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认数》教案

2024-06-23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认数》教案(10篇)

1.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认数》教案 篇一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数

(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1-5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

3、结合教学进行爱学校、爱老师和有学习的教育,初步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1-5各个数字。

教学难点

把1-5各数写端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

2、范写1-5各数,同时介绍书写时的注意点,提出学生在书写过程中的不足。

3、检查回家练写情况,指名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让学生评议。

二、进行练习

1、练习写1-5各数,写在田字格中,每个写一行。

2、完成第4题。

同桌开展活动,先按顺序排一排1-5这五张数字卡片,再按从小到天和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3、完成第5题。

多媒体出示第5题,让学生说说图意。

先说说要数些什么,再依次数出每种要数的物体的个数。

让学生数一数,再进行交流,说出有几棵树、几只苹果、几只小兔、几中小猴、几只小鸟。

在书上填写相关的数字。

反馈,媒体演示。

4、完成第6题。

教师读明题意。

师问:这个花瓶上应该有几朵花呀?可是这里只有几朵?还缺几朵?缺几朵就应该画上,应该再画上几朵?

让学生独立画,不要求画的很像,只要数目对就可以了。

5、第7题:写1-5各个数字。

说说最后一行空的可以怎样利用。

四、总结全课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J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J教学难点: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J课时安排:一课时

J教具使用: 小黑板

u教学流程:

u引入: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结合目标,独立自学

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u合作讨论:

u当堂作业:

1、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2、完成其他练习题:练习三的第1、2题

u全课总结:板书总结

u 板书设计: u课后反思:

3.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认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 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⑵ 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⑶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

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了,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作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分母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习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又简单;确定公分母以后,分子要和分母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

(2)让学生把不对的和不够简单的两组通分,指名板演。

3、判断

(1)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2)通分时,只能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3)异分母分数通分后,分数单位是相同的。()

(4)通分时分数值变大,约分时分数值变小。()

(5)约分是每个分数单独进行的,通分是在几个分数中进行的。()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4、选择

(1)1.通分的依据是()。

①分数的意义 ②分数的基本性质

(2)两个分数通分后公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原来两个分母一定()。

①都是质数 ②是相邻的自然数 ③是互质数

(3)通分的作用在于()。

①分母统一,规格相同,不容易写错。

②分母统一,分数单位相同,便于比较和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5、拓展题

先把78和79通分,再写出几个大于79且小于78的分数。

学生思考,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4.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认数》教案 篇四

(二)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共同交流,指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些计算对吗?指名说出错误。学生独立改正,然后共同订正。

4、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1)、仔细读题,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

(1)、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2)、共同交流,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课堂检测B:

1、2、六、布置作业: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

七、课堂检测A答案:

课堂检测B:答案1、23+38=61(辆)答:一共有61辆。

2、15+27=42(只)

5.二年级数学复习认数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课本第23~24页,复习第1~7题。

教学要求: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学会了怎样去读和写,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

(板书课题:复习认数)

二.千以内数的认、读、写的复习

1.完成复习第1题。

1)问:你能说出一个千以内的数吗?

2)要求:你能不能说一句话,其中出现一个一千以内的数呢?

(同桌互说,师再指名说)

3)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数学知识。

2.口答下面各题。

1)千以内的数的数位顺序从右往左分别是怎样排列的?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2)十个十是多少?十个一百是多少?

3.读一读下面各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276720702

1)学生口答。

2)问:他们都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这3个数中都有2和7,但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3)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读一个千以内的`数?

如果这个数中间或末尾出现0,该怎样读?

4.写出下面各数。

五百六十二写作

一千写作()

四百六十写作()

七百零三写作()

1)请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说这几个数分别是怎样写的。

3)指名说说应如何写一个千以内的数?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6.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1)第3题

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核对,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2)第4题

请学生先读一读,再写出横线上的书,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在课前收集的信息,交流。

三.复习简单的计算

1.口算下面各题

1)300+00-4001000-200

2)400+20570-70620-600

学生开火车口算。

指名说说口算的方法。

2.完成复习第6题。

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要看清是几百还是几十。

3.独立完成复习第5题。增长知识。

读一读图下的话,并写出横线上的数,笔画一下。

3.完成复习第7题。

1)指导学生通过对话看懂图意。注意:理解比。。。。。。高的含义是比。。。。。。多。

2)学生独立完成。

3)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如何读写一个千以内的数?

6.一年级数学电子教案第二单元 篇六

第二单元整组备课:

教学内容:比一比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社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难点: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同样多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二、导学达标

1. 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你们能回答老师下面的问题吗?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 和 同样多。)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2.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3.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4.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三、达标测评: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四、布置作业:

(1)画△和□同样多。

(2)画△比□多2。△ △ △ △ □ □ □ □

(3)画□比△少2。

(4)去掉()个△就和□同样多。△ △ △ △ △ □ □ □ □ □

△ △ △ △ △ △

板书设计:同样多,多些,少些

第二课时:长、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题。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学生通过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教学难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十二袋不同的物品。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1)问: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chang、短duan

二、导学达标:

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三、达标测评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啊?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布置作业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板书设计: 长CHANG 短 DUAN

第三课时:高 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懂得把垂直摆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高矮,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教学难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有高矮,胖瘦的区别都应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高矮的问题。板书:高矮

二、导学达标

1.情境演示: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好像有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

2.布置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给大家听。4.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三、达标测评:

1.排队游戏

(1)小组内比较说说谁最高谁最矮。(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2.学生活动(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2)摆高活动 拿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4.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你学会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1.第12页第7题(课件出示)(1)说出动物名(2)比较高和矮

7.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七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采用小组和合作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投影片

教学方法:谈话、讲授、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8.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教案 篇八

——圆柱的认识 石桥子镇吴家楼小学 王金香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百度图片搜索_圆柱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3.圆柱的高

(1)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百度图片搜索_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9.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认数》教案 篇九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利率的概念,掌握利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利率的详细讲解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利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独以及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率与本金、利息、时间的关系;利率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是在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二、新课引入

1、概念理解

老师:同学们是不是都见过银行卡呢?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把钱存入银行呢?把钱存入银行,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使钱更加安全,还能增加一些收入。

在银行的存款方式有多种,如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单位时间(如1年、1月、1日等)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做利率。利息的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根据国家发展规律的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20xx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如下表:

2、例题详讲

例:20xx年8月,王奶奶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存两年,问到期时可以取回多少钱?

老师分析:王奶奶到期取钱时除了本金,还应该加上得到的利息,就是王奶奶可取回的钱。

解:小明的解法:5000 x 3.75% x 2=375(元)5000 + 375 = 5375(元)

小丽的解法:5000 x (1+3.75%x2)= 5000 x (1+7.5%)=5000x1.075=5375(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375元。

下面同学们分组讨论小明与小丽解答方法的不同点,说出他们列出的式子的意义。

小明的解法:先算出利息,再加上本金就是取回的钱。

小丽的解法:用本金与单位一加上利息率和时间的乘积相乘,就能得出直接得出可取回的钱。

3、即时练习

20xx年8月,张爷爷把儿子寄来的8000元钱存入银行,存期为5年,年利率为4.75%,到期支取时,张爷爷可得到多少利息?到期时张爷爷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解:8000 x 5x 4.75%=1900(元)8000+1900=9900(元)

答:到期时张爷爷可得到1900元的利息,一共能取回9900元。

拓展延伸

妈妈有1万元钱,有两种理财方式:一种是买3年期国债,年利率4.5%;另一种是买银行1年期理财产品,年收益率4.3%,每年到期后连本带息继续购买下一年的理财产品。3年后,哪种理财方式收益更大?

解:第一种方式收益:10000 x 4.5% x 3 = 1350(元)

第二种方式收益:第一年利息10000 x 4.3%=430(元)

第二年利息(10000+430)x 4. 3%=448.49(元)

第三年利息(10000+430+448.49)x 4. 3%≈467.8(元)

总收益430+448.49+467.8=1346.29(元)

1346.29<1350

答:三年后,买3年期国债收益更大。

课外任务

去附近的银行调查最新的利率,并与本节课的利率表进行对比,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

本课小结

1、利率的概念和意义。

2、利率有关问题的解答。

10.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认数》教案 篇十

第9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页“练习与应用”第7-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5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及时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

3、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

5/12×9/10

34×10/51 10/21×12/25×7/8

3/20×14×5/7

2、解答应用题。

(1)甲地到乙地公路长180千米,一辆汽车已经行了全程的,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2)小强跑了1000米,小明跑的是小强的4/5,小军跑的是小明的3/2,小军跑了多少米?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9题。

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讲评。

二、探索与实践

1、第14题。学生自己探索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全班交流。

第一小题后一个分数总是前一个的一半。第二小题前一个数乘3/2得后一个数。

2、第15题。学生按照要求涂色。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解答。

3、思考题。

规律是: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差是它们的积。

三、评价与反思

1、学生自己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全班进行交流。

4、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10-13题。

上一篇:《卡通故事》教学设计下一篇:的竞聘班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