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师主要事迹(精选8篇)
1.小学英语教师主要事迹 篇一
小学教师主要事迹
我是xxx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高年班主任。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勤奋努力,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在班级管理中,科学民主的管理,为孩子们营造了温馨的港湾。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立足激发兴趣,形
成了“趣、实、活、新”的教学风格,被誉为“孩子们心中最棒的语文老师”。
一.春风化雨育新人,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感召学生
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深刻地领会到教师的人格和品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这一点指导着我树立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起了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感化、轻惩罚,始终以真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用言谈举止影响学生。班级的值日生工作我是一份子,讲台上有粉笔灰,我就轻轻抹掉;学生的书本掉在地上,我弯腰捡起。孩子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学会了爱别人,小旭同学,家庭贫困,总觉得低人一等,我在观察到此事以后,知道孩子的内心孤独、自卑,于是,就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鼓励他展示自己的特长,多给他机会,渐渐地小旭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每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总是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他们,带领学生们走出人生的一片片荒漠,让他们重新得到快乐,在阳光下健康的成长。为使孩子们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班级成立了“爱心书屋”,在每月书目的更新中,老师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工资 为孩子们购置了《明朝那些事儿》《追风筝的人》《注重细节》《狼图腾》等各类书籍,在我的带动下班级的“爱心书屋”丰富了。我用自己的爱心、智慧编织着自己美丽的梦,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高尚的人格感染着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着孩子们,以真诚的师爱塑造着学生的灵魂,所以,我每届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受到所有任课老师的好评。
二.班级管理特色鲜明、扎实有效、成效显著
教育是一门艺术,我在教育工作中,不但有着一腔热情,而且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讲究技巧。班主任工作能力也是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不断得到提高的。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中探索出了“小组积分”班级管理模式,该模式依据“以小组自主、合作、竞争为本的管理思想”, 把全班56名同学分成了八个小组,民主推荐16个组长,以抽签的方式决定组员,每组的座位由组长根据组员的意愿统筹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除了班级统一的要求,也可以根据成员的学习情况的不同,组长自行安排。采取每日积分制,每周累分制,进行月末夺魁。比比哪一组的同学最团结、哪一组的.学困生进步最大,成绩最突出。组长负责关注每一名组员的成长和进步。这样一来,参与班级管理的同学增加了,维护团体荣誉的热情提高了,学生们自主的管理起来:遇到学习困难的,全组共同行动,给予帮助。遇到调皮捣蛋的,组长便把他安排到自己的身边加以约束,遇到作业完成有困难的同学,组长便亲自打电话和家长沟通。一周下来,发现本组中进步大的同学,每个小组都用不同的方式自我激励。有的小组采用了给进步的孩子赠送书签的方式,有的小组采用开个小小庆祝会的方式。每名同学都积极向上,为了不拖累小组,把每件事力争做的尽善尽美,每名同学都为自己组的活动出谋划策。各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座右铭,而且把它做成了精美的标牌,立在组内最鲜明的位置上。标牌上有的写着:如果错过太阳的时候你流泪了,那么你也即将错过群星了。有的写着:同学如果缺少友爱,一切美妙的景象都将黯然无光。有的写着: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月末夺魁之后,同学们又要面临新的分组排坐。这样增加了孩子们团结竞争的机会,使组与组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与合作。积分的竞争,小组的合作,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学校进行了大面的推广应用。
2.小学英语教师主要事迹 篇二
一、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信息素养意识缺乏
随着以IT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文化的到来, 从中小学校硬件建设方面来看, 每个教师都有电脑, 每台电脑都能上网, 不少教师认为这就是信息化教育。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 校方热衷于“硬件”建设, 把建机房、布网络、装投影仪当成信息化建设主要项目, 将PPT教学作为信息化教学主要指标考核, 大部分学校缺乏“软件”建设, 即没有培养教师树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观念, 大部分都是机械地使用电脑, 对信息的掌握也是“被动”式接受。总体规模上看,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信息素养。
2. 教师培训一体化
重庆市中小学教育总体规模:有幼儿园3582所, 专任教师15507人;普通小学7575所, 专任教师119161人;普通中学1057所, 专任教师74126人;普通高中268所, 专任教师28985所。统计数据表明,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庞大, 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达到237779人, 是全市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因独特的历史原因与地理原因,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主城区与非主城区、城乡之间的中小学教师素质差异较大。但从我市目前教育培养体制看,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基本为“学分”式培训, 即行政下指令, 内容理论化, 培训讲座化, 教师被动化的运行机制。教育行政部门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以牺牲教师假期为代价, 按照按普教模式组织成批的中小学教师坐在教室里, 不顾教师差异, 进行“一刀切”的知识学习, 注重脱离实际的理论教育, 学用脱节, 参训教师积极性相对较低, 基本处于一种“被学习”状态。造成重庆市中小学继续教育成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一块“鸡肋”。
3.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全市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全市普通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65%;全市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04%;全市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3.34%。重庆市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特别是近几年, 重庆市主城区重点中小学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学位的比例不断增加, 这对培训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在知识结构、职业道德方面超前更新、超前升华, 具有较扎实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知识、较高的教学操作能力、教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能广泛吸取当今教育科研的新成果、新观点, 具有编写相关教材与开发课程的能力。对照这个要求, 培训院校担任继续教育课程的教师普遍存在着不仅数量不足、不稳定, 素质也参差不齐的现象, 上课教师也往往将继续教育课作为学历课上, 以教师为中心, 以固化的教材为本, 以讲授为主, 缺乏与培训对象的对话和了解, 没有从培训对象需要的角度去上课,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于是教学向背。另外, 不少中小学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已建立了微格教学室。当中小学教师向培训院校求教如何处理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以及如何使用微格教室时, 不少教师自己心中甚是空落。因为培训院校不少教师尚没有实际中小学教学经验, 对微格教学室也只有一个纸面概念, 缺乏微格教学室的具体实际操作经验。所以, 培训院校很多教师还难以胜任摆在他们面前的崭新的继续教育课程。
4. 忽视校本课程与教育理论研究, 职称偏低
由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特殊性, 中小学教师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相比, 学科教育理论的研究明显不足。重庆这个年轻的直辖市, 由于人口多, 名校少, 升学压力大, 中小学教师为了完成升学目标, 自己的业余时间基本上也“泡”在了学生身上, 基本上没有时间和心思去搞科研。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缺乏自己的特色, 统一使用清一色的“乡土教材”, 师资方面往往也是教“副科”的教师去充当。各培训学院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安排上基本上也是“一刀切”式的全天候满堂灌, 然后再加上考察就算大功告成, 广大受培训教师缺少读书、查资料、做科研时间。这就造成了中小学教师校本研究及教育研究的贫乏, 以致于形成我市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高, 但职称偏低这一矛盾。如:全市幼儿园未评专业技术职务者9517人, 占61.37%;具有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者2029人, 占13.08%;具有小学一级教师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者3961人, 占25.54%;全市普通小学未评专业技术职务者10167人, 占8.53%, 具有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者46427人, 38.96%;具有小学一级教师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者62567人, 占52.51%。全市普通初中未评专业技术者5637人, 占7.61%;具有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者5266人, 占7.10%;具有中学一级教师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者63223人。全市普通高中未评专业技术者1648人, 占5.69%;具有中学高级教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6434人, 占22.20%。
5. 培养模式上重校外培训轻校本培训
现在一提起继续教育, 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由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等培训单位组织和设计的培训课程、研讨班、学历进修等校外培训模式, 而对以学校为基地的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培训则不以为然。然而所在学校正是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在重庆市的广大中小学中重视校外培训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是校内培训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没有国家、地区的评估标准作参考, 致使学员多考虑校外培训, 而校外培训在教学内容、学时、成绩等方面有较好的量化指标加以评价和认可, 便于登记。二是教师继续教育有关学分规定中的要求有一定的误导作用, 如现在部分沿海城市的教委继续教育有关规定中要求学员五年内取得规定的24个学分, 其中18个学分为课程进修, 6个学分为市级教研活动。其间本学校的教研活动、教师的传、帮、带等培训内容和模式未作出相应规定, 属空白区, 课程进修比重较大, 因而学员更加重视校外课程进修也是自然。
二、对策探讨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求高、任务重、内容新、难度大。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 各地应采取有效对策, 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稳步、健康地发展。笔者认为, 以下对策行之有效。
1. 教师应加强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始终处于一种信息优势中。信息时代, 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掌握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也就是部分学者提出的“扩展能力”。迅速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变化的综合性能力, 主要是指信息处理能力 (即吸收和更新知识的更新能力) 和创新能力 (即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扩充新知识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主动跟上时代步伐, 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尤其要注意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以达到信息化教育效果。
创新能力是教师扩展能力的核心。要求教师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兴趣、创造动机和创新意识、工作精神和毅力、信心和魄力等;教师要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 如直觉思维、发散性思维、灵感思维等。
因此具有良好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 才能胜任时代日益复杂、繁重的教育任务, 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先进性和实效性。信息素养越高就越能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2. 完善宏观调控和立法
应将继续教育纳入国家整体教育体系之内, 并在立法上加以完善, 是增强继续教育权威性、沟通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联系的重要保证。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 主要在于继续教育在不少环节上还不配套, 如教育单位与人事部门、用人单位之间还缺乏密切的配合, 各种激励、制约、评估、竞争等机制还没有充分形成等等, 直接影响着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只有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配套环节和机制, 才能引导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 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 详细具体地制定继续教育的学籍、培训期制度、证书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考核、聘任、职评、晋级相结合的制度, 行政管理、评估制度等。此外, 继续教育内部也应自成体系, 要有明确的培训原则、计划、模式、方法、质量评估考核办法等, 内容应涉及继续教育与职前教育的衔接、学习资料服务、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组织部门的协调等, 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 统筹兼顾分层次进行教师培训
根据重庆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 并结合教师自身素质, 各培训学院应统筹兼顾, 分层次制定教师培训计划。1、按照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主城区与非主城区、城乡之间的地理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分区的教师培训计划;2、按照教师学历层次, 制定重庆市教师培训计划;3、由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牵头, 制定跨区的教师交流培训计划。
4. 鼓励个人自学
其实学习中的个人自学,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是继续教育中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中常常存在一种误解, 即似乎只有进了培训班才算是继续教育。我们强调教师在参加各种培训的同时, 应加强自学, 注重自我反思与实践, 不断梳理自身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 并将其进行理论升华, 变实践者为研究者, 这是继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一切培训都是外在的, 没有学习者的个人自学, 都难以内化为学员的知识和认识, 尤其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而言, 再好的培训如果没有学员的自学、自悟、自化和教师实践中的自我实验、摸索、总结, 都不可能使教育教学技能得以真正提高。但目前存在着评估难, 操作难的问题, 因此, 在鼓励和引导的同时, 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机制与法规。
5. 案例教学, 突出实战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种全员培训, 人数多, 范围广, 且参训者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自学能力较强, 他们对灌输式的理论培训无兴趣, 他们急切想得到的是面对实际问题如何去做。因此,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走出书本式教育的理论化教学模式, 代之以多样化的案例教学模式。在挑选案例时, 内容上要贴近“实战”, 创设问题时, 要在受训学员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 这样才能促进受训学员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 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从而实现受训学院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
在具体实践中, 培训院校应从当地实际出发, 摸清参训学员的知识需要, 营造教师与学员之间, 学员与学员之间和谐与民主的教学相长气氛, 运用问题研讨、专题讲座、方案设计、现场教学、课题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 并侧重能力训练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且辅之理论点拨。
6. 加强师资建设, 重视校本理论研究
(1) 强化师资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培训队伍, 高素质的任课教师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重庆市西部教育高地的地位确定, 以及重庆市基础教育的师资结构不断优化的情况, 这对培训院校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培训院校要采取进修访学、实地考察、下中小学锻炼等多种途径, 提高师训师资素质质量, 并广泛聘请相关学科专家和优秀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培训队伍。
充分利用专兼职教师的不同知识背景和学科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形成一个学习型团队。这种团队能对每一位成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这不但有助于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 更有助于合作学习和团队智力的开发, 从而构建一个具有共同倾向的信息和情感场。通过这个场的运转, 将凝聚团体成员对自己培训实践中的各个具体事件进行完整的描述、理解、解释、总结和反思, 从而有助于每个教师又通过这个场相互学习和相互提高。
(2) 重视校本课程与教育理论研究
各培训学院应根据重庆市不同地方的风俗民情, 针对来自不同地方的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培训。培训可分三步走, 第一阶段是展示阶段, 来自不同地方的教师展示各自学校结合当地与本校校情开发的校本课程;第二阶段是交流阶段, 即交流各学校校本课程的经验;第三阶段是总结阶段, 即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 受训教师完成对各自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建构。有条件的中学可将连续工作3年带完一个毕业班的教师送相关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疗养”。教师在这期间既可调整自己的心态, 又可在相关专家教授指导下阅读一些理论书籍, 对自己这3年的工作进行反思与沉淀, 完成相关论文写作, 通过这一年的“蛰伏期”, 相关教师不仅将会在理论上而且在教学实践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重庆教育发展报告.重庆出版社, 2008 (1) .
[2]张瑶.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思考.中国成人教育, 2008 (3) .
[3]卢真金.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两个现实问题.山东教育, 2008 (5) .
[4]王春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素质提高.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
3.小学英语教师主要事迹 篇三
《意见》就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如何组织实施提出了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
改革体系:统一为初、中、高三级
过去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体系,实行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分别评定制度。原则上,小学教师能评上的最高职称为“小高”(小学高级),而“小高”在职称体系中只算中级;中学教师能评上的最高职称为“中高”(中学高级),“中高”在职称体系中相当于“副高”。如此,二者的职称就算到顶了。
此番改革,将撤销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意见》指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
改革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体系,被称为“中小学教师也可以评教授了”。根据《意见》的精神,只要符合相关的条件要求,中小学教师就可以参评正高级职称,显得更为科学、合理、公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新的职称制度设置了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使中小学教师首次拥有和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学教师“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现象,激发了他们干事业的正能量,调动了中小学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积极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样的改革,在调动中小学教师积极性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高层次优秀人才投身基础教育事业。据统计,仅山东和吉林两省在改革扩大试点过程中,就吸引了3 562名硕士学历以上优秀人才投身基础教育工作。
完善标准:注重师德与业绩,淡化论文与学历
过去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因过分注重论文、学历而饱受诟病,之所以会长期延续这样的做法,有一定的“存在理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指出,从评价的角度来说,容易评的东西往往就会被强化,不容易评的东西往往会被轻视,就像评价学生一样,评价考试分数很简单,就容易被看重,而艺术素养、品德发展等不容易评价,就容易被忽视。在教师职称评价上,科研成果发表的刊物等级、数量容易被评价,于是就把科研论文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上。
过分注重论文、学历的结果,就是极大地挫伤了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且教学成绩突出但没有过多时间参与科研工作的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引导中小学校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为此,《意见》指出,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要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着眼于中小学教师队伍长远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充分考虑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切实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过去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基本是“一刀切”原则,忽视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实际,导致大量农村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遭遇了很大的不公。为此,《意见》特别指出,制定中小学教师具体评价标准,要综合考虑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实际,对农村教师给予适当倾斜,吸引优秀教师在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小学和教学点任教。
创新评价: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
参评者把材料递交上去后,谁来评、如何评,评价过程是否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等,是职称评定的敏感环节,也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事实上,在当前的职称评定流程中,行政主导的分量依然过重,导致其间存在大量难以把控的空间。
为此,《意见》指出,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各省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完善评委会的组织管理办法,扩大评委会组成人员的范围,注重遴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健全评委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
在评价形式方面,《意见》提出,可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增强同行专家评审的公信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指出,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职称评价时,至少在初审阶段应该下放到学校,让学校有发言权,而不是直接交给教育行政部门和不了解教师实际教学情况的专家。要把那些有评价能力、业务能力较强、有公正心的人推选出来担任评委,确保自下而上推选出来的人是信得过的。
评聘结合: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目前国内多数中小学校,因职称设岗比例有限,容易出现多人排队等名额的现象。对此,《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岗位出现空缺,教师可以跨校评聘。
此番改革,致力于实现职称制度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并突出了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意见》提出,按照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意见》明确指出,在乡村学校任教(含城镇学校教师交流、支教)3年以上、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这样的制度设计,畅通了不同学段学校教师和相同学段不同学校教师的流动渠道,有利于推动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均衡配置。
对于各校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问题,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各等级的结构比例该如何设定的问题,《意见》要求根据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等级体系,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正高级教师数量国家实行总量控制。
(综合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新华网,《意见》出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
4.小学教师师德标兵主要事迹 篇四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1991年6月,我中师毕业,同年9月,我踏上了教育的圣坛。二十七年来,我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把自己的愿望和抱负全部都倾注在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努力尽自己所能在平凡的工作中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期待在教育事业这片沃土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让教育之美在润物无声中绽放
小睿是我们班一个特别聪明的男孩子,加上他的名字里有个“睿”字,我们都戏称他为小睿。开学已经十几天了,每次早上上学来检查作业,他们组的组长总会告诉我小睿的作业没带。因为孩子以前没有不写作业的习惯,我也就没有在意。可时间一长,我就有些纳闷:怎么能隔三差五的老忘记带作业呢?在班里问了几个和他要好的同学,这才知道他可能是不愿意写作业,才说作业忘带的。这天,我和平时一样来到教室,组长又告诉我,小睿又没带作业,出于职业的习惯,我强压住内心的火气,对他说:“小睿,怎么啦?是不是又忘了?”他低着头,根本不敢看我的眼睛。“他根本没写!”不知谁喊了这么一句。我装着没听见,顺势摸了摸他的脑袋,“小睿是个好孩子,他怎么可能不写作业?老师相信他是忘了带,小睿,你能明天把作业带来让老师和同学看看吗?”他依旧没有说话,只是我发现他的眼睛里好像含有泪花。
下课了,我刚走到办公室,就看见小睿的身影出现在办公室门口,他看了看办公室里的其他老师,小声对我说:“老师,你能出来,我给你说句话吗?”我随他出了办公室,他这才告诉我说他的作业好几天都没写,问我可不可以给他一天时间让他补完?看着他一脸的虔诚,我知道他知道自己错了,并且愿意改正。我答应了他的要求,并且告诉他如果能按时补完作业,我不会告诉同学,并且一如既往地喜欢他。看着他从办公室门口跑向教室,我不知道他是否能说话算数,但我相信,这无论如何都是个好的开始。
从那以后,小睿的作业再也没有忘带过,再也没有听见组长告诉我他的作业没完成。
就在一天下课后,我还没出教室,小睿又跑到我跟前,悄悄告诉我:“老师,我最喜欢你上的课了。”“为什么呢?”“因为喜欢你,所以爱上你的课。”说完便一溜烟跑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能见到他写得整整齐齐的作业。
“亲其师,信其道”,在我发现孩子问题后,我庆幸自己没有熟视无睹,也没有采用粗暴过激的行为,而是给孩子以相信与鼓励,事实证明我是对的。给孩子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爱心,孩子就会给你带来欣喜和感动。教育的魅力就在于润物无声,春风化雨。
让教育之美在挚爱情怀中流淌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要让自己的教育工作扎扎实实,必须要从细微的事情抓起,从身边抓起。每节课上课前,我要求我的学生要把桌椅对整齐,学习用具准备好;课堂上,我教会他们发言时语言叙述要规范,写作业书写要工整,格式要正确等等。从这些事无巨细的小事中,一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扎扎实实做好每天的每件事情。
这学期我担任六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教学,只要在教室,我一定会尽我所能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让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看到孩子学习退步,我比任何人都着急,找时间和家长交流,和孩子沟通,帮孩子补课,我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进步的机会。看到孩子进步,我比任何人都高兴,找同事、朋友出主意,给孩子鼓劲加油,尽我所能让孩子借着进步的“东风”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出色。
在每个班级都有一些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在这些孩子身上,我用的精力要稍微多些,说话也更注意一些。我会经常和孩子聊天,拉拉孩子的手,摸摸孩子的头,尽量让孩子做到心理健康阳光。孩子的家庭作业没人检查,我会抽时间亲自去看,发现孩子学习有问题马上想办法解决。
我经常要求自己一定要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聊天、谈心。因为我深知:和孩子们接触多了,你才会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找出他们的优点,纠正他们的不足,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做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我才会爱上他们,工作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让教育之美在一路同行中结果
教师的工作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和其他老师、学生和家长沟通,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美之名,我们一路同行。作为教研组长,我时常组织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说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好的教学方法,让同事之间互通有无。对于同组的年轻教师我会主动和他们谈心,促进他们尽快适应学校节奏。无论是学校安排的共同体师徒结对、还是同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结对,我总是积极参与。作为师父,一次次的和成员们进行磨课,多次走进他们的课堂,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指导和帮助,看到自己在每一次的磨课之后的进步,看到年轻教师一点一点的成熟,我和我的同事们都乐在其中。
5.小学英语教师主要事迹 篇五
江海区礼乐二中陈锦和
任现职以来,本人敬业爱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教研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教育效果方面
任现职以来,在教书育人、班级管理、培优转差方面,我不断探索、总结,成绩突出:
1、成功培养了张庭新、区梅芳、曾玉萍、邓健禹等10多位品学兼优的市、区和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
2、2003~2009年,成功转化梁润林、陈炎辉、区家权等22名后进生,多次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待进生转化率为100%,学生犯罪率为零。
3、03-07年这几年担任初三班主任,与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出色地完成学生毕业和升学工作,为多所省一级学校培养优秀学生52人,其中区树俊、陈慧芳、潘柏盛、林悦崧、梁炜岳、李栋梁、区上柳、刘柏雄、林美仪等38位同学被江门一中、鹤山一中、棠下中学、培英高中等国家示范高中录取。
4、2004年被评为江海区优秀教师。
二、教学、教研成绩
1、我校是一所地处农村的薄弱学校,任现职以来,我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改革实验中,创建“课外合作学习”学习模式,提高学习质量。03—09年,出色地完成学生毕业和升学工作,为多所省一级学校培养优秀学生一大批,其中区树俊、陈慧芳、潘柏盛、林悦崧、梁炜岳、李栋梁、区上柳、刘柏雄、林美仪等几十位同学被江门一中、鹤山一中、棠下中学、培英高中等国家示范高中录取。07—08学年中考,任教三(3)班的潘柏盛同学以标准分786分居街道化学成绩第一名。2006年中考,所任教班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均名列全区前三名,荣获江海区中考质量优胜三等奖。
2、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初中化学竞赛,2004年区树俊、陈慧芳等
2人获江门市奖励;2007年吴杰华获江门市奖励;2008年林家勇获市二等奖;2009年胡慧敏获市二等奖;2006年张翠云、陈相如、刘柏洪同学分别获区一等奖。本人也多次获市、区优秀指导教师奖3、2007~2009年,承担江海区“十一五”科研课题《农村中学化学科课外分组合作学习探讨》,科研课题顺利开展,本人所提交阶段论文《农村中学化学科课外分组合作学习探讨》荣获江海区“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
4、2004年教学论文《谈谈化学教学中表达能力的培养》荣获江海区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2005年教学论文《中考答题失分原因的若干问题分析》在江海区化学中考研讨会宣读交流并评为二等奖;2007年教学论文《大面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探索》荣获江门市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2008年教学论文《农村中学化学科课外分组合作学习探讨》荣获江海区“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2008年荣获江海区中学化学新课程优质课比赛二等奖;2008年教学论文《农村学生课外合作学习的探索》在广东省化学新课程教学成果交流大会上交流宣读,并荣获广东省化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
三、荣誉与奖励1、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中学化学教研积极分子;
2、2004年被评为江海区优秀教师;
3、2002年被评为江海区中小学优秀学科组长;
4、2007年被评为礼乐街道学科带头人;
5、2006年荣获江海区优秀辅导教师奖;
6、2004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荣获江门市优秀辅导教师奖;
7、2002年、2003年荣获园丁奖;
8、2004年教学论文《谈谈化学教学中表达能力的培养》荣获江海区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9、2005年教学论文《中考答题失分原因的若干问题分析》在江海区化学中考研讨会宣读交流并评为二等奖;
10、2006年课件《燃条件的探究2》荣获江海区教育教学优质课件评比三等奖;
11、2006年荣获江海区中考质量优胜个人三等奖;
12、2007年课题《农村中学化学科课外分组合作学习探讨》被列为江海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13、2007年教学论文《大面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探索》荣获江门市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
14、2008年教学论文《农村中学化学科课外分组合作学习探讨》荣获江海区“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
15、2008年荣获江海区中学化学新课程优质课比赛二等奖;
6.特教教师主要事迹 篇六
作为特教教师,既要教给孩子们知识,又要教给她们技能,让残疾学生走出校门后,能自立、自强地参加社会工作,成为合格公民。因此,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我还特别重视对残疾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教第一届学生时,我从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开展了劳动技能教育:进校第一年至第二年为第一教育训练阶段,主要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为主,如控制大小便、洗脸、洗手、穿衣、叠被子等。进校后三至五年为第二训练阶段,这一阶段以家务劳动为主,如拖地板、包饺子、缝衣服、煮菜。最后六至八年以训练适应社会为主,如买东西、坐车到别处购物,走亲访友等。每一项劳动技能的训练在教法上她都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复训练,经常操作。毕业时,班里的孩子们已基本学会了生活自理,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
在聋哑教育中,不知几份耕耘才能换得一份收获:教会了发音,再教说话,课堂上,我们要用比普通老师高几倍的声音进行教学,去刺激孩子们的听觉,用比普通老师多几倍的时间教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倾注的心血无法用时间、金钱衡量。由于长时间、超强度用嗓常常嗓子发炎,声音嘶哑,而无法发声。为了对学生进行个别矫正,长时间伏案分析学生的作业,寻找学生未能掌握知识的根本原因,寻思改进良策。二十年下来,41岁的我就落下了颈椎病,两年多以来,不能枕着那松软的枕头入眠,只能平躺着睡觉,以缓解颈椎病刺骨的疼痛。可每当我听到这些原本“有口难言”的学生,能用清晰的口语表达情感,看到一份份毫不逊色于普小学生的漂亮答卷时,又会感到由衷的高兴,感到最满足的回报。
三年的中师学习使我深深知道:在教育中,爱的神奇力量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身为特教老师,对学生的爱要胜过其父母的才对,要爱得深沉,爱得理智。父母将这些郑重其事交付给老师,老师就成了学生的监护人、贴心人,衣食冷暖都要记挂心头,使学生远离父母也能得到应有的呵护。
我下定了决心:我是教师,我是母亲,我要用爱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精彩的世界。我要奉献在岗位,奋斗在特殊教育。
二十年的特殊教育生涯中,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特殊教育教育着特殊的学生,对待特殊的学生要用特殊的眼光,要用特殊的感情,要用特殊的关爱,要用特殊的行动。
无悔青春 献身特教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绿色孕育着生命,孕育着未来,正因为有了绿,我们的世界才充满和谐,因为有了爱,我们世界才更显得温馨。新郑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赵彩红老师用无悔青春、献身特教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动着她身边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特殊的学生。
她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作为特殊教育工作中的一员,平时工作中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认真钻研业务,工作勇挑重担,注意研究和把握改革动向,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多年来,始终以一个人民教师的真诚和热情去关心、理解和尊重每一位特殊的学生。
转变观念 献身特教
1991年7月,十九岁的她满怀憧憬,踌躇满志地跨进了新郑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大门。面对着一群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们,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她彷徨,但三年的特殊教育学习的熏陶,一种特殊教育教师特有的职业道德驱使她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有一天,聋生马海洋的母亲泪流满面的对她说:“我最近都不想活了,看着家里三个聋哑孩子,我和他们父亲整天拼命的干活来养活他们,谁知道海洋这孩子不争气,为了两元钱,竟把我推到在地上。你一定要好好教育他,该打就打,我不会袒护。”看到马海洋母亲期望的眼光,她感到自己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怎样做人。她多次找马海洋谈心,从图书室借来图书,还买一些带子例如;《诚实的孩子》、《知错就改》、《如何孝敬父母》等等让学生们观看,然后让他们交流,重点让马海洋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经常与马海洋的妈妈联系,看他在家里的表现怎样,一段时间过后,马海洋的妈妈来到学校,拉着赵老师的手说他孩子最近变化很大,太谢谢赵老师了,对老师感激不尽。还给老师带来了花生,玉米。强烈的责任心和成就感促使她转变职业观念,下定决心,奉献青春,无怨无悔献身特殊教育事业。
既当教师 又当保姆
开始教学时,她担任一年级培智班的教学任务。班上共十名学生,每个学生的情况各异,其中有一个叫郑艺的男孩,刚满七岁,头部相对身体来看显得特别大,两条腿长短不一样,行动迟缓,生活难以自立,比他大的学生还经常欺负他,每当上课的时候都不停的哭闹,还经常跑出教室,她非常耐心给以教育。有时正在上课的时候,小郑艺会突然跑到讲台上找妈妈,要老师抱她,哄他,还闹着吃东西,赵彩红老师经常自己掏钱给学生买糖果、饼干,水果等等,更让人费心的是吃饭的时候她还得一口一口的喂,一会看看这个学生,一会瞅瞅那个学生,常常是学生吃饱了她自己还饿着。
还记得2004年的冬天,在赵老师值班的一天夜里,聋生王冉突然羊羔风发作,赵老师不怕冷,不怕累的背起王冉向医院跑去,一直到凌晨三点又背着她回到学校,第二天早上,学生看到赵老师的双眼红红的,问怎么回事,她笑了笑,拉着学生一块儿走进了教室。同时聋生王冉还患有夜盲症,傍晚上厕所的时,不小心撞到墙角,磕的鼻青脸肿的,哭着非让妈妈抱,因为王冉家离学校比较远,交通不便,值班老师只好给班主任赵彩红打电话,她接到电话,不顾自己刚下班的丈夫和哭闹的女儿,快速的赶到学校,抱起学生往附近的诊所找医生治疗。
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学生一般都很内向、很敏感。有的人甚至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而导致心理的脆弱,与这样的学生相处,可 想而知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和努力!也许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伤害他们脆弱的自尊;他们的一举一动,也时刻使她牵肠挂肚;她不仅照顾他们的学习,还有他们的吃穿住行,哪一样都要操碎了心啊!有时候为了他们的安全,她日夜守着他们。有事实在要回家,她要带着学生,因为她知道,没有老师在身边,这个想家的孩子可能会独自离校,那是很危险的!
成功容易却艰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功容易却艰辛”。健全的儿童在入学前就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而聋哑学生几乎都要等到进入学校才开始学习语言。聋哑学生失去了听觉,要通过视觉看老师的解释和比较,才能慢慢地掌握语言。这种“解释、比较”的工作十分艰巨。
赵彩红所教过的学生们,都记得她教他们学童话教材——《捉迷藏》的情景。童话教材中,小鸭子、小公鸡和小猫捉迷藏的故事,健全儿童很容易接受,因为他们从小听惯了大人们讲的这类的故事;但以“眼见为实”进行思维的聋儿,对“动物人格化”的表达方式很难理解。赵彩红教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做捉迷藏的游戏,然后再边“讲”边表演,她一会儿表演小公鸡东躲西藏的样子,一会儿扮成小鸭子,“嘎嘎嘎”地叫着,大摇大摆、漫不经心地走着。这时,聋儿们都又笑又急,有的还拍大腿,似乎在说“你这个样子怎么能找到小公鸡?”然后,赵彩红又表演小猫四周观察、轻手轻脚接近小公鸡藏身之处,突然把它捉住。此时,孩子们在惊叫中接受了“动物人格化”的故事,完全理解了这篇童话的含义,而老师却累得满头大汗。
然而,聋哑生的语文教学远非如此充满情趣,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刻苦的训练。比如要掌握“指语”,就要学习汉语拼音,因为手指字母脱胎于汉语拼音字母。她是怎样教学的呢?赵彩红在自己的教学笔记上这样写道:“对一个聋哑人讲来,要学习汉语拼音方案和讲普通话,并从对方口型的变动来理解对方讲的什么话那困难是不言而喻的。”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聋哑小朋友不能听到拼音字母正确的发音,他们因为多年不说话,舌头也不灵活了。于是她就开始一面教小朋友经常‘啦!啦!啦!达!达!达!得!得!得!’地作舌头体操,一面教小朋友从发音的口型、舌头位置,出气的大小、多少、缓急来理解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她还发挥了创造性,用小纸卷放在嘴边吹送,帮助小朋友理解送气的程度,指导小朋友玩吹纸球等游戏来逐渐改正他们出气短的缺点。此外,她又指导小朋友从对方讲普通话的口型来理解对方讲了什么话。一遍两遍、十遍、百遍。重重困难在师生面前低头了„„
就这样,作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的她,为一步步培养学生掌握“看话”能力、学会“手指字母”、丰富手语表达词汇,从“说话”、识字发展到阅读、作文,使学生全面掌握三种语言(口语、手语、指语)、两种文字(汉语拼音分词连写、汉字书面语),真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费尽了心血。
家有残疾学生的家庭有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赵彩红的学生中,像朱强这样家庭的贫苦生活使她深深地震撼了:两个聋哑孩子的家庭,只能靠土地吃饭的农民父母为了幻想给孩子治好聋哑,花尽了用粮食换来的钱,家里一无所有。但是孩子们却非常的懂事,为了不增加家长的负担,他们时常在别人吃饭时,自己偷偷地拿着硬馒头啃着吃,从没买过零食,很少穿新做的衣服。看到这么懂事的孩子,她的责任和爱心促使她拿来自己孩子的零食分给他们,从亲戚家找来合适的衣服给他们替换。虽然对聋哑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关爱和汗水,但仅从孩子们脸上的微笑和满足的神态,就是她感到欣慰和高兴,因为关爱无私,所以无怨无悔。
每到冬季来临,孩子们因为怕麻烦和天气寒冷的原因,不愿接触冷水。每天吃完饭洗碗后,不善于保护小手,经常是小手冻肿、冻伤,给孩子们带来痛苦。看到这些她痛在心头,每天及早到校,检查门窗封闭情况,生好生旺班级的取暖炉子,温好热水,让学生们洗手洗脚,买来润肤霜让孩子们保护手脚。爱,在“一切为了残疾学生,为了残疾学生的一切”的执教誓言中,更在于关心孩子的每一点行动之中。这些点滴行为,只因为她的心中只记着要帮助孩子们解决困难,只记着要让聋哑生在学校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只记着从事特教的她就是学生的母亲、姐姐和朋友。
让残疾儿童成为自立的公民
赵彩红深深地明白,要当一名称职的特教教师,首先就要过好名利关和感情关。作为特教教师,首先要对聋哑儿童有感情,对他们有了感情,才会有一种巨大力量驱使你为孩子们去做所要做的一切。15年来,赵彩红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自己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教事业上,用爱的阳光哺育着每一个孩子成长。课堂上,她大胆地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尝试,针对不同智商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让每个残疾儿童都有机会参与,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后,她重点抓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班上有个叫华华的学生,不仅智力发育迟缓,肢体还残疾,他双手非常僵硬,听力极弱,说话含糊不清,学习上落后一大截。为了帮助华华,赵彩红想了一个办法,决定每天放学后,单独对华华进行辅导。因为华华听力差,每次辅导,她都大声地在华华耳边喊,直到他听清。教拼音最难,要反反复复对口形,并加以手势比划。由于华华手指僵硬,她就用手把手的方法,一笔一画地教他写字。冬天,赵彩红总是把华华冰冷的手放在自己怀里焐,当手暖和、灵活些后,才教他写字,就这样整整坚持了3年,华华终于自己会写字了!
还有个叫黄颖的学生入学时虽然已经近10岁了,但几乎不会说话,别人向她打招呼,她只是眨眨眼睛,站在那里动也不动。赵彩红经常抽出下班时间给她辅导。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辅导时间,彩红就没有好好吃过饭,总是装上几块面包,以便节省时间。不论刮风下雨,彩红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她的辅导。经过她平时一点一滴,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长期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被认为是终身哑巴的黄颖终于慢慢学会了说话。当这位学生放学回家用清晰的话对她妈妈说“妈妈,我回来了”的时候,从未听到女儿如此亲切的呼喊,她的妈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上前紧紧地抱着女儿,高兴地流下了热泪。
赵彩红常说,作为特教教师,既要教给孩子们知识,又要教给他们技能,让残疾学生走出校门后,能自立、自强地参加社会工作,成为合格公民。因此,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对残疾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教第一届学生时,他从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开展了劳动技能教育:进校第一年至第二年为第一教育训练阶段,主要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为主,如控制大小便、洗脸、洗手、穿衣、叠被子等。进校后三至五年为第二训练阶段,这一阶段以家务劳动为主,如拖地板、包饺子、缝衣服、煮菜。最后六至八年以训练适应社会为主,如买东西、坐车到别处购物,走亲访友等。每一项劳动技能的训练在教法上她都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复训练,经常操作。毕业时,班里的孩子们已基本学会了生活自理,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
“特殊教育学校是我人生又一个起点”,她对自己这样说。因为在她的心中,从生命的本意出发,尊重学生的生命权利,发掘残疾儿童的价值,让残缺的生命变得更完美,这才是太阳底下最富人性美的事业。假如你问她: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再有一次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职业?她一定会坚定地回答:“特殊教育的一名老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是我今生今世无怨无悔的选择!虽然我们很清贫,但是我们也是最富有的,因为我们是春天撒播种子的人,我们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我们也是清晨的一缕阳光,有着勇往无惧的精神,是任何乌云也挡不住的;我们还是夜空中的启明星,有着奔向光明的执著!我自豪,我是教师!我光荣,我是人民的教师,我是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师!我要作勇敢的开拓者,为特教事业无私奉献,永远屹立于特殊教育的讲台!”
关爱残疾学生 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新郑市特殊教育学校
史 俊 玲
二○○六年六月
关爱残疾学生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我叫史俊玲, 中共党员, 1972年2月出生, 1994年元月部队转业以来,从事教育工作。2000年7月调入新郑市特殊教育学校,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六年来,我一直精心呵护着一株株残弱的幼苗,让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享受阳光雨露。
残疾学生一般都很内向、很敏感,有的人甚至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而导致心理的脆弱。与这样的学生相处,大家可想而知,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和努力!我将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的想想,这样说是否会伤害他们。作为班主任,他们的一举一动,我都是牵肠挂肚。我不仅要照顾他们的学习,还要照顾他们的吃穿住行,哪一样我都操碎了心。有的学生因为家长有事未能及时把学生接走,为了学生安全,此刻我就得把学生带到自己的家里,因为我知道,没有我在身边,这个想家的孩子可能会独自离校,那是很危险的!
作为正常人,我们可以用眼睛观看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可以用耳朵聆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我们可以用嘴巴与他人自如的交流。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失去了眼睛的人,一个失去了听觉的人,一个不会用嘴说话的人,一个智力有障碍的人,他们又将如何生活,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我在和他们相处时,就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作为一个班主任,我急啊!我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给他们无私的爱,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从教十多年,我始终以一个人民教师的真诚和热情去关心、理解和尊重学生,相信并帮助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我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教育,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以事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为己任,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坚持育人先育己,尽职尽责,默默奉献,以教书育人为终身事业。我坚持教学一线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了学校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十余年来,我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满腔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对待学生,对待自己热爱的特殊教育事业。
一、用爱去感染学生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而我面对的学生却是一株株残弱的幼苗,要对待这些学生我首先要树立其自信心。
1、先做好一个“人”,再做好一名“教师”:
自从踏上工作岗位以来,我就决心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让我的孩子快乐每一天。我对“好教师”的理解仅仅理解为“肯吃苦、肯钻研、肯学习”。经过十几年的磨练之后,我感悟到做人与做教师的关系。我的教育对象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天天都在变化,他们渴望知识,他们更渴望被爱和被关怀。因此,做教师的同时,我也是他们的母亲、姐姐、朋友和伙伴,当然,我也时刻明白,作为教师的我该是敢为人先、严谨治学,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长大。一年级新生非常难教,因为这些孩子们从未上过学,什么都不会,知识基础和语言发展水平都较低。作为班主任的我要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开始手把手的教,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
2、始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作为教师首要的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以德行服人,以学识服人,以自己的为人来吸引人。因为自身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格魅力是一种精神力量。作为班主任,我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我周围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教师。凡事为他人多想一点,凡事尽量多做一点,为他人做事时,少想一些图报的事,这样,自己就无怨无悔。
3、强烈的责任感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确确实实一直在思考着。我能为我们的下一代做些什么?我始终以“假如我是孩子,假如他们是我的孩子”来警醒自己,鞭策自己。强烈的敬业精神要在实际行动中真正体现,需要肩负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着眼于生活,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这些孩子大多七、八岁就离开了父母,来到学校独自生活。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既使没有做母亲,但也必须有母亲一样的胸怀。我时常教学生洗衣、叠被;带他们到校外洗澡;带些好吃的分给学生;拿自己的午餐和学生们一起分享;帮学生缝补衣服、被褥;有时也把自己的衣物带给学生。晚上就寝前帮他们理一理床单和蚊帐,盖好被子,入睡后我才安心地离开学校„„。
在我的学生中,高卫东、李相宇贫苦的家庭生活使我深深的震撼了,他们家里除了两张破旧的床,就一无所有,但是他们却非常的懂事。为了不增加家长的负担,他们时常在别人吃饭时,自己偷偷的拿着干馍啃着吃„„。他们这些举动早已被细心的我察觉了,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与他们交流、谈话,得知了他们为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而伤心流泪这一缘由。我为他们的懂事流下了泪水。虽然我的工资不高,但是我还是尽自己的最大能力解决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让他们顺利毕业。从各个方面关心帮助他们,为了“孩子”的一切,我无怨无悔。
学生离家比较远,两星期回一次家。有时候准备的用品不够,每周五,我都会记下学生缺少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再利用双休日准备齐全。每当他们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时,都很高兴。时间一长,大家都会对我说:“谢谢”了。也许孩子们说不出更甜美的话语,可一句含糊不清的“谢谢”也足以让我感到欣慰。这说明 :孩子们已从这点滴的小事中感受到了我的关爱。
每年春夏之交,农村来的孩子都容易染上虱子。班级三个头发长的女生都生了虱子。天气渐热,不治可不行,可等她们回家再治,就会传染更多的学生。我可着急了,买来了白酒和中药,用泡的药酒帮孩子们一点一点清洗。虽然手被药酒泡白了,又沾满了一股刺鼻的味道,可对于这些,我都没有计较什么。因为在我的心中只记着要帮孩子们解决困难,只记着要让他们在学校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只记着从事特教的我就是学生的母亲、姐姐和朋友。
四、抓好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以外,作为班主任我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帮学生补缺补差,教他们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班级的“图书角”成了学生们畅游的天地,我每月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来图书,带着学生一边看一边讲故事,让他们在看书的同时开动脑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
十多年来,我默默地耕耘在特教这块园地中。精心研究教学新路子,一心扑在教科研上。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改革,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和运用“激励教学法”,“平等对话法”,讨论式的“合作教学法”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先后在省、市获奖。
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我人生的新起点,我从生命的本意出发,尊重学生的权利,发掘残疾儿童的价值,让他们身残志不残,生命演绎出生命的另一种完美。假如有人问: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能再有一次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你会干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为这是我今生无悔无怨的选择!虽然我们很清贫,但我们是富有的。因为,我们是春天播种的人,我们心中有着秋天的期盼。
在班主任岗位上工作六年来,我认真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精心育人,注重身教,积极主动与家长、社会沟通,把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时常体验成功的快乐。
7.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主要特点 篇七
一.支配程度渐趋弱化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完全控制教学, 学习的内容、步骤、方式等几乎全部由教师决定,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与教师的支配程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学生的自主程度。很显然, 教师的支配程度越强, 学生的自主程度就越弱。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当面向生活, 不局限于课堂, 不拘泥于教材,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为学习内容, 以自己个性化的视角去确定研究主题, 凭自己的知识能力提出假设并搜寻相关资料, 自己制定学习进度, 自由组合学习小组, 自己设计活动计划, 共同商定评价指标……这里的一系列“自己”, 充分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合作的特点:平等参与, 自主探究。学生此时的“学”是主要的, 而教师的教, 则是辅助性的。为了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弱支配程度,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自由氛围中放飞思绪, 教师应做到几点: (1) 不干涉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在一项关于“老照片”的综合性学习中, 学生可以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也可以对照片进行描述, 还可以着重谈老照片对于他们的意义。对于学生的选择, 教师不能过多地指手画脚。 (2) 不能用唯一的结论去限制与学生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是交流, 是情感的互动, 是思维的碰撞。在对话中, 内容的丰富与思维的活跃使“对话”具有建设性和多元性, 在这个意义上, “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对话的过程, 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 原来我们是可以有异彩纷呈的见解和表达的。明白探索的无止境, 意识到理念的交流能丰富我们的见识、促进自己认识的发展, 这更是一种远景意义上的收获。 (3) 不求一刀切的评价模式, 要综合各种各样的学习个体。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充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因此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所处的特殊地位, 学生往往会特别关注教师的评价, 在教师出现某种比较明显的个人情感倾向时, 可能会使一些学生放弃自己的想法而去附和教师的观点, 从而丧失他们自己的个性, 这是很有害的。
二.参与特性逐步突出
参与性是指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 教师一方面要参与学生的学习, 在平等沟通与合作的氛围中实施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生活, 去实践、去探索。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始终都应当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设计学习活动, 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 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示范来进行。示范的方式主要是口语表达的示范。“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 一种习惯, 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语言技能的形成尤其如此。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 语文教师应处处重视自身良好的示范性,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向学生提供规范的语言样本, 并在言语中展示语言的丰富与美好。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作良好的交往技能的示范, 如仔细倾听别人讲话、平等发言、选择表述自己见解的时机, 以及面对批评的时候应该持什么态度等等。学生在这样的交往中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能力, 而且可以从老师的身上获得与人交往的经验。
三.合作表现不断加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提倡跨领域学习, 与其他课程形成整合”。语文教师需要扩大知识面, 增加知识储备。因此应当与不同学科的老师合作, 充分与他们进行知识上的沟通和互补, 以构成更大的知识背景, 能够向学生提供多学科的视野和多样化的思考方式, 应当与学生合作。语文综合性学习改变了师生单向的“教———学”的线性关系, 而是互相把对方视为学习的合作者, 合作中的每个人都可能充当指导者的角色, 也可能充当被指导者的角色。应当加强社区之间的合作。不同的社区往往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学习资源。教师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 能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的环境。
8.一线教师研究教材的主要切入点 篇八
一、拓展
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变式、引申、推广和拓展,可以看清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为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案例1】过点P(1,2)的直线l与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当△ABC面积最小时,求直线l的方程.
讨论解法后发现,面积最小的三角形恰好以点P为斜边的中点,这是否具有一般性?这个问题可类似于例题用解析法进行研究.答案是肯定的,并有下面推广.
推广1:过已知直角内一定点的直线与直角的两边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小时,定点是斜边的中点.(也可以用几何法证明,此处略去)
若已知角不为直角,结论如何?经过研究发现结论仍然成立.
推广2: 过已知角内一定点的直线与角的两边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小时,定点为其所在边的中点.
证:已知∠XOY=α,其内部定点M,过M的直线l交两边与A、B两点,
过M作OA、OB的平行线分别交OB、OA于A′、B′,,由基本不等式得S最小时M为AB边的中点. (还可用平面几何知识简洁证明,此处略去)
将推广2拓展到空间,有下述命题成立.
推广3 : 已知顶点O为的三面角,其内部一定点M. 过点M的平面与三面角所围成的四面体OABC(A、B、C三点分别在三面角的三条棱上),其体积V最小时,点M为△ABC的重心.(证明可以类比推广2的方法,此处从略)
注:推广1和推广2可以在例题教学中作为学生探究的素材,推广3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也可以在“推理与证明”学习时作为探究的素材).
二、“破格”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标准按“模块”编制,教材按“模块”编写,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由此在教学中“水土不服”现象频频出现.有的教师直接打破“模块”界限重组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既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给学生使用教材带来不便.我在教学中坚持渐进性原则,力避后置内容的前移,采用“挖掘加等待”的模式,打破“模块”阻隔给教学造成不便的格局.
【案例2】直线的倾斜角增大时,直线的斜率如何变化?
教材中给出利用计算机或计算器计算k=tanα(给定α)来感知变化规律.似乎有“用现代技术把结论灌输给学生”之嫌.
这个问题等到学完必修4 中“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之后可以水到渠成.笔者经过研究认为除了“等待”之外,还可以挖掘现有资源消除“等待”之苦.
①如果直线l过原点,直线上取两点O(0,0),P(1,y)易知斜率k=y.当倾斜角α满足0°≤α≤90°时,斜率k随α的增大而增大;当倾斜角α满足90°<α<180°时,斜率k随α的增大而增大.
②如果直线l不经过原点,过原点作直线l′∥l,l′与l有相同的倾斜角和斜率,由①可得同样的结论.
综上可知,当0°≤α≤90°时,斜率k随α的增大而增大;当90°<α<180°时,斜率k随α的增大而增大.
三、“指瑕”
研究教材可以从发现教材的缺点和不足作为切入点.而教材编写中科学性错误是极少的.对教材“指瑕”主要是指出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合适”.
【案例3】判断下列表示是否正确:(1)a{a}.
编者意图是填“∈”,因为a是集合{a}的元素.对这个答案师生中的争执主要在a是集合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否用“∈”表示.
分析:
当a为实数(或者仅为“英文字母”)时,填“∈”正确;
当S为非空集合时,{a}为一个集合组成的集合,填“”正确;
当a=时,填“∈”正确,填“”也正确(因为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当然,a可以代表“形形色色”的数或集合,我们无法逐一讨论,但a是集合{a}的元素是始终不渝的.
不难看出,就“学术”层面而言,教材此处是没有瑕疵可指的.而就“教学”层面而言,即从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而言,还是值得讨论的.
建议:作为练习,编者一定不会让学生思考如此复杂的情形,这个练习引起这样的讨论应属“意外”,这种讨论也略有超越《课程标准》之嫌.“纷争”源于a的“自由”.建议在教材中把此题加上限制(如a∈).作为教师,对问题应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扮演好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在课堂生成的“意外问题”面前方可从容淡定,游刃有余.从广义来说,集合与集合之间也可能出现“∈”关系.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学识,轻易说“不可能”,那就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争议
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产生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对某个问题争论的现象.争议常常又源于教材的界定(或者未作界定).对争议的研究和处理当然成为研究教材的一个主要切入点.
【案例4】教材中对函数零点作了这样的界定:
(1)f(x)=0的实数x的值叫做函数y=f(x)的零点.函数y=f(x)的零点就是f(x)=0的实数根,也就是y=f(x)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2)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和二次函数y=ax2+bx+c,设Δ=b2-4ac.当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数根x1=x2,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有唯一交点(x1,0).
分析:根据教材的界定,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在Δ=0时的零点问题,说成有两个相等的零点或者说成有唯一的零点都是有根据的.但是教材引入“零点”的初衷是沟通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数与形的联系,同时还可以使数学表述更为简洁.而在“二次函数y=ax2+bx+c在Δ=0时的零点”这个问题上不光没有使表述更简洁,反而产生明显的争议.
建议: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回避上述争议问题,因为这种争议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教材在此应予以明确,如果教材中“不便妄言”,可以在教参中“发出声音”.
五、比较
比较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进行中外教材的比较研究和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但最贴近教学实践的当然是新课标教材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研究.
【案例5】关于集合表示法(必修1 中1.1)
人教A版给出“描述法”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题和练习全是数集.
这种编写产生两个问题:1.竖线前后不就都有共同特征了吗?2.例题和练习全是数集,是不是描述法只能表示数集呀?
对于这一内容,“苏教版”教材的处理总体是比较好的,“苏教版”的表示方法学完后再介绍人教A版的表示法,学生就知道后者表示有些“数集”较为简洁,也就难怪人教A版教材中例题和练习全是数集了.
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因工作环境和知识结构的局限,从事理论研究通常存在困难.而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研究则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取得一定的成效.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之一,研究教材是一线教师容易上手的教学研究项目.可以从发现瑕疵、问题拓展、比较研究等方面切入开展教材研究.研究教材要从哪里入手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几个主要切入点,以供参考.
一、拓展
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变式、引申、推广和拓展,可以看清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为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案例1】过点P(1,2)的直线l与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当△ABC面积最小时,求直线l的方程.
讨论解法后发现,面积最小的三角形恰好以点P为斜边的中点,这是否具有一般性?这个问题可类似于例题用解析法进行研究.答案是肯定的,并有下面推广.
推广1:过已知直角内一定点的直线与直角的两边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小时,定点是斜边的中点.(也可以用几何法证明,此处略去)
若已知角不为直角,结论如何?经过研究发现结论仍然成立.
推广2: 过已知角内一定点的直线与角的两边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小时,定点为其所在边的中点.
证:已知∠XOY=α,其内部定点M,过M的直线l交两边与A、B两点,
过M作OA、OB的平行线分别交OB、OA于A′、B′,,由基本不等式得S最小时M为AB边的中点. (还可用平面几何知识简洁证明,此处略去)
将推广2拓展到空间,有下述命题成立.
推广3 : 已知顶点O为的三面角,其内部一定点M. 过点M的平面与三面角所围成的四面体OABC(A、B、C三点分别在三面角的三条棱上),其体积V最小时,点M为△ABC的重心.(证明可以类比推广2的方法,此处从略)
注:推广1和推广2可以在例题教学中作为学生探究的素材,推广3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也可以在“推理与证明”学习时作为探究的素材).
二、“破格”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标准按“模块”编制,教材按“模块”编写,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由此在教学中“水土不服”现象频频出现.有的教师直接打破“模块”界限重组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既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给学生使用教材带来不便.我在教学中坚持渐进性原则,力避后置内容的前移,采用“挖掘加等待”的模式,打破“模块”阻隔给教学造成不便的格局.
【案例2】直线的倾斜角增大时,直线的斜率如何变化?
教材中给出利用计算机或计算器计算k=tanα(给定α)来感知变化规律.似乎有“用现代技术把结论灌输给学生”之嫌.
这个问题等到学完必修4 中“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之后可以水到渠成.笔者经过研究认为除了“等待”之外,还可以挖掘现有资源消除“等待”之苦.
①如果直线l过原点,直线上取两点O(0,0),P(1,y)易知斜率k=y.当倾斜角α满足0°≤α≤90°时,斜率k随α的增大而增大;当倾斜角α满足90°<α<180°时,斜率k随α的增大而增大.
②如果直线l不经过原点,过原点作直线l′∥l,l′与l有相同的倾斜角和斜率,由①可得同样的结论.
综上可知,当0°≤α≤90°时,斜率k随α的增大而增大;当90°<α<180°时,斜率k随α的增大而增大.
三、“指瑕”
研究教材可以从发现教材的缺点和不足作为切入点.而教材编写中科学性错误是极少的.对教材“指瑕”主要是指出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合适”.
【案例3】判断下列表示是否正确:(1)a{a}.
编者意图是填“∈”,因为a是集合{a}的元素.对这个答案师生中的争执主要在a是集合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否用“∈”表示.
分析:
当a为实数(或者仅为“英文字母”)时,填“∈”正确;
当S为非空集合时,{a}为一个集合组成的集合,填“”正确;
当a=时,填“∈”正确,填“”也正确(因为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当然,a可以代表“形形色色”的数或集合,我们无法逐一讨论,但a是集合{a}的元素是始终不渝的.
不难看出,就“学术”层面而言,教材此处是没有瑕疵可指的.而就“教学”层面而言,即从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而言,还是值得讨论的.
建议:作为练习,编者一定不会让学生思考如此复杂的情形,这个练习引起这样的讨论应属“意外”,这种讨论也略有超越《课程标准》之嫌.“纷争”源于a的“自由”.建议在教材中把此题加上限制(如a∈).作为教师,对问题应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扮演好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在课堂生成的“意外问题”面前方可从容淡定,游刃有余.从广义来说,集合与集合之间也可能出现“∈”关系.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学识,轻易说“不可能”,那就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争议
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产生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对某个问题争论的现象.争议常常又源于教材的界定(或者未作界定).对争议的研究和处理当然成为研究教材的一个主要切入点.
【案例4】教材中对函数零点作了这样的界定:
(1)f(x)=0的实数x的值叫做函数y=f(x)的零点.函数y=f(x)的零点就是f(x)=0的实数根,也就是y=f(x)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2)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和二次函数y=ax2+bx+c,设Δ=b2-4ac.当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数根x1=x2,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有唯一交点(x1,0).
分析:根据教材的界定,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在Δ=0时的零点问题,说成有两个相等的零点或者说成有唯一的零点都是有根据的.但是教材引入“零点”的初衷是沟通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数与形的联系,同时还可以使数学表述更为简洁.而在“二次函数y=ax2+bx+c在Δ=0时的零点”这个问题上不光没有使表述更简洁,反而产生明显的争议.
建议: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回避上述争议问题,因为这种争议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教材在此应予以明确,如果教材中“不便妄言”,可以在教参中“发出声音”.
五、比较
比较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进行中外教材的比较研究和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但最贴近教学实践的当然是新课标教材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研究.
【案例5】关于集合表示法(必修1 中1.1)
人教A版给出“描述法”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题和练习全是数集.
这种编写产生两个问题:1.竖线前后不就都有共同特征了吗?2.例题和练习全是数集,是不是描述法只能表示数集呀?
对于这一内容,“苏教版”教材的处理总体是比较好的,“苏教版”的表示方法学完后再介绍人教A版的表示法,学生就知道后者表示有些“数集”较为简洁,也就难怪人教A版教材中例题和练习全是数集了.
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因工作环境和知识结构的局限,从事理论研究通常存在困难.而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研究则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取得一定的成效.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之一,研究教材是一线教师容易上手的教学研究项目.可以从发现瑕疵、问题拓展、比较研究等方面切入开展教材研究.研究教材要从哪里入手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几个主要切入点,以供参考.
一、拓展
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变式、引申、推广和拓展,可以看清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为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案例1】过点P(1,2)的直线l与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当△ABC面积最小时,求直线l的方程.
讨论解法后发现,面积最小的三角形恰好以点P为斜边的中点,这是否具有一般性?这个问题可类似于例题用解析法进行研究.答案是肯定的,并有下面推广.
推广1:过已知直角内一定点的直线与直角的两边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小时,定点是斜边的中点.(也可以用几何法证明,此处略去)
若已知角不为直角,结论如何?经过研究发现结论仍然成立.
推广2: 过已知角内一定点的直线与角的两边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小时,定点为其所在边的中点.
证:已知∠XOY=α,其内部定点M,过M的直线l交两边与A、B两点,
过M作OA、OB的平行线分别交OB、OA于A′、B′,,由基本不等式得S最小时M为AB边的中点. (还可用平面几何知识简洁证明,此处略去)
将推广2拓展到空间,有下述命题成立.
推广3 : 已知顶点O为的三面角,其内部一定点M. 过点M的平面与三面角所围成的四面体OABC(A、B、C三点分别在三面角的三条棱上),其体积V最小时,点M为△ABC的重心.(证明可以类比推广2的方法,此处从略)
注:推广1和推广2可以在例题教学中作为学生探究的素材,推广3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也可以在“推理与证明”学习时作为探究的素材).
二、“破格”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标准按“模块”编制,教材按“模块”编写,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由此在教学中“水土不服”现象频频出现.有的教师直接打破“模块”界限重组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既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给学生使用教材带来不便.我在教学中坚持渐进性原则,力避后置内容的前移,采用“挖掘加等待”的模式,打破“模块”阻隔给教学造成不便的格局.
【案例2】直线的倾斜角增大时,直线的斜率如何变化?
教材中给出利用计算机或计算器计算k=tanα(给定α)来感知变化规律.似乎有“用现代技术把结论灌输给学生”之嫌.
这个问题等到学完必修4 中“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之后可以水到渠成.笔者经过研究认为除了“等待”之外,还可以挖掘现有资源消除“等待”之苦.
①如果直线l过原点,直线上取两点O(0,0),P(1,y)易知斜率k=y.当倾斜角α满足0°≤α≤90°时,斜率k随α的增大而增大;当倾斜角α满足90°<α<180°时,斜率k随α的增大而增大.
②如果直线l不经过原点,过原点作直线l′∥l,l′与l有相同的倾斜角和斜率,由①可得同样的结论.
综上可知,当0°≤α≤90°时,斜率k随α的增大而增大;当90°<α<180°时,斜率k随α的增大而增大.
三、“指瑕”
研究教材可以从发现教材的缺点和不足作为切入点.而教材编写中科学性错误是极少的.对教材“指瑕”主要是指出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合适”.
【案例3】判断下列表示是否正确:(1)a{a}.
编者意图是填“∈”,因为a是集合{a}的元素.对这个答案师生中的争执主要在a是集合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否用“∈”表示.
分析:
当a为实数(或者仅为“英文字母”)时,填“∈”正确;
当S为非空集合时,{a}为一个集合组成的集合,填“”正确;
当a=时,填“∈”正确,填“”也正确(因为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当然,a可以代表“形形色色”的数或集合,我们无法逐一讨论,但a是集合{a}的元素是始终不渝的.
不难看出,就“学术”层面而言,教材此处是没有瑕疵可指的.而就“教学”层面而言,即从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而言,还是值得讨论的.
建议:作为练习,编者一定不会让学生思考如此复杂的情形,这个练习引起这样的讨论应属“意外”,这种讨论也略有超越《课程标准》之嫌.“纷争”源于a的“自由”.建议在教材中把此题加上限制(如a∈).作为教师,对问题应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扮演好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在课堂生成的“意外问题”面前方可从容淡定,游刃有余.从广义来说,集合与集合之间也可能出现“∈”关系.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学识,轻易说“不可能”,那就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争议
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产生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对某个问题争论的现象.争议常常又源于教材的界定(或者未作界定).对争议的研究和处理当然成为研究教材的一个主要切入点.
【案例4】教材中对函数零点作了这样的界定:
(1)f(x)=0的实数x的值叫做函数y=f(x)的零点.函数y=f(x)的零点就是f(x)=0的实数根,也就是y=f(x)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2)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和二次函数y=ax2+bx+c,设Δ=b2-4ac.当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数根x1=x2,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有唯一交点(x1,0).
分析:根据教材的界定,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在Δ=0时的零点问题,说成有两个相等的零点或者说成有唯一的零点都是有根据的.但是教材引入“零点”的初衷是沟通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数与形的联系,同时还可以使数学表述更为简洁.而在“二次函数y=ax2+bx+c在Δ=0时的零点”这个问题上不光没有使表述更简洁,反而产生明显的争议.
建议: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回避上述争议问题,因为这种争议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教材在此应予以明确,如果教材中“不便妄言”,可以在教参中“发出声音”.
五、比较
比较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进行中外教材的比较研究和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但最贴近教学实践的当然是新课标教材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研究.
【案例5】关于集合表示法(必修1 中1.1)
人教A版给出“描述法”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题和练习全是数集.
这种编写产生两个问题:1.竖线前后不就都有共同特征了吗?2.例题和练习全是数集,是不是描述法只能表示数集呀?
【小学英语教师主要事迹】推荐阅读:
小学优秀教师个人主要事迹材料07-05
小学优秀家长主要事迹01-02
三好小学生主要事迹07-20
小学最美乡村教师事迹09-11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事迹12-26
小学优秀老教师事迹材料12-17
小学教师师德事迹材料01-17
小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06-10
小学农村教师三育人事迹材料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