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精选12篇)
1.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 篇一
一、制定目标与计划,规划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为能有效地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业务素质,制定一个适合自己专业成长的目标和计划是至关重要的。有了目标和计划才能把握好自己专业成长的方向,才能避免走弯路,也才会有积极学习、探索的动力。体育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在专业理论、运动技术技能、教学能力和体育科研等方面发展的总目标,依据总目标制定一个详细的专业成长计划,围绕目标和计划努力学习。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应把专业成长的目标再进行细化,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成长。
二、狠抓专业素质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全新的知识结构。学校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自主培训”等多种方式培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为体育教师制造专业化发展的机会。以教师培训机构为依托,与高等师范院校联合举办各种层次的学历培训班,狠抓体育教师的学历提高培训;以教师培训机构为基地,分层开展体育教学创新基本功竞赛和专项测试,狠抓体育教师的教学创新基本技能培训;倡导体育教师立足岗位,紧密联系教学实际,自主钻研教材教法,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狠抓体育教师的岗位提高培训。通过定期举办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统一考试,核定继续教育的学时学分,作为教师专业素质考核、职称评定和选聘使用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励体育教师自觉实现自我“充电”,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中小学体育教师只有积极开展教教研活动,真正将教科研根植于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焕发生命力与价值,才能有效地加快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即从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开展教科研活动, 每周安排半天固定时间, 进行研讨、交流,促使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合作、勇于探究、开拓创新,做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然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培养教学创新能力,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体育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明显标志。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课改理论学习与新课程实验教学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利用专家名师讲座、现场教学观摩、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参与体验等多种学习培训方式,引导教师解读新课标、解析新教材、探索新教法,提高体育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能力。通过开展“我与新课程同行”
系列体育教学竞赛活动,给体育教师提供展示教学创新能力的平台,让教师尝试成功的体验,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实现“小成功→大成功→再成功”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
信息时代为广大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无数的体育一线教师在其中获得了专业的觉醒与发展。通过积极参加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博客圈、体育教学杂志论坛、体育与健康课程网论坛等在线学习、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 为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无疑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可以让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有很多发展空间。
六、强化学校管理机制,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体育教师在绘制自我专业发展剖析图,列出自己专业结构发展的时间序列表以及内容,提出实事求是的可评、可测、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后,学校应积极创设专门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机构,强化学校管理机制,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学校教科处,负责学校教师发展规划、专业引领与措施落实,通过教研活动、定期交流个人发展规划、组织申报科研课题与阶段性的验收等路径,强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识,使教师自觉地进入专业发展的状态。
七、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保障教师专业化发展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实践证明,教师全部自觉自愿地接受继续教育,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不现实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有关教育的立法工作进展很快,《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与教师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但是关于教师终身学习的法规还很不明确,特别缺乏教育行政部门保证教师终身学习的职责和义务。教师的继续教育仅仅成为教师的个人行为,由此也造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较低。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由于历史上“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对体育及体育教师的偏见,使得一些体育教师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健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法规,加强体育教师继续学习的规范管理,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建立科学、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教师终身学习体制,是提高体育学科地位和体育教师质量的客观需要,从而为体育教师专业化提供有力保障。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解决的课题。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成败关键取决于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实施体育新课程革改,要求体育教师一定要树立专业化发展意识,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做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建设者,不要做课程改革的旁观者。中学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丰富知识、勤于思考、勇于探
索、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地实现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 篇二
1 我国农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现状
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有专任教师907.7万人,其中小学561.3万人,初中346.4万人。从城乡分布看,县镇和农村的教师占82.7%。(2008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农村教师职业地位的改善和专业实践的改进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2002年至2007年,全国小学累计录用大中专毕业生60万人,其中农村录用48.9万人,在数量上大大缓解了农村教师的不足,但在学历上,“教师学历基本达到任职资格标准要求,但初中教师初始学历合格率低,取得合格学历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问题突出”(2008国家教育督导报告)。进一步改进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已成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1.1 农村教师自主性发展能力不强
我国农村学校大多存在教学设施不齐、办公条件差、网络覆盖率低、交通不便利等问题,从客观上限制了农村教师与外界先进思想的接触,阻碍了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技巧的更新。大部分农村教师缺乏主人翁意识,仅仅把教师看作维持生计的一种职业,而非努力奋斗的事业,从主观上抑制了农村教师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主动性、磨灭了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可能性。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就业时的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斗志被一点点消灭;二是就业后特别是成家后,工作调动难度加大,事业上进困难;三是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疏于懈怠,生活趋于懒散。
1.2 农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不均衡
调查显示,农村教师中,第一学历为中师的占教师总数的33.83%,大专学历的占26.37%,本科以以上学历的仅占39.8%。还有一种情况,即36.12%的教师的本科学历是第二或第三学历,而第二或第三学历的“含金量”是被人们质疑的。另据调查,26.77%的教师来源于非师范专业,2.5%的学校还存在由代课人员代课的现象。数据表明,这种不均衡呈现倒U型趋势,教师“拔高使用”状况突出。
2 完善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策略
教师专业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本身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发力,促进农村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改进和完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技术以及教育管理方法,积极稳妥的完善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2.1 用活新兴学科知识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相关的新兴学科、前沿学科层出不穷,添加应用这些学科知识将使教师更容易“认识”学生,发挥教学潜力,打开专业知识发展的阀门。一是借鉴大脑神经科学知识。系统地分析和整理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自觉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对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教师、家长和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和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对我国中小学生课业任务减负,也是对大脑的减负。二是充分运用艺术设计教学。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教师熟悉设计管理课程将促进教学设计能力的增长,使板书在视觉上给予学生新鲜感,增加知识的相互衔接与连贯性。三是积极营造有益的教育生态。教育生态学强调整体论的思想,采用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集中分析教育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综合研究其各种因果关系。把教育作为一个审慎的、系统的和通过不断努力去得出或唤起知识、态度、价值、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从而实现师生知识结构的自我更新。
2.2 引进现代教学技术
引进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有诸多优势:一是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与教学,可扩大教师眼界,丰富教师知识内涵,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二是运用教学技术打破传统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建立在线交流互动平台,形成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三是运用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式教学,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使教学如鱼得水。四是广泛使用互联网、多媒体,扩大教师对于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视野。
2.3 升级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应是综合性、复合性人才,专业知识则是教师优秀与否的最核心价值标杆。一是深度吸收专业学科知识。农村教师的学科知识相对陈旧落后、结构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研究。二是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知识。农村教师仅满足于成为学科专家还远远不够,成为一名博览群书、无所不知的杂家才是教师的终极目标。无论是科技技术知识、政治时事、经济体制、文学著作还是教育相关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都要进行一定量的摄取和掌握,时刻保持知识的新鲜性与厚重感。
3 结语
总之,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命脉,是繁荣农村教育的必经之路。如今,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该时刻树立自主性学习意识,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王瑜,孙果.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需求调查[J].教育探索,2009(10):112-114.
[2]王亚鹏,董奇.基于脑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0(11):42-46.
[3]龙云飞.关于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思考[J].职业技术,2005(4):48-49
[4]张喜萍,韩清林.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的理论研究与优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2):12-24.
3.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 篇三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主要内涵; 发展现状; 促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52-001
本文主要通过“中国知网”这一数据库资源,输入“教师专业化”进行搜索,查阅2000年至今所有研究者所撰写的有关教师专业化方面的论文,经过分类、整理、分析我国研究者10年来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界定、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相关交叉专业的知识联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等。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界定
“教师专业化”这一名词自从由来之后,许多研究者都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例如游小培等人认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第二,国家有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的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总的来说他们认为教师专业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综合体,国家对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有规定的学历、能力和道德标准,并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相关的认定和管理等制度。此界定全面具体的描述了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内容,但对教师自身条件涉及的比较少。
陈琴,时伟认为对教师专业化的界定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着手,“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这一界定重在说明教师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促进不断成长,同时保障教师专业化良好外部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对其的研究也日渐丰富。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从不同的理念出发来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但其中主要还是以理论研究居多,研究的成果大多局限于理论知识层面,实践研究方面有待逐步完善。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对整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职业培养出现前后脱节分离现象严重,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一体化和情感教育,教师队伍的学历普遍偏低,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现行教师培养模式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师范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更好的为培养优良教师服务。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结合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1.从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入手
孙晓蕾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他借鉴了人类学中的“整体性视角”和多方面的“背景分析”等研究方法,指出应当把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整个教育的发展合为一体,了解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解,更好的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杜秀萍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她认为终身教育就是要创建学习型社会来实现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统一,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质上就是其终身学习的过程,教师从最初的职前教育直至离开教师岗位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与研究,最终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2.从学校相关制度改革入手
陈欣,杜洁从课程愿景出发指出课程教学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它是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活动的最小单元,是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重要场景,没有课程的良好发展就没有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祝庆昌指出要以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活动并且狠抓教学基本功,学校定期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评价考核,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从教师自身内化入手
申继亮,姚计海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教师专业化发展,阐释了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承诺、特定的知识结构和自主发展等心理基础,它的心理本质在于教学反思,强调通过行动研究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孙超认为随着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应当具有新颖和科学的教育观念以及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熟练运用各种电子、数字资源,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开拓学生视野,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只有将外在的制度要求内化为自身发展的终身职业理想追求,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化。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还需要广大研究者深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游小培.教师职业与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23
[2]陈琴.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3]孙晓蕾.人类学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分析[J].教学理论,2010(3)
[4]杜秀萍.终身教育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J].现代教育论丛, 2008(6)
[5]陈欣,杜洁.从课程愿景视角论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6)
[6]祝庆昌.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现代阅读,2011(10)
[7]申继亮,姚计海.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1)
4.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 篇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同伴互助 分享 自我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
【正文】:教师同伴指导是指教师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在一起工作,通过共同阅读与讨论、示范教学、课例研究,特别是有系统的教室观察与反馈等形式,学习并彼此分享新的知识,改进教学策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新时代,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而教师同伴指导,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策略,是一个“为教师所有”、“为教师参与”及“为教师所享”的过程。从众多学校的实践经验来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的不断磨练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到学校现场和教学活动中去观察、分析、了解、掌握具体的教学问题。其直接的意义在于教师掌握某种新的教学技术和策略,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同伴指导具有培育教师中的以合作和探究为核心的文化的潜力。这种文化既是专业特性的表现,也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教师同伴指导无论对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还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教师同伴合作的目的与价值、参与主体及相互关系、合作的内容、方式及指导活动的核心探讨问题来进行观点阐述。
一、目的与价值
同伴合作是一个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为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而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它鼓励教师之间以合作的方式互助互学,并为彼此提供持续性的指导,包括反馈性建议、分享专业知识和实践智慧等,合作开展行动研究等。因此,从同伴合作的内在价值来看,首先,它有利于个教师关注自身教学实践问题,唤起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自觉、自主地寻求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通过同伴合作,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力,教师效力的改善与提高,受益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学生;再次,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在价值给学校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同伴互助倡导合作的氛围有助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性同事关系,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契机。
二、参与主体/对象及其相互关系
在同伴合作中,教师是活动的主体,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问题组织活动,遵循自愿的原则,参与对象一般是两人搭档式或三人及以上组成的同伴合作小组。教师合作对象由教师自行选择或是学校安排的有组织的选择,可以与相同学
科的教师或跨年级、跨学科选择搭档,其层次可以涉及新教师、老教师;专家教师、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等,甚至也可以是校外的专家作为教师的“同伴”进行合作。
在这种组合方式中,教师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单干”转变为合作,主要体现在:首先,合作对象的选择以自愿为原则,学校负责协调,使教师之间形成真正的“伙伴关系”,促使教师在合作的环境中感到轻松自如,具有安全感,从而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创造空间。其次,合作的方式是平等的,不存在科层制现象。也就是说,教师在参与合作之前,至少在观念上排除了年龄、教龄、教学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身份、职务等上下级的差别。因而教师在开展互助活动时,各方互惠互利地展开对话,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三、合作内容及互助方式
在同伴合作活动中,合作内容因合作小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两人搭档的合作小组可根据被指导教师自身的要求,和伙伴教师一起确定合作活动的内容;而三人及以上的合作小组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决定。但不管怎样,合作的内容可以主要围绕着以促进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学业成就提高、改善教学实践问题等问题来展开。而合作活动开展的方式则多种多样,两人搭档中“最常见的模型是共同计划、课堂观察、跟进反馈三个环节中构成的一个循环过程,其中课堂观察是核心环节,需要一些专门的技术支持。”互助小组通常是通过共同研讨与交流来完成,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实践反思和业务素养的提高。
四、同伴合作的表现形式
教师开展同伴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依照开展同伴合作属性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按参与主题人数来分,同伴合作可分为教师“一对一式的互助”和“小组互助”。“一对一式的互助”又可分为同辈教师的组合和不同辈教师组合两种。前者是指同一水平教师(如教龄相同)或同一层级教师(教相同的学科)之间的组合,常见于有经验教师或优秀教师中;后者主要是指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或校外专家等的组合,多见于职初教师中。“小组互助”指的是三位或三位以上教师组成小组,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心得,共同探讨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或挑战,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
按目的的明确性分为有特定目的参与和无特定目的参与。
按指导风格分为:照镜子式指导、合作式指导和专家式指导。
按内容的侧重点来分,同伴合作可分为技术性合作、同事式合作/认知性合作、挑战性合作等。
下面例举同伴互助合作的一些具体实施形式:
(1)集体备课――整合大家的智慧,分享合作的快乐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备课通常被认定为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发扬集体协作精神,实行以年级组为单位、以同科目为小组的集体备课,在业务学习中提出集体备课的要求:三备、四定、五明确。三备主要是指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法,四定是指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五明确是指明确知识点、基本能力训练点、知识迁移的基本结合点及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题,以新理念指导教学, 一学期内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都要承担一次中心发言人的任务, 活动时,中心发言人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方面介绍教学设想,然后,全体成员集思广益 ,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然后由一人主教,教研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次进行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积极营造“随堂听课,人人听课,听人人课”的氛围。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或教导主任可深入年级组,参与年级组的集体备课,了解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对教材、教法的钻研程度。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2)以优带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曾听一位校长这样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我会回答说,我是在被别人指导尤其是在指导别人中成长起来的。”那位校长的经验是:你在付出的同时也在得到。也许你会从徒弟那里达到启发,也许你会从自我加压、自我学习和反思中有所收获。我们深知,人是在指导中自觉并迅速成长起来的。因此,学校科努力搭建教育教学骨干展示自我、发挥示范作用的平台,采取 “以优带新”、“以老带新“、“以学促新“等方式,牵动整体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新教师分配到工作岗位上,首先要承担新教师“亮相课”,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及各学科教师要细心听课,认真评课,在肯定优点的`同时,针对不足给予指导性的建议,让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学校在开学初还可为青年教师安排指导老师,要求他们互相听课、互相观摩,开展教学咨询、教学指导。学期末,青年教师作汇报课。老教师、优秀教师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新教师,新教师用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影响老教师,这样互补,扬长避短,新老教师共同进步,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很有帮助。
在继续教育培训和外出学习的安排上尽量以年轻教师为主,平时多安排他们讲课,多与他们交流,给与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使他们接纳、吸收新知识,改造更新知识结构,尽快适应新课改带来的时代需求。通过努力,不少教师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教学能手、学校骨干教师。
(3)研讨疑难―――问出真谛,讲出精彩
新课程实施中教研倡导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要求加强教师间的交往、互动和合作,让教师在专业争论中畅谈自己的思想观点,在理念碰撞中发现别人的真知灼见,在深度会谈中找出阻碍团队进步的消极因素,依靠集体智慧来加以解决。为此,年级组成员积极探讨同伴互助的有效形式,指引教师平等对话,精诚协作,相互促进,让教师畅谈自己教学教研的心得、感想和困惑,分享他人的收获、体会和经验。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全员参与,广泛开展,每一位教师都勇敢地走到台上,走进同行,让自己的心智得到熏陶与洗礼,让每一个人的智慧都找到了用武之地,更有了一次次探讨、研究的旅行。疑难者问出了真谛,回答者讲出了精彩。他们互相配合、互相撞击,形成了强大的教育科研力量,教师们思考出了许多深层次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加上自己的一些见解、体会,与本组教师共同分享。经验与知识不再是封闭的一池水,而成了一股股交融奔流的小溪。
(4)课题研究――学习中研究,研究中成长
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每个教研组申报本组三年研究课题,指定课题负责人,每个教师根据教研组三年研究课题申报个人的小课题,做到“人人参与课题、人人研究课题”。要求每个课题都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有成果,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风气。研究的专题仍然以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产生的困惑为主,如《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变的探索与研究》等。小课题的研究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服务于课堂。在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中,不追求课题级别和成果获奖等次,只是鼓励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个人智慧,集体力量攻克难关。
五、同伴指导活动的核心探讨
教师同伴指导的模式通常是上述多种活动形式的组合,其最典型的模式是合作备课、课堂观察和反馈所构成的一个过程。下面就教师同伴指导活动的核心部分――课堂观察的实施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可以将整个教学观察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1.预备会议
通常在课堂教学观察实施之前,教师同伴指导的参与者需要实施会议。其目的在于:建立参与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教师同伴指导是非评价性的,特别强调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观察前的会议为教师参与者的沟通和互动提供一个机会;协商确定观察的目的与规划,观察能否有效,取决于是否有明确的观察焦点和计划,而观察能否对教师的教学改善产生促进作用,则在限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焦点、观察计划与教师发展需求的迫切性。因此观察前参与各方的协商尤为重要。
观察预备会议应完成下列任务:被观察教师陈述教学目标,并介绍班级、教学内容各方面的情况;确定教师对教学改善的关注所在,被观察教师提出观察重点,经由与观察者的协商,确定观察焦点,明确观察内容,并将之以可观察行为来表示;同伴指导小组的成员通过讨论与协商,最终定出最适宜的教学观察时间、地点与需要进行的次数,同时需要的各方对所运用的话语,包括概念、等级等含义达成共识;此外,还要选择或设计教室观察的工具,从某种角度说,教室观察方法也就是信息记录方法,教师小组成员在观察预备会议中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背景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记录方式,或者也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行设计教学观察表。
2.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观察也称为教学观察,或称为教室观察,即观察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事先决定的观察工具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时间通常是一节完整的课,但在预定的观察点比较小时,比如观察的目的只指向于教师的某一具体的技能时,观察时间也可以更短。
这一环节的主要活动是观察记录。必须明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为观察后的反馈会议的专业对话提供事实或素材。因此,在课堂观察过程中,观察工具的运用非常重要,它能帮助观察者有效地、完整地、准确地记录课堂教学事件。教学设备中有众多的课堂教学观察工具,包括的定量的和定性的,前者如编码体系、等级量表与项目清单,后者如叙述体系、图式记录和电子记录,都可以用于教师观察。但重要的是在校方提供了这些教学研究设备的前提下,观察者必须掌握这类辅助工具的运用技术,因为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观察者运用这类工具的技术。
3.反馈会议
反馈会议通常以观察者要求教学者进行反思会议。观察者提出诸如“你的课好在什么地方?达到了哪些目标?什么地方需要改进?”之类的问题,帮助教学者进行自我反思。然后观察者将在观察中收集到的资料呈现出来,与被观察者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共同生成改进建议和措施。这一过程就是反馈的过程,在众多的教师同伴指导的项目中,这一环节被看成是教师同伴指导的最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必须记住教师同伴指导是非评价性的,参与者的讨论只以所收集的资料为依据,只围绕所观察到的教学事实,不应带上个人偏见对被观察者作出判断或评价。
课堂观察是教师同伴指导的核心似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观察就是教师同伴指导的全部。实际上,只要强调反馈的教师同伴指导是有缺陷的,因为如果没有共同的教学准备,那么无论观察和反馈做得有多好,教师同伴指导都是不完整的;更为严重的是只关注观察和反馈可能会削弱教师之间的合作。因此,教师同伴指导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阶段。
总之,教师同伴合作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为直接目的,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为旨趣,以平等的对话方式而展开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分享知识,相互提供支持;为提高教学技能学习新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而相互帮助,提供反馈意见。它有助于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改善教学。对我国的教育、教研活动中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故,教师同伴指导在我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朱宁波等 《教育科学》 “校本教研中的教室同伴互助” 第10期
2、王坦 《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学苑出版社
5.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 篇五
【摘要】教师要适应发展和变革,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努力提升反思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学反思;实践反思;专业发展;
【 作者简介】吕西峰1965年出生,男,陕西大荔县人,在职研究生 中学一级,陕西省数学学会会员。曾荣获市首届中学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现任渭南市临渭区数学教研员。多篇教学论文曾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研究、探求和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已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凸显,特别是在当前实施新课程以及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日益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当务之急。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专业行为和活动、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持有的专业观念、所做出的行为和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对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批判性,即用批判的眼光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当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用“不满”的心态,对教学进行冷静的思考、分析,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化的总结与提升。二是创造性,即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寻找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理论的支持与指导下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观点,以此来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三是自主性,即用自主、自觉的态度去反思。教学反思对教师而言,是一种高度自觉和自主的自我研修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工作方式。四是发展性,即能使教师得到发展。反思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促使教师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其中得到提升与发展。教学反思的真谛应该使教师敢于怀疑自己,正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高目标迈进。
二、教学反思的价值与功能 1.彰显自我,突出主体
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自己主动思考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是促使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自主性的过程,是教师自主、自律、自发的行动。同时,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批判的眼光全方位地审视自己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审视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困惑,客观公正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也是充分彰显自我的过程。
2.增长知识,丰富理论
反思使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积极的、深入的反思,对教学中自己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在不断实践、反思中、增长知识,丰富理论。
3.和谐关系,共享资源
反思实践不仅仅是对自我的反思,还包括实践中的各种关系,如自身与同伴的关系、活动与背景的关系等。集体同伴反思是高效能反思的要素之一,经常采取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伙伴式的考察、交流、切磋、协调、合作、讨论、分析和反思,既能够加深同事情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够不断地获得和整合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经验,不断地超越自我,更新和完善自我。
4.提升能力,提高水平
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诸要素、诸环节的再认识、再研究、再整合的过程,是教师思维再活化、再碰撞的过程。它能帮助教师及时捕捉、分析和研究各种教学现象、得失和灵感,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新问题,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从而作出更更有效、更合理的教学决定,提升教学实践的实效性,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三、对策与措施:教师进行有效反思的几个关键问题
教师应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因为只有养成了一定的反思意识,反思才有可能;只有明确了一定的反思内容,反思才会有的放矢;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反思方法,反思才能高效;只有养成了反思习惯,反思才能持续不断。
(一)、强化反思意识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不成熟的教师,是一个缺乏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要自觉增强教学反思的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二)、明确反思内容
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简单地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其中,教学理念侧重于理论,教学行为侧重于实践而且只有当理论和实践能够以一种统一的方式被教师自我“否定”的时候,教学反思才是可能的和有效的,教师的自我建构才是有意义的。
1、教学理念的反思。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了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第三,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
3、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遗憾之处,而科学、有效地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教师要学会用遗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就会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更加合理、更加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教学反思的方法很多,但为了便于掌握和运用,我们可以将教学反思分为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教师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 日记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通过写反思日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反思的方法。反思总结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和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事件,还可以是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独特的见解等。
* 录像反思法。即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让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具体操作可采用以下程序:上课和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此循环反复,能更好地强化教师已有的经验,改造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 档案袋反思法。即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如 “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后由教师本人根据这一专题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并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以及尚需努力之处等。档案袋建立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过与同伴交流研讨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更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方法。实践证明,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互助合作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四)、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基础上,并逐渐积累富有个性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教学前反思起点是否合适、难点是否突破、讲练是否透彻,据此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教学中反思学生在课中的参与、学生在课中的交流、教学的目标达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后反思自己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教学的应变、教案的修正等。
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表明,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思考产生变革,变革带来发展。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① 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4. ② 易森林.教师专业发展基本途经的探索.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4.
6.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 篇六
【内容摘要】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只有教师专业发展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进而更好的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结合农村学校师资相对薄弱的特点,探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关 键 词】 农村教师 专业化发展 途径
近日学习了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小学校长吴国通教授的《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书,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让我深受启发,因为我所在的学校就是一所师资相对薄弱的合并乡镇的小学。
吴校长的报告,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若能认真思考,就能很实惠的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实在在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一名站在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而言,还有什么比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比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呢?
一、何为教师专业化
《不做教书匠》一书的作者管建刚认为:一个具备专业水准的教师应当“具有心灵的力量”、“情意的力量”、“人格的熏染”、“文化的气质”、“实践的智慧”;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小学吴国通校长在《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认为,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新课改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的过程。其实,教师这种职业并不是人人都可胜任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或专业情意。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因为地方百姓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主要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像我们这样的一所农村小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就一定要采 取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唯有这样,才能让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的更好,走的更远;唯有这样,才能办一所百姓满意、政府放心的好学校!
二、如何以自我造就、自我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职业理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现代师德的标志是什么?你喜欢不喜欢教师的岗位,你珍惜不珍惜教师的岗位,尊重不尊重孩子?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思想是以学生为本,它要求教师适应学生的发展,尊重全体学生以及他们的个体差异,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和影响的互动过程,是教师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智慧与学生共同活动,并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教师的全部责任就在于为学生的成长起到定向的作用,教师的业绩就在于通过个人的知识权威和人格权威的力量,帮助学生向着符合社会的要求去转化,成为社会期待的人。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2.学习借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教师应尽可能地多学习、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努力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做“学习型教师”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追求目标。教师必须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风格,真正把学习看成是生存发展的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经常学习,能获取许多有益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息,能让自己充分体验学习的酸甜苦辣,知道怎样的学习才更有效,从而更高效地指导学生学习。不断借鉴学习所得,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修改、完善,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即显著提高。
3.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在职学习与培训是更新、补充知识、提高技巧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近年来兴起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效率高、操作性强的在职培训方式。它基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问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来 2 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在职学习与培训应让教师养成一种持续学习的习惯,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
4.参与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时代在变化,教材再怎么更新,总会或多或少地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师参与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研究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方式,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师的研究,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反思,发现问题和新现象的意义,不断改进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使研究成为专业生活方式;其次则表现为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方案的能力。此外,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会不断涌现,很多问题用过去的经验、理论来应付和解释就行不通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法,由“教书匠”成长为“研究者”。
5.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造就的重要手段。
让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长。一个对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经常反思质疑的教师才能得到较快的专业发展,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跟一个教师是否重视反思和研究有很大的关系。在学习了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后,要写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上课之后,要写教后感,反思课堂教学的得失;考试结束后,要写考后反思,思考这阶段教学的成功与不足„„用研究者的眼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审视、反思、分析、探究,将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事实上,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有着相同的特征,即不断地借助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实践研究,不断地反思自我对学科、学生学习规律、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发展自我专业水平。
6.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而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它激发了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并通过课程“范式转换”对教师提 3 出了新的要求,推动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专业素养。其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的归属感,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并促进教师各方面的专业发展。
7.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交流合作。自我专业发展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更新教育信念和专业知能。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教师必须与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合作,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扩充个人的专业内涵。
三、我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际做法 1.落实师德专题培训,促进教师健康成长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品行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教师自身的良好形象,是无形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也是形成教师凝聚力、亲和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因此,作为人师,我们必须重视师德建设。学校利用每周一次的教师会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成立培训小组,精心组织,对教职工进行《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的主题培训和《走近陶行知》的专题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师德觉悟和业务水平。
2.开展教师间的团队教学,提升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所谓的团队教学就是指由2到3名教师共同来上一节课,可根据上课人数的不同,把一节课的内容分成两个或三个环节,第一个教师完成第一个环节后,接着由下一个教师完成下一个环节的内容,直到把一节课的上完为止。开展这样的活动的好处在于能够发挥教师之间集体的力量,帮助某一个年级或某一名教师来分析教材,提高教师驾御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在进行这项活动时要注意参与的教师都要参与备课,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学内容的过度衔接,保证一节课教学的完整性。
3.开展集体备课、上课活动,实现同伴互助。
集体备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常见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活动过多的体现在备课上,备完以后上课的效果如何,只有上课的教师才知道,这样就导致参与备 4 课的教师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达不到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了避免集体备课的不足。可以采用集体备课、上课相结合的办法,提高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效性。具体做法是由相邻年级同科目的2至3名教师共同对某一个年级某一个单元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由参与备课的教师再来上课,使备课的成果能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4.重视教师继续教育,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
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青年教师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对青年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显得十分有必要有价值了。我校结合实际制订了《学校本培训计划》、《新教师专业成长手册》《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手册》,抓好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精选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优秀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举行师徒结对签约仪式,制定计划,认真实施,组织阶段结对工作小结交流,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更好更快更高效的投入到学科的教学中去。
5.教育科研引领,依托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校教学教研机构齐全,各项制度健全,职能明确,计划落实, 有效运转。通过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们探讨教法,交流心得,围绕扬州市立项课题《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确立了教师的校级研究专题,帮助教师把实践中的经验、反思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围绕课题,教师们共上交论文40多篇,其中很多论文获得了市级奖项。教科研工作确实取得到了长足进展。
7.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 篇七
关键词: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评价指标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即是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 不仅要评价教师的知识容量是否充足、结构是否合理, 还要评价教师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发展自己各方面知识的潜力, 这样才能通过评价促使教师建构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素养。因此一份合理完善的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的提出, 可以使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按图索骥。
二、国内外教师专业知识评估
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的内容, 国内外很多国家都曾经提出过相应论述。具体到各国的教师专业知识评价标准中, 有其共性也有个性。
美国是一个文化多元, 各地差异较大的联邦制国家, 教师评价的机构也很多, 因此各州的教师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但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评价标准以“五项核心标准”为基础, 依据不同学科领域以及学生发展水平的四个阶段 (儿童初期:3-8岁;儿童中期:7-12岁;青少年期:11-15岁;成年前期:14-18岁) 分别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体系中标明了各个阶段和学生发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责任心。其中2008年版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专业知识的部分包括: (1) 对每个学生及其学习尽职尽责, 通晓学生是怎样发展和学习的; (2) 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 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 透彻地了解所教科的发展历史、框架以及在社会中的应用; (3) 有责任管理和监督学生学习-知晓如何确保学生参与, 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学习环境, 懂得如何组织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 (4) 能系统地反思与学习, 熟知有关学习的理论和教学策略, 始终关注和了解国家当前的教育问题和焦点;经常批判性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 深化知识, 拓展所有的专业技能, 将新的发现运用到实践中。[1]
英国的教师评价相对于美国来说发展略晚一些。现在沿用的教师评价标准始于2007年英国学校培训与发展司 (TDA) 颁布的《英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该标准将教师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有合格教师 (入职前) 、普通教师 (入职后) 、资深教师、优秀教师、高技能教师, 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标准。其中普通教师专业知识评价标准, 包括教与学方面的知识, 评价与监督方面的知识, 学科与课程方面的知识, 读写、计算及信息通讯技术方面, 学习成绩与多样性方面以及学生的福祉和身心健康方面的知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英国很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福祉和身心健康方面的知识的摄取, 在职的教师要了解现行的保护学生和增进其福祉和身心健康的法律、政策与举措, 了解当地保护学生的相关措施, 知道如何识别虐待、侮辱或忽视学生的潜在意识, 并了解如何运用保护学生程序, 了解生活困境和变故对学生进步、发展、福祉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帮助学生向解决这些问题的专家求助。
芬兰的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与我国内地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评价很相似。主要涉及到三个板块的内容, 分别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评价知识。基础知识领域中包含了主要学科知识、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知识包括所教科目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评价知识涵盖了学生评价知识、教师自我评价知识。
香港教师专业评价涉及到学科内容知识和课程及教学内容知识。学科内容知识主要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科内容知识、更新学科内容知识及探求新的学科知识、分享有关科目的教学方法。课程及教学内容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及应用教学内容知识, 设计、落实及改进课程, 更新及分享教学内容知识。可以看出香港的教师专业知识评价更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与积累。
三、启示
1、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体系中应当涵盖教育知识的部分。
因为教育知识是一个教师行业所必备的知识, 同时也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证。主要应当涵盖一般教育学知识, 如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德育论、教学论等等, 和各学科的教育学知识, 包括所任学科的课程论、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学科教学方法等。
2、教师对专业学科知识也应当有所摄入。
不仅要理解所教学科的内涵, 还有了解其外延。在对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学科基本原理、对人类的价值、推动学科发展的因素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更加深入地对所教学科和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的联系进行探讨。
3、教育活动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发明创造或艺术创作, 在教师的教育生涯中始终要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完善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对历史、文化、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专业知识发展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通识性知识, 在普通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已经评价方面的知识领域都不断积累、不断提高。
4、教师行业的知识积累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这就要求在职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要始终能系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有无可以完善之处, 始终关注国家的教育热点, 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将理论、反思和实践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孙河川, 王婷.美国高质量教师什么标准[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3
[2]马云鹏, 赵冬臣, 韩继伟, 宋祥, 赵晓光.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状况调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6:57-64.
8.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 篇八
【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是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提高教育水平、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新要求。本文从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入手,积极探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以求进一步促进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基本途径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师资短缺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各国所关注的只是如何有效地培训新教师并将其送上教学岗位,因此,最初的师资培训所关注的仅仅是教师的职前培养,对教师的持续发展问题缺少关注。
在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十年动乱期间,全面否定了新中国取得的教育成果,摧残教育事业,迫害广大教师,给教育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教师专业发展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教师队伍不断被充实,逐渐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性质及其发展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
一、概念界定
有学者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态度、专业知识以及教育教学技能上不断成长的过程。”还有学者从两个层面进行归结,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育教学中教师清醒的自我觉醒意识,认识到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有特定的行为准则和高度的自主性,而且教师需要长期的培训。从以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得知,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专业性、情感性、生成性、持续性等特点。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集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专业情感于一体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加压、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过程。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逐步提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说21世纪中国教育的质量,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当下教师素质呈现出职业道德高尚、知识基础扎实、教学能力突出和身心素质良好的发展态势。从以前的教书匠转变为现在的教育研究者,把思、学、行、著贯穿于教学思路之中;从以前的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现在的课程发展的主体,主动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从以前的学习的批判者转变为现在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更加关注“人”的发展,重视教育评价和发展功能。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虽然教师专业成长在总体上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较弱。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目前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认为职称评定能够促进自己提高专业发展,他们意识到如果不加强自己的专业发展意识,就会被学校、社会淘汰。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专业发展是为了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对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访谈的结果也表明:由于思想政治学科新课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大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都有提高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师主动追求自主发展的动力。
(2)专业理念有待于强化。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理念上要有坚定的信念,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和学生观,用坚定的信念作为行动指南,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严格自律。而有些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理念缺乏认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陈旧,远远落后于教育和时代的发展。因而对前沿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了解不够,汲取、接纳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对时势的敏感性把握能力不强。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他们仍然是只凭以往经验上课,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仍然固守己有的旧观念和旧方法。
(3)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思想政治新课程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有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广博的综合文化知识。大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具有较深厚的政治学科专业知识,系统地掌握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能够适应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需要。但是,有些教师缺少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不关心时事,还有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新知识,不了解新课程的新要求。
(4)教师部分专业技能落后。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新课程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应具有创新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是课程改革后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设定的,而是形成于自我专业发展过程,是由教师自己设定的。教师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可以使教师从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初始目标进行分解并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进而一步步达到专业发展的目的。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要求教师结合学校发展规划自主确定一个明确的努力目标,包括进行自我认识与定位,发展目标与方向规划,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以及需要学校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等等。
(二)积极主动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有利于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素养,了解专业发展规律,有效指导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是实践领域的专家,但其理论素养相对较弱。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努力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
(三)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在职学习与培训是教师更新、补充知识、技巧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效率高、操作性强的在职培训方式。在职学习与培训应让教师养成一种持续学习的习惯,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
(四)加强专业技能学习
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教师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介,其自身的发展对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作为处于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不但要关注自己思想观念的提升,同时,也要充分重视专业技能发展,从而促使自己能够适应教育步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董静.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郝敏宁.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兼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07.
[3]许雪梅,何善亮.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
[4]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8.
[5]施良方等主编.教学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81.
作者简介:
肖键(1990.07~),男,汉族,四川成都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9.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 篇九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能力
一、应用技术型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1.应用技术型院校青年教师的新教学理念
应用技术型院校是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新型大学,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是让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让学校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能力。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对其教学工作将产生深远影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新教学理念将取代传统的以理论传授、科学研究为主的理念。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但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还应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社会实践应用能力。
2.应用技术型院校青年教师应有的知识结构
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者和训练者,不仅要具备把专业基础性知识与行业经验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还要有善于主动吸收不同学科精华以形成开放式知识结构,并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的能力。因此,要求青年教师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参与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以多种形式,深入到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操作技能,将生产、管理、服务等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
3.应用技术型院校青年教师应有的实践教学能力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更加强调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企业需求,把综合职业培养能力逐一分解到具体的课程、项目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较为规范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既要有理论知识传授能力,又有将企业生产实际引入课堂、实施产教融合的教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牢固掌握实践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动手技能是应用型本科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应用技术型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欠缺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青年教师绝大一部分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接受的是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因此,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在对教材的驾驭、课堂的调控、教育教学规律的熟练运用等方面缺乏经验。
2.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青年教师接受应用能力培训和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方面还很欠缺。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还应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但大多数新进青年教师是应届毕业生,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理论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动手实践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提高。青年教师从一个校园到另一个校园的经历,使青年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3.青年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
近些年,虽然高校教师数量增长很快,但仍然难以满足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青年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较大。他们往往是毕业就直接登上讲台,一学期上2~3门课。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外,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新改制成功,急于在新的平台谋得一席之地,学校往往有很多超常规的举措,这些任务往往也落到新教师的肩上,使青年教师疲于应付,对于知识更新、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往往力不从心。
三、应用技术型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先导,也是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和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首先是教学行为的研究者,树立起教学发展观念和教学学术的理念是为师之本。一方面,要改变拥有过硬专业知识和较高学历即能做好教学的观念。高校教师,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应当清醒意识到为人师表不仅只是学科专业知识的行家,更应是教育科学的里手。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教学水平也是学术水平,教学学术也是教师学术研究范畴和学术能力的体现,要改变单一学术内涵的认知。充分体悟大学教学具有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教学发展并不是可选不可选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投入地去学习如何做好一名教师,自始至终。如果没有,那就有问题了。”青年教师要在精悉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学技巧,做到相互融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
作为应用技术型院校的青年教师,要提高实践技能,培养的核心应当是提高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即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思想和新成果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应用技术型院校可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应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应用技术型院校首先应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考核评价制度。综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现场操作演示企业工作或锻炼经历要求等多个方面的重要指标来认定“双师型”教师身份。另外,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使考核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客观,让“双师型”教师能真正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应用技术型院校还应积极主动多形式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一些实体平台和载体,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认证和考核。比如,利用校内的各种实训场所和条件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组织老教师和新教师结成师徒关系,促进中青年教师持久地学习技术技能;积极拓展通过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渠道,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培养基地、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及推广,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为教师多争取一些较长期和系统的实践技能培养机会。最后,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应用技术型院校可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方面向具有突出实践经历、突出实践教学和实践研究成果、突出企业技术服务成果的“双师型”教师倾斜。学校内部分配,建立有利于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或通过自修考证等多种途径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收入分配制度。
3.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
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是帮助广大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科研关的重要举措之一。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仅要体现在理论课教学经验和方法上,还要重视青年教师实践课教学能力的提高。指导教师要对青年教师在实践技能培养、实践课程讲课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为青年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工作创造条件,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培养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通过观摩教学、教学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提高教师实践课程开发能力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0.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 篇十
陕西省陇县堎底下社区小沟小学徐田忠杨建惠
【内容提要】专业发展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从教之基。教师不仅要海纳百川、博学多才,闻道在先、业有所长,而且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精湛的专业技能、专业方法,有教活教材、教活学生的源头活水。因此,学校要以业务学习为前提,以校本研修为依托,以“高效课堂”为支撑,以“名师工程”为着力点,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引领和指导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方法与途径
教师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责任。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离开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质量教育就失去了最可靠的支持。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农村小学普遍办学条件差,设施落后,信息闭塞,校本研修方法单一,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氛围;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桂冠和希望,为了私利,不少教师不以遗力的投入到“分数”大战行列,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引领和平台。如此下去,教师的专业知识就会老化,思维就会停滞不前,工作就会缺少动力和活力,提高质量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农村小学如何走出困境,与时俱进,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有效地引领和指导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以业务学习为前提,引领和指导教师专业发展
俗话说:技高为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从教之基。教师不仅要海纳百川、博学多才,闻道在先、业有所长,而且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专业方法,有教活教材、教活学生的源头活水。农村小学规模小、教师少、工作量大,教师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坐下来学习,静下来反思,沉下去研究”,因此,学校要以业务学习为前提,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引领和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首先、积极开展“创学习型学校,做研究型教师”工作,为教师营造 1
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全体教师树立“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 和“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 的理念,形成“你在学、我在学、他在学” 的学习氛围;其次、加大经费投入,为教师购买一些学习资料、订阅一些报刊杂志,以满足教师的课余阅读和业务学习需求;支持和鼓励教师向书本学,向同伴学,向网络学,向专家学,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当作一种需要,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第三、用制度作保障,建立教师业务学习考核评价制度,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历提高、教研教改、教育科研纳入考核系列。要求教师每天坚持“八个一点”: 学习一点、记录一点、体会一点、研究一点、实践一点、反思一点、改进一点、提高一点;倡导教师每学期坚持“五个一” 学习活动,即每周观看一堂优秀教师课堂实录,每月阅读一份教育杂志,每季度撰写一篇学习体会,每学期精读一部教育理论专著,撰写一篇优质教研论文。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激发学习动力,促使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以校本研修为依托,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
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道路”。教师专业发展毋庸置疑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智慧的积淀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由于农村小学大多数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传统,难以适应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因此,学校要秉承“勤于在学习中研究,精于在研究中工作” 的校本研修理念,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办学特色,以教研组为基石,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坚持走好“四步棋”:
一是精心组织校本培训,坚持每月一个培训专题,做到“三定”:一定培训教师,二定培训时间,三定参训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培训、远程教育运用培训、新课程标准学习培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训、教育科研方法培训等,使教师的视线拉长、视野拉宽、位置拉高,学会制作课件、下载资料,掌握远教设施使用方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业务素质。
二是坚持每周一个教研主题,围绕“活动” 主题,确定中心发言人,做到“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制度、考核” 六落实,给教师创设对话的机会,让彼此的想法、体会自由碰撞,扬长避短,达成共识,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三是采取骨干引领、能力展示、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形式,或分或合,张驰有度,给教师搭建交流平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是加大教育科研力度,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采取“课题牵动”策略,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人人有课题,个个有模式,处处有实践,形成科研氛围,打造骨干群体,全面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以“高效课堂”为支撑,给教师专业发展架桥铺路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是教师走向成功的“试验田”。学校要以“高效课堂”为着力点,把管理重心向课堂降低,管理视角向课堂延伸,管理决策向课堂集中,管理思维向课堂倾斜。重点打好“三张牌”:
第一张牌:搞好“磨课” 活动。“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动,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的境界和教师的成长,才能有真正的生命。”学校要充分发挥各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精心组织“汇报课”、“ 提高课”、“ 优质课” 为内容的“三课” 活动。通过反复“磨课”,让教师站在课堂上历练,激发教师的潜质和灵性,让教师在不断 探索、实践、反思中,去粗取精,提炼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三抓”: 即在青年教师中,从积累经验、掌握方法上抓提升;在中年教师中,从总结提高、升华开发上抓提升;在老年教师中,从创新教法、适应课改上抓提升。实现“四个转变”,即思想上由“应付型” 转向“责任型”、能力上由“经验型” 转向“科研型”、知识结构上由“单一型” 转向“综合型”、方法途径上由“传统型” 转向“创新型”。构建“学习提高——教学探
索——研讨升华——反馈矫正——理性突破——实践总结” 的课堂教学创新链。
第二张牌:开展以老带新、师徒结对、同伴互助活动,采用“各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的备课方式,集体研发精品教案,做到:“一个突出”(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两个关注”(关注有效策略的渗透,关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必须”(必须是有效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议课” 一体多元的互动形式,切磋教艺,探究教法,集集体智慧,为名师成长架桥铺路。
第三张牌:专家的指导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助推器,离开了专家等“局外人”的指导,教师有时会被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所困,走不出“自我”的圈子,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改革形式化、平庸化。因此,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学校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邀请名师、专家来校上“示范课”,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作专题讲座,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指点迷津;选派骨干苗子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聆听专家指导,吐故纳新,不断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提升专业水平。
四、以“名师工程”为着力点,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基
典型是动力、是形像、是样板,为了整合资源,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做到手上有典型,面上有样板,培植和打造一批骨干教师梯队,学校要给中青年骨干教师下任务、压担子,有的放矢,培植典型,跟踪指导,集体加工、包装,建立名师成长工作室,让他们脱颖而出,成为教育教学的排头兵、领头雁,以点带面,辐射全体,为名师成长创造机遇、提供平台。
11.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文献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109-03
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关系着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受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近年来专门研究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文献呈现激增态势,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其加以整理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透视新的研究动向。
本文拟在分析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重点,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参考意见。目的是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或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幼儿教师培训、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或者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参考。
一、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资料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2~2013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学术及学位论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对文献进行精确检索,从2002~2013年得到结果404篇,同等条件下作为关键词检索到34篇。为使统计用的数据更完善,以主题检索的结果作为研究的对象,共计404篇。在这404篇文献中,报纸会议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46篇、学位论文98篇,详见表1。
表1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2002~2013年研究论文统计表
年份核心期刊学位论文报纸会议论文总数
20021001
20030101
20040303
20054206
200639012
200738011
2008610016
200928010
201058013
2011516223
2012618226
20131115026
合计46984148
由表1可知,报纸会议论文极少。论文主要集中在期刊,其中各类核心期刊论文43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篇,共计46篇。其中发表篇数相对较多的有《学前教育研究》22篇,《教育探索》4篇,《外国教育研究》3篇,《教育学术月刊》2篇,《教育发展研究》等其他期刊各1篇。
学位论文主要有西南大学(含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的1篇)22篇,东北师范大学9篇,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各6篇,内蒙古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各4篇,河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各3篇,福建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各2篇,信阳师范大学等各1篇,共计98篇。
二、研究分布情况与统计分析
(一)文献资料的年度分布
对2002~2013年各年度相关文献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文献量年度分布表,详见表2。
表2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文献量年度分布表
年份篇数
20021
20031
20046
20059
200615
200721
200832
200940
201049
201163
201270
201397
由表2可知,国内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文献量在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尤其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相继颁布后,幼儿教师质量问题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急剧增长,2013年较之2002~2008年的总和85篇还多了6篇,增长了114.12%。
(二)研究视角归类分布
通过对2002~2013年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视角的归类分析,可以得到研究视角归类分布数据,详见表3。
表3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的研究视角归类分布表
研究视角篇数百分比
教育学32981.45%
心理学112.73%
教育技术学92.23%
管理学307.43%
文化学61.49%
社会学122.97%
其他71.73%
合计404100%
由表3可知,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视角主要在教育学领域,占81.45%,涉及管理学的占7.43%,涉及心理学的占2.73%,涉及教育技术学的占2.23%,涉及社会学的占2.97%,另外也有涉及文化学等方面的。
(三)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通过对2002~2013年各年度相关资料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可以发现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统计数据,详见表4。
表4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的研究方法统计表
研究方法篇数百分比
理论分析28169.56%
调查研究10125.00%
叙事或个案研究112.72%
其他112.72%
合计404100%
由表4可知,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方法中理论分析研究占69.56%,调查研究也较多,占总数的25%。叙事或个案研究较少,叙事及个案研究及其他研究方法共计5.44%。
(四)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通过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2002~2013年各年度的文献进行内容方面的统计,得出研究内容统计数据,详见表5。
表5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的内容归类统计
研究内容篇数百分比
理论17142.32%
现状、问题与对策8120.05%
途径256.19%
影响因素194.70%
培训327.92%
课程215.20%
教育技术133.22%
制度与政策174.21%
其他256.19%
合计404100%
由表5可知,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内容中理论研究占42.32%,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的调查研究占20.05%,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占4.70%,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研究占7.92%,课程研究5.20%,教育技术研究占6.19%,支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研究占4.21%,其他研究占6.19%。
三、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纵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有的侧重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的描述,有的试图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策略,有的侧重于研究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大致可以分为5类:现状、问题、对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理论的研究、培训方面的研究、相关制度及政策的研究。
1.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影响因素等研究。近来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资料中,讨论最多的主题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对策及影响因素。这些研究采用问卷访谈等调查研究、叙事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展示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况。综合这些资料,主要认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大,工资水平偏低;二是幼儿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三是农村幼儿教师学历低,专业发展水平也较低,知识结构失调;四是幼儿教师乐于参加专业发展活动,但是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较少,职业发展处于盲目状态;五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六是农村幼儿教师缺乏教研意识。
研究者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从教师自身角度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不够、教育观念与社会不同步、知识更新慢等内在因素;从幼儿园角度看,幼儿园管理封闭,人文环境不协调、专业发展活动的形式化、低效等;从社会角度看,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还没有形成共识,社会公众对于幼师职业的认同度和期望值较低,政府和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亟待提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的解决对策包括幼儿教师自身要提高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幼儿园要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撰写活动反思、课例研究等活动,创建合作文化环境;政府应该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明确幼儿教师的身份地位等多途径维护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总的来说,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有共性的方面,对我国幼教方面的行政政策决策、执行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研究问题及其对策大都集中在宏观层面,更多的是对现象的描述,开始出现对问题根源的深度挖掘但不多,对策建议不够具体,针对性有待提高。
2.幼儿教师教育技术方面的研究。教育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管理教育博客、组建班级QQ群等,提高家园互动质量,强调教育技术能力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助力。
大多数幼儿教师缺少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大部分幼儿园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较低,幼儿教师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或者辅助管理的能力较弱。这些研究探讨的更多是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针对幼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理念或能力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的研究较少。
3.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策略或模式方面的探讨,有的是对国外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经验的介绍等。总体来说,这些研究的切入点不尽相同,从不同视角研究幼儿教师专业的发展,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系统性。逐渐开始有了针对幼儿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涉及幼儿教师的自主学习、教师知识、教学行为、教学反思等专业理论的具体研究,但是关注力度仍待加强。
4.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研究。研究者发现幼儿教师培训促进了教师学历层次、专业发展意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幼儿教师的培训资源比较缺乏;培训体制与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不适应;培训的评价不合理;培训的内容脱离教师需求;尚未形成科学完善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不少幼儿园达不到远程培训和学习的条件。
5.相关制度和政策研究。关于幼儿教师专(下转第125页)(上接第110页)业发展机制、相关制度及政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英国、美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政策的经验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
(二)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体看来,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现有的研究仍然无法满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仍需更进一步地深化与拓展。第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受到普遍的关注,但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仍较薄弱,需要更进一步加大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第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于微观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渐丰富,大多仍倾向于宏观方面,所以仍需加强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反思、专业知识等的研究。第三,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实证性研究仍需加强,如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第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大多聚焦在教育学方面,应加强心理学、管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方面的研究。第五,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内容多是对现状的一般探讨,应对研究的深度更进一步挖掘,对影响因素、成因、特点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解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作导向,更好地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重点,并对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参考意见,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或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顾明远,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占兰.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杜静.英国教师在职教育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5]王杰.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6]郭健.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支持体系构建[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覃秀玉(1985-),广西柳州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12.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 篇十二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理念有待改善与提升
目前虽说农村教师待遇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消费比较, 仍是滞后。尽管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但仍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好的师资的流失,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专业理念中就缺乏了自我认同感。
(二) 教师专业知识需要更新和完善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最基本的教师职能了, 但我们凭借的基础是什么呢?我们的语文教师就算在教学过程中累积了一些经验, 但是成长期间由于时代限制而导致的文化贫血, 会让我们很快面临“江郎才尽”的窘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孩子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不断地增强专业知识, 拓展视野, 增长学识, 不仅不能教好学生, 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这也表明教师对专业知识结构认识有偏差, 现有知识结构与课改要求有一定差距, 需要更新和完善。
(三)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急需提高
“研究学问”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实践证明, 一个科研能力强的教师, 他的教学能力也是强的。可是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认为, 只要教好书就行了, 哪那么多事?研究研究, 还能不教书就抱个资料研究吗?还有一部分教师虽意识到研究的必要性的, 却不知道如何开展。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边学习边作研究, 相信不会用多长时间就会让自己走上一条专业自主发展的道路, 成为一个“学者型、研究型、创作型”的教师。
(四)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情感还需培养
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对社会的了解、对现实的关注、懂得去欣赏生活、拥有完善人格的人, 是当好语文教师的必备条件。但是, 有些农村语文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相对淡薄,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能有那么几年因为职称去被动发展了一下, 强制自己把一些理论塞到脑子里。这种强制的结果让教师对学科的问题提不起任何思考的兴趣。不想去思考, 不想去动笔, 也没有什么追求, 更别谈做学问。这样的自我发展意识对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自主发展是不利的。一个了解社会、关注现实、懂得生活、人格完善的人, 才能当好语文教师。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学校因素影响着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当前农村初中校本培训、教研活动实效性差。导致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组建的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研活动、校本培训和教师成长的学习活动成了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到的绣花枕头。其次, 学校缺乏良好的评价激励机制, 同样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 很多教师渴望学校为他们专业自主发展创设好的环境,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来唤起他们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 挖掘他们专业自主发展的潜能。再有, 农村初中教师中考压力大, 这些会大大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有些教师认为, 学校给自己专业发展的空间太小了, 缺少一整套培养的机制, 只知一味加任务, 让老师“自由发展”, 缺少专业发展的引领和帮助。当然, 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教师们更多地把影响专业发展的因素归结为学校的外部因素, 而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因认识不足, 自我发展意识和内在动力还很欠缺。
(二) 个人因素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师要善于积累知识、感悟生命、发现亮点、点化人生、培植生命点。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要寻求专业化知识的源头活水, 要反复不断地读书、钻研。令人十分遗憾的是, 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 整日被“正统”的作业备课或工作压力所包围。很少涉猎一下教材以外的书籍, 殊不知教材之外的知识对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 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 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问题意识不强, 缺乏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的能力。这就使他们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而只能安于现状, 无所作为, 或者成为专家建议的盲目服从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关部门行政指令的机械执行者。事实上, “教师职业本身应该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和自我提升的活动。”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阅读———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之根本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把“熟知学科内容并且样样有余”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要素, 并说:“达到这种程度的办法只有一条, 就是:读书, 读书, 再读书!”读书、读报、读经典……及时地刷新脑子中的观念, 让头脑中教育理念得以升级。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干好工作的前提, 是提升学生良好素养所必须的储备。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能通晓古今、学贯中西, 对所学所教的知识信手拈来, 那是一种境界, 是解决“怎么教”的坚实的基础, 是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之根本。
(二) 动笔———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必经之路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不擅表达, 那是语文教师的悲哀。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 还应具备动笔写作的能力, 这在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中、实际教学科研中是必经之路。
1. 和学生一起写作。
作文课上语文教师的作用不是拿个作文题对学生说, 写吧!若这篇作文你当老师的都写不好, 如何让学生写?作文课和学生一起写作, 一起修改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方法。在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写作能力会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2. 写出教学体会与特色。
我们应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放过点滴体会和教学的闪光点, 去反思、去研究、去写有价值的关于教学的文章。写出自己的教学成果、写出自己的教学体会与特色。
(三) 研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提升
校本研训的落实、校本研训的实效性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提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专业自主发展, 才能真正彰显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
1. 建立科学指导制度。
设立以语文备课组为单位的研训基地, 请来专家、名师参与组织和指导学校的听课、评课、讲座等教师研训活动。
2. 听课+研究。
把听课和研究结合起来, 不是听完课就完成任务了事。而是根据听课中反映的教师的个性、能力情况找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促进语文教师在专业自主发展中解决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案。
3. 建立学科研训制度。
把备课组作为学科研训基地;备课组活动紧紧围绕学科课堂教学展开, 边研边训, 研训结合。
4. 建立教育科研制度。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综述】推荐阅读:
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研究现状综述06-18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发展综述06-26
我国银行保险现状与发展研究10-08
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12-14
当前我国BtoB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12-16
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结题报告09-02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