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共10篇)
1.《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 篇一
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起始课,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体会这种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在遇到有关问题时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获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渗透统计方法。
2、通过统计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通过对统计图、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教学重点:理解统计意义,培养统计意识。
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统计画册、多媒体电脑。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春节联欢晚会中人们高兴的唱啊、跳啊,但是都不能足以说明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用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如:北京市人民存款是20年前的169倍、88年的鸡蛋产量是590万吨,到2001年时是2337万吨„„ 你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吗?是专业人员经过统计得到的,你知道什么是统计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统计的初步知识。
二、体验过程。第一层: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非洲动物动态画面)看到这些动物你最想知道什么?(板书:动物名称 只数)第二层:解决问题。
请你观察都有哪些动物?你准备先数谁?怎么数?数完之后怎么办?(边说边写,画出统计表)第三层:概括方法。
统计表和动态画面各有什么优点?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统计表的?(板书:观察——分类——数——制表)
三、大胆想象,诱发创造。第一层:激发想象。
1、除了用统计表能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外,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够更直观、更形象的表示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讨论、交流)
2、利用手中的材料(白纸、格纸),把你认为最好的方法画下来。第二层:比较择优。
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点评:在比较中选出最佳的方法。第三层:深入理解。确定一个小格代表几。
四、分析统计图、表,深化意义。第一层:分析统计图、表。
1、爸爸、妈妈和老师关心你们的身体健康,你们的生长发育情况,你们的身高、体重发育得是不是正常,怎么让在座的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的生长发育情况呢?(调查)怎么样才能让老师们看得更清楚呢?(制统计图、表)
2、(把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制成统计表)看着统计表,你看出什么了?(出示该年龄的标准身高),你觉得咱们班身高发育情况怎么样?
3、(把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制成条形统计图)看着统计图,再看标准体重,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你的同伴说点什么?如果不注意,无限的发展下去,预测一下,咱们的身体将会怎样?
第二层:深化意义。
我们发现了我们同学在身高、体重发育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有是从哪看出来的?是从统计图、表中看出来的,这就叫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板书: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五、展示统计画册,深化意义。
六、小结设疑,激发兴趣。教学评析:
1、打破旧的教学模式。以往小学数学中把“统计”教学仅仅理解为统计图、表的教学,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因此,整个教学设计都从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统计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用合适的图、表展示数据,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对自己的分析、思考进行交流和改进。在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构建“自主开放”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观察草原动物、对怎样数动物的只数及直观形象的表示动物只数的过程中;在认识、及绘制统计图、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想象、猜测、操作、讨论等学习方法,自主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
3、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小到自己的身高、体重;大到祖国的各行各业,处处需要统计,统计无处不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进步学习统计知识的求知欲望。
2.《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 篇二
精河县二中
许雪玲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比较简单的小数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两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教学措施: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 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 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 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是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如前所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 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我们不能拔高学生的学习要求应当注意把握几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观察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仅限于一位小数,而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4、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探究。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90-91页的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节课内容。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米、分米、厘米、元、角、分)和几何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读、写简单的(一位、二位)小数。
2、结合学生的实践和课堂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明确小数的方便性。过程与方法:
3、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小数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教师:数字卡、直尺图、直尺;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小数。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组数引题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请学生根据数字来组合整数,教师板书
2、教师添加新的朋友小圆点卡片,请学生继续组数(小数)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组数有什么发现?
二、交流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请学生大声的读一读前面写出的小数引导学生明确小数的读法
3、学生同桌交流:读一读课前收集的小数 4、4、集体读一读学生收集的小数卡片,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读法
5、展示教师准备的有关小数,学习小数的写作和读作
三、探究学习
1、理解以元为单元的小数的意义:老师指学生板贴的单价,请学生说具体是多少钱,明确小数点的左边的数表示整元,右边的数表示不够整元的情况。
2、理解以元为单元的小数的意义:老师指学生找到的单价,请学生说具体是多少钱,明确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整元,右边的数表示不够整元的情况。
3、(教师写0.2米、)请你猜一猜这有多长,猜后可以请学生到米尺中来比划一下,同时请学生解释自己的理解
3、小组交流学习:(每个小组都有一把米尺,请你们在米尺中找到不同的长度,用我们学过的整数、分数、小数来尝试着表示)
1、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板书1分米=1/10米=0.1米、、、、、、2、教师随意在米尺中截取不同的长度,请学生来用分数和小数写出来(巩固练习)
3、不到1米的长度大家都会用小数来表示了,那超过1米的长度你们还能用小数表示吗?(出示例题,测量身高)学生之间汇报
4、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身高,引导学生明确具体的含义,同时感受小数的方便性
四、了解小数的历史,拓展认识
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教科书94页的2、3题。
七、板书
第二课时 小数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93的例题及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并理解小数大小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会等数学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顺序进行排列。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体验小数比较的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将自己收集的单价、测量的身高制成学习卡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
5.28 0.72 3.94 0.7 0.72 3.05 0.9 12.5
2、说出下列小数的实际含义,0.3米 0.72米 23.05元 7.20元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3页例2.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在体育课上有没有进行过跳高这项运动呢?你能把你的跳高成绩向同学们汇报一下吗?老师这里有一份跳高成绩表,你们看一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米)0.8
1.2
1.1
0.9(1)说说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帮忙把这四名同学比赛的名次排出来。
(2)学生小组合作: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动脑筋,想办法把四名同学比赛的名次排列出来,看哪一组排列得又对又快。
(3)学生合作学习后,让各组汇报排名的情况,教师把学生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板书在黑板上,并由各组代表说出排列的理由。最后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加以指导总结,选择正确的结果留在黑板上。1.2米>1.1米>0.9米>0.8米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小刚
小强
小林
小明 请每组的学生说明自己的比较方法,让学生在教材上,把四个同学的名次填写出来。
2、完成“做一做”。
请同学们看第93页的“做一做”。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然后让学生看图在教材上完成“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的第5、第6题。
2、把下面四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玩具机器人
玩具小飞机
汽车
皮球 3.8元
4.2元 15.1元
2.6元()元>()元>()元>()元
3、展示学生手中的小数卡片,大家比大小,在小组内每人选择一个小数组内进行比较。
四、思维训练
1、比较下列数据的大小。
7厘米 0.53米 3分米7厘米 1.03米()<()<()<()
2、比较大小。
0.5○0.7
5○8.5.4元○4元6角 3.3○2.9
6.1○1 4.7米○5米1分米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96页的例题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现在男女生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出示:32+54 68-27 48+9 25-17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找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整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谈话引入:“家家文具店开张了,很多小朋友都在购买优惠商品,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课件热闹文具店)仔细观察,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收集信息。
3.请根据自己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4、选择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加法的,请学生尝试解决,同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集体汇报加法的计算方法----请学生解决其他的加法问题,每人选择一道完成
5、学生尝试完成一道减法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方法
6.讨论:想一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要注意什么呢?
7.教师小结。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当十”,只是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
算一算:
0.6+0.9=
0.9+0.3=
1.9+0.4=
7.8+1.1= 1.1+2.8=
2.6+0.8=
3.9+2.5=
6.2+3.9=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内容?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97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2、通过写一写、说一说、想一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
3、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收集信息
1、谈话引题:昨天我们在购物中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今天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
2、出示商店情境图及小丽的话:我有10元钱,买了一个铅笔盒(6.8元),还想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我的钱够吗?如果把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钱够吗?
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同桌说说自己从中获得的已知信息和问题----集体汇报,帮助学生会梳理已知信息和问题
二、探究解决问题
1、通过写一写、想一想等活动,学生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 可以同桌两人进行方法的交流,再写在本子中,教师巡视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将方法进行展示
2、集体交流汇报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暴漏的问题和有点进行对比和探讨,明确不同学生的解题思路,形成自己的技能。多请学生说明不同思路的过程,明确解题的方法。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表述,及时的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与适当的帮助。
3、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大胆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在解决问题时,大家要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书中97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主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练习二十一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主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中练习及练习册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小数的知识,并举例说明自己的理解
2、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复习整理有关小数的知识
三、课堂小结
四、随堂检测
第六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0.8 – 0.4 1 – 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 第4题 和 P98 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
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 0.95-0.58 = 0.37 ;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
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
3.《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 篇三
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认识温度计
知道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吗?(出示温度计)谁能把温度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温度计的结构、计量单位、类型、表示温度的方法等)
2.交流例1
(1)出示例1,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以这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为例,说一说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气温,正数和负数又是怎样读和怎样写的?
4.《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 篇四
小管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试着理财,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学生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并把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钱,然后算一算一周一共花了多少钱(记录在课本p124的表格中)
二、新授:
1、当了一星期的家庭小管家,你有什么感受?汇报一下
2、根据统计表绘制出这一周开支的折线统计图
3、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各家一周的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
4、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5、根据这一周的开支估算本月的总支出,然后告诉爸爸妈妈。
6、对于本月的开支你有什么好建议,向爸爸妈妈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感受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四、巩固练习
5.《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3、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4、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
红墨水、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引入新课
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物体内部的分子是怎样排列的?它们是否会发生运动?
二、新课教学:(一)分子运动吗? 活动1:
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
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现象:发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提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结论:说明分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的运动着。(填写课本)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
讨论后可能进行如下回答。
① 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② 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糖的分子在运动。
③ 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④ 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分子在运动。
得出如下结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二)温度对对分子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提问:一切物体的分子无规则的运动的快慢是否不变?
活动2:.如果将红墨水分别滴在冷水和温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现象:发现红墨水在温水中扩散快,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提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作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的证据?(讨论后回答)。
(三)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提问:小男孩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
猜想:很可能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作用。
活动3 :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1)会收缩的液膜
思考:是谁把棉线拉过去的?
(2)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强调要将表面刮到光滑,且要用力挤压。)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
现象:看到两个铅块粘到了一起。
结论: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
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讨论后回答如下)
① 一根钢条要将其拉伸是十分困难的,这说明钢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② 两滴小水珠遇到一起就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
2、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
提问: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物体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是为什么一般的物体都很难压缩呢?如铁块。
活动4:不听话的活塞
现象:水很难压缩。
结论:那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同时,还存在着斥力。
小结: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四)固、液、气三态的分子
1、课本:仔细阅读课本,完成如下表格的填写。
2、阅读后完成表格余下部分的填写。教师再做总结。
(五)小结:
6.《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 篇六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参与对图形的围、拼、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难点: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准备:
课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四边形以及它的特点,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平行四边形图),你们见过它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二、自主探究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在哪见过?
看,这是教师在生活中见到的四边形,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 14 页例 2 图.第一幅图是挂衣服的架子,第二幅图是围起来的篱笆墙,第三幅图是楼梯的扶手.你能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它跟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拼平行四边形,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展示学生拼图结果,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它们的对边一样长,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长方形、正
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角)
老师边画平行四边形边指出:像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分小组讨论,汇报.2、“想想做做”第 2 题.组织学生想一想,再围一围.3、“想想做做”第 3 题.学生在书上描一描,教师巡视检查.4、“想想做做”第 4 题.学生动手完成.5、“想想做做”第 5 题.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是不同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边形,由于同学们见得比较少,所以这部分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动手比较,才能掌握它的特征,从而知道它的应用.这节课应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交流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案学案
7.3 单元教案知识树 篇七
春天的手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内容:春天的手
教学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和感受春天的美丽和可爱,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2、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
3、学习“日”字旁,扩词。教材分析:《春天的手》是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中的一首儿歌。这首儿歌通篇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大地绿,小河解冻,小鸟欢歌,小朋友户外活动多起来的景象,处处表现了春风、春光、春色、春之声的无穷美妙和勃勃生机。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及生词,熟练的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和感受春天的美丽和可爱,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
2、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
3、学习“日”字旁,扩词。
一、板题示标
1、春天到了,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为什么春天到了,就有这么多的变化呢?(学生谈)我觉得呀,那是因为春天有一双神奇的手。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读“春天的手”,(观察“春”字,用红笔描:一边写一边说“三人一日去春游”)
2在学习之前,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读):(1)初读课文。(2)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
(3)学习“日”字旁,扩词。
二、引导自学
1、请大家轻轻打开课本,师配乐背诵诗文,学生倾听。学生评价。(要读得优美,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2、学生小声跟老师再读一遍。
3、学生自读诗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做个记号)
同桌互读,互教生字,争取读熟。
4、根据学生学习生字情况,教认普遍感觉困难的生字。
同桌摆生字卡片,找朋友认读“温暖”“轻柔”“抚摸”“肩膀”“健壮”
做动作学习“传”“拍”“拉”“抚摸”:
一个学生背对着黑板上的生字,另一名学生在他前面,面对着黑板,选字做动作,前一个学生猜,并且指出是黑板上的那个字,读一遍,组一个词(其他同学跟着读一遍、组一个词)。
开火车等检查认字情况。
5、唱一唱《春天在哪里》。
三、交流释疑
1、学习“日”字旁:
观察“春”的部首:“日”字旁,春天,春季,一年里头三个月,天气由冷渐渐变暖。
你还知道哪些“日”字旁的字?暖、阳、晒、明、映、晓„„
2、学写其他生字
重点指导:乐、树
乐:第二笔是竖折,用红笔标出。书空。在《学生写字本》上描红,书写。
心:第二笔是卧勾,比较难写,着重练习。在《学生写字本》上描红、书写。
以上两字老师范写。
四、巩固扩展:读一读,选择一个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温柔
轻柔
活泼
掠过
传来
快乐
四、课堂检测:听写生字
五、作业:必做题:写生字。
选做题:课下和同桌说说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生字词、扩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和感受春天的美丽和可
爱,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一、揭题示标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春天的手》,请大家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生读目标)
二、引导自学
1、指名读课文。
2、复习生字词、扩词:
抽读生字卡片,认读生词。
春天、温暖、轻柔、抚摸、传来、拍着、肩膀、活泼、健壮、拉住
3、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复习生字词、扩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和感受春天的美丽和可爱,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4、根据读词情况有重点认读生字、扩词
春:春天、春日、春光、春风、春色满园、春夏秋冬、满面春风
轻:轻柔、轻巧、轻风细雨、轻重(反义词)
柔:轻柔、柔美、柔软、柔弱、温柔、柔和、刚柔(反义词)
泼:活泼、泼水、泼辣
三、交流释疑
1、自由读课文,标出共有几小节。
2、指6名学生读诗文,每人一节。其他学生听完后评议(注意:要先说优点,再说不足,让学生示范怎样读更好。)
3、指名读诗文。配乐朗诵(学生)。
四、理解诗文内容:
1、你感觉到“春天的手”了吗?读读有关语句,请你说说“春天的手”指的是什么?
“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怎么抚摸?“新绿”是一种什么样的绿?你还见过哪些新绿?(下面的三节引导学生仿照上面的学法学习)
2、表演读课文。
3、试着背诵课文。
五、巩固拓展
1、过渡:听春天多么富有生机,快来说说你还发现春天里的什么变化了。(比如:小松树又在枝头跳来跳去了,小朋友们爱在户外活动了,风柔和了„„)
2、补充延伸: 你还知道有关“春”的成语吗?(春意盎然、春华秋实、春兰秋菊、春色满园、春风得意、满面春风„„)
六、当堂检测检测
1、指名背诵课文
2、全班齐背
七、作业:必做题:把诗歌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选做题:和家长练习给本课生字扩词。板书设计:
春天的手
抚摸大地———
一片新绿
温暖轻柔
掠过小河————
唱歌
拂过树梢————
小鸟欢叫
拍着我们的肩膀————小朋友活泼、健壮
教学反思
插秧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内容:插秧 教学总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春天朝气蓬勃的气息,背诵课文。
2、认识6个生字。
3、学习6个生字,重点指导“农、民”两个字。
教材分析:
这首儿歌,通过比喻和想像,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廛化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们辛苦劳作的场面。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那么富于诗情画意!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春天朝气蓬勃的气息,背诵课文。
2、认识6个生字,学习6个生字。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题示标
1、表演唱《春天在哪里》
2、师: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花也开了,草也绿了,这时候农民也要忙着播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插秧》,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3、在学习之前,请看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师读:(1)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春天朝气蓬勃的气息,背诵课文。(2)认识6个生字,学习6个生字。
二、引导自学
1、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说说什么叫插秧。(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
2、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等我们学了课文大家就知道。
3、自主识字,整体感知。
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请同学说说学过的识字方法,(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课文。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评选朗读高手。(相机出示词卡,穿插识词,识字)
4、读词语,再读课文。
三、交流释疑
1、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我们比比,谁能最快把课文背下来。会背的就举手,第一个举手并能出来的同学可以评为背诵大王。
2、这篇课文很简短,可容易背错,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把它背下来的,介绍背诵方法。
A、观察插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从上到下:蓝天、白云、青山、绿树)
B、游戏:送词语宝宝回课文家,板书,利用字卡演示。为什么说农民在秧插在绿树、青山、白云、蓝天上。
C、其他。
3、同学们自由选择上述其中方法背诵。
4、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像。
5、说说看到了什么。(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四、发挥想像,拓展延伸。
1、水田是镜子,除了可以映照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之外,还能映照出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编儿歌。
2、出示小黑板:水田是地毯,农民在地毯上;水田是棋盘,农民在棋盘上,水田是————。编儿歌。
六、当堂检测:指潜能生背诵课文
七、作业:必做题:
1、写本课生字。
2、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课文。
选做题:读一篇描写春天的诗歌。
板书
插秧
插秧————水田(像镜子)
(插在)
(映照)
蓝天
白云
青山
绿树
教学反思:
语文天地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内容:语文天地
教学总目标:
1、在四线三个中正确抄写9个声母。
2、正确书写“农、民、心”。
3、从文中找出带提手旁的字,并模仿动作。
4、写出带有提手旁与日字旁这两个偏旁的汉字。
5、连一连,进行词语搭配。
6、唱一唱《春天在哪里》。
7、口语交际:开一个“春之声”朗诵会。
8、读背古诗《春晓》。
9、金钥匙:学习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阅读方法。教材分析:这个语文天地是第三单元春天后的,针对本单元学习的两篇课文中重点,设计的题型,用意是将重点加以巩固,比如特殊字:农 民 心等,带有提手旁的字和提手旁表示的意思等。
教学重难点:
1、在四线三个中正确抄写9个声母。
2、正确书写“农、民、心”。
3、写出带有提手旁与日字旁这两个偏旁的汉字.。
4、读背古诗《春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抄写题目中出现的声母,培养独立观察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2、理解“日”的本义和引申义,复习带“日”的字。
3、练习搭配名词和修饰词,积累词汇。
一、板题示标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天地,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出示目标生齐读。
二、引导自学
1、指名背诵本单元的课文。
2、出示二类字生认读。
三、交流释疑:
1、描一描:农 民 心。
生书空笔顺,观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生写字,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欣赏写的好的字。
2、抄一抄
(1)指读声母。
(2)请小老师上台带大家书空笔顺。
(3)小组观察讨论,这些声母分别写在四线三格的什么位置。(4)全班交流。
(5)学生独立观察并认真书写。(6)小组内互评并纠正。
3、比一比,看谁写的多
(1)学生独立按要求写汉字。(2)指名反馈介绍,教师板书。
(3)你从这些带有提手旁与日字旁的字中发现了什么?(4)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掌握根据偏旁辨字义的识字方法。
4、连一连
(1)学生独立读题,连线。(2)全班交流
温暖的阳光
温暖的手
温暖的家
快乐的节日
快乐的家
快乐的小朋友
快乐的小鸟(3)全班齐读。
(4)你能选其中一个词说一句话吗?
三、巩固拓展:
找朋友:
摘
挑
打
推
抱
桃子
娃娃
水
拍子
车
四、当堂检测:书空农、民、心的笔顺,写一写。
五、作业:必做题:听写本单元所学的汉字、新词。
选做题:积累春天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以读、唱的方式学习自读课文《春天在哪里》。
2、学习古诗《春晓》。
3、总结阅读时想象的学习方法。
一、揭题示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天地,生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出示目标生齐读:
1、以读、唱的方式学习自读课文《春天在哪里》。
2、学习古诗《春晓》。
3、总结阅读时想象的学习方法。
二、引导自学
温暖的——————
快乐的——————
三、交流释疑
(一)唱一唱
1、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同学们一起跟着唱。
2、在唱歌时你高兴吗?为什么?
3、请学生上台为大家唱这首歌。
(二)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读古诗《春晓》。
2、看图联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并请说一说。
3、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评一评谁读的最好。
4、请读的最好的同学带其他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5、自由背古诗。
6、分组背古诗比赛。
(三)金钥匙
1、请学生读丁丁的话。(一边阅读,一边想象,读起课文来特别有意思)
2、看图,你看明白丁丁是怎么读书了吗?
3、你用这种方法学过哪些课文?
4、边读《春晓》边想象,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四、巩固拓展
学生读《春天的手》和《插秧》,边读边想象,并说一说。
五、作业:必做题:继续搜集春天的诗歌。
选做题:和家人一起演唱《春天在哪里》。
三课时
学习目标:开展”春之声“诗歌朗诵演唱会,积累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和接近大自然的情感。
一、揭题示标
(一)唱一唱《春天在哪里》。
(二)宣布春之声诗歌朗诵演唱会开始。
(三)出示学习目标:开展”春之声“诗歌朗诵演唱会,积累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和接近大自然的情感。
二、交流释疑
1、小组内先开展小诗会。
(1)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春天的诗歌或歌曲在小组内交流。(2)小组选一首诗歌集体朗诵。
2、请愿意上台当小诗人的同学大胆地上台朗诵,也可以唱歌,予以红花鼓励。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诗歌比赛,内容自选。选出最优秀的小组,评为“优秀小时社”。
4、“春之诗人”擂台赛背诵的诗歌数目最多的同学讲取胜,评为擂主,给以鼓励。
三、巩固拓展
读一读《柳树醒了》
作业:必做题:积累本单元喜欢的词语。
8.《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P94-96
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新授:
1、创设问题情境:
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
(出示P94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图表)
这两张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看一看,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参加人数、每人的成绩等)
2、探索解决问题:
那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设法表示男、女生的套中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的说明问题)
如果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起来的确就很容易了。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试试看,然后说给大家听一听。
先求男生的。
a、 通过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为学生提供感性基础。
b、 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一般方法。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同桌说说你的方法。
全班交流。
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了吗?
3、交流
问题解决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表意见。(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些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中,男生的平均数是7个,这“7个”就说明了男生套圈的一般情况,我们也用它来和女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但这“7个”是不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不是)
二、 想想做做
“1”:让学生根据要求操作,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独立练习。
“3”: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什么意思?(所有的队员身高如果变得同样高的的话,是160厘米,说明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有的超过160厘米)。
“4”:注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信息的能力。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 (两课时)
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理解平均数意义
“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
“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3合理,2不合理)
二、 求平均数的练习:
1、“3、4、6、7”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
“4”:
(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
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
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
(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
“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
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
(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
“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
“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三、“你知道吗?”
举例: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8+80+81+82)/4 约为80分
看一下评为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9.《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 篇九
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适当整理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2.在具体的活动中把握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描述数据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图表中的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数据的水平;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统计的整理和复习。2.回顾学习的知识。
师:现在我们学的《统计》中,有哪些内容? 生: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
3.师生互动:复式统计表可以改画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改画成——(复式统计表)。
二、进一步认识统计图表。1.出示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1999年我国耕地分布情况统计如下: 东部:水田1270万公顷,旱地2609万公顷; 中部:水田1331万公顷,旱地3608万公顷; 西部:水田778万公顷,旱地3852万公顷; 学生自主看题,了解信息。2.完成复式统计表。
把上面提供的数据填写在表格中;交流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的方法;独立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同桌校对,班级校对。3.分析统计表。
师:在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先说说,再班级交流。
一共的水田面积;一共的旱地面积;东部的耕地面积;中部的耕地面积;西部的耕地面积。水田最多的地区;水田最少的地区;旱地最多的地区;旱地最少的地区等等。
学生的建议:旱地改成水田,(讨论可行性);保护耕地(向空中发展等);爱惜粮食等等。计算“1999年我国的人口是125909万,计算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是多少公顷?” 13448÷125909≈0.11(公顷)
先让学生说算式,可能会出现四种情况:①13448÷125909②125909÷13448③134480000÷1259090000④1259090000÷134480000;说理中合并成二中情况:①13448÷125909②125909÷13448;辨析中确认正确的算式:13448÷125909≈0.11(公顷)4.阅读“你知道吗?”
和世界平均水平比较、和加拿大比较得出:我国的人均耕地少,由此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如何应对人均耕地少国情的意识。5.完成练习与应用第2题。
独立填表;说说这里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前面的条形复式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如数据表示的意思,再如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快于农民的收入增长等等。6.完成练习与应用第2题。
独立完成此题;评价所画统计图的优劣;交流对两支球队的看法。
三、探索与应用。
1.出示“练习与应用”第4题。
明确题目中的要求。2.收集数据。
以本班为例子,小组里说说收集数据的方法;班级交流中,确定数据收集时的标准、方法等;收集数据,确认有效正确的数据。3.制作统计图表。
填写统计表、完成统计图;校对。4.分析统计图表。
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说说自己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
10.《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 篇十
(一)【基础练习】 师:课件出示练习题。
(二)【提高练习】
师:同学们表现这么么好,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放松一下。
1、教师拍手,请大家口答列式。或跺脚(1)每次拍3下拍4次。(2)每次拍5下拍2次。
2、师: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大家来当邮递员,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信送回小动物的家里,看看你能不能当一个好的邮递员。为什么3+3+5送不出去?
(三)【拓展练习】
同学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大家想不想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这样的问题呢?
课间,有些同学分组跳绳,这里就有数学问题。
1、课本49页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为采集数据)
看图说图意,重点说出“每组有4个小朋友跳绳,有3组,就是求3个4相加是多少?用加法或者乘法来算都是正确的。”想:每组有()个小朋友跳绳,有()组,就是求()个()相加
2、一辆小车有4个轮,3辆这样的小车一共有几个轮?用乘法怎样算?
3、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乘法算的例子?(学生同桌合作举例并在全班展示)
4、老师也收集了有关的信息,请同学们看看这些乘法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A、一盒药的外包装(6粒×2板|每盒),你从这道算式中知道了什么?
B、一盒月饼,按3×2放置,猜一猜里面的月饼是怎样放的?
5、大屏幕上的应用题。
总结师:这节课我们运用了乘法的相关知识,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最后我们就来一次综合比赛。以列为单位,每人做一道小题,看哪一列在规定时间内题做得最多,对得也最多。哪列就是冠军。准备好了吗?老师发题,宣布开始,师巡视。强调规则。时间到。将题交给老师。比赛后,我们请听课的各位老师当裁判,每位一张,咱们一起对答案。
(宣布冠军,师 :同学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学会合作。下课。)
二年二班乘法的初步认识综合比赛
1、看图写算式(1)★★★★★★★
★★★★★★★
()个()
算式是()×()读作()乘()
(2)◆◆◆◆
◆◆◆◆ ◆◆◆◆
()个()算式是()×()读作()乘()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1)7+7+7=()×()(2)3+3+3+3+3=()×()(3)8+8+8+8+8+8+8=()×()(4)0+0+0+0=()×()(5)9+9+9+9+9+9=()×()
3、写出乘法算式。
(1)4个2相加_________(2)5个4相加 _________(3)2和7相乘_________(4)3个9相加_________
4、读一读,并列出算式。
(1)3个8相加,和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和8相加,和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个因数都是6,积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08-12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11-28
第七单元统计的教案设计11-10
有机物的初步知识08-25
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08-02
《认识角》的初步认识教案06-23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08-25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知识点07-02
《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教案设计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