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歌曲赏析

2024-08-14

英文歌曲赏析(精选12篇)

1.英文歌曲赏析 篇一

Wuthering Heights which has long been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highly regarded novels in English literature, it has a secure position in the canon of world literature.As a shattering presentation of the doomed love between the passionate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t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haunting love stories in all of literature.In Wuthering Heights, Nature is represented by the Earnshaw family and especially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These characters are governed by their emotions, not by reflection or ideals of civility.Wuthering Heights symbolized a similar wildness.On the other hand, Thrushcross Grange and the Linton family represent culture, refinement, convention, and cultivation.Wuthering heights, through a love tragedy, presented a picture of deformity of the social life and Outlines a kind of humanity twisted by society and all kinds of terrible events.The story ended with Heathcliff’s suicide.He died for love and his death shows his love to Katherine.He gave up the revenge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fter he knew that young Catherine and Harleton had fallen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shows that he was kind in nature.It was the cruel reality that twisted his humanity and made him become brutal and heartless.This kind of recovery of humanity was sublimation in spirit and it glared a kind of humanitarian ideal of the author and endows the terrible love tragedy some hope.Therefore, Heathcliff’s change of “love---hate---revenge---a recovery of humanity” is not only the essence of the novel but also a clue throughout the whole novel.According to the clue, the author arranged an unpredictable scene for us.Sometimes it was the moor full of clouds, sometimes it was courtyard with a sudden rain and wind.The story has always been shrouded in a kind of mysterious and horrible atmosphere.The novel is actually structured around two parallel love stories, the first half of the novel told about the love between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while the rest dramatic second half told developing love between young Catherine and Harleton.In contrast to the first, the latter tale ends happily, restoring peace and order to Wuthering Heights and Thrushcross Grange.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young Catherine and Harleton’s love story is that it involves growth and change.Early in the novel Harleton seems brutal, savage, and illiterate, but over time he becomes a loyal friend to young Catherine and learns to read.Catherine and Heathcliff’s love, on the other hand, is rooted in their childhood and is marked by the refusal to change.In choosing to marry Edgar, Catherine seeks a more genteel life, but she refuses to adapt to her role as wife, either by sacrificing Heathcliff or embracing Edgar.Catherine and Heathcliff’s love is based on their shared perception that they are identical.As Catherine declares, “I am Heathcliff,” while Heathcliff, upon Catherine’s death, said that he cannot live without his “soul,” meaning Catherine.Catherine’s betrayal and her bitter destiny was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whole story.It made Heathcliff change his love to hate.After Catherine died, the hate became the motivation of his revenge.He successfully attained his objective.Not only he let Edgar and the Linton died in desolation and possessed their property but also let their innocent younger generation experience the hardships.This kind of crazy revenge clearly showed his uncommon and rebellious behavior.This special spirit of revolt was formed by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and his special character.Heathcliff’s love tragedy was a tragedy of the society and that time.Wuthering Heights was known as “most strange novel”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it was an unpredictable “strange book”.The reason is that i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sentimentalism that lies in the works of the same age.It replaced the deep sadness and depression with intense love, brutal hate and ruthless revenge.It just like a strange lyric poem, imagination and intensive emotion existed among the words and between the lines and it had a kind of amazing artistic power.

2.英文歌曲赏析 篇二

一、英文电影赏析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

1、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师的一大任务。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曾说:“没有任何兴趣, 而被迫进行的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兴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尤为重要。

传统的英文教学的模式,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容易引起学生的精神疲劳和厌烦心理, 影响了学习效率, 降低了学习效果。英文电影赏析课这种新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英语。而原版影片中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扣人心弦的剧情、美丽的异域风光以及演员精湛的演技, 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快乐体验和愉悦享受, 视听器官被快速调动起来, 自觉自愿的接受影片所带来的大量信息, 使他们学习与模仿的兴趣被最大限度带动起来。

课堂上, 教师根据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把较为抽象的、较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 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课本英语教学转变为以视听说为一体的充满乐趣的英语学习乐园, 使学生易于接受, 并更乐意和教师、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地使英语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培养起学习兴趣。

2、能够提供真实且生动的交际场景

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我国英语学习者, 缺乏真实的英语生活和教学环境, 深受中文的影响和干扰。而英文电影会让还没有去过英语国家, 但又想了解这些国家的习俗和文化的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视、听、触等全部感官, 生动性、趣味性、动态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电影本身题材多样, 可以体现了多种交际场景, 这就相当于把语言学习放在了相对真实的环境中, 使英语学习立体化、多面化, 更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3、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来源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因此要想学好一门语言, 必须要了解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决定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不可分离, 而语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的产物则是电影。原版的英语电影是英美国家社会生活和文化最直观、最集中、最生动的反映, 通过原版的英文电影, 我们可以了解地道的口语表达、感受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英文电影赏析课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认识, 了解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此外, 不同民族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也可以通过电影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异国人民的肢体语言。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 从身体姿态到话语中的沉默, 都属于非语言交际范畴, 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这样就我们就可以通过英文电影影片中的人物、环境、语境和背景等, 使学生充分的了解交际中的非语言活动的作用, 并认识到在这一交际系统中的中西方的差异, 从而让学生充分的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文电影赏析课的教学

一般来说, 大部分学生选择电影赏析课的目的就是看电影, 而作为课堂教学的掌控人的老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 课堂教学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明确英语电影赏析课的教学目标

英语电影赏析课应该符合大学英语课程的总目标, 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交际能力, 这样才能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所以电影赏析课应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交流能力, 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知识, 促进英语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

2、英语电影赏析课的课前准备

(1) 影片的选择。英文影片的选择是进行英文电影赏析课程设计的非常关键的一步, 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基础。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 在选择影片时, 首先要适合学生语言的学习;二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但要避免有太多的专业术语;三是影片内容生活化, 积极向上, 情节不要过于复杂晦涩, 也不要过于追求感官刺激, 或者曲折离奇, 因此最好选择题材轻松、内容简单、画面对语言说明作用强的影片;四是发音清晰地道;最后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简单而又精彩的电影片断是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突破点。开始看英文电影时要选一些情节简单、语言清晰的电影, 慢慢领略熟悉了电影的语言之后, 再循序渐进选一些语速较快、难度较高、情节更为复杂的, 以推动学生进步。所以, 《The Ice Age》, 《The Lion King》, 《Toy Story》,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等电影, 语音清晰, 难度适中, 适合学生学习使用。

(2) 影片背景知识的准备。鉴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自学能力。因此, 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课前去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影片的英文背景资料信息并做成幻灯片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己在课堂上展示, 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又使学生的英文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高。作为课堂指导者的老师, 在欣赏影片之前, 应了解影片中较难的语言知识, 提前把关键词告诉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剧情和对白, 以便于更好欣赏和学习影视材料中的英文语言知识点。其次, 教师还应根据影片内容对影片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课堂活动来巩固知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加深理解。

3、英语电影赏析课教学设计

英文电影赏析课是以电影欣赏为主线,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英文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因此, 老师应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 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进行训练。

(1) 听力训练。选取影片经典片断, 反复播放, 进行听写;或采取填空的方式补充较长的对白, 当学生能理解80-90%以上的语言时, 把音频连同视频一并呈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冲击加深学生的印象, 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成就感。

(2) 语言知识积累。由于一般电影较长, 可以尝试着把电影分为几个片断, 就片断中出现的文象和语言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讲解。

(3) 口语训练。在欣赏完影视后, 鼓励学生背诵精彩的电影对白, 模仿电影情节进行表演;或者针对影片情节、主题、观点等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辩论;也可开展给影视作品配音的活动。在此过程中, 学生能够更加深切的体会英文的表达的精髓, 增强语感,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发音和对话交际能力。

(4) 写作训练。在欣赏完整部影片之后, 教师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影片的观后感, 也可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影视材料进行补充、改写,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

三、结语

英语电影赏析课, 与传统英语课堂相比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趣味性。而大学英语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展开的教学活动, 通过在一个非外语环境中营造一种外语的氛围, 使学生在这种模拟的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了解学习英语, 感受英美文化, 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 希望高校教师能共同努力, 使英文电影赏析课更加系统和完善, 成为英语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月林.英文电影欣赏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2) .[1]李月林.英文电影欣赏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2) .

[2]刘靖宇.英语影视课教学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6) .[2]刘靖宇.英语影视课教学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6) .

3.经典英文小说段落赏析 篇三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u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My dear Mr. 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rented at last?”

Mr. Bennet replied that he had not.

“But it is,” returned she; “for Mrs. Long has just been here, 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

Mr. Bennet made no answer.

“Do not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 cried his wife impatiently.

“You want to tell me, 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

This was invitation enough.

“Why, my dear, you must know, Mrs. Long says that Netherfield is taken by a young man of large fortune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 that he came down on Monday in a carriage and four to see the place, and was so much delighted with it that he immediately agreed with Mr. Morris, the landlord of the Park; that he is to take possession before Michaelmas (米迦勒节), and some of his servants are to be in the house by the end of next week.”

“What is his name?”

“Bingley.”

“Is he married or single?”

“Oh! Single, my dear, to be sure! 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 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

“How so? How can it affect them?”

“My dear Mr. Bennet,” replied his wife, “how can you be so tiresome! You must know that I am thinking of his marrying one of them.”

“Is that his design in settling here?”

“Design! Nonsense, how can you talk so! But it is very likely that he may fall in love with one of them, and therefore you must visit him as soon as he comes.”

“I see no occasion for that. You and the girls may go, or you may send them by themselves, which perhaps will be still better, for as you are as handsome as any of them, Mr. Bingle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 the party.”

“My dear, you flatter (奉承) me. I certainly have had my share of beauty, but I do not pretend to be anything extraordinary now. When a woman has five grown up daughters, she ought to give over thinking of her own beauty.”

“In such cases, a woman has not often much beauty to think of.”

“But, my dear, you must indeed go and see Mr. Bingley when he comes into the neighborhood.”

“It is more than I engage for, I assure you.”

“But consider your daughters. Sir William and Lady Lucas are determined to go, merely on that account, for in general you know they visit no newcomers. Indeed you must go, for it will be impossible for us to visit him if you do not.”

...

“My dear, depend upon it that if twenty such young men of four thousand a year come into the neighborhood, I will visit them all,” said Mr. Bennet.

Mr. Bennet was so strange that the experience of threeandtwenty years had not been enough to make his wife understand his character. She was a woman of mean understanding, little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 temper. The business of her life was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 and its comfort was visiting and news.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本文节选自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一开始部分。

译文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过没有?”

班纳特先生回答道,他没有听说过。

“的确租出去了,”她说,“朗格太太刚刚上这儿来过,她把这件事的底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

班纳特先生没有理睬她。

“你难道不想知道是谁租去的吗?”太太不耐烦地嚷起来了。

“既是你要说给我听,我听听也无妨。”

这句话足够鼓励她讲下去了。

“哦!亲爱的,你得知道,郎格太太说,租尼日斐花园的是个阔少爷,他是英格兰北部的人;听说他星期一那天,乘着一辆驷马大轿车来看房子,看得非常中意,当场就和莫理斯先生谈妥了;他要在‘米迦勒节以前搬进来,打算下个周未先叫几个佣人来住。”

“这个人叫什么名字?”

“彬格莱。”

“有太太的呢,还是单身汉?”

“噢!是个单身汉,亲爱的,确确实实是个单身汉!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磅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福气!”

“这怎么说?关女儿们什么事?”

“我的好老爷,”太太回答道,“你怎么这样叫人讨厌!告诉你吧,我正在盘算,他要是挑中我们一个女儿做老婆,可多好!”

“他住到这儿来,就是为了这个打算吗?”

“打算!胡扯,这是哪儿的话!不过,他倒作兴看中我们的某一个女儿呢。他一搬来,你就得去拜访拜访他。”

“我不用去。你带着女儿们去就得啦,要不你干脆打发她们自己去,那或许倒更好些,因为你跟女儿们比起来,她们哪一个都不能胜过你的美貌,你去了,彬格莱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

“我的好老爷,你太捧我啦。从前也的确有人赞赏过我的美貌,现在我可有敢说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了。一个女人家有了五个成年的女儿,就不该对自己的美貌再转什么念头。”

“这样看来,一个女人家对自己的美貌也转不了多少念头喽。”

“不过,我的好老爷,彬格莱一搬到我们的邻近来,你的确应该去看看他。”

“老实跟你说吧,这不是我份内的事。”

“看女儿的份上吧。只请你想一想,她们不论哪一个,要是攀上了这样一个人家,多好。威廉爵士夫妇已经决定去拜望他,他们也无非是这个用意。你知道,他们通常是不会拜望新搬来的邻居的。你的确应该去一次,要是你不去,叫我们怎么去。”

“亲爱的,放心吧,如果有20位年收入达4000镑的年轻男士成为我们的邻居,我会一一拜访的,”班纳特先生说。

——班纳特先生真是个古怪人,他一方面喜欢插科打浑,爱挖苦人,同时又不拘言笑,变幻莫测,真使他那位太太积二十三年之经验,还摸不透他的性格。太太的脑子是很容易加以分析的。她是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以为神经衰弱。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儿;她生平的安慰就是访友拜客和打听新闻。

4.英文诗词赏析 篇四

The Wine-Drinkers

by Tennessee Williams

The wine-drinkers sit on the porte cochère in the sun.

Their lack of success in love has made them torpid.

They move their fans with a motion that stirs no feather,

the glare of the sun has darkened their complexions.

Let us commend them on their conversations.

One says ”oh“ and the other says ”indeed.“

The afternoon must be prolonged forever,

because the night will be impossible for them.

They know that the bright and very delicate needles

ed beneath the surfaces of their skins

will work after dark—at present are drugged, are dormant.

Nobody dares to make any sudden disturbance.

One says ”no,“ the other one murmurs ”why?"

The cousins pause: tumescent.

What do they dream of? Murder?

They dream of lust and they long for violent action but none occurs.

Their quarrels perpetually die from a lack of momentum

5.中英文美文赏析 篇五

我住在好莱坞。你可能认为住在这样一个魅力四射、充满欢笑的地方要比其他人更幸福。倘若如此,你就误解了幸福的本质。

Many intelligent people still equatehappiness with fun. The truth is that fun and happiness have little or nothing in common. Fun is what we experience during an act. Happiness is what we experience after an act. It is a deeper, more abiding emotion.

许多聪明人依旧将幸福与娱乐等同起来。事实上,娱乐与幸福很少、甚至毫无共同之处。娱乐是某个活动进行中的体验,而幸福则是活动之后的体验。幸福是更深刻、更持久的情感。

Going to an amusement park or ball game, watching a movie or television, are fun activities that help us relax, temporarily forget our problems and maybe even laugh. But they do not bring happiness, because their positive effects end when the fun ends.

去游乐场或去看球赛,看电影或看电视,这些都是娱乐活动,有助于我们放松身心,暂时忘却自己的难题,甚至让我们放声大笑。但是,这一切并不能带来幸福,因为娱乐一结束,它们的正面效应亦随之终结。

I have often thought that if Hollywood stars have a role to play, it is to teach us that happines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fun. These rich, beautiful individuals have constant access to glamorousparties, fancy cars, expensive homes, everything that spells “happiness”.

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好莱坞明星起到某种作用的话,那就是向我们昭示幸福与娱乐毫无关系。作为个人,他们富有,楚楚动人,可以随时出席令人神往的宴会,拥有顶尖级汽车、昂贵的宅第--这一切似乎意味着“幸福”。

But in memoir after memoir, celebrities reveal the unhappiness hidden beneath all their fun: depression, alcoholism, drug addiction, broken marriages, troubled children, profound loneliness.

然而,在一部又一部的回忆录中,名流们揭示了隐藏在这一切娱乐活动背后的不幸:忧郁、酗酒、吸毒成瘾、失败的婚姻、饱受困扰的孩子、极度的孤独。

The way people clingto the belief that a fun-filled, pain-free life equates happiness actually diminishes their chances of ever attaining real happiness. If fun and pleasure are equated with happiness, then pain must be equated with unhappiness. But, in fact, the opposite is true: More times than not, things that lead to happiness involve some pain.

人们执迷不悟,以为充满欢笑、没有痛苦的生活就等于幸福;这实际上减少了他们真正臻于幸福之境的可能性。如果娱乐和快乐等同于幸福的话,那么痛苦必然等同于不幸福。可事实正相反:导致幸福的一切常常蕴含着些许痛苦。

As a result, many people avoid the very endeavors that are the source of true happiness. They fear the pain inevitably brought by such things as marriage, raising children,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religious commitment, civicor charitablework, and self-improvement.

6.英文歌曲赏析 篇六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歌曲赏析教案

美妙的歌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歌曲赏析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歌唱方法的演唱特点。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歌曲有三种歌唱方法并能加以分辨。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间播放歌曲《我的太阳》

新课教学

1美声唱法

A导入新课:歌曲《我的太阳》导入

B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一词出自Belcanto,这是18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一种歌唱方法,其目的在于造就美妙的歌声。

C欣赏歌曲《黄河颂》片段。

D结合实例讲解美声唱法的演唱特点:声音悦耳、圆润靠后,具有声音本质美的声音。要求声区统一,声音连贯不断,音准完美,讲究声音的位置、共鸣、气息。

2民族唱法

A歌曲《歌唱祖国》导入(教师亲自演唱)

提问:演唱的表情、音色?

B民族唱法:“民族民间唱法”“中西结合”的统称,也成为中国唱法。

C欣赏歌曲《大坂城的姑娘〉〈北京的金山上〉〈茉莉花〉片段

D了解民族唱法的特点: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真实、明亮靠前、语言十分讲究,注重声请并茂,韵味浓郁。

3通俗唱法

A导入:同学们平时喜欢唱些什么歌曲

鼓励学生积极上台演唱。

B通俗唱法:即流行歌曲的唱法,也叫自然唱法,是以“自娱”为其表现的主要目的。

C分析通俗唱法的演唱特点:无严格的技术规范,把“自娱”作为重要表现目的,强调其“倾诉性”和“宣泄性”力求演唱的生活化,大众化的口语化。

D讨论,是不是流行歌曲都适合我们?

4请学生分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法。

5让学生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唱同一首歌,再次体验各自特点。

7.德彪西艺术歌曲《曼陀林》赏析 篇七

一、《曼陀林》及其作者介绍

一首作品的本质是作者的主观意识、情感的对象化, 是对象化了的物质形态。因此, 对作品的品评, 某种程度上说, 就是对作者的详细了解。为此, 笔者先就《曼陀林》词曲作者的一般情况作一介绍, 为进一步赏析乐曲提供参照。

1. 魏尔兰及其《曼陀林》

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器乐曲的创作有显著不同就是艺术歌曲要依据歌词, 因此, 要了解歌曲, 首先必须对歌词及其作者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曼陀林》的词作者魏尔兰 (Paul-Marie Verlaine, 1844-1896) , 是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前驱帕尔纳斯派诗人的代表人物。1866年, 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感伤集》。1874年写成的诗集《无题浪漫曲》是他创作的高峰。魏尔兰一直被年轻的象征派诗人们奉为诗坛魁首, 他的诗歌的主调就是在颓废中挣扎而无法自拔的痛苦。他的艺术特色正如他在《诗艺》这首诗中所说, “首先是音乐”, 其次是“明朗与朦胧相结合”, 所以他具有现在语词音乐创始人的称号。也正音乐魏尔兰诗词的音乐性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所以, 许多艺术歌曲作曲家都喜欢采用他的诗。[1]这首歌的歌词的确美, 其歌词大意是:在如歌作响的树枝下, 集聚一群唱着小夜曲的情郎, 还有倾听他们乏味交谈的可爱姑娘, 这是蒂尔斯和阿敏特斯, 这位是无时不在的克里唐德尔, 还有为许多冷酷女子写过许多柔情诗句的达米斯。姑娘们穿着丝质短上衣, 拖着长袍;她们的优雅, 她们的欢乐, 还有她们柔和碧蓝的倩影, 令人心醉神迷的旋转, 粉里透灰的月光。曼陀林声声不断, 伴随着微风的颤动。

2. 德彪西及其《曼陀林》

德彪西一生共创作50多首公开发表的艺术歌曲, 大多以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马拉梅、魏尔兰的诗歌为词。他偏爱选择自然风光、景物和爱情题材, 善于将旋律与法语语音、节奏紧密结合, 使得钢琴伴奏和人声处于同等的地位。同时, 他的这些歌曲的钢琴写作中,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 无论是织体样式或是和声线条, 都具有一种法国人所特有的精致、细腻、潇洒的风度。声乐部分旋律线条写作时体现出他对于诗中音韵的敏感, 在钢琴的线条和织体中, 德彪西也同样将诗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德彪西通过他的艺术歌曲, 充分显示了他的音乐语言:突破了传统的和声功能和结构形态, 将和声、调式、旋律作为渲染色彩的工具。这些犹如光斑一样的块状和声, 与众不同的调式交替, 层次多样的织体表达, 都显示出德彪西良好的色彩感。他的艺术歌曲近似于印象派画作和象征派诗作的许多作品, 有许多富于启示性的音节只有在全部演唱完毕时, 才能给人以完整的形象。尽管许多人用“印象主义”来称呼德彪西的音乐, 可是他自己却不喜欢, 他认为“自己的音乐更接近象征主义诗歌”。19世纪后半期, 一批法国作曲家努力使法国艺术歌曲独立于德国的歌曲之外, 德彪西通过他极其精致并富有画面感的艺术歌曲为实现这一愿望做出了贡献。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创作也分为三个时期, 《曼陀林》是他的早期作品。[2]

二、德彪西《曼陀林》赏析

艺术歌曲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物, 是一种专业性、室内性、抒情性相统一的音乐体裁, 是文学与音乐、人声与器乐高度统一、珠联璧合的艺术形式。艺术歌曲的特点有: (1) 所采用的歌词大多文人诗篇; (2) 力求曲调与诗歌的丝丝入扣、水乳交融; (3) 伴奏 (通常用钢琴) 在乐曲的总体结构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泣。 (4) 演唱、演奏上要求细致、内在, 以能最大限度地、真实地揭示出诗歌与音乐所创造的意境作为追求目标; (5) 大多在公开或小范围的音乐会上演出。[3]德彪西的这首作品充分体现了上述特征, 以下将逐一展开分析。

德彪西的《曼多林》创作于1882年, 作为《豪华的飨宴》 (Fetes galantes) 的一部分。因此, 尽管德彪西开创了印象派风格, 但就这首作品而言, 它的时代风格应该还浪漫主义后期风格, 强调个体情感的抒发, 强调技巧上延续传统力求创新的旨向, 强调民族性的建构等等。如此, 在演唱这首作品时, 必须把情感表达放在首位, 对声乐的技术要求也相当高, 注意法兰西民族高雅浪漫气质的呈现。

德彪西的《曼多林》的旋律采用了快速节奏, 采用了6/8拍。其前奏采用了较为流动的固定节奏型, 且在第一段的伴奏中延续了这个节奏型。用这种方式来模仿曼多林的琴声。德彪西的旋律线条是动机化的、零碎的, 更敏捷、活泼, 用了大跳和较宽的音域, 演唱起来难度很大。[4]德彪西印象主义艺术歌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他们的旋律并非以传统音乐概念中的旋律的方式出现的, 以至于听惯传统音乐旋律的听者误认为德彪西的艺术歌曲缺乏旋律性。歌者在演唱这些作品之前必须对德彪西的印象主义艺术歌曲的旋律有一个全新的概念, 从而寻找这种旋律的最佳表现方式。[5]

德彪西的这首作品从形式上看, 也是采用传统的三部曲式写成的。其曲式结构图为:引子+A+B+A。应该承认, 人们之所以看重艺术歌曲, 是因为艺术歌曲与一般歌曲的重大区别在于, 艺术歌曲对多声写作和钢琴伴奏有着很高的要求。就多声写作而言, 德彪西的《曼陀林》的和声语言, 具有法国传统的和声语言特点, 但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一些典型语汇也已经出现在这首作品中, 如典型的德彪西式和声进行五度叠置, 引子中即开始出现;在古典和声中T—V—T的和声终止式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只是和声的正常进行;全曲由属音开始, 最后又结束在属音上, 这与中古调式与东方的同宫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是德彪西印象主义和声的典型手法之一。此外, 在调性处理方面, 德彪西的《曼陀林》中, 他以半音和声来表现活跃的气氛, 也用以作调性的转化。在歌曲第一部分第一节歌词结束处, 通过声乐旋律的半音进行与半音化和声停顿在降B大调[6]。

钢琴伴奏方面应该是艺术歌曲的重要特点。德彪西的《曼陀林》的钢琴织体运用了断音和连音、三连音和二连音的对比, 伴奏声部则采用的较为流动的节奏型为, 且在第一段的伴奏中都延续了这个节奏型, 来模仿曼多林的琴声, 钢琴背景是三拍子轻盈的断断续续的五度琶音, 接着, 伴奏中带半音的、明暗色彩交织的和声、没有解决的和弦“序列”, 加上轻盈的节奏, 营造出一种惬意、甜美的意境, 表现出清爽怡人的夜晚人们对歌声的陶醉和对爱情的想往。对德彪西印象主义艺术歌曲中力度的把握是一个难点。由于德彪西印象主义歌曲中温柔、纤细、精致、唯美的艺术风格和淡雅的诗意, 要求歌者不能用浪漫主义强烈的对比和外露的情感来演唱这些作品, 相反, 要求声音的清晰和音色的透明性、抒情性, 要求声音能在有限的力度范围内 (m f—p p) 作出千姿百态的音色变化和多层次的力度变化, 这对演唱者来说是一种歌唱能力的极大挑战。这首作品的力度变化由PP、P、SFP、MF, 力度变化就比较大。节拍的变化从6/8到3/8到6/8;在音乐表情术语来看, 作者运用了最为细腻的表情术语。在第一小节用一个sfp突强和弱音延续来表现曼多林的声音, 然后是和弦PP (很弱) 的弹奏, 来模仿曼多林的琴声。伴奏的弱, 犹如暗香浮动, 承托轻柔的歌声仿佛在诉说。德彪西在踏板的运用上也是相当考究的, 如抬起和放下的缓急程度都有细腻之分, 他还经常把不同功能的和声层次用踏板使之融合, 在弹奏中要做到如此精细是比较困难的, 如果演奏者对他的作品内涵和意境没有准确把握或技巧不够, 只按常规的方法踩踏板, 就会使音乐变得混乱。正如一位钢琴家所说“德彪西与肖邦一样具有天生的运用踏板的直觉, 他们在演奏中不是用脚来支配踏板, 而是用自己的耳朵来支配脚”[7]。要创造一种诗一般的意境, 踏板采用半踩方式, 并不断迅速转换, 这样才能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效果。[8]

总之, 德彪西在《曼陀林》中所表现出的创作技法, 无论从歌词、音乐形式结构、和声语汇, 还是钢琴伴奏都带有其自己的特点, 准确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其美学思想, 也才能正确的演唱此作品。

摘要:德彪西是法国艺术歌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文章就作曲家使用魏尔兰的诗歌《曼陀林》创作的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 详细品评其艺术美之所在, 并其特点提出对歌曲的演唱指导。

关键词:德彪西,艺术歌曲,《曼陀林》

参考文献

[1]http://www.wenhew.com/reading/shuping/200609/2813.htm

[2]阎峰.德彪西艺术歌曲研究[J].艺术探索, 2008 (5) .

[3]倪瑞霖.德奥法俄艺术歌曲简论[J].音乐艺术, 87 (4) .

[4]张琳娜.福列和德彪西同词艺术歌曲创作比较——以维尔兰《豪华的飨宴》中的三首诗为例[J].音乐探索, 2007 (增刊) .

[5]洪江.谈德彪西印象主义艺术歌曲的演唱[J].

[6]林松源.福雷艺术歌曲和声技法初探[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2008.

[7]朱秋华.德彪西[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7.

8.浅谈英文影视赏析课程的教学策略 篇八

英语影视赏析课 教学策略 原则

一、引言

为了符合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需求以及和国际接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结构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逐渐摆脱英语语法占主导地位,而是逐步侧重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英语影视赏析课程,目的是通过这种有趣味性的和较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听说能力。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误解,很多学生抱着看电影娱乐的心态来选择这门课,这样,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就失去了初衷的意义。所以,在英语影视赏析课的教学策略上,需要注意优化我们现有的教学策略,对教学环节有目的地进行改进,已达到英语影视作品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教师在课程前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掌握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最终效果。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1.影片的选择

为了上好一堂英语影视赏析课程,影片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并非所有的英文电影都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欣赏的,因此,教师在课前选取电影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电影的题材、语言以及背景文化等各方面的要素,确保所选择的影片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欣赏。

(1)影片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由于本门课程所针对的是高校的学生,英语电影欣赏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学生正处于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知和形成时期,那些倡导积极向上、内容健康、风趣幽默的影片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益处。

(2)影片语言要清晰易懂。学生学习英语影视赏析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英文电影来学习英语语言知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有限,语言能力及中西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英文电影的选材要语言难度适中、人物对话发音纯正、标准规范、简单易懂。

(3)影片情节不要过于复杂。对于情节复杂的电影,学生单纯从语言方面要听懂看懂就很有难度,更何况去了解影片背后的意义。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对于看不懂的电影而失去了兴趣,对本门课程产生枯燥乏味的问题,教师在选择影片的时候一定不要选择过于复杂的影片。

(4)影片要与时俱进。这一点很重要。由于现在科技的发达等因素,电影界也在日益更新,同时,学生们的口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毫无疑问的说,很多经典的影片都拍摄于多年以前,例如,阿甘正传、音乐之声,等等。这些影片不仅演员演得好,而且影片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于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学生对这类影片并不感兴趣,觉得这类影片内容枯燥,色彩暗淡。反而,他们更专注于现在市场上所流行的科幻大片或者穿越影片。因此,教师在选择影片的时候也要相应的穿插一下影片的题材,尽量选择一些贴近近年来生活元素又充满教育意义的影片。

遵循以上几点,相信在影片内容的方面就可以避免学生对于本门课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反而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背景知识

当教师选片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本堂课所选择的影片进行背景知识的收集,并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讲解。经典的影片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对一个时期或者一个国家的某段特定历史的反映。因此,要想让学生深刻感受不同地区的背景文化的差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尽可能的做好影片背景知识收集的工作,包括与影片相关的文字或者图片,最好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图文并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内容以及背后的意义。

3.小组讨论

在影片播放结束后,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于本部影片的观后感想各抒己见,之后,请部分学生用英文来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此来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个人想法的能力,必要时,可以以书面形式呈现。当然,这种讨论一定要在影片观看结束之后,趁着学生仍旧沉浸在英语语言环境之中,要鼓励学生用英文思考,趁热打铁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教师应注意的是,在学生表达想法的时候不论学生出现了什么错误,都不要打断她的陈述。当然,学生在用英语进行表达的时候肯定会受语言限制的影响,犯错误时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打断了学生而去纠错,肯定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会使学生丧失表达语言的愿望,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应在学生表达结束后,先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再针对细节进行纠正,使学生及实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以达到自我完善。

当然,每一部英文影视作品都是把西方文化生活所展示在我们眼前,所以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培养,使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学生在影片中所遇到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时候能够冷静对待。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差异都需要学生去完全接受的,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文化大国,礼仪之邦,这是我们身为中国人所要掌握的底线,如若在影片中出现了一些西方文化的糟粕,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不可予以学生放任接受。

4.角色扮演

在讨论结束后,这堂课依旧没有结束。教师应要求学生对于所欣赏的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进行分角色扮演。比如,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玛利亚在阿尔卑斯山教孩子们唱Do—Re—Mi歌曲的片段,就被很多人所模仿。通过这类表演,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获得明显的进步,不仅词汇量会有所积累,而且学生可以长时间的记住对白,提高记忆力。这样长此以往的练习下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另外,背诵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欣赏影片后,可以让学生将影片中的经典对白、黄金句型摘录后反复听、重复背。模仿、背诵片中的经典对白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发音和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能准确流畅地背诵一些英文电影中的经典对白,他们在英语交流中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结语

总而言之,英文影视赏析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提高口语和听力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但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设计详细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促使语言学习与应用的有机结合。然而,教师也需意识到,英文影视赏析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定要承担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自己语言能力、文化积累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下的语言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以期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初衷,推动学生各项技能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刘悦.英语电影欣赏课的学习策略和基本教学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9.英文歌曲赏析 篇九

歌词:

有多少沧桑

就有多少迷茫

流过多少眼泪

就会有多倔强

人都会受伤

时间都会泛黄

我站在了原地

一个人放声地歌唱

坚强的信仰

是支撑梦的力量

望不到的远方

或许有最美的太阳

坚强的信仰

使全身充满力量

就算无尽惆怅

也无法阻挡

有多少沧桑

就有多少迷茫

流过多少眼泪

就会有多少倔强

人都会受伤

时间都会泛黄

我站在了原地

一个人放声地歌唱

坚强的信仰

是支撑梦的力量

望不到的远方

或许有最美的太阳

坚强的信仰

使全身充满力量

就算无尽惆怅

也无法阻挡

坚强的信仰

是支撑梦的力量

望不到的远方

或许有最美的太阳

坚强的信仰

使全身充满力量

就算无尽惆怅

也无法阻挡

歌曲感悟:

10.邮差的经典中英文诗词的赏析 篇十

邮差

THE MAILMAN

It is midnight.

He comes up the walk

and knocks at the door.

I rush to et him.

He stands there weeping,

shaking a letter at me.

He tells me it contains

terrible personal news.

He falls to his knees.

“Forgive me! Forgive me!” he pleads.

I ask him inside.

He wipes his eyes.

His dark blue suit

is like an inkstain

on my crimson couch.

Helpless, nervous, small,

he curls up like a ball

and sleeps while I compose

more letters to myself

in the same vein:

“You shall live

by inflicting pain.

You shall forgive.”

那是午夜。

他从人行道上走来

敲响了门。

我冲过去欢迎他。

他站在那儿哭泣,

向我挥动一封信。

他告诉我那里面装着

私人的`坏消息。

他屈膝跪了下来。

“原谅我!原谅我!”他恳求道。

我请他进屋。

他擦着泪眼。

他那暗蓝制服

像块墨水污渍

在我深红的睡椅上。

无助,不安,渺小,

他蜷起身子像个球

睡着了,与此同时

我以同样的笔触

为自己编织更多的书信:

“你要活下去

靠着制造痛苦。

11.英文歌曲赏析 篇十一

英文电影赏析是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它综合了听、说、读、写各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世界的风俗民情、价值观念、人生百态等。然而,英文电影赏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还处在萌芽阶段。不少教师认为,英文电影赏析对于大学生或者有一定基础的英语爱好者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而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开展英文电影赏析教学则是个既费时又低效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英文电影赏析活动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作为组织者和实施者的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影片赏析的度,这才是每位初中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

不久前,在教学《英语(新目标)》九年级第二单元阅读文本“The Spirit of Christmas”后,笔者总觉得有一种遗憾在心中:学生在进入文本时少有对作品的体验,文本阅读后少有情感上的跃动。在反复思考之后,笔者从网上下载了与所教文本主题相关的英文影片“A 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再利用连续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欣赏。没想到的是,电影欣赏课后,笔者和学生们有如经历了一场心灵上的洗礼——有一个命题摆在了大家的面前:在金钱和生命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现以英文影片“A Christmas Carol”为例,就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同步开展英文电影赏析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笔者认为,初中英文电影赏析教学应是一个将赏前活动准备、赏中任务驱动、赏后总结评价等环节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协调好活动的各个环节,影片赏析前要有背景讲解分析,赏析过程中要重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理解,赏析后要及时布置任务,引发思考与讨论。

一、关注资料搜集 体现一个“联”字

话题关联影像资料的搜集处理是有效开展英文电影赏析活动的前提。选择主题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英文影视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的语料素材,而且对所选择的主题也可进行一个生动形象的介绍,提升学生对教学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教材中的“The Spirit of Christmas”一文概述了富有而冷漠无情、自私透顶的吝啬鬼Scrooge在平安夜遇到了他以前的合作伙伴Jacob Marley的鬼魂。虽然Jacob Marley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但死后却仍然为他自己生前的无情与冷漠付出代价。Jacob Marley希望能够借机帮助Scrooge,避免他以后走上自己的老路。Jacob Marley告诉他圣诞夜会有三个精灵来造访——“过去之灵”(the Ghost of Christmas Past )、“现在之灵”(the 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 、“未来之灵”(the Ghost of Yet to Come )。果然,在圣诞夜,三个圣诞精灵如约而至。“过去之灵”让Scrooge重温了一遍童年的温暖;“现在之灵”带他看到了圣诞节百家欢乐的情形;“未来之灵”让他看到在他衰老之后卧病在床,连圣诞节也无亲人朋友来看望的孤苦景象。于是,Scrooge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才发现原来“施舍”比“接受”更快乐。从此以后,他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并从乐善好施中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笔者所选的影片“A Christmas Carol”由罗伯特· 泽米吉斯导演,金凯瑞等主演,集动画、奇幻、冒险等于一身。在3D特效的加持之下,这部于2009年11月6日在美国上映的影片将同名小说中的场景和画面真切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特别是圣诞节的三个精灵带着老守财奴Scrooge所展开的惊险之旅颇具震撼力和真实感。同时,金凯瑞更把刻薄、冷酷的守财奴形象刻画得丝丝入扣。这一切都让观众对原小说有了更形象的感知和更透彻的理解。英国广播公司(BBC)曾这样评价说:“看着这样令人惊奇的影片,以及那些细致入微的大银幕上动画人物的面部表情,不由要惊叹,狄更斯的原著又以另外一种方式复活了。”

二、注重背景导入 突出一个“铺”字

背景知识是英语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消除文本的时代隔阂、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等诸多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视听教学中,背景知识与视听内容信息交互或一致时,背景知识会更好地促进视听理解。如果完全没有与视听内容相关的知识,那么视听对观众产生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影片放映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下影片发生的背景、历史年代、主要人物、故事梗概等,因为每部电影不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同时都是一个时期或一个国家的某段特定历史的反映。当然,要想让学生深刻感受不同背景的文化差异,教师自己首先要尽可能地做好影片相关背景知识的收集,包括与背景知识有关的文字和图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片内容,也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穿越语言的表层,有机会触摸到西方文明的精髓。

“A Christmas Carol”的同名小说是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43年。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狄更斯对种种社会问题的批判,比如虐待儿童、贫穷等。而在小说的最后,富有而冷漠无情的Scrooge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并最终弃恶从善。该小说被认为是反映圣诞精神的代表作品。

在向学生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之后,笔者抛出了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1. 如果你生活在狄更斯当年的社会环境里,你眼中的富人们的形象会是怎样的?

2. 你认为圣诞节应该是个怎么样的节日?

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影片欣赏相关联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学生内心深处所蕴藏的情感的源泉也悄悄地被打开了。

三、规范视听过程 落实一个“实”字endprint

英文电影赏析不是单向的学生观看学习过程,教师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与进度,切记不要一放到底。为使影片的视听过程更加合理有效,在播放影片前,教师应注意有意设置几个悬念问题,让学生在观赏中明确任务,在观赏中获取信息。每一个片段放完后,要引导学生回忆影片内容。全片放完之后,必要时也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对重点片段进行重放,让学生在重复中理解电影的主题。

在影片“A Christmas Carol”赏析教学中,笔者将影片进行了片段式分割,以四个影片截图(见图1~图4)来贯穿故事的发展,同时也针对故事的发展情节呈现了相应的问题。

带着以上信息和问题,学生开始了观赏之旅。这样的观赏“代之以感性形象呈现,让人们对信息的接收由‘阅读转为‘观看,改变了人们信息加工的认知方式”[1]。虽然全英文版的电影视听对于初中生而言难度是有些大,但在观赏过程中,笔者却发现,由于学生在脑海中已有一定的图示结构,他们还是很容易地进入到了最佳的观赏状态。

四、深化主题提炼 感受一个“悟”字

在英文电影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适当的观后活动,把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结合起来,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对相关话题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发现、领悟英语学科的思想方法。

角色表演的目的就是理解,理解又反作用于角色表演。在影片欣赏结束后,笔者节选了三个圣诞精灵造访的片段,让学生进行剧本的改编,并要求学生根据改编后的台词分三个场景进行角色表演。英语口语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台词相对较多的角色,腼腆一些的学生可选择台词较少的。笔者先带他们进行了朗读,纠正他们的发音,而后开始组内排练,最后进行全班表演。

在表演呈现环节,学生们声情并茂,既有语气夸张的成分,也有自我创造的过程,入情入境。这种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表演、想象,才是一种真正的情感跃动!

在自编自演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些拓展性问题,如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所带给人们的美好精神有什么异同?有无必要取消或限制圣诞节这个洋节?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出圣诞精神以及文本和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意义,也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总之,在影片观赏后,学生们对教材中的阅读文本“The Spirit of Christmas”的理解也更深了。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习材料的兴趣。”[2]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合理拓展教学资源,将阅读课与影视欣赏相结合,使学生的脑海中不仅有相关故事情节的画面,也记住了与英语相关的知识,更有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感悟,使得观看电影不只是学生纯粹的娱乐活动。在这种情形下,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把教与学变成了一种享受,何乐而不为呢?英语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合理地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在教材阅读文本学习与英语电影欣赏中建构阅读欣赏的框架,让学生通过视听拓宽视野,通过视听启迪思维,通过视听塑造自我。

参考文献:

[1] 于广.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探析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08(1):30.

12.英文歌曲赏析 篇十二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是文化背景最直观、最生动地体现。将英文原版电影赏析应用于高职公共英语视听教学中, 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材料, 而且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社会状况、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地理风光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 既提高了学生的视听能力, 又加强了文化教学。

1 英文原版电影在英语视听教学中的优势

1.1 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西方文化中固有的幽默、艺术表现手法和视觉效果对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英文电影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感染力, 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他们在学习中保持高度的兴趣。

1.2 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

英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就是通过引入和创造各种社会情景,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所传达的意义, 从而运用到实际交际中。英文原版电影情景自然, 内容生动丰富, 语言地道且接近生活, 涉及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社会阶层的言语, 能真实而立体地展现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 既有语言技能学习的特点又有语言习得所需的条件, 可以把学生带入电影的语言环境中, 通过情节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电影里往往有不少英文歌, 学生从歌词中可以学到不少有用的表达形式, 并在娱乐中消除学习英语的畏惧感。

1.3 传递形象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

英文原版电影是现实生活的浓缩与升华, 是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 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其中每个角色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通过电影教学, 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东西方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差异, 从而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 英文原版电影在高职英语视听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英文原版电影赏析的视听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其关键是合理组织起以英语为媒介的有效的学生参与活动, 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认知。要有效地让学生参与到电影赏析活动中去, 各个阶段的组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2.1 影片选择

可遵循以下原则。

2.1.1 内容性、思想性

英文影片的选择是电影赏析的第一步, 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基础。一部适合学生赏析的影片要有大量的语言对白, 情节联系现实生活或反映时事, 主题必须是积极的、高尚的, 避免出现过多的俚语或脏话或是那种充斥着浓重的种族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等文化霸权现象。

2.1.2 全面性、科学性

在保证内容性、思想性的前提下, 还需根据电影的分类选择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影片,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使学生客观、科学、系统地认知西方社会文化背景, 同时也避免重复播放同一类型的电影而导致的厌倦心理。

2.1.3 阶段性、层次性

选择影片的时候, 还需考虑到学生的语言基础, 循序渐进。对刚入校的新生可以选择情节简单、语速适中、发音纯正的, 如《律政俏佳人》、《生死时速》、迪斯尼卡通片《狮子王》、《花木兰》等。对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的高年级学生, 则可以选择社会背景深刻、让人深思和启迪的影片, 如《美丽人生》、《勇敢的心》、《燃清岁月》、《兄弟连》等。

2.2 观前介绍

教师要做好电影背景知识的收集和基础性介绍, 让学生对所要观看的电影有所了解;也可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与影片相关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并相互交流加以补充。文字信息应以英文为主, 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观前掌握一些相关的词汇。同时, 教师可以对电影中人物的对白和行为仔细分析和挖掘, 就电影的情节、主题等方面预先设想一些讨论题或练习。

2.3 影片赏析

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应专心, 融入影片情节, 产生场景感觉;同时不能过多的停留在视觉层次, 要引导学生挖掘语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可结合听、说、读、写、译技能活动的开展, 综合运用通篇放映、分段放映、定位放映等方式, 或整体把握, 或精看精听, 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

3 基于以上理论的教学实践

在理论的指导下, 笔者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利用部分单元听说训练课时针对所教大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视听教学实践。现以实例具体说明。

3.1 影片的选择

本次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了爱、成长、生命、自我救赎这类有深远意义的感性主题片《狮子王》。该片被认为是动物界中的《哈姆雷特》, 一部探究生命中爱、责任与学习的温馨作品, 富有深刻的哲理:生命的轮回、万物的盛衰, 一切都必须依照自然规律。影片对于辛巴与父亲间纯属男人式的情感、整个家族间的向心力与归属感进行了精彩的刻画, 对于权力斗争、罪恶感与生命中应承担起之责任等硬性的主题同样做了完美的诠释。同时该电影音乐洋溢着浓厚的世界乐风, 非洲音乐和西方通俗摇滚乐水乳交融, 恒久不衰:《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HAKUNA MATATA》、《Circle of Life》、《I Just Can't Wait to Be King》。

3.2 影片的赏析

3.2.1 第一阶段:通篇欣赏

观看影片前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选择该片的依据和影片概要、主题,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整地欣赏第一遍。

本阶段任务 (课外) :要求每位学生列举出一个或多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或片断, 由课代表收齐汇总, 选出典型, 并将相关信息在下阶段开始前反馈给笔者。笔者根据学生的反馈在播放软件中对这些片断进行时间标注, 为第二阶段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3.2.2 第二阶段:经典片段精听、评析

对学生反馈的典型片断和笔者收集整理的经典片段进行精听训练。通过给学生重复播放, 鼓励学生模仿片中角色语音、语调和说话的情感。在模仿、角色扮演加深对影片理解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口头进行简单的影评。

本阶段任务 (课内) : (1) 经典对白片段模仿:It's my fault./Never go there!/And so we are all connected in the great Circle of Life. (Mufasa tells Simba an important rule of life) 等; (2) 经典台词翻译, 中英互译; (3) 角色、主题等评析 (爱与冒险的生命感动、生死轮回、智慧传递等问题的思考) ; (4) 学唱《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3.2.3 第三阶段:短剧表演

设置学生导演、编剧, 对该片剧本进行编排加工, 保留适合表演的部分, 在班级学生中挑选角色, 准备相关道具,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最终完成整剧的表演 (表演邀请部分教师、学生观看) 。

本阶段任务: (1) 表演训练; (2) 英文书面影评。 (此两项课外完成) ; (3) 课堂表演。

3.3 实践总结

特色:整个阶段的电影赏析综合了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运用, 更直观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寓教于乐,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 学生在参与影片赏析活动中加深了对爱、成长、生命主题的认识, 陶冶了文化素养、价值观。

问题: (1) 公共英语课为合班教学, 班级人数较多, 在赏析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无法兼顾每一位学生, 学生的参与面仍不够广; (2) 因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性, 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应用能力差别较大, 尤其体现在“写” (影评) 和“译” (经典台词翻译) 方面。这也反映出学生没有很好地注意影片词汇的学习, 对瞬间关键内容把握的能力有待加强。

4 结语

英文原版电影作为英语视听教学的丰富资源, 将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带入课堂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而且更好地促进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摘要:将英文原版电影应用到高职英语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既提高了学生的视听能力, 又加强了文化教学。文章主要探讨了英文原版电影在高职英语视听教学中的优势、影片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并以电影《狮子王》赏析教学为例, 具体阐述了其应用。

关键词:英文原版电影,英语视听教学

参考文献

[1]柴保华.基于原版英文电影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林区教学, 2010 (3) :50~51.

[2]孙丽娟, 时耀红.用外国影视片辅助外语教学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9) :219~220.

上一篇:美丽小河作文下一篇:民族团结一家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