呈深昏迷状态,大动脉搏动消失。

5.心肺复苏试题 篇五

1、患者,女性,因触电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主要措施(C)A、维持有效的循环 B、确保呼吸道通畅 C、降温和脱水疗法 D、加强基础护理 E、治疗原发疾病

2、患者,男性,34岁,突然呼吸停止,使用简易呼吸器急救,首要步骤是(D)A、患者头后仰,托起下颌,扣紧面罩 B、挤压简易呼吸器 C、加压给氧

D、清除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 E、立即注射呼吸兴奋剂

3、抢救时间的记录不包括(E)A、患者到达的时间 B、医生到达的时间 C、抢救措施落实的时间 D、病情变化的时间 E、家属到达的时间

4、患者,男性,46岁,因车祸致伤,现场急救时发生呼吸心跳已停止约2分钟,复苏时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A)A、胸外心脏按压 B、口对口人工呼吸 C、胸内心脏按压

D、心内注射肾上腺素 E、静脉输液

5、患者,男,55岁,因频发室性早搏入院,如厕时突然倒地不省人事,颈动脉扪不到搏动,未闻及呼吸音,双侧瞳孔散大,此时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D)A、平卧保暖 B、氧气吸入 C、心电监护 D、CPR E、建立静脉通路

6、患者,男性,7岁,不慎溺水,检查发现该男童面部青紫,首要的处理措施是(B)A、通知医生

B、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异物 C、吸氧 D、CPR E、大声呼救

7、当怀疑患者有心跳呼吸骤停时,为迅速确诊,首先应(D)A、测血压 B、听心音 C、数呼吸

D、触颈、股动脉搏动 E、做心电图

8、现代医学主张死亡的依据是(C)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脑死亡

D、心电图平直 E、瞳孔散大

9、患者,男性,28岁,因触电致心跳呼吸骤停,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哪项不正确(E)A、按压部位在胸骨下端 B、双手相叠按压

C、每次按压胸骨下陷至少5cm D、每分钟至少100次

E、与人工呼吸配合的比率为2:1

10、患者,男性,25岁,在湖里游泳时不慎溺水,抢救出水后发现呼吸心跳已停,如心肺复苏有效,以下哪项不符合救护原则(E)A、保持呼吸道通畅 B、倒水处理 C、心肺复苏

D、糖皮质激素和脱水剂防止脑水肿 E、不宜注射盐水

11、新生儿复苏中,如果心脏停止确定是由心脏病因性心律不整所造的,建议两人施救者按压通气比(A)A、15:2 B、30:2 C、3:1 D、5:1 E、10:1

12、非专业急救者遇到心跳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应(A)A、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B、给予2次人工呼吸 C、打开气道

D、呼救打120,等待救援 E、就近寻求其他救援人员 13、2010年CPR指南中,一旦循环恢复,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大于或等于多少即可(A)A、94% B、100% C、90% D、95% E、85%

14、你看见一位45岁男性突然倒下,你让别人打120急救电话,自己开始做心肺复苏,你已经高质量的完成了生存链中的前两个环节,提高该男子生存率的第三步是(C)A、给予药物治疗

B、将该男子转送至医院进一步治疗

C、给予电击除颤

D、等待能够做心肺复苏的医护人员的到来 E、一直坚持做心肺复苏

15、在高级生命支持中,建立人工气道首选途径是(B)A、置口咽通气管通气 B、气管插管 C、气管切开

D、置鼻咽通气管通气 E、以上都不是

16、在救助一位游泳池内溺水的3岁女孩时,你发现她脸色苍白没有反应,周围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你什么时候打120急救电话(A)A、给小孩做5个循环CPR后 B、将小孩从游泳池救上岸后

C、你做了几分钟CPR,小孩仍没有反应后 D、在做了几次通气以后,做CPR以前 E、给小孩做倒水处理后

17、用面罩给小孩做救生呼吸,你如何确定每次救生呼吸是恰当的(B)A、先称小孩体重,然后计算潮气量,在给予通气 B、每次救生呼吸时,看到胸廓起伏 C、选择合适尺寸的面罩

D、给予尽可能快的呼吸次数 E、给予尽可能多的潮气量

18、一位52岁的男性在健身房内跑步后倒下,为了了解是否为心脏病发作,你要检查他的循环征象,首先应检查何处(B)A、手腕处的桡动脉 B、颈部的颈动脉 C、腹股沟的股动脉 D、直接听心脏 E、足背动脉

19、CPR时给予救生呼吸,下面哪种解释可以说明救生呼吸的用处(D)A、可以帮忙解除呼吸道内异物 B、可以维持正常的动脉氧含量 C、可以帮忙心脏除颤

D、可以迅速有效的给患者提供氧气 E、可以帮忙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

20、一位7岁的男孩在你家门前被汽车撞倒,你发现他没有反应,同时头部有鲜血,你应该如何打开他的气道(C)A、仰头抬颏法 B、仰头抬颈法 C、托下颌法 D、头偏向一侧

E、不要移动他,因为他可能有颈椎骨折

21、急诊科送来一位无脉电活动,心率30次/分的患者,已予气管插管,持续胸外按压,你接下来给予(A)

A、肾上腺素1mg静注 B、200J电击除颤

C、异丙肾上腺素1mg静注 D、准备经皮起搏 E、阿托品6mg静注

22、心跳呼吸骤停后,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最强的器官是(E)A、大脑 B、肝脏 C、心脏 D、肾脏 E、肺组织

23、迅速而简单的确定心脏骤停的指标是(D)A、呼吸停止 B、血压下降 C、瞳孔散大

D、意识消失,无大动脉搏动 E、呼之不应

24、胸外心脏按压时,外周动脉收缩压不应低于(C)mmHg A、40 B、50 C、60 D、80 E、90

25、心跳停止的时间是指(A)A、循环停止到重建人工循环的时间 B、循环停止到心脏复跳的时间

C、发现心跳停止到重建人工循环的时间 D、发现心跳停止到心脏复跳的时间 E、心肺复苏的时间

26、心肺复苏争分夺秒的主要目的是(A)A、迅速恢复脑的血液循环 B、使心脏迅速恢复跳动 C、使自主呼吸提早恢复 D、减轻酸中毒 E、保护肾功能

27、一旦确诊心跳骤停,必须争取在几分钟内重建呼吸和循环(A)A、4-6分钟 B、6-8分钟 C、8-10分钟 D、10-12分钟 E、12-14分钟

28、使用单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A、200J B、300J

C、360J D、150J E、100J

29、使用双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A、100J B、100-150J C、150-200J D、200-300J E、300J 30、成人心肺复苏打开气道最常见的方式(A)A、仰头抬颏法 B、仰头抬颈法 C、托下颌法

D、环状软骨压迫法 E、气管插管

31、非同步电复律适用于(C)A、房扑 B、房颤 C、室颤

D、室上性心动过速 E、室性心动过速

32、被目击的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为(C)A、心脏停搏 B、房颤 C、室颤

D、电机械分离 E、房扑

3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救援人员对无目击者的心脏停跳患者除颤前应(B)A、心前区叩击

B、先行胸外心脏按压再除颤 C、不需其他处理,直接除颤 D、先静脉推注胺碘酮再除颤 E、先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再除颤

34、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两次心跳检查间应(A)A、先给予5组(或2分钟)心肺复苏 B、行12导心电图检查 C、建立深静脉通路 D、准备电除颤 E、准备气管插管

35、心肺复苏时急救者在电击后应(B)A、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

B、先行胸外按压,5组心肺复苏后再行心跳检查 C、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

D、调好除颤仪,准备二次除颤

E、停止心肺复苏

36、你在门诊,一位母亲抱着瘫软无力的婴儿走入。她说“我认为她在途中停止呼吸了。”你的基本急救术的行动顺序的第一步是(C)A、检查有无呼吸 B、检查有无循环征象 C、检查有无反应 D、打开呼吸道 E、胸外心脏按压

37、判断有无脉搏,下列正确的是(B)A、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

B、触摸颈动脉时不要用力过大 C、检查时间不得短于10秒 D、不能触摸股动脉

E、颈动脉搏动点在胸锁乳突肌外缘

38、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A、病人仰卧,背部垫板 B、急救者用手掌根部按压 C、按压部位在病人心尖区 D、使胸骨下陷大于5cm E、按压要有节律,每分钟至少100次。

39、现场救护的“生命链”中第二环节是(A)A、早期心肺复苏 B、早期高级心肺复苏 C、早期心脏电除颤 D、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E、早期呼救

40、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伤病员的正确体位(C)A、侧卧位

B、仰卧在比较舒适的软床上 C、仰卧在坚硬的地面上 D、俯卧位 E、伤时体位

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

1、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间过长会引起(ABC)A、急性胃扩张 B、胃胀气 C、呕吐 D、肺损伤 E、气管破裂

2、胸外心脏按压的禁忌症(ABCDE)A、胸廓严重畸形 B、广泛肋骨骨折

C、心脏外伤 D、血气胸 E、心包填塞

3、打开气道的方法(ABC)A、仰头抬颌法 B、仰头抬颈法 C、托下颌法 D、头偏向一侧 E、双手抬颏法

4、胸外按压的要点(BCDE)A、按压深度4-5cm B、频率至少100次/分

C、按压与回复时间比为1:1 D、按压要求快速有力 E、按压深度大于5cm

5、人工呼吸的要点(BCD)A、快速吹气以达到效果 B、紧捏患者的鼻子 C、确保胸廓有起伏 D、吹气时仍要打开气道 E、吹气量尽可能大

6、双人CPR,以下正确的是(ABC)

A、每2分钟或5个周期后按压与呼吸可交换 B、每2分钟或5个周期后可以重新评估患者

C、每2分钟或5个周期后自动体外除颤仪可以重新分析心率 D、每6-8秒可吹气一次

E、双人按压与呼吸不可耽误时间交换

7、生命链包括哪些(ABCD)A、早期按压 B、早期除颤

C、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D、早期呼叫 E、早期送往医院

8、心脏骤停的病因(ABCDE)A、冠心病

B、恶性心律失常 C、创伤 D、溺水 E、心肌炎

9、心脏骤停的诱因(ABCDE)A、起床时血压很高 B、安静状态时心率很快 C、寒冷季节 D、大量饮酒时

E、长期熬夜

10、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ABCDE)A、颈动脉出现搏动 B、面色转红润 C、出现自主呼吸 D、心跳恢复 E、瞳孔由大变小

11、你发现一病人俯卧于地上,意识消失,动脉搏动消失,需要你处理的是(ABD)A、立刻呼救

B、将病人置于仰卧位,头部与脊柱同时整体翻转 C、紧急吸氧 D、胸外心脏按压

E、将病人抬到床上,予半卧位

12、高品质的CPR包括哪些内容(ABCD)A、以足够的速率和深度进行胸外按压 B、确保每次按压后完全的胸部回弹 C、尽量减少按压中断 D、避免过度通气

E、确保患者恢复自主心率

13、胸外按压时,发生肋骨骨折的原因(ABCDE)A、用力过大或用力不当 B、按压位置不当

C、用力方向与胸骨不垂直 D、松开按压时,双手离开胸壁 E、病人年龄大,骨质疏松

14、心脏骤停的机制—心电活动异常不包括(DE)A、室颤

B、心脏电—机械分离 C、心室停搏

D、室上性心动过速 E、房颤

15、早期除颤的理由(ABCD)

A、心脏骤停最常见和最初发生的心律失常就室颤 B、电除颤是终止室颤最有效的办法

C、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除颤的机会迅速下降 D、短时间室颤即可恶化并导致心脏停搏 E、人工CPR持续时间短。

16、CPR期间过度通气的害处(ABC)

A、增加胸廓内压力,阻止静脉血回流,因此减少心输出量、大脑血流量和冠脉的灌注 B、导致空气滞留,对有气道阻力的病人造成气道气压伤 C、对于没有高级气道支持的病人,增加反胃和吸入的风险 D、通气时间过长,影响心脏按压的时间

E、有效交换的氧气减少,增加身体各器官的缺氧

17、胸外心脏按压发生栓塞时预防及处理的要点(ABCD)

A、防止肋骨骨折

B、发生栓塞后,予吸氧,浓度达50%以上 C、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D、必要时进行抗凝治疗 E、早期离床活动

18、胸外心脏按压发生心脏创伤的预防及处理(ABCDE)A、按压力量适当,防止肋骨骨折 B、卧床休息 C、心电监护

D、抗心律失常,纠正低血钾

E、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房颤且心室率快的病人予洋地黄

19、胸外心脏按压发生胃肝脾破裂的原因(BE)A、肋骨骨折刺破 B、按压用力过重 C、胃底食管静脉曲张 D、原发性肝脾疾病 E、按压位置过低

20、胸外心脏按压发生肝破裂的处理原则(ACE)A、通畅引流 B、绝对卧床2周 C、确切止血 D、切除破裂部分 E、彻底清创

填空题(每题2分,共20题)

1、诊断心跳呼吸骤停的标准为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

2、心肺复苏时病人仰卧于硬木板或地上,头、颈、躯干平直,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3、基础生命支持中C代表循环,A代表气道,B代表人工呼吸。

4、基础生命支持中开放气道是,无颈部创伤的患者采用仰头抬颏法,可能存在颈部损伤的患者采用托颌法。

5、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为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相交处,按压的频率应大于100次/分,按压是必须快速,用力,按压的深度为大于等于5cm,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恢复,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尽量避免胸外按压中断,二人轮流过程不能超过5秒。

6、心肺复苏时按压与通气比例,成人单人或双人,婴儿、小儿单人复苏时按压:通气为 30:2,婴儿、小儿双人复苏时按压:通气为15:2。

7、心肺复苏时的操作顺序应为人工循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8、电除颤时电极板常用放置位置为,胸骨电极板放于右胸上前壁(锁骨下方),心尖电极板放于左侧下胸壁(左乳头外侧)。

9、心肺复苏时判断患者有无呼吸,看胸廓有无起伏,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面部感觉有无气流呼出,时间为7秒。

10、心肺复苏时若为呼吸气囊呼吸,接氧气8-10升/分与呼吸气囊,将面罩置于患者的口鼻处,以400-600ml的送气量2次,并可以看到胸廓的起伏。

11、判断大动脉搏动消失,首选颈动脉,次选股动脉。

12、口对鼻人工呼吸法用于婴幼儿,口腔严重损伤或牙关紧闭患者。

13、使用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时频率为10-12次/分。

14、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吹气量为700-1100ml,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ml,胸廓稍起伏即可。每次吹气时间不超过2秒。

15、通常将心肺脑复苏分为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复苏后期生命支持三个阶段。

16、胸外按压出现肋骨骨折时,骨折多发生在肋骨中段。

17、胸外按压发生单处肋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止痛、固定、预防肺感染。

18、胸外按压发生气胸的原因:按压时用力过大过猛,导致肋骨骨折,骨折端刺破胸膜腔,形成气胸。

19、胸外心脏按压最常见的并发症:肋骨骨折。

20、胸外心脏按压术的并发症:肋骨骨折,损伤性血、气胸,心脏创伤,胃、肝、脾破裂,栓塞。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题)

1、心肺复苏术的禁忌症? 答:1)、胸廓严重畸形或心包填塞

2)、广泛性肋骨骨折 3)、心脏外伤,血气胸 4)、胸壁开放性损伤 5)、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心肺复苏,如晚期癌症者。

2、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终止心肺复苏? 答:1)、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及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 2)、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将病人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变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现场可考虑停止复苏。3)、当现场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爆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病人死亡,无救治指证时。

3、判断心脏按压有效的指标有哪些? 答:1)、能扪及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血压维持在60mmHg以上。

2)、口唇、面色、甲床等颜色由发绀转为红润。3)、室颤波由细小变为粗大,甚至恢复窦性心率。4)、瞳孔随之缩小,有时可有对光反应。5)、呼吸逐渐恢复。6)、昏迷变浅,出现反射或挣扎。

4、呼吸、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1)、突然面色死灰,意识丧失:轻摇或轻拍并大声呼叫,观察是否有反应,如确无反应,说明患者意识丧失。2)、大动脉搏动消失:因颈动脉表浅,且颈部易暴露,一般作为判断的首选部位,颈动脉位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可用食指,中指指端先触及气管正中,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滑向颈外侧气管与肌群之间的沟内,触摸有无搏动。由于动脉搏动可能缓慢、不规律,或微弱不易触及,因此,触摸动脉一般不少于5-10秒,确认摸不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即可确定心搏停止。应注意对尚有心跳的患者进行胸外心

脏按压,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3)、呼吸停止:应在保持气道开放的情况下进行判断,可通过听有无呼气声或用面颊部靠近患者的口鼻部感觉有无气体逸出,脸转向患者观察胸腹部有无起伏。4)、瞳孔散大:须注意循环完全停止后超过1分钟才会出现瞳孔散大,且有些患者可始终无瞳孔散大的现象,通知药物对瞳孔的改变也有一定的影响。5)、皮肤苍白或发绀:一般以口唇或指甲等末梢处最明显。6)、心尖搏动及心音消失:听诊无心音,心电图表现为室颤或心室停顿,偶尔呈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心电-机械分离)。7)、伤口不出血。

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

1、一男性患者午睡时突然意识丧失、面色紫绀、眼球上翻、肢体抽搐,继而呼吸停止,心电监护显示如图,请问该患者出现何种情况,应给予哪些应急处理?

答:该患者出现室颤。应急处理为: 1)、立即启动紧急医疗服务体系,取得自动体外除颤仪。2)、在除颤仪到来之前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如床边备有除颤仪的情况下,立即进行电击除颤。3)、在电击除颤及CPR紧急处理后,室颤仍持续时,可遵医嘱使用抗心率失常药,首选胺碘酮。

2、杨某,男性,48 岁。因“饮酒后胸闷不适 40 分钟,意识丧失 5 分钟”入院。患者晚间饮白酒150克后在家中自觉胸闷不适,向家人索要“速效救心丸”口服无好转,家人遂拨打 120,5 分钟前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微弱,呼之不应,120送入急诊抢救室。病程中无抽搐,无二便失禁。既往有“心脏病”史,具体不详。

入科查体: BP:0 P:0 R:6 次 / 分,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叹息样呼吸,面色口唇重度紫绀,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 3.5mm,对光反射消失,心音消失。立即启动紧急救治程序,首先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1)请简答心肺复苏术的措施及流程。2)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答:心肺复苏术的流程及措施:

(1)评估环境安全

(2)评估患者意识/反应性(呼吸)(3)呼救,启动应急系统

(4)评估自主循环(动脉搏动)

(5)胸外心脏按压(6)给予人工通气

(7)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配合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1)、患者仰卧,争分夺秒奋力就地抢救,避免因搬动而延误时机。尽可能在15-30s内进行,因人脑耐受循环停止的时限为4-6min(WHO),由于大脑缺氧而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超过时限可造成终身残废或复苏失败。

6.心肺复苏讲义(自创版) 篇六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点和大家一起学习CPR,首先什么叫CPR?......其实很简单,一句话,CPR就是现场心肺复苏,指针对呼吸,心搏骤停采取的一系列评估和抢救措施。我们都知道,任何急救操作基本上都有其不适用的情况,同样为了避免因为施救者判断不当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损伤,我们必须清楚CPR的禁忌症,主要为四点: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心包填塞。

好,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正题,怎样进行CPR?

相信在场的很多朋友或多或少,对心肺复苏有一定了解,但挺多朋友了解的操作应该是参照2005年版的操作指南,最简单的说就是,心肺复苏的ABC流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但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参照《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急救指南》,其中较多与05版指南有出入的地方,我先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学习2010年新指南操作规范,讲解最后我有安排时间回答大家的疑问,和大家一起探讨05和10两个版本的差异。

在整个CPR过程中,首先和大家强调三个重点:早期、规范、流程。

什么叫早期,时间就是生命,心肺复苏必须越早越好,大家都知道,大脑和心脏对缺血缺氧的耐受都非常差,特别是大脑,据研究,心脏骤停后4-6分钟,大脑即可发生不可逆转的伤害,超过8分钟复苏存活的几率微小。所以有黄金8分钟一说。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早期。

什么叫规范,规范是指每一步操作都必须做到位,做规范,比如成人胸外按压深度至少5cm,那就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同时要清楚各项注意事项,如按压必须保证胸廓充分回弹,才能保证按压的有效性等等,待会我会一项一项为大家演示。

最后一个流程。什么叫流程?CPR 并不是几项操作技能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系列的科学有效的评估、判断与干预,所有操作都要按照流程进行,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抢救效果。

那么首先我先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CPR的9项基本流程:

1、评估现场环境

2、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

3、启动EMS系统,即拨打急救120.4摆放体位

5、判断脉搏(医务人员进行)

6、胸外按压

7、开放气道

8、人工呼吸(球囊面罩辅助呼吸?)

9、电击除颤

下面我将按照流程为大家讲解和演示:

一、评估现场环境

比如存在地震,火灾,毒气,电击等危险因素时,为确保施救与被救者安全,施救者要做好充分评估。不然赔了夫人又折兵可不好,同时作为医务工作者自身要做好个人防护,比如带好手套口罩。如果没有可以就地取材取用替代品,如毛巾之类的。而且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原则上我们不搬动患者,尽量在原地急救。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搬运等造成二次损伤。特别是存在颈椎脊柱损伤的情况。好,这就是我们的评估现场环境,总结一点就是大家要注意确保安全。

二、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判断意识时大家要注意两点,1、轻拍大喊

2、双侧呼喊

所谓的轻拍大喊是指轻拍患者双肩,力度需要适当,避免造成患者二次损伤,同时大声呼喊,我刚刚有强调双侧呼喊,这里简单问一下为什么要强调双侧呢,有哪位可以回答一下。对,急救现场,往往我们对被救者情况不了解,如果存在一侧耳聋等基础疾病,我们恰好在耳聋侧呼喊可能造成判断失误的情况。所以要注意轻拍大喊,双侧呼喊。

然后紧接着判断患者呼吸,时间紧迫,我们必须在5-10S内迅速判断好,通常我们采取跪姿,于患者一侧,观察患者胸廓起伏,因为紧急情况时间把握可能不大准确,给大家提供一个简便计时方法,大家可以在心中默念1001,1002,1003.......1006,如果未发现胸廓起伏等呼吸指症或者只有喘息则判断为无呼吸。

三、接下来我们迅速进入第三步,判断患者无呼吸,立即拨打120,启动EMS急救系统。请人拨打120时,注意指定周围人群的中的其中一位,提醒拿体外除颤仪。如果只有一个人,是先拨打120还是先进行胸外按压,按照指南,如果当场看到一位患者突然倒下,该人员可以认定该患者已发生原发性心脏骤停且出现需电击处理的节律,应立即启动急救系统、找到 AED 并回到患者身边并开始心肺复苏和使用 AED。但是,对于推测因溺水等原因导致窒息性骤停的患者,应首先进行胸外按压并进行人工呼吸,在大约 5 个周期(大约两分钟)后再启动急救系统。对于小孩常常呼吸心跳骤停常常为异物堵塞窒息所致,因此同样先进行胸外按压。

120拨打也是有较多注意事项的,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先挂电话,让急救中心了解到足够的基本信息,以在最短的时间赶到现场。事故地点,伤患状况都要简单介绍下,同时提醒带体外除颤仪。

四、然后就是我们的第四步:摆放体位。为了确保有效的胸外按压,需将患者以仰卧位放置于平坦坚硬载体上,在移动患者时需特别注意一个意识:整体转动,头、颈、身体同轴转动,避免造成再次损伤。

五、第五步判断脉搏,这项操作只对医务人员有要求。该项操作有两个注意点:

1、判断要迅速,要求在5-10S内判断好

2、定位要准,我们一般选择颈动脉。颈动脉定位:一手鱼际肌仰头暴露,另一手两指沿颈部正中在甲状软骨处旁开1-2cm向下向后滑向与自己同侧的凹陷处。解剖结构即气管与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之间的凹陷。然后同样用判断呼吸的方法,数数判断脉搏,如10S内未摸到脉搏,立即进行第六步胸外按压

六、胸外按压是整个心肺复苏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研究表明有效胸外按压数量越多,存活率越高,甚至2010年指南指出未经过培训的人可以不进行其他任何操作,而只进行胸外按压,事实表明单纯胸外按压比未进行任何按压的抢救存活率要高,可见按压的重要性。同时,要强调胸外按压的6个要点和6项注意事项。六个要点

(1)定位胸骨中下1/3,两乳头连线中点。

(2)按压手势 双手互扣,手指上翘 仅以掌根接触胸骨

(3)按压姿势 肩肘腕成一直线,与地面垂直,身体微向前倾(每次按压都必须保持的姿势)

(4)按压深度 至少5cm(5)按压速率 100/min 以上(6)按压呼吸比:30:2 六个注意事项:

(1)定位要准确,不可左右按压肋骨,向下损伤剑突(2)手指上翘,掌跟为发力点,注意不猛不离(3)手臂不可弯曲

(4)按压至少5cm,深度要达到,同时也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

(5)按压中断时间不超过10s,比如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操作要快。(6)整个按压过程注意八个字:不猛不离,持续平稳

七、下面是第七步: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前通常需清除口腔异物,方法为将头偏向一侧,检查口腔,有条件可以对手指做一定防护。

通常采用仰头抬颏法:一手掌压前额,另只手中示食指至于患者下颌部骨性结构上,最好选在中线偏向一侧,向上向前抬高下颌,两手合力头后仰。开放气道有两个注意事项:

1、不可按压软组织,避免气道堵塞

2、气道开放要充分,标准是:下颌、耳廓的联线与地面垂直

当然和其他操作一样开放气道,动作同样不可用力过大,一方面防止压迫气道,另一方面避免造成颈椎脊柱等不必要的损伤。

八、充分开放好气道后,即可进行第八步

球囊面罩:CE手法,频率,气量,有脉搏无呼吸:每6-8S给一次呼吸

人工呼吸。这项操作可以简单总结为五个小动作: 捏鼻

包口 吹气 上抬

松手,(边演示边解说),同样也有五个注意事项:

1、全程均要保持气道开放。

2、捏紧鼻子避免漏气

3、每口气吹足1秒

4、伤患胸部有起伏

5、避免通气过量(500到600ml即正常人的潮气量)

九、第九步就是进行电击除颤,注意除颤结束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尽量缩短按压中断时间,如果体外除颤仪没有到位,则一直循环进行CPR,直至AED到位。

总结:

1、要有时间观念,分秒必争,生命至上。

2、操作要规范(如至少100次每分,至少5cm等)

3、熟悉流程

最后,提问时间,准备好2005与2010版本区别及更改原因。操作练习,学员集体寻找操作不当之处。结束。

有关非专业施救者成人心肺复苏的主要问题及更改如下: •建立了简化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图 2)。

•对根据无反应的症状立即识别并启动急救系统,以及在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建议作出了改进。•从流程中去除了“看、听和感觉呼吸”。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更改了单人施救者的建议程序,即先开始胸外按压,然后进行人工呼吸(C-A-B 而不是 A-B-C)。单人施救者应首先从进行 30 次按压开始心肺复苏,而不是进行 2 次通气,这是为了避免延误首次按压。

•按压速率应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而不是每分钟“大约” 100 次)。•成人按压幅度已从 4 至 5 厘米的范围更改为至少 5 厘米。儿童婴儿至少是身体前后径1/3(5cm,4cm)

这些更改旨在简化非专业施救者的培训,仍然强调需要为心脏骤停患者尽快进行胸外按压。下文给出有关这些更改的详细信息。

为什么从 A-B-C 更改为 C-A-B

1、指南都是经过29个国家许多专家经过大量数据和科学论证得出的结论,权威性是无需质疑的,指南的改动是适用于大多数情况,心脏骤停的情况以成人室颤和无脉性心动过速为主,他们最需要的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ABC流程可能耽误时间。

2、据统计,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公众接受度,胸外按压更容易被人接受,该改动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抢救队伍,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2010(新增)单纯胸外按压:

如果旁观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进行 Hands-Only™s19(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

理由: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心肺复苏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实施,而且更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另外,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或同时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的存活率相近。

单人施救是先胸外按压还是启动EMSS,取得AED?

鼓励医务人员根据最有可能的骤停病因展开施救行动。例如,如果医务人员在独自一人时看到一位患者突然倒下,该人员可以认定该患者已发生原发性心脏骤停且出现需电击处理的节律,应立即启动急救系统、找到 AED 并回到患者身边并开始心肺复苏和使用 AED。但是,对于推测因溺水等原因导致窒息性骤停的患者,应首先进行胸外按压并进行人工呼吸,在大约 5 个周期(大约两分钟)后再启动急救系统。如果有AED那么是先进行胸外按压还是先除颤呢?

2010(重新确认的 2005 版建议):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有 AED,施救者应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 AED。在医院和其他机构使用现场的 AED 或除颤器治疗心脏骤停的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尽可使用准备好的 AED/除颤器。以上建议旨在支持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特别是在发生心脏骤停时现场有 AED 或除颤器的情况下。如果院外心脏骤停的目击者不是急救人员,则急救人员可以开始心肺复苏,同时使用 AED 或通过心电图检查节律并准备进行除颤。在上述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 1½至 3 分钟的心肺复苏,然后再尝试除颤。如果有两名或三名施救者在场,应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拿到除颤器。

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在除颤之前进行心肺复苏。但对于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心室颤动到给予电击的时间不应超过 3 分钟,并且应在等待除颤器就绪时进行心肺复苏。

为什么胸外按压至少100次每分钟:

在大多数研究中,给予更多按压可提高存活率,而减少按压则会降低存活率。进行足够胸外按压不仅强调足够的按压速率,还强调尽可能减少这一关键心肺复苏步骤的中断。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胸外按压次数对于能否恢复自主循环以及存活后是否具有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通常不建议在通气过程中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7.心肺复苏方法进展(推荐) 篇七

现代心肺复苏术自1960年提出以来,挽救了不少猝死病人的生命,但是复苏成功率一直很低,人们不懈地努力试图改变这种状态。

复苏的成功率涉及很多环节,人们在1992年就提出生命链(chain of survival)概念,它包括四个相互紧密依靠的环节,即早期呼救、早期基本生命支持、早期电击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生命链是一个整体概念,它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最终存活率将明显降低,其中以早期CPR和早期电击除颤最为重要。当早期除颤不能凑效时,有效地建立人工循环和通气的复苏方法就为以后治疗处理的基础。人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几十种改良的复苏方法,虽然大多数按照现有的最终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标准而淘汰,人们的热情并未降低,本文就近几年的努力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一、标准复苏术

心肺复苏中的按压通气比例,长期为单人操作按压通气比15:2,双人操作5:1(在1974年、1980年、1986年和1992年版心肺复苏指南中均相同)。

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将双人复苏时按压通气比改为15:2。双人操作5:1比例的确定主要是以正常人安静状态下的心率(75~80次/分)和呼吸频率之比为依据的,而心脏骤停时的血流和血气与正常时血流和血气是有明显不同的,如果将正常时的心率呼吸频率比参数应用到心脏骤停时的按压通气比参数,明显是不合理的。

2001年,Berg等人对复苏时按压通气比问题进行了研究,标准复苏术的双人复苏时按压通气比为15:2,以100次/分的按压速率,连续按压15次,需时9秒,缓慢给潮气量为700~1000ml的两次人工通气,需时5秒,而这5秒的停顿会使冠脉灌注压下降50%,这种冠脉灌注压的损失必须通过下一轮的5~10次按压才能达到以前的水平,这样将会大大影响复苏效果的。

2002年,Babbs等人通过数学仿真指出,在标准心肺复苏术下,从肺循环灌注量以及肺血流通气比的角度来看,15:2的按压通气比中,有至少一半的通气是不必要的,血流灌注的宝贵时间由于人工通气引起的按压中断而被耽搁。通过将按压通气比从15:2到50:2之间进行仿真,发现氧供方面改善从33%下降到7%,但氧供和血供综合改善程度为从18%升高到80%。他们假定如果在以往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按压频率60次/分时,最佳的按压通气比为15:2,那么按压频率为100次/分时,最佳的按压通气比为25:2,对标准心肺复苏术来说,按压通气比为15:2不可能是最佳的。

2003年,Dorph等人在动物实验中,比较了按压通气比为15:

2、50:2和50:5的情况下动脉血气,混合静脉血血气,脑循环以及氧供等参数,结果显示动脉血气15:2组氧饱和度在80%以上,而其他两组动脉血氧饱和度不到40%,而另一方面,50:2组的胸部按压次数比其他两组多30%,所产生的平均动脉血流也明显要高,决定最佳CPR效果的应该是血供、氧供和二氧化碳清除等综合考虑,认为50:2的按压通气比例最为理想。

2004年,Turner等人在Babbs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延长心脏复苏(prolonged CPR)中,最好的按压通气比应该保证在血供、氧供和二氧化碳清除等方面达成一种平衡。

仿真表明最佳的按压通气比为20:1,但在动物实验中,由于存在肺血液分流和肺泡塌陷等问题,通气相对来说较无效,此时的最佳按压通气比实际上为15:1(30:2)。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将按压通气比从15:2改为30:2,这个比率是专家们跟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达成的一致的意见,而不是通过明显的证据确定的。2006年,Lurie和Wanchun Tang等人进行了动物实验实验和模拟研究,比较了按压通气比为15:2和30:2两种情况下血流动力学效果,结果显示按压通气比30:2较15:2明显改善了血流动力学指标。

2007年Hostler等进行了一项院外临床试验,比较按压通气比30:2与15:2在3分钟内的按压次数和为呼吸而中断的次数,结果显示在3分钟内30:2组的按压次数为78±29,80±30,74±26,15:2组的按压次数为53±24,57±24,51±26,P〈0.001。30:2组的为通气而中断的次数为1.7±1.2,2.2±1.2,1.8±1.0,15:2组的为通气而中断的次数为3.4±2.6,4.7±7.2,4.0±2.9,P≤0.01,30:2组的按压质量明显好于15:2组的。

综上可见,人们已经从数学模拟到动物实验再到临床试验对按压通气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都表明人们开始关注按压和通气这一对在复苏中带有矛盾性的问题。

目前按压和通气的最佳比率还未找到,但是,可以看出,在能满足基本血气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按压的中断次数。

(二)、改良心肺复苏术

标准心肺复苏术在急救上应用普遍,但其复苏效果有限,必然激励人们尝试寻找新的复苏术。到目前为止,先后提出了近二十种心肺复苏术,腹部绷带复苏术、咳嗽复苏术、体外同搏复苏术、同步通气复苏术、正负压通气复苏术、充气背心复苏术(包括A-CPR)、军用休克裤复苏术、插入性腹部加压复苏术、高频复苏术、腹同搏复苏术、双泵复苏术、主动按压放松复苏术、胸腹主动按压放松复苏术、胸骨按压配合胸骨束带同步加压术、pGz-CPR、微创复苏术和体外循环复苏术。其中大多数改良复苏术已经被放弃,还有少数未定论,新的复苏术不断出现

1、插入性腹部加压心肺复苏术(IAC-CPR)

插入性腹部加压心肺复苏术是由美国Ralson在1982年提出的,该方法需要两人操作,一人进行标准的胸外按压,另一人双手放在中下腹,在胸部放松期间,按压腹部,胸腹按压比1:1,腹部按压频率通常在80~100次/分。腹部按压压力限制在100—150mmHg。其机制是在放松期按压腹部,一方面使动脉血产生返流,提高动脉舒张压,另一方面,使静脉回流增加,升高右房压。两者的升高程度决定其复苏效果。

1982年Ralston等在犬模型上进行IAC-CPR和STD-CPR的血液动力学比较,结果IAC-CPR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大约是STD-CPR的两倍。后续的研究不管在动物实验还是在临床试验上都出现了矛盾性结果的报道。

1994年Babbs对此在其综述中建议,应该在按压部位、按压面积、按压时间和按压力上进行改进,其目的是在提高舒张压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右房压的升高程度,从而增加冠脉灌注压,改善复苏成功率。

2003年,kern等对IAC-CPR中的矛盾结果,进行一项探索实验,他们发现IAC-CPR手并排组,IAC-CPR手重叠组和STD-CPR组收缩相似,舒张压IAC-CPR明显高于STD-CPR,24小时存活率方面,统计上没有差异,但IAC-CPR手重叠组有好于其它两组的趋势,因此他们支持Babbs提出的建议。

2005年,Babbs继续在计算机模型中来研究IAC-CPR的按压频率,在按压频率从20-100次/分之间进行模拟,发现最佳的按压频率为40-50次/分,按压频率增大,胸腔内心血管顺应性下降,腹部按压静脉血回流受阻,IAC-CPR的效能降低,而且胸腹交替按压,它们之和与80-100次/分的推荐胸部按压频率一致。他认为,IAC-CPR的研究结果目前出现矛盾,不能说是该方法客观上无效,而是需要更多的研究,之一就是做好胸腹部按压。多年的实践表明实际上难以做到。

2、充气背心复苏术(VEST-CPR或A-CPR)

VEST-CPR是在1979年据胸泵学说提出的,是用带状气囊环绕胸部,在主机的控制下对整个胸部节律性充气加压。按压频率为60次/分,按压放松比为50%。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对其作了系统研究,该方法产生的动脉收缩压是目前最高的,冠脉灌注压是STD-CPR的两倍多。

2000年,Henry Halperin 等因VEST-CPR装置体积庞大、操作不便而设计出了hydraulic-pneumatic band CPR(HB-CPR)复苏装置,特点是用一个高压的小汽缸为动力,拉动束带对胸廓加压,在胸前的位于束带和胸壁之间加上水囊垫,能将束带的压力均匀的传递到胸壁,避免软组织损伤。该装置体积大大缩小,血流动力学效果与VEST-CPR相当。

2002年,美国Revivant公司对HB-CPR装置进一步改进,产生出AutoPulse装置。以电动代替气动力,步进电机转动,拉紧或放压力分布带,产生胸部的按压和放松过程(A-CPR)。

2004年Halperin等人在猪模型上将A-CPR与标准的心肺复苏术自身对照(n=10),结果A-CPR血流动力学效果更加明显,脑血流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2004年,Timerman 等人进行的一个31病人院内临床试验报道,A-CPR与STD-CPR相比,动脉收缩压,冠脉灌注压明显升高,心肌血流和脑血流也明显增加。

2005年,San Francisco消防部门在院外进行A-CPR短期存活率的研究,A-CPR组明显好于STD-CPR。2006年,Fumiaki等人的动物实验显示,自主循环恢复率,A-CPR明显高于STD-CPR,A-CPR组神经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STD-CPR中50%的动物神经功能受到严重的损伤。

2007年,Krep等在院外评估A-CPR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具体方法是46个患者被研究,25个患者自主循环恢复(54.3%),其中18个患者送入ICU(39.1%),最后10个患者出院。安装准备好装备的平均时间为4.7+/-5.9 min。使用该设备的患者没有发现损伤。

3、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ACD-CPR)

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是由Cohen、Tucker和Lurie在病人家属的启发下,1992年提出的,丹麦公司研制出了手持吸盘。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工作原理是将硅橡胶真空杯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垂直按压其胸廓,产生前向血流,主动放松时手持圆形柄主动上提,吸盘拉起胸壁,胸廓扩张,使胸内负压增加,降低右房压,冠脉有效灌注压(CPP)改善,又增加静脉回流,心脏前负荷增加,每搏量增加,收缩压升高,从而提高复苏成功率。

1992年Cohen等首次进行ACD-CPR的动物实验,结果发现ACD-CPR显著提高主动脉收缩压和冠脉灌注压,有舒张压升高而右房压下降的趋势。

自从Cohen、Tucker和Lurie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关于ACD-CPR的研究在全世界发表的文章不下200篇,其结果是不管在血流动力学还是存活率方面,存在两方面的意见,但认为ACD-CPR是明显有效的占绝大部分,实际上这也印证了胸内负压的重要性。

2001 年由瑞典的Jolife AB公司研制的机械ACD装置来替代手持式的按压装置,该装置称作LUCAS,它主要由类似于心脏泵中的吸盘和固定在两侧支架上的气缸组成,而支架连接到坚硬的背板上。它是由高压气流驱动双作用气缸的往复运动,从而产生主动按压和放松。

2002年,Steen等人率先使用此装置进行研究,在猪模型上比较了手动按压和LUCAS按压的效果,结果显示LUCAS按压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明显好于手动按压。

2005年,Rubertsson等人在猪模型上比较了手动按压和LUCAS按压的的脑血流和ETCO2等指标,实验结果显示,LUCAS按压能明显改善脑血流和心输出量,这一结果有力支持在临床上进一步评价这一装置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005年,Steen等使用LUCAS进行了一项院外临床试验,结果发现有被目击的心脏骤停患者在15分钟之内进行LUCAS操作,初试节律是室颤者有25%存活30天,初试节律是心电静止者有5%存活30天,如果开始接受LUCAS的时间超过15分钟,不能存活30天。

4、吸气阻力阀(ITV或ITD)与吸气阻力阀结合其它复苏术

1995年,Lurie在为了提高ACD-CPR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提出了吸气阻力阀。吸气阻力阀(ITV或ITD)是一单向阀,在呼气时或正压通气时,该阀不起作用,但在吸气时,由于阻力阀使得吸气阻力增大,提高胸内负压,增加静脉回流。吸气阻力阀配合ACD-CPR进一步提高胸内负压,促进静脉血回流,加强ACD-CPR的复苏效果。后来应用到STD-CPR,它是唯一定为Class IIa 的改良复苏方法。

ACD-CPR结合吸气阻力阀:1995年Lurie在猪模型将ACD加吸气阻力阀与单独ACD-CPR比较,结果改良的方法可显著增加冠脉灌注压。2000年,Plaisance等人进行院外临床试验,将ACD-CPR加吸气阻力阀与单独ACD-CPR比较,前者能明显提高病人的ETCO,升高了舒张压和冠脉灌注压,降低了胸内压,提高了CPR效能。2003年Woldke等人在德国对210例院外病人进行试验,ACD-CPR+ITV与STD-CPR相比能明显提高病人自主循环恢复率、1小时存活率、24小时存活率。2004年,Plaisance等人进行了另一个院外临床实验,ACD+ITV(sham)(n=200)和ACD+ITV(active)(n=200),ACD+ITV(active)能明显提高24小时存活率、自主循环恢复。2005年Plaisance等人的一个ACD-CPR+ITV与面罩或气管插管结合的临床试验显示,ITV与两者结合时,都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在基本生命支持阶段,ITV用于呼吸面罩是可行的。

可见,通过长期的大量的研究观察,吸气阻力阀与ACD-CPR联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强ACD-CPR的复苏效果提高复苏成功率。

STD-CPR结合吸气阻力阀: 1998年,Lurie等人在研究STD-CPR结合吸气阻力阀对重要器官血流的影响时发现,吸气阻力阀能有效改善心脑等重要器官的局部血流,改善复苏效果。2005年Pirrallo等人在院外试验研究中发现,STD-CPR+ITV组显著提高了病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尤其是收缩压,几乎是STD-CPR组的两倍。2005年Aufderheide等人的一个随机盲法临床试验显示,STD-CRP+ITV改善了24小时复苏率。

事实证明,在复苏效果欠佳的STD-CPR复苏术,与吸气阻力阀结合,也能改善复苏效果,吸气阻力阀的的循环增强作用得到进一步证明。

2007年,Herff等进行了一项动物实验,在ACD-CPR组,ACD-CPR+ITV组,STD-CPR组和STD-CPR+ITV组等四组中,各组分别进行胸部按压5分钟,观察有ITV组和无ITV组的动脉血氧饱和度。

结果发现有ITV组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很明显,同时对肺组织进行CT扫描,记录肺密度值,有ITV组的肺密度值比无ITV组的肺密度值要高。30分钟恢复期后,各组动脉氧分压和肺密度值无差别,所以使用吸气阻力阀导致肺功能的损坏。

5、胸腹主动按压放松复苏术(PTACD-CPR)

胸腹主动按压放松复苏术在1997年由Wang Chun Tang和Max Harry Weil提出的。为了一个抢救人员能独立实施,设计一种名为Life-stick的装置。它由一个主支架连接两个按压吸盘组成,一个用于按压胸部,一个用于按压腹部。单人双手持手柄即可进行操作,操作者手持两边的手柄交替主动按压和放松胸腹部。

Wan Chun Tang等采用室颤猪模型上进行动物实验,将PTACD-CPR与STD-CPR相比PTACD-CPR明显改善冠脉灌注压、胸内负压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且明显改善48小时生存率和神经学结果。

2000年Wenzel等在同样的动物模型上,观察心肌和脑血流,PTACD-CPR较STD-CPR能明显提高冠脉灌注压、脑灌注压、ETCO2、左室心肌血流和脑血流。2001年Arntz等人进行一个院外临床试验,PTACD-CPR与标准心肺复苏术相比较,病人存活率没有改善。2002年Kern等进行Lifestick与通气结合的动物实验,显示胸部按压频率60次/分,5:1同步通气频率在优化血流动力学效果和通气方面是最好的,这些实验数据对指导Lifestick临床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几年没有这方面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报道。

2006年,Babbs对PTACD-CPR的胸腹按压波形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证实,按压频率为80次/分,工作周期为50%,可产生几乎最大的全身灌注压为60mmHg 和前向血流为 3.8 L/min,这是标准心肺复苏术的1.5-3倍。

6、胸骨按压配合胸廓束带同步加压法(SST-CPR)

2001年南韩Sung Oh Hwang等人提出一种方法命名为Simultaneous sternothorac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ST-CPR),装置包括一个胸骨按压活塞和环绕胸廓的束带。

当活塞加压于胸骨时,束带被拉紧加压给胸廓,一方面通过胸廓对心脏按压,另一方面束带对胸廓加压,胸腔内压增加来帮助心脏射血,起胸骨按压和充气背心两种效果。该方法将“心泵”和“胸泵”机制结合起来。

2001年Sung Oh Hwang等人进行动物实验,与STD-CPR相比,SST-CPR明显提高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有效灌注压和ETCO2,还发现SST-CPR的舒张早期,右房压低于0mmHg。

2002年Sung Oh Hwang等人有对其短期生存率进行动物实验,SST-CPR较STD-CPR提高了短期生存率。

2006年,SST-CPR装置发展成一种更简易装置——LifeBlet装置,该装置具有宽的束带和按压侧翼,从而产生更好的按压效果,它容易携带,可用于基本生命支持阶段以及适合于非专业复苏人员使用等有点。血流效果比STD-CPR要好。

7、水平振荡复苏术(periodic Gz acceleration CPR,pGz-CPR)

2000年,Adams等人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无创通气装置,此装置主要有一平台和驱动部分组成。

平台运动由正弦波发生器控制的电机驱动,平台运动频率为1~15Hz,位移1~3cm,改变往返运动的频率和加速度可以在人体内沿脊柱轴线产生周期性正弦作用,来进行人工通气。

pGz运动时可以产生胸廓和腹部的反常运动,向脚方向的减速和向头方向的加速运动产生吸气,从而造成吸气时腹压增加,胸腔压力降低,并产生一定的胸内负压。pGz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是对血管壁产生的剪切力促使舒血管物质的释放产生舒张血管效应,增加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在心脏pGz可产生小的压力差,这种压力差虽小,但在pGz造成外周血管扩张,外周压力降低的情况下,足以驱动血液由中心流向外周,从而提高了器官的局部血流量。

2001年,Adams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复苏方法提出来,并在猪的室颤模型上,将pGz组与未进行pGz组相比,心外膜、心内膜、大脑、脑干、肾脏皮质层、回肠粘膜、胃粘膜和肝脏部位的血流量有了明显的提高。2003年Adams等人进行的动物实验中,pGz-CPR(n=7)与STD-CPR(n=5)相比较,pGz组中自主循环全部恢复,24小时和48小时的神经功能也是正常的,而STD-CPR组没有一只恢复。

2005年,Admas等人进行一个动物实验,将pGz-CPR(n=8)与STD-CPR(n=8)相比,通过心脏超声的监测,pGz(n=8)改善了ROSC6小时的EF(ejection fration)、FS(frational shortening)和WSMI(the wall motion index),改善了左室功能。

2006年Wu等进行了一项pGz-CPR复苏后在灌注损伤的实验。pGz-CPR与Thumper CPR相比,左心室的射血份数以及自主循环恢复30分钟后,脑血流、心肌血流和肾血流前者比后者明显高。炎症反应pGz-CPR组明显轻于Thumper CPR组。

OVER-THE-HEAD CPR 和Straddle CPR

在心肺复苏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在飞机的过道上,在走廊中,或小胡同内,由于空间狭小,是无法进行标准心肺复苏术的。

2002年,Wolke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复苏方法——OVER-THE-HEAD CPR(OTH-CPR)。

该方法是在患者头部而不是在患者的一侧执行心肺复苏,其方法是急救人员位于复苏对象的头端,双腿分开跪于病人的头正前方,进行胸部按压和气囊通气。而另外一种与此方法相似的称作Straddle CPR(STR-CPR),该方法是复苏者骑跨在患者的大腿的两侧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是两人,另一人在头部进行人工通气,见图3-2-42。

对15个受过OTH-CPR培训的急诊医护人员进行该项技能检测,每个复苏人员持续120秒。通过对按压质量,通气的潮气量以及按压通气比是否正确等几个指标的比较,发现OTH-CPR是一种有效的单人执行的心肺复苏术,而且易于掌握。

2004年Perkins等对20个复苏人员进行实验,结果是OTH-CPR与标准心肺复苏术相比,其通气参数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别,在按压频率、按压放松比和平均按压深度二者之间也没有统计学差异,但OTH-CPR的手动按压部位的正确性比标准心肺复苏术的要高,所以OTH-CPR与标准心肺复苏术相比,至少是同等有效的。2005年一个试验报道,对专业复苏人员进行测试,OTH-CPR在通气方面明显好于单个人的标准心肺复苏(330/760 vs 279/779 P=0.002),两组的按压质量没有不同(4293/6304 vs 4313/6395 P=0.44),结果是OTH-CPR可以改善基础生命支持的效果。

2004年,Handley 等人对19个复苏人员进行实验,他们重温学过的复苏技术和学习OTH-CPR仅15min。每个人进行四种方法的复苏,单人的标准复苏(St-1),两个人的标准复苏(St-2),单个人的OTH-CPR和横跨于病人大腿两侧的复苏的STR-CPR。

结果显示STR与St-2 复苏效果基本没有差别。OTH-CPR与St-1比较,按压深度OTH-CPR显著低于后者,按压周期高于后者,按压部位不正确性高于后者(30.4% vs 7.7%)。两个人的St-2复苏方法与单个人的进行比较,在给定的一分钟内平均按压次数高于单个人的,放松时间低于后者。此试验中OTH-CPR按压位置不正确性比例较大,需要通过试验进一步研究是否可通过训练可以改善,本试验还提示二人的协同进行的心肺复苏效果是明显好于单人进行的心肺复苏的,因为减少了按压中断时间。

总之,在空间狭小,复苏人手少,而且病人又不易被转运时,OVER-THE-HEAD CPR是唯一的可执行的复苏方法,如果实施人员能注意掌握正确的按压部位和按压深度,该方法还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可替代标准心肺复苏术的复苏方法。9 背部按压复苏术

1989年,McNeil在复苏专业杂志Resuscitation上发表一篇文章,他描述了训练和执行标准心肺复苏术所存在的困难,提出并建议实施更简单的背部按压复苏术(Prone CPR),很快受到人们的关注。此方法具体实施的步骤是将病人俯卧放在硬板面上,拉病人的一支手臂垫在其前额下,让鼻梁靠在肘部,鼻尖向下,然后骑跨坐在病人的臀部,双手分别放在胸部对应的背部两侧进行按压,每分钟按压约40次。这种方法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Schafer的按压背部法相似,从1992—1996年间,一共报道有6例院内患者实施了Prone CPR,其中5例是围手术期患者,所有的收缩压可维持在80~120mmHg,所有的病例资料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说明Prone CPR是一种有效的复苏方法。在呼吸方面,McNeil认为,Prone CPR时,患者头居中,并且头垫在肘上,当按压背部时,头后仰而下巴下移,这明显满足气道通畅的要求,而且有资料显示这种气道通畅的效果比仰卧位头后仰产生的气道通畅的效果要好。有试验报道,在2000—2002年,有5例ICU病人在施行标准心肺复苏术无效后实施Prone CPR,平均收缩压为95mmHg±19mmHg,平均舒张压为25mmHg±10mmHg。

10个健康的志愿者进行俯卧背部按压,评估其通气效应,平均潮气量为398.5ml±109.9ml。这些试验结果显示Prone CPR是一种有效的而且简单易操作的复苏方法。

总之,Prone CPR这种复苏术简便易学,能够很好的持续实施,可以保持气道很好的通畅,能减少胃内容物误吸,能减少各种损伤的可能性,对于外行的旁观者来说,是一种较好的可行的复苏方法。

(三)、小结与展望

在心肺复苏领域,如何产生有效的循环是非常重要的。按压通气比的研究,它实际上是减少通气的次数,增加按压次数,以得到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又保证基本的血气指标,改善按压质量,提高复苏成功率。

心肺复苏方法学的研究虽然研究的如火如荼,但进展不是很大,仍停留在对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上,但明显有一个趋势,手工按压的质量难以保证,复苏的机械装置或电动装置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少。

上一篇:一路有你范文下一篇:探索职业环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