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产业调研报告(8篇)
1.中国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篇一
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
人口篇
一、人口规模递增,2017年或将实现城乡养老“保底”体系全覆盖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2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1%。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该比例将达到28%,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约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激增,健康养老市场蓝海依旧。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养老目标是“城市日间照料社区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超过50%,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到45张,城市日间照料社区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超过50%”,即到2020年我国养老床位数量应在800万张以上,目前国内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约26张,城市日间照料社区覆盖率70%,农村覆盖率为37%,整体床位缺口高于200万张。由此可见,健康养老产业不管是从市场覆盖率还是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量,都存在很大的缺口和不足,养老服务产业未来空间巨大。
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整个健康养老产业将期待实现“基础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基础保障床位数量”等政府“保底”养老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在政府“筑底”完成之后,整个健康养老产业将迎来市场化参与和竞争的黄金时代。
二、人口结构化问题凸显,围绕需求端的多维供给配置成必然
我国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老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进而导致针对不同类型养老群体的细分产业上机会与挑战并存,中国老年人口变动趋势将向“城镇多、女性多、失能多、学历高、消费水平高、空巢多、丁克老人、康复医疗”等方向发展,企业应根据老年人口相关特征及需求的人口变动趋势,进行健康养老产业的多维配置。
1、高龄化严重:在201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为1900万,目前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500万,这一数据将持续增加到2020年的2900万、2030年的4300万及2050年的1.08亿。
2、未富先老:从老龄人口比重由7%到14%所花费的时间来看,中国和日本均只花了25年,而德国花了42年,美国则花了69年。从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来看,中国为2800美元,而按照不变价的GDP核算,日本的数据则为15100 美元。
3、空巢问题: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数据显示,目前空巢老人比例达到51.3%,未来该比例将达到70%,特别是针对“421结构家庭”。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则持续递增到2020年的1.18亿、2030年的1.8亿以及2050年的2.62亿。
4、健康问题:老年人的平均余寿为19年,其中10年以上都是带病状态。
5、失独问题:由于421家庭结构和计划生育,到2050年,没有子女、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将有7900万。
6、失能问题:据新华社报道,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2016年10月9日在京共同发布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我国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4200万、2030年的6168万以及2050年的9750万。
7、失智问题:目前我国有超过4000万失智老人,2020年将达到4700万,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年即2053年,失能老人口总量将超过1亿。
三、人口总抚养比递增,2030年前将是涉老企业的黄金15年
我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将从目前的2.22亿增长到2050年的4亿多,并长期保持在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3上下。2030年或将是我国老人数量多过少儿数量的拐点,我国将有26个省出现人口零增长,2015年是健康养老产业大发展的元年,至2030年间的15年将是实体企业切入健康养老进行创业的黄金15年,应快速布局,抢占市场端口。
政策篇
一、2016年政策名录及趋势分析
2016年是全国及各省市“十三五”规划的元年,各地“十三五”相关规划政策频发,同时,许多省市的养老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文件也陆续出台。在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国及各地方省市养老产业相关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今年全国及大部分地方省市养老产业相关的宏观引导政策数量变少,政策内容重点也越来越向针对养老产业各方面的专项规范偏移。
(一)透析“十三五”规划:把握政策全局导向,甄别产业发展机会
2016年是全国及各省市“十三五”规划的元年,各地“十三五”相关规划政策频发,同时,许多省市的养老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文件也陆续出台。截至2016年10月底,已有北京市、福建省、海南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杭州市、厦门市、上海市、石家庄市、苏州市、长春市12个省市相继颁布了本省市的养老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纵观全国及各地方省市已出台的养老产业相关“十三五”专项规划的内容,可以总结提炼未来养老产业政策倡导的重点方向如下所示。
1、企业、社工、志愿者等,养老服务队伍逐渐体系化
对于部分发达省份与城市的社会福利工作,已经不再强调老人、儿童、贫困人口的区分,而是将此打包为社会福利事业进行外包,外包对象除了企业,还有社工与志愿者。这使得养老产业中的社区照料板块逐渐成为体系化服务,这将成为我国社会服务,尤其是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
2、人才服务、医疗康复设备、机构建设等仍是产业发展关键点
在老年保障方面,政策给予的机会信号明显。例如,在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中,可以看到政策将从提升服务能力(包括社区、居家与机构三者)、建立服务体系与康复场所等方面发力。由此可看出人才、机构建设与设备是其中难以绕过的环节,拥有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仍为行业缺口,能够提供专业的、拥有资质的人才培训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要点。
3、社区养老共享合作将再进一步,社区服务站与养老中心将整合 从各省市的十三五规划文件中也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养老的结合是下一步社区养老的重点工作。同时,医疗机构将开启为老服务内容,对于原有的医疗后勤企业,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建立为老服务系统与体系,延伸其服务能力与端口成为未来5年的重点工作。同时康复医疗是医养结合工作中发展的重点,会逐步由医院主导深入基层医疗与养老系统。
4、“标准”频现,政府产业管控与监督将更加严格,产业标准将陆续出台
各地十三五规划中,多次提到建立标准的医养结合机构。这表明,政府认为养老产业已经度过了野蛮发展阶段,管控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2017年起,各种相关服务规范将开始逐步实施。标准的建立有待与实际的操作与运营相结合,能够参与相关养老标准制定的企业会站在产业的制高点上。
5、“上下”两条腿走路,线上信息化与线下硬件设施建设将提前完成布局
从产业规划的时间节点上看,各地的养老硬件与信息化部分会走在体系建设的前面,并借此掌控产业发展,因此这一部分将于2017年底前完成,多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将完成建设。在此期间,各类适老化改造企业面临巨大市场空间。
“十三五”结束之日,养老产业的体系建设将基本完成,各类机构的模式定型,管理运营期来临,养老企业将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与走向繁荣。
(二)精准化、专项化引导政策频发,各项专项发展规划有望陆续出台
从全国和各地方省市截至2016年10月底出具的相关政策数量及重点内容可以看出,“大健康、社区居家养老、长期护理险、老年教育、康复辅具”成为国家层面养老产业重点关注的领域,其中“大健康”与“社区居家”在也成了2016年全养老产业的关键词。以养老产业为核心,向大健康产业蔓延,丰富和延长健康养老产业的“全老龄生命周期”产业链,成为2016年整个大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的热议点。另外,相对于前几年的机构养老,社区和居家养老成为今年政府主推的产业方向,以北京为代表,在各地方省市的相关产业政策中,“社区与居家”也成为重点引导的产业内容。同时,“长期护理险、康复辅具、老年教育”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势必会导致未来的一年相关产业细分市场的繁荣和规范。
(三)2016全国重点政策解析
1、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
2016年10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形成若干知名品牌等。这是第一部专门针对康复辅具的多部委联发国家政策。同时,《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民政部牵头的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以便统筹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足见国家对该行业的重视。为了解决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意见》中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中国制造”等目标,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这对于相关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不啻为一个福音。通过政策支持,康复辅助器产业相关公司可以更快地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相关公司可以借助政策支持,尽快建立自己的专利技术,设置自己的“专利丛林”,以便于自己在该产业快速地发展壮大,成为知名品牌。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全文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细化为2030年的具体目标,即人均预期寿命较目前的76.34岁增长到7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5年的10%增长到30%;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下降30%;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等。规划纲要将“推动健康科技创新”作为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可推断,科技创造与改革创新将成为健康养老产业驱动力,围绕居民健康生活所需的科技创新也将成为康养产业结构革新的原动力。另外,“健康中国2030”将围绕“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进行健康干预和渗透,要求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全民健康的逐步开展,也势必意味着养老产业目标群体的扩展,“全生命周期”和“全时空”概念的养老体系需要快速建立。3、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
2016年10月21日,《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正式发布,拟通过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有效增加供给总量,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本次整合改造的社会闲置资源主要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改制调整后的办公用房、培训中心以及废弃的厂房、医院,间接显示了国家“养老筑底”的角色定位和动作力度,“政府搭台企业扮角儿”的产业配合将在近几年全面展开。另外,继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新政起,下半年全国层面养老产业专项政策不断出台,预计明年上半年将完成全国层面的养老产业“底层骨架”搭建,大平台上的企业角逐,即将开启“后半场”。
4、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2016年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强调老年教育的供给、体制创新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老年教育新格局。从规划内容来看,2020年前主要为政府主导的社会老年教育体系及制度建设的“筑底”期,企业可积极提前进入,待对社会全面开放时,第一时间抢占端口。另外,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方面,规划将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促进学校开办老年教育,以及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作为主要手段,积极鼓励养教结合新模式,由此可预见,老年教育产业的“政-企-校-协”融合模式,将逐渐展开。5、25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年10月14日,全国老龄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5个部委联合发布我国首个《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此《意见》的发布,将会促进养成产业的发展。会对未来养老机构及社区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老人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会带动养老服务人员工作环境的改善,相应缓解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还会为适老化设计及适老化改造等公司带来更大商机。另外,此《意见》的发布,也将加快我国社会的适老化进程,养老市场不再局限于一定的服务与机构中。对于先行一步的养老机构,凭借自身专业能力与社会影响力,有机会挖掘更大的全社会老年宜居建设的需求市场。
二、往年全国性政策回望及脉络总结
2013年被公认为养老产业市场化的元年,而养老相关政策从2012年以前便开始颁布。纵观2016年前若干年的全国性养老产业政策主题内容的演变脉络,其过程也间接反应了整个养老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脉络路径。
1、2012年前:市场化孕育期,养老更多是政府的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政策主题内容多为养老保险等基础性老年社会权益问题的保障,养老尚未形成市场化,更多的为政府性社会福利事业。
2、2012年:市场化萌芽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更多政府部门参与,多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养老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开始进入萌芽期。3、2013年:市场化推进期,多部门多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构建
政策数量渐多,从各个方面出台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指导意见,其中《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以及一系列相关补贴的出台,引发了市场对机构养老的重点关注和投资。4、2014年:市场化繁荣期,促进跨界产业间融合,打破外资进入障碍
2014年为全国养老相关政策的井喷年,从养老用地、养老信息系统构建、养老服务标准化、养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入手,全面推动养老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5、2015年:市场化理性期,医养结合、产业金融支持、智慧养老成重点
人才培训、养老服务管理标准化、医养结合、养老产业金融等成为全年政策扶持的重点。政府政策从鼓励和推动社会资本力量的全面参与,向引导和纠正社会资本的理性参与转移 产业篇
经过2014年的大肆建设与2015年的逐步淘洗,到2016年,养老产业整体由躁动走向平静、由冲动走向理智,虽然新建项目依然不断增多,但产业主题由建设转为落地运营,并不断改革,在奔跑中调整姿态,产业发展经历了初创阶段,开始由规模化阶段向资本推动下的集聚阶段过渡。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各地纷纷制定了养老产业相关十三五规划,并从政府层面开始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规划落地实施,并逐步强化自身兜底的功能特征,加强多种形式、多种层面与社会资本间的合作。
一、社会保障:社保改革开始,兜底功能凸显
在基础社保方面,2016年,截至目前共有12省公布了养老金上调方案,首先从提高收入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保障,同时,养老金入市步伐加快,10月底人社部宣布计划在年内组织第一批省份与社保基金理事会签订合同,此次规模基本会为3-5个省份,加上在2015年8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出台前已签约的山东省与广东省,根据估算,首批资金至多有4000亿,投资对象以保障性为主,不超过30%的资金将会流向股市。在管理方面,也会由社保基金理事会牵头组织评审委员会,优选出第一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正式启动投资运营工作。北京市开始实施老人分类保障措施,灵活调整养老保障服务。
针对我国养老保险费率偏高的问题,人社部表示将在今后适时调整降低养老保险等社保费率。按照国务院在2015年的安排,从2016年5月1日起两年内,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的省份,将缴费比例降至20%;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且2015年底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超过9个月的省份,可以阶段性降低至19%,按照上述要求,全国共有21个省市符合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的条件,其中上海可从21%降至20%。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甘肃和宁夏可以由20%降低到19%,各省目前已纷纷开始对这一部分养老保险进行调整。北京、天津、河北等26个省级单位出台了相关的高龄津贴等相关政策,加强对于特殊人群的补贴工作。
此外,另一广受关注的延退问题在2016年也有了新的进展。2016年,人社部表示,延迟退休的方案将在2017年正式出台,出台后会拥有5年的过渡期,到2022年正式实施。有预测表示,延退将繁荣老年人就业等方面市场,同时延退可能会为老年人带来更加丰厚的退休金,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消费能力保障。
在养老服务业方面,公立养老体系加快其改革的步伐,部分开始凸显其兜底功能,或扩大覆盖范围。其中,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正式转变为只接受失独老人入住的养老机构,从此不再招收其他老人,首批符合要求的失独老人已经入住。同时,国家卫计委表示,要建立和完善帮扶联系人制度,提出“为每一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确定一名街道领导干部和一名居委会干部作为帮扶联系人。联系人要明确联系方式,畅通联系渠道,联系对象遇到困难时可随时获得帮助。联系人要根据联系对象的需求,通过登门走访、电话联络、网络沟通等多种方式,经常联系慰问联系对象,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联系对象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联系对象发生意外、重病、受灾、亡故等重大情况时,联系人要及时上门,帮助排忧解难;逢重要传统节日,要以联系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慰问和关怀工作。同时,相关部门要为特殊家庭建立基本信息档案,以掌握其生存状况及需求”。黑龙江、福建、陕西等省份出台对失独家庭进行帮扶的具体政策,辽宁省则将通过建立计生特殊家庭档案等方式。
在社保层面,2016年最被关注的政策是关于长期护理险的试点工作,在6月人社部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号)公布试点省份城市名单后,山东青岛首先开始试点工作。而北京市海淀区则已开始正式签约。目前,北京的长期护理险还主要针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在“十三五”期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与推广,受惠的养老企业也会从居家辐射到社区与机构养老。
二、政府参与:规范不断出台,多种方式加强社会资本合作
2016年,江苏省特别提出关于农村养老改革等方面政策,要求在“年底前确保五成以上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公立养老机构的兜底功能,将公立养老机构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农村地区。
从2015年开始,政策出台不断向社区居家养老倾斜,这一趋势在2016年更加明显。在北京与苏州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后,陕西省、河北省、合肥市、乌鲁木齐市纷纷出台相应条例,并经过多次修改审议。此外,在2016年,社区居家养老开始引入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北京、江苏、山西等省份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支持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其中北京、太原、大连等城市更是将原有由社区或政府部门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公开向社会招募运营方,引入成熟社会力量进行运营服务工作。
此外,由北京率先出台的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养老设施并移交政策,这将进一步加强民政部门对于城市养老配套建设的控制能力,并通过选拔有运营能力与资质的企业进行运营的方式保证后续服务质量。
以北京为首的城市在2016年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进行了大量改革工作,其中发布北京养老服务标识,并将在全市养老企业统一推广使用,加强全市养老设施的品牌建设,在9月成立养老驿站管理集团,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连锁化运营,在城六区开展试点中医药社区养老服务,在八城区不同模式分别试点养老助餐服务等,而上海则加快布局“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同时发布“养老地图”方便老人使用身边的养老服务。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改革将由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普及到更多地区,各地将借鉴北京、上海改革经验,根据自身城市特点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制定相应改革措施。
在养老机构建设方面,2016年,公建民营与医养结合成为其中热点。在9月决定开展第二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后,公建民营成为本次改革的重点内容,各地陆续开始对原有公办养老进行改革尝试。在2016年,浙江省与湖北省分别发布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措施。
在医养结合方面,自国务院在2015年底发布相关指导意见后,先后2批共90个城市(区)成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共有18个省(市、区)发布相关政策。目前,各地区医养结合工作发展极不均衡,北京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覆盖率已经达到98.8%,上海也将在2017年实现全覆盖,而部分省市在2016年才逐步开展此项工作。“十三五”期间,这一工作的推进速度将会飞速加快。
在与社会资本合作方面,2015与2016年出台的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政策逐步落实,优惠补贴政策、国开行贷款、PPP项目、专项债、省级养老产业基金目前成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从资本方面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截至2016年9月底,全国共有养老PPP项目264个,其中1亿以下的项目66项,10亿以上项目43项。大多数养老项目尚处于识别或准备阶段,按照PPP项目建设周期预测,从2018年开始,将有一批养老PPP项目集中进入落地运营阶段,养老服务机构,特别是中大型养老机构供给迅速提升。
三、国企发力:大举进入,改变竞争格局
2016年,大量国有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养老产业,其中特别是以北京市为代表的地区,超过10家国有企业以不同方式进入养老产业各个领域,促进产业内改革与企业转型。大型国企进入带来大量资源与资金,同时能够更好应对养老产业投资额度大、周期长的问题,快速在产业内进行布局并扩张。
国企进入养老产业目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
收购与并购:2015年底,北控集团收购福建金太阳,光大控股收购北京汇晨,中金瑞华收购夕悦。此类以金融资本类企业为主,通过大量资本注入进入养老企业,同时辅助原有民营养老企业实现连锁化经营、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与快速扩张。
成立专业公司或提供专业服务:诚和敬是北京市国资委下属专业投资与运营养老产业的企业,首钢集团则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开展中央厨房服务为起点进入养老产业,中信国安下属的国安养老则在北京等地运营多家社区微机构及养老服务中心,金隅集团则在开发的物业中开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二商集团则一方面开发老年食品等,另一方面进行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此类企业基本以运营与服务切入养老产业,特别是社区居家养老板块,目前以积累自身专业能力为主,可预见未来将会依靠自身扎实的运营服务能力与国企强大的资源资本背景进行产业布局。
与成熟养老品牌、企业合作:北控集团与万科合作怡园光熙长者公寓,首开集团与寸草春晖合作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海尔则与亲和源合作开发智慧养老项目。这类企业通过合作方式引入成熟的品牌、运营管理及服务能力,以合作开发新项目为主要业务,切入养老产业。
其他:同仁堂与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北辰集团则举办“第四届中国湖南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这些企业从自身原有优势业务出发,拓展养老相关服务内容,提供相关专业服务,切入养老产业。
此外,对于养老PPP项目,特别是资金规模较大,需要承接地方养老服务职责的部分,依然以国有企业为主要投资者与建设者,成为部分国有企业进入养老产业的方式之一。
四、先行企业:持续运营与拓展,不断尝试改革
对于已经在养老产业耕耘多年的企业来说,2016年是持续保持并加以调整改革的一年。特别是养老地产与大型机构类企业,以及在养老产业开始多点布局的险资企业。
万科在全国各地运营多个养老品牌线,如幸福家、智汇坊、嘉园、怡园、橡树汇、榕悦、蕙心康复等,其中涵盖大型机构、长者照料、康复、社区嵌入、社区服务中心等多种业态。2016年,万科除继续开设更多养老机构外,和北控集团合作怡园光熙长者公寓,开启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养老业务将正式逐步走向盈利时代。
除万科外,乐成、绿城、保利、远洋在2016年均有新项目投入运营,并与原有项目在运营模式等方面形成明显差异。
险资方面,泰康之家目前已确定9个城市的养老社区项目,2016年,随着申园投入运营,楚园、蜀园的落地,成为国内险资养老布局的领跑者。同时为了解决人才这一养老产业发展的掣肘,泰康与北京、上海等地20余所开设护理等专业的高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开启校企合作模式,多层次培养养老人才。而太平养老则与湖南女子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保险公司以合作的形式从培训端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人才短板问题。新华保险在北京开始运营自己的第一个养老项目,成为又一家开展机构养老服务的险资企业。
此外,联想集团在9月低价出售自身养老业务板块安信颐和,联想集团2011年成立子公司进入养老产业,是中国养老产业元老级参与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全面推出养老产业的大型企业。
五、后进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以创新的姿态进入养老产业
与以地产公司、保险公司为主的元老级参与者不同,2016年,养老产业的新进入者行业背景更加多元化,更多企业以自身原有业务为基础,延伸发育养老板块。
大型企业方面,除大举进入养老产业的部分国企外,华为与国寿签订“智慧养老联合创新实验室”合作协议,将在智慧养老创新方面进行合作,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分别有部分城市分公司参与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提供相应服务与支持。Airbnb则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并成立的华寿之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促进中心签订谅解备忘录,成为少数进入中国养老产业的国外独角兽企业之一。
新三板企业中,部分以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始转型进入养老产业,青鸟软通,光宝联合,山源科技,思锐股份为其中代表性企业,而以家政服务为主营业务的木兰花也开始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六、并购整合:资本并购与跨界打劫成为主旋律
2016年养老产业最为关键的事件,便是以宜华健康、北控、光大控股、中金瑞华、首开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国有资本及实力民营集团对养老产业的跨界打劫,其基本手段已不再是自我发育与孵化养老产业的实体项目,在抢占养老产业市场端口的角逐中,以上资本雄厚的企业选择了“并购重组”的捷径,直接摘取前几年养老产业的“胜利果实”,取得在产业内的话语权。未来几年,养老产业的并购重组将会更加频繁,已然成为资本跨界打劫进入养老产业的首选路径。
养老产业自2013年正式进入市场化竞争以来,各类企业纷纷涉足,从2014年地产、保险、医疗服务、康复辅具等企业的蜂拥而入,到2015年地产、保险、医疗、康护、器械、互联网、大健康等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群雄乱舞,再到2016年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实力集团的资本介入与跨界打劫,逐年演变的市场竞争主角,彰显养老产业参与企业主体多元性的同时,也逐步显现着养老产业未来竞争格局。
经过2013年到2016年近4年的发展演变,最早进入养老产业的企业中,地产与保险企业历经产业淘洗,目前仍然坚挺在市场竞争的第一线,并逐步显现出先行者的优势。同时,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等新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断创新出新的养老产品形态,也在逐渐延展养老产业的产业边界。另外,国有企业和民营实力集团的兼并重组和跨界打劫,成为2016年整个养老产业的最大亮点。
一、地产企业的模式创新
沿着社会发展阶段看产业变迁规律,以养老、医疗为热点的大健康相关产业,成为“老龄社会”产业演变的必然趋势。面对下行市场,地产企业纷纷以各种方式寻求转型,按转型力度与方式可分为“基于地产业务进行服务延伸”、“保持地产业务谋求业态多元化”和“剥离地产业务实现全面转型”三种类型,其中以“保持房地产业务谋求业态多元化”为最多数,且在转型的上市地产公司中,养老也成为潮流选择。地产企业一直是养老产业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养老产业的先行者,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万科、保利、远洋、绿城、绿地等企业,其中也不乏宜华地产(现在的宜华健康)等上市公司。
截至2015年底,布局进入养老地产的房地产企业已有80余家,其中百强企业中进入养老行业的有23家。经过若干年的市场竞争和产业淘洗,一大批的养老地产企业在产业发展进程中被淘汰,而至今仍然坚挺的地产企业,则分别在养老产业中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模式路径。
二、保险企业的稳扎稳打
今年的养老产业,相对于地产企业的火热进入与高举高打,与地产企业同步布局养老产业的保险企业却冷静很多。纵观国寿、人寿、平安、泰康、合众、太平等一大批早年积极布局养老产业的险企,虽然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按照各自的节奏和模式布局养老产业,但动作明显谨慎很多,不少已然停下脚步处于观望状态。相对而言,2016年涉足养老产业的险企中,泰康的成绩是业界公认的,也是最值得研究和效仿的创新模式。另外,相对于泰康之家式的典型模式,不少险企已然将参与养老产业实践的重点从养老服务运营向基于自身保险专业能力的养老相关保险产品设计上,未来几年,养老相关商业保险产品的推出,也必然对整个养老产业产生深刻影响。
三、国有企业的全面参战
养老产业本质上属于社会福利事业的一种,政府在整个养老产业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与其说养老产业是朝阳市场,不如说是一项政府主导事业。自2013年养老产业元年以来,政府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托底”的角色,各种政策的出台,搅动了市场的热情与活力,各类型企业纷纷参与,跑马圈地。经历了2014年的“市场进入期”、2015年的“市场混战期”,在养老产业一片红火的同时,代表政府意志的国有企业却仿佛总在“冷眼旁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言表示,国有企业涉足养老产业让人放心。随着养老产业逐渐由混沌走向理性,由乱战走向群雄割据,加之国企改革与转型的压力剧增,相对于以往的“屏息观望”,2016年各类国有企业开始纷纷大举布局,依托政策着重支持,基于自身原有业务、资金和人才团队优势,多角度、全方位参与养老产业的市场化竞争。
从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上来说,各类国有企业的参与,无疑给整个养老产业注入了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本资源,激活了产业发展的活力,通过国企实力和资本的撬动力量,以及“政策+国企+落地机构”的系统化“筑底”作用,使得我国整个养老产业更加的体系化,产业竞争逐渐走向理性与有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有资本的全面参战,也同样带来了民营企业生存空间的骤减。养老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大资本”企业主导竞争规则的产业,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本来就小,而国企及大资本企业集团的陆续进入,无疑将会使得一大批中小从业企业被迫转型,甚至退出产业角逐。
四、实力集团的兼并重组
2016年以来,南京新百收购安康通、宜华健康收购亲和源、光大控股收购北京汇晨、中金瑞金收购夕悦养老、首开与寸草春晖合作、鹏瑞利收购人寿堂,养老产业的并购重组持续升温,其中养老地产等实体项目成为并购对象“排头兵”。对资本方来讲,并购养老地产项目有助于其内部的产业重组与业务调整,以资本撬动自身养老业务快速成规模并占领市场。对养老地产等实体项目来讲,微盈利及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特征,使得被资本并购成为充实资金实力、进而完善服务质量、延展服务链条的最佳途径,并有望“借壳上位”,撬动自身资本运作能力。
与国企大举进入养老产业竞争类似,大企业及实力集团的并购重组,同样会给整个养老产业带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并购重组梳理了产业竞争格局,推动着产业自身的重新“洗牌”,有利于产业整体的良性进步。但另一方面,大资本方的强势进入和跨界打劫,使得养老产业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减,也同时打压了中小企业的模式创新和技术革新动力。因此,不管是国企还是民营实力集团,国家都应从产业顶端对其进入时序、速度以及方式进行统一调控,合理维持养老市场的良性竞争。
五、技术企业的边界突破
除了地产、保险等养老产业的先行者,以及国企、民营实力集团等后来的跨界打劫者,2016年以来,养老产业不乏智慧养老、信息系统、养老器械等类型的企业进入,并获得了市场和资本的广泛关注。此类养老产业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嫁接“互联网、O2O、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不断进行产品革新,间接推动着养老产业边界的外延,不断凸显着技术革新对产业的重要意义。综上所述,从最早以地产、保险为主的相关产业链企业的多点性、标准化、连锁化布局,到后来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边界的拓展,再到目前大型国企及民营实力集团的大举进入,不难看出,未来10-20年养老产业的主体参与者将逐渐演化为两类,一是拥有大资本、大市场的民营实力集团和国有大型企业,一类则是康复护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将技术精炼和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为老服务企业,前者负责并购重组与资源整合,后者负责养老服务的一线垄断,两者一上一下,奠定整个产业参与者的竞争格局。而中间的中小微企业,将在以上竞争格局中经历多轮的产业“淘洗”,要么被并购抱上“资本”的大腿,从此大树底下好乘凉;要么便要“术业有专攻”,凭借高竞争壁垒的专业技术能力在产业竞争中立足。而整个养老产业的市场格局,将在此两极分化中,进一步升级与定型。资本篇
经过2015年资本盲目进入养老产业,2016年资本逐渐回归理性,没有成熟商业模式的小型机构逐渐淡出投资者的视野,而优质的养老标的被资本争相追投。在资本寒冬下,由于人口结构改变而换发生机的成熟养老企业或将是资本追逐的下一轮热潮。盘点2016年资本市场动态,可总结如下。
一、政府发力,通过PPP鼓励社会资本助力区域养老产业发展
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私营合作制的缩写,它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PPP模式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PPP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项目PPP融资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融资活动;第二,PPP融资模式可以使更多的民营资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第三,PPP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民营资本有利可图;第四,PPP模式可在减轻政府初期建设投资负担和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服务质量。
养老产业与PPP项目对接,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首先,国家出台政策鼓励PPP模式对接养老服务产业。比如,放宽市场准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养老服务工程;新增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在公共资源丰富的地区,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途径采取PPP的模式,参与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和公立机构改革等。除政府政策支持外,PPP模式与养老服务产业还具有许多共通点。例如:养老产业属于公共服务领域,而PPP模式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因而两者在适用领域方面具有一致性。第二,养老产业和PPP模式具有相同的投入产出特征,即两者都具有投资金额较大,收益缓慢的特征,因此PPP模式和养老服务产业具有相同的对接基础。除此之外,PPP模式和养老服务产业都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特点。
截至2016年9月30日,国家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公布出来的养老PPP项目共计264个,我国东部地区以山东省、江苏省、北京市三省项目数量名列前三,分别为50个、13个和10个;中部地区以贵州省为首,有养老PPP项目41个,河南省位列第二,共有22个,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西省同列第三,都有13个养老PPP项目;西部地区四川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以19个养老PPP项目并列第一,云南省13个位列第二,甘肃省6个养老PPP项目位居第三。综合全国来看,山东省、贵州省和河南省的养老PPP项目数量之和为113个,占据了全国养老PPP项目总数额的42.8%。
根据国家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目前公布出的172个养老PPP项目,多数养老PPP项目仍然处于识别阶段。在172个项目中,有109个项目处于识别阶段,33个项目处于准备阶段,11个处于采购阶段的项目,19个项目处于执行阶段,没有项目进入移交阶段。养老PPP项目投资金额相差较大,其中,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九顶山养老服务和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投资金额最多,高达1,307,830万元;云南省爱晚工程国际养老基地项目以680,000万元的投资金额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山东天湖养生养老旅游项目,投资金额为375,645万元。在172个养老PPP项目中,北京市大峪街道黑山养老照料中心项目投资金额最少,为600万元。
目前我国的养老PPP项目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养老PPP项目投资领域集中在养老服务业和医养结合的领域,其他领域涉及较少。而目前,养老服务业呈现出综合性发展趋势,除去传统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专项用品开发以外,还包括老年食品、用品、保健、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因此,政府应该集合社会多方资本,鼓励建立大型的养老服务机构,把资源和专业人员统一起来,形成养老服务综合产业园。第二,现有的养老PPP项目以BOO和BOT为主要的项目运营方式,养老服务领域的公司合作项目应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收益模式,使得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都能够尽力达到最大化。除此之外,养老PPP项目由于初期投资金额大,收益时间长,应从多方面下手,注重项目的风险管理。
二、国内优质养老标的被资本争抢
继今年年初安康通被南京新百收购后,掀起了一阵养老产业资本投资热潮,深耕一线城市多年、运营较为成熟的养老机构纷纷被并购,这些养老机构被注入充沛的现金流后,开始加快连锁化布局,服务覆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
(一)宜华健康收购亲和源
2016年1月18日,宜华健康发布公告,以4.08亿现金收购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的58.33%的股份,成为亲和源的控股股东,这是宜华健康全面放弃地产业务,进军养老行业的一个重大举措,主要利用亲和源在健康养老产业内多年积累的良好运营模式与经验以及品牌价值,为下一步在健康养老产业内布局打下基础。虽然在收购发生后,宜华健康股价直线下跌,股票市场短期不看好本次收购的表现,但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宜华健康在出卖地产业务后,始终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使得市场恢复了对企业的信心。截至2016年11月5日,宜华健康的股票价格已经和年初时的股价持平。
宜华健康股价的回升,充分表明产业外企业进军健康养老的模式已经从收购运营不良机构进行整合与提升变为收购拥有良好品牌与运营能力的机构,借助其多年发展积累,谋求进一步扩张。收购的目的不在于短期内的盈利,而是占据关键市场份额,谋求长期发展空间。
对于亲和源来说,投资近6个亿,经历十年的经营后,在入住率已达到95%的情况下,市值仍然只有7个亿。这一情况无疑折射出了目前健康养老产业大型机构现金流不畅,市场估值过低的困局。在本次收购案之前,亲和源一直在寻求新三板上市未果,此次收购案无疑为亲和源解决了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资金问题,保证其良性运转。
(二)光大控股收购北京汇晨
北京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一直致力于建设以养老机构为体系支柱、以老年医疗为区域核心、以小区服务为实施基础的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四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集团管理式公司。截至2016年10月,汇晨在北京布局了六家老年公寓,一家日间照料中心,并且在威海市建立了面向于旅居养老的汇晨荣成老年公寓。作为一家民非机构,汇晨以运营社区中型养老机构为核心,通过租赁的方式进行连锁化经营,走的是以运营为核心的轻资产运作道路。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于1997年在香港成立,是中国光大集团的金融子公司,公司秉承大资产管理理念,专注发展跨界资产管理及投资,投资涉及多个行业,在2015年开始考虑布局养老产业,在考察多个养老机构后,最终选定北京汇晨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投资标的。
2016年5月13日,光大控股宣布收购汇晨养老67.27%的股权,投资界预计本次交易估值大约4个亿左右,通过此次收购,光大控股将充实大健康版块,并且以汇晨养老作为实体与公司的融资租赁和保险业务进行协同,发挥“金融+实业”的优势。从此次并购金额和控股比例来看,光大并购汇晨并不是一次短期的财务投资行为,而是一次对未来大健康产业的布局。
对于汇晨养老来说,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后,通过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已经度过生存危险期,达到年盈利10%的规模,但由于养老运营仍是微利,汇晨的连锁扩张速度较慢。通过此次光大资本的注入,汇晨资金实力大增。在提升自身养老运营和服务水平的同时,未来3-5年将加快连锁化进行,先覆盖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此为基础,快速向二线城市进军。以自身养老机构运营能力为核心,以“养老机构+旅居养老”方式,覆盖本地和候鸟旅居人群,打造连锁化养老集团。
三、资本青睐标的三大核心特征
在今年VR、AR、TMT等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之时,养老产业以其数量庞大的消费人群,及其广阔的产业前景吸引着众多资本的眼球。要说2015年资本方还在观望是否进入养老产业,随着2016年宜华健康对亲和源的收购,拉开了资本收购优质养老标的热潮。2016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运营成熟的养老机构纷纷被并购,优质的养老标的成为资方眼中的“唐僧肉”。和君集团健康养老事业部总结了被并购方的三大核心特点:
(一)轻资产运作模式
从今年六个主要资本并购案可以看出,自行购置地产开办养老机构的重资产运作的养老标的已不在吸引资本的目光,反而靠租赁地产提供机构养老服务或直接提供居家上门养老服务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受到资本的青睐。养老产业是个资金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并且产业的盈利点在于服务的满意度而非硬件的投入,因此,以轻资产运作并着力于养老服务的机构才能在养老行业普遍难以盈利的情况下,获得利润,谋得长期生存的能力。
(二)成熟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资本对于产业的发展是助力。资本具有逐利性和对资产的长期回报率的要求,意味着只有拥有成熟商业模式才能受到资本的青睐。对于养老产业来说,由于其福利性的特质,养老机构大都依靠政府补贴度过发展的萌芽时期,一旦抓住养老产业的刚需,摸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定会收到资本的关注。不管是汇晨以做运营管理为主的社区中型养老模式,还是夕悦的居家上门服务模式,又或是寸草春晖专注于失能失智老人照护的模式,都经过多年的市场检验建立起的成熟商业运作模式,并得这些商业模式到了其服务覆盖范围之内老年人的认可,并在多年的运营中获得稳定的现金流量。拥有此类特质的养老机构才会收到资本的关注。
(三)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
资本的注入,可以使得企业能够进行连锁化复制,快速扩大规模。养老机构快速扩张和服务输出是建立在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之下的,因此资本并购养老标的的一大特色就是已经建立起标准化的体系。从今年的六个并购案例也可以看出,汇晨、夕悦、寸草春晖无一不是通过多年的运营管理经验,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并能够进行标准的输出。因此,想要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养老机构,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是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
四、互联网浪潮下,智慧养老平台获风投青睐
智慧养老平台主要以轻资产的养老标的为主,投资体量大都在千万量级,且大部分停留在A轮阶段。由于此类企业处于创业初创期,急需大量资本投入,而私募基金也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标的来增加项目的多样性,以此来降低投资风险,两者一拍即合。近期的养老相关互联网平台及终端产品的融资状况如下图:
私募基金更多看重的是已经成型的产品和平台,这些投资并不是战略投资,更多是为了获得短期投资收益,最终通过资本的退出,获得资本利得。资本的逐利性和养老行业的长期性有天然的矛盾,因此,此类资本会选择运营互联网平台的智慧养老项目,这类项目可以借助资本来快速增加端口流量,占领细分市场,通过扩大在企业产业内的话语权和市场地位,打压竞争对手,获得竞争收益。流量端口的快速占领,对此类轻资产企业至关重要。
拥有流量优势的智慧养老企业,获得私募基金的A轮融资并度过前期的烧钱阶段后,能否占领流量端口,占据市场份额,获得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智慧养老企业的主要客户是养老运营机构,通过养老运营机构来服务老年人,因此在市场扩张中,需要紧跟成熟养老运营机构的需求,通过和运营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老年人刚性需求,提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016年,是大量智慧养老企业通过PE、VC进行融资扩张的时期,由于互联网的基因是赢者通吃,因此这些企业在大量烧钱后,能否通过B端圈走大量的C端客户来抢占市场份额,是智慧养老企业存活的关键。乱世出英雄,在度过今年的乱世后,和君集团健康养老事业部预计将会出现智慧细分市场的最大赢家,但花落谁家,还待观望。
五、上市公司趋于理性,有钱不任性,务实不烧钱的切入养老领域
2016年最风生水起的资本市场就属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新三板被看做是中国未来的纳斯达克,由于其上市条件较为宽松,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挂板,截至2016年11月5日,新三板挂牌企业达9384家,远超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数量。其中,切入养老行业的企业有19家,其主业覆盖家政、医疗、旅居、保健品和养老机构信息化系统的设计等领域,都是在原有的消费者结构上进行调整,把重点消费群体扩大至老年人和养老机构,其主营业务都不是养老行业的关键业务。这19家企业的名称及其养老相关业务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智慧养老方向切入养老行业的新三板上市企业占大多数,而养老行业的关键领域如居家养老服务、康复理疗、护理人才培训等企业很稀少甚至缺乏,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未富先老,整体来看老年人消费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养老服务提供商盈利能力薄弱,资金上不能负担新三板挂牌前的股份化改制和第三方机构进行尽调的费用,另一方面是股转系统通过负面清单的方式设立隐形挂板要求,对挂牌企业的现在和未来的盈利能力有一定要求,使得部分养老服务提供商挂板失败。这给一些商业模式清晰,具备一定盈利能力的想转行做养老行业的新三板已挂牌企业提供了机会,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定增等手段扩大资金能力,通过并购遇到资金困难,但运营情况良好的养老机构或养老服务提供商,来分享养老产业未来巨大的盈利空间。
在上市公司盲目进军养老市场的热潮之后,如今开始趋于理性,谨慎对待向养老产业的多元化扩张。比如以虚拟养老院方式切入养老产业的奥维通信,关闭了其在厦门的虚拟养老中心,仅保留了天津市虚拟养老服务中心、甘肃民维虚拟养老服务中心和南京奥维居家养老云服务中心这三家养老服务中心。公司以无线电通讯设备起家,通过非相关多元化切入养老,在经历初期的扩张期后,正在逐步关闭亏损严重、难以吸引消费者、没有客户流量虚拟养老中心,停止扩张,而把重点转为专心运营好已有的养老服务中心。这充分体现了上市公司有钱不任性,务实不烧钱的对待养老产业的态度。
从上市公司涉及的行业来说,包含了信息系统、智慧养老、养老地产、金融投资、医药、保健品、养老器械、医疗体检、养老服务和养老保险,几乎覆盖了整个养老生态链体系。从这些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看出,转型切入养老行业的公司主要分布在信息系统、地产、保险和医药四种类型的行业。一方面是这些企业在各自产业发展初期实现了资本积累,获得了行业的超额利润率,因此拥有了可以进行多元化的产业资本,另一方面,这些行业与养老有天然的协同性,其行业资源可以直接用于发展养老版块业务,而不用完全另起炉灶。但从上市公司对养老业务的重视程度来说,由于养老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盈利模式还不成熟,除了宜华健康完全由地产业务转为养老业务外,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对养老业务都处于理性涉入阶段。更多的情况是,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成立专门的子公司发展养老业务,而不把养老业务装入上市公司,以防拉低上市公司的利润率。
《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6)》课题组认为,通过资本的助力,养老行业将逐渐度过起步期。养老机构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要关注上市公司的动态,以借船出海之心,通过被并入运营稳定的上市公司,解决现阶段资金和客流难题,做深产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优质贴心的养老服务。对上市公司来说,要想分享养老产业的巨大蛋糕,重资产投入重新开始建立养老机构或做养老服务提供商是不明智的。最明智的选择是通过搜索养老产业内的优质标的,通过并购切入养老行业,在养老产业发展初期开始布局,等到养老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赢取超额利润。
人才篇
纵观2013年至今的养老产业进程,不管需求潜力多么巨大,从业企业多么众多,资本追逐多么狂热,在这场养老朝阳产业的狂欢中,我们冷眼观察总能发现,任何模式、任何业务、任何投资策略,到头来,决定养老企业在越发惨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能够存活下来并拼出一片天地的,永远是养老人才。
一、现有养老人才的结构性失衡
据统计,我国现有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不到30万,其中只有四万多人是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据民政部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所提,到2020年要实现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达600万人的目标。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老人需要一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大约在1000万人,护理人才缺口高达900多万,我国的养老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
(一)养老人才体系:“七分专业,三分综合”
对于养老产业来说,养老的人才体系主要是指针对半自理、非自理等养老刚需市场提供管理和服务的人才团队。针对这部分老年群体,其“七分保命三分开心”的需求特征,决定了养老人才体系必然是偏重于医疗、康复、护理、健康监测管理等专业照护服务,其次是心理疏导、法律咨询、休闲娱乐等精神和生活服务。
(二)公共教育体系嫁接不上,人才教育基础薄而透,官方来源少
在教育部2016年的全国高校本科新增专业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有29所本科院校新增了与养老相关的专业,如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许多职业院校也新增了与养老相关的专业。另外,我国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约30余所,中职院校约25所,总计年招生仅为2500人左右,在职服务人员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也仅约2万人。除了养老人才教育基础薄弱之外,养老行业就业环境、公共教育内容与养老行业实际需要脱节等因素,也导致毕业学生就职意愿低、流失率高。虽然国家及各省市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以京津冀为主体的“京津冀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产教协作会”也走出了“京津冀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全国养老产业优秀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的联合共享模式,泰康等大型企业也纷纷开始“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但相对于1000余万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其所带来的就业人数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三)人才培养费时费力,企业用人基本靠挖,跨界打劫多
细分养老人才的现有来源,主要分为教育路径、内部升迁及外部整合三种。面对目前养老产业内群雄四起、跑马圈地的激烈竞争局面,通过教育体系和内部培训体系进行的养老人才培养,其不管是从耗时上来说还是从所花费的成本上来说,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面前都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现有养老从业企业的业务运营,主要以从各个相关领域打劫人才为主,国内的医疗、康复机构以及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专业养老照护人才,都成了企业争先抢夺人才的主战场。
(四)在职服务人员鱼龙混杂,养老人才市场整体“既乱又差”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中,41-50岁中年护理人员为民办机构护工队伍的主力军,而30岁左右的青年人群的占比很少。其中,养老护理员多以农村户籍已婚女性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同时,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劳动保障机制存在较多问题,近半数养老护理员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另外,机构内部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梯度划分、培训晋升机制、激励管理制度等均处于几乎空白的状态,要么花费较长时间自己慢慢摸索,要么从台湾、日本等产业先行地区引进,但又同时面临着外来经验的水土不服问题。
(五)未来90后00后当道,养老职业“轻技术、重体力、环境差、待遇薄、通道窄”的先入印象,更加影响年青一代的就职意愿
我国的养老产业刚刚兴起,在产业内一片繁荣、蒸蒸日上,各类人才纷纷汇聚角逐产业竞争的同时,整个产业的职业形象却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人们对养老护理等产业相关职位的心理感知,仍然停留在“轻技术、重体力、环境差、待遇薄、通道窄”等先入为主的职业形象,将会在未来90后、00后当道的人才市场上,更难吸引高质量人才。因此,养老产业人才市场环境的改善,需要以政府、企事业单位为主体、以社会组织为辅助、以企业为实操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推进和改善。
二、培养养老人才的“七步法则”
未来的养老产业,除了以政府为主导在产业层面积极推动“多方合作、资源共享、人才流动”,从职业规范、人才培养、资格认证等顶层方面逐步落实和规范整个产业人才市场的标准和制度之外,企业仍需在政策有效落地之前,由内而外,寻找自己养老人才的培养之道。
(一)一建组织架构
企业或机构在人才体系建设上,首先要根据自有战略愿景和业务结构,构建与之相对应的组织人才制度,如保利和熹会“五部一室”的直线职能制组织架构的建立,只有当组织内部的架构关系与企业或机构的整体未来愿景相匹配时,组织和人才才能够在良性的大环境中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二)二掐关键人才
基于合理的组织人才架构设计,在力争“快速推开局面抢占市场规模”的产业竞争力度下,很难留有时间让企业自行培养关键人才,因此需要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结构,在人才体系构建和布局的一开始,就要绑定如青松照护、日医集团等国内外品牌机构,掐取行业内或相关行业有竞争力的关键人才,抢占人才高地,借助关键人才和合作机构的品牌力量和先行经验,撬动自身人才体系的快速建立。
(三)三分梯级制度
在内部人才体系的梯度建设上,很多企业已经走在实践的道路上,如保利和熹会将内部人才在横向职能上分为照护、医疗、膳食、行政、社工、后勤、管理等职责类型,在纵向晋升梯度上设立“分级照护职业生涯规划”,将照护人才从低到高分为“新员工、初级照护师、中级照护师、高级照护师”,每一级的岗位晋升均需要通过相对应的内部培训,在高级照护师之上又设置管理者、照护专家、内训师三个顶端职业,为内部人员提供“1+3”的职业晋升通道选择。
(四)四定内培机制
除了外聘专项人才,面对“人才”这一养老产业未来核心竞争点,企业最明智的选择应是尽量内训属于自己的体系化团队,将自有团队与外聘团队有机整合。因此,设计专业性体系化的内部培训课程、与学校联合教学培训、通过民政部或社会福利协会等政府机构的专项培训课程与资质审核机制等方式,建立完整合理的内部培训机制及审核机制,与人才选择、人才晋升等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五)五用激励体系
上述组织架构、关键人才、梯级晋升机制以及内部培训机制建立之后,下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是养老产业人才的工作环境的提升,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福利待遇和社会认同感的提升。一方面要通过改善薪酬体系提高基础薪酬待遇,另一方面则需要考虑目前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常用的组织激励体系。激励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是通过奖金、提成等方式实现,一方面更加最重要的是要考虑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内部能力评级、职业荣誉评级等方式,提升人才的职业认同感与社会认同感。
(六)六借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目前在每个产业,都会引起业务革新与模式革新,养老产业同样如此。对于养老人才的养兵之法,除了在架构、制度和机制上做全面考虑之外,企业或机构还应积极引入互联网等新型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对外链接,线上盘整国内外多方先进企业及培训体系,线下通过互联课程进行员工能力培训。另外,通过康复辅具、养老机器人等方面的技术更新,也可以改善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条件,缩减日常工作中的体力支出。
(七)七留外部端口
在内部养老体系以及线上互联体系建立之后,最后在养老人才系统的建设上,还需考虑为外部资源的导入与交换,留下端口,如对学校开放教学实习机会,对其他企业开放员工交换学习机会等,通过外部端口的嵌入,搅动内部人才体系的流动性,激活体系内人才个人自发的能力更新。
综上所述,养老人才已是可预见的未来产业核心竞争点,但目前不管从政府由上而下的政策落地来看,还是企业由下而上的人才组织及培训实践,都还停留在初级混乱阶段,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埋藏着无限的机遇,等待着企业组织去不断拓展,前进。
2017
在政策、市场、资本、技术等多重因素的持续推动下,展望2017年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君集团健康养老事业部认为可从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模式选择两个方面,总结推测2017年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产业发展方向:“养老+大健康”,刚需养老为底,养生养老为体
从2013年产业元年开始,养老产业经过了近4年的政府推动与市场化竞争。在这4年间,整个养老产业服务体系的“政府筑底”工作逐渐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底层托底架构已然成形。基于此,养老产业的主要用户群体也逐渐由失能失智、半自理和高龄老人等需要护理照护的刚需群体,向年轻活力老人覆盖,在此过程中,养老产业的业务重心必然是基于刚需性的医疗、康复、护理等向以“康复保健、养生娱乐”为中心的“大健康”产业蔓延。展望2017年的养老产业发展方向,刚需养老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而养生养老将进一步多元化、创造性的繁荣发展。
由此,基于“养老+”理论,2016年的医养结合、社区和居家养老、智慧养老之后,生态养老、旅居养老、养生养老、老年娱乐、高端保健、中医养老、养老保险等围绕全龄老人全生命周期的老龄“大健康”领域将在2017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从医疗医药到康复保健:以中医康复、慢病管理为排头的养生养老
当“保命型”基础医疗服务体系逐渐完善,老年群体的“长寿化”、“健康化”特征逐渐明显,以及消费观念的升级换代,2017年养老产业的医疗服务部分,将从以“诊断治疗”为主的医疗医药服务,向以“中医康复、慢病管理”为主的养生保健服务转移,中医、康复、慢病管理与健康管理等,将在2017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从生存所需到精神所需:以森林康养为代表的生态养老
2017年,当基础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完善、老年消费潜力逐渐激发、生活质量和水平逐渐提高之时,更多的中高端养老群体将会倾向于寻求“更好的生态环境”和“不一样的老年生活”,届时老年旅游等将会更加火爆。2016年5月6日,国家林业局印发《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林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目标: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 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力争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 个以上,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规划明确要求做大做强森林等自然资源旅游,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康养,开发和提供优质的生态教育、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养老等生态服务产品。以森林康养为主要形式的生态养老将会成为下一波的市场角逐内容。因此,2017年,将是生态养老标准化、体系化、规范化、体验化、个性化发展的一年。
(三)从线下实操到线上资源:智慧养老信息系统构建
从2013年养老产业元年开始,政府便一直在鼓励、引导和促进养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基于“互联网+养老”的养老O2O产品涌现市场。2015年和2016年,全产业养老信息系统建设与完善的同时,基于“养老+互联网”的产品创新仍在继续,同时养老机器人等智能化养老产品也不断创新和迭代。展望即将到来的2017年,在以企业为主的各自养老信息系统创新迭代的同时,以政府为主的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将会更加完善。另外,基于以上信息系统的智慧养老和智能养老产品,将会以“技术研发”和“跨界合作”为推动力量,得到更快的发展。
(四)从产业运营到资本运作:产业为本,金融为器
整个2016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成为养老产业的关键词,各类型养老企业都在摩拳擦掌的登陆新三板、A股进行更高维度的角逐。展望2017年,这股资本运作的浪潮将会越演越烈,以产业运营为基础,以资本运营为催化,整个养老产业格局将会进一步被改写。
二、企业模式选择:
(一)“占资源、聚资本、拢人才”将成为养老企业市场竞争要点
不管是对于在养老产业内“苦苦支撑”的先入者,还是门外“有钱有势”保持关注的跨界者,选择正确的“入场方式”,凝练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而吸引并绑定“人和钱”,通过并购与整合迅速挤掉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做大规模,是在未来激烈产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的必要路径。经过2013年产业元年的“懵懂摸索期”,到2014年的“企业乱入期”,到2015年的“概念模式期”,再到2016年的“资本热捧期”,养老产业的发展在短短几年内,已经出现“概念模式基本定型、标杆项目基本定式、企业竞争基本定点”的“三定局面”,养老产业未来的竞争重点已经不再是概念模式的创新出奇,太申祥和、太阳城、亲和源等养老产业标杆项目的借鉴意义也已逐渐跟不上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养老企业竞争的要点已逐渐从抢得政策风口和抢占市场先机,向“占资源、聚资本和拢人才”上转移,凭借上述三点,迅速扩大规模,做养老产业市场竞争的最后胜利者。
将“占资源、聚资本、拢人才”的养老产业未来市场竞争的三个致胜要点,放到企业个体的战略布局和战术选择上去通盘思考,未来养老企业的生存之道无外乎两种,一是点状发力,做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技术能力,做未来产业竞争的“业务能手”,像U盘一样,“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二是线状布局,做大产业链资源整合平台,像插线板一样,通过各种途径与具备关键技术能力的外挂型“业务能手”合作,做各类型外挂合作方的“组织高手”,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做大平台价值。
(二)“U盘式拔插”的生存之道: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拔插,自由协作
养老产业从本质上来讲,是服务于老年人这一特定群体的服务产业,不管是机构型养老、社区型养老、居家型养老还是异地旅游养老,都应是根据不同类型老年人的不同特色需求,提供的各类型的针对性产品与服务。作为一个服务性产业,决定其从业企业能否被市场认可并永续存在的,不是企业的资本和资源实力强弱,而是其服务是否专业到位,其专业技能在产业竞争中是否强劲。因此可以判断,未来养老产业从初创期向规模化、集聚化、平衡和联盟等产业演进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无论从业企业数量如何暴增、企业类型如何多元化、市场竞争如何混乱,以点状专业技术能力为主要竞争力的产业“业务能手”型企业的市场价值,一定是随着养老产业的整体发展而不断增值。
未来养老从业企业不管布局的是何种养老战略版图,也不管以何种商业模式切入养老产业,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的专业技术能力,将成为支撑养老企业发展的核心内生力量,是养老从业企业的标配技能,也是未来衡量和评定养老企业价值量级的核心指标。拥有自我专业技术能力的企业就像U盘一样,是自备生存能力的,不管是“不装系统”的自我独立发展,还是“被迫装入系统”的合作发展,都可以凭借其核心技术能力进行自由组合和拔插,对外界市场环境的依赖性较弱,进而具备较强的自我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养老产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未来养老企业的专业技术能力获取途径,可分为“自我发育”和“并购整合”两种。“自我发育”式的专业技术能力获取,如目前市场上已经具备较强品牌价值的青松照护、日医集团等,其专业技术能力的发育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且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及用户市场的逐渐积累等,都需要持续大量的成本投入,对于目前以速度取胜的养老产业竞争环境,企业的进入壁垒较高。因此,从所需投入的资金和时间成本综合考量,目前很多养老从业企业多采用“并购整合”的方式获取专业技术能力,如通过引进美国居家照护服务品牌“仁爱华”成立的我国居家养老照护行业领导者慈爱家,自我不发育能力,而是通过资本的力量并购或整合已经成熟的养老服务专业技术型企业,借力打力,以期最快的抢占市场先机,获得综合型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平台型外挂”的生存之道:做大平台,技能外挂,并购整合,自成一体
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势头,一定是从混乱竞争走向有序竞争,产业演化的集聚阶段和平衡联盟阶段,产业集中度将持续升高,行业将面临着重新洗牌以及寡头企业强强联盟的竞争态势,业务多元化、资源共享化和企业数量减少将成为未来整个养老产业发展演化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并购重组”将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也成为决定企业能否成功实现产业过渡和升级的制胜点。
未来养老企业参与竞争将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通过内部能力提升,更有效率的竞争者通过漫长激烈竞争将效率低的竞争对手赶出市场;二是通过并购整合借势发力,收购竞争对手,获得协同效应,进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三是控制规模主攻专业能力提升,小即是美,进可攻,退可守。“U盘式拔插”类企业的生存之道近乎第一种和第三种的竞争模式,主张向内发力,内圣外王。而通过并购重组,在原有业务和组织平台上,整合外挂型的技术型、资源型和资本型企业,做大平台,向内实现专业技术强化与业务复合多元化,向外实现快速规模化以抢占市场空间强化竞争能力,既是养老产业已有从业者未来必须面对的企业升级路径,也是站在门口观望的跨界者切入养老产业的最佳选择。
“平台型外挂”的养老企业生存之道,最重要的是搭建好适合各类企业进行挂靠和合作的平台组织和合作机制,吸引各类“有钱、有人、有资源”的企业进行合作,其次是要在并购和整合各类外挂型企业之后,构建强有力的平台组织管控能力,将“外挂企业”和“自有平台”进行系统性的整合,最大化其整合之后的市场竞争力。
(四)养老企业未来发展最佳模式:纵向专业深耕+横向平台拓展
养老产业发展至今,资本的发力、大型上市公司的介入以及产业边界的逐渐模糊,均促使养老产业从业企业不断的进行自我战略部署和战术选择的转型和升级,以适应愈发激烈的市场角逐。不管是如青松照护、日医集团等的“U盘式拔插”型的企业,还是如宜华健康、复星集团、华业资本等“平台型外挂”的企业,都是符合未来养老产业发展趋势的企业生存路径选择,也是现有陷入生存困境的养老从业企业不得不去思考和选择的转型升级路径。
然而,不管是对于养老产业内以“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竞争力并以形成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U盘”型企业,还是养老产业外不断渗入以“平台式外挂”手段实现产业切入的跨界者,在产业内普遍的“占资源、聚资本、拢人才”的竞争大势下,纵向的专业深耕,加上横向的平台拓展,横纵结合,以纵向的专业技术能力深挖站稳市场脚跟,以横向的并购整合和平台拓展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空间,无疑将成为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赢得市场竞争的最佳途径,也将是未来养老产业企业竞争不可避免的路径选择。
2.中国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篇二
截至2014年,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 占总人口的14.9%,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预计, 未来15年里, 全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将突破4亿。老龄化程度发展快、老年人口激增、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明显、城乡老龄化差别大等一系列问题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我国的养老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养老机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与国外相比还很落后, 养老设施匮乏, 各种养老服务还不够规范, 养老制度还不够完善, 因此, 为了推动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规范养老产业的发展、维护老年人的权利, 我国应加快建立和完善与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承载能力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养老标准体系。
1 人口老龄化现状
1.1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及根源
人口老龄化是指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而老年人口数量增加, 而导致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包含两重含义:一是, 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加, 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二是, 指社会人口结构表现出老年状态, 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 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的标准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 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导致老龄化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因素有如下三个:
(1)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的进步让许多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人们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取得了突破, 人口寿命得到大大延长。
(2) 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减轻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出现的生育率降低。
(3) 现代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 特别是生活压力, 让许多地区和国家出现少子化现象。
1.2 中国老龄化现状
早在1999年, 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截至2014年,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 占总人口的14.9%, 而这一比例已经高于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10%的标准。据预测, 2015年以后我国将迎来老龄化的高峰期, 未来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超过20%, 平均每年将会增1000万老年人, 而到2050年, 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高龄人口将达到9500万, 同时我国也逐渐出现了少子化现象, 特别是沿海地区,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压力的加大导致丁克家族逐渐盛行, 加之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我国出生率已经逐年下降, 2013年出生人口1640万人, 出生率仅为12.08‰, 在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压力, 将导致我国人口结构失衡, 进而应发各种社会问题。
在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程度加剧的同时我国还将面临三个严重问题:
(1) 未富先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我国仍不是经济强国, 我国的人均GDP为4385美元, 是日本的1/10和美国的1/11, 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经济能力还比较低。同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 沿海与内陆发展不平衡, 应对老龄社会的能力也存在差距。
(2) 未备而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我国在经济、制度、认识等准备都不充分, 养老保障制度缺失严重, 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养老市场供应严重不足。同时在社会发展方面, 特别是有关民生的住房、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发展十分缓慢,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严重滞后。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和养老资源分配等社会管理以及政策体系, 都处于缺失状态, 如果解决不好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3) 孤独终老。据统计, 我国城市空巢老人比例已经达到49.17%, 接近一半, 而农村已经达到38.13%, 相比于其他老人, 空巢老人面临问题更加严重, 一是, 经济可能得不到保障;二是, 日常照料得不到保证;三是, 精神慰藉得不到满足, 空巢老人已成为全社会最弱势的群体。
2 养老及养老产业
2.1 养老产业的概念
养老产业主要是指通过为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来获得营利的事业活动的总称, 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性的生活需求和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是一种以新型的市场模式, 也被称为老龄产业、老人福利产业、银色产业等。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养老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了社会问题, 而养老产业的发展对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压力、照顾老人的家庭压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等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养老产业作为新型产业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养老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服务业, 是国内服务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老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同时也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项目之一。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 养老服务业, 主要是对老年人开展的生活照料、日常护理、康复治疗等服务业务, 同时还包括老年人的就业、教育、娱乐等诸多方面, 在提高养老水平、促进生产、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老年用品业, 主要是指是老年人专用的生活用品, 如手杖、轮椅等;辅助用品, 如助听器、假牙等;专用食品, 如低糖、低脂类食品, 以及其他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对养老用品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然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还十分落后, 针对老年人的各种用品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3) 老年金融产业。在发达国家, 老龄金融产业已经比较成熟, 老年金融在整个养老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养老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个人理财业的兴起, 以及老龄化的加深, 老年理财的市场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相比传统的理财产品, 老年人更加注重理财产品的稳健性、保值性和易操性。我国的的老年金融产业还出在起步阶段, 近几年各大银行也陆续发布了各种老年金融产品, 如中信银行推出的全国首张中老年客户专属借记卡“信福年华”卡。
(4) 老年住宅产业, 是一种跨行业的综合产业, 是指以建造和经营老年住宅为营利方式的产业, 包括老年住宅的规划和设计, 住宅部件的开发和生产, 老年住宅的建造以及老年住宅的经营、维修、管理和服务[1]。主要形式有老人公寓、老人集体住宅、老人社区等。目前国内对养老地产市场的发展还比较落后。
3 我国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养老产业链还不够完善
我国养老产业刚进入起步阶段, 养老产业链还不够成熟, 产业发展进度缓慢, 企业投入巨大但是成效太小, 产业发展不均衡。养老机构数量少, 能够提供良好服务的机构更少, 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 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的需求, 同时养老机构分布不均, 造成养老资源的浪费。养老服务过于单一, 导致居民群众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同时舆论宣传力度不够, 社会化养老还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重视, 对养老机构也存在许多顾虑, 导致养老机构发展缓慢。
3.2 养老产业标准还不够完善
目前, 在养老产业领域还没有制定出一个独立完善的标准体系, 相关标准制定分散, 已经出台的大多为地方性标准, 缺少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不利于养老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同时已有标准过于宽泛, 缺乏实施细则、保障措施、评估监督等具体操作, 可执行性不强。监管力度不够, 导致养老产业发展长期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 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也难以及时反应给有关部门, 这将严重阻碍标准体系的完善, 也会影响养老产业链的发展和社会养老水平的提高。
3.3 缺乏专业性人才
我国养老产业刚刚起步, 养老产业人才市场还不成规模, 我国还没有与养老产业相关的技术委员会和科研机构, 这使得许多有关养老标准体系建设的课题没有专业人员和机构进行研究。全行业缺人已是普遍, 养老产业发展缓慢, 人们对社会化养老期望降低, 同时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明显导致投资商对养老产业投资热情降低, 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举步艰难。
4 我国养老产业标准化发展建议
4.1 加强养老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养老产业标准化是养老产业有序、健康、高效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促进养老产业发展、规范养老市场、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保证老人用品质量等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养老产业标准, 才能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才能促进养老资源的有效利用, 并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将为解决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许多问题创造条件, 对于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以及维护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应该加快有关养老产业各方面, 如管理、服务、设施、工作制度等标准的制定工作, 逐步建立以国家标准主体、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为补充的养老产业标准体系, 并在实践中不断细化、调整和完善, 并加强对养老产业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养老住宅产业、养老服务业、老人用品业等其他养老行业参与到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当中, 从而促进养老产业标准体系的完善, 对推广养老产业标准, 增强服务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标准化意识, 都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4.2 强化养老产业标准的执行监督工作
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使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 有关部门应加强合作, 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 建立专门负责评估、监督和管理养老行业的机构, 对行业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 对老年人的需求和投诉要做到及时处理、严肃对待, 以保障老年人的权利, 并在工作中完整的评估、监督和检查机制, 从而促进养老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监督和检查范围包括:服务方面, 要求各养老服务机构根据老年人的特点, 提供多元化服务, 组织多种多样的适合老年人的文体娱乐活动。
4.3 加快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建立和完善养老产业标准化培训机制, 加强专业的人员队伍和专家队伍的建设, 并依托高校、职业院校、护理机构等单位, 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标准化人才。针对不同养老行业培养相关专业化人才, 可在高校和技校开设与养老服务相关的课程, 如老年护理、老年日常照料、医疗保健、精神关怀等, 针对不同养老需求, 开设专门服务于特殊老人的专业, 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 同时加强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快养老产业人才市场的发展, 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 提供多种就业渠道, 制定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政策, 提高护理人员收入, 减少人员流动过快, 从而建立起与养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4.4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投入
政府部门应该将养老产业看作21世纪新兴的成长产业,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 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合力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健康发展。把养老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当中, 加大对养老行业的扶持力度, 可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信贷支持等优惠政策, 增加对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鼓励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机构, 组织自愿者团队开展各种形式的老年生活照料、医疗救助、家政服务等服务活动, 弥补养老机构的不足。
5 总结
我国养老产业刚处于起步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老产业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我国养老产业的标准体系缺失, 已有标准可执行性不强, 导致产业发展缓慢。加强制定和完善养老产业标准体系, 能够为养老产业提供科学管理方法, 是养老产业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同时对于完善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是管理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的人才保证, 是养老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养老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将老龄化问题转变养老产业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挑战。
摘要: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关养老产业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 导致养老产业发展缓慢。对当前国际和国内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了概括, 对养老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最后对养老产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加强标准化建设、强化标准执行监督工作、加快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投入的建议。
关键词:养老产业,标准化,人口老龄化
参考文献
[1]孟圆华.现阶段老年住宅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 2008.
[2]田维.浅谈养老用品研发与标准化[J].中国标准导报, 2013 (9) :44-47.
[3]张时飞.中国应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J].中国社会保障, 2009 (9) :34-35.
[4]吴岩.浙江省养老服务标准化现状及对策[J].中国标准导报, 2013 (9) :48-50.
3.破解中国养老产业“三重门” 篇三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养老产业面临综合性、结构性问题,基本养老金保值增值、转变传统养老观念、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已经成为阻挡养老产业前进发展的“三重门”。而过去一段时间所出台的种种政策迹象表明,国家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已开始着手养老产业的“破冰之旅”。
养老金入市打碎“死水之门”
基本养老金作为目前国内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养老保障。在CPI一路飙升的情况下,躺在银行里的养老金收益率过低,乃至缩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去年曾表示,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获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但过去11年间,中国年均通货膨胀率高达2.47%,以此推算,养老保险基金的损失高达约6000亿元。
总额高达2.37万亿的养老金如何有效保值增值,把“死水化活水”,一直是各界热议的话题。而投资入市,成为盘活资金的解决途径之一。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履新后,曾多次提到养老金入市问题。
近期有消息称,全国社保基金已经基本完成了针对社保管理人的投资方案招标,并拨付资金进入新设立的投资组合。与此同时,被视为养老金入市重大突破的广东千亿元养老金委托投资情况也备受关注。1月28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表示,“具体运营情况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还没有向我们通报,细节我们还没有掌握,但总体上是良好的”。
业内人士指出,广东养老金委托投资收益情况直接关系到地方养老金委托投资方式的全面铺开,更影响着各省市的积极性。面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养老金贬值的加速,养老金入市投资运营已成为当务之急。
虽然社会各界关于养老金入市有着“安全”担忧。但养老金因CPI的增长而贬值,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在风险中寻找机遇,中国基本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之路探索已经悄然展开。
税延型保险政策打开“机遇之门”
事实证明,基本养老金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所存在的养老问题。据测算,目前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水平只能达到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的58.5%。要想保证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和尊严,必须从行业市场以及消费习惯方面做出引导,个人税延型保险试点的出台无疑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来。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今年年初的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透露,上海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方案已经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及上海市政府在主要内容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意味着孕育了八年之久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终于破壳而出。
业内人士认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在上海落地,很有可能推动这一新险种在全国范围内发酵。据了解,深圳也已于2012年向保监会提出书面申请,要求试点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目前正在进一步沟通中。另有媒体报道,有近10家保险企业有望成为首批试点参与者,其此前已经在产品、网络、技术等方面做出筹备多时,只待政策正式实施。
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许谨良指出,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如果实行,对于改变目前养老产业格局具有积极意义,对全国养老保险市场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它有利于居民转变固有退休后依赖政府的思路,使居民更周密地考虑自己未来退休后的收入和生活问题。
百年人寿董事长何勇生就此表示,利用税收政策进行杠杆调控,一方面可以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参保热情,唤醒个人对于养老保险的主动意识,改变传统养老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保险在金融体系中的保障功能,进而避免社会居民对于基本养老金的单一依赖,减轻国家和企业的养老负担,最终实现国家、企业与个人三方之间的“三赢”局面。
险企与消费者合力打破“隔阂之门”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其实已经发展多年,但由于传统养老观念以及养老保险产品功能定位等种种限制,始终未能走上快车道。一系列国家政策层面的“破冰”措施,已经为中国保险市场扫清了这些阻碍。但如何把机遇变为果实,仍然需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保险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形成对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共识需要一个过程。”具备监管和经营双重经验的何勇生对此认识颇深,“商业养老保险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产品,消费者很难去提出具体要求,但同时市场上又是买方市场,因此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设计出真正贴合消费者养老权益的产品。这是推动个人养老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
可喜的是,很多保险公司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不仅加快养老产品的推出速度,在产品设计和特色方面也积极向消费者靠拢,功能更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
如百年人寿新近推出的分红型养老产品“全家福”颇具创新意义。该款产品具有养老金领取受益人自由和分红收益高两大优势。首次提出“一张保单,全家受益”的产品理念,突破了传统保险生存金受益人的投保限制,可指定一人或多人领取生存金。此外,第一次明确了身故受益金和满期金可以转换年金,无形中又延长了保单寿命,提高了收益,真正的解决居家养老的“后顾之忧”。
何勇生表示,我国养老体系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第三支柱就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但在目前情况下,企业年金需要随着税延型政策的不断推进,逐步引导深入,效果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情况下,相对成熟的商业养老保险对于改善未来养老难题上更具现实意义。
养老应扩大市场的作用,这已成为市场共识。在《人民日报》评选的2012年度最具价值的五十个理论观点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郑秉文“中国养老应该扩大市场作用”的观点位列其中。“尽管商业保险对未来养老体系的意义不言自明,但真正成为养老体系的铁三角,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目标,尚需我们在实践中做更多的探索。”何勇生如是说。
4.中国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篇四
国60周岁以上人口超过1.7亿,超过德国和法国全国人口的总和!
这一数字描述了中国“十二五”期间所面临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而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还在进一步加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建立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之上的,如何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道路,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探索。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指出,安排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老龄工作,是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和要事,并进一步提出要着力推进“六个体系”即:老龄战略对策体系、老龄服务体系、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和老龄工作体系的建设。
有观点指出,应对老龄化问题不仅关系到老龄人口的生活,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有观点直呼,如果“十二五”期间老龄化问题得不到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大山即将倒塌”。面临如此严峻的现实危机,除了依靠政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更多的解决方法还需要依靠社会化、市场化的解决之道。
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必将在探索应对老龄化的道路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前三届“中国养老产业与养老地产高端”论坛成功举办后,房地产行业已经刮起了一股养老项目的开发热潮,但政策配套不完善,融资渠道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足以及养老地产项目与传统地产开发商业模式的差异等因素仍然是房地产行业进军养老产业的屏障。因此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国内成功项目模式的学习,甚至失败经验的吸取,均是瞄准这一发展领域的企业及机构迫切需要寻找的珍贵资源。
5.中国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篇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十二号)2013.7.1日生效
国务院及各部委
1、[老龄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13〕97号)2014.5.8发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2013.9.10发
3、[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2013.9.28发
4、[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
5、[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3〕127号文件号)
6、[民政部]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013/12/13)
7、[民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013/12/27)
8、[卫计委]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国卫体改发〔2013〕54号)
9、[商务部等联合发布]关于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 在内地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机构服务有关事项(商资函〔2013〕67号)
10、[民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民政部令第48号和民政部令第49号)2013.7.8
11、[民政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民政部令第48号)
12、[民政部]《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49号)
13、[民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2014/05/28)
14、[民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01/26)
15、[住建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2014/01/28)
16、[国土部]关于印发《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的通知(2014/04/17)
17、[民政部]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2014/06/20)
18、[民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含清单)(2014/07/30)
19、[民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通知(2014/12/8)20、[住建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强老年人家庭及居住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工作的通知(2014/07/08)
21、[住建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的公告
22、[发改委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2014/09/12)
23、[发改委等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2014/06/16)
24、[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2014/12/2)
25、[教育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4]5号)
26、[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减免养老和医疗机构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77号)
27、[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财社[2014]105号)
28、[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的通知(财社〔2014〕113号)
29、[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30、[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
31、[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保监发〔2014〕53号)
32、[保监会等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4〕47号)
33、[国家新闻出版局等联合发布]关于公布首届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的通知(新广出函〔2014〕313号)
34、[卫计委]关于成立卫生计生老龄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函〔2014〕202号)
35、[卫计委]关于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函〔2014〕834号)
36、[卫计委]关于印发老年健康核心信息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函〔2014〕885号)
37、[卫计委]关于印发《养老机构医务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养老机构护理站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4〕57号)
38、[人社部等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4〕93号)
39、[商务部]关于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急商服贸函[2014]899号)40、[商务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外商投资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有关事项的公告(商务部公告2014年第81号)
41、[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意见(民发[2015]33号,2015年2月25日发 北京市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13〕32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京政办发〔2013〕56 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4]29号)[北京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京民老龄发〔2014〕372号)[北京市民政局等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京民福发〔2014〕321号)[北京市民政局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光荣院管理办法》的通知(京民优发〔2013〕124号)上海市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4〕28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3-2020年)》的批复(沪府〔2014〕73号)[上海市民政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上海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导则(试行)》的通知(沪老龄办发〔2013〕19号)[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关于调整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实施意见》的通知(沪民老工发〔2014〕9号)[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出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来沪从业人员灵活就业证明”操作办法的通知(沪民老工发〔2013〕35号)[上海市民政局等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本市养老机构名称的通知(沪民福发〔2014〕27号)[上海市物价局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养老机构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沪价费〔2014〕13号)[上海市老龄办等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的指导意见(沪老龄办发〔2014〕10号)[上海市城乡建设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的通知(沪建交[2013]1370号)天津市
[天津市民政局等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养老机构补贴标准的通知(津民发〔2014〕57号)重庆市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14〕16号)[重庆市民政局等联合发布]关于调整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补贴的通知(渝民发〔2014〕103号)黑龙江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14〕9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民办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黑政办发〔2014〕50号)[黑龙江省民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提高资助民办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补贴标准的通知(黑民福〔2014〕88号)吉林市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4〕9号)辽宁省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4号)河北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冀政〔2014〕67号)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豫政 〔2014〕24号)[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豫民文[2014]20号)山东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鲁政发〔2014〕11号)[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用地管理办法》的通知(鲁民〔2013〕53号)[山东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的通知(鲁民〔2013〕63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教高字〔2014〕23号)[山东省财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鲁民〔2014〕28号)[山东省财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省级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民〔2013〕24号)[山东省财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申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省级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补充通知(鲁民〔2013〕68号)[山东省财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鲁财综〔2013〕84号)[山东省财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绩效 考评暂行办法》的通知(鲁民〔2013〕25号)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晋政发[2014]16号)浙江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4〕1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民办养老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4〕1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毕业学生入职奖补办法》的通知(浙民福〔2013〕113号)[浙江省物价局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浙江省养老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浙价费〔2014〕235号)江苏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39号)[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苏财社【2014】216号)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省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苏财社〔2014〕224号)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苏财金〔2014〕85号)江西省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14]15号)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4]30号)湖南省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4〕22号)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60号)[安徽省民政厅]关于推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2014/9/29)陕西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陕政发 〔2014〕21号)[陕西省民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民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陕民发〔2013〕32号)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50号)[甘肃省民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2014/9/2)宁夏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宁政发[2014]44号)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4〕57号)
[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运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内民政社福[2013]345号)云南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建标([2014]23号)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4〕17号)四川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4〕8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养老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川办发〔2014〕90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健康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川办发〔2014〕90号)[四川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施办法》的通知(川民发〔2014〕99号)青海省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青政[2014]33号)新疆
[新疆民政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新政发[2014]19号)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闽政[2014]3号)[福建省民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的意见(闽民福〔2014〕435号)[福建省财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省级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闽财社〔2014〕21号)[福建省民政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闽民福〔2014〕438号)[福建省民政厅等联合发布]关于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有关事宜的通知(闽民福〔2014〕186号)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粤府办〔2012〕73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老年人优待办法(198号)[广东省发改委]关于进一步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意见的价格优惠政策的通知(粤发改价格函〔2014〕3475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等联合发布]关于解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问题的通知(粤民福〔2013〕31号)[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试行办法的通知(穗民〔2014〕4号)[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征求广州市养老机构设施布局规划意见的公告(2013/3/29)[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深圳市机构养老设施用地供应暂行办法》意见的通知(2014/8/4)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58号)海南省
6.生态养老产业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六
第一章 概论
1.1项目名称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新概念生态养老产业园
建设地点:
1.2项目申报单位及法人代表
项目申报单位:
项目法人代表:
1.3项目提出背景
1、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建设绿色生态养老产业,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是迫切需要的。河北怀来紧邻官厅水库是典型的农业资源县,绿色生态度假经济整体发展较为滞后,相关观光养生养老产业基础薄弱,受自然条件影响,绿色生态产业链结构还不完善,具有优势的生态养生养老产业开发依旧不足,荒山荒地面积较广,综合规划开发力度还待加强。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十八大再次论及“生态文明”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面对资源约束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区域发展集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2、项目区位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位于北京延庆县旁,隶属于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新概念生态养老产业园占地面积近余亩,温带气候,空气干爽,光照充足,山清水秀,适于建设绿色生态养生及养老产业园区。
3、我公司根据实地情况,经过长期调研、考察,研究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及国家政策法规和产业发展指导纲领,结合中国城市老龄化现状,为北京及周边地区建设新概念生态养老产业园项目。
1.4 项目申报理由
1、根据以上的项目背景及相关政策,我公司为了适应未来发展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决定投资兴建新概念生态养老产业园项目。
2、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0%,并以每年3.2%的速度剧增。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特别是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老龄化的比例更高。北京在1990年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城市,现有老龄人口80万,占总人口的14.6%。上海全市人口1303万中,60岁以上老年人249万余人,占18.7%。据上海市统计局8月抽样调查显示,上海的“空巢老人”已经占老年人口的42.7%,突破了100万,其中四分之一是独居老人。今天,结合区域生态资源特点及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我们有必要研究、探索、建设中国式的养生养老产业园区。
第二章 市场初步预测
2.1市场概况及发展趋势
1、随着人口增长、未来收入翻番目标实现、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城市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城市中产人群对生活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绿化、配套标准要求也在提高,更提倡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因此,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让人民生活在环境更优美、交通更便利、生态更良好的城市空间。
2、目前,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养老社区配套、养老院标准、养老设施等国家规范还待完善。中国社会养老问题已引起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逐步重视,配套资金逐年增加,民政部针对城市养老的相关优惠及扶持政策正在完善。怀来紧邻北京西北部上风上水之地,是京北新城规划建设的核心区域,为北京养生养老产业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具有公共交通较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清馨,发展空间广阔等优势,产业项目建设一旦落户怀来,将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章 项目内容与投资规模
3.1 项目内容
1、绿色生态观光养生园
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建设生态观光养生园项目,项目包括:葡萄沟、红叶谷、生态休闲广场、太极养生院、健康餐饮中心。
2、新概念生态养老社区
根据北京老龄化现状及极大的养老消费需求,以生态环保木屋建设为主体;以绿色养老小镇为核心;以太阳能、风电等绿色能源为动力建设该项目。
3.2 投资规模
项目建设投资5亿人民币,其中包括:生态环境建设资金3亿人民币;新概念养生养老社区规划建设2亿人民币。
第四章 发展规划与战略
4.1 发展规划
1、第一阶段:规划建设生态休闲广场及文化服务配套设施。
2、第二阶段:计划“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官厅水库南岸生态走廊,初步建成葡萄沟、红叶谷等自然景观区。
3、第三阶段:生态科技产业园项目招商及规划建设。
4、第四阶段:建成配套设施基本齐全的养生养老小镇。
7.中国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篇七
一、锦州光伏产业取得了惊人成效
光伏产业是清洁能源中最具潜力、最具发展空间的领域。锦州市发展光伏产业虽然起步较晚, 但近几年, 他们依托本地优势, 抢抓机遇, 着力打造以光伏产业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提高市场竞争力,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目前, 锦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生产基地,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晶硅光伏电池产业链条。到“十二五”末期, 锦州将打造出千亿光伏产业, 建成中国光伏之都。
(一) 单晶硅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一
锦州市光伏产业从2000年开始起步, 经过十年的努力现已拥有同类企业25家,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值由2005年的不足5亿元, 增加到2009年的48.5亿元, 4年间增长了9.7倍。今年主要产品的产能和企业的产值将再创新高, 其中低成本多晶硅4000吨、单晶硅4000吨、硅片1.6亿片、太阳能电池200MW、电池组件250MW, 产值将超过100亿元。预计2015年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二) 拥有一批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
近几年, 锦州加大对光伏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加速产业升级, 形成了明显优势。目前, 锦州光伏产业已形成了低成本物理法炼硅技术、超薄硅片切割技术、大功率逆变器技术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同时还引进了完整的非晶硅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聚光电池等一批核心生产技术, 打破多年来国际市场的垄断, 初步形成了“多个研发中心齐聚, 多条技术路线并进, 多种产品产出”的格局。华昌硅材料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技术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跃成为国内唯一能够大批量生产N形6.5英寸太阳能电池用硅单晶的厂家。今年, 锦州被批准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产业化基地。
(三) 产业发展呈规模化、集约化态势
锦州市高度重视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太阳能应用核心部件产品的开发利用, 不断完善光伏产业链条。在大力推动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 积极开展光伏建筑集成技术及配套产品、光伏系统基础电器技术开发和应用等后续、外延产业的研发工作。完善了以开发区光伏产业园为核心, 以中信铁合金集团公司四氯化硅和三氯氢硅、凌海市多晶硅、松山新区单晶硅三个生产基地为外围, 相互依托、相互配套的“一园三基地”产业布局, 形成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光伏产业链和半导体用石英玻璃管等石英材料及制品, 两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四) 占有国内外市场份额迅速扩大
锦州市充分利用市场和生产优势, 抢占时机创新技术, 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经过几年的发展, 泰峰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的石英玻璃产品赢得国内市场20%的占有率;阳光能源有限公司企业的国内外订单已全部排满, 同美国第二大太阳能单晶硅电池生产厂商签订的一笔供货合同就达5760万美元, 50兆瓦电池组件全年合同被订购一空;佑华硅材料有限公司单晶硅和单晶硅片生产规模已经排在全国第二位;佑鑫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电弧石英坩埚生产规模在国内位居前3名。今年新开工的7个项目建成投产后, 将新增产值375亿元, 利税108亿元, 安置就业9365人。
二、锦州快速壮大光伏产业的主要做法
锦州加快光伏产业发展的成功做法, 为全省其他市树立了学习的样板, 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 制定发展规划,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锦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全省唯一的光伏产业局, 出台了《锦州市光伏产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文件, 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品出口、财政金融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每年从科技经费和财政资金中各拿出20%, 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专项资金;入园企业购买或租用标准厂房, 租金前2年全额返还、后3年减半, 购买厂房按建筑成本价格;新上光伏项目投产后, 上缴的所有税费地方留成部分, 由受益财政前3年按100%、后3年按50%用于扶持企业发展。
(二) 加快基地建设, 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为实现“打造千亿光伏产业, 建设中国光伏之都”的战略目标, 市政府在龙栖湾新区工业园内专门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形成以中信铁合金集团公司四氯化硅和三氯化硅、凌海市多晶硅、松山新区单晶硅三个生产基地为外围, 相互依托和配套的光伏布局。目前, 园区内有规模以上骨干企业23家,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关联企业16家,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形成了以阳光能源、华昌硅、新日硅、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为骨干的光伏产业集群。
(三) 加大招商力度, 抓好落地项目建设
两年来, 锦州先后组织境内外招商活动15次, 考察境内外企业40余家, 成功举办两届锦州国际光伏产业高峰论坛。通过一系列活动, 广泛接触了客商, 宣传了锦州光伏, 为光伏产业招商和项目落地打下坚实基础。截至目前, 光伏产业落地项目20个, 总投资345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0个;开工项目7个;计划开工项目3个。这批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新增销售额702.5亿元, 利润111.4亿元, 税金52.3亿元。
(四) 组建光伏研发基地, 保持技术领先
几年来, 共实现国家、省、市科技投入3380万元, 拉动企业及社会投入25亿元。组建锦州光伏技术研究院, 组织企业成立了光伏产业基地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目前, 锦州单晶硅及硅片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其中自主研发的N型6.5英寸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生产技术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为国内唯一的大批量生产N型6.5英寸单晶硅基地。特别是低成本多晶硅研发与生产工艺的成功突破, 将对我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到2012年, 每年还将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 用于光伏企业上项目补助、科研经费、新产品开发及太阳能电站示范工程等。
(五) 注重招才引智,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锦州市为鼓励国内外科技人员到园区创办光伏产业企业, 将其所携带的科技成果及专利等作为投资股份, 并给予资金支持。三年来, 锦州为光伏企业引进美国、俄罗斯等国外专家14人次, 其中世界顶级光伏专家2人。在全国40余家人才市场建立热线联系, 引进国内各类光伏人才214人, 其中拥有市科技领军人物2人, 科技带头人5人。同时, 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行长期合作机制、建立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成立渤海大学新能源学院等方式, 加快人才培养, 以满足未来光伏产业的科技创新需求。
三、辽宁省光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辽宁省以锦州为代表的光伏产业虽然发展迅速, 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提高较快, 但与江苏等发达省份的光伏产业相比, 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如下。
(一) 在产业规模上差距大
江苏省热火朝天大范围发展光伏产业, 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 有8个市在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光伏产业链。目前有300余家企业涉及生产太阳能应用产品, 占全国企业数量的43%。其中无锡尚德、常州天合、中电电气等8家知名企业已在境内外上市, 国内前10位的电池生产企业中, 江苏企业占据6位, 其电池产量2142WM, 占全国产量的54%。而辽宁省只有锦州市在大张旗鼓地搞光伏产业, 现在也只是初具规模。全省共有40余家光伏企业, 其中95%分布在锦州光伏园区, 其他市有的发展缓慢未形成规模, 有的还是一片空白。
(二) 在创新能力上差距大
江苏省太阳能电池的发明专利名列全国第一, 已掌握了一批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要技术。特别是在高纯多晶硅、单晶硅拉制、电池片产业化关键技术、光伏组件工程化技术等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80多项;在太阳能电池方面获得的中国专利近547项, 占全国的13%, 其中发明专利216项。而我省对光伏产业科技投入不足, 研究成果转化缓慢, 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 缺乏综合解决方案。大部分光伏企业研究创新能力差, 原创技术少, 模仿加工多, 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徘徊,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锦州在多晶硅研发与生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其他环节的相当部分需要进口, 如电池片、硅锭、硅片及配套材料等。
(三) 在人才培养上差距大
江苏省无锡市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研发、生产经验及人才储备。以尚德施正荣为核心和南京光伏赵建华为核心的两个博士团队, 有长期在国际著名太阳能研究中心工作的经历, 均拥有国际领先的太阳能电池研究、工艺技术和实际生产经验。而辽宁省现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光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只有个别大学根据光伏产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 而且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没有此类课程, 造成高端光伏人才紧缺,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产业工人数量不足。目前, 锦州正以现有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及高校实验检测研发机构、科研和教育资源为依托, 推进锦州光伏技术研究院建设。
(四) 在统一规划上差距大
江苏省在“十一五”期间就制定《太阳能产业光伏发展规划》, 明确了发展光伏产业的思路、目标和原则。经过几年的布局和发展, 建立了扬州 (徐州) 高纯硅原料生产、南京N型太阳电池生产和太阳能热技术研发、无锡太阳电池生产等十大光伏产业基地。而辽宁省光伏产业仅有一些市级规划, 致使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应用, 产业化、市场开发研究不能步调一致;光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原材料供应脱节;光伏市场的培育及建设缓慢。
我们在清醒地看到上述差距的同时, 更要明确加快追赶江苏省的方向。通过全省上下不懈的努力, 不仅要把锦州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光伏产业基地, 而且一定能够在全省范围内, 使光伏产业像县域经济那样形成竞相发展、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 早日跨入光伏产业大省。
四、关于加快全省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辽宁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打造千亿光伏产业, 建设中国光伏之都, 这不仅是锦州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途径, 更是辽宁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的必然选择。
(一) 要形成光伏产业发展的强大氛围
光伏产业不仅是清洁能源, 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以扩大劳动就业。我国的光伏产品, 主要是出口销往欧洲和美国, 全世界销售现在是供不应求。未来三到五年, 光伏发电价格只要降到七毛钱, 就能达到煤电的成本, 其强大优势显而易见, 中国光伏市场的前景将不可估量。我们要以超前的眼光和国际化视野, 大胆借鉴国外和南方发达省份的经验, 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 超常规、大范围地发展光伏产业。在重点扶持锦州加快发展的同时, 还要注重在全省进行多点布局, 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加快发展光伏产业, 建设产业园区, 形成企业集群。目前, 朝阳市已着手引进600兆瓦的光伏产业项目, 本溪县也在发展光伏产业。当前, 我们要重点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提高社会认知度, 在全省形成社会、政府、企业共同推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强大氛围。
(二) 要搞好光伏技术的重点研发
辽宁省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产学研结合, 整合技术资源, 围绕高纯多晶硅提炼、提高光电转换蓄能效率、重大装备产业化、有害污染物的完全回收循环利用等领域进行重点研发,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调整院校专业学科, 保障光伏产业的人才输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设立光伏相关专业和技能培训课程,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重点培养一批光伏产业方面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 为辽宁省光伏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人才支撑。
(三) 要推进光伏产品的普及应用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同时还大量使用光伏产品, 欧洲光伏产品的使用量现已占全球80%的份额。长期以来, 辽宁省大多数光伏产业因开发利用成本高、资源分散、规模小, 缺乏竞争力, 没有在省内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当前, 全省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市场的机遇, 搞好光伏产品的开发应用, 不断拓展城乡市场。要及时制定太阳能屋顶计划, 建设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 开展光伏照明下乡活动, 推动新建市镇大面积应用光伏产品, 做好辽西北地区光伏发电站规划。对财政性投资建设的道路和城市景观照明、公共建筑等所采用的太阳能设施, 优先选用省内光伏企业的产品。
(四) 要解决发展光伏产业的资金瓶颈制约
由于光伏产业投资门槛高, 金融系统信贷要求严格, 资金短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项目落地进度。因此, 辽宁省要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建议省财政在优先向重点光伏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担保的同时, 给予一定额度资金支持。在贷款贴息、科技三项经费支持、节能减排及可再生能源示范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经费等方面, 给予光伏园区一定的优惠政策。
(五) 要加大发展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8.中国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篇八
在第二届中国老年住区百城(企业)联动项目信息交流会上,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表示,此次信息交流会主要总结百城联动计划开展一年以来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各参与企业间的联系,增进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与度假式养老、居家养老、大健康产业、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过去的一年中,在实地考察、观摩国内外多个不同类型适老化项目的基础上,将着手编辑《中国老年住区百城(企业)联动项目发展报告》,该报告将持续收录国内外不同类型养老地产项目介绍,供百城联动计划参与企业及项目间进行交流学习、借鉴推广。而在第二届老年服务科学与创新国际论坛召开期间,来自德国、芬兰、荷兰、澳大利亚、韩国、日本、西班牙以及国内的30多位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了报告,近300名来自国内养老界人士参加会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丁辉在欢迎致辞中分析了开展积极养老、健康养老和智慧养老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十二五”以来在这一领域科研与成果转化情况。荷兰卫生、福利和体育部副部长,国务秘书马丁·范莱恩出席会议并做了“荷兰养老创新服务领域的进展和中荷合作的现状与前景”的报告。其他来自欧洲和亚太国家及地区的专家也分别进行了演讲和报告,介绍各自国家和地区在积极、健康和智慧养老领域的政府政策、产业发展情况和科研成果。
养老模式研究
互助型养老模式是积极老龄化理论的重要表现,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未来重要养老模式之一。所谓互助养老,是指居民互相帮扶和慰藉,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互助型”养老模式有西欧国家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日本的社区居民互助养老等。西欧国家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是把养老服务先“存储”再“流通”,养老服务本身被商品化。在我国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家庭养老功能急剧弱化的情况下,互助型养老通过以老帮老、以老养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创新养老模式、打造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养老格局奠定基础。因其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自愿性、自治性等特征,老人们可以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多种场合实现各种形式互助,在满足了老年人对家庭、朋友和社区邻里的依恋同时,高效利用和发挥了家庭和社区的养老功能。但我国的互助养老模式刚刚起步,还处在摸索阶段,应加强有关立法和政策导向、注意宣传引导、开拓筹资渠道、丰富互助内容、提高互助技能、完善互助机制。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养老主要是在自己家中完成,其服务质量及效果主要取决于老年人自己及其家人的照顾,没有真正形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后,专家给出如下对策建议:用好国家政策,争取政府产业扶持;搞好医疗保障,推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养老服务科技创新;选好养老服务项目,讲求规模效益;注重体验式消费,注重个性服务与家庭沟通;提升人员素质,做好规范化服务,确保养老服务质量,以指导物业服务企业制定从事社区养老事业的策略,从而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智慧养老
2015年“互联网 +”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互联网 + 养老”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目前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医疗机构就诊和取药的等待时长对于老年人的身心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基于这一背景,再结合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在医药服务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现代物流的发展,专家学者研究后认为建立医疗机构、物流企业、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之间的医药闭环配送模式很有必要,这样既使得老年人能够避免等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机构其他患者的等待时长,同时为物流企业开拓新业务,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养老人力资源
通过对南京市46家养老机构的调查,从康复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学历要求、人才的类别和专业知识要求等几方面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后得出,南京市养老机构急需大量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康复专业人才,并且以康复治疗(士)师和中国传统康复人才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养老机构大部分老人都是由于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老年性生理退化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急需开展康复治疗活动,在人才类别需求上也以康复治疗士(师)和中国传统康复人才为主。老年神经康复学将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老年骨科退行性疾病与损伤康复有关的老年骨科康复学也将成为另一重要的发展方向。由此也可以看出,院校在康复人才培养上,更需加强专业化的老年康复人才的培养,提高老年康复人才的质量,从而满足老龄化社会对康复人才的迫切需求。除院校培养外,政府或机构更应对康复技术人员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养老机构也应通过提高薪资待遇等多种方式吸引康复技术专业人为养老机构服务。
同时,有学者基于劳动参与模型和劳动供给模型,利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探讨养老保障制度对劳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养老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劳动供给效应,养老保险覆盖降低了劳动参与率和劳动供给时间,尤其对于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更明显;养老保险待遇具有更强的收入效应,激励农村居民降低劳动供给,尽管养老保险待遇并不会大幅度降低农业劳动参与率,但农业劳动供给水平将会显著下降。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供给效应存在差异,新农保制度更倾向于将农村居民留在农业农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民工综合保险倾向于激励他们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就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则鼓励他们直接退出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加速劳动力市场转变,需要构建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异地养老
在积极老龄化理念影响下,“旅居养老”新业态带来异地养老市场迅速发展。但我国尚处于养老社会化改革初期,观念和方式落后,异地养老遭遇诸多发展瓶颈。异地养老市场需求受到老年人口数量、老年人口购买力和异地养老的购买意愿这3个方面的影响。发展异地养老,应培育具有旗帜作用的骨干企业;建设全国异地养老网络服务平台;研究和制定以老人需求为主导的机构设施标准;解决地域间社会保障转移的政策对接;变革传统的养老理念,培育老龄社会的新文化;打造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建立新型养老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养老产业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09-11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方式调研报告09-07
中国养老制度07-31
中国养老现状11-08
现存的中国养老模式09-12
中国养老社区发展现状10-14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08-03
高端养老产业案例09-06
什么是养老产业09-22
中国乙烯产业调研报告08-20