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2024-10-07

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共20篇)

1.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篇一

小学生命教育周实施计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为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我校生命教育活动的具体方案,让学生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提高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二、活动目的:

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爱校、爱家奠定情感基础;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通过多种教育形式,让学生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活动主题:

我们这样长大——自主互励 多彩

四、活动时间:

3月份

五、活动安排:

1、悬挂校园标语:“培育健康心灵、守护生命阳光”,营造生命教育活动的氛围。

2、组织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六3班)

3、在黑板报上开辟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专栏。(各班班主任)

4、利用雏鹰电视台宣传生命教育。(少先队队部)

5、举行一次“逃生演练”活动。(总务处)

6、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活动。(五年级级部)

7、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自主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六、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周”活动。

开展“生命活动周”活动,是深化我校生命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创建和谐、愉快的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其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各年级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吸引广大少年儿童,切实将生命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2、各年级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群体,体现科学、主体、体验、多样的原则,并将主题活动与学科教学、与班队活动、与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力求主题鲜明、形式生动、内涵丰富。

3、加强宣传,及时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各级部把活动成果展示出来,在世新楼一楼进行展出,并完成一份活动通讯,交校长办公室强明菊主任处。

2.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篇二

关键词:学校,生命教育,教育内容

每一个花季生命的逝去,都会在大多数人心中溅起阵阵涟漪;每一起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都会引发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热议。怎样才能让一个生命健康成长,怎样才能让“生命”之痛不再触及人们敏感的神经?生命教育应该而且亟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校来说,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生命教育。

一、帮助学生认识生命

在风靡网络的各类战斗、凶杀游戏中都有这样一种设置:当主人公英勇牺牲后,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重新获得生命,又可以继续“战斗”。这给一些中小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即生命可以重来。某地有一个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天因为一件小事居然把同学给捅死了, 他对警察说,我以为他还可以得到生命,还能活过来。 这个学生对生命的盲目与无知真让人惊叹,他竟然把真实的生命与虚拟的网络混为一谈,竟然不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开展生命教育首先就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我们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将生物科学、生理科学、神经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死亡等自然现象,让他们真正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性。

二、教育学生爱惜生命

生命需要保护。在过去乃至现在,我们的媒体曾连篇累牍地宣扬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这固然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但也是一种对生命的误导。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的存在,才有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怎么谈得上实现生命的价值?反之,在西方,他们把珍惜生命作为生命教育的第一课。有篇报道讲述美国某学校发生火灾,许多学生在火海中逃离出来,教师发现少了两个学生,于是命令所有学生到火场外去寻找他们。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没有向教师报告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而不幸遇难,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学生早已顺利逃生。这个在我们看来“真正”的英雄,美国学校竟没有“表扬”,更谈不上“追认”,教师反而因为没有教育好中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当局的处罚。美国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思,生命教育应该从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开始,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宝贵,学会保护生命。见“义”要“智”为而不要“勇”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况,保护自己的生命是第一位的。这不是自私,这是对生命的珍惜。

三、引导学生欣赏生命

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到生命之美。从虫蚁花草到飞禽走兽,及至万物灵长的人,每一个生命都是美好的、奇妙的。阳光下怒放的花朵,晨露中摇曳的小树,花丛中飞舞的蜂蝶,草原上驰骋的骏马,森林里游荡的虎豹,蓝天上翱翔的雄鹰……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张扬着生命的活力。一家人团坐而餐的温馨,父母体贴入微的关爱,教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同学之间共同学习与进步的快乐……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无不显示着生命的美好。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这些生命之美,进而欣赏生命、感悟生命、善待生命。欣赏是一种理解的延伸、知性的壮美。欣赏教师,才会悉心接受教师的教导;欣赏同学,才会宽容别人、悦纳别人;欣赏自己,才会让阳光驱走阴暗。学会欣赏生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就会平等且和谐;学会欣赏生命,才会以珍惜的态度对待生命,以进取的意识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鼓励学生挑战生命

对人而言,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鲜花、有掌声,也有荆棘、有暗礁。任何不期而来的变故或生活、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随时都可能击中我们脆弱的生命。特别是今天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家长提供的良好环境中,“一心只读圣贤书”。经济上的宽裕、生活上的无忧使他们成为“温室里花朵”。由于时时处处养尊处优,因此一旦有什么失败、挫折的话,就不能勇敢地面对,甚至在思想上走进死胡同。仅仅因教师的几句批评,家长的轻微责备或一次考试不理想、一次人生的变故就出走或轻生,这是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开展生命教育更要鼓励学生直面生活中的挫折,迎接命运的挑战,做命运的主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耐心,从而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3.小学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是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把生命放在首位。因此,生命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一定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阅读文本为例,教师在分析和讲解文本的过程中,要寻找恰当的突破口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倡学生不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标准答案进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就是说,学生应对文本进行大胆的个性解读,这是生命意识的体现。当前语文教育,正因为缺少人性的滋润而逐渐地生硬,逐渐消逝了应有的温情。面对当前生命异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识缺乏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

1.体验生命。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相互通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引导他们在无数或习以为常、或难得一见的生命动态中感受各种生命有声有色的勃发;抓住每一个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2.生命意识的培养。要更好地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古诗中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二、加强习作教学,努力渗透生命教育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借着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我们无疑应该在反思传统写作教学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于写作教学中,重构“生命化”的写作教学。因此,保证写作教学“生命化”的第一要务是教师必须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过去写作教学中对文章形式、章法、技巧等的过分要求和训练,尽量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生活和看法,并逐渐使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出的对生命的关注与思索成为学生生命的一种习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三、结合现实生活,延伸生命价值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才能热爱生活,才能追求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价值究竟该如何体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和思索的问题。发掘生命的深度,让语文进入每个学生的生命,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延伸他们的生命价值。

让学生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懂得如何善待自己、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与家人和睦相处,通过写周记的方式,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看法,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体验着生命的意义,诠释着生命的价值,表达着生命的激情。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给这个世界假造一份美好。谁都难免遇到不幸和坎坷,但我们没有理由就此放弃生命。这也许正是命运给我们设置的磨炼机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坚强。也许,“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挫折是我们的恩人”,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有希望存在,只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的生命,说不定就会有人生的奇迹发生。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健康积极,充满热情的语文学习中展现自己生命的光亮。

4.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篇四

“小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2013—2014学 第一学期

东辽县云顶小学

2013年9月

“小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云顶小学2013—2014学 第一学期

张春玲

在这夏末初秋之季,崭新的一个学期如约而至。从本学期开始,我校将全面开展“小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实验课题,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此课题的开展将分主题、分层次有序进行。现制订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如下:

一、教育主题

本学期主要从交通安全教育、饮食安全教育和消防安全教育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教育目标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使学生了解安全知识,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增强安全意识。

三、具体实施途径

1、开展调查问卷活动

学期初,将针对以上三方面内容开展一次调查问卷活动,了解学生对以上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确立本学期的教育重点。

2、开展专题讲座活动

通过对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知识的讲解及案例的了解,提高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安全意识和技能。

3、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可贵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班队会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本学期教育主题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四、做好课题管理工作

各课题组成员要在学期初制定一份课题实施阶段计划,针对班级情况切实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整理好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记实材料,学期末根据实施情况撰写课题阶段总结,学校将及时对所有材料进行整理和提升,以便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加以纠正。

五、具体活动安排

1、国旗下讲话:以“交通安全”为主题

2、红领巾广播,以“饮食安全”为主题

3、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以“消防安全”为主题,向学生宣传“安全意识”、“自救方法” 进一步让同学们明白生命的珍贵,懂得要保护生命、爱惜生命。

4、收集一句与教育主题有关的宣传语,在班级展出

5、出一期“珍爱生命 牢记安全”的手抄报

6、进行一次安全教育讲座

7、开展一次体验活动

东辽县云顶小学

5.守护生命: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 篇五

作者:张克勤 发布时间:2009-08-03 摘要:日本重视学校安全教育。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制定具体的安全教育目标和内容,在各科教学教育活动中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编制教材,研究学校安全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安全教育

作者简介:张克勤/日本大阪教育大学学校危机与精神支持中心共同研究员,宁波市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宁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宁波315016)怎样开展安全教育,对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日本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方法,可以为我国的安全教育实施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一、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出发,制定具体的安全教育目标和内容(一)小学阶段

日本教育界认为,小学是最适宜进行安全教育的时期,因为儿童最易接受安全指导并转化为行动,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将会在孩子今后的人生中留下极大的隐患。这个阶段的儿童善于观察大人的行动并加以模仿,也很容易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安全教育时,采用实际的行为进行示范,比单纯用语言指导效果要显著。不过,小学生有时候容易受冒险心或从众心理的支配做出危险举动,自制能力较弱,到高年级以后,他们希望从伙伴那里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容易在看到别人的危险举动时不由自主或不得已地参与进去,这一点需要特别加以注意。还有,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比幼儿增大了许多,使教师和家长难以照应,所以要教育孩子别到河边等容易落水的地方或人迹稀少的地方去玩。

虽然同为小学阶段,但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儿童,其年龄特征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全校统一的安全指导工作之际,日本学校很注意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在制订有关小学安全教育的目标时,就针对低、中、高不同年级

(二)初中阶段

中学以后,随着(三)高中阶段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反抗心理有所缓减,他们开始考虑自己今后人生道路,与此同 时,他们对驾驶摩托车、汽车开始产生兴趣,考虑到这些特点,日本学校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就比较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l、高中是学生走向社会前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安全教育的最后机会,因此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和立场上,教学生懂得,保证自己与他人的安全,不仅是为了自身平安,而且也是对社会的贡献。要多让他们参与社区的交通安全运动和救灾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以此增强作为“社会人的自觉性,能在更高更广的视野上考虑安全问题。

2、除了“不要成为受害者”以外,还要教育他们“不要成为加害者”并提出具体的遵纪守法的要求,要让他们懂得作为社会一员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要强调照顾老年人、残疾人和少年儿童的必要性。

在日本,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活安全、交通安全和灾害安全三个方面,在实施安全教育之际,日本学校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特征出发,具体规定了各个阶段的安全教育内容。

二、在学科教学教育活动中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

(一)以体育保健课为中心开展安全学习

在日本,学校教育活动包括各项教学科目、道德课、特别活动等几大方面,而各项教学科目中,体育保健课则是实施安全教育的中心谋程,这是日本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这里说的体育课,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单纯传授体育知识及技能技巧的教学,它还包含着保健和安全等重要内容。在日本,小学开设“体育课”,保健的内容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初中开设“保健体育课”,保健的内容所占比重相对增加,高中则完全把“体育课”和“保健课”分开,不过,在作为进行安全教育的中心课程这一点上,它们所发挥的作用是一致的。

小学阶段,体育课保健内容的教学重点是“防止受伤”,每个年级实施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例如,三、四年级主要围绕着“每天的生活和安全”和“成长中的身体与我”来进行。前者包括:A.一天的生活方法;B.身边的清洁卫生;后者包括:A.身体的发育、成长与饮食、运动等;B.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五、六年级主要围绕“防止受伤”、“心理健康”和“预防疾病”来进行,具体内容包括:(1)如何防止受伤:A.交通事故和学校生活事故等的原因与防范;B.受伤时的处置:(2)心理健康:A.心理发育;B.心理和身体的密切关系;C.如何处理不安和烦恼;(3)疾病预防:A.疾病发作的症状;B.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预防;C.由于生活行为导致的疾病的预防,等等。

初中体育保健课主要以“伤害的防范”为重点。例如初二的体育保健课内容主要是:(1)如何防范因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等引起的伤害;(2)学习应急鼾方法(绷带包扎法、止血法、人工呼吸法)。

高中的保健课主要以交通安全教育为核心,内容包括:(1)现代社会与健康:A.交通安全。具体内容是:了解车辆特性、安全驾驶和安全步行的注意事项,懂得尊重自身与他人的生命,交通环境整备的重要性,交通事故发生时的责任和赔偿问题,等等;B.应急处置的方法和顺序:止血法、人工呼吸法、心肺复苏法等;(2)社会生活与健康:A.自然环境与安全(自然环境的污染);

B.环境与健康。

在具体实施安全教育的时候,日本学校要事先根据《学校保健法》制定《安全教育计划》,在计划中结合季节变化和学校各项活动,具体规定每个月的学习指导重点。如某高中的计划里是这样规定每个月体育课/保健课的安全教育重点的。

4月:(1)对体育设施和用具的安全点检;(2)把握学生的病史;(3)事故灾害及其防范。

5月:从定期体检中发现哪些学生不适合哪项运动,并对其进行指导。

6月:(1)通过让学生出汗进行卫生指导;(2)雨季体育馆和运动场的使用注意事项(主要

是防止滑倒摔跤)。

7月:(1)游泳安全指导;(2)中暑预防指导;(3)野外活动与安全;(4)体育设计用具的安全点检。

9月:(1)准备运动会;(2)体育设施用具的安全点检。

10月:运动会的事故防范。

l1月:(1)对体力和体育的思考;(2)精神障碍与健康的精神;(3)公害与健康问题。

12月:(1)冬季运动的意义;(2)体育设施用具的安全点检。

1月i(1)把握学生的健康状态;(2)体育设施用具的安全点检。

2月:(1)预防感冒指导:(2)职业生活与健康。

3月:对安全的反省与评价;(2)体育设施用具的安仝点检。

(二)在各门学科教学中穿插安全教育内容

除体育保健课外,日本学校还注意在其他科目的教学及道德课和综合学习的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具体实施时,注意根据各科教学内容的特点,有的放矢。例如,道德课注重养成对自身与他人生命的尊重态度,培养遵纪守法、互助互让、互相关爱体谅的精神和公德心;综合学习时间则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安全的专题,或者以实际发生过的事故灾害作为例子,开展安全教育;在有实验或实习的科目中,则就与安全直接有关的服装、行为、动作、用具的使用方法等进行具体指导,特别是在理科(物理化学)等与安全关系比较密切的科目教学中,更是注意进行严格细致的指导。例如,前面提到的安全教育计划里,就这样规定了每个月的理科中的安全教育内容。

4月:(1)器具器材的安全操作方法:(2)设施、设备、药品管理等的点检。

5月:实验中的一般注意事项及危险防范的注意事项。

6月:通过学习摩擦力。、运动量和圆周运动等,理解汽车安全驾驶问题。

7月:通过学习冲突、运动能量及能量保存法则,理解冲突问题。

9月:理解振动的共振原理,学会采取正确的处理和行动方法。

10月:理解煤气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的构造和救急处理方法。

11月:电器操作上的注意事项。

12月:大气污染、水质污染与公害。

1月:工业生产与公害问题。

3月:处理碳化氢类的注意事项。

(三)在班级活动、课外活动与各项活动中进行安全指导

日本的学校把班级当做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基地,每周的班会都是培养学生实际生活劳动态度、使知识技能转变为能力习惯、并养成自我教育能力的好机会。因此在班会中,教师常围绕有关生活安全、交通安全、灾害发生时的安全防范、尊重生命、环境问题等设定一些主题,与学生开展谈话讨论,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指导。在指导时,教师还根据季节的情况(特别是在暑期放假前),配合全校活动计划或者是抓住事故发生后的关键时机,以小时为单位进行指导,除了班会以外,在早会或放学前的终会上也很注意进行安全教育。

运动会、防灾洲练、春游、交通安全讲座等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的各项例行活动,也是进行安全指导的好机会。学校通过这些集体活动进行安全指导,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归属感,学会采取安全行动的规律,学校还经常组织交通安全讲座和避难训练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验防火、防震对策和可疑分予闯入学校这类突发事件时的对策。在举办这类活动时,常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邀请有关人员和教育工作志愿者共同参加,使安全指导和安全实践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他们还注意到,这些虽然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机会,但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所以在事先都要求制订周密的实施计划,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各种自主自发活动,另一方面也注意养成学生遵守集体规则的习惯,在活动前的准备和活动后的清理工作中也不忘记进行安全指导。

学生自发开展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属于学校计划中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而且它与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都有关联,因此也在学校管理下进行。在这些活动中,学校都要安排教师负责照看,以防发生意外事故,平时有意识地让大家讨论“如何保证在校园中能安全放心地玩耍活动”等议题,让大家献计献策。他们还特别注意,不能只为了强调安全问题,单纯靠制定一些禁止事项或规定来约束学生,而更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发挥自主性,自由自在地玩耍,使儿童在保证安全并能发挥主体性的前提下,享受快乐的校园生活。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发、自治的实践,把学到的安全方面的知识能力进一步加以深化,转变为实践行动,以此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如组织大家对上学、放学路上的各种隐患进行实地调查,哪里行人稀少,哪里容易突然冲出车辆,哪里正在施工,等等,然后作成一幅“倒吸一口凉气地图”,贴在教室里,分发给学生和家长,以唤起大家的交通安全意识。

三、安全教育教材的编写与安全教育方法的研究(一)教材编写

下面再简单地介绍一下日本学校进行安全教育时的一些教材方面的情况。

在日本,各校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编写一些教材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使用,另外,文部省也会编写一些手册颁发给各级学校作为参考资料。例如,1999年文部省为小学生编写的《防范予册》,图文并茂,很有特色。在为l至3年级的低年级学生准备的手册里,有这样的内容:

★你能说出自己家的住址和电话号码吗?

★和父母的约法五章:(1)遇到危险时大声呼:“救命啊!”(2)不一个人单独玩耍;(3)一定要告诉家里的人自己的去向(什么时候,和谁,去哪儿,去干什么);(4)一个人不走黑暗的夜路:(5)不随便吃可疑的东西。

★你知道吗:危险的时候可以求救的店铺或熟人家?

★有时间的话,自己练习大声呼救。

★和家长商量着写出以下的内容试试:

(1)到目前为止,有没有碰到过什么可怕或危险的事?

(2)家附近行人较少,较偏僻的地方是哪儿?

(3)有些人会拿食物或饮料搞恶作剧,自己应该如何提防?

(4)朋友当中如果有人拿着刀子玩耍,你看见了应谊怎么办?

★事先跟家长约定:(1)告诉家长平时常在一起玩的朋友的名字和家里的电话号码;(2)最晚几点钟回家;(3)家里没人的时候,有紧急情况跟谁联系,电话号码是多少?(4)遇到可怕或危险的事时,找谁帮助?电话号码是多少?

★平常需要经常练习的事情:(1)大声呼救;(2)学着记住汽车的颜色和车牌号码;(3)如何记住人的特征(服装.发型等等).在为4至6年级学生准备的手册里,有这样的I内容:

★与家长约法五章:11l危险的时候,大声呼救:(2)不一个人在外面单独玩耍;(3)外出的时候要告诉家里人自己去哪儿;(4)天黑以后不一个人出门:(5)不吃可疑的食物和饮料。另外,为了防止危险扩大,遇到可疑的人和事情时,应该马上告诉老师或家长.如果看见比自己小的小孩儿遇到危险时,应该大声呼救或者告诉周围的大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1)差点被人诱拐:(2)遭到暴力;(3)被很讨厌的人骚扰;(4)看见饮料被放在某个地方,但不知道是谁的.

★在什么地方你会觉得可怕:(1)一个人也没有的公园;(2)电梯里;(3)行人稀少的黑暗的道路:(4)游戏室。

★这种时候要小心:(1)有陌生人拿着游戏机邀请你玩:(2)陌生人邀请你上他的车;(3)

被人拿刀威胁:(4)在饮料自动销售机的出口发现没拿走的饮料。

除了面向学生的手册以外,还有专门为教师、家长而制作的手册,都是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内容除了以上介绍的犯罪防范方法以外,还包括安全教育的各个方面。(二)安全教育的推进方法

6.小学生命安全教育教案 篇六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学习家庭生活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本领;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家庭安全方面的资料。

2制作相关的课件。

3.黑板上用彩色粉笔书写“珍惜生命 安全第一”八个美术字。

【教学程序】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家居安全要注意什么:

二 家居安全

1. 用电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2. 安全使用煤气

1)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

2)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三 交通安全

1. 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7.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篇七

一、传授知识,夯实生命基础

知识的传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将各种知识传递给学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内容, 而生命教育理念则要求在原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加入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就是生命教育的具体载体。生命教育还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由于小学生的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的阶段, 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认识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左右》这节课中,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与态度”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走。教学时,在了解了“左、右”这两个方向之后,适时提问学生:在上下楼梯时,如果不按一定的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接着教师放一段录像是人们在楼梯间混乱的情景,学生看后展开想象畅所欲言,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自然地渗透了生命安全教育。然后带着学生亲自在楼梯间走一走,通过体验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只有人人都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出现意外情况,因此在上学、放学路上,我们必须遵守行人靠右的交通规则,自然地渗透了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教育。

二、培养能力,引领生命价值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 也是生命教育的课堂主要目标之一。生命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正在发展的活生生的人,他们自身具有一定的潜在能力,以这些潜在能力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潜能。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小小设计师》这节课时,教师将收集的一些美丽图案展示给学生欣赏,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运动,加深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认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之后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轴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设计图案,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想象能力,活化学生的空间意识。最后,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设计理念,并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交流,从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节课中,就注重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三、积累经验,活化生命历程

数学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化的经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意识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对接。生命化的学习内容,是要在学生生活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粗浅杂乱的生活经验转化成数学经验。这种生命化的教学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世界,甚至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迎合了学生的期待,激活他们的兴趣和经验,为生命增添了色彩。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说一说你知道的年月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回答。

生1:从昨天中午的12点到今天中午的12点就是一日。

生2:我的生日是3月25日,从去年的生日到今年的生日是一年,我就会又长大了一岁。

生3:这个月的1号到这个月的30号就是一个月。 (4月)

生4:每天早上我都会在6点钟起床,从昨天起床的6时到今天早上起床的6时也是一日。

生5:从今年的第一天这天到今年的最后一天,就是一年的时间。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他们理解的年月日, 通过教师的引导,可将这些生活经验转化成数学的经验。教师应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培养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在不知不觉中将自身生命历程与数学结合在一起。

四、启迪智慧,开发生命潜能

生命教育课堂的数学价值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创新, 数学学习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是思想的提升,智慧的生成。苏格拉底曾说:“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能思考到会思考,再到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启迪智慧,在思考中提升自我。会思考的学生不拘泥于接受答案, 善于质疑问难, 善于自我反思,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因此,数学教学中需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 突出知识的发生及发展的全过程,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例如:二年级下册《简单推理》的教学以有趣的活动开始,让猜一猜三位小朋友手里拿的各是什么书, 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从“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过渡到“含有三个条件的推理”,难度一步步螺旋上升,这样的梯度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要求他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生命智慧。

8.乡镇小学有效实施生命教育探析 篇八

一、站在战略高度实施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关乎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是学校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它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站在“生命”的战略高度,从四个“一”入手,抓过程、抓细节、抓成效。

配一套班子:首先领导班子把生命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的生命教育责任体系。党政一把手亲自协调配合,层层有职有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做到定期分析、定期研究、定期总结交流。

建一份档案:每学期初对特殊家庭的特殊学生进行摸底排查,建立个人资料详细档案,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研究相应对策,制定和落实跟踪教育计划。

多一份沟通:沟通的方式可以是校访,也可以是家访、电话联系、书面联系等形式。联系的时间是学生思想行为有异常时,及时与家庭沟通,了解异常原因,齐抓共管,把“异常”变为正常。

设一套考核机制:对特殊学生跟踪教育,具体考核是先由教师、家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教师学期绩效考核体系中。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生命教育

在生命教育实践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学科教学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科知识与生命教育的结合点,作为学科生命教育渗透的有效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有机整合,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科学学科教会学生认识生命的奥秘;体育学科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艺术学科教会学生欣赏、表现、创造生命的美,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品德学科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保护自我,学会交往,学会共同生活。其次在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应用,教学过程实施中,教师都应寓生命教育于无痕中去关注、注入、落实,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张扬生命、释放生命活力的空间。

三、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

活动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生道德生命的基石,脱离社会性活动,就不可能成为社会化的人。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绚烂,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可贵,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对家庭、社会的意义。首先在主题班队会中围绕生命教育开展系列知识讲座,了解有关生命起源及孕育的过程,宣传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知识,掌握遇到突发事件时必备的生存技能。进行生命教育专题的反思、研讨、交流,感悟生命的短暂和珍贵,热爱生命,理解生命尊严,学会关爱自己和关爱他人。创设生活情境开设体验课。通过情景短剧、时事追踪、倾诉烦恼等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生命危机,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其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医院产房,一起见证新生命的诞生;带领学生瞻仰烈士陵园,体验生命的价值;组织学生去养老院,感受老人晚年生活的幸福;组织学生向福利院、贫困山区、困难群体捐款捐物体验生命的责任。同时课外活动也是学生体验生命、放飞生命理想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升旗仪式、志愿者行动等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

四、以悦纳为抓手落实生命教育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再加之乡镇特殊家庭的教育缺失,极易出现不良心理。其特征表现为学习上焦虑、精神上忧郁、情绪上波动等,长期生活在一种焦虑、烦躁、自卑的心理阴影中,容易陷入自怜自艾、破罐破摔的恶性循环,甚至产生对生命的冷漠与无视等行为。关注这一弱势群体,让他们真正走出心理的阴影,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根据萨提亚情绪是行为驱动力的冰山理论,教师要引导他们自我悦纳,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当遇到心理困扰的时候,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不去否定自己的愤怒和恐惧,同时还要学会转化自己的情绪。比如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负面情绪,主动运用语言调节控制情绪等。其次教师要学会赏识、悦纳,主动去适应他们,要就事论事,不提旧账,还要规避“晕轮”,一视同仁,用辩证的眼光、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然后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发展他们的优势潜能,适度良性施压,把压力转换成动力。还要引导同伴悦纳、感召他们,从群体的某个点介入,有效把握契机,逐步施以影响,树立包容、接纳的集体舆论,引领问题学生健康发展。

乡镇小学生命教育具有系统性、长远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每一个义务教育工作者只有认真对待,有效出击,积极而为,才能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健康成长。

9.小学语文生命化教育教学案例研究 篇九

晋江市永和镇茂峰中心小学姚翠红

[问题提出]: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对知识的获取得作了三个比喻:一种像蚂蚁一样,只知道简单地搬运材料;一种像蜘蛛一样,只知道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布网;而科学认识应该像蜜蜂一样,把采撷来的百花的花粉进行消化和加工,并配制成蜜浆。

培根的比喻是形象而深刻的。瞻顾我们的教育,那种“蚂蚁的方式”、“蜘蛛的方式”又何尝少呢?且看有些教师只知道搬运、灌输,将学生的大脑视为被动的知识容器、知识载体和知识受体;且看有些教师只知道用知识的“丝”缠学生,用作业的“网”罩学生。他们年复一年,届复一届地重复“昨天的故事”,自己的一张“旧船票”又岂能让学生登上新世纪的航船 ?

灌注之教、记诵之学,长期地宰治着学校课堂。表面的忙忙碌碌,吐丝结网,往往掩盖了思维的贫困和才智的消磨。中国人批评这种教育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犹太人将仅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称之为“背着很多书的驴子”。由于灌注、记诵的知识是标准化的、统一化的,所以学生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想象,没有了创造,没有了体验。死灌呆记无异于吃别人已经咀嚼过的馍,虽可以填饱肚皮,却吸收不到多少营养。其结果是,学生拥有的知识越多,其包袱越重,能力越是得不到锻炼和发展。不是知识越多越主动,越轻松,而是知识越多越被动,越沈重。

10.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活动方案 篇十

一、参与对象全市中小学生(包括职中、中专、师范学生)。

二、活动内容本次生命教育以“珍爱生命、健康发展”为主题,包括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环境等,分两个模块开展:

(一)生命如歌。包括生命之歌、智慧之歌、诚信之歌、礼仪之歌、等专题。

(二)真情感动。包括感恩父母、师恩难忘、友谊天长地久、祖国在我心中等专题。

三、活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在活动中要抓住重点,整体规划,选择专题,精心组织;要将生命教育与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法制、安全、环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四、活动分工

(一)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围绕上述模块或专题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宣传等活动。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工具和橱窗、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知识讲座、报告会、主题班团队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并作好参加市、区以及苏州市比赛的准备。

(二)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和要求,围绕此次生命教育的主题,选择一至二个专题为本地区活动的重点,有计划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评比、故事比赛和主题班会评选等活动,做好参加我局组织的征文、演讲比赛的前期选拔工作。

(三)我局将针对各专题和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等情况,在各地各校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与苏州广电总台联合组织“生命如歌”现场美文大赛,与苏州市禁毒工作领导小组联合组织“生命警钟”演讲比赛,并根据各地各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情况,评选本次活动的“优秀组织奖”,安排召开全市生命教育系列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在教育过程中,苏州电视总台特别是苏州教育频道还将配合进行采访报道,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和先进典型将推荐给《苏州日报》、《苏州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公开发表、刊登。

11.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一

一、围绕一个主题。生命教育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为宗旨,着眼于全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

围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他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增强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把生命教育贯穿在每节活动课中,把生命意识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二、遵循三条主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的个体,他们所反映出来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及人生的价值观都应得到尊重,那么教师就应该站在“尊重生命”的高度,建构活动课堂教学。

1.人与自我、人与他人活动。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生命常识及体验生命活动的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直至死亡的过程,知道生命诞生的艰辛;通过家庭体验活动,让学生理解生命、感恩父母,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培养生活自理的习惯;通过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珍惜、尊重生命,初步了解全国每年至少有50万名中小学生发生意外事故,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平均每天有四十多人,相当于每天一个班级学生在人群中“消失”,从而更加珍惜自己、接纳自己、善待自己;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明确我们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是天地间最为神奇的创造,每一个人只拥有一次这宝贵的、唯一的机会。

2.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活动。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如饲养宠物对孩子就是一次良好的生命教育过程。通过学生饲养小动物,不但培养了孩子对他人爱心和责任心,还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养宠物的过程中,老师要教会学生饲养宠物的方法,教导孩子应该如何去对待宠物,应该如何跟宠物和平相处等,这也是教导孩子学会善待生命和尊重生命的一次实践体验。此外,还可以通过“春天在哪里”、“我与秋天交朋友”、“植物的声音”、“我家有只小宠物”、“关注环保”、“从你我做起”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课外活动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一个载体,一方面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生存技能的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与班队活动、升旗仪式教育活动以及有关的节日、纪念日活动相结合。如在班级中组织学生开展“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榜样的启迪下,学生围绕“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认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他人有好处,更要对社会有贡献、有责任感和有使命感,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更深入地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

3.人与学科教学相互整合活动。综合实践课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它犹如一部百科全书,等待我们教师去挖掘,只有我们在活动教学中不断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机,不断走进学生的心灵,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才能让学生们的生命在课堂中欢歌!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就是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编的课文,有《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等,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又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编排的课文,有《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等,教师可从珍爱人的生命,尊重自然的生命,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相关等,让学生懂得人类只有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把我们的生命教育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与我们倡导的和谐社会相吻合了。

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科學活动课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地位。翻开科学课本,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文章都可以成为渗透生命教育的载体,尤其是课改新教材中更不乏这样的篇章。如三年级上册《水与生命》,让学生深入感受到珍惜水资源就等于珍惜生命。在《我和鸟类做朋友》中,让学生学会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在《安全自护我能行》中,让学生懂得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学会自救。

12.生命视野下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篇十二

教育因人而展开。人是教育的核心, 而人的生命又是这个核心的重中之重。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人的生命来开展, 都必须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建构在人的生命基础之上的思想品德教育, 其教育价值必须通过人的生命来展开。

一、生命缺失:思想品德教育“木乃伊化”

正视目前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 普遍存在着生命缺失的现象。这种教育俨然成了无人的教育, 成了无生命的教育。此时, 思想品德教育已经“木乃伊化”。

对于缺失生命视野的思想品德教育来说, 其受教育者是抽象的、机械的、静止的, 而非具象的、生动的、发展的。这种教育让教育者扮成“无情”的布道士, 把受教育者当作“被动”的接受者, 而忽略了对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自身生命的了解和关注, 忽略了教育过程中个体生命和群体生命的动态变化和密切联系。它不仅抛弃了多样的、丰富的、个性化的生命, 也没有注意到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之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此时的受教育者俨然变成“木乃伊”, 无血、无肉、无灵魂, 既无体验感, 更无幸福感。

“木乃伊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脱离教育生活, 远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 常常把教育目标高高挂起, 让受教育者望尘莫及。其教育内容往往没能准确把握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个性特点和内心需求, 具体的、个性的、新颖的、生动的内容严重匮乏。而且,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过于偏重于理想教育和正面教育, 过于偏重于对知识逻辑结构的考虑, 而缺乏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正确解剖和对学生偏颇态度的科学引导, 缺乏对学生心理结构的考虑, 难以有效解决中小学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惑, 难以真正把中小学生吸引到接受教育的轨道上来。

在中小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本应是生动活泼、广受欢迎的。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眼下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偏向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修养、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准则等单方面讲授, 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生命个体的参与性、能动性以及体验感。在这种情况下, 受教育者只知机械地重复知识, 被动地接受观念, 其情感体验意识和能力每况愈下, 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内心感受无法及时、有效地表达出来。而教育者牢牢掌控着教育的话语权, 不断地向受教育者发号施令。在这个过程中, 填鸭式教育被广泛运用, 而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二、生命视野:思想品德教育“重新做人”

无生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干瘪的、乏味的。生命视野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只有真正关怀生命、理解生命, 提升中小学生的生命质量, 促进他们的生命成长,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 才能提升教育效果, 才能“重新做人”。

“重新做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必定纳入生命视野。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有活力的自然物体的存在形式, 更在于它是一个能够超越自身的有个性、有尊严和有理想的道德存在。[1]即使对于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期的中小学生也是如此。因此, 关注和理解个体的生命状态理应成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中小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 充分感受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美好, 缩短他们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与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他们对自身态度的端正、良好品德的塑造付诸日常的行为习惯之中, 并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个体行为模式。

在生命视野下, 思想品德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个体, 尊重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 并不遗余力地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发展空间, 使他们不断收获受教育的成果。如果说过去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偏重学生的共性, 过于强调学生整体的发展, 那么融入生命视野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兼顾学生的共性和个性, 就必须兼顾学生个体和整体的发展,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做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只有在这种饱含人文精神的教育下, 才能建构一种和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关系下, 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才有可能把思想品德教育由“无人”的教育、机械教育、灌输式教育还原为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它理应回归生活世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而应回归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内心之中, 应关注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每一个问题, 因为即使是一个小问题, 如果解决不好, 也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乃至整个人生。因此, 教育者应提高自己对问题的捕捉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能力, 应善于化解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 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当然, 由于家庭背景、生理遗传、后天发育以及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各有不同。这就要求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既能求同存异, 又能求异存同。

无论是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教育, 最终它们既要实现育人的目的, 也应该指引人走向幸福。作为和学生成长联系十分紧密的思想品德教育, 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都能享受到教育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和幸福感。环顾眼下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许多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比较厌倦思想品德课, 认为上课就是听人说教、听人讲大道理, 没有什么情感可言, 更不用谈什么幸福感。这种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是无任何幸福感可言的。而融入生命视野的思想品德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是美的教育, 是不断产生幸福感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 学生兴趣高涨, 情感丰富, 十分乐意接受教育者给予的思想、观点, 并与教育者一起分享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三、生命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应为之举”

所有的教育都应立足于生命之上。可以说, 广义的生命教育包括任何一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当然, 它也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 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 又要重视学生整体生命质量的提升, 不断引导学生了解并体会生命的成长过程, 帮助他们激发生命的活力和激情, 促使他们学会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以及热爱生命。

其实, 思想品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紧密相连。生命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应为之举”。它理应渗透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终。目前, 思想品德课是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载体。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不能局限于教材和参考资料, 而应深入研究自己所面对的对象, 做到既备教材, 又备学生和教师自己。要针对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 采用讨论、调查、访谈、阅读、辨析等形式,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际生活, 引领生命历程。[2]只有这样, 才能把思想品德课上得精彩, 受到学生的欢迎。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 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 应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以平等、民主、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的言行、研读和讨论学习的内容以及鉴定和评价个人的成长等途径不断感悟生命的意义, 让他们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上“如沐春风”。

当然,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舞台不能局限于课堂之内, 而应该扩展至课堂之外。每一所中小学校都应该组织教师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 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出有学校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校本教材。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灌输式的、说教式的, 而是体验式、互动式的。学校可以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丰富情感、调控情绪、战胜挫折以及感悟生命。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分辨假恶丑, 感受真善美, 才能促使他们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 才能磨砺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到福利院开展手拉手活动、在敬老院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在广场进行环保宣传等途径, 使中小学生在给他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从而在快乐的活动中深入体验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对于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期的中小学生来说, 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好奇心理、探究心理以及模仿心理等。同时, 他们的情绪多变、不稳定, 情感丰富但常常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自尊心、自主意识以及逆反心理等都比较突出。如果无视这些现象的存在, 那么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海市蜃楼”。而作为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学校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善于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浓厚校园文化, 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 中小学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以及热爱生命的人文内涵, 必须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这是因为, 中小学校园文化只有饱含生命意味和人文内涵, 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才能促使中小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才能促使他们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以及热爱生命, 并通过日常活动中的点滴言行去不断彰显和提升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秋凤, 曹清燕.生命之维:思想政治教育视界的拓展.教育学术月刊, 2008 (9) .

13.《平分生命》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引入:

1、出示“平分”,你和谁平分过什么?心里怎么样?

2、出示“平分生命”,质疑。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小声读,读准、读通;

2、认读生字词,正音。

降临、血型、征求、抽血、邻床、震撼

渗出了汗、我们俩

3、浏览,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

1、这是一对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的兄妹?相机识“相依为命”。

2、可命运并没有善待这对相依为命的兄妹,灾难再次降临,指名读,发生了什么事?

男孩的什么举动让你感动?

3、出示:“男孩犹豫了一会儿……点了点头。”在这“一会儿”他想了些什么?

4、像这样令人感动的语句还有不少,默读4——7,勾。

5、小组交流、汇报。

四、拓展:

1、引读第5自然段,激情(出示):人间有爱,亲情无价。

14.生命安全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四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但因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自我保护的意识也就稍弱,因而会受到一些安全方面的威胁。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位教育者的职责,给他们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安全教育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树立生命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与技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2、通过对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安全问题的了解,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救、自护和互救的能力。

3、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树立健康生活新观念,学习健康生存与生活的基本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4、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欣赏生命、快乐生活,培养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积极融入社会,实现生命价值。

5、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和自救、自护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四班共有59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6人。刚进校门,年龄小,爱说、爱动、爱表现,天真烂漫,喜欢玩耍,对于学校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阶段,他们对安全知识了解的太少,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

四、教材分析:

1,本教材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单元,悦纳自我敬畏生命。

第二单元,安全生活呵护生命。

第三单元,健康生活关爱生命。

第四单元,快乐生活享受生命。

第五单元,实践演练保护生命。

2,教学重难点:本册重难点为生活安全和健康卫生教育。

五、教学措施:

1,活动教学。根据每课创设的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师生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2,结合生活实际,活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播放身边适合学生理解接受的真实案例,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撼。

15.小学科学学科生命教育之我见 篇十五

一、进行生命教育, 首先要正确认识生命, 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是物质的:现代科学认为, 生命是蛋白质和核酸物质的运动形式, 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原始生命是由无机物生成有机小分子后逐步演化而成的。它在同体外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中, 实现自我保存、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和自我组织。生命现象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运动等。生长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过程, 而新陈代谢则是生命的最基本的过程, 是其他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人的生命具有社会性、意识性。有人说人的生命是由三个因素构成, 即形体、心理 (精神) 和社会性。意即生命乃形体与心理的合一:只有形体, 没有精神, 不能构成生命, 反之亦然。人的生命是形体、心理与社会性的统一, 所以人的生命才是天下最可宝贵的。可见通过生命教育, 提高人们的生命意识是多么的重要。《中国教育报》2002年7月的一篇文章说, 北京市从6月21日到7月12日半个月的时间内, 就有4名重点高校的学生自杀。6月21日,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前一天, 在北京某重点高校一名叫李义的大三男生, 因为一直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于当日下午一点钟左右, 从学校宿舍六楼跳下身亡。可见, 我们在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知识为人类谋取愈来愈多的福利的同时, 正确地认识生命, 认识生命的重要, 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彰显。

二、进行生命教育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重视生命教育, 要向学生明确生命有如下的几个特点:一是生命的不可逆性。从胚胎起, 生命便一直生长、发育, 以迄衰亡。它不会“倒行逆施”, 返老还童也非现实。二是生命的不可再生性。生命, 对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世间常说, “人死不得复生”, 便道出了这个真理。所谓来世转生, 只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谈。三是生命的不可换性。生命为个体所私有, 相互不得交换, 彼此不可替代。四是生命的不可创性。生命是自然孕育而成, 非为某种神秘力量所创造。生命是创造之源, 而非创造之果。没有生命, 就没有创造, 但有了创造, 也不会有什么生命。

三、进行生命教育, 还要注重提高生命个体的生存技能

对学生进行生存技能教育, 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生存能力、自救抢险知识素质, 另一方面要协调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 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使生命教育跳出教材的显性课程。通过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通消防安全知识、正确用电知识教育, 及观看应急自救、互助教育片等途径, 使孩子的同情心、勇敢、关爱、宽容等人文精神在整体教育环境中逐渐形成, 生存能力逐步提高, 使他们能幸福茁壮地成长。

16.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教育;课堂

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关注人类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人类进行发展。生命教育作为小学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有效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体会到生命的内涵。

一、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

课堂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阵地,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时刻谨记对生命教育的渗透,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以及内心想法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感悟。比如,在《燕子》这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文章通俗易懂,學生也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描述一幅有关燕子的景象,“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剪刀就来了,剪彩云、剪柳条,同学们你们看春天的风光多美好啊!”这时学生就会提问“为什么燕子要飞回来呢?”老师要以此为话题,让学生自行展开讨论,学生们的回答会多种多样,这时老师要在遵从课文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正是因为春天来了,燕子在北方渡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燕子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在这里有它们很多的小伙伴还有家人,只有回到这里燕子才能与它们团聚。

二、开展实践活动

学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才能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反映心灵深处的教育手段,可以感动学生的灵魂。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的同时,老师也需要帮助学生以分角色朗读、演示课本的方式展开各式各样的体验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对课文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行有效的体验,认识到课文的精髓。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怎样去理解别人、包容别人、尊重别人。比如,在《妈妈的账单》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体验活动,体验妈妈一天所需要做的事情,再让学生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写出来,与学生们分享。学生可以在实际亲身体验中,理解母亲的艰辛,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父母。课堂外,老师也可以教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正能量的作品,比如像霍金、张海迪、海伦凯勒等一些名人的自传,在读懂它们的执著、坚强的同时,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生命感悟。

三、通过经典美文体悟人生价值

小学教材中选取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老师要利用好这些佳作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审美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命感悟。比如,在《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爱恋。学生在学习到《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文时,学生可以学习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培养了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这些优秀文章进行反复阅读,在学生心灵得到净化的同时,也能切实感受生命的不易,体会生命的价值与美好,树立学生的幸福感。

四、在语言文字上感受生命

生命高于一切,需要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其生命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在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认识到一个生命个体的自身责任、社会责任。在明确自身担负的责任的同时,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老师要针对课文,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想象,挖掘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体会到自己的不足。比如,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时,学生可以对爱迪生使用镜子的方式,认识到光反射的规律,懂得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规律,与此同时,爱迪生为妈妈生病而焦灼的心情,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课文深刻地进行感受,体会到如果自己妈妈生病了,该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老师要在学生学习中,时刻把握住文中的重要句子,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效地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我们简析了当代教育水平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具体途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成才、成人。

参考文献:

[1]张精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化教育”: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2):39-43.

[2]陈碧波.点化生命润泽童心: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14,12(5):111-114.

[3]王兰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生命生命》教学所感[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42-44.

17.浅谈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 篇十七

浅谈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

作者单位:信阳市浉河区五星乡大拱桥学校

作者姓名:

周俊涛

浅谈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人们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也较以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生命教育的目标却远远没有实现。当今教育的使命,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

我们是教师,我们每天工作的对象都是鲜活的生命,我们肩负着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生活经验和能力,因此需要保护。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对小学生进行学会生存的教育。如加拿大政府规定每位教师都必须懂得足够的安全知识,以便能更好地向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再如:在日本学生的抗灾避害技能被编入教材,教师还定期组织小学生进行各类演习,以增强小学生应付各种灾害的能力。在教育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小学生也应重视对小学生进行生存能力培养的教育。生存需要珍惜生命,珍惜生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学会生存就必须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和各种安全知识和技能。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怕失去生命,尤其是小学生,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去爱护生命,怎样去保护生命。教师就要承担起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责任,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是最重要的教育阵地,它对青少年的生命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因此,我们急需在校园中开展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1.在各学科及德育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偏见,溺爱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不让孩子吃苦,不让孩子受累,让孩子吃好喝好,在外面不受欺负,有的甚至教育孩子只要自己不受委屈打坏了别人家长负责,认为这样就是对孩子好,于是在学校里出现了学生不听老师的话,与同学打架、课堂上不守纪律的现象,甚至出现课堂上学生受伤害的事件。所以教育学生的责任理所当然落在教师的肩上,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进行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上、师生关系上、班级管理上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忽视学生生命教育的现象,我们在教育上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儿童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依据,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多方入手,形成合力,注重引导和激励,使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使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1)收集中外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有着脍炙人口的传统美德故事,与孩子们一起收集,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对学生终身受益。

(2)建立“我的故事小档案”

将学生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采用简洁有效的手段整理,个人生活小袋,或由学生自己写,或由老师写,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点点滴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3)进行讲故事比赛

利用班队活动课,将学生平时收集的、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美德故事讲给大家听,用故事来教育学生,鼓励自己,发展自己。2.在体验和实践式德育下开展生命教育

如今,我们认为注入式德育在当今社会弊端已显而易见,和德育方式一样,我们倡导体验、实践式的生命教育。生命有多么珍贵,老师用多么生动的话语来说明,没有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来得有用。体验、实践式教育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或实践性的活动、实习等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此背景下了解自己今后可能碰到的挫折、困难及各种情况,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坚强;理解他人的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相处。3.切实加强挫折教育

如今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家长尽量给孩子提供的最好的环境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经济上的宽裕、生活上的无忧,使学生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而一旦有什么失败、挫折的话,学生就不能很好的面对,甚至是思想上走进了死胡同。因此,仅因老师几句批评、家长稍微的责备而轻生,权且不谈老师和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或始终在父母的庇护下,一旦离开,进入纷繁复杂的社会,自己难以摆正心态,从容面对,导致万念俱灰。作为学校,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多赞扬是一个激励学生的好方法,但这并不代表不要批评,恰当地使用批评,给学生的行为以正确的评判,让学生适当体会到挫折的滋味,锻炼其承受能力,及受挫后的思考、调整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受挫后,老师应充分体现出细心,耐心,要密切关注学生动态,了解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挫折,面对挫折。

4.调动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教育。

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实施生命教育,首先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及自觉的生命教育意识。然而我们总在报纸上见到这样的令人痛心的消息: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后进生的歧视、不公正,对学生过分的讽刺挖苦等教育方式,轻则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重则导致学生的轻生。这样的教育是反生命的!这样的教师更有违学生心灵的“牧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称号!因此,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一切,减少教师的心理不平衡感,建立起职业的自豪感,热爱学生、真正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环境。

5.加强心理指导,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时下校园心理咨询似乎很时髦,各校基本都有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老师。但学校中这一工作做的不是很扎实。学校重心——升学率或人手问题或其他让又它不能受到真正的重视,多种相关设备、书籍空置,只等检查时派上用场,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的工作流于做台帐,班主任负担过重。我想这应该能解释“武汉地区学校不到3个月就已发生12起自杀事件,10人死亡。”这一不争的事实。

古罗马的大学问家卢克莱修说:“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这里的“知识”包括人生智慧。青少年正是通过对人生每一阶段的生命叩问,对自己和世界发生关联的每一种探索,逐步建构起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自己的精神生命的成长。教师不应让这些“人生之问”无处求解,最终成为死结。因此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出现在生死抉择的当口,而是应该与青少年心灵成长伴行,不应该只是传授预定的生命教义,而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来回答青少年成长历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心灵困惑!我们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承担起这一责任。

在具体实施时应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一点选择的空间。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注他们但不死盯,给他们宽松的心理环境,再进行适当的引导,那样,生命教育才真正有意义,才不至于仅是一种口号!

18.小学《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 篇十八

活动一开始,就由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名字的来历与含义,这种谈话式导入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很容易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由名字引申到本课的主题“我们的生命”。

一、生命的孕育

1、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首先,让学生观看胚胎发育过程的录像,通过观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伟大。

2、课前探究“交流会”,通过课前采访了解妈妈在怀孕时的感受及家人的付出。让学生了解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家人就倾注了这么多的心血和汗水,所以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为了体验妈妈怀孕时的不便,我在此处设计了孩子亲身体验活动,即让孩子正面背书包,模拟体验妈妈怀孕穿鞋、捡东酉等一系列活动,真正让孩子体会到了妈妈怀我们的时候的不容易,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生命的诞生

1、观看妈妈生孩子时的场景片段。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妈妈生孩子时的几个片段场景,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妈妈生产时的痛苦,家人的着急,以及他降临后带给大家的快乐。再通过让孩子说说采访到的情况,联系自身,更深人地感受到他的生命牵扯着无数人的心,要珍爱生命。

三、成长过程

1、生命的见证,利用课件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为纪念自己诞生家人保存的孩子婴儿时期的物品),在快乐分享的氛围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家人珍藏这些物品,是对孩子爱的表现。

2、通过照片寻找成长的足迹

小游戏《猜猜他是谁》,一组班上同学婴幼儿时期的照片展播,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我在孩子们的欢笑中及时引导,要感谢父母为我们记录这些美好的瞬间。接着分享成长中的第一次,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深深感受到,我们成长中的每一个脚印,都给予了父母、家人的爱。

4、生命中的感动

共同感受一位母亲为孩子写的成长日记,从日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寻找生活中那份感动的记忆,交流体会父母、亲人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激发了学生对家人的爱和感谢。

5、展现家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升华情感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课件展现孩子同家人一起的幸福照片,让学生一起再来体会家人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感受其中那份浓浓的爱!

19.中小学生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九

一、震后学校教育对灾害的应对尚停留于教育的工具层面

1.将逃生教育等同于应对灾害的教育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近十万人的伤亡, 但是在汶川震区的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从2005年开始, 每月都会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一次紧急逃生演练, 因此当地震来临时, 他们撤离也仅仅用了1分36秒, 全校22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桑枣中学创造的这一奇迹显示了学校平时开展逃生演练的重要性, 而其应对灾害的方式也成了教育界效仿的模板。

然而, 即使各个学校都增加了逃生训练, 灾害真正发生时其实效性也让人堪忧。即使按当地规定每学期定期举行一次, 老师们都知道自己该站哪个位子疏通, 学生都知道按该怎么跑。这样就达到了教育的效果了吗?灾害不同于演练, 它是突发的, 在真正的灾害面前人是容易慌乱的, 规定了路线是否就能起到作用呢?阿坝县某中学校长说:“灾害应对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现在这么搞, 真正面对灾害能冷静下来思考怎么做吗?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一遇到突发事件就不知所措。”九寨沟政府某工作人员说:“应急要搞, 但意义不大, 国家避难场所严重缺乏, 跑到操场又如何, 四面都是山。”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在灾区考察后也慨叹, 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实践中来, 被覆盖到的少部分学生虽然操练了、实践了, 但也好像停留在表演的层次上, 真正持续的操练不多, 将其等同于应对灾害的教育不能不说是以偏概全。

2.学校关于灾害的教育课程让位于应试科目

2007年2月颁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结合不同学段的课程方案, 确保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 并要安排必要的时间, 开展自救自护和逃生实践演练活动;确保每学期安全教育时间累计达到12课时以上。[2]据此, 在地震前汶川震区就开设了安全课, 但即使是在灾后重建已经完成的今天, 当我们访谈中问及灾害教育开展情况时, 让人倍感遗憾的是还有不少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在我们的询问或提示下才想起这门课程。

在四川省的省会成都, 地震后在2009年9月开始就开设了《生活·生命与安全》课, 其推行也不尽如人意。这门课的教学基本上由班主任老师兼任, 老师、家长、学生也都普遍认为这门课和《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大同小异, 都属可有可无的“豆芽科目”。因此兼任这些学科的老师大都没有进行专门的备课、研读教材, 往往是拿着教材随便讲。更有甚者, 把此书扔在一边, 只管教他的主科。

3.学校关于灾害的教育方法不当

当前学校灾害应对的教育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的教育方式, 不适应和不符合灾害教育的特点, 也难以达到灾害应对教育的目标与要求。青川某中学的一位老师说:“我们一般是班主任在班会上强调, 当然地震后发了个小册子, 我们也在班会上讲这个。”北川县某中学老师说:“我们给学生讲了灾害的知识, 还举行了小测验, 做了灾害来了该怎么做的试卷。”这样的教育方法效果如何呢?

2009年10月24日, 日本田中礼治教授在成都桐树小学给同学和家长代表上防震课时,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地震发生时, 楼房的哪一层楼最安全?”人们的答案很多, 但对于最安全的楼层, 绝大多数学生和相当一部分老师都选择了“一楼”。田中教授并没有马上告诉大家答案, 纠正大家的观念, 而是请学生、家长及现场代表通过实践体验来感悟。他引导人们现场用面巾纸盒搭建了一个楼房, 并模拟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地震。结果, 很多人手中的“房子”的一楼发生了倒塌。人们纷纷感叹“原来一楼最不安全!”田中礼治说自己到过中国的很多地方, 也看到过中国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觉得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靠嘴巴说的太多, 因此, 学生学得不深, 效果也不好。泡桐树小学执行校长周英感叹:“安全教育课程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空白, 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缺失。”[3]学校平常有交通、消防等方面的安全教育, 但多半都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 而且方法不到位。

4.灾害观与生命观教育的缺失

所谓灾害观即是一种基于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对自我的认识, 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观、历史观和生命观等基础上的对灾害的理解。灾害观养成教育理应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4]然而, 当前很多学校应对灾害的生命教育都仅仅达到了第一个层面, 即:生命安全的教育。如:防灾教育、安全教育、应急教育等, 旨在让学生掌握应对恶劣环境和灾害对人类危害的知识和逃生自救技能, 学会面临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技能。

当自然灾害降临时, 我们纵然可以借助于一些灾害知识和救生防护技巧得以逃生, 但在保全了人的自然生命之后, 依然还有那些痛苦回忆折磨着人的精神生命。而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灾害观和生命观, 就无法真正地去认识并应对灾难, 从而学会日后如何避免灾害和战胜灾害。而震后我们的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下, 传授学生应对灾害的一些基本技能, 尚缺乏对学生深刻理解灾害内涵和生命意义的引导。

凤凰卫视曾有一句话“国殇之日, 重生之时”, 在灾害的震撼下, “重生”是必然也是必需的。但“重生”是不是我们的生活回到常态, 重新步入正常, 社会再次前行, 一切都恢复到震前水平呢?震后教育对生命的关怀再度回到震前的模式, 灾害应对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点缀和摆设。另一方面, 人的生命不仅只是肉体生命, 还包括精神生命, 如果只立足于灾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如仅仅关注到了人的肉体生命, 忽视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生命困顿, 将导致灾害教育的窄化。

二、震后学校灾害教育开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教育本质理解的偏差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支配着教育实践的方式, 有什么样的教育本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震后重建折射出人们对灾害反思的程度, 震后灾害教育开展情况亦反映出人们对教育本质理解的结果。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对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于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等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已有的教育理论早就给教育进行了定义,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原则、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与地位等要素也都在其定义下变得各就各位。然而, 灾害让这些定义或定律展示了真正的含义, 也验证了现有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地位的尴尬。[5]如何看待并应对地震类灾害正凸显了教育对人的信念和水平。

震后学校灾害教育开展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源于人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尚处在教育的工具层面, 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 教育应当为了个体的更好生存与发展而做出准备, 应当为了个体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而做出准备。教育是提升人生命质量的生命过程, 人类生活在一个多变的世界, 灾害与灾害应对不是一个阶段性的话题, 灾害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常态”。

2.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是各项工作的基础, 同样也是减轻灾害、提高人民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手段。灾害是不能阻止的, 但是它带来的损失通过教育是可以降低的。但遗憾的是, 当今以“竞争”为重要标识的、“科技”主导的功利取向的教育, 以国家意识主宰为特征, 旨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实现现代化, 在某些方面与全球化的事实与价值追求有相左之处。[6]教育的狭义科技取向、竞争取向以及经济功利取向造成了对自然关怀的缺失, 尤其这种情形将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而加剧。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逻辑, 使人不再关注他自身, 关注人自身内在的“本能”即生命之基础, 而关注社会的需要。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一些地方开展了灾害教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热度开始被逐渐冷却。教育的不连续性影响了教育效果, 民众很难形成抗灾意识。

3.社会考评体制的局限

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 结合中小学地理、科学、品德与生活、历史与社会等学科课程, 将减灾和防灾知识纳入了国家的学校课程。然而正如四川都江堰市团结小学副校长周丽在上海“学校360度灾害教育研讨会”上所追问的那样:“如果现行教育制度不改革, 这些课程和活动能够变得像语文、数学一样重要吗?”[7]这就难怪在汶川震区, 仅在地震刚发生后的那段时间大家觉得学习不再那么重要, 但在孩子已经活下来的前提下, 绝大多数的家长又把高考作为对孩子的一大期待, 择校现象依然严重, 高考依然像震前一样, 成为了教育的指挥棒。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还是停留在学校多少学生考取名牌大学、升学率之上,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标准也没多大的变化。汶川某中学的一位老师解释说:“应试教育没有变, 永远都拿不出课程, 现在体育课每周三节都不好排, 家长就是担心娃儿考不起, 考不起就是学校不行, 家长的意识还是跟不上。”茂县教育局的一位局长也叹息道:“现在国家应试教育没变, 考核指标没变, 这种教育难兑现。”

三、推进学校灾害应对之生命教育的对策思考

生命教育在我国植根深厚的传统, 我国传统文化中亦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是天地之本性, 也是天地的大德。儒家提倡:“天地之性, 人为贵。”、“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亦留下了孔子“问人不问马”的佳话;道家“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贵己重生、轻物重生、大道至德。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思想应该成为推进灾害应对之生命教育的基础。

1.回到生命之中, 引导学生理解死亡、珍惜生命

上海市教科院德育咨询中心主任谢诒范说:“人们谈到灾害、灾难, 总觉得有点晦气, 不愿意面对。”的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和濒死本身就有着很深的禁忌, 这样的传统理念导致人们对于生命的认识无法完整、真实, 在我国学校关于生死的教育严重缺乏。但在美国, 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 名为谈死, 实际则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 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地震让孩子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奈, 应对的生命教育应以生死教育的形式, 教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念, 让他们敢于正视失去亲人的残酷现实, 更萌发出对生的欣喜和满足, 学会珍惜生命, 保护生命。尽快地从悲伤中走出, 并自发学习自救和救助他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探寻生命之源, 引导学生感恩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源泉, 人作为“自然之子”, 是自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也正是借助于自然, 人类与社会才得以发展。但人类却在贪婪欲望的支配下, 仰仗科技一步步向自然进军, 使自然在过度的掠夺中靠近发展的临界点。关注人类的生命必须关爱我们的大自然母亲和其他大自然的生物, 并与其和谐共生。应对灾害的生命教育应以共生教育的形式, 教导人们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 改变既有的不当思维方式, 消解自身的狂妄自大, 与大自然的其他物种和谐相处。关注今日生命的享用, 也关注明日生命的持续发展, 给自己的生命以价值和方向。

3.遵循生命之道, 引导学生回报大爱, 提升生命价值

汶川地震后, 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纷纷奔赴灾区, 但有些灾民却认为自己本就该获得救助, 要求志愿者为其买这买那、做这做那, 忘记了别人本没有帮助自己的义务, 而是出自个人的同情和善良。应对灾害的生命教育应以感恩教育的形式, 教导人们对素未谋面的捐助者和为自己重建家园的援助者们抱有一颗感恩的心, 并把这份大爱在日后别人遇到灾害时回报出来、撒播下去, 也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雅安地震中不少人的知恩报恩行为就是一种爱的延续和生命价值的升华。

综上, 汶川地震以上万人生命的代价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 但震后教育对灾害的反省和应对有成绩, 也有诸多不足。灾害与灾害应对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 我们需要对国民进行长期而又全面的应对灾害的生命教育。否则, 真的会兑现中国的那句俗语:“好了伤疤忘了疼。”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关注生命的灾害教育是教育初衷的集中体现, 是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

摘要:汶川大地震给了我们惨痛的生命教训。然而, 震后学校教育对灾害的应对仍停留于教育的工具层面, 其症结和根源主要在于对教育本质理解的偏差、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和社会考评体制的局限。应积极推进应对灾害的生命教育:回到生命之中, 引导学生理解死亡, 珍惜生命;探寻生命之源, 引导学生感恩自然, 和谐共生;遵循生命之道, 引导学生回报大爱, 提升生命价值。

关键词:灾害,灾害应对,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四川雅安地震成都死亡人数升至8人[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3-04-20/183626891301.shtml.

[2]张明生.《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贯彻实施与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及安全教育培养工作执行标准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3-11.

[3]赖波.日本专家成都授课:纸房子模拟地震找最安全点[N].成都晚报, 2009-10-24.

[4]傅林.理解灾难——由汶川地震反思学校安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 2008:74-76.

[5]巴登尼玛.多难兴邦:教育的使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3-5.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36-48.

20.对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教育的思考 篇二十

一、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探究语文教学现存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贯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彰显。但由于教学进度以及教学要求的限制,大部分教师还是主要采取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主体。课堂中探究式学习也有一种为了互动而互动的形式主义,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由于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統一的特点,许多问题不只是教师讲授就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含义,如生命教育这一类的课题,只有学生亲自参与讨论、研究,才能真正从心里接受生命教育的理念,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在执行统一标准,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和自主备课,这就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不足,忽略了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语文知识标准答案的最终解释权由教师掌握,在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的情况下,学生自己不敢有想法,学生的创造性被标准答案所束缚。语文这门学科的开放性很强,所谓的标准答案不一定是文章作者的思想表达,只是考试需要的标准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对教材过度升华,出现“假语文”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手段单一,不能够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有些时候反而影响了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养成,从而产生了错误的生命价值取向。

二、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实践生命教育活动

语文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而然接受生命教育的熏染,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比如在《黄河的主人》这一课的学习中,艄公凭借自己的机敏勇敢,用冷静的智慧闯过惊涛骇浪,在咆哮的黄河上自由往返,最终成为黄河的主人。作为生命教育的题材,教师可以进行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冷静解决问题。

提高生命的质量是生命教育的目标所在,生命意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和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思维碰撞所产生的体验结果。教师应该精心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结合生活中与《语文》教材相关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比如让学生以身边逆境成才的人物作为题材,进行演讲辩论或有奖征文的比赛活动,也可以把学生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学习活动结合,了解自己的成长史,以故事会、作文命题等形式进行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生命成长的不易,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从而培养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进行生命教育。学生日常生活中往往充斥着现实、生动的生命资源,各种网络媒体、报刊书籍中与生命有关的话题比比皆是,有珍爱生命的案例,也有漠视生命的报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些有效的生命资源进行筛选取舍,合理引入,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感知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正确了解社会,通过身边人和事的自我感悟来增强生命意识。再有就是改变单一的评价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鼓励表扬,多发现学生的长处,给予多角度多层面的肯定,积极采用多元评价和发展评价的方法。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在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广泛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灵活利用教材,创设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通过给予学生语言的鼓励、积极的评价,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中国文化的美妙。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创设与体验语文的“生命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尽情绽放生命之花,让学生在生命教育中健康成长并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第三中心小学)

上一篇:爱情伤感古诗词唯美下一篇:给孩子去军训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