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2024-07-01

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14篇)

1.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一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姓名:袁俊领

学号:20085080194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专业

摘要:开发利用水资源常常必须兴建水利工程(如蓄水工程,引水工程,防洪工程,水力发电工程等),而水利工程的兴建必然引起环境变化(这正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变化就是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后果,具有两个方面:积极的有利影响方面和消极的不利影响方面。自古以来,水利工程都是以改善环境,促进生产发展为使命,从消除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来说是对环境的极大改善,这是主导方面。我国水利建设遵循“除害兴利,综合治理”的原则,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公认。全国现有水库86000多座,总库容4000亿立方米,占我国地表径流的六分之一;水闸25000多座,堤防160000千米,灌溉面积7亿亩,排灌站7000万马力,水电站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机电井2000多万眼。这些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过去侧重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等生产需要,从生态观点,生态平衡的分析角度分析甚少。水利工程兴建必然要以破坏某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为代价的,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局部冲刷、淤积、地下水位升降、土地淹没、次生盐碱化、沼泽化、诱发地震、气候变化、疾病传播以及阻鱼、碍航等生态环境问题,限制了工程效益的发挥,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理影响;化学影响;生物影响 什么是生态观点?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它主要研究生物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美国生态学家E.奥杜姆认为: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界结构和机能的科学,是对自然界最大的综合研究。生态学把生物学和环境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环境是生物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对生物有直接作用的环境因素称生态因素,各种生态因素不是孤立地对生物起作用,而是综合起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素的这种综合就构成了生态环境。在生态学中,还常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用生态系统的概念来加以研究。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自然界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密切联系,所形成的占有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有机整体。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其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且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生态学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整体思想,也就是系统思想,它分析食物,不仅 考虑单个因素,还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仅考虑目前的情况,还要考虑将来的影响发展。生态观点,就是生态学理论中心思想的体现。

在水利建设事业中,往往只顾及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影响;只考虑到单方面的效益,而未考虑对整个环境生态的影响。这类例子很多,例如我国修建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水库淤沙带来的严重后果,导致工程不能使用。又如埃及阿斯旺高坝修建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典型的,它的不良后果是:(1)水库建成后,蓄泄关系改变,且清水下泄,使水库下游河流沿岸侵蚀加剧,岸边村庄被冲毁;地中海沿岸的侵蚀亦加重,海水倒灌。(2)尼罗河上游有丰富的有机质,每年由洪水带至下游,对农业灌溉十分有利,由于水库修建,致使尼罗河三角洲,广大的冲积平原,肥料来源减少,农业生产受到影响。(3)含有丰富有机质的泥沙减少,使以此为养分的水生浮游生物减少三分之一。进一步影响到水生浮游生物为饲料的沙丁鱼,据统计,沙丁鱼的捕捞量,从建库前的每年18万吨降到500吨。(4)加剧了血吸虫病向下游新灌区蔓延,对居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此外,库区淹没,盐渍化损失也是较大的(当然,阿斯旺大坝的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因此,对它的利弊和成败的评价,长期争议)。

由此可见,兴建水利工程,如果缺乏生态观点,往往会事与愿违,且会给子孙后代留下灾难的祸根。这就使我们必须对每一项水利工程研究其修建后所产生的影响

对于许多已修建的水利工程,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称为回顾评价。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进一步克服或改善不利影响的措施。对拟建工程事先估计可能发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为减少不利影响应当采取的措施,称为预断评价(事先评价)。对水利工程引起的环境影响的评价问题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1973年第十一届国际大坝会议有关大坝和环境的论文达50多篇。美国政府于十年前就要求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时,必须对各种方案都要作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的方针是,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同时并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开垦荒地,围海、围湖造田、新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等,必须事先做好科学调查、切实采取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措施,防止破坏生态系统。”同时还要求,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必须在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及各设计阶段,均编制基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1.关于水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工程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一般认为应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现针对蓄水工程,且侧重不利影响分述如下:

主要分为物理影响、化学影响及生物影响。1.1 物理影响

主要包括河库的演变、水文情势的变化,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和对地震的影响。1.1.1 淤积和冲刷

水库建成后将引起河床的演变,上游河床因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淤积而不断提高。泥沙淤积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使水库库容减小,乃至危及水库的使用寿命。我国三门峡水库1960年建成蓄水后,一年内泥沙淤积达12.8亿立方米,占入库沙量的93.2%,至1964年汛后,淤积量已达40亿立方米,水库淤积延伸至渭河下游,潼关以上干流60余公里。蓄水期间潼关河床抬高4.5米,渭河河口形成拦门沙,以后不得已被迫停止蓄水改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泥沙淤积也是突出的例子。

修建水库后,下游河床因清水冲刷可能出现下切,坝址下游的严重冲刷有可能危及坝身的安全,在下游一定范围内,两岸岸坡,堤防基础,桥墩,沿江码头都将受到冲刷。三门峡水库蓄水后,清水下泄淘刷下游黄河大堤,造成严重威胁。丹江口水库下游冲刷范围长达500千米,至1975年的冲刷总量已超过3.75亿吨。

1.1.2 水文径流条件的改变 水库蓄水,进行径流调节,必然引起上下游的水位、流量、流速、水温等一系列水文条件的变化,并由此带来各种影响。

大幅度水位变动的库区,常可以造成库岸大规模的侵蚀和坍塌;库区地下水升高又可造成土地盐渍化、早泽化。水库的调蓄与泥沙沉淀,使河流洪枯水流量比减小,并改变下游河道天然情况下的水沙过程,从而引起下游河道的再造床作用,引起同流量的水位下降,比降减缓,流速减小等变化

其次,库周围地区的大小支流,在水库形成后,其下游段是水库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库水位的顶托,支流库尾段泥沙淤积,致使支流洪水下泄不畅,导致沿河洪水位抬高,洪水淹没面积增大,淹没时间增长。同时,还由于产流、汇流条件的改变,洪水进入水库距离变短,洪水波进库后的传递速度增快等,将使干支流洪水变得迅猛和洪峰增大。

1.1.3 对气候的影响 建筑水坝后,水库库面形成广阔的水域,蒸发量加 大,太阳辐射热得到调节,使河床区及邻近地区气温及温度等要素发生改变,引起区域小气候状况发生变化,如水位的变化,降水分布的变化,以及季节温差可能变小或比较稳定等。

1.1.4 对地震的影响 诱发地震,这是水库蓄水可能产生的一个新问题。世界上迄今发现约有三十座水库在蓄水后地震活动有所增加,我国的新丰江水库,建坝前坝区从未发生破坏性地震。1959年9月蓄水,水位猛涨,地震活动加剧,1962年3月19日发生6.1级地震。可见水库可能诱发地震。但对此尚有不同意见,认为仍然是构造性地震,而不是诱发地震,故还需进一步探索。

1.2 化学影响

化学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水质。

1.2.1水库建成后,水流速度减缓,水库的澄清作用显著,水的感官性状可有所改善。但是流速降低以后,水库的稀释扩散自净作用降低,如果水库周围有污染源存在,必将对水质带来恶化的影响。由于水库蓄水,水位升高,水压力加大,库区如有有害矿物,可被水淹没或通过岩体裂隙、溶洞外渗,也可造成水库水质污染。

1.2.2水库泥沙可以吸附污染性元素(铅、汞、镉、砷等),从而改变水中化学元素的性质,影响水质。如水中汞易被泥沙吸附而沉淀,在底泥中转化为硫化汞,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生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

1.2.3当库内排入大量的有机物质(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使氮、磷元素增加,促进水库内藻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而大量的藻类在水面又形成密集的“水花”。这时,将耗去大量溶解氧,使水质恶化,水库逐渐富营养化。这种富营养化的水库,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不能养鱼、灌溉,水体原有生物区系发生改变,整个水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库一旦富营养化后,很难恢复本来面目。怎样预防水库富营养化以及如何治理富营养化的水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3 生物影响

1.3.1 水库建成后,改变了库区及周围的环境条件,如水库淹没、库水位的变化等可影响沿岸生物的生长,原有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植物群落改变,水库的岸边常生长一些浮叶及挺水植物。这种植物群落的变化可以导致水库周围的早泽化。

1.3.2修建大型水库,还影响到鸟类及一些哺乳类动物的天然觅食及栖息地,这种生活环境的改变将引起动物的重新分布。对于珍贵动物,必须加以保护以防绝种。

1.3.3对鱼类的影响,也是特别严重的,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修建大型水库,能形成广阔的水域,为养鱼提供良好条件。但同时也改变了鱼的生态环境。如河流建坝以后,切断了洄游性鱼类减产,甚至绝种;鱼类产卵场的淹没破坏,影响鱼的繁殖;由于下游水文条件改变,引起鱼类饵料生物的变化,也直接影响鱼类的经济产量;高坝溢流,水流翻滚,卷入大量空气,造成水中氮气过饱和,可使鱼得气泡病而死亡。如何采取措施,保持原有鱼种,发展渔业生产,这是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对人类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考虑是否会造成疾病的蔓延,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为水库建成后,淹没区扩大,库边往往是杂草丛生的沼泽地,为许多传染性疾病的昆虫(如疟蚊),钉螺提供了滋生的场所。对此,必须引起充分的注意。

兴建水库,可获得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的综合效益,大大改善了人类生活条件。但也可能使人类的社会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情况。

2.1 土地的淹没损失:大型水库蓄水后,不可避免地要淹没大片农田,这对人多地少的国家而言,是一个严重问题。淹没损失的补偿,是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慎重对待。

2.2 移民问题:水库淹没带来的大量居民及工厂的迁移和安置也是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要统筹兼顾,妥善解决。

2.3 文物古迹,铁路公路,桥隧涵洞,矿产资源等遭受淹没问题,需要慎重对待,妥善处理,有些可能拆迁,有些不允许淹没又不能拆迁,这就迫使工程的规划设计改变方案。

2.4 景观影响:一般来说,大坝和水库可以使自然界景观增添光彩,成为旅游圣地,但这必须事先注意到避免设计与施工中破坏景观(如刊发林木,乱设取料场等)。在水库水位変幅区,也要考虑库岸的草木植被。

此外,施工时的污染(噪音、污水、灰尘等污染),泄流水雾等都是工程兴建带来的环境问题,都必须认真对待。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兴建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全面评价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由此衡量水利工程开发兴建的利弊,并提出对策和措施,这是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施成熙、梁瑞驹编,陆地水文学原理,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2】 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编,径流形成原理(讲义),1980年。【3】 南京大学地理系,中山大学地理系合编,普通水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4】 R•K林斯雷等著,工程水文学,水利出版社,1981年.【5】 Raudkiui,Arued J., Hydrology, Pergamom, 1979年。

【6】 Donald M.Gray, Handbook on The Principles of Hydrology, IHD,1970年。

【7】 Biswas, Asit, K., Models for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 McGraw-Hill,1981年。

2.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二

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而且是中国可垦荒地的集中分布区,可垦宜农荒地1315.1万公倾,是现有耕地的四倍多,农牧业发展的潜力很大。但是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导致开发利用条件极为复杂,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特征十分重要,以便对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西北地区水资源基本特点

1、水资源地域分布、径流年际变化

西北地区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匀,在水源发达和资源相对比较富裕的地方,土地较少,而在需集中灌溉的地区缺少水资源。如甘肃的陇南山区、青海西南部水资源较多而土地资源少,甘肃河西地区等地水资源少而土地较多,就西北整体来看,水资源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区多而平原少的分布。径流年际变化大,年内的分配也不均匀,西北五省去除了新疆地表径流年深比较稳定外,各汛期径流量占全国总流量的50~70%,径流与降水的年内分布呈一致性,冬春少,夏秋多,来水和用水期不同步,往往在作物春季需水期缺水,造成农业减产。

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全区水资源总量1614亿立方米,为全国的5.77%,多年平均径流深和地表径流总量均居全国各大区之末,流域水循环以垂向运动为主,且地表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以上,以上特征使得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造成工农业生产极不稳定,且由于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水域分散,开发利用难度大。

2、地下水资源相对较丰富

受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条件控制,山前平原区为相对坳陷的构造盆地、堆积着巨厚松散层,构成了较好的地下水含水系统,可以接受山区地下水侧向补给,又具有接受地表水的入渗补给等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因而山前冲洪积平原区是地下水相对富集地带,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碎屑岩沉积盆地中也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水(一般为深层地下水),这是这些浅部贫水地区唯一可靠的水源。此外西北地区分布的诸多构造盆地,基底多为中、古生代碳酸盐岩,赋存有岩溶地下水,如近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岩溶区开展的一些勘察工作,发现了丰富的岩溶水,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三、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水资源的紧缺,水的开发利用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现在很多地区开发不合理造成生态恶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开发缺少统筹规划的全局观

在西北缺水地区,当前对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缺少对流域的统筹规划,各自为政,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只注重局部和地方利益,轻视流域和国家利益的现象较为普遍。其表现在各省、区、市提出调水方案和发展经济时,仅考虑当地受益而很少从全局出发论证工程或企业建设对全流域和下游造成的影响和负面效应。

2、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浪费污染严重

主要是水利设施不够多,对于河川径流的调节能力不够高,使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节水治水意识不足、技术落后等多方面原因,使得西北地区水资源的浪费非常严重,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部分地区仍采用大水漫灌,实际灌水量多出作物需要量的1倍甚至2倍以上,这样不仅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建的水利工程因长期疏于管理而运行效率低下,渗漏现象严重,渠道空流段长,蒸发损失也较大;其次是工业、城市用水浪费以及废水的重复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西北地区河流流量相对较小,自净能力低,而工矿企业污染严重,因此河流污染不断加剧,严重的水质污染对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造成了严重影响,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3、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当

西北地区有独特的水循环系统。从水平方向看,山区降水大而蒸发强度较小,水资源产生于山区;平原地区降水少但蒸发强度很大,降基本不产生径流。地表径流出山口后沿途蒸发渗漏,逐渐耗散,最后消失在盆地中心地带的荒漠无流区。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内陆区地形高差十分显著,从山区到平原,降水频繁地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在平原区修建水库和引灌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低,农耕区多分布在平原,农业用水需求量大,为了保证灌溉用水,又不得不修建平原水库和引灌工程。由于蒸发量大加上灌区配套工程跟不上,渠道防渗率低,灌溉技术落后,灌溉管理不严,水库的渗漏严重,使得水资源利用效益很低。

四、有效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需水和工农业需水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西部开发中应充分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之间协调发展,即实现开发的经济效益,又达到保护目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水资源的利用:

1、从系统角度大力提倡合理用水

西北地区水源数量少,节水也是合理用水的一部分,采取节水措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利用各种先进的节水技术,提高用水的效率。开源节流和节水相结合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工农业、城市生活对水源日益增长的需求。要把自然、经济、技术与社会环境因素综合考虑,是西北地区有限的水资源有效利用。

2、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

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9月,且多以大雨或暴雨形式出现,降雨历时短、强度大,水分入渗慢而产生径流,造成降水资源浪费,因此西北地区的农民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见水就堵,见沟就闸,修谷坊,建塘坝,打水库,提高栏土蓄水能力,解决山岭旱薄地种植果树、粮食和庭院经济用水问题。

3、实施跨地区跨流域调水工程

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因此跨流域跨地域调水显得越来越必要,西北地区属于资源性缺水,在适当的时候启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及其他一些跨区域调水工程,不仅可以大大缓解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而且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可再生维持能力。

4、强化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融入社会各级人士心中,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西部水资源危机,自觉节约使用水资源;同时健全环保法制建设,强化法治力度;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尽快健全流域水资源保护法规。

五、结语

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应该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走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本着“统筹规划、加快勘查、科学开发、加强管理、改善环境、永续利用”的方针,才能实现21世纪西北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我国西北大开发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张平军.西北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李周,宋宗水,包晓斌,等.化解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研究[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赵志农,牛最荣.适应西部开发的水文勘测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水文资源,2001∶41~42.

[4].高志友,罗映光.关于我国西部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3.我国地热资源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 篇三

关键字:地热资源;分布; 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人们迫切要求一种环保能源的出现。这就使得开发利用新的环保型能源——地热能源成为一种趋势。地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但是我国的地热产业正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实施开发地热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对我国地热能源的分布做好全面详细的调查,为今后地热资源的广泛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地热能源的概述

地热能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比较广泛,我国也不例外。当今全世界都对这一新兴的环保能源投入了极大的研究力度。地热能源以其环保性能和可再生性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1.1地热资源分布广泛

我国属于欧亚板块的一部分,具有不同于其他板块的地理优势。而一般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带和大型沉积盆地中。就我国的藏南、川西等地区符合高温地热资源的储存的地理条件。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及东南沿海地区储存着十分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据统计我国的地热资源的储备量占全世界的7.9%,远远超过了煤炭的储备量。另一方面地热资源的分布地区与煤炭和石油不同,它遍及全国各地。即使在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也存在客观的储备量。如果对这些地区的地热能源進行开采利用一定会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不会污染环境。

1.2影响我国地热能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地热能源产业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新型产业,与此同时我们对地热能源的了解和规划都不成熟。这就使得我国在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的过程中要面临许多的难题。例如对于地热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可能对地热资源的认识不到位,利用不合理以及管理不到位,造成了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发展相对落后。而当地的经济发展不能够和地热的开发利用合理的联系起来,这都会使这种新型环保能源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另外我国对地热能源的开发缺乏相应的行政管理体系,阻碍了能源开发利用的脚步。在开采地热能源的过程中,相关的政府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对开采企业的支持和监督。

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概况

地热资源主要以温度进行分类,大致分为了高温区和中低温区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的使用方式是不同的。一般对于高温的地热能源主要采取地热发电的利用方式,而对于中低温的地热能源则主要采取直接利用的方式。

2.1高温地热能源发电利用概况

地热发电与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较,其优点主要在于环保、储备量大以及可再生性。而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较,地热能源的稳定性高。这就使得地热发电的开发变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对于地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且社会的关注度较低,这就让地热能源的发展处于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资金的缺乏和科研人才的不足都影响着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脚步。因此我国应当加大对地热发电技术的科研投资,同时对开发地热的企业进行扶持,加快我国地热发电技术的进步。

2.2中低温地热能源利用概况

中低温地热能源的利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在地热采暖方面。冬季北方地区大多会采取集中供暖,而如今地暖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用于地热采暖的温度一般要求50℃到100℃之间,这个温度范围属于中低温度地热能源。但是地热能源用于采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地热管路在运行一定的时间后会产生一定厚度的水垢,造成室内温度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因此相关的技术部门应当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地热能源的利用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定期对地热管道进行清洗或者对进入地热管道的水进行过滤处理等等。

三、对地热资源进行保护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并不深入以及当前产生的作用并不明显,这就造成了社会对地热能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大。因此为了今后地热能源的发展前景考虑,政府部门及社会应当加强对地热能源的保护力度。

3.1对尾水实施回灌

地热能源实施尾水回灌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地热能源的利用率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地环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地热田进行尾水回灌能够延长地热田的寿命,保持热储储层的压力同时还可以改善地热田的储热能力,这都将提高地热能源的利用率;其次地热尾水不同与我们通常使用的土地灌溉用水。地热尾水里面含有大量的有害元素同时它的矿化度比较高,如果不进行尾水回灌将会造成一定的土地污染和化学污染。

3.2 对地热资源进行合理开采

地热能源属于可再生的环保型新能源,但同时也是有限的资源。地热能源与其他传统能源相比较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开采利用的过程中应当进行合理的开发,不能够肆意开采和超量开采。一方面来说地热能源不合理的开采将会对地热田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另一方面对地热能源超量开采会减少地热田的寿命。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做好监督工作,对开采利用地热能源的企业进行监督,减少地热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提高地热资源的利用率。

四、结论

地热能源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能源在渐渐地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但是目前我国的地热能源开发技术尚不成熟,应用也不广泛,这就让地热能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了制约,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应当加大对地热研发的投资,对这一新兴能源做到合理开采,合理保护,保证地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华.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J]. 中外能源,2013(01)

4.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四

我国西部开发中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几个原则

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区域,实施西部大开发是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开发土地资源,促使土地资源永续利用,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为了认真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和合理利用,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从而为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中,必须遵守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作 者:张俊飚 李曦 雷海章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POLYTECHNIC 年,卷(期): 1(4) 分类号:F3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土地资源   开发利用   基本原则  

5.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五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汕头市潮阳区潮阳第一中学

朱兆营

【摘要】课程资源是保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现有的教材等课程资源不太完善。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就如何开发和利用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提出了详实的实施方案和注意问题。

【关键词】课程资源 通用技术 教学案例

课程资源是保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开发与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存在于学校,同时也存在于家庭和社会;不仅存在于现实的物质世界、还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广泛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点,有效开发、充分发掘和合理运用富有时代特点和地区特色的以及学生所熟悉的课程资源。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地方特色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色特异的、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撷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发学生的直觉体验,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激活课堂教学。

课程资源,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材的设计和开发者,面对的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学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例如,在进行必修2第2章《流程与设计》这一章的教学时,很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教材中的案例——如邮寄包裹的流程,较为简单,学生不感兴趣;而(古)现代的造纸等工业流程等,受制于学生的阅历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生也无法感知。通用技术是一门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注重在技术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课程,因此,开发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操作的案例作为突破口,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关键。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笔者身在潮汕。通过调查发现,泡制潮汕功夫茶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饱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流程。因此,笔者选取潮汕功夫茶的泡制这一案例做为本章的突破口和主线。上课伊始,笔者带了一套茶具、茶叶和水走进教室。学生一看,非常惊讶,兴趣大增。紧接着,笔者利用自身是外乡人这一身份,请了一位同学为全班做了一次功夫茶艺表演。在同学表演的同时,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纷纷为表演的同学出谋划策。同学表演完毕之后,通过笔者引导,学生顺利地总结出了什么是流程、流程的分类和绘制出了泡制功夫茶的流程图。根据课程目标,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笔者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潮汕功夫茶源远流长,泡茶、品茶都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泡茶、品茶是有哪些礼仪呢?体现了潮汕人的哪些精神?

2、古法泡茶的流程是什么?跟现代泡茶的流程有什么改进?为什么能够改进?

3、能否实现潮汕功夫茶像可口可乐一样产业化,走向大众?若能,该如何设计流程?若不能,原因是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问家长、老人,上网收集资料等手段,顺利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流程及其在生产生活当中的应用。

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时,教师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充分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找准切入点。乡土文化,博大精深,“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选取恰当的切入点,才能较为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在进行《典型结构欣赏》一节的教学活动时,笔者决定以潮汕民居为欣赏对象。潮汕民居,起至中原,源远流长,以什么为切入点呢?通过分析教材,学生应掌握从技术、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欣赏结构。因此,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潮汕民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资料。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组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接着展示了北京的四合院,最后,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思考:

1、从外观结构来看,潮汕民居和北京四合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从技术、从外观上欣赏结构)

2、潮汕民居,起至中原。有哪些原因促成潮汕民居和中原民居出现异同?(引导学生从环境的角度欣赏结构)

3、潮汕民居的嵌瓷是非常精细的,包含的文化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几大类?体现了潮人的什么精神?(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欣赏结构)

2)应把握挖掘的深度和广度。挖掘的太深,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的限制,学生无法理解;太浅,学生缺乏热情,没有学习的兴趣;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学生,是课程资源使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不仅教师能较好地把握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也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切入时事热点,开发时代特色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生活,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关注学生生活。要求课堂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能脱节。教学越是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越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有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必修2《结构与设计》一节的教学时,恰逢5.12汶川大地震。强烈的地震,造成无尽的灾难,举国悲痛。学生悲痛之余,也特别渴望了解强震造成大伤亡的原因。笔者因势利导,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1.调查学校及周边地区的典型建筑结构,并进行分类;2.设计实验,验证各种结构类型的受力情况;3.总结归纳影响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的原因。4.动手设计制作一套稳定的房屋。通过这一系列切合时事热点、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学目标也得以顺利实现。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在结合时事热点开发教学资源时,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该深入了解热点事件,找准切入点。切入点的选取,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如,在进行《流程与设计》一章的教学时,可结合神舟7号的发射进行教学。神舟7号发射的整个过程来看,既可与流程结合,也可与系统结合,因此,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切入点是关键;其次,应用全局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全局把握教学目标,先将教学目标分解、细化,然后重组。

三、结合其他学科资源,开发跨学科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通过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整合的过程,亦能夯实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节时,可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教室进行资料的收集,也能够应用在信息技术课程《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一节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如网络信息获取的策略与技巧;在学习《系统与设计》这一章时,既可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进行整合,3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实践操作,掌握系统的组成、系统的特性等知识,亦可与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相结合,制作“水火箭”,实践系统的设计。

学科的融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了解相关学科的教学进度、侧重点,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减少知识点教学的重复;其次,学科教师之间注意协调,实现教学设备充分利用。

总之,能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仅关系到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通用技术课程的能否有效开展。同时,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和不懈的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邓友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3期

6.浅谈乡土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六

浅谈乡土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一些做法

文/潘江

摘要: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它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资源开发;乡土;实践教学

近年来,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围绕教学大纲,在课程资源开发、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下,就围绕语文乡土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中职学校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可能性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许多学校的不少班级都建立了班级学习QQ 群,让学生在群里交流学习心得,解决疑难问题。不少学生还建立自己的微博,在博客里发表自己的诗歌、散文等小作品,不少学生都能制作电子生日贺卡、多媒体幻灯片和Flash 动画。所有这些都为中职学校教师开展语文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乡土语文资源得天独厚,围绕乡土语文课程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探讨研究其成因、历史和发展趋势,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比如,我们镇江,是一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但文物古迹遍布全市,而且众多的历史故事也广为流传。如平民出生的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诗文选集《文选》的编选者萧统,借京口山川之力而创建米家画派的米芾,被誉为11 世纪世界科学坐标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还有被孙中山封为“上将军”的赵声,著名爱国老人马相伯,民主政治家冷y,桥梁专家茅以升等。他们为人类进步、祖国统一和民族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可以展现镇江历史文本化的还有镇江博物馆、碑林博物馆、茅山抗日斗争纪念馆……所有这些都为开展语文实践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二、围绕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做法

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就有“走进家乡”语文综合实践环节。为此,我结合单元教学,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活动目的

1.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进一步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制作文字卡片、PPT、电子明信片。通过叙述、描写、说明等方法简明、生动地表达事物。

3.通过走访、调查研究、电子通讯等手段获取信息,在活动中训练观察、表达、归纳、整理的能力。

(二)做好活动指导

1.活动前的准备。首先,确定小组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把所教班级同学分成六组,自由结合,并推选出各组组长。大家共同讨论,制订计划。其次,确定各小组成员的活动目标。我把这次活动的任务分解为4 个具体的目标,即:(1 )完成关于家乡的综合性简介。

(2)完成家乡自然景观的PPT制作。(3)完成家乡人文景观的PPT制作。(4)完成家乡历史名人的PPT 制作。

2.活动的安排。在实践过程中,我帮助学生联系走访对象,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著名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标志性建筑,并收集相关文字资料。

(三)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好实践主题

为了让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目标明确,提高实践活动的系统性,我帮助学生设计了若干实践主题。比如,围绕《寄奴今寄何所――家乡诗词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实践探索,思考为什么从宋到清,从诗到词,从辛弃疾(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到陈维崧(狮子寄奴生长处,一片雄山莽水――《游京口竹林寺》),从爱国词人到翰林作家,“寄奴”一直成为历代文人笔下一个相当活跃的字符。设计《家乡文化史资源的探究》这一主题,围绕“沈括与《梦溪笔谈》”“桥梁专家茅以升”“萧统与《昭明文选》”“刘勰与《文心雕龙》”“米芾与米氏云山”“董永传说与镇江”以及其他文化名人如刘鹗、赛珍珠、吕叔湘、闻捷、吕凤子等话题,指导学生探访名胜古迹,翻阅图书资料,搜集民间资料。我还设计了《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的主题,让学生实地考察了金山寺、茅山道观、镇江教堂等地,自主探索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在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参观访问、凭吊故居等实践活动,搜集了大量语文信息。

(四)搞好成果展示活动

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个性展示的平台。对探究成果的呈现,我鼓励学生围绕上述4 个目标大胆创新,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乡土语文资源实践学习成果的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如,实物展、网上纪念碑、小报、撰写小论文、内容丰富的PPT 等。通过成果展示,我们发现,学生调查报告有结论和倡议,图片展览有介绍和分析,小论文注重宣传性和教育性,电子明信片将课内的学科知识和课外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整合。所有这些,使他们动手创新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尽管学生的探究成果不一定全面和深入,但他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的安排,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分析综合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关于实践探究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挖掘乡土语文资源,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拓展了学生的求知领域,还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过程。可见,搭建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平台,开展实践性学习,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7.浅谈中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篇七

水资源一词随着时代的进步, 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实际上, 资源的本质特性就是体现在其“可利用性”。基于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制定的《水资源评价活动—国家评价手册》中, 定义水资源为:“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 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的质量, 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1988年8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法》将水资源认定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科学词典》 (1994) 定义水资源为“特定时空下可利用的水, 是可再利用资源, 不论其质与量, 水的可利用性是有限制条件的。”由于人们从不同的侧面认识水资源, 造成对水资源一词理解的不一致性及认识的差异性【1】。

二中国水资源的特点

中国水资源总量约28124亿m3水资源的总量是非常丰富的, 但人均占有量仅居世界第108位, 因此, 中国也是世界上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之一。除此之外,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 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总体来说, 中国的水资源情况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中国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但人均水量较少: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六万亿立方米。其中约3.2万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又回到了大气中, 大约44%的降水量转化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中国平均年径流量为27115亿m3, 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 河川径流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94.2%, 这一总量仅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 约占全球河川径流量的5.8%, 但是中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4, 耕地平均占有水量仅占世界平均值的约79%, 因此, 人均和耕地平均所占有的水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

2.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寡。中国水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很不均匀, 北方水资源相当匮乏, 而南方水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明显,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 枯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发生。我国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之间相差悬殊, 南部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 北部地区则达3-6倍。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 由于季风气候,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由南往北雨季为3-6月或4-7月, 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 长江以北地区雨季为6-9月, 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

3.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不匹配:

我国北方区域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5, 但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水资源的1/5, 北方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27立方米, 仅占南方区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在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0立方米的1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中, 北方区域占了8个。南方区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 北方区域占全国的3/5, 而南方区域每亩耕地占有水资源量为28450m3, 而北方区域只有9465m3。

三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水资源开采过度, 生态问题严重:

由于我国人口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上各种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 因此, 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过度, 也就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由于单方面强调地表水渠系利用率, 使山前冲洪积扇区河流被给地下水量大为减少, 造成下游河道干涸、沙化。

2. 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 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地下水开采过于集中, 在城市地区引起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1) 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华北平原地区的深层水水位以3~5m/a的速率下降。 (2) 地面沉降:超量集中开采深层地下水造成水位大幅度下降后, 多孔介质释水土层压密, 导致了地面沉降, 造成城市雨后地面积水、建筑物破坏等严重危害。 (4) 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 造成水位大幅下降, 地面失衡, 在覆盖型岩溶水源地和矿区产生地面塌陷, 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遭到极大破坏与损失。

3. 水资源污染严重:

水资源是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高度统一, 可用水资源的多少是取决于水资源的质量, 而非水资源的数量。近几年来, 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淮河流域自1979年以来, 共发生水污染事故160多起, 使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价值。海河流域除引滦专线未受到重度污染外, 河系中完全不能利用的河长达1821km。是全国七大江河中水资源最匮乏和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2】。

4. 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对地下水与地表水、商由于下游、城市工业用水与农业灌溉用水、城市和工业规划布局及水资源条件等缺乏合理综合规划。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薄弱, 地下水和水质监测系统不健全。

四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1. 加强水资源保护立法, 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健全和完

善相关法规、条例, 包括公约, 尤其是关于水利与电力、能源和环境、水库和土地, 移民等, 使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2. 节约用水,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 实现联合调度,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水资源, 防止水资源枯竭。

3. 建立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带, 防止水资源质量的恶化和水源的污染,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4. 强化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以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型

的技术与方法如生物降解、生物通气、植物修复等治理污染场地和污染土层, 保护地下含水层。

五结语

水是生命的摇篮, 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 我们要增强水患意识、节水意识, 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实现在国民经济中有一个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体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 才能使我国由农业生产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

摘要:水是地球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同时, 水在人类工农业生产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水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

参考文献

[1]李广贺主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李广贺主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8.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八

关键词:森林食品 开发 利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2-0067-02

我国森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其为我国人民的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的追求逐渐强烈,这就使得森林食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以实现。现代人们逐渐厌倦了都市生活,对自然生活更为向往,对于绿色食品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因此,进行森林食品资源开发成为了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对森林食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使得我国林业的发展更加的健康和迅速。

1 我国森林食品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进行森林食品开发和利用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的内容:其一是一级开发。所谓的一级开发就是利用基础性的研究方式,对我国现有的森林食品资源进行详细的了解,并理清我国现有森林食品资源的种类以及数量,这有利于提高我国森林食品资源的质量,为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其二是二级开发。所谓的二级开发就是在一级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森林食品资源初产品和制剂的开发,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将森林食品资源进行再加工,从而形成新的产品。其三是三级开发。三级开发也就是对森林食品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不断建立完备的加工体系,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开发和利用工作进行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分析,从而开发出更加具有特色化的森林食品,从而使得产品的市场价值得以有效的提升,在市场中占有竞争的优势。

2 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我国森林面积的覆盖率较高,其中所蕴含的的食品资源也相对较多,但是就我国目前森林食品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在开发力度上还有待加强,很多的森林食品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目前的森林食品资源无论是在种类的开发和利用上,还是在品质的开发和利用上,都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我国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森林食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取得的森林食品资源数量、产值以及经济效益都要高于目前我国的生产水平。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我国森林食品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对我国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森林食品资源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科学技术手段在森林食品资源新品种的开发和产量的优化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科学技术培养出来的新品种,有效的提高了森林食品资源的产量,从而推动了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森林食品资源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森林食品资源还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3 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我国森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其中可以用来开发和利用的森林食品资源就相对较少,加之我国在对森林食品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得森林食品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3.2 综合加工度低

我国目前在对森林食品资源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采用的加工手段相对比较简单,加工工艺也相对较为粗糙,这样就是的加工后的产品质量并不符合标准质量要求,从而使得产品的价值下降。我国在新产品的开发上还不够重视,对于多功能综合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很多物种中的特殊成分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从而使得从何利用率下降。

3.3 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

我国目前在对森林食品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浪费现象和破坏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制定相应的保护性开发策略,这样不利于森林食品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就以饮料植物的原料来进行举例说明,一般而言,饮料植物的原料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在对野生资源进行采集和加工的过程中,没有对野生植物的种类进行合理的划分,同时对于采集的时间没有进行严格的规定,这样就使得物种中的有效成分变化较大,原料质量也相应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样就使得产品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无法符合质量标准体系的要求。

4 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森林食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属于跨行业领域范畴,其中包括了种植业、加工业还有销售等行业,森里食品资源的加工和利用具有一条较长的产业链条,在这项产业链条上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几点问题,要想有效的保障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就要采取以下措施对森林食品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1)加强森林食品资源的基础性研究。扩大研究范围,重点进行化学生态学研究。深入研究不同种、变种、变型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同生育期植物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寻求最佳品种及其采收期。

(2)积极开展引种驯化方面的工作。选择市场前景好,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森林食品植物进行品种选育、高效栽培和示范推广工作,在适生区建立森林食品名、特、优商品生产基地,坚持天然野生资源利用与人工栽培基地建设并举,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原料的稳定供应。

(3)大力发展森林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加工。在全国筛选应用前景广阔的野生森林食品植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提纯等深层次研究,建立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森林食品加工或销售龙头企业,使产、供、加、销、保鲜、运输、贮藏等各个环节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森林食品资源还有待提高,其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还具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虽然我国目前森林食品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森林食品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不足进行改善,就能够有效的实现森林食品资源生产的集约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开发工作时,要注意生态平衡的问题。在保障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对森林食品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段存礼.木本油料树木——翅果油树.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1):30~31.

[2]萧江华.提供森林食品发展山区经济——蓬勃发展的经济林和竹藤业.中国农业导报,2000(2):63~66.

[3]龙秀琴.贵州木本食用油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4):243~245.

9.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九

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体中的经济资源,具体到企业的人力资源,则是由企业支配并加以开发的、依附于企业员工个体的,对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具有能动性、可变性、组合性三种特性。

一、企业青年人力资源的特点

当前,许多企业年轻人在绝对数量上已具有明显优势,无论是IT产业青年人的独领风骚,还是如电建施工企业青年职工占到绝大多数,单纯就数量而言,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拥有较大实施空间。数量的优势不能说明质量的高水平。从知识层次、情商指数、技能水平、身体素质几个方面分析企业青年人力资源的质量,可谓是见仁见智,差异性明显。以我们电建施工企业青年人力资源质量状况为例,绝大多数青年职工在身体素质、情商指数方面处于高效状态,他们身体条件好、工作热情高,思维活跃、充满激情;但在知识层次、技能水平方面却只有一小部分青年站在高端,人才分布呈金字塔状。这犹如一个沙漏,两头大,瓶颈小,制约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不过换个角度来说,瓶颈再小,所有的沙子都将漏下,每一粒沙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如何开发和利用好青年人力资源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二、企业青年人力资源的需求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在青年时期达到顶峰,此一时期的青年人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热情向上,勤奋好学。由于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较少,他们敢想敢说敢干,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造精神。他们创新意识强烈,敢于标新立异,思维活跃,极富创造性。他们比任何阶段都渴望着成才,渴望实现自我的价值。通过我们经常与青年的交流沟通,通过开展青年人生观大讨论,开展青年职工需求调查得知:青年职工对于企业能否为职工提供学习培训、交流实践的机会,能否提供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能否提供职业发展导引体系,能否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等问题非常关心、十分看重。求知、创新、成才成为大多数青年职工心中最为渴望的事,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求知这个方法和途径,通过不断创新这个实践的过程,来达到成才的目的和结果。

在企业的发展中,青年职工的这种需求最难能可贵,这种高级需求势必引出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满意的员工就不会有满意的顾客,没有满意的顾客就没有企业的发展进步”,如何为青年职工的需求服务,是企业开发和利用青年人力资源首要考虑的问题。

三、深入持久的开发和利用青年人力资源

发现——培养——使用——调剂是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主要环节,它包括两个目标:一是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二是提高人力资源的活力。由于青年职工的特点和需求有别于其它职工,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开发,充分挖掘青年的潜在能力,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提高利用效率,以可持续性发展思路开发和利用好青年人力资源,实现青年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第一、以举荐机制、帮扶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为保障,构建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制度体系。合理利用青年人力资源争强好胜的特点,采取组织推荐或自我推荐的方式推出优势资源。多年来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推荐优秀青年作党的发展对象和企业后备人才”活动作为一个很好的青年举荐制度在实施,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更多侧重于推优入党方面,推荐企业后备人才工作力度不够,由于没有走出就团论团的局限圈,造成双推工作无法全面施展,这需

要团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部门充分协调沟通,使之操作性更强,以此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将人才推向最合适最醒目的位置,使企业与青年达到双赢。帮扶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与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结合起来。给青年人不断的、更多的支持帮助和鼓励:鼓励青年人冒险,宽容失败,激发青年职工的创造热情和革新精神,提高工作绩效;鼓励青年参与竞争,调动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赋予他们更多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激励把有才能,企业所需要的优秀青年吸引过来,通过激励使青年职工最充分地发挥其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公司部分工地实施的青年技术员分片负责制,正是将青年技术人才推向前台,承担更大更强的责任,迅速成长起来。

第二、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依托,加强青年的学习教育培训,营造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软环境。我们的学习,有时存在着几个误区,或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忽略了过程控制;或是形式主义,强调外在精美,忽视了实用价值和内在质量;或是拖沓冗长,不思创新,不以人为本,结果培养出一些培训专业户,这些破坏性的学习,抑制了个人与企业的发展。创建青年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团队的学习和合作。学什么?学做人、学知识、学技能;怎么学?理论实践联系学,导师带徒帮着学,比武练兵争着学。企业要根据青年的特点和需求,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企业文化特色,帮助青年设计规划个体学习目标和措施,加大对青年职工的培训力度和深度,拓展青年整体搭配水平和提高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通过团队学习增强青年的参与感,对团队的愿景和目标凸现强烈的承诺感,增强凝聚力、应变力和创新能力,以个体学习带动团队学习,以团队学习影响个体学习,形成个体与团队互动学习模式。企业可通过实施青年人才工程,通过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有计划开展青年读书学习培训活动等一系列举措,促动青年个体与团队的学习进步。

第三、以青年人才为核心,辐射整个青年人力资源面,形成因人而异的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办法。青年人力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不同的资源有不同的价值。一条鲶鱼可以激活存放在水槽中半死不活的沙丁鱼。一座雷尼尔山峰可以让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为了观赏美好景色而牺牲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海水中的寄居蟹能够长得跟盘子一样大,与在浅水中天壤有别。犹太人因循了“80/20效应”,生意做起来得心应手。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效应法则为我们开发和利用青年人力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帮助。企业80%的利润来自20%的技术与管理骨干。对于这20%的青年人才,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他们创造80%甚至更多的价值。“用待遇留住人才,用情感留住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以合理的薪酬、合拍的企业文化,舒适的人文环境、大量的自我价值体现机会与到位的激励措施,足以让青年人才参与其中、释放能量。处于80%范围内的青年人力资源,虽然他们只创造了20%的价值,但同样也很重要。人力资源具有可变性,今天处于弱势,挖潜改造激活,也有成为强势的可能。针对他们要以激励性扶持政策、竞争性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性学习培训措施进行不断得加压,不断得激发,促使他们迈出走向大海寻求倍长的一步。

10.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十

摘 要:文章认为民族文献信息具有广泛性、回溯性、准确性、有序性等特点。因此,在开发利用民族文献信息资源时,应从加大搜集力度、建立文献数据库、成立研究与服务中心、加强人才培养和运用现代技术等五方面着手。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447()02 0129 02

民族地方文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这项资源开发,不但能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在推动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充实整个中华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宝库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功效。本文试就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特点及开发利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不切之处,恳请教正。

一、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特点

民族地方文献是反映民族地区的过去和现在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民情、山川形势、民族迁徙、地理沿革、天文气象、矿藏河流、城郭郊野等方面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文献。一句话,是具有民族地方特点的丰富的文献资料的总汇。与其它信息比较,它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特点:

1、内容的广泛性。从民族地方文献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来看,它包括了民族地区各个时代的历史沿革等内容,大体分为历史文献类、宗教类、经典类、道德类、文学类、其他学科类型。

2、信息的准确性。民族地方文献大多是身在其境、面临其事的人的著述,所以,它是最基本的信息层次,属于原始信息,比较准确可靠。由于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这种渊源性,它能起到别的`信息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民族地方文献的价值无比珍贵。

3、信息的回溯性。民族地方文献一旦形成,即成为本民族地区历史活动的见证和记录,描述着本民族地区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些信息的储存,成为历史对象,为后人研究古代民族活动的史实、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研究民族地区农牧医技术以及民族地方矿藏资源的状况等问题提供依据。

4、信息的有序性。从民族地方文献实体讲,一般都是经过图书馆的整理、编目。按照民族地方文献内容来源、时间、形成等方面形成有机的联系,因此,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比较规范有序。

二、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作为一种信息,它当然是一种资源,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科学的信息资源。民族地方文献中包含了数量巨大的关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及历史事件的情报,尤其对于描述民族地区历史的完整面貌,是无价的原始资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广泛、大量储存和迅速、系统地提供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为其服务。大力开发、传递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加大对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搜集力度。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对象是信息源,所以加大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力度是非常必要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系统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图书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数量日益稀少,收集不易。基于此,图书馆必须改变过去在采集工作中重正式出版物,轻非正式出版物;重历史文献,轻当代文献;重文史资料, 轻经济资料、自然状况资料的观念,开展全方位的采集工作,以保证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非正式出版物(或称内部资料、灰色文献)这类文献来源十分广泛,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学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它能从各个方面快捷地反映民族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研究及各行业建设中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民族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

2、建立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民族地方文献就其来来看,除一部分公开出版物外,有很大一部分是民族地方历史文献,以及相当数量的非正式出版物,这些文献不可能在版编目,也不可能被国家的文献数据库统一标引,只有地方文献收藏单位才能对这类文献进行整理和标引。因此,应以省馆为龙头,联合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及有关收藏单位共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网,实现优势互补,减少信息资源交叉收藏和重复建库的浪费,促进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整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3、成立民族地方文献研究与服务中心。作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开发利用的研究部门,民族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应认真对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加工、整理、发掘工作,开展智能服务。在直接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情报信息、专项数据资料并帮助论证的同时,应配合市场经济,从大量民族地方文献资料中系统地编制出与市场有关的民俗、人文、自然、工艺、美食等方面有开发价值的二次、三次文献,为各民族地区发展第三产业服务。

4、培养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人才。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收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多思善辨的工作作风,要善于发现捕捉文献信息,必须思维敏捷、手快腿勤,同时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就目前我们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队伍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完全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因此,加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队伍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极其重要的任务。应该在现有条件下加强组织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及相关的博物馆、档案馆、文研所参与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提高人才的素质和水平,保证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互相切磋,活跃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研究,及时学习、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水平。要培养更多的中青年优秀民族地方文献开发人才,使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后继有人。

5、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加强对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就不能简单地、低水平重复前人劳动,而应该是高水平地开发与利用。针对民族地方文献数量巨大、开发利用不足、人才匮乏的现状,我们认为一定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服务,利用计算机技术使民族地方文献尽快实现数字化,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加速资源共享。

总之,根据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特点,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应当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京山.必须加强史志文献资源研究与开发[J].新世纪图书馆,,(1).

[2]包和平.试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民族地方文献目录工作的改革[3].内蒙古图书馆工作,1990,(1).

作者简介:单大妹(1964 ),女,浙江东阳人,青海省图书馆馆员。

11.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十一

【关键词】粮食安全 农业资源 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些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左右中国经济、国民生活的重要因素。

纵观世界形势,因为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粮食的供需不足已经成为世界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严重,目前我国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使用的境外农作物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亿亩以上。因此,如何解决我国人民的粮食问题,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对保障我国人民的生活及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针对我国现有农业资源的使用和布局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自然因素主要有:

一是可耕地资源面积减少,耕地质量降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的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中建筑用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使农业耕地减少亿亩以上,而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仅为减少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一。由于我国土地面积有限,即使增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补充的耕地资源也很有限。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得建筑面积大规模增加还将不断扩大,这些土地大多数都为可灌溉资源的好地。

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及乱开滥采矿产资源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导致水土流失、盐渍化、土地污染和土地酸化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受污染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2.5%左右。

二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我国整体拥有的水资源总量据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常年缺水量为3,000亿立方米。水资源的缺乏导致我国可灌溉耕地资源面积较少,再加上水资源量年级变化很大,而且地区分布不平衡,更使得农田灌溉危机频生,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

我国进行工业化建设而造成的水污染情况日益严重,这些污水80%以上没经过处理便直接排入江河湖泊,给我国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灌溉,全国80%的粮食、90%的棉花、95%的蔬菜产量来自灌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水资源污染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粮食的生产,进而由于水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之一。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体制因素分析:

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对种粮农户进行补贴,但随着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的主要要素机会成本的越来越大,小规模的粮食种植收益相对也就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农民的支出费用增长也抵消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种粮收益难以支撑家庭生活改善,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很多农民不愿种植粮食,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大量土地被撂荒,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我国粮食的长期安全。

粮食是一種特殊商品,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是维系生命存续的重要物资,因此,粮食不能依靠国际贸易来解决,否则将会受制于人,后果不堪设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发和利用好农业资源,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己,适当进口调剂粮食余缺,从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第一,通过有效保证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措施保障粮食安全。严格耕地管理制度,加强农田保护,保证耕地资源的数量。严格管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建筑用地,严查规划用地规模和标准,对大量闲置、撂荒的土地恢复其使用功能,禁止城市盲目扩张,有效保护现有耕地。在保证耕地数量的同时,要科学种植,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鼓励农民发展绿肥和施用农家肥,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第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污染,增加耕地灌溉面积。提倡居民节约用水的同时,也要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水分的利用率,科学种田。对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水资源的优化分配;加强农业水利的工程建设,发展引水调水工程等。合理施肥,推广高效低残留的农药,严禁污水灌溉。植树造林,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净化能力来涵养水源,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水土流失,净化环境,减少水资源的污染。

第三,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匮乏等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现有农业资源的粮食产出率,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及现代化生物技术,大力推广农业的产业化、机械化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提高作物单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利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进而解决我国水资源匮乏的难题。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缓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性矛盾,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第四,开拓农业资源循环利用,降低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发展循环农业。开拓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实行种植业生产的生物资源全程化使用,禽畜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资源化利用,发展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微生物能源,禽畜粪便最经济利用的新思路。进行循环利用与资源化开发。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可治理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可变废为宝,让废弃物作为资源发展循环农业。

第五,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农业资源的价值。利用市场机制的调控,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的价格,有利于鼓励使用者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例如,适当提高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价格,可促进工业和城市居民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利用这些提高的资金积累来投资建设农业节水灌溉设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另外,也可利用加快非农用地的流传市场,完善价格机制,减少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干预,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12.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十二

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 (以下简称“植管中心”) 在以沙棘为代表的水土保持植物规划设计、标准制定、科学研究、示范推广、咨询管理、产业开发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简称农转资金) 项目的促进下, 沙棘生态建设与产品开发取得了较好进展, 促进了农民的收入, 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沙棘生态建设与开发体系正在我国逐步形成。

1 我国沙棘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30年, 我国的沙棘事业不仅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同时也受到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领导亲自到延安、鄂尔多斯等地, 视察沙棘种植和产业发展情况。沙棘事业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时期, 在科学研究、沙棘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营养健康产品, 为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

1.1 沙棘生态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成效显著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沙棘资源量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我国每年投入近1亿元用于沙棘资源建设与开发, 通过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退耕还林 (草) 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沙棘生态治理专项等项目的实施, 沙棘的种植面积成倍增长;同时, 植管中心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 在沙棘种植地区成立了“农民沙棘协会”[1], 专门负责沙棘的种植、管护和收购等工作, 以沙棘产品加工和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沙棘的积极性, 加快了沙棘资源的建设步伐。

目前, 我国沙棘资源以每年6.67万hm2左右的建设步伐稳步前进, 总面积266.67万hm2, 规模由零散向集中连片发展, 不但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而且促进了沙棘营养健康产品的开发。其中由植管中心承担的“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晋陕蒙砒砂岩区窟野河流域沙棘生态减沙工程”项目[2], 已累计完成逾33.33万hm2的沙棘种植面积, 成为目前国内沙棘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沙棘项目区植被面积逐年扩大[3], 多样性不断增加, 土地退化局势得到有效遏制, 生态环境日趋好转。

1.2 科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 技术不断创新

多年来, 植管中心积极开展多部门合作, 联合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大专院校在沙棘良种选育和新品系推广、沙棘栽培和抚育管理等技术创新、沙棘黄酮等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沙棘治疗烧伤、烫伤、胃溃疡等方面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 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 并获取了有关技术专利, 为沙棘健康产品的市场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围绕沙棘良种选育, 植管中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九成宫基地等地, 陆续完成了“叶用型沙棘良种选育研究”、“东北地区沙棘良种选育研究”、“半干旱区生态经济型沙棘育种研究”等3个育种项目[4], 选择出20多个优良品系 (类型) , 其中“叶用型沙棘良种选育研究”获2007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沙棘杂交育种研究”获2010年水利部大禹奖三等奖。

1.3 沙棘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内蒙古、陕西等沙棘主要种植省 (区) , 仅沙棘果叶采摘一项, 砒砂岩沙棘项目区一般户均年收入在300~1 200元, 最高村达到2 100元。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昭乡炭窑渠村是沙棘生态建设的重点村, 全村人均沙棘年收入为310元, 其中有30个农户的户均沙棘收入达到5 000元。东胜区布日都梁镇补洞沟村农民李家夫妇2人, 在冬季抽出1个月采果, 每天采果75~125 kg, 收入达2 400余元。小小沙棘的种植开发, 已成为能发区许多农民的摇钱树, 为当地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2005年以来, 高原圣果、水域山等陆续在鄂尔多斯市建成加工线, 每年加工沙棘果的能力可达2万t, 以其丰富的沙棘资源和雄厚的沙棘产品开发实力,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棘工业园区, 发挥了沙棘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我国沙棘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沙棘产品已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目前, 全国现有各类沙棘加工企业200多家, 开发出沙棘医药、饮品、日化、保健等八大类300多种产品, 年产值逾10亿元。企业发展促进了产品竞争和创新, 国内沙棘产品研发规模不断扩大, 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各类沙棘产品生产技术和包装等方面不断创新, 生产出了种类多样、高档次、高质量、包装环保新颖、可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产品, 不仅拓宽了沙棘产品销路, 使沙棘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倍受消费者青睐, 也保障了人类健康。

2“农转资金”对沙棘资源建设与开发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

2006年以来,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 植管中心陆续申请到了4个“农转资金”项目, 完成了3个项目, 有力地推动了沙棘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进展。“农转资金”项目的开展有力地支持了植管中心沙棘科研成果进入生产的前期性开发, 项目实施已经为项目区沙棘资源培育和产品开发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农转资金”项目的实施, 植管中心已经逐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有效支撑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型科技投入保障体系。“农转资金”项目的启动和落实, 不仅给拥有科研成果、亟需科技投入实施转化的植管中心提供了宝贵的资金, 更重要的是在获得国家支持的同时, 使中心获得了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对于更新理念、提升创造性思维、更加科学地开展类似工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2.1“沙棘生态经济型新品系成果转化”项目

项目年限2年:2006年8月至2008年7月。项目繁育了“经济型”沙棘良种苗木6万株、“生态经济型”沙棘良种24万株;在辽宁、黑龙江推广“经济型”沙棘良种33.33 hm2, 辽宁土石山区、内蒙古砒砂岩区、山西黄土区和陕西毛乌素沙地推广“生态经济型”沙棘良种133.33 hm2。项目以辽宁阜新和黑龙江绥陵为良种繁育基地, 2个“经济型”良种已经繁育出3万株无性扦插苗木, 3个“生态经济型”良种已经繁育出10万株无性繁殖苗木;在东北地区分别推广“经济型”、“生态经济型”沙棘良种40、100 hm2。项目已超额完成了预定研究推广任务。

2.2“沙棘杂交新品系成果转化”项目

项目年限2年: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项目繁育了沙棘杂交新品系24万株;在内蒙古砒砂岩区、山西黄土区和陕西毛乌素沙地推广133.33 hm2。项目以九成宫基地为繁育中心, 已经繁育沙棘良种苗木10余万株, 并建立了良种采穗圃。项目已超额完成了预定研究推广任务。

2.3“叶用型沙棘良种转化应用”项目

项目年限2年: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项目繁育了“叶用型”沙棘良种无性苗木20万~24万株;在晋陕蒙砒砂岩区、甘肃玛曲黄河源头等地区, 建立了133.33 hm2“叶用型”沙棘新品系示范林基地;每年向沙棘企业和当地的养殖企业 (包括专业户) 提供优质沙棘叶原料1 000 t, 作为提取沙棘叶黄酮、加工沙棘叶食品的原料, 或作为高品质饲料添加剂, 发展畜牧业。项目已超额完成了预定研究推广任务。

2.4“半干旱荒漠地区俄×中沙棘优良类型中试转化与推广”项目

项目年限2年: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目前正按计划有序开展有关工作。

3 我国沙棘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前景展望

我国沙棘资源开发近30年来, 已经形成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共同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沙棘生态建设, 对黄土高原等地区的水土流失灾害起到很好的治理作用, 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 还扩大沙棘资源建设规模;通过沙棘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研发新技术, 开辟新领域, 通过对沙棘的营养价值进行充分发掘, 创造营养健康的沙棘产品, 以促进沙棘产业发展, 推动沙棘生态建设, 建设一片青山绿水。

如今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注重健康, 人们对纯天然、无污染、绿色、营养丰富、具有保健作用的功能性食品情有独钟;也逐步接受保健的理念并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为沙棘功能性药品、食品的开发创造了广阔的前景和新的机遇。这些产品的研发生产, 将为沙棘企业腾飞、拉动沙棘资源建设步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沙棘生态建设和开发工作任重道远, 虽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沙棘科研与成果转化工作, 需要继续得到科技部、水利部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展望未来, 植管中心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为指导, 审时度势, 不断开拓进取, 创新沙棘生态建设与开发理念, 发展沙棘健康产业, 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地区贫困的消除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安宝利, 郭敏.农民沙棘协会的作用及其发展[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08, 6 (2) :9-11.

[2]胡建忠.砒砂岩区生态建设的一种创举——沙棘模式[J].中国水利, 2007 (6) :25-27.

[3]邰源临, 胡建忠.从陕西吴起种植开发沙棘资源来谈中国的植被建设与开发问题[J].中国可持续发展, 2006 (3/4) :10-14.

13.浅谈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十三

铁通新疆公司 张岚

【 来源:《新疆通信》上传时间:05-04-15 】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目前,国内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方法,对高素质人力资源进行激烈的争夺。面对这种空前的压力和难得的机遇,通信企业只有顺应形势发展,加强和改善人力资源的管理,才能实现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跨越式开发才能留住人才。

一、人力资源的属性

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既有量的属性,又有质的属性。第一个属性是人力资源的数量,这是标志人力资源总量的基础性特征;第二个属性是人力资源的质量,这是人力资源总体素质的指标,是反映人力资源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其数量更重要。

人力资源的质量综合体现在劳动者个体和整体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政治素质等方面。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应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尤其是在以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通信行业,真正拥有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也就拥有了更强的竞争实力。

二、通信行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容易存在的问题

1、只把员工看作一种成本或工作要素。认为其只会对部门的资本、资源进行消耗,没有意识到员工作为资源,与其他一次性开发利用的物质资源的不同。

2、一般把员工看成是被动的工具。认为他们的存在无非是为了满足公共部门工作的需要,其地位是附属性的,因此在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实践中比较注重管制、监控等。

3、管理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对员工进行考核、奖惩、工资等的管理,缺乏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开发;

4、只看重员工的现状,重视职工的目前使用,而不太重视其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新形势下通信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特点

在将工作重心放在技术、资金、设备的同时,还应认识到人力资源的特点与重要性。不能凭借对硬件和资金的处理解决经营上的管理问题,忽视人力资源的特性。因此,在对人力资源工作进行管理革新之前,有必要充分、正确地认识人力资源的特点。

1、人力资源具有高增值性。人力资源基于“人”的特性,其所产生的价值与影响、收益的份额远远超过其他资源,并不断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在上升,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也在上升。同时,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在投入使用后都可能引起损耗。但人力资源却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更新和发展。因此,人力资源是一种高增值的资源。

2、人力资源的使用具有时效性。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可以闲置,资金和财政资源可以存于金融机构,但人力资源往往无法储存。如果不及时应用就不能获得已有的价值,同时也不能保留人力资源日后使用。社会知识、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闲置式”的人力资源逐渐流失其价值与特性。因此,闲置的人力资源是巨大的浪费。惟有前瞻的、有计划的适时使用人力资源,才能发挥其作用。

3、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持续性。为了维持和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只有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要求,持续不断的投资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拓展其知识、提高其技能、优化其心理素质,才会使其价值得到增加。而且当人力资源经过新的开发后,其素质能够不断得到提高,原有的素质也会在新的开发中附加的发挥作用,并始终保持保值、增值。

4、人力资源具有特殊的资本性。(1)因为人的能力是后天获得的。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投资程度,所以它是投资的结果和产物;(2)人力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不断的给投资者带来收益。这种收益既可以直接表现为货币形式,也可以非货币形式表现出来;(3)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劳动者自身的衰老即是有形磨损,而知识和技能地老化则是无形磨损。由此可见,一般的实物资本普遍存在收益递减规律,而人力资本却体现出收益递增的规律。其收益份额大大超过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显现高增值特性。因此我们说,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实属最重要的资产和资本。

(二)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通信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改革人事制度环境。人事制度的目标、趋势、认同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能否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因素。人事制度的改革与人力资源管理紧密相关。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才能加强和改善对公共人类资源的管理,并提供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而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必须经过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才能建立健全。因此,应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铁通新疆公司脱胎于铁路系统,于以往铁路系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同时也表现在用人机制的变更与改革。职务高低、薪酬多少不再象以往一样需要论资排辈,而是由个人的能力高低与为公司所创造的价值大小决定;岗位人员的录用与流动也不是行政指定,而依靠于岗位竞聘与竞争机制,为不同特长的员工提供展示的舞台与机会,使公司的管理人员逐步向年轻化、专业化靠拢,一大批富有进取、奋斗精神的年轻人活跃在市场经营的重要岗位,为公司的经营发展注入了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2、创造良好的部门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泛指一个单位、部门或组织内部形成的所有成员共同持有的一些与单位、部门或组织相关的价值观念、信念,这些因素使其更具特色并区别与其他组织。通信企业应进一步建立员工的管理理念、共识、价值观和特定的行为规则、团队精神、进取性和竞争性,以及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因为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员工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对人力资源的具体管理也有着重要影响。

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铁通新疆公司从成立以来就坚持把企业文化的整和、创新与公司的建设发展紧密相连。在公司组建、发展、经营的创业过程中,铁通新疆公司的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在公司成立伊始就开展了“脱胎换骨”大讨论活动,之后在公司内部从上到下开始了打造“铁通人”精神的企业文化塑建活动,以 “从思想上建企业”为指导思想,通过“铁通人”文化的打造,在员工意识中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认识与观念,通过“铁通人”文化氛围的营造,树立共同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从而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归属感、使命感和向心力。通过专门的培训,使员工明确支持和鼓励什么、禁止和反对什么、提倡和宣扬什么,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企业的价值观和“铁通人”内涵,在耳濡目染中使铁通人的企业文化渐入人心,渗透于公司的各项行为规范与员工的行为准则之中。

3、合理使用人才,做到适才适用。适才适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本主义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和运用,就是要使各类型、各层次的员工都能得到合理的、最充分的使用。根据每个员工的能力种类和能力高低,科学地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其能力与具体承担的工作相称,从而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展所长的目的。准确、全面地掌握员工的实际能力、特长和各自的差异,是做到适才适用的前提,也是按照各自能力与岗位要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特长,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的条件。

有一件简单的例子。铁通新疆公司某分公司原有一位员工在办公室工作,她为人热情,性格开朗,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较强。公司领导根据其特点,将其调入了营销中心。在短暂的适应期后,该员工即发挥出其特长,成为该分公司营销中心里销售业绩最好的人员之一。

4、使用与开发并重。如果只重视使用而不注重开发,那么就不仅忽视了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形态的性质,使人力资源管理落入传统套路,而且还会使生产力的持续增长缺乏后劲。因此,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使用、开发的双增效应。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在合理使用员工的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继续教育,不断进行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是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市场营销效率的最佳选择。

铁通新疆公司采用多项措施积极鼓励员工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自学或参加培训,采用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每年为员工提供数十个进修名额。此外,铁通新疆公司还制定了针对领导层、管理层、基础营销层等不同层面的培训计划,以使各层面的工作人员都能接受到与之相应的学习与培训。2003年4月,铁通新疆公司对所属各分公司领导层及公司事业部领导人员组织进行了MBA短期培训,从理论和认识上对领导管理层进行了强化与提高。从2003年3月至5月,铁通新疆公司连续举办了四期通信业务培训班,并两次组织人员对全疆所属的各分公司进行了业务巡回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通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了市场营销效率。

5、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源泉,员工也就不会进一步发展。员工的发展除了内动力以外,外动力也就起着重要作用。外动力一方面来自部门对职工不同层次愿望和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来自于部门创造出良好、有序的竞争环境。通过这些来激发、鼓励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使企业展现出生机和活力。

14.浅谈期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十四

关键词:期刊资源,开发利用,服务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世界千变万化,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知识文献成倍增长, 读者最需要的是以有限的精力, 用最短的时间, 获得最好、最多、最新的信息, 而期刊又是当今世界传播知识信息的一种重要工具, 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说, 要了解各种新颖或意想不到的知识, 只有阅读期刊才能获得。

近年来, 由于情报信息传递的需求, 期刊不仅名类繁多, 发行量成倍增长, 而且学科范围亦不断扩大, 在传播新学科、新技术、新发明、新思维等方面都有它独特的功能, 其信息量约占科技信息总量的65%~70%。因此, 期刊工作已成为图书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期刊与图书利用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期刊文献优势:a.出版周期短, 传递信息快, 内容、观点和思维新。b.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物不断更新。c.种类多、发行量大。d.受益广、读者多。e.期刊参考价值大。期刊非常适合信息社会需要, 对高校教学、科研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了解当今的科学领域和科学发展动态, 是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

所谓期刊的开发, 就是把蕴藏在大量期刊中的情报信息开发出来, 提供给读者利用, 并创造出新成果, 产生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的开发程度和深度直接影响期刊的利用效率和质量。期刊开发具多层次性的特点, 这种多层次性是读者对期刊信息需求复杂化趋势的结果, 只有对期刊进行多层次的开发,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

1 期刊文献的开发, 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以种、期为对象的浅层开发。浅层次开发是对馆藏期刊外表特征的揭示和原始期刊的借阅, 满足大众性读者的需要。为了方便读者利用, 组织排列期刊, 图书馆要对期刊进行分类编目、科学排序, 并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向读者提供原始期刊的阅览, 这是最初的开发。编制期刊目录, 尤其是现刊和过刊的记到目录, 既能揭示期刊又能组织期刊, 属一次开发内容, 为浅层次开发。浅层次开发形式多样, 可以是新刊报导、新刊展览, 也可以是回溯性期刊目录、专题期刊展览, 也可以反映一定时期期刊出版状况的出版发行目录。

第二层次是以篇章为对象的中层开发。中层开发是在浅层次开发的基础上, 将分散在不同类型、不同文种、不同栏目中的期刊文献篇目和内容等有关特征, 按照一定的方法重组合成定的知识信息系统。

第三层次是以信息内容为对象的深层次开发, 即以期刊内含的事实、数据等信息为开发点, 编制文摘式专题信息、综述、评述, 开展定题服务、查新服务、咨询服务、预测服务、情报服务, 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期刊深层次开发的形式很多, 一般来说, 下列形式是行之有效的:

a.二次文献开发。充分利用馆藏现有期刊资源, 开发其使用价值。

b.专题开发。期刊门类繁多, 内容复杂, 图书馆工作人员结合本院实际和特点, 将期刊内容归类后进行加工、整理。如摘录原始资料, 专供承担学校主要课程教材编写任务和科研课题任务的教研人员大量的查阅资料时间。开发期刊信息, 并为用户提供服务, 这不但给直接用户带来效益, 还可以通过此举扩大影响从而获得社会效益, 同时图书馆通过有偿信息服务获得经济效益。当然, 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两种效益的关系。

c.建立期刊开发信息反馈系统。期刊开发利用的质量高低, 要通过信息反馈来检验, 因此, 必须建立期刊开发文献开发利用信息反馈系统, 这个系统的建立要做许多工作, 包括反馈信息的收集、研究和处理三个阶段, 以利改进管理工作, 提高期刊开发的效益和质量。

2 期刊的利用

期刊用户要在期刊工作信息化的过程中掌握利用期刊文献的主动权, 适应多变的信息环境, 提高利用期刊文献的功效, 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强化期刊利用素质。

期刊利用素质包括三方面要素:a.信息意识, 指人们对信息的认识程度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自觉性。利用讲座方式开展用户教育, 向期刊用户介绍期刊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书刊文献检索知识, 培养用户利用期刊资源和他人成果为自己的科研、学习服务的意识和本领。b.信息能力, 指人们获取信息的本领。一些非知识的信息, 往往隐含于期刊论文中, 用户很难一下子就把这些信息找到, 这就要求用户具备一定的观察、思维、想象、整理、研究以及开发、表达的能力。c.知识水平, 指用户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语文素质以及相关思维能力, 才能较好地吸收期刊中的信息, 并进行相互传递。

2.2 浓化期刊利用兴趣。

浓化用户利用期刊的兴趣, 保持一种经常的、高昂的趋势, 应从各级领导着手, 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科研成果, 形成一个良好的求知气侯。

2.3 优化期刊利用行为。

就是要使期刊用户置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 保证各个环节的高质量, 使期刊便于用户的利用。这主要应从期刊借阅手续、阅览室的布局、期刊管理者、期刊利用者等多方面考虑。如从期刊利用者方面讲, 应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科研兴趣, 自觉的信息意识, 了解利用期刊过程中应遵守的图书馆各种规意制度, 以及熟练掌握利用现代化设备检索查询所需期刊信息的方法技巧和将期刊信息进行传递甚至精化的流程等。

开发是一种手段, 服务则是目的, 或者说服务是检验开发活动质量的尺度。早在1965年, 世界第一种期刊———《学者杂志》 (Journal des Scavans) (该杂志后改名为《科学家杂志》) 创刊时, 编者就曾提出, 创办期刊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不花多大气力就能学到东西”。当然, 我们研究期刊文献开发的目的, 不仅要实现创刊的初衷, 而且还要将隐含在期刊文献中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激活, 使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这一目标,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服务方式。

a.要从被动、单一性服务向主动、多样化服务转变。如及时揭示期刊文献的内容和学科动向, 开展代查服务和课题跟踪服务, 编制检索刊物, 还可以为重点用户建立联系卡, 记录近期内教学科研工作进展情况、文献需求内容及重点, 然后进行定题跟踪服务, 为他们及时提拱期刊文献信息, 同时采用其他方式, 如借阅、复印、编制专题期刊目录等进行灵活的配套服务。

b.要从单纯提供期刊信息逐渐向参与服务转变。也就是说期刊工作者不再仅仅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提供期刊信息, 革命家直接介入科研、生产、决策活动。例如, 近年来不少高校图书馆除了在教学、科研、生产活动中开展课题跟踪服务、技术中介服务以外, 还直接参与科技兴农、为乡镇企业引线搭桥、管理决策,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c.要根据读者需要提供特色服务。如除口头咨询外, 还可用电话、电视以服书信的形式进行咨询, 为高校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专题服务”, 开办“怎样撰写毕业论文”、“如何查找、搜集报刊论文资料”等系列讲座, 在校园教学区的主要路口设立还刊箱方便用户还刊等。

d.重视期刊文献的参考咨询服务和宣传报道服务, 积极主动向读者宣传期刊得用知识, 介绍馆藏期刊及其排架情况和查阅方法, 主动编制某一专题的主题索引、主题目录, 为重点工程、重点科研项目、重点用户进行情报研究服务, 为用户进行外文期刊的代查、代译服务, 由过去提拱卷期为主, 逐步地转向以提供篇章、知识单元和信息为主。

参考文献

[1]柳较乾.期刊资源开发利用的四层次[J].图书馆建设, 1995, 1.

[2]张怀涛.书间觅理——图书馆学文选[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2.

上一篇:POS机套现的原理下一篇:简单脱贫攻坚感恩奋进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