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自我鉴定

2024-09-15

课题成果自我鉴定(共10篇)

1.课题成果自我鉴定 篇一

附件3:

甘肃省教育科研成果鉴定材料装订格式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X五” 规划XX规划课题成果鉴定材料(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

课题批准号: 课 题 名 称:

负 责 人: 工 作 单 位: 申请鉴定时间:

(封面)

甘肃省教育科研成果鉴定材料目录(装订顺序)

一、课题立项通知单(复印件)

二、课题研究总报告

提示:

研究报告是描述一项课题研究的进展和结果的文件,一般应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承诺预期成果为研究报告、(系列)论文的课题,本“研究总报告”可作为课题鉴定的“成果主件”,三、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课题实施期间,课题负责人、课题组研究人员撰写、发表的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复印件(复印件要复印刊物的封面、目录和论.........文)。

四、《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单独装订。

五、重要变更申请及获准批复(复印件)。

(所报材料要集中装订成一册,加上封面、目录,便于分类、检阅和评审。所报材料一律不退,请自行留底!)

2.课题成果自我鉴定 篇二

据了解, “马铃薯雪花全粉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采用水力输送系统和微剪切制泥, 有效降低了物料褐变和产品淀粉游离率, 改善了产品感观质量;通过优化干燥流程, 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雪花全粉的产品质量。同时, 生产用水可重复利用, 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年产3 000 t的马铃薯雪花全粉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其工艺技术与关键设备的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关键单机XGT20/42滚筒干燥机, 具有中置式喂料、圆形无剪切螺带双向分料、五辊式高粘物料均匀布料、0.15 mm薄膜快速干燥的特点。LQ-1200型冷却机, 采用逆流冷却原理, 具有多孔大螺旋叶片无剪切连续输送, 改善物料冷却淀粉老化的效果。SHL-800型水力输送机组, 配有设计开发的双通道、低扬程、大流量、无损伤和无堵塞水力输送泵, 具备了清洗和输送及防止氧化褐变多功能结合的特点。

“BS30型高效锉磨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关键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具有高线速、刀具双面密齿与寿命长和换刀速度快的技术优势。采用可拆式全剖分式轴承结构, 提高了拆装效率。设计开发的筛板长孔方向与转鼓垂直结构, 对甘薯长纤维的剪切率适中, 有利于物料有效分离。

“全降解食品包装制品研究与开发”在植物纤维原料特性研究的基础上, 对干法成型机理、各种助剂和工艺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 优化了餐饮具的干法成型工艺参数。研制开发了植物纤维干法热压成型机, 采用精量供料、内置式组合油缸慢速加压和快速卸压等成型过程, 并采用模具锥面精确定位、仿形除边、紫外杀菌、计数包装和快速热补偿等技术, 达到热压成型生产要求, 填补了国内空白,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与表述 篇三

一、提炼和表述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

1.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炼和表述教育课题研究成果,必须本着对教育科学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准确、恰当地反映研究成果。不能主观臆断,不能轻率否定或随意贬低他人已取得的成果,不能夸大和拔高自己的研究成果,更不能不加注明地引用别人的成果。

2.严肃的求实精神

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提炼和表述课题研究成果,首先要做到材料真实,尤其是数据必须确凿无误。其次是在材料的取舍上,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为标准,符合自己观点的就保留,不符合的就舍弃,甚至隐瞒反证,自欺欺人。

3.严密的逻辑思维

具有逻辑性是课题研究成果最起码的要求,提炼和表述教育研究成果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比如,使用的概念要准确,概念之间的关系要清楚;判断要正确,推理要符合逻辑;要掌握探求因果联系的基本方法,了解论证和反驳的种类和规则。

4.严格的语言规范

提炼和表述课题研究成果必须使用规范的学术语言,具有朴实的文风。第一,要遵循语法规则,准确表达概念。第二,不宜使用文学色彩过浓的语言,以免影响成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第三,慎用模糊词语和比较词,用词做到准确无误。第四,评价别人研究成果或与人商榷时,注意行文分寸。

二、提炼研究成果的主要策略

1.提炼中心,挖掘新意

提炼课题研究成果的过程是一个围绕课题“中心问题”寻找理性答案的思维过程。提炼中心,首先要有本质意识。要善于抓住问题本质,从研究资料中提炼出带有规律性、富有指导性的中心话语。其次要有时代意识。要认真思考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政策、新要求,思考教育教学的热点和难点。三是要有个性意识。成果要充分体现教育行动或经验的“独到之处”,善于把“独到之处”挖掘出来,否则就谈不上研究的新意。

2.实事求是,客观真实

提炼课题研究成果要做到“两实”:一是材料数据实。用客观真实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和数据,描述教育现象,总结育人经验,说明教学问题。不能杜撰研究资料,不能虚构教育现象,不能编造调查或实验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出所谓的“结论”。二是研究案例实。提炼教育研究成果必须依据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不能捏造教育事实,不能“移花接木”地拼凑研究资料,更不能想当然地得出某种“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

3.语言简练,生动准确

提炼课题研究成果在语言方面应力戒两个倾向:一是戒花哨——片面追求文字美,或者一开始就引两句诗文,以示风雅;或者不必要地旁征博引,造成气势;或者在文字上故弄玄虚,以显深奥;或者在举例中加入过多的描写,喧宾夺主。二是戒烦琐——行文啰唆,不该介绍的反复介绍,不该描述的反复描述,不该修饰的反复修饰。华而不实、重复啰唆的文风与“提炼”成果的目的完全相悖。

三、研究成果的规范表述

1.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

学术论文具有学术性、创造性、专业性等特点,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理论探讨与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和预测性论文三种基本类型。学术论文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其中正文又包括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是学术论文的主体。

调查报告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等特点,按其内容又可分为概况调查报告、经验调查报告、情况调查报告、事件调查报告、问题调查报告、政策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署名、前言、正文、结语与建议、附录等,正文部分又可分为若干章节和条目依次表述。

实验报告是公布教育实验过程与结果的书面材料,具有客观性、简洁性等特点。实验报告一般包括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与附录等。

研究报告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学术性等特点,是课题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将在下一段中对其作具体的介绍。

2.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与一般结构

一篇规范的教育课题研究报告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即这项课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研究这项课题有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要着重讲清研究的理论依据、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讲清研究的主要过程。三是“课题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一般应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方面。理论成果侧重于具有一般意义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途径、策略、方法、模式等,实践成果主要是课题研究对研究对象或研究者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实际效果。

研究报告一般包括标题与署名,摘要和关键词,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意义与核心概念),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效果及建议),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个部分。其中“成果与分析”是整篇研究报告最为重要的内容。一份研究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充分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结果,使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主要看“研究成果”部分写得是否具体、系统、丰富、明确。

3.成果表述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不能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更不能以“成效”代替“成果”。不少教师在表述课题研究成果时,只讲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成绩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了,拿了什么奖,获得了什么荣誉,这显然是将“效果”当成了“成果”。研究报告当然要表述“效果”,因为正是有了“效果”,才说明“成果”的“有用”和“可行”。但是仅仅描述“效果”是不够的,因为别人无法从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也就没有什么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表述不能过于简略。有的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甚至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这些论文也许是研究成果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报告中不能简单地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或者“研究成果详见某某论文”等,而应该将这些论文的观点进行归纳、整合,针对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论成果。如果一个课题是分为几个子课题进行研究的,在成果表述中也要将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做进一步的提炼和归纳。

第三,研究成果的表述要注意文本格式的规范。一是要规范使用正文中的标题序号,做到前后一致、层级分明,序号后面不要随意使用或重复使用标点符号。二是要规范图表的呈现格式,表名在上,图名在下,并按章节或全文分别统一排序、编号。图表中的数据要准确,相关数据以百分数呈现的,一个系列的数据相加后必须是100,否则就应重新核检。三是要规范表述参考文献。研究报告或论文中引用已公开的文献时,应按照有关要求规范标注文献的出处。

4.课题成果鉴定书 篇四

课题成果鉴定书

题名称: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章爱琴宋时娣

单位:句容市实验小学

组织鉴定单位:镇江市教科所

鉴定方式:现场鉴定

鉴定日期:1月14日

一、成果简介(包括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一)学术价值:

1、通过观察、问卷、座谈等多种调查形式,找出了“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2、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影响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各成员在识字、阅读积累、习作等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究,体验到师生感情和-谐、善于用好文本、语文课堂自主、评价富有激励性、语文活动开放等是“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

(二)社会效益:

1、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以书山有路“趣”为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发展个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2、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上了多节优质公开课,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资料,近百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发表获奖。现已有六名教师成长为镇江市骨干教师,三名成长为句容市骨干教师,六名青年教师成长为校级骨干教师。

3、增强了学校的教科研氛围,促进了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本课题组成员涉及到各个年级,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由于本课题关注的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快乐体验,这与新课标提倡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课题组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更新理念,寻找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有效促进了新课标的`全面实施。

二、提交鉴定的成果主件、附件目录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工作报告。3、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示课件

4、围绕课题研究优质课获奖证书和教学设计、案例。

5、围绕课题研究教师发表、获奖论文。 6、指导学生竞赛获奖证书

7、学生学习语文的心得体会。 8、学生优秀习作集。

9、围绕课题研究的调查报告

三、课题组人员名单

序号姓 名职务、职称单 位对课题的主要贡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章爱琴

宋时娣

周 毅

沈艳艳

唐丹丹

陈玉琴

王 辉

蒋建军

俞正霞

高晓凤

刘玉明

芮祥明

葛华星

费云芬

王 舒

朱宏春

裔大兵

中高

工会主席 中高

小高

小一

小一

小一

小高

小高

小高

小高

教导主任 小高

教科主任 中高

小高

小高

小一

小高

小高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

句容实小课题组组长、课题研究总负责、

中年级阅读积累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完成开题结题报告

课题组副组长、低中年级阅读积累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结题材料

低年级识字、口语交际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

低年级识字、口语交际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

低年级阅读、口语交际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

低年级阅读、口语交际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

高年级阅读、积累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

高年级阅读、积累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

阅读、积累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

中年级阅读兴趣培养策略研究

习作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

习作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

阅读、习作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

网络阅读、习作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

网络阅读、习作兴趣培养策略的研究

课程整合、课件、网页制作

课程整合、课件制作

四、专家组鉴定意见

五、鉴定组成员名单

鉴定组职务姓 名单 位职 务职 称签 名

组 长

镇江市教科所(盖章)

5.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评价制度 篇五

1、鉴定前一个星期提供一式二份鉴定申请表,交课题组。

2、由课题领导小组和教科室组织力量进行鉴定,鉴定内容: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计划、全部档案资料。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并评审出成果所属等级。

3、每年评审一次,时间为每年的11月份。

4、鉴定时要提交的材料有:

6.课题成果自我鉴定 篇六

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各区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利于成果的展示和评价,现就规范课题成果鉴定材料文本和装订格式的规定通知如下:

一、报送课题成果鉴定材料6套,每套材料(附电子版)包括:课题立项通知书、《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表》、课题成果公报、研究报告、研究工作总结、相关证明(领导批示、获奖情况、媒体报道及被决策采纳等的证明文件)、重要变更的申请及获准批复、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照片及光盘。研究已出版专著,并承诺以专著为成果主件的,必须另提交专著6册。

二、所有文本统一用A4纸打印或复印。

三、鉴定材料必须统一装订成册。

四、正式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必须明确标注: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说明课题立项、课题批准号、课题类别,否则不予认定。

鉴定材料装订格式见附件。

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9月19日

附件1:鉴定材料装订格式

附件2:成果公告形式2012022101.doc

7.教育科研课题成果质量的九个问题 篇七

关键词: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质量,成果转化

课题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探究活动,它遵循波普尔所说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即“问题→尝试性解决→排除错误→新的问题”(P1→TS→EE→P2)。[1]课题研究成果是科学发现和知识创造的结果,它反映了研究者对于现有知识水平的贡献,也是评判科研活动成效和质量的主要依据。由于教育科研课题的多样性,不同研究主体承担的课题研究具有不同的成果表现形式。大体而言,课题成果一般表现为理论型、对策型和实践型三种类型,它们分别与教育科研担负的创新理论、服务决策和指导实践三大使命相呼应。从2001年到201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立项数量超过5800项,每年平均立项课题400余项,教育规划课题在创新理论、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不断增加的同时,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以201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鉴定为例,共有410项课题完成鉴定,但鉴定等级为优秀的只有11项,仅占结题总数的2.8%。“重申报、轻结题”的倾向会加剧“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2]的问题。在教育科学繁荣发展、资助经费增长、立项途径多样、课题数量可观的当下,质量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突出和紧迫。本研究将参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对于课题成果问题的归纳,[3]结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鉴定情况,系统梳理和分析课题成果质量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成果质量的相应对策。

一、课题成果质量分析的一般框架

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与医学研究和农学研究对于推进20世纪医疗和农业发展的贡献相比,教育研究的成果则显得无关紧要,并脱离实际。以美国2013财年的联邦研发经费预算为例,教育研发经费仅占0.28%,而农业研发和医学研发的经费则分别是教育研发经费的5.8倍和75.6倍。[4]有些中小学教师认为他们不会运用教育科研成果,也没有看到研究成果与自己工作有多大关联。[5]教育研究的这种现状尽管一方面在于教育中人的复杂性和教育成效的长期性,但也反映出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问题。

教育科研质量是教育科研的固有属性满足需要的程度,其主要体现在服务性、规律性和多样性三个方面。[6]教育课题的承担者既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又包括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践者。由于研究对象和自身话语体系的不同,课题承担者在成果质量的问题表征中也有所差异。但不管何种课题研究,都要遵循科学发现的一般逻辑,都要对研究者自身的认知和行为进行“反思性监控”和理性化改进。

根据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认识旨趣理论,理论型、对策型和实践型课题研究分别体现了人类的解放、技术和实践三种旨趣。理论型课题的重心在于“基础性”,即为其他研究和实践提供依据,其成果质量表现在“引用率”和对实践的影响力上,但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思想观念的渗透和启发间接进行。对策型和实践型课题成果则更加直接地作用于实践。尽管三类课题的认识旨趣和应用方式不同,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都致力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在问题意识与实践取向上,三类课题研究是一致的。课题研究的本质是创新,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都属于课题成果创新的表现形式。根据国际上对于创新的一般定义,创新是将新事物引入原有结构的过程,它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同时创新的成果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评判课题成果质量的关键是看它对于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影响力。遵照此种逻辑,课题成果的质量体现在它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上,而价值的大小又取决于课题成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靠性”是课题成果的内在规定性,“实用性”是课题成果的外在规定性。“可靠性”要求课题研究的结论是可信的,研究的过程是规范的。据此,课题成果的质量可以通过“研究的内容是否可靠、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否管用”三个方面进行评判。

二、课题成果的质量问题与对策

当前,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情况看,碎片化、不聚焦、创新不足和低水平重复等现象明显,教育课题成果质量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九大问题。(见表1)

(一)内容与结构

1.概念范畴模糊与澄明

概念是课题研究的细胞,范畴界定了课题研究的范围。概念范畴的模糊造成研究方向摇摆不定、无法聚焦,从而无法进行科学研究。概念范畴的模糊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核心概念界定不明,对关键的核心概念一知半解甚至误解,凭个体经验想当然地误读和滥用。某些课题研究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体育和美育,把合作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合坐学习”。二是相关概念区分不清,即对关联度较高的重要概念不加区分地混淆使用,造成课题研究内容的无边界性和思维的混乱性。某些课题研究对于校园文化和学校文化不加区分,对于生本课堂、高效课堂、现代课堂等概念相互混用。三是时髦概念盲目套用,为标新立异和迎合潮流而追求概念的时尚化和口号化。以生态课堂研究为例,“一些研究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刻意追求‘创新’,套用‘生态’新概念叙述旧话语,开展所谓的‘标签式’生态课堂研究”。[7]

概念范畴模糊的问题在基层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管理者身上表现较为突出。从课题研究者的话语实践方式来说,基层教育实践者倾向于具象思维和操作性的概念,通常将某些概念作为一种习以为常的前提假设,不去反思和探究概念的内涵和边界。教育管理者倾向于将政策话语等同于学术话语,他们对研究合法性的追求大于对合理性的追求,习惯于对概念作模糊性界定。概念范畴不清的问题尽管在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的研究者身上表现不太突出,但也会随着学术研究热点的不断转换而对概念进行表面化和随意性界定,因而能够经受时间检验的概念界定通常较少。

对于概念范畴模糊的问题,课题研究者首先需要对教育概念进行“陌生化”处理,搁置对于概念的习惯性理解,把片段化、经验性的“意见”上升为系统化、抽象化的“理性”。比如对“有效课堂”这一概念,研究者就要澄清“有效”究竟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全面发展而言。在概念范畴的界定上越“钻牛角尖儿”,就越能找准研究的问题和对象。其次,课题研究者需要反思国内外“时髦”概念的适切性问题,特别是要认清概念范畴产生的特定“语境”,思考概念与现实的适切性,避免课题研究成为国内外时髦概念的“跑马场”。比如美国语境中的“择校”与中国就有很大不同。最后,课题研究者需要依据现实问题抽离出概念范畴,确定概念能否反映实践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和阶段性特征。比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地域中,教育公平概念的具体指向就所有不同,或者强调同等对待所有人,或者强调区别对待有差异的人。课题研究源于问题,问题的发现源于理论的自觉和反思,而理论自觉则始于对概念和范畴的分析、探究与澄明。不重视概念范畴的界定或者概念范畴界定不清,课题研究结论必定不会可靠,遑论高质量成果。

2.理论深度欠缺与拓展

课题成果的“含金量”取决于理论反思内容的比例。理论深度欠缺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三“无”。一是“无理取闹”,此类课题成果的理论框架不完善或者根本没有理论支撑,某些冠之以“行动研究”或“实践研究”的课题,由于缺乏理论支撑或行动反思而沦为工作总结,费时费力而不讨好。二是“无病呻吟”,此类课题成果为“装饰”自己的研究成果,生搬硬套地找来若干理论,而对于理论本身却一知半解,纯粹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某项关于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能够找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看似理论丰富,实则空洞无物。三是“无关痛痒”,此类课题的理论基础或理论框架与实际的研究内容缺乏关联,理论阐述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对于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则是“隔靴搔痒”或根本“无关痛痒”。

缺乏理论分析或者盲目装填理论造成了课题研究的平面化和碎片化。理论深度欠缺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研究者没有认清课题研究的本质以及理论的生成方式。首先,从课题研究的本质来说,它通常是由问题引发的有意识的理性反思过程,它以创新和发展为导向,研究发现一般会带来知识范式的转型。而日常的工作研究则通常是任务使然,它一般是无意识的感性化和经验化活动,它以维持和稳定为导向。(见表2)

以工作研究代替课题研究,必然会降低课题成果的理论反思水平和知识创新水平。其次,从自下而上的理论生成方式来说,某些课题成果未能将碎片化、个体化的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综合化的理性认识,由此造成理论深度不够的问题。从自上而下的理论演进方式来说,某些课题成果的理论分析停留在表面化和简单化的层面上,未能用适切的理论观照研究的现实问题,由此造成理论分析与问题分析自说自话、缺乏连通。

课题研究是从具象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范式变革。课题研究中的理论分析不是无病呻吟式地套用概念和术语,而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范式和思维品质。对于理论深度不够的问题,课题研究者需要拓展理论视野,把握好三个维度。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即如何使抽象的理论观照具体的现实,以及从具体的问题抽离出一般的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即如何对某个理论认识追本溯源地进行阐释和澄清,并根据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对其修正和完善。正如福柯指出的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的“缓坡历史”,研究者需要重视教育思想的“连续”与“断裂”。[8]三是国内与国际的维度,即如何克服中国语境对于问题分析的制约,同时又能使国外的理论适切中国的现实。国外许多学者倾向于把人文社会学科中的“比较”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试图通过比较推进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化。国际比较对于教育课题研究具有方法论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分析范式,且可以从“局外人”的视角审视国内的现实。但由于教育问题和理论的文化制约性,研究者必须思考国外理论之于中国现实的适切性。

3.研究偏离主题与校正

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性的知识创造活动。在课题立项之后,研究者对于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研究偏离主题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意缩小研究范围,“画虎不成反类犬”。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研究题目较大,但研究内容却极为单薄,造成文不对题的现象。某项关于来华留学生规模效益的研究,最终提交的结题报告却只是一份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几个留学生的访谈,研究严重偏离主题。二是随意变换研究焦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即以研究者熟悉或现成的无关研究充当课题成果,造成课题成果既脱离主题,又重复研究。某些课题研究者以无标识或多标识的成果应对多项课题的鉴定,不同的研究项目却充斥着相同的内容,文不对题、重复研究的现象比较普遍。“删减版”或“山寨版”的课题成果在高校和基层的研究者身上都有突出的表现。

研究偏离主题问题的产生首先源于课题研究中契约精神与学术自由的冲突。按照委托—代理的相关理论,课题申报书是研究者与课题管理者之间的研究契约,在课题立项之后,不能完成承诺任务的行为都视为一种违约。然而,学术自由也使得一些研究者根据自己兴趣点的转移不断变换研究主题,随意扩大或缩小研究范围。其次,研究偏离主题的问题源于研究者对课题设计和论证的不足,特别是对于研究可行性的论证不足。在当前的课题管理体制下,某些研究者为了提高课题申报的成功率,在课题论证中夸大研究者的能力,并以宏大的题目争取高级别的课题。这也是课题研究中“重申报、轻结题”的表现之一。最后,研究偏离主题的问题还源于研究方向的迷失。课题研究过程中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在工具性思维的影响下,研究者常常只关注“怎么做更有效”,而不关注“做了什么”,从而使最终的课题成果与最初的目的渐行渐远。

从2013年开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只设重点招标课题指南,其他类别课题根据研究者的兴趣自行选题。在学术自由拓展的同时,研究者更需要克服研究偏离主题的问题。对此,课题研究者首先需要应对学术自由与课题承诺之间的张力。课题研究是社会需要和学术兴趣的统一,而大学中以知识传授和创造为目的的学术探究,则是学者“闲逸的好奇”或“学科规训”活动,二者虽有联系,却有本质不同。课题研究的问题必须高度聚焦,并在限定的问题范围内展开学术探究。其次,课题研究者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贪多,也不偷懒,某项关于高校评价体系的研究,试图将整个机构或部门的工作都囊括其中,既容易冲淡主题,又无法高效地利用经费。研究者要将研究的问题或目标细化为具体的研究任务,并依此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既要防范无关内容的渗透,又要克服研究的偷工减料,从而把握好研究主题。

4.逻辑结构混乱与克服

分门别类的课题研究只是为了研究和管理的方便,但随着教育问题的复杂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很难以单一的学科视角审视和研究某一教育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课题研究需要汇集不同知识背景和学科特长的专家学者,然而在磨合和整合欠佳的情况下,课题研究成果常常变成大杂烩,造成逻辑结构的混乱。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袋马铃薯”式的课题成果,即课题中各部分内容自说自话、互无关涉。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某些知名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中,这些课题在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后,对个性化的研究风格和内容缺乏最终的梳理和统整。二是“一棵圣诞树”式的课题成果,即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对策建议都是断了线的珠子,缺乏一条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和线索。这类课题的研究内容不是根据研究问题设定的,而对策建议也不是依据研究结论提出的。

逻辑结构混乱问题的产生首先源于现代科研的分工协作机制。从研究者的知识生产方式来看,现代科研已经从手工作坊式的个体研究,转变为多学科协同攻关的集体研究。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的组织化程度极高,无论是课题的选择、研究过程,还是评估、转化与运用过程,都不以单个科学家的意志为转移的。[9]然而,研究者显然还没有很好地适应现代科学生产方式的转变,即便参与集体的课题研究,仍然坚持为知识而知识的纯粹研究,由此造成参与协同攻关的个体研究者之间很难沟通协调。其次,逻辑结构混乱的问题还源于学科逻辑和课题逻辑的冲突。学科逻辑强调知识的累积性和系统性,教学和研究需要层层递进、系统构建,而课题逻辑强调问题的发散性,研究活动需要跨越学科边界。学科逻辑遵从的是为知识而知识的纯研究,它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课题逻辑强调知识的社会功用,它注重知识的创造。在现代社会中,学科逻辑仍然强调个人的体悟和内化,而课题逻辑则强调的是协同攻关。两种逻辑决定了不同的研究取向和范式,高校研究者通常倾向于以学科逻辑取代课题逻辑,由此带来了逻辑结构的混乱。(见表3)

克服逻辑结构混乱问题,课题研究者首先需要遵循问题解决的一般逻辑,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课题研究的内容,各部分内容必须环环相扣,一以贯之。目前的课题研究尽管大部分能够从形式上遵循这一逻辑,但在问题分析的准确性和对策建议的针对性方面仍然有待提高。以问题解决的线索贯穿于整个课题研究之中,可以减少各部分内容对于总体目标的背离。其次,课题研究者需要跳出学科范式对于研究的制约,实现学科研究和问题研究的良性互动。研究者要避免“钻牛角尖”式的学科研究,通过个体研究方式的变革推进基于问题的跨学科研究。[10]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下,课题研究者不仅要成为知识创新者,还要成为知识管理者,他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变得尤为重要。研究者此种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解决团队研究中的逻辑结构混乱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研究方法不当与改进

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得出某种结论所采用的工具和路径,它既是逻辑推理的需要,也是结果验证的需要。课题研究方法不当的问题首先表现为研究方法单一。近十年来,思辨研究是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方法,量化研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比例很小。[11]在实际的课题成果中,某些思辨研究常常沦为经验性和随意性的工作总结,课题成果的含金量大打折扣,所得结论要么毫无意义,要么毫无依据。其次,研究方法不当的问题表现为量化研究不规范。我国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方法虽逐步上升,但存在研究过程不规范、数据分析方法浅显等问题,导致无法解释教育现象的深层规律或动因。问题表现之一是“以偏概全”,某项关于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资本与就业指导的研究,就因为调查的样本太小,缺乏代表性。问题表现之二是忽视因果推断中的内生性问题,即忽视某个既影响“因”又影响“果”的潜在干扰项。[12]教育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但某些研究者常常进行简单化处理,因而所得结论就不具有可信性。

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相比,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还不够成熟,这不仅表现为教育研究方法的随意性和经验性,而且也表现在思辨研究的虚无性。教育课题研究方法不当的原因首先源于教育的实践性,由此带来课题研究者的多样性。不同研究者由于学术训练和认知范式的差异,在研究方法的偏好上具有较大差异。某些基层研究者不太重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习惯于凭借经验进行研究。其次,研究方法不当的问题还源于教育学科的人文和社会学科双重属性,由此带来教育研究中既有基于思辨的哲学阐释方法,又有基于事实的实证研究方法。两种方法的冲突和对抗使得教育研究的定量和定性研究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由于教育学兼具人文社会学科的双重属性,研究者通常需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13]近年来,高质量的教育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采用此种方法。正如美国学者帕迪拉(Arthur Padilla)所说,在研究复杂的教育问题时,定性研究有助于在研究初期形成研究的假设和框架,而定量研究则有助于验证这些假设和观点。[14]当前,在教育课题研究中,一方面由于实证主义范式的支配,存在某种“数据崇拜”,教育研究者试图通过简单化的数据分析为自己研究的“科学性”辩护。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课题研究又倾向于采用叙述和解释的研究方式,缺乏理论指向的描述性研究往往沦为个体经验式和碎片化的资料陈设。因此,提高课题成果的质量,既要克服实证研究的数据崇拜,又要克服经验研究的随意性。教育研究需要在描述、规范、解释、批判四种功能的循环中推出高质量的课题成果。[15]

2.调查研究不足与提高

调查研究是获取第一手数据和资料的主要手段,因而研究的模型和结论对调查数据具有极大的敏感性和依赖性。调查研究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样本的选择性偏误,即在抽样的过程中违背了随机性原则,致使抽样不能代表总体状况。比如某项关于西部地区教育的研究,只选取成都、重庆、西安等比较发达的城市,显然不能代表总体的状况。二是调查工具的有效性问题,“尺子”的好坏决定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某项关于中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在编制的问卷题目上带有很大的内在导向性,致使调查结果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三是有调查无分析的问题。某些课题经过调查研究后,只是提供简单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缺乏深度的数据挖掘和分析。高质量的课题研究需要发掘数据背后的各种关系。

调查研究不足问题的产生首先源于研究者在“价值关联”和“价值无涉”之间的失衡。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关联”和“价值无涉”相统一的原则。为了抵制对自然科学的盲目推崇,韦伯强调文化科学的独特性在于具有价值和意义;但为了保持文化科学的严肃性,韦伯又提出“价值无涉”的主张,反对将学术研究与价值判断相混淆。[16]由于教育课题研究的特殊性,某些研究者常把主观的价值判断与实际的调查研究相混淆,以想当然的结论取代调查研究的结果。其次,调查研究不足的问题还源于教育学研究的特殊性。与自然科学的“旁观式”研究不同,教育学者需要的是一种参与、介入的研究立场。[17]参与式的教育研究表明,许多研究结果的获得取决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交流和互动,这对于研究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学科规训制度不够完善的背景下,许多调查研究流于形式,无法获取真实的数据。

在课题研究中,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准,研究者首先要认清调查工具的“价值关涉性”,在借用成熟的调查问卷时要批判性地认识其价值取向和适用范围,同时研究者在自己编制调查问卷时要克服主观随意性,尽可能地做到“价值无涉”,避免将科学讨论与价值判断混淆。其次,研究者需要强化解释取向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中提升理论的合理性。教育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实践之知”,它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因而调查研究结论的得出要强调此种动态性和生成性。

3.数据资料陈旧与更新

数据资料是课题研究论证的依据和支撑,作为构筑课题研究成果大厦的“砖瓦”,数据资料的质量决定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在课题研究中,数据资料陈旧首先表现为事实数据陈旧。如某项关于英美等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采用的数据仍然主要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数据,而且还是引用他人的第二手资料。这项研究不仅不能反映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而且还有重复研究的嫌疑。其次,数据资料陈旧的问题还表现为理论框架过时。如近年来,随着国外思潮的涌入,建构主义教学观逐渐取代了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教学观,某些依然坚持知识中心论的课题研究就显得不合时宜。

数据资料陈旧问题的产生首先源于教育研究问题的主观性。教育问题的主观性表明了它的社会历史性和文化制约性。[18][18]在特定时期研究什么样的教育问题,常常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的。社会变革越快,教育研究的问题也变化越大,数据资料陈旧的问题也就表现得愈发突出。其次,数据资料陈旧的问题还源于教育学科研究的无边界特征。与物理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比,教育学科还显得不够成熟,教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其他学科和理论的“跑马场”。教育学科边界的模糊或者无边界特征,使得教育研究的议题和话语不断变换。此种学科特征使得教育学科的知识积累不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而是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某些研究成果有时相互矛盾。因此,在此种学科范式下,用于支撑某一观点或理论的数据资料可能很快就显得陈旧过时。

在教育课题研究中,研究者首先需要关注教育问题的文化制约性,了解问题赖以存在的文化历史情景。越是关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越能认识到教育问题的时代性,也越能克服课题研究中的资料陈旧问题,不断更新数据资料,从而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关注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捕捉新视点。因此,教育课题研究者需要具有更加宽阔的视野,越是以“局外人”的视角看待教育问题,越能够摆脱“局内人”无法克服的难题。其次,研究者需要利用多学科的视角形成某些教育共识。教育学科边界的模糊性尽管带来了学科的合法性危机,但也为教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对于课题研究者来说,需要构建教育学研究的“内核”,减少其他学科知识变化对于教育研究稳定性的影响。

4.引用文献失范与防范

学术创新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文献综述的目的不仅是为自己的研究和论证找寻基础,而且也是为了发现研究的空白和问题所在。课题研究中引用文献失范不仅关系学术诚信问题,而且关系学术质量和价值问题。引用文献失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用过多的问题,课题成果中引用数量与原创数量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引用过多的极端情况就是剽窃。引用过多、原创较少就会带来课题的重复研究,造成研究的虚假繁荣景象。以教育公平的研究为例,2005年以来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加,但此类研究存在重复的理论研究以及宏大的政策对策研究居多等问题。[19]二是引注过少的问题。在课题研究中,某些研究者为了增加自己的“原创性”内容,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时未加注释,违背了学术诚信原则。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研究成果的保护,学术规范的制度化需要增强研究者的学术诚信意识。

引用文献失范问题的产生首先源于科学共同体自控机制的式微。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指出,重复实验、论文审查制和同行评议制构成了防止科学越轨发生的三种保险网。[20]对于教育研究课题来说,由于不可控的复杂因素过多,许多研究无法通过重复实验进行验证。许多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尽管受到质疑,但却无法证伪。同时,论文审查以及同行评议时“有组织的怀疑精神”的缺失都造成了引文失范和学术越轨行为的发生。其次,引文失范的问题还源于科学行为的制度化不足。依据新制度主义的观点,制度环境可以分为规则、规范和文化—认知三个方面。从显性的学术规则来看,教育研究中的制度规则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从内隐的学术规范来看,剽窃、编造和伪造数据似乎成为某些人迅速成名的捷径;从文化—认知来说,研究者在与制度环境的互动中认识到学术越轨的成本并不高,因而往往铤而走险。

引用文献失范属于学术越轨行为,克服越轨行为需要保持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之间的张力。处于学术共同体中的研究者,一方面要遵守学术规范,满足制度环境对于合法性的追求,另一方面要赢得声誉,满足技术环境对于效率的追求。在课题研究急功近利的动机下,研究者常常会将效率置于合法性之上,因而会出现引文失范等学术越轨行为。从课题管理来说,一是改进课题资助方式,实现课题资助类型的多样化,减少急功近利的课题研究。目前,教育类课题不仅有传统的年度规划课题,而且还有基于研究成果的后期资助项目和成果文库项目,形成了从入口到出口不同类别的资助课题。二是加强学术审查和学术公开制度,使课题成果接受同行和社会的监督与审查,提高学术越轨行为的成本,从制度上防范引文失范等越轨行为。目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数据库的建设,以及课题成果宣传制度既有助于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又可以防范学术越轨行为的发生。

(三)结果与价值

从课题研究的结果与价值上看,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对策建议不实。对策建议不实的问题首先表现在“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式的建议。长期以来,课题研究者通常只重视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自洽性,而不太关注研究的社会价值和效益,由此造成课题研究成果中相关对策的建议成为被迫加入的多余内容。其次,对策建议不实的问题表现在“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式的建议。从研究结论到对策建议是一个创新应用和转化的过程。某些课题研究者由于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欠缺,无法根据研究成果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由此造成课题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两张皮”的状况。在某些课题成果中,最终的对策建议与研究的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成为研究者随意的凭空猜想。

对策建议不实问题的产生首先源于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冲突。处于学术场域中的研究者通常受制于学术逻辑的支配,市场逻辑尽管有所浸入,但尚不足以构成学术场域的主导法则。在学术逻辑的支配下,研究者倾向于“为学术而学术”,不太关心课题研究的社会价值和成果转化。在课题研究中,政府、学术和市场之间的三角协调关系(见下图),造成了课题研究的不同倾向,也使某些基础研究和自选课题无法提供有效的对策建议。其次,对策建议不实的问题还源于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之间的矛盾。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理论与实践的割裂造成了研究者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欠缺。能够在学理上自洽的研究结论,不一定能够满足实践逻辑对于时间、空间和个人能力的特殊要求。某些课题研究者尽管试图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而造成能力缺失。因此,研究者得出的某些对策建议尽管看上去很美好,但却缺乏可操作性。

于对策建议不实的问题,首先要利用“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对课题的选题、立项和结题发挥引导作用,强化课题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结果导向。对策建议不实的问题要通过中介人员促进课题成果的转化。不同的课题成果具有不同的研究主张,然而并非所有的成果都能够转化为实践对策。由于学术逻辑与政策和实践逻辑的不同,课题研究者需要借助具有实践经验的中介组织,促进课题成果的转化,从而解决对策建议不实的问题。

8.课题成果自我鉴定 篇八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成果报告的撰写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对此心存畏惧,感觉无从下手。作为教师该怎么指导学生“学写”呢?我们不妨从“写”来展开思考。

一、关于“写”的思考

(一)“写”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成果报告是学生在完成了某个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为了形成文字和深化感受,在教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反映研究目标、过程、结果及收获的书面报告。从格式上看,它一般包括标题、作者姓名、研究时间及分工、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收获和体会等部分。从特点上看,应具有科学性、具体性和创造性。

(二)怎么“写”?

成果报告是一篇带有研究性质、概括反映活动全过程、表达研究结果的书面材料,需要学生在“写”的时候不断地回顾、讨论和提升。标题要简单明了富有童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研究目的着重提出问题,清晰地表达出问题的发现及课题的由来;研究过程是指课题探究的步骤、分项及具体措施;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是整篇报告中的重点。还可以用文字、数据、统计图、照片等表现对问题的思考及研究的实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

(三)何时“写”?

按照一贯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小课题成果报告必须在所有的研究活动完成后再开始总结和撰写。其实,根据学生年龄小、经验不足等特殊性,我们可以把撰写工作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写”在研究前,着重思考研究的目的,确定研究时间和分工;“写”在研究中,及时记录研究的过程,分析采集的数据;“写”在研究后,全面回顾整个活动开展情况,反思得失,提出有效的建议。这样分段式的撰写方法更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四)由谁“写”?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学生完整生活、注重学生亲身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只有让学生亲力亲为,才能帮助他们拥有更深的体验,才能促使他们发展更多的能力。因此,在成果报告的撰写上,即使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只能在报告结构确定上加以引导,在修改、汇报中稍作点拨,始终用陪伴者的姿态参与整个过程。

二、关于“学”的探讨

思考了“写”,再来探讨“学”。从小课题研究的开题、实施、分析到最后的总结,学生是整个过程绝对的主角。面对研究中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主观能动、自然积极地投入到研究报告的撰写活动中去呢?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四个策略。

(一)自主探“学”

自主探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唤醒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学,需要着力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储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对课题成果报告的认识也是如此,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的储备,才能在动笔时有把握、有方向。教师可以预先收集一些优秀的成果报告案例作为资源库提供给学生,也可以教给他们搜索的方法,协助有效信息的采集。

2.发现。即看到或找到以前不知道的事物或规律,由学生自主发现成果报告的组织结构非常重要。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已有的成果报告时不能漫无目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其关注报告的组成部分、表述方法和侧重点,帮助他们收集、整理有用的信息。

3.尝试。经过前期充分的积累,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研究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所获记录下来,初步形成小课题成果报告。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要操之过急,不用追求完美,只要学生能按照报告基本的格式完成即可,同时给予肯定与赞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二)分享互“学”

分享互学,就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在分组讨论中进一步掌握成果报告的撰写方法,借助集体的力量提高撰写能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协助者。

1.要会组织。对学生而言,这是分享互学中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整个过程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实施前,要在学生自主意愿的基础上合理分组,注重能力差异的搭配;实施中,要指导学生如何与同伴一起探讨,可以建议按照成果报告的结构逐步进行;实施后,要及时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引导他们正确的分享方法,并鼓励他们投入到分享的过程中。

2.要会交流。分享互学的优势便是互帮互助、互学促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指导他们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吸取同伴的有效建议并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分享可以先从小组内开始,在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修改,然后再把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特别好的样例在班级讨论时呈现,请大家帮助出出主意或者学习借鉴。其中,教师不但要关注交流过程中“说”的学生,更要关注 “听”的那部分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往往存在喜欢说不喜欢听的现象,而且从实际能力上说,要通过“听”提出修改建议确实也比较难,因此,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对此进行专门指导,例如可以通过 “我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吗?”“我能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吗?” 之类的温馨提示,暗示学生重视交流的有效性。

(三)优化练“学”

优化练学,就是针对综合实践小课题成果报告撰写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项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克服障碍,较为熟练地掌握撰写方法。实践表明,学生对以下两部分困惑最大。

1.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俗地说就是为什么要开展本次活动,即问题的提出,是研究的意义和理由。一般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入手,清楚地表达出吸引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原因是什么。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成果报告的第一部分,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落笔,教师在指导中要提醒学生两个标准,一是清晰,二是有趣。小学生的成果报告一般控制在一千字左右,研究目的占其中的百分之二十为宜,虽然篇幅较短,但也要条理清楚、表达清晰,使人对活动的由来一目了然,从而产生进一步阅读了解的兴趣。同时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用儿童独有的角度看问题,用特有的方式进行研究,也一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教师在指导时要提醒学生就用自己本真的语言进行描述,不要学着大人说话的样子,泯灭了其中的童趣。

2.研究结果和分析。这是整篇小课题成果报告的主体部分,是学生用文字、数据、图片等方式表达自己研究的全过程和收获。由于选题的角度、使用的方法、研究的进程和结果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教师在指导时绝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有的放矢。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集体指导,例如研究结果必须实事求是,收集的资料必须真实有效,成果报告要层次分明、表达准确,数据的统计与呈现要正确清晰等,但对于个性需求就要个别指导,如研究分析,教师则要根据每个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实际研究情况,帮助他们从活动中提炼感受,客观地分析研究对象,并梳理成文。

(四)多元评“学”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不但要关注活动的结果,还要着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态度、活动表现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我们一般设定为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调查对象评等。在成果报告的撰写阶段,多元评价是调动积极情绪、激发进取心的重要手段。

1.注重激励。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把握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捕捉每一个时机,不但自己要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扬学生,还要指导学生以激励为准则开展相互间的评价。特别在分享阶段,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在交流中的表现,这时教会他们正确评价同伴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让两名学生上台示范,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互相评价,还可以谈谈得到同学肯定后的感受,以此让全班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明确评价的作用。

2.注重过程。评价学生的表现不但要看成果报告的完成情况,更要看整个撰写的过程,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成文过程,例如怎么确定报告的结构、怎么选择数据呈现的方法、听取了建议后怎么修改等方面,并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来引导学生对成果报告的撰写方法更加清晰,促使其技能的掌握和内化。

3.注重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的结合。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方法,因而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时,教师的评价可以从个体转向群体,当整个小组表现优异时个体才能获得肯定。这就要求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间必须合作互助,发挥集体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攻克“成果报告撰写”这个难题的巨大推动力。

三、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成果报告的“学”和“写”是相辅相成、同生共构的。通过“学”,学生开阔了眼界;经历“写”,学生掌握了技能。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快乐地、有效地“学”,那么面对成果报告的“写”时,又有何惧呢?

9.课题结题成果公报 篇九

课题名称: 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有效策略的研究 课题批准号:

课题类别:济源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

课题主持人: 李应军 中学高级教师 校长 济源市邵原二中 主要研究人员: 李自强 杨寸现 卢小宝 李芳芳

张晶晶 陈小云 王 成

《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有效策略研究》

成果公报

内容摘要: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让教师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于研究意识;进行专业阅读,理论学习,让青年教师尽早成长为学校或高级教育教学骨干,让中年教师成长经验型老师向学者型老师转变;以教研组活动为载体,以教育科研促成长、校本教研科学化的研究,促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八个一”工程为依托,大力开展青年教师的听评课活动,师徒结对的帮带活动,提高素质的教学基本功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年老师和骨干老师的引领课,青年老师的展示课等赛课活动;利于学校的优质网络资源,以济源研修茶座、济源名师工作室等网络平台,进行网络研修;鼓励老师参加国培、省培等形式的网络在线培训,让一些中青年老师走出去,到高等院校去深造学习。关键词:

中青年教师 教育科研 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

正文:

一、内容与方法

(一)、制定多样教研制度,保障中青年教师的成长

1、“解读中青年教师”制度

即在教研活动前,根据教研的专题,收集来自青年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了解中年教师的困惑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从而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中年老师的成材。

2、“骨干教师论坛”制度

所谓“骨干教师论坛”制度,就是让中年教师把整理从教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这一教师群体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从新手走向成熟,积淀了一定的教学心得,但他们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没有了激情和动力,学校要求他们撰写教学反思,来帮带青年老师成长,让中年老师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价值,逐步向名师发展。

3、“青年教师展示课”制度

我们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个体差异,适时适宜地提出“秀一秀”制度,力图为每位青年教师创设成长的空间、锻炼的舞台。安排青年教师“研究课”,验证教研活动研究的方法策略是否可行。鼓励青年教师做“分享课”,突现青年教师个性发挥,彼此之间相互观

摩,寻找差距。激励青年教师做“展示课”,为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提供更大空间和舞台,在锻炼中提高专业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三位一体的班主任”制度

青年教师对于班级建设、落实常规管理存在困惑,为避免因教育过程的割裂造成低效教学,让班中的三位教师成为合作伙伴,教育的整体。我们成立了中青年教师项目研究小组,研究制定了不同年龄段主配班进班制度。每个班级配备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让中年教师帮扶青年教师进行班级和学生管理,这项制度有效解决了青年教师在基础性常规工作方面的困惑,使他们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的观察分析更全面。

5、“书香校园”的学习制度

对于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除了教学业务,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综合素养,为此我们建立了“书香校园”学习制度。学校不断丰富书籍库,给这些教师推荐一些教育教学专著,此外,我们还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经费,鼓励他们到各大书店去找寻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每学期,学校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分享彼此的读书心得。

6、“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评选”制度

青年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掘“亮点”树立自信,为此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的“教坛新秀”和中年教师的“教学能手”评选制度。让中青年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让教师们也能在教育教学中找到自己成功的价值。

(二)、守好“课堂主阵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活动

1、改革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模式,确立新课改理念

我校有模式“5+1课堂教学模式”,但不唯模式,让教师在践行已有模式的基础上,创新自选动作张扬个性。本学年教导处重新完善了“1”这一课前热身环节,对其提出的依据、环节操作及遵循原则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全体教师能够熟练而灵活地运用这种课堂模式,形成了我校独特的课堂教学风貌。为使课堂模式更加实用,各学科组探索归纳出了适合本学科教学实际的5+1课堂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力地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2、开展“五课两活动”,打造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水平

我校把“听-评-议课”作为促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着力点,通过“五课两活动”促教师专业成长。“五课”即:教研组长引领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能手特色课、青年教师展示课、新招教师汇报课。“两活动”即:“我的模式我的课诊断”活动,分为“自我诊断”、“同事诊断”与“课堂医方”三个内容;“同课异构课堂矫正”活动。此项举措,使我校教师掀起了“学业务、比素质、创先争优”的热潮,达到了互帮互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三).组织多种教研活动,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1、推荐阅读材料和书目的大阅读活动

为了学习先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学校组织中青年教师学习初中特级教师们的书籍,通过认真学习特级教师走过的成功教育之路和认真分析她们成功的原因,进一步提高了中

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学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年来,各教研组向教师推出了十几本阅读书目,如《叶圣陶教育名篇》、《给教师的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赏识你的学生》、《教育常识》等,教师们通过阅读,汲取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举办“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的讲座活动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安排一位骨干教师作“教育心得”的讲座。作讲座的老师介绍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得和体会,或围绕课题中的重点和难点,作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设了平台。

3、请名师和名校教师来学校为青年老师开展大讲堂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源头活水的作用,让老师们不断吸取营养,在学习中进步、成长,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学校多次请进镇级名师和送课下乡的教师来学校讲学。邀请郑州九十六河南省名师教师张春旺老师来学校作讲座,使学校青年教师们近距离的接触到了名师名家,对学校的青年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4、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和外出交流学习活动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种类型的短训班,听专家讲座,他们回来后向学校教师汇报学习体会和收获。一年来,我校的青年教师高英、李林盈、李芳芳等青年教师分别前往南阳、浙江、郑州等地进行学习培训,学校的中年教师杨小梅参加了河南省名师培训。

5、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活动

以比赛的方式,能极大地调动中青年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热情,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价值,体验成功愉悦的机遇。一年来,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的比赛活动,如教师的论文、案例、优质课评选活动。

6、引导教师写学习心得并网上发帖,进行教学反思活动

为促进学校教研活动的广泛开展和交流,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学校要求:近五年来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每学期撰写教学反思至少20篇,可选择一些优秀的案例在网上交流;每学年中年教师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至少各一篇,此项工作列入教师平时业务考核和教研组考核。

(四).构建多元教研模式,促进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以主题教研和案例分析为载体的教研活动

我们将教学中具有典型、真实、普遍性的教学案例呈现出来,先让青年教师们自己查资料,研究分析问题,做好前期准备,然后在案例分析讨论会上,当场选出一名教师主讲,陈述问题,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再由其他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研组织者要起到导航的作用,根据教师的需要和关注点适时给予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互动,在关键的时候抛出问题、摆出观点,引导教师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由于这种研讨方式能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的活动进行,将日常教学与行动研究自然结合,有助于教师带着研究 6 的意识去开展每天的工作,从而促使新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落实到教育行为中。

2、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教研活动

我们要求课题研究要来源于教师和学校的实际需要,都是在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困惑,从而使中青年教师们乐意做这样的课题研究。对青年教师,我们要求起码有校课题,对骨干教师我们要求至少有市级立项课题。我校有省市级立项课题《学科教研共同体构建研究》和《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有效策略研究》等四项。个人课题有荆惠芳的《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等三项。课题研究活动激发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激活了教师研究意识,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教师们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经验,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了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同时课题研究也提高了青年教师们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以学科教研组、年级组、集体备课组为主多层面、多形式立体交叉型教研活动

我们把教研活动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学科为单位教研活动,由学科教研组长组织,针对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反映出的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或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展开学习研讨,或组织学科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学习课程标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等,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第二层面是年级组的教研活动,由年级组长或中年教师组织,以年级组为单位,对年级组教师日常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管理问题、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励志教育等为研究课题,年级组开展的数学竞

赛、经典诵读和英语听写大赛等多方面展教研活动,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第三层面是年级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学校把星期四晚上确定为集体备课活动,把本年级的两个或三个相同学科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把一周来遇到的教学困惑进行讨论和交流,安排共备下周的教学内容,力争做到三个同学科教师的进度统一,教案统一,学案统一。也可以比较随意,也可以有一定的主题。这种多层面、多形式立体交叉型教研活动,尊重了教师的教研兴趣,满足了不同教师的需求,使教师都能从教研活动中受益。

4、撰写每月教学总结、教学心得,教研成果推介会活动

中青年教师们通过教研实践产生了好的教育效果或研究出了有效的教研成果,学校要求教师每月中青年教师撰写一篇教学总结和教学心得,选择一些优秀的案例和心得,在学校教研会议上进行交流学习。实践证明教研成果推介活动能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起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也在很大程度上使青年教师获得了成功感,进而使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得以不断延续。

(五)、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夯实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活动 为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把立足校本教研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结合在一起,在校本教研的形式和途径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1、过硬基本功——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我校专门为老师们布置了“练功室”,实行日练、周评、月总结,形成常规,强化教师的“五功六能”。(其中“五功”是指:两字一

话、编写教案、撰写说课稿、评课、写教案反思。“六能”是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班务管理能力。)要求中青年教师练好写字功,练好教学设计功,练好课堂组织功,练好班级管理功。学校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勤奋好学,主动参加各项竞赛,尽快成长为镇、市、省级的优秀老师。

2、主题研修——教师专业成长的驱动力

学科教研组坚持每周一次教研组活动,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题,把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小问题”作为研究内容,如“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堂环节如何过渡更自然”等,努力做到研讨有主题、有实效。其次,学校利用周四晚的集体备课时间,围绕“课堂教学”与“专业成长”两大方面,为老师们精心印发材料,讨论学习并写出“我的反思”。研修活动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利于教师自身成长与专业发展。

3、校本培训——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我校组织了“说课标,说教材”的专题培训,骨干老师高英和张红豆老师做了示范课,通过培训,广大教师对课标和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学校还定期安排信息技术教师卢小宝老师对多媒体电子白板及展台的运用做专项的培训,掀起了全校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热潮,使多媒体电化教学有效地助推了教师专业成长。

4、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纠偏仪

本,我校把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导处对教学反思的范围、内容和书写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每位老师每周书写三个不少于500字的教学反思,并上传到济源教育网的研修茶座上。

5、注重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抓学习。让骨干教师“走出去”学习交流;让骨干教师同读一本书汲取教育教学经验。搭平台。学校每月举行一次骨干教师专题论坛或说教活动,其内容主要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疑难。重科研。定期对骨干教师进行科研培训,要求他们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做“研究型教师”。倾政策。对考核过关的骨干教师,学校在评优晋级、绩效工资等方面予以倾斜。

6、狠抓青年教师培养,坚持实施“青蓝工程”

制订 “青蓝工程”实施方案,通过“传、帮、带” 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深化落实“八个一工程”。学校对青年教师提出的“八个一工程”要求,严格落实,雷打不动。完善建立成长档案。要求青年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个人规划和成长轨迹。继续定期心灵沟通。每月召开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校领导与他们交流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给他们鼓劲。

(六).创建合理评价体系,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确立以“关注每一位教师成长”为宗旨,从建立“教师成长档案”着手,尝试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我校教师成长档案主要包括:一是教师的基本信息与资料,如所学专业、最高学历、教师资格类型、从事教育教学岗位、经历,个人特长、喜好等。二是能反映教师成长过程的信息与资料,主要有教师个人三到五年的成长规划和阶段发展目标;发表或获奖的教学成果与证书复印件;观摩展示教学或参与课题研究等活动的记录表等;反映专业成长中的典型事件记录;教师专业学习、培训及考核记录、继续教育证书等;典型教育教学案例及个人反思的相关材料;所教学生学习和活动情况等。

二、成果与影响

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和进步,让我们感觉到我们所采取的途径是有效的。通过这一阶段学校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他们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的有了长足的提升

近一年来,学校中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长足的提升,教师进行教育类专业书籍的阅读达210本以上,书写笔记80余本,200多万字,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心得近500篇,有35论文在市在国家、省市级教育刊物上获奖或在研修茶座上进行交流。其中青年教师荆会芳的《浅谈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在省级刊物上发表,青年教师杨艳平《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在《学习周报》上发表;中年教师孔祥胜老师的《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读与算》刊物上发表,《谈中学数学教师的素质》在国家级刊物《试题研究》上发表;青年教师张晶晶老师的网络作品大赛中获二等奖。在过去的一年

里,学校的课题研究也取得可喜的成绩,有省市级立项课题《学科教研共同体构建研究》和《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有效策略研究》等四项;个人课题有荆惠芳的《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等三个课题进行立项,预计在今年将要结题。

(二)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水平的提升

一年来,学校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讲普通话、写粉笔字、说教材说课标、编写教案是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每月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学校专门为青年教师设置了练功房。教师在课余时间到练功房进行粉笔字、钢笔字和普通话训练。一年来,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了明显的改观,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学校有多位青年教师参加市镇级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青年教师陈小云的粉笔字荣获镇一等奖,张晶晶在济源市教育局举办的“我的特岗生活”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济源市“学习身边的张丽莉 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师德演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三)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一年来,我们积极创设多种平台,引领教师专业提升。如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的教材教法的专业理论知识考试,要求中青年教师坚持做历年的中招试题,让教师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吃透考试和中招动向。理论知识的加强,教学水平的提高,基本功的提升为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张晶晶老师在济源市首届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荆会芳教师在省生

物优质课中我以最年轻的一名选手荣获了一等奖。2011年她又一次代表济源市参加省技能大赛,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四)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有大幅度的提升

近一年来,我校的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镇市级组织的各类优质课比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青年教师荆惠芳老师被评为“市教学新秀”,青年教师尹娜娜、刘柳杨参加的市教研室组织的数学、地理优质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二等奖,青年教师李芳芳、吴艳艳参加市师训科组织的课堂教学技能比赛分别荣获二等奖。中年教师孔祥胜被评为济源市优秀班主任,中年教师李正霞荣获济源市师德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五)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辅导得奖方面的提升

一年来,学校的中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辅导方面也取得优异的成绩,杨小梅教师获得“我的中国梦”征文优秀辅导教师、“文心杯”作文辅导优秀指导教师、“文心杯”作文辅导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杨寸现老师被评为济源市“中小学运动会优秀辅导教师”。我校语文教研组获市“优秀教研团体”称号;2013年12月5日,我校李芳芳等老师组织的学生经典诵读《情系家乡》在市教研室举行“中学生素养提升活动”展演中获一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三、改进与完善

近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课题组成员充分认识到开展对“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有效策略“研究对提升中青年教师的自身素

质、业务水平、专业成长等方面带来了成效,给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完善与研究。同样是中青年教师,有的可能善于教学,有的则更喜欢科研;有的可能善于说理技巧,而另一些则更擅长感染艺术;同样搞科研,也会因为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优势领域。另外,教师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方方面面都要投入就会出现精力不济、顾此失彼的局面。因此,帮助青年教师保持优势,确立发展方向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中年教师也应在综合考察内外环境和需求的基础上,寻找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切入点作为发展方向,并形成相应的定位,以帮助自己在教师队伍中确立相对的优势和在孩子心目中的独特魅力。若不如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可能因方向不明而盲目,既无优势也无特色而流于平庸。

10.数学课题研究成果 篇十

1.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希望能使民族地区中职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学校有完备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协调数学课与专业课的教学进程;加强对数学学科的宣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数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学方法能够丰富多样,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以学生为本。通过专业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锻炼升华,中职数学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知识面更广,驾驭专业知识和课堂的能力也更强,从而提高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2.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合理评价每个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不仅注重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结合学生实际,教师教育活动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改变,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习,体验应用知识带来的乐趣,使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得到大大改观。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和多种技能,在各行各业有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从而实现“升学有望、择业有门”。

上一篇:对财政学的初步认识下一篇:赴宴入席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