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四大雅趣

2024-10-05

古代文人四大雅趣(精选10篇)

1.古代文人四大雅趣 篇一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五柳先生——晋·陶渊明

香山居士——唐·白居易

东坡居士——宋·苏轼

幽栖居士——宋·朱淑贞

山谷道人——宋·黄庭坚

白石道人——宋·姜夔

后山居士——宋·陈师道

易安居士——宋·李清照

衡山居士——明·文征明

温陵居士——明·李贽青莲居士——唐·李白 九华山人——唐·杜荀鹤 六一居士——宋·欧阳修 半山老人——宋·王安石 淮海居士——宋·秦观 石湖居士——宋·范成大 庐山居士——宋·张无平清真居士——宋·周邦彦 六如居士——明·唐寅 柳泉居士——清·蒲松龄

2.行走在古代文人之间作文 篇二

历史的长河隔开了古人与今人的生活时空,古代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卷,所展示的思想情怀,今人往往难以

走进古典,我们看到了仰天大笑的豪者,采菊东篱的闲者,独钓寒江的适者,感慨流水的智者,感叹命运的明者……

古代文学,处处体现着古人超凡的智慧与哲学思想。

诗歌发展到唐宋时期,更是进入巅峰状态,达到精美绝伦的境地。现在的小说和诗已经丝毫没有了文字的美感,见不到唐诗的豪放与宋词的婉约,有的只是俗气的故事和词藻的堆砌。

很怀念唐诗宋词的年代,那时文字像初春江南雨

3.文学常识之古代文人绰号趣事 篇三

宋朝词人贺铸写的《青玉案》一词中,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三种景物比喻愁思多,极为著称,因此,贺铸得了一个 典雅的绰号:“贺梅子”。词人张炎写的《解连环》一词中,有“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们都称张炎为“张孤 雁”。另外,张炎写有《南浦》一词来歌咏春水,其中有“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的句子,写景如画,唱绝古今,人们又称 张炎为“张春水”。

诗人鲍当在河南做官时,写有《孤雁》一诗:“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难进。不惜充君庖,为带边城信。”许多人大为赞赏,并给 鲍当起了一个绰号“鲍孤雁”。谢逸写有三百首《蝴蝶》诗,其中的佳句有“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江天春晓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人们称 谢逸为“谢蝴蝶”。北宋的翰林王观写有《清平乐》词:“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 宣住,六宫多少人愁。”当时的太后读了,说这首词是在亵渎皇帝宋神宗,就将王观罢职,于是,人们称王观“王逐客”。

北宋的寇准被封为莱国公,却无田园房舍,当时的诗人魏野写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魏野因此得了一个绰号:“‘无地起楼台’相公”。乔子旷写诗比较生僻,人称“孤穴诗人”。杜默作诗总是凭空捏造,不讲韵律,于是,后世称凡事由臆造而无所本者为“杜撰”。

明朝的袁凯写诗道:“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人们称他“袁白燕”。

清 朝的吴绮写有“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的句子,传诵一时,人们称他“红豆词人”。吴修龄写有“雁将秋色去,帆带好山移”的`橘子,人们称他“吴好山”。扬 州的张哲士在《咏胭脂》一诗中写道:“南朝有井君王入,北地无山妇女愁。”人们称他为“张胭脂”。管水初写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对联, 人称“管杏花”。鲍以文写有“一匝人间夕又朝,晚来依旧满闲寮。疏分霜叶秋容淡,细点征帆别思遥。淡淡欲随城角尽,明明还带酒旗摇。迷藏惯匿西楼影,不似 春愁不肯消。”人称“鲍夕阳”。乾隆年间,王苹写有“乱泉声里才通屣,黄叶林间自著书”的诗句,被人们称为“王黄叶”。

4.古代文人平时会用文言文说话吗? 篇四

皇帝不称朕

历史学博士 历史问答专家

05-09 22:55 96赞

踩这其中确实有不小的误解。许多人真的以为,古人说话就跟书里写的一样,呜呼哀哉,之乎者也!我举一个误解的例子,好比“朕”。朕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不少人会说,朕当然是口语,皇帝都是自称为“朕”的,不信,看影视剧里都是那么演的。比如我看电视剧《雍正王朝》,雍正在做皇子时,口口声声都是“我”如何如何,一旦当上皇帝,马上改口,都说“朕”如何如何了。

我告诉大家,“朕”是书面语,而且是历史非常悠久的文言。这个词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最先用于一般人,从秦始皇起,才为皇帝的专用词——是书面的专用词。好比朝廷发诏令,都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通篇文言,怎么可以夹杂一个口语“我”?皇帝在诏书中就自称“朕”。其实,古代的诏诰敕谕都不是皇帝本人写的,而是由大臣代笔,不过他们需用皇帝的口吻,所以归了包齐,“朕”是皇帝本人和大臣都可以用的字眼,但它只在具有法律地位的朝廷文书中使用。为了凸显皇帝的金口玉言,多数古书在引述皇帝之言时,也用“朕”这个字。结果今天的人就上当了,以为皇帝开口闭口,都说“朕”如何如何。可见古人主要用书面语写作、记事时,给今人造成很大的困惑。中国古代自文字产生,“书面语”就自成一套系统。在古人的生活中,阅读,是文言文,说话,是口语与方言。

文言文的最大特点,是异常简洁,概括力非常强;缺点是表达上容易概念化,不容易写出丰富的层次和细腻饱满的细节。所以古书长于约略记事,而十分缺乏场景及人物心理的详细描写,更没有出现像《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那样的史学巨著,古书读来,并不那么够味。明清时期,小说创作主要使用白话文,才在艺术上达到新的高峰,如果沿用文言,那就很难了,而且不大会出现长篇小说。但由于文言简洁,规范性强,是一种易于推广的标准化文字,这对于我们这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维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方言太多了,俗话说“三里不同音”,然而不论走到哪里,文字都是相同的,大家读的书是一样的,而且这些书一读几千年,先秦时人写的书,明清时代的人照样认得,这是异常神奇的!而中国统一的共同文化及心理基础,由此而形成。

如果当代人穿越到过去,会发现古人说话,与今天差别不是太大,大体是能够对上话的,有些我们以为的新词,古人早就在用了。你语音怪,古人也不会怀疑你是穿越来的,顶多想你是来自哪处乡下。然而,果然你不懂文言文,看不懂书,写不来字,那么在古代就是个文盲,只能做些低级的体力劳动。像项少龙那样,能做到项少傅,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穿越秘籍第一条,就是学好文言文!莫怪我没提醒你哟!61评论豆子

历史作家

04-06 11:36 321赞

踩谈诗论道的时候可能会用较文言的话,但平时和人交谈肯定不会。古代文人平时对话虽然用的文辞比较优雅,但也是平常人能听懂的古白话。所谓古白话,也不过是大白话中夹杂一些我们现在看不太懂的几个字词而已。我们看明代的许多圣旨甚至都用的最通俗易懂的白话,譬如明太祖朱元璋和老秀才的对话: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 对曰:“臣五十三岁也。”

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这个甚至都不用翻译,有人说里头有“之乎者也”啊!不是的。其实朱元璋是这么说的: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吔?这里的“也”,其实就是一个语气助词,目前在很多地方,尚有这种口气。“1+1等于多少?”“等于2吔”,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山东话中,有很古的常用词。譬如“香菜”叫“芫荽”。譬如“吃”叫“啖”(鲁南部分地区)。譬如“小勺”叫“调羹”。古代无论是乡民还是士子,对话也不是古文中那样。为何文章里很晦涩难懂呢?因为古人写书是记叙一件事,要求精简。越是古老的汉语,一个字的含义就越多,三个字可能就需要一大句话解释,就越难懂。因为才开始用的是石刻,后用竹简布帛,务必要精简到不能再精简(和发电报似的)。后期记载的内容,就偏向白话。譬如宋代朱熹,是典型的儒者,平日里和学生们讲话是这样的:圣人教人,大概只是说孝弟忠信日用常行底话。人能就上面做将去,则心之放者自收,性之昏者自著。如心、性等字,到子思孟子方说得详。这也不太用翻译,如果非要翻译,就是说“底”是现在的“滴(的)”:圣人教人,大概只是说孝、弟、忠、信,日用常行滴话。人能就上面做将去,则心放者自收,性之昏者自著。如心、性等字,到子思、孟子,方说得详。再往前也这样,我们拿春秋时期的《左传》中“人寻约”这句话来讲,其实也是很简单的白话。这里面包含了几个现如今已经丢失了含义的单字。“约”是“绳”的意思,“寻”是长度单位,一寻八尺长。这就很好理解了,“一人拿一八尺长的绳”。所以,说到底,古人日常中的对话,就是大白话,古代文人日常对话,也用大白话,如果不是和文友谈诗论道,就不必用很多老百姓听不懂的文言词,如果硬要用,就连旁的文人也会笑话他,管这叫“掉书袋”。78评论冷如铁

04-07 20:51 31赞

踩肯定不是!古人纸紧张,不象现在上厕所都用纸。记录历史,更不能浪费。有一次,一匹疯了的马,在街上疯跑,把一个人踩死了。司马光对一些人说,怎么能用最少的字,把这件事记录下来?结果司先生用了五个字就记下来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文人,以别人不懂而自己懂得,以此为荣耀,文言文不是平头百姓能懂得的!妈了个逼,孔老二!17评论于在泳

04-07 14:05 28赞

踩说北宋有个财主,没读过多少书。儿子结婚,第二天小两口一早上得听长辈的训导。他提前请人写了一段话背诵下来。训导儿子儿媳那天,本族的长辈及亲友都在座,他清了清嗓子,朗声说到“你生在富贵之家,不懂稼穑的艰辛„„”说到这突然卡壳了,沉默了半天,接着说“你要想出人头地,就得拼命往上爬!”听到的人都哈哈大笑。4评论阅闻天下事

04-02 09:15 19赞

踩古人说话不应该是满嘴“之乎者也”么?他们日常交流到底是咬文嚼字还是像现代人一样通俗易懂?这得从中国古代书面语和口语两条线的发展轨迹说起——

一、书面语和口语的双轨发展:从合拍到脱节再到合拍首先,我们厘清四个概念:口语、书面语、文言文、白话文。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产生的,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是书面语。只不过前者建立在先秦汉语口语的基础上,而后者则建立在近代汉语口语的基础上。

1、先秦时文言和口语基本一致中古汉语口语研究尚不足

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还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与现在倾向使用双音节词不同,当时的汉语里单音节词占据上风。《论语》《孟子》这类,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说话,就是这么个腔调。但是由于书面语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儒家著作经典地位的确立,以及汉字对于汉语的巨大影响,文言文和口语很快就进入了漫长的双轨发展时期。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中国第一部方言著作、西汉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除了以通语解释方言以外,还注重以今语解释古语。《方言》卷一就记录:假、炽、怀、摧、詹、戾、艐,至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可惜由于反映当时口语文献远没有文言文献那么丰富,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

2、唐代出现白话文宋代文言彻底脱节这种情况在唐朝出现变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佛教的大发展。由于潜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于方便传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宋吕本中《轩渠录》记述了这么个故事:

族婶陈氏顷寓岩州,诸子宦游未归。偶族侄大琮过州。陈婶令作代书寄其子,因口授云:“孩儿要劣你子,以阋阋霍霍地,且买一把小剪子来,要剪脚上骨出儿胳胝儿也。”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譬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文与可写信时、在给同事和文友鲜于子骏写信时、在给“河东狮吼”男主角陈季常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5]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一口白话:“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6]宋人的日常对话,就是这么通俗。

3、皇帝也爱说大白话:成吉思汗和朱元璋的圣旨到了元代,由于汉语并非统治者的母语,很多时候连皇帝的诏书也直录当时的口语。《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一篇成吉思汗写给丘处机的诏书,全文如下:明清,白话小说诸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等,不胜枚举。皇帝批复奏章用大白话也不是稀奇事。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沿海有倭寇来犯,怒而下诏:相比之下,雍正对年羹尧的那一份表白,是不是显得柔肠百折了许多。

4、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书面语和口语发展的双轨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终结。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等,吹响“白话文运动”的号角,终于让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这里有个段子:胡适和黄侃打赌文言文和白话文谁更简洁。胡适对学生说,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

二、对古人的误解源于重文言、轻白话梳理了从先秦到五四,书面语和口语、文言和白话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最早在唐宋时,当时古人的口语就和我们现在的差不多了。为什么我们总有一种错觉,觉得古人说话都是那么佶屈聱牙呢?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白话文出现时间晚,且被传统社会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虽然使用先秦口语的“十三经”到了后世已经成了难懂的文言,连汉人的批注对唐宋人来说也很古奥。可是,儒家经典是士子必修,要想参加科举就不得不学。除了功利的需要,正史、正式的文章、书信,也都必须使用文言文。语录体的《朱子语类》里,朱熹说着一口大白话,可是到了学术著作《四书章句集注》,他还是用上了文言文。还有朱元璋,别看平时下诏那么随便,登基诏书说得可是“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12]二是古文教育重文言。文言文和口语脱节太严重,不论是散文还是骈文,如果不经过专门的学习,基本无法诵读理解。我们从小接受的古文教育,自然是重文言轻白话的,这让我们误以为古人说话也是如文言文一样咬文嚼字。中国古代人说话都用文言文说话吗?当然不是,古人说话平民老百姓都是大白话,只有少部分书呆子才说一些听不懂的文言文。比如那个秀才买柴的故事就是很明显的例证。一般的百姓农民都没有读过书,言语都很土,对一楼说的古人比今人说话文气一点,这是以偏概全。因为只有少部分书生和文官才这样说话。即便的书面文,也不尽是文言文,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官方史书当然必须规范文言,但是一般的通俗小说都是很白话的,你去看红楼 水浒就知道。只不过一些用词比较古文化,毕竟写这些书的也都是读书人,但是是给百姓看的,不能用文言。还有一般的百姓说话比现在的人要粗俗很多,毕竟封建社会是愚昧不开化的,你可以观察一些落后地区的人的状态可以感觉出来,这些都是传承的落后世俗。包括骂街撒泼等比现在严重很多,很多脏字也是传承了很多年的。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大奇观,原因就是等级制度森严,读书人和愚昧百姓的素质差距很大,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自古被称作礼仪之邦但是现在很多国家的人都职责中国人低素质随地吐痰啥的,就是因为礼仪体现的官方,而中国的百姓由于长期没有明主开化导致国名综合素质比工业革命的现代化国家落后很多。3评论手机用户7660080037

05-11 10:57 0赞

踩其实古代人说话应该是半文言,就像现在的粤语,闽南语等南方语言一样,但古文言应该比南方语言更文言一点。举例来说,粤语,食饭未?(你吃放了吗?),这样的应该就是古代说法的保留,饭否?就是文言文。但是语言是变化的,清朝的粤白文粤呕,就和现在粤语有些许不同,如你唔好甘招积?(你不要这么得意?)应该用粤语写成你莫招积过人。我想古代人说话应该就是一半文言一半口语吧。评论博物馆奇妙游

10-10 15:34 81赞

踩中国古代书面语和口语有两条发展轨迹: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产生的,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是书面语。文言文建立在先秦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白话文建立在近代汉语口语的基础上。

1、先秦时期文言文和口语基本一致,与现在倾向使用双音节词不同,当时的汉语里单音节词占据上风。《论语》《孟子》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但是由于书面语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儒家著作经典地位的确立,以及汉字对于汉语的巨大影响,文言文和口语很快就进入了漫长的双轨发展时期。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

2、唐代出现了白话,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佛教的发展。由于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为了方便传播佛教,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3.宋朝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日常对话也很通俗。4.元代由于汉语并非统治者的母语,很多时候连皇帝的诏书也直接用当时的口语。如,成吉思汗写给丘处机的诏书: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起身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么相当于现代的吗)5.明清时期明清出现白话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等。皇帝批复奏章有时也用大白话。

4、五四运动时期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56评论后知后觉的逗比

10-10 17:34 25赞

踩文是书面用语,而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特征的口语。古人说话多是白话,相对于现在当然语是一种古文了。在书写上,有文言文也有白话文,文言用于书面用语,白话文用于普通交往,在历代都是这样。汉以前就可以肯定有普通百姓间的白话,比如先秦时期的《论语》,其中有些就完全是口语,而不是《尚书》《诗经》那类文化词。在汉代烽燧考古发现的一些书简,其中的内容多是口语,没有那么复杂,可以很容易读懂。在唐时就记录各种曲子词,已经开始接近白话,到五代时期有了白话文,就是民间口语,后来记录到书面的有各种“话本”,就是后来“评书”艺术的前身。宋、元、明各时期都是这样,到了清代则基本接近于近代的白话文了。各个时期白话口语与书面用语差别很大。先秦口语文体主要表现在《论语》上;汉的表现是各种民间简椟,有考古实物为证;魏晋时期可以看《世说新语》,都是当时人的语录,既然是语录,就包含了很多口语内容。唐、宋主要表现在话本和小说上,同时有二程、朱熹等人的语录,都是记录当时生活中的语言交往,还有唐中期到宋代都流行的禅宗语录,也是日常生活中说话的记录。元代出名的杂剧,如果你去看就可以发现很多都是普通口语,有些还很象现代的语句呢。明清时期是小说文体最流行,市井文化已经超过了书斋文化,浅显、通俗是流行口味,比如水浒、三国、西游记、红楼等,基本都很容易懂,其中的三国则略有些古文,因为它是以三国志正史为基础再搀加宋元以来的话本小说改编的。当然,古代的白话文也是在发展变化中,与后来的白话有极大差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比如我们现在每年都出现很多新词语,这些在二十年前的人去看,就觉得很惊异,而我们再看几十年前的文字,也会觉得有些词很奇怪。文言文,或者说是真正的经典用的古文,是随着宗法制、集权、宗教祭祀等形式产生的,也就是将当时的话语文字修改,舍弃各种不雅的难听的俗语,舍弃使用范围窄的地方话语,而后增加各种修辞手段变成一种有目的、有范围使用的规范文体,后来由于时代变迁,民族交融,这些古老的文体反而使用的人少了,造成生僻字越来越多,我们才觉得古奥难懂,其实都是从普通交流语言中形成的,是时代造成的差异。1评论学为友

05-10 15:26 4赞

踩古代人文人平时会用文言文说话吗?这么说吧,文言文比如我们高中初中时候写的作文,也就是说文言文是用来写的,不是用来交流的。

一、文言文是一个文体,而非语言。同样道理,你会用你写的作文诗歌等等与人交流吗?如果你说会的话,那么古代人当然也会用文言文说话了。

二、还有古代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低,识字都困难,怎么可能会用文言文说话呢?就是会的话也是人们口耳相传的几句谚语。有文化的人之间会吟诗弄舞,也会比谁的文章好,但是绝对不会文言文一嘴吐。

三、我们知道,全国各地都有方言。你知道方言如何用新华字典中的字代替了,既然方言用字典里字代替不了,那么在古代文言文可以代替方言吗?如果可以的话,也许现在就没有方言了,不是吗?就是可以代替一点点也没什么用啊!文言文交流古代也不是没有,只是太少太少了,因为事物不是绝对的。!评论张洵美

05-11 08:49 1赞

5.古代文人四大雅趣 篇五

泰顺古代文人游江心屿陈能雄/文江心屿位于瓯江中游,风光旖旎,有“瓯江蓬莱”之称;著名诗人谢灵运、李白、孟浩然等人都曾游迹于此,并留下锦绣诗篇。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之乱,入海逃避,在温州沿海漂泊数月,曾驻跸江心屿的普寂禅院(江心寺)。后宋高宗给寺院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御书“清辉浴光”四字,来赞美江心屿之美。江心屿,与南宋初年的政治风云联系在一起,让秀美的风光蒙上了一层传奇的面纱。也许是皇帝效应,南宋后,游览江心屿的文人越来越多,陆游、文天祥等人都先后来过江心屿。游江心屿,是一次领略自然人文之旅,一次参禅问道之旅,也是一次寻访宋帝宸游旧迹的旅行。这座美丽的小岛留下许多泰顺名士的足迹,“诗之岛”上也有泰顺诗人的一席之地。

一、山岛如鳌,禅意之美江心寺南宋·吴驲海上浮来一巨鳌,鳌头琳宇耸青霄。半江灯火东西塔,一枕风雷上下潮。明月一轮出自静,长风万里浪非遥。我来敢问曹溪旨,为念宸游迹未消。宋室南迁,使北方经济文化的重心南移,许多中原名士纷纷迁入南方。浙南泰顺迎来了文风最鼎盛的时期,境内人才辈出,仅南宋一朝就出了文武进士70人。吴驲就是这些进士中的一员,他追寻着前人的足迹,来到瓯江。他看到江中的岛屿就如一只巨鳌,从大海中漂浮过来。巨鳌头上的双塔,有如龙角,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这种全景式的画面,给人以磅礴的气势。江心屿,云雾奇幻,宛若仙境,似乎这仙山就是巨鳌从大海中驮过来似的。传言,龙生九子,鳌占头。“海上浮来一巨鳌,鳌头琳宇耸青霄”,这让人联想到当年宋高宗带领着文武百官从大海中龙游至此的情境。入夜时分,瓯江上波光粼粼,夜舟轻渡。东塔、西塔的灯火照亮了过往帆船前行的航线。吴驲斜靠卧榻,枕下潮声阵阵。这声音,对于长年生活在江边的人来说早已习惯,而对于吴驲来说,这声音就像是风雷相激,轰鸣不息,让他彻夜难眠。吴驲起身打开窗户,江风徐徐吹来,吹散了他内心的阴云。白天,他和江心寺的主持一起探讨禅理,询问“曹溪”禅宗的妙法。主持和他说了很多佛法,他一时还难以完全领悟。此时,吴驲看着天边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安详明净,柔和的月光流泻而下,澄江如练。无论江潮如何翻涌,大地怎样变幻,明月就静静地悬在天空,形似镜,光如水。吴驲若有所悟,人生处世何尝不是如此,面对身世浮沉,以平和之心,泰然处之;以顺势而为的姿态,循天理,这样才有乘风破浪的气势。那么,借着这长风,即使是万里之外,也不会遥远。吴驲对着明月,心下彻明,吟出了“明月一轮出自静,长风万里浪非遥”的句子。

二、桃源仙境,悠然忘机上巳游江心寺清·林文翰文卓祠前草似茵,禅林寂寂那知春。晨烟隔岸鸡声远,午日浮空塔影匀。海燕衔花如供佛,山猿拾果不惊人。此间便是忘机地,何用桃园更问津。今天,当我们走入江心屿时,看到游乐设施林立,江上汽笛声声,岛内音乐飞扬,在古韵中散发着浓浓的时尚气息。那么一百多年前的江心屿是怎样的呢?在清人林文翰的眼里,这是一处犹如桃源的地方。有一年上巳节,林文翰来到江心屿踏青。他见岛内青草丛生,花繁树荣,环境清幽,万物不受外界的干扰,自由自在地生长着。隔岸的人家炊烟袅袅,隐隐能闻到鸡犬之声。大清早,就有许多善男信女乘着小舟,带着香烛果品来寺院中拜佛,而江上的海燕也口衔着鲜花飞向禅院,似乎是要献给慈祥的佛;小山中的猿猴,每日听着禅院的钟声梵语,似乎已经被点化向善了,它们小心翼翼地在林间捡着果子,生怕惊扰了路人。林文翰觉得这是一个清静美丽、毫无机心的地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与世无争,让人忘记了俗世的尘嚣。每个人的心中都装有一个桃花源,其实这不止是自然的风光,还有人的心境。当一个清新自然的地方,让人心旷神怡,心生宁静淡泊之意,这便是心中的桃源。桃花源就在眼前,那么,又何必舍近求远,去寻访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记载的那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呢?

三、仰瞻双塔,庭生双树舟中望江心孤屿清·潘庭栴凌霜双塔矗,胜地纪江心。信国祠仍旧,谢公句到今。寺依苔藓古,屿锁水云深。无数荒碑在,何时载酒寻。南宋灭亡后,泰顺的文风有过一段低迷期。自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置县以来,一直到清朝灭亡四百多年间,泰顺出了三位进士。而其中有一家居然出了兄弟两进士,可谓是一县文气集于一门,这两个兄弟的父亲就是这首诗的作者潘庭栴。有一次,他泛舟瓯江,经过江心屿,看到岛上胜迹繁多。文丞相祠历经风雨,依旧正气凛然地挺立在那里。他吟着谢灵运等人歌咏江心屿的诗句,感受着江心屿悠久的历史,一块块荒碑记录着过往的事迹,哪怕是寺旁的苔藓也充满着浓浓的古意。而最吸引他的是岛上的东西两座宝塔,巍巍矗立于青峰之上。在他眼里,这塔不是单纯的建筑物,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塔,它们欺霜傲雪,坚贞高洁。潘家两代都是善人,潘庭栴的父亲潘浦筹资重修了泰顺县城的文祥塔;潘庭栴自己出资修建了罗阳城区的万罗山亭。潘家修塔造桥,功德不浅,他们的善举就像是潘庭栴的名字,庭院里散发着栴檀树的芳香。潘庭栴与人为善,教育自己的儿子们却很严厉,他在县城罗阳的飞龙山建了一个书斋,让自己的儿子在那里闭门苦读。潘家兄弟在那清幽的环境里静心读书,学业精进。终于,潘家的庭院里长出了两棵“大树”,潘自疆、潘其祝兄弟二人先后进士及第。在泰顺的清代科举史上,潘家兄弟就像是两座高耸的塔。他们在苦学时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就像是潘庭栴诗中所写的“凌霜双塔矗”。

6.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篇六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7.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 篇七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牛郎织女(叶圣陶 原文)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床铺,他就睡在乾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爱理不理的,彷佛他一在眼前,就满身不舒服。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

他没名字,人家见他放牛,就叫他牛郎。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麼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麼对得起它呢?他老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家里吃的乾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乾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让有一点儿草叶土粒。到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自然,有时候他还觉得美中不足,要是牛能说话,把了解的和想说的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那该多好呢。

一年一年过去,牛郎渐渐长大了。哥哥嫂子想独占父亲留下来的家产,把他看成眼中钉。一天,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装做很亲热的样子说:“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老人家留下一点儿家产,咱们分了吧。一头牛,一辆车,都归你;别的归我。”

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

牛郎听哥哥嫂子这么说,想了想,说:“好,我这就走!”他想哥哥嫂子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那辆车不稀罕,幸亏那头老牛归了他,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开家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

他就牵着老牛,拉着破车,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走出村子,走过树林,走到山峰重叠的地方。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一天晚上,他走进草房,忽然听见一声“牛郎”,自从离开村子,他还没听见过这个声音。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边,原来是老牛,嘴一张一合的,正在说话。

老牛真会说话了!

牛郎并不觉得怎麼奇怪,像是听惯了它说话似的,就转过身子去听。

老牛说道:“明天黄昏时候,你得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前边是一个湖,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裏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去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知道了。”牛郎高兴地回答。

第二天黄昏时候,牛郎翻过右边的那座山,穿过树林,走到湖边。湖面映着晚霞的余光,蓝紫色的波纹晃晃荡荡。他听见有女子的笑声,顺着声音看,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裏洗澡。他沿着湖边走,没几步,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衣裳,花花绿绿的,件件都那麼漂亮。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

他静静地听着,过了一会儿,就听见女子们上岸的声音,只听见一个说:“不早了,咱们赶紧回去吧!咱们偷偷地到人间来,要是老人家知道了,不知道要怎麼罚咱们呢!”过了一会儿,又听见一个说:“怎么,你们都走啦?难得来一趟,自由自在地洗个澡,也不多玩一会儿。——哎呀!我的衣裳哪儿去了?谁瞧见我的衣裳啦?”

牛郎听到这儿,从树林里走出来,双手托着纱衣,说:“姑娘,别着急,你的衣裳在这儿。”

姑娘穿上衣裳,一边梳她的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话。牛郎把自己的情形都一五一十地说了。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天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王母娘娘需要的彩锦多,就叫织女成天成夜地织,一会儿也不许休息。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手老在梭上,劳累不用说,自由也没有了,等於关在监狱里,实在难受。她常常想,人人说天上好,天上好,天上有什么好呢?没有自由,又看不见什么。她总想离开天上,到人间去,哪怕是一天半天呢,也可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她把这个想法跟别的仙女说了。别的仙女也都说早有这种想法。那天下午,王母娘娘喝千年酿的葡萄酒,多喝了点儿,靠在宝座上直打瞌睡,看样子不见得马上就醒,仙女们见机会难得,就你拉我我拉你地溜出来,一齐飞到人间。她们飞到湖边,看见湖水清得可爱,就跳下去洗澡。织女关在机房里太久了,能够在湖水里无拘无束地游泳,心里真痛快,想多玩一会儿,没想到就落在后边。

牛郎听完织女的话,就说:“姑娘,既然天上没甚麼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们两个结了婚,一块儿在人间过一辈子吧。”

织女想了想,说:“你说得很对,咱们结婚,一块儿过日子吧。”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牛郎把老牛指给织女看,说它就是从小到大相依为命的伴儿。织女拍拍老牛的脖子,用腮帮挨挨它的耳朵,算是跟它行见面礼。老牛眉开眼笑地朝她看,彷佛说:“正是这个新娘子。”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有时候,织女也帮助牛郎干些地里的活。两个人你勤我俭,不怕劳累,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两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到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晚上得空,织女就指着星星,给孩子们讲些天上的故事。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 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两个孩子听她这么说,就偎在她怀里,叫一声妈妈,回过头来又叫一声爸爸。她乐极了,可是有时候也发愁。愁什么呢?她没告诉牛郎。她是怕外祖母知道她在这儿,会来找她。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说话了,眼眶里满是眼泪,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分手了!我死了,你把我的皮留着。碰见什么紧急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没说完就死了。夫妻两个痛哭了一场,留下老牛的皮,把老牛的尸骨埋在草房后边的山坡上。

再说天上,仙女们溜到人间洗澡的事到底让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罚她们,把她们关在黑屋子里。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败坏她的门风。她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哪怕藏在泰山底下的石缝里,大海中心的珊瑚礁上,也一定要抓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

王母娘娘派了好些天兵天将到人间察访,察访了好久,才知道织女在牛郎家里,跟牛郎做了夫妻。一天,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就跑过来拉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地一推,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织女心里恨极了,望着两个可爱的儿女,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喊了一句“快去找爸爸”。

牛郎跟着男孩赶回家,只见梭放在织了半截的布匹上,灶上的饭正冒着热气,女孩坐在门前哭。他决定上天去追,把织女救回来。可是怎么能上天呢?他忽然想起老牛临死时说的话,这不正是紧急事吗?他赶紧披上牛皮,找出两个筐,一个筐里放一个孩子,挑起来就 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起来了,耳边风呼呼地直响。飞了一会儿,望见妻子和老太婆了,他就喊“我来了”,两个孩子也连声叫妈妈。越飞越近,眼看要赶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儿往背后一画,糟了,牛郎的前边忽然出现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飞不过去了。

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只能远远地望着,不能住在一块儿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织女受了很厉害的惩罚,可是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一块儿过日子。日久天长,王母娘娘也拗不过她,就允许她每年七月七日跟牛郎会一次面。

每年七月七日,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会面。就因为这件事,所以人们说,每逢那一天,很少看见喜鹊,它们都往天河那儿搭桥去了。还有人说,那一天夜里,要是在葡萄架下边静静地听着,还可以听见牛郎织女在桥上亲亲密密地说话呢。

孟姜女

古代秦始皇时候,有个女子叫孟姜女,嫁个丈夫叫万喜良。两个人感情非常好。可惜结婚才一个月,官府就征万喜良去当差,并且限期很紧,立刻就得动身。到哪去呢?北方的荒凉地带。去干什么呢?修筑万里长城。多长时间可以回来呢?谁也不知道。当时各县各村都征人,人数成千上万,万喜良是其中的一个。

这真是个晴天霹雳。没出这件事的时候,一家人无忧无虑的过日子。公差一上门,马上就把家庭拆散了。公差凶极了,催人上路,像屠夫赶牛羊一样。孟姜女又是怕,又是恨,心慌意乱,一时也不知道怎么样才好。她跟着公婆送丈夫到村口,那里挤着很多人,送人的,被送的,都含着眼泪。她恨时间太短,说不尽许多话,身体要保重啦,冷热要留心啦,常常捎信回来啦,能回家的时候赶快回家啦„„说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公差催着赶快走,送行的跟上路的这才分开,却还是我追着望望你,你回头看看我,直到彼此瞧不见影儿。

孟姜女跟着公婆过日子,体贴地侍奉着公婆,像丈夫在家时一样。公婆见孟姜女这样,心里也就得到了一些安慰。

可是万喜良一去就杳无消息。孟姜女时常到村口去看,希望过路的人给捎封信来。好容易遇见几个从北边来的人,问他们见着万喜良没有,他们都说不认识。孟姜女又时常抬头望天空,希望鸿雁落下来,脚上带着万喜良的信。可是一群群的鸿雁飞过去,远了,一只也没落下来。万喜良在外头怎么样了呢?累了怎么休息?病了有谁照顾?是不是平平安安的在那里?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孟姜女这样想想,那样想想,心里越来越不安定。跟公婆说起,公婆也说惦记得要命,对着脸唉声叹气,谁也没有好主意。

一晃几年过去,这一年又到了冬天。猛烈的西北风刮起来,吹到脸上像刀削似的。孟姜女想,丈夫在北方,北方的风还要厉害得多。那里不但风大,而且满地冰雪。寒风和冰雪围住丈夫,他带的几件衣服肯定早就破烂不堪了,那怎么受得了?他怎么能得到新的寒衣呢?他没法得到,除非自己给他做。他怎么能穿上自己给他做的寒衣呢?他没法穿上,除非自己给他送去。

于是,孟姜女就动手做寒衣。剪刀忙忙地裁,针线密密地缝,就怕穿在身上不够暖和,做得特别厚。她一面做,一面祈祷北方的寒风吹得轻一些,天气暖和一些,不要跟丈夫为难。她一面做,一面默默地跟遥远的丈夫说话,叫他忍耐几天,自己正在为他做寒衣,做完就给他送去。

公婆也很惦记儿子,自然也希望媳妇能给儿子送去寒衣,可就愁她不认得路,不知道儿子在什么地方,送不到。孟姜女回答公婆说,她不知道丈夫在什么地方,可是知道那个地方总在世间,秦始皇能把丈夫派到那个地方,她就能找着那个地方。公婆听她说的有理,等她完工,就叫她即日动身,快去快回。

她背起包裹,包裹里是自己亲手给丈夫做的寒衣,辞别公婆,就起程了。一路上鸡鸣赶路,日落投宿,一直往北方走。她知道只要方向不错,总能到达丈夫所在的地方。

她一直往北走,道路越来越艰难了,可以说没有什么路,尽是崎岖不平的山石,山坡很陡,又盖着挺厚的雪。她常常要两只手着地,在山石上爬,累得要命,呼呼地喘气,心好像 要爆炸似的。背上的包裹越来越重,仿佛里面不是衣服,是石头。这些她全不管,一心只想丈夫在前边,自己要给他送寒衣,哪怕千难万难,非找着他,让他穿上不可。

一天,她望见远远的,连绵不断的积雪的山上有一条曲折的黑线,心里猛地一动,莫非这就是万里长城?要是这就是万里长城,那么丈夫就在眼前了。她一阵兴奋,好像添了好些力气,走得更快了。近了,近了,黑线变成黑带子了,随后看得清城墙城垛口了。向左右两边望望,只见那城墙沿着高高低低的山峰伸过去,望不到头。最后她走到城墙底下,抬起头来看,有二十来个人那么高:这果然是万里长城!

那里只有奔腾呼啸的风,听不见旁的声音。只有几只苍蝇在高空盘旋,看不见旁的生物。筑城的人们在哪儿呢?丈夫在哪儿呢?孟姜女起初以为找着万里长城就可以找着丈夫,可是,现在自己明明站在万里长城脚下,别说丈夫,连个人影儿也瞧不见!

她急着想找个人打听一下,就回过头来望。望了好一会儿,才看见山沟里有一家人家。她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开门的是个老大娘,满脸皱纹,眼里布满了红丝。

孟姜女把自己的事情跟老大娘说了。还没说完,老大娘的眼泪就扑簌簌地掉下来,说:“你的丈夫就是万喜良?万喜良,我知道,他是我儿子的好朋友。当时千千万万人修这该死的万里长城,他们俩常在一块儿。”

孟姜女问:“如今万里长城修好了,他到哪儿去了?”

老大娘哭出声音来了,断断续续地说:“埋了„„没等到„„万里长城„„修好„„累死了„„埋在„„万里长城„„底下了„„你丈夫„„我儿子„„还有„„千千万万„„累死的„„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

自从万喜良被征出门,孟姜女虽然惦记他,却一回也没哭过,现在听老大娘这么说,禁不住放声大哭。那哭声凄惨哀伤,牵肠绞肚,简直没法形容。

她没料到那一回送丈夫到村口就是最后的分别,从此再见不着丈夫的面了。她没料到自己辛辛苦苦做好寒衣,辛辛苦苦跑了那么多路,竟落了个空,穿衣服的人已经埋在地下。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

她想起在家里在路上做的好些个梦,不是夫妻俩欢欢乐乐地一块儿过日子,就是丈夫平平安安地回来,说从此再也不分开了。她想起自己编的小曲儿,虽然没有几句话,可是唱着心里就痛快一些,别人也喜欢听。如今好梦证明是空的了,小曲儿只引起悲伤的回忆。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

她想公婆在家里是怎样盼望,盼望儿子又盼望她。她想起公婆嘱咐她快去快回,最好是双双回家,至少也要带个平安消息。如今他们的盼望成了一场空,他们的儿子早已埋在万里长城底下。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

她不相信死了埋了就不能见面,她要跟丈夫再见一面,哪怕他死了埋了。她不相信万里长城就能压着她丈夫的身体,万里长城原来是人修的,每一块砖头石头全是人垒起来的。什么时候万里长城倒塌,丈夫的身体暴露,自己能跟他再见一面呢?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她不住地哭,也不知道哭了多长时间,直哭得天愁地惨,积雪变色。天空中风云奔腾,风声又大又急,好像海面上起了海啸。黑云尽在那里堆积,压得很低很低,几乎要碰着那些城垛口了。

忽然间,天崩地裂似的一声响,万里长城倒塌了八百里!

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秦始皇即刻就派人查究。查明万里长城是孟姜女哭倒的,就把她抓住。秦始皇非常气愤,决定重重治罪,办她个车裂。可是又听说她长得美丽,就变了主意,说只要孟姜女答应做他的妃子,就可以免罪。

孟姜女听人传言,冷笑了几声,说做妃子也可以,不过先得把万喜良他们的尸首捡出来,好好装殓,由秦始皇亲自祭奠。秦始皇满口答应,完全照办。

万喜良他们的尸首从倒塌的城墙下捡出来了,还没腐烂。孟姜女果然又看见她的丈夫了,抚着他痛哭一场,给他穿上亲手做的寒衣。万喜良入了殓,秦始皇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朝棺材祭奠。

8.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故事 篇八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 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夸父追日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夸父追日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记载这个神话时说他“不量力”,晋代在诗中却称赞说“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后羿射日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

9.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文学知识 篇九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主要内容: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视功名权贵,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 王熙凤:精明强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 贾宝玉:封建叛逆者。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做官。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相关链接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叫《金陵十二钗》、《情僧录》、《宝玉缘》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2.《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袭人,最有反抗性格的丫环是晴雯,涉及到她的情节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鸳鸯。

3.《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贾宝玉说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因为男人并不都污浊不堪。这只是贾宝玉就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所说的比较偏激。用于批评一部分男人可以,倘加之全体则不正确了。

4.“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

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5.《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是王熙凤,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宝黛婚姻,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6.《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情节是黛玉焚稿。

7.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8.《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人就是林黛玉。

9.请写出“金陵十二钗”其中三位: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李纨、秦可卿、巧姐、妙玉。

10.《红楼梦》中向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挑战的人物是贾宝玉。11.《红楼梦》中“两弯似蹙笼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昭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写的是林黛玉,她的性格特点是:多愁善感、多才多艺。

12.贾宝玉佩戴的玉叫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史湘云佩戴的是玉麒麟。

13.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劳苦的农家老妇,常被大家取笑戏弄的人是刘姥姥。

14.《红楼梦》中颇具叛逆性格的三人是贾宝玉、林黛玉、晴雯。15.“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

著《红楼梦》

16.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叫曹雪芹。

17.“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有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暇”指的是(贾宝玉)。

18.“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开卷诗。

《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

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将它翻译成英文时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弟”。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行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相关练习:

1.在《水浒传》中,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是史进,他的绰号是九纹龙。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吴用,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好汉在“黄冈泥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智取生辰纲(花石纲)。

2.《水浒传》中冒充李逵拦路打劫,后被李逵一刀打翻在地的人是李鬼。3.《水浒传》中三位女将是谁 ? 她们的绰号是什么? ①扈三娘、一丈青②孙二娘、母夜叉③顾大嫂、母大虫

4.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性格上的共同特征? 爱打抱不平,重友情,讲义气。

5.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这部名著是《水浒传》。

6.“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豹子头”指的是林冲。

7.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

“及时雨”宋江

“智多星”吴用

“豹子头”林冲

“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

“花和尚”鲁智深

“一丈青”扈三娘 “母大虫”顾大嫂

“母夜叉”孙二娘。

8.“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9.“风雪山神庙”是哪部书的情节?涉及到哪两个人物,性格怎样? 林冲:逆来顺受;陆骞:阴险狡诈出卖朋友。10.请写出《水浒传》中最典型的反面人物高俅。

11.《水浒》主要人物有及时雨宋江、,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

12.《水浒传》中 “大闹野猪林”涉及到哪两个重要人物,他们的性格怎样?

鲁智深:性格粗犷,敢作敢当为朋友两肋插刀;林冲:逆来顺受,武艺高强。

13.《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梁山好汉聚齐一百零八位直至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共有三位,他们是王伦、晁盖、宋江。

14.《水浒传》是描写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请写出你所熟悉的两个故事。

武松景阳冈打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倒拔垂杨柳、醉打蒋门神、火并王伦、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

15.《水浒传》中坚决反对招安的将领:李逵、武松;主张招安的将领:宋江、吴用。

16.填人名,补足歇后语。(1)(宋江)上梁山——官逼民反(2)(李逵)打宋江——过后赔礼

(3)(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小说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人物及性格特征:

曹操: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诸葛亮:智者和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鞠躬尽瘁。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刘备: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

关羽,人称关公:智勇双全,他是忠义的化身,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

淹七军、败走麦城。相关事件:

1、桃园三结义。

2、火烧赤壁。

3、草船借箭。

4、孔明借东风。

5、关公过五关斩六将。

6、诸葛亮智用空城计„„

知识链接:

1.“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俄国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2.《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3.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再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4.《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 “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

5.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6.《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是关羽。

7.“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作者是谁?你喜欢作品中的哪个人物? 8.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先后发生在官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

9.《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0.“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三国演义》;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1.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三国演义》。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3.《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4.“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5.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6.《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孙权;诸葛亮。

17.《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8.《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哪三个人? 刘备;关羽.张飞。

19.“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

《三国演义》;关羽。

20.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观点? 反对这种观点: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种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之仁。

21.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赤壁之战;曹操、周瑜。

22.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23.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等。

24.“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故事是青梅煮酒。

2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柜,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三顾:三顾茅庐六出:六出祁山 东和:东和孙吴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七擒:七擒孟获

北拒:北拒曹魏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26.“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何人?所报答的“主”指谁?“义释”的是谁?关羽、刘备、曹操

27.吕布:三姓家奴 张飞 :大眼贼(环眼贼)赵云:常胜将军 关羽 :美髯公 孙策:小霸王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诸葛亮:卧龙 庞统:凤雏 孙权:碧眼儿 公孙瓒:白马将军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主要记叙唐僧师徒四人战胜各路妖魔鬼怪,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_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_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_。

主要性格特征。

①孙悟空:聪明活泼、勇敢忠诚、敢于斗争、胸有大局的理想化的英雄。

②唐僧:虔诚执著的佛教徒。

③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

④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

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他嫉恶如仇,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性情憨直,奸懒谗滑,常怀退缩之心,善奉承诌媚,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到人间,错投猪胎。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

沙僧 :忠厚诚恳,任劳任怨,正直无私,一心一意保唐僧西行,谨守佛门戒律。

白骨精——白骨精又叫白骨夫人,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遇见的少有的女妖精,使用双剑,武艺出色,善于变化,诡计多端。她想吃唐僧肉,先变成十六

七岁的漂亮少女,再变成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后变成年迈力衰的老翁,均被孙悟空识破,几经争斗,白骨精终于被打得露出原形。

红孩儿——红孩儿号圣婴大王,住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是他的乳名,是牛魔王的儿子,铁扇公主养的小妖怪,使用一杆八丈火尖枪,武功非凡,又在火焰山修练三百年,练成三昧真火,口里吐火,鼻子喷烟,十分了得,经常与人赤脚打斗后来他做了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终成正果。)

相关知识链:

1.《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_、孙悟空被封为_ _、猪八戒封为、沙僧封为_ _、白龙马封为。

(旃檀zhān tán功德佛,斗战圣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八部天龙马)

2.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_ _,百变猴头_ _,憨厚老成_ _,阿弥陀佛是_ _。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唐僧)

3.“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

_。(《西游记》,大闹天宫等)

4.《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_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

”(浪漫主义;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5.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_ _,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_ _,又唤_ _,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_五行山_。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_。

(菩提祖师;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孙行者)

6.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等)。

7.六(3)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示例: 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头,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理由要符合人物特点,表意清楚即可。)

8.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写过石头:女娲曾以石补天,精卫曾以石填海,《红楼梦》曾名为《石头记》,_吴承恩_笔下的美猴王竟是一尊石猴子。

9.《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沙僧封为(金身罗汉)和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马)。

10.选择《西游记》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结合社会生活,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

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今天,能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来执法,社会就会多一些公正。

1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

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

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

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

(七十二变、筋斗云;如意金箍棒;如来佛祖;孙行者)

1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

;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

,法名是

;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

(孙悟空;猪八戒;猪悟能;沙僧)

1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大闹、真假

、三借。

(白骨精;天宫;美猴王;芭蕉扇)

1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

闹天宫)

15.《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16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1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0.古代文人四大雅趣 篇十

正逢高考,千军万马独木桥上拼知识、拼运气、拼爹,而决定结果的主要因素其实还是平时的学习成绩,可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时期,有时,影响考生成绩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贿赂考官,且看几则当时文人们揭露“高考”丑态的绝妙对联。

清朝康熙五十年,江南举行乡试,正副主考官左必蕃和赵晋两人,受贿将盐商程光奎等人录取为举人。落弟的考生群情汹涌,把五路财神塑像从财神庙抬到文庙,以铁链捆锁于供奉孔子的明伦堂,把科场大门上的“贡院”匾额改成“卖完”二字,作为横批贴在大门上,两边挂起一幅对联:

左丘明两眼无珠;

赵子龙一身是胆。

左丘明是《左传》的作者,是位盲人;赵子龙是三国名将,刘备曾夸他“浑身是胆”。这幅对联巧用典故,暗嵌上两主考官的姓氏,痛骂二人“有眼无珠”,不识贤惠,难分良莠;揭发他们贪财枉法,见利忘义,“一身是胆”,无法无天。

康熙三十八年顺天乡试,中举者多为勋贵子弟。于是落第考生哗然,满城散发传单,抨击矛头对准姜宸英和李蟠这两名主考官,传单上有醒目对联一副:

老姜全无辣味;

小李大有甜头。

联中借为佐料的“姜”,跟借为水果的“李”,含沙射影,语意双关,令人叫绝。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士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脏受贿,录取不才。落第生员愤而在试场门口贴出一联: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岂可望功名。

横批:口大欺天!

这幅对联巧妙地把“吴省钦”三字拆开,缀成联句,切人切事,极为自然,一时广为传诵,弄得那位吴大人声名狼藉。

雍正十三年顺天乡试,正副主考为王部侍郎顾镇和学士戴瀚。有个叫许秉智的秀才用人情和贿赂手段打通关节,得中解元,引起人们的愤慨。有一才子听说了这事后,特撰一联以讥讽。联曰:

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

戴学士,戴关节未戴眼睛。

直隶乐亭县有宋、刘二姓,骄奢淫逸。科举时代,二姓或贿买官吏,或雇用枪手,盗取功名。某年县试,知县张某得了刘家的贿赂,刘姓子弟尽皆名列榜首。到了府考之时,太守管某又受到宋姓的贿赂,因而宋姓子弟又都名列前茅。众人知情,大为不平,有人作联以嘲之曰:

头场刘,二场宋,宋进去,刘出来,彼此同乐;

知府管,知县张,张得开,管不住,上下皆松。

此联借用谐音法与借意法,巧妙双关,形象地讽刺了科举的腐败。

清朝末年,有位老者名叫王耿直,人如其名,正直不阿,对有钱有势的人从不阿谀钻营。因此,每次府试都得不到主考官的“赏识”而名落孙山。七十岁那年,他又去应考。熬过两场,最后面试。主考官见他白发苍苍,老态龙钟,故意出联戏弄他。联文是: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上联把老、考嵌在联中,颇含讽刺之意。王耿直听出主考官的意思,沉思片刻,从容答道:

二人是天,一人是大,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上一篇:新学期开学欢迎词下一篇:高中教师实习单位鉴定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